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完核舟记,要求写一篇描写工艺品描写建筑物的说明文文。

23、《核舟记》问题集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23、《核舟记》问题集锦|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初三课文核舟记5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33页1下载券4页1下载券6页免费2页免费15页免费2页免费2页1下载券25页免费44页2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5页1下载券14页免费39页免费29页免费26页1下载券
初三课文核舟记5|很​有​用​啊.​0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07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作文。我们学过了《核舟记》,也学了不少的说明文。其实你已经有能..
作文。&&&&&& 我们学过了《核舟记》,也学了不少的说明文。其实你已经有能力写一些简单的说明文了。当然在写的过程中要抓住所写对象的特征,从形状、颜色、功用、形成、来历等方面去考虑,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调用多种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进行介绍。&&&&&& 现在请你选一件你喜爱的工艺品、小玩具或者用具。例:文具盒、五彩笔、小电筒、发卡……将它介绍介绍。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自拟。
题型:写作题难度:偏难来源:江苏期末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作文。我们学过了《核舟记》,也学了不少的说明文。其实你已经有能..”主要考查你对&&其它作文&&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主要包括小作文、应用作文以及课文的续写或者读后感等,应用作文主要考察常见应用文(通知、请假条、申请书等)文体的格式,课文续写或者读后感主要考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应用文为例来探讨其他作文的一般性质和写法: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事情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应用文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多了。 所谓应用文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为处理实际事物而写作,有着实用性特点,并形成惯用格式的文章。本质特征:1.写作目的明确应用文是为实现特定目的服务的,因此其写作动因与目的十分明确。2.语言表达规范应用文主要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适当采用一些古语词汇,文章的语言庄重、简洁、严密,这一点和文学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差异。3.格式体例稳定大多数应用文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通用格式和体例,这体现了其规范性和严肃性,撰写者在拟文时必须遵守格式体例的要求。4.时间要素明确应用文其所针对的事务一般是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因此执行时间、有效期和成文日期等时间要素非常明确。四要素:A主题每篇应用文都要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主题越是具体专一,应用文就越容易写出B为谁而写私人信件为家人、朋友、爱人而写;商务信件为生意伙伴而写;广告为一般大众而写;海报为某一群人而写。了解了为谁而写,就可以使应用文的内容适度而得体,使你的信息能全面地传达给对方。C写作目的为什么要写这篇应用文?是要把你的信息提供给对方,还是要求对方给你提供信息?是洽谈生意还是联络感情?一篇应用文尽管确定了主题,有时却达不到目的,这是为什么?目的不明确,就会造成内容不确切,造成费解。D文章的格式和结构不同类型的应用文其格式和结构是不相同的。信件有信件的格式和结构,广告有广告的格式和结构。不了解各类应用文的格式和结构,就写不好应用文。应用文写作格式: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否则,就会违反构段意义单一的要求,变成多义段了。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④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⑤具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再下一行写日期。续写文章时要注意:一是要根据所提供的文章开头、结尾或其他线索,明确续写的方向和路子。二是续写时,情节的发展要合乎逻辑,人物的思想要前后一致,叙述的语气上下也要一致。1、承接上文,自然过渡2、合理想象,生动有趣& 3、设置悬念,引人回味续写作文方法:1.认真读懂给你提供的材料,想一想续写后整篇文章中心是什么,要根据这个中心,展开想象的翅膀,补续事情的发展和故事的结局。展开想象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想象要符合原文的发展,人物和事物要与原文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②想象要符合生活实际。即使虚构,其内容也应该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不能为了追求故事的离奇曲折,编得天花乱坠,使人难以相信。③想象成的作文,要与提供的材料融为一体,要有明确的中心,重点要突出,有详有略地把事情写清楚。2.续写部分和前面的文章衔接得上,并且与原文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相一致。故事情节的向后延续发展要合乎情理。3.续写的语言要尽可能与原文的语言保持风格上的一致。
发现相似题
与“作文。我们学过了《核舟记》,也学了不少的说明文。其实你已经有能..”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52955109590104133597949905071793核舟记一文_百度知道
核舟记一文
帮我旷写核舟记第4段
提问者采纳
第四段:舟尾横卧楫(jí)楫左右舟各居右者椎(zhuī)髻(jì)仰面左手倚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壶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翻译:船尾横放着支船桨船桨左右两边各船夫右边扎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脚趾像声呼叫左边船夫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炉面壶眼光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像听茶水烧没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9条回答
译文 : 明朝手艺奇妙精巧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寸木雕刻房屋、器具、物及鸟兽、树木、石都按照木原模拟些东西形状各各神情姿态曾经送给我用核雕刻船应刻苏轼游赤壁情景 船尾约八点约两颗黄米粒高间高起并敞部船舱用箬竹叶做船篷覆盖着旁边着窗左右各四扇共八扇打窗户看雕刻花纹栏杆左右相关窗户看右边刻着山高月水落石左边刻着清风徐水波兴用青色颜料涂刻着字凹处 船坐着三间戴着高高帽并且胡须苏东坡佛印右边鲁直左边苏东坡、黄鲁直(黄庭坚)起看幅书画卷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卷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左端右手指着书画卷像说苏东坡露右脚黄鲁直露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互相靠近两膝各自隐藏书画卷面衣褶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襟露两乳抬仰望神态表情苏东坡、黄鲁直相类似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船并竖起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左膝念珠清清楚楚数 船尾横放着支船桨船桨左右两边各船夫右边扎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脚趾像声呼叫左边船夫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按着炉炉面壶眼睛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像听茶水烧没 船背部稍微平坦面刻姓名文字启壬戌秋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像蚊脚勾画清清楚楚颜色黑刻着枚篆字图章文字:初平山颜色红 总计条船刻五;刻八扇窗户;刻篛竹叶做船篷、船桨、炉、茶壶、书画卷、念珠各件;联、题名篆文刻文字共三十四计算度竟满寸,原挑选桃核窄雕刻嘻技艺真灵巧奇妙啊 注释 语音发音 洢(yī) 皿(mǐn) 贻(yí) 罔(wǎng) 黍(shǔ) 髯(rán) 椎(zhuī)髻(jì) 神情与苏、黄属(zhǔ) 词类用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衡木:衡通横横着 3、舟首尾约八奇:通用连接整数零数 4、盖简桃核修狭者:简通拣挑选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夫。