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越剧十姐妹妹什么意思

博宝热门推荐
艺术家网站联盟
艺术家平台服务回复 #40 ghpjy 的帖子
只有去电视剧里寻觅它的踪影了,曾经幻想着坐着旧时的黄包车结婚的......
好きな人が好きな人を好きになる♪
在中张家巷评弹博物馆门前有这样的雕塑。
附件: 您需要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
竖着一座峰,碎了一堆砂,有人说是玉,实则一顽石。
额,照片为什么处理成这样。。。
雁在云上吟,羡艳吴语美。
因为有人像,所以涂抹了。以后重新拍了之后再补上吧,或者谁有兴趣去补一张黄包车的照片!
竖着一座峰,碎了一堆砂,有人说是玉,实则一顽石。
& && && && && && &&&俗说吴文化之十二(马车)
& && & 古代在没有铁路和汽车运输之前,只是水中行舟,路上行车。而车除了人力车之外就是牲畜拉车,其中能够长途快跑的是马车。旧时代的苏州城里同样如此,充塞着各种车和马,所谓“车似流水马似龙”真是其旧时代的写照。直到解放之后的五十年代,苏州依然还有马车在运行。
& && & 苏州马车的运行当时只局限在城郊一线上。马车从石路鸭蛋桥浜开始,过广济桥往西,经留园马路到虎丘路,直达虎丘山下。那时每逢春暖花开,市民往往踏青郊游。选择的第一目的地往往就是虎丘。去虎丘山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步行走山塘街,但七里之遥,很多人望而生畏。另一条是走虎丘马路,那是条沙面公路,步行固然太远,但可以选择坐马车。城郊的马车集中排列在鸭蛋桥浜沿河,马车成列犹如今日之出租的士。看到有游客前来,马车夫热情非常,主动打招呼揽生意。过去的马车车厢位置很高,要踩着阶梯上去。车厢里是左右两排座位,一家大小三到四个人是绰绰有余。车夫笑容可掬,见到孩子就会主动抱上车厢。并且叮咛道:莫让孩子下来,有危险!见客人坐稳,车夫坐上赶车座位。细看车夫手中那杆马鞭特长,鞭稍上还系上一条红带子。随着车夫马鞭一甩,口中一声吆喝“驾!”,红带子在空中就会划出一道红光。接着听得传来一声清脆的鞭声“啪!”,那马就悠悠的跨开步子,潇洒的拉着车走,很有绅士风度。
& && & 去虎丘的路上,两边是金黄的菜花,远处是袅袅的炊烟,农舍俨然,马蹄得得。而或一片花圃,传来阵阵茉莉花香。倘若万里无云,阳光霭霭,马车颠颠,会使人昏昏其然,忘却所以。只有顽童,虽被大人夾在座位之中,依然扭动不已。先是想看看野外风光,闻闻花香,听听马蹄声。进而得寸进尺,妄想爬到座位前面,偷看马腿是如何走的?但看过之后就发现问题,原来那只马的屁股的后面还吊着一只麻袋,做什么用呢?百思不得其解。正在苦思冥想之间,突然那马放了一个屁,落下一推粪,正巧落在麻袋里。那马拉下粪,又长嘶一声,欢快的拉着车小跑而前。
& && & 苏州的马车由来已久,如果要问那些马车和车夫所居何处?我可以告诉大家。上百年以来,马车夫居住的地方就是苏州胥门南面的百花洲。如今百花洲已经改造成了一个伍子胥公园。巍峨的古胥门、近水的接官厅、苍翠的百花洲已经取代了过去的棚户区。马匹成群,马车夫蜗居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竖着一座峰,碎了一堆砂,有人说是玉,实则一顽石。
俗说吴文化之十三(船菜)
& && & 现在来说说船菜。苏州的船菜最能代表苏州的文化,主要有这么如下几点原因:
& && & 首先是历史悠久。据说早在2500年以前的春秋时期就出现了船菜,最早传闻就是有关船菜的故事。说是吴王阖闾常常船行江湖河中,带着娇娘举行宴饮,往往把菜肴倾入江中,化为银鱼。清代《吴门画舫录》一书中所说“吴中食单之美,船中居胜”就是指船菜。据记载,是从清代时期,“船宴”在苏州、扬州等地渐渐地风行并传播开来的。
& && & 其二做工精致,因为一条船一般只制作一桌菜,只供应一家客人享用。原料都是采用苏州本地出产的时令鱼鲜、蔬菜水果,鸡鸭猪羊,当然美味可口。做工为了迎合苏州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胃口,因此特别精细,成了是苏州人精致生活的典型代表。民国之后,苏州船菜逐渐进入城市的饭店,成为苏州菜系的主流。
