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是浑的?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为什么说跳到黄河也洗不清?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有时亦作“跳在/入/下黄河也洗不清”),可以说是一句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俗语,比喻很难摆脱干系、避免嫌疑。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二回:“我何玉凤这个心迹,大约说破了嘴也没人信,跳在黄河也洗不清,可就完了我何玉凤的身份了。”
仔细想想,此语颇有些不可理喻。众所周知,黄河之水由于泥沙含量极大,较其他江河之水要浑浊得多。古人曾将黄河水变清视为百年难遇、千载难逢的盛事,并有“河清而圣人出”之说。这样浑浊的水,怎么还会有人跳进去洗涮什么污点呢?因此,“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一语实在令人费解。
其实,这一俗语的“原生态”是一句歇后语:跳到黄河——洗不清。如此一说,想必大家胸中就豁然开朗了:因为黄河水本来就十分浑浊,所以跳进去是很难将身上的污垢冲洗干净的。
后来,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将此歇后语中“跳到黄河”与“洗不清”之间的停顿去掉,又妄加一“也”字,使其含义与原来的意思大相径庭。谬误重复千遍成真理,现在“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一俗语已经成了“正版”,而“跳到黄河——洗不清”这一歇后语却已鲜有人知了。笔者曾检视数十条书证,皆写作“跳进(入、到)黄河也洗不清”,而无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有时亦作“跳在/入/下黄河也洗不清”),可以说是一句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俗语,比喻很难摆脱干系、避免嫌疑。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二回:“我何玉凤这个心迹,大约说破了嘴也没人信,跳在黄河也洗不清,可就完了我何玉凤的身份了。”
仔细想想,此语颇有些不可理喻。众所周知,黄河之水由于泥沙含量极大,较其他江河之水要浑浊得多。古人曾将黄河水变清视为百年难遇、千载难逢的盛事,并有“河清而圣人出”之说。这样浑浊的水,怎么还会有人跳进去洗涮什么污点呢?因此,“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一语实在令人费解。
其实,这一俗语的“原生态”是一句歇后语:跳到黄河——洗不清。如此一说,想必大家胸中就豁然开朗了:因为黄河水本来就十分浑浊,所以跳进去是很难将身上的污垢冲洗干净的。
后来,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将此歇后语中“跳到黄河”与“洗不清”之间的停顿去掉,又妄加一“也”字,使其含义与原来的意思大相径庭。谬误重复千遍成真理,现在“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一俗语已经成了“正版”,而“跳到黄河——洗不清”这一歇后语却已鲜有人知了。笔者曾检视数十条书证,皆写作“跳进(入、到)黄河也洗不清”,而无一例用作“跳到黄河——洗不清”,约定俗成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124.238.59.*
和黄河水的含泥沙量有关
219.233.23.*
sz999pk999
回答数:80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黄河为什么叫做黄河?是因为颜色吗?》_百度知道
黄河为什么叫做黄河?是因为颜色吗?》
提问者采纳
黄河名字的由来 古代的黄河,河面宽阔,水量充沛,水流清澈,那时,她的名字并不叫黄河。我国最古老的字书《说文解字》中称黄河为“河”,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水经注》中称“上河”,《汉书·西域传》中称“中国河”,《尚书》中称“九河”,《史记》中称“大河”。到了西汉,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称她为“浊河”或“黄河”,但未被普遍认可,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 唐宋以来的千余年历史中,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黄河的泥沙含量日渐增多,污染加剧,我们伟大的母亲“患脖了,这就给黄土高原和中原大地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开封首当其冲,尽管世世代代的人民群众为给母亲“治疗”,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还是迫使我们接受了一种不愿接受的现实,那就是“悬河”和“城摞城”。灾难有时也能转化为财富,在开发黄河旅游区的今天,“悬河”已成为举世奇观,“城摞城”也将成为探秘寻古的游览胜地。我们开封人可以骄傲地向世人宣布:“请到开封来,感受‘头顶一条河,脚踩六座城’的独特韵味!”
