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付同什么挂钩机制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完善省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政策意见的通知
粤府办〔2013〕48号
━━━━━━━━━━━━━━━━━━━━━━━━━━━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完善
省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政策意见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财政厅《关于完善省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政策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财政厅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日
关于完善省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政策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要求以及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不断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构建科学规范、完整统一、结构优化的省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和加快发展,现对完善省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政策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保基本”和“强激励”相结合,将现行各项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基数列入基础性转移支付,确保基础性转移支付的比重不低于六成;在确保基本公平的基础上,强化激励作用,将现行激励型财政机制、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政策的每年新增资金全部用于激励性转移支付,增强激励效应。通过完善省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政策,加大倾斜支持力度,为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和制度支持。
  二、基本原则
  (一)保障基本,强化激励。
  合理安排“保基本”和“强激励”的分配比例,保障基本民生项目支出需要,在此基础上,适当扩大激励性转移支付规模,增强激励引导效应,充分调动市县发展的积极性。
  (二)优化机制,统一规范。
  全面梳理现行各项转移支付政策,调整优化制度结构,整合、完善相关措施,增强一般性转移支付政策的完整性、协调性和规范性。
  (三)分类实施,重点帮扶。
  在统一的财政体制下,充分考虑特殊困难地区、生态地区和民族地区面临的经济基础薄弱和生态保护任务较重等实际情况,在相关措施中细化分类分档,适当给予上述地区倾斜支持。
  (四)加强监管,强化绩效。
  建立并完善市县财政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考核机制,强化对市县使用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将教育、医疗卫生等重大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及重点支出的保障水平纳入考核范围,确保各项民生政策落实到位。
  三、主要措施
  将一般性转移支付分为基础性转移支付和激励性转移支付两个部分。
  (一)基础性转移支付。
  以“保基本”为导向,确保市县既得利益,保障欠发达地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需要。主要包括:
  1.财力性转移支付基数。在各项一般性转移支付政策中,已列入基数安排的资金,从2013年起继续安排。
  2.有专项用途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包括专门用于公共安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等。
  3.其他补助。包括有指定范围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如对中央苏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补助等。
  (二)激励性转移支付。
  以“强激励”为导向,围绕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部署,统筹用好现行各项一般性转移支付政策的增量部分,通过实施财政增量返还和协调发展奖,充分调动市县积极性。
  1.实施范围。
  (1)粤东西北地区12市的县(市),以及惠州市的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肇庆市的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江门市的恩平市。
  (2)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粤东西北地区新区。
  2.财政增量返还。
  (1)为鼓励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增收,以2012年为基期年,从2013年起连续5年,将纳入范围的县(市)上划省级“四税”收入增量部分返还当地。
  (2)为支持粤东西北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从新区设立的第二年起连续5年,将新区范围内产生的上划省级“四税”收入增量部分,专门安排用于新区基础设施建设。
  3.协调发展奖。
  为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纳入范围的县(市)实施与综合增长率挂钩的奖励。综合增长率由地方生产总值(包括总量及人均水平)、上划省“四税”收入、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和生态保护指标等4项指标的增长率计算确定。
  (1)对综合增长率高于8%的扶贫开发重点县、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和少数民族地区县,以及综合增长率高于12%的其他县(市),综合增长率每超出1个百分点,可获得500万元奖励,并运用调整系数适当调整奖励额,当年新增奖励额最高不超过1亿元。
  (2)综合增长率低于0的县(市),综合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一次性扣减转移支付200万元。
  四、其他事项
  (一)自本意见实施之日起,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调整完善激励型财政机制意见的通知》(粤府办〔号)相应废止。
  (二)对2012年以后经国务院批准的“县改区”的县,从批准成立的第二年起,省5年内保留对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待遇不变。
  (三)具体的实施办法由省财政厅另行制订。
  (四)本意见从2013年起执行,一定五年。重庆晚报数字报
第002版:改革进行时
&&&&&&&&&&
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在完善法律法规和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当前要发挥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放宽市场准入,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处理好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价格问题,既保护消费者利益,又让投资者有长期稳定收益。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指标速递>正文
[短标]李克强: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市民化挂钩机制,合理分担农民工城市化成本。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城镇化难点问题
[短标]李克强: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市民化挂钩机制,合理分担农民工城市化成本。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城镇化难点问题顶一下
