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温室25摄氏度角区角活动的意义义

走基层 听民声:宁夏中卫市:大棚里种出好年景 第一食品网 没有国界的贸易平台
新华网宁夏频道2月8日报道:(记者任玮)近日来,宁夏境内大幅降温,室外滴水成冰。但是在中卫市沙坡头区镇罗镇,种棚农户却满头大汗地在近30摄氏度的日光设施大棚里忙着采摘成熟的果蔬。设施蔬菜、园艺油桃、薰衣草等新品种的引进让农户尝到了甜头,直呼今年光景比往年好得多。正月里本是农闲时节,镇罗镇镇西村种棚农户张学聪却一直忙着侍弄他的3棚蔬菜,过年也没得闲。张学聪说,春节期间正好赶上设施蔬菜的春茬,这时候比平时产量都高。“我们要抢时节给茄子上肥,不久茄子产量就上来了,能卖上好价钱。”他说。和张学聪一样,镇罗镇的种棚户们今年春节都过得忙碌而充实。在中卫沐森苗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薰衣草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大棚里农户们正进行冬季育苗,技术人员年还没过完就去外地学习薰衣草精油提炼技术。特色农业是镇罗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镇罗镇党委副书记孙家骥说,近两年来,镇罗镇“调结构、兴产业、建基地”,在全镇发展设施农业,并针对设施蔬菜品种单一、新技术配套率低等问题,引进设施园艺油桃、设施花卉薰衣草等新品种进行示范种植,建成3个示范园区。为提高种植农户的效益,镇罗镇去年争取现代农业日光温室维修改造工程项目资金等共3600万元,对全镇1330座日光温室大棚进行改造,为农户安装卷帘机1000多台,减轻了种棚农户的劳动强度,节约成本开支,棚均效益明显提高。张学聪告诉记者,经过全面配套升级,现在的大棚既坚固保温效果又好,一些耐寒性差的蔬菜也能种了,相比原来的单一种植模式,增收不少。“茄子田里,走廊边上套种的豇豆就能把大棚的地租赚回来。”张学聪说,种了3年大棚,他的收入比最开始年收入不到2万元翻了一番,现如今一座棚一年能收入四五万元。据了解,当地还开展“科技入户,科技入棚”活动,聘请科技人员到园区指导培训,并组织种植农户到山东、陕西等地观摩学习。同时,按照“政府搭台,经纪人唱戏,群众得利”的市场运作机制,完善流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目前镇罗镇累计发展设施蔬菜2万多亩,1000多户农户种棚,全镇设施蔬菜产业年产值突破1亿元,棚均收入近2万元,人均增收2600余元。走基层听民声:宁夏:春节过后玉米收购忙2月7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一家玉米收购点,工人在筛选刚收购的玉米。春节过后,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地进入玉米收购高峰期,今年的玉米收购价格从去年的每斤0.8元上涨到每斤1元左右,促使许多玉米种植户踊跃出售。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全文走基层:银川:年货直销帮群众温暖过年新华网宁夏频道1月2日报道:(记者任玮)“这儿就是个年货大集,水果、蔬菜、粮油肉蛋啥都有,又比市场上便宜,今年囤年货实惠得很!”新年第一天,宁夏银川市民马文军拎着刚刚采购的年货,满载而归。和马文军一样,不少银川市民都趁着休假赶到银川首届年货直销购物节的现场--新世纪农产品批发市场采购年货。为保障节日市场供应,控制物价稳定,充分满足群众年节商品集中采购的消费需求,宁夏商务厅与银川市人民政府于日正式启动了以“平抑物价促消费,平价购物惠民生”为主题的首届年货直销活动,活动将持续到农历春节。>>>全文走基层听民声:冬天钻“火炉”的“电厂医生”新华网宁夏频道12月26日报道:(记者马俊)元旦和春节临近,为了确保“两节”正常供电,宁夏发电集团银仪电力设备检修安装公司近来加紧检修发电设备,职工们辛勤地奋战在一线。记者25日在现场看到,高级焊工冯涛和其他3位工友在锅炉粉尘的笼罩下,正在抓紧焊接马莲台电厂1号机组锅炉里损坏的管子。冯涛说:“冬天是电厂全力发电的季节,如果平时检修、维护不到位,管子上一个黄豆大的沙眼就可能造成锅炉停工,一天就要损失上百万元。我们经常是在锅炉刚停下来,就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进到里面去抓紧检修。”>>>全文走基层听民声:“金月亮”的歌与梦新华网宁夏频道12月25日报道:(记者赵国华、何晨阳、刘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宁夏中宁县大战场中学见到“金月亮”回民女子合唱队时,50多位小姑娘正在音乐老师的指挥下排练歌曲。时而缥缈,时而凝重,缕缕歌声清澈纯净,如同窗外蓝得化不开的天空。今年,“金月亮”10岁了。她出生于一所地处半荒漠化地区的移民吊庄学校,成长在一间只有一架钢琴的简陋音乐教室,成员是一群从小连像样的音乐课都没上过的农村娃。谁都没有想到,如今的“金月亮”不仅在当地颇有名气,还一次次登上了省级比赛的最高领奖台。