其他类似问题
颜色的相关知识
其他7条回答
古代的黄河,河面宽阔,水量充沛,水流清澈,那时,她的名字并不叫黄河。我国最古老的字书《说文解字》中称黄河为“河”,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水经注》中称“上河”,《汉书·西域传》中称“中国河”,《尚书》中称“九河”,《史记》中称“大河”。到了西汉,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称她为“浊河”或“黄河”,但未被普遍认可,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
因为颜色黄,这是很大的因数且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
因为泥沙太多,水变成黄颜色 ,其实古时候黄河水不是这种颜色的 ,认为导致环境恶化 回答者:ayuwang05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12-23 21:32[编辑] 释名 “河”字在秦汉以前基本上是黄河的专称,而河流称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经》曰:“昆仑山,纵广万里,高万一千里,去蒿山五万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环其墟。”)先秦的文献中找不到黄河一词,成书于汉武帝征和年间的《史记》全篇也不见黄河的说法。据学者李鄂荣考证,黄河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县”的释文里。黄河的“黄”字用来描述河水的浑浊,这在古书中也早有记载:战国时期的《左传·襄公八年》郑国的子驷引《逸周诗》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尔雅·释水》记有“河出昆仑,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 黄河上源的星宿海由扎陵湖、鄂陵湖等数量众多的水泊和海子组成,在阳光照耀下星宿海的无数湖沼光彩夺目,如同孔雀开屏,十分美丽壮观,因而当地的藏族居民把这一段黄河称作“玛曲”(rma chu),即“孔雀河”的意思。甘肃省“玛曲”县即以此河段命名。 [编辑] 水文特征 [编辑] 源头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但真正源头所在现在依然存有争议。历史上人们对黄河源头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尚书·禹贡》曾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积石”在现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的阿尼玛卿山,离黄河源头还有距离。《山海经》、《尔雅》有河出昆仑的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有黄河发源于于阗,东流至盐泽,再潜行地下,南出为河源的说法(见于《史记·大宛列传》)。这些说法都不确切,但却延续到隋唐。 隋唐以后人们逐渐对黄河河源建立了正确的认识。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灭吐谷浑后置河源郡,即现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表明人们已知黄河发源于此。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为平定吐谷浑叛乱,将领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领人马到达星宿海一带,《新唐书》载他们“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览观河源。”。唐宋以来,长期将星宿海称为黄河源头。 至元代人们开始对对黄河河源进行实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实等人勘察黄河河源,对星宿海一带作了详细考察。 1315年潘昂霄根据都实的调查写成《河源志》一书,明确指出黄河发源于星宿海西南百余里处,该处有“水从地涌出如井,其井百余”。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命拉锡、舒兰探黄河河源。他们到达星宿海,发现星宿海上源还有三条河流,但并未追至源头。拉锡、舒兰归京后绘有《河源图》,舒兰还写有《河源记》。康熙末年组织全国性的地形测量,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胜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区进行测量,此行“逾河源,涉万里”,回京后将测量结果绘入《皇舆全览图》。此次测绘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绘制出来。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命门侍卫阿弥达“恭祭河源”。阿弥达到达星宿海以西300里处,对星宿海上源三条河流进行了实地勘查,认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为黄河上源。 19世纪未到20世纪初,西方探险者和地理学家深入青藏高原进行考察活动,他们也曾到达河源地区搜集自然、人文资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国人窦脱勒、敖伦,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士纳可、科兹洛夫,德国人费士勒、台裴尔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黄河源头进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在项立志、董在华率领下,对黄河河源进行了数月勘查。河源勘查队认定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雅合拉达合泽山是它的源头,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这一结果与前人考察结果不相吻合,在学术界引起争论,但黄河发源于约古宗列曲的说法广为流传。1978年,青海省邀请中央和地方有关科研专业人员,再次对黄河源头和扎陵、鄂陵两湖进行实地勘查,确认卡日曲为黄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学者杨联康徒步考察了黄河全程。他认为黄河最远源流是始于巴颜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长于约古宗列曲30.5千米,长于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树立了黄河源标志。 星宿海上源的三条支流分别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于最北部,发源于查哈西拉山,河长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断流。约古宗列曲位于星宿海西,在三条上源中居中,发源于约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为宽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为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处泉水从谷中涌出,汇成宽约3米,深0.3-0.5米,流速约3米/秒的一条小河,河流终年有水。约古宗列曲与卡日曲汇合成黄河源头最初的河道玛曲,然后注入星宿海。根据十万分之一航测地图测量,卡日曲比约古列宗曲长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积为3126平方千米,约古宗列曲流域面积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汇合处附近,测得卡日曲流量为6.3立方米/秒,测得约古宗列曲流量为2.5立方米/秒。