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懂我该有多好爱你韩语翻译

来自子话题:
伏地魔 Voldemort!
伏地魔 Voldemort!
来自子话题:
谢喵。&br&写长答案会觉得自己的熵一下子增大了很多,这个题目如果从语言习得的专业角度来看是个深坑,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也是个深坑。算起来至少涉及以下四个方面,按照目前搬砖写材料的进度,预计年底能把这个坑填平。&br&&br&1. Maturation effects 成熟效应: early bilingualism and late bilingualism(关键期前后的语言习得)&br&2. Language attrition 语言摩擦(简单说来就是维持多个语言系统,系统间摩擦带来的损耗)&br&3. Multilingualism 从社会层面考量多语&br&4. Code-switching 转码&br&&br&在展开之前先简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br&&b&如果题主想要知道,在不间断学习和使用的前提下,多语者要想维持四种或以上语言系统,并做到各系统正常运行,之间不产生足以影响某一种或某几种语言正常使用的干扰,是否可能?那么我的答案是,完全可能。&/b&&br&&br&身边的例子很多,我的导师自己就是一个母语意大利语,第二语言法语,第三语言英语,外语西班牙语的人。她常年工作的环境是英语(英国、美国),意大利语(意大利),法语(荷兰)。在这里有人会问,题主说的是日语、德语,分属不同语系和语族,不是一个问题吧。&b&我在这里要强调一下,在语言习得方面,学习的多钟语言属于或者不属于同一语系/语族,从统计学上看差别不大。&/b&不过看到 &a data-hash=&84c92ef988a127b12cdb2290fcad5089& href=&/people/84c92ef988a127b12cdb2290fcad5089&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84c92ef988a127b12cdb2290fcad5089&&@容庵&/a& 姑娘艾特我的答案,想要补充一点。如果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和学习者熟悉的语言(第一语言或经常使用的第二/三语言)的句法特征相近,会给学习者一种心理上的舒适感。而这种主观感受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力motivation和学习态度attitude,这两点也将直接影响语言学习的最终效果。所以,并不是&b&因为句法结构相近所以格外好学(也就是说不同的句法结构并不会带来学历难度上的显著变化),而是因为你觉得好学所以学得好。&/b&&br&&br&这是第一个误区。&b&第二个误区就是,多种语言混到一块儿就觉得一定会弄混。我打个比方,人的大脑不是个水桶,语言学习也不是往大脑里面灌水。语言材料从被大脑识别的那一刻开始,就不再是以一整篇,一整句,甚至一整个词存在了:它会被大脑解码(decoding,多指字形和语音的解码),分析(processing,多指句法结构的分析),然后储存(storage,首先会储存到短期记忆中)。&/b&&br&&br&&b&学习第二/第三语言/外语的过程,就是把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逐步内化为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的过程,是把语言分析不断自动化的过程(automaticity)。&/b&当然&br&&ol&&li&人脑语言学系中枢在过了关键期以后也仍然可以处理隐性知识;&/li&&li&不是所有的显性知识都能够内化为隐形知识;&/li&&li&不是所有的分析过程都能够自动化,不是所有的自动化都能够达到母语者的自动化水平;&/li&&/ol&所以就有了&br&&ol&&li&儿童语言习得和成年人语言习得的差别(early bilingualism and late bilingualism);&/li&&li&母语者和第二语言习得者的差别(native and nonnative differences);&/li&&li&第二语言水平高和低的差别(advanced L2 learners and early L2 learners)。&br&&/li&&/ol&紧接着我们来讲&b&第三个误区:说话的时候多语混用是语言水平低下的一种表现。恰恰相反。&/b&&br&&br&&b&我们从大家最常见的中英夹杂说起。&/b&家猫 &a data-hash=&cd8b56b1d6d31d8d440f& href=&/people/cd8b56b1d6d31d8d440f&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cd8b56b1d6d31d8d440f&&@Chris Xia&/a& 和我在回答很多语言学问题的时候,会有大量的中英夹杂。夹杂是个烂翻译,因为一个杂字给人一种贬义的感觉。technical term叫做转码code-switching。诶,刚刚我就有一个转码的行为,把术语说成technical term,为什么我要装这个逼?不为什么,我的大脑在接到表达术语这个语义的信号时,首先激活的是【technical term】这个词,而不是【术语】。&b&为什么首先激活的是technical term?很简单,熟能生巧——从义项到词汇之间的映射因为长期频繁的使用而加强。加强到一定程度,就实现了自动化。很显然,自动化隐含的意思是语言使用的熟练,而非生疏。&/b&&br&&br&&b&那么,我要想说【术语】,能不能说?当然可以,只是我就稍微需要想一下(这之间只是毫秒的差别,但这个差别就体现了处理成本的不同 processing cost)。所以说,也并不影响单个语言的正常使用。&/b&&br&&br&今天先说到这里,拾荒要去搬砖了。
谢喵。写长答案会觉得自己的熵一下子增大了很多,这个题目如果从语言习得的专业角度来看是个深坑,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也是个深坑。算起来至少涉及以下四个方面,按照目前搬砖写材料的进度,预计年底能把这个坑填平。1. Maturation effects 成熟效应: early …
来自子话题:
中文“陛下”二字也不是指皇帝本人,而是皇帝宫殿台阶下面传信的小吏。&br&英语your grace/your majesty亦不指国王本人,而指国王的品德,直译为您的优雅/您的伟大。作第三人称时为他/她的优雅/伟大。英国皇家海军的舰船名字前面的缩写HMS就是 His/Her Majesty's Ship,意思是他/她的伟大's船,取决于his/her当朝君主的性别。汉语意译为皇家战舰。&br&二者都是表示不敢直面君主自身而平等对话,只能与对方的随从/品德对话,表示自己低一等的意思。&br&因此现在的历史神剧中称呼&b&“我的陛下”也是低级错误,要杀头的。&/b&宫殿的台阶是皇帝的,不是你的,你要造反窃据九五不成。&br&而且陛下似乎也不能做第三人称,当今陛下如何如何也是错误的说法,只能说“今上”。所以现在虽然都把HM译作陛下,但理论上大概是不能做三单的。。。&br&FYI,若对方为王子、公主,则当称your highness,殿下,您的高贵,您的宫殿下面传信的小吏。&br&再往下降一级,称呼大官为阁下,即您的官署下面传信的小吏。后来泛化为对所有人的尊称。&br&而英国的大官可能比较屌丝,没有啥高贵的品质可以作为第二人称称呼,因此作My Lord,lord意思是(封建)领主,古日耳曼语原型是hlafweard,意思是面包(hlaf,今loaf,一大条面包的“条”)的保管者(weard,今ward,监护)。。。欧洲贵族的祖上大概都是厨子。。。亦可作头衔后加名字,Lord Snow你知道个蛋,然后囧回答说“我不是Lord(领主)。”&br&可以直译为“我的主子”,“我的老爷”之类,注意清朝时宫里太监专门称呼正宫娘娘为主子,妃子为小主。意译为“大人”,注意这个词作第二人称本来是称呼父母长辈的(我的爹,我的娘),清朝以后才作为官员之间的敬称,倒不是留了金钱鼠尾就得见人就喊爹,而是“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还有个可能是大人二字曾经是匈奴、鲜卑小部落首领的头衔,而野猪皮是不是最早也被封为大人。。。&br&所以我赶脚my lord是第二人称叫阁下,Lord X头衔加名字叫X大人。&br&&br&以下是某英文网站对问题&a href=&/questions/2812/why-is-it-your-majesty-but-my-lo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hy is it “your Majesty”, but “my Lord”?&i class=&icon-external&&&/i&&/a&的回答。&br&&ol&&li&The word &em&lord&/em&, originally and all throughout its history, referred to some&i&one&/i&, a person (or a personification of God, as opposed to God as an abstract concept). It's only natural to refer to my guardian, my ruler and my master as, well, &em&my&/em& guardian, ruler and master rather than &em&your&/em&, &em&his&/em& or &em&her&/em& guardian, ruler and master.&/li&&li&The word &em&majesty&/em&, on the other hand, always referred to some&i&thing&/i&, a concept, a trait that was attributed &em&to&/em& someone — much like &em&highness&/em&, &em&honor&/em&, and &em&excellence&/em&. When I am talking about a king (or a judge), I attribute majesty (or honor) to him rather than to myself.&/li&&/ol&
中文“陛下”二字也不是指皇帝本人,而是皇帝宫殿台阶下面传信的小吏。英语your grace/your majesty亦不指国王本人,而指国王的品德,直译为您的优雅/您的伟大。作第三人称时为他/她的优雅/伟大。英国皇家海军的舰船名字前面的缩写HMS就是 His/Her Majesty'…
