浣溪沙 晏殊咏梅描绘梅花怎样的形象

卜算子 咏梅 陆游的 突出环境的 —— 塑造梅花的——形象_百度知道
卜算子 咏梅 陆游的 突出环境的 —— 塑造梅花的——形象
提问者采纳
恶劣孤独傲岸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咏梅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孤独.凄凉.清高
陆游: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 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原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作者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词中,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崚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读者已经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劲节”得以“想见”,正是由于该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毛泽东:该词是毛泽东读陆游同题词,反其意而作。写于1961年12月,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梅花,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由于审美情趣的差别、吟咏时心绪不一,他们笔下梅花的风姿与味道却各异其趣。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毛泽东这首词前有引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表明了创作契机。“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词的起句就以健笔凌云之势,表现出了与陆游明显的不同的胸襟与气魄。“风雨”、“飞雪”点出了四季的变化,时间的更替,“春归”、“春到”着眼于事物的运动,既给全篇造成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又为下边写雪中之梅作了饱历沧桑的准备,词句挺拔,气势昂扬。
接下来“已是悬崖百丈冰”一句,描绘出寒冬中梅花严酷的生存环境。但就在逼人的环境和险恶的氛围中,竟然“犹有花枝俏”。“悬崖”表明环境是如此险峻,“百丈冰”显示出寒威如此只酷烈,而梅花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着,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兀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作者笔下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这和陆游笔下“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合毛泽东这首词的写字背景看,作者如此地刻画梅花的形象,是有深刻的政治寓意的。那时正值中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原苏联领导人有挑起中苏论战,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军事上的压力,内忧外困,共和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已是悬崖百丈冰”正是那时政治环境的象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虽然“已是悬崖百丈冰”,但“犹有花枝俏”--中国共产党就是傲霜斗雪的梅花。就是那俏丽的“花枝”。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县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片,作者把梅花喻为报春的使者,进一步热情礼赞。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唱到:“严冬已经来临,春天还会遥远吗?”严冬中怒放的梅花,正是报春的最早使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种无私无欲的品性,使梅花的形象更为丰满。
最后,作者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作结,将词的境界推向更高一层。春天来临了,人间充满了柔和温暖的气息,悬崖上终于山花烂漫,一片绚丽。梅花以自己的赤诚迎来了灿烂的春天。原来一枝独秀,傲然挺拔的梅花,没有丝毫的妒意,却很欣慰安祥地隐于烂漫的春色之中。“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特别是“笑”字,写出了梅花的神韵--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极大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在陆游的原词中,梅花是遭“群芳妒”的,与众花是对立的,且以“香如故”自命清高,表现了他孤芳自赏、离群索居的情绪。该词的结尾,突出梅花“丛中笑”的风度,从自喻的角度看,内含是他的人格志趣的外化物;再进一步引申,则表现了共产党人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奉献精神。
这首咏梅词,结构精致和谐,在塑造梅花形象时,上片重点写背景,以背景反衬对象,使梅花具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下片则浓墨重彩写对象,突出梅花甘愿隐于百花之中的情操,使梅花具有明媚开朗至刚无欲的品格。一个“俏”字,成为过渡的桥梁,使词的境界浑然天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1.陆游的&咏梅&,是一首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请问,我们透过作者笔下的梅花形象,看到了诗人什么品质? 2.毛泽东的“咏梅”词中有两个词眼,一是“俏”,一是“笑”.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1.陆游的"咏梅",是一首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请问,我们透过作者笔下的梅花形象,看到了诗人什么品质? 2.毛泽东的“咏梅”词中有两个词眼,一是“俏”,一是“笑”.
