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每一个物种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的概念?

12:55 | Tags 标签:,
个体的意义
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各个领域里,最直观、最感人,也最容易引发共鸣的,无疑是“救助个体”。看到一只伤愈的红隼重返蓝天,足以让每一个在场者热泪盈眶。
但是,很容易被志愿者忽略的一点是,救助野生动物个体的价值往往并不在个体本身,而更多地在个体背后的整个种群。这和救助人类社会中的弱势个体是不同的。
动物和人的差异很多,按照演化生物学家
等人的观点,最大的差异可能在于动物缺乏文化。在这里,文化的定义是“与遗传无关、但可以模仿和传承的行为模式”。
人类社会中,文化因素正在逐渐压倒遗传生理的因素。我们对自我的改造能力越来越强,先天遗传素质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小。当我们说 “每个人都独一无二” 的时候,这种独特性大部分来源于后天。而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更是几乎全部来自文化领域:他的一生中会创造出无数的新思想和新事物,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而当他死去时,哪怕他的血脉有后代来传承,那些未曾表达出来的无数思想也会永远消失。相比之下,他对人类的遗传贡献显得微不足道。
然而,野生动物个体在环境中的绝大部分行为,都可以回溯到它的基因;个体间的文化传承即便存在,影响也通常微乎其微
。 如果两群狼面对同一场景做出了不同的反应,那是因为它们的遗传特征不同,而不是因为它们各自经历了不同的狼群历史、有不同的狼群文化。就算有动物因为和人相处而从人类这里习得了复杂的行为,当它回归野外时也几乎不可能把自己学会的 “人类技巧” 教给其它动物、改变原有的文化。一种不适应其所在环境的人类文化可以导致一个文明的毁灭,但动物界中的文化似乎从来没有这样巨大的效果。
因此,野生动物的价值更多地承载于它的基因之中,种群本身的延续更为关键。个体的死亡是必然的,但基因通过种群基因库可以长存下去,维持物种的存在。 我们保护野生动物个体,更多是一种保护种群的手段,本身并非目的。 所以黄石公园才会引入狼来控制鹿的数量、来淘汰老弱病残。这样的行为在人类中无法想象,在自然界却是完全正常合理的;我们经常用人类的眼光去看野生动物,忘记了我们之间的客观差异。
而假如一个物种本身并未濒危,那么刻意保护它们的个体,对整个物种也没有多少好处。如果我们出于其他理由、依然希望保护这些个体免于死亡的话,那就不属于狭义动物保护的范畴了。
【1984 - 2007】
物种的意义
如果保护个体是手段,那么保护物种、保护地球生态是不是就应该成为终极目的呢?
但实际上这两个命题都很可疑。物种虽然寿命长,但早晚也要消逝,新生代哺乳动物每个物种的平均寿命也不过几百万年而已。地球历史上至少 99.9% 的物种都已经绝灭了,绝大部分都和人类没有关系。
至于 “保护地球”,则问题更大。其实,没有哪个物种是 “不可或缺”的。有些物种消失后其地位立刻被取代了,有些会波及到其他物种,只有很少数的物种一旦绝灭可能会引发生态系统大范围的崩盘。但是,崩盘了也不是世界末日,几千万年过后,一切又都会重头再来。地球是很脆弱,很容易被打得鼻青脸肿,比如发生在大约 2.5 亿年前的
杀死了海洋中大约 96% 的物种;但是地球又很顽强,不管多惨都能恢复回来,P/T 之后过了 1000 万年,物种多样性就超过了绝灭之前的水平。
类似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多次。这有点像一个不倒翁,一推就晃,但怎么晃都不倒;换成生态学术语,就是 “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地球整体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弱、但恢复力稳定性很强。” 坦率地说,只要太阳系的结构维持不变,我想象不出任何方法能把地球生命打成万劫不复;就连核弹也不能保证消灭所有无脊椎动物。
那么我们天天强调要维护生态系统图的又是什么呢?就像是一个人成长期间摔过了无穷多跤,未来也要摔无穷多跤,为什么偏要执着于阻止眼下的这一跤呢?
很简单,地球经受得起生态系统的崩盘,人类可是受不起。虽然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每次都恢复了,但每次陪葬的物种数目却不计其数。不要说生态系统崩盘了,脆弱的人类经济体系连海平面上升几十厘米都招架不住,这让地球历史上动辄上百米的海平面变化情何以堪。
由此,似乎可以导出一个结论:我们保护生态,不是像口号里宣传的那样是为了地球,而根本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地球其实根本不在乎我们怎么闹腾,它有的是时间来恢复;可我们等不及。就算人类没在灾变中直接陪葬,等地球恢复完了人也该没了。
而如果不考虑 “保护我们自己” 这个因素的话,保护其它野生动物的动机似乎也变得不充分了。人类的捕杀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猛犸的绝灭,这件事情应该责怪人类吗
? 但如果这是人类的错,三叶虫绝灭又是谁的错呢? 我们是不是应该要求硬骨鱼考虑一下三叶虫的感情和生存权
? 恐龙经受不住小行星撞击而绝灭了,这又应该怪谁呢?恐龙自己还是小行星? 一种生物适应不了小行星撞击,另一种生物适应不了人类出现,二者究竟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在一个外星智慧看来,也许是这样的:如果人类把猛犸象杀光了,那是猛犸象缺乏像蟑螂这样的适应力。如果人类因为滥杀生物导致自己毁灭,那是人类过于愚蠢、活该倒霉。如果人类通过保护其它物种使自己得以延续,这就很聪明、很高瞻远瞩;但这不是必然结局,不是理所应当,也谈不上道德高尚。
但我是人类,所以我非常、非常、非常希望人类走上最后一条路。
【保护这个世界,保护你自己】
保护的意义
然而,物种存活与否,以人类的价值确实太难判断了,毕竟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还十分浅薄。而难以具体讨论时就诉诸抽象,有了这种常见的思维习惯,很多时候我们就会说:动物保护不仅仅是为了物种本身的存活,而且是顺应(某个不可捉摸的)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是会产生不良后果的,这个总该没错吧……
这篇文章不讨论其中的自然主义谬误,只说一下把 “保护” 等同于 “顺应自然” 的问题。
顺应自然,听起来很美好,但实践中却根本无法执行——自然界的绝灭是一直存在的,大灾难有绝灭,平时也有绝灭。那么,假如有一个本来要绝灭的物种被强行挽救回来了,这算什么情况呢? 这个过程中是不是损伤了其它本该繁盛的物种的利益呢? 动物之间是有利益冲突的,比如流浪猫的繁盛通常都会给野生鸟类带来严重的伤害。不管这样做好不好,这显然是对自然界的严重 “扰乱”。
那么不扰乱,该灭绝的让它们灭绝行不行?问题又来了——谁该灭绝呢? 你不作为,就会有其他的人类活动影响;而这些活动影响是永无可能被完全抵消的。大熊猫的地位至今也没争出个所以然,它们在野外天然栖息地的生活能力极强,完全不用人担心,真正的问题在于栖息地本身遭受了严重的人为破坏。可是,栖息地本来就是会因为气候变化而改变的,如果人类文明从来没有存在过,大熊猫会不会因为自然的气候周期而遭受危险呢?没有人类的话它们会什么时候气数已尽?绝灭之前会不会产生出新的物种?没有人知道。
所以,实际中的野生动物保护原则其实就一句话: “尽可能维持现状”(包括“恢复到以前的现状”)。因为这样对人类自身最为有利,环境不变我们才能安安稳稳地发展文化和经济嘛。这样做是不是打断了某个玄而又玄的“自然进程”?
