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养殖牛蛙的视频场出现很多蛇怎么办

牛蛙养殖要什么要求?_百度知道
牛蛙养殖要什么要求?
  认识有机牛蛙:  有机牛蛙体绿或棕色,腹部白色至淡黄色,四肢有黑色条纹。体长约20公分(8吋),後肢长达25公分(10吋)。成体大者体重超过0.5公斤(1磅)。常生活於静水中或其附近。春季繁殖,卵产于水中。蝌蚪呈绿褐色带有深色斑点。蝌蚪阶段持续1?3年,决定於气候条件。  有机牛蛙的栖息环境:  1.水陆两栖:  有机牛蛙水陆两栖,喜居于江河、池塘、沼泽及岸边草丛。白天常将身体漂浮于水面,或躲在潮湿阴凉的水边草丛中、洞穴内,一遇惊扰即潜入水中。夜间四处活动,寻找食物。夏天高温季节,常栖息于阴凉的洞穴、浓密草丛、农作物地里;严冬钻入10 一 40cm 深的不冻土层或 1m 左右深的洞穴、 6ocm 左右水深的淤泥中,待翌年开春后破土而出。  2 . 结伴群居:  有机牛蛙喜欢结伴群居,往往几只或几千只共栖一处。对环境条件一经适应便定居下来,一般不轻易迁移。当栖息环境恶化,如水域干涸、食物断绝、炎热难耐,无法继续生存下去时,牛蛙即会集群迁移到别的适宜环境中。每到繁殖季节,牛蛙常集体迁移到池塘、河沟、沼泽地等环境优良的场所,互相嬉戏,抱对繁衍子代。  3. 养殖温度:  有机牛蛙是定温动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25 一 32 ℃ ,繁殖最适温度为20 一 30℃ ,低于20℃、高于 30 ℃ 一般不产卵。当温度降至15 ℃ 时,食量很小;温度降到14℃以下,基本停食;再下降到 10 ℃ 以下,则停食冬眠。 牛蛙致死高温阈值为 39 一 40 ℃ 。 34 一 36 ℃ 时急剧跳跃挣扎、窜游; 37 一 39 ℃ 身体失去平衡,很快死亡,而且受热致。  有机牛蛙的生活习性:  有机牛蛙生活于湖泊、沟港、池塘等水域环境及附近的陆地,平时喜栖息于沟、塘边。若水面长有浮水植物,则伏于水草,仅以头部露出水面,一遇惊扰便潜入水中。有机牛蛙有群居的特性,往往是几只或几十只共栖一处,待适应环境后,便不随便搬迁。到了5月上旬,牛蛙叫声尤甚,一蛙先鸣,其他蛙跟随齐鸣,夜间比白天叫得更厉害,其后便抱对产卵。产卵期至7月中旬止,历经70天左右。卵呈片状,借水草固着浮于水面。受精卵孵化为蝌蚪,生活于水中,以后变态为蛙。过水陆两栖生活。冬季水温下降到10℃左右时,牛蛙开始躲藏于洞穴或淤泥中,停止活动与摄食。但当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又出来活动觅食,即使冬天也是如此,故有机牛蛙在洞庭湖地带无明显休眠期。  有机牛蛙蝌蚪主要以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由肠含物分析有4种成分: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无定形有机颗粒及腐败的有机物质和泥沙。4种成分中主要是浮游植物,另外3种成分是较次要的。而且蝌蚪的食性与其生活习性和消化道的长度有着明显的一致性。有机牛蛙蝌蚪属静水水域类型,游泳能力不强,所以只好吞噬随波逐流的浮游藻类。蝌蚪也喜欢聚集在烂草堆里,用角质唇齿刮取腐败的有机物质及底栖硅藻。蝌蚪肠道细长曲折,以最简单方式盘旋于腹腔之中。孵化后刚开始摄食的蝌蚪,其消化道长度约为全长的1.48倍,为体长的4倍。随着蝌蚪的成长,消化道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与全长、体长的比例也跟着增加。蝌蚪体长增长到60.1~66.0毫米时,消化道长度平均为全长的7.53倍,为体长的19.15倍。变态前夕,消化道最长达全长的10.76倍,达体长的26.32倍。蝌蚪消化道长度和全长之间比例的变化,是因为植物性饲料一般较动物饲料难消化,要较长时间和较多的接触面积才能达到消化植物纤维的目的。  蝌蚪变态为幼蛙后,食性发生根本转变,以活的动物性饲料为食。消化道的长度则很快缩短,这时仅占体长的2/3左右。而且强大的尾部被吸收(萎缩),因而体重显著减轻。幼蛙和成蛙靠摄食小鱼、小虾、螺、蚯蚓、蚱蜢、蝼蛄、蝇蛆等生活。有机牛蛙捕食时,大多选择在安全、僻静和饵料丰富的浅水处,或离水不远的陆地,蹲伏不动,耐心等待。如无外来干扰,不常变换位置;发现活动物时则以猛扑的方式跳跃捕捉。当被捕获物离蛙较远时,则轻轻的爬向目标,伺机捕捉。由于其动作敏捷,一般很少落空。在陆上捕获食物后,往往立即跳入水中,用前肢帮着吞下食物,然后回转至岸边。有时连同捕获物上的附着物,如草叶、浮萍等也一同摄入。在饵料缺乏的情况下,有机牛蛙有大牛蛙吃小牛蛙或残食其他小型动物的现象。  有机牛蛙的食性:  有机牛蛙的食物构成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尤其喜食活饵。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食性也不尽相同。蝌蚪可喂以蛋黄、血粉、角粉等,也可用豆浆、麸皮、面粉等。幼蛙及成蛙的食物范围包括:环节动物,如蚯蚓;节肢动物,如甲壳类虾;软体动物,如螺、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幼体及哺乳类的内脏等。牛蛙生性贪婪,生长季节食量较大。用饵料盘喂食时,成群争抢上盘,体弱、个小的往往被挤出盘外。有机牛蛙的最大胃容可达空胃容的l0倍。6~8月是摄食旺季,每月每只平均摄食l60g人工饲料。平均每天食5克为宜。牛蛙生性凶残,经常发生大蛙吃小蛙的现象。囚此,人工养殖牛蛙要大小分养,尽量避免其同类相残。牛蛙能吃也耐饥。在食物极度缺乏时,牛蛙的新陈代谢水平会自然降低。在低温冬眠期,牛蛙可以承受4个月至1年的饥饿,体重大幅度减轻。  有机牛蛙生性贪婪,生长季节食量较大。用饵料盘喂食时,成群争抢上盘,体弱、个小的往往被挤出盘外。牛蛙的最大胃容可达空胃容的 l0倍。6~8月是摄食旺季,每月每只平均摄食 l60g 人工饲料。平均每天食5克为宜。  有机牛蛙生性凶残,经常发生大蛙吃小蛙的现象。囚此,人工养殖有机牛蛙要大小分养,尽量避免其同类相残。有机牛蛙能吃也耐饥。在食物极度缺乏时,有机牛蛙的新陈代谢水平会自然降低。在低温冬眠期,牛蛙可以承受4个月至1年的饥饿,体重大幅度减轻。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要有与养殖牛蛙所适宜的场地,水源、资金、技术,同时还应有政府部门颁发的相关养殖许可证,还要有所养殖的牛蛙的种源来源证明及相关的检疫证明等。 林蛙养殖目前有温室养殖,室外建场养殖和野外封沟放养等三种方法。但温室养殖的经济效益更加明显。
林蛙以昆虫为主食,温室养殖林蛙的活饵料,主要是黄粉虫,蝇蛆和蚯蚓等。除黄粉虫饲养需用麸皮外,其他两种饵料都可以用禽畜粪或无毒害的有机垃圾饲养,这就大大的降低了养殖成本。因此可以说林蛙养殖是一项头资小,见效快的新兴行业。