>>>全文走基层听民声:曾经劳务输出村如今难见“留守娃”新华网宁夏频道12月6日报道:(记者于瑶、张亮)记者日前来到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硝沟村时,27岁的杨白宁和丈夫肖富宝正在自家的养鸡大棚里收鸡蛋。一个小男孩时而数数堆放在墙角的鸡蛋,时而出去与小伙伴玩耍。“这是老大,今年上一年级了,虽然有时候调皮,但多数情况还是比较乖。”杨白宁笑着对记者说,并用慈爱的眼神看着虎头虎脑的儿子。>>>全文走基层听民声:“俺们山里人也能住上廉租房了”新华网宁夏频道12月4日报道:(记者于瑶、张亮)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是地处西海固的一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今年共建了100套农村廉租房,目前入住率已达85%。泾源县建设局副局长于生文说:“农村大病致残丧失劳动能力或鳏寡孤独的老人,多数没有能力自己掏钱盖新房,而我们的廉租房就是专门为这些极度贫困的农民准备的。”>>>全文走基层听民声:“菊花残,不再殇”--宁夏吴忠市菊花台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见闻新华网宁夏频道12月2日报道:(记者赵倩何晨阳)一场大雪过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菊花台村的气温,降至零下5℃,但村里新建成的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却暖意融融。记者下午4点走进照料中心50多平方米的餐厅,只见六张饭桌整齐摆放,十几位残疾人正凑在一台便携式DVD播放机前,看秦腔《铡美案》;还有一些则围坐在桌旁闲聊,等着开饭。沿着餐厅玻璃门向前,食堂里一股香味伴着热气袭来。蒸饭柜里白白的馒头冒着热气,旁边一口大锅里也溢出烩菜的香味。墙上贴着一周的食谱:“炒茭瓜、炒西兰花、烩肉、臊子面、酸汤面……”>>>全文走基层听民声:特奥冠军孔阳:“我想跟刘翔比一比”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29日报道:(记者赵国华、邹欣媛)他的智商只有60分。但他曾一次次登上全国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领奖台。他曾在一次汇报会上说,特奥会是一项让智障人走向阳光生活的体育盛会,也给了自己广阔的舞台。他叫孔阳,今年18岁,高高瘦瘦的小伙子,头发一根根直竖着,说话时语速虽慢但清晰有力。他现在就读于宁夏石嘴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特奥冠军。>>>全文走基层?人物:献出我们生命的七十分之一拥抱西海固--记复旦大学4名支教大学生“假如我们能活到七十岁,一年就是生命的七十分之一。我们愿意花生命的七十分之一来做志愿者,帮助他人。”来自复旦大学的4名支教大学生,正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三合中学辛勤奉献。踏着父辈的足迹西行2003年秋天,一位姓汪的教授从上海来到甘肃。作为“博士服务团”的成员,他在兰州的一所高校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挂职工作。那时,他有一个正在上初中的女儿,名字叫汪一梦。>>>全文走基层?人物:村医“王先生”:撇了农田暖了村民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20日报道:(记者赵国华)家里10多亩农田,从春播到秋收,他无暇顾及;漆黑的雪夜,泥泞的山路,老乡来一个电话,他穿上衣服就走。背着沉重的医药箱,在宁夏西海固弯弯曲曲的沟岔,他一走就是35年,老乡们亲切地称他“王先生”。“王先生”叫王有全,今年54岁,是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平峰镇下坪村的村医。记者见到王有全时,他刚骑着摩托车赶到邻村村民李彩霞家。因为赶路心急,他一进屋就喘着粗气询问病情,把一屋子的老乡都逗乐了。>>>全文走基层听民声:宁夏“黄河金岸”农民迁居忙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19日报道:(记者张亮)11月中下旬,寒意渐浓,宁夏各地农村陆续进入农闲时期。但是在银川市的一些沿黄村庄的农民却比农忙时期还忙,因为他们正在忙着乔迁,搬入漂亮的欧式新居。2010年,为了配合“黄河金岸”建设,提高城镇化率,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宁夏在沿黄河一带规划了12个特色小城镇。今年年底,这些特色小城镇陆续建成,随着农民陆续搬入,开始发挥中心村的作用。