如果把 “自然” 定义为除人类之外的一切,那么人类的每一个行为都是 “打断”。而考虑到人类不过是演化之巨树上的一个小小旁支,那么无理由地割裂 “人类” 和 “自然”,是不是才是最根本的人类中心主义呢?
【城市,发展不应是对自然的侵蚀】
实践中的保护
但现实中的野生动物保护的最大困境不是环境伦理,而无一例外在于资源不够。有限的资金如果撒胡椒面一样平分给每个物种,大概会一事无成;残酷的现实使得野生动物被迫分出了不同的等次,我们会优先把资源投给那些花费小、意义大的野生动物。
生态学上的关键种肯定更值得我们去付出,因此,出现了两个保护生物学里专属的概念: 伞护种和 旗舰种 。
所谓 “伞护种”,本身不一定有多大的生态学地位,但它们所需要的生存环境能覆盖很多其它物种;只要有人出钱保护了它,就能连带保护很多别的物种。这样的好买卖当然不能放过。围绕伞护种建立动物保护区始终是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方向。
而 “旗舰种” 甚至连生存环境这个要求都可以放宽,它的基本标准严格来说只有一条:能卖萌,能招人喜爱,能吸引眼球,能拉捐款。如果同时满足伞护种的标准那就更好;若是连带还有民族象征、国家特色等等,那就近乎完美了。大熊猫也因此成为迄今为止最完美的旗舰种(WWF 拿它当徽标不是没有理由的
):它足够奇特,还算珍稀(身为 EN 级别,已经合格了,虽然还有很多物种都比它更珍稀
),萌起人来天下无敌,并且还相对容易圈养
,也能胜任伞护种的角色。
经常有人质疑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保护大熊猫。确实,大熊猫相对来说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大熊猫本身的宣传意义、对川滇一带整体生态保护的意义也是确实存在的。不可能拯救每一个,但总应该努力争取更多的人,拯救更多的物种。客观情况如此,我们只能把某些物种放在优先地位,把资源相对集中在有意义的领域。
因此,前三部分的意义讨论并非空谈,我们不得不据此对资源的安排进行取舍。一些保护者太过执着于动物个体、执着于虚无缥缈的 “所有动物的利益”,或者某个不能明确表述的 “自然规律”,以至于花大力气为某些其实并不濒危的生物摇旗呐喊,我不能说他们一定错了,只能提醒他们,这些资源本可以用到更有价值的领域里去。
已知的动物界文化现象主要在灵长类、某些鸟类和鲸中观察到。比如,非洲黑猩猩不同种群之间使用天然工具的方式略有不同,而这样的差异似乎是通过一套复杂的模仿行为而传承下去的。日本幸岛上的一只猕猴发现了用溪水冲洗土豆的办法,而这一行为很快被整个猴群学会。鸟类和鲸类的歌声存在明显的 “方言” 现象。即便如此,其复杂性和实际意义仍然和人类不可同日而语,猕猴文化研究的先驱,日本动物学家今西錦司建议将这样的行为称为 “前文化”(pre-culture)。
猛犸象的绝灭可能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捕杀的共同作用,二者谁更重要仍存在一些争议。
和猛犸象类似,三叶虫表面上是在 P/T 绝灭事件中消失,但其衰败早已开始;硬骨鱼类的捕食、竞争以及对生境的破坏,很可能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标志是一只大熊猫(见文中宣传海报)。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目标是制止并最终扭转地球自然环境的加速恶化,帮助创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未来。
EN ,指 “濒危(endangered)”,这是
(又称 IUCN 红色名录)定义的 9 个物种保护级别之一。
虽然在野外环境中并没有发现大熊猫有任何生殖上的困扰,但是人工圈养状态下大熊猫的繁殖曾经是过去的一大难题。不过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卧龙保护区每年都会让十几名工作人员每人抱一只新生的熊猫宝宝拍合影,萌得人肝儿颤~
文章题图:lachschon.de
内文图片:WWF 宣传海报,
更多相关推荐
? 科学记者
? 本文作者
? 科学松鼠
原文发表于
本网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 &&Designed By &&&基于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六单元检测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8页免费5页免费16页免费5页免费5页免费6页免费4页免费4页免费4页免费6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5页免费5页免费2页免费7页1下载券2页免费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六单元检测题|本​试​题​适​用​于​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检​测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2013年生物学业水平考试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50页¥5.0010页免费4页免费9页免费13页免费9页免费4页免费9页免费7页免费7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7页1下载券4页免费8页1下载券12页免费2页免费
2013年生物学业水平考试题|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2013年会考生物复习资料 一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9:12:4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2013年会考生物复习资料 一.DOC
官方公共微信生物多样性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生物多样性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名词解释: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物种的(biodiversity)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我们已经知道大约有200多万种生物,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就构成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有人问根据对的研究可以推断造物主的工作有何特点,据说英国科学家约翰·波顿·桑德森·霍尔丹(J.B.S. Haldane)回答:“过于喜爱。”因为甲虫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群。美国(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特里·欧文(Terry Erwin)推断,多数未知的甲虫种类可能生存于我们无法靠近的30米高的热带森林树冠层。
20世纪后叶生命科学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突破性成就,使生命科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起了革命性的变化,很多科学家认为在未来的自然科学中生物科学将成为带头学科,甚至预言本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也越来越多,例如,在美国如今统计48万博士学位获得者中从事生命科学的占51%。在生物科学诸多的分支中,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生物科学最紧迫的任务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学界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据可靠的数据说明,每天约有100多种生物在地球上灭绝,很多生物在没有被人类认识前就消亡了,这对人类无疑是一种悲哀和灾难。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由于的合理利用和的保护是人类实现的基础,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一个问题。