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焕民赟的读音和意思拼音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上尉, 积分 113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62 积分
[img][/img]深圳福田梅林片区原住民绝大多数为本地客家人& &0/191
御侮校尉[7级]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论坛资料 所有帖子&&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11:29&&只看该作者& && && && && & 免责声明:本帖仅为发帖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深圳新闻网立场。
梅林公园客家山歌韵味十足 日03:00 深圳商报
  【本报讯】(记者黄明钢通讯员邓宇敏)昨日,梅林公园文化节活动精彩纷呈。上午,一场由热心群众自发演唱的韵味十足的“客家山歌专场”在古荔区跳舞广场举行,演员们尽情演绎客家风情。一曲曲客家小调、民乐合奏美妙动听。这是梅林公园结合梅林片区原住民大部分为客家人的特点,在公园文化节内组织的一次展现梅林片区客家文化底蕴的盛会。
上尉, 积分 113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62 积分
深圳市1979年末常住人口为31.41万绝大多数为客家人& &1/388
御侮校尉[7级]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论坛资料 所有帖子&&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12:11&&只看该作者& && && && && & 免责声明:本帖仅为发帖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深圳新闻网立场。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中南沿海地区,珠江口之东。东临大鹏湾,西接珠江口,北靠东莞、惠州两市,南邻香港,与香港新界一河之隔。是中国南部的一座海滨城市,素被称为“香港的后花园”。全市面积2020平方公里,而深圳经济特区设在深圳市南部,是深圳市的一部分,呈狭长形,是我国除海南省以外最大的经济特区,一向有“南国明珠”的美称。
深圳自南宋末年陆续有移民落脚。1979年末常住人口为31.41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客家人。目前,深圳人平均年龄30.8岁。深圳是广东省唯一的以普通话为主流地方语言的城市。“新移民”来自全国各地。2002年末从业人员359.2万人。全市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各类人才74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1万人,博士2300多人,硕士3.1万人,海外归国人员超4000人。每10万人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1.1万人。&&
深圳地处南中国海之滨,椰风海韵,细浪白沙,景色怡人,历来被视为“华夏南大门、连陲风景线”。自东晋以来,深圳在政治、文化、经济、交通及海防军事等方面就有重要的地位。考古材料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在深圳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自秦之后,深圳百越族居民已统属封建中央集权统制,汉在深圳已有盐官之设,在南头、西乡、沙井、大鹏以及香港李郑屋村等地,均发现汉代墓葬。从葬礼及出土文物看,当时已融合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东晋南朝250多年间,是深圳鼎盛时期,置东官郡,领宝安、兴宁等六县,管辖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阳一带,当时的宝安县辖地大概为今天的东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地区。唐代深圳水域成了海路交通要冲。在南头设屯镇,驻有岭南节度兵;宋代设“巡海水师营”,宋代以来,深圳成了中国南方海路交通贸易的枢纽,经济上有着重大的发展。明代是深圳历史上的中兴时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筑南头东莞守御千户所城和大鹏守御千户所城。稍后立南头寨,形成宠大的军事机构,为“虎门之外卫,、省会之屏藩”,抵御倭冠、海盗以及其他外来侵略者。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南头军民在巡海道汪宏的率领下,在南头海域歼灭了葡萄牙舰队。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新安县居民已达到225979人。人口大增,农业生产和渔、盐业得到很大的发展。民国二年(1913年),新安县复名宝安县,治所仍设在南头城。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才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深圳人民为民族解放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别是抗日东江游击纵队,活跃在惠东,宝一带,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并将困于香港的文化人士护送到解放区,为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深圳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因此文物古迹丰富,风景名胜屯为数不少,如晋、隋时期的“晋绩隋园”庙,唐代的海光寺,灵渡寺南唐的怀度寺,宋代的赤湾天后庙,明清两面代的“新安八景”,以及伶仃山、龙岐澳、七娘山等。
到20世纪80年代,深圳被辟为中国第一经济特区后,旅游业发展异常迅猛,新建的旅游景点及设施独具魅力,并以其新奇、特、异的风格蜚声海内外。
上尉, 积分 113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62 积分
深圳宝安区上合客家黄氏源自广东南雄& &0/134
御侮校尉[7级]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论坛资料 所有帖子&&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1:31&&只看该作者& && && && && & 免责声明:本帖仅为发帖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深圳新闻网立场。
宝安区上合黄氏宗祠上的祠联是,「珠玑旧泽,江夏先声」,既说清楚了家庭的堂号,又说明了他们这一族是经从南雄迁来客家。福田下沙黄氏宗祠的楹联是「泽传参里,声讫程乡」,说明他任的先祖是晋代的黄舒,是经从梅州迁过来的。「龙湾世居」园(黄姓)的楹联是「溯渊源而有笨为箕为裘?是春申令绪,绵世泽于无疆精构肯堂依然叔度家风」,更将他们的始祖追溯到了战国时期的春申君。
上尉, 积分 113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62 积分
深圳南岭村客家民俗园游记
[引用] [回复]&&
[链接] [推荐] [收藏]&&
深圳客家南岭村全貌
深圳市南岭客家民俗园似乎还不被大多数人知道,但的确是一个好去处。它之所以有些默默无闻,一方面是地处二线关外的布吉南岭村,另一方面是宣传力度太过有限。在以上两个原因中,我觉得宣传力度不够是最主要的。盐田的三洲田、龙岗的龙园,宝安的石岩湖等,它们其实离市中心比南岭村要远得多,但因宣传到位,知名度都很高。我知所以知道南岭客家民俗园,是去年“五一”期间到住在布吉的朋友家去玩而偶然发现的。&&
我每到一个新地方,总要问那儿有些什么好玩地地方。而我认为的好玩的地方,一是景观的自然性程度高,二是具有传统文化气息,想不到名不见经传的南岭客家民俗园这两个方面都相当出色。可叹的是当我问到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时,朋友竟难为情地想了好半天,才说只有一个求水山公园,离得十分近,但可能会令人失望。也就是说,他住到这儿半年之久,也没进去看一看,可见求水山公园的名声也实在太不敢恭维了。可是我一听求水山这个显得有些土气的名字,凭直觉就认为这是一个有文化味的地方。可以说,很多土气的地名,大多有较深的历史文化渊源,就说这求水山吧,一定与古代迷信中的求水有关。我就是这样想的。&&
我和朋友步行不到半个钟头,就到了求水山公园,近得实在令人不敢相信。但是看了公园的大门,说实话,连我也有点失望了,因为这大门修得太简陋,而且没有一点文化气息,与求水山公园这个名字太不相称了。朋友笑道:“我说过没什么看头,你偏不信,干脆找个地方喝酒得了。”我摇了摇头。也许是我太迷信公园那土气的、质朴的名字,我认为它总有一点不同凡响的地方,便坚持要进去看一看。于是花20元钱卖了两张门票,怀着一定的侥幸心理进了公园。进门后,我们看到的还是现代的房屋,一点传统文化的气味都没有。可拐过一个弯后,我们就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仿古门楼,门楣上刻着“客家民俗园”几个字。一见“民俗”二字,我就来了精神,我这人最喜好的正是民俗。&&
南岭客家民俗园
我问朋友这客家民俗园是怎么回事,朋友不好意思的笑道:“我还真不知这里有着一个客家民俗园,要知道,我早带你来了,我知道你对民俗的东西最感兴趣,我也想投你所好啊!”就这样,好好一个客家民俗园,竟还是被我不意之间撞见的,这宣传意识也太令人遗憾了。我直为这民俗园叹息。&&
真是踏破铁蹄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功夫。看了南岭客家民俗园,我不禁叹道:这哪里是小小南岭村的民俗园的展示,分明是整个客家文化的缩影!在仿古的陈列室里,不仅有客家代表性的器具物品,而且还有表现客家人生活的许多蜡像。那些蜡像大多如真人一般大小,穿着旧式的布衣,栩栩如生。在这些蜡像群中,有锄禾的,有插秧的,有鞭牛耕地的,有摇风车车米的,有踏水车车水的,还有举行婚礼的场面,一家人吃饭的场面。当然,最具有生气的就是那向天神求水的场面。不知是出自哪些艺术家之手,那些蜡像的一频一笑,神情衣着,以及每一根毛发,每一条皱纹,制作得无不细致入微,甚至连配在一旁的鸡、狗、猫等家禽家畜的标本,也如活的一般。这一切,真令人叹为观止!&&
我那天虽然带了相机,但却没有带闪光灯,在仿古的、低矮的、光线很不充足的陈列室里,无法拍出好的照片,遗憾得我直扼手腕。此后因为太忙,我一直没有时间再去重游,但在心中一直牵挂着那些蜡像,那些器物,和那些建国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南岭村变迁的珍贵照片和文物。&&
