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林溪,平生一顾 至此终年年是什么意思?

两岸同胞一家亲,无论是蒋介石还是毛泽东抑或其他人,在晚年仍然对两岸统一孜孜以求,80岁毛泽东派93岁章士钊去联系86岁蒋介石回归大陆,堪称“耄耋老人史上最豪迈的壮举”。
摘自,陈冠任著
毛泽东率领大陆方面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改善了,由于建交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使得台湾在国际上的处境急转直下。每一个国家与北京建交,都会在台湾引起一次强地震,蒋介石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1973年5月初,按照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步骤,中国在美国设立联络办事处,沈剑虹后来回忆:中共联络办事处人员“没有一次被抓到置身事内的把柄”,所谓“置身事内”,他指的即介入两岸人群在美国对中美关系改善的争执中。大陆的没动静,他又说:“相形之下,我国大使馆少数人员及他们的子女的行为,就欠考虑。1973年5月初,中共‘联络办事处’人员抵达华府时,若干我国大使馆人员和他们的子女,基于愤怒,参加了亲中华民国学生在华盛顿市区举行的抗议示威。他们在爱国热情驱使之下,忘了我要求所有我国有外交身份人员不得参加这类活动的特别警告。最后,我不得不就这种逾越外交常规的行为向美国国务院致歉。”(《沈剑虹回忆录》第117-118页,下同)这使得这位台湾“驻美大使”如何的难堪可想而知了。
然而,更难堪的事情还在后面。据沈剑虹后来回忆:
我曾……在出于误会的情况下,与继布鲁斯出任驻北平代表的布什会晤——发生误会,错不在我,而是由于布什的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一位秘书人员的无知与热心过度。布什在前往北平出任“联络办事处”主任之前,是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当天早上我依约前往布什的办公室。一楼的女接待员笑容可掬地迎着我说:“大使先生,今天早上天气真好!”这种态度令我受宠若惊。我曾到过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大厦好几次,从未受过如此热情接待。电梯在布什办公室那一层楼停下时,布什已在电梯门口迎接。我立即察觉一定是弄错了。布什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我硬着头皮问他:“布什先生,你等的恐怕是别人吧?比方说,黄镇?”布什脸上一愣。但很快就恢复镇定,坦白地承认当我的秘书打电话要求为“中国大使”安排会谈时,他的秘书误会了,以为是黄镇。(第109页)
……北平在华府设立“联络办事处”都造成一种新情势。国务院礼宾人员设计出两套规则,使我国大使馆人员与中共“联络办事处”人员不会应邀出席同一个宴会。……只要稍有可疑情况,我都要处理社交事务的秘书先行与主办活动的大使馆的社交秘书联系,确定是否弄错。举例说,有一次我接到英国大使馆的邀请函。果然不出我所料,负责处理这件邀请事宜的是一位刚接事的小姐,为免她受窘,我指示我的秘书把邀请函装在一个封了口的信封中退还给这位小姐。
寄往“联络办事处”的邮件有好几次被送到我们的大使馆。那些附有发信者地址的邮件,我们就退回。有时一些美国参议员把我们的大使馆误为“联络办事处”。有一天,参院外委会的一位参议员(姑隐其名)打电话给我说,他的女儿几个月前就申请前往中国大陆的签证,直到现在还未获得核准。他要我解释原因。显然他是要秘书挂电话给“中国大使”,这位秘书翻阅外交官名册就打电话给我,我当时很客气地告诉这位参议员,他找错对象了。(第118-119页)
这对于自称很绅士的外交官沈剑虹来说,是如何尴尬的事情!这种情况也表明,蒋介石政权在国际上的尴尬地位。然而,毛泽东没有忘记滞留在孤岛上、且日益走下坡路的“老对手”蒋介石。
祖国统一一直是他耿耿于怀的事情,也是国家发展过程中最让他看重的大事情。
尽管年老多病,毛泽东惦记着台湾,思忖着祖国统一。早在1972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新年社论中就宣称:“在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我们对台湾同胞表示深切的关怀。台湾省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任何外人干涉。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制造所谓‘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台湾地位未定’、‘台湾独立’或类似的阴谋。美国的一切武装力量必须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走。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我们相信,这一天终究是要到来的。”随着这一年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大陆与台湾商讨如何统一祖国的形势出现了。
在与美、日等国外交关系正常化后,毛泽东便开始进一步考虑祖国的统一。但他没有采取那种对蒋介石一劳永逸的“消灭”的办法,派兵“解放台湾”,而是及时地把一度搁浅的和平解决台湾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自从1949年蒋介石败逃到台湾以后几十年来,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没有正式的联系渠道,50年代有过几次联系,也是隔空喊话,或派人传话,最后由蒋介石的犹豫无果而终。60年代后期,由于“文化大革命”,当初的“传话筒”都失去了联系,两岸之间更没来万了。现在毛泽东等人要与蒋介石和谈,就要先打开两党之间几十年不相往来的局面,如何寻找到一个突破口呢?
1973年3月中旬一天,毛泽东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他的老朋友章士钊先生,当即决定请他当“信使”,去香港与台湾方面建立两党之间的联系,且要直通蒋介石父子。
而此时的章士钊先生已好几年没去香港了。1969年夏,他的奚夫人因肺炎在北京去世,家人希望将他在港的殷夫人接回内地,相互有个照应。但殷夫人不愿回大陆。章士钊先生一度提出到香港去居住。考虑父亲年事已高,在外交部工作的女儿章含之和其他家人都持反对意见。这事让毛泽东知道后,一次见着章含之,谈及此事开玩笑说:“你们很不人道,人家要团聚你们却阻挠,我觉得行老(指章士钊)应该去,现在跟台湾的联系也应该建立起来。”
本来章士钊每两年去一次香港,一次住半年。由于上次家人反对,他固定的行程就打断了,至此已经四五年没去香港了。
这次毛泽东要章士钊先生去香港,并且还有重要的政治任务。家人不再说什么了。但是,此时他要去香港,却真不是那么容易了。因为他已是93岁高龄的老人了,比80岁的毛泽东年纪还大。
章含之回家问章士钊道:“老爸,你还去得了吗?”
“我一定要去,这个事情(台湾问题)一直在我心上。”章士钊先生高兴而又坚决地说。
章老决定成行。毛泽东很高兴。但他年龄这么大,如何受得了这好几日火车劳顿的旅程,如何才能到达香港呢?毛泽东有办法,交代时年75岁的周恩来说:“一定要好好准备,我们派个专机送去!”
