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明是在对什么进行反思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

开平长师中学 开平长师附小 开平市长师中学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的中国觉醒 开平..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开平长师《广东生态文明建设》试题朱晓敏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一、深刻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从人与自然关系看,原始文明是人类完全被动接受自然的阶段,历时百万年,对自然没有伤害;农业文明是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探索、初步开发的阶段,历时几千年,对自然造成了一些伤害,但由于伤害程度小,多数情况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复;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阶段,历时几百年,对自然带来伤害、损害、破坏,许多方面已经难以修复。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巨大物质财富。但是,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这些,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1962年美国学者出版《寂静的春天》,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今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了《我们憧憬的未来》。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对我们党关于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概括、再升华。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就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九五&计划决定实施可持续战略,&十五&计划首次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十一五&规划首次将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等。
  在这一系列战略思想和重大部署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生态文明观念逐步树立,全民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增强;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二氧化硫、化学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4.29%和12.45%,基本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6.7%,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大幅度减低;环境质量局部改善,2005年到2010年,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三类水质的比例提高18.9个百分点,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提高30.3个百分点;生态保护和修复取得成效,&十一五&期间,森林覆盖率提高2.16个百分点,退牧还草区牧草质量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力度加大,全国沙化面积减少;应对气候变化取得进展,&十一五&期间通过节能提高能效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上升到56.7%,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亿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二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气增多,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面积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积扩大,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脆弱,加之我国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集中显现。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牢固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还很普遍。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全面把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这就是: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在经济发展中,我们比较注重遵循经济规律,但对自然规律尊重不够,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肆意开发,对自然造成伤害,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要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人类也不是自然的上帝。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我们必须摈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不单单是做好资源环境方面的工作。我们既要做好资源环境等方面相对独立的工作,更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各层面,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领域进行全面转变、深刻变革,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制定其他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编制各类规划、推动各项工作都必须遵循。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就是要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涵。在经济发展中,要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努力形成同传统工业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占用自然空间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尽可能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提高能源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少的产业以及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和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制造;倡导和推行绿色消费、低碳消费、适度消费。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我们推动发展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的需求既包括物质文化需求,如对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需求,也包括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宜人气候等生态产品的需求。生态产品是人们重要的消费品、生活必需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不能因为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要过上好日子,就不顾及我们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因为资源和生态环境,既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也是我们的后代的。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响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全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我国对地球生态安全的贡献。
  三、认真落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必须加紧落实,务求取得成效。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空间是宝贵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我国辽阔的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续发展的家园。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国土空间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耕地减少过多过快,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开发强度大,环境问题凸显,空间结构不合理,绿色生态空间减少过多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科学布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这是解决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三大战略格局&。一是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格局,即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为主要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二是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即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农业战略格局;三是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即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总的要求是,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低,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消耗强度高,能源消费供需矛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软肋,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水多水少水脏并存,地下水过度超采,必须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我国人均拥有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资源面积逼近保障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的红线,必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同时,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济形态,必须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发展循环经济。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由于部分地区对国土空间的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分散开发,带来和造成了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各种灾害频发等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的问题。必须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部分地区环境质量较差。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要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深化颗粒物污染防治,加强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长快,人均排放量不断增加。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在5个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要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必须改变唯GDP的观念,淡化GDP考核,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要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根据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管理制度缺失的问题,必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如,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要建立限制开发的制度,对依法设立的各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要建立禁止开发的制度。我国耕地、水资源、环境等管理制度已经建立,但仍不完善,要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三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和税费改革还不到位,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虽已确立,但没有体现生态价值,生态补偿制度正在探索中。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四要建立市场化机制。建设生态文明同样需要依靠市场机制,要用市场化办法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五要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资源环境是重要的公共产品,对其的破坏和损害要追究责任,进行赔偿。要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人人参与、全民行动。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本文选自人民出版社已出版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
编辑:白玫
正如杨希川曾做过的调查,在有应激性事件发生的患者中,44%的人曾有睡眠障碍,...
叶先生回忆说,小小是四川人,从小就觉得自己和其他男孩不一样,就想着做个真...
人的大脑有脑电路和脑电波,如果UFO发射出强有力的电波,则会使脑信号混乱,人...
安康18岁女孩小倩,在进入大学校门前查出得了白血病,这让本来就贫穷的家庭一下陷...