>>>全文走基层听民声:宁夏居家养老服务助城市老人安度晚年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19日报道:(记者曹健、任玮)宁夏回族自治区为实现“全区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农村20%以上的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将投资2400万元,在20个具备条件的城市街道和农村集镇分别建设一个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200个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500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记者近日走进银川市金凤区荣锦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看到老年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有的拉着二胡唱红歌,有的挥毫泼墨练书法,有的喝茶聊天做理疗……>>>全文走基层听民声:宁夏:生态移民新生活宁夏固原市西吉县震湖乡苏堡生态移民新村全景(11月17日摄)。近日,宁夏固原市西吉县震湖乡苏堡生态移民新村陆续迎来苏堡村红土川、东街两个小组的97户县内生态移民。每户62平米住宅房、一个牛棚,一套太阳能热水器,村里水泥路、自来水、文化活动室等设施一应俱全。昔日生活在地质灾害带、吃窖水、住土房498位村民开始了移民新村里的新生活。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宁夏将实施35万生态移民工程,投资105亿元,利用5年时间把生活在中南部地区7.9万户约35万人移出不适宜居住、不适宜发展的大山,并用5年时间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新华社记者王鹏摄>>>全文走基层?蹲点手记:西海固孩子月光下的上学路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17日报道:(记者赵国华)一轮圆月朦胧地挂在初冬深蓝的夜空中。凌晨6点,天还没亮,屋里的灯亮了。“叔叔,起床了。”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平峰镇新堡村的一处农家小院,13岁的李亚龙趴在炕沿上,轻轻地叫醒记者。随后,在一阵细微的声响中,他穿好校服开始简单的洗漱。在山大沟深、十年九旱的宁夏西海固,水贵如油。为了省水,山里人没有睡前洗脸的习惯。一个破旧的红色脸盆中,盛着浅浅的一汪清水。李亚龙洗完脸后,脸盆里的水变成了和这里的黄土山坡一样的颜色。>>>全文走基层听民声:“1元钱看病”缓解农民看病贵可惜药品经常短缺使政策打折扣――宁夏部分村卫生室采访见闻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16日报道:(记者曹健、何晨阳)“看病只要1元钱,买药自己不花钱,这个政策实惠得很。”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杨和镇北全村农民张秀芳说。张秀芳患感冒到村卫生室治疗,询问病情后,村医邹耀给她开了氨咖黄敏胶囊和感冒清热颗粒,共计7.34元。随即,张秀芳掏出了红皮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和一把零钱。邹耀在医疗证上记录数额的同时,张秀芳数出1元钱交给邹耀。>>>全文走基层听民声:“民情日记”被矿工们亲切地称为“暖心账本”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13日报道:(记者邹欣媛、赵国华)在宁夏神华宁煤集团石炭井焦煤有限公司,矿工们告诉记者,无论哪个党支部都有一本“民情日记”,里面记录了一桩桩党员深入基层、走访员工家庭、化解矛盾、帮助员工解决困难的实事。矿工陈志民谈起矿上的“民情日记”给自己带来的莫大帮助,感慨万千:“因为花钱治病,家里一度非常困难。矿领导通过‘民情日记了解到我的难处,公司上下先后为我爱心捐款4万多元,经济适用房也得到了解决。”>>>全文走基层听民声:石嘴山市:居民不出门,便能解难题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12日报道:(记者邹欣媛、赵国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在城市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让居民享受到人性化服务带来的舒心。据石嘴山市武口区朝阳街道东胜社区党委书记冯晓亭介绍,具体实施这项快捷服务的是社区便民服务站。站里的工作人员将下辖的6个小区划分成网格,每人负责两个网格里的居民。