日光温室大棚投资1.5万元(400平方米)。饲养黄粉虫用房两间,加上饲料成本5千元,可养幼蛙8~10万只,当年可出栏雌蛙2万只左右,按市场最低价计算,每只5.00元,产值可达10万元以上,不但当年可收回投资,并且还有很高的经济回报。
牛蛙原产于北美洲,是食用蛙中体型最大的种类。牛蛙生长快,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国外养殖用的牛蛙有美国牛蛙、沼泽绿牛蛙、春蛙、非洲牛蛙、非洲大牛蛙等。牛蛙个体重可达1公斤以上。 牛蛙喜高温荫湿,多栖息在池塘边沿近水处的草丛中,特别喜欢栖息在池塘坑边被水的波浪击拍而成的半干半湿的土穴中,往往下半身浸去水中,头部露出水面,头向外。牛蛙鸣叫声酷似黄牛,听到牛蛙叫声,可预知产卵期即将来临,产卵期过后即停止鸣叫。
牛蛙繁殖及幼蛙培育技术 (一) 牛蛙的繁殖 牛蛙到5-7月开始产卵,产卵的最适水温为24-28℃,产卵时间为10-30分钟,产卵量随母蛙袋子个体大小而异,一般产卵为数千至5万粒。产卵后30分钟即应采捞,采捞卵块时,人要站在水中,用剪刀将卵块周围和卵块下边与其相连的杂草全部剪断,用采卵器将卵块搬运至孵化池进行孵化。孵化池要求50-60厘米深的水体,面积1.2-2平方米,每平方米孵6000粒卵为宜。卵的孵化,水温要求20-30℃,水的pH值为7-7.5;重金属离子含量不得超过饮用水标准。孵化过程中不要惊动水体,灌水要防止流量与高度不宜过大,池上搭荫棚防暴晒和暴雨。
二) 蝌蚪的培育 刚孵出的牛蛙蝌蚪游泳能力差,要在孵化池中饲养十天左右才能转入蝌蚪池。蝌蚪池要清洗消毒后5-7天再放入蝌蚪,池子不宜过大,30-36平方米为宜,最小可设6-8平方米,水深0.6-1.2米。 蝌蚪要求的适宜水温是26-30℃,盛署高温要搭设凉棚,适当加深水位,勤换新水。刚孵化10天的蝌蚪,每平方米放养尾,孵化后10-20天的蝌蚪,每平方米放500-1000尾,30天后每平方米放100-130尾。蝌蚪孵出4-15天后开始摄食单细胞藻类,以后可适当增加各种动物性饵料,如田螺肉、鱼肉、动物肉脏、死鱼等,再搭配部分米糠、玉米粉、豆饼、麦麸、稀饭等。 投饵量:7-30天内日投饵40-70克,动物饵料占60%;30天后到变态,每百只蝌蚪投饵40-80克,动物性饵料占47%。一天投放一次,在下午4-5点钟进行。
商品蛙的养殖 饲养场地要选择水源充足,干旱不干涸,洪水不泛滥,树荫多的地方,以潮湿、温暖背阳的地方和杂草丛生地较好,面积要根据养殖数量而定,可开塘养殖,也可开沟养殖,水深冬季要保持1-1.2米。蛙池周围要用芦帘、竹篱笆或铁丝网、尼龙网、砖墙等围起来,围栏要入土15-20厘米,高1.5米,防止牛蛙外逃。池中要种植莲藕及其他叶大叶多的挺水植物,也可种植水花生、睡莲等水草,水面到围墙间须留1-2米较缓坡的陆地,并要为蛙修建蛙穴,可用粘土泥团做,也可用砖作骨架,内外侧涂上一层泥以免擦伤蛙皮。蛙洞与池地面平行,进深50-70厘米,宽15-20厘米,高10-15厘米,洞内要有2-5厘米深的水。 蛙只吃活动饵料,需要人工补充饵料,方法有: 1、灯光诱虫。用30瓦的紫外灯或40瓦的黑光灯效果较好,天黑即开灯,可看到牛蛙群集灯下,跳跃吞食昆虫的热闹情景。 2、补充小鱼虾。其方法一,是在蛙池边挖浅水坑,投入小鱼虾,以补充饵料不足;其二,采用木竹制成的槽状饵料盘,其底钉上尼龙沙布,盘中水与池水相接,固定在蛙池内荫凉处,放入活的小鱼虾。天气转凉,昆虫稀少时采用这种方法有显著作用。 3、人工捕捉蝗虫、螳螂、蝼蛄等昆虫放入蛙池杂草中,让蛙自然摄食。
蛙病的防治:
红腿病 1、病症:病蛙行动迟缓,食欲下降。病蛙腹部及大腿内侧皮下点状出血,病重时,腿部肌肉明显充血。常与“肠胃炎”等病并发。 2、病因:水质恶化,放养密度过高是诱发该病的重要条件。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孢菌和不动杆菌。 3、危害:该病的病期较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此病,主要发病季节在5-10月份。宁波等沿海地区发病较高,如是干法越冬,则在越冬期间也发生该病。红腿病的发病率一般为20-30%,病死率在20-50%之间,高者可达80%以上。 4、 防治方法: (1)定期换水,使池水保持清洁。 (2)适当控制放养密度,随着牛蛙的生长,应根据池大小、水温高低和牛蛙规格及时分养,调整放养密度。 (3)水体用 3ppm的高锰酸钾或4ppm的“蛙消安&消毒,对该病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4)在蛙饲料中拌入“蛙病宁”、“SMZ”等药物投喂,对病蛙有较好的疗效。
(二) 烂皮病 1、病症:该病初发时,牛蛙的背部皮肤失去光泽并出现白斑,之后,表皮脱落并开始溃烂,露出背肌,烂斑四周呈灰白色,病重时,可扩展到四肢。蛙眼瞳孔病初时出现粒状突起,逐渐发白,直至形成一层白色脂膜覆盖在眼球表面。病蛙初时尚能行动,重症时则拒食不动,直至死亡。牛蛙病后至死亡时间根据蛙体大小而长短不一,一般4-15天,长者可达一月以上。 2、病因:引发该病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营养不平衡。投喂的饲料单一,饲料中缺乏微量元素,尤其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缺乏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原因。 (2)外表受损,导致细菌及真菌的继发感染。 (3)原发性细菌感染。醋酸钙不动杆菌是主要病原之一。 3、危害:该病好发于150克以下的小蛙,刚完成变态后的幼蛙发病率更高。时间一般为4-9月,春秋两季是发病的高峰时间。有发病快、病期长的特点。发病率在20-50%之间,单纯以蚕蛹为饲料的养蛙地区发病率更高。病死率通常在30-70%,高时可达90%以上。 4、防治方法: (1)在蝌蚪变态前期进行强化培养,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A和维生素D以及其他微量元素如钙、磷、碘等,不仅能提高蝌蚪的变态成活率,而且可使变态后的幼蛙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 (2)定期换水,改善养殖环境,并对养殖场作定期药物消毒。消毒用药一般为高锰酸钾、蛙消安、生石灰、孔雀石绿等。 (3)在幼蛙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和维生素D,并努力保持饲料的新鲜和多样化,使蛙的营养摄入保持平衡。 (4)药物治疗。若以“蛙消安”4-5ppm对病蛙池泼洒消毒,用药两次,4天后病情可得到控制;用3ppm的高锰酸钾与冰醋酸合剂全池泼洒的方法,可使病蛙停止死亡,病轻者恢复健康。