共和国居然为一个年过九旬的垂垂老人专门派出一架包机送去“与如夫人相聚”,这在新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政坛上也是一则奇谈。周恩来听了,说:“这个办法很好。”立即责成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始有关准备工作。
章士钊临行前,毛泽东才透底,并且强调说:“我们派一个包机过去,就是要制造轰动效应。”
原来他派包机送章士钊先生,是一举几得,还要“制造轰动效应”啊!
就这样,5月中旬一天,一架来自北京的中国民航专机经过好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徐徐降落在了香港启德机场。
因为这架专机降落,香港方面封锁了机场所有的跑道,戒备森严。在章含之等家属及医护人员陪同下,93岁的章士钊先生坐着轮椅,被抬下了飞机舷梯,然后,抬进小汽车,飞驰而去……
一架专机,一大帮家人、护士,还有警卫,再加上一位93岁老人,声势非凡地来到香港,并且是见夫人。这是亘古未有的事情,世界也少见。而章士钊先生又是与孙中山、黄兴一起革命过的反清志士,当过民国司法总长、参政员、立法委员,当过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出任过任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当过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常委。他包机到达香港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轰动了全香港。
虽然章士钊先生对外宣称是到香港探望第三夫人,但因为毛泽东事先的交代,各方媒体已大造声势,且北京方面还报道说他在北京起飞时周恩来总理亲自到机场送行,于是境内外媒体毫不费力地猜出老人此行的真实目的——只有一个台湾问题。
到达香港后,章士钊先生的情绪并不像媒体那么热烈和兴奋,反而出奇地冷静、沉着。但是,第二天,他就急匆匆安排会见各方面的旧友。家人劝他说:“休息一些日子,事情不急。”
他却急不可待,连与三夫人说话都顾不上,就开始与国民党方面在香港的故旧老友见面。
章含之因为工作在身,不能久待,在香港停留一个礼拜后,就带着女儿洪晃回了北京。
然而,她却没料到,回到北京没多久,6月30日夜,突然接到香港方面电话,告之说父亲得了肺炎。毛泽东知道这个情况,与周恩来当即决定组成医疗队,连夜办签证赶赴香港。谁知医疗队还没动身,就传来了章老先生溘然去世的消息。
在章士钊先生到达香港之前,国民党元老张群和抗战前曾主持过国共两党秘密谈判的陈立夫、陈果夫的代表已经到了香港。临终前,章士钊对家人说:“你告诉毛主席和总理,我已和台湾来的人接上头、开始工作了,工作进行得很顺利。”
然而,这次接头还是因为章士钊先生的去世变得前途迷茫,陈立夫、陈果夫等人代表失去了与中共方面的联系人。
这时毛泽东的身体也不好了,腿走不动,眼睛因为白内障几乎看不见东西,他和党中央转而全力筹备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与蒋介石联系的事情被后延。
8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周恩来在大会政治报告中提到了台湾问题,指出说:“台湾省是祖国神圣领土,台湾人民是我们的骨肉同胞。我们对台湾同胞寄予无限的关怀。台湾同胞热爱祖国,向往祖国。台湾同胞只有回到祖国的怀抱,才有光明的前途。台湾一定要解放。我们伟大的祖国一定要统一。这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志愿和神圣义务。让我们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
毛泽东虽然每天大都能到场,但由于病体虚弱,体力和精神大不如从前,一直没能发表讲话,也没接见与会代表。那些“老代表”诸如龙冬花、郝建秀等人,再次在人民大会堂见到毛泽东,回忆起以往多次会议中他总是那样神采奕奕地与大家握手交谈,问长问短的情景,心情格外沉重。大会历时四天,在随后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继续当选党中央主席,周恩来、王洪文、康生、叶剑英、李德生为副主席,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等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28日大会闭幕时,龙冬花、郝建秀等许多代表忍不住跑到主席台前看望自己的领袖,向他问候。
大会主席宣布闭幕后,工作人员准备扶毛泽东离开,毛泽东说:“他们不走,我怎么能走啊!”
代表们要和他告别了,都情不自禁地高喊着“毛主席万岁!”的口号,不少人哭着退出会场。毛泽东也深情地望着大家,亲切地向代表们挥手致意。龙冬花是最后一批离开会场的。她看到江青劝毛泽东起来,可他一直未动,此情此景让她和其他代表越发哭得厉害,边哭边回头,谁都想多看一眼最敬爱的领袖啊。
这次会议之后,龙冬花和多数代表果然再也没见到老人家了。
一直等到代表们都走完,毛泽东才离去。
次日,大会发表的新闻公报再次提到了台湾:“有待解放的祖国神圣领土——台湾省在全国各地的党员所选出的代表,是第一次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但是,台湾问题还是被搁浅了。
由于牵线人章士钊去世,毛泽东的身体不好,随后的国共和谈又一波三折,又渐渐搁置起来。
尽管如此,80岁的毛泽东派93岁的老人前去联系时年86岁的蒋介石,两位在20世纪中国舞台上的“老对手”都年过八旬了,而毛泽东却要再次握手言和,副手周恩来也75岁了,这是多么富有戏剧性的事情。这样的“耄耋和解”又是建立在政治上分歧、争斗了一辈子而因为不愿自己去世后祖国仍分裂而希望生前统一国家的思想基础之上。这在人类历史上都是仅有绝无的。有人把90岁比作“童耄”。毛泽东的做法虽然似乎有点“老童”味道,其实,这却是“老圣”的智慧和心愿。
有意思的是,他的这个心愿最终也获得了蒋介石的隔海回应。
由于毛泽东和中共方面多次发出和谈信号,也出于对台湾前途的考虑,经过一年多的思考,同样是在病中的蒋介石也动了与大陆重开谈判的念头。1975年春节,他把这一使命交给心腹宠将陈立夫。陈立夫立即以台湾“总统府资政”名义通过秘密渠道向大陆发出邀请毛泽东到台湾访问的信息。作为渴望祖国统一的国民党元老之一,77岁的陈立夫和谈心情很迫切,在没有得到回音的情况下,又写下《假如我是毛泽东》一文,公开发表在香港报纸。文章中,他殷切欢迎毛泽东或周恩来到台湾访问,与蒋介石重开谈判之路,并且还特别呼吁毛泽东能“以大事小”,不计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国共两度合作的先例,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
然而,作为同样是古稀之年的他,没有意识到,并非毛泽东不“能‘以大事小’”,也不是不愿“不计前嫌”,再开和谈终于没成,是因为此时无论是毛泽东、周恩来,还是蒋介石都因为身体每况愈下,已经无法亲自主持这项大事了。毛泽东的身体状况已使得他根本不可能去“台湾访问”了,蒋介石的身体更糟糕了。4月5日,蒋介石在台湾去世。次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与世长辞。
历史终于再次留下了长长的遗憾。
尽管如此,在耄耋之年,毛泽东、蒋介石、周恩来、陈立夫乃至章士钊老人要重开国共两党第三次谈判的佳话和心愿,一直激励后来者不懈地为之努力和奋斗。
这是后话。
(转载不得遗漏书名、出版社和作者,否则不得转载)
附亚马逊人物传记类销售排行榜第一名,新品排行榜第一名。
你可能喜欢的
喜欢(103)评论(1082)
喜欢(89)评论(512)
喜欢(67)评论(1077)
喜欢(54)评论(715)
喜欢(51)评论(320)