由于划分了具体的职责范围,工作人员又经常入户了解居民需求,所以基本上做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全文走基层听民声:月亮山移民搬迁记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11日报道:(记者曹健、何晨阳)“十二五”期间,宁夏回族自治区将用5年时间把近35万贫困群众从不适宜居住、不适宜发展的环境里基本搬迁出去。西吉县2011年首批县外生态移民9日启程迁往平罗县。9日早晨还不到8点,记者一行驱车从西吉县城赶往沙沟乡桃保村。车行20分钟后进入了泥泞的山路。这还算是“好路”,是西吉县为确保移民顺利搬出,8日晚调来推土机又放新土、又压土,忙活了一夜修整出来的,否则路将更难走。货车司机撒师傅坦言,他还从未走过这么难走的路;本打算昨晚进村,但雪化后坡陡路滑,根本进不来;平整了一夜,今天车才开得进来。>>>全文走基层听民声:生态移民的暖冬11月10日,刚从西吉县搬来的移民在平罗县五堆子移民新村参加入住仪式。当日,来自宁夏南部山区西吉县的178户移民搬进位于平罗县的五堆子移民新村。在宽敞明亮的新居中,他们每户都领到了冬季取暖用的炉子和500斤煤,以及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由于移民村内还配备有学校、村级活动场所、温棚等配套设施,让移民们在寒冷的冬天领略到家的温暖。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宁夏回族自治区计划用5年时间将近35万贫困群众从不适宜居住、不适宜发展的环境里搬迁出去。平罗县承担人的安置任务,今年将完成614户2500人的移民安置工作。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全文走基层听民声:宁夏:“乡村少年宫”免费开放兴趣发展不再是城市孩子专利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9日报道:(记者曹健、任玮)“和城里一样,我们这也有少年宫了,可以学画画、舞蹈,也可以学计算机,放学放假都能过来玩。”说起家门口的“乡村少年宫”,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芦花学校学生李晓培兴奋不已。>>>全文走基层听民声:宁夏老矿换新颜:井下变安全井上成花园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9日报道:(记者赵国华、邹欣媛)井下,标准化安全整治正酣;井上,花园式矿区逐步成型。宁夏石炭井焦煤有限公司开始“老矿换新颜”。日前,记者在这里实地感受了安全整治工作红红火火、矿工们喜笑颜开的场面。掘进二队副队长刘吉华兴奋地告诉记者:“以前,井下空间狭窄,地面坑洼,矿工们走到工作面需要1个多小时,腿脚吃了不知多少苦。这次安全整治工作到11月15日之前,巷道整治就会全部完工。到那时,8000米的巷道会更加宽敞安全,坐着轨道车到达工作面只需半个小时!”>>>全文走基层听民声:科学种田能致富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8日报道:(记者赵倩何晨阳)“种田就得靠科学,你看我这一年能多收三四万块钱呢,科学种田能致富!”宁夏永宁县望洪镇宋登村农民代良虎,在自家的葡萄地里跟记者聊起了天。棚里一颗颗葡萄晶莹透亮,宛如绿色的玛瑙。“吃多大的苦咱农民都不怕,怕就怕没技术。”代良虎一边修剪葡萄,一边介绍说,“这年头,想致富光靠吃苦是不行了,还得靠技术。以前没学技术,不懂营养,种的葡萄个头和产量都不太好。”>>>全文走基层听民声:河滩上的太极红穿着各式各样的红色上衣,腰上扎着粉色丝巾,宁夏隆德县神林村30多位妇女在河滩上练起了太极拳。太极拳打得并不规范,大家却很认真。在“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脱贫致富的农民,正在养成农忙早起务农、农闲早起锻炼的生活方式。>>>全文走基层?人物:大山深处的矿嫂用爱撑起平安“半边天”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4日报道:(记者赵国华、邹欣媛)当丈夫走进阴暗潮湿的矿井时,矿嫂们提心吊胆,从来不敢关手机;当丈夫拖着一身疲惫迈进家门时,她们如释重负,满心欢喜地端来可口饭菜。在宁夏贺兰山深处的白芨沟煤矿,为了家,这些平凡的矿嫂用爱撑起平安的“半边天”。>>>全文走基层?人物:矿工文孝珠在高瓦斯井下坚守29年让乌金绽放光芒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2日报道:(记者邹欣媛、赵国华)“作为煤矿工人我觉得很自豪!以前人们都管我们叫‘傻大黑。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是技术工人。”正在宁夏白芨沟煤矿综采队2521-3采煤工作面开采煤机的矿工文孝珠,讲起这番话很带劲。记者寻找这位工友们眼中重量级的“熊猫级矿工”不容易。坐着下井的“猴儿车”深入地下300米,走过1公里长的皮带运煤巷道,再猫着腰穿过200多米煤渣泥水混合的窄道,才见到满脸煤灰的文孝珠。