可以的·!&br&&br&是否能破译有待商榷,但是判断是否是语言,或者说信号中是否包含信息是可以做到的。&br&看下面这张图。&img src=&/ca80688cedad_b.jpg& data-rawwidth=&902& data-rawheight=&8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2& data-original=&/ca80688cedad_r.jpg&&左上的是一组乐透中奖数字的特殊号码连续500期的排列,右边是声音“Na”的波形。&br&只要对两个信号分别做自相关运算(水深,可自行百度,一种计算方法),就可以看到,乐透中奖数字的自相关函数(左下图)除了在0以外有个很高的值以外,其他部分是的值是接近于没有的。而声音Na的自相关函数(右下图)是存在一个数值分布的。&br&&br&因为乐透中奖数字毫无规律可言,是纯随机事件,每一期与下一期是完全独立的,所以它的自相关函数会是左下图的样子。而包含信息的信号,其自相关函数是有意义的。&br&&br&实际上,乐透中奖号码可以算作是无意义的噪声信号,而声音波形则是包含信息的信号,他们的差异就反映在自相关函数上。&br&&br&噪声实际上代表的就是混乱与无序,如果中奖号码可以是任意整数,那么出现某一特定数字的概率为0且所有值出现的概率是相等的,根据香农的信息熵公式&br&&img src=&/eeefec46a7c570babf66ea4cda33b14b_b.jpg& data-rawwidth=&384& data-rawheight=&4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4&&&br&可以算出噪声信号的信息熵为0.&br&。而包含信息的语言是程某一种规律的,信号中某一值出现的概率为有限大小,且每个数字出现的概率不相等,那么这个信号就是有意义的。&br&&br&&br&&br&&br&补充 &a data-hash=&efb8eb7abf87f& href=&/people/efb8eb7abf87f&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aodong Wang& data-tip=&p$b$efb8eb7abf87f&&@Zhaodong Wang&/a& 的评论:&br&&br&我简单补充一下吧,因为涉及的东西很多很深也就不在下面另起作答了。之所以答主会碰到自相关无法应用的问题,是因为你提出的判定随机无序的噪声的方法有点简单了,不过思路是很对的。仅仅说自相关图或者功率谱图上没有明显分布还不能说这就是无序的噪声。有时候这可能是因为维度不匹配造成的,有序的序列轨道维度很高的时候映射到低维度空间看起来也是混乱无序的,很多吸引子结构可能没有打开。因此一般还需要确定嵌入维数,然后相空间重构,计算李雅普诺夫指数,测度熵或者拓扑熵(而不是简单的信息熵)来判定是不是无序的。之所以说到这个问题是由于自然界的声音还有很多是由极其复杂的非线性机制产生的(比如三体运动什么的),并非纯随机的。
可以的·!是否能破译有待商榷,但是判断是否是语言,或者说信号中是否包含信息是可以做到的。看下面这张图。左上的是一组乐透中奖数字的特殊号码连续500期的排列,右边是声音“Na”的波形。只要对两个信号分别做自相关运算(水深,可自行百度,一种计算方…
来自子话题:
任何一种改革,都有成本。当推进改革时,往往是选择成本最低的一条路。&br&&br&民国初期,其实选择的官方发音不是基于北京方言的,而是对每一个字进行投票,决定发音。但是后来没有推广下去。民国时代最后选择的,还是北京方言。&br&&br&为什么一个民主投票产生的官方发音敌不过北京方言呢?&br&&br&原因并不难理解,因为采用北京方言的改革成本最低。&br&&br&北京自明朝起就承担行政中心职能,到民国时期已有约500年了。在这个过程中,北京方言基本就是官方语言。这种发音版本由于行政系统的缘故而扩散到全国各地。可以说与行政体系拉的上关系的人员,基本都能听懂。&br&&br&相比之下,无论闽南语还是粤语,出了自己所在的地域之后,基本就没人能听懂了。选择这些方言所带来的改革成本,显然远远大于采用北京方言。&br&&br&再者,北方官话区,方言大多有相通之处,北京方言大部分人都能听懂,这更降低了推广北京方言的难度。&br&&br&因此,无论初衷如何,一个理智的政府最后总会屈服于社会现实而选择北京方言。&br&&br&——————————————————————————————&br&&br&再者,语言总是变化发展的,与古汉语更接近,并不代表该方言在表意效率上就更高。
任何一种改革,都有成本。当推进改革时,往往是选择成本最低的一条路。民国初期,其实选择的官方发音不是基于北京方言的,而是对每一个字进行投票,决定发音。但是后来没有推广下去。民国时代最后选择的,还是北京方言。为什么一个民主投票产生的官方发音敌…
来自子话题:
&ol&&li&epiphany &br&顿悟。我觉得这个词是带有“醍醐灌顶”般的那种顿悟。&br&&br&&/li&&li&serendipity&br&有翻译成“缘分”,“巧合”,“命运”都不足够准确,我也不觉得它是完全积极向上的,喜欢这个词包含“(happy) accident”的意思。&br&&br&&/li&&li&nostalgia &br&美剧《Mad Men》里形容“乡愁是来自旧伤口的疼,是心脏里的一阵刺痛,远超过并强于记忆本身...” &br&“In Greek, nostalgia literally means, &b&'the pain from
an old wound&/b&.' It's&b& a twinge in your heart,&/b& far more powerful than
memory alone. ”&br&&br&&/li&&li&drizzle&br&毛毛雨本来就是个很可爱的词。我喜欢这个词因为很喜欢烤orange drizzle cake这个甜点,在闻到和尝到蛋糕里橘子的香气时,始终有把橘子汁“毛毛雨进”蛋糕的感受,轻盈,甜美。&br&&br&&/li&&li&velvet&br&读起来让我觉得很优雅的词。喜欢它也还是和一个甜点有关——red velvet cake 红丝绒蛋糕,实物看起来很红很美的糕点。&img data-rawheight=&3372& data-rawwidth=&3144& src=&/8d32e903dc687ef4ad9df1a8f7bc49d4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144& data-original=&/8d32e903dc687ef4ad9df1a8f7bc49d4_r.jpg&&(图片来自网络)&br&&br&&/li&&/ol&
epiphany 顿悟。我觉得这个词是带有“醍醐灌顶”般的那种顿悟。serendipity有翻译成“缘分”,“巧合”,“命运”都不足够准确,我也不觉得它是完全积极向上的,喜欢这个词包含“(happy) accident”的意思。nostalgia 美剧《Mad Men》里形容“乡愁是来自旧…
容我先正经答几句再犯病。我也在朋友圈看到了这个图,所以过来答一答。&br&至于题主同学你这问题的问法我这边感觉不到善意诶~&br&&br&这一看就是教日本人中国话的书,但说日本教科书总会觉得是日本小学中学校里面的教材啊,日本人都是看着这种书培养出来的啊之类,总觉得题目和图说的不是一回事。&br&总之我们来看看这个书吧。&br&&br&搜了一下mao‘s eye,查出来是名叫相原茂的人写出来的书~&br&&a href=&http://ja.wikipedia.org/wiki/%E7%9B%B8%E5%8E%9F%E8%8C%8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相原茂&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http://ja.wikipedia.org/wiki/%E7%A6%8F%E5%B3%B6%E7%9C%8C%E7%AB%8B%E4%BC%9A%E6%B4%A5%E9%AB%98%E7%AD%89%E5%AD%A6%E6%A0%A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福島県立会津高等学校&i class=&icon-external&&&/i&&/a&卒業、&a href=&http://ja.wikipedia.org/wiki/%E6%9D%B1%E4%BA%AC%E6%95%99%E8%82%B2%E5%A4%A7%E5%AD%A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東京教育大学&i class=&icon-external&&&/i&&/a&修士課程修了。中国語学専攻。&a href=&http://ja.wikipedia.org/wiki/%E6%98%8E%E6%B2%BB%E5%A4%A7%E5%AD%A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明治大学&i class=&icon-external&&&/i&&/a&助教授、&a href=&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1%8A%E8%8C%B6%E3%81%AE%E6%B0%B4%E5%A5%B3%E5%AD%90%E5%A4%A7%E5%AD%A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お茶の水女子大学&i class=&icon-external&&&/i&&/a&教授を経て、現在は、中国語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能力判定テスト(&a href=&http://ja.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TECC&action=edit&redlink=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ECC&i class=&icon-external&&&/i&&/a&)を実施している中国語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協会の代表。日本における中国語教育の分野で精力的に活動し、語学書や中国語に関するエッセー等を多数執筆している。&a href=&http://ja.wikipedia.org/wiki/%E6%97%A5%E6%9C%AC%E6%94%BE%E9%80%81%E5%8D%94%E4%BC%9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HK&i class=&icon-external&&&/i&&/a&の&a href=&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A9%E3%82%B8%E3%82%A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ラジオ&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86%E3%83%AC%E3%83%9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テレビ&i class=&icon-external&&&/i&&/a&の中国語講座にも講師として出演した。