人生就像一场没有目的地的旅行,过往只是沿途的一站高僧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高僧[gāo sēng]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指德行崇高之,亦为对佛门之尊称。就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据说,修炼到很高境界的高僧在时,其肉身会化作一道彩虹而去,进入所说的空行净土的中。在历史上,虹化身成就的事例非常之多。[1]意&&&&思指德行崇高之僧伽历代高僧二十位
中国史上四大译经家分别是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四大译经家精通佛教义理,娴熟中、印两国语言文字,对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鸠摩罗什
(公元344~413年),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人。鸠摩罗什是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父亲原是国相,鸠摩罗什7岁时随母亲出家,长大后精通大,成为一代宗师,声名远播。前秦君主苻坚征服龟兹,想把他接到长安,但因后来亡国,使鸠摩罗什在后凉滞留达16年之久。之后,后秦君主姚兴把鸠摩罗什接到长安,让他安心从事译经工作,最后于,终年69岁。
鸠摩罗什在长安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办性质的译经场。鸠摩罗什与弟子共译出佛典74部584卷。鸠摩罗什的翻译以意译为主,而且注意修辞,译文流畅,很有文采,主要有《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系统介绍了中观派的思想体系。
(公元499~569年),印度优禅尼国人,精通。真谛在南北朝梁武帝时携带大量梵文经典乘船来到梁都建康,正准备开始译经之时,发生“侯景之乱”,真谛于是辗转来到富春,才开始译经。之后,真谛又多次辗转各地,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始终坚持译经。
真谛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49部142卷,著名的有《无上依经》、《十七地论》、《摄大乘论》、《俱舍释论》等。
(公元600~ 664年),中国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玄奘12岁出家,遍读佛典。因觉得当时佛典多有出入之处,令人迷惑,玄奘于是决定去印度取经。玄奘在贞观三年时,一人从长安出发,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玄奘拜住持戒贤为师,后升至该寺副主讲。玄奘在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其后,玄奘在的支持下在长安大慈恩寺设译经场,与弟子等人专心翻译所带回的佛典。
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5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实论》等。
(公元705~ 774年),狮子国(今)人。不空唐朝时来华,是“开元三大士”之一,对中国密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空随其师金刚智先来到洛阳,后又到长安,然后不空在长安大兴寺设立道场,翻译经典,度僧受戒,使在中国的影响大增。
不空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100多部,主要有《金刚顶经》、《般若》、《华严》、《大集》[2]
  虚云法师(西元年)
提起虚云老和尚的大名,佛门缁素四众莫不如雷贯耳,油然生起崇敬之心。老和尚一生充满传奇,高龄一百二十岁始圆寂。他在世之日,就是一部活的中国佛教近代史。我们要了解他生平事迹,就先自他幼年说起。
老和尚俗姓萧,出家后法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虚云二字是后来改的。他是湖南湘乡人,父亲玉堂公宦游福建,在永春州衙任幕僚,后来受聘入泉州府幕。虚云和尚是清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年)庚子岁的七月二十九日,诞生在泉州府署中。
原来玉堂公年逾四十无子,他的夫人颜氏在永春州的观音寺祈子,夫妇二人夜间同梦一长须著青袍者,头顶观音跨虎而来,跃卧榻上,二人惊起互告,颜氏遂有娠。第二年在泉州生下了虚云和尚。据老和尚的《自述年谱》上说,他初生下来时是一个肉团,颜氏夫人骇恸,气壅而死。第二天有卖药翁来,剖开肉团,德一男婴,这就是后来的虚云和尚。所以虚云自幼是由庶母王氏抚育成人的。
他幼时在泉州府衙,从师读儒书。十三岁的时候,祖母逝世,他随父送祖母及生母灵柩返湘乡安葬。家中作佛事,他见佛像经书、三宝法物,心生欢喜。十七岁时潜离家乡,想到南岳出家,道路不熟,途中又被家人追回来。玉堂公怕他再出家,为他娶了两房妻子-他兼祧他的叔父,所以早几年就为他订下田氏和谭氏二妻。他婚后与二女同居而无染。十九岁再度离家出走,到了福州鼓山的涌泉寺,礼常开老人为师,达到了他剃度出家的愿望。
出家的翌年,依鼓山的妙莲和尚受具足戒。这时玉堂公仍在泉州,曾派人四处寻访。虚云和尚怕被家人找到,便隐居在山后的岩洞中不敢露面。他在洞中礼万佛忏,修行不辍。这样在后山一住三年,后来听说玉堂公已告老返回湘乡,他才回到寺内,担任职事。
他在鼓山寺任过水头、园头、行堂、典座一类职事,过了四年之久,然后辞去职事,又回到后山岩洞中修苦行。在后山,居则岩穴,食则松果,渴饮涧水,(髟+几)发覆肩,衣不蔽体,如此又过了数年。后来受到一位行脚禅人的指点,便到天台山的华顶龙泉庵,参谒融镜老法师。融镜见他蓬首垢面、衣不蔽体,问其所以,他略述在岩洞中修行的经过。八十多岁的老法师责之曰:
你的这种作为,近于外道,而非正路,枉费了十年功夫,就算你修行有成,证到初果,亦不过是个自了汉。发菩提心,上求下化,自度度人,才是修行的正途。
这时老法师赠他衫裤衣履,令他剃发沐浴,留他在庵中住下来。他从老法师学天台教观,过了两年,老法师又命他到国清寺参学“禅制”,到方广寺习《法华》,他也常回茅庵与老法师作伴。这样到了光绪元年,是年他已三十六岁。他到高明寺听敏曦法师讲《法华经》完毕,辞别融镜老法师下山,行脚天涯,参访学道。
他初渡海到普陀山,遍参各寺刹;继到宁波阿育王寺拜佛舍利,到杭州礼天朗和尚,到天宁寺礼清光和尚,到焦山礼大水和尚,到金山亲近观心、新林、大定等和尚,到扬州高旻寺礼朗辉和尚,他到焦山时,清廷名将彭玉麟督水师驻焦山,曾数度约他谈论佛法及修行途径,对他深生敬信。
到了光绪八年(一八八二年),他二度朝礼普陀,为报亲恩,再礼五台。是年七月一日,自普陀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一直拜到五台山。初开始时,有偏真、秋凝等四僧附香,渡海由宁波登陆,向北前进,过了苏州、常州,天候渐冷,四位附香者先后退出。他一个人礼拜前进,经南京渡江到浦口,在狮子山寺挂单过年。过了春节,再由狮子山寺起香,经苏北入河南,经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到了腊月,拜到黄河边的铁谢渡。渡过黄河,错过宿店,在路边一个茅棚中度夜。后半夜大雪纷飞,黎明后积雪盈尺,过往无人,他在茅棚中枯坐念佛,饥寒交迫,日复一日,到了第六日终至陷入昏迷状态。后来得一姓“文”名“吉”之丐者相救,得继续前进,拜到豫北怀庆府,在洪福寺挂单过年。正月初二再起香前进,拜到五月底终于拜到五台山的显通寺。自光绪八年七月由南普陀起香,到十年五月到显通寺,途中足足跪拜了二十三个月,这种毅力,实不是常人所能及!
