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梯形四边求面积的高是四厘米面积是十八平方米

苏-27战斗机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苏-27战斗机
苏-27战斗机(文:Сухой Су-27,英文:Sukhoi Su-27,中文:苏-27;北约代号:Flanker,中文:侧卫)是研制的单座双发全天候空中优势第四代,主要任务是国土防空、护航、海上巡逻等。[1]该机采用体技术,悬壁式,翼根外有光滑弯曲前伸的,正常式布局,楔型位于翼身融合体的前下方,有很好的,底部及侧壁有栅型辅助门,以防起落时吸入异物。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机头略向下垂,大量采用,传统三梁式机翼。4余度,无机械备份,静不稳定设计。[2]英文名称Sukhoi Su-27次型/级苏-30战斗机研制时间1969年服役时间1985年定型时间1977年国&&&&家俄罗斯主要用户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首飞时间日[1]气动布局[1]发动机两个AL-31F涡轮扇叶发动机[1]机&&&&长21.93米[1]翼&&&&展14.7米[1]机&&&&高5.93米[1]空&&&&重13608千克[1]最大起飞重量30000千克[1]最大飞行速度2500km/h[1]最大航程3790km[1]
60年代的战斗机设计师们认为:最大的飞行速度、最高的飞行高度是战斗机取胜的法宝,在未来的空战中,的使用将使近距离格斗成为历史。因此,能够携带远程将比飞机的机动性更加重要。但在越南 战场上,具备这些特点的美国&鬼怪&战斗机却屡屡被“落后”的甚至击落。美国开始反思这种设计思想,并于1965年开始设计远距离截击与近距离能力并重的 ,从1965年开始相继开始了YF-15(发展成)计划和(后来的)计划,形成“高低搭配”的概念。海军也有了从衍生出的主力舰载机“大黄蜂”(Hornet)。到1974年,第一架F-15A 和TF-15A (后改编号为F-15B)正式进入美国空军服役。
苏联一直在关注着美国的研究。作为回应,前苏联于1969年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Perspektywnyi Frontowoy Istryebytyel/Perspective Frontal Fighter,PFI)未来前线战斗机计划,其主要目标就是要超越F-15,所以此计划也简称为“反F-15”(Anti—F-15)。PFI的任务需求包括:
1.取代旧型的拦截机,这些机种有图-128、以及P等三款。
2.担任长程攻击任务,像是的护航机。
3.执行长程入侵任务,攻击敌人的空中目标,像是空中预警机或是空中加油机。
在性能的要求上则有:
1.灵活的机动性。
2.最大平飞速度约2500千米/时(高空)。
3.作战半径高高度时为1700公里,低高度时为500公里。
4.实用升限18300米(60000英尺)。
5.可以在前线空军的第三级机场(跑道短于1200米)操作。
苏联在 年间将设计任务下达给、和三个著名的飞机设计局。1971苏-27战斗机三视图年,苏联国防部要求未来先进战斗机(PFI)的性能必须相当于美国的F-15,军方对PFI 的设计指标是非常苛刻的,要求飞机的最大马赫数在2.35 以上;在11000 米的最大速度为2000千米/小时;海平面最大速度为千米/小时;海平面上最大爬升率为300-350米/秒;实用升限在米之间;海平面上不带副油箱航程为1000千米;高度上不带副油箱航程为2500千米;使用过载8-9G;从600千米/小时加速到1100千米/小时的时间在12-14 秒;从1100千米/小时加速到1300千米/小时的时间为6-7秒:起飞推重比为1.1-1.2。另外,PFI项目还提出了详细的任务与武器要求。总之,未来的新型战斗机将在性能上达到美国F-15 和尚在设计的F-16 的水平。苏-27战斗机的开发始于1970年代,首架苏-27原型机T-10-1于1977年初出厂,当年5月20日在接近Ramenskoe市的儒可夫斯基飞行试验中心由试飞员伊留申完成其处女航。[1]经过一番精心设计,在1971 年早期时候提出了T-10(苏霍伊内部编号,T即Triangular代表三角翼布局,10代表苏霍伊设计局的第十种飞机[2])方案,设计编号为苏-27 ,不过这一编号在当时是严苏-27战斗机格保密的。鉴于T-10 的方案采用了较为独特的腹部进气式布局。为了减小风险,苏霍伊设计局同时还提出了“备份”版的T-10 方案,该方案的侧面非常类似美国的 ,原来的T-10 被称为T-10-1。苏霍伊设计局认为T-10-1 的气动性能潜力非常大,因此把它作为重点发展项目,总设计师亲自领导该方案的选型与发展。
T-10-1 的机翼采用了固定式,后掠角为45度。从俯视图上看,整个机翼象是鲨鱼的背鳍。预计两种T-10的起飞重量都在18000千克左右,而且已决定采用双发布局,如果要让起飞推重比达到1.15,推力必须达到千克之间,即单发最大推力至少达到千克之间。当时能达到这种推力的发动机有三种:AL-31F,D-30F-9 和R59F-300,由于飞机的结构设计还未完成,具体的发动机型号将在以后决定。接下来是武器系统的选择,最初计划为苏-27挂载2枚R-25半导弹和6枚R-60近距导弹,并安装-门备弹250发的AO-17A双管30毫米或GSH-301型30毫米机炮。雷达使用的是M的Sapfir-23MR雷达,对空探测距离为40-70千米,对地为20-40千米;带红外探测追踪传感器和光学/电视瞄准的光电系统;和脸部处理器,可以直接处理雷达和光电系统的数据资料并显示在上。
导航、自卫、无线电系统也经过了严格的挑选。在综合了这些系统之后,苏霍伊设计局根据实验结果对T-10-1的大概性能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该机无法完全满足空军的要求。苏霍伊设计局便改进了一些没计,如加大起飞重量、减少武器数量,改善了飞机的性能。在此时,飞机也根据要求可以挂载新一代的空对空导弹如和改进过的R-60M。
1972 年,空军召开了第一次与PFI有关的设计局会议。在会议上,各设计局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如的(当然还有“备份”版的T-10),的(当时该机采用高单翼,两侧进气和单发结构,此时的米格-29还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种米格-29)和雅克夫列夫设计局的雅克-45轻型战斗机、雅克-47重型战斗机。两个月后,召开了第二次PFI会议,米高扬设计局展示了新设计的米格-29,并且起飞重量为12800千克。而雅可夫列夫设计局的方案由于将发动机布置在机翼上、容易因发动机故障导致飞机失事而被淘汰。但真正有关PFI的决定将在第三次会议上公布。米高扬设计局在此次会议后,提出了一个意见:将PFI项目分解成两个独立的项目,LPFI(Lyogkyi PFI,轻型PFI)及TPFI(Tyazholyi PFI,重型PFI)。即同时发展苏-27那样的多任务重型战术战斗机 ,米格-29那样的轻型战术战斗机,它们将使用统一的主要设备和武器。这是自1971 年以来,苏联空军和飞机制造工业首次面临这样一种情况:80年代的苏联空军战斗机群将由两种飞机组成,就象美国空军计划的那样。