据此1978年的黄河源头考察认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 参考资料:黄河源头 [编辑] 分界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黄河水利委员会以河口镇与桃花峪划分上、中、下游;传统的中学教科书以河口镇与孟津划分上、中、下游;学者杨联康经考察后认为以青铜峡、孟津划分更合适;学者许韶立主张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作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本文采取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 [编辑] 上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上游。上游河段全长3472千米,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占全黄河总量的51.3%。上游河段总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为10‰;河段汇入的较大支流(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条,径流量占全河的54%;上游河段年来沙量只占全河年来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水来源。上游河道受阿尼玛卿山、西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弯曲。黄河上游根据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三部分。 从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以上部分为河源段。河源段从卡日曲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玛多,绕过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该段河流大部分流经于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回,两岸多为湖泊、沼泽、草滩,水质较清,水流稳定,产水量大。河段内有扎陵湖、鄂陵湖,两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别为47亿立方米和108亿立方米,为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玛多至甘肃玛曲区间,黄河流经巴颜喀拉山与阿尼玛卿山之间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宽阔,间或有几段峡谷。甘肃玛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区间,黄河流经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发源于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该段内汇入黄河。 从青海龙羊峡到宁夏青铜峡部分为峡谷段。该段河道流经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质的不同,形成峡谷和宽谷相间的形势:在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及南山系变质岩地段形成峡谷,在疏松的砂页岩、红色岩系地段形成宽谷。该段有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八盘峡、青铜峡等20个峡谷,峡谷两岸均为悬崖峭壁,河床狭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该段贵德至兰州间,是黄河三个支流集中区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汇入,使黄河水量大增。龙羊峡至宁夏下河沿的干流河段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也是中国重点开发建设的水电基地之一。 从宁夏青铜峡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部分为冲积平原段。黄河出青铜峡后,沿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边界向东北方向流动,然后向东直抵河口镇。沿河所经区域大部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无支流注入,干流河床平缓,水流缓慢,两岸有大片冲积平原,即著名的银川平原与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灾害。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河口镇,长达900千米,宽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黄灌区,灌溉历史悠久,自古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 [编辑] 中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中游,河长1206千米,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45.7%;中游河段总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内汇入较大支流30条;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92%,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晋陕峡谷,河段内支流绝大部分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全河多年年均输沙量16亿吨中有9亿吨来源于此区间;该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资源丰富,是黄河第二大水电基地;峡谷下段有著名的壶口瀑布,深槽宽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约18米,气势宏伟壮观。 禹门口至三门峡区间,黄河流经汾渭平原,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河段两岸为渭北及晋南黄土台塬,是陕晋两省的重要农业区。该河段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黄河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多年年均来沙量5.5亿吨。该河段在禹门口至潼关(即黄河小北干流)的132.5千米河道,冲淤变化剧烈,河道左右摆动很不稳定。该河段在潼关附近受山岭约束,河谷骤然缩窄,形成宽仅1000余米的天然卡口,潼关河床的高低与黄河小北干流、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有密切关系,故此有“潼关高程”这一水文术语。 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为两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于中条山、崤山之间,为黄河干流上的最后一段峡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渐宽,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地段。 [编辑] 下游 参看黄河口 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河长786千米,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3%;下游河段总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由于黄河泥沙量大,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黄河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 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堤防总长1400余千米。历史上,下游河段决口泛滥频繁,给中华民族来了沉重的灾难。由于黄河下游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结冰,从而形成凌汛。凌汛易于导致冰坝堵塞,造成堤防决溢,威胁也很严重。 下游河段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黄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积,不断延伸摆动。