(三) 暴发性出血败血症 1、病症:发病蝌蚪腹部有明显的红色出血点,咽部及肛门四周的出血现象更为明显,重症时,体表出现几近透明的溃疡斑,眼球突出、充血,时有烂尾现象,鳃因失血而呈灰白色,腹部鼓胀,腹水严重,肝、肠明显充血,死亡前有在水面打转的现象。 2、病因:水质恶化,放养密度过高是引发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病原目前尚不清楚。 3、危害:该病的发生表现为暴发性,且传染性极强。发病时间为5月中旬至9月下旬,水温一般在20℃以上。蝌蚪从发病到死亡只有2-3天,严重者可在一周内使整个蛙场的蝌蚪全部死尽。主要危害对象是蝌蚪,以变态期内的蝌蚪发病死亡尤为严重,幼蛙也时有发生该病。此病1995年呈暴发性流行,从对海盐县官塘的近千亩养殖池的调查显示,约有80%的春季蝌蚪暴发了该病,死亡率达60-100%,危害极为严重。 4、防治对策:该病因具暴发性、病期短的特点,目前尚无显著疗效的治疗药物。减少该病的损失应以预防为主: (1)蝌蚪池在放养前应清池。清池的药物可用生石灰(50-100ppm)、蛙消安(10ppm)、强氯精(3-5ppm)等。 (2)加强管理,做好场地的清洁消毒工作。各养殖池的进排水应独立分开,工具在用前用后要消毒。蝌蚪入池前用20ppm的高锰酸钾进行消毒,杜绝外来病原的传染。 (3)定期换水,保持水质良好;合理放养密养,减少发病机会。 (4)在蝌蚪饲料中定期添加一些药物如“蛙用碘”、“SMZ”及“先锋霉素”等,池水用2-3ppm的高锰酸钾与乙酸的混合液消毒,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四) 肝炎(O氏病) 1、病症:外表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体色失去光泽,呈灰黑色。一旦发病,牛蛙很快停食,病蛙伏于草丛等阴湿处,四肢无力,肌体瘫软如一团稀泥,口腔时或有含血丝的粘粹吐出,并常伴有舌头从口腔中吐出的现象。解剖观察,病时肝脏严重色变,或失血呈灰白色,或严重充血而成紫黑色。胆汁浓而成墨绿色。肠、胃内无食物,仅有少量粘液,并有肠段套进胃中的现象。 2、病因:由细菌感染所致。蛙池长期不清池,水质恶化引发该病的重要因素。 3、流行及危害:该病临床表现为急性,传染性极强。发病时间为每年的5-9月,而以春、秋两季发病较多,主要危害对象是150克以上的成蛙。牛蛙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一般为2-3天,死亡率极高。1992年在台州椒江郊区的近三百亩成蛙养殖池中,约有60%的蛙池发生了该病;1995年,广德邱村地区的600余亩蛙池,有70%以上的面积发病。两地的牛蛙病死率均在60-90%之间,危害极大。 4、防治方法:预防是减少该病损失的主要手段,可参考采用以下措施: (1)牛蛙在放养前应对蛙池作彻底的清塘消毒,尤其是已养过几年牛蛙的老池则更应做到这一点。 (2)在养殖过程中应加管理,定期换水,使牛蛙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蛙场及食场应经常用药物消毒,药物可选用“鱼虾宁”、“蛙消安”、“生石灰”等。 (3)杜绝投喂变质饲料,饲料应新鲜和多样化。所有因病死亡的鱼、虾、河蚌以及其他动物均不能作为牛蛙的饲料。 (4)在选购蛙种时,应极力避免将病蛙带入自己的养殖场中。牛蛙入池前应进行体外消毒,消毒方法一般为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分钟。 (5)养殖场中应备有消毒池或缸,工具使用前后要及时消毒,并避免工具的交叉使用和借用。 (6)牛蛙如出现病情,则应及时捞出病蛙和死蛙进行消毒处理,发病池用“蛙消安”或“蛙安粉”作全池泼洒消毒。 (7)病蛙池用“蛙肝宁”拌饲投喂,结合消毒剂水体消毒,可有效控制该病。
(五) 脑膜炎 1、病症:病蛙肤色发黑,厌食,其典型临床症状为脖子歪斜朝向一边,身体失去平衡,在水中流动时表现为腹部朝上并打转,解剖观察,病蛙的肝、肾、肠等均有充血现象。 2、病因:受细菌感染所致。主要病原菌为脑膜败血黄杆菌。 3、危害:该病最早在上海发现,年间在嘉兴、湖州等相继发生。其危害的主要对象是100克以上的大蛙,传染性很强,发病时间一般在7-10月份,水温20℃以上。牛蛙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因水温高低而有不同,一般4-7天,温度低时则可延长到15天以上。1994年,湖州千金乡约400亩蛙池中有40%以上的蛙感染了该病,死亡在40-90%之间。 4、防治方法: (1)对蛙池作定期药物消毒,定期换水。消毒用药可参考使用如“强力杀菌消毒剂”、“高锰酸钾与乙酸混合剂”等。 (2)在饲料中拌入“蛙病宁II号”药物,对该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3)SMZ、蛙病宁等药物对该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六) 腹水病 1、病症:蝌蚪腹部膨胀,严重腹水是此病的主要病症。解剖可见肠内充气明显,后肠近肛门处时有结节状阻塞物,肝、胆等无明显变化。蝌蚪病后,活动明显减弱,食量减少。 2、病因:引发该病的病原不详,在病蝌蚪的肝组织中分离不到细菌。 3、流行及危害:腹水病的危害对象为蝌蚪,经调查比较,越冬后的上年秋季蝌蚪发病率明显高于当年春季蝌蚪。该病多发于春夏季(4-8月),水温20℃以上,有很强的传染性,蝌蚪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通常为3-5天,个别池在一周内蝌蚪全部病死。1996年春,海盐、湖州等地的蝌蚪几乎同时发生该病,调查了湖州千金镇约160亩蝌蚪养殖池,其中发生腹水病的有110亩,发病率为70%,蝌蚪的病死率一般在30-70%之间,高者达100%。 4、防治方法:控制该病应以预防为主。 (1)合理控制蝌蚪的放养密度,及时换水,使水质保持清新。 (2)不从发病地区引进蝌蚪,蝌蚪在放入池前用高锰酸钾消毒。 (3)饲料应当浸泡后投喂,保证饲料多样、适口和新鲜。 (4)发病后,对池水用PVP-碘1-2ppm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拌入先锋霉素或PVP-碘投喂。【九招解决蛙类饲料】 时下,蛙类养殖较为普遍,而开发动物性饲料是重要环节。现介绍九条途径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养殖蚯蚓。在牛蛙池内的陆地,投入牛粪、烂水果、洗米水等,与土拌和,放进种蚯蚓,让其繁殖。经一段时间养殖后,晚间蚯蚓出土活动,便可被牛蛙捕食。也可利用零星荒地,施足牛粪等以培养蚯蚓,每平方米可产成蚓5~7公斤。2、灯光诱虫。在蛙池食台上方,离水面23厘米处,吊挂30瓦的黑光灯或紫光灯,可诱落昆虫、飞虱等,晚上牛蛙会聚集灯下捕食。