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年袁大头价格前十年》的出版社

书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6.63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留个记号,期待下文
    留名    
    分页记号    
  野矣哉1  
  欢迎来到天涯社区,你还不熟悉天涯吧,先看看我们为你准备的新手指引
还有其它疑问,请到帮助论坛发帖求助,&&去帮助论坛
  写得很不错!让我受益良多,不知作者是否出书了?
  好文章!期待更新!    
    等待更新吧  
  没有多少
  推荐台湾丁中江先生的《北洋军阀史话》    /lsxs/d/dingzhongjiang/byjf/index.html
  啥也没有,瞎顶    
    袁世凯还是很牛的            
  明日补发
  写的不错
  『煮酒论史』 北洋野史―――乱世军阀的权谋与不正经(连载)     ====    希望多讲些权谋和谋略的东西看看      有帮助的        
  多发几个
  分业了顶个
  野史里倒是有真相呢,不久是小道消息吗,小道消息大都是真的
          好运气:赶鸭子上架的大都督      在袁世凯死后,谁来继承大总统的位置便成了问题。据传,袁世凯死前把下一任总统的推荐名单写在“嘉禾金简”上,而金简又藏在“金匮石室”中,于是在袁世凯去世的当天,段祺瑞、黎元洪、徐世昌和另外几个政府要员便一起去开启“金匮石室”,想要看看袁世凯到底做了什么样的安排。    所谓“金匮石室”的做法,其实是仿照前清雍正皇帝的秘密建储制度,只不过清朝的建储密诏藏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额之下,而“金匮石室”则秘设于中南海万字廊内。段祺瑞一行人在打开金匮后,只见里面藏有一个黄布包裹,包裹里有一张考究的泥金纸,纸有一尺多长,上面和下面分别写着“兆民托命”和“民国万年”四个大字,中间则写着几个人的名字。    大家凑近一看,上边赫然写着“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个人的名字。    也有人说,这份名单并不是袁世凯最初书写的,而是在护国战争爆发后因局势变幻而临时更改的。据说,袁世凯最初写的只有他的大公子袁克定一个人的名字,但随着护国军的步步紧逼,他手下的那些将领又不肯用命,袁世凯知道老袁家没有“家天下”的这个命,于是背着袁克定将“嘉禾金简”的名字偷偷地改成了“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人,以求补救。    据称,袁世凯生前曾对黎元洪这个儿女亲家(黎女嫁袁子)开玩笑说:“今日之我,为的是将来之你。人多颂扬我的才,我看还不如你的福”。袁世凯一语成谶,要说起来,素有“菩萨”之称的黎元洪也的确是运气不错。    黎元洪的父亲名叫黎朝相,他早年曾加入鲍超的“霆军”,并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屡立战功,后被擢升为游击(武职从三品)。但在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像黎朝相这样的军功人员多如牛毛,清廷也不可能一一安置,最后大多数人只得到一笔数量可观的“休致费”后解甲归田。    黎朝相退役之后,便将全家迁到汉阳,并用遣散费盖了一所房子,一半供家人居住,一半对外出租,以换取一些生活费。黎元洪于当年(1864年,同治三年)出生于汉阳,因其祖籍是湖北黄陂(今属大悟县),所以民国时期也称他为“黎黄陂”。    如果正常的话,黎家可能就在汉阳安家立业,做个普通老百姓安度一生。但晦气的是,承租黎家房屋的一个房客因为涉嫌谋反而被官府捉拿,结果黎朝相也被连带“窝藏罪犯”之嫌,最后房屋竟被官府没收。    在走投无路之下,黎朝相只好重操旧业,跑到天津北塘再度投军,又一次的栖身于行伍之间。黎朝相走后,黎家立刻陷入了窘境,好在这时黎朝相从天津将饷银寄来,这才缓解了家中的衣食之忧。1877年,14岁的黎元洪突然染上重病,几乎不治。父亲黎朝相得知消息后,心急火燎的从天津赶回来探视,好在黎元洪福大命大,这才渡过这一鬼门关。    在黎元洪病愈之后,黎朝相考虑再三,决定将全家迁到自己的驻地北塘,以免再次发生类似的后顾之忧。在临行前,黎朝相将比黎元洪小6岁的儿媳妇(娃娃亲)同时带到北塘,这就是黎元洪后来的夫人吴敬君。    在父亲的影响下,黎元洪从小也对军事很感兴趣,他经常在读书之余去父亲的兵营观看操练,由此也产生了弃文从武的念头。1883年,20岁的黎元洪在父亲的支持下考中了北洋水师学堂,学习舰艇操作与海军战术。但不幸的是,黎朝相在次年突然壮年猝死,而母亲早在1878年去世,这样黎元洪独力担负其家庭的重任,并在读书之余负担继母、夫人和幼弟的生活。    好在当时水师学堂的学生有一笔不菲的津贴,黎元洪省吃俭用,就靠着这点钱勉强养家糊口,但日子过得十分紧巴。为了省钱,黎元洪每次回家探视时都是徒步往返,来回要走上近百里的路程,目的就是为了省下一个光洋的路费。    1888年,黎元洪从水师学堂毕业后被派往“来远”舰上见习。“来远”舰是当时北洋舰队中最新的装甲巡洋舰(与“经远”舰为同级姊妹舰),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定造,1887年刚刚下水。