目前黄河的入海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交汇处,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间,黄河输送至河口地区的泥沙平均约为10亿吨/年,每年平均净造陆地25至30平方公里。 [编辑] 主要支流与湖泊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黄河上的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编辑] 干流峡谷 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28处,位于中游段流的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千米,占干流全长的31.2%。 茫尕峡—多石峡—麦多唐贡玛峡—官仓峡—拉加峡—野狐峡—拉干峡—龙羊峡—阿什贡峡—松巴峡—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寺沟峡—刘家峡—牛鼻子峡—朱喇嘛峡—盐锅峡—八盘峡—柴家峡—桑园峡—大峡(下峡)—乌金峡—红山南峡—红山北峡—黑山峡—虎峡—青铜峡—晋陕峡谷—晋豫峡谷(包括三门峡—任家堆—八里胡同—小浪底) 参考资料:黄河干流峡谷 [编辑] 干流水利枢纽 * 三门峡水利枢纽:山西平陆、河南三门峡市交界处,1960年投入使用 * 三盛公水利枢纽:内蒙古磴口,1966年 投入使用 * 青铜峡水利枢纽:宁夏青铜峡市,1968年投入使用 * 刘家峡水电站:甘肃永靖,1974年投入使用 * 盐锅峡水利枢纽:甘肃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 * 天桥水利枢纽:山西保德、陕西府谷交界处,1977年投入使用 * 八盘峡水利枢纽:甘肃兰州,1980年投入使用 * 龙羊峡水电站:青海共和,1992年投入使用 * 大峡水利枢纽:甘肃兰州,1998年投入使用 * 李峡水利枢纽: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 * 万家寨水利枢纽:山西偏关、内蒙古准格尔旗交界处,1999年投入使用 * 小浪底水利枢纽:河南济源和孟津交界处,2001年投入使用 另请参看:黄河大堤、黄河防洪、黄河防凌、汴渠、鸿沟、京杭运河、茅津渡、南水北调工程、河套灌区 [编辑] 桥梁 * 济南黄河斜拉桥:山东省济南市北侧。1978年12月开工,1981年底建成。曾更换几次钢索。 * 济南黄河公路桥:山东省济南市北郊。1978年12月开工,1982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 * 济南黄河浮桥:只在非汛期(夏汛和凌汛)使用,位于市北洛口渡口,免费使用。 * 兰州黄河铁桥:甘肃省兰州市城北。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竣工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 * 郑州黄河桥:河南省郑州市以北 [编辑] 环境状况 [编辑] 水土流失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年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约2℃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由于黄河流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国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植被破坏成为长期、大量的现象。随着公元11世纪气候转冷的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家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并随着制备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编辑] 断流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1]。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这就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了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最终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 2. 植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了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得更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经河道才能得以补充。 3. 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现在还有京九大桥 [编辑] 历史与文化 [编辑] 河道变迁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氾滥威胁,而因氾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丰5 年)。在那次黄河大改道之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线,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阳、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但在改道后,于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入渤海。 [编辑] 水利简史 参看黄河水利史 [编辑] 中华文明的摇篮 黄河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公元前2000多年华夏族在黄河领域的中原地区形成、繁衍。 [编辑] 与黄河有关的人物 大禹治水 放大 大禹治水 * 大禹 * 潘季驯:明朝治黄专家 * 靳辅:清代治河名臣 * 田鼢:西汉武帝时期大臣 现代部分 * 黄秉维:中国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黄万里: 中国水利专家 * 张光斗:中国水利水电专家 * 李仪祉:中国近代水利学家 * 钱宁:中国水利工程学家 * 钱正英:中国水利专家 * 贾让:西汉水利家 * 张含英:中国水利专家 * 梁恩佐:美籍华人,黄河水土保持项目推广者 [编辑] 旅游文化资源 黄河博物馆 - 花园口 - 壶口瀑布 - 后冈遗址 - 柳湾墓地 - 北首岭遗址 - 大河村遗址 - 平粮台城址 - 庙底沟遗址 - 陶寺遗址 - 老官台文化- 贾湖遗址 - 仰韶文化 - 花楼子遗址 - 河南龙山文化 - 西水坡遗址 - 大地湾遗址 - 三门峡栈道遗迹 - 元君庙墓地 - 姜寨遗址 - 半坡遗址 - 裴李岗文化 - 风陵渡 - 西朱封墓地 - 大汶口文化 - 大汶口遗址 [编辑] 其他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制订国旗时,曾出现如右图之草案:底下黄线即代表黄河,但最后并未采用;参见中国国旗。 [编辑] 参看 * 黄河流域文化 * 黄河流域 * 黄河三角洲 * 黄淮平原 * 黄河水利委员会 * 花园口决堤事件 * 莱州湾 * 河套平原 * 银川平原 * 海河平原 * 黄土地:电影 * 黄河大合唱:音乐作品 * 黄土高原 * 河防通议:著作 * 三晋文化 * 滩羊 * 河曲马 * 皮筏子 * 治河方略:著作 * 海州湾 * 毛乌素沙地 * 河西走廊 * 秦岭 [编辑] 站外链接 * 黄河网 * 黄河生态网 * 黄河 英、中文,梁恩佐教授建立。 中国大陆江河水系 长江 - 黄河 - 黑龙江 - 珠江 - 雅鲁藏布江 - 辽河 - 海河 - 滦河 - 淮河 钱塘江- 瓯江 - 闽江 - 九龙江 - 韩江 - 南渡江 - 澜沧江 - 怒江 - 塔里木河 - 额尔齐斯河 乌苏里江 - 松花江 - 图们江 - 鸭绿江 - 嫩江 - 汉江 - 赣江 - 湘江 - 岷江 - 嘉陵江 乌江 - 大渡河 - 雅砻江 - 渭河 - 汾河 - 京杭大运河 - 灵渠 - 胶莱运河 - 苏北灌溉总渠 取自&& Category: 中国河流
饿。。。那个是因为在黄土高原那一带,水土流失很大~!带走了很多的土。经过了多年的冲刷黄河就是这个样了~!谢谢给分~!