南岭客家民俗园除了有令人终生难忘的民俗文化与沧桑历史,也有令许多游客感兴趣的游览项目,其中滑草、乘空中缆车游览求水山和徒步登“人造长城”,当数别具趣味;而山顶的观景台,山腰的风味餐厅等,也令人留连忘返。前不久在报上见到,南岭客家民俗园己被深圳市旅游局列为市级旅游景点,说明南岭客家民俗园已受到了旅游界及旅游者的重视,随着人们对民俗文化的兴趣日增,相信不久的将来,南岭客家民俗园的名声,将不会比深圳各大著名景点逊色。
--------------------------------
上尉, 积分 113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62 积分
深圳市首届客家文化节今日在龙岗街道拉开帷幕
转自: 时间: 10:43:40
《艺韵客家·山歌有约》大型歌舞晚会中的---哭嫁、婚俗场景
12月15日晚,一台名为《艺韵客家·山歌有约》的大型客家歌舞晚会在拥有近两百年历史的龙岗鹤湖新居举行,同时拉开了深圳市首届客家文化节的帷幕。
本届深圳市客家文化节期间还举行了“客家文化论坛”;以展览客家风情摄影和大芬客家油画作品为主的“客家民俗风情摄影美术展”;让市民大饱口福的“客家厨艺展示”;以创新客家山歌、弘扬本土文化为宗旨的“客家山歌专场讲座”等多项活动。著名流行山歌手廖芬芳还为本届客家文化节举行了专场创新山歌晚会。
首届客家文化节开幕式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龙岗区委、区政府、深圳特区报社主办,龙岗区委宣传部、龙岗街道党工委、街道办承办,是深圳市首届客家文化节的开幕式专场演出,整台晚会以鹤湖新居为背景,通过全新创意的歌舞形式,生动地演绎“展现客家风情,共建和谐文化”的题旨。
开幕晚会由序幕《歌之约》、中场《歌之情》、尾声《歌之潮》三部分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序幕《歌之约》将在农家开门声中徐徐掀开,一位客家大妈将手持灯笼步出鹤湖新居,面对八方宾朋唱响山歌,通过歌声表达客家人对八方宾朋的盛情邀约,为整个文化节开幕式营造出欢庆的气氛。中场《歌之情》将把梅州、龙岗、福建、江西等地的山歌融为一炉。通过儿歌、情歌、哭嫁歌、五句板、服饰展、婚俗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弘扬客家情,同时展现原汁原味的客家文化,充分体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的魅力与风采。尾声《歌之潮》中将有数百名演员与观众同时登台联欢,以激情迸发的歌唱和热情欢快的舞蹈,展现老客家与“新移民”携手同心,“同在一方热土,共创美好明天”的精神面貌。在晚会现场,文化节承办方之一龙岗街道还为每位到场嘉宾准备了正宗的客家小吃,让客人们在欣赏客家风情表演的同时,品尝到原汁原味的客家美食。
该晚会选取了山歌、哭嫁、婚俗等最具客家文化特色的元素重点展现,尤其是第二部分,将通过渲染夸张的手法,将客家文化沉甸甸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注重客家文化特色的同时,整台晚会也照顾到作为文化节开幕式的特点,通过色彩、情绪等元素的使用,将昂扬、恢宏的欢庆气氛营造出来。
清初实行“迁海”政策,深圳沿海地区在“迁海”中受到直接影响,人口全部迁走,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康熙二十三年开始全面“复界”。但原居民迁回的极少,这给客家人在广东沿海驻足发展留下了机会。深圳(包括香港九龙、新界)的客家,成为“迁海复界”政策中发展最成功的新客家族群,也是客家民系形成后向外迁徙的一个典型。
在深圳本土的原住民中,客家人占了75%,而龙岗区、宝安区、罗湖区、盐田区则是深圳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深圳市龙岗区的客家先民多由梅州地区迁徙而来,这里距离客家人的大本营——粤东梅州地区直线距离只有250多公里,是客家人向东南沿海一带迁徙首选的地区之一。龙岗区内散布着的100多个大大小小的客家围屋记录着客家人在此地的辉煌。苦难磨炼出的坚忍和智慧,使得不少客家人成为当时最为富庶的望族,尤以“鹤湖新居”的罗氏最为显赫。
“鹤湖新居”位于龙岗街道罗瑞合村,是全国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之一,为广东兴宁客家人罗瑞凤创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经三代人数十年努力,建成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1996年被原龙岗镇政府辟为客家民俗博物馆,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虽然经历了近二百年的世事沧桑,但这座恢宏的城堡式建筑,苍然屹立在五颜六色的居民房中,像一个沉默的长者,依然保持着他的尊严。
图为在上世纪初期的鹤湖新居,现经修复,已辟为客家民俗博物馆。
下图为修复后的今日鹤湖新居
UID 帖子1371 精华18 积分18855 在线时间85 小时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查看详细资料
<>& &最近访问的版块 ... 我说深圳事
上尉, 积分 113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62 积分
客家龙南o深圳大芬画家客家风情创作活动
3月28日在龙南县城隆重举行了“深圳大芬美术家龙南写生创作基地”,“深圳大芬美术产业龙南培训基地”授牌仪式,以及“客家龙南o深圳大芬画家客家风情创作活动启动仪式”。以冀更多的大芬美术人才来到客家龙南,汲取龙南山水灵气和客家文化精华,不断成长发展。愿更多的大芬美术家走进客家龙南,体验生活,挥毫泼墨,用生花妙笔描绘龙南雄奇的山水风光,用彩绘丹青展示客家龙南的独特风情,不断推出艺术精品。&&
本次龙南客家风情采风创作活动由深圳大芬油画村管理办公室、江西龙南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文化艺术协会、深圳市龙岗区大芬美术产业协会承办,组织了近80名大芬画家为期8天的采风活动。拟在6月份在大芬美术馆举办、7月份在江西省龙南县等地举行“客家龙南o深圳大芬画家客家风情美术作品展”。&&
UID 帖子1371 精华18 积分18855 在线时间85 小时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查看详细资料
<>& &最近访问的版块 ... 我说深圳事
经营许可证号 粤B2-& && && &&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粤)00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4&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C) by
all rights reserved.
廉政监督:广告合作:信箱:关于我们|网站地图|报刊价目|本网价目|申请链接
经营许可证号 粤B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4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C)2006 BY
ALL RIGHTS RESERVED
上尉, 积分 113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62 积分
深圳大芬客家古村成为无数新客家人寻梦、圆梦圣地
关键字:大芬油画村 风景油画 大芬油画
摘 要:大芬油画村变了,变得亮丽了,“油画文化村”村内,铺上了彩色地砖,植上了热带风景树,安装了仿古休闲板凳。一段流经村内100米长的污水横流的布吉河大芬支流河道走进大芬村的大芬美术馆广场,大芬美术馆浮雕《西画掠影》序映入眼帘。
序言中写道:大芬,原客属农耕之村落,迁自陇豫,安居南粤,美术产业之市场,以此闻名。“油画村”之名,肇始于廿世纪之末,其发端之人为港商黄江,初始形于自然,后借政府之顺势推动,数年间,其村换新面貌,户改旧容颜,画廊&&
店铺鳞次栉比,客商游人接踵摩肩,甲申年,适逢鹏城首办文博盛会,“油画村”幸成分枝会场,遂以产业之特异、市场之繁盛,令四海商贾云集,引五洲媒体竞访,于是乎,“大芬油画村”之盛名,远播天际。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流水清清,杨柳依依的布吉河,昔日的“母亲河”不仅养育了布吉人、深圳人,而且她的三条支流之一的大芬支流,清澈的“大芬河”,流经整个村落,也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30年的脚步,至今流淌不息。20多年前,地处深圳二线关外的布吉镇大芬村,占地仅4平方公里、仅有300多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是个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客家小村落。那时村子里,只有十几栋新盖的两三层楼高的民房,其余的就是这个村子里祖祖辈辈留下的弥漫着浓郁客家民俗的老屋子。
上善若水,真诚、宽厚,有海纳百川之胸怀的客家古村大芬村人迎纳了无数新客家人前来寻梦、圆梦。1989年,香港画商黄江来到大芬村,这里低廉的房租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了他,黄江成为大芬油画村第一人。黄江带来的26名画工弟子,成为大芬油画村的第一批拓荒者。自此,大芬村民老屋开始“洛阳纸贵”。
龙岗区、布吉街道紧抓商机,在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倾心打造文化产业,第一期、二期环境改造工程完成后,大芬油画村变了,变得亮丽了,“油画文化村”村内,铺上了彩色地砖,植上了热带风景树,安装了仿古休闲板凳。一段流经村内100米长的污水横流的布吉河大芬支流河道,改造成了水泥厢涵,在上面建成了一栋3层高共30间的油画门市和绘画工场,形成了设计美观的“油画一条街”。2004年,雕塑家把“达·芬奇”“请”到了大芬村,安放在离大芬村的祖宗祠堂不远的地方,“大芬村”与“达·芬奇”其实早已结缘。8000多名画家、画商、画师、画工及上千家油画店铺的大芬油画产业群体使大芬油画村迅速崛起。大芬村口,一只大手紧握画笔伸向天际。才华与财富在这里转换,艺术与市场在这里对接。
今天,在祖国改革开放30年之际,大芬村也从昔日的无名小村变成了中国文化产业的“金沟村”,走进了流金岁月。如今,蜚声海内外的大芬村不仅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而且大芬油画村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艘“旗舰”。
上尉, 积分 113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62 积分
沧桑客家古村落
变身版画梦工厂
——记者亲历观澜国际艺术家村
吴春华 通讯员 谢庆华 柯遵群
  改造后的双层式客厅里,摆设古色古香。
观澜牛湖社区大水田,有一片保存完好的客家古民居群,不仅完整地记录了当地客家人在此繁衍生息的历史,还孕育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著名版画家、美术理论家和教育家陈烟桥等一批文化名人。
如今这片古建筑群已改造成国际艺术家村,国内外知名版画艺术家们将聚集在此从事版画创作。这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有幸成为世界版画艺术的梦工厂,必将焕发出新的光彩!