无论是还是世界各国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开展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一些非政府组织也积极支持和参与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例如:联合国和共同成立的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每年支出数亿美元支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美国MacArthur Foundation1992年花了$1.7亿支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992年,在巴西的举行,世界许多国家都派出代表团参加会议。中国也参加了这次盛会。在这次大会上,通过了&&,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的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从以往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转入到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0世纪以来,随着的持续增长和范围与强度的森林生态系统不断增加,遭遇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和等5大危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密切相关。以后,国际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关注生物资源的保护问题,并且在拯救珍稀濒危物森林生态系统2种、防止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等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1948年,由和政府创建了(IUCN)。1961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建立。1971年,由提出了著名的&&。1980年由IUCN等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编制完成的正式颁布,该大纲提出了要把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观点,对促进世界各国加强生登记费物资源的保护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海洋生态系统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在开展自然保护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中各个物种之间、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自然保护仅仅着眼于对物种本身进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往往也是难于取得理城市生态系统想的效果的。要拯救珍稀濒危物种,不仅要对所涉及的物种的野生进行重点保护,而且还要保护好它们的。或者说,需要对物种所在的整个进行有效的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物多样性的便应运而生了。生物多样性(英文为biodiversity 或biological diversity)是森林生态系统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对于生物多样性,不同的学者所下的定义是不同的。例如oNorse et al.(1986)认为,生物多样性体现在多个层次上。而等人认为, 生物多样性就是的多样性(&The diversity of life&) (Wilson & Peter,1988; Wilson,1992)。(2001)认为,生物多样性一般是指&地球上生命的所有变异&。
在《》一书中,等(1997)给生物多样性所下的定义为:&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和它们所拥有的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通常包括、和三个组成部分。
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的总和。这些遗传信息储存在生物个体的基因之中。因此,遗传多样性也就是生物的的多样性。任何一个物种或一个生物个体都保存着大量的,因此,可被看作是一个(Gene pool)。一个物种所包含的基因越丰富,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基因的多样性是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
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之间以及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1992)。此外,遗传多样性可以表现在多个层次上,如分子、细胞、个体等。在中,对于绝大多数有性生殖的物种而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往往没有完全一致的基因型,而种群就是由这些具有不同的多个个体组成的。
在生物的长期演化过程中,的改变(或)是产生遗传多样性的根本原因。遗传物质的突变主要有两种类型,即数目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内部核苷酸的变化。前者称为染色体的,后者称为(或点突变)。此外,基因重组也可以导致生物产生。
物种多样性
这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species)是的基本单位。对于什么是物种一直是分类学家和系统进化学家所讨论的问题。(1953)认为:物种是能够(或可能)相互配育的、拥有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他类群存在着生殖隔离。中国学者(1978)所下的定义为:物种是繁殖单元,由又连续又间断的组成;物种是进化的单元,是线上的基本环节,是分类的。在上,确定一个物种必须同时考虑形态的、地理的、遗传学的特征。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物种必须同时具备如下条件:①具有相对稳定的而一致的形态学特征,以便与其他物种相区别; ②以种群的形式生活在一定的空间内,占据着一定的区,并在该内生存和繁衍后代; ③每个物种具有特定的遗传基因库,同种的不同个体之间可以互相配对和繁殖后代,不同种的个体之间存在着,不能配育或即使杂交也不同产生有繁殖能力的后代。
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丰富程度,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其二是指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可称为或物种多样性(蒋志刚等,1997)。物种多样性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
在阐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时,最常用的指标是区域物种多样性。区域物种多样性的测量有以下三个指标:①物种总数,即特定区域内所拥有的特定类群的物种数目 ;②物种密度,指单位面积内的特定类群的物种数目; ③特有种比例,指在一定区域内某个特定类群特有种占该地区物种总数的比例。生态系统是各种生物与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所有的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之中,不仅各个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彼此制约,而且生物与其周围的各种也是相互作用的。从结构上看,生态系统主要由、、所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对地球上的各种进行循环和维持在各组分之间的正常流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包括的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等多个方面。其中,生境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基础,生物群落的多样化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