是因为颜色
黄河带有大量泥沙 河水发黄 所以叫做黄河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为什么我们说“跳进黄河也洗不清”?_百度知道
为什么我们说“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来自江苏省教育工作者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比喻很难摆脱关系,避免嫌疑。同“跳进黄河洗不清”。  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四十二章:“我不是担心他被留在贼营,倒是担心他带着李瞎子和你妹妹给我的两封书信,说不定还有什么贵重礼物,回来时被丁、杨二营的游骑抓去,使我跳进黄河洗不清,岂不受冤枉的窝囊气?”  是一句以讹传讹的话语,早些时候,其实是:  跳进黄河——洗不清,意思一样。因为黄河水极为浑浊,即便跳下去也不能有什么清洁作用。
其他&3&条热心网友回答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四十二章:“我不是担心他被留在贼营,倒是担心他带着李瞎子和你妹妹给我的两封书信,说不定还有什么贵重礼物,回来时被丁、杨二营的游骑抓去,使我跳进黄河洗不清,岂不受冤枉的窝囊气?” 是一句以讹传讹的话语,早些时候,其实是跳进黄河——洗不清,意思一样。因为黄河水极为浑浊,即便跳下去也不能有什么清洁作用。
因为黄河本就浑浊,和长江水不一样,意思就是不可能清白啦,我们都熟知什么东西越洗越脏,那就是水!
黄河水本来就是黄的,怎么能洗清呢?第三方登录
赵一凡西行记 | 毛泽东一生为何未游黄河?
&&&&&&&&出陕西,进甘肃合水县,高速中断。看地图,青兰高速合水段已竣工,但新路未通车。旁边有一309国道,早已被大小施工车辆轧得稀烂!过太白镇,我随一部吉普车,从土路蹿上高速,保安收费20元,挥手放行。&&&&&&&&就像毛泽东初进陕北,我驾车狂飙,春风得意。一时又打开音响,听《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至梨树台,忽被施工队阻拦,呵斥着赶下高速。这一带山林茂密,山水下泻。可怜国道309,整个泡在水洼中!看路牌,此地是子午岭。&&&&&&&&&&&&&&&&北方为子,南方为午。陕甘边境这座山,因是南北走向,就叫子午岭。当地民谣称:陕北有棵参天柏,轩辕大帝亲手栽,陕北有条千年道,秦皇一路开过来!所谓千年道,是指经过子午岭的秦直道。秦始皇命蒙恬修建了中国首条高速路:它南起咸阳,北至九原郡(包头),全长700余公里。&&&&&&&&&&&&&&&&爬出水坑,路边有人拦车。他说他是兰州军区一排长,急着回部队。我说万一陷车,你要帮我推!&他说必须的,说着爬上后座,与媳妇拉手告别。小伙姓李,是榆林佳县人。我说佳县人爱唱信天游,唱出一曲《东方红》。他欢喜道:那人叫李友源,和我爷爷一辈!我打开音响,放一段王二妮版《东方红》:&&&&&&&&&&&&&&&&蓝格呀呀格个天上,飘来一个鞑鞑云,三哥哥今天要出远门,刮风下雨打雷声,呼儿咳呀,倒叫妹子我不放心。骑白马,跨洋枪,三哥哥吃了那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咳呀,打日本我顾不上!啊东方你就呀个红!啊太阳你就呀个升!咱们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是人民大救星 —— &&&&&&&&&&&&&&&&歌词土得掉渣,旋律美不胜收。我问新老2个版,哪个好?小李说新版好,里头有二妹妹,有三哥哥,还有毛主席领导咱打日本!我说你小子尽念叨娶媳妇,他呵呵傻笑。3点至蒿咀铺,停车加油,加油工说断油4天了,油车开不进来!我只好取出副油箱,请小李帮我灌20升。&&&&&&&&途中事故频发:一辆农用车栽进路沟,瓜菜撒一地。一台小巴侧翻,司机轻伤,龇牙咧嘴。入庆阳县境,又见一重卡四轮悬空,架在土坎上。小李说赵老师哎,咱俩命苦!守着新高速,尽走烂国道。我说国家走到眼下这一步,哪儿都一样:老路已走烂,新路却未通!小李情急道:那咱老百姓还有甚指望?俺爷指望毛主席,俺爹指望邓小平。轮到俺和俺媳妇,就指望习大大了!&这话激得我一愣:咦!费正清教授天上有知,可否同我说一说天命?