& && & 其三享用者都是苏州城里达官富商、文人骚客,他们大都是利用春夏秋冬的大好佳节,或踏青、扫墓、或黄天荡观荷花、或石湖中秋赏月、或邓尉香雪海探梅、或山塘品茶赋诗等机遇,一家人或邀约亲朋好友,雇舟往返游赏风光,并在船上行酒作乐。因此苏州船菜与文人气息切切相关,充满着文气、儒气、雅气。
& && & 旧时代的做船菜的船又称做画舫,全都集中在阊门外一带河边码头。这种画舫非彼农家捕鱼、装粪、载菜的船,而是装饰华丽,俨然一个厅堂。那种画舫与现在狮子林湖心中的那只石舫大致相同。就是没有狮子林石舫的那种彩色玻璃。船舱内方桌凳椅一应俱全,两旁船窗木栏都是精致的木雕。从船头甲板进船舱口装有木栏门,防止客人中的小孩子擅自上船头。整个画舫漆彩鲜明,桐油铮亮,引人注目。
& && & 每当得到客人的预定后,船主就会准备好鱼肉蔬菜水果,船舱内方桌上早已是点心糕团,时令小吃。等客人一到,画舫就起锚摇橹,沿着运河而行。客人到达画舫如同回到家中客厅一样,开窗了望,远处点点黛山,朵朵白云;一派迤逦风光,让人心旷神怡。倘若撩开后舱的门帘,走到后舱甲板,那里正一番繁忙景象。船娘正在摇橹,橹声咿呀,荡开河中层层涟漪。船家正在杀鱼斩鸭、开灶生火,忙着准备船菜。到了中午船菜正式上桌,一家老小围坐在船舱之中,享受着良辰、美景、佳肴。船菜的原料都是时令菜蔬如 “逼活鲜跳”的太湖白虾、白鱼、银鱼、莼菜,长江的鲥鱼、刀鱼,苏州本地产的时令蔬菜、水八仙。船菜应时而上,春天有鲜嫩菜简、麻油拌马来头、二刀韭菜、酱油螺蛳,夏天呢有蒜瓣黄鱼,清蒸醉鱼片、粉蒸肉、酱汁肉,秋天则有南荡藕片、茭白炒虾、鸡头肉汤,冬天里又是的红烧草鱼,新鲜苏州青、“碧绿生青”的荠菜等等。苏州的时令菜肴决没有像现在饭店里那些大菜,往往是家常菜反而新鲜可口,真正是甜而不腻,糯而不梗,香气扑鼻、天然自成。
& && & 每到杯盘狼藉,客人酒醉饭饱,正是太阳西下,河面波光粼粼之时。此时画舫缓缓返航,故苏城池早已遥遥在望。游山玩水又尝遍人间美食,这就是旧时苏州人生活的一天。试想,这样的吴文化什么时候能再现人间天堂?
[ 本帖最后由 ghpjy 于
12:53 编辑 ]
竖着一座峰,碎了一堆砂,有人说是玉,实则一顽石。
马屁股后还吊着麻袋。。。真是好玩。
唉,为什么觉得以前的时代比较惬意呢,现在的生活压力太大了。
雁在云上吟,羡艳吴语美。
和现在的船菜不是一个概念了。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而寂寥的雨巷
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不知道这些店都被强制关门了没有
附件: 您需要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
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身、早悟兰因。
这个好东西吃船菜一定要吃的
附件: 您需要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
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身、早悟兰因。
这是什么?我从没吃过船菜。
雁在云上吟,羡艳吴语美。
俗说吴文化之十四(清明远足)
& && & 清明将到,上坟祭祖应该是中国人的普遍风俗习惯。但在几十年之前,上坟归上坟,远足踏青却也是清明的重要内容。所谓的远足就是靠两只脚到老远的地方走一走。或者到农村小道上散步,或者在金黄的油菜花丛中倘佯,也可以在河边的桃红柳绿下奔跑,更可能去弯曲的山路上攀登。过去远足是绝对不会去坐汽车的,连自行车也是不可想象的。步行一天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因为灵岩山、天平山都是在半径十几公里的范围内,因此成为苏州人旧时远足的首选地点。远足灵岩山成为苏州旧时代清明活动的一种时尚。