此法在5~9月份效果最好,开灯应在太阳下山后至上半夜,下半夜多露水,昆虫少,应关灯节省用电。3、养殖福寿螺。利用零星沟塘或建小池,也可在蛙池水中繁殖、养殖,在高温季节每5~10天产一桃红色卵块,每一卵块有卵1000粒左右,卵破膜孵出小螺便作牛蛙饲料。4、养蚕。利用房前屋后种桑养蚕,蚕生长快,一生只需20天左右,幼蚕可用来喂幼蛙,长到4.5~5龄,可用来喂成蛙。5、饲养黄粉虫。黄粉虫是牛蛙的最好饲料,易饲养,只需麦麸和青菜叶即可饲喂。但虫子生长慢,必须扩大饲养量,方能保证饲料供应。6、诱蝇育蛆。在牛蛙养殖池上方30厘米处吊挂大口盆、托盘等,内放诱饵如废畜肉、鱼内脏等诱蝇育蛆,当蝇蛆爬离盆口掉入水中,便成了蛙的佳肴。也可建一小池,在池内放入豆腐渣,再投入洗米水等,在池面上加盖,过若干天蛆虫育成,就可投喂牛蛙。7、培养水蚤。水蚤俗称“红虫”、“鱼虫”,是小蝌蚪的理想饲料。先将培养池中的水排干,清池消毒后,每平方米池内撒干鸡粪、豆腐渣等各1千克(或其它畜禽肥料),最好经日光曝晒一周后,灌水40厘米,并放入水蚤种源,几天后池水变绿,两周后池水中即可繁殖出大量水蚤。8、利用下脚料。将肉联厂、饭店屠宰下脚料消毒干净、捣细,拌入混合饲料投喂。有缫丝厂的地方,可用蚕蛹作饲料,还可购买猪肺、牛肺,切碎投喂。9、捕捉小鱼虾。地处河道、湖泊或鱼池附近的养殖点,可经常捕捉野杂鱼、小虾作饲料。
牛蛙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浙江整治牛蛙养殖,环境帐倒逼粗放养殖
    浙江开展牛蛙养殖专项治理工作
    ( 中国渔业政务网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五水共治”战略决策,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规范牛蛙养殖生产,确保养殖环节质量安全,促进牛蛙产业健康发展,浙江决定开展牛蛙养殖专项治理工作。要求各地做好以下工作:
    一、做好牛蛙养殖排放尾水的治理工作
  (一)开展禁限养区划定和整治。根据我省渔业转型促治水行动四大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各相关县渔业主管部门要抓紧制定“现代生态渔业发展规划”,并报同级政府批准实施。按照养殖容量、水环境状况和土地利用等相关要求,划定水产养殖的禁限养区。对不符合规划布局的牛蛙养殖行为,联合环境、国土等部门依法开展综合整治。
  (二)推行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各地要积极引导和督促符合规划要求的牛蛙养殖单位(户)依照国家无公害水产品产地、产品等相关要求组织生产,逐步提高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水平,发展健康养殖,全面推行稻蛙共生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三)完善养殖排放尾水处理设施。结合全省水产养殖生态化改造工程,各地要加强对养殖区域周边的水环境动态监测,鼓励和引导符合规划的规模养殖单位(户)积极开展养殖排放尾水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切实减少养殖生产活动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
    二、做好牛蛙养殖过程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
  (一)规范生产行为。各地要指导督促牛蛙养殖单位(户),规范生产和用药,按规定如实填写并保存生产、用药和产品销售记录,鼓励建设无害化处理设施,对病死牛蛙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加强隐患排查。各地要组织相关力量,对本辖区内牛蛙养殖单位(户)进行全面排查,摸清情况,并组织检测机构对养殖水体、产品等开展检测,及时掌握风险隐患并进行风险评估。
  (三)加强执法查处。组织执法人员,加强日常检查和专项抽查,充分应用抽检结果,加强对牛蛙养殖过程中违法使用禁用药物等行为的查处,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三、相关要求
  (一)各有关市、县渔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人员,统筹安排,并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争取支持。在排查和执法中发现的问题,对涉及刑事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当地公安部门;对涉及违法用地、污染环境等问题的,要及时告知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牛蛙专项治理工作。
  (二)各有关市、县(市、区)渔业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业执法、技术推广和检测机构,要按照职能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沟通,加强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搞好本次专项治理工作。
  (三)各有关市、县(市、区)渔业主管部门,要把宣传培训与执法检查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普及法律法规和健康养殖、规范用药、妥善处置病死牛蛙等相关知识,提高生产者的遵纪守法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把生产者的责任落到实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大力宣传专项治理工作的意义、措施、进展和成效。
  (四)各有关市、县(市、区)渔业主管部门要通过本次专项治理,举一反三,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牛蛙养殖生产监管长效机制;要针对问题多发重点区域、重点对象和监管薄弱领域,加大风险排查、监督抽查、回头复查力度,防止问题反弹。
    台州众多牛蛙养殖场面临关停困境    (《台州晚报》高波)
  牛蛙养殖户面对河道发呆
  3月2日,三门县浦坝港镇大棚牛蛙养殖户罗士平致电台州市12345便民服务平台:接到农业局、海洋渔业局和环保局通知,因“五水共治”行动治理黑水臭水河,大棚牛蛙将不能再养殖。如果改变养殖模式不再污染的话,可否再进行养殖?