>>>全文走基层听民声:宁夏:生态移民迁入新家园10月30日,宁夏彭阳县小岔乡移民在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园林村领到新家的“钥匙”。当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生态移民安置入住仪式在良田镇园林村举行,来自宁夏南部山区彭阳县小岔乡的首批生态移民搬进了新建成的移民新村,开始崭新的生活。园林村移民安置区共建有移民安居房300套,陆续将有来自固原市彭阳县的300户1200多名生态移民迁入该村。该移民安置点通过实施生态移民安置“121”工程,为每户建设1栋54平方米的住房、2亩设施温棚,提供1个就业岗位,并配套建设安置区道路、水利、电力、村级活动室、学校等公共基础设施,力求让移民“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宁夏将把生活在中南部地区7.9万户约35万人移出不适宜居住、不适宜发展的大山,并用5年时间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新华社记者王鹏摄>>>全文走基层听民声:一个基层人民法庭的“愚公移山”新华网宁夏频道10月28日报道:(记者张钦、刘丽琴)一起案情简单、赔偿额只有千元的损害赔偿案,通常开庭审理只需一两天时间;而宁夏泾源县法院泾河源法庭却花了两个多月时间,下乡九趟至今未能结案。法官效能差、水平低?他们本可坐堂问案一判了之,可是,他们却选择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坚持不懈,苦心调解,一个简单的目的就是案结事了、消仇解怨。>>>全文走基层听民声:宁夏葡萄种植大户说:“好政策,好技术,好收成”新华网宁夏频道10月25日报道:(记者赵国华)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中圈塘村的万亩葡萄基地,葡萄种植大户杨国文今年已收入近20万元,63岁的他以前连想都不敢想。10年前,杨国文从山大沟深、十年九旱的山区搬到红寺堡时,和其他村民一样,全家靠种植玉米为生,辛苦一年也就赚几千元。“投入大、费人工,实在不划算!”他说,“今年葡萄大丰收,村里葡萄种植户的收入翻了好几倍,我家的30亩葡萄卖了将近20万元!”>>>全文走基层?人物:大山深处“史铁生”:把文学当做自己的生命新华网宁夏频道10月23日报道:(记者廖翊、张亮)坐在夕阳斜照的农家小院里,王雪怡拿着一厚叠自己作品的打印稿,向记者讲述着自己的作品,并不时让记者“指导指导”。轮椅上的他,神情安详,娓娓道来,丝毫看不到这位农民作家所经历过的“史铁生”般的痛苦。“如果没有文学,我肯定坚持不到现在。”王雪怡一边翻着刊登他首部作品的期刊一边说。1979年,年仅19岁的王雪怡在工地上被塌方的石块砸中脊柱,导致终身瘫痪。年轻的生命突然间被无情地按在了床上和轮椅上,这让王雪怡无法接受,“家里五个孩子,我排行老大,本来就很贫穷,我却天天躺在床上让全家人照顾,当时真的找不到继续活下去的意义。”>>>全文走基层听民声:宁夏生态移民新村生活今非昔比新华网宁夏频道10月22日报道:(记者赵倩、何晨阳)记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三营镇团结村采访遇到海心莲老人时,她正带着5岁的小孙子去镇上幼儿园上学。“小孙子在里面耍得可高兴了,以前那边根本没有幼儿园。”她说。今年71岁的海心莲提到的“那边”,是她搬迁之前的地方--固原市原州区寨科乡李岔村。这个位于固原市东部山区干旱片带的小山村,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村里连条像样的道路都没有。很多孩子到了十几岁,家人才放心让他们踏着崎岖山路去十几里之外的乡上上学。>>>全文走基层听民声:刘桥村的“自乐班”:田间地头的文化大餐新华网宁夏频道10月22日报道:(记者赵倩、何晨阳)“现在的社会真美满,娃娃们上学不收钱”“党中央的好处真心想,困难家庭住上了砖瓦房”……60岁的姚凤琴老人的顺口溜让记者听得陶醉。姚凤琴并不是专业演员,只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刘桥村农民“自乐班”成员之一。中午12点刚过,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恩和镇刘桥村的村委会文化大院里就聚集了30多位年过半百的农村老人,为每天例行的“演出”准备着。不一会儿,这些身上还沾着泥土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了戏中的主角。>>>全文走基层听民声:宁夏一位马铃薯种植大户的生意经新华网宁夏频道10月21日报道:(记者张钦)受马铃薯滞销等因素影响,宁夏中南部地区马铃薯价格从去年的每斤1元多降到最近的0.3元左右。当不少农民观望、惜售甚至发愁时,吴忠市红寺堡区马铃薯种植大户马超却告诉记者:“今年利虽然薄一点,但收入100万元应该没问题!”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种了3000亩马铃薯,从目前的收获看亩均产量约3500斤,按照目前每斤0.3元的收购价计算,估计毛收入在315万元左右。