& && & 天还没有亮远足的人们就起身出发,结伴而行出胥门,绕道盘门至杨家桥,那里是从苏州通往郊区灵岩山的起点。走到公路上,太阳往往刚刚升起。天空显得特别的明亮,没有阴霾,没有现在常见的尘雾。遥望远方的黛山,依次可以认出是横山、何山、狮子山、灵岩山、天平山、七子山等等。开始走到横塘的时候,灵岩山还是淡淡的。越走越近,山体就逐渐的明朗起来。山石也依稀能见。宝塔也越来越清晰。灵岩山的山势右旋,远看如巨象回顾,所以历史上又称灵岩山为象山。上山的人并不多,御道弯曲但道宽又坦,两旁松树、毛竹参天,只有160多米的小山走进后居然有深山的感觉。山上近百年来一直是净土宗的道场。二千多年前据说是吴王的别宫,留下不少的古迹。山顶的石岩上据说是当年西施的琴台,上琴台的一条道当年盖有屋顶,下埋有缸甏,上铺有木板的响蹀廊。站在山之极顶,四周了望,山川田地,河流公路尽收眼底。西南方向是条一箭河又称采香泾,直通太湖。太湖上的渔船点点,风帆历历,阳光下湖面泛起粼粼波光。
& && & 中午一般都自带干粮冷饭,外加几块榨菜,能带一只鸡蛋的那是比较少了。虽然如此简陋,大家还是吃得很开心。因为爬过了山,走过了十几公里的路,回家的时候都很累了,但大家依然边走边唱,精神抖擞。走着走着,看到公路的里程碑,就会在路边休息。就这样一步步的,一公里、一公里的走近苏州。回苏州走到了横塘镇之后,往往会沿着大运河走。首先要在横塘镇上翻过一座亭子桥。过去这座桥顶上有一个廊亭,供过桥人休息避雨,可惜这顶桥早已不存。翻过亭子桥,沿着运河先北行而又沿胥江东行,然后还要摆渡。说到摆渡自然想到百度,但现在是基本上看不到摆渡只见到百度了。过胥江才能到达枣市街,到枣市街后就能直接走回到胥门进城。
& && & 几十年前的公路上人少、车少、车站也少。木渎镇汽车站就在公路的边上,车站很小,等车的人也不多。那时每天从苏州往返木渎就那么三四趟车。至于从木渎到苏州途中的几个汽车站,譬如西跨塘站就那么一间很小的破房子,大概只能站5、6个人的样子。碰到刮风下雨,很难想象等车人的狼狈样。好在农民大都是步行,很少有人等汽车坐的。
& && & 记忆中的很多次远足踏青,常常会碰到刮风下雨的天气。真所谓是“清明时节雨纷纷”。等我们又饥又冷,浑身湿透回到家里的时候。母亲总是会烧好一大碗姜糖汤,让我们赶快喝下并穿上毛衣。这样,温暖马上又回到了我们的身上和心里。
[ 本帖最后由 ghpjy 于
10:48 编辑 ]
竖着一座峰,碎了一堆砂,有人说是玉,实则一顽石。
回复 #52 云居雁 的帖子
佛曰:“这是个娑婆世界,娑婆即遗憾。”
俗说吴文化之十五(庭院栽花)
& && & 苏州人的居家生活讲究一个舒适、安静和美化。旧时代的苏州人家大多一户一家,大一点的有三四进屋,小一点的也有前天井后院子。天井和院子往往不但植树,而且栽花。走进院子天井就能看到种植的各种花卉,有月季、杜鹃、蔷薇、十姐妹等等。特别是到了秋天,更是鸡冠花、凤仙花、牵牛花、夜饭花还有菊花,简直是满园姹紫嫣红,可比一个小小的园林。这些花生命力特强,大都无需专门伺弄。苏州人除非真正有钱讲雅兴的人家之外,大多数人家里都会在墙角屋边种上这样的草花。
& && & 夜饭花是我们苏州的俗称,学名应该叫紫茉莉,又名潮来花、夜娇娇、洗澡花。它的花型虽然不大,像一只小小的漏斗状喇叭,但它的枝冠很大。小院一角种上十来枝夜饭花,一到太阳西下,吃晚饭的时候就会盛开几百上千朵小花。红的,黄的、白的,有的因为品种混杂,会出现红底金边、黄花洒红点等漂亮的花色。夜饭花不但花朵多,花色多样,而且会散发出淡淡的幽香。如果满院子的夜饭花,那么这种香味在晚上就会穿堂入房,沁人心肺。小小夜饭花,是我们苏州人的一宝。从七月直到冬天始终有花开,花期之长非一般鲜花可比。如果傍晚时分在院中饮酒喝茶。这时花前月下,秋色如水,真是赏心悦目,暗香涌动,使人心旷神怡。
& && & 牵牛花也是苏州人特爱的花。拉上一条绳,闲着没事,就看它一天天往上爬,使人很爽,就像自己的心神也在往上。鸡冠花到了秋天红红的花冠会越长越大,厚厚的、肥肥的招人眼目。
& && & 苏州人还很喜欢的一种花,就是凤仙花。凤仙花成熟时外壳自行爆裂,将种籽弹出。我们会等花籽还没有弹出之前,用手指轻轻的弹击它,让花籽弹出老远。凤仙花不但花色多样有红有白,而且有些实用价值。它的花瓣可以给女孩子染指甲,妖艳的红色在指甲上经久不褪,很讨那些小女孩的喜欢。凤仙花的枝叶和花还可以染头发,据说绿色环保是最好的染发剂,能养护人的发根。说是少年白头用它洗头,效果是最好的。白凤仙花的枝条,是苏州人用得最多的。如果生有鹅掌疯、湿气、开裂、干燥起皱等皮肤病的,只要在夏天三伏中取来这些白凤仙花的枝条,捣烂之后,放入白醋拌匀,可以用来浸泡手。大概只要十个小时后,明显地有效。这可是我们苏州人的土方、验方,非常的管用。捣烂凤仙花枝条外敷,还可治疮疖肿疼、毒虫咬伤。 我们隔壁邻居家有一片空院子,长着大片的凤仙花。邻居们有需要的,往往都会去拔几颗白凤仙。
