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出来不是听众的错因为那些年我们错过的勇气内容音乐无法表达对吗

音乐鉴赏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尔​雅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不听音乐,可以写乐评(我的100篇)      缘起    农历1989,枯坐无聊,以音乐笔记度此残生,写下100篇。然于音乐,毫无所知耳。前人有云:每本被烧的书都照亮了世界。故而每首被听的音乐都拉近了我与这个世界的距离。    1  重温摇滚,梦想崔健  ??    ??    时间冲洗着一切,许多东西在时间的冲洗下渐渐消失;但好的音乐却不会消失,它依然感动着我们,刺激着我们麻木已久的神经。让我们暂时中断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在歌声明媚的春天里大声嘶喊:我是否真的一无所有?这种近乎悲壮的嘶喊扯开了中国现代化的另一面,后来的文学史把某些歌词收入其中,正表明了这种歌唱的意义与重要性。  ??    十余年前,当身穿绿军装的崔健站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第一次发出“一无所有”的呐喊时,台下的观众不由自主地应和着,这是中国摇滚乐对公众的第一次亮相。虽然在这以后,主流话语系统对摇滚或明或暗地排斥、拒绝,认为它是非理性的,低级原始的音乐,是噪音污染。但无法更改的事实是,崔健与他的音乐被许多人接受了,“我们内心的许多的音乐,刚刚被开掘出来。”(某歌手语)   ??    一旦年轻的崔健打开了中国摇滚这个潘多拉的盒子,他就成了一种新兴文化及其意识的象征。崔健的每次改变,都是意味深长且引人注目的。崔健的音乐创作大胆而富有独创性,抛弃了一般流行歌曲的格式化,而以一种先锋的姿态冲击人们的耳膜。在崔健的音乐中,中国固有的传统乐器,诸如唢呐、古筝、笛子、箫等与吉他、萨克斯、电子琴以及西方的打击乐器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富有弹性的效果。让沉迷于靡靡之音的我们领略到异端的呐喊,从此我们知道音乐可以这样“乱搞”。  ??    然而十余年以后,摇滚似乎已成为昨日黄花。在崔健以后,我们又耳闻目睹了“黑豹”、“眼镜蛇”、“唐朝”、“呼吸”、“指南针”等乐队的潮起潮落。真正的摇滚体现了一种“革命的声音”,可惜摇滚发展到今天却没有重视自己的革命性,过多地趋向媚俗,趋向甜蜜蜜的流行音乐。而且今天的摇滚歌手不再重视音乐的本质,仅以古怪衣着、粗鲁的言行、吸烟酗酒等外在形式招摇世间,哗众取宠;今天的摇滚不再先锋,而是从重金属的精神革命到开始玩弄精神,再到彻底走向欲望化,在它惊天动地的喊声中,日益平面化地消失在它的万千歌迷之中。   ??    重温崔健的第一张专辑《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依然让我感动,依然让我沉醉其中;这是真正能表达出整整一代人心声的音乐,可以说“中国摇滚乐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现代青年的心灵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崔健的出现是一种象征。他以摇滚的方式体现了反抗的精神,他没有仇恨,没有虚伪,没有冷漠,他惟一的目的就是宣泄一种对自我人生价值,对自我生存状态的理解和领悟。  ??    在崔健的摇滚里,我可以体会到那种迷惘、激情、使命感;它质朴强烈而又不失细腻的味道让人回味不已。我把崔健的声音放至最大,在满室的摇滚呐喊里尽情聆听反叛者的宣泄与倾诉,时而亮丽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温柔,摇滚——是上帝的声音。  ??    摇滚乐是一种“问题音乐”,但今天的摇滚却将“问题”悬在半空中,但问题依然存在,并昭示着在世俗生活享受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可怕的精神黑洞。孤儿般地流浪,漂泊感依然存在,今天摇滚却对此沉默不语,反抗现实的摇滚渐渐成为绝响。一个迎合大众、迎合时代的摇滚音乐开始登台入室。   ??    重温崔健的摇滚,感慨极深。庸常的日子如流水一样驶过,人生有时变得艰难与粗陋;然而有了摇滚的呐喊,我们又发现血仍然是热的,青春依然是美好的。我知道“寄托中国年轻人的渴望与梦想的摇滚”已渐渐远去,但崔健的背影却有如一道长长的影子,永远地伴随着那一段激情岁月让我怀念,让我感动。  ??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沙发!!!
  天涯惯例啊,呵呵~
  这里的人气很淡啊。
  2  寻找温情,记忆伤痛              偶然的一天,我听到了奥蒂斯·雷丁(Otis-Redding)的一张专辑《尊重》,极其美妙而动听的灵魂乐民谣让我心醉,上个世纪60年代的情感在我们的年代里发酵生香,音乐的感觉真是奇妙,恍惚之间体验了一种久违的感动。这让我想起当年初听台湾民谣时的情景,那种极端生活化的音乐一下子打动了尚在宏大叙事迷宫里转悠的翩翩少年,所有的记忆在音乐中复活。东方红式的噪音渐渐退出耳朵之外,台湾民谣成为我的最爱。     ????  无论欧美、港台的民谣都是原生音乐的一个纯真的象征。美国的民谣发迹于20世纪40年代,60年代达到巅峰。第一个伟大的民谣歌手是伍迪·格恩(Wordy-Guthvit),他抱着一把吉它,30年代在美国的街头四处流浪,他的歌曲唱出了大萧条时期亲身经历的各种苦难与忧伤。民谣在他手里形成了几个在后来半个世纪里一直都没能抹去的特征:木吉它、叙事风格、切身的抒情。     ????  至今我仍然清晰地回想起当年初听《外婆的澎湖湾》、《乡间小路》等台湾民谣的喜悦与欢乐,那种清新的风格,那种自然的抒情,让人耳目一新,让人无法忘却。从此台湾的民谣如青草一般长在我的心灵深处。午夜间我百听不厌,往事随着歌声浮现在脑海里,重温所有的欢乐与忧伤。台湾校园民谣的开拓者是李双泽,是他为女诗人陈秀喜谱写了《美丽岛》等歌曲,以完全不同于流行歌曲的风貌在校园里广为流传。     ????  &天变地变情不变&只是一种歌唱的口号,也许纯真的情感在今天已成为神话,但对纯真的年代的缅怀却处处存在,民谣就像命运之神应运而生,仿佛如少年时期淡淡的酒,带着天真的冲动,虽然恬淡却自有清香,虽然简单却无法复制,每每回忆,它们依然感动我们,幼稚而完美。真正的民谣是纯净而晶莹的,像村前的小河一样美丽和让人留恋。     ????  然而,今天的民谣诸如《同桌的你》(高晓松)、《老屋》(郁冬)、《那天》(金立)、《没有想头》(沈庄)等已成为一种怀旧的方式。民谣里的纯真与青春已抹上了一种过去时的回忆,与今天相逢,它只引发今人的怀旧情绪,如此民谣的表现力与分量便变得轻飘,因为怀旧是一时的心理变化,怀旧不可能持久,我们的目光也不可能永远地驻留在过去的年代里。人始终要走出童稚时代。     ????  民谣在今天的流行,其实也与时代的思潮有关。商业化、市场经济的到来,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生活节奏加快了,但同时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也变得淡漠了。于是表达对人间真情、友情、爱情渴求为主题的民谣在此时此刻填补了我们心中的所需,满足了我们隐秘的欲望。随意、怀旧、忧郁正是民谣抚慰浮躁心灵的一付迷幻药剂。     ????  重听民谣,恍若隔世。记忆里的往事虽然尚在依稀,但怀旧的模糊却让我无法重新体验那一份伤感、那一份柔情。窗外的阳光灿烂而温暖,南国的天空蓝得美丽。流淌的音乐渐渐沉寂,窗外是刺耳的车笛声。不再怀旧,不再为旧事感伤,把记忆与灰烬藏在无人的角落,让民谣随风而去,明年的蒲公英会带它回来吧。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重听民谣,时间已经不能倒流,人世间的事情只能如此而已。  
    欢迎访问天涯人文频道。
  3  在安魂中寻找勃拉姆斯  ??  ??  ??  在所有作曲家的钢琴协奏曲中,我最推崇勃拉姆斯的这首《第二钢琴协奏曲》。一切的美与崇高它都具有了,大气而不草率,缠绵而不沉溺,流丽而不粗糙。严谨的交响逻辑使得每一部分都对乐曲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推动,而史诗般气魄和勃拉姆斯乐思中特有的宛转、踌躇的抒情气质如天作之合,是个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比拟的情形。在春风拂面的晚上,谛听勃拉姆斯的这首《第二钢琴协奏曲》,内心有一种温柔与感动,仿佛天花纷纷落下,奇幻无比。细丝般的温暖,在无人的夜色中弥漫,一如刀刃上的微茫,刺人心魂。  ??       约翰·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出身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是一个低音大管乐师的儿子。早年曾从戈赛尔、马克逊学钢琴,一生交游颇广,尤其得到舒曼夫妇及约·阿希姆赏识与支持,乃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维也纳,没有任何突出的事件惊扰他平静和安定的生活。他终身不娶,厌恶交际,仅与几个相熟的知友交往谈心,怡然自得。勃拉姆斯的作品很多:四首交响曲、四首协奏曲、几首清唱剧,其中尤以《德意志安魂曲》奠定了他的声誉。两首六重奏和两首弦乐五重奏、一首单簧管与弦乐五重奏,一首钢琴五重奏和三首钢琴四重奏、四首单簧管奏鸣曲、三首小提琴奏鸣曲,一大批的钢琴曲,最后还有许多的艺术歌曲和合唱曲。   ??       勃拉姆斯可能是德国作曲家中最具有纯粹德国民族性的人了,与巴赫、贝多芬、甚至舒伯特相比,更具有德国性。勃拉姆斯不像李斯特或者瓦格纳那样面向未来,却似门德尔松那样留恋过去,他与古典传统紧相结合,用一种精心挑选、十分朴素和非常精确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性格,应当说,这种语言与门德尔松相比,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意趣和独创性。