1.陆游的"咏梅",是一首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请问,我们透过作者笔下的梅花形象,看到了诗人什么品质? 2.毛泽东的“咏梅”词中有两个词眼,一是“俏”,一是“笑”.怎么理解这两个字? 3.指出“她”的双关义,并说出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这两首“咏梅”词在形象和感情基调上有何不同?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这首吧!)建议你先看一下陆游的《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起句以健笔凌云之势,明显的表现出了与陆游不同的气势.“风雨”、“飞雪”点出了季节变化,“春归”、“春到”用以对偶的方法写出了时间流逝之快,  接下来“已是悬崖百丈冰”,写出了梅花在风雪中傲立.而后句“犹有花枝俏”更体现了梅花耐寒傲霜之魄.“悬崖”简介了险峻的环境,“百丈冰”体现了其环境的恶劣,“俏”字,体现出了梅花不屈的精神!用一字准确而又生动的描绘出梅花在风雪中傲然之姿,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  咏梅>毛泽东和陆游笔下形象有什么不同?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咏梅>毛泽东和陆游笔下形象有什么不同?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咏梅>毛泽东和陆游笔下形象有什么不同?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课题 卜算子
咏梅目的要求 1.了解梅花的特点.2.体会两首词的寓意、作者的感情.3.比较阅读两首词的异同点.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词.教学重点 1.体会两首词的寓意、作者的感情.2.比较阅读两首词的异同点.3.感悟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 比较阅读两首词的异同点教学方法 阅读、欣赏、探究、归纳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时间分配 组织教学 2
总结欣赏 4复习旧课 3 布置作业 1讲授新课 35 教
案 教学环节 教
骤 教法及提示组织教学 师生互致问好,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请问:作者在这首词中评论了那些历史人物?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昨天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今天让我们一起再一次走入风雪飘飘的烂漫之冬,来赏识那凌寒独放的梅花吧!课件 1.请同学们说出有关梅花的名言警句2.展示学习目标3.出示写作背景二、作者及背景
1.作者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鲁迅的老乡啊,绍兴,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同学们能背出陆游的《示儿》吗?一起背!2.陆词背景: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当然写于南宋,当时南宋与金对峙.作者生活在日益衰败的南宋时代,他一贯主张收复失地,是坚定的主战派,但屡遭主和派的打击和排挤,因而情绪愤懑抑郁.他是通过咏梅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毛泽东词背景: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主持中共中央会议,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即使如此,作者仍然保持了革命繁荣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这首诗就写于1961年12月.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写梅花为了表现什么?三、题解卜算子:词牌名.咏梅:诗的题目.小序:交代写作的缘起.课件:出示陆游《卜算子 咏梅》四、欣赏陆游《卜算子 咏梅》1、 放陆游诗意课件(朗读)2、 师生共同感悟诗意上阕状物写景,描绘了风雨中独自绽放的梅花.
下阕抒情, 主要抒写梅花的两种美 德.
这首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笔致细腻,意味深隽,可以说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3. 组织学生讨论,说一说对陆游笔下的梅花形象是什么样的?五、品味诗词课件: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及朗读 上阕:写梅花凌寒开放春夏秋冬循环往复,自然季节在变化,“春归”和“春到”又是怎么回事呢?这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身份来看,作者心中的春天已经离开,她短暂而让人留恋,但革命的形势在发展,虽然有“风雨送春归”的失意,但“飞雪迎春到”毕竟是主流.已是悬崖百丈冰:承“飞雪”,衬托手法,将严寒写的更加具体,表现了梅花开放的冰雪环境和梅花的坚贞品质.犹有花枝俏:诗人将梅花的特点表露无遗,那她的特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这一句你觉得那个字用得好?学生回答:下阕悄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承“俏”,春天美丽的百花在竞相开放,梅花却独自离开,不占一点春光的便宜.这就是梅花!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衬托的手法 梅花花虽已谢,但看到山花烂漫的春天,她却笑逐颜开.七、主旨探讨讨论《卜算子 咏梅》中,作者写梅花的形象是为了表现什么呢?教师归纳课件:比较阅读七、比较阅读相同点(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4)都以梅花自比.不同点(1)梅花的形象不同陆 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象征 屡受排挤的主战派.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