在右边的人扎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脚趾,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夫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译文 :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都按照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刻成的小船,应当刻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颗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并敞开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青色颜料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黄庭坚)一起看一幅书画卷。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卷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左端,右手指着书画卷,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夫。在右边的人扎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脚趾,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夫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按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户;刻有篛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书画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核舟记教学建议
一、主旨概述
《核舟记》是一篇写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的说明文,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二、结构内容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核舟作者的时代,姓名和其雕刻工艺的奇巧,提出核舟的由来及其主题。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叙述各部位的人与物的神情状貌。这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总括核舟上的人,物种类和数字,赞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三、清晰的层次与精巧的布局
层次分明、布局精巧,细致全面又重点突出。全文分三部分,首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给读者一个总体印象。第二部分是全文主体,共四个自然段,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而以船头和船尾五个人物的雕象为重点,其中又以船头的三位主人公为主,三人中又着重突出苏东坡的形象,以紧扣“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借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即核舟窗户上的雕刻,虚写环境,引起读者的创造性想象,以补充小舟四周环境无法雕刻,难以直接再现的不足,使人们看到的一幅立体的画面。对核舟各个部分的描写说明,先总后分,左右上下清晰分明,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程序。文章的最后部分,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数字总计一下,合盘托出,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这样,再以直接惊叹与赞咏作结,就使具体说明与议论抒情结合。使古代工艺家的精湛技艺和极高成就,全面展示在读者眼前。
四、细致的观察与生动的描写
对核舟的人、物雕刻的描述,一一注明方位、数目、尺寸、大小,给人具体清晰的印象。例如:启闭自如的船窗,卷底衣褶中的足膝,历历可数的念 珠,细若蚊足的题字等等,都说明了作者观察细微,毫发不爽。对五个人物形象的摹描,同雕刻一样,做到形神倍现,各具情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置身于长江泛舟那美好的境界之中。
五、丰富的想象
《核舟记》之所以写得成功,除了归功于作者的细致观察外,还得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核舟上 雕刻着的一切,固然可以凭肉眼一一辨认,但有些地方,却非充分发挥作者的想象力不可。例如写苏、黄共阅一手卷,黄鲁直“如有所语”,这是作者的想象所得,核舟本身并未直接说明。但是,就是这么传神的一笔,把苏、黄二人亲切交谈的神情表现出来了。对二舟子的描写,一若“啸呼”状,一若“听茶声”然,也是作者的想象,不但反映出舟子休息时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而且,从“啸呼”上仿佛听到了回荡于大江之上的舟子的啸呼声;从“听”字上使人仿佛也同舟子一样隐约听到茶壶里的沸腾之声。这些都是作者的主观想象,然而却都是在观察客观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因而又都是符合客观现实生活的逻辑的。应该说,作品之所以如此传神,如此形象、生动,给人以如此亲切、自然之感,这是与作者丰富的想象分不开的。否则,文章可能只是一篇呆板、平实的解说词。
六、生动传神的语言
作者在描绘人物的神态状貌时采用了粗线条的勾勒与细致刻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例如:写苏东坡与黄鲁直看手卷时的姿态是:“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令人不只见其人,而且闻其声。“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一段,又是极细腻的文笔。写佛印是“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突出了这个出家人形象的特征,与读书人苏、黄迥然不同。写舟子也写出了他们的神情。
这些描述,显示了作者语言的表现力量,使读者深刻地感到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使读者深为赞叹。
七、谈话式教学方法建议
课文中难句不多,注解又比较详细,可以用谈话方式来进行教学。要点有三。
1.用比较的方式启发学生。例如将首段改为“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善雕刻。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将“旁开小窗……石青糁之”这段话改为“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再跟原文作比较。
2.用提问方式揭示学生注意雕刻品上的重要细节。例如问学生船头中间坐的那个人何以见得是苏东坡(“峨冠多髯’),苏、黄共阅手卷表现出怎样的情调(闲适、旷达),从什么地方看出船是顺流而下(楫横卧,一舟子休息,一舟子烧茶),如此等等。
3.在熟读课文后,让学生依次说说船舱、船头、船尾的情形。不看书,用自己的话说。
在叙述过程中要强调雕刻家构思的精巧、技巧的娴熟和作者观察的细致。
核舟记》教学设计1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扫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体会文章的主要特色。两课时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工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
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查字典,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wǎng)、贻(yí)、轩敞(xuānchǎng)、箬蓬(ruòpéng)、黍(shǔ)、糁(sǎn)、髯(rán)、褶(zhě)、髻(jì)、篆(zhuàn)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 ,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i,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诺。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
3.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②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医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4.学习第二段。
5.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o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零数,余数。