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与巴赫,贝多芬并称德国音乐史上的“三B”。  ??       在节奏方面,勃拉姆斯具有一种惊人的创造力。他作品的节奏真是千变万化,令人不可捉摸。在他那个时代,没有一个德国作曲家能创造出像他那样深刻细致和难以捉摸的节奏了。他能非常美妙地运用一种中间色彩、暗淡色彩的效果,在这一点上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两首最早的小提琴奏鸣曲,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无以伦比的,这是一种既是那么审慎,又是那么动人的艺术。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勃拉姆斯有势不可挡的能力。”这是维特根斯坦的真实感受,是纯粹属于他个人的感受,尖锐而不乏判断力。   ??       总之,勃拉姆斯具有许多完全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优点,对于他的音乐,人们一下子就能辨认出来。他是与舒伯特和舒曼同时代的,或许稍后一些的十九世纪最卓越的诗人音乐家之一。勃拉姆斯的创作明显而深刻地反映了一个人性觉醒的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所产生的既丰富、又矛盾;既充满幻想、又感到十分失望;既富有朝气、又叹息不止;既渴望幸福、又总是被悲伤所包围的种种心理体验,展示了音乐给人的丰富与深刻。勃拉姆斯的创作,当然也存在着矛盾。他运用古典的宏伟曲式,但内容常有主观主义的印迹,他的作品结构严谨、凝炼,但又带有学究气,这主要是因为他常常同社会潮流相隔绝所致。他一生很少有什么惊人的事迹,他平静的创作活动,为他赢得盛名和荣誉。  ??  事实上,勃拉姆斯并不善于用言语表达他的情感,也不善于交际。他说他只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大艺术家往往如此。勃拉姆斯的许多作品都来源于埋藏在他内心深处的感情,然而他一生都没有准备好去全身心地接受一个女人的爱情。他在写给他的未婚妻、歌唱演员阿加特的最后一封信中说:“我爱你,但你不能给自己带上婚姻的镣铐来束缚自己。”勃拉姆斯终生未娶,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形单影只地度过了一生。我们有幸可以听到像《第二钢琴协奏曲》这样的天籁之声,真是幸福呵。正可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
  不错不错,支持下。
  100篇。偶耶~
  慢慢等这个贴继续
  关注,支持:_)
      
作者:六朝旧世 回复日期: 14:32:03 
    关注,支持:_)    
  马上更新:)
  4  莫扎特的前世今生  ??  ????  ????  在一个满街都是流行歌曲的时代里,沉迷于莫扎特的音乐,难免有些不合时宜。然人生一世,总有些个人性的爱好与喜欢。虽万千人,吾往矣。莫扎特——他属于那种心比天高、命如纸薄的天才,只活了35岁。他短暂的一生中虽也曾享受过辉煌的荣光,但更多的是坎坷和忧患。难得的是在他的音乐中,绝少哀怨凄苦之音,我们听到的是惠风和畅、清泉泊泊,只有纯净的欢乐,好象处处是阳光灿烂,与浑浊的俗世无缘。他的宗教音乐,尤其是那首未完成的《C小调感恩弥撒》与巴赫的《b小调弥撒》、贝多芬的《D大调庄严弥撒》等被誉为20世纪以前创作的&七大弥撒&之组成部分,作曲家们仿佛得到了神灵的启示,以其深刻的人性、巨大的宗教情感以及完美的音乐性代表了西方古典音乐的极高成就。  ??  有人说莫扎特的音乐近乎“天籁”。他的音乐灵感简直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水源,随时随地都有甘泉飞涌,飞涌的方式又那么自然、安详、轻快、妩媚。罗马尼亚作曲家艾涅斯库曾说:“莫扎特的音乐如同火山斜坡上的葡萄园,里面火热,充满了翻腾的岩浆,外面却是一片宁静、清新、甜美的景象。”譬如听他的《弦乐小夜曲》,该曲是十八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莫扎特于日在维也纳完成,第一主题开门见山,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随后是轻盈的舞步般旋律。把人引入一个流水潺潺,境界清幽的音乐圣地,有唐人“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的味道。  ??  现代音乐学者一致认为,莫扎特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在歌剧与钢琴协奏曲方面。他写的27首钢琴协奏曲大半都是杰作,27首钢琴协奏曲所表达的意境与情绪各各不同;有的温婉慰贴,有的典雅华瞻,有的极热情,有的极悲壮,总之,处处显示出音乐家莫扎特的心灵。而在歌剧方面,莫扎特凭着客观的精神,细腻的写实手法,刻划生动的高度技巧,创造了《费加罗的婚礼》与《唐?璜》,使意大利的歌剧达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度。音乐大师瓦格纳提到莫扎特时就说过:&意大利的歌剧倒是由一个奥地利人提高到理想的完满之境的。&  ????  莫扎特的音乐喜欢含蓄,他的音乐不像贝多芬的音乐那么严峻与强烈,好象板着脸孔,有时又那麽凄凉。莫扎特的音乐给人一种自然的感染,清明高远,乐天愉快。莫扎特以他朴素天真的语调和温婉蕴籍的风格,所歌颂的和平、友爱、幸福的境界,正是全人类自始自终的最高目标。尽管莫扎特遭受困厄,仍不改乐观、向上的性格,生活的打击丝毫没有在他的内心留下伤痕。他的微笑,我们说是天使的微笑;他的泪水,我们说是天使的泪水。他像个孩子,永远在顽皮和欢快中透露出那丝丝的忧伤,而在转瞬即逝的忧伤中,又不忘记那欢乐和幽默。他的音乐深沉如海,可给你看到的,永远是那水面的波光粼粼;他的音乐通俗易懂,可即使最浅显的旋律,也会让一个门外汉若有所思。  ????  莫扎特的作品在浩如烟海的音乐文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海顿、克列门蒂、巴赫等作曲家开创的音乐创作传统与技法,以清新、明快的旋律风格,唯美的审美取向,奠定了他独特的音乐风格。其中创作了大量的器乐协奏曲,包括钢琴、小提琴、单簧管、竖琴、长笛等,几乎每一件交响乐都备有协奏曲作品,在音乐史上是不多见的。莫扎特的音乐常常被人们称作:“永恒的阳光”,因为他的音乐即使在表现痛苦和悲伤时,也似乎含有天真纯洁的微笑。他那优美、机智的旋律总是充满明朗、淳朴的气质,他那典雅、热情的乐思象清泉一样纯洁、透明、自然、流畅而喷涌不尽。莫扎特的音乐给予人们的是经过生活锤炼后的纯真,他那面对严峻生活而永不泯灭的童心让人分外感动。  ????  一个音乐神童的话题是永远说不尽的,凡人如我们者只能仰望。在音乐的殿堂里,莫扎特是伟大的。至于其他,倒也难说的很。翻阅有关莫扎特的传记就知道,做一个莫扎特未必幸福。他仿佛蜡烛一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们因莫扎特的音乐而受益菲浅,然而音乐对于莫扎特本人来说,是福是祸,倒也难说的紧。莫扎特的音乐平易,自然,绝少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它注定是尘世的声音,又是天国的阳光。莫扎特的作品,具有优雅、清新、欢快和抒情的风格,旋律天真质朴、温和、甜美,充满青春的朝气。仿佛“林间花满,天心月圆”,给人一种纯净心灵的享受,扫除我们内心的阴暗。  ????  莫扎特也许算不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音乐家,担却是最少受到争议的艺术家之一。人们聆听莫扎特,并非为了了解他的情感世界和音乐观念,而仅仅是为了听到莫扎特的声音。莫扎特的声音与树木的喧响、海浪的涛声、潮汐的变幻一样,已经成了自然的一部分。柴可夫斯基将莫扎特的交响曲称为自然的奇迹,而帕尔曼在北京的一次音乐会中宣称:假如地球和宇宙注定有一天会毁灭,那么,最后消失的一定是莫扎特的声音。他的音乐是阳光,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仔细想想,还有哪一个作曲家,能如此温暖我们的心灵?巴赫给了我们充实和严肃,贝多芬给了我们自由和战斗,肖邦则给了我们优雅和坚定,李斯特给了我们激情和骄傲,舒曼给了我们神秘和爱。而只有莫扎特,给了我们阳光,一片最合适的阳光,既不会太热,也不会太冷。它就那样挂在天上,让我们在它的下面生活,没有一点的压力。  ????  谛听莫扎特,可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与伟大,它是一种能真正打动人心的音乐,它没有流行音乐的肤浅与媚俗,它犹如高山白雪,绝尘独立而让人向往、让人心醉神迷。面对那些甜蜜蜜的流行音乐,我们或许可以改变一下欣赏的口味,听一听莫扎特,听一听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有人说:“莫扎特的音乐没有繁杂的配器,也没有唐突的展开,一切都恰如其分、无可挑剔……”的确,莫扎特的天分和才华使得他的创作既没有过分改变传统,又具有极为鲜明的特色。他大量的作品流露出一种单纯的美,把宫廷艺术的优雅发展到了顶峰。莫扎特不仅具有非凡的音乐平衡能力,还把声乐艺术的抒情性注入到器乐演奏形式中。对于这一点,甚至有人说,莫扎特最大的贡献是教会了乐器如何歌唱。 德国神学家卡尔?巴特说过:“如果谁对莫扎特仅一知半解就试图去讨论他,谁就很容易停留在仅仅用一些溢美之词去赞美他的阶段。”他说的不错,作为普通人,对莫扎特的理解也只能是一知半解了。用文字去描述莫扎特的魅力当然更是危险,因为“音乐开始于语言停止的地方”。   
  作者:我来我征服 回复日期: 12:36:35 
    慢慢等这个贴继续      感谢首斑关注哈。
  作者:秀秀 回复日期: 10:20:07 
    支持      天涯编辑啊,感谢支持。
  占个位看
  潜力帖子呵~
  音乐开始于语言停止的地方  ~~~~~~~~~~~~~~  继续 等。。。。。。。。。
  顶,楼主继续
    不好意思.  我只是个送外卖的...  走错门了..    坐等LZ继续添加...