    收成较好的大棚牛蛙,被通知不能再养
  罗士平养殖牛蛙的大棚,建在三门县浦坝港镇罗石村附近。
  3月5日上午,记者在罗石村找到罗士平时,他正与10多名牛蛙养殖户聚在一起商量关停养殖场的事情,大家脸上都是愁眉不展。他们中一部分是三门当地人,也有部分是从临海桃渚那边搬过来养牛蛙的。
  2月28日,这些牛蛙养殖户都收到一份书面通知,内容大致是因“五水共治”行动,要求在建的牛蛙大棚停止建设,已建成养殖的牛蛙大棚在今年五六月份收成后,不再继续养殖。
  这些养殖户当中,少则三五亩,多则十来亩,大棚里的牛蛙正处于生长期,也有人正打算加入到牛蛙养殖队伍。罗石村的村民罗士撑租了好几亩地,购置好大棚材料,正打算物色牛蛙苗,大家接到通知后,如今进退两难。
  养殖户陈达强告诉记者,因为牛蛙大棚从投入到产出,每天几乎不间断打点照顾,一家人都被“套牢”在大棚边,牛蛙养殖,也是他们最主要的经济收入。罗士平告诉记者,农村人如果出去打工,一年能赚两三万元算不错了,养牛蛙遇到年景好,一亩地每年能收个五六万元,比打工要好得多。
    牛蛙养殖产生的污水,一定程度影响水质
  离罗石村居民区数百米远的河道边,4个大棚挨着排列,边上搭个养殖户住的小屋。罗士平的牛蛙大棚,也是牛蛙养殖户们的基本格局:为了用水排水方便,大棚都建在河道边。
  罗士平扒开大棚的塑料膜,里头牛蛙密密麻麻蠕动着,密度几乎可以将地面铺满,牛蛙群不时发出阵阵沉闷的鸣叫。罗士平说,因为离村庄远,叫声影响不到附近村民。
  在大棚的另一侧,与河道交接的田埂下埋着橡皮排污管道,平时高高扎起,排水时解开绳子放下,大棚里的水就流入河道了。记者看到,皮管里流出来的水非常浑浊,里头夹杂着许多黑色的杂质。罗士平称,那些是牛蛙褪下的死皮。
  据养殖户们介绍,牛蛙大棚里的水视温度高低,一般两三天换一次,排出来的废水里以牛蛙粪便和饲料残渣为主,偶尔会有给牛蛙治病的药物,但不会很多。
  “污染说绝对没有么肯定不现实,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罗士平说,但是和工业及其他养殖业相比,养牛蛙对环境影响应该不会很大。
  为证明大棚边河道水质尚好,养殖户们还告诉记者,河道里还养着不少鱼,平日里钓鱼的人也不少。而养殖过程中死掉的牛蛙,罗士平也将他们收起喂鸭子,而不是直接丢在水里。
    第二年开始赚钱,第一年停养损失最大
  说到牛蛙养殖的投入产出,养殖户陈达强给记者算了笔账:养牛蛙一般都是一家人,大多是夫妻两人一起做,劳力不算,前期租地每亩一年千余元钱,购买钢架毛竹搭好棚子;之后收来牛蛙苗投放,一亩也要上万元;后期的饲料、药品等,都是不菲的开支。
  “成本都算起来,一亩地投入需要近10万元。”陈达强说。
  记者了解到,养牛蛙的成本投入,集中在第一年。一是土地大棚等基础设置的建设,二是牛蛙苗的购买,更重要的是经验的积累。第二年不用打棚买幼苗,成本就下降大半,因此靠牛蛙赚钱,一般是在第二年开始。
  罗士平说,自己和这里大部分养殖户,都是第一年投入,是看桃渚那边养牛蛙赚钱的人多了,才于去年4月份跟着开始养,大概到今年五六月份收成,但也只能差不多收回成本,要赚钱得等明年。但按照目前的情况,接下来是否能养,还是个未知数。
  为此,记者联系了浦坝港镇分管“五水共治”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林平。林平表示,目前镇政府是执行县里的规定,至于整治结果达到相关要求后,能否继续养殖,还要看县里的规定。
    牛蛙养殖过于密集,水质监测难达标
  按照罗士平等养殖户的说法,养殖牛蛙最密集的区块,还是临海市的桃渚。5日下午,记者接着赶到临海桃渚镇。在桃渚镇北涧村,记者采访了几家牛蛙养殖户,他们面临着与三门养殖户同样的处境:刚尝到甜头的牛蛙养殖业,因为影响水环境而前途堪忧。
  在桃渚镇政府,记者从“五水共治”办公室了解到,当地政府与三门浦坝港镇一样,也已逐户通知牛蛙养殖户,要求在建的牛蛙大棚停建,已建的至今年五六月份收成后停止养殖。
  桃渚镇治水办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2013年4月份开始,相关部门就开展对牛蛙养殖业的风险隐患排查,监视牛蛙养殖投入品行为,实施水质监测和牛蛙药物残留检测,密集展开牛蛙养殖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
  在工作人员出具的一份由“市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组”写的报告中,通过对台州多家牛蛙养殖场的检测,给出了牛蛙养殖质量安全风险的主要表现:一是养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养殖排放水对环境造成较大压力;二是片面追求高密度养殖,滥用乱用抗生素,有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三是病死牛蛙未经处理,直接露天腐烂,也将造成环境污染。
    考虑养殖户利益,允许今年收成后再关停
  昨日,记者赶到临海“五水共治”办公室。工作人员提供的数据显示,临海牛蛙养殖面积曾接近2000亩,目前已有所下降,但还是给周边环境带来极大压力,根据目前的政策规定,仍是以关停为主。
  临海市海洋渔业局党委委员吴先林表示,因为牛蛙养殖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形成高密度养殖模式。而这种不需申报、无序养殖、混乱竞争的模式又形成脏、乱、差的牛蛙养殖态势,极难对其进行有效的整治。尽管政府部门鼓励农民创业增收,但这种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还是不应持续下去。
  吴先林说,考虑到养殖户的利益,相关部门也尽量在整治过程中,将其损失降到最小,因此允许其在目前在养的牛蛙收成后,再进行关停或整改。
    浙江临海市开展牛蛙养殖专项清理行动    ( 临海市海洋与渔业局)
  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力保护牛头山水源水质,8月13日,临海市海洋与渔业局积极配合小芝镇严格执法,对辖区内所有牛蛙养殖场进行拆除,参与此次清理行动的还有行政执法、国土、环保等部门。
  小芝镇牛蛙养殖业从2009年开始,发展至今已有11家,养殖面积达110亩,由于牛蛙高密度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抗生素及病死牛蛙,对当地水域产生了污染,并影响了牛头山水域水质。
  牛头山水库作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供应临海城区和东部沿海区块80
多万人口的生活、生产用水,其水质状况直接影响市民的饮用水安全。
    临海:全面打响牛蛙养殖清理攻坚战    ( 中新浙江网 李梦清)
  近日,台州临海市政府召集各镇(街道)、各相关部门召开牛蛙养殖清理工作部署会,决定于6月20日前对临海市辖区内的所有牛蛙养殖场进行全面清理、关停。
  记者了解到,临海市现有牛蛙养殖户369家,养殖面积1908.8亩,分布在桃渚、杜桥、上盘、东塍等八个镇。目前,该市牛蛙养殖存在无序发展、养殖密度高、用药不规范、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针对牛蛙养殖乱象丛生,隐患不断的严峻形势,临海市政府近日召集各镇(街道)、各相关部门召开牛蛙养殖清理工作部署会,决定于6月20日前对该市辖区内的所有牛蛙养殖场进行全面清理、关停。
  此次专项行动为期5个月,分三个阶段实施:在2月25日前做好养殖场排摸工作;在3月15日前各镇街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制定关停、清理行动工作方案,将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发放关停通知书;在5月31日前做好政策处理工作,督促养殖户自行关停、清理;6月1日开始,对拒不自行关停、清理的养殖户,各镇街要组织力量,进行强制清理,确保在6月20日前完成全面清理、关停。