网曝房祖名为求自保,供出演艺圈120名明星吸毒内幕。
告诉每一个孩子:你拥有我全部的爱!爱的智慧缘于平等和尊重。
8月2日,西安,一场在省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后,在熙熙攘攘的人流脚下,满地垃圾。
24小时点击排行
华商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 陕ICP备号 SP服务代码曲靖科技信息网
麒麟区沾益县宣威市富源县罗平县师宗县陆良县马龙县会泽县
&&&&中文科技期刊(全文&&
日&星期日&
你当前的位置:
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及监测方法研究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lzd
阅览&2968&次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和省第十次党代会关于实施"环境立省"战略的重大部署,贵阳市做出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顺应了城市发展的时代潮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举措,市委八届四次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如何根据《决定》要求,围绕反映生态文明城市内涵和特征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全面反映贵阳市生态文明进程的指标体系和监测方法便是当务之急。通过本课题研究,建立由基础设施、生态产业、环境质量、民生改善、文化、政府责任指标等构成,充分体现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观念浓厚、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的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全面反映贵阳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为贵阳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编制提供依据、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对于推进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1.生态文明的内涵
&&&&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
&&&&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它不仅说明人类应该用更为文明而非野蛮的方式来对待大自然,而且在文化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社会结构上都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崭新视角。
&&&&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
&&&&一是生态意识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
&&&&二是 生态制度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其中,特别强调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
&&&&三是生态行为文明。它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2.生态文明的特征
&&&&生态文明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它要求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发展观。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在开放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必须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力图用整体、协调的原则和机制来重新调节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观念和生态秩序,因而其运行的是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演变的生态轨迹。如果从维系人与自然的共生能力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际和代际之间的公平性、共生性的原则出发,从文明的延续、转型和价值重铸的角度来认识,生态文明必将超越和替代工业文明。
&&&&(二)生态文明城市内涵及特征
&&&&当今困扰世界的三大"过剩"问题:人口过剩、技术过剩、消费过剩,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凸现出来,城市建设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影响,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与危害,人类不得不对城市的发展进行深刻的反思。生态文明城市是通过倡导生态文明理念,采用生态技术,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从而达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自然生态平衡、人文生态和谐的城乡统一体。
&&&&1.生态文明城市内涵
&&&&一是从涉及的领域来看,不仅涉及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如空气、水体、土地、绿化、森林、动植物、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等,也涉及城市的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它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文化-自然" 的复合系统。
&&&&二是从城市经济系统来看,既要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更要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即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生产布局,使城市的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三是从社会方面看,要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这不仅指足够的粮食和良好的营养,也包括住房、供水、卫生、能源消费等在内的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城市规模要同城市地域空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供给条件相适应。
&&&&四是从文化方面看,要倡导生态文化。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五是从管理方面看,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包括关于环保、环卫方面的法律法规;节约资源、能源及物资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切实有效的行政与执法制度。
&&&&2.生态文明城市特点
&&&&一是和谐性。生态文明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系上。现在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生态文明城市不是一个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的"爱的器官",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
&&&&二是高效性。生态文明城市一改现代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三是持续性。生态文明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四是整体性。生态文明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五是区域性。生态文明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且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三)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目标
&&&&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及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生态环境良好,就是要始终保持青山绿水,空气清新,气候宜人;二是生态产业发达,稳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三是文化特色鲜明,就是要有突出的城市个性,有良好的社会风气,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凝聚力强的城市精神;四是生态观念浓厚,就是公众生态伦理意识普及,生态化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形成;五是市民和谐幸福,就是居住舒适安全,出行方便快捷,公共服务质量良好;六是政府廉洁高效,就是党政责任体系完善,执行力明显加强,市民的政治参与程度明显提高。
&&&&日中国共产党贵阳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市委关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五年奋斗目标:到2012年,生态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稳定形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以上;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到良好以上天数稳定在95%左右;文化特色逐步彰显;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民生显著改善;政府进一步廉洁高效。
&&&二、国内外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的研究不多,但相关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对生态市、生态市指标体系的研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严重危及人类自身安全,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生态系统和谐、完整的重要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城市,逐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理论体系。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提出了"关于人类居住地的生态综合研究","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20世纪后期,"生态城市"已经被公认为21世纪城市建设模式。就国内而言,在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的倡导下,也进行了大量的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外许多城市把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如国外的法兰克福市、罗马市、莫斯科市、华盛顿市、悉尼市等,国内的大连、厦门、杭州、苏州、威海、扬州等。各城市由于具有不同经济基础、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采取的措施既有相似之处,也各有侧重,各具特点。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各国际组织、国家、地区从不同角度、国情特点出发,相继开展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与设计,提出了各种类型的指标体系与框架。较早有成果的是加拿大政府提出的"压力-状态"体系,在此基础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又发展成为"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PSR概念模型中使用了"原因-效应-响应"这一思维逻辑来构造指标,力求建立压力指标与状态指标的因果关系,以便作出有效影响的响应。即人类活动对环境施加压力,使环境状态发生变化,社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响应,以恢复环境质量或防止环境退化。这种概念框架本身是一种创新的思维逻辑,随后不少国际组织对其进行扩充并提出相应的概念框架模型。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英国、美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世界银行的真实储蓄率指标、绿色核算(GNNP)等一些有影响的指标体系。