  等待乐评,共赏音乐,共享乐趣.
  好帖 等待
  感谢编辑厚爱。
  5  钢琴声里的肖邦  ??    ??     现在许多的小孩都在学弹钢琴,但弹得好的并不多,不过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情还是可以理解的。秋天的海岛,阳光温柔,街市宁静。一个人呆在空荡荡的房间里看书看得累了,于是闲听音乐,从唱片盘中取了一张肖邦的钢琴曲,坐在沙发里,静静地欣赏,静静地听。至于听出味道没有,那是大可商量的。到底是竹味还是肉味,听者自知,文字其实都是门外闲谈而已。   ??         肖邦日生于波兰华沙。他几乎全凭个人的努力,学习钢琴,最终成为一位卓越的钢琴家。他的演奏以精致细腻、美妙动人的音色和富于魅力的表现力著称。肖邦只写钢琴作品,在他数量巨大的创作中,某些其它体裁的乐曲显得微不足道。我们可以说,肖邦与舒曼、李斯特一样,甚至比这两位艺术家更胜一筹,是钢琴风格的真正创造者。德国诗人海涅称赞肖邦说:“他坐在钢琴前即兴弹奏时所给予我们的享乐,是任何东西所不能比拟的。”  ??    肖邦写作各种舞曲:圆舞曲、玛祖卡、波罗乃兹,或者纯幻想性的作品:前奏曲、即兴曲、叙事曲、夜曲,甚至练习曲。他的舞曲完全不像古式的那样总是多少有点刻板而拘谨,而是感情在乐曲中统治着一切。这是些热情奔放的舞曲,不仅仅是生动活泼、形式优雅、姿态高贵和谐而已。这是属于浪漫派的舞曲,它们表达了人类所有的情感:欢乐、痛苦、顺从、温柔、忧郁、爱情、自豪、愤怒,直至受屈辱的爱国者的那种英勇慷慨之气。   ??         肖邦的作品从来不是复调音乐,而是带“伴奏的旋律”。肖邦的旋律源自他从波兰带来的对祖国民间歌舞的回忆。回忆激发了肖邦的音乐灵感,民族性让他的音乐独具魅力。但肖邦音乐的民族性决不是刻意强求而得来的,它是自然流露出的风格。在肖邦的作品中,有一首著名的《降D大调前奏曲(雨滴)》,发烧友都很耳熟,它那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空寂之美,与王维的绝句《山中》相比,所表达的意境又何其相似:“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    肖邦音乐中的梦幻感是意境浓密,譬如万花繁茂,流水潺潺,境界清幽。而最能让我们陶醉于这诗一般梦境的,就是他的夜曲。肖邦的夜曲,一共21首,其中有两首是没有编号的。他将夜曲发展成为意境深远的体裁,远远地超越了费尔德。正像哈聂卡所评述的那样:“肖邦是把费尔德的形式拔高,吹进戏剧性的气息,热情,使之更加壮大。费尔德的夜曲是朴素的牧歌形式。肖邦所努力的不是单纯的表达,而是经过装饰,太过于阴郁、热带性,或说带有东方的气息。”  ??    钢琴如诉如泣。我仿佛看到肖邦梦游般款款而来。他那一袭黑色的燕尾服,掠过树丛草尖,上面的露珠不经意地掉落,那是他的夜曲。他的心境出奇地平静,他的欢乐是无力的,他的忧郁是恍惚的,一如他虚弱久病的躯体,他苍白、纤细的十指,敲击不起沉重的琴键。若断若续的琴声,如被风景遗忘的天边的云朵,漫无目的地飘浮着。在他的朦朦胧胧的眼神背后,不时闪烁出明亮的光辉,照耀着他那瘦削、雪白、冷静的脸庞,让我们看清了天才的灵魂是如何轻松、安宁地依附在他的身上。这颗灵魂叙说的尽是些不知从何谈起的天荒地老的故事,故事并无大喜大悲,却有无边的苍凉。故事里似乎都是他的私语,却有你切身经历般的感受。   ??    中国人常说人杰地灵,就让我们看看肖邦的故乡波兰农村的绝美风景吧:“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就好象歌中的迭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让人回忆起肖邦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悠扬旋律。”——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故园的描写。  ??    在肖邦的钢琴小品中,我们体验到了古代东方艺术家典型的艺术表达方式,那就是:轻灵和含蓄,带有禅的风味。一曲放完,满室都是钢琴旋律的回响。窗外阳光成熟而温暖,令人遐想联翩。虚指弹了数下,少年时的音乐兴趣浮上心头,一切如此美妙,一切如此神秘。然而今天的我仅仅只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做过的美梦早已随烟而散,中年心事病如苦酒,饮者自知。肖邦、肖邦,一个波兰人。我想起了团结工会的领袖瓦文萨。   
  作者:symdd 回复日期: 0:49:09 
    好帖 等待    兄弟,握手:)
  支持  真100篇?
  确实不错。
  占个位子!
  强帖留名!
  嘻嘻,直播哦  想问有没有通俗点的?