凌氏兄弟创基业
位于大水田的国际艺术家村是由客家古村落改造而成。置身这200多栋建筑风格统一、历经数百年风雨仍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群,仿佛回到了古代。
在200多年前,祖籍河北关县的凌氏四兄弟从广东开平迁徙到这里,开创基业,繁衍生息,为后人留下了今天这批宝贵的客家民居。
这200多栋古民居基本都是单家独院,客厅多用木板隔成上下两层,下面待客上面住人或堆放物品。一些房子里还保存着以前的火灶,有的甚至连舂米用的舂具也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些房子的大门多有一个用木柱做成的“防盗门”,十分的结实。有些房外的墙壁上还有很多精致的壁画,与版画家的作品相得益彰。
百年古井仍在用
这片古民居有一口被围栏保护起来的古井。据附近居民介绍,这口古井是凌氏兄弟迁入观澜之后挖掘的,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
人们现在所见的样子是民国时期重修的,井台呈梯形,上边长5.5米,下边长8米,宽4.2米,井口是由花岗岩砌成的八卦形,井座用三合土砌成。日,有关部门测量的井水深为5.1米。水井的井台上,记者看到了几个老式木桶。原来,由于井水干净而甜润,当地一些居民现在还在这里打水用。
古建筑群的两边还各有一座碉楼,左边采用的是西式建筑风格,右边采用的是中式建筑风格,历经风雨洗礼至今巍然挺立。
古村变身艺术家村
如今,凌氏家族的后人腾出祖上基业,修缮改造后,把部分古民居建成了版画家们的创作室。这些房子在装修风格上基本保持了客家民居的原始风貌,将古典与现代有机结合,家具和办公设施古色古香。
到目前为止,已有李焕民、其加达瓦、英格里德o勒登特等多名中外著名版画艺术家进驻国际艺术家村。届时,随着版画基地的逐步建成和发展,这里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版画艺术家,从而成为世界版画艺术的梦工厂,成为版画艺术的东方“好莱坞”。
上尉, 积分 113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62 积分
深圳宝安区保护客家山歌“原生态”
转自:金羊网-羊城晚报 时间: 19:44:38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会唱及喜好唱石岩客家山歌者仅数人,年纪最小者也已经68岁。记者昨日获悉,宝安区石岩街道办意识到保护与传承工作迫在眉睫,已组织市、区、街道三级民间文化遗产专家,对池官华等五位不同演唱风格的石岩客家山歌主要传承人进行录音、录像等,再次挖掘、整理“原生态”歌词130余首,民间音乐专家正着力记谱并制作成歌碟,保护与传承工作全面启动。
  石岩客家山歌流传于宝安区石岩街道客家人居住地,用客家话演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涵载着当地丰富的民风民俗,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经专家论证,石岩客家山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对研究古代音乐、客家山歌音律艺术及语言特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去年1月,石岩客家山歌被深圳市列入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月,被列入广东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随着时代的变迁,石岩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迫在眉捷。为此,去年10月,石岩街道办制定了三年保护计划,工作内容分为保护、传承、推广三个阶段,预期在2010年全面普及的基础上,结合石岩民间故事策划、组织一台山歌剧等形式,打造成为知名文化品牌,使之真实、全面、系统、及时、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上尉, 积分 113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62 积分
小小黄麻布,文化大熔炉
——黄麻布古村客家、广府与中西文化融合样本探访
本报记者 刘正金 / 文 雷小舟 / 图
古村小贴士:
黄麻布古村地处西乡,靠近凤凰山景区,距洲石公路约3公里路程。古村占地12424平方米,村内留有清代建筑22栋53间,只有少数建筑屋顶坍塌或室内格局因装修而改变,村落整体上保存完好;建筑形制为围屋排屋混合式;建有公共建筑书室1座,炮楼3座,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各1座;姓氏民系为罗氏客家。
核心提示:
深圳,是一片不再盛产庄稼只长高楼大厦的热土。在这个日渐现代化的大都市,历史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1月14日,记者驱车沿宝安区前进路行至桃源居,右拐后直行约5公里便到达黄麻布社区,然后左拐继续前行约3公里,明山秀水之处,便可发现一片古村落。原来,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只不过一些人视而不见。
如今,黄麻布古村已被采取“空屋行动”人去楼空,风雨凋零。然而,在一位老妇人将水桶丢入古井打水的刹那,既成排又成围的旧屋,依然高耸的炮楼,还有兴盛的两个教堂,显得尤为清晰和深刻。
A 一段难忘童年,一段尘封的历史
黄麻布社区治安队罗队长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童年记忆,会成为市、区政府和文物部门意图保护的历史。
14日上午10时30分许,罗队长骑着巡逻用摩托为记者带路,并充当向导。车在一片水域前停下,“以前,这里是一条河,因为居民们都在这里担水喝,所以取名‘担水河’。如今因为水质变坏,只能做排洪用了。”
一栋两层的西式小楼,就建在担水河边。“这是一座天主教堂,解放初期曾作为学校使用过,我小学时就在这里读书。”罗队长说,记忆中,共有100多名学生,其中还有一些学生是从料坑(现属石岩管辖)那边过来的。
“每天早上6点30分,我便要起床,因为学校7点钟上课。”边说边行,只见教堂附近矗立着一个炮楼,炮楼西南侧有一个小门,入门向东南直入可见一座山,“我们把它叫做树山。”山脚下,一排排旧屋坐东南朝西北,其中每栋旧屋多为一室一厅格局,其中前半部多留有灶台、天井,后半部多为两层或搭建成阁楼,由木梯上下,“阁楼是穷人家房屋的特点,小时我就睡在阁楼上。”
行进过程中,记者又发现一座4层炮楼,因房屋均是倚山坡而建,因此只比前排的房屋高一点。与其他房屋有所不同的是,有4栋房子与该炮楼单独成排,且每一栋房子变成了三室一厅。厅内,留有两个高约20厘米的圆形石墩,石墩呈一字形排列,且上面各有一个拳头大小的圆孔。“这里一直是村中有钱人住的地方。”(16日上午,记者陪同宝安区委党校曾祥委教授再次前往,曾教授通过这两个圆形石墩分析认为,它是旧时舂米工具‘碓’的一部分。同时,这一排房屋应该是古村内的一处公共活动场所。)
右拐,越往前行旧屋排数越多,大概行至古村落的中心位置,记者看到一副写有“九围乡围肚屋92”字样的老门牌,罗队长则在身后的一栋旧屋前停下了脚步。“我就在这里出生,且读初中前一直住在这里。”
入内,只见墙上还挂着一只已经停摆的钟。钟表的木框之上,大红喜字依然夺目,下面则雕有花纹,“这个时钟,是我哥结婚时买的。”阁楼下面的小房间里,还留有一张平板床和一张很有历史的竹椅,“我父母在这里居住到上个世纪80年代,后来便用于出租,去年开始闲置。”
也就在罗队长的童年生活之地向西北,即黄麻布古村的正门,门宽约1.5米,高约3米。门槛和门前台阶,均为长条石;大门门框下部,则分别立着一块约高1.5米的条形石,表面已经有些斑驳。
出大门向西南眺望,只见8排旧屋依山而建。一口古井,位于正门左侧对面的空地;另一座炮楼,则位于古村的西南侧边缘,至今保存完好,其正对面则建有一座基督教堂(该教堂初建于1903年,2003年10月在原址新建。记者注)。“小时候,我每放学回家便到这口古井挑水,直到挑满水缸为止;夏夜里,则经常和伙伴一起爬到炮楼上纳凉。”
说话间,一位老妇人提着一桶衣服来到古井边,拿起一只用麻绳拴着的小桶,丢到井中,随后突然斜拉一下绳索,桶口倾斜逐渐沉入井水中,然后往上提绳索,三下五除二便拎上来一桶水。老妇人说:“好多年了,水依然清澈。”
B 一句风水之言,形成古村的规划
如今的黄麻布,原居民除了两户姓俞之外,其余都是罗氏客家的后人,姓罗。记者在采访期间,一串疑问一直萦绕在心头:罗氏客家,为何选择黄麻布建村?向来偏爱围屋的客家人,其村落又为何呈现出排屋的特点?黄麻布作为广府之地,为何在罗氏客家迁来之后,不见广府人生息繁衍?抑或黄麻布在罗氏客家迁来前,已无人烟?