美国空军在YF-15开始试飞后,就认为过于昂贵,不可能经受得住大规模战争中的大量消耗,因此必须苏-27有另外一种飞机与之配合;简而言之就是由重型的F-15担负争夺和掌握制空权的任务,而由另一种便宜的战斗机与敌方战斗机进行空中格斗。这种轻型战斗机的武装不必很强,只要能带两枚近距导弹和机炮就行了,但它的机动性要好。1972 年1 月,美国的“轻重量战斗机”计划开始实施,这就是后来的。事实上,苏军的多次研究也表明:截击任务要求飞机能够保持与地面指挥所之间得通讯联系、同时必须具备高性能的爬升率和加速性,另外还必须装备有可以上视和下视的大功率雷达;如果是掩护任务,就要求飞机有较大的航程;而在近距离格斗空战中,高敏捷性、推重比、大速度才是最重要的。在当时,这些高性能要求很难在同一种飞机上有效地结合起来。从另一方面讲,也没有什么限制说空军只能装备一种战斗机。于是,事情就这样决定了:空军未来的主力战斗机将由两种机型构成,一种是多任务的,它必须有能力控制敌方防线后战役纵深(250-300千米)范围地区的制空权——这个指标与美国空军给的指标一样;另一种是,它的作战范围主要在敌我交战的前线或敌后战术地域(100-150千米)争夺制空权——这个指标也同一样。
多用途重型战斗机有很大的燃料携带量,并且要增加远程导弹的数量(增加到4 枚)、可数据上传的导航系统,先进的通讯和自卫系统;同时它还必须能执行截击。而轻型战术战斗机则必须容易制造和操作,如果没有什么特别问题的话,稍加地面训练的飞行员也能操作它,它的武器只需要2 枚远程导弹和相应的近距格斗武器。在生产花费上,生产1 架重型战斗机的资源可以生产2 架轻型战斗机,由这两种战斗机组成的战斗机群(轻型战斗机与重型战斗机的组成比率大约为7 : 3 )将得到最大的效费比。在1972年末,和都得到了各自的合同,以发展苏联空军未来的下一代战斗机——和。苏-27的LyulkaAL-31F涡轮扇叶发动机间距较大,提供比较好的安全性,以及进气道无间断的气流。同时在高迎角时帮助维持发动机气流。在进气道中有过滤网防止起飞时异物被吸入引擎。它的结构采用了约30%大量的钛,比例比任何当时的飞机都高。没有采用复合材料。后掠翼的前沿延伸融入机身,基本上形成三角形。翼尖裁剪以装置导弹或电子反制设备。[1]年苏霍伊遴选的几种方案根据国防部的命令,开始了T-10原型机方案的起草工作。首先要从大量的、不同的(不完整的)外形结构中选出一种理想的机体。在 年间,苏霍伊设计局挑选了大量的模型,以试图找到起落架和进气道的最佳结构。最后采用了一种三轮车式的起落架结构,这种设计很稳固,起接架的各个系统全部由液压系统来控制。进气道和发动机舱的组合也很让人头疼,经过大量的试验和计算,还是采用了将二波系进气道分开布置在机身边条翼下的布局。另一个大麻烦是苏-27的重落选的方案1-两台发动机吊装在一起量限制问题,注意的焦点都集中在如何减少飞机的重量上。经过精心安排,实际起飞重量仅增加9千克。这种重量上的“斤斤计较”使飞机的飞行性能没有发生行什么明显的变化。
根据空军的要求,新型战斗机必须具备大航程,并且苏-27的航程必须比对手大10%。美国的F-15 在没有外挂油箱时航程为2300千米,苏-27至少要达到2500千米,这使苏-27至少要携带5.5 吨燃料。但根据苏联的有关强度标准的要求,任何飞机都必须携带达自身燃料重量的80%的备份燃料,这就使飞机重量又增加了3.5 吨之多。尽管燃油重量指标远远超过了设计要求,但这也带来一些问题:按设计要求苏-27的机身强度应能在80%载油量时可以承受8g的过载,而这个80%的载油量是针对5350千克而言的。如果在载油量为9000千克时达到这个要求的话,那么为加强强度,飞机的空重将会增长到一个可怕的数字。为此,设计师将设计指标改为标准油箱容量为5350千克,剩下的3650千克燃油空间则作为内部副油箱。另外的几个方案的模型这样,苏-27的最大油量航程由原来的2500千米增长为4000千米。[2]
当时前苏联在先进材料技术(尤其是钛金属)方面和方面(已在苏霍伊T-4上试验成功)具有一定优势,这对后来苏-27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不过据传,老苏霍伊认为靠那时候苏联的科技水平尤其是方面,要造出比F-15好的飞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到后来前苏联被选中的T10方案模型和后来原型机有些不同科技人员忘我的工作热情与辉煌的成果使他对自己的项目充满了信心。只可惜他自己没能撑到苏-27上天的哪一刻,于日与世长辞。在这之后由担任主设计师之职。[2]
苏-27 的动力系统计划采用2台大功率的新一代可加力涡扇发动机,但这种发动机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如果要让飞机在起飞和空中格斗中的推重比超过1,发动机在打开加力时推力达到12500千克,这比AL-21F-3 高出了12% ;但同时发动机的单位油耗必须低,否则就不能满足飞机的大航程要求,与当时大量生产的AL-21F-3 相比,新型发动机的油耗至少要降低25%。同时,苏霍伊设计局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供发动机设计局“慢慢”研制。经过研究,设计人员们决定采用3 级低压、9 级高压和高、低压涡轮各1级的结构(“3 +9+1+1”方案),涡轮要进行抗热增强设计(与AL-21F-3相比,工作温度要高350-400度) ,最后决定采用单晶结构的转子叶片。但在1970 年初,苏联获得了F-15的F100-PW-100发动机的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决定在AL-31F上采用4级苏-27量产型三视图风扇、12 级高压和高、低压涡轮各2级的基本结构。新结构的AL-31F发动机在1974 年8月完成了第一台,但在测试中发现它还存在结构缺陷。只能再次考虑原来的“3+9+1+1”方案,但4 级风扇已经设计完毕,于是也被加在了这个“3+9+1+1”方案上,这样,AL-31F发动机的压缩机机构部分就有些类似另一种著名的发动机——为米格-29研制的RD-33。从制造单晶涡轮转子的苏联航空材料制造厂传来了一个坏消息,该叶片在进行热实验时发现无法满足热强度要求,假如要冷却的话就只能从压缩机中引气。那样做既降低了发动机的推力,又增加了油耗。这样,AL-31F就赶不上T-10-1的试飞了。一直到T-10-3、T-10-4制造出来的时候,AL-31F才满足了性能要求,正式成为苏-27的动力系统.但就整个原型机来说,这只是确定了飞机的外形。