高速未修通。&&&&&&&&4点进庆城镇,小李下车,去赶中巴。临走又劝我:别走309国道去固原!我随部队打野外,走过那条烂道,200公里要走7小时。我说我从平凉绕行。今晚你在火车上入睡,我已到固原了!小李立正,一个漂亮军礼。&&&&&&&&二人分手后,我先洗车,接着上福银高速,过平凉崆峒山。天黑后,宁夏师院薛老师来电,说已定好客房。我心中欣慰,一溜小跑下了六盘山,住进固原市华祺饭店。当晚太累,顾不上写日记。2天后,我去了内蒙额济纳旗。沙海中过夜,心静若水,因又补写数段,作为这一趟考察的结语。
龙宝脱险后。&&&&&&&&&&&&&&&&关于《沁园春&雪》:&1936年2月,为指挥红军东征,毛泽东来到清涧县高杰村。7日,天降鹅毛大雪,毛随向导前往黄河岸,立在陡崖上看地形。这是毛第一次直面黄河。当晚他兴奋难寐,于是点亮麻油灯,写下《沁园春&雪》。&&&&&&&&1945年毛赴重庆谈判。其间,柳亚子索得《雪》词,又与毛唱和。吴祖光在《新民报》推出二词,不期惊动蒋介石。蒋问陈布雷毛词如何?陈答:气吞山河,盖世精品!蒋忿然道:我看他想当帝王,你组织人批他!&&&&&&&&于是《中央日报》发起围剿,重庆文人也卷入混战。当年右派攻击毛,主要说他有王霸思想,踌躇满志。自由派赞许其革命意向、文武韬略,私下也忧虑民主政治。笔墨官司一拖13年,江山早已易主。1958年大跃进中,毛亲笔批示,肯定《雪》词反封建,词中英雄人物,喻指无产阶级。&&&&&&&&事隔60年,我感觉当年论战多有偏颇。首先,评论者多未见过陕北黄河。其次,依照费正清晚年说法:毛作为红色中国缔造者,领导了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革命。可叹他一生背负历史重荷,夹缠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赵按:费氏指向毛的两重性(Duel Identity),从中我读出新意:其一,毛兼有革命领袖、开国英主的身份。其二,他领导的中国革命,自有一套局外人难见堂奥的内涵。当年重庆衮衮诸公,对此多无思想准备,他们各执一端,类似盲人摸象。这年费正清38岁,自然也难免俗。可我在哈佛听大课时,隐隐生出直觉:《雪》词透露毛的天命意识。不过直觉不靠谱,且看中外史家如何评说。&&&&&&&&毛泽东的黄河情结:我在榆林买到一本《魅力毛泽东》。作者刘继兴提出,毛在陕北养成一种黄河情结:他与红军结束长征,落脚黄河之滨,从此喝黄河水,住土窑洞,吃黄土地里长出的小米南瓜。8年抗战,3年内战,毛背靠黄河,游击陕北,躲过七灾八难,走向全国解放。所以他对黄河,自有一份特殊情感。然而情感并非情结!老刘爬梳史料,辛苦认证如下:&&&&&&&&1948年春,毛由吴堡渡黄河,前去西柏坡。此时黄河化冻,冰凌逐浪而下,咔咔冲撞渡船。登岸后,毛沉吟道:我们可以藐视一切,但不能藐视黄河!此话后来一再重复。赵按:毛对黄河的敬畏,一目了然。&&&&&&&&刘继兴又说:解放后的毛泽东,一再念叨黄河,显得心事重重。1952年他去黄河考察水利,一路不提治河,只说要把黄河的事办好。1959年他在中央全会上宣布:我要沿黄河河口而上,一路往昆仑山去!1963年,他又指示汪东兴,在内蒙训练一支骑兵大队,准备随他考察黄河。赵按:毛如此眷恋黄河,是想当徐霞客?&当然不是。有人猜测:毛命中缺水,一生酷爱游泳。可他游遍了大江大海,始终未游黄河。&这是出于敬畏,还是另有所求?&&&&&&&&黄河作为天命象征:我在延川与宜川,两次目睹黄河凶猛,同时体会到:黄河与黄土高原各显峥嵘,却又相依为命,浑然一体。