& && & 苏州人的庭院栽花美化了生活,陶冶了情操。小小一枝花,体现了苏州人的悠闲、自信、爱美、助人的生活习俗。随着住房的紧张和高楼的出现,这样的生活习俗正在逐渐的消失。
[ 本帖最后由 ghpjy 于
竖着一座峰,碎了一堆砂,有人说是玉,实则一顽石。
跟着潘老溜苏州~
一切的风,原来都会吹过。即使风过留痕,也是不容易去识别了~~~~
潘老师描摹的苏州往事,已逐渐消失了。在园区,每天看到的是高楼,是车流……
& && && && && && & 俗说吴文化之十六(茉莉花)
& && & 有首民歌叫《好一朵茉莉花》,真实地唱出了苏州人爱花、养花、赏花的文化习俗。茉莉花是茶花的一种,而茶花则包括茉莉、玳玳、白兰、珠兰、玫瑰、栀子、山茶等7种品种。苏州历史上可以说是茶花的故乡,至今苏州虎丘有茶花村(大队),有花农,有花神庙,有二月十四的百花节等。
& && & 旧时代花农种植茶花,仅供富人观赏、佩戴、装饰园庭而已。至清代,开始小批量用于窨制茶叶。茉莉、玳玳、白兰、珠兰等花卉,在苏州因以熏茶、窨茶为主,故称为茶花又称香花。据史料记载,过去苏州虎丘种花的农户清代称“园户”。 民国称“园作业”,解放前夕称为“花农”。1937年苏州花农达560家,栽种品种7种。用于窨茶用的香花占九成,尤以玳玳为多,花树总数达58万株。1949年,花农达2135户,香花种类仅存窨茶用的茉莉、玳玳、白兰3种,而茉莉花由于繁殖迅速,栽培较易,发展尤快,其产量为玳玳、白兰的两倍多。自此,茉莉、玳玳、白兰等香花改称茶花。
& && & 旧时代的苏州城里,每到花开时节,就会有卖花人手提花篮,篮子下面放一块湿布,布上整整齐齐的摆放着一排排香花。像玳玳、茉莉、白兰、栀子等都可以一支一卖,也有的把这些花用细细的铅丝穿成头饰花,把白兰花穿成两支一对的胸花,卖给女孩子。旧时苏州的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们最爱把这些香花插在头上,别在胸口,出入于公共场所。幽幽的花香引来的回头率是极高的。那些卖花的都是一些老妇,一身的土布,农村的打扮,充塞着苏州的大街小巷。她们一边兜售,一边会沿街巷叫唤:“栀子花——白兰——花”。拉长的叫卖声,在狭长的小巷中四处回荡。白兰花犹如纤纤玉指,洁白而亭亭玉立。说她是花还不如说她是玉,娇小而修长,纯洁而无暇。抓在手中,几乎怕手指太粗苯把她抓坏,托在手心,惟恐手心太热把她烤焦。对此卖花人却是大有办法,她们把麦秆劈成两半,用这种麦秆片交织编成一只只小小的花枕。花枕仅5CM长短,里面装着一支白兰花。这样包装使得白兰花香气宜人,而且不易碰伤。把这样的花枕挂在胸口真是花香袭人,妙不可言。这样的白兰花的包装,最能代表苏州吴文化的精细和雅致。如果说我们现在还能在街头看到卖花人的话,但已经看不到那种精细雅致的花枕一样的包装。
& && & 白兰花有这样精致的包装,而茉莉花却有很动人的传说。其中唐代苏州名妓真娘的故事是最委婉动人的。与杭州苏小小齐名的真娘却与茉莉花有着某种联系。真娘出身长安书香门第。聪慧、娇丽,擅长歌舞,工于琴棋,精于书画。为逃避安史之乱,在逃难的路上与家人失散,流落苏州,后被诱骗入妓院。但真娘她守身如玉只卖艺,不卖身,最后终因真娘为保贞节,悬梁自尽。苏州名士为之动容,集资厚葬真娘于名胜虎丘,并刻碑纪念,载花种树于墓上。真娘墓人称“花冢“。历代文人雅士每过真娘墓,对绝代红颜不免怜香惜玉,纷纷题诗于墓上。传说茉莉花在真娘死前没有香味,死后其魂魄附于花上,从此茉莉花就带有了香味,所以茉莉花又称香魂,茉莉花茶又称为香魂茶。此女此花如此交织的姻缘,不能不说为我们苏州文化增添了一份传奇般的色彩。
[ 本帖最后由 ghpjy 于
17:45 编辑 ]
竖着一座峰,碎了一堆砂,有人说是玉,实则一顽石。
潘老师这些文章很有意义,我也很喜欢看,也领略了苏州吴地文化的风俗,以前还没有这样系统的学习过,感谢潘老师& &我建议潘老师把这些文章汇集成一本书吧,题目我已想好:《吴文化杂谈录》&&让更多的苏州人和新苏州人了解我们这座古韵今风的城市!