  为确保牛蛙养殖全面清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临海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海洋与渔业局,明确了在该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镇(街道)为主,各部门协同配合,各负其责,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
    台州市天台县对牛蛙养殖业开展摸底和整顿    ( 天台新闻网)]
  为合力推进“五水共治”工作,防止牛蛙养殖对环境造成污染,3月4日,天台县水利水电局渔政执法人员与街头镇农办联合对街头镇辖区内的牛蛙养殖场进行了全面检查。
  执法人员先后检查了位于街头镇山头下村、下畈村、雷新村、金村、琅珂村和济岙村的8家牛蛙养殖场,其中正常生产的有4家,因养殖不善疏于管理或暂时停产的有3家,还有1家正在建设中。通过对养殖“三项记录”、饲料、药物及污水排放情况等检查,发现这些养殖场均未建立养殖“三项记录”,养殖尾水直接排放到溪流中,在一定程度上对周围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执法人员分别对其作出了责令整改意见。
  2013年以来,随着周边县市牛蛙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天台牛蛙养殖也开始兴起,特别是街头镇的牛蛙养殖发展较快,其中有些是外来人员来我县养殖的。由于牛蛙养殖门槛低,无须申报审批;饲料和用药不规范,蛙肉质量存在安全隐患;养殖密度过高,疫病多发,病死率较高,无害化处理能力难以跟上,导致牛蛙养殖环境“脏、乱、差”,严重污染水环境及周边生态环境。为此,周边县市已对当地的牛蛙养殖业开始进行全面清理整治。目前,天台牛蛙养殖业虽然还处于初始阶段,但应认真吸取周边县市教训,防患于未然。下一阶段,我们将对全县各乡镇街道的牛蛙养殖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对不符合养殖规划,无养殖污水处理设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养殖场进行专项整治,以促进“五水共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台州当地的一网站上的相关帖很值得一看,回帖中居民、养殖户等利益相关方的代表性言论里面基本上都有了:
    五水共治——涌泉店头—西岙河段,牛蛙养殖乱排污水,严重污染
    (“777菜菜777”发布于“19楼之家”论坛)
  曾经的涌泉镇店头—西岙河段,河水清清,是当地村民洗涤、农田灌溉等生活劳作的母亲河。自从有某些当地人在中岙、西岙处不断无序扩大养殖牛蛙之后,直接乱排放牛蛙养殖后的污水,导致河道严重污染,河水富营养化,水质变成黄黄的,水面上漂浮着腐烂的牛蛙尸体,发散出阵阵恶臭。再见了,清澈的河水。
试问:赚足了自己的腰包,严重损害到当地村民的生活劳作,当地养殖户你们自己拍着脑袋想想,如果让你整天与这个污染的环境相处,你会愿意吗?牛蛙养殖的水是非常毒的,有当地村民用遭到污染的水清洗,然后凡是皮肤接触到污水的地方,瘙痒难忍,而且全部脱皮,如果你们养殖户觉得那水没毒,那么请你们去那河道游泳,你们敢吗?这样养殖出来的牛蛙,大家还敢去消费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试问,五水共治的领导们,是否加大力度去真正整治那些污染的牛蛙养殖户?
试问,涌泉镇镇政府,你们是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否作为?难道都是要等到村民去上面上访了,你们才会真正的重视,去整治?难道都是要先污染再整治的老路子吗?要防微杜渐才是。如果你们在整治了,那就公示给大家,让百姓放心,毕竟影响到百姓的生存了。再大的难度,也要给百姓一个满意的成绩,不然环境污染了,百姓怎么生存。毕竟边上就是牛头山渠道,上面有涌泉自来水厂,影响着千千万万的百姓生存啊。
试问,你们是否有养殖牛蛙的许可证?如果有,那就请出示?你们曾经在楼里说:是政府鼓励养殖的,然后现在政府要搞一刀切,牛蛙养殖全部清理。难道是政府鼓励你们搞养殖,明目张胆的排放臭水,就要污染大家的生态环境吗?美好环境是大家的,你不能一己之私,严重损害大家的利益。既然损害了公众利益,那么你就是伤天害理,不得民心。污染了环境在先,你们难道还要真眼说瞎话吗?摸着良心说话吧。
我们需要清澈的河水,我们需要干净的空气,是每个村民的基本诉求,恳请“五水共治”办,涌泉镇镇政府相关领导速度落实牛蛙养殖污水乱排放整治工作,我们生活在附近的村民需要你们为大家做一件深得民心的善事,也是你们为人民服务的准则。
  以下图片可能引起大家不适,那就努力抨击那些污染环境的牛蛙养殖户吧!
  河道公示牌,希望真正能落实,监督电话6
  污水与清水
  堤坝上面是清澈干净的河水,希望下面的河道也能清澈如初
  这是涌泉山庄,农家乐的入口,河道污染了,势必会影响农家乐的品质,河道都是臭烘烘的,黄黄的,看着就反胃。
  之后,河里都没有鱼虾了,你们说这个水有多么的毒,这样养殖出来的牛蛙能放到餐桌上吗?  下面放几张污染河道的图片,可能会引起不适哦
  以下是牛蛙养殖大棚
  牛蛙养殖户,你们不保护环境,那就滚出去,不要祸害大家的生存环境!!!
  @台州风信子&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上首页吧,标签《牛蛙再牛,赚足了个人腰包,祸害了周边百姓》
    合肥斥资1500万保护“大水缸”    (《江淮晨报》记者:张梦怡,通讯员:王领、阿敏)
  昨天,记者路过合肥三十岗乡陈龙村,往日的牛蛙声已经听不见了。这里位于董铺水库一级保护区内,为了保护合肥人民的“大水缸”,牛蛙养殖业已被清理。今年12月31日前,庐阳区环保局将对两大水库一级保护区内除涵养林外的全部污染源和二级保护区内的畜禽养殖污染源等进行清理。
  当前正是养殖牛蛙的好时节,往年,陈龙村生产的牛蛙供不应求。“如果你一个礼拜前来,还能听到牛蛙的叫声。这周在我们的劝解下,养殖户们终于理解并搬离了这里。”陈龙村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保护市民的‘大水缸’是第一位的,我们也不能只看当前的蝇头小利。”陈龙村牛蛙养殖户王老汉也在昨天刚刚搬离了这里,离开自己苦心经营了多年的地方,还真的挺不舍。“目前已经找好了新地址养殖牛蛙了,在这里多年,确实对水库产生了不少污染。”
  为了彻底清理水源地附近的养殖业,庐阳区成立清理水源地保护区内面源污染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庐阳区彻底清理水源地保护区内面源污染工作方案》。环保部门还经常到现场查看,并实行“日报表、周调度”制度。将其纳入干部责任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记者从庐阳区环保局了解到,该区对水源地保护区内的畜禽水产养殖场、花卉蔬菜种植实施搬迁取缔等措施,严防生产生活对水源地保护区水环境造成的面源污染。
  近期,庐阳区财政将再次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水源地“保护网”。“今年12月31日前,我们将对董铺和大房郢水库一级保护区内,除涵养林外的全部污染源和二级保护区内的畜禽养殖污染源等进行全部清理。”庐阳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    同安为产业带动“富民强村”注入活力,上陵村成牛蛙养殖第一村    (《厦门日报》记者:卢漳华、赵荣宾,通讯员:杨心亮、叶文彬)
  上陵村年产牛蛙250吨。 (何东方 摄)
  说到牛蛙,就不能不提同安莲花镇的上陵村。
  上陵村号称“厦门牛蛙养殖第一村”,如今全村三分之一以上村民养殖牛蛙,年产量达250吨,并已申请注册了“上陵牛蛙”品牌。由于上陵村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当地的牛蛙品质好,不仅供应本地,还远销广东、天津、上海等地。