这年下半年,他礼拜北岳恒山、西岳华山。翌年春抵西安,礼慈恩寺大雁塔、华严寺杜顺和尚塔、清凉国师塔,及兴国寺玄奘法师塔。然后入终南山,在南五台结茅修行。这时在南五台结茅的,还有觉朗、冶开、法忍、体安、法性诸师,虚云与诸师同参究,他自觉甚有饶益。
在终南结茅两年余,他下山后,在西安附近,礼道宣祖师塔,礼鸠摩罗什道场,然后越秦岭,入子午谷,经汉中,入剑门到了四川。第二年到成都,上峨眉山金顶进香。然后渡泸水,经打箭炉入西藏。到了拉萨,礼布达拉宫(达赖活佛坐床之所);也到了札什伦布,礼札什伦布寺(班禅活佛坐床之所),他这一年登山涉水,遍游川藏,岁暮在拉萨过年。
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年),这一年他年已五十岁。因不愿在久留,开春南行,经不丹国,翻越重山峻岭(事实上就是),到了印度。朝礼圣迹后,又渡海到锡兰,然后又到了缅甸。这样兜了个大圈子,是年七月启程回国,由腊戌过汉龙关。入云南境,到了大理。他回国的初愿是朝鸡足山,礼迦叶尊者道场。七月底,他到了鸡足山,进香礼拜。又登山顶天柱峰,礼楞严塔。鸡足山全盛时,有三百六十庵、七十二大寺。而虚云和尚到时,全山不足十寺,都是子孙庙,不许外地僧侣挂单。他叹息不已,下山而去。
以后两年,他仍在各地参访。到衡阳岐山寺礼恒志和尚,到武昌宝通寺礼志摩和尚,学“大悲忏”法,到庐山海会寺礼志善和尚,到九华山礼宝悟和尚,到宝华山礼体性和尚;以及到宜兴礼仁智和尚,到句容礼法忍和尚。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年),在南京净成寺,与杨仁山居士往来,讨论《因明论》、《般若灯论》。以后又到九华山结茅修行。这样到了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扬州高旻寺住持月朗约他到扬州做法事,他渡江时失足堕水,甘自一昼夜,为渔者所救,把他送到宝积寺,醒过来时,七孔流血不止。后来到了高旻寺,月郎分派他职事,他不接受,只求在堂中打七,月朗以为他“慢众”,当堂打香板,他顺受不语。后来宝积寺僧到了高旻,说出他堕水获救那一段事,才免去禅堂职事,他得便专心修行。
他在高旻寺禅堂修行那段时间,万念顿息,工夫“落堂”。昼夜如一,行动如飞。一夕,夜间放香时,他开目一看,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彻,隔墙见香灯师小解,远及河中行船,岸上树色,悉皆了见。到腊月的第八个禅七中,第三天夜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照例冲开水,热水溅手,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如从梦醒-他开悟了。他述偈曰: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这年在镇江金山寺过戒期,在扬州重宁寺助理道明和尚。智通法师在焦山讲《楞严经》,请他讲偏座;翌年他又重到宁波阿育王寺礼舍利,燃指供佛,超度慈亲。宁波七塔寺请默庵法师讲《法华经》,请他去任附讲。讲经毕,又到丹阳,助结森、宝林二师重修仙台观,以后又到赤山与法忍和尚结茅共修。到了光绪二十六年(一九○○年),他年已六十一岁,在江浙一带参访也时近十年,他又动远游之念,想再朝五台山,然后到终南山潜修。他辞别法忍和尚,先到扬州朝云台山,继到山东朝东岳泰山,再到牢山礼憨山老人的海印寺,以后又到曲阜礼孔庙、孔陵,再西行北上到五台山。在五台行香毕,原想到终南山,这时义和团之乱日炽,行旅不便,就近回到北京,驻锡城南龙泉寺。这时他已颇著声誉,肃亲王善耆的太福晋对他执弟子礼,一些王公大臣也来参叩。
到了五、六月间,京中团乱愈烈,杀德国公使,围攻使馆区,清廷且下诏与各国宣战。六月天津失守,七月北京沦陷。西太后挟光绪帝匆匆西逃。这时朝中有参谒过虚云和尚的王公大臣,关心他的安危,劝他同众人随驾出京,他就在兵荒马乱中随扈跸西行,到了西安。这时护驾大臣岑春(火+宣)请他在卧龙寺建息灾法会。佛事毕,他以西安嚣烦,十月间潜离西安,到终南山结茅修行。山中同修道侣不少,翌年赤山法忍老人也到了山中。
这一年岁暮,大雪封山,严寒彻骨,他独居茅棚,身心清净。一日他在釜中煮上芋头,结跏趺坐待熟,不觉入定。到了新岁,邻棚的复成师等去给他贺岁,见棚外虎迹偏满,入棚见他在定中,乃以磬开静,问他吃饭否?他答:“尚未,釜中的芋头大约已熟了。”开釜一看,釜中坚冰如石,原来他入定不觉已半月之久。他自此改名“虚云”。在此以前,人都称他为德清师。
是年下半年,他再礼四川峨眉、云南鸡足,年终前到了昆明,在福兴寺闭关,年余后出关,在归化寺讲《圆觉经》、《四十二章经》,皈依者三千多人。秋季在筇竹寺传戒。继之大理的提督张松林,亲率官绅,迎他到大理府,住三塔崇圣寺,讲《法华经》。皈依者亦数千人。这时张提督和一位李军门欲留他住持崇圣寺,他希望在鸡足山能够有一个地方,开单接众,以恢复迦叶道场。众人称善,乃命宾川县知县办理。知县在山中觅得一破院,名叫钵盂庵,交给虚云和尚居住,至此他终偿宿愿,在鸡足山有了立足之所。
他在钵盂庵开单接众,四众闻风而至者颇伙,这时他急于重修寺宇,必须募化,但这不是边郡民力之所及,所以他留下一位戒尘师料理内务,他自己只身往南洋。途中在南甸太平寺讲《阿弥陀经》,在仰光、槟榔屿各有停留,在麻六甲青云亭讲《药师经》,在吉隆坡灵山寺讲《楞伽经》。各地均有弟子皈依,前后万余人。这时接到云南全体僧众来电,谓政府要征提寺产,宁波天童寺的寄禅和尚有电来约,促他及早回国。他在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年)春季回到了上海。
在上海与佛教会代表寄禅等会合,同进京请愿,抵京住在贤良寺,朝中的僧录司法安、龙泉寺住持道兴、观音寺住持觉光等接待他们。肃亲王善耆也请他到府中为太福晋说法。庚子年在京中相识的一些王公大臣也都来探视,研究如何给皇帝上奏章。由于诸护法的相助,光绪帝下了一道上谕,谕知地方官不得勒捐寺产,著征提寺产风波始告一段落。