&&&&在借鉴国外研究基础上,中国近几年来对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研究十分活跃,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如:1991年我国学者王发曾提出了初步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经济-社会-生态"评价指标体系。设有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水平、生态环境质量三类共36个指标。国家环保总局于2003 年3月14日发出通告,对《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进行公示并向公众征求意见。
&&&&生态文明城市与生态市相比,在内涵上丰富得多。贵阳市开展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原创性。
&&&&三、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贵阳市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生态环境治理初见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贵阳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不可再生资源,生态环境脆弱且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明显,制约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些长期性和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都对贵阳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一)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贵阳市自身条件所决定
&&&&1.经济条件所决定
&&&&通过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多年来的共同努力,贵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696.4亿元,增长 15.8%,是1984年以来的最高增幅,为建设生态文明市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们认为只有将经济发展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有机统一起来,这样才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优化,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好地为生产力的发展增添后劲。虽然在全国范围看,贵阳市目前还属于经济较落后的欠发达地区,但欠发达只说明开发不足或开发不够,此时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入,更有利于实现城市的科学开发,避免一些发达地区走过的破坏开发再走恢复建设的弯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自然条件所决定
&&&&贵阳市土地面积为8034平方公里,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等特点。年均气温 15℃,年均降水量1197毫米,年日照1278小时左右,年相对湿度76.9%,无霜期270天左右。城市建设具有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山环水绕的特点。
&&&&贵阳有比较良好的自然条件,除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外,最大的特征在于适宜居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空气清新,是地球上喀斯特地区植被保持较好的中心城市。二是夏季气候凉爽,平均气温在24℃左右,年均相对湿度在78%左右,可与意大利著名旅游城市佛罗伦萨媲美,在东亚、东南亚像贵阳气候这样凉爽的城市很少。当很多城市热浪滚滚、让人难熬的时候,贵阳凉风习习,极其舒适。三是纬度合适,处于北纬26度,这与埃及的开罗、印度的新德里、美国的夏威夷大体相当。四是海拔适中,在1000米左右,紫外线辐射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少的地区之一,生理卫生试验表明,人体在1000米左右的海拔高度对大气气压感觉最佳。建设生态文明市是充分发挥贵阳市良好的自然条件优势的必然选择。
&&&&3.社会条件所决定
&&&&改革开放以来,贵阳市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来看,社会事业发展矛盾依然突出:一是历史欠账较多。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上偏重于弥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欠账,客观上影响了对社会公共事业和社会发展的投入。特别是有限的财力与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快速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二是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社会公共设施建设难以满足居民生产生活日益增加的公共服务需求。因而,社会条件决定性了建设生态文明市,着力改善民生,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人文环境、生产环境、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4.历史条件所决定
&&&&近几年来,贵阳市实施"环境立市"战略,以绿色工程、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宁静工程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周期工作已初见成效。发展循环经济也取得可喜的成绩。2002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确认贵阳市为全国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首家试点城市; 日,《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正式实施,成为我国第一部建设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摘掉了"世界酸雨重点区"的帽子,获得了国家建设部授予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为建设生态文明市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单纯追求经济总量扩张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
&&&&1.经济总量和全国主要城市比较无优势
&&&&贵阳市与发达地区比,无论是产业发育程度、企业规模实力,还是区域经济总量、整体发展质量都有较大差距,按照常规发展只会使差距随着"马太效应"的扩大而越拉越大,更谈不上跨越和超越。
&&&&2007年贵阳市在西部10个省会城市中经济总量排第8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经济总量排23位,尽管保持了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因基数较小,要想在经济总量上有大的突破难度较大。特别是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贵阳市和自身相比,应该说是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的质量最好、老百姓得到的实惠最多的时期。但从横向来比较,在西部省会城市中,贵阳市的经济发展优势不明显。
&&&&2.传统发展模式受到很大制约
&&&&贵阳市属于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是以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与加工而兴起的城市。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然而,资源型城市是以资源型产业为支柱产业,由于大部分资源是不可再生或者再生周期漫长,同时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加上对资源的长期开采利用以及资源开发与利用政策的不完善,当前,贵阳市面临着资源枯竭、接续产业弱小、基础设施落后和就业压力大等经济、社会与环境问题,如果再按以前的发展思路将难以为继。从横向比,我们多年来一直力图赶超发达城市的目标未能实现,在有的方面包括经济总量上的差距逐步扩大,这是客观事实。我们曾经以贵阳是西南地区陆地交通的几何中心而自豪,但现实的情况是,贵阳几乎成了边缘之地;贵阳处于贵州高原,但在西南地区经济版图上却成了一块"盆地"。可以说,贵阳要通过传统的方式与全国的发达城市进行竞争,困难重重。
&&&&3.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更加适合贵阳市的发展
&&&&市场经济是开放式经济,在开放的经济体系、经济系统中,市场分工要求市场主体善于发挥自身的特有优势,优势因比较而存在。贵阳市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而言,最大的优势在于生态优势。生态优势从另一角度来说是贵阳市发展的潜在优势,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需要构建有效载体,加以正确地把握、运用和发挥。建设生态文明市就是这样的有效载体。总之,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贵阳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顺应世界城市发展潮流的必由之路、是贵阳发挥比较优势的理性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四、建立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及框架
&&&&(一)建立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的实际意义
&&&&一是量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最有效的手段,是满足领导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必要工作。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动态、综合的社会实践过程。我们不能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简单地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把科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急需把生态文明城市的美好蓝图向社会实践拉近拉实。因此,必须通过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进行量化,使人们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看得见摸得着,从而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经济工作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使科学理论逐步拓展为具体的现实体现。
&&&&二是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的监控、测评、考核的客观需要。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深刻、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把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中的各项任务进行主体指标化,使主体指标明确,才能使党政领导及相关部门能够各负其责,结合各自职能职责,才能做到个体责任明确。在具体的实践中,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状况如何不能凭空而论,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与监控标准体系。这种评价与监控不单是靠领导机关评价,广大人民群众也要做出评价。不单是靠领导机关监控,广大人民群众也要参与监控。在具体工作中,更多的不是主观评价,而是客观评价,需要靠客观真实的数据说话。因而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涉及的重大任务、重要问题、重点环节,选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使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客观性,就必须建立一套指标体系作为评价与监控标准。提供这种评价与监控标准,可以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同时也为组织和领导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以及考核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绩效状况提供客观真实的评价依据,并着力实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指标化、制度化、自觉化、长效化。