今年农资和雇工费用涨了,每亩比往年增加了150元,加上农机投资和新修马铃薯储藏窖,种植成本确实高了些,而且当前市场又不太景气。但是,还是有利润空间,保守估计净利润在100万元以上。>>>全文走基层听民声:大山里的希望大坪村希望小学老师糟斌(中)在给学生辅导作业(10月17日摄)。地处宁夏南部山区贫瘠大山里的彭阳县交岔乡大坪村希望小学,5个年级,74名学生,学生多数为留守儿童,他们平均每天要走5公里山路赶去上学,中午只能吃从家带来的干馍,就一口凉水。学校教学设备简陋,破旧的桌椅板凳都很难配成套。全校共有7名教师,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海恒金是学校里最年轻的老师,也是这个学校的校长,他告诉记者:“学校最缺的就是老师,老师年龄普遍偏大,英语课全校只有我能给学生教一些简单的单词,每个老师基本都是全学科教学,每天平均带6节课”。恶劣的条件并没有让大山里的孩子失去对知识的渴求。每天清晨,朗朗读书声总是萦绕在校园和山野间。中午,学生们边学习,边就着凉水啃干馍的场景在每个教室上演。在这里坚守37年的海恒文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世界。2010年9月,宁夏启动学生“营养早餐工程”,免费为中南部12个县区、1500多所中小学校的37.5万名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早餐提供一个熟鸡蛋,目前大坪村希望小学的学生们每天早晨都能吃到一个鸡蛋。2011年秋季学期,“免费午餐”也开始在宁夏中南部山区9个县区试点,试点推广后,大坪村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也能吃上“免费午餐”了。海校长说,不论条件多么艰苦,只要有梦想和坚守,学校一定会越来越好,也会有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新华社记者王鹏摄>>>全文走基层?蹲点手记:谁点亮了井下的灯--记者蹲点羊场湾煤矿体验井下“创先争优”井下世界什么样?矿工们怎么工作?一座煤矿如何成为创先争优活动的旗帜?带着这样的问题,新华社记者与矿工一起,坐着胶轮车,行驶40多分钟,下到离地面500多米的神华宁煤集团羊场湾矿井,在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感受矿工们的艰辛、认真、创新与责任。羊场湾矿井下综采一队检修班的工人正在Y120205工作面上检修设备(10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全文走基层听民声:架杆拉线确保生态移民村通电已通电的宁夏灵武市狼皮子梁生态移民点(10月16日摄)。“十二五”开局之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地区35万生态移民工程正式启动,首府银川市将对7.8万人进行生态移民安置工作。为此,银川市供电局计划投资1724.87万元为5个移民点新建10千伏线路43.7千米、0.4千伏线路117.7千米,安装变压器57台、新增进户线157.2千米,以满足移民新村用电需求。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全文走基层听民声:宁夏动漫兄弟的“迪士尼”梦想任立伟为学生讲解人物头像的设计方法(10月9日摄)。在中国西部,有一群痴迷动漫的年轻人,他们虽地处偏远地区,却执著地为梦想打拼,肩负起西部动漫产业崛起的“迪士尼”梦想。宁夏银川市的“任氏三兄弟”:大哥任立勇、二哥任立超、三弟任立伟,在国内动漫界小有名气,有“三剑客”之称。特别是老三任立伟近年在国内外动漫节的优异表现为三兄弟的动漫创业路找到了发展的契机,也使自己成为宁夏动漫的一张名片。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全文走基层听民声:“愿回族武术踏脚不再被视作舞蹈”踏脚,当地回族群众传承一百多年的防身之术,近二十年面临消失的危机。然而,为数不多的切磋舞台――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还是给了这项传统运动重生的机遇。记者最近走访了踏脚的故里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努力探寻这个回族传统武术的踪迹。对于在年轻人中普及度日益下降的现状,几位选手及教练员向记者呼吁:愿武术踏脚不再以舞蹈形式出现,而是能成为中国的“跆拳道”。>>>全文走基层听民声:“免费午餐转学”给校长带来开心的“烦恼”新华网宁夏频道9月5日报道:(记者任玮、张钦)宁夏中南部9个县区部分小学,今秋开始试点免费午餐。记者走访几个县区发现,免费午餐给试点学校带来新的“烦恼”:一些即将外出打工的家长想将孩子转到免费午餐试点学校,让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照顾。