有些学者还提出了(landscape diversity),作为生物多样性的第四个层次。景观是一种大尺度的空间,是由一些相互作用的组成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是组成景观的基本单元,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程度。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等),或者说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物种多样性是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本单位。因此,生态系统多样性离不开物种的多样性,也离不开不同物种所具有的。生物多样性是如何从有限的基因库演化而来的呢?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显示,惊人复杂性的关键在于转录因子对基因表达的调控。随着越来越多生物的基因组被测序,人们发现基因组中的基因总数并不能反映生物的复杂性,而转录因子往往以多种组合的形式起作用,由此带来了更大的复杂性。
研究人员通过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镜,发现TFIID转录因子有两种不同的结构状态并存。这两种状态(标准态和重排态)的差别只在于一个亚结构元件lobe A的易位,而这一结构转换能够起始转录,将DNA的遗传学信息转录到RNA中以便进行蛋白合成。尽管在多细胞动物的进化过程中,蛋白编码基因的数量相对稳定,但DNA调控元件的数量却在显著增加,研究人员发现TFIID存在两种结构和功能形式,展示了转录因子组合调控基因表达水平从而增加多样性的机制。[1]全球生物多样性重组 研究称物种数量未降反增。
2014年5月,美国佛蒙特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和苏格兰和缅因大学的一项新的物种研究并未对此有所发现。相反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极地到热带,从海洋到陆地,很多地方的物种数量甚至有所增加。[2]生物多样性公约是国际社会所达成的有关自然保护方面的最重要公约之一。该公约于日在联合国所召开的里约热内卢世界大会上正式通过,并于日起生效(因此被定为),2001年根据第55届联合国大会第201号决议,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原来的每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改为五月二十二日。到如今 为止,已有 100多个国家加入了这个公约。该公约的秘书处设在的,最高管理机构为缔约方会议(CoP)。CoP由各国政府代表组成。其职责为:按照公约所规定的程序通过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修正案、附件及议定书等。⑴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对资源的持续利用;
⑵促进公平合理地分享由自然资源而产生的利益。⑴各缔约方应该编制有关及持续利用的国家战略、计划或方案,或按此目的修改现有的战略、计划或方案。
⑵尽可能并酌情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其持续利用纳入到各部门和跨部门的计划、方案或政策之中。
⑶酌情采取立法、行政或政策措施,让提供用于生物技术研究的缔约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切实参与有关的研究。
⑷采取一切可行措施促进并推动提供遗传资源的,尤其是,在公平的基础上优先取得基于其提供资源的生物技术所产生的成果和收益。
⑸发达国家缔约方应提供新的额外资金,以使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能够支付因履行公约所增加的费用。
⑹发展中国家应该切实履行公约中的各项义务,采取措施保护本国的生物多样性。措施1→就地保护: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比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自然保护区是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分布区,包括自然遗迹、陆地、陆地水体、海域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还具备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
迁地保护是在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异地,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园、种子库、基因库、水族馆等不同形式的保护设施,对那些比较珍贵的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或其基因实施由人工辅助的保护。迁地保护目的只是使即将灭绝的物种找到一个暂时生存的空间,待其元气得到恢复、具备自然生存能力的时候,还是要让被保护者重新回到生态系统中。
措施3→建立基因库:
人们已经开始建立基因库,来实现保存物种的愿望。比如,为了保护作物的栽培种及其会灭绝的野生亲缘种,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网。大多数基因库贮藏着谷类、薯类和豆类等主要农作物的种子。
措施4→构建法律体系:
人们还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来保护生物多样性。比如,加强对外来物种引入的评估和审批,实现统一监督管理。建立基金制度,保证国家专门拨款,争取个人、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款和援助,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等。地球上迄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用放射测定法测出的年龄是38亿年。但是,通过测定和月球岩石的年龄以及其他天文学的证据表明,地球与太阳系的形成大约在46亿年前。通过对年西部出土的丝状化石的研究,表明大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原核生物可能是。在的岩石中所发现的化石表明,距今31-34亿年前蓝藻类(蓝细菌)开始形成。蓝藻是能够进行的原核生物。大约在20亿年前,光合作用所释放出来的氧气使中开始含有氧气,这可能会导致许多的灭亡,但以及它们的近缘种类仍然在无氧的环境中存留至今。由蓝藻和其他原核生物占优势的时代大约历时20亿年。
最早的真核生物的出现大约在距今14-15亿前。真核生物的起源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因为伴随着的形成,染色体、和有性繁殖开始出现。在前寒武纪(8-6.7亿年前),真核生物中的、原生动物以及中的几个门便形成了,动物与植物开始出现分化。到结束时,、或等几个动物的门开始形成。(5.7---5.05亿年前):在大约距今5亿9000万年前,类型丰富多样的的出现标志着寒武纪的开始。在这个时期,以为代表的节肢动物门以及、软体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的许多纲开始形成。这些门类存留至今,仍然有一些种类生存下来。在距今5.1亿年前的中,发现了最早的的遗迹-甲胄鱼外甲的碎片。在寒武纪时,所有动物的门都已经形成了。
(5.05---4.38亿年前):许多动物的门出现适应辐射,形成了大量的纲和目。例如棘皮动物形成了21个纲,中珊瑚纲也开始出现了。奥陶纪时期,无颌、无鳍的甲胄鱼大量出现并留下了完整的化石。
(距今4.38-4.08亿年前):生物多样性增加,无颌类出现多样化。同时,有颌类中的盾皮鱼开始出现。(蕨类)和节肢动物(蝎子、多足类)开始侵入陆地。
(距今4.08-3.60亿年前):珊瑚和三叶虫发生大规模的适应辐射;头足类出现。无颌类和盾皮鱼达到多样性的高峰。泥盆纪被称为&鱼类的时代&,软骨鱼类和陆续起源并随后发生了适应辐射。与此同时,两栖类、、维管植物(蕨类、裸子植物)和起源于这个时期。