在见习一年多后,因为广东水师急需人才,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便将黎元洪派到“广甲”舰上充当三管轮。    甲午战争爆发后,广东水师的“广甲”、“广乙”、“广丙”三舰也随同北洋舰队参战。在黄海大战中,由于与之编组的“济远舰”擅自撤离战场,“广甲”舰在管带吴敬荣的率领下随之逃跑,最后又在惊慌失措中搁浅于大连湾三山岛附近。由于担心日舰发现,“广甲”舰最终自毁以免资敌,而黎元洪等人跳海逃生,回到旅顺。    甲午之战后,北洋舰队全部覆没,广东水师也是损失惨重,那些原本为人所钦羡的海军将领也大都被朝廷革职,正当失业后的黎元洪彷徨无计之时,两江总督张之洞此刻正在南京设立延才馆,招聘武备人才。黎元洪得此信息后,急忙赶到南京去投奔。张之洞对黎元洪的海军背景并不感兴趣,他当时要招募的是炮台防御专才,黎元洪灵机一动,便把自己曾经学过的陆上防御理论叙述了一遍,张之洞对此很是赞赏,于是委派他为负责监修南京城外的炮台。由此,黎元洪弃水登岸,由一名海军军官开始转型为陆军将领。    1896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由于黎元洪在南京干得不错,张之洞便将他带回老家湖北,继续效力。在甲午战后,鉴于旧式军队的拙劣表现,朝廷随后出台了编练新军的政策,其中便有南北两个试点,北是袁世凯的小站练兵,南就是张之洞编练的自强军。由此,黎元洪得到了张之洞的极大重视,并于和1901年三次受命前往日本,考察学习东邻强国的陆军训练和军事工业等。    应该说,湖广总督张之洞对黎元洪是很赏识的,他曾经写了个“智勇深沉”的条幅赠给黎元洪,并上奏朝廷称其“忠勇可靠,堪当重任”。由此,黎元洪官运亨通,由帮带升管带、千总,再升守备、都司,随即又晋升为副将,成为武职中的从二品大员。1906年,清廷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编练新军36镇,湖北新军的计划任务是两镇,当时暂时练成第八镇和第二十一混成协(相当于旅),前者由总兵张彪任统制,后者则由黎元洪出任协统。由此,黎元洪也就成为湖北军界中的第二号人物。    黎元洪虽然是新派军人,对手下的士兵也还不错,但他在仕途上顺风顺水,因此对革命党原本并无好感。据曹亚伯在《武昌革命真史》中的记载,在武昌起义爆发后,黎元洪亲自坐镇第四十一标并令关闭营门,禁止士兵外出参加革命。其间,一个名叫周荣棠的革命士兵翻墙而入,前来四十一标联络起义,但很不幸被抓获,黎元洪为防止军心动摇,当即下令处决。直到午夜时分,革命党用蛇山和楚望台上的大炮轰击四十一标,黎元洪方知大势已去,只得打开营门,各自逃生。  黎元洪逃出营门后,便来到幕友刘文吉家中暂避。在慌乱当中,黎元洪感到大难将至,他语无伦次地对刘文吉说:“我身居协统,如今部下兵变,死也是死,不死也是死。如果革命党失败,朝廷必定要重罚我;如果革命党成功,我恐怕也是性命不保,这下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刘文吉劝他说:“现在事态不明,还是先观望一下好,说不定会有出人意料的结果”。    这个刘文吉,还真是有先见之明。在一夜激战后,尽管革命党已经取得胜利,但有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那就是临时指挥起义的首领都资望太浅,不能服众,而原先的那些革命党首领又下落不明,革命士兵们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    命运的改变也许就在不经意间。黎元洪没想到的是,正当他惶惶不安的时候,革命党人已经探得他的下落,并决定由他来出任军政府的都督。黎元洪对此十分惶恐,连称:“莫害我,莫害我!”    但革命党哪里管得了那么多,大笔一挥,便在军政府的布告上签下了黎元洪的大名……这就叫霸王硬上弓,想不做都不行。    三天后,黎元洪也想通了,反正这“黎大都督”的名声已经传遍全国,认与不认已无区别,倒不如干脆就认了算了。于是,黎元洪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一举成为了首义元勋,并进而当上了民国的副总统。  据说,黎元洪的发达与其父亲选择的墓葬所在地有颇大的关系。如上文所叙,黎元洪在随同父亲从湖北来到天津北塘后,有一次他去野地拾取柴禾,突然看见某处的芦苇又高又壮,于是便过去看个究竟。等走过去后,黎元洪发现芦苇中间是一块空地,而令人称奇的是,空地上有一只鹌鹑和一条蛇正在缠斗,黎元洪用一根芦苇棒想将它们分开,但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黎元洪觉得很困惑,便在周围用几块石头做了记号,随后便回家告诉了父亲黎朝相。    黎朝相听说后,便让儿子带着他去那里看看是怎么回事。等父子俩到达那块芦苇地后,那只鹌鹑和蛇仍旧纠缠在一起,没能分开。黎朝相看看周围的地势,欣喜的对儿子说:“等我死后,你一定要记得要把我葬在这里!”    黎元洪觉得莫名其妙,便问为什么。黎朝相神秘的说:“现在不能告诉你,这是天机。这要是说破了,就不灵了。”后来,黎朝相病死,黎元洪便按照父亲的嘱咐安葬在这篇芦苇地。黎朝相的墓占地半亩有余,远望如白雪皑皑,因而北塘的人也称之为“白坟”。    若干年后,黎元洪当上了民国的副总统,随后又当上了正式大总统,成为民国家喻户晓的大人物。这时候,人们才醒悟过来,原来黎朝相的这块墓地乃是绝佳的风水宝地,当年相斗的鹌鹑和蛇其实就是“龙凤斗”,黎朝相已经看出了其中的玄机,只是不能说出来罢了!                    