&&&&(二)建立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即坚持以人为本、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充分体现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要充分体现贵阳市的比较优势,即生态优势;要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即着力改善民生,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人文环境、生产环境、生态环境,使贵阳适宜居住、适宜创业、适宜旅游;要充分融合城市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价值等因素,较全面地反映城市的发展水平、发展效率、发展的协调度、发展管理效率、发展平衡度等特征。
&&&&(三)建立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对生态文明城市战略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贵阳市国民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生态文明城市战略目标并进行客观监测。
&&&&2.与时俱进原则。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生态文明城市战略的实施是一个动态进程,因而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确定战略目标。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定量方法必须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特别是在评价标准的确定上,只有依据定性分析才有可能正确把握量变转化为质变的"度",也才能对生态文明城市战略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握。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生态文明城市战略目标的建立,首先要求相应的指标体系和监测标准必须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但同时又应该与现实数据采集的可操作性相结合。单纯追求指标体系和监测标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忽视现实数据采集的可操作性,指标体系和监测标准无异于空中楼阁;片面考虑现实数据采集的可操作性,忽视指标体系和监测标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也形同南辕北辙。
&&&&5.精简可靠原则。在具有同等代表性前提下,尽可能保证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不但使指标少而精,而且又能客观合理地反映生态文明城市战略进程。
&&&&6.分步实施和分段监测的原则。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过程中,按照市委、市政府战略目标,将生态文明城市战略目标分阶段来实施,按每个阶段完成目标情况进行监测。
&&&&(四)建立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遵循上述指标体系设计的六项原则基础上,通过召开部门及专家咨询座谈会,课题组成员对各个预选指标进行反复讨论,分析判断,最终选择了生态经济、生态环境、民生改善、基础设施、生态文化、廉洁高效等6个方面,共33项指标,构成了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监测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1.生态经济。主要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效率、科研经费等方面反映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状况。
&&&&2.生态环境。主要从生态建设、循环经济、环境质量等方面反映城市生态环境及环境保护状况。
&&&&3.民生改善。主要从人民生活、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社会安全等方面反映市民生活质量、社会和谐及法制状况。
&&&&4.基础设施。主要反映城乡道路交通、城市公用设施等方面状况。
&&&&5.生态文化。主要从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消费等方面反映市民生态文明素养、文化产业及公共文化服务的状况。
&&&&6.廉洁高效。主要从政府服务、依法行政、执法公正、市民满意程度等方面反映公共服务效果及政府公务人员廉洁程度的状况。
&&&&(五)指标体系构成
&&&&在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具体指标的选取综合考虑了贵阳市的现状、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战略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衔接等方面因素,设计出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指标体系(见表一)。
表一: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
二& 级& 指& 标
一、生态经济
1.人均生产总值
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3.人均一般预算收入增速
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5.单位GDP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6.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二、生态环境
7.森林覆盖率
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9.中心城区空气良好以上天数达标率
10.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11.清洁能源使用率
1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1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14.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三、民生改善
1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农民人均纯收入
17.人均受教育年限
18.出生人口性别比
19.社会保险覆盖率
2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
21.城镇登记失业率
22.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2平方米的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户降低率
23.社会安全指数
四、基础设施
24.人均道路面积
25.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2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27.万人拥有公交车辆
五、生态文化
28.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
29.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0.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六、廉洁高效
31.行政服务效率
32.廉洁指数
33.市民满意度
&&&&注: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涵义及计算方法详见附件一
&&&五、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进程的综合评价方法
&&&&指标体系确定后,就必须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进程和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和考核评价,由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过程是一个动态、综合过程,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因此,对生态文明进程进行监测实际上是一个多指标综合评价的过程。本课题,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进程的评价采用综合指数法。将评价对象分为生态经济、生态环境、民生改善、基础设施、生态文化、廉洁高效六个评价方面,然后再逐层细化。这种评价方法的特点,是比较直观,便于操作,对数据的分布、指标的多少无严格要求,适用范围广,可用于不同分布类型数据间的比较,能定量反映不同评价点位的优劣情况,评价结果客观。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掩盖权数小的因素的作用。
&&&&(一)目标值的确定
&&&&目标制定要充分体现《决定》精神,在2012年,通过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贵阳市要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民生改善、基础设施、生态文化、廉洁高效等方面有较大提升,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结构更趋合理、生态效应更加显现、民生改善更加扎实,人民更加安居乐业,政府更加廉洁高效。为此,奋斗目标要本着时不我待的精神,即科学可行,又强力推进。根据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五年奋斗目标,制定2012年各个分项目标(见表二)。
表二: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的目标值
二& 级& 指& 标
&目标值 (2012年)
一、生态经济
1.人均生产总值
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3.人均一般预算收入增速
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5.单位GDP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6.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二、生态环境
7.森林覆盖率
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9.中心城区空气良好以上天数达标率
10.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11.清洁能源使用率
1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1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14.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三、民生改善
1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农民人均纯收入
17.人均受教育年限
18.出生人口性别比
19.社会保险覆盖率
2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
21.城镇登记失业率
22.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2平方米的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户降低率
23.社会安全指数
四、基础设施
24.人均道路面积
25.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2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27.万人拥有公交车辆