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身、早悟兰因。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开封最有名的人物谁
开封最有名的人物谁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包拯
有歌词为证:‘开封有个包青天’
汤蒂因,原名汤凤宝、汤招弟,曾用名汤萼、汤碧珍,祖籍江苏吴县,生于上海。小学毕业后考入益新教育用品社当营业员,后提升门市部主任、进货部主任。
  民国22年(1933年),汤蒂因离开商店,自己开办现代物品社,经销金笔、文具用品。八一三淞沪抗日战争爆发,汤蒂因设法向西南地区发展销路,开设了上海现代物品社昆明分店。由于日军侵占安南(今越南)海防,经该地中转的100多箱文具用品遭洗劫,商店受到严重损失,无法维持。民国33年元旦,又在上海卡德路(今石门二路)三慰一村弄口开设现代教育物品社门市部。民国36年创办绿宝金笔厂,从事民族制笔工业。
  建国后,汤蒂因带头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先后与两个同业厂合并,组成绿宝金笔厂股份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并积极参加企业公私合营。1955年上海制笔工业全行业公私合营,该厂并入华孚金笔厂(今为英雄金笔厂),汤蒂因任私方经理。"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8年8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妇联执行委员。1979年起任上海制笔工业公司顾问,轻工业局制笔专业处顾问。
  1980年,汤蒂因所著自传体《金笔缘》一书面世,后又出版英文版,参加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举办的国际书展。
  汤蒂因晚年还创办上海工商专业进修学校、工商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和主持成立上海工商学院,为工厂企业和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人才。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二、三、四届中央委员,民建上海市委第一至第六届副主任委员,上海制笔协会副理事长。
  汤氏一生未婚。1985年患乳房癌,住院期间仍关心办学事业和制笔行业的发展。
  张佩珠()
  张佩珠,浙江鄞县人。民国33年(1944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在邑庙区卫生事务所妇幼组、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任职。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任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兼妇产科主任医师,1962年任院长,1984年任名誉院长。历任上海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宫内节育器指导委员会委员、妇幼保健专家顾问委员会顾问、第36届世界卫生大会技术讨论会专家顾问。
  1952年,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创办初期,房屋、设备条件极差,张佩珠投入创建工作的同时,背起药箱深入地区、工厂、码头、农村,宣传新法接生等卫生知识。她重视妇女经期卫生、早孕营养、产前检查、新法接生和防癌普查工作。推行"产科门诊一贯制"、"妇幼保健网"、"围产期(指怀孕12周至产后1周的特定时期)保健"等制度,使围产期死亡率下降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先进标准。她提倡孕期家庭自我监护,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和推荐。她还倡导"母婴同室",开办计划生育咨询门诊、孕妇学校和新婚学校,使保健院的妇幼保健工作形成系列化的网络,独具特色。张佩珠带领医务人员开展一系列科研活动,研制计划生育药物和用具,率先自身反复试验,确认安全后才应用于病家。1986年,她主持"六种时期放置宫内节育器的临床效果观察"课题研究,获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论文有《放置上T带铜塑料IUD856例分析》、《回顾我院开展宫内节育器25年》。
  张佩珠多次为产妇献血。三年困难时期,她一次上缴党费2万元。1979年,再次上缴党费2万元。将所得的奖金、稿费存于本单位,供添置科研用品及接济生活困难的职工之用。先后16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省下费用为单位添置仪器、试剂和资料,余款2900多美元上交国家。
  1984年,张佩珠退居二线,仍然带教中青年医师,深入基层工作。
  张佩珠曾出席上海市第一次工代会、第一次妇代会、第一次人民代表会,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党员、市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樟树奖"。
  季月娥()
  季月娥,化名李梅芬,出生在江苏无锡一贫农家庭。13岁到上海进荣阳袜厂当童工,受尽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
  民国22年(1933年),季月娥进女工夜校读书后,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翌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团小组长、团支部书记,同时任共青团沪西区委交通。将做工所得工资,大部作为共青团的活动经费,自己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民国24年1月底,荣阳袜厂资方要降低工资,月娥按照上级指示,领导工人罢工,取得胜利。事后,她因是罢工的领导者而被开除出厂。