光有外形和发动机的飞机是不能作战的。为了让T-10-1具备作战能力,苏霍伊设计局开始为它挑选和武器。按照PFI项目中的规定,苏-27和米格-29的主要设备必须是一样的。但由于对苏-27的使用要求更为苏27战斗机的座舱严格,空军对苏-27的航空电子和武器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的多模式雷达必须具备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和全周上视/下视追踪目标的能力;可以利用多种设备追踪目标;新的数字式数据处理器。装备新型的光电追踪红外瞄准具,并且在使用该设备瞄准时可以发射近距导弹和机炮;座舱内要装上和单最后选择了AL-31F涡扇发动机色阴极显示器。根据情报,苏联飞机在雷达、电子和计算机水平上要大大落后于国外对手,这就需要研制一种新型的。经过一番综合论证,决定为苏-27安装OEPS -27光电火控系统(另一种类似的OEPS-29也被装在了米格-29上)、RLPK-27雷达系统(包含N-001雷达)等一些先进的设备。到了1982年,这种火控系统正式装备在苏-27 上。
苏-27的固定武器选用和米格-29一样的30毫米AO-17双管机炮,导弹也采用同样的 、和M ,两机的不同处在于挂载导弹的数量上。由于最初是把苏-27作为截击机来设计的,因此,它虽然有8 吨的载弹量,但只能挂载无制导炸弹和火箭弹。1976年第一架原型机T-10-1开始制造挂装的导弹也根据空军的要求进行了改变。到最后,苏-27可以使用R-13M1 、R-14 、R-60和四种近距离,以及ET 和R-27ER型中程空空导弹。原来准备使用的AO-17机炮通过了地面测试,但随后被放弃,而采用了重新设计的30毫米TBK-687单管机炮。1977年完成了TBK-687的全尺寸模型,1983 年正式命名为Gsh-301,装备苏-27和米格-29 ,而AO-17 机炮在1982 年成为了米-24P 和苏-25的标准武器。AO-17 和Gsh-301 的炮弹可以通用。
到了1975年,苏-27的初期设计工作终于结束了,空气动力结构、机体设计已经完成,基本设计思路也已经找到,是制造原型机的时候了。在长长的挑鼻内是雷达舱。座舱及风挡内1977年初T-10原型机出厂可以看到360度全向视野,另外还有一个后设备舱。前起落架被安装在座舱下、红外传感瞄准系统安装在座舱正前方的机身下沿中轴线上。两台发动机被安装在机身下沿中轴线对称布置的发动机舱内,发动机舱之间的空间可以用来挂载空对空导弹。为了能让发动机在各种速度和高度上都能在最好的状态下工作,进气道被装在机翼边条翼下,并安有进气导流板,以控制在各种角度上 的进气量。飞机总共有8个武器挂架:机身下发动机舱之间有2个、进气道下各有1个,每边主翼下各有2个,除了主翼下最外侧的挂架只能携带100千克级的近距格斗导弹外,其他挂架都可以挂载250-300 千克级的远程空空导弹。
尽管制造中的原型机比设计指标中的更大,更重,飞机的基本性能却没有大的改变,如正常起飞时翼载为375千克/平方米,起飞推重比1.15也与设计一致。飞机的空重为14 300千克,在挂载武器并装上正常的燃料(5 300千克)时起飞重量为22100千克,满载燃料时的最大起飞重量为25700千克。机长1 9.65 米,翼展14.7 米,机翼面积59.4 平方米,在地面上的飞机高度5.87 米。由于AL-31F发动机尚未完成,T-10-1只能使用AL-21F-3,这种发动机比AL-31F更加笨重、功率更小、效率更低。但这并不影响T-10-1在1977年进行首飞,年,AL-31F投入大批量生产后,T-10才使用了新的发动机。试飞工作在试飞组严格监督下开始了。在通过了地面测试和高速滑行测试之后,试飞组给予了试飞许可。日T-10-1由伊留申首飞成功
日,在苏霍伊设计局首席试飞员、苏联英雄瓦拉米尔·伊留申的驾驶下,T-10-1(机头号10 )首次冲入了蓝天。随后,试验了新型战斗机的操控系统。当时,T-10-1还没有安装。在以后的8个月中,T-10-1进行了38 次飞行(到了1985年,T-10-1圆满地完成了它所有的飞行任务,被送到莫斯科附近的莫尼诺空军博物馆保存)。1978年,苏霍伊设计局制造了另一架原型机T-10-2 ,它的飞行测试由耶夫格尼·索诺约夫进行。日,索诺约夫驾驶它进行中、高空飞行项目的测试,当他在11000米和5000 米飞行时,一切都很正常,但当他下降到1 000米高度准备测试一下1000千米/小时速度下的性能时,飞机的过载一下子高得超出了他的预料。飞行员立即向前推杆试图保持飞机的平衡,这使飞机的过载立即变为-8G。这些无意义的努力没能挽救他,飞机的动能损失之快超出了飞行员的想象,飞机坠毁在地面上.这次事故促使苏霍伊设计局为苏-27加装了。
苏霍伊设计局又开始制造第二批的两架T-10-3和T-10-4。与此同时,也加紧为T-10-3、T-10-4 制造AL-31F 发动机,不过,发动机还不是正式的生产型,而是AL-31FN。等到 T-10-3、T-10-4制造出来,AL-31FN 也完成了,并被迅速地安装在T-10-3、T-10-4 上。1979年3月,T-10-3 的组装完成,试飞员还是瓦拉米尔·伊留申。但完成了地面测试之后,试飞组和试飞员都不批准它上天,因为运来的AL-31FN存在缺陷。最后,大家的结论是必须将发动机送回去改进。留里卡设计局立即展开改进工作,改进了这些缺陷。 日,伊留申完成了T-10-3 的首次飞行。1个月后,装有雷达的T-10-4 也被运到机场,用于雷达系统的测试。
至此,已经有4架原型机参加试飞计划,第一批预生产型也即将投产,似乎一切都按计划进行着。在1979年11月发生6架与2架以色列的A对抗事件,结果是米格机大败。空战过程分析出来后让苏联大为吃惊,F-15的空战性能远超过原来估计。
另外,通过由波兰间谍马里安·佐查斯基搞来的F-15性能资料对比,设计师发现T-10还不总设计师西蒙诺夫( 日逝世)能与它的竞争对手相比,很多地方仍处下风。这无疑对花了10年时间费尽心思的苏联人来说是个沉痛打击。究竟是把中等水平的飞机推向生产线,还是继续改进呢?担任项目总设计师的坚决反对将现有布局的飞机批生产,他认为现有方案存在着不可原谅的缺陷。由于发动机和机载航电设备需要进一步改进,而改进后的设备重量将增加几百千克,使总重量超重。计算和模拟空战也表明,现行状态下的飞机与美国同类飞机相比没有优势。可是改变这些缺陷谈何容易,几乎等于重新设计一种飞机。尽管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但西蒙诺夫显示出非凡的勇气,他说:“如果没有战争,谁也不知道它的平庸,但我们的武器应该拥有最高的水平”。西蒙诺夫冒险采取措施,对飞机结构进行了大改,但不久他却被调离原来岗位。