虚云以清朝开国以来,对云南一地没有颁发过《大藏经》,商请诸位护法奏请朝廷,给云南颁发一部《龙藏》。此事由肃亲王发起上奏,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年)七月奉到上谕,把鸡足山的钵盂寺改名护国祝圣禅寺,钦赐《龙藏》一部,銮驾全副护送《龙藏》到山,赐虚云和尚紫衣、玉印,并赐封号为“佛慈洪法大师”。这在当时是一份难得的殊荣。
光绪末年那一段时间,虚云到南洋弘化,并为祝圣寺募款。他在暹罗龙泉寺讲经时,一日趺坐入定,一定九日,这一来哄动了暹京,自国王大臣至善男信女咸来罗拜,国王请他到宫中讲经,百般供养,官民皈依者数千人。这一次南洋弘化两年余,直到宣统元年(一九○九年)始由仰光回云南。
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虚云和尚在鸡足山祝圣寺传戒,继之又结禅七七四十九日。九月武汉革命的消息传到滇中,地方大乱。统兵官李根源排斥佛教,率兵入鸡足山,欲拆寺逐僧,经他出面解释,李根源皈依三宝,引兵而去。以后李氏维护佛教甚力。
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虚云和尚已七十三岁,老和尚是年在云南成立了佛教分会,该会初创,许多事情要和官厅接头,而民政长罗容轩对佛教有成见,事多阻碍难行。滇督蔡松坡时为调解,亦不得圆满。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老和尚到北京请内阁总理熊希龄帮忙,熊把罗容轩调到北京,以任可澄为云南巡按使,老和尚亦回到云南,推动佛教会事务。翌年他把会务委人办理,回到鸡足山。
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滇督唐继尧派员迎他到昆明,年底到达,住圆通寺。适欧阳竟无带著弟子吕秋逸,为筹募支那内学院经费之事亦到昆明,同住圆通寺,老和尚请竟无为他讲《摄大乘论》。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春,老和尚在昆明忠烈祠建水陆道场四十九日。是岁留在昆明。民国九年(一九二○年)春又建水陆道场,法会结束继之讲经。这时唐督请他复兴昆明西山已荒废了的华亭寺-就是后来的云栖寺。他接受了唐督的聘帖,担下了重建云栖的重任。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顾品珍督滇,二月以后,天雨不止,城内可以行舟;七月以后,干旱不雨,到了冬天,河内可以扬尘。秋天时疫流行,死人数千。在这种情形下,重建云栖的事就搁置下来,直到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才开始动工。老和尚逐日亲督工作,惨澹经营,为时三年,规模粗具,以后即每年在寺中开单接众,传戒讲经。
到了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他为筹募云栖圣像款,与王九龄居士同到香港。这时陈铭枢主粤政,接老和尚到广州,想请他住持曹溪南华寺,他谢绝,经厦门转福州,回到他七十年前出家的鼓山寺探视,并在寺中讲经。讲毕,再到宁波阿育王寺拜舍利,朝普陀山,回上海度岁。翌年回到福州鼓山寺,闽省主席杨树庄,及前主席方声涛,率官绅恳切劝请,留他主持鼓山寺。他以鼓山是他剃染初地,缅怀祖德,义不可辞,遂就任。以后数年,在鼓山讲经传戒,修缮寺院,并整顿鼓山佛学院,请慈舟法师主持院务。这样到了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鼓山寺方理出头绪来。而此时驻兵粤北的绥靖王任李汉魂坚请他到粤住持南华寺。他以六祖道场有重修的必要,这样又到了南华。
南华寺是唐代大鉴禅师六祖惠能的道场,寺中有六祖的真身在。但已荒圮多年,无人过问。老和尚初到南华时,殿宇已倾,房屋破坏。只得搭盖葵蓬竹屋,暂以住众。然后筹募款项,购材募工,开始了南华重建的工作。经他惨澹经营,历时十年,直到民国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始竣工。他写了一篇〈重兴曹溪南华寺记〉以记其事。在这十年之中,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年开始八年抗战,二十六年广州沦陷,各地僧人都投奔南华寺。南华容纳不下,他重修了韶州曲江的大鉴寺和月华寺作为南华下院,以容纳各地来投的僧侣。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他应国府主席林子超的邀请,到重庆启建了一场息灾法会。民国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南华重建告一段落,他又担起了中兴云门的重任。
云门寺是云门宗始创者文偃禅师的道场。数年前老和尚途经该地,见荆棘丛中残存破寺及祖师肉身一尊,老和尚见祖庭沦落至此,凄然泪下。便中言之于广东绥靖王任李济深、省主席李汉魂。到南华工程结束,二李又请老和尚重兴祖庭,并亲送老和尚至云门驻锡,老和尚又开始了筚路蓝褛、重建云门的生涯,而是年他已高龄一百零五岁。
由民国三十三(一九四四年)年到民国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云门的殿宇堂寮完成了十之八九,殿中圣像八十余尊,也铺金设座告竣。接著「国民政府”自大陆“撤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年余之后,即一九五一年的春戒期中,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云门事变”。