  民国24年5月,季月娥被调往共青团中央白区临时工作委员会机关工作,化名李梅芬。7月24日与同住机关的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长张信达同时被捕,审讯中坚不泄露党的机密。8月底被关入南京宪兵司令部看守所。由于受刑过重,到南京时已病倒。10月病情转剧,由其母设法托人周旋,作为保外就医领回。季月娥于冬季病殁,时年18岁。1979年8月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姚凤仙()
  姚凤仙,浙江鄞县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民国25年(1936年)入浙江大学化工系学习。毕业后,入重庆动力油厂工作,在有机合成的专题研究中,才华初露,发表了《几种作吸附剂用的中国陶土》等论文。
  民国37年春,姚凤仙进上海大中华橡胶厂工作,先后在化验室、理化室、生产技术科、中心试验室工作,历任副主任、副科长等职。1953年被评为中国橡胶工业第一代女工程师,先后发表了一批有价值的科学论文和翻译资料。1957年7月在她的主持下,团结化验组同志,合成了"二亚硝基戊次甲基四胺"发孔剂,这一科学试验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使发孔剂的成本由每公斤25元降低到8元,在生产和使用中获得了实效。1962年,姚凤仙在化工学会上作了"关于改进生胶再生胶丙酮抽出物测定的快速方法"的报告,引起行家的重视,使测定时间从每次12小时减少到4小时。1963年,又在《化学世界》上发表了《粘胶及尼龙帘线的胶乳浆在轮胎制造中的应用》的论文。她翻译的橡胶配方工艺、炭黑属性、子午线轮胎的断面设计、轮胎用钢丝帘线等文献资料分别刊登在年的《化学世界》、《橡胶文摘》、《橡胶译丛》与《橡胶译文》中,赢得了同行们的赞誉。在姚凤仙的主持下,大中华橡胶厂全钢丝载重斜交胎开发成功,得到化工部奖励,也为以后的全钢丝子午胎的研制开发工作提供了基础。
  "文化大革命"中,姚凤仙受到冲击和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73年被迫退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名誉。1982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厂方根据她本人重返工作岗位的要求,聘她为技术顾问。此时,她虽已年老多病,但在工作中依然干劲不减,诲人不倦。
  裘慧英()
  裘慧英,又名裘兰芬,浙江嵊县人,出生于一贫苦农民家庭。12岁来沪入日商裕春绸厂、美亚绸厂当包身工,后受到厂里中共地下党员的启发教育,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被厂方开除。后进小美丰绸厂做工,民国26年(1937年)4月参加罢工斗争,担任车间工人代表、厂纠察队分队长。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因关厂而失业。同年,8月参加中共地下组织所组织的沪南青年救亡团,担任救护、募捐、组织等工作。10月入普益绸厂,1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次年任中共沪西绸厂委员会委员,负责宣传工作。
  民国27年4月,裘慧英奉调至中共中央驻上海的地下电台,同延安来的李白合作,担负秘密的情报通讯工作。和李白扮成假夫妻,通宵达旦地收发电报,及时把延安中共中央的指示传达给上海地下党,又把日、伪的重要情报传递给中共中央。裘慧英始终牢记李白的叮咛:"一旦被捕,绝不能使党的利益有丝毫损害,不能连累任何同志。"后来,她和李白经组织批准,成为夫妻。
  民国31年9月中秋前的深夜,日本侵略军采取分区停电的办法,搜索中共地下电台。裘慧英和李白立即停止发报,拆卸机器,置入地板夹层。日本宪兵上楼搜到电台机件,裘慧英夫妇双双被捕,押至日本宪兵司令部。敌人让她亲眼看着李白受刑,她虽心如刀割,但仍咬紧牙关推说丈夫做的事女流之辈一概不知。半个月后,裘慧英获释,一面进大诚绸厂做工,一面接受组织嘱咐以妻子名义到处寻找李白下落。民国32年1月打听到李白关在极司斐尔路(今万航渡路)76号,她就以妻子身份入内探监。通过密语,知道李白咬定自己私设电台是替一个阔老板了解黄金价格升降消息,未涉及政治,遂由颇有名气的店铺保释出狱。为了避免敌人继续追踪,裘慧英夫妇暂不恢复情报工作,由组织安排在良友糖果店当店员。后裘慧英与李白又被调到抗日前线的电台去工作,直至抗战胜利。
  民国34年9月,裘慧英随李白调回上海,继续从事秘密电台工作。民国37年12月30日凌晨,遭国民党武装特务包围搜查,夫妇两人和孩子一起被捕,押送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第二大队。民国38年5月7日,李白被反动派秘密杀害。裘慧英强忍巨大悲痛,继续忘我为党工作。
  上海解放后,裘慧英先后担任中共上海电信局基层支部副书记、上海邮电技工学校副校长、邮电工会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席和顾问。1983年,裘慧英离职休养。从50年代到她离休后共40多年中,她的足迹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对青年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义务作报告千余场次,听讲人数达百余万人,就在逝世前9天,她还抱病为上海邮电管理局机关干部作中共党史的报告。
  裘慧英于1959年被评为全国邮电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1985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离休干部,1989年被评为全国邮电系统优秀离休干部,1991年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朱惠萍()
  朱惠萍,原名朱桂新。江苏崇明(今属上海)人。童年就参加农业劳动。
  民国27年(1938年)崇明县沦陷,她协助丈夫(中共地下党员)进行革命活动。民国34年年初,朱惠萍离乡别子到启东,先后参加妇抗会、惩办汉奸工作队、土改工作队的工作。同年9月,朱惠萍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36年,国民党军占领启东,朱惠萍留在启东坚持斗争,在东圩乡被国民党军警逮捕。敌人先是严刑逼供,打断了她的双腿,继又利诱劝降,朱惠萍坚决不吐露真情,敌人以死威胁,朱惠萍说:"为人民利益而死,无所谓。"一天深夜,敌人将朱惠萍活埋在启东惠安镇南市梢区公所西土窕里。朱惠萍就义时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1949年2月,中共启东县惠安区委决定将惠东乡改名为惠萍乡,以表示对烈士的纪念。