(距今3.60-2.86亿年前):孢子植物(蕨类)繁盛并形成大面积的森林,的种类多样化,并出现最早的。昆虫发生,一些原始的目(、、、等大量出现。(距今2.86-2.48亿年前):出现适应辐射,成为占优势的类群;的各个类群多样化,形成了、、、、等类群。大量增殖。
(距今2.48-2.13亿年前):菊石第二次大规模增殖,的一些类群(如双壳类)的多样性增加。裸子植物开始占优势。爬行类出现,形成了龟类、鱼龙、蛇颈龙和初龙类(进一步形成植龙、鳄类和恐龙)。早期出现。大陆开始漂移。
(距今2.13-1.44亿年前):恐龙多样化,、、、、等种类出现。原始(始祖鸟等)出现。古代、占优势。大陆继续漂移。
(距今0.65-1.44亿年前):大多数大陆分隔开来,恐龙继续适应辐射并在本期结束时灭绝。最早的蛇类出现并发生适应辐射。具有现代鸟类特征的黄昏鸟出现。和开始多样化,有袋类与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开始分化。(距今万年前):被子植物大规模的多样化,并成为在森林中占优势的组成成分。昆虫发生,并形成了大多数的现代科。脊椎动物的许多现代科已经形成。
(距今200万年前到现在):反复出现,大型哺乳动物(如剑齿虎、猛犸象、大型的美洲野牛等)绝灭,人类出现。从原有的物种中形成一个新的物种,称为。对于新的物种形成的机制有不同的假说,但基因突变、自然选择是两个基本的过程。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和生殖隔离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根据成种的区域,大致可以分为异域型、同域型和邻域型三种。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生活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由于地理隔绝使这些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出现障碍,导致特定的种群积累着不同的遗传变异并逐渐形成各自特有的基因库,最终与原种群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物种,由于资源的限制和种群内部的激烈竞争,导致出现分化。占据不同生态位的群体出现的障碍,通过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的物种。有些物种的分布区很广但扩散能力较差,在其分布区的边缘地带的一些,由于栖息地环境的差别而形成基因交流的阻碍,逐渐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基因库,并形成生殖隔离,最终形成了新的。的过程中,物种和物种之间、物种和之间共同进化,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形成。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或生活中的各种物质的总和。自然资源一般是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自然界的任何部分,包括土壤、水、森林、、矿物、等物质,凡是人们可以用于改善自己生产或生活状况的,均属于自然资源。1972年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随着水平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自然资源的范围将不断扩大。例如,过去被认为属于外在因素的空气、自然风景等,已经属于自然资源的范畴。
自然资源的比较确切的定义为: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研究情况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⑴气侯资源:包括空气、热量、光线、风、等。
⑵:包括地上水(江、河、湖、海)与两部分。
⑶:金、银、铜、铁等各种金属矿物,各类宝石,及各 种可做建筑的岩石。
⑷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等。
⑸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生命的自然资源。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生物资源和其它资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果进行合理开发,能够长期予以利用。生物资源也就是生物多样性,有的生物已被人们作为资源所利用,另有更多生物,人们尚未知其利用价值是一种潜在的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一般人们利用生物资源时,没有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被消费,只是取而用之而已。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在世界各国的中,生物多样性的开发与利用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直接价值(Direct Value):也叫使用价值或。是人们直接收获和使用生物资源所形成的价值。包括消费使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两个方面。
消费使用价值:指不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消费的一些自然产品的价值。生物资源对于居住在出产这些生物资源地区的人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人们从中获得、蔬菜、水果、肉类、毛皮、医药、建筑材料等生活必需品。尤其在一些不发达地区,利用生物资源是人们维持生计的主要方式。
A. 大约80%的世界人口仍主要依赖从植物中获得的各种药材(Farnsworth,1988)。在流域有2000多种动植物被作为药用,在,能够入药的物种多达5000多种。
B. 木材和动物粪便提供了,坦桑尼亚和主要能源需求的90%和其它一些国家的80%(Pearce,1987)。
C. 在偏僻地区生活的居民的蛋白质主要来源于狩猎。在,野生动物的肉制品在人们食物中占据了所需蛋白质的很高的比例;在为20%,为40%;为75%;在,大约75%的人口的蛋白质来源为动物,包括各种鱼类、昆虫和蜗牛;在尼日利亚的一些边远地区,猎物为人类提供的蛋白质占其年消耗总量的20%。
D. 在马来西亚东部的(Sarawak),猎人每年捕获到并吃掉的野猪的价值可折合成市场价的40亿美元。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要捕获1亿吨的鱼类, 主要为野生鱼类,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被渔民自己吃掉。
生产使用价值:指商业上收获时,用于市场上进行流通和销售的产品的价值。(生物资源的产品一经开发,往往会具有比其自身高出许多的价值,常见的生物资源产品包括:木材、鱼类、动物的毛皮、麝香、鹿茸、药用动植物、、、、、染料等。)
例如:在美国西部,可从一种药鼠李的树皮中提取轻泻剂产品,十分的畅销,每年约为100万美元,而市场销售价更高达每年7500万美元。在年期间,美国从生物资源方面获得的利润高达每年876亿美元。
木材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出口产品,全世界每年的木材产值在750亿美元以上。在,木材是第二大出口产品,地位仅次于石油。从年,,非洲和出口的木材产品的价值为平均每年81亿美元。
一些非木材的生物产品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例如:印度尼西亚1982年非木材产品的对外贸易达2亿美元。
⑵间接价值:生物资源的间接价值是与有关,它并不表现在国家的核算体制上,但它们的价值可能大大超过直接价值。而且直接价值常常源于间接价值,因为收获的动植物物种必须有它们的生存环境,它们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没有消费和生产使用价值的物种可能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供养那些有使用和消费价值的物种(,1994)。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包括非消费性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和科学价值四种价值。