黄麻布社区宣传委员罗剑军称,听祖辈讲,在大规模建村之前,上祖花钱请回一个风水家看风水。3年时间里,上祖安排其好吃好喝敬为贵宾,每天早上,风水家便搬个板凳出门,到担水河边静坐。3年后,风水家在离开之前方才告诉上祖,建村最好位置在树山之下,靠东北建筑则以担水河为界,不得越界而为之。
“古时看风水,其实不为财,但求人丁旺。”罗剑军说,虽说风水之言很迷信,但黄麻布自建村至今,却没有一栋建筑超越担水河界限的,一直都是向西南扩展,“罗氏家族,人丁确实很旺。”
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黄麻布村开始不断向西南扩展,最初是建砖瓦房,并保留着排屋的风格,或4、5间或6、7间成排成巷。到70年代后期,一栋栋楼房开始如雨后春笋般破笋而出,排屋和围屋的特色都没有了,但其造型越来越现代,越来越个性。
“黄麻布古村之所以既成排又成围,听祖辈讲,首先是为了防御的需要”,罗剑军介绍,“其次,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因为这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空间有限只能以排屋为主。”
罗剑军的介绍,一定程度上来说,为黄麻布古村所体现出的客家围屋和广府排屋风格之融合,进行了诠释。而对于后面的两大疑问,自小爱听老人说古的罗剑军也爱莫能助。16日上午,记者就此请教区委党校曾祥委教授,得到堪称完美的解释。
据称,清初,东南沿海仍存在许多抗清武装力量,对新政权造成威胁,在一些降清的汉人官员建议下,清廷从康熙元年开始,在沿海地区实行迁海政策,强迫居民迁徙内地。宝安人民先后两次迫迁,新安县随之并入东莞县,被迫迁移的民众流离失所,大批死亡。在一些有良知的大臣“尸谏”之下,康熙8年,新安开始展界,但是展陆不展海,因此长期靠海维生的广府人回迁甚少,给客家人的进驻留下了空间。
结合现场踏访了解的情况,曾教授还对黄麻布古村的建筑风格进行了诠释。曾教授认为,古村所处位置,确是一块风水宝地。靠近担水河的排屋,属于典型的广府建筑,应该是广府人迁海后留下来的,罗氏客家迁来后直接入住。后来,因为子女繁衍,居住空间不够,方才向西南方向扩展,建房时依然保留了广府建筑的特点。但从整体上看,则可以明显看出客家人的风格,“通过大门的设置和围墙的包围,整个古村又成了典型的客家围,防御外敌的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国民党时期,土匪经常劫村。为免受土匪骚扰,黄麻布古村日夜派人在炮楼放哨,青壮年男丁则带着兵器在地里劳动。一旦发现土匪,放哨者将敲响铜锣告警,全村老少须立即回到村内,男丁负责到炮楼和门口等重要部位进行防御。”黄麻布社区一位70多岁的老人说,“周边很多村,都曾被土匪打劫过。但是,黄麻布古村却一直固若金汤,令土匪们无可奈何。”
C 一种堂号观念,和谐社区大家乐
如今,在黄麻布社区的牌坊上,书有3个大字“豫章堂”。 “豫章堂”是什么意思?
“豫章堂以前是罗氏祠堂,文革时被毁掉了”,罗剑军说,“如今的‘豫章堂’,不过是堂号文化的一个符号而已。”
罗氏客家的祖先远在河南,后来为躲避战乱迁徙至江西,生活一段时间后,一个分支去了福建,一个分支去了梅州,一个人到了宝安。“这个人是否就是黄麻布罗氏客家的上祖,尚无法求证。”罗剑军称,“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的上祖属于豫章堂,而且不管现在是否姓罗,只要出自豫章堂,大家便是同一宗亲。”
“相传,我们的上祖在黄麻布生有8个儿子,儿子成家后即自成一房,共8房。”罗剑军透露,根据客家风俗,只有儿子才能成“房”;分财产时,长子和幼子分得多一些,而且财产只传男不传女。
“现在,黄麻布居委会旁,依然保存有第七房的墓碑,且墓碑上注明系‘雍正2年第二次重修’。”罗剑军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位60多岁的新加坡老人,自称第七房的后人,捐款600元对第七房墓地进行了修整。”
相传,黄麻布第七房墓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后来男性墓主的尸骨留到了这里,女墓主的尸骨则移到了龙华,是因为龙华也有一个罗氏客家的分支,而且有个地名叫做“黄麻埗”。那么,广州也有多个“黄麻布”地名,其村民是否也是罗氏客家的分支,则无法考证。
如今,黄麻布社区里,罗氏客家第八房的后人最多。而据统计,该社区罗姓原村民多达570人,黄麻布下面的一个自然村簕竹角也有罗姓后人130多人。
罗氏客家除了扎根黄麻布外,在宝安其他地方是否也有分布?第七房后人介绍,改革开放前,黄麻布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种地和卖柴。每次砍柴后,有的翻过凤凰山到沙井去卖,有时则到固戍。固戍的小朋友,经常用丢石子方式进行驱赶,并称呼黄麻布人为“挨佬”(即吃苦耐劳的穷苦人)。一次,一位固戍老人出言制止小朋友,让他们不要去驱赶黄麻布人,也不要取笑,“我们也是挨佬啊”。
罗剑军亦介绍,旧时,黄麻布村有个麒麟队,队员们时常到龙华和观澜舞麒麟,且打出豫章堂旗号,所到之处,常有豫章堂后人喜见至亲,杀鸡宰鸭盛情款待。
同属一个堂号,便是一家人。根深蒂固的堂号文化,从古至今给黄麻布这个单姓客家村落带来包容与和谐。1995年,黄麻布村投资20多万元,在村委旁边建起大家乐舞台,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更是奏响和谐之音。
黄麻布社区妇联主任叶惠莲说,大家乐舞台建起之后,每逢“五一”“六一”“七一”和元旦、春节等节假日,都会举办文艺表演活动。“文艺节目都是自编自演,都不用请老师教,每次参加表演者多达四五十人,绝大多数是本地人。工厂、幼儿园和学校也积极参与,观众超过上千人。2000年,黄麻布社区还代表西乡街道,在全区性的文艺表演中,凭借一首客家山歌揽回三等奖。”
D 一种外来文化,精心采借泽后人
外来文化,完全可以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记者多方探访发现,黄麻布古村旁的两个教堂,一定程度上来说,成为黄麻布人尊重知识和重视教育的渊源。
在宝安区正在实施保护规划改造的11个古村落中,黄麻布古村是惟一拥有教堂建筑的古村。其中,天主教、基督教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古村落里兴盛至今,充分体现出中西文化的交融,以及黄麻布古村文化大熔炉般的包容。“黄麻布古村炮楼顶端,便采借了西方的建筑风格。”16日上午,曾祥委教授现场踏访时评价道。
“两个教堂的神职人员,其实早成黄麻布人。”罗剑军称,汶川地震,教堂积极捐款;社区每举办群众活动,教堂也积极参加,或高歌社会主义好或表演精彩的舞蹈,“多年来,两教堂与黄麻布村始终保持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罗氏客家后人如今虽然不知道两教堂何时所建,但听长辈们讲,基督教和天主教传教士到黄麻布后,传授给他们许多知识。也正因为此,他们懂得了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贫困和命运的道理,并在古村内建设了一排书室,共3间,接纳村中小孩读书。
尊重知识的新风,在黄麻布传承至今。早在1935年,该村便创办了村办小学——黄麻布小学。早期的黄麻布小学,校舍是一间旧祠堂,教师由村里的绅士及传教士担任,人数一至二人,学生人数不足三十。国民党时期,校舍被毁,学生们便集中到天主教堂上课,后来教室不够,该村便租村民的房屋当教室。
1993年,黄麻布村发动同为罗氏客家后人的一些香港侨胞捐款,并动员村民集资,全村齐心协力新建黄麻布小学。也就在那一年,罗剑军到黄麻布村工作,并担任会计,“我清楚地记得,当年村委的全部收入为86万元,便拨给黄麻布小学28万元作办学经费。在众人的努力下,一栋以石头垒墙的3层校舍很快建成投入使用。”
为办好教育办大教育,惠及罗氏后人,黄麻布老村支书特别预留了一块3万平方米的土地,以作黄麻布小学的创建用地,同时村里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并向政府申请资金支持。“如今,黄麻布社区已累计往黄麻布小学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
而据记者了解,2003年以来,在市、区、街道同富裕工程的关怀和支持下,黄麻布小学又新建了一幢省一级标准的教学大楼,可容纳教学班24个,每间教室都配备了现代化的教育设施设备。校内,还建有长300米、八跑道的超标准运动场一个。高擎教育大旗,黄麻布坚定地走出了一条先规范、再优质、后精细的办学之路。
评点:水聚成湖,文化交融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有自己的符号象征体系,有自己的文化承继、交融和演进的历史。
黄麻布古村,座落在山环水绕之中。金刚山龙脉绵延,聚结树山,面对高山环抱。村子建在树山坡上,坐东南偏南向西北偏北,即坐巳向亥。前山高逼,原非佳构,但阻挡西北风煞,藏风聚气,反为成局关键。左前方正西酉位,即所谓旺位的山峰尤为高大,成笔架状。前山从左向右逐渐低落,右前方东北偏北的丑方即所谓库位有圆净山岗阜起,山前水聚成湖,秀丽异常。村前小河左水倒右,源自西方,环绕村子,经库方,流出东北寅方,正合水法生旺处来、死绝处去的要求。整个村落的规划,为金生丽水,巳、酉、丑三合连珠,灵蛇归洞格局,是典型的三合风水流派作品。