      做个广告,本月推出了一本新书,《这才是晚清:帝国崩溃的三十二个细节》,以细节入手,以危机为题眼,主要写庚子国变到清朝覆灭的十余年危机事件。书有点薄,但页码不少的。主要庚子国变的那段历史比较有价值。    
  。。。。。
  黎元洪海军出身的啊    
  报个道
  记号    
  作者:山雨来 回复日期: 14:31:46 
    黎元洪海军出身的啊  ===  还参加过甲午海战。    
  记号啊
  支持更新
  光说不放
    顶
  没有更新,先插个小广告      鄙人的新书《这才是晚清:帝国崩溃的三十二个细节》由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了中,里面有义和拳的部分章节,如果没有看过另一本书《帝国的凋零:晚清的最后十年》,可以看看这本新书。    具体情况看下面的链接:    /article/3197992.html    
  记号  
  帮顶    
  更新    
  今日无更新
        民国五年的国庆见闻      民国的国庆日为每年的十月十日,为纪念武昌起义而定。但在袁世凯时期,因其包藏祸心,对国庆不甚重视,直到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黎元洪接任大总统后,这一年的国庆阅兵才算是热热闹闹的搞了一次。      在国庆前的几天,北京满城风雨,恰是重阳天气,但到了国庆日,却突然天气转好,天空中乌云散去,旭日当空,迎面惠风和畅,正值秋高气爽的好季节。是日清晨六七点钟,正阳门外大街的马路两旁已经布满军警,各界人士纷纷拥立在店肆之前,只见万头攒动,都想看看新任大总统黎元洪的风采。    阅兵开始后,打头的队伍是陆军方阵,分骑兵和步兵两个兵种,士兵们精神饱满,军帽簪白缨或紫缨,军服则分蓝衣、黄衣两种,分别佩剑荷枪,陆续前行,参加的人数有五六千人,绵延十数里。除了基本的步兵及骑兵部队外,新型的炮兵团、工兵营、机关枪营也随同参阅。    陆军方阵过后,在京的各高级军官如孙武、蓝天蔚、荫昌、江朝宗等也也在仪仗兵的引导下,骑着高头大马鱼贯而过。接着,一辆汽车轰轰然的开来,引起了观看队伍的一阵骚动,因为当时的汽车是稀罕物,看过的人非常少。在汽车上,站着两个人,一个是大总统黎元洪,一个是总理段祺瑞,两人并肩而立,且行且语,态度颇为亲密,这与传闻中的“黎段交恶”似乎大相径庭。    按之前制定的阅兵礼节,大总统莅场后,军乐团奏军乐,全场官兵行敬礼,其中军官行撇刀礼,步兵行举枪礼,骑兵行马上举刀礼。阅兵总指挥官陈光远上前报告阅兵部队数目,报告结束后,各官兵停止敬礼。随后,大总统在总指挥官的引导下,依次检阅各参阅部队,各部队的师长、旅长、团长须在大总统到达之前报告并行礼随同检阅。其后,各参阅部队以营为单位,在大总统离队伍二十步时,营长下令行举枪口令,并吹军号,等大总统巡阅完后,营长再下令停止敬礼与号音。    大总统在巡阅结束后回演武厅,总指挥官给参阅部队下稍息命令,随后用号音命令变换队形,准备演排阅操。由于大总统、总理等要人都是军人出身,其对阅操看得极为认真,并不时的相互点评一下。    操练结束后,还有一个新鲜节目,那就是航空表演,当时由航空学校校长亲率飞行员演习飞行,起飞地点在南苑,随后飞到先农坛、正阳门上空绕阅数周,距地甚近,供大总统和民众观看。    由于这次阅兵的规模较大,当时还制定了参观规则如下:(一)、各参观员上午十点半钟到场。自十一点钟起,前往南苑之马车及小火车,一律暂止交通。(二)、南苑火车准于十日上午八点九点,分两次由永定门外车站开赴南苑。凡持有入场券者,均可乘坐,不取车资。(三)、各参观员无论乘火车乘车马,下车下马后,均应按一定路线,步入操场彩门。所乘汽车马车马匹或人力车,均应驶入指定之停车厂内(下车马处及停车马处均有标识)。(四)、在场内参观地点,树有标识,各有一定范围,幸勿任意移动,免致哨兵干涉。惟特任官及陪观员,于演排时得入演武厅陪视(入场券盖有准入演武厅戳记),由陆军部派员在演武厅各道口招待。(五)、场内餐棚,备有茶点。在大总统阅兵或休息时,及大总统离去操场后,各参观员得随便入棚息食。(六)、餐棚后设有厕所,不得任意在外便溺。  (七)、参观员之仆从,一概在停车厂静候,不得随便移动及喧哗。(八)、其余各项规则,均载在入场券内。    
由于当时演武厅(临时搭建的主席台)的座位有限,因而在入场券上就出了点小问题。当时总统府给国会两院各送了数十张入场券,但两院议员人数众多,数十张入场券无法分配,于是议长主张,议长、副议长、全院委员长、各股委员长、秘书长、警卫长等人各给一张。普通议员们听说后,立刻提出抗议,声称两院议长系代表议员全体,应享有特别权利,但各委员长等人也享有特别权利,未免在议员中分出等级差别,实属不妥。    后来,议长便解释道:“此次阅兵的入场券,政府所请的其实只有两院议长,其入场券上另有‘准入演武厅’的戮记。其他的入场券都是普通券,也仅有数十张,因不知谁人愿去参观,不所以才临时分配,这并不是有意要分阶级等级”云云。议员们听说那只是普通券、未必有所招待后,很多人便彼此相约不去参观了。    
民众对这次国庆倒是非常热情,城内中央公园古物陈列所、西直门外农事试验场等,都免费开放一日,农商部林务处、美国留学回来的凌道扬还特在中央公园用种种影片模型演讲森林利益水灾状况,前来听讲的人非常之多。在北京的各商业街上,红男绿女,或乘车或骑马,往来于长安道上,可谓是人流如织,这是十数年年来难得出现的热闹景象。    这一年的国庆,其他地方也颇为的隆重热闹。在上海,淞沪护军使署中将大厅改为礼堂,中间挂着黎元洪大总统的大幅肖像,边上则分列海陆军旗,所有署门至礼堂都张灯结彩,扎上松柏鲜花,并在大门口列成“国庆纪念”字样,还搭建了五色彩棚,彩棚中装设电灯,夜间十分的醒目。国庆日的上午,上海也在龙华举行了阅操。       上海道尹公署也在门前高搭彩棚,署内礼堂大厅挂了两面五色国旗,大总统肖像列在中间。在礼堂中,还挂满了万国小方国旗,并缀有乍明乍灭五色电灯,另外还备有上等西式茶点,供来宾享用。      江苏交涉公署因为要招待外宾,其铺设就更为的精致。公署门前满扎冬青,遍插鲜花,并用五色电灯缀成“共和万岁”、“国庆纪念”等字样。内部礼堂的陈设尤其华丽,上有五色彩棚,地上还铺上了昂贵的地毯,大厅中也装有乍明乍熄的五色电灯,极为辉煌夺目。招待室里,设有西餐台,备有上等细致西式茶点、贵重西烟啤酒等品,以备招待外宾。      民间对国庆也十分重视,上海学界举行了提灯会,参加者有寰球中国学生会、中国体操学校、江苏省立第一商业学校、圣约翰大学及青年会复旦公学之童子军等近千人。庆祝会上节目众多,有合唱国庆歌或校歌、演讲改良家庭或顽童感化、掷球竞争、舞蹈、游戏等。到晚间,各校学生举行提灯游行,灯火辉煌,热闹非凡。      上海救火联合会也举行了水龙灯会,其所属各火会会员带着皮带车并洋龙火龙以及各色灯彩,先后齐集小南门救火联合会。七点后,队伍出发,先往东过董家渡,往北老马路出毛家弄,进大马头至十六铺,由民国路往西入小西门、尚文路、银河路、蓬莱路,由庙前街进中华路,然后往南到该会原处,游行一圈结束。水龙灯会进行时,淞沪警厅骑巡队及保安队五十余多人各执枪械作为先导,另还有警厅文武军乐团进行奏乐前进,迎来了无数的围观者,小孩子们更是开心得不得了。灯会游行队伍经过南市商会及工巡捐局、各区火会门口时,都有人放鞭炮欢迎,队伍所过之处,结伴观看的民众,如同人山人海。    在游行灯会中,还有节目表演,其中便有台阁一座,上面有人身穿御服,头戴御帽,以讽刺袁世凯梦想做皇帝之形状,另外还有人身着礼服,手持劝进表一道,神态极为阿谀,观看者无不拍掌称笑。灯会上,更多是“共和复活”、“国庆纪念”等字灯,不计其数。救火联合会会员们则各执灯球火把,口中高唱《国庆歌》:“蔡唐起义兵,讨袁旗高擎。连天火炮鬼神惊,推倒逆袁,恢复共和,全国庆更生。今日国庆辰,滇池健儿血流成。恢复共和兮诸先烈,享幸福兮我国民。同胞同胞,中华民国毋忘于厥心!”    这等热闹之事,是历朝历代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民国之新气象,是不一般。        
  哈哈,不错    
  旧社会不是一穷二白吗,怎么也有飞机?      