  周璇()
  周璇,原名小红,生于江苏常熟。出生后即遭遗弃,被卖至上海一周姓人家为养女。民国20年(1931年)入明月歌舞团,因所唱歌曲《民族之光》中有"与敌人周旋于沙场之上"句,团长黎锦晖为其改名"周旋"。由于她年龄小,个子也小,颇得其他团员的照顾,让她学文化,学弹钢琴。民国21年4月参加新月歌剧社(后改名新华歌剧社),并在上海民营电台播唱,以嗓音优美,被誉为"金嗓子"。民国24年6月进艺华影业公司,更名"璇",曾参加《花烛之夜》、《化身姑娘》、《喜临门》等影片的拍摄。民国26年初主演《马路天使》,其时周璇年方19,因演唱该片插曲《天涯歌女》、《四季歌》而名声大噪,被评为上海电台十大歌星的亚军。
  民国26年,七七事变后,周璇参加了抗日话剧《保卫卢沟桥》的演出。同时应上海艺术剧社之邀,赴菲律宾参加巡回演出,受到华侨欢迎。民国27年入国华影片公司,任基本演员,先后主演了《孟姜女》、《董小宛》、《鸾凤和鸣》、《渔家女》等影片。民国35年去香港,拍过几部影片。次年一度回上海,主演了田汉编剧、应云卫导演的《忆江南》。接着又赴香港,在永华影业公司主演了《天涯歌女》、《清宫秘史》等影片。后因生活上受打击,精神失常。
  周璇于1950年返沪,主演电影《和平鸽》,又演唱了陈歌辛作曲的《和平鸽》主题歌,这是她的绝唱,也是她主演的最后半部影片,因为此片拍到一半,周璇旧病复发,住进上海精神病医院。1956年康复出院,后患脑炎去世,年仅39岁。周璇一生参加过40多部影片的摄制,演唱过几百首歌曲,录制了三四十张唱片。
  汤桂芬()
  汤桂芬,原名大心,曾用名关弟。江苏扬州人,生于上海一工人家庭。10岁起进纺织厂做童工,后当织布工。民国28年投身工人运动。民国29年(1940年)10月在统益纱厂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任中共地下组织统益纱厂支部书记。她带领工人反对资本家开除工人,要求发放奖金。民国33年1月,中共地下组织派汤桂芬入日商同兴被服厂领导工人怠工、罢工、破坏成品等活动,以抵制日军军工生产,还向日军开展政治攻势。
  抗战胜利后,汤桂芬在沪西组织和领导5万失业工人多次集会游行,要求复工,取得胜利。复工后,在统益纱厂任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后任中共沪西民营纱厂联合支部书记。根据中共地下组织指示,汤桂芬以工人代表身份进行合法斗争。她筹组工会,任统益纱厂工会、三区棉纱工会理事长,沪西区棉纺福利会合作社社长。她并打入国民党内部,任国民党77区分部执委,又任上海市参议员、"国大"代表。她利用合法身份领导沪西棉纺工人开展争取自身利益的斗争。民国35年2月,汤桂芬被推选为首席工人代表,和中共地下党员佘敬成等率全市47家纺织厂13万工人,为提高工资福利待遇举行罢工,取得了胜利。民国37年初,遭国民党特务逮捕。后获释,4月份离沪到解放区。8月,她作为上海工人代表团团长,参加在东北解放区哈尔滨召开的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当选为全国总工会执委。11月出席在匈牙利召开的国际民主妇联大会。民国38年5月,她随解放军南下上海。
  解放后,汤桂芬历任上海纱厂工会主席、华东军政委员会劳动部副部长、全国纺织工会副主席、上海纺织工会主席、上海纺织工业管理局副局长、上海总工会副主席、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1954年当选为上海市和全国人大代表。
  董慧()
  董慧,原名董奉然,祖籍广东,出生于香港一实业家的家庭。七七事变后,为寻求抗日救国之路,她抛弃优裕生活奔向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民国27年(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翌年夏,中共中央因她在香港有上层人物社会关系,派她回港在潘汉年领导下从事情报工作。从此,董慧就在其父任董事长的香港道亨银行以一名普通职员的身份,负责保管党的情报工作经费,并负责香港与上海之间的情报传递工作。民国28年10月,被调至上海从事情报工作。
  董慧至上海后,公开身份是道亨银行上海分行的一名普通职员,中共的大量情报经费就以董慧名义在银行里建立账户。她还利用往来于沪港之间专跑银行业务的可靠同事或其他社会关系,把经过包装或密
  写的重要材料(包括请示和指示文件)往返传送。在五年多的时间里,她把秘密经费的管理、秘密文件的传递和她公开的职员身份以及她家庭的特殊地位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十分尖锐复杂的环境下,从未出现过任何闪失。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在经费不足的紧要关头,动用了自己的积蓄乃至董家私产,使香港的中共情报工作人员全部安全撤退和转移。她一心为公的行为受到战友们的敬重。
  民国34年1月,董慧调回延安,在中共中央社会部机关工作。抗战胜利,董慧调沈阳掩护潘汉年工作。国共和谈破裂,董慧又随潘汉年至香港。民国36年,29岁的董慧和潘汉年在香港董家举行婚礼。
  上海解放,董慧在中共华东局统战部任秘书科长。当时潘汉年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兼中共华东局统战部部长,董慧从不以夫人身份出现,与部门同志相处融洽。1952年,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成立,董慧任秘书处处长(兼管党派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董慧参加上海市宗教工作委员会工作。在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工作进入高潮时,任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下的工商处副处长。她深入工厂蹲点,调查劳资关系,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在贯彻中所遇到的问题。