而从明朝开始进入中国,一直发展缓慢的基督教,在鸦片战争后开始大规模地在中国沿海地区渗透,以致影响这个小山村的建筑和风格。西方人的意图与历史,在黄麻布古村的建筑上,烙下自己的痕迹。
民居,是人们应对特定自然环境的生存手段之一。广府排屋、客家围与碉楼,还有教堂……一如水聚成湖,黄麻布古村历经百年风雨沧桑,三种建筑风格不断集聚,三种传统文化互相采借,成就了黄麻布古村不可复制的特色,为宝安保存下来一个客家、广府、和西方文化交融的难得样本,弥足珍贵!同时,除了传统建筑民俗的文化遗产价值外,古村里面蕴含的对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曾祥委)
UID 帖子1371 精华18 积分18855 在线时间85 小时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查看详细资料
上尉, 积分 113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62 积分
无论曾经的贫穷,还是现在的富足,西乡居民李作棉从不忘写作
西乡新客家
苦吟故乡歌
李作棉近照。&&
在西乡黄麻布社区居住着一位早期来深圳创业的河源人,他叫李作棉。身为客家人,李作棉对客家文化特别关注,出版了多部关于客家文化的书籍,并收集了许多客家山歌。
上过三年学 读了不少书
李作棉的祖父李子钊是晚清的秀才,父亲也有几亩田,但生活并不富裕,李作棉在学校仅仅读了三年半书,但幸好家学深厚,祖父亲自执教,教他念《三字经》、《唐诗三百首》、《增广贤文》、《朱子家训》、《龙门鞭影》等,并教导年幼的李作棉“咬住青山不放松”,用一股钉子精神走文学之路。
李作棉的童年饱经坎坷,“在仅有的三年多上学的时间里,家里非常穷,纸笔在我眼里都是异常珍贵的物品,我的老师常常奖给我纸和笔,这是对我莫大的鼓励。”在他12岁的时候,弟弟出生了,不久,父亲意外受伤致残,家庭生活越发艰难,迫使他最终辍学,在矿山做工,帮助母亲支撑起那个7口之家。
青梅竹马好友 帮他读名著
说起最初走上文学之路的经历,已近花甲之年的李作棉有些羞涩,他说这得益于一位青梅竹马的邻居的帮助和鼓励。“那时候到处都烧书,什么《三国演义》、《西游记》、《镜花缘》、《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全部都烧了。但她敢保留,她顶着难以想象的压力保留下来数百本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并且偷偷地拿给我看。”
祖父李子钊一直传授李作棉诗联功夫,直到祖父88岁去世。祖父给他留下的唯一财产就是一本布面笔记本,里面是他一生创作的诗赋誊录清稿。
记者无缘目睹这本宝贵的稿本,李作棉说:“这本清稿内容非常丰富,是稀世珍宝。”李作棉以祖父为榜样,苦心钻研文艺创作。多年以后,李作棉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是祖父的诗和他的诗的合集——《虎啸龙吟》。
生产队里搞宣传 小荷露尖角
12岁那年,从诗歌《和振汉老师游上莞五石》开始,李作棉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他在这首诗中写道:“五石从来有典传,遨游搔首忆当年。石头难变旧时样,世事无常变万千。”
五石是上莞一处名胜,历来题咏甚多,李作棉的这首七言绝句,寄意深婉,颇有新意,得到了当时学校老师的高度赞誉。
他真正引起大家注意,是在当生产队业余文艺宣传队创作员的时候,“那时候一个劳动力辛辛苦苦做一天,工分多的才两三角钱,我那时一天的稿费补贴就有一元。”李作棉说:“当时我创作的作品,现在当然只能作为历史资料来看,但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创作,对于提高大家的劳动积极性,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起了很大作用。对于我来说,我也实实在在提高了自己。那时没人相信我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程度。”
小富“深圳客” 还是爱写作
李作棉属于较早的“深圳客”,1984年他就开始在深圳打拼。在很多人看来,李作棉是个颇为成功的“深圳客”,他在黄麻布社区有一栋楼,自住一层,其余的都用来出租。车库里停着一部靓车,车头上放一个小牌子——“作家采风车”。
这些年,李作棉一共出版了三本书:《李焘传奇》、《虎啸龙吟》、《黄龙岩传奇》。其中《黄龙岩传奇》是有关畲族历史文化传统少有的文学作品之一,作品以章回体15万字的篇幅,讲述了明初开国大将蓝玉的后代蓝念祖以及畲族传说中的祖先在河源樟溪黄龙岩开基的故事,可能是了解畲族的最有趣、最真实的作品之一。
现在,李作棉笔耕不辍,他收集了大量流传在西乡的客家山歌,正在寻求出版,“我会一直写下去,为这片大地精彩的时代、精彩的人物而写!”李作棉说。
■本报记者 张小葵 实习生 连丹 通讯员 蓝裕攀 文/图
上尉, 积分 113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62 积分
宝安客家印象作者:鱼翔浅底
上一篇 / 下一篇
19:31:03 / 个人分类:论坛导入&&
查看( 81 ) / 评论( 0 )&&
来到宝安差不多三个月了,对宝安(尤其是西乡)也有了个大概的了解,就此聊聊宝安客家印象。
珠江一直在强调宝安是以广府人为主的地方,但是宝安城区及其周围的乡镇(如西乡、石岩)都是以客家人占多数的地方。尤其是西乡,随处可见客家人,去街边的小店买东西,十有七八是客家人开的。
宝安客家人主要来自河源梅州韶关等地,自从宋朝开始就进入这片土地.有的则来到宝安没多久,这个朋友说那个同事来自紫金,那个同学又说这个朋友是老乡。且不要说是紫金县了,就连我家小小的黄塘镇,也是不少宝安人的祖居地。
在我住的铁岗村,也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也有大量的潮汕人。所以当地的摊档、食馆基本都是客家人和潮汕人开的。不过说实话,这里的客家餐馆实在不敢恭维,我另一个客家同事也认为给客家美食抹黑了。
在我上班的地方有球场,下班后去打球,也经常可以遇到一班客家人,都是中年人,看上去也像是本地人,讲的客家话也是典型的惠阳口音。不过宝安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客家话口音也是多样化的,各地的客家口音都能听到。
这里听到将客家话的人多数是中青年,小孩讲客家则很少听到。在我看来,小孩讲客家话是最好听的,可惜在这里却鲜有听到,听到的是不少客家子女讲白话、普通话,然后其父母跟着讲。
还没把宝安进一步了解,恐怕不久又要离开这里。
--------------------------------------
上尉, 积分 113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62 积分
深圳宝安石岩客家方言情况
石岩民风淳朴,长期以来保持着客家人的风俗和说客家话的习惯。他们和龙岗、坪山、坑梓、坪地、横岗、龙华、观澜、布吉、葵涌等地一样,大多数是早期从赣南、闽西迁移过来的居民,语言以说客家方言为主,白话为辅。唯有区别的是浪心自然村。该村居民以说白话为主,他们是由沙井的新桥村和松岗等地迁移至此的,是古南越族后裔,语言以祖先流传下来的白话为主,一直延用至今。在其中,也有从其它地方迁移来的讲白话的居民。客家方言和白话的汇集,形成了石岩独有的语言特色。
客家方言除拼音的读音和语音特点与普通话不相同外,其词汇、语法特点与普通话也有区别。比如,有些词客家方言词素的次序和普通话不同:鸡公——公鸡、人客——客人;有些词表示意义范围不同:烧——客家方言除有“燃烧”之意外,还表示“热”,如“烧水”指热水;水——客家方言除指“水”外,还指“雨”,如“落水”指下雨;词头带“老”字不一定表示年纪大,如老弟——弟弟,老妹——妹妹;词尾“公”,“麻”加在动物名词之后,表示性别,如猪公——公猪,猪麻——母猪。还有动词后加“等(紧)”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动词后加“开”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等。
改革开放后,北方人南移,他们或迁居、或打工于此地。这样,南方人和北方人混居在一起,为了方便交流,普通话开始盛行。如今的石岩人都能听能说普通话,但如果他们之间互相交流时,大多还是用客家方言或白话。
(根据:《石岩镇志》)
UID 帖子1371 精华18 积分18855 在线时间85 小时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查看详细资料
上尉, 积分 113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62 积分
广东深圳市宝安观澜客家古墟介绍