      飞机还是有的      
            为官易:都门酒徒笑论京-城时政      《都门识小录》是民国的时人笔记,记载了清末民初一些无名氏的言论和趣事,姑摘录数则,以飨读者。    某日,该作者在北-京前-门大栅栏商业区的厚德福河南酒馆饮酒时,听到隔座两人在闲谈。甲说:“近日各报纸竟然明目张胆的诋毁丑化政府,而政府竟也能忍,真是有娄师德唾面自干的风度。倘若我当权的话,早就随便找个借口把这些报馆给全封禁了。”乙笑道:“这就是你不能当权的原因了。”甲问其故,乙说:“做官嘛,就要懂得做官的规则,这样才能希荣固宠,升官发财。公门之中有十二字诀,所谓‘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切记切记!”甲听后有所悟,大笑。    过了一会,甲又发议论:“度支部前次奏准‘移奖实官’至本年二月初一截止,现在忽然又请求展期,其本意恐怕是担心失却大宗利源。倘若此次期满又再次展限的话,这也未免太儿戏了。”乙笑道:“度支部神通广大,这算不得什么。听说目前是因为灭鼠疫的经费太巨,无法筹拨,不久恐怕又要奏请开办耗子实官捐了。”    两人说了一阵子闲话,甲又抱怨道:“京城内外,大街小巷,各部院衙门前后,到处都是骡马粪便,一遇到雨雪天气,这些粪便便调成泥糊,臭不可闻,北京城俨然就是一片大粪厂!”乙笑道:“你就知道京城地面上像大粪厂,但你可知道这般大老官的肚皮里,装的是甚么?”甲正举杯,听到乙说了这么一句,不禁喷酒满案矣。    清末新政后,京城设立卫生巡警,当时死人的备案也归其管理。一次,某巡警听说酉城粉子胡同某户人家的孕妇因难产而死,便过来调查登记。收殓后,巡警忽然询问宅主:“这死的是妇人,还是姑娘?”宅主大怒,啐了巡警一脸的唾沫星子:“是你家姑娘!”  又有一次,崇文门外高外家营某丁姓人家有人去世,当时已经报知南营参将卫门,领有收殓执照。忽然有巡警过来,质问他们为什么不报案备查,丁姓人家说已报参署并领有执照。巡警很不满,说:“以后如再死人,须报知本区。”丁姓人家怒骂道:“以后要死也死你一家人!”写到这里,作者也笑道:“卫生巡警原本是一种文明办法,但这些人出言唐突,致惹讥评,也是可笑可叹矣!”    京城开始通电话的时候,最初的设备不甚灵捷,经过几次改造,仍旧未见起色。当时很多需要用电话的人深以为苦,经常诘问电话局,但还是不得要领。有一次,电话局的局长与客人一起吃饭,吃到一半的时候,大家开始讲笑话,某客人说:“有个留学生不会作诗,但又喜欢作诗,后来日积月累,写了一大册,然后拿去刊印了遍赠友朋。他听说某名士的诗学功力深厚,便拿了自己的诗册去请教。这位名士读了他的诗后,发现他连声韵都不懂,优劣更是无从谈起。但是,又不好打击人家的积极性,于是便在诗册上题了‘改良电话’四字。”  局长听后愕然,问:“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客人说:“这就说明贵厅的新历史啊。”局长茫然,不知所指。客人笑道:“所谓‘改良电话’,不就是‘不通、不通、又不通’的意思吗?”座中人听后,全部笑倒,局长也忸怩为之有愧。    类似的笑话,古代也有一个。某人写了一篇文章,自以为得意,便拿去请教某夫子,夫子读了几段后,觉得惨不忍睹,不能卒读,但又不好当场拂了人家的面子,于是在上面批了一句唐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此人见这是名句,便喜滋滋的拿回去给别人看,借以炫耀。有识货的人看后大笑,此人大怒,问为何笑。人家笑道,“两个黄鹂鸣翠柳”,这是说你的文章“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那是批你的文章“离题万里”啊!此人听后大窘,再也不敢拿出去给人看了。    另录一则。虞阳有个名叫李赤鼻的草民,本是世代务农,并没有读书识字。他年少之时,听人家说“官吏多贪墨”,于是最恨官吏,每次在路上遇到前呼后拥的官员出行时,必指着人家大骂:“贪官!贪官!”    长大后,此民又好贪杯,终因嗜酒过度而成了酒糟鼻子,人送外号 “李赤鼻”。李赤鼻醉后,最喜骂官,而且比原来还要骂得厉害。骂得多了,有一次便被官府给逮了进去,在被抽了几嘴巴之后,人家问他:“你为啥要骂当官的?人家跟你有仇吗?” 李赤鼻说:“我也不知道,只是听人说‘官吏多贪墨’,所以痛恨之。”    不久,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李赤鼻便跟他老爸说:“我们家为什么不起义?”其父说:“真是傻儿子!我们乡下人,种田才是我们的本分。你要揭竿而起,小心身首异处。”李赤鼻大怒,骂道:“懦夫!懦夫!”随后他跑到某学究家里,问“革命”二字如何写法,学究便写了这二字给他。    李赤鼻回来后,便撕了一幅白布,把“革命”二个大字贴在上面,便拿了根竹竿挑在门外,并雄赳赳气昂昂的站在下面,有人从他家门口经过,便扯住人家,说:“我们家起义了!”路过的人无不大笑。    某公听说后,喟然长叹道:“真是可惜啊!赤鼻只认识‘革命’二字。要是他读了书,那还不当个横行天下的革命伟人?”    李赤鼻的故事,不免让人想到阿Q……想必阿Q当年就是这般革命的。但话说回来,真正敢起来的阿Q毕竟是极少数,这大概也就是辛亥革命的真相罢。                