费正清中国革命诸论,最令我叹服一条,是他在抗战中发现:中共植根内陆农村,并因此立于不败。而中共一大发明,即组织亿万农民,横扫旧中国!赵按:美国人1949年痛失中国,接着输掉了韩战越战。他们迟迟闹不明白,一支农民军队,何以凶猛至此?&&&&&&&&由此想开去,我便瞥见毛泽东身后,那些衣衫褴褛的放羊娃,那些脸色黢黑的庄稼汉:一旦将其编练成军,打响腰鼓,岂非一股改天换地的历史洪流?&此处,我想提醒费先生:毛是在黄河岸边的圪梁梁上,发现了中华文明千古奥秘:黄河象征天命循环,它也代表中国革命、抗日救亡。&&&&&&&&毛泽东读史心迹:解放后,毛泽东孜孜钻研《资治通鉴》,反复批注《二十四史》。而我浏览其读史心得,试作以下分析:&&&&&&&&[1]& 青年时毛与萧三聊天,说他一要通晓历史,寻求救国之道;二要周游名山大川,发现兴亡规律。晚年他读《三国志》,又加批注道:农民战争性质,与马列革命运动不同,但其相同一点,即贫苦农民梦想平等自由,丰衣足食! &赵按:在此问题上,毛与古代圣贤近似,即以民意为本,或曰政权合法性。&&&&&&&&[2]&对于乱世英雄,毛多有称颂。例如他为曹操翻案,又指秦始皇厚今薄古,功劳大过孔子。对于历代君主,他也各有褒贬:清康熙有功于中国统一,李世民最会打仗,朱元璋稍次之,宋太宗不知兵,隋文帝肇大祸。赵按:毛的知识结构,由此变得封闭自足。其民本信念,也逐渐滑向民粹。&&&&&&&&[3]&1964年前后,毛接连批评隋炀帝,宋徽宗,南唐后主,说他们能诗会赋,却是亡国之君。批判之余,他又抬举刘邦,说此人出身草莽,熟悉民众心理。一旦用人得当,便能打败贵族血统的项羽。由此下结论:老粗出能人,卑贱者战胜高贵者。对此,费正清又作何解?&&&&&&&&费氏将中国一分为二,即沿海中国、内陆中国。又指中国现代化的大麻烦,在于二者轮番崛起,难得平衡。譬如毛立足农村,夺得政权,但在解放后,他仍习惯军事指挥,依赖群众运动。赵按:毛偏向粗人,说明他轻视儒家治国方略,怠慢沿海中国,其中包括吴祖光这样的进步文人,马醒民一类开明地主。&&&&&&&&毛的自信与浪漫,进而导致一连串过激政策:穷过渡,大跃进,反右扩大化。不妨说,费正清的两个中国,也在毛手中,被分成粗细两类:沿海城市里的细人,为此吃尽了苦头。内陆乡村的粗人,也没跟着少受罪。党内矛盾激化后,他索性发动四清,继以文化革命,终令费正清瞠目结舌。&&&&&&&&天命离他而去:1966年,反修问题占据了毛的身心,他没有余力走黄河了。伟人的最后一幕,包括他的黄河情结,竟由一个护士娓娓道来:我给主席唱了《黄水谣》,又唱《保卫黄河》。唱完了我说,主席是不到黄河不死心。他睁开眼睛说,“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这条河与我共过患难,拯救过中华民族。我没能治好它的千疮百孔,让它造福人民。我欠了黄河的情!”&&&&&&&&1981年我去哈佛留学,开始钻研《费正清自传》(1983,China Bound,即《中国缘》),及其晚年撰写的系列中国评论(1987,China Watch,汉译《眺望中国》)。这2本书表明,费已看清毛的局限,可他不悲观:因为邓小平复出,又让他眼前一亮。1991年辞世前,费也变得像毛晚年那样唠叨:毛让我们回忆汉唐帝国的奠基人。邓的改革,令人想起明永乐、清康熙。开国君主的统一大业,通常接续一个伟大建设时期。中国还是中国,只是我看不清下一轮!&&&&&&&&陕北考察启示:费正清留下一道天问,这也是我在新书《中国与美国》中,最难下笔的部分。