“观澜热”的兴起绝非一蹴而就。在“生态”、“文化”、“体育”、“休闲”四轮驱动下,观澜正提速追随深圳城市中心区“经济外溢”的步伐。观澜版画原创基地初试啼声,向全世界版画家发出邀请;第三届文博会分会场顺利挂牌,致力打造文化产业链平台;由欧米茄连续12年冠名的观澜湖高尔夫世界杯将于11月正式登陆,结缘全球顶级赛事……
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再用传统的眼光去看待观澜,这个正在深圳城市中轴线上热舞的区域,也很难再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观澜两个字背后的“品牌质变”。在这片90平方公里土地上,正交织着发展、变化和期待,也正是在这种发展、变化和期待中,观澜经历着一场全方位的升级。
为深入了解新观澜,解读新观澜,《深圳商报》特推出大型片区专题特刊——“聚焦观澜”。
老墟/斑驳的是历史/见证的是辉煌/碉楼/屹立的是荣耀/不倒的是梦想/古道/记录的是图腾/变迁的是沧桑……
循着蜿蜒的窄巷前行,所见观澜古墟,满目黛瓦青砖、残墙骑楼,斑驳视线中,很难想象眼前的这条观澜老街曾经承载着深圳一段繁华喧嚣的烟云。
从2004年偶然发现、被列为深圳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到2006年老街“空楼”整治行动,这座几乎已经淡出人们视线的观澜古墟才重新拾回她的百年历史。
观澜古墟,与东门老街、沙井清平墟、沙头角老街一起,并称为深圳“四大名墟”,但今天,这些老街大多已被岁月洗尽荣华,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惟有这座源于清初、盛于清末的观澜古墟被完好地保存下来。
4月3日,记者一行有幸走访了观澜古墟,透过老街、碉楼,依稀触摸到了一幅清末民初极具浓郁岭南客家色彩的观澜“清明上河图”。
老街:重现深圳商贸史
踩着生出青苔的石板小径,游走在老街,两边的一爿爿铺面铁锁紧扣,绣迹斑斑,人迹寥寥,与观澜古墟资料记载所称的“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三教九流、不绝于市”大相径庭。
同行的观澜街道办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04年发现后,观澜古墟经有关文物专家考证,被认为是我市惟一完整保留下来的清末民初的墟市街区,堪称“深圳近代民俗历史第一街”。为防止造成任何新的破坏,宝安区在去年6月实施了“空楼”整治行动,之后,老街便成了今天所见的“空巷”。
据介绍,观澜古墟总面积约2.6万平方米,由一条南北走向的观澜大街,四条东西走向的东门街、新东街、卖布街、龙岗顶,以及沿观澜河的西门街、沿河街等十几条街道组成。其中,最长的街道约150米,最短的仅10余米,最宽不过9米,最窄则不足1米。
鼎盛时期的观澜老街商铺林立、商贾云集,除益章票号、恒隆票号、宝山金铺、公益酒家、福记表店、叶广生表店、满生制衣店、叶满杉木铺、登康狗肉店等老字号外,更是当铺、茶楼、客栈、轿馆、字画店、赌场、妓寨、鸦片馆、扎纸店、棺材铺、杂货铺、镖馆、药材铺、海鲜铺、榨油作坊等各种行当应有尽有、五花八门,是远近闻名的繁华墟市。
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的观澜老街交易方式多种多样,有零售、批发,甚至自由竞价;每个墟日可成交大米300担、糖200~300担、牛300~400头、猪1000头、鲜鱼15担。此外,每逢农历初一、初四、初七还有集市,集市一般从早晨六七点开始,下午五六点结束,生意繁忙时通宵不散。
往来于此的客商,更是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香港地区及至国外。此前还有传,在观澜老街曾出现过一张山西平遥古城日升昌票号的银票,这说明山西日升昌票号曾与老街商家有生意往来。
碉楼:观澜古城的第一防务
除老街外,碉楼也是观澜古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资料表明,观澜古墟北面以观澜河为依托,其他三面均构建有高大的古碉堡,它们代替了城墙,成为观澜古城的第一防务。
“观澜目前发现的114座清代、民国时期的古碉楼,是迄今为止深圳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碉楼群。其中还有一座8层、30米高的碉楼,在层数和楼高上都创下了深圳以往发现之最,十分珍贵。”
由于没有受到很好的保护,加上风雨的冲刷,很多碉楼已无法游览,只能在外面观看。同行专家介绍,这些碉楼多为明清时期传统的中式客家风格建筑,是客家人智慧与财富的象征。早期的碉楼,是古墟商家为了防御土匪骚扰而修建的防御性商用建筑;到了中期,碉楼了望、防御意义减弱,逐渐演变成为商家财富的象征;晚期碉楼则多是归乡华侨为彰显荣耀建造,不但越建越高,还因为花纹图饰融合了西方建筑风格而越来越精致豪华。
据悉,这些碉楼以“成昌楼”、“绍昌泰”最为出名。其中,坐落于东门街的“成昌楼”,又称文昌古炮楼,是振能家族的陈桂森、陈禄森兄弟所建,整个建筑占地42平方米,高30米,共8层,为深圳碉楼之最,有“深圳第一楼”之称。
对于碉楼的历史意义,该专家认为,这些碉楼的存在涵盖了深圳这座移民城市曾经有过的历史、有过的文化,可能比任何一座现代化的大厦所具有的人文内涵都丰富。
贵湖塘老围:
传统客家民居村落
如果说老街、碉楼浓缩的是深圳商贸史,那么,贵湖塘老围则是研究深圳传统客家文化的实物资料。
初到贵湖塘老围,记者看到,整个老围平面近方形,具有鲜明的地区、民系特色。老围村座西北向东南,惟一的大门开在南墙中央偏东处,分前门、中门、里门三道,前正门额上楷书“通庆门”三个大字。据说因为风水原因。围墙以及围内大部分房屋建筑均用三合土夯筑而成。最有特色的是大门两边都有一排方形的孔洞,经介绍,这些孔洞插上木桩之后就称为一个防御体系,是老围的第一道防御线。
老围中部是一座祭祀、节日活动用的建筑,据说这个建筑主要是供当地居民朝拜而建的,每年过年这里都特别热闹;老围的后方是一座两层楼房,据称这是一家私塾,是以前专门为族人教书而建,民国后则渐渐被用于祭祀和寿诞。据当地村民介绍,这里80岁左右的老居民基本上都是在这间私塾里举办的婚礼。
贵湖塘老围是宝安地区现存最完整、保存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传统客家民居村落之一,对研究深圳地区客家民系的迁徙史、客家民系风俗,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形态等提供了完整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上尉, 积分 113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62 积分
深圳历史文化的根:客家建筑大鹏所城
大鹏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是明清两代南中国海防军事要塞。深圳今称“鹏城”,即源于此。明代大鹏所城有武略将军刘钟、徐勋清代的大鹏所城有赖氏“三代五将”、刘氏“父子将军”等明清两代十几个将军,所城因之享有“将军村”的美誉。
位于大鹏半岛的大鹏街道鹏城社区,它其实是一座古城,全称是“大鹏守御千户所城”。这座古城的历史要追溯到六百多年前的明朝初年。那时倭寇为患,为防范倭寇,于是朝廷在这里设立了“千户所”,建造大鹏所城。
大鹏守御千户所城
大鹏所城占地面积达10万平方米,有雄伟的古城门,有古色古香的古民居、古街道,有气势宏伟的将军府第;大鹏所城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海防卫所;是研究明代卫所军事制度的重要题材;清代的大鹏所城及所城的赖恩爵将军取得了鸦片战争首战——九龙海战的胜利,是深圳历史最辉煌的一页,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城还保存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是领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城的语言也非常独特,是研究古代“军语”的“活化石”……
大鹏所城是深圳市惟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既是军事要地,又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所以这里也就留下了许多名将爱国护国的遗迹。名将中最显赫的是赖氏家族,三代连出5位将军,其中赖恩爵将军是大鹏所城最为重要的一位将军,现在古城里还保留着赖恩爵的振威将军第,有屋宇、厅、房、井、廊、院等,牌匾众多,雕梁画柱。此外赖恩赐、刘起龙等名将的遗迹,数座建筑宏伟、独具特色的“将军第”分布有序。到了近代,这里也是军事要塞,1839年中国近代史上抗击外侵的第一枪——九龙海战在此打响并以胜利结束。因此,1995年中共深圳市委将大鹏所城列为“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日国务院将大鹏所城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日,鹏城村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日,大鹏所城又以高票雄踞“深圳八景”之首。