  虞阳有个名叫李赤鼻的草民,本是世代务农,并没有读书识字。他年少之时,听人家说“官吏多贪墨”,于是最恨官吏,每次在路上遇到前呼后拥的官员出行时,必指着人家大骂:“贪官!贪官!”        长大后,此民又好贪杯,终因嗜酒过度而成了酒糟鼻子,人送外号 “李赤鼻”。李赤鼻醉后,最喜骂官,而且比原来还要骂得厉害。骂得多了,有一次便被官府给逮了进去,在被抽了几嘴巴之后,人家问他:“你为啥要骂当官的?人家跟你有仇吗?” 李赤鼻说:“我也不知道,只是听人说‘官吏多贪墨’,所以痛恨之。”        不久,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李赤鼻便跟他老爸说:“我们家为什么不起义?”其父说:“真是傻儿子!我们乡下人,种田才是我们的本分。你要揭竿而起,小心身首异处。”李赤鼻大怒,骂道:“懦夫!懦夫!”随后他跑到某学究家里,问“革命”二字如何写法,学究便写了这二字给他。        李赤鼻回来后,便撕了一幅白布,把“革命”二个大字贴在上面,便拿了根竹竿挑在门外,并雄赳赳气昂昂的站在下面,有人从他家门口经过,便扯住人家,说:“我们家起义了!”路过的人无不大笑。        某公听说后,喟然长叹道:“真是可惜啊!赤鼻只认识‘革命’二字。要是他读了书,那还不当个横行天下的革命伟人?”        李赤鼻的故事,不免让人想到阿Q……想必阿Q当年就是这般革命的。但话说回来,真正敢起来的阿Q毕竟是极少数,这大概也就是辛亥革命的真相罢。      =========      蛮有历史的味道的。      
  李赤鼻和阿Q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故事好看
  楼主高产啊,这个和民国那个有重合吗      
          离奇事:乡愚竟将女儿嫁与城隍神      民国成立以后,民智仍旧不开,因而迷信之事,不胜枚举。江苏太仓东北有一浏河镇,竟有一乡愚将弱妹嫁神,说来实在是光怪陆离,古今罕闻。      浏河镇有一世代为农的黄姓人家,其父早故,有一老母和胞妹,其家境一般,不过勉强度日。不过,家里的妹妹长相颇为可观,但身体虚弱,常生毛病,大概有林黛玉之风。黄家老母对这个十八岁的女儿非常疼爱,常对人说:“我家的女儿如掌珠明珠,才貌兼备,将来一定要选个俊俏的如意郎君不可。”    曾有人向黄母求亲,黄母看后则说:“你相貌丑陋,不能当我的女婿。”如此有了两三次,别人也就不来求亲了,因此黄家女儿仍旧待字闺中。一日,女儿突然又犯病,黄家人忙请医生前来诊治,家里乱成一团。医生走后,黄女忽然说:“母亲,我昨夜做了个梦,看来很不吉利。我梦见一个人,面白须长,帽纱、帽衣、红袍都像是前代的官员。这人上前抓我的手,亲我的脸,且说必娶我为妻,我当时又羞又气,无地自容,于是便惊醒了,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征兆。”    黄母听后大喜,说:“你这个梦是大吉大利。我也做了个梦,所见的人与你梦见的相同,他也向我求亲,并说‘我是洋朱泾庙中的城隍神’,所以我在梦中已将你的终身许给城隍神,这样便可以保你无病而长寿了。乖女儿,你先安静养病,等病好了,就挑个黄道吉日将你嫁给城隍神,我也当个城隍神的丈母娘。”    随后,黄母便唤黄某进来,并让他去预备妹妹的婚事。黄某家里没钱,只好卖了自家的二亩田地,来给妹妹的婚事采购衣服被褥箱笼等等,作为嫁妆。数日后,黄女病愈,黄母便挑了个好日子,并在城隍庙中挂灯结彩,大设筵席,要把女儿嫁给城隍神。    此等咄咄怪事,一下就传遍乡里,当时来看热闹的人几乎挤满了城隍庙,大家都想看看黄家人是如何与城隍神成亲的。黄母见这么多人来看,反而更加得意。不久,嫁妆等件便从黄家送来,之后黄家女儿也由彩舆送到庙前,一时间鼓乐喧天,热闹非凡。诸多看热闹的人伸长脖子,要看看这新娘子是如何和城隍庙的神像拜堂的。    新娘子下轿后,便真的和神像行礼,并同木偶一同送入洞房。除一事不能实行而外,其他都与常人一样,不过木偶神像由人来抬动而已。如此一来,黄氏女便俨然成为当地的城隍夫人,愚民无知,一时哄传,前来观看的竟然络绎于途。    浏河镇商团的人得知此事后,也前去观看此等奇事。这时正好轮到城隍要回拜丈母娘,并请诸舅来行此俗礼。团中人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他们商量了一下后,觉得这等愚民做此可笑可叹之事,如果不加阻止,必然会蔓延为害,于是上前将城隍神像拖出,并将头击下丢在地上,其余嫁妆等物也通通付之一炬。    这等变故后,看热闹的人纷纷逃走,商团的人也一哄而散。黄氏女因病初愈,加上受此惊恐,竟然没过几天便一命呜呼。迷信之害,乡人之愚,也是推到极致。若细论起来,还是因为现代教育没有普及,才会有这等离奇之事。            
      mark    
    记号    
  记号    
  迷信太正常了,不迷信才不正常      
  mark  
  继续啊……
  再顶下  
  不说了,顶  
  又更新了?来晚了来晚了。
  有全文吗?