  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同安区结合当地各村不同情况,巧妙布局,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特色产品和产业链,开启了专业化生产经营之路,以“一村一品”的方式发展壮大,促进乡村综合发展,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为产业带动“富民强村”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
    向专业要商机:成立专业合作社养殖牛蛙
  走进青山绿水环抱的上陵,不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房前屋后,都有牛蛙的“家园”,这个“家园”如今已经发展到2万多平方米。
  “那时候只是个别几户在养牛蛙。”回忆当年的情况,上陵村党支部书记唏嘘不已。如今的上陵村共有256户人家,至少三分之一的农户从事牛蛙养殖,年产量250多吨,年产值400多万元。牛蛙养殖已成为当地百姓最大的副业,甚至变成了很多村民的主业,成了家中最大的收入来源。
  “0.7亩地的牛蛙池,去年就赚了18万元,”对于别人投来羡慕的眼光,老农詹德苗笑得合不拢嘴。眼看一些村民靠养殖牛蛙发家致富,越来越多的农户也开始跟着学习牛蛙养殖技术。
  2008年上陵村成立了厦门芹兴牛蛙养殖专业合作社,如今村民依托合作社组织统一育苗、采取统一技术标准和技术指导、进行统一销售。合作社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下筹建了牛蛙育苗场,年可向村民供苗250万尾,确保蛙苗质量,降低村民分散购苗风险,带动更多村民发展特色养殖,每年增加村民收益50万元以上。
    向青山要金山:禁养生猪集中处理牛蛙池水
  在芹兴牛蛙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詹亚琼看来,村民养殖牛蛙得益于这一方水土。她介绍说,上陵资源得天独厚,水资源丰富,通过直流式引山泉水进行养殖,不但成本低污染小,更为重要的是,牛蛙品质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
  与以往生猪圈养相比,牛蛙养殖的优势也十分突出。“它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小。”詹亚琼说,原本上陵主业是养猪,但是养猪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溪水都是黑的。
  村书记邵祝花说,目前正是上陵转产的好时机,这与“美丽乡村共同缔造”的理念相协调,也与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理念不谋而合。下一步,上陵落实生猪禁养,将引导村民养殖牛蛙,推动上陵牛蛙养殖产业的发展,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与休闲农业,进一步促进当地农民增产增收,同时为了保护这片青山绿水,还将建立过滤池,将村中牛蛙池水进行集中处理,再排放入溪中。
  “上陵溪不仅要整治,还要建立景观,要种上花。”在上陵村书记看来,她已经跃跃欲试,准备与村民一起打一场漂亮的建设“美丽上陵”的战役。
    向合力要产业:因地制宜推进“一村一品”  
  上陵村村民们不再单兵作战,几年前,村里成立芹兴牛蛙养殖专业合作社,单兵游击变成了军团作战,由个体到合力,由独养到形成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而上陵村的成功只是同安区农业部门因势利导的成功典型例子之一。
  同安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组织创新为着力点,充分发挥自然人文优势,着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因地制宜推进“一村一品”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目前,通过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模式,锻铸特色农产品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白萝卜、西红柿、韭菜、岩葱、生姜、芥菜、芋头、果蔗、番石榴、芦柑、地瓜、茶叶、瘦肉猪、珍禽等“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近30种;专业村和合作组织注册的特色产品集体商标有“白交祠”牌地瓜、“郭山”牌紫长茄、“三秀山”牌蔬菜、“绿茭林”牌茭白、“小坪野山谷”牌芥菜、“汪前”牌岩葱等;形成了洪塘五显片区紫长茄产业带;明溪村菜农在专业合作社牵头下参与订单生产,蔬菜单位面积收益水平比以前翻了近一番。
    渔民捕捞收获有限,养殖污染成重要原因——
    生态渤海呼唤健康养殖    (《渤海早报》解金钊、于强)
  养殖海参的池子里由于使用了大量药物,水中见不到其他动植物。
  渤海早报记者在凌海为您报道。
  渔民把打来的鱼卖给鱼贩本版摄影/渤海早报记者游思行
  大凌河全长390余公里,是辽宁省西部最大的河流。日前,渤海早报“美丽中国生态渤海”水环境大型调查采访活动记者一行,驱车沿崎岖颠簸的向海土路,穿过两侧1米多高的层层芦苇荡,来到辽宁锦州境内的凌海市大凌河入海口附近采访。离入海口几百米远的大凌河边的一块空地上,三户渔民正翘首以盼—辛辛苦苦忙活大半天的他们,正等着从市里来的鱼贩子,希望能把捕获的为数不多的鱼虾卖个好价钱。用他们的话说,这一带“鱼虾一年比一年少,一年比一年小。”
    鱼虾个头小,赔本也得卖
  “从凌晨两点忙活到中午一点,饭都没顾上吃,就打了这么点儿鱼。”一名身材魁梧、连深色塑胶连体防水服都没来得及脱的渔民小声嘟囔着,黝黑的脸上隐约露出一丝不快。他叫任松,在这一带打鱼已有10多年。“鱼虾是一年比一年少,一年比一年小。”
  任松打到的鱼,大都只有十几厘米长,还有少量的小虾、小蟹。“估计也就五六十斤,连油钱都不够。”任松说,他有一条小船,与一个同乡在不远处的入海口附近打鱼,打完后再骑摩托车运过来卖。“鱼的种类少了,你看,除了梭鱼、大头鱼还有两条塔嘛鱼,就没别的了。”记者注意到,另两户渔民打到的鱼虾数量还不如任松多,焦急等待中透着几分烦躁。
  这时,鱼贩子开着一辆白色轻卡从远处驶来。未等车走近,渔民们已将“货物”备好,尽量将新鲜且个头大的放到上面,希望能卖个高点的价。鱼贩子是一名30岁左右的妇女,下车后围着渔民们的鱼虾转了一圈。“你的鱼也太小了,两块五一斤,卖吗?”听到这个价格,任松一下子怔住了,犹豫了一会儿后答道:“能再高点吗?”“不能再高了,你这鱼在市场上不好卖。”说完,鱼贩子转身跟别的渔民谈价去了。
  “前两年贵时能到四块钱一斤,唉……没办法,现在两块五也得卖,要不然大老远跑到市场上去卖不值得。”任松说,“大不了今天不回家了,一会儿回船上接着打。”咬了咬牙,任松喊住鱼贩子,说了一句:“卖!”说罢,他抬着鱼往鱼贩子的秤上一称:60斤出头。
  不一会儿,任松和另一户渔民的鱼虾都成交了。最后一户渔民嫌价低,骑摩托车带着鱼去市场上卖了。“他也是没办法,我能理解他。”望着这位渔民远去的背影,任松轻轻叹了一口气。之后,他拿出手机,给家人打了个电话,然后骑摩托车准备回船。“回船上接着打,明天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能回家。”
    海水被污染,渔民怨养殖
  “除了海洋污染、油田勘探开发、港口建设,海水养殖尤其是海参养殖,是一个重要原因。”在被问及鱼虾减少的原因时,任松说道,“海水养殖需要大量用药,养殖海参还得用漂白粉刷池子,废水排到大海里,会导致鱼虾和它们的食物死亡。”在任松指引下,记者爬上河边一座十几米高的铁塔向西望去,数十亩地范围内,遍布着一个个养海参的池子。沿途及周边有专门给海参治病及提高其产量的“海参药店”,一些房屋墙壁上还贴着许多药物广告。