一些校长则表示,希望让这样的“烦恼”更多些。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西部贫困农村小学生免费午餐工程在宁夏试点,宁夏也在中南部9个县区每县区选择2至3所小学先行试点一学期,受益学生2万名。>>>全文走基层听民声:一位庄稼汉的生意经最近,记者在宁夏泾源县冶家村蹲点采访时,一位庄稼汉用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他心中的生意经。“政府扶一把,我就能上马”六盘山脚下的冶家村曾是西海固诸多贫困山村中的一个,昔日上山砍柴烧火、放牧牛羊、垦荒造田,“靠山吃山”日子越过越穷。借着“高原绿岛”六盘山丰富的旅游资源,泾源县政府2007年扶持村民办起了25户“农家乐”,如今每户年均收入已达到五六万元。>>>全文走基层听民声:挥洒青春在山沟----记一名大学生的基层创业感受“大学毕业了,农村创业也能致富,我在山沟里种植蘑菇,一样能挥洒青春、创业致富。”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菇菌园已创业两年的大学生郭正富信心十足地说,预计再过两年,他们的菌菇生产线就能收回成本。记者来到菇菌园看到,一些年轻的身影正在忙碌地打理着蘑菇。格子衬衫、牛仔裤、帆布鞋,一身休闲装扮的郭正富就是创业者中的一员。2009年从湖南湘潭大学生物专业毕业后,参加了宁夏彭阳县科技局举办的选拔考试,并被聘为长城塬食用菌创业园的一名科技特派员。现在他每天泡在菌菇栽培室里,看温度、看菇型、看原料,安排雇工洒水、通风。>>>全文走基层听民声:“搬到移民新村就是好!”新华网宁夏频道8月27日报道:(记者邹欣媛)“搬到移民新村就是好,住新房,吃黄河水,种蔬菜,娃娃能就近上学”……19日刚刚从山区搬迁至移民安置点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移民苟成科,坐在炕头上,手指着54平方米的“大房子”,满面笑容地说。记者在原州区鸦儿沟移民安置区看到,一间间移民新居鳞次栉比,映衬着蓝天白云,一部分来自山区的移民已入住安家。>>>全文走基层听民声:“啥时候班车能通到咱农民家门口?”新华网宁夏频道8月26日报道:(记者任玮、张钦)“因为村里不通车,女儿的高中录取通知书都没送到手里。”“以前村里没有通车,我们亲戚家的孩子有长到13岁还没进过县城的。”记者近日在宁夏六盘山下的泾源县采访,亲身体验了一些偏远村庄农民渴望路通车也通,客运车能开到家门口。泾源县有一个“天天农村客运公司”,24日1时20分许,记者登上了司机于红亮驾驶的客运车。车上共有19个座位,终点站是30公里外的新民乡。>>>全文走基层听民声:六盘山下农家乐乐了游客富了农民8月25日,香港游客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冶家村的一家农家乐内吃饭,具有浓郁回族风味的菜肴让大家赞不绝口。冶家村距宁夏泾源县城15公里,是通往老龙潭、凉殿峡、二龙河、鬼门关等六盘山重点景区的必经之地,该村从2007年开始大力发展农家乐,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品味农家特色。据了解,截至目前,泾源县共有110家农户经营农家乐项目,户均年收入5万元。仅今年上半年,全县农家乐经营户总收入逾300万元。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全文走基层听民声:“真希望沿途各地都能够为运菜车开通绿色通道”新华网宁夏频道8月24日报道:(记者任玮、张钦)“宁夏六盘山隧道那里一堵车就是好几个小时,真希望沿途各地都能够为运菜车开通绿色通道,不再与运煤车一起排大队。”从安徽合肥赶到宁夏西吉县收购西芹的客商孔凡利说。“南方正是蔬菜上市的空当期,低海拔地区的西芹行将售罄。正是卖错季西芹的好时节。”孔凡利说,“尽管南方市场潜力很大,客商们却苦于运输距离远,运输成本高。西芹的保鲜期只有1个星期,沿途不少地方堵车、排队,耗费了大量时间。每辆车上还要放冰块,无疑增加了西芹的成本。西芹收购价高达0.8元,而到了南方批发价只有1.2元至1.5元,利润空间很小。”>>>全文走基层听民声:繁星下的流动影院新华网宁夏频道8月23日报道:(记者张钦、任玮)记者近日在贫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农村开展体验式采访,为当地农民电影放映员做助理,亲见流动电影为山村群众热捧的热闹场面,亲身感受到农民对农村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的热切渴盼。暮霭沉沉,晚霞似火。记者22日晚间乘坐农村蹦蹦车,与西吉县农民电影放映员胥炳杰一道,赶15公里路到夏寨村放映流动数字电影。>>>全文走基层听民声:旱地之上西芹飘香8月22日,菜农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的西芹基地内收割芹菜。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各种冷凉蔬菜喜获丰收,其中,西吉县种植的5.2万亩西芹进入收获期,目前产量已经突破30万吨,产值达4.8亿元。