  reading
  没有更新
  明日起恢复更新    
    分野1    
          游沪记:民国乡老在上海洋相百出      某人从上海返回老家途中,在一小轮船上遇到一乡老,谈及他的游沪趣事,其脑筋之简单,思想之陈旧,足以致人喷饭,因而记录如下,供读者一笑(括号内为笔者加注):    “十七日乘旱火轮到上海,这旱火轮快是快的来,真像驾雾腾云,我活了六十岁,今朝算是亲历其境了。那书中所说的费长房缩地,恐怕就是这样的呢。我到了上海一看和,苏州的市面大不相同了。走出那铁做的篱巴,有两位带洋帽子看篱巴的朋友(检票员),拖牢我要什么票子,我一时发急,对他说道:‘我身边没什么票子,要家里有二张他人的借票。’他说不是,要车票。我想着了,摸出方在的一张香烟牌子把他,他便许我出门。    我一直走到大路上,那时天已黑了,我又不认识路。问了一个信,道小客栈在那里,那立在马路上一位又长又大的胡子公公,头上扎着红布,手里执着短棒(包头的印度阿三,租界巡警也)。听了我三声,恐是年纪大了,不答应我(听不懂你说什么!)。我不便再问。去问一个拉东洋车的,他教我坐上车子,情愿拉到我小客栈里。    我心中欢喜,到了客栈门口。那车夫忽地要起钱来,我看他苦脑(不高兴)送他一个铜板,他不肯干休,要什么一角洋钱。我道:‘一角洋钿,我们乡下人开一日火舱呢。’那车夫便板起面空了。客栈里的人也帮着他,说是要一角洋钿。我此时无可奈何,就摸出一只大洋兑了,付他十十足足一角小洋钿(不懂上海行情)。他便叽哩咕噜的去了。到客栈,先和他讲好住夜的价钿(价钱),那人指着靠壁一个鹁鸽棚样子的对我说道这里要住一夜,只要三角小洋钿,我不和他争就依了他。尝尝那鹁鸽棚里住夜的滋味罢。      十八日我一早起来,走出门去,想吃些点心,看了几时,却没有合我意的。只见一爿小茶馆门口,摆着一只烧饼炉子,这烧饼却是比乡下的另有一种样子。便唤他取了三个来,一连吃了下去,又吃了一壶茶,共付他六个铜板,还算便宜。    走到栈里,左思右想,我是未曾到过这地的,教我怎样白相(玩)不如教人唤一个乡亲来引导引导。我想得西村的阿木,他在什么北泥城桥金永记木作里边做工。我便唤那栈中人叫他来。不多一刻,阿木来了,他便同我到一爿极大的饭店里吃了饭。说什么今天是礼拜六,同我去看戏。我跟他走入一爿戏馆之中,我说就是二层楼上已经好极了,他却客气直上三层楼(莫非是上海大世界),方才坐下,看那台上的打武都用真刀真枪,像认真的一般。看了好多一刻,才知是一出长毛戏。做完了长毛戏,出场又是什么女戏来了,扭扭捏捏的实在难看得狠。看完了戏回到客栈里,边听见墙头上的自鸣钟便铛铛的敲二记了。      二十日,连日承阿木陪我白相,差弗多(差不多)把这上海滩上统统白相到了。什么地洞呢,天桥呢真是见所未见。快乐得我手舞足踏,就是即刻死掉,也口眼闭了。想我住在乡下,人家都称我自个财主,殷殷勤勤的趋奉我。一到了这里,怎样没一个人和我说话呢?这却不懂什么缘故。独是昨日子走过一条马路,那些站在路旁的妇女们个个粉装玉琢的,陪着笑脸对我说:‘老公公,请你到我家里去坐坐。’我虽不曾跟他到家里去,心里却是感激他们的盛意不尽呢。”     这老公公还真淳朴,幸好你没去,不然可就要花大价钱才能脱身了,你想那是啥地方,红灯区啊。      注:里面有些上海话,呵呵。                
  看得懂
  好玩那
  顶一下吧
  明日更新
  分页!