评论正文请勿超过200个汉字。  刚刚结束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相挂钩的机制”,这是对耗资巨大的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资金问题的首次正面回应,预示着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主要挈肘之一的资金问题将出现破冰之举。  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庞大的财政资金支持。我们的研究表明,如果政府以“有活干、有学上、有房住、有保障”为目标,先解决农村转移人口迫切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则将现有1.5863亿已在城市居住的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各级财政为此的新增支出为18091.58亿元;如果将计算范围扩大到现有2.6亿农村转移人口,则计算结果将增大到29651.76亿元(以2011年不变价格计算)。  处理这一巨量资金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在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框架中来处理此事,简言之,可以2030年最终解决这一问题为目标,通过精心设计,将财政资金压力摊薄到17年的时间范围内来逐步消化;二是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流出地与流入地政府、大中小城市之间的财政平衡关系。这两者都共同指向一点,那就是中央政府必须发挥顶层设计的关键作用,通过相关制度的调整、设计,构造出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运作基础。  首先,要核定中央应承担的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资金总量。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的实质,是将现在主要针对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扩大到农村转移人口,包括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就业支持和保障性住房等。对于这四项支出,要结合公共产品受益范围理论,合理确定其主要负担主体以及相应的资金总量。其中,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应当确定为中央政府财政负担事项,主要由中央财政承担相应支出。  其次,调整转移支付制度,促成地方政府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上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由于各地财力水平不同,负担能力有高低,因此不能随着农村转移人口的自然分布而将相关的财政支出也自发分布在各地和各城市之间,必须由上级财政主持调剂。在确定中央政府应负担的资金总量的前提下,中央财政可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总额、调整转移支付比例、修订转移支付系数等方式,来调节地区间、城市间的实际负担水平,促使地方政府的财力与事权相互匹配。  第三,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各级财政在安排支出时,都要适应农村人口的转移情况,调整本地区的财政支出结构,基本方向是从农村向城镇调整,如调整城市义务教育中央与地方的负担比例、调整财政教育支出中农村与城市的支出比例、调整城市与农村的社保补助结构等。  第四,从“钱”、“地”两个因素着手,平衡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财政关系。一是可考虑由流出地政府向中央政府上交部分土地收益,然后由中央财政专门用于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注入农村转移人口的主要流入地区;二是可考虑在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建立土地指标的增减挂钩机制,中心意思是流出地政府收储的农民转让出来的承包地指标和宅基地指标,可拿出一部分给流入地政府。此举可使流出地政府当期可以不拿钱或者少拿钱出来,并可以在总体上维持全国土地增减的平衡,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另外还顺应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提高东部人口自然集聚程度,以集约化利用土地。  第五,中央制定统一政策,保证全国范围内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的均衡起步。结合实际情况看,相对于财政补偿,更重要的是中央制定统一政策,保证各地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的均衡起步,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土地政策的调整、土地指标的适当倾斜以及适当的转移支付政策,调动各方面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本地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之道。  第六,创造条件,积极谋求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多方合作,共同分担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支出。为降低政府负担,可积极引入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参与相关公共服务的生产。要进一步创造条件,打开企业、民间资金进入通道,引入更多的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从而间接地分担政府责任,减轻财政压力。  总之,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所需资金量的确极为庞大,但如果拉长时间界限、纳入多个主体来考虑,精心设计财政转移支付方案,却也并非不可承受之重。
(责任编辑:Newshoo)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社区热帖推荐
会哭也是一门手艺……[]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财政部解释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中国日报网
> 中国经济
财政部解释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来源:&&作者:
[提要]&&在今天上午,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在回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关于“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的机制”的问题时表示,对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同国家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挂钩问题,财政政策设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
  中国经济网7月30日讯 在今天上午,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在回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关于“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的机制”的问题时表示,对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同国家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挂钩问题,财政政策设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对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的部分进行了一定比例的折算,在转移支付中也已经体现了常住人口的因素。而在均衡性转移支付中,实质上已经考虑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因素。
  王保安说,目前教育转移支付是完全按学籍的,学生不论来自城市还是来自农村,享受的公共服务待遇都是一样的。此外,他还表示财政部将根据今天发布的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紧密地配合和协调,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改革以及国家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的机制和办法,有效地促进城乡人口的有序流动和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编辑:admin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财政转移支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