②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③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④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6.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舶的舱顶有着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工顶船篷(能看 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②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7.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业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悟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武、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武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明确: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依格”的介绍,对怫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三、学习第四段
1.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
(5)横卧一揖。(6)倚一衡木。(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十量词十名词”的格局不同。
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揖比喻:居右者谁会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沪上有壶。
3.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 到“居左者”。
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
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揖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辑同于无揖,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四、学习第五、六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字词。
①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宇。
②文曰“天启壬成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王戌秋日,即明嘉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武《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来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武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③钩画了了:钩画,字的一钩一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
⑥ 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i,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3.思考: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给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五、学生齐读课文,综合思考以下问题
(l)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2)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3)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六、布置作业
课文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试举例说明。附: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核舟记教学建议
一、主旨概述
《核舟记》是一篇写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的说明文,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二、结构内容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核舟作者的时代,姓名和其雕刻工艺的奇巧,提出核舟的由来及其主题。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叙述各部位的人与物的神情状貌。这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总括核舟上的人,物种类和数字,赞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三、清晰的层次与精巧的布局
层次分明、布局精巧,细致全面又重点突出。全文分三部分,首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给读者一个总体印象。第二部分是全文主体,共四个自然段,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而以船头和船尾五个人物的雕象为重点,其中又以船头的三位主人公为主,三人中又着重突出苏东坡的形象,以紧扣“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借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即核舟窗户上的雕刻,虚写环境,引起读者的创造性想象,以补充小舟四周环境无法雕刻,难以直接再现的不足,使人们看到的一幅立体的画面。对核舟各个部分的描写说明,先总后分,左右上下清晰分明,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程序。文章的最后部分,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数字总计一下,合盘托出,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这样,再以直接惊叹与赞咏作结,就使具体说明与议论抒情结合。使古代工艺家的精湛技艺和极高成就,全面展示在读者眼前。
四、细致的观察与生动的描写
对核舟的人、物雕刻的描述,一一注明方位、数目、尺寸、大小,给人具体清晰的印象。例如:启闭自如的船窗,卷底衣褶中的足膝,历历可数的念 珠,细若蚊足的题字等等,都说明了作者观察细微,毫发不爽。对五个人物形象的摹描,同雕刻一样,做到形神倍现,各具情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置身于长江泛舟那美好的境界之中。
五、丰富的想象
《核舟记》之所以写得成功,除了归功于作者的细致观察外,还得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核舟上 雕刻着的一切,固然可以凭肉眼一一辨认,但有些地方,却非充分发挥作者的想象力不可。例如写苏、黄共阅一手卷,黄鲁直“如有所语”,这是作者的想象所得,核舟本身并未直接说明。但是,就是这么传神的一笔,把苏、黄二人亲切交谈的神情表现出来了。对二舟子的描写,一若“啸呼”状,一若“听茶声”然,也是作者的想象,不但反映出舟子休息时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而且,从“啸呼”上仿佛听到了回荡于大江之上的舟子的啸呼声;从“听”字上使人仿佛也同舟子一样隐约听到茶壶里的沸腾之声。这些都是作者的主观想象,然而却都是在观察客观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因而又都是符合客观现实生活的逻辑的。应该说,作品之所以如此传神,如此形象、生动,给人以如此亲切、自然之感,这是与作者丰富的想象分不开的。否则,文章可能只是一篇呆板、平实的解说词。
六、生动传神的语言
作者在描绘人物的神态状貌时采用了粗线条的勾勒与细致刻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例如:写苏东坡与黄鲁直看手卷时的姿态是:“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令人不只见其人,而且闻其声。“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一段,又是极细腻的文笔。写佛印是“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突出了这个出家人形象的特征,与读书人苏、黄迥然不同。写舟子也写出了他们的神情。
这些描述,显示了作者语言的表现力量,使读者深刻地感到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使读者深为赞叹。
七、谈话式教学方法建议
课文中难句不多,注解又比较详细,可以用谈话方式来进行教学。要点有三。
1.用比较的方式启发学生。例如将首段改为“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善雕刻。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将“旁开小窗……石青糁之”这段话改为“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再跟原文作比较。
2.用提问方式揭示学生注意雕刻品上的重要细节。例如问学生船头中间坐的那个人何以见得是苏东坡(“峨冠多髯’),苏、黄共阅手卷表现出怎样的情调(闲适、旷达),从什么地方看出船是顺流而下(楫横卧,一舟子休息,一舟子烧茶),如此等等。
3.在熟读课文后,让学生依次说说船舱、船头、船尾的情形。不看书,用自己的话说。
在叙述过程中要强调雕刻家构思的精巧、技巧的娴熟和作者观察的细致。