  这老公公还真淳朴,幸好你没去,不然可就要花大价钱才能脱身了,你想那是啥地方,红灯区啊。  ===  好不要脸面
  呵呵,初到上海,不懂行情而已      
          79、泥沙下:留日学生人品混杂      自从清末废除科举考试后,前往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便突然骤增,并在当时形成了一股风潮,直至民国前十年还经久不衰。但是,去的人多了,又无留学资格之认定,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其间出乖献丑之事,也是屡有所闻。    东京某旅馆有某省选派的官费生六人,同住于一走廊,而门外的六双拖鞋,早晚总是在一起的,因为这六人不是在乙房,便是同在甲房,个人几乎没有独自用功的时候,而其学习无所用功,一望而知。该旅馆使女甚多,娇声滴滴,这六位官费生便对人家歪缠不休,虽遭人讨厌、嘲骂,仍旧乐此不彼。要是使女对他们笑一笑,这些人就欢喜得几乎要从三层楼上跳跃到地。闹腾得多了,使女们也就不以为怪,应付那些留学生几乎成为她们每天的一大日常功课。      某北方省份的官费生,还算知道他们的留学费用是国家出的钱,于是在饮食上必用国货以示爱国,惟啤酒每吃不过十余瓶,至多不过十余元,不妨用日本货。等到大鱼大肉一到,这些人便猜拳行令起来,殊不知,北方人轻轻说话,已是可怕,何况彼此狂叫大呼,外面的人听到,几乎以为里面在打架,而且日日如此。这时间长了,这些人倒也身体健康,运动活波,想必是中国菜、外国酒能补中益气也。      玩笑吃酒以外,如果无事,大家便关起门来,摸摸纸牌。说他是赌,又不是赌,说他不赌,同赌也有些相像。总而言之,用功之结果,吃酒调情以外,自然要到纸牌儿了。      官费学生还有一种特色,那就是都能唱一句半的《空城计》。虽然音调不对,但一旦发喉,其响声恐怕在上海都可以听得见。会唱的戏虽不多,但此辈精神团结,有一句半《空城计》,也足以令人大饱耳福,够别人受用了。某夜十二点钟以后,人家都已睡熟了,忽闻某人一句:“我本是卧龙冈……”(下边没有了)旁人为之猛然惊醒,而此时脑筋犹在梦境,乃自语道:“吾其已入蜀乎?是何诸葛孔明之多也。”    一些住在外面的留学生,也很不堪。有时候留学生聚集三、四人,凑在一起吃吃喝喝,酒肉薰天,还时不时的二黄高唱,邻里的日本人家与过路的日本人,无不讽刺其为酒肉动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面楼上却有一白白嫩嫩之少年,身穿西服,鼻梁上架着金丝镜,油头粉面,凭栏扯胡琴,但观其作态,时时下视行人,不过是借以吸引日本女人之注意罢了,其轻薄如此。    由于这些人的品行,当地日本人也觉得他们讨厌,并多有拒绝留学生之事。譬如有留学生去租房,房东见是中国留学生,不免埋怨道:“中国人太好喧噪与污秽。”较为平和的房东则婉言拒绝说:“是间已租给别人了”,或说:“有种种不方便处,请另觅别家。”若遇到粗暴的房东,则怒目横眉,大声道:“我这里不住中国人!”    更有甚者,一些留学生还时常召妓,其中又不免发生冲突。某夜,一日本女人在某留学生租房内争吵,据说是因为某生在夜市中引得一淫卖来,但随后又转而介绍给同住之人,此女不悦,不愿做这笔生意,而这人却偷偷的将人家放在门外的木屐藏了,想让人家走不成,结果引发此女大骂:“凡事也要看人家愿不愿意,我们日本女人也不是受人强迫的,难道是近日谣传我们日本兵士在你们国家山东强奸妇女,所以你们也想在我们日本女人头上欺凌践蔑、以相报复耶?”后面更是唠唠叨叨,出了无数不堪入耳之语,但这几个留学生却厚着脸皮受此辱骂,终究不肯承认自己藏了此女的木屐。最后,日女也没有办法,只能一路骂着,赤足而去。    事实上,早期的留日学生(年)因为人数少,且大多是选拔而来,因而声誉还是不错的,但到了后来,特别是清廷废除科举、鼓励留学后,阿猫阿狗都跑到日本来留学(因为留学日本路途近且没有门槛,加上日本当时的物价和消费水平低,因而去日本在经济上很合算,加上当时的日文和中文差别不是太大,不像现在片假名过多,一般报纸大多能看懂,因而去者趋之若鹜)。    人去得多了,难免发生各种不名誉之事,开始的时候日本报纸还登出借以鉴戒,但这种事情越来越多,譬如有的留学生因为赌博斗殴而被日方拘禁,此类新闻多有报道,几乎成了惯有之事,后来报纸也就不再登了。由此,中国留学生的名誉也就无可挽回了。    留学界中出少数败类,本是不稀奇之事,但清末民初的留日学生整体素质如此低下,倒是留学史上所罕见。正因为如此,那批人未见出什么大才,而尽出了一些革命党矣。          
  唉,现在的中国留学生,又有几个是素质高的?
  借留日学生中的少数败类来贬低革命党人,楼主真是用心良苦啊。  宋教仁,鲁迅,陈天华,章炳麟,郁达夫,蔡锷,蒋百里,蔡元培,辜鸿铭等等等,可以说民国时期著名的政界,军界,文化界,教育界大多都是留日学生,楼主是怎么得出清末民初的留日学生整体素质低下的结论的。反“革命”也不要如此不顾事实吧
  作者:闽南男儿 回复日期: 19:03:51 
    借留日学生中的少数败类来贬低革命党人,楼主真是用心良苦啊。    宋教仁,鲁迅,陈天华,章炳麟,郁达夫,蔡锷,蒋百里,蔡元培,辜鸿铭等等等,可以说民国时期著名的政界,军界,文化界,教育界大多都是留日学生,楼主是怎么得出清末民初的留日学生整体素质低下的结论的。反“革命”也不要如此不顾事实吧    ====    宋教仁,鲁迅,陈天华,蔡锷,蒋百里,这些,都谈不上什么大家。      章炳麟,蔡元培,辜鸿铭这几位,可不是从日本学了东西哦。      他们成名的,是国学。    说句实话,我也仔细搜索了一遍,确实没有发现留日学生出了什么大家。        
  有理有理,去日本的确没有好东西
  出了革命伟人。      
  喜欢民国历史,支持一下    