  作者:浅浅游游 回复日期: 11:15:40 
    嘻嘻,直播哦    想问有没有通俗点的?    有啊,还没写到呢。香港台湾的歌手都有:)
  6  唱片中的金牌皇帝     ??  ??  贝多芬写于1809年的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因其特有的创造力、想象力,被当时的人们推为协奏曲之王,冠以“皇帝”的美称。贝多芬运用成熟的写作技巧,引人注目地将协奏曲风格与交响乐形式结合起来,在宏伟的结构中突出了钢琴与乐队之间的紧密关系,那种成熟的技巧犹如鬼斧神工一般,令人不可思议,入耳难忘。  ??  作品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降E大调。乐曲一改古典协奏曲中开始以大段音乐为独奏乐曲铺垫的程式,让钢琴与乐队同时进入。三个辉煌的和弦,形成声势浩大、气象万千的景象,并分别引出钢琴三段波涛汹涌的华彩演奏。当年的贝多芬特意在乐谱上注明:“不要自己创作华彩乐章,直接按照下面的乐谱演奏。”  ??  于是,演奏者在演奏中即兴演奏华彩乐章的时代划上了一个句号,贝多芬则为钢琴协奏曲的历史谱写了新的一页。第二乐章,渐活泼的慢板,B大调,抒情性较强,被誉为“慢板赞美诗”。在一片恬静、深厚的情感中,乐曲进入第三乐章,降E大调,快板节奏,欢快的回旋曲。其磅礴的气势,洋溢的旋律和富有活力的节奏贯穿始终。如此经典佳作在艺术类型纷乱复杂的当代,仍被各国的音乐家及全世界的听众所推崇,大音而能有如此之多的听众,舍贝多芬其谁?  ??  关于贝多芬,我们常常注目于他的苦难,但让人叹服的是贝多芬大多数成功的作品是他耳聋以后的28年中的杰作。虽然苦难深深地降临在贝多芬身上,但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你绝少感受到痛苦,更多的是力量与欢乐。《英雄交响曲》表达对英雄的崇拜与歌颂,是交响乐史上空前绝后的诗篇,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把《英雄交响曲》当做一个生灵、一缕思想、一个意志、一种本质。  ??  记得贝多芬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到了天国,我就什麽都可以听见了。”我感到很心酸。双耳失聪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更何况是一个作曲家呢。残疾折磨着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他痛苦得几乎要自尽。但是为了艺术,贝多芬忍受着一切煎熬,他的幸福与不幸都是那样刻骨铭心,不同凡响。他的音乐旋律也是那麽黑白分明,简直就是他的生活的真实写照。他让我们尽情地体会“欢乐”和“痛苦”、“光明”和“黑暗”的“搏斗”,以及最后达到的“和谐”。  ??  应该说,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但有些器乐小品同他的那些大手笔相比,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同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钢琴小品《致爱丽丝》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他却一直在为甜蜜的爱情而不懈地追求着,《致爱丽丝》的创作就包含了这样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故事。贝多芬有着多方面的创作才能,高手中的高手。  ??  贝多芬戏剧性的一生完全浸透在他的作品之中,我们可以在19世纪大部分的大音乐家身上发现这样的情况:即从他们自身,从他们的个人经历,从他们的梦幻、愿望、恐惧、欢乐和痛苦之中,寻求艺术的基本素材,或是最重要的主题。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为我们展示了音乐的无比魅力,余意绵绵的表现技巧可称“天籁之声”。我手中的这个版本由著名的波士顿交响乐团经典演奏,钢琴师鲁道夫·塞金被称为“激情建筑师”,指挥为日本的小泽征尔。
  100篇,怀疑中~
  莫扎特那个好像在哪看过
  作者:forzamilan1899 回复日期: 11:46:53 
    莫扎特那个好像在哪看过      呵呵,写莫扎特的文章很多,有点重复也是难免的:))
  楼主写写张国荣和张学友吧
  谢过各位的支持,继续更新。
  7  浪漫的舒伯特  ??  ??  第一次听到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时,为他那极其浪漫的创作手法所惊喜。舒伯特的天资禀性是浪漫的,这毫无疑问。他在早期接受音乐教育,11岁至16岁在理想的环境中度过,1814年他17岁时创作了《美丽的磨坊女郎》,在这期间崇拜海顿、莫扎特的作品,而贝多芬这个巨匠,也屹立在他的身边。舒伯特20岁左右时已经创作了他一生中最佳的艺术歌曲:《纺车旁的玛格丽特》、《魔王》、《飘泊者》、《马车夫克罗诺斯》等。  ??  舒伯特的《第一交响曲》是他16岁时的作品,是以古典派为一面镜子的漂亮的习作。晚年的《C大调交响曲》,大概是想到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而写的一部大作,与第一、第四交响乐相比,是部臃肿肥大的作品。舒伯特以作曲为天职,这在他手札、信件与友人的谈话中可见。天赋的才能加上自己的磨练相得益彰,可以说他一生是在不断地付出。《b小调(未完成)交响乐》是稀有的合二为一的范例。  ??  舒伯特一生共写了634首艺术歌曲,其中的100首是按歌德的诗所谱写,其余的则来自席勒、鲁克特等人的诗歌。从诗歌取材,在那个时代的音乐家中是非常普遍的,文字与声调的结合,诗歌与音乐的互动。这些艺术歌曲显露了舒伯特惊人的才华与天赋般的音乐感觉。  ??  舒伯特经常使我们想起贝多芬。他在感情的深度上、表情的强度上以及悲剧性的广度上都很像贝多芬。他比贝多芬有着更多的诗人气质,对于歌德的诗歌,他能更好地掌握全部微妙的变化,他的心灵更为灵活,能把种种不同多变的印象和感情的焦点结合起来。在这一方面,他比贝多芬更有创作艺术歌曲的天赋。  ??  舒伯特是艺术歌曲的大师,世上至今没有人能够超越过他,甚至也没有人能与之相提并论。此外,我们还应指出,他创造了一种完全新颖的方法,把艺术歌曲移植到器乐的领域中去,就在他为钢琴写作的时候,创造了一种被他称之为&音乐瞬间&的小品,这就是所谓&无词歌&的最早的标本。后来,就以这一个名称或其他的称号,一些其他的音乐家如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等都采用了这种形式,创作了一大批小巧的精美绝伦的钢琴诗歌。  ??  在舒伯特的非常崇高而纯洁的心灵中,有着一种神秘主义的色彩,他是一个富于幻想的人。在他的灵魂深处强烈地充满着一种另一个世界的思想。他像莫扎特一样,很早就感到自己的生命力日渐衰竭,预感到末日即将来到。终于过早地熄灭了生命的火焰,离开了人间。  ??  天才音乐家的耳朵在听自己的声音,读自己的故事,将瞬间的感受描绘出生命归宿的歌,以此回报了他的天资。后来的我们只能在他的音乐中感受着那一份永远的浪漫。大师已去,舒伯特成为音乐爱好者心中永远的记忆。  
  致爱丽丝只是老贝媚俗的低级作品吧    
  看楼主写了几篇大雅,需等看楼主如何写大俗,方可定论^_^
  特别喜欢看乐评 到了音乐俱乐部都会去音乐沙龙看看        
  写的不错,努力把lz列出来的曲目都听一听。
  在舒伯特的非常崇高而纯洁的心灵中,有着一种神秘主义的色彩,他是一个富于幻想的人。在他的灵魂深处强烈地充满着一种另一个世界的思想。他像莫扎特一样,很早就感到自己的生命力日渐衰竭,预感到末日即将来到。终于过早地熄灭了生命的火焰,离开了人间。
  呵呵,权作支持~
  作者:我来我征服 回复日期: 19:08:57 
    看楼主写了几篇大雅,需等看楼主如何写大俗,方可定论^_^        雅俗本是一家:)
  8  乡村的德沃夏克  ??  ??  长夏无事,我从喧闹的城市躲入宁静的乡村。乡村平淡而质朴,大地上的野花野草随随便便地开着。我在伏案写作的时候,也听一听劣质音响中传透出来的音乐之声,心情变得轻松起来,想象的目光也更加遥远。宁静而悠远的乡村正适合我此时的心境。  ??  乡村的夜晚十分美丽,白天的酷热也渐渐散尽。昏黄的电灯照得室内明明暗暗,我放下手中的笔,取来一张唱片,是德沃夏克的《第八交响曲》,在缓缓的音乐声中聆听大师的风采,这是我与德沃夏克第一次的相遇,然而心中却有一种旧友的感觉,此时此刻,心与德沃夏克完全相通。    德沃夏克全称:安东·德沃夏克(Antoinn Dvork l841-1904),捷克作曲家,生于一个小旅馆主和肉商的家庭,十六岁时进布拉格风琴学校学习,后入布拉格临时剧院(后改建为国家剧院)乐队拉中提琴,并正式开始创作。首次为音乐界所注目的作品是表现爱国热情的赞美诗《白山的子孙》。翌年,辞去剧院乐队职务,到教堂作管风琴师,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创作,后结识勃拉姆斯。勃拉姆斯大力推荐他的《摩拉维亚二重唱》,使其在世界上流行。    德沃夏克与汉斯·里赫特、汉斯·封·彪罗、柴科夫斯基等人保持着诚挚的友谊。曾被邀九次访问英国,旅行德国、俄国,并亲自指挥作品的演出,倍受欢迎。1891年任布拉格音乐学院作曲、配器和曲式教授。同年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荣誉音乐博士学位。1892年被邀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此间,他写了最著名的《新世界(第九)交响曲》。回国后,继续在布拉格音乐学院任教和进行演出活动。1901年升任院长。他的室内乐、序曲、交响诗、歌剧和歌曲等都是人们喜爱的作品。  ??  在德沃夏克全部的交响曲中,&第八交响曲&受欢迎的程度仅次于第九交响曲《新大陆》。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的完成纯粹是作者从捷克乡村得来的灵感,它的音乐爽朗而平和,整体的思绪舒展大方,没有此前的《第七交响曲》和此后的《新大陆》中那种暴风雨般的激烈冲突,虽然在田野风光的陶醉之中,透出些庄稼汉的豪气,却正合我此时的心境。细听之下,可以了解德沃夏克在《第八交响曲》钟情于田野是真正高贵雅致的,或许可称之为&文人的乡村风格。&  ??  《第八交响曲》首乐引入了一支朴实、清新的捷克民歌曲调,由长笛啾啾地吹出,使得引子部分的英雄气慨不同寻常地裹上了一层明媚、多情的色彩。这种愉悦感还被带入思绪绵绵的慢乐章,又从C小调转为更为明亮的C大调,以至于这里的悲凉主题,也不同寻常地让人感到亲切、体贴。小快板的第三乐章有点圆舞曲的味道,但这是农夫式的,有一种扎扎实实的欢快体验。末乐章相当于一个欢庆丰收的村民集会,其中的载歌载舞之意洋溢其中。  ??  一曲听罢,乡村的夜色更加浓烈深沉。我的心情渐渐由欢乐转为茫然乃至灰暗,因为我知道自己不属于乡村,乡村只是我的暂时栖身之所,我的心依然停留在城市蜗居的潮湿记忆里。我对乡村充满了陌生感,德沃夏克的曲子让我回忆起从前在乡村的童年往事,也许有过欢乐与甜蜜,但现在我是真正拒绝了乡村。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可能,这是城市人永远的创伤,正如我们永远在路上漂泊。    听德沃夏克曲子中的捷克乡村,心境是优美而快乐的,但置身于现实中败落凋蔽的乡村,我又感受到一种灰暗的伤感。也许理想与现实便是如此的难于融合吧。告别了,德沃夏克。您让我感受了欢乐,也体味到了郁郁的忧伤。从此我远离乡村,再也不敢去触摸心中那种隐约的伤痛。  
  看起来不错呵。
  握手,楼上两位:)
    你写散文呢吧?不听你写的能好吗?  