除了有爱国名将的历史遗迹之外,还有古城保存完好的东、南、西三个明代城门和明清时期的民居,还有蜿蜒狭窄的青石板小巷,置身其中,给人一种宁静古朴的感觉。在城楼上,还设有炮台及大炮,另外还有钟鼓台和令旗,感受古代战时的情景。
古城保存完好的东、南、西三个明代城门
从大鹏所城的民居来看,它们具有广府和客家两个民系民居的综合特点。因为深圳地处广东三大民系(广府、客家、潮汕)的交汇点,而大鹏又处在这个交汇点的东北角上,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鹏民居较为独特的风格。因此,大鹏所城是岭南地区建筑艺术的精华。
岭南地区建筑艺术的精华
在大鹏所城的所有古建筑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完美、修造最精致的非十数座将军府第莫属。作为一座军事化城池,大鹏所城的将领的地位自然很高,其中最著名的将领当数以赖恩爵将军为首的赖家将,其次为刘起龙将军。将军因战事而名,府第则因将军而显。著名的鸦片战争或者说甲午海战的第一枪,即由赖恩爵将军率军在大鹏协辖区——现属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九龙海域打响。赖恩爵将军深受当时的林则徐赏识,同时也深受军民敬重。赖恩爵将军的府第位于大鹏所城南门内右侧100米处,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是大鹏所城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建筑。整个将军第为清代府第式建筑群,由数十栋屋宇组成,建筑面积达2500多平方米,规模十分宏伟。府第院门横匾为“振威将军第”五个金字,院门对联为:秀一鹏山开泰运,重班凤阙迓鸿庥。横匾与对联均为道光皇帝亲笔御书(道光二十四年),十分珍贵。
赖恩爵的振威将军府第
大鹏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大鹏人有自己的语言、生活习惯和崇拜。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大鹏话”,它不同于白话,也不同于客家话,而是一种军语。这是因为大鹏古城是一座军营,军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带来了不同的语言,因沟通的需要而逐渐形成一种融合语言,即所谓的“大鹏普通话”。除了大鹏话,大鹏人还有一典型特征,就是大鹏妇女都戴着一顶红顶蓝边的“凉帽”。“凉帽”采用细竹篾编成,边缘上卷成沿,中间留一个圆孔,四周垂海蓝色布饰,顶部涂成大红色。因为大鹏人都是当兵人的后代,清代兵帽的顶是红色的,大鹏妇女把自己整天戴着的凉帽涂成红色,即象征着是当兵人的后代,是对光荣身世的一种暗示。
大鹏有独特的民俗风情
此外,这里的寺庙多,且极具神话色彩,如大鹏东山寺、鹏城天后宫、鹏城谭公庙、鹏城水神庙等。各寺庙还保留着一些奇特的对联。这里是访古凭吊、了解历史、领略明清古风的好地方。
大鹏所城!这里是深圳的根……
UID 帖子1371 精华18 积分18855 在线时间85 小时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查看详细资料
御侮校尉[7级]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论坛资料 所有帖子&&2楼 大 中
上尉, 积分 113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62 积分
所城名人抗英英雄赖恩爵
来源: 龙岗旅游网 作者:&&
日期: 阅读次数:1114
赖恩爵(1821年一1848年),字简廷,大鹏鹏城人,客家人。赖家数代行伍,地因之自少从军。其父赖鹰杨,清道光年间曾任浙江定海总兵。
道光十九年(1839年),十八岁的赖恩爵任海门营参将。奉林则徐之命,率水师兵船3艘进驻九龙湾,禁绝走私鸦片的英国人的粮食和淡水供给。在英军舰的突然袭击下,指挥水师兵船及炮台官兵英勇还击。经过五小时激战,击沉两艘英舰,打死打伤英军30多人,英舰大败退回尖沙咀。随后又令水帅烧毁英商鸦片趸船多艘。由于他在九龙海战中战绩卓著,得到道光皇帝赏识,御赐&呼尔察图巴鲁&(满语,勇士之意)称号,赏戴花翎,晋升为副将。同年九、十月间,奉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之命。带兵移守大屿官涌炮台,分兵五路于尖沙咀截击英军。经过十天的六次战斗,出沉英舰两艘,英军被逐出尖沙咀海面,取得了中英穿鼻海战的胜利。
  赖恩爵后任南澳镇总军,多次平定海盗侵扰。道光二十四年,擢升为广东水师提督。1848年封振威将军,同年辞世。赖将军府第位于大鹏城南门内右侧,被列为深圳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墓被列为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UID 帖子1371 精华18 积分18855 在线时间85 小时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查看详细资料
御侮校尉[7级]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论坛资料 所有帖子&&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17:57&&只看该作者& && && && && & 免责声明:本帖仅为发帖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深圳新闻网立场。
深圳历史古迹:大鹏所城与坪山客家围村  当年抗英名将赖恩爵家
上尉, 积分 113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62 积分
深圳历史古迹:大鹏所城与坪山客家围村  当年抗英名将赖恩爵家
  深圳历史古迹:大鹏所城与坪山客家围村&&
  深圳的历史古迹主要在东郊的大鹏镇。位于大鹏半岛上的大鹏古城,在明、清时是宝安县一带的海防军事要地,如今古城尚存三道城门和部分城墙供游人凭吊。城中的振威将军第,是当年抗英名将赖恩爵家府第。府第是四合院式,梁、坊、栋、柱仍保留着完整精美的木雕。还有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大鹏古楼在坪山镇,有建于清代的客家围龙屋,其规模颇大。龙岗镇也有不少客家村,还建立了一座客家民俗动博物馆,展示了客家人的民俗风情。&&
  凉帽遮羞&&
  大鹏人操客家方言,保持着客家风俗。大鹏妇女素有戴凉帽的习俗,不论冬夏。其凉帽是用竹条和布料做成的,先把竹条用火烧烫一下,这样可使竹条更柔韧,然后用劈刀把竹条分成竹篾,织成圆圈,中间穿孔,竹蔑周围用布条缝挂。其他客家妇女的凉帽是用黑布条缝挂,而大鹏妇女的凉帽用蓝士林布条,所以戴起来也显得更秀气、更妩媚。这种戴凉帽的习俗由来已久。据说,过去妇女要严守“妇德”、“妇容”,不能抛头露面,但客家妇女为环境所迫,南迁之后要跟男人一样出门干活,上山打柴,下田插秧,赶场赶圩,亲戚出入,为了“遮羞”,便戴上这种凉帽。妇女戴上凉帽,自己可以看清别人,而别人却看不清自己,很有点面纱的味道,也给自己增添了一种朦胧的美感和风韵。同时,戴凉帽既轻便又可防太阳辐射而凉爽,因此世代相传,一直流行至今。&&
  坪地围笼屋&&
  昔日坪地人的居住方式保留着客家人的传统习俗,他们过去的住所相当独特。他们用三合土、竹木、砖瓦、芦苇稻草等建成外表酷似圆柱形的围笼屋,全家人都住在里面。这种围笼屋占地面积一般有三四十平方米,有的做成两层。围笼屋外观上很象古堡,高墙翘檐,气势很恢宏。地主大户的围笼屋占地面积更大,屋的四角设有楼阁,用于了望放哨,由于建得相当坚固,而且通常只有一门可进,因而易守难攻,很容易防护别人的攻击。围笼屋最大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夏季炎热时可上楼阁通风处感觉凉爽,冬季天凉时又可因密不透风而保暖。而且,坚固耐住也是它的一大优点。一般围笼可连续住几代人,可经受8-10级台风袭击。坪地围笼屋体现了客家建筑奇特的风格。&&
  坪山打蘸&&
  坪山镇居民主要是客家人,保留了客家独特的传统习俗。过去坪山人特别重视祭祀活动,祈神拜佛极为虔诚。其中最隆重的仪式即为每八年一次的打蘸(集体祭奠神灵),地点聚在关帝庙前的广场上,一片喧腾,热闹非凡,附近小贩也云集于此趁此机会大做买卖。先由坪山圩的首脑主持祭典仪式,祭桌上摆满精美的果脯酒馔,大香炉里插满檀香,一片香雾缭绕。首脑身后,簇拥着全圩居民。首脑行礼时,乡民跟着伏地叩拜,九遭之后礼毕,居民就在广场上开始连续嬉戏七天八夜,尽情吃喝赌闹,通宵达旦,一片喧嚣气氛。打蘸期间,人们极尽奢侈,花费不少钱财;同时八天乐此不疲,也贻误了农事。有些经济不宽裕的居民在打蘸之后只得借债或乞讨日。这个打蘸陋俗,劳民伤财,在1943年被废除。