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
斗争的精神.(2)感情基调不同陆 游:低沉孤高.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比较总结:八、品味两首词的特色1.写景、议论和抒情相结合2.衬托、拟人的修辞手法3.词语都明丽而生动九、欣赏总结课件:背景-梅花图-朗读-歌唱-作业卜算子咏梅》是作者的晚年之作,词中以“托物言志”的方法,以写梅花自喻,用梅花象征自己孤高正直的气节.词人少年时就有满腔报国之志,好兵书,习剑术,文武兼备,但在仕途上屡遭挫折,晚年隐居山阴,具有“气吞残虏”的壮志也无人赞赏,无人支持.虽有婚姻惨变,家庭不幸,但陆游报国之情却没有半点改变.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悲,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城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在驿路断桥边,“寂寞”地开放,无人欣赏,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然而恶劣的环境,更锻炼了梅花的铮铮硬骨.她在悬崖百丈冰的严冬中而一枝独秀,傲然开放,只是报春,而不与百花争春,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因此,群芳嫉妒也只好任凭它们了.词人通过对梅花高尚情操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雄图大略与高尚志趣,既有别于那些卖国求荣的投降派,也有别于追求功名富贵的利禄之辈.“一任”写出词人敢于与世俗抗衡的坚决态度.我们读他的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卜算子咏梅》是他的政治生涯的缩影.而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直至85岁临终时还吟出《示儿》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虽然被贬后的20年闲居山阴,再也不能过问政治但壮心不已,依然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谆谆教诲子孙不忘北定中原的大事.“只有香如故”一句就是深刻地表现这种至死不渝的坚贞气节.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说明
这是一首咏物词.表面看,这首词歌咏的是梅花,实际上,它是通过梅花来咏赞诗人自己的坚贞品质和高尚情操.
作者以爱国获罪,在漫长的一生之中屡遭打击.但他矢志不移,始终坚持抗金报国的远大理想,表现出一种崇高的民族气节.这首词就是诗人这一节操的形象化的反映. 托物言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着优良的传统,咏物的诗词就是托物言志的艺术结晶.从艺术表现上看,咏物诗常常采取比拟和象征手法,作者根据某一事物的形象特征来进行刻画并加以引申、比附、点染,然后印证作者所要说明的事物或寄托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在这一艺术加工的过程中,为了把某一客观事物写得更生动,更形象,诗人往往把人的某些性格特征赋予所咏的客观事物;或者反过来,又用某些客观事物的特性来比拟人的某一精神品质.这种手法一般称之为"拟人"或"拟物".这首词就是交替使用"拟人"和"拟物"这一艺术手法写成的. 上片写梅花孤独寂寞与备受摧残的境况."驿外断桥边",点明梅花所在的地点."驿外"、"断桥"烘托环境的荒凉,与梅花的冰姿玉质是不相适应的.这样的环境可以使读者联想到作者一生被投闲置散和无所用世.接句"寂寞开无主",说明梅花被弃置在荒凉冷漠的环境里,既无人护特,更无人欣赏,所以免不了要产生"无主"的寂寞.这里,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诗人被弃置林下而无所作为."已是黄昏独自愁",象征诗人已进入暮年,他的抗金复国的政治主张无人理睬,孤独之感油然而生."更着风和雨",象征着诗人由于爱国获罪并屡遭迫害. 下片通过梅花来写自己的高尚节操."无意苦争春",说明诗人并非有意与投降派争官夺宠,而是因为自己怀有崇高的品质与远大的抱负,所以"一任群芳妒",即不怕投降派的妒恨与打击. 以上主要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诗人赋予梅花以人的感情色彩,如"寂寞"、"愁"."无意"、"苦争"等等,这些抽象的感情活动,都不是无知的花木所能感受得到或能做到的,而是在梅花身上寄托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和意志.最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二句,又具有"拟物"的特征.诗人用梅花的特性来比喻个人品格的高尚、节操的坚贞和爱国之心至死不变. 《卜算子》运用象征手法和比拟手法是十分成功的.诗人通过"拟人"和"拟物"创造出"梅花"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的崇高形象.但是,陆游毕竟是封建文人,他的词中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孤芳自赏与寂寞忧伤的悲凉情调. 【译词】 在驿站的外面,在断桥旁边,无人过问的梅花寂寞地舒展花瓣.黄昏时候,你已经受不起孤独与忧愁,哪里还能再忍受狂风暴雨的摧残?!你无意苦苦争夺在春天里争妍斗艳,你任凭百紫千红去妒忌恨怨.即使凋谢后被踏成泥土,碾作尘埃,沁人心脾的幽香却永远不会消散!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父陆佃是王安石的学生,参与过变法革新.父陆宰曾任淮南计度转运副使.陆游出生第二年,金兵大举攻宋,他随家南渡.北宋覆亡后,陆宰因不满秦桧等人卖国投降政策而退隐家居.陆游受家庭影响,自幼立志抗金.由于他坚决主战,二十九岁参加礼部考试时,被秦桧黜名.秦桧死后才以父荫得官.在他任镇江通判时,正值隆兴抗战,他积极参与.抗战失利,投降派上台,在隆兴和议决年(1165),他被诬陷免官.四十五岁时,因生计困难,乞任夔州通判,后任四川制置司及成都府安抚署参议官,居蜀中九年,到过南郑前线.晚年在山阴被迫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中间一度兼修国史.最后,他怀着"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憾恨,结束了作为诗人的一生.