一九五一年三月,寺中在开戒期间,一日,地方干部及民兵百余人包围了云门寺,将老和尚拘禁于方丈室,将百余僧侣分别囚于禅堂及法堂,干部大事搜索,上自瓦盖,下及地砖,搜了两日,未搜到金银财物,乃殴打众僧,亦无所获,最后数大汉以木棒铁棍殴打老和尚,逼其交出金银财物,打得老和尚五窍流血,肋骨断折。老和尚深入禅定,苦乐俱捐,多次殴打始终不死,干部们不敢再打。直到五月间“云门事变”传到韶州,大鉴寺僧人通知海内外同门,联合营救。后来北京方面电令地方政府严查,云门之围始解。
一九五二年春,北京政府电粤,派员护送老和尚入京。七月抵京,李济深、陈铭枢、叶遐庵、赵朴初等迎老和尚于火车站,驻锡于广化寺。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要推举老和尚任会长,老和尚坚辞,挂了个名誉会长的名义。十月到上海主持了一场祝愿世界和平法会,一九五三年回到云门。
在云门最后几年,他仍开堂传戒,日有开示。到了一九五九年,老和尚以化缘已尽,住世无益,于是年十月十三日(农历已亥年九月十二日)示寂。世寿一百二十岁,僧腊一百零一年。他一生中有许多神奇的感应,如猛虎皈依、双鹅听经、龙王求戒、枯梅开花等等,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俱述。
老和尚是中国近代禅宗的代表人物,他一身兼祧禅宗五家法脉-他于鼓山接传曹洞宗,兼嗣临济宗,中兴云门宗,扶持法眼宗,延续沩仰宗。他解行相应,宗说兼通,定慧圆通。参禅之余,也著书立说;曾著有《楞严经玄要》、《法华经略疏》、《遗教经注释》、《圆觉经玄义》及《心经解》等,俱已散佚无存。他平常教导弟子,多以诗偈代禅机,著有诗偈数百首,教导弟子们注重行持,勿尚空谈。后来为人辑为《虚云和尚法汇》,及《虚云和尚禅七开示录》行世。
云门事变的次年,老和尚赴北京之前,曾自书一联,记述其生平,联曰:
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
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3]  本焕长老,祖籍湖北新洲,出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俗姓张,学名志山,7岁入私塾, 本焕长老本焕祈福玉树6年后到本地一家杂货店当学徒。22岁在新州报恩寺出家,1930年到武昌宝通寺受戒,同年6月去江苏扬州高旻寺拜来果法师为师,在此修行7年。1937年2月,他不辞辛劳,发大愿朝拜五台山,后住碧山寺,1939年9月荣任该寺第三代方丈,在此苦修10年期间,用指血抄写了一部《普贤行愿品》,共19卷,计20万字。1947年2月他又先后朝拜了北京弥勒院、天津居士林、上海普济寺。1948年11月离开五台山到广东南华寺诚接虚云大和尚的法。1949年元月就任南华寺方丈。1980年4月,应仁化县人民政府和佛教界邀请,就任丹霞山别传寺住持。1987年元月任广州光孝寺住持,1992年—2008年兼任深圳弘法寺方丈,被誉为“佛门泰斗”。本焕法师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湖北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广东省佛教协会名誉副会长,深圳市佛教协会会长,韶关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广东省政协委员。于4月2日凌晨零点36分在深圳弘法寺安详示寂,世寿一百零六岁。[4]一、地藏菩萨肉身
金乔觉(公元630——729年),生于新罗国王族,俗姓金,号乔觉。唐高宗永徽四年出家后,即携白犬善听航海来华。至九华山,得闵公地建大道场。开元十六年圆寂,时年九十九岁,其尸坐于函中。三年后开将入塔,颜貌如生。举起则动骨节,若撼金锁。乔觉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遂建一石塔将肉身供于石塔中,尊为“金地藏”,所配殿宇称“肉身殿”。
二、慧能大师
慧能大师(638—713),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得传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这一传说许多人都听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正是慧能大师的传世杰作。关于慧能大师的传说还有很多很多,大多与禅理相关。
三、海玉法师
海玉法师()住九华山山洞一百年整,未下山,未见人,未带徒弟,直至一百二十六岁,九月十四日上午,他把自己一百年历史写好,放在身边,就圆寂了。侍至明朝未崇祯三年,派兵部尚书王大人到九华山敬香,到东南第一山,当晚山头放光,一道白光照到东南山上的塔墓,东南方山上塔墓也放一道光,两光对照,兵部尚书连夜带人上山,此山无路无庙宇,只寻得山洞有一老人,已经坐化了。遗体是乾肉之身,兵部尚书检查遗物都已腐烂,但肉体还是原样,只是乾了,发现旁有所书血经和身世自传,方知离坐化时间已经有三年又九个月。
四、憨山法师
憨山法师(),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以号行,全椒(今属安徽)人。少入江宁(今江苏南京)报恩寺,十九岁圆戒,师从无极法师,又从云谷参禅苦修。后云游四方。得皇太后所赐《大藏经》及布金,建海印寺,任住持。
五、妙智和尚
妙智和尚(),祖籍福州,1937年,在漳州龙海浮宫镇鹳石岩寺剃度出家,二十世纪30年代末在福州鼓山涌泉寺;1996年住持于漳浦县乌石岩紫薇寺、兴教寺;1999年经弟子法光法师叩请,常住漳州龙文区香光念佛堂。
六、慈航法师
慈航法师(),俗名艾继荣,闽北人,17岁在福建大金湖剃度出家,后追随太虚大师,于全国各地巡回弘法,后访南洋,宣传抗日国策;晚年驻锡于台湾,创办“台湾佛学院”,开创台湾僧伽教育,收留大陆到台青年僧人,1949年,受诬告以“匪谍罪”被台湾有关方面逮捕入狱。1954年在关房中示寂,寂后坐缸,面目如生,五年后开缸检视,面呈紫色,全身完好。目前,慈航菩萨金身供奉于台湾弥勒内院。