2001年度のNHK&a href=&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86%E3%83%AC%E3%83%9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テレビ&i class=&icon-external&&&/i&&/a&中国語講座では、「古畑您三郎」と称して毎回&a href=&http://ja.wikipedia.org/wiki/%E7%94%B0%E6%9D%91%E6%AD%A3%E5%92%8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田村正和&i class=&icon-external&&&/i&&/a&演じる&a href=&http://ja.wikipedia.org/wiki/%E5%8F%A4%E7%95%91%E4%BB%BB%E4%B8%89%E9%83%8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古畑任三郎&i class=&icon-external&&&/i&&/a&の物真似を披露した。その後、2006年にセクハラ問題を起こしお茶の水女子大学を懲戒解雇された。&br&专业是中国语,以前是学校的教授,现在是举办中国语交流能力考试的汉语交流协会的代表。在中国语教学上非常活跃,写了很多书,也在NHK有过汉语讲座。06年因为性骚扰被女子大学解雇。&br&&a href=&http://maoroom.j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AO的小屋 ~相原茂の隠れ部屋~&i class=&icon-external&&&/i&&/a&&br&这里是作者的小站。&br&他写了很多书。有认真学习中国语的,也有中国语段子的。&br&所以拿他的这本书说日本的教科书魔性就觉得有些以偏概全了。&br&&br&好了,那真正的教科书是什么样的呢。&br&&br&是这样的。&br&&img src=&/618d0ba71d0bd19c1ba8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618d0ba71d0bd19c1ba8_r.jpg&&这样的&br&&img src=&/386dee857d06f0e45f670aa2d25fcc0c_b.jpg& data-rawwidth=&942& data-rawheight=&12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2& data-original=&/386dee857d06f0e45f670aa2d25fcc0c_r.jpg&&这样的&img src=&/7bd7cba460f4e8c80eaa7f4cf9aab2b3_b.jpg& data-rawwidth=&586& data-rawheight=&4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6& data-original=&/7bd7cba460f4e8c80eaa7f4cf9aab2b3_r.jpg&&&br&或者这样的?&br&&img src=&/aa1bbaa45e4dc9afe2d79c8e_b.jpg& data-rawwidth=&360& data-rawheight=&48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0&&果然还是这样的&br&&img src=&/f5bac8f0be0ee846d981816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f5bac8f0be0ee846d981816_r.jpg&&是吧。题主你用这种图我们再来讨论魔性不魔性嘛。&br&&img src=&/a553c3f0f0eddca12cb21_b.jpg& data-rawwidth=&428& data-rawheight=&5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8& data-original=&/a553c3f0f0eddca12cb21_r.jpg&&好啦。你们也明白我是来骗赞的( o? .? o? )?。&br&回见。&br&&img src=&/a2ea30dfdeeeccf9dd8b4b7b_b.jpg& data-rawwidth=&636& data-rawheight=&6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6& data-original=&/a2ea30dfdeeeccf9dd8b4b7b_r.jpg&&
容我先正经答几句再犯病。我也在朋友圈看到了这个图,所以过来答一答。至于题主同学你这问题的问法我这边感觉不到善意诶~这一看就是教日本人中国话的书,但说日本教科书总会觉得是日本小学中学校里面的教材啊,日本人都是看着这种书培养出来的啊之类,总觉…
来自子话题:
不邀自来,这个问题看见了必须要回答一下啊。利益相关:09年某211综合院校英语专业毕业。&br&就业这块,我自己曾经在09年考完专八后无比迷茫。不过还是花时间研究了一下就业市场,得出英语专业对口就业方向是以下三种:&br&&br&1. &b&翻译&/b&。这个用发根就能想到吧,宇宙中最对口,且竞争力最不饱的工作了。不过我想具体说一下我当初没选择这类职业的原因:第一是这行业极其讲究从业年限,就是工作经验。一般专业的翻译公司(这里指笔译为主)会把翻译员分等级,按等级计薪资。尽管当时专八证书稳得,但是那只是进入这个行业起码的标准啊!商务领域不懂得的(这里指不用查词典就能第一时间进行心里中英互译)专业术语那是一坨又一坨啊。商务还是最简单的,神马机械行业,医疗行业,农业的相关词汇可是压根就没见过啊!!!为了翻译一个千字以上最基础的英译中文件,都得查词典软件半天有木有……说这些只是表示毕业生在我们这边进翻译公司只拿1200月薪不是没道理的。第二是这行业是折寿行业,外行人觉得翻译东西就像条件反射般简单,如同广东人说普通话一样轻松。可是这个你没做过就不会懂:在没有完全掌握一个行业的文化和词汇之前,做翻译的时候大脑工作频率都赶得上奔腾CPU了,就像进行电脑文件格式转码,CPU占用那可是100%啊!严重的时候会死机有木有!曾经做过翻译的私活,脑细胞的死亡自己都感觉得到,基本上做两天必须休息两天才能调整回来。再说说无限发光的同声传译或高级口译,两小时的工作下来,流的汗超过2瓶王力宏哇哈哈!想想那是什么工作量吧。……好了,说人话,这行业因为英语专业毕业生太多,社会翻译需求不足导致供大于求,翻译员付出远远小于回报,再加上折寿这一点,我就放弃了。&br&&br&&b&2. 英语老师。&/b&在我们那一届,还没毕业,考了教师资格证的占一半左右。但这只是为了战胜焦虑的筹码而已,再说一遍,是筹码!意思是大部分考了但都不会去当老师,紧紧是为了平衡一下难以抑制的焦虑。试想一下,当其它专业大四的时候都去找工作,而我们还得为了半年后的专八考试日夜苦读不得分心的时候是多么为前途而煎熬。“要是真没考过专八,又没有工作,大不了就去当老师吧”。事实上我们那届150个同学,一半考了教师证,当老师的是10个到20个之间。为什么大部分放弃当老师呢?首先是要靠关系,城市里面的学校老师招生基本是内定,没有关系去面试就是帮别人充人数;去偏远地方倒是容易,但是事实上,如果家里不长期给你输血(给你零花钱),连自己都养不活,谈何养家。其次就是薪资。按照十年工作经验来算。我们这边城市的10年经验高中老师月薪五六千,走行政可以到七八千,混的不好的三四千,边远地区都不好意思说了(听说过当10年乡镇老师月薪一两千,也听说过当了一辈子农村老师月薪五六百的);但是外面哪一个行业有五年工作经验正常的都得五六千了。说人话,大家行行好,我这一没关系,二没干爹的就不要逼我当老师了吧,人家去是因为她们是妹纸,你们懂的,我可是公子哥。&br&&br&&b&3. 外贸业务员。&/b&选这个行业一开始只能做苦逼业务助理,就是帮业务经理打下手。一般一两年摸到门道了可以生成业务经理。做外贸凭本事吃饭,单多提成就大。我童鞋在深圳做,五年以后就月薪上万了。不过我被定死在这西部城市了,压根就没外贸的工作可以做。所以,不是我放弃,是没机会。但是建议楼主试试。只是这两年不比我那时,现在外贸形势严峻,好多企业做不了外销,都准备转内销了。&br&&br&以上是口水,下面开始正经回答。&br&&br&----------------正----经---的----分-----割---线-------------------------------------&br&&br&我说题主,&b&你都没有工作过,何来“隔行如隔山”!&/b&&br&我也记不得哪里看来的数据了,现在毕业生选择工作跟本专业不相关的占80%以上,大部分人初入职场都等于从零开始。根本原因还是大学教育跟工作不挂钩啊!(我一直报着理解的态度,读大学要的是心智上的成长,而不是学工作技能,想专业挂钩的前方右转X翔学校报名)&br&英语专业吃香,那是10年前的事情了,&b&现在社会上,英语只是一种工具。想全部指望这个工具吃饭很难&/b&(就像你拿着一本新华字典,就指望你不用辛苦劳碌,有人主动求你帮翻字典又给你工资一样不靠谱)。想让这个工具发挥作用的场景是你别整天指望着英语,而是甩掉包袱进入一个你觉得喜欢行业,跟其他专业的一样从零学起,等你磨砺到行业知识技能跟别人同一水平的时候,英语就到了发光的时候了。机密重要文件需要翻译领导第一时间想到你,或是突然公司扩大业务有出国展览的需求,你就会发现那只幸运之手伸向你了。&br&题主你肯定要问了,那这几年在大学没日没夜学英语,废寝忘食考专八的意义在哪里。&br&&b&我会告诉你最大的收获是思维方式的改变。&/b&&br&数年浸淫在西方鬼子的语言文化里面,你开拓视野,看到了其他专业学生没有看到的历史文化社会现状。所以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考虑问题的角度往往跟别人不同。在工作中,差异化就是竞争力啊!当别人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你,说,“这小子咋就想得到,我们就想不到” 的时候,你会觉得这已经比什么X翔毕业专业对口开挖掘机的有用多了。&br&&br&----------实--用---的-----分------割-----线------------------------------&br&综合以上,给楼主的建议:&br&&br&1. &b&找工作的时候,别觉得英语证书能值几个子。&/b&你在面试的时候最好体现你的学习能力。大学英语六级、专四证书、专八证书这些,在HR眼里映射的不是你的英语有多好,而是你学习能力得到肯定。&br&&br&2. &b&选行业别被局限了,干脆选未来几年最有发展前景的。&/b&摸透一个行业至少得工作五年以上,等你那个时候有工作经验了,加上英语技能,简直如鱼得水,你的工作经验就是印钞机啊。我毕业那个时候觉得最有前景的是IT行业,至于现在是什么,题主就自己研究吧。&br&&br&&b&3. 是否一本,是否名校不重要,重要的是态度。&/b&曾经在江浙地区工作,那边的外企工厂内部员工告诉我他们是坚决不收一本及以上院校的学生。原因是眼高手低,态度不好,跳槽频繁。所以最后90%的员工都是大专。我现在在的三线城市,HR们觉得大专及以上就够了,因为大专也好,二本或一本也好,没有工作经验的进公司实际上没什么差别。&br&&br&&b&4. 最后一句,大学是让你长大的,社会才是让你学习的。&/b&进入职场工作后,好好学习,把学校里做语法题,练口语的劲头保持个三五年,少点不安,少点胡思乱想和焦虑。记住,你要成为的某个行业的顶尖人才,这就够了,结果不会差的。&br&&br&第一次写这么长的答案,看过的就给个赞吧。