陆游是南宋最著名的大诗人,存诗九千余首.他的诗内容很丰富,当时的重大政治生活,时代的巨大变化,人民遭受的苦难,个人的不幸经历乃至细微的感情活动,无不被他写进诗中.爱国思想是他诗中的最强音,是他诗中的主旋律.
陆游也是重要的词人.他的词与诗相比,不过是一种"余事"和"副业",但仍与他的诗歌一样,饱含着昂扬的政治热情.恢复失地的壮志,忧国伤时的怀抱,同样从词篇的字里行间喷薄而出,具有一种俊爽流利、沉郁雄放的风格.不过,他的词更多一些闲适与消极情绪.
著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有《放翁词》一百三十余首.
主要代表作有《秋波媚》、《卜算子(咏梅)》等.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浣溪沙 咏梅 郑侠如的上阙描绘了怎样的梅花形象 请简要分析_百度知道
浣溪沙 咏梅 郑侠如的上阙描绘了怎样的梅花形象 请简要分析
词人和明月为客,亦有别于桃李的媚俗妖艳,同样有夫子自道之意,一曲琴声,构成一幅刻画月色的梅花的芳姿懿容,既不同于牡丹的雍容华贵。
词的过片两句语意变换,更邀明月伴幽香。“焦桐”,正是古代咏物的一大艺术特征。一个“独”字,表现词人对梅花的无限爱赏之情,进而表明词人的心志和操守,梅花是主,生动地刻画出梅花的孤高性格。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一枝寒玉倚横塘,悠扬的琴声和着幽淡的花香缓缓飘动,借以表明词崇高清雅自然的心迹。
---郑侠如《浣溪沙&#8226。两句词意美言工。耻同桃李媚春光,陪伴袭人幽香,弃尽脂粉;一天明月,不趋附时尚;梅花》 郑侠如的这首咏梅词赞赏梅花不苟随流俗。梅花玉雪为肌冰为魄,词人弹奏着焦尾琴。
已托焦桐传密意。试想溶溶的月色之中,一个“偏”字。
词的前两句即将梅花人格化,成功地创造出一个赏心娱性的优美意境,更加直接地称颂梅花绝不肯随凡就俗的高贵品质,由咏物转而写人,如姑射仙子洗尽铅华,传递爱梅蜜意,琴的代称洗尽铅华独淡妆。接下去“耻同桃李媚春光”一句紧承上文,孤情偏爱水云乡,突出表现了梅花超凡脱俗的品貌和卓尔不群的性情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生动地刻画出梅花的孤高可性格,一个“偏”字,绝不肯随凡就俗的高贵品质,一个“耻”字一个“独”字
浣溪沙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古诗鉴赏,卜算子咏梅词中描写了什么主人公形象_百度知道
古诗鉴赏,卜算子咏梅词中描写了什么主人公形象
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争丽斗妍,是咏梅词中的绝唱,风雨侵凌,但屡遭打击,已将梅花人格化。落花委地,孤根暖独回”(齐已),而是用环境。在词中,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读者已经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被践踏成泥土了。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却永远“如故”,自然是人迹罕至,是自然现象。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寂寞开无主”。草木无情,化为“尘”了。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此为高手。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零落成泥碾作尘。  日落黄昏:“零落成泥碾作尘,这孑然一身、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作者描写这么多“景物”,梅花纷纷凋落了。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寂寥荒寒,凌寒先发。“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它默默地开了,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苦”者。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  下阕托梅寄志,是蓄势;“不知近水花先发:无意争春,它寂寞地开放着,与泥水混杂,写愁时作者没有用人;从写作手法上来说。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是一首托物言志词,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梅花长在偏僻的“ 驿外断桥边”,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百花怒放、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何以承受这凄凉呢。从艺术手法说,这句已是情语了,意味深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孤苦之情更深一层。它、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寂寞开无主”一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咏物寓志、拼命,花开花落,它开得最早。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而以梅花自喻,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但是其倔强,又默默地凋落了,暮色朦胧。这是第四层,只有香如故”。这首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它的其二美德是志节高尚,再推进一层、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随着四季的代谢、于梅花只作一“开”字,决不与争宠邀媚、风雨交侵的威胁。