            民国奇闻轶事数则      (一)、兄妹险成伉俪    广东省广宁人麦辛,其与族兄在腰古开设泥水店,聘腰当地人罗明福的女儿为妻。新婚之日,新娘子在与新郎拜席之时,觉得此人面熟,于是仔细看了又看,忽然失声大哭。前来吃喜酒的宾客不知何故,为之骇然。过了一会,新娘子对新郎说:“你不是我的胞兄亚辛吗?”新郎也为之愕然,自己看了自己的新娘子后,这才恍然大悟……的确是自己的亲妹妹亚冬。原来,妹妹在六岁时被人拐卖,后来被罗氏夫妇收为养女,谁知道阴错阳差,兄妹竟然差点结为百年之好。众宾客听后大笑,所幸当时尚未成礼,而新郎新娘也当场脱下大红装,各自破涕为笑。由此,两人的婚宴改成骨肉团圆之庆筵。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也算是一桩可喜可乐之事。    二、多夫奇论    广东西樵村张某,有一女名月娥,张某钟爱如掌上明珠。月娥姑娘聪明灵慧,稍通文化,长得又楚楚动人,风姿绰约,因正值二九妙龄,难免有少女思春之幽叹。张家的家法甚严,凡家中妇女,均不许出闺门半步,月娥姑娘每遇春风秋月,不免蛾眉深锁,西子含愁,恨不能插翼长飞,飞出这牢笼枷锁。后来,张父去世,世风日开,月娥姑娘于是辞别母亲,到省城某女校学习。由于脱离了家庭的束缚,月娥姑娘在民国初年的自由空气中,经常与数位知心的姊妹谈天说地,鼓吹女权。其中一个言论最为骇人听闻,大意是欧洲有一习俗,主张一妇多夫,最合天然法则(其实不是欧洲风俗,乃是美国之摩尼教也)。    月娥姑娘的理由是,就体力而言,男子虽强,但夜不能御三女;但女体之壮者,虽经三四犹有余勇可贾。由此,月娥姑娘大发议论,称中国女人的智慧见识落后于男子,所以一切权利均被男子占尽,这便是不平等的一夫多妻制度的产生根源;如今要发展女权主义,就须反其道而行之,使二万万男子尽伏于石榴裙下,供我辈之玩弄,方可泄我女界数千年之愤气云云。更有甚者,这数位女杰竟将此言论刊印成册,分送女友,见者无不斥之糊涂。    (三)、不嫁主义    江阴西门外某女学校,自开办后,发展颇为迅速。最近倒传出一个新闻,说有八位高年级的女生秘密创立一会,名字叫“立志不嫁会”,并有简章四则:      一、目的:以“立志不嫁、终身自主”为目的。    二、义务:会员均有劝人立志不嫁之义务,且有保守本会秘密机关,不使泄漏之责任。    三、入会:凡欲入本会者,宜先申明其理由,并当会众立誓。    四、出会:既入本会,当不参预人之婚姻事,若私与男子往来,经察觉后立除其名。      此等“不嫁会”,实则是开女性“独身主义”之先河(之后想必是“丁克”主义),这等破天荒之组织在创立一月后,便被校长张女士所侦悉。张校长十分震怒,于是召集该会会员大加诲戒,称“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此乃人伦之天职,倘若固守不嫁主义,非但是蔑视己身、沦丧人权,更是一种不爱国、不爱社会之表现,与争取女性权利、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背道而驰”云云。在校长的干涉下,“不嫁会”随即被取消,但这个新闻却在校外不胫而走,一时传为笑谈。其实这种事情在民国初年也不稀奇,因为当时思潮汹涌,各种主义多如牛毛,譬如冯玉祥在回忆录中便记载了其部队中有一些文盲士兵组织了一个“不识字会”,以对抗那些有志于学习文化的士兵所组成的“识字会”,其蒙昧可知,亦可笑矣。    (四)、寻死闹剧    某地某日,有一年纪约二十多岁的妇人,突然鬓发蓬松的从家中奔出,一路嚎啕大哭的直奔河岸,口中还大哭道:“我还活着做甚么?”路人大为惊骇,以为定要此女定要投水轻生,于是停足观望者有之,尾随其后看热闹者有之(国民之劣根性),但奇怪的是,该少妇快到河岸后,却忽然改奔为走,由快转缓,似乎要等待有人来施以援手。不料围观之辈均良心丧尽或见怪不惊,竟无救者至。该少妇来到河边后,并未如人们想象中的一跃而入,反而河边席地而坐,并从容去鞋,哭泣有声。旁观者大为惊异,因为凡是真心想死的人,必有万不容生之苦处,但求速死为快,如何顾得了其他。但看这少妇,对区区鞋袜尚且不能舍弃,如何能舍命投水。有旁观者急煞,不觉呼道:“不得了,死矣死矣!”    这时,一中年男子从容而来,只见他走到少妇旁边,非但不施救,反而慢声问:“怎么还不死?”说罢,该男子突然以两手抓住此少妇,将其头按入水中,一上一下,将这个女人溺了个不死不活,大呼救命。这男子说:“你既来觅死,何必呼救?”女人哀求再四说:“今后再也不敢了。”这时,邻居们赶来向围观群众解释说,小两口吵架,没什么好看的,大伙都散了罢!原来,此女素来刁悍,动辄以死吓人,今日因与丈夫口角,遂又故伎重演,不料其夫早有手段。    路人听后,无不笑疼了肚皮(不厚道)。              
  我不知道楼主眼里“大家”是什么标准?如果上面那些留日的民国人物不是“大家”,谁还是大家,清末民初的留日学生总体素质不错的,少数败类啥时候都有,楼主的结论主观偏见太大,特别是对革命党人的贬低和丑化。楼主好歹是学历史科班出身的,怎么连客观写史的底线都没有,文章中常常有自己的主观偏见
  ma    
  民国的大家还是很多的,但跟革命党无关。    
  来看看。更新啊…顶
  作者:闽南男儿 回复日期: 17:49:58 
    我不知道楼主眼里“大家”是什么标准?如果上面那些留日的民国人物不是“大家”,谁还是大家,清末民初的留日学生总体素质不错的,少数败类啥时候都有,楼主的结论主观偏见太大,特别是对革命党人的贬低和丑化。楼主好歹是学历史科班出身的,怎么连客观写史的底线都没有,文章中常常有自己的主观偏见  ===    唉,你说的那些真不算大家==更不能说是留日有所成的人才。    譬如陈天华之类的,不过是写小册子的小年青(其实就是小粪粪,现在猫眼看人上这种水平的人多的是),鲁迅之流,也不过是写写愤青文章,他有何著述呢?    蔡元培是气度杂家,并无专门的论述,虽其革命,然其功底终究为国学,他又何曾在日本学得什么东西?章太炎倒是国学大师,但和日本又有何关系?    蔡锷、蒋百里,军人出身,和大家自然无缘。    倒是有几个真正从日本学到东西的,譬如曹汝霖章宗祥等人,都是帝国大学啊早稻田大学啊毕业的,是真的学到了点东西,可惜。。。      呵呵。      像日本这种二路货,连袁世凯、段祺瑞(人家是正宗的留德出身)等人都是看不上的,成大家谈何容易。    民国的大家,其实主要集中在中美、中英庚子留学生,这个我不用举例了吧,还有就是本土的国学大师,至于日本留学生,不谈也罢!      
  妤间富涓嶄細灏辨?鎸栧潙浜嗗惂锛
  我收藏的这个网页怎么还是几天前的内容?刷新后回复的怎么成了乱码?万恶的服务器啊~~~~~~~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十年袁大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