不邀自来,这个问题看见了必须要回答一下啊。利益相关:09年某211综合院校英语专业毕业。就业这块,我自己曾经在09年考完专八后无比迷茫。不过还是花时间研究了一下就业市场,得出英语专业对口就业方向是以下三种:1. 翻译。这个用发根就能想到吧,宇宙中最…
来自子话题:
Establishing battle control, stand by...&br&Battle control online&br&- &New construction options&&br&- &Building&&br&- &Construction complete&&br&- &New construction options&&br&- &Building&&br&- &Training&&br&- &Primary building selected&&br&- &Unit Ready, unit ready, unit ready...&&br&- &Insufficient funds&&br&- &On hold, canceled&&br&- &War miner is under attack&&br&- &Our base is under attack&&br&- &Nuclear missile launched&&br&- &Unit lost, unit lost...&&br&- &Structure, sold&&br&- &You have lost&&br&Battle control terminated.&br&...&br&&br&-------------------------&br&没错,就是游戏。每沉迷一款游戏,就会把里面的英语全部搞明白。&br&我会说当年把《生化危机2、3、4、5》的所有过场录音、动画一遍一遍地听写下来,直到台词都熟记成诵了吗。&br&&br&-------------------------&br&再补充一个小故事:&br&&br&小学的时候经常去游戏厅,还是PlayStation1的那种,几个常去的熟客里面有一个外号叫“相老大”的高中生,沉迷到后来自己攒钱买二手PS+黑白电视在家玩的地步。学业自然会被影响,然而与此同时,他却从游戏里学到了犀利的英语口语,伴随着英语成绩也尤其突出,家里的墙上贴满了各种词汇。有一回我们这个小县城罕见地来了一名老外,“相老大”是唯一一个能与其流利对话的人。后来某外国语院校自主招生,把他招去了。&br&&br&这在那个年代,简直就是励志+传奇。
Establishing battle control, stand by...Battle control online- "New construction options"-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mplete"- "New construction options"- "Building"- "Training"- "Primary building selected"- "Unit Ready, unit ready, unit…
来自子话题:
&b&因为这类的成人英语培训机构客观上是“反英文技能培养”的&/b&&br&&br&先天不足,客观缺陷导致培训机构不可能培训出来什么杰出学生,国内厉害的英文流利者都是靠自己努力自学,外界的刺激帮助小很多&br&&br&这里我就不深入谈什么狗屁方法论,就说两点,流利英文的基础,基础中的基础&br&&br&1,从语言学来说,Krashen的输入理论大家应该不会陌生,想必也不会反对,也就是说语言最根本的是输入,大量的听读,而且还必须做到i+1,也就是说隔一段时间就有意识的增加难度,直到可以无碍的接触接受原版常速的材料&br&&br&2,李笑来老师的引用的脑神经学理论:在科学家看来,学习一门技能,本质上来看就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建立连接的过程。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退休名誉教授Michael Merzenich认为,每一项新技能的习得,都需要在大脑神经细胞之间中建立亿万个新的连接。这样艰巨的任务当然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在这耗时费力的过程中还存在所谓的“平台期”——即,某一段时间无论如何大量训练都看起来毫无进步。神经可塑性研究的鼻祖,Paul Bach-y-Rita教授认为,“平台期”只是一种表象,在此期间大脑并未停止发展,神经细胞之间新建的连接在不停地被巩固;如果中断练习,那么大脑就会遵循“不用即废”的原则丢弃那些无用的连接。那么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需要巩固多长时间才能变得“难以弃用”呢?Paul Bach-y-Rita 教授的解释是“六个月”——这个时限与人类生育普遍需要十月怀胎一样很难跨越。&br&&br&&p&“改装”自己的语音过滤器绝对是有可能的,甚至连“重建”自己的过滤器都是有可能的。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不到呢?Paul Bach-y-Rita 教授的解释给了我们一个相对清楚的线索,大多数人很少能够坚持六个月以上。更为可惜的是那些坚持了五个月的人,因为他们明明快跨过平台期了,但由于提前那么一点点放弃,于是,“前功尽弃”——脑神经细胞的突触可不知道惋惜,它们只有一个原则:“不用即弃”。如若想要重建,对不起,还是需要至少六个月——而且这个时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长。&/p&&br&&br&&b&从这两点看,如果没有一个可以让你每天持续一两个小时的英文听力输入环境和教学法论,那么是不可能学好英文的&/b&&br&&br&而反观这类成人口语培训机构,一般的教学模式一周2-3次,每次2-3个小时,采用的办法也不是先进行听力输入,更多是采用情景交际法,也就是跟老外瞎聊天,而他们的外教很多质量非常低下,也无法有效的组织好课堂&br&&br&&b&换言之,这类机构的培训模式,跟国外经过了无数次实验验证的科学理论完全背道而驰,这么一来,怎么可能会有好的培训效果?&/b&&br&&br&新东方的培训模式是短平快,短期内迅速的教考试技巧突破,这样的技巧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效,所以市场反应良好,而跟考试培训机构一比,打着培养实际英文能力的机构,因为本身培训模式完全不具备可行性,所以就变成了一种商业诈骗,跟减肥药,脂肪振动机没什么区别&br&&br&安必信也倒闭了,但是类似的什么腹部减重带,脂肪燃烧机,仍然在电视上层出不穷,跟成人口语培训机构不断倒闭,新的机构不断出现没什么区别&br&&br&&b&这类机构和傻必信一样,消费者花的也是一种叫做智商税的钱&/b&&br&&br&至于英孚为什么可以在欧洲获得成功,那是因为中国和欧洲不同,欧洲是多人种和多语种国家,我强调的语言输入基础一般人先天就有,去EF获得老师指点下就可以学好,而且EF本部的外教质量完全不是中国分部外教可以比得上的。可以这么说,EF的培训体系模式,移植到缺乏语言环境的大陆来,注定会失败&br&&br&那么,如果你一定要学英文(非考试目的),成年人为了学习英文,一定要上培训课,可以选择哪些课呢?&br&&br&&b&首选:新东方的语法课&/b&&br&新东方的语法教学成了一个秘而不宣的特色体系,可以真正做到短平快,我遇到的一位名师可以做到3天15个小时彻底帮你建立一整个的完整英文体系,虽然不一定提高选择题正确率,但可以让你造句,理解长难句,对自己下笔和出口的语言正误有了潜意识里的标准。有了内化的语法模型后,以后输入吸收语料就高效很多,甚至可以说是顺风顺水&br&&br&&b&次选,语音课&/b&&br&不过中国的老师中合格的语音老师太少,解析非常不力,大部分人都是靠自悟和瞎猜学好的语音,经验心得不一定适合大部分人,这方面可以用书和视频代替,比如赖世雄老师的书&br&&br&&b&后选,新东方的词汇课&/b&&br&本质上我不建议任何人单独拿大块时间解决单词问题,但如果一定觉得只是上语法课不足以让你放心,采用词根词缀法背单词之类的课程也可以去上一上&br&&br&当然,某位著名的使用谐音教学的阿姨扑过来扑过去的名师就不建议选他课了,话说新东方也没有脱离某项特殊考试而设立的词汇课,所以本质上我还是不推荐选词汇课&br&&br&如果是我个人开培训班,除了考试培训外,针对实用能力的提高,我也只会开语法课,语音课,听力课三大班,除非市场需求很旺盛,我才可能会加上牛津朗文基础3000词汇讲解班,麦克米伦词频7800指导班和柯林斯15000词频记忆班&br&&br&而且我会把所有课程都压缩在两个月内做成短平快&br&&br&以上课程,都可以大幅加速你的英文学习过程和吸收效率,自己再平时有意识的多听广播,多读书,不到半年英文就会有长足的进步&br&&br&如果没有以上基础,任何所谓的口语班,和外教老师做做游戏之类的班级,都是扯淡&br&&br&另:&br&我从华尔街的雨过添晴的宣传片里看到网络教学的模式,如果真的能做到每天一小时上网学习,那么效果也很好,但问题就在于,性价比太低,我觉得这个课程不值几万块,而且如果你真有那个自觉性每天上网学习,为什么不自己DIY一个语音库每天坚持听呢?全免费呢&br&&br&又另:&br&国内培训市场鱼龙混杂,新东方跟博智教育垄断了各自的考试培训,从某一方面来说树立了业界标杆,我们都应该感谢他们,最混乱质量最低的就是儿童和成人培训,这两块也是缺口最大最多金的市场,可以说是群魔乱舞,小丑登台,我一朋友在卖超傻逼的七田真超右脑培训课,一个月都有七八万的收入,真不知道赚这种黑心钱晚上能不能睡得着觉&br&&br&我真心期待在早教和成人培训上也能有业界标杆之类的机构出现,起码,把价钱降下来这个要求不算过分&br&&br&最后另:&br&看过雨过天晴的朋友,请跟我一起祝福,期待早日有个Sarah那样的上司,期待。跟我一起大喊:Sarah, Sarah, Sarah, very hot Sarah!