  楼上的是什么意思??
  9  惊天动地的幻想  ——柏辽兹小记  ??  ??  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首标题交响曲,还几乎成了柏辽兹的又一个名字,甚而还引发了一场音乐史上最旷日持久的激烈争论。《幻想交响曲》的出世,给寂寞的人带来了欢乐与喜悦。  ??  路易·埃克托尔·柏辽兹日生于法国的圣·安德烈海滨,青年时为学医来到巴黎,但他出入剧院,醉心于格鲁克的作品,他的志向与兴趣终于占了上风。他和音乐家勒絮尔有了交往,并成了音乐学院的学生,创作了《神秘法庭的法官》(1827年)、《浮士德八景》(1828年),这些作品后来成为《浮士德的讼论》里最具特点的篇章。于是,在23岁左右时,柏辽兹毅然进入了音乐界,并一开始就创作了他的好几部杰作,那时他几乎还没来得及学完音乐艺术的基本知识。   ??  《幻想交响曲》创作于1826年,那时柏辽兹23岁,因苦苦单恋着一位轰动巴黎的爱尔兰女演员哈丽亨特·斯密森,心情郁闷而作此曲,并写下一段争议极大、给他招来诸多抨击的标题说明:&一个富于幻想而精神失常的青年音乐家,因不堪单恋之苦而服毒。由于药量不足,未能致死。在昏迷中,种种奇想转成乐思,尤其是由所恋恋人幻化而成的一个曲调,仿佛成了他时时处处都能看见和听到的固定乐思。&   ??  这个固定乐思&自首乐章缓慢引子后的快板部分出现,此后便始终贯穿于各乐章了,无论那是什么场面,情节,舞会中,田野里,甚至断头台上,甚至女巫的夜宴聚会时刻,这曲调都若隐若现地四处游荡……&5个乐章都是在精心策划下的音响布局中展开,进行的。尤其是第四乐章&断头台进行曲&,惊天动地,更是音响迷们老生常谈的话题。   ??  谛听《幻想交响曲》,仿佛走入一个瑰丽怪诞的音乐世界,奇花异草,触目惊心,让人心有所感,心有所思。。《幻想交响曲》从失恋这样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欧洲一些艺术家在生活逆境中的苦闷情绪。它还从标题音乐创作和交响乐配器两个方面,为后来的浪漫主义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舒曼曾撰文高度评价这部作品,李斯特将它改编成钢琴曲, 帕格尼尼对“幻想”推崇备至,并建议柏辽兹创作一部中提琴与乐队作品,也就是著名的交响曲《哈罗德在意大利》。  ??  英国企鹅评鉴曾说,这首交响曲附有“艺术家生活插画”的副题。是标题音乐代表。描绘濒死边缘的幻想情境,柏辽兹的音乐有极前卫的管弦乐法,也使得他的作品分外深遂,幻想交响曲是柏辽兹创造了他特有的固定乐念“恋人的主题”,这个作法影响后世作曲家如瓦格纳、弗兰克极深。  ??  柏辽兹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拉丁艺术家,其独特的个性使他在自己的国土和所处的时代,以及在整个艺术史上都显得孤立。他创造出一系列完全新颖的音乐感情,它们似乎可以称得上始终是独一无二的。除音乐创作外,柏辽兹的音乐评论活动也很出色,他从1835年开始几近三十年的评论活动,留下了大量文笔锐利、文体鲜颖的论文、杂文和音乐故事,有的论点诙谐而精辟,而有的则以诗意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而引人入胜,柏辽兹所写的《管弦乐法》一书,一直被奉为音乐的经典文献之一。  ??  柏辽兹一生的作品不少,但却找不到一首与钢琴有关的曲子,如钢琴独奏曲、协奏曲或 重奏曲等等。有趣的是,不通钢琴不但没有影响他作曲,而且柏辽兹本人竟是举世公认的“配器大师”。 有一本名垂乐史的著作——配器法,正是柏辽兹的手笔。 很多前人的钢琴曲,一经他手就变为气势宏大、各声部和谐的管弦乐曲,而且为原曲增色不少。其中以柏辽兹改编的《邀舞》(韦伯原作)为这一类音乐的代表。  ??   在整个音乐史,尤其是在法国音乐史上,柏辽兹自摈于传统之外,乖戾奇特,时而平庸低下,时而出类拔萃,简直是一个畸形天才。也许如此才可以呈现出一位大音乐家的性情与本色,我们可以忘却柏辽兹这个人,但我们无法忘却他的音乐。     
  支持100篇的大创作。
  哗啦啦~
  一个喜欢音乐,但水准很低的乐迷  在慢慢的听读过程中增加着对音乐的了解    看完《重温摇滚,梦想崔健》 “他以摇滚的方式体现了反抗的精神,他没有仇恨,没有虚伪,没有冷漠,他惟一的目的就是宣泄一种对自我人生价值,对自我生存状态的理解和领悟。”  不象原来那么讨厌摇滚了    谢谢你的文  
  握手symdd。
  10  钢琴之王  ——李斯特小记  ??  ??  钢琴大师李斯特一生只写了两首钢琴协奏曲。但第一首更为出色。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因为在配器中用了当时只用于通俗音乐的三角铁,得了&三角铁&的别名。此曲的开头部分由弦乐奏出,继而被管乐器的和弦插入而遮断的曲调,令李斯特本人非常得意,并常拿它来哼唱一句他自己编的歌:“对于你们大家,这是一个神秘的谜。”这确实是一首天才之作,洋溢着神的光彩。  ??  弗朗兹·李斯特,他是爱斯特哈瑟亲王的一个会计师的儿子,日出生于匈牙利的瑞丁。在他的孩童时期,他就深受吉普赛人的音乐和贝多芬的音乐的薰陶。在李斯特少年时参加维也纳的音乐会上,大师贝多芬对他极为赏识。12岁时,李斯特来到了巴黎,以后他不断地来这里,而且一直到1847年为止,他大部分时间都生活于此。  ??  在巴黎他受到了各种文学、艺术和世俗社会的影响。法国的浪漫主义对他起了巨大的作用。在他12 岁时,要法兰西歌剧院上演了他的一幕剧《唐·桑契》。随后他在欧洲开始作巡回演出。由于他辉煌的演奏技巧和对于乐曲表演的力度和深度,使他的听众为之惊叹不已。15岁时(1826年),他写了《十二首钢琴练习曲》,后来(1838年)成为《十二首高级演奏练习曲》,其中的第四首又改成一首交响诗《玛泽巴》。  ??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给予了李斯特一个启示:他把它改编成一首精彩的钢琴曲。他深为《一个艺术家生活的插曲》的作者的思想所打动,他成了一个最最热心的诗歌描叙音乐和标题音乐的支持者。李斯特除了大量的创作乐曲之外,更喜欢搞改编,通过改编(主要是将他人作品改作钢琴曲)来介绍别的作曲者。通观整部音乐史,李斯特恐怕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音乐“翻译家”。  ??  弗朗茨·李斯特的同胞、钢琴家伊斯万·托曼在回忆录中写道:“李斯特一生的悲剧在于:他的创作未能在观众和报纸上引起应有的反响。倒是他的改编曲和炫技性钢琴曲,知道的人还多些。’我可以等待’,他骄傲而内心辛酸地说。” 时间让等待成为团圆的结局,而不是戈多的故事。  ??  贝多芬使钢琴雄辩滔滔,李斯特将钢琴化为管弦乐队。事实上,在钢琴和管弦乐两个方面,李斯特的作品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地位,在19世纪中叶的浪漫派运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贝多芬犹如中国的唐诗,李斯特则属于宋诗,整体上不如贝多芬,但另有贝多芬所不及处。  ??  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这些作品部是以匈牙利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加上李斯特的天才打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这些乐曲结构精炼、乐思丰富活跃,音乐形象始终鲜明而质朴。  ??  《第一钢琴协奏曲》让我们深味了李斯特的音乐魅力:那种极富幻想色彩与想象力的钢琴作品。仿佛从庸常的日子里走出来,领略一种纯洁明净的高远之境,或许这便是音乐迷人的秘密吧。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本人则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