七、大兴法师
大兴法师(),字了维,1931年于南京出家,1958年至九华山双溪寺,日零时5分,口诵“阿弥陀佛”数声,吉祥卧笑西归,年九十一。圆寂七日后,盘坐装缸,后置于新建圆形砖塔内。
八、隐莲法师
隐莲法师()1946年至湖南南岳,定居永丰参禅悟道。1997农历十一月初五日圆寂,法体安放在一普通的棺材内,未经任何防腐处理,即存放在塔内。经三年又五个月开棺,见面目如生,肉身完好,肌体有弹性,四肢灵活,终修成肉身菩萨。
九、释海庆法师
释海庆法师(),祖籍河南省泌阳,十八岁出家,1987年到河南省社旗县到佛寺常住。1989年在白马寺受菩萨戒。1991年圆寂,住世七十九年,僧腊六十一。同修寺僧将其装缸入殓,葬于寺产之地。1997年秋,遣骨送回祖地入塔。
十、仁义师太
仁义师太(),俗名姜素敏,东北人。1940年奔赴五台山,在显通寺出家,取法名仁义。出家后一心向道,潜心修持,深入经藏,农禅并重。1995年4月,至通慧禅林,是年初冬,停食7日,安然示寂,年八十五。[5]卷八坐禅仪(续一一一·四六○上):“若得禅定,其焚香图(郑重)力最胜,古有习定高僧,坐常开目。”又记载高僧[6]之传记,称为。(参阅《》4362)郑重作品历史上的许多高僧之所以能受人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良田千顷,华屋万间,而是在于他们的甘于淡泊,他们不贪安逸,不务奢华,只是在淡泊之中,使不断地升华、滋长。众所周知,,朝中王宫大臣请去供养礼拜,他拒绝。一个人粗衣菲食,在小关房茅棚中修行,而且三十年不下山,因此他的照耀于万世。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虽然没有华衣来庄严,没有美食来饱暖,但是由于他甘于淡泊,,人格自然就会高贵。生根活佛是西藏本教与教两大教派的伏藏法王,“密宗”和“”传承中最早期的六位上部大师之一,也是“”和“大圆满”传承的第五代法王。第三代生根活佛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亲自赴、等地传播,将传到了汉地,是最早在汉地弘扬佛法的,历史上他是汉地第一位身大成就者[7]。
是普贤佛大日如来的化身佛。在西藏,生根活佛是一位众所周知的伏藏法王。曾经十二次转世降临人间为众生传法,也曾亲身赴地狱救度苦难众生。历代生根活佛致力于传播发展、、与,传造密法,伏藏了大量的教与雍仲。从带来了佛教并传播于,将格鲁教派传播到蒙古,及门弟子遍及各大教派。
历代生根活佛曾担任过第七代皇帝的国师以及蒙古王朝的,曾经转世为“教法王”和“雍仲本教”法王以及的人等等。曾在世界屋脊岗底斯圣山留下圣迹脚印,在岩石上留下过各种神通奇印,很多世时全身都变成了光。
第十三代生根活佛--仁孜尼马仁波切日降生于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生根活佛是当代具影响力的伏藏法王与高僧,的传承导师。生根活佛既是“教”的活佛,也是“”的活佛。生根活佛从十五岁至四十岁之间,曾得到了很多法门的经教传承。在西藏,除了生根活佛以外,根本再没有第二个人同时得到过印度佛教的“甘珠尔”和本教的“”两种法脉的经教传承。[7]
生根活佛著作《幸福在何处》
著有《》系列丛书,《》,《》,
《大圆满禅修》,《藏传雍仲佛教的爱心》,《快乐的密码》,
《》,《雪域佛教》,《虹光的前行》,
《象雄雍仲本教的概论》,《诠释与结构》,《》,
《快乐的密码》,《大圆满前行九加行》,《明心见性》,《大圆满正行》,
《本教九乘道次第》,《本教佛菩萨神众介绍》等著作[7]。 (第四代) 在公元前480年生于一家,幼通显宗三藏。 他是位家,金刚座,有神通网而能伏魔,破除了魔王建筑的围墙,把传播到印度南方,及门弟子圣天子等如星之光, 后在印度[8]。又名佛陀,()人。时来中国传播,深得敬重。北魏迁都,在洛阳为他建造寺院。跋陀性喜幽静,又在嵩岳下为他建造寺院。这座寺院即现在的,跋陀是为少林寺的创立者和第一位。他在寺内翻经台翻译了《》、《》、《》、《》等经,并度化了慧光、僧稠等人。年老后跋陀迁居外,直到。()人。梁大通元年(527年)从登陆,到中国传播佛教。渡入北魏境,先游历了,后到,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里面壁静修,时间长达九年。他依据大乘派教义,融汇中国精神,开创了中国禅宗,被尊为初祖。在众多求教者中,选择将传给了。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葬于,立塔于。人,俗姓孙。先在景明寺出家,拜治实为师,后到拜跋陀为师。僧稠少时体质较弱,后发愤习武,练得骁勇,体轻身灵。他理解极快,学佛成绩卓著,被跋陀赞为“葱岭以东,禅学之最!”他后来在嵩岳寺讲经说法,影响很大。虎牢人,俗姓颐。他幼年出家,通晓佛典。四十岁时拜为师。为表求道决心,竟用刀自断左臂,奉献座前。感其赤诚,授法器、赐法名,收他为弟子。是为禅宗二祖。他在西南山上养伤时的住所和,后成为二祖庵和养臂台,遗迹尚存。