五、生态文化
28.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
29.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0.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六、廉洁高效
31.行政服务效率
32.廉洁指数
33.市民满意度
&&&&注:指标体系中目标值确定的依据详见附件二。
&&&&(二)指标权数的确定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统计监测指标权数的确定采用分层构权法和德尔非法相结合。对生态经济、生态环境、民生改善、基础设施、生态文化、廉洁高效六个方面给与不同权重,对于六个方面的组成指标,区别重要程度给与不同权重。各指标权重分配详见表三。
表三: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权数
二& 级& 指& 标
一、生态经济
1.人均生产总值
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3.人均一般预算收入增速
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5.单位GDP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6.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二、生态环境
7.森林覆盖率
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9.中心城区空气良好以上天数达标率
10.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11.清洁能源使用率
1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1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14.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三、民生改善
1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农民人均纯收入
17.人均受教育年限
18.出生人口性别比
19.社会保险覆盖率
2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
21.城镇登记失业率
22.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2平方米的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户降低率
23.社会安全指数
四、基础设施
24.人均道路面积
25.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2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27.万人拥有公交车辆
五、生态文化
28.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
29.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0.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六、廉洁高效
31.行政服务效率
32.廉洁指数
33.市民满意度
&&&&(三)无量纲化方法的选择
&&&&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涉及大量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评价指标,各指标均具有不同的量纲,缺乏统一的衡量性。为此,必须将各指标统一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便于考核评价工作在一致化的状态下进行。所谓无量纲化,就是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数值换算成可以直接汇总的同度量化指标。综合评价无量纲化方法有很多种,各有优劣。经过反复比较分析和试算,最终选择了指数法。这种方法涵义直观明确、约束条件较少、便于地区比较、可操作性较强、容易理解掌握、应用十分广泛。
&&&&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有正指标29个,逆指标2个,区间指标2个,其无量纲化处理的具体方法有所不同。
&&&&1.正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其无量纲化公式为:
&&&&= ×100%
&&&&当 > ,则取 =100%
&&&&其中 为 的无量纲化值, 为实际值, 为目标值。
&&&&2.逆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其无量纲化公式为:
&&&&= ×100%
&&&&当 > ,则取 =100%
&&&&其中 为 的无量纲化值, 为实际值, 为目标值。
&&&&3.区间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
&&&&当 > ,则取 =0
&&&&当 ≤ 或∈(m1,m2),则取 =100%
&&&&其中 为 的无量纲化值, 为实际值, 为目标值,(m1,m2)为指标 的目标区间值。
&&&&(四)综合评价指数的合成方法
&&&&综合评价指数是由单指标综合而成的,其合成方法较多,如:线性加权综合法、乘法合成法、加乘混合合成法、代换法等。这里我们选择线性加权综合法,因线性加权综合法是使用广泛、操作简明且含义明确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STGY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现程度, 为无量纲处理后的标准值, 为指标 的权数,计算时需要将百分数换成小数。
&&&&1.实现程度的基本评价,即以每年的得分与标准得分(100)比较,来衡量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实现程度。设定:当综合指数在90分以上,基本实现目标;90分以下,没有实现目标。
&&&&2.发展速度比较,即以2007年的得分为基数,用以后各年的得分与之对比来衡量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速度;或以当年得分与上年得分对比,来衡量当年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速度。
&&&&六、实施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指标任务执行力度
&&&&加强学习和培训。通过举办和组织各类形式的学习和培训,让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深入领会《中共贵阳市关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决定》精神实质,进一步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环境立省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重大决策上来。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和指导思想,使生态文明真正入脑入心,成为一种信念、一种立场、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进一步增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信心和决心。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不断提高完成指标任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加强宣传教育。重视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宣传教育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市民手册和中小学读本,开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各类群众活动等。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素质,发展生态文化,弘扬"贵阳精神"。
&&&&营造浓厚氛围。各新闻单位要开辟专栏、专题,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情况,宣传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大力营造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浓厚舆论氛围。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都要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各种宣传阵地,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目标、意义和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要精心策划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动员广大市民投身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中去,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局面。
&&&&(二)强化组织保障,完善目标考评机制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全市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要加大领导和统筹力度,根据进度目标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检查、协调和考核。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形成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各区、县(市)分级实施,各部门相互协调,上下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抓工作部署,抓督促检查,形成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目标责任制和激励机制,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目标切实落实到各级党委、政府及市直各部门,层层分解目标和任务,落实责任,分工合作,确保责任、措施、投入"三到位"。围绕目标,因地制宜,结合功能定位,实施分类考核。按照我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的要求,对每一项指标进行分解,以任务书的形式下达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具体落实到责任部门、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各党政主要领导对本部门、本单位工作负全部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实行目标责任制的格局。完善考评机制,突出奖优罚劣,切实履行职责,按照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要求,突出执行力,完善现行的党政目标考核方案,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形成科学的政绩观。创新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奖惩制度,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任务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将领导干部落实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考评结果作为评估其政绩的主要依据。改革公务员绩效考核办法,强化定量工作进度,克服人浮于事,提高办事效率。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制度,掌握建设动态,总结建设典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三)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投入保障机制
&&&&明确总体投入和建设项目。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部署,依据城市建设、生态产业等各专项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实现生态文明城市目标的总体投入和筹资渠道。围绕实现各项目标进一步提出具体投资额及项目,统筹建设资金,确保建设目标和重点项目按计划推进。