  自己提一下。
  图片不错~
  在这看乐评,在基点俱乐部听音乐。
  谢谢symdd的支持
  11  喜多郎的风花雪月  ????  ????  最近从乐友那里借来一张日本音乐大师喜多郎的一张专辑《KOJIKI》(可译为《古老的记忆》),听得如痴如醉,大呼过瘾。体验一种久违的快乐与喜悦。平常耳朵里听到的都是软绵绵的流行歌曲,那种甜腻腻的病毒听久了,人会丧失对声音的天然敏感。《KOJIKI》给人一种不同的享受,让人重温大自然的魅力。   ????  喜多郎,原名高桥正则,喜多郎是他从前的绰号,跟一个日本当时的卡通角色有关。一九五三年出生在日本的一个信奉神道教的农民家庭。他虽然是在迅速西方化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却始终坚持传统的价值观念,此种信念对其音乐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喜多郎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弹电吉它,然后组织了一个名叫&信天翁&的乐队,将自己诗一般的境界融入到最早期的作品当中。  ????  一九七○年,喜多郎又开始演奏键盘,并且组织了&远东家庭乐队&,发行了两张颇有新意的摇滚专辑,这是他&印象主义&音乐创作的开始。一九七二年,当喜多郎在欧洲旅行时,遇到了德国革新派合成器演奏天才克劳斯·舒尔茨和&新世纪&音乐的先驱&橘子之梦&乐队,从此开始懂得了合成器的多功能性和巨大威力,由此改变创作方向。后来,喜多郎说:&我可以用合成器创造海洋、冬天的海岸、夏天的海滩上的全部景色。&   ????       喜多郎对传统非常感兴趣,专辑《KOJIKI》的创作就受了日本传统故事的启发。喜多郎认为自己的创作灵感完全来自大自然,他说:&大自然激励了我,我只不过是个使者。&当他想要进行音乐创作的时候,他总是爬到山上静静地倾听。对于喜多郎来说,他的音乐有些像白云,有些像流水。喜多郎的音乐是寂静之声,是精神的倾泻,从他的音乐里人们可以听到风声、水声、鸟鸣声,还有受小提琴、吉它、西藏号角及由鼓和其他打击乐器奏出的东南亚民间打击乐的影响而创作的合成曲调。   ????       喜多郎自认为灵歌大师奥蒂斯·雷丁对他的影响最大。他觉得节奏与布鲁斯有一种深奥的东西,一种情感。他说他的音乐不是节奏与布鲁斯,而更像灵歌。每一个晚上,他都在想把自己的感觉融入音乐之中。记得四川的洁尘说她听喜多郎的感觉--&那就是静静的感伤。我也不能判断我是否听懂了他,也许,把他的厚听薄了,也许,把他的清浅听复杂了。&  ????       喜多郎不仅仅满足于已取得的辉煌,他的音乐风格还在不断地发展,充满了革新的信息。他的新乐曲用富有异国情调的日本乐器和普通的吉它、长笛、鼓来共同演奏,那些音符起初只是微微地闪动,继而好像在低声吟语,时而让人平静如水,时而使人心潮激荡。他把听众带到了一个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漫长的音乐之旅,让我们聆听到&大自然的音乐&的魅力。   ????  喜多郎的音乐是最贴近旅人心中的低吟的。在喜多郎的作品里有一个一直保持的特色,那就是在曲子与曲子的转换和停顿之间,总是轻轻夹以呻吟般的风声和低泣似的水声,每每听到这些地方,一股凄凉和豪华的大风便绞裹在一起,从人的心灵深处穿过去,穿过去,不知去向……喜多郎后来的风格和早期不同了,乐器的使用也更为广泛,有人说少了早期的宁静,但是,不论过去现在或是未来,不论曲风再怎么改变,喜多郎作曲的用心及对大自然的关怀是永远不会变的。  
  12  冬日里的柴可夫斯基  ??  ??  海岛的这个冬天很冷,仿佛一个世纪的寒冷都汇聚在这个冬天。在阴冷的客厅里流淌着俄罗斯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曲子,客厅里没有火炉,音乐越听越冷。我仿佛看见柴可夫斯基驾着雪橇滑过俄罗斯冬日里的旷野,像一支如歌的行板。身边参天的白桦林,挂着一只又一只不闭的眼睑,观望着人世的阴冷。那种阴冷刺人肌肤,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多年以后,惟有1989年的枪声才能与之相比。记忆让我们遗忘,再艳的荷花也掩饰不了我们内心的哀伤。   ??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19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父亲是一个冶金工厂的厂长兼工程师,母亲爱好音乐,很会唱歌,也会弹琴,因此,他们家庭充满了音乐气氛。他自幼便已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但是,家里的人却从来没有想到他将来会成为一个职业的音乐家。1862年柴科夫斯基进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于他终于踏上接受真正的专业音乐教育的决定性道路。毕业后(1866年),应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邀请,柴科夫斯基就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历时11年之久。  ??       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世界里,尖细、轻飘、单薄的声音,像一股清冷的溪水,挟带走了他周围的温情。他悲哀、忧愁、疲倦不堪。他的苦难,只能以若断若续的语气道出。他细心地从胸腔中捧出游丝般的、富有弹性的弦乐。他执着地挑起其中最粗壮的一根,像一个顽童,用双手,用他毕生的力量,把它继续拉长拉细。他的动作活泼、优雅,他用他苦难的材料给你表演人生的欢愉。游丝终于不堪重力,无声地断了。苦难断裂了,他生命的依凭没有了,他深邃的双眼再也藏不住无边的阴暗,他的白胡须肆意地飘舞着这辛酸。   ??  柴可夫斯基并不是用音符占据你的耳朵,而是以他真诚的内心深深地感动听众,他用苦难的素材给你表演人生的欢愉,他用令人亲切熟悉的人间烟火气息引领你走进音乐的圣殿。俄罗斯的交响曲由安东·卢宾斯坦所开拓,柴可夫斯基所发扬光大。柴可夫斯基自己的态度却是非常谦虚的,在他晚年至友人的信函中,他说:“由于自己拙于把握、运用音乐形式,使我感到终生烦恼,我所写的作品,概都是些粗糙的作品,只要识者一眼,立刻就可以看穿了。”  ??       然而柴可夫斯基虽然在当时很受欢迎,但关于他的评价问题却一直有不同看法。著名音乐学者巴里奥认为:“除了柴可夫斯基的大约15首风格多变的钢琴作品富有创造性的韵味之外,其余的作品都陷于假古典主义、假浪漫主义艺术的不良倾向,这妨碍了他取得像其他一些近代大师们所应有的发展。”另一位音乐学者恺撒居伊则认为:“如果把柴可夫斯基看作是俄罗斯作曲家,那就大错特错了,他只是一个会作曲的俄罗斯人罢了,他对我们民族歌曲中的诗意、深情、宁静、恬美始终是陌生的。”而著名音乐学家波尔盖和代尔莱阿斯又是一种看法:“柴可夫斯基的艺术虽然缺少精神的语言,交替的变化,但是由于他真诚恳挚的内心深深地感动了别人,这就抵偿了他的不足,在哀婉凄凉的感情上他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巨大的器乐作品,虽然有时过于冗长,但在感情的起伏上面,其惊人的力度可与瓦格纳相比。”   ??  据说柴可夫斯基是同性恋者,柴氏的第六交响曲本来他自己命名为《节目交响乐》——至于这个“节目”指的是什么,却是一个谜,后来他的兄弟将之改名为《悲怆》。似乎有点缅怀同性恋的悲性命运的意思,性学家蔼理斯(Havelock Ellis)就径称这首交响乐的秘密“节目”就是同性恋的悲剧,也有的乐评家认为他的第五交响曲中的“命运主题”所指的也是同性恋。 一个大艺术家必然有种种怪癖,犹如硬币之正反两面,缺一不可。  ??  我无从评判柴可夫斯基音乐的优劣,我只能聆听大师的悲怆之曲,我在“悲怆”中感受人性的光辉与人格的伟大。这就是柴可夫斯基。他用令人亲切、熟悉的人世欢愉铺就了一条通往黑暗坟墓的道路,以最直接的抒发个人感情的方式,来表达最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以大家都能理解的音乐语言组织出生活中的诗意和人类感情中风流迷人的成份,因而能触动人们的心灵。日清晨,他终于走完了这条路。音乐是一种人类语言,它无须翻译,只须倾听。冬日的柴可夫斯基,留给我一个俄罗斯大地的回声:用苦难换取欢乐!虽然苦难并不一定能换来让我们珍惜的财富,但音乐总是灵魂的声音,灵魂的秘密只能倾听。  