西蒙诺夫顶住来自工厂、研究所内部外部、政府领导层的压力,为了设计出最完美的飞机下令从头来过,几乎重新设计苏-27。实践证明他是正确的。按新要求制造的T-10S,与T-10有较大差别。
按新要求制造的T-10-7和T-10-12被命名为T-10S-1和T-10S-2。T-10S与T-10相比改进很多,主要是飞机气动布局做了重新设计:加大机翼面积、减小、除去、将弧性的翼梢改为方形并加导弹发射轨、后缘襟翼和副翼改为单一的襟副翼并增加了计算机控制的前缘襟翼、减速板从机身下方改为与F-15一样的机背减速板;OEPS -27光电火控系统进气道改进:为了避免引擎吸入跑道上的杂物,前起落架向后移到两个进气道之间,进气道内也加装防杂物吸入的网状隔板;发动机舱重新设计:机匣由发动机底部移到了上部,这样也得挪个地方而放置到两个发动机外侧,而尾喷口也变为可调式;以上几处改进使得飞机的横截面面积大幅减小,综合提高了苏-27的机动性、速度、航程。其他诸如机头、机尾、座舱、起落架等许多地方也作了明显的改进。[2]
改进工作与原型机试飞工作是同时进行的。当T-10-1试飞成功时,全新改型机也开始组装。1981年进行了飞行试验,由于改动太大,原来准备批量生产的设备均无法用于改型飞机,一直等到1982年初,在共青城才结束了结构加强型的苏-27批量装配准备工作。而已经于1983年开始交付部队使用。各种压力下,苏-27面临可能流产境地。
总设计师仔细研究米格-29与F-15后得出结论,米格-29并没有全面超过F-15。所以认为苏-27还是有希望的。军方内的狂热支持者也对苏-27继续投产起了帮助。他们的目标非常简单明确:苏联必须拥有超过F-15的第一流战斗机。
第一架T-10S-1于1980年出厂,日首飞,试飞员还是伊留申。然而此时的T-10S显然不够可靠:日因燃油系统故障T-10S-1(T-10-7)坠毁,伊留申死里逃生;随后生产的T-10S-2(T-10-12)更好不到哪里去,日由于前缘襟翼故障坠毁,试飞员亚力山大·科马诺夫不幸牺牲。[2]
1982年,测试基地又增加了几名新成员:T-10-14/15/16/17 ,其中T-10-14 被用于地面静力测试。
日,试飞员伊沙科夫驾驶着苏-27 的正式生产型T-10-17完成了试飞。接着,共青城飞机制造厂又造出了9架:T-10-18~T-10-27。这些飞机加入试飞后,让设计T-10-17为第一架正式生产型原型机局进一步掌握了飞机的特性。针对飞行测试中出现的各种事故,苏霍伊设计局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飞机。终于在1985年,第一批苏-27战斗机开始在苏联空军中服役。年底,大批苏-27交付给空军和防空军。之后,又根据作战需要,为苏27加装了通讯、协同作战控制系统。当整个系统调试完毕后, 日,苏联国防部长批准将苏-27作为苏联空军和的标准战斗机,至此,经过近20年的研制和发展,苏-27终于成为了苏联空军战斗机群的主力。早在苏-27刚刚开始正式研制的时候,苏联空军就提出需要一种教练机型,苏-27UB第一架原型机T-10U-1以使新飞行员们能快速掌握苏-27的飞行特性和火控系统,教练型的代号苏-27UB。70年代末,苏霍伊设计局开始研制苏-27UB(工厂代号T-10U)。按照要求,教练机将具备同单座型战斗机一样的结构、设备和性能。1980 年,教练机的设计草案完成。教练机与战斗机的外形非常相似,但前机身不同,并有一个新设计的座舱和一前一后两个座椅。机头也不一样,这是为了保持飞机的重心而采取的设计。1984年,飞机制造厂制造了一个苏-27UB 模型进行静力实验。日,第一架苏-27UB 在试飞员萨多厄科夫的驾驶下完成了首次试飞。本来苏-27UB 的生产也应该由共青城飞机制造厂进行,但由于苏-27 战斗机的大批量投产,所有苏-27的变型机都交给飞机制造厂生产。第一架批生产型苏-27UB ( T-10U-4 )于日在伊尔库茨克飞机制造厂首飞成功。很快,苏-27UB战斗教练机随着苏-27的大量装备而进入空军和防空军服役。Su-27UB(设计局号T-10U)  伊尔库斯克厂制造的Su-27双座纵列教练机。
Su-27UBK(设计局号T-10UBK)  伊尔库斯克厂制造的Su-27UB出口型。
Su-30  伊尔库斯克厂制造的双座纵列空优战机。Su-30I-1 Su-30MKI的首架原型机。
Su-30K  伊尔库斯克厂制造的Su-30出口型。
Su-30K2  共青城厂制造的双座并列型战机。
Su-30MKI  伊尔库斯克厂制造的印度Su-30MKI,装有前翼、矢量推力和先进火控系统。
Su-30MKK  共青城厂制造的中国Su-30MKK,采用Su-30的标准机体。
Su-30MKR  发展中俄国Su-30MK,采用Su-30MKI的机体装备俄制航电系统。
Su-35BM  有别于之前由T-10M发展的三翼面苏-35型号,系基于苏-27SM2发展而来的新一代4++代多用途战斗机。[3]
Su-27UBKSu-27UB固定武器为一门30mmGSh-30-1机炮,挂架下可挂载AA-8、AA-9、AA-10、AA-11等空空导弹,各型空地导弹,各种炸弹以及火箭发射巢。GSh-30-1 型 30 毫米机炮
GSh-30-1 型 30 毫米机炮是苏-27 系列的唯一固定武器,它是一种超轻量型单管转膛式机炮,根据俄罗斯所公布的资料,其全备重量只有 43.5 公斤,为现有同口径机炮中重量最轻的系统。该机炮使用激光测距瞄准系统,据说精确度极佳,但大量采用轻量材料的结果使其使用寿命减低,未经证实的资料指出标准寿命大约 2,000 发左右,火炮的最高射速 1,600发/分。在 苏-27 系列的各型战机中,该机炮的弹舱内装有 150 发备用炮弹。[4](AA-8)
R-60 是锦旗设计局于 1960 年代末期至 1970 年代初期发展的红外线制导短距空对空导弹,系 K-13(AA-2) 系列导弹的后继型,就发展历史上属于第三代苏制空对空导弹。R-60 的重量和尺寸都只有 K-13 的 70%,为一种袖珍型格斗导弹,因此可由 APU-6011M 型双重挂架挂载。
R-27 是锦旗设计局于 1970 年代中期主导发展的中远距空对空导弹,用来取代老旧的 K-13 和 R-23 系列导弹,以配备在 MiG-29、SU-27 等战斗机上。与先前的苏制导弹相同,R-27 有雷达制导型和红外线制导型两大系统,自 1982 年服役以来至少已推出 7 种型号,分别是:  R-27T :中距惯性指挥修正暨红外线制导型,最大射程约 40 公里。  R-27PS :供 MiG-27D/K 攻击机使用的特种短距红外线制导型,最大射程不详。  R-27R:中距惯性指挥修正暨半主动雷达制导型,最大射程约 50 公里。  R-27ET: R-27T 的增程型, 最大射程增为 70 公里。  R-27ER: R-27R 的增程型, 最大射程增为 75 公里。  R-27AE:远距惯性指挥修正暨主动雷达制导型,最大射程约 80 公里,具有较佳的低空目标攻击能力和抗电子干扰能力。[4]
R-27EM:远距惯性指挥修正暨半主动雷达制导型,最大射程约 110 公里,提高对低空目标的攻击能力。