  据一名渔民介绍,海参育苗前,对卫生条件要求十分苛刻,养殖户会采用盐酸、高锰酸钾、漂白粉等刷洗池子,清洗之后,污水直接排到大海里。而在海参养殖过程中,为防止出现病害,还会使用消毒剂和抗生素,在其生长的不同阶段都需要用药,如消毒散、敌百虫等,海参几乎就是在药里养大的。之后,记者驱车沿海边主干道一路向西行驶,发现随处可见海参、虾等的养殖池。据了解,几年前,凌海市曾提出,要积极推广人工全价配合饵料和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鼓励应用全封闭内循环水处理技术,精心打造“海参之乡”品牌。
  据悉,目前,我国沿海各地规模化的人工育苗及工厂化养殖发展迅猛,鱼、虾、蟹、贝的池塘养殖面积也在不断增加,但主要养殖品种的病害却日趋严重,育苗、养殖废水的排放使海区近岸水域造成污染。而这种人为的对滩涂及养殖海域的破坏,会使沿岸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水域生物多样性减少。排掉的废水中残留大量化学药物,也会使海水中的病原体产生抗药性,同时会杀死水中有益细菌,造成水生生态系统失调。
  同时,海水人工育苗及养殖都是以投饵为主的模式,残饵、粪便等营养因子一旦随着排换水进入到海水中,就会产生各种营养物质及有机与无机碎屑,其营养物质总量超出该区域环境容量,造成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甚至超富营养化。
    健康养殖已成必然趋势
  我国水产养殖业始于20世纪中期,改革开放以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品种增多,产量迅猛增加,尤其是90年代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产量持续稳步增长,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是,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集约化养殖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养殖环境日趋恶化,病害发生率越来越高,水产品的质量不断下降,水生生物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著名海洋专家王诗成接受渤海早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健康养殖已成为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健康养殖关系到生态平衡、饮食安全等诸多敏感问题,政府部门要积极扮演行动的组织者,加强统一组织和引导,发挥好协调作用。
  “健康养殖,即在追求数量的增长、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经济利润的同时,注重水产品质量和生态效益。”王诗成告诉记者,“集约化养殖改变了传统自然养殖的饲养周期长、利润低以及无法进行科学管理的弊端,但也存在着饲料贵、疫病蔓延快、滥用药物、环境污染等问题。”王诗成介绍,近年来,养殖、加工、流通等各环节,滥用或不规范使用渔药、饲料及添加剂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一些水产品中的残留严重超标,出现了如氯霉素残留、贝毒、河豚毒素等事件,而人们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水产品,出现水俣病、骨痛病等公害疾病。
  王诗成说:“首先要抓思想源头,养殖面积不断扩大,许多不可养面积变成可养面积,养殖密度在不断增高,渔业饲料、肥料、药品等投入品频繁使用,内源性水质有严重污染的趋势,外源性的污染也不能乐观,对养殖用水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宣传是当务之急。其次是抓技术源头,推广科学养殖方法,水产行业管理者应主动服务,采取多种方式为养殖者传经送宝。最后是抓管理源头,通过进行档案管理,建立健全养殖生产记录和养殖用药制度,严格操作规范和标准化生产,对育苗生产从亲种引进、苗种培育到进入市场的各个环节都登记造册。”
    福建厦门翔安10万牛蛙“水肿”毙命    ——得怪病肚子鼓得像气球
    ()《厦门晚报》戴舒静、刘东航)
  生病的牛蛙颜色较之健康的来得黄
  叶金柱把死牛蛙扔到排水沟,以防污染池里其他牛蛙。
  原本活蹦乱跳的暗绿色牛蛙,突然通体变黄,还长出了大肚子,然后慢慢死掉,而且一死还可能殃及整个养殖场。昨天,新圩镇凤路村的村支部书记叶金柱向本报反映,他们村多个牛蛙养殖场的牛蛙都得了一种叫“水肿”的致命怪病,他本人养殖的牛蛙,死了五六千只,急盼行家治病。
    直击:得病牛蛙趴地上不动,体表像婴儿得了黄疸
  四脚朝天,白肚翻出!昨天下午,记者赶到叶金柱的的养殖场,刚进门的池子里,死牛蛙浮在拥挤的牛蛙池里。见人靠近,那些还未得病的牛蛙四处蹦跶;而那些得病“苟延残喘”的牛蛙,则病怏怏的跑不动,很轻易就被叶金柱一手抓了起来。
  “看!这两只牛蛙有什么区别?”叶金柱抓出一只健康的和一只得病的牛蛙让记者对比,果然差别明显,健康牛蛙的背部颜色是黑色的,而得病牛蛙是黄色的,像婴儿得了黄疸似的。另外,得病牛蛙的肚子鼓得像气球,感觉如同吃胀了一样,趴在地上动都动不了。
  “这些都活不了了!”说话间,叶金柱接连走了三四个池子,每个池子他都捞出了好几只同样患病的死牛蛙,然后扔在一旁的排水沟,以免它们在池子里泡太久,把病毒传播开来。
    讲述:每天眼睁睁看牛蛙成批死掉,痛心不已
  “我们都说这种病叫水肿。”叶金柱说,这个“怪病”是最近这段时间刚发生的,危害很大,已夺走了他五六千只牛蛙的命。而这还算轻的,他们村还有两三个养殖户,整个养殖场10万只牛蛙都已死光了。他们不得不全部清掉,熬成猪饲料给猪吃,然后给池子消毒,但这并不能确保明年池子就能用了。
  据悉,凤路村隔壁的后寮村,前几年整个村都在养牛蛙,后来后寮村的水质似乎出现了什么问题,牛蛙一养就死,养殖户经受不住损失,全都改行了。现在,凤路村的养殖户们也在担心,会不会重蹈邻村的覆辙。
  据叶金柱介绍,牛蛙的养殖周期为一年,从每年6月放苗后,到第二年4月才能出售。而这一年中,入春及入夏的那几个月是牛蛙最难熬的,容易患病,如不能撑过去,养殖户可能血本无归。
  叶金柱说,村里的牛蛙患病后,他四处寻医,在他人的介绍下,曾买来一种药,兑水后撒到牛娃池里,这药一度取得了疗效,但开心没多久,“怪病”卷土重来,他束手无策,每天眼睁睁看着不少牛蛙死掉,痛心不已。
    关注:水产养殖专家进村,希望帮助解决问题
  昨天下午,记者将凤路村牛蛙养殖户的烦恼转告给了翔安区农林水利局水产养殖专家李自然,他非常积极地记录下来,并立即联系了市里的有关专家;今天,他赶到凤路村给牛蛙“看病”,希望能帮养殖户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本报也将继续关注此事的进展。
    背景:牛蛙对凤路村民意义重大,困难户“翻身”赚几十万
  叶金柱告诉记者,凤路村目前全村有五六十户养殖牛蛙,可以说牛蛙跟村民生活休戚相关,每年可创造数百万元的经济产值。
  “如果牛蛙不得病,效益还是很高的。”据了解,他们村曾经有个困难户,每年都要来申请低保户,但都因一些条件不符合没申请成功,但自从养了牛蛙后,那年竟赚了二三十万元,要申请低保补助一事再也没提过了。
  叶金柱说,去年,第一次养殖的他只养了四池牛蛙,一年下来顺顺利利的,最后赚了4万多元。尝到甜头的他,于今年6月增养到17池,牛蛙数量达10万只,没想到,今年就遭遇了“怪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牛蛙养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