在我看来,毛遗留的若干问题,皆与当下中国有关。若能揭破其中一二,善莫大焉!至少针对费氏天问,我要尝试作答一次。当然啦,这个题目高难,类似于哥德巴赫猜想。不过陈景润能做,我又为何不能?&&&&&&&&[1] 自辛亥革命起,中国持续不断的革命与改革,迄今已逾百年。其中由中共主导的2轮实验,若以运行轨迹计,大体吻合费氏说法,即毛以农村为根本,夺取政权;而邓开放沿海,以城市为引擎,大力发展经济。麻烦是中国至今未解决城乡差别、东西失衡、贫富悬殊。这里头藏了什么天命?&&&&&&&&[2] 费氏晚年总结中国革命,依然是“伟大、艰辛、多反复”这条三字经。他告诫研究者:首先急不得,更不可妄加干涉。其次,中美两国根本差别,在于中国拥有古老到可怕(Old as Hell)的历史文化。想想看,中国封闭自足几千年,若非身陷绝境,它又何尝愿意学洋人?所以美国稍不留神,便会面对一个满脸自尊、近乎返祖的中国。最后,近代中国饱受蹂躏,这就为中国平添了一种屈辱感、复兴梦。对此,美国应该同情,进而与中国携手,相互学习。&&&&&&&&[3] 费氏遗言中肯,也很睿智。接着老师的话头,我想在哈佛研讨班上,作一补充发言,可惜老师过世,我也毕业25年了。那就对着遗书说几句:我今年64岁,跟着走过中国革命大约一半的阳光道、烂泥路。总体感觉是步伐踉跄,左冲右撞,几次重重摔到,爬起来忍痛又走。&&&&&&&&何以一再摔倒呢?窃以为是国难当头、走投无路,导致中国人或铤而走险,或急功近利,总想毕其功于一役,并因此忘记自家传统的幽闭保守,乃至大一统千年循环。现代化在中国一波三折,至今未见落地生根。这又说明了啥?只怕是我们严重疏忽了立制度,守规则,只晓得揭竿而起、打烂重来。岂不知欧美国家,各自花了上百年,才寻出一条渐进改良之路?&&&&&&&&正反经验叠加,国学西学交错,让我得出一孔之见:即中国自身就有两重性,这是千年传统使然,也是百年革命结果。所以列位哈佛同学,别看中国沿海怎样现代化,西部仍是一穷二白。无论GDP能否赶上你们,中国骨子里还是文明古国。说到底,就是费正清那句名言:中国的事儿急不得。&&&&&&&&[4]& 美国学者密切关注中国改革。但对于新政,大多谨慎观望(显然是听了费氏忠告),间或有人疑虑道:蓝图史无前例,任务太过艰巨,几乎是一无法完成的使命(Mission Impossible)。我承认,新领导压力山大,可他们也有优势:其一插队下乡,从基层干起,熟悉国情。其二知识结构改善:眼界开阔,粗细兼备。其三,毛与邓的二轮试验,为他们留下了丰厚遗产、深刻教训。&&&&&&&&[5]& 所以应天命者,自会恪守中庸,兼顾古今中外,努力在沿海与内陆、农民与中产之间,寻求一种大体平衡的常态发展。而公平施政、常态发展,恰是中国走出恶性循环、转入可持续轨道的唯一希望。其中要紧的基础建设,我以为不过3项:即健全法治,严格环保,优质教育。&&&&&&& (注:2013年5月,作者赵一凡费时5天,驾车走访了陕北18个县区,写作此文,此为第三部分。第一、二部分请见本文“相关文章”。)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目前没有跟贴,欢迎你发表观点
举报与反馈
图片,文字等缺失或错误
色情,暴力等非法内容
广告,重复文章等垃圾内容
我有话要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浑浑噩噩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