R-73 是锦旗设计局在 1970 年代末期发展的第四代苏制格斗导弹,由于与 R-60 系出同门,因此两型导弹具有若干相同的特徵。除了取代 R-13M 导弹外,R-73 还可填补R-60与R-27系列导弹的性能间隙,因此在苏-27、米格-29等新型俄制战机上,经常发现 R-60、R-27、R-73 导弹混合挂载。[4]Kh-23
Kh-23 是星辰设计局(ZvezdaOKB)在 1965 年所研制的短距遥控制导空对地导弹,属于较早期的俄制战术空对地武器。Kh-23 的气动布局和若干部件与 K-5 空对空导弹相同,所使用的火箭发动机更是为 K-8V 空对空导弹所研制,于 1968 年服役的 Kh-66 是此系列的第一种服役型,自 1973 年起陆续推出 Kh-23、Kh-23M 和 Kh-24 反辐射型,但对于 SU-27 来说它们已经算是较老旧的武器。反舰导弹
Kh-25MR/ML(AS-10)
Kh-25 是星辰设计局在 1960 年代末期/ 1970 年代初期研制的武器,于 1974 年开始服役,可视为第二代俄制战术空对地导弹。Kh-25 的外形与 Kh-23 非常相似,因此被外界视之为后者的改进型,族系中有 Kh-25MR 无线电遥控型和 Kh-25ML 激光制导型两种,另外还衍生出 Kh-25MP 反辐射型,但西方将它另外归类于 AS.12 系列。
Kh-25MP、27PS(AS-12)
这两型导弹是星辰设计局由现有的系统改进发展而成,主要是作为 Kh-28 导弹的后继系统,由于它的重量较轻,使得搭载母机能从低空发射,搭载母机因而可获得较佳的作战存活性。Kh-25MP 属于俄制第一代战术反辐射导弹,其技术层次约略与美制百舌鸟(Shrike)导弹类似,性能已不符现代作战的需求。
Kh-28(AS-9)
Kh-28 是彩虹设计局(RadugaOKB)在 60 年代末期所发展的中程反辐射导弹,于 1971 年开始服役,当时主要是配备在 雅克-28 远距拦截机上。Kh-28 的尺寸巨大,功能与体积更大的 AS-4 和 AS-6 反辐射导弹相同,在远距离攻击陆基与舰载雷达,它甚至可利用空对地导弹的射控雷达锁定目标。[4]
Kh-29(AS-14)
Kh-29 是锦旗设计局在 1970 年代发展的激光与电视制导空对地导弹,大约于 1980 年代开始服役,属于第三代俄制战术导弹,是一种与美制小牛导弹同级的武器系统。Kh-29 至少有 3 型问世,分别是电视制导的 Kh-29T、半主动激光制导的 Kh-29L、红外线制导的 Kh-29D、反辐射型的 Kh-29MP,可配备在多型俄制战机甚至是伊拉克空军的法 制幻影F1 战斗机上。
Kh-31(AS-17)
Kh-31 系列是 1990年 代问世的最新火箭/冲压发动机战术导弹,于 1991 年的迪拜航空展首度出现。确定有 Kh-31A 反舰型和 Kh-31P 反辐射型两种问世,另外还有 Kh-31U 增程型和 Kh-31H 改进型两种反辐射导弹在发展,为了对付空中早期预警机还研发新的空对空衍生型,由于该系列导弹的最高速度高达 3 马赫以上,因此颇受西方国家关注。Kh-31反舰导弹
Kh-35(3K-60)
Kh-35 是 1992 年莫斯科航空展首度出现的新型空射反舰导弹,它是一系列反舰导弹的一型,同系列导弹共有舰载型、岸防型和空射型 3 种,其中舰射型被北约称为 X-N-25。 Kh-35 的外型与美制 AGM84 鱼叉(Harpoon)反舰导弹相似,由星辰设计局负责导弹研制,其研发工作早在 1980 年代初期便展开。
Kh-41(3M80)
Kh-41 是着名的超音速反舰导弹的空射衍生型,为彩虹设计局在 1980 年代初期研发的系统,在1992 年的莫斯科航空展首度出现,由于速度快、弹头威力强,是西方恐惧的空射反舰导弹。
其他:反舰导弹Kh-58/59、反潜导弹、制导炸弹等。[4]机长
62.0平方米
正常起飞重量
最大起飞重量
最大武器载荷
高空最大速度
2.35马赫(2500千米/小时)
两台留里卡设计局AL-31F涡扇发动机
单台123.85千牛
“空中手术刀”事件 1987
日,上空,空军第333飞行中队的扬·塞尔维森机组驾驶的B型,正在苏联沿岸执行侦察任务。10时39分,该机与一架过去从未见过的苏联新式战机遭遇,遭受这架苏军战 机2次驱逐后,10时56分,在距苏联海岸线48海里处,这架苏军战机第3次逼近P-3B,在稍加调整位置和方向后,猛然加力,从P-3B的右翼下方高速掠过,它的垂尾尖端撞上了P-3B右侧外侧的叶片,损坏的桨叶中一条11厘米的碎片在强大的惯性下被甩出去击穿了P-3B机身,碎片像手术刀那样将P-3B右翼外侧的发动机割开一个大口子,导致P-3B机舱内失压,P-3B的飞行高度在一分钟内掉了3000多米,在坠海前的最后一刻才侥幸改平,勉强返航。这就是时期著名的“巴伦支海上空手术刀”事件,那架首次出现的神秘的苏联战机,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苏-27,而这次冲突,被作为最著名的苏军空中撞击战例载入史册。
惊世的“眼镜蛇”机动 1989
苏联军事工业执行严格的保密制度,在Т-10-1首飞前,西方世界对苏-27一无所知。1977年夏,美国侦察卫 星拍摄到了两架苏联新型战斗机的照片,照片很模糊,美国国防部给这两架飞机起的临时代号是拉明-K和拉明-L,其中拉明-K是苏-27,拉明-L是米格-29。直到1983年,美国情报部门才掌握了关于苏-27的部分信息,拉明-K被北约正式命名为“侧卫”(Flanker),从此,“侧卫”就成了苏-27的绰号,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苏-27的秘密被彻底揭开,是在1989年6月的巴黎国际航展上。苏联派两架苏-27飞机参加了航展,单座机由驾驶,双座机由弗罗洛夫驾驶。普加乔夫驾驶飞机完成了一组高难度的复杂特技,给在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后来被命名为“”的动作最为神奇,水平飞行的飞机突然急剧抬头,但不上升高度,而是继续前飞,迎角增大——90度、100度、110度、120度,飞机“尾部朝前”飞行,飞行速度瞬时减小到150千米/小时,然后飞机改平,恢复原状。苏-27飞机的生存力也在上得到了证实。由于雷雨锋面通过,弗罗洛夫驾驶双座机在完成筋斗动作时遭遇雷击,某些电器已被熔化,弗罗洛夫沉着驾驶飞机安全着陆,经过必要的维修之后,该机又很快重返蓝天。苏-27飞机在法国的蓝天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世界各大媒体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各国航空界也都表示赞叹与震惊。路透社的评价比较典型:“苏美两国战斗机在争夺优势的战斗中,苏联人取得了胜利。航空专家认为,苏联人建造出了绝妙的飞机”。从此,苏-27成为世界各地航展的“明星”,它飞到那里,那里就会引起轰动。