因为这类的成人英语培训机构客观上是“反英文技能培养”的先天不足,客观缺陷导致培训机构不可能培训出来什么杰出学生,国内厉害的英文流利者都是靠自己努力自学,外界的刺激帮助小很多这里我就不深入谈什么狗屁方法论,就说两点,流利英文的基础,基础中的…
来自子话题:
0分作文都是假的,只要有题目,就有2分(题目不对,那就没分了)。0分是一字未写的。&br&&br&满分作文有一部分是阅卷现场流出的,一部分是网友编撰的。但最近几年电脑阅卷,规定和纪律越来越严,况且是两位阅卷者共同打分,阅卷老师不知道一篇作文的最终分数,而且时间匆匆,顾不上存作文。有心的老师会存下自己觉得好的作文(如果软件不设保存功能,那可以用手机对着屏幕匆匆拍一下,回家再打下来,不知违反规定没有)。最后的满分作文资源,恐怕只有阅卷负责人这一级的人掌握,最后是封存保密,还是选一些放给媒体分享,还是卖给语文刊物,还是和出版商协作汇编成书,希望这一级别的人能回答,会更精准一点。
0分作文都是假的,只要有题目,就有2分(题目不对,那就没分了)。0分是一字未写的。满分作文有一部分是阅卷现场流出的,一部分是网友编撰的。但最近几年电脑阅卷,规定和纪律越来越严,况且是两位阅卷者共同打分,阅卷老师不知道一篇作文的最终分数,而且…
来自子话题:
本人本科英语专业,分享下自己总结出来的学习方式。知乎处女贴,写的不好的地方还请见谅。&br&&br&语言的学习是听、说、读、写的结合。个人倾向于把听和读归为被动技能,因为这两个技能相对来说是在接受信息。而读和写则主要是输出信息,因此归之为主动技能。&b&无论是哪项技能的提高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故所提到方法都是基于长期学习路线&/b&。&br&&br&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说和写是最少用到的也是最薄弱的技能。&b&如果想短期内提高英语水平,我建议先抓住听和读两大块,实用性最强。&/b&&br&&br&&br&----------------------&br&首先是听。&br&&br&1.听力材料的选择&br&&br&如果高考英语听力都感觉吃力的话,建议从新概念英语2开始听。&b&普通大一学生可以从VOA Special English(VOA慢速新闻)开始练起,再到VOA Standard English(VOA标准新闻)。&/b&VOA标准听力的新闻大意可以无压力获取时,可以转向TED演讲和国外的公开课,此时可以辅助看些美剧。&br&&br&附上几个网站:&br&&a hre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普特英语听力论坛&i class=&icon-external&&&/i&&/a&:英语听力必备,各类材料都有,更新及时&br&&a hre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ED: Ideas worth spreading&i class=&icon-external&&&/i&&/a&:各类演讲,应有尽有&br&&a hre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网易公开课&i class=&icon-external&&&/i&&/a&:不好的地方就是没有纯英文字幕&br&&a href=&https://www.coursera.or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oursera.org&i class=&icon-external&&&/i&&/a&:MOOC,未来公开课的发展方向&br&&br&2.听力练习的方式&br&&br&&b&初学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Dictation(听写)&/b&。练习VOA新闻听写的过程是听力水平和词汇量迅速提高过程。这个过程持续时间可能在几个月,开始比较痛苦,但坚持下来效果明显。&br&&br&当掌握一定听力能力和词汇量之后,&b&可以通过记录演讲/公开课的笔记来继续提高听力水平&/b&,此时笔上的重点就转向结构和知识点的记录,就是俗话说的记笔记。把英文公开课和演讲当成一个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演讲者的逻辑结构。&br&&br&&b&有一点很重要,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要依赖字幕。字幕会严重降低学习效果。&/b&&br&&br&----------------------&br&其次是读。&br&&br&英语阅读又分为精读和泛读。个人的学习感受是&b&精读有助于增强对文字的理解,而泛读则可以提高阅读速度&/b&。&br&&br&&b&精读的文本在英语学习初期可以是各类课文,或者是各类英文文摘。&/b&量不在大,质需要首先保证。小说是难度稍大的阅读素材,学习后期可以尝试阅读原版小说,兴趣的推动有助于增强语言的学习。精读每次可选择几百字的小短文,花上点时间把不会的单词查会,研读里面的复杂句型,然后尝试做Summary(总结)。总结是很好的语言学习方式,后面在谈到“写”的方面时还会继续提到。&br&&br&泛读的选择相对就多了很多。可以是各类外文新闻网站,如BBC,New York Times;个人&b&推荐泛读你所喜欢的领域的各类新闻和文章&/b&,比如我自己关注互联网和产品设计多一点,那么我泛读的来源主要就是几大科技类网站,像CNET,Engadget,还有ReadWrite,Smashing Magazine之类的。泛读不追求所有单词都看懂,大概扫过去感觉知道个大意就行了,不必过分追求细节。&br&&br&----------------------&br&最后是说和写,这两方面比较接近,我就一块说了。&br&&br&英语口语方面的提升是相当困难的,一方面是没什么机会用口语交流,另一方面大部分语言学习者都不愿意开口练习。&br&&br&口语和写作方面的练习可以通过话题的形式进行,推荐搜索“雅思作文话题”,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主题。这个时候,&b&推荐学习者先花上一两分钟构思相关话题的结构,然后强迫自己说上三分钟或写上三百字&/b&。如果觉得无话可说,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下相关话题的内容。这样坚持一两个月,基本上日常对话和写作都不会有大的问题。&br&&br&----------------------&br&关于语法&br&&br&作为语言学习者有必要系统地对一门语言的语法进行学习,&b&强烈推荐学习者把语法书翻一遍&/b&。对于英语基础不好的同学来说这个过程也是比较痛苦的,但是完事之后学起来也会相当顺手。&br&&br&此外,&b&普通英语学习者不需要去深究了各类语法细节&/b&,浪费精力不说而且记不牢的。&br&&br&推荐的语法书:张道真英语语法大全&br&&br&----------------------&br&关于单词&br&&br&每当看到有人拿着单词书来被就十分不解,也许是我个人的问题,从来没试过单词书背下来然后一段时间还残留有印象。根据记忆曲线的规律,拿单词书来背单词是不怎么靠谱的,因为复习计划比较难人工介入操作。更&b&推荐平时阅读的时候养成习惯,把经常看到而又不会的单词记录在案&/b&。如果实在是想背单词,&b&推荐去扇贝,拓词,百词斩等专业背单词网站学习&/b&,它们的自动复习机制更为科学。跨平台单词软件,背起来更轻松。&br&&br&扇贝:&a hre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扇贝网, 最有效的英文词汇和阅读能力训练平台&i class=&icon-external&&&/i&&/a&&br&拓词:&a href=&/r&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 class=&icon-external&&&/i&&/a&&br&百词斩:&a hre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登录百词斩 - &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THE END---------------------------------------------------------------&br&&br&#Update:&br&首先感谢@来远芳指出的各种问题,特地在此补充几点想法:&br&1.关于听说读写&br&&blockquote&如果“提高英语水平”是指提高语言的使用能力水的话,怎么看都是听说大于读写。一个母语者可能是文盲,但是日常听说一般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br&如果“提高英语水平”是指提高大学英语应试能力的话,怎么看都是读写大于听说。我是没见过哪个考试是只考阅读和听力的,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了。&br&如果“提高英语水平”是指“我在外企工作要跟外国人或英语报告打交道”的话,明显就要四项全面发展了嘛。&/blockquote&我写这个帖子的时候大致是根据自己的工作和日常生活经验。在我了解的企业中(仅指BIG4、快消,互联网,其他行业不了解)工作对英文的要求其实是有一定的偏向性的。举个例子,在EY实习的时候,阅读是应该说是四个能力里面用的最多的,因为面对的都是各种英文的报告。而日常面对的同事,客户都是国人,所以口语交流基本用不上英语。此外,虽然同事之间的IM和邮件用的是英文交流,但多数情况都是较随意的表达。&br&&br&2.关于听力材料&br&也许是我表达的不清楚,我是认同@来远芳的想法的。这里面所提到的VOA和BBC,并不是说英专的同学就多么推崇,只是给出&b&一条自己亲身经历的具体学习路线&/b&。听新闻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连贯性,今天出现的生词也许明后天还会出现,这有利于单词的记忆。诚然,我们当时上课之时也觉得,天天这里爆炸那里爆炸的新闻真特么无聊,但事实上,大概有那么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听力练习,这些乱七八糟的生词就不会经常蹦出来了。&br&&br&3.关于字幕&br&&blockquote&啊哈哈我都还没能听懂啊甩掉字幕怎么学啊怎么学?再,刚学会点听力就开始研究人家的演讲的逻辑结构了啊?我们在讨论语言学习哎不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提升演讲能力”哎。&br&&/blockquote&我的讨论是建立在前文的VOA Special到VOA Standard学习之后的前提之上,这时候的语言学习者已经具备一定的听力水平。此时拿掉字幕是基本没有大问题的。这阶段我的意思是逐步减少对视觉辅助的依赖。关于笔记和结构方面,因为很多时候几个词几个词单独或放慢速度听/理解都没有大问题,但是放在一个大篇章环境下就可能出现晕菜。此时并不是由于“听不懂”,而是由于信息的过载使得我们的大脑不足以反应过来,这时候这种练习就会起到的提高理解能力的作用。&br&&br&4.时间有限,其他的有空再补充。 再次谢谢@来远芳 的吐槽,我觉得你的回答提醒了我去反思近几年的语言学习模式。