①非消费性使用价值:保护生物资源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日益增长的利益,这种效益因和物种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 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使光能经绿色植物进入,从而给可收获物种提供维持系统。
*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传粉、、异花授精的繁殖功能、维持环境的效力和对经济物种获取有益遗传品质有影响的物种,保持进化过程,在生态系统中使竞争者之间保持永恒的。
* 污染物的吸收和分解,包括有机废物、以及空气和水污染物的分解作用。
* 娱乐和(recreation and ecotourism)。指人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利用生物资源开展娱乐活动。在不破坏的条件下进行旅游活动称为生态旅游。如野外、赏花、森林浴等。这些活动的价值也叫休闲价值。在全世界,生态旅游可获取120亿美元的收入。例如, 在,每年大约84%的人口要参与到与野生动物有关的娱乐活动中去(如狩猎、参观动物园、旅游等),每年可为加拿大创造约8亿美元的收入(Fillon等,1985)。中国四川省,社区共管。另外,生态旅游还有一定的功能。
* 保护土壤:受自然覆盖和凋落层保护的优质土壤可保持肥力、防止危险滑坡、保护海岸和河岸以及防止淤积作用对珊瑚礁、淡水和的破坏。
* 调节:生态系统对大气候及局部气候均有调节作用包括对温度降水和气流的影响。
* 稳定水土:在集水区内发育良好的植被具有调节迳流的作用。植物根系深入土壤使土壤对雨水更具有渗透性。有植被地段比裸地的径流较为缓慢和均匀。一般在森林覆盖地区雨季可减弱洪水在河流中仍有流水。例如马来西亚森林集水区内,每单位面积迳流在高峰期大约相当于橡胶园油棕园内迳流量的50%。在迳流的低峰期约为种植园的1倍。
②选择价值:保护,以尽可能多的基因,可以为或家禽,家畜的育种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机会。例如:家猪与野猪,培育形成了瘦肉型猪的新品种。家鸡已有上百个不同的品种,均来自于原鸡。紫杉和红豆杉中提取抗癌药物。(自然界的许多野生动植物,也许短时间内人类无法进行利用,其价值是潜在的。也许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发现其价值,找到利用它们的途径。因此多保存一个物种,就会为我们的后代多留下一份保贵的财富。)
③存在价值:有些物种,尽管其本身的直接价值很有限,但它的存在能为该地区人民带来某种荣誉感或心理上的满足。例如:中国的大,金丝猴,褐马鸡等是中国的特产珍稀动物,全国人民都引以为荣。熊猫已成为中国的象征。
④科学价值:有些动植物物种在生物演化历史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其开展研究有助于搞清生物演化的过程。如一些孑遗物种()。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
⑴ 首先,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我们的食物全部来源于自然界,维持生物多样性,我们的食物品种会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质量会不断提高,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
⑵ 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在几千年以前,那里还是一片十分富饶的土地。林立,百花芬芳,各种野生动物四处出没。但由于长期的战争及人类过度地开发利用,这里已变成生物多样性十分贫乏的地区,到处是黄土荒坡,遇到刮风的天气便是飞沙走石,沙漠化现象十分严重。由于人工植树,大搞&&工程,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沙漠化进程得到了抑制,逐年上升,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⑶ 生物多样性在大气层成分、地球、地表沉积层以及pH值等方面的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层中的氧气含量为21%,供给我们,这主要应归功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地球早期的历史中,大气中氧气的含量要低很多。据科学家估计,假如断绝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那么大气层中的氧气,将会由于在数千年内消耗殆尽。
⑷ 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有益于一些珍稀的保存。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物种一旦灭绝,便永远不可能再生。如今仍生存在我们地球上的物种,尤其是那些处于灭绝边缘的濒危物种,一旦消失了,那么人类将永远丧失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对于人类后代,对科学事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传统医学的医生依赖植物和药草治疗疾病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在现代,人们也十分欣赏传统医学的疗效。比如说,东部非洲的Maasai人以他们的传统方式做肉、牛奶或血制品时,他们会加入一些,这样的方法做出来可以减少。
然而,对入药植物和动物的收获也并不都是好事。实际上,对这些植物、动物的需求导致这些物种濒危。传统药物用入药导致这个物种的极度衰落。
我们反复地从地球的药柜中搜寻药物。我们需要保护,以便大自然的药柜能够储有现存医药的成分,和未来我们需要抵制新的疾病时制造新药的所需成分。在一些城市中,尤其是在夏天,呼吸外面的是不健康的。我们知道我们必须减少、工厂废气污染、发电厂的来保证现代生活。是的,我们都知道这些,但是你知道生物多样性对于环境的自动清洁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吗?你知道生物多样性帮助清洁空气吗?
树和其他绿色植物吸入--这种主要由汽车尾气和工厂排放的产生的,然后还给自然纯净的。生物多样性是这个世界的空气净化器。
然而,我们持续不断的砍伐树木,把它们切开运往各地。世界上,492种树木物种已经有濒临灭种的危险。我们已经砍伐掉曾经装点着地球的大约一半的树木。我们砍伐但不修复,如此已经伤害了地球的。就像一个一天要抽10包烟的瘾君子,一直吸烟,而损坏的肺一块块地被切掉。我们的肺还剩多大一块?
另外,在许多地方,我们引入。在过去的200年里,我们将一些树种从世界的这一头运到那一头。这种行为有的已经发展到一种产业的规模,像和藤条。也有一些退休人员或旅行者从他们的家乡将土产的植物或是树木带上,随他们旅游。
问题是,这些植物完全适应它们原本的生长地,它们却并不适应新的地点生长。它们也许比当地物种需要更多的水,或者需要杀虫剂来帮助它们不被当地的虫子蛀食。
我们必须尊重自然的安排,不要强迫某些特性的改变。顺其自然。这样,地球的肺能呼吸得更舒服些。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水,所以,生物多样性也与水资源有关。
因为我们只有有限的水--不是说我们将来什么时候都能从上运一船下来--生物多样性、特殊的不同生态系统净化我们的水:、和、与一起运作--实际上是过滤,才使我们重新喝到水。没有生物多样性,这个世界就会变得贫瘠与中毒--更像火星--然后我们就不能再生存在地球上了。
所以,问题是,你已经准备好搬到另一个星球上去生活了吗?
生物多样性、气候和灾难
你意识到如今我们一直在遭遇奇怪的气候吗?
科学证据是无法驳斥的:地球的气候正在变化。整个地球上一直发生着奇奇怪怪的事情--死亡、大型、不寻常的倾天大雨、一些地区的持续干旱。不管是因为工业排放原因还是自然因素的原因,世界对这些现象的应付机制依旧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从生态系统方面到生态系统中的各类生命间。
例如,在地球上的许多地方,人们发现当他们砍伐森林后,它们的乡村和城镇就容易遭遇洪水。当这种洪水来时,就比以往的洪水要更凶猛、更快速。为什么?不是火箭的推力让它们变得更快,而是因为树可以用它们的根保持水土。根在湿潮季节里吸水并在夏天放出水分来。这是一种方法。
你有两个选择:
1, 帮助保护生物多样性
2, 什么都不作只是去承受
我们希望你选择第一项。我们正是那样做的!