说来有趣,苏-27的超大迎角飞行能力居然是在两起事故中被发现的。一次,试飞员科特洛夫驾驶的苏-27飞机的大气数据系统出现故障,速度表读数不准。在调整速度过程中,迎角超过了60度,飞机进入螺旋,在他准备弃机跳伞时,飞机奇迹般地自动改出了螺旋。另一次,远东里的一架苏-27不慎进入螺旋,当飞行员跳伞后,飞机独自改出了螺旋,并按输入的程序继续飞行,直到燃油耗完。试飞员兼宇航员沃尔克认真研究了这两起事故,同时进行了严格的计算,率先摸索出一套“动力进入超大迎角”的方法,开发出极具战术价值的过失速机动能力。[5]
41项记录和“胜利女神”奖 1989
在1989年上,宣布了一条震惊世界航空界的消息:在 年,苏-27创下了爬升和飞行高度两项世界纪录。当然,创下这些记录的是被称之为P-42的验证机。
P-42正式公开是在1986年后半年(有资料说应该是在10月27日)。11月15 日,试飞员驾驶它创造了爬升的记录:从地面爬升到3 000 米仅仅用了25.4 秒,之后又创造了爬升到6 000米 、9 000米 和12 000米的记录。这些记录分别比推重比达2,屡破世界记录的P-4210 年前美国飞行员用F-15创造的记录快了2 秒。创造这些记录的P-42就是苏霍伊设计局的T-10-15。当时,T-10-15 已经快完成了它的测试项目,面对着这架对苏-27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飞机,没人愿拆掉它,这时,主设计师说话了:“这架飞机对我们的意义如同卫国战争中的一样。现在我们可以让它接着完成它的使命。从现在起,它的设计编号就是P-42。”就这样,T-10-15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创造飞行记录。包括雷达和光电瞄准系统在内的火控系统被拆下,尾锥也缩短了,垂尾面积也减小了,减速伞和腹鳍被取消,机鼻罩被更轻的金属罩取代,另外还采取了大量措施来进一步减少飞机的起飞重量。同时还将机内载油量减少到最低,再换装功率更大的发动机(2x13600千克),这就使飞机的起飞推重比达到了2。就这样,P-42 诞生了,1993 年P-42 还创造了携带外挂的爬升记录。
在80年代后期,另一架飞机也被改装成“记录突破者”,这就是T-10-20。这架飞机在完成了苏-27K 的飞行项目之后,也拆除了火控系统和军械,然后也对机体结构做了一些调整,但保留了尾锥。同时增加机内燃油携带量,达到12900千克,这使它的起飞重量达到26 600 千克。T-10-20主要用于创造航程方面的世界纪录。在完成了它的创记录飞行之后,T-10-20 被送到莫斯科的航空博物馆保存。
在苏-27不断赢得国际荣誉的同时,苏联(俄罗斯)政府和人民,也给了它极大的荣誉和奖励。在众多的荣誉和奖励中有一项很有意思,1996年12月,苏-27参加“96工业品艺术设计师竞赛”,苏-27飞机夺得工业品艺术设计第一名——荣获“胜利女神”奖章。一种武器装备居然赢得艺术设计大奖,听起来不可思议,想想也确有道理。爱因斯坦说过:“美的事物应当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苏-27不仅具有出色的战术、技术性能和优良的飞行品质,同时还拥有十分漂亮的外观,它高大、威猛,整体造型流畅、饱满,充满了对的追求,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5]
突防美“小鹰号”航母群 2000
日,持续时间长达17天,对外秘而不宣的美日联合军事大演习落下帷幕。除了演习本身的敏感性和美国空军两机空中相撞事件引起各国瞩目外,更引人瞩目的则是演习期间发生的俄罗斯和多次成功突防“”战斗群的事件。  日,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俄通-和英国纷纷刊发一条不大但内 容却颇为轰动很有意味的消息:2000年10月和11月,当美国在亚洲地区惟一的一艘常驻航母“小鹰号”在日本海域举行军事演习期间,多架俄罗斯战斗机先后数次成功突破航母和保卫舰群防空预警雷达的探测,出其不意地掠过“小鹰号”上空!  《消息报》在其显著的版面上披露这一惊人消息时报道称,日,“小鹰号”航空母舰在日本海正举行军事演习,整个航母战斗群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所有的防空和预警雷达全部开启进入实战的时候,两架俄罗斯战斗机居然避开了美国航母战群雷达的层层设防,突然从“小鹰号”上空超低空飞过;日,“小鹰号”航母战斗群在日本海参加美日联合大演习的第一天,又有两架俄罗斯IL-38型侦察机避开航母雷达的侦测,再度成功从航母上空掠过。《消息报》毫不隐讳地说,俄罗斯战斗机两次成功突防美国航母防线的行动除了证明俄罗斯空军潜在的战斗力外,还一举打破了美国人自诩其航母战群防卫“滴水泼不进”的神话。《消息报》不无讽刺地说,如果俄罗斯战斗机执行的是攻击任务的话,那么“小鹰号”早就被击沉了!据报道,成功突防“小鹰号”航母战群的是俄罗斯空军的苏-24MR侦察机和苏-27战斗机。[6]
与米格-29非洲对决 2000
是世界苏-27战斗机家族中唯一大量实战的国家。在年埃塞俄比亚与的边境冲突中,埃塞俄比亚苏-27战斗机多次打败厄立特里亚的战斗机,成为闻名非洲的现代“空战之王”。
位于非洲东北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东为浩瀚的印度洋,北部是连接地中海和印度洋的红海和亚丁湾,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埃塞俄比亚虽然是非洲最贫穷国家之一,但高度重视空中现代化建设。1997年,埃塞俄比亚耗资约1.5亿美元,从俄罗斯购买了8架现代化的苏-27战斗机。1998年12月,埃塞俄比亚开始部署苏-27,得到了俄罗斯的技术支持,包括协助战斗机的组装和进行人员培训等。由于飞行技术复杂以及边境局势紧张,埃塞俄比亚政府不得不雇请一些俄罗斯退役飞行员驾驶苏-27,以确保空中飞行安全。
然而,埃塞俄比亚苏-27部队还没来得及投入实战,就损失两架。其中,就在部署当月,一架苏-27进行夜间训飞,突然坠毁,飞行员阿巴尼耶死亡。这是埃塞俄比亚损失的第一架苏-27战斗机。日,俄罗斯飞行员梅津驾驶一架刚组装的苏-27空中试飞,战斗机突然坠毁。眼疾手快的梅津跳伞逃生,活了下来。
厄立特里亚是在1998年夏购买10架战斗机的,得到了教官的技术支持。
日上午,4架米格-29战斗机空中巡逻,突然发现2架苏-27战斗机,便开始拦截作战。两架苏-27是由埃塞俄比亚飞行员驾驶的,正进行空中巡逻。
苏-27先进的雷达探到米格-29战斗机飞近。埃塞俄比亚飞行员试图返航脱离。然而,求战心切的米格-29战斗机编队不顾距离远,迅速发射了多枚苏制R-27导弹。R-27是的中距离空战导弹,可以追杀大约40公里范围的敌机。然而,苏联该型导弹早在1985年就投入使用,电子技术性能很一般。