&&&&加大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投入力度,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公益性部分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正常开展。同时,要积极创新城市建设融资机制,通过政府筹划、市场运作、多方筹集等形式,搭建融资平台,形成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撑。
&&&&增加政府投入。争取国家和省的资金支持,用于发展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置、生态扶贫、清洁能源等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相关的公益事业。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引导资金,并逐年有所增加,用于启动发展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教育等重点示范项目。区县财政要根据实际情况,切实增加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投入。统筹安排工业发展、科技、林业、水利、城建、扶贫等资金的使用,集中投向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项目,集中解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点问题。
&&&&继续制定并完善各种经济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和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推进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和环保设施的市场化运作;积极引进、鼓励和支持有利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项目;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态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制定因势利导政策,引导企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筹集资金发展生态经济。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建设和环保项目,定期公布我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建设项目融资意向。
&&&&争取国际合作资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国际合作热点的有利时机,扩大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国际援助渠道,争取利用国际资金和技术援助及优惠贷款,支持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四)加强指标认定和监测分析,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坚持精细化管理,把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渗透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每个环节,着眼于工作细节,把解决重点问题与全面管理相结合,建立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模式,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目标责任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数据准确与否,是影响指数的关键。因此,数据的收集十分重要。按照目前的统计报表制度和统计指标不能完全满足该指标体系的需要,这就需要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为了确保数据质量,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区、县(市)、各开发区、市直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新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责任心,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对目标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切实予以解决。二是要把数据的收集作为一项政府行为,要求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如实填报。市直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统计工作基础,根据新的要求,进一步健全部门统计体系,协调提供区域内所有相关指标数据,完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考核评价指标报送渠道。各区、县(市)要根据考核评价工作需要,健全统计机构,充实统计力量,规范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各项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确保源头数据的准确。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标统计报告制度,对于目前尚未建立报表制度或报表制度尚不健全的考核指标,市、县两级要进一步完善"在地统计",尽快启动地方统计调查体系,必须确保全市考核评价所需的市、县两级指标一个不漏。三是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建立领导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工作进度、反馈有关信息,及时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工作情况。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目标分解任务,根据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确保考核指标统计口径、计算方法的正确性,按系统上报对口部门的数据要与属地数据相统一,逐步将考核评价指标统计调查纳入正常统计工作之中,同时加强对区、县(市)的业务指导。各区、县(市)是开展考核评价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把好源头数据质量的重要关口,要在加强内部协作的基础上,加强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直有关部门的沟通,共同把考核评价工作做好做实。四是强化质量监控体系。各区、县(市)、市直有关部门要严明工作纪律,严格考核奖惩,提高考核评价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分管考核评价工作的领导要对本地区、本部门提供的考核评价数据质量负总责。市监察局要对考核评价工作过程进行有效监督。统计部门要围绕提高数据质量,加强对考核评价数据的检查、核实和监督,对拒报、迟报、虚报、瞒报、篡改考核评价数据以及未按规定履行审查核实职责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要建立考核评价工作定期评比表彰制度和责任追究通报制度,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对完不成任务的单位和个人通报批评,追究责任。
&&&&(五)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确保目标全面完成
&&&&扩大群众参与面。扩大市民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向公众公布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各项规划、重大项目,便于社会监督实施执行情况;开通网上咨询;完善有关责任部门领导接待日制度;各责任部门向社会承诺完成所承担创建任务的完成期限。建立群众监督举报制度,强化民主法治的监督约束机制。设立各类生态事件举报电话、信箱、网站等,定期开展举报接待日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沟通,定期公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相关信息内容,广泛接受公众监督,形成全方位的社会监督机制。要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和组织人们参与志愿者活动,营造全社会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氛围。
&&&&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及各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建立定期向市人大、市政协通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情况的制度,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群众对此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加强跟踪监督和效能监察,定期对责任单位进行检查、督办与考核。对完成任务出色的部门、单位给予表彰,对行动不力、问题较多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责任单位和主要责任人不得参与评先评优,确保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目标按计划进度稳步推进。
&&&&课 题 组长:申振东
&&&&课题组成员:杨 青 曹玉珍 单建星 周 翔 应建琴
&&&&唐纯庆 姚梦兰 谯运清 张 缨 袁 艺
&&附件一:
&&&&《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
&&&&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1.人均生产总值 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按平均常住人口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计算公式为:
&&&&人均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常住人口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指第三产业增加值(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在全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服务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100%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3、人均一般预算收入增速 人均一般预算收入指由地方经济形成的、且按财政管理体制规定由地方所有、纳入地方预算的财政收入的人均水平。它等于一般预算收入除以年平均人口。计算公式为:
&&&&人均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当年人均一般预算收入÷上年人均一般预算收入×100%-100%
&&&&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率高新技术产业通常是指那些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却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指高新技术产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由于新技术是动态发展的科学技术,没有一个固定的衡量标准,指标值也就很难取得。目前统计上能够量化的是高技术产业,所以指标体系中该指标只能用"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来代替。计算公式:
&&&&增长率=(报告期数值-基期数值)÷基期数值(均用可比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工业统计资料。
&&&&5.单位GDP能耗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每生产万元GDP消耗多少吨标准煤的能源。计算公式:
&&&&单位GDP能耗=能源消费总量(吨标准煤)÷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能源统计资料。
&&&&6.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指报告年度调查单位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项目以及用于这三类项目的管理和服务支出的费用。计算公式为: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当年GDP×100%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科技统计资料。