同样的,人们一点也不考虑生物多样性,甚至很少考虑可能造成的危险就把珊瑚全部清除。红树林是自然的良好缓冲区,同时也是富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当它们被砍伐,这个缓冲区就不复存在了,无论是对于人类还是其它的物种。
当我们忽视我们应该得到的教训的时候,这个世界上人们的做法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山坡坍塌,整个群落全部被冲走,造成生命的丧失。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也正在用极度悲痛的方式伤害着我们人类。也许如今是我们拾起我们早就该得到的教训的时候了。中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全世界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1990年生物多样性专家把中国生物多样性排在12个全球最丰富国家的第8位。在国家中,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如下。
1.物种高度丰富 中国有3万余种,仅次于世界高等植物最丰富的巴西和。
2.特有属、种繁多 中国高等植物中特有种最多,约17 300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的57%以上。581种哺乳动物中,特有种约110种,约占19%。尤为人们所注意的是有活化石之称的大熊猫、白鳍豚、水杉、银杏、和攀枝花苏铁,等等。
3.区系起源古老 由于中生代末中国大部分地区已上升为陆地,在又未遭受的影响,所以各地都在不同程度上保存着白垩纪、第三纪的古老残遗成分。如松杉类植物,世界现存7个科中,中国有6个科。动物中的大熊猫、白鳍豚、羚羊、扬子鳄、等都是古老孑遗物种。
4.栽培植物、及其野生亲缘种的种质资源异常丰富 中国有数千年的开垦历史,很早就对自然环境中所蕴藏的丰富多彩的遗传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培植繁育,因而中国的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的丰富度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例如,我树种1 000种以上。中国是水稻的原产地之一,有地方品种50 000个;是大豆的故乡,有地方品种20 000个;有11 000多种等等。
5.生态系统的类型丰富 中国具有陆生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森林、灌丛、草原和、草甸、、高山冻原等。由于不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又进一步分为各种亚类型约600种。如中国的森林有、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草甸有典型草甸、、沼泽化草甸和高寒草甸等。除此之外,中国海洋和类型也很齐全。
6.空间格局繁复多样 中国地域辽阔,地势起伏多山,气候复杂多变,从北到南,气候跨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和热带,生物群落包括、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从东到西,随着降水量的减少,在北方,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向西依次更替为、、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典型荒漠和极旱荒漠;在南方,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于江南丘陵)和西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于)在性质上有明显的不同,发生不少同属不同种的物种替代。-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口的数量就在增长。在生产力落后的时候,人口的数量受到自然因素如、、、、等的控制;另外,人类自身制造的灾难如战争、贫困也使得人口数量得以控制.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的数量与寿命都提高了。
- 19世纪工业革命后,人口的增加就成了全球的主流,在经济发展中国家最为明显。1830年全球人口只有10亿,1930年达到20亿,2000年达到了60亿,如今达到65亿。
- 中国1790年人口约3亿,1860年约4亿,1970年8亿人口,2000年就超过13亿人口了。
- 人口增加后,必须扩大,满足吃饭的需求,这样就对及生存其中的生物物种产生了最直接的威胁。
-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加上大跃进等政策错误,中国形成了大量的。中国境内面积约为18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9%,其中地区约80%地方水土流失。
- 北方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 1987年已沙漠化土地20万平方公里,13万平方公里。
- 如今有5900万亩和7400万亩草场受到沙漠化威胁。草原退缩面积13亿亩,每年以2000万亩增加。每年使用农药防治面积23亿亩次,劣质农田2500万亩。
人类对的需求量的增加,在追求土地的增产的过程中不断的改变土地,使土地的生产能力降低,生态系统的单一,使病虫害蔓延加快,降低了生态的稳定性,增加了农业的风险。-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偏离,生境破碎,生物失去家园。
- 与相比,一般地,退化的生态系统种类组成变化、群落或系统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降低,土壤和微,生物间相互关系改变。
- Daily(1995)对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人类活动进行了排序:过度开发(含直接破坏和等)占35%,毁林占30%,农业活动占28%,过度收获薪材占6%,占1%。其中前三项人类活动占93%,而这些破坏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了物种生境的破碎化,栖息地环境的岛屿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程度取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或过程受干扰的程度,例如人类对植物获取资源过程的干扰(如过度灌溉影响植物的,超量施肥影响)要比对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直接干扰(如砍伐或猎取)产生的负效应要大。
- 一般地,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尚未完全破坏前排除干扰,生态系统的退化会停止并开始恢复(例如少量砍伐后森林的恢复),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增加;但在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被破坏后排除干扰,生态系统的退化很难停止,而且有可能会加剧(例如火烧山地后的林地恢复)。- 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污染也加剧。环境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进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目前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由于生物对突然发生的污染在适应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生物多样性会丧失;二是污染会改变生物原有的进化和适应模式,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向着污染主导的条件下发展,从而偏离其自然或常规轨道。环境污染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在、种群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降低。
- 在遗传层次上的影响。虽然污染会导致生物的抵抗相适应,但最终会导致遗传多样性减少。这是因为在污染条件下,种群的敏感性个体消失,这些个体具有特质性的遗传变异因此而消失,进而导致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污染引起种群的规模减小,由于随机的的增加,可能降低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污染引起种群数量减小,以至于达到了种群的遗传学,即使种群最后恢复到原来的种群大小时,遗传变异的来源也大大降低。
- 在种群水平上的影响。物种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的,研究表明,当种群以复合种群的形式存在时,由于某处的污染会导致该消失,而且由于生境的污染,该地方明显不再适合另一亚种群入侵和定居。此外,由于各物种种群对污染的抵抗力不同,有些种群会消失,而有些种群会存活,但最终的结果是当地会减少。
- 在生态系统层次上的影响。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严重的污染可能具有,即将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最终变成基本没有生物的死亡区。一般的污染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导致功能的改变。值得指出的是,重金属或污染在生态系统中经食物链作用,会有,最终会影响到人类健康。- 外来种的入侵从字面上理解是增加了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事实上,历史上那些无害的生物也是通过人的努力而扩大了分布范围的,一些驯化的作物或动物已经成了人类的朋友,如我们食物中的马铃薯、西红柿、芝麻、南瓜、白薯、芹菜等;树木中的洋槐、英国梧桐、火炬树;动物饲料中的苜蓿;动物中的红鳟鱼、等,这些物种进入到异国他乡带来的利益是大于危害的。
- 然而,对于和生物多样性来讲,生物的入侵毕竟是个扰乱生态平衡的过程,因为,任何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是经过了几十亿年演化的结果,这种平衡一旦打乱,就会失去控制而造成危害。
- 人们最初引进物种时,仅是进入了原产地生态系统的一个组分,中的一些或者它所控制的物种是没有办法引进的,这样,控制不好成灾就不可避免,而成灾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对于当地的生态多样性造成危害,甚至是灭顶之灾。都市化能够塑造环境,然而其途径却如此依赖于城市发展的地域和方式。在一项试图勾勒城市化在未来几十城市扩张地图[3]年内如何影响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碳循环的研究中,科学家对于城市可能如何增长进行了详细的预测。[3]
城市增长势头迅猛,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变化最大。联合国(UN)预计,在未来40年里,城市将吸收全世界增加的所有人口——大约23亿人。考虑到研究小组的预测结果,即全世界城市地区将在2030年翻一番,Seto认为,如今作出的明智决定依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她希望保护团体能够开始考虑“城市化热点地区”,并有助于塑造对生物多样性负起责任的下一代城市基础设施。[3]杂志名称:生物多样性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微生物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
出 版 地:北京市
语言种类:中文
开本尺寸:大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11-3247/Q
邮发代号:82-858