21米长的苏-27属于重型战斗机,最大起飞重量达30吨,最大载弹量为6吨,能够携带10枚导弹进行空战,最大航程达4000公里,配备了两台具有矢量推力的AL-31F发动机,机动性能比米格-29强得多。埃塞俄比亚苏-27编队发现导弹杀来后,立即发挥自己长处,机动规避,成功地逃脱了R-27的追杀。
苏-27长机决定反击。长机飞行员瞄准目标后,向米格-29编队连续发射了几枚R-27导弹。然而,由于距离远等原因,R-27导弹没击中任何米格-29战斗机。虽然如此,米格-29战斗机编队也不得不终止进攻。这时,苏-27编队再次开始了导弹攻击。机动性欠佳的米格-29编队终于支撑不住,其中一架被一枚R-73近距离格斗导弹击落。这是埃塞俄比亚苏-27战斗机部队第一次击落米格-29战斗机。4架米格-29编队反遭2架苏-27编队打击。然而,厄立特里亚米格-29战斗机部队没有气馁,继续寻找战机。次日,一架米格-29战斗机为米格-21战斗机编队对地攻击提供空中护航,遭到一架苏-27战斗机拦截。双方再次发生空战。米格-29战斗机再次被击落。
在两次空中遭遇战中,苏-27战斗机全部获胜,自己没被击落一架。在其后很长时间里,灰心丧气的厄立特里亚空军很少出动米格-29拦截苏-27。[7]苏霍伊设计局的苏-27系列主要由前苏联/俄罗斯的3大飞机制造厂(联合体)生产:1、阿穆尔河畔飞机生产联合体(KnAAPO)——是苏-27系列产量最大的制造厂,主要生产单座型(但/MK2、苏-35BM是例外);2、飞机生产联合体(IAPO)——主要生产双座型;3、飞机制造厂——主要生产苏-27IB//攻击机。
苏-27/苏-27UB基本型及改型系列:
苏-27(设计局代号T-10S) :共青城厂制造的基本空优型。
苏-27S :共青城厂为苏联空军制造的基本生产型,装备空军。
苏-27P :共青城厂为苏联制造的截击型,装备防空军,没有对地攻击能力。
苏-27UB(设计局代号T-10U):厂制造的苏-27串列双座教练机。
早期参加航展的苏-27(388号)苏-27UB(389号)
苏-27SK(设计局代号T-10SK) :苏-27S出口型。
苏-27SM:是对俄罗斯苏-27S、苏-27P升级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中期,苏霍伊设计局充分利用研制苏-30MKK多用途战斗机的经验,提出了将一部分苏-27战斗机升级为苏-27SM型。直到2000年,俄空军内部才基本达成了一直意见,采纳了苏-27SM型方案,决定在有限的改进经费内,首先改装服役时间较短的苏-27S战斗机。日,第一架苏-27SM原型机实现首飞。据称,该机主要改进了机载电子设备,采用了“玻璃”座舱、相控阵雷达、光电瞄准吊舱和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等,能够有效地完成空对空和空对地攻击任务,总体作战性能已经优于苏-30MK系列出口型战斗机。[8]
苏-27SMK :由苏-27SK改良的多功能出口型。
目前常见的苏-27SMK是编号为305的飞机
苏-27UBK(设计局代号T-10UBK) :伊尔库茨克厂制造的苏-27UB教练机出口型。
苏-27PU/苏-30双座多用途系列:
苏-27PU(设计局代号T-10PU) :在苏-27UB基础上为防空军研制的截击型,被苏联官方授予苏-30的编号。不带鸭翼,安装了空中受油装置,IRST光电探测器的位置改到机头右侧。换装了N011雷达,可以发射主动雷达制导导弹。
:即苏-27PU截击型(非多用途),被苏联官方授予苏-30编号。未投入量产。
苏-30,外形上和苏-27UB最大的区别就是机头
苏-30K: 苏-30出口型,不带鸭翼。印度首批曾购买少量该型号,后期大量引进的是苏-30MKI。
印度早期购买的少量苏-30K,无鸭翼
苏-30MK(设计局代号T-10PMK) :串列双座多用途战机的通用型号,用于出口。空重和苏-27相比增加了632千克。外部布局也发生了相应改变,座舱设置为串列双座,机头左侧上部加装了液压收放的空中受油头和夜间空中加油照明灯,光学雷达与苏-27相比位置偏右,为飞机空调系统增设的辅助进气口位于机头接近翼根处的两侧,两翼下各增加了一个外挂点,外挂点增至12个,垂直尾翼由苏-27的从前到后稍向下倾变为平直。另外,苏-30的防护装甲较苏-27有所加强,在驾驶舱、油箱和发动机等部位都有钛合金保护层,全机钛合金保护层的总重量达1480千克。为了迎合着陆重量,前轮改为双轮,其挡泥板也因此作了相应改动。后分化出两大系列——厂的苏-30MKK系列和厂的苏-30MKI系列。[9]
航展苏-30MK,是该系列的基础版本,编号603
:共青城厂制造的出口中国的苏-30MKK,采用苏-30的标准机体。装备中国空军。
:苏-30MKK的改良型号,侧重于对海攻击。出口中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苏-30MK2V)、(苏-30MKV)等国家。
中国海航苏-30MK2越南苏-30MK2V
:伊尔库茨克厂制造的出口印度的苏-30MKI,三翼面布局、AL-31FP推力矢量发动机、N011M无源相控阵雷达和先进火控系统。出口印度、马来西亚(苏-30MKM)、(苏-30MKA)等国家。
印度苏-30MKI马来西亚苏-30MKM
苏-30SM :俄罗斯自用型号,采用苏-30MKI的机体,装备117S大推力矢量发动机和N035“雪豹”无源相控阵雷达。
俄罗斯装备的苏-30SM
苏-27IB/苏-34/苏-32攻击型系列:
苏-27IB(设计局代号T-10V): 苏-34的原型机,由厂制造。
准备起飞的苏-27IB,主起落架仍是单轮
苏-34(设计局代号T-10VS) :新西伯利亚厂制造的并列双座攻击机。苏-27众多改型中构造最奇特的一种,它采用并列双座设计,机头形状扁平,被北约形象地称为“鸭嘴兽”。同时,其起落架也作了修改,前起落架为并列双轮,主起落架则是串列双轮,还有就是飞行员改由前起落架舱进出驾驶室。苏-34的座舱也许是所有战机中最舒适的了,内部设有厕所、食品加热器,甚至还有一人多高的活动空间,供驾驶员轮流休息。[9]
俄首批量产型苏-34,前后轮为双轮
苏-32FN:苏-34陆基对海攻击机。主要用于对海攻击和反潜。
苏-27K/苏-33舰载型系列:
苏-27K(设计局代号T-10K) :苏-33舰载机的原型机。
苏-27KUB(设计局代号T-10KUB) :共青城厂制造的并列双座舰载教练机。
:共青城厂制造的舰载空优战机。
:苏-27KUB的海军用型号,并列双座。
上舰试验中的苏-33UB苏-33和苏-33UB
苏-27M/苏-35/苏-37系列:
苏-27M(设计局代号T-10M) :老苏-35的原型机,三翼面布局。苏-27M战斗机是苏-27战斗机的多用途型,这个系列中的第一架是由苏-27S战斗机改装而成,被命名为T-10M-1型(机身编号701),早在日就已经实现首飞。它与标准苏-27战斗机之间的区别不大,只是增加了空中加油探管和采用了新型“玻璃”座舱。随后,苏霍伊设计局又改装了4架并预生产了6架苏-27M战斗机,分别命名为T-10M-2~T-10M12。1992年,T-10M-3原型机在英国范堡罗航展上公开飞行表演。当时,西蒙诺夫总设计师在新闻发布会上乐观地表示,苏-35战斗机有可能在1995年正式投入生产。此后,苏霍伊设计局将3架苏-27M战斗机陆续交付给契卡洛夫国家试飞中心,期望通过全面试飞后赢得俄罗斯空军的青睐。事与愿违,苏-27M战斗机并未得到俄空军的认可,一直未能投产。但是,这种改进方案为俄空军现役苏-27战斗机的升级计划铺平了道路。[8]
苏-27M的一架原型机,编号701
苏-27SM2:在苏-27SM基础上的改进型,后发展成苏-35BM/苏-35S。
:老苏-35,共青城厂由苏-27M发展制造的先进多功能战机,三翼面布局。
参加93年巴黎航展的苏-35(三翼面),编号703另一架苏-35,编号709
(设计局代号T-10UBM) :共青城厂制造的苏-35双座教练型。现只有一架编号801的原型机。
编号为801的苏-35UB原型机801号苏-35UB和金雕
苏-35BM :量产型称苏-35S。有别于之前由苏-27M(T-10M)发展的三翼面苏-35型号,是基于苏-27SM2发展而来的新一代4++代多用途战斗机。和现役的苏-27及苏-30相比,苏-35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改进:一是提高了机身结构强度,减轻了机体重量。苏-35空气动力构型基本与苏-27相同,但最大起飞重量增加到了38.8吨,机体寿命提高到了30年。油箱容量比苏-27增加了20%。二是换装了推力更大、推重比更高并采用了推力矢量喷管的117C发动机,使该机可在不加力状态下以1.2马赫的超声速巡航,并可轻松改变飞行方向、迅速降低飞行速度,做出更加诡异的过失速机动。三是采用了全新的航电设备,具备发现隐身目标的能力。苏-35的“雪豹-E”,对F-16战机那样雷达反射截面积为3平方米目标的迎面探测距离为350-400公里,对F-22战机那样雷达反射截面积为0.01平方米的“超低可观测性”目标的探测距离达90公里。四是将装备俄罗斯新一代空空和空地制导武器。俄空军评估认为,装备这些武器后,苏-35的空战能力是苏-27的1.5倍,对地(海)攻击能力是苏-27的3.2倍。此外,它还具有独特的后向攻击能力。[10]
苏-35BM第一架原型机,编号901苏-35BM第二架原型机,编号902
:的最终派生型,第11架苏-35的原型机(设计局编号T-10M-11)安装了AL-37FU推力矢量发动机后被称为苏-37,只有一架原型机,编号711,于2002年坠毁。[9]
第11架苏-35原型机(T-10M-11)被称为苏-37苏-37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没有人能否认的航空成就,更没有人能否认“”是世界上最好的飞行表演队。一名曾观看过“”表演队特技表演的北约将军说“我不希望在空战中遇上这些飞行员”。俄罗斯勇士们在空中无论是单机表演还是集体表演,都倾倒了广大观众,也使飞行行家们叹服。
“勇士”成立于1991年,与独立后的俄罗斯联邦同龄。与众不同的是,“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是世界上惟一一支使用进行表演的飞行队,采用的是苏-27UB型战斗机,6架空中表演飞机已重达150吨。表演飞机都涂成了俄罗斯国旗的颜色,飞行队有自己的标志——天蓝色背景中的菱形盾牌。飞机的机器和尾翼前缘为红色箭形装饰,主机极具动感。垂尾上红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星和金黄色旭日光辉,是俄罗斯空军的图案。在作战飞机上一般不在尾上喷涂,只在表演飞机上装饰。
被认为是当今世界现役战斗机中机动性能最好,而“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则把其优异的机动性能发挥得尽善尽美。“俄罗斯勇士”表演的集体特技节目单上有“涅斯捷罗夫筋斗”、“加力盘旋”、“跃升半滚倒转”“对头跌升急降”、“郁金花开”等等,个个惊险绝伦。尤其值得一提的,这些特技动作都在飞行速度800-900公里/小时、高度60-150米的低空完成的。而其它一些飞行表演队由于飞机性能的局限,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更令人吃惊的是“俄罗斯勇士”每年的训练时间只有50小时左右,表演次数也仅为数十次。而大部分国家的飞行表演队如英国的“红箭”、美国的“”、法国的“”都已有30-40年的历史,它们每年要完成300个训练小时,作飞行表演100-150次。尽管如此,“”仍以其精湛的技艺征服了国外观众。[11]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苏-27SK/苏-27UBK战斗机及其生产线的历史,以及在苏-27基础上自行组装、改进和发展的战机。
中国在苏-27SK/歼-11基础上自行深度改进和研制的及双座型。
在舰载机的原型机T-10K(从乌克兰获得)基础上研制的歼-15舰载战斗机及其双座型。
在苏-27/歼-11、/MK2基础上改进和研制的战斗轰炸机。
449架苏-27
约25架(推测)
中华人民共和国
76架苏-27SK/UBK
18架苏-30K,90架苏-30MKI。
6架苏-27SK,7架苏-27UBK[12]
18架苏-30MKM
印度尼西亚
2架苏-27SK、3架苏-27SKM
哈萨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埃塞俄比亚
厄立特里亚
8架苏-27SK/UB
8架苏-27及苏-27UB
北美/南美洲
1995年购得两架苏-27,主要用于对抗性演习
24架苏-30MKV
和苏-27UB歼击机的武器分为机炮和导弹。机炮为格里亚泽夫和施普诺夫特种设计局研制的GSH-301型30毫米单管自动速射机关炮。凭借着现代化的空气动力学外形、两台大功率涡轮喷气发动机产生的高推重比、较高的载油量、宽广的飞行高度和速度范围、高效的系统以及现代化的导弹,苏-27可非常高效地拦截空中目标,不但可利用导弹实施远距离攻击,还可在近距离空战中占得上风。[13]
总的来说,苏-27是一款从机动性,作战半径来说都优越的一款战机,现在苏-27系列战斗机已经成为俄罗斯军机中最成功的机型,一方面用来保持俄罗斯空中力量的地位的重要基础之一;另一方面,出口到众多国家,获得巨大经济利益。俄罗斯决定引进开始第四代先进战斗机的开发,可能是苏-27系列的最后一种改进型战斗机。但这种成功的系列产品,与世界上所有优秀战机一样,将在历史发展中写下辉煌的一页。[14]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已知梯形的面积公式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