&&&&7.森林覆盖率 指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具体计算按林业部门规定进行。
&&&&资料来源:林业绿化部门。
&&&&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指市辖区常住人口每人拥有的公共绿地面积。计算公式为: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公共绿地面积÷市辖区常住人口
&&&&资料来源:林业绿化部门。
&&&&9.中心城区空气良好以上天数达标率 城市中心城区全年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即空气污染指数API小于或等于100的天数)占总天数比例的平均值。
&&&&资料来源:环保部门统计资料。
&&&&10.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指城镇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得的水量中,其地表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III类和地下水水质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III类的水量占取水总量的百分比。
&&&&资料来源:环保部门统计资料。
&&&&11.清洁能源使用率 指城市地区清洁能源使用量与城市地区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之比,能源使用量均按标煤计。计算公式:
&&&&清洁能源使用率=清洁能源使用量÷终端能源消费总量×100%
&&&&城市清洁能源包括用作燃烧的天然气、焦炉煤气、其他煤气、炼厂干气、液化石油气等清洁燃气、电和低硫轻柴油等清洁燃油(不包括机动车用燃油)。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的能源统计资料。
&&&&1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指工业重复用水量占工业用水量的比率。计算公式: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量/工业用水总量)×100%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的能源统计资料。
&&&&1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固体废物产生量的比率。计算公式:
&&&&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100%
&&&&资料来源:环保部门统计资料。
&&&&14.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指报告期内企业在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总量。
&&&&二氧化硫排放量=燃料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生产工艺过程中二氧化硫排放量
&&&&资料来源:环保部门统计资料。
&&&&1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是指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帐补贴后的收入。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城市住户调查资料。
&&&&16.农民人均纯收入 指农村居民按人平均计算的总收入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归农民所有的收入。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住户调查资料。
&&&&17.人均受教育年限 是指一定时期全市15岁及以上人口人均
&&&&接受学历教育(包括成人学历教育,不包括各种非学历培训)的年数。计算公式为:
&&&&人均受教育年限=∑PiEi/p
&&&&式中P为本地区15岁及以上人口,Pi 为具在i种文化程度的人口数, Ei为具有i种文化程度的人口受教育年数系数,i则根据国家学制确定。
&&&&资料来源:统计、教育部门统计资料。
&&&&18.出生人口性别比 某一时期内出生男婴与女婴的数量之比的反映。其数值为每100名女婴对应的男婴数,即:出生人口性别比=男婴出生数÷同期女婴出生数×100。
&&&&资料来源:计生部门统计资料。
&&&&19.社会保险覆盖率 是指报告期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已参保人数占应参保人数的比重。计算公式:
&&&&社会保险覆盖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25%+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25%+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20%+工伤保险覆盖率×20%+生育保险覆盖率×10%
&&&&资料来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资料。
&&&&2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 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互助共济制度。
&&&&资料来源:卫生部门统计资料。
&&&&21.城镇登记失业率 指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
&&&&从业人员总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非农业人口,在劳动年龄(16周岁至退休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但不包括:(1)正在就读的学生和等待就学的人员;(2)已经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虽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但已经办理了退休(含离休)、退职手续的人员;(3)其他不符合失业定义的人员。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指辖区内城镇劳动年龄人口中处于就业状态的人员总数。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不包括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籍人员和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计算公式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年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
&&&&资料来源: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资料。
&&&&22.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2平方米的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户降低
&&&&率 指城市、乡村(即市辖区的街道及县城区域,乡、镇及县城以外的独立工矿区)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5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不足12平方米的户数比2007年全市低收入家庭人均住房不足12平方米的户数的减少率。
&&&&资料来源:房管部门统计资料。
&&&&23.社会安全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安全的几个主要方面(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生活安全、生产安全等)的总体变化情况。其中社会治安采用万人刑事犯罪率指标;交通安全采用万人交通事故死亡率指标、生活安全采用万人火灾事故死亡率指标;生产安全采用万人工伤事故死亡率指标。计算公式为:
社会安全指数=
基期年万人刑事犯罪率
基期年万人交通死亡率
当年万人刑事犯罪率
当年万人交通死亡率
&&&&&&&&&& +
基期年万人火灾死亡率
基期年万人工伤死亡率
当年万人火灾死亡率
当年万人工伤死亡率
&&&&资料来源:法院、公安、安监部门统计资料。
&&&24.人均道路面积 指报告期末城区内常住人口平均拥有的道路路面宽度在3.5米以上(含3.5米)的道路面积。包括城市路面面积和与道路相通的广场、桥梁、隧道、停车场面积,不包括街心花坛、侧石、人行道和路肩的面积。
&&&&资料来源:城管部门统计资料。
&&&&25.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量占城市生活污水产生量的百分比。
&&&&资料来源:建设部门或环保部门统计资料。
&&&&2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指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数量占生活垃圾产生总量的百分比。
&&&&资料来源:城管部门统计资料。
&&&&27.万人拥有公交车辆 指报告期末城区内每万人平均拥有的公共交通车辆数。
&&&&资料来源:城管部门统计资料。
&&&&28.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 是反映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的指标,此项指标是由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构成的。
&&&&资料来源:市文明办文明城市测评统计资料。
&&&&29.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集合。文化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等活动,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根据各类文化活动的特征和同质性,将全部文化产业活动划分为9大类别:①新闻服务;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③广播、电视、电影服务;④ 文化艺术服务;⑤网络文化服务;⑥文化休闲娱乐服务;⑦其他文化服务;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⑨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计算公式为: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GDP×100%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30.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指居民用于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总支出的比例。消费支出指居民用于家庭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等八大类。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包括文化娱乐用品支出和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其中,文化娱乐用品支出指居民购置家庭影院、彩色电视机、影碟机、组合音响等文化娱乐用耐用消费品方面的支出;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指居民用于文化娱乐活动有关的各种服务费用,包括参观游览、健身活动、团体旅游、其它文化娱乐活动费、文化娱乐用品修理服务费等。
&&&&计算公式为:
&&&&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总支出)×城镇人口比重+(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总支出)×(1-城镇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城市和农村住户调查资料。
&&&&31.行政服务效率 指行政审批受理的服务事项办结率。计算公式:
&&&&行政服务效率=政务大厅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办结总件数÷政务大厅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受理总件数×100%
&&&&资料来源:市政务服务中心统计资料。
&&&&32.廉洁指数主要是反映政府在市民中的信誉、政府公务人员执法公正度、政府公务人员依法行政程度、政府公务人员工作作风、政府公务人员廉洁程度等方面的一个合成指数。其中政府公务人员依法行政程度主要包括政府公务人员守法程度、政府公务人员执法力度、是否存在"四乱"(乱集资、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等内容;政府公务人员工作作风主要包括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在办事过程中是否存在吃、拿、卡、要现象等内容;政府公务人员廉洁程度是指受处分的公务员占全市公务员的比例。