创刊时间:1993年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生物多样性》杂志《生物多样性》是国内唯一全面报道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在国际、国内对生物多样性保育及可持续利用日益关注的形势下,于1993年我国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之际诞生的。它最早把生物多样性这一崭新的概念引入中国,对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促进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一直以来,《生物多样性》(由季刊发展为双月刊)本着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原则,凭着其前瞻性的研究论文和读者至上的服务宗旨, 已成为反映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和发展水平的、国内生物学领域公认的高水平学术刊物,受到作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4]
《生物多样性》自创刊之日起,就紧跟国际期刊的办刊范式,重视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如生物安全、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外来种入侵等),关注国家重大工程(如三峡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重视特色领域的报道(如濒危物种的保护、遗传资源保护战略、自然保护区管理等)。[5]得到了许多著名科学家的大力支持,发表了一批前瞻性、有重大社会经济影响的文章。
《生物多样性》自创刊发表的全部文章早在1999年就已全文上网,是国内最早实现开放获取的期刊之一;2002年建立了自己独立的中、英文网站,可通过关键词、题目、作者、卷、期等多种条件检索,提供PDF和html两种形式浏览文件,网上还提供全文浏览和下载排名等信息,提升期刊的显示度和影响力。2010年对网站改版,实现模糊检索;增加提前发表等功能,做到文章一经录用即时上网,使录用的文章以最快的速度被读者检索、查询到;增加专刊版块,有效推介和宣传;增加新书介绍和书评,及时提供行业内动态信息等。(1)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分布、演化及机制
(2) 保护遗传学
(3) 分子生态学
(4) 入侵生物学
(5) 遗传改性生物体的释放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监控
(6) 重大生态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风险评估1993年创刊以来发表的文章被国内外读者广泛引用。国内影响因子稳步提高,在生物学期刊中连续多年位列前四位,2006年居第一;文章被引比例在90%以上。根据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XPANDED)数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12月检索),所发表论文中被SCI刊物引用的超过500篇,文章被引比例达53%。
 影响因子
国际:(1) 国际农业和生物科学文摘(CAB Abstracts);(2) 美国(Biosis Previews);(3) 美国《化学文摘》(CA);(4) 俄罗斯《文摘杂志》(AJ);(5) 美国《动物学记录》(Zoological Record) 。
国内:(1) 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中文期刊数据库》;(3)《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4)《中国学术期刊》(全文库);(5)《中国期刊网》;(6)《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7)《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8)《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CSTPCD);(9)《中国生物学文摘》;(10)《中国林业文摘》;(11)《中国水产文摘》;(12)《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13)《中国地理科学文摘》;(14)《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等。(1) 、年已连续四年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B类资助。中国科协自2006年起全面推进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以期培育国际知名科技期刊(A类项目)、国内领衔科技期刊(B类项目)和精品后备科技期刊(C类项目)。
(2) 、年已连续四年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根据核心版引证报告定期公布中国科技论文集与引文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集统计源期刊的20余个科学计量指标,以此为基础,研制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由专家打分确定了重要指标的权重。并分学科对每种期刊进行综合评定。2002年公布了第一届名单。
(3) 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科技部自2000年以来,先后立项进行了“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战略研究”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服务与保障系统”的研究工作,为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提出了打造精品科技期刊的概念。因此,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科技期刊的评价体系研究。2008年公布了第一批300种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23种国际化精品科技期刊名单。300种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在2009年表现如下:有40种影响因子排在本学科第1/位,有30种期刊影响因子排在本学科的第二位,26种排在本学科第三位,50种的总被引频次排在本学科第一位,138种综合评价总分排在本学科前3名。遴选周期为3年。2011年将再一次进行评价。
(4) “外来植物黄顶菊的入侵警报及防控对策”一文(作者高贤明等, 2004年第2期)入选“2008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文章”。这是采用Pagerank算法,从年间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的文章中评选。此算法不仅考虑了被引用次数,还考虑每次引用的重要性差别。
(5) “舟山群岛四种兽人为捕杀活动的初步研究”一文入选浙江省《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五》(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6) 2001年中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显示度生物学类排名第三。
(7) 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1993年创刊,为季刊,成立第一届编委会,主编为钱迎倩研究员。
1998年组建第二届编委会,主编为韩兴国研究员。
1999年将创刊以来刊登的所有论文实现全文上网,可供读者免费浏览和下载全文,是国内最先实现网上获取的少数几个期刊之一。
2001年改为大16开,彩色封面,英文刊名由Chinese Biodiversity改为Biodiversity Science。
2002年第2期起,改为铜版纸印刷,后建立了自己独立网站。
2003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
2004年成立第三届编委会,主编为汪小全研究员。
2005年全面实现在线投稿、在线审稿等,实现无纸化办公,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实时查询审稿进程。
2007年增加中国植物学会为第二主办单位。
2007年起办理了广告经营许可证。
2009年组建第四届编委会,主编为马克平研究员。
2011年起,增加编者按、保护论坛、生物编目等栏目。第一届编委会()
主编:钱迎倩
副主编:汪松 陈灵芝 黄亦存 王美林(专职副主编)
编辑部主任:王美林
第二届编委会()
主编:韩兴国
常务副主编:汪小全
副主编:蒋志刚 庄文颖
编辑部主任:孙大川
第三届编委会()
主编:汪小全
副主编:蒋志刚 谢宗强 庄文颖
编辑部主任:周玉荣
第四届编委会()
主编:马克平
副主编:郭良栋 蒋志刚 孔宏智 李博 薛达元
编辑部主任:周玉荣
编辑变动:
时意专 1997–
闫文杰2000–
周玉荣 2004–名词
1、生物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就地保护: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将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区域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3、迁地保护:将物种迁出原地,移人动物园、水族馆和濒临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护与管理.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生物多样性的合理利用。[6]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直接使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美学价值。②间接使用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③潜在使用价值:我们对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还未发现、未研究、未开发利用的部分。
2、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①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物种丰富,特有物种和古老物种多,经济物种丰富,生态系统多样。②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威胁:世界物种多样性减少;我国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面临威胁;我国生态系统多样性面临威胁。③、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的原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原有物种生存受到威胁。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①就地保护:a、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区;b、保护对象主要有: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完整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棕头鸥等鸟类及它们的生存环境。②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
4、我国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有犀牛、野马和新疆虎等。还有不少动物灭绝了未被人发现或确定。
5、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银杉、珙桐、人参等野生动植物的数量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
6、大熊猫、白鳍豚、扬子鳄、银杉、水杉等是我国特有的物种。7、鹅掌楸、大叶木兰、扬子鳄等是我国古老的物种。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