  顶一下
  在线欣赏:
Kitaro 喜多郎: Kojiki 古事记 (全)  http://www.w-/blog/blogview.asp?logID=1210
  谢谢支持
  13  不装饰你的梦  ——蔡国权小记  ??  ??  以前一直喜欢听粤语歌,1980年代在南京读书的时候开始搜寻粤语歌手的带子。当时喜欢的歌手有达明一派、陈百强、蔡国权、梅艳芳、刘美君、张立基等。后来流落孤岛,对听歌的兴趣淡了许多,新出道的歌手完全陌生了。人在广州,到处都是白话。偶然的一天,听到蔡国权的《不装饰你的梦》,内心有一种忧伤。蔡国权应该是香港最有才华的音乐创作人之一,可惜的是他歌红人不红。在他的那个年代,谭咏麟、张国荣双峰鼎立,大红大紫,陈百强也是偶像级的人物。于是香港那块弹丸之地就没了蔡国权走红的空间,寂寞,很正常,仿佛最后一班渡轮,身单影孤。  ??  蔡国权成就最丰盛的一年是1985年,为别人写了不少好歌,自己也出了三张唱片,其中《蔡国权精选》更是一张白金唱片。也是在1985年,蔡国权作曲作词的《顺流逆流》被徐小凤唱遍了千家万户。这首歌堪称经典中之经典,也是蔡国权在物欲横流的娱乐圈最真实写照:不经意在这圈中转到这年头/只感到在这圈中经过顺逆流/每颗冷酷眼光共每声友善笑声/默然一一尝透/几多艰苦当天我默默接受/几多辛酸也未放手/故意挑剔今天我不在乎/只跟心中意愿去走。  ??  在那个谭咏麟、张国荣、陈百强锋芒笼罩香港乐坛天空的年代,乃至四大天王烽烟再起,作为歌手的蔡国权都是站在边缘。他比很多歌手都有才情,只是没有当红的运道,寂寞也许是蔡国权的宿命。然而我非常喜欢他的歌,那种淡淡的忧伤与温暖的抒情,很容易就打动了少年人的情怀。“愿意心痛苦/不装饰你的梦/别再将我心/反复的戏弄/宁愿我携着忧郁归去/像刚消失那阵风/别再伤我心/它伤得那么重”(《不装饰你的梦》)。  ??  古典、婉转、直击人心的词曲,深情、诗意、柔情万种的唱腔。也许,只有蔡国权才可以把歌曲作成一首首的诗,只有蔡国权才可以把歌曲酿成一杯杯的酒,让我们听了有所共鸣,有所感悟。偶尔会在一些香港电视剧集里看到蔡国权的身影,一副眼镜,貌不惊人,斯文安静,然而从来也不是主角,与他在歌坛的遭际一样。“谁愿意一颗心永落空”,无可奈何的歌词中透散出世事的莫测与歌者的寂寞。  ??  蔡国权所唱的好歌很有一些,譬如《最后一班渡轮》、《不装饰你的梦》、《追忆》、《寒傲似冰》、《天意人心》等等,尤其是《天意人心》、《不装饰你的梦》令人百听不厌,能把情歌唱得如此温暖细腻,香港歌坛不作第二人想。重温旧歌,忆起从前的一些往事,似水流年,被歌声带到那个白衣飘飘的大时代现场。刹那间,我被怀旧所迷醉,心中满是忧伤与哀愁。情歌还是老的好——吕方如是唱道。    
  14  写在音乐边上  ??    ??    现代美国杰出的作曲家和指挥家艾伦·科普兰说过这样一番话:“读一本关于如何理解音乐的书并不能加深对这门艺术的理解。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我想艾伦·科普兰先生这番话对不少音乐爱好者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艾伦·科普兰简直是在宣判文字在音乐领域的死亡。然而我的一位好友却并不畏惧这种说法,反而出版了一本叫做《音乐边上》的妙书,以文字的方式宣告音乐的复活,在“音乐边上”跳起自由之舞,痛快淋漓地书写内心深处对音乐的爱与哀愁。  ??    《音乐边上》里的所有文字均选自本书作者们(主要作者有宋念申、达巍、王呈、王静等)在一个个人音乐网站(黑缪网)中发表的原创文章,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辑“主题聚焦”、第二辑“唱片分说”、第三辑“从书架到音乐厅”。虽说是有分类,但落到文字的根底仍是人的灵魂写照,正如“后记”所云:“本书的文章大抵都是从音乐的镜头看出去,通过个人心智的思索,落在更宽泛、也更深刻的艺术、思想和生活上。”确实如此,这些文章记录的是作者们个人心灵与音乐碰撞产生的火花,而不仅仅是“就乐谈乐”。  ??    虽然《音乐边上》的作者在“前言”中谦称“这是一本关于音乐的书,却注定不是职业音乐人的宏篇力作或者资深业者的权威指南。”但对于我这样的音乐门外汉而言,却已经非常专业了,譬如其中谈到的皮埃尔·布莱兹、帕勃罗·卡萨尔斯等著名音乐大师,我都是第一次听说。还好,在这本书中我也见到了久违的巴赫、肖斯塔科维奇、威尔第、贝多芬等人的名字。不认识的音乐家,我通过文字来了解一下;认识的我倒要看看别人是如何写他的。读文学的都知道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音乐而言,也是如此。  ??    这些作者显然对巴赫情有独钟,专门以“创造巴赫的16种方式”来怀念一位逝去的音乐大师,而这16位诠释巴赫的音乐家也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还是达巍说的好:“如果我们把巴赫比作一座大教堂,那么在漫长时间之流中,这座教堂早已倒塌,很长时间内只是一片残垣断壁。现在的大师们基本上只有这两类:一是墨守成规,复原巴赫;另一类则追求‘神似’,力求准确地传达巴赫音乐的本质。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人们才能在浪漫主义之后看到另一种选择——神性的、对位的、节制的、清澈的音乐,巴赫和整个巴洛克音乐才能在20世纪得以复活。”  ??    我敬畏肖斯塔科维奇,但我并不敢深陷于他的音乐之中。在《音乐边上》我看到两篇有关肖斯塔科维奇的文章,都是宋念申写的。一篇是“笼中的肖斯塔科维奇”,一篇是“散乱读《见证》”。我听肖斯塔科维奇,也是从他的自传《见证》开始的,陆陆续续地边听音乐边看书,领略苦难是另一种流亡的黯然与忧伤。读此书时正是深夜,想到自己尊敬的音乐家马勒在晚年的第八交响乐里,团结众人的力量给他处的世界一记响亮的耳光。而肖斯塔科维奇在自己的暮年,只是静静地坐在屋里,用几根琴弦的声音对所有人说“晚安,朋友”。  ??    记得农历已卯年初夏漫游北平,于国林风书店购得作家李杭育编撰的《唱片经典》(增补本·三联版)一书,随手翻阅,略略长了一些音乐唱片方面的印象。此次看到《音乐边上》一书中的第二辑“唱片分说”,不禁有种亲切的味道。当然同是写唱片,各有其风格,李杭育的写法是一种。而宋念申、达巍、王呈、王静等作者“不但彼此写法有很大的不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有很大差异,常常只是一时一地的感受。”这就与权威的唱片指南拉开了距离,更突出了私人听乐的独特感受及其魅力。  ??    对于我来说,我更喜欢那种私人性的音乐感受与理解,而非专家式的指南或教导。譬如宋念申的“乐色撩人”与达巍的“有情无色: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等文字,无论他们的理解正不正确,反正是写出了他们心中所听到的音乐,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这样的音乐文字才是令人快乐的,正如我们像蝴蝶一样成长,不断地蜕变,但那颗飞翔的心是从不改变的,因为飞翔是快乐的,尤其是在音乐边上飞翔。  ??    