本人本科英语专业,分享下自己总结出来的学习方式。知乎处女贴,写的不好的地方还请见谅。语言的学习是听、说、读、写的结合。个人倾向于把听和读归为被动技能,因为这两个技能相对来说是在接受信息。而读和写则主要是输出信息,因此归之为主动技能。无论是…
来自子话题:
我刚来英国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疑虑,不过不是怕他们反感我的美国口音,而是担心会有隔阂感。但我很快就发现,英国人自己的口音也是五花八门,比较“标准”的是Received pronunciation(RP),BBC腔和牛津剑桥腔都是RP。每个城市也有自己的土调俚语腔,我本人并不喜欢拿腔拿调的伦敦cockney口音,还有我所知道的利兹、利物浦等地的口音也非常怪,更不要说苏格兰腔了(爱丁堡和格拉斯哥同是苏格兰城市,口音就差好多,再往西北方向的苏格兰高地去,更是不一样),《小鸡快跑》里有个片段就是美国来的小鸡掉进英国的养鸡农场,醒来时被一群英国小鸡七嘴八舌的围观,其中一只苏格兰小鸡说完,美国小鸡问:Was that English???&br&&br&不列颠人也会因为口音相互“瞧不起”,有人觉得说RP的人很做作,说RP的人觉得其他地方口音的人不像他们那么posh。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爱尔兰人相互交叉着不喜欢(和我天朝比,不过是巴掌大的地方,真是闹腾死了。。。)&b&但是我并没有发现英国人因为谁说美国口音而反感谁&/b&,事实上,这个岛国上还有相当大比重的印度人,讲话比TBBT里的Raj的口音重的多的多,人家生活也挺好,渗透在英国的各个地方各行各业。&br&&br&如果你是因为怕反感而想改成英国口音这是完全不必要的。如果你仍然很想改成英国口音,我觉得,你得先问问自己,&b&你想说哪种英式口音&/b&?最重要的是,&b&你能分辨出不同英式口音的区别吗&/b&?拿我们中国人来说,常常连th[θ]的音都发不好。武断一点,我有时候只要听中国人说“Thank you”,就大致能判断ta是否是Chinglish式发音。如果你的耳朵判断不了你想要学的“正确”的发音是什么,你还怎么改呢?&br&&br&另外,英音美音除了在发音上有区别,说话的语速语调间隔停顿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美国人和英国人的思考方式不一样。笼统的说来,美语常讲的很快很滑,因为很多美国人性格开放热情有表现欲,有什么说什么。而英音则平仄有序有停顿有强调,因为英国人相对内敛闷骚拐弯抹角。所以你想学英国的腔调,首先得学他们的思维方式,要学他们的思维方式,又得了解他们的文化... 比如理解他们为什么爱自嘲。&br&&br&我的口音是在几年中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的,因为“英国式”在方方面面渗入了我的生活。有时候我也很烦恼我的口音是美音做基调,混着英音,但是不管你说什么口音,只要你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在说什么,知道你自己是谁,别人也可以听懂你,你们可以相互交流,就很好了。&br&&br&BBC出过的语音学习教程 《BBC learning English:Pronunciation tips》,很完整很系统,你可以在看视频的时候,通过听发音,对口型来学习英式发音。&br&官方网站:&a href=&http://www.bbc.co.uk/worldservice/learningenglish/grammar/pro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BC Learning English&i class=&icon-external&&&/i&&/a&
(中国可以打开)&br&这是土豆网上的视频:&a href=&/programs/view/E3wsND_2zfE/?FR=LIA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BC Learning English
Pronunciation Tips_在线视频观看_土豆网视频 娱乐&i class=&icon-external&&&/i&&/a&&br&某些网站应该也可以下载到整套。&br&&br&&br&(PS,我最近开始时不时用iPhone录下自己说话的声音,然后惊异的发现,大脑听到的腔调和我实际说话的腔调非常不一样。通过这样的方法,很具体的发现了差别,慢慢的,有些我觉得说的“怪”的腔调,下次再说的时候就好多了,希望这个对你有帮助吧。)
我刚来英国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疑虑,不过不是怕他们反感我的美国口音,而是担心会有隔阂感。但我很快就发现,英国人自己的口音也是五花八门,比较“标准”的是Received pronunciation(RP),BBC腔和牛津剑桥腔都是RP。每个城市也有自己的土调俚语腔,我…
来自子话题:
题主&b&的&/b&这个问题提&b&得&/b&实在有些不应该,让我默默&b&地&/b&为题主感到担忧,这些是小学语文&b&的&/b&知识,怎么可以懒&b&得&/b&连这些都学不好呢,我建议题主认认真真&b&地&/b&学习一下,为母语&b&的&/b&纯净做出一丝丝微小&b&的&/b&贡献吧!诚挚&b&地&/b&感谢!
题主的这个问题提得实在有些不应该,让我默默地为题主感到担忧,这些是小学语文的知识,怎么可以懒得连这些都学不好呢,我建议题主认认真真地学习一下,为母语的纯净做出一丝丝微小的贡献吧!诚挚地感谢!
来自子话题:
给淬火的补充下,淬cui火读成zhanhuo实际上是为了跟另一道相反的工序退火相区别。在车间里声音嘈杂很难分清声母,所以直接把韵母改了,至于为什么叫这个读音,其实跟淬火的实际操作有关,实际上是拿热工件蘸一下介质,所以才被叫做“蘸火”。
给淬火的补充下,淬cui火读成zhanhuo实际上是为了跟另一道相反的工序退火相区别。在车间里声音嘈杂很难分清声母,所以直接把韵母改了,至于为什么叫这个读音,其实跟淬火的实际操作有关,实际上是拿热工件蘸一下介质,所以才被叫做“蘸火”。
来自子话题:
太多了,直接推荐你到Goodreads: &a hre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去找。&br&这是类似于豆瓣的网站,也有书评,找英文书很好用。&br&(不是用来下载的哦!用来找书,筛选还是很不错的。)&br&我的习惯是,评分在3.5以上的可以考虑,然后看一下里面的书评,如果觉得还行就找来读读看。&br&一般4分以上的都是值得一看的书了,外国人打分普遍偏低。&br&&br&===============顺便说===============&br&顺便在知乎上搜了下,有这么几个关于Goodreads的问题~感觉挺小众的呀&br&&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Amazon 为何收购 Goodreads,将会有哪些影响?&/a&&br&&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美国版豆瓣」 赚钱了没?&/a&&br&===================================&br&&br&——推荐最近自己在看的和已经看过的:&br&●跟李约瑟之迷相关的书,有兴趣的可以看看,非常不错。 &br&1. &a href=&/book/show/9491855-why-the-west-rules-for-now&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hy the West Rulesor Now: The Patterns of History, and What They Reveal About the Future by Ian Matthew Morris&i class=&icon-external&&&/i&&/a&&br&2. &a href=&/book/show/-why-nations-fai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 by Daron Acemo?lu&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讲经济危机的,广受好评。&br&&a href=&/book/show/7184066-fault-lines?from_search=tru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ault Lines: How Hidden Fractures Still Threaten the World Economy by Raghuram G. Raj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著名的哈佛教授
Michael Sandel 写的Justice。不光是他的书,他在哈佛的同名课程也很有意思,可以去iTunesU里找来看(
&a href=&/en/itunes-u/justice-with-michael-sandel/id?mt=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Justice with Michael Sandel&i class=&icon-external&&&/i&&/a& -iTunesU)&br&&a href=&/book/show/6452731-justic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by Michael J. Sandel&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关于西方字体的来源,设计和背后的故事的一本书。完全是设计外行的我看完此书之后,再看word里那些字体突然就感觉亲近了很多~长了不少知识,虽然可能对别人来说是常识(-。-)y-゜゜゜&br&&a href=&/book/show/-just-my-type?from_search=tru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Just My Type: A Book About Fonts by Simon Garfield&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再推荐本最近想看的书:&br&Susan Cain写的畅销书,讲内向者的力量(可以先看下她的TED视频:&&a href=&/watch?v=c0KYU2j0TM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youtube&Susan Cain: The Power of Introverts&i class=&icon-external&&&/i&&/a&)。让我对外向内向的划分有了新的认识,准备把书也读一读。&br&&a href=&/book/show/8520610-quiet?from_search=tru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 by Susan Cai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其实看书的感受是见仁见智的,所以推荐好书不如推荐好平台啦(^^ゞ