法如,上党人,俗姓王。幼年随舅父到丰阳,先事青布明为师,十九岁时出家。经青布明指点,他又投禅宗五祖为师,侍奉前后共十六年,直至弘忍灭度。之后他北游嵩岳,在住下,唐永昌元年(681年)。他被认为是传自的又一位禅宗六祖,塔在少林寺东侧许口。号雪庭,人,俗姓张。九岁入学,理解力极强,乡里人称他为“圣小儿”。出家后拜休林为师。慕其名德,命他住持。元宪宗时授他都僧省之符,命他总领天下僧众。他率众修复了一带因战乱毁坏的寺院,常被后人尊为中兴之祖。他于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皇年(1312年)被追封为大司空、是府并公。不知其来历。据《嵩书》记载:“至正初(1341年)忽有一僧至少林,蓬头裸背跣足,止著单裩,在厨中作务。……至十一年辛卯(1351年)三月二十六日,红巾贼率众突至少林,欲行劫掠,此僧乃持一火棍而出,变形数十丈,独立高峰,贼众望见,惊怖而遁。僧大叫曰:‘吾紧那罗王也!’言讫遂没。人始知为菩萨化身也。”紧那罗在地位极重,寺中有紧那罗殿和其塑像,被尊为少林护伽蓝神。慧光,长卢人,俗姓杨。十三岁时随父入,后被跋陀收为弟子,不久在出家。他为跋陀所译佛经注疏,刻版印刷,又因他学佛心领神会,向人传授讲解透彻,被称为圣沙弥。他于邺郡。,相州人,俗姓时。他八岁到出家,跟从师父资云。后被北齐朝庭封为断事沙门,负责处理僧人违反戒律之事。隋时,文帝也封洪遵为官,但他仍住在内。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洪遵被举召赴京,与僧人一起译经。支江人,俗姓李(一说姓卫)。十七年(597年)搜勘天下私度,慧安遁往山中。为挖,隋大业年间追集,饿殍相枕,慧安乞食救济饥民。听说后诏见慧安,他又潜藏起来,到衡岳寺去做头陀。唐贞观年间,他往谒见禅宗五祖,之后遍历名山,并在住下。唐神龙二年(706年),他被招入宫庭,三年后辞归,不久。报恩,黎阳人,俗姓刘。他生于硕儒世家,从小就通,考试登第。他厌倦尘境,向朝庭辞官,出家为僧,朝庭准从了他的请求。于是他倾心于禅宗祖道,谒访诸多高僧。后来当朝丞相请他到讲经开示,不久他又应诏在住下,参禅说法。教亨,号虚明,任城人,俗姓王。七岁在崇觉寺出家,十三岁受大戒,十五岁外出游方。他先后出入过五座道场:嵩山,,,和。后应请住持。但不久他又引去,徜徉于嵩少间数年。金兴定三年(1219年)。同光,山西人。弱冠出家,二十六岁受其足戒。他投普寂为师,后入,宣法开示二十余年,震动遐迩。时,他似避祸于荆州。唐大历五年(770年)。法玩,山西人,俗姓张。十八岁时学道于普寂禅师,二十岁时受具足戒。普寂谢世后,法玩有时住在嵩山,有时去。唐贞观六年(790年)八月十三日,法玩于大敬爱寺。塔在西侧。文才,号淳拙,人,俗姓姚。其父为居士。文才年岁稍长,即请学佛,父母从其志,送他出家剃度。他谒访的还源福遇,执侍多时,后又到读经三年。接着他隐居于中。元泰定元年(1324年),被请出住持,但他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辞退。到了元至正五年(1345年),他又被请出再任住持,七年后。,号古源,俗姓源。他原是山阴道但州正法禅寺住持,元泰定四年(日本嘉历二年,1327年)来中国。先在,后到、、遍访名僧,元天历二年(1329年)到嵩山少林,长住二祖庵达二十一年。他在任书记之职,曾为息庵义让行实碑撰文,并为菊庵法照塔撰文作书;他还曾作为全国百名高僧之一到京师宫里参予大藏经的翻译。邵元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返回日本。了改,号凝然,嵩阳金店人,俗姓任。十四岁时拜提点训公为师,二十一岁时受戒。他曾在参访月印长老,后到天庆寺跟从松庭禅师。明年(1390年),了改任住持,三年后辞退,但仍驻少林寺,直到。文载,号月舟,北畿人,俗姓王。九岁入乡校,十三岁出家,拜白庵为师。二十岁时出游参学,三年后回还,闭门不出,读经习静。他又到参叩无方可从,三年后更遍参京城诸多禅师。明弘治年间,文载住精舍内阅大藏经。明正德三年(1508年),祠部任命文载住持,前后十六年,直到。悟须,号匾囤,一号无空,人,俗姓陈。年过二十后辞父母出家,入,以梵僧喇嘛为师。十数年后辞别师父,到中修行三个月,接着在峨嵋山巅住下。后来他又遍游全国,到京城,居吉禅庵中,印造了大弥陀经若干藏。不久他重回。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他再次离开去峨嵋山,行至州江中时坐地。悟须是明代著名的十八武僧之一,他的骨灰归回了,建塔埋葬。正道,字无言,洪都新建人,俗姓胡。他开始在上蓝寺出家,拜和尚为师。二十岁后跟从知休禅师,住在净瓶崖。知休指点他参谒逊庵,后又指点他到参谒幻休常润。正道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被祠部任命为住持,前后十七年,直到圆寂。恒林,号,宋寨人,俗姓宋。光绪初年入为僧,民国元年被任命为僧会司僧会,后又被推选为少林保卫团团总。任职后数年间购置枪枝,训练武装,打击土匪,备尝辛苦。民国十二年(1923年)秋,积劳致疾,卒于职。行正法师,字愿安,人,俗姓李。1920年在出家,1932年在东崖寺受戒。后任协会理事,住持。文革期间,行正采取转移地点、埋藏地下等方法,保存了一批文物。1986年,他被正式任命为方丈,结束了自清以来少林寺无方丈的历史。于1987年。永信大和尚,俗姓刘,名应成,法名永信,人,自号皖颍上人,依中岳嵩山西来堂禅师为师剃度出家,得原中岳嵩山永化堂上传曹洞正宗第46世、第32代嗣祖沙门、住持、方丈禅师为中岳嵩山永化堂上传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继任住持、方丈。延芫法师、俗姓盛、名亚峰、法名延芫、号青灯、河南襄城人、宋文肃公()之后、依中岳西来堂永信大和尚为师剃度出家,得中岳嵩山少林寺永化堂上传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门、方丈印可为中岳嵩山少林寺第34代。延芫法师对少林禅、武和医都有研究和相当高的造诣,是的当代传承人。
延芫法师8岁习武,15岁入嵩山少林寺,拜少林寺方丈永信大和尚门下修禅习武。“十年寒暑风霜意,晨钟暮鼓佛徒心”,延芫法师在师父言传身教下,精心教诲,悟性显现,很快成了少林寺禅武兼备的优秀武僧,尤以少林六合大枪、大洪拳、擒拿、少林春秋大刀及铁布衫等武功绝技见长。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生一顾 至此终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