  &痛快淋漓地书写内心深处对音乐的爱与哀愁&
  坐等100篇:)
  15  生活在别处的许巍      过去我听音乐是很勤恳的一个人,有音乐笔记。再往前一点,还贴偶像的照片和八卦新闻。那时觉得自己能独自远行。并非跋涉,而是以漫步这般浩大的姿势。如果没有其后的混沌,音乐笔记的喜悦,或许不会成为讽刺。    2001年买吉他,为弹会《灰姑娘》把手指磨出茧。后来留起长指甲,号称学美甲。吉他再碰断了弦。02年换弦一次,32块。还是不碰,索性送了人。05年毕业,我们分别,我捏着吉他,手心烫。记不起那时我曾有过飞翔的本领。只叹落入尘世后,竟突然懂了进退,混得欲仙欲死,如入涅磐之境。     2005年我才对岁月这个词有了一点点体会。但是我已经忘记了从1984年到2005年,我有过的所有勇气与想法。我要做的事,和爱过的人。而一切化妆打灯光借服装的行为都只是为了终于出镜一次。    我在BLOG中写买了新电脑的事,胡老师说,有了电脑,要多写些好文。我说会兢兢业业捣糨糊。伊万美女问我想做什么版面,要了音乐。然而对音乐,我并不十分懂得。那么也以我惯常的散漫,来写音乐笔记,一起走过我们的音乐季节。    我终于踏实的坐在家中看雨,确定再也不会发生开学事件时,又对我梦寐以求的毕业心怀置疑。我就是这样,有些东西想久了就会感到陌生。又比如许巍。    现在的男生喜欢讲自己把许巍当作行吟骑士。但是他们不知道94年许巍已经在唱《青鸟》和《两天》。包括97年的出了专辑《在别处》。封套上是一个黑衣人装扮成一只展翅的大鸟。还有他穿着大衣靠在北京某一截胡同的墙上长发的LOOK,有点像我喜欢的张楚。那时候我是希望他红起来,于是买了一盒正版卡带,在我上初中的时候。    那时我表姐说他,二十几岁的男人还整天在那里充满幻想,真是太好意思了。表姐大我四岁,她总是强调自己和谢霆锋是同年。她嫌弃许巍长的丑,但人家红了起来。2000年《那一年》的制作已经是自己一手包办了,但我是2001年才买到。身边的同学还不大知道他,她们喜欢张楚,可惜张楚是红在94年,已经错过了。她们只等到了许巍。2003年买到《时光漫步》的时候,连我们校园之声都整天播许巍遇到一个成熟女人了。所有女生都在哼蓝莲花,貌似只知道这一句歌词,就这么不断的蓝莲花蓝莲花下去。今年又发了《每一刻都是崭新的》,我根本没有买的热情。但是身边的人都买了。所有的男生都曾梦想过仗剑走天涯。这一点,在毕业留念册上尽得彰显。    有过一个男生听说我喜欢许巍,便开始深情的培养自己对许巍的兴趣,可惜他占了上文所有男生的行为。他只要看到许巍的音乐,不论是否重复都要买回来。为此我最头痛的事就是陪他逛音像店,大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恨。我在他的熏陶下,渐渐不听许巍了。《每一刻都是崭新的》出来时我坚决不买,他说要买来送我,我一气之下,把《在别处》送给他了。我咬牙切齿的对他说,我不喜欢许巍。我想他是爱上许巍了吧。彼男非常感动,差点对我以身相许。    当许巍唱在别处的时候,歌词里漫溢的是幻想、绝望、翅膀、离开、飘荡。十几岁的时候总是喜欢彼岸、在别处的感觉,装深沉。最喜欢水妖,嘈杂的配乐背景下,女子的声音若隐若现的漂游着,然后是许巍温暖的歌声。觉得有幻想,有希望,可以去找一片开阔的别处。这诱惑让我向往,这歌声给我幻想。但《在别处》并没有为他带来镁光灯下漂亮光鲜的生活,那一年,你还在不停奔跑,眼看着明天依然虚无缥缈,在生存面前那纯洁的理想,原来是那么脆弱不堪。    现在许巍的声音是代表温暖与清澈。像《时光漫步》。人们说他和朴树分不清了,说许巍不摇滚了。他在颠簸在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终于找到迷茫的出口,为大众所接受。打开了生命中灿烂的一面。    像毕业一样,许巍红起来依旧让我很高兴的事情。他不会再因为没有钱不能做许多事,像我一样。许巍从摇滚的愤怒中毕业了,作品温暖抚慰人心。他说,做出好音乐才是真的,别再误导别人,以为生活就是痛苦的,摇滚就是颓废的。    在夏夜握一杯冰冰啤酒,看琥珀色液体里冒起来的气泡,或是冬季捧着玻璃杯装的热水,听许巍,你也可以爱上他。像他唱的一样平和,一样平和的去爱他。是对音乐的尊重。    
  看到许巍,  支持一下。
  作者:murphy_mi 回复日期: 9:36:18 
    看到许巍,    支持一下。    
  不错的文字~
  文化人  辛苦辛苦,不错不错  我有一种预感,该给此贴一个名分了
  好文!
  16  听,听,永远在听      永远记得门德尔松,给你高贵的沉淀。静处时,似有音乐自天堂飘出,带着我受伤的灵魂飞往高处,望得见一片澄澈的蓝色,纯净得仿佛初生婴儿的眼睛。就这样乘着歌声的翅膀,能够飞至任何你梦想的世界。在这样的天空,你的忧郁如纤细的萝藤,可以肆意地攀缘,一直到如游丝消散。会的,你会被它在某个瞬间击碎心底一切的芜杂,开始,纯白的生命。一如你刚来到世间,目之所及的第一双眼睛。    如果说音乐有阳光、鲜花,欢笑溢出,那就是莫扎特了。紧凑的步伐,明朗的风格使人的心随之兴奋。鼓动一种对春天的渴望,而没有浮士德式的精神痛苦和内心冲突,在这样的音乐里,你会莫名的感动,汹涌少年的激情,然后是伏案吟诗,当是李太白的醉酒放歌吧。《土耳其进行曲》给人以明快的印象,那种题材用这样的演绎技法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空灵与激动,似乎超越了一切。沉浸于其中,你的心随之接近极限,音符的跳跃紧扣住你的心弦。莫扎特给人的形象是多元的那是因为他人格的丰满,加上音乐的多维度。或者倾听莫扎特不光需要时间更多的需要心灵的空间。    如果爱音乐,德沃夏克应是常驻心间的,千言万语忍不住不说一些难忘的感受。《自新大陆》开头的那段柔板,使人如置身于莽莽荒原之上。慢慢的,随乐曲的延展,时间与空间也在你的心里延展,你此时会真的就如踏上一片纯净的新大陆。神游其中,扑面而来的是森林的芬芳和田野的清新。你无法走出这惑着你的世界,沉浸是因为无法言说的理由。所有的前思后想一起向你涌来,动心骇耳,言语道断,你只能叹为“听”止了。    在心灵深处,贝多芬永恒的注视似圣经散发金色的光芒。是命运桀骜,四面楚歌之时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追问。是的,曾经许多次的在黑夜里,关闭了所有的门窗,然后,激荡的音乐声充盈我的整个空间,甚至你能触摸到她边缘的音符,血液为之涌动,激情为之澎湃,精神为之震撼。此时,你还会惧怕黑暗吗?“扼住命运的喉咙”,我在曲中只听到这不断回复的声音。然后,最好回到月光下,骇浪或惊涛,最后重回宁静。不可否认,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完全超越了宗教、民族和种族的界限,自由和人性的光辉随处可闻,也许,人类精神的皈依就在于此。  
  MARK   要好好看看
  楼主好文  支持崔健
  “他以摇滚的方式体现了反抗的精神,他没有仇恨,没有虚伪,没有冷漠,他惟一的目的就是宣泄一种对自我人生价值,对自我生存状态的理解和领悟。”  -------------------------------------------------------------------------------------  说的好!说的真好!
    楼主好文    支持蔡国权    天意人心  歌手:蔡国权    朦胧的东方,远古开始的一套,  万物生于天意的角度,   凡人的一生,几多得到得不到,尽在天公手里操,   但若天可知,世间种种的苦恼,为什么不稍做点引导。   为什么苍生想得的偏得不到,  许多基本的美好, 莫说痴与梦,  天不许我行半步,用我哀与怒,也要奋力试比高,   人间怎么猜得到,天意的喜与怒,千秋兴衰如何的去路,   人生怎可知得到,温暖给他记号,风波中,觅前路。   望问知不知,天公衰老不衰老,只知此身依我心,   望问可不可,最终得到得不到,亦莫须天公赞许不赞许。
  曾经因为不装饰你的梦,用手走路这两首歌而很喜欢蔡国权,  后来他的所有的代表作我都基本听过,唱过,  推荐给一个朋友听,  他听了说:  每首歌的旋律都差不多,浓郁的粤曲小调味道。    
  好东西
  强贴!收藏.
  为公忙 为私忙
吃碗茶去  求名苦 求利苦
  不错哦
  好,我很喜欢
  很困惑的问下LZ 要有多高的素养才能理解古典音乐...知道是好东西,但只能凑凑热闹是很难受的事情
  崔健前面两张专辑都不错,从红旗下的蛋开始个人就不很喜欢了
  因为有音乐,生活才多姿多彩。
  爱音乐,爱生活.
  好贴,谢谢楼主
  为乐而生,为乐而声
本来以为LZ是四五十岁的老男人,哪知也是一刚毕业的毛头小生,哎,从LZ的01年才开始会弹灰姑娘的经历来看,LZ的音乐素养应该相当一般,但是装B的能力相当深厚,写写流行乐评凑合忽悠也就算了,还敢写古典乐评,还开口闭口勃拉姆斯,舒伯特哦我想请问你有多少底蕴支撑你写古典音乐乐评,你对他们的音乐到底懂多少,再仔细一看LZ的评论,便知道完全是个拿所谓高雅的东西来装B的,文章无非是从各种乐评东搬西抄,拉拉音乐家家常,然后自我抒发一下个人情感,对他们的音乐结构,音乐特点提及甚少,就算提了,也就是说几个形容词一带而过,你这样的乐评也就配哄哄凑热闹的,我很怀疑LZ是否有一丁点乐理基础...估计拿最简单的流行歌曲给你扒谱你都不照,还跑这张口闭口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别糟蹋古典音乐了吧 古典音乐不是你装B,装有品位的工具,更不是你勾引姑娘的前戏,老老实实回家听两只蝴蝶去吧 那个适合你
  喜欢崔健的解决。    那才是他最好的一盘带子。  
  好帖!
  留个记号,貌似LZ的这些评论的文风不是很统一?莫非是……
  好东西
  马克~~
  留个记号
  听个音乐要写这么多东西,累不累哦,有没有什么新意。
  写着玩的,无聊嘛:)
  mark一下,ms很棒哦
  不错,记号
  爪一下
  不得了哈
  记号,强贴
  收藏。
   关注,支持:_)
  记号。。。。听得这么杂,貌似跟俺的品位有一拼哈^0^
  期待作者更多的乐评!
  以前很喜欢高明骏的歌,第17篇乐评就些他吧。
  高明骏的声线颇具特色,嘶哑、虚幻,忧郁中略带一丝伤感,被音乐界称作“一种男人的声音”。
  记号一个~~~  期待中~~
  下文?
  对古典音乐实在没研究……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那些年我们听错的歌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