据了解,这些西芹将运往湖南、湖北、安徽、河南等地进行销售。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全文走基层听民声:生态移民乔迁记8月19日,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河川、寨科、彭堡和黄铎堡这四个贫困乡镇的移民喜气洋洋地准备入住鸦儿沟移民安置点。当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移民点304户1100余生态移民开始搬迁,他们都是来自原州区河川、寨科、彭堡和黄铎堡的移民,由于原来的居住地生活生产条件极差,干旱、缺水、交通不便等因素使得他们加入了35万生态移民大军。据了解,这些移民搬迁入住鸦儿沟后将享受每户一栋房、一座设施拱棚、一座养殖圈棚、一座卫生厕所、一台热水器、一台太阳灶和一个卫星接收器,同时,实现水、电、路先通,村活动室、卫生室、文体室及小学、幼儿园、超市等社区化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全文&&来源:新华网&&作者:任玮&&编辑:福安&分享到:相关信息
水动力吸脂多少钱?水动力吸脂价格贵吗?如何让自己变得更美是女性朋友们亘古不变的话题!不少人甚至可以容忍自己丑一点、矮一点,但很难容忍自己胖一点,因为肥胖会给人生活带来许多不便。通过水动力吸脂减肥,可以有效瘦去身体多余的脂肪,从而达到塑身的目的,因而水动力吸脂受到了很多爱美者的欢迎。那么水动力吸脂多少钱呢?下面我们看看上海基地整形医院专家的详细介绍。水动力吸脂减肥价格是多少?上海基地整形医院专家介绍说,如果想要知道其价格,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水动力吸脂减肥,水动力吸脂瘦身是微精新一代环形吸脂术,其功效强大而彻底,但是同时也是一项无须手术过程的超微创吸脂术。首先,全智能系统监控自动避开血管、神经,
财政部、国税总局、中宣部日前联合下发通知,世界知识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等35家中央所属文化企业已被认定为转制文化企业。根据通知,被认定的转制文化企业将会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对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梁敏
长城网廊坊2月8日报道:(刘振山冰洁)在河北廊坊广阳区碾子营村,有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名叫付秀兰,21年如一日照顾身患残疾的孙女张月,为孙女撑起一片爱的天空。上天有眼,天道酬德,付秀兰的付出没有白费。付秀兰今年69岁,身材瘦小。记者见到她时,被她那种特有的淳朴善良、和蔼可亲深深感动着。正是她的善良才有了孙女小张月的今天,也成就了小张月的今天。张月出生三天的时候肚脐感染,高烧不退,眼睛不睁,一动不动,后送廊坊人民医院救治,大夫劝他们放弃,说即使活下来也是一个残疾孩子。张月的妈妈看着孩子虽不忍心,但也无奈的说:“不行就算了吧,省得将来麻烦。”一家人无计可施,一筹莫展。但奶奶付秀兰却坚定
新加坡《海峡时报》2月4日文章,原题:天上卫星,地上朋友中国计划在2015年前将100颗卫星送入太空。此举不仅有望证明中国作为新兴太空强国的地位,可能还会促进其在地球上的外交事务―――或者,正如观察人士所说的独特的“卫星外交”。分析人士称,之前中国就已为发展中国家发射卫星,目的是改善关系和获取自然资源,现在的卫星拓展计划将进一步推动这一政策。中国计划今年发射30颗卫星,这将超过去年创下的21颗航天器的发射纪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湘穗教授说:“我认为卫星外交是太空拓展计划的一个元素。中国希望太空雄心能有助于影响和改善自己在地面上的事务。”他表示,30颗新卫星中的一些可能是卖给发展中国家,从
金正恩视察朝鲜空军第1017部队(记者张哲),朝中社日前报道说,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正恩视察了朝鲜空军第1017部队,并指导飞行员训练。韩国方面分析认为,金正恩最近一个月视察的7个部队均为朝鲜引以为豪的最精锐部队,其目的可能是为了警告韩国“不要以为他是在执政初期就可以对朝鲜轻举妄动”。据韩国《朝鲜日报》2月8日报道,金正恩视察的第1017部队,是朝鲜仅有的两个部署米格-29战机的部队之一。米格-29是朝鲜拥有的800多架战机中的最新机种,是苏联于上世纪80年代无偿援助给朝鲜的。金正恩视察该部队时,登上停在跑道的米格-29战机,仔细查看驾驶座内外,并与飞行&
All rights reserved.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摄氏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