太多了,直接推荐你到Goodreads: 去找。这是类似于豆瓣的网站,也有书评,找英文书很好用。(不是用来下载的哦!用来找书,筛选还是很不错的。)我的习惯是,评分在3.5以上的可以考虑,然后看一下里面的书评,如果觉得还行就找来读读…
“系”与“是”意义相同,多用于公文尤其是法律相关的场合,它与“兹有”等词一样,是古代书面语的遗留。系字原意为丝悬、挂,后引申为牵系、联系、缚结等意。在古代公文中,“系”字是一个固定连缀词,“系”字前为状况或情境描述,“系'字后为与前文有关联的解释或补充,其涵义和作为判断词的”是”字有微妙不同。&br&&br&&p&比如《清朝名吏判牍选o张船山判牍》:审得陶丁氏戮死陶文凤一案,确&u&&b&系&/b&&/u&因抗拒强奸,情急自救,遂致出此。又验得陶文凤赤身露体,死于丁氏床上,衣服乱堆床侧,袜未脱,双鞋又并不齐整,搁在床前脚踏板上。身中三刃:一刃在左肩部,一刃在右臂上,一刃在胸,委&u&&b&系&/b&&/u&伤重毙命。本县细加检验,左肩上一刃最为猛烈,当&u&&b&系&/b&&/u&丁氏情急自卫时,第一刃砍下者,故刀痕深而斜。右臂一刃,当&u&&b&系&/b&&/u&陶文凤初刃后,思夺刀还砍,不料刀未夺下,又被一刃,故刀痕斜而浅。胸部一刃,想&u&&b&系&/b&&/u&文凤臂上被刃后,无力撑持,即行倒下,丁氏恐彼复起,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再猛力在胸部横戳一下,故刀痕深而正。又相验凶器,为一劈柴作刀,正与刀痕相符。而此作刀,为死者文凤之物。床前台上,又有银锭两只。各方推勘:委&u&&b&系&/b&&/u&陶
文凤乘其弟文麟外出时,思奸占其媳丁氏,又恐丁氏不从,故一手握银锭两只,以为利诤;一手持凶刀一把,以为威胁。其持刀入房之时,志在奸不在杀也。丁氏见
持凶器,知难幸免,因设计以诱之。待其刀已离手,安然登榻,遂出其不意,急忙下床,夺刀即砍,此证诸死者伤情及生者供词,均不谬者也。按律因奸杀死门载:
妇女遭强暴杀死人者,仗五十,准听钱赎。如凶器为男子者免仗。本案凶器,既为死者陶文凤持之入内,为助成强奸之用,则丁氏于此千钧一发之际,夺刀将文凤杀
死,正合律文所载,应免予仗责。且也强暴横来,智全贞操,夺刀还杀,勇气加人。不为利诱,不为威胁。苟非毅力坚强,何能出此!方敬之不暇,何有于仗!此则
又敢布诸彤管载在方册者也。此判。&/p&&p&不过在公文之外,系字的使用規則并没那么严格。如曹雪芹”子系中山狼“,以系代是,子系为孫,影射孫紹祖。在这里,系是二字意义皆用。《五代史平话》有”法司檢擬郭威彈雀誤中顧驢兒額上,系是誤傷殺人“,“系是”联用。&/p&
“系”与“是”意义相同,多用于公文尤其是法律相关的场合,它与“兹有”等词一样,是古代书面语的遗留。系字原意为丝悬、挂,后引申为牵系、联系、缚结等意。在古代公文中,“系”字是一个固定连缀词,“系”字前为状况或情境描述,“系'字后为与前文有关…
来自子话题:
這是道教獨有的合體字,你只給了四句,完整有八句,是道教的《老君碑》,這些對聯有幾個字稍作了變化,見下圖:&img src=&/c4e2d379f41d15ba5381af_b.jpg& data-rawwidth=&453& data-rawheight=&3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3& data-original=&/c4e2d379f41d15ba5381af_r.jpg&&&br&釋文為:&br&&br&&p&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p&&p&呼去吸来息由吾,性空心灭本无着。&/p&&p&寂照可欢忘幻我,为见生前体自然。&/p&&p&铅汞交接神丹就,乾坤明原系群仙。&/p&&img src=&/0044c3a4_b.jpg& data-rawwidth=&599& data-rawheight=&3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9& data-original=&/0044c3a4_r.jpg&&中國各地都有的這種碑刻,&br&&br&&img src=&/5eab9ed3ebbcfc739e6fc22f56ca0f77_b.jpg& data-rawwidth=&415& data-rawheight=&28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5&&&br&&br&&img src=&/8f6d0dc2d_b.jpg& data-rawwidth=&459& data-rawheight=&6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9& data-original=&/8f6d0dc2d_r.jpg&&關於這56個字的考釋論文,見百度學術的搜索結果:&br&&a href=&/s?tn=SE_baiduxueshu_c1gjeupa&wd=%E8%80%81%E5%90%9B%E7%A2%91%E5%8F%A4%E5%AD%97%E8%B0%B1_%E8%80%83%E9%87%8A&ie=utf-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老君碑古字谱_考释&i class=&icon-external&&&/i&&/a&&br&其實這56個字在字典上都可以找到,有興趣可以參考《漢語大字典》《中華字海》以及台灣的《異體字大字典》慢慢考證!或者谷歌、百度《老君碑》尋找更詳細的考證信息!
這是道教獨有的合體字,你只給了四句,完整有八句,是道教的《老君碑》,這些對聯有幾個字稍作了變化,見下圖:釋文為: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呼去吸来息由吾,性空心灭本无着。寂照可欢忘幻我,为见生前体自然。铅汞交接神丹就,乾坤明原系群仙…
来自子话题:
谢邀。&br&&br&我个人的经验是:翻译的外文书,译者越年轻,翻译腔越重,锐利、寒、削。老一辈的翻译,词句都更圆润温和些,翻译腔不重,朱生豪先生的莎翁、傅雷先生的巴尔扎克之类不提,像王科一先生的《傲慢与偏见》、李健吾先生的《包法利夫人》,读来照样有午后阳光的温煦感。 &br&&br&当然老版译文也有问题,一如许多人批评梁实秋的莎士比亚,虽然雅,但有长袍马褂气。因为老一辈翻译家,本身都是才子学人,所以很容易“擅自加工”。关于这点,穆旦(查良铮)先生在60年代就说过了:&blockquote&有时逐字‘准确’的翻译的结果并不准确。……译诗不仅要注意意思,而且要把旋律和风格表现出来……要紧的,是把原诗的主要实质传达出来。……为了保留主要的东西,在细节上就可以自由些。这里要求大胆。……译者不是八哥儿;好的译诗中,应该是既看得见原诗人的风格,也看得出译者的特点。&/blockquote&所以我的意见是,如果是文学作品,不妨读老译本。如果是严谨的拿来交论文的东西,还是对照一下新译本吧。最好的当然是直接读原文。&br&&br&&br&以前在知乎贴过一个个人喜好的推荐译本,再贴遍吧:&br&李丹、方于(译作:《悲惨世界》),词气慷慨,有金石声。&br&&br&管震湖(译作:《巴黎圣母院》),倜傥风流。&br&&br&李健吾(译作:《包法利夫人》),闲雅潇洒。&br&&br&朱生豪(译作:《莎士比亚全集》),经典到无须解释。&br&&br&查良铮(即穆旦)(译作:《叶夫盖尼·奥涅金》等,另私人极喜他译的《荒原》),参看王小波《我的师承》。私以为的中国译诗第一人。本身诗歌亦佳。&br&&br&陈东飙(译作:《博尔赫斯诗集》),据说有转译,但颇佳。私以为在王央乐等诸位之上。&br&&br&李文俊(译作:《九故事》、大量福克纳作品),明晰。&br&&br&傅雷(译作:经典如云。大堆巴尔扎克、《名人传》,等等)。&br&&br&尹承东(译作:大量的马尔克斯),影响我对拉美句式看法的人。&br&&br&郭宏安(译作:加缪。另私人很喜欢他译的《红与黑》)。&br&&br&王科一(译作:《傲慢与偏见》等):字句老到。&br&&br&韩少功(我只看过他一部译作,敦煌社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br&&br&叶谓渠、唐月梅伉俪(这两位我有点犹豫,因为不懂日文没法比照,也听过一些对于他们的议论。川端康成系列。据说他们译的三岛一般。)&br&&br&草婴(译作:托尔斯泰大堆)。&br&&br&汝龙(译作:大堆俄语作品)。&br&&br&于晓丹(译作:《洛丽塔》,另有若干篇纳博科夫短篇极动人,比如《菲雅尔塔的春天》)。&br&&br&罗念生(译作:荷马史诗)&br&&br&杨宪益(译作:实在太多了。私人爱杨先生的《奥德赛》和维吉尔系列) &br&&br&
谢邀。我个人的经验是:翻译的外文书,译者越年轻,翻译腔越重,锐利、寒、削。老一辈的翻译,词句都更圆润温和些,翻译腔不重,朱生豪先生的莎翁、傅雷先生的巴尔扎克之类不提,像王科一先生的《傲慢与偏见》、李健吾先生的《包法利夫人》,读来照样有午后…
谢题主和 &a data-title=&@lushark& data-editable=&true&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7a6e606c8d70f8c8a3edeb693eb62450& data-hash=&7a6e606c8d70f8c8a3edeb693eb62450& data-tip=&p$b$7a6e606c8d70f8c8a3edeb693eb62450&&@lushark&/a& 同喵。&br&题主既然是b站中人,那么想必很熟悉一个说法:DSSQ——不熟悉这个词的,大概也不能叫b站中人了吧(笑)如果有各位不熟悉什么叫DSSQ的,这个本来是b站鬼畜区用来吐槽观众审美偏差的一个词,也就是“大势所趋”。(几百年没看分区,原来鬼畜区都单独列出来了,以及知乎上竟然有问这个的,吓得我从椅子上翻下去了:&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如何看待B站鬼畜曲的&DSSQ&现象及作品? - 哔哩哔哩&/a&)&br&&br&词语的“误用”——当然,这个加引号的“误用”有着很明显的成王败寇的涵义——实际上就是一种大势所趋;共时语言学对此无能为力,而历史语言学里无数次记载了这样的变化。这里的“误用”,不仅仅包括含义上的变迁,也包括了读音乃至句法性质的更改。而说是成王败寇,是因为如果这样的“误用”是由权威发起的、或者最后占了主流,就变成了正常的用法;如果“误用”始终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那就永远都是“误用”。“鲁迅用的是通假,你用的就是错别字”,这是同样的道理。&br&结构与读音、含义与原生“典故”相分离的情况,在历史上各种语言里都屡见不鲜,汉语里自然也多的是。“呆板”的变音、“底”作为属格标记的消失(被归并到了“的”里)、“空穴来风”的转义,我想不用我说大家也耳熟能详。