上尉, 积分 113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62 积分
赖恩爵将军(),字简廷,广东省新安县大鹏城人,客家人,生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5年)。赖恩爵少时随父出任阳江,后在阳江入伍。历任兵士、把总、千总、守备、都司、 游击等职。道光十八年(1838年)补海门营参将。道光十九年七月(1839年9月),赖恩爵率中国水师在九龙一带击溃来犯的英军,取得了中英九龙海战的胜利。 其后道光皇帝赏戴花翎, 封“呼尔察图巴图鲁”(‘巴图鲁’为满语,勇士之意)名号,并升授副将。 道光十九年(1839年)七月,英船攻官涌营盘,但被守军击退。十月,恩爵会同陈连升等,分兵五路,袭击英军舰艇,击沉双桅洋舶一只、划艇一只,英船尽退出洋。粤督奏恩爵最熟悉外洋情形。故不久赖恩爵即被授南澳镇总兵。 当时廉、琼海盗猖獗,恩爵遂率拖船四十余只前往剿匪,降敌四百三十八人,擒拿盗匪九十五人。他在平定海盗中累立战功二十余次,于道光二十三年冬升任广东虎门水师军务提督。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病逝, 葬于大鹏大坑山爬鸡地,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迁葬大鹏王母黄岐塘。原墓地遗留石人、石马各一对(现存深圳市博物馆)。在城内的十多个将军府中,最气派的算是赖恩爵的振威将军第,赖氏世代行武,曾在三代间出了五个将军,所以当时广东有“文颜武赖”的说法,夸赞颜家出了诸多文官,赖家出了诸多武将。  曾在中英海战中建立功勋的赖恩爵眼睁睁地看着英国割占香港侵扰沿海,忧郁而终,在1997年香港回归当年,赖氏后人以“还我祖愿”牌匾来告慰将军。赖恩爵将军府第位于城郭东南角,这一带有其祖孙三代三个将军府,另建有单独的赖府书房,赖恩爵的振威将军第至今有160年历史,是城内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道光皇帝亲笔书写的“振威将军第”漆金大字说明他的显赫,门檐上金木雕刻花鸟、人物,府内庭院深深,院墙高耸,令人肃穆,从外望内,三进大门层层叠叠,真是将门一入深似海。
UID 帖子1371 精华18 积分18855 在线时间85 小时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查看详细资料
上尉, 积分 113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62 积分
寻史、寻梦——古韵的小村( 14:23:13)
标签:观澜 摄影 驴友 马灯 旅游&&分类:游走
风光秀丽的宝安区观澜街道牛湖村,是一个200多年来客家人生息繁衍、创业奋斗的古老村落,这里曾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中成长起来的近代著名版画家、教育家陈烟桥的故里,如今变身国际艺术家聚集地,有世界最大、设备最好的版画工坊。
春末,深处大都市的人们开始烦躁了,各自盘算着要去这去那“沾花惹草”、戏水攀崖。
说实话,在大都市中转悠确实挺累、挺烦。常有朋友组织扫街、扫公园的活动,但没人响应。估计是这位仁兄初来乍到,不知是个什么情况!我们几个经常混在一起的“色”男怎么也按奈不住,就盘算了该往何处去,有啥收获。几天过后始终没什么答案,一日在一新闻网站看到“版画村”三字儿,顿时想起深圳有个小村子值得去采点。于是哥几个就商量着时间、交通,以及采点满意后要如何大干一番的冲劲。
商量有结果的次日清早,我们便来观澜村版画基地,村子里人很少。和保安几句交流后,得知艺术家们回家过年还没回来,所以没什么人气。
下面是采点时“卡嚓”声后的产物,采点后我们的计划泡汤了。因为只能“隔岸观景”,却不能近距离一窥究竟。
进入村子时,马路边关于观澜版画村的介绍。
进入村子里面,房屋群建,房子的外观特别而富有历史感。客家碉楼屹立不倒,成为了村子的标志性建筑物。想必在战乱时期,碉楼给客家人带来安全感。
通过规划,村子里有一个很大的广场!
客家楼房,让我想起小时候画简化笔房子的图画,不过我记不起具体的步骤了。
大红灯笼高高挂,古香古色的建筑和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
对于墙壁上的鱼,我一直没搞清有啥作用。估计是排水用的,因为鱼嘴下的墙壁上有证据。
村子里的油菜花,增添了村子的神秘。
村子里的荷花塘,快干枯了。估计是因为季节的关系,显得冷清和萧凉。
田埂中间的菊花!
一家餐馆,装修的还不错,外围环境更不错。
此片的场景是警戒线里面的,撑管理员不在溜进去卡嚓的。
黑白效应....
田地里的守护神,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就站在你家地里。
墙壁上的马灯,小时候家里也有,但家里泥巴房经过几次大难后,似乎没有丁点儿的“古董”存活。
只能看不能摸,警戒线......挺失望的
房顶的龙,已残缺!
很多年后,希望它们都还保存完好。
铜锈了,不知何时推开。
去到版画村,没有见到版画,确实是一种失误。时间没选择对,艺术家都“春游”去了,展览的小店还没到开店时间。
UID 帖子1371 精华18 积分18855 在线时间85 小时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查看详细资料
上尉, 积分 113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62 积分
宝安古村落评点(一)贵湖塘:一个家族的守望相助默认分类
11:06:51 阅读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宝安古村落评点(一)
贵湖塘:一个家族的守望相助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宝安分校教授)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
中国建筑民俗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秘书长;
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经过数十年苦心经营成型的贵湖塘城堡式客家围屋是传统时代客家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房屋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前有池塘,后有碉楼,门楼大门斜开,将客家人理想的环境观念和风水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陈氏族人根扎宝安,源从长乐,围楼凝固着客家人在宝安大地上生存奋斗的历史。
一座客家围屋就是一部客家人保卫家园的历史。宝安地处珠江口东岸,自古是海盗出没的地方。自十九世纪末以来,宝安地区一直饱受乱世的侵扰。葡萄牙人、英国人曾在此烧杀抢掠。后来又经历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社会动荡不安,土匪时常出没。一条观澜河与贵湖塘擦肩而过,土匪海盗沿河上下,搜乡扰民。更为频繁的,是村寨、宗族之间的斗争。为了争夺有限的耕地、水源等生存资源,陈氏家族团结起来共同行动,为了安全,他们聚族而居,在完成村落整合之后,建筑城堡、碉楼,来保护自己的家园。高厚如城的围墙,层层封锁的门户,还有高不可攀的碉楼,围屋,记录了一个家族从冷兵器时代到热兵器时代抗争、自保的历史,寄托着他们安全的希冀。世乱纷扰,在绵延不止的争斗中,有的兄弟牺牲了,就成为陈氏族谱中的英雄;一些人坚持下来,让祖宗香烟代代继承;还有许多兄弟姐妹在严酷的环境下被迫远走他乡,留洋海外,另谋出路。据说,陈氏家族人旅居海外的同胞有数千人。但,无论他们走到哪里,祠堂,还有祠堂中心的祖宗牌位永远系结着他们的灵魂和血脉。在外创业成功之后,他们不忘故乡,纷纷捐款、捐物建设陈氏家祠,经常回到宝安共商家族发展大计。客家围屋,也是家族世世代代守望相助的铭证。
南中国汉族三大族群之一。以客方言为母语;有迥别于周边族群的独特风俗习惯;强调祖先来自中原,有纯正汉族血统;服膺中原文化并以正统的继承者自居;有明确的族群认同意识;以闽、粤、赣三边地区为基本居住地,而逐渐向外扩张,在海外也有广泛分布。
以自然村为基本单位的围合式传统客家民居。在各地有多种样式,而以方、圆为基本形式,以梅州地区的围龙屋为典型。
是轻火器应用后广东民居附属的军事防御性建筑。在深圳客家地区多为方形高层碉堡,一般建在民居的一侧或两侧,有坚厚的墙壁,上设瞭望孔和枪眼,可以居高临下,控制整个村子。不少碉楼的建筑和雕饰有西洋风格影响的痕迹。
  南方农村报    南方都市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拼音o的正确读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