&&&&资料来源:纪检、监察部门和问卷调查资料。
&&&&33.市民满意度指数是以市民主观感受为依据的反映市民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实施"六有"民生行动计划等的满意程度。主要包括:公共安全满意度、教育满意度、就业满意度、就医满意度、居住满意度、养老满意度、生态环境满意度、公共服务满意度。指标的取值介于0和200之间,100为市民满意度指数强弱的临界点,表示满意感呈一般状态。指数大于100时,表示市民满意感偏向增强,指数值越接近200,表示市民满意感越强;反之,指数小于100时,表示市民满意感偏弱,指数值越接近0,表示满意感越弱。计算公式:
&&&&市民满意度总指数=(公共安全满意度指数×W1+教育满意度指数×W2+就业满意度指数×W3+就医满意度指数×W4+居住满意度指数×W5+养老满意度指数×W6+生态环境满意度指数×W7+公共服务满意度指数×W8)/100
&&&&W为权数,W1+W2+W3+W4+W5+W6+W7+W8 =100。其中:W1=14,W2=14,W3=14,W4=12,W5=12,W6=12,W7=12,W8=10。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对市民的问卷调查资料。
&&&附件二:确定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目标值的主要依据
&&&&1.人均生产总值达34600元以上。2007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为19564元。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参照规划纲要,年均按年均12%的增长速度考虑,预计到2012年达34600元以上(未考虑物价)。
&&&&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0%以上。2007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8%。《决定》提出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稳定形成。我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筑府发〔2008〕56号),提出力争到 2012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 50% 以上。
&&&&3.人均一般预算收入增速12%。依据贵阳市"十一五"规划,确定年均增速为12%以上。
&&&&4.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率达25%。2007年,我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6%。《贵阳市"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左右。
&&&&5.单位GDP能耗1.72吨标煤/万元。《决定》提出2012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5%以上,2005年为2.15吨标煤/万元,到2012年预计为1.72吨标煤/万元。
&&&&6.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2007年我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0%。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R&D经费占GDP比重要达1.5%以上,《贵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提出达2%以上。预计2012年达2% 以上。
&&&&7.森林覆盖率45%。2007年,我市森林覆盖率为39.2%,《决定》提出2012年达43%以上。
&&&&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以上(市辖区)。2007年,我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9.58平方米,《决定》提出2012年达10平方米以上。
&&&&9.中心城区空气良好以上天数比率达95%左右。2007年我市中心城区空气良好以上天数比率为94.79%。《决定》提出2007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到良好以上的天数稳定在95%左右。
&&&&10.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2007年我市城市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预计2012年相应为100%。
&&&&11.清洁能源使用率50%以上。2007年,我市清洁能源使用率为32%。《贵阳市清洁生产总体规划》提出2010年达50%,2015年达55%,预计2012年可达50%以上。
&&&&1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75%以上。2007年,我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69.7%,《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达75%以上,预计到2012年达76%以上。
&&&&1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2%以上。2007年我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53.34%。《十一五规划纲要》和《贵阳市"十一五"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提出到2010年达60%以上。预计到2012年可达62%以上。
&&&&14.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小于18万吨。《决定》提出2012年主要污染物年排放总量比2005年减少10%以上。《贵阳市清洁生产总体规划》提出2010年控制在20万吨以内,2015年控制在18万吨以内。
&&&&1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按 8%的年均增长速度在2007年的基础上测算,到201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可达18779元(按2007年价格计算),所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目标值定为18000元。
&&&&16.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按8%的年均增长速度在2007年的基础上测算,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6007元(按2007年价格计算),所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目标值定为6000元。
&&&&17.人均受教育年限10年以上。2007年,我市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决定》2012年达10年以上。
&&&&18.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0-108(女生为100)。2007年我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0.86。根据《贵阳市"十一五 "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障专项规划》,到201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正常范围值(103-108),预计通过努力,到2012年可以控制在100- 108之间。
&&&&19.社会保险覆盖率80%以上。《决定》提出2012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80%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0%;城镇失业保险职工参保率达80%以上。按此推算,2012年社会保险覆盖率应达80%以上。
&&&&2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2007年,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2.63%。《决定》提出2010年达95%以上,预计2012年可达97%。
&&&&21.城镇登记失业率。《决定》提出2012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22.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2平方米的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户降低率90%。《决定》提出,2010年将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2平方米的城镇低收入群体纳入住房保障范围。2007年我市城市低收入群体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2平方米的有2.28万户,占低收入群体户数的40.39%。预计 2012年这部分群体住户可减少90%。
&&&&23.社会安全指数大于等于95。社会安全指数是一个合成指数,表示整体社会安全状态的变动趋势,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当然希望社会安全状况好于以往任何时候,2012年的社会安全状况如果能够达到2006年的状况,都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24.人均道路面积达9平方米。2007年我市人均道路面积达5.67平方米。《贵阳市"十一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提出,到2010年人均道路面积力争达8平方米。预计到2012年达9平方米。
&&&&25.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2007年我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25.72%。根据《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2012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
&&&&2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2007年我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5%。根据《决定》,2012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处理率达95%以上。
&&&&27.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市辖区)达15辆。2007年我市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市辖区)11.76辆,预计2012年达15辆。
&&&&28.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率100%。根据《决定》,结合"四创"工作,2008年起每年创建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生态文明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和村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市民生态文明素养。2008年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率预计达70%,2012年预计达100%。
&&&&29.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根据《决定》,到2012年服务业比重要明显提高。文化产业是服务业的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又是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新要求。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9%,根据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发展趋势,并参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我市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目标定为4%。
&&&&30.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达15%。2007年全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达11.23%,预计2012年可达15%。
Copyright & 2005 中国.云南.曲靖科技信息网 版权所有
电子信箱: 联系电话: 3101135
技术支持: 网联技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