至于外来词的含义变化(对应题主所说的NTR的含义变化),那就更是数不胜数了。汉语的例子不说了,举个遥远点的例子,英语里的“刺客”一词assassin,是一个至少传了两手的词,从阿拉伯语传到罗曼语族诸语言(包括拉丁语),然后再传入英语,而这个词在阿拉伯语里的含义本来是“抽大麻的人”。(当然,这两个含义其实是紧密相连的,据说是因为阿萨辛派在刺杀前是需要抽点大麻high起来的——否则就没有什么“信仰之跃”了。)&br&以当前共时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描述性风格来看,我们没有必要也完全没有可能限制住词义和语音,让它们永远不脱离诞生那一刻的面貌。&b&语言是流动发展的,所以prescriptivism是永远不可能有市场的,一切“用错”的机缘巧合,都可能是语言下一步的发展方向。&/b&我想这点回答区里很多人都想到了——&br&&br&&b&但是这并不是事情的全部。&/b&如果你只想到这一点,那就太浅了。&br&“一切语言是为了交流”,这话从大面来上并没有太大问题,但是语言和交流毕竟是两码事。就结构主义的角度而言,语言的基础在于其结构上的特征、容许的规则和限制的规则;而交流的基础在于&b&共同体内共享的言语体系&/b&(大概对应索绪尔的parole),如果没有一个共同认可的言语系统,即使我们说的是同一种语言,也可能完全无法交流。“黑话”之所以为“黑话”、“春点”和“切口”之所以神秘,并不是因为它们在结构上和标准汉语有所区别,而是因为它们是独立于平民百姓日常用语的言语体系,就算你掌握了标准汉语的结构,普通话乃至北京话说得一溜,该不明白“合字,你把,色堂果儿嗨闪嗨福”是什么意思,你还是不明白。(本句来源于&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answer/&&作为一名汉语流利的外国人是种什么体验? - 陈涛的回答&/a&)&br&这种共同体内共享的言语体系,不仅是交流的基础,更是&b&一种身份的建构工具&/b&;当我们构建社会身份的时候,言语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并不是唯一的)。因为这套言语体系在共同体内共享,所以如果你懂它的意思、能够熟练应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就有可能可以被认为是共同体里的一分子;如果你不懂它,就只能被共同体内部的成员排除在这个共同体之外。有趣的是,&b&身份的建构并不是说“我说我是那就是了”,而是必须要靠&u&符合公认习惯的特定言语表达&/u&来获得其他人的认可&/b&才有建立的可能性。我就算说一百次“你们城里人真会玩”,大家也不可能认为我是乡下人,而只要我说一次“唉,玄不救非”,估计就会有人心领神会地接上“氪不改命”。也就是说,要想混圈子,就先要知道这个圈子里习惯怎么说话;一旦和圈子的主要习惯有悖逆,大家一看就知道你是装的。&br&有关言语体系和身份建构的研究,可以参考这篇:&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http://www.sscnet.ucla.edu/anthro/faculty/ochs/articles/93con_socid.pdf&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onstructing social identity: A language socialization perspective&i class=&icon-external&&&/i&&/a&。就大型的语言变体来说,AAVE(African American Venarcular English,政治不正确一点叫黑人英语)、魁北克法语,都是典型的身份建构的工具;留学生的code-switching有些时候也可以被当成身份建构工具的一种;而就一个统一语言体系内部来说,行业语言(包括academic English)、团体黑话、in-joke/引用台词、那些“你不说你就out了”的流行语,也可以被看成身份建构的言语体系,只有了解这些才能被相关的人士认可。&br&所以,“一切语言是为了交流”其实并不是一句完全妥当的表述;更妥当的话,应该说,&b&“一切语言是为了共同体内部的交流,共同体外的人我管你干嘛”&/b&。&br&&br&题主所说的ACG黑话,显然是小圈子黑话切口的一种,也自然是一种用来建构身份、协助划分共同体范围的言语体系。更典型的是,所谓的“ACG黑话”,是依托在众多作品、典故、源语言基础上的,这样的特点给了共同体成员一种深刻的印象:&b&你不仅要知道话该怎么说,还得完全理解话背后的典故是怎么回事;我们只接受有着充足common ground的人作为成员,不了解典故的人就算会说话也没用。&/b&这样的特征就让“误用”变得非常恼人(更确切一点,offensive),因为如果一个人足够了解典故的话,他是不可能用错这个词的,凡是误用词语的人,不仅要被排除在共同体之外,还都可以被简单粗暴地划分到一个特定的名叫“不懂装懂”的范围里。比如说弹幕,这个词最早来源于“密集的子弹”,ACG圈里的人大多都会知道“左舷弹幕太薄了”的典故,如果有人念成“弹奏”的“弹”,一个圈内人就可以立刻知道说错的人不仅不会念&u&被共同体习惯认可&/u&的读音,而且也肯定不知道“左舷弹幕”的典故,所以这个人“是假的!是特技!”大多数人,不管混不混共同体,比起“不知道”来说都更讨厌“不懂装懂”,而共同体内部成员对于遵循言语习惯一事更加敏感,毕竟他们依靠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身份,所以对于这种破坏了共同体内部习惯的不懂装懂的人,成员们的态度非常不爽,乃至于“愤慨”、“残暴”,都是说得通的。&br&需要注意的是,在任何非规范性的共同体的黑话里,并不存在传统的prescriptivism所说的“正确”、“规范”的定义,因为大多数松散的小圈子性质的共同体缺乏一个可以定义“正确”与“规范”的官方组织。标准语当然可以有规范与否,我们有《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也有人教社的语文书。但是小圈子共同体的黑话并不存在类似于教程的东西,融入共同体、习得言语表达的过程完全不是靠教材,而是靠语音句法语义推测(这二者的区别近似相当于SLA里的explicit learning vs. implicit learning,说来就话长了)。因此,&b&用来代替“正确”和“规范”的,就是我之前一直在用的“公认的习惯”,共同体的成员是靠着习惯代代相传来维护内部言语体系的稳定的;在共同体内部的言语体系里,我们无法说对和错,却可以说“是否符合习惯”。&/b&K岛维基、萌娘百科等,实际上就是“习惯的记录”,虽然没有官方地位,但是受到共同体内部习惯的认可,自然可以作为参考。&br&当然,习惯的传递并不是一个稳定可靠的渠道,传输过程中总会有噪音,有编码和解码的偏差,如果大家玩过传话游戏就应该很容易理解这点(妈蛋要是真严肃地引入信息论我觉得这个回答字数会翻倍……)。这点在语义的发展上尤为明显:望文生义、含义泛化,都是噪音和解释偏差造成的结果,不仅在ACG黑话里如此,在其他大大小小、有规范的没有规范的共同体言语体系里都是如此。因此,就算是我们严格控制每一代习惯的传递,过了那么几代以后,会发现语义的偏转还是不受控制地出现了。有些时候,共同体的习惯也随着语义偏转一起变化,比如当前对于“吐槽”、“同人”的用法;而还有一些时候,共同体的习惯还是在明显拒绝着这些超出习惯的偏转,那就是我们现在嘶吼着想让“小学生”们改过来的那些词了。当然,如果共同体习惯用语的词汇开始离开共同体、进入一个大环境里自由发展的话,之后出现的偏转更是连你哭着喊着去拦都没有用。&br&——于是这又回到了我一开头说的:&b&不管是从共同体内部来看,还是从小型共同体到公域的角度来看,“误用”都是大势所趋。而DSSQ IS GOD,我们无法阻挡。&/b&&br&&br&那么最后说到题主在问题描述最后提出的问题:&br&&blockquote&一些有影响力的ACG媒体是否应该规范这些黑话的用法,还是任由其发展呢?作为个人,又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呢?&br&&/blockquote&之前我也说了,大多数松散的小圈子性质的共同体缺乏一个可以定义“正确”与“规范”的官方组织;有影响力的ACG媒体再怎么有影响力,也不可能突然跃升为“规则的制定者”——且不说prescriptivism有没有市场,你觉得他们真要制定规则的话,会有人当回事么?&b&无论是从共同体内的生态,还是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他们只可能是“习惯的遵循者”;如果需要起到任何作用的话,也只是能够依靠自己的影响力,把一些想熟悉言语体系的入门者带入公认的习惯范围内&/b&。当然啦,现在国内ACG媒体良莠不齐,还有一些共同体之外的媒体想参(chan)与(huo)报导,这里面有一些真是能指望他们自己遵循规则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还是不要抱太大的希望了。如果真正要说起到什么作用的话,可能萌娘百科这些“习惯的记录者”会更有意义一些: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那可是词源历史的一手材料啊。&br&至于个人的话,本来这就是个人的选择,你再怎么问我们也没办法替你做决定。我可以告诉你的是,在我混迹各个小型共同体的经历里,我一共见到过三大类态度,取决于各人的善意程度。第一种态度就是按照自己熟悉的习惯去纠正不符合习惯的人,并且告诉他这是这个共同体内的习惯,所谓“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共同体、快速建构起在共同体内部的身份”;第二种态度则是“天又没塌下来,管我鸟事”,他们写他们的,你去按照你自己的习惯用,屏蔽也好,关弹幕也好,锻炼视而不见的能力也好,自吃一杯,不问他们的废与兴。&br&不过啊,我倒是更喜欢用第三种:你当然可以有不遵循共同体内部习惯的自由,那就别嫌我有看你不顺眼的权利了呗——你把群体里重要的言语体系都不当回事,那我骂骂你傻逼你还不愿意了?贼又能吃肉又不挨打,天下哪里有这么好的事儿啊?&br&所以说,还是别学我这样了,太不友善……&br&&br&p.s.这篇回答本身就可以被看成是作为共同体交流基础的言语体系的表现;谁能数清楚我里面一共用了多少个梗?&br&p.s.2.因为前期准备不足出了几个错误,回复区可以观测到共同体内部人士因为词语误用而感到冒犯的案例,对不起窝错了(。&br&p.s.3.其实ACG的黑话都是简单的,我以前在的一个小型共同体里,聊天的模式是这样的:“昨儿下桥党本来打算14d的,可惜被捆绑物看穿了,说如果我要敢拿一点羊毛就报告给bkkl让他们关我小黑屋,我他喵的真是日了跨越了”……欢迎来猜这到底是基于什么组建的共同体。
同喵。题主既然是b站中人,那么想必很熟悉一个说法:DSSQ——不熟悉这个词的,大概也不能叫b站中人了吧(笑)如果有各位不熟悉什么叫DSSQ的,这个本来是b站鬼畜区用来吐槽观众审美偏差的一个词,也就是“大势所趋”。(几百年没看分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爱你用韩语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