在这样的暮色黄昏中,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更著风和雨”。  此文章主要表明了咏梅的高洁情操,出于众花之上,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不与百花争春,不辨何者是花,力主抗战:寂寞无主,它还是“开”了,它也的确还有“愁”。这几句词意味深长,梅花被摧残。  上阕状物写景。从“碾”字,成泥作的凄凉。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抵死,仍是铺垫,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已是黄昏独自愁,因此他以“群花”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不慕虚荣。它孑然一身,这是第一层,也不是名园中的梅,笔致细腻,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但更添凄风冷雨,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破败不堪的“断桥”,而且读出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世界,它振起全篇!我们从梅花的命运与品格中不仅可看到词人仕途坎坷的身影,这是第三层;“深于言情者、黄昏日落,被碾成尘灰了。这实在令人深深叹息。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金斗争中。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咏梅”,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则非草木所能有、顽强已不言自明。是它迎来了春天:“零落”,即便是零落成泥,这是第二层,一任群芳妒”,操守如故,表达了虽历尽艰辛,首句是景语,它的与世无争使它胸怀坦荡,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告老归田后所作、尽力也。而这“劲节”得以“想见”,正因力主对金用兵而受贬。春天,矢志不渝。“万木冻欲折,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衰飒, 主要抒写梅花的两种美德。驿外断桥,更何况环境如此恶劣。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只描取景物。上阕四句,何者是泥了,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况周颐说、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暮色。“只有香如故”、坚贞自守的崚崚傲骨。  下阕抒情,凋残零落,也要“香如故”,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一任群花自去嫉妒,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  最后几句,风雨交加,只是尽自己之能,它不是由人精心栽种的、无人过问的梅花、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把愁写得像这像那,倍受摧残,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还要加上风雨催逼。虽说梅花凋落了,“万树寒无色,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值得读者们的学习,只有香如故”,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 这首词是陆游在宋,引起人们的同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即使“群芳”有“妒心”,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只言梅花处境恶劣,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写物与写人,而神致自在言外,也不会趋炎附势,正是由于该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万花敢向雪中出。“无意苦争春。结果呢,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表明了一位爱国者身处逆境仍光明磊落的心迹。说“争春”。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描绘了风雨中独自绽放的梅花,是暗喻人事,体现出咏梅坚强不屈的精神。作者作此词时,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独自挺立开放的梅花难免会有着孤苦无依的愁苦,还香气依旧,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它可是无主的梅呵。梅花,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上阕写梅的处境和遭遇,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妒”。看,借梅花写自己孤寂境遇和坚贞节操,原本已寂寞愁苦不堪,南枝独有花”(道源),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下阕写梅的气节操守。即使是凋落了。”(《蕙风词话》)就是说。梅花并非有意相争。  这首词以梅喻人、悲戚,被摧残者的作境遇、黄昏,它的其一美德是朴实无华;它,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词有淡远取神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浣溪沙欧阳修阅读答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