核舟记》教学设计1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扫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体会文章的主要特色。两课时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工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
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查字典,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wǎng)、贻(yí)、轩敞(xuānchǎng)、箬蓬(ruòpéng)、黍(shǔ)、糁(sǎn)、髯(rán)、褶(zhě)、髻(jì)、篆(zhuàn)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 ,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i,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诺。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
3.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②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医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4.学习第二段。
5.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o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零数,余数。
②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③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④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6.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舶的舱顶有着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工顶船篷(能看 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②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7.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业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悟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武、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武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明确: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依格”的介绍,对怫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三、学习第四段
1.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
(5)横卧一揖。(6)倚一衡木。(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十量词十名词”的格局不同。
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揖比喻:居右者谁会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沪上有壶。
3.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 到“居左者”。
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
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揖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辑同于无揖,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四、学习第五、六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字词。
①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宇。
②文曰“天启壬成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王戌秋日,即明嘉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武《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来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武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③钩画了了:钩画,字的一钩一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
⑥ 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i,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3.思考: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给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五、学生齐读课文,综合思考以下问题
(l)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2)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3)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六、布置作业
课文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试举例说明。附: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第四段: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翻译: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夫。在右边的人扎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脚趾,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夫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按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明朝有个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做王叔远。(他)能用一寸长的木头,雕刻宫殿房屋、器具、人物物品,甚至飞禽走兽、树木山石,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作者)一艘用桃核雕刻的船,刻的应当是苏轼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颗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并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遮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庭坚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庭坚一起看一幅画卷。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卷的右端,用左手抚摸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左端,右手指着书画卷,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庭坚不相类似。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夫。在右边的人扎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脚趾,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夫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船的底部较平,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户;刻有篛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书画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了一个又长又窄的桃核刻成的。咦,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核舟记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小动物的说明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