  1955年4月,潘汉年、董慧突然被指控为"内奸"而逮捕,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冤狱生涯。经七年审查并未查出董慧有任何"危害革命"的证据,但仍以"参与潘汉年内奸活动"、"罪行轻、态度好"为名,宣布"免予追究刑事责任",可以释放,但必须居住在监狱家属区参加劳动。有人劝董慧和潘汉年离婚,自己就可恢复党籍,分配工作;有人劝她申请回香港,但她选择了等待潘汉年结案,同他共度患难余生的道路。1963年,董慧被迁到北京市南郊团河农场与潘汉年同住,虽然冤屈未伸,但这四年是董慧夫妇蒙冤后过的一段最平静的日子。"文化大革命"开始,潘汉年重新收监复查,董慧继续因株连而重回监狱,夫妇俩被分开关在秦城监狱又是整整八年。1975年5月,董慧作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与内定"无期徒刑"的潘汉年一起发配到湖南省茶陵江劳改农场。此时,董慧在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折磨下已患精神分裂症,动脉硬化,左腿骨折,生活不能自理;潘汉年已患晚期肝癌和类风湿病。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潘案"尚未来得及重新处理,潘汉年病情恶化逝世。董慧仍留农场,精神分裂症加剧去世。1982年中共中央正式为潘汉年、董慧平反昭雪。董慧终于得到正确结论:"董慧从1939年到上海解放止,在潘汉年领导下从事党的情报工作,是有成绩的。董慧同志是忠于党的好党员。"
  唐若青()
  唐若青,湖南湘乡人。民国23年(1934年),唐若青在其父戏剧家唐槐秋组建的中国旅行剧团开始舞台生涯,扮演《梅萝香》剧中梅萝香角色,引起上海观众的注意。从此时开始,直至抗日战争前夕,连续在近30部中外名剧中担任主要角色,如《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复活》中的卡秋莎、《雷雨》中的鲁妈、《日出》中的陈白露等。抗日战争开始,她随中国旅行剧团辗转武汉、香港等地,从事救亡戏剧活动。民国28年冬,又随剧团回上海,主演《葛嫩娘》、《洪宣娇》、《李香君》等话剧,宣扬爱国主义思想,激发了"孤岛"时期上海观众的爱国热情。民国37年,唐若青应邀至香港演出。她扮演了《清宫秘史》中的慈禧。
  石筱英()
  石筱英,本姓潘,上海人。自幼父母双亡,由祖父抚养。9岁由沪剧老艺人石根福、石美英夫妇收作养女。从此,石筱英跟养父母学唱本滩,串街走巷,过着卖唱生涯。30年代,本滩改名申曲,开始进入游乐场和戏院。民国24年,养父母组班福英社,十四五岁的石筱英,在戏班里学唱《双珠凤》、《珍珠塔》、《玉蜻蜓》、《孟丽君》等弹词连台戏,不久成为主要演员。之后,又上演了根据同名优秀影片和社会新闻改编的时装戏《阮玲玉》、《啼笑因缘》、《姊妹花》等,由此崭露头角,成为申曲名旦。
  民国29年,二十刚出头的石筱英自组鸣英剧团,除演出弹词戏、时装戏外,还主演了改编的《武松与潘金莲》,表演别具一格。民国31年参加沪剧老艺人施春轩办的施家剧团,任主要演员。民国33年恢复鸣英剧团,在新戏《白夫人》中饰白夫人。翌年参加文滨剧团,与著名沪剧演员邵滨孙合作,主演《叛逆的女性》,轰动一时。民国35年,石筱英与邵滨孙等组建中艺剧团,主演《杨乃武与小白菜》、《西太后》等。民国37年饰演根据老舍名著改编的《骆驼祥子》中虎妞一角,深得观众赞赏。
  建国后,石筱英曾饰演了《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沪剧中的重要角色。1950年在上海第一届春节戏曲会演中演出《幸福门》,获一等演员奖。1952年,石筱英入上海沪剧团,并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罗汉钱》中饰五婶,在《白毛女》中饰黄母,均获演员一等奖。当时石筱英只有30多岁,根据演出需要,让她演老旦和彩旦,她甘当绿叶,经过努力,成功地塑造了各具特色的舞台形象。1953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成立,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同年参加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演出。195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7年在《母亲》中饰母亲,她在该剧中的演唱,深深感动了观众。此后几年中,又主演过《芦荡火种》、《鸡毛飞上天》、《秋海棠》、《阿必大》等。1978年被评为上海市文化局先进工作者。石筱英在50多年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石派"唱腔艺术。曾任中国剧协理事、中国文联委员、上海沪剧院艺委会主任、上海市第一至第六届政协委员,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朱凡()
  朱凡,原名陆慧卿,祖籍浙江宁波,后举家迁居上海。先后在上海启秀女中和务本女中就读。初中时代,她投入了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的救亡运动。入高中后,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爆发,她走在上海学生请愿队伍的最前列。八一三全面抗战爆发后,朱凡先后在清凉寺难民收容所和上海女青年会主办的难童教养所工作。民国27年(1938年)参加中共外围组织"雪影社"做救亡工作,义务担任夜校教员。此时,她改名朱凡,此名字寄寓着她的崇高理想--愿当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平凡一兵。
  民国28年秋,刚满20岁的朱凡参加了江南抗日义勇军,至苏(州)常(熟)太(仓)抗日民主游击区参加革命工作。翌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至苏州任中共横沔区委书记。
  民国30年,朱凡任中共辛莫区委书记。7月,日伪大规模"清乡",朱凡负责反"清乡"斗争。在工作途中遇上日军,不幸被捕,被捆系在急速开驶的汽艇后活活拖死,时年22岁。
  陈若克()
  陈若克,原名陈玉兰,又名陈雪明,祖籍广东,出生于上海。11岁进厂做童工。15岁起,边做工,边进工人夜校读书。16岁参加上海工人运动,向工厂的资本家进行说理斗争,从此"小广东"的名声在工人中传颂。民国25年(1936年)8月23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为支部负责人之一。
  八一三抗战爆发,陈若克随厂迁武汉,与党失去联系。为寻找党组织,辗转到达山西晋城,入华东军政干部训练所学习,并重新入党。后随陈沂去陵川办八路军晋南干校,与山东省委书记朱瑞结婚。以后担任晋、冀、豫区党委办的党校组织科副科长、山东纵队直属科科长、山东分局妇女委员、山东省妇女救国联合会常委、山东分局组织部科长等职。她从事妇委工作时,发动中老年妇女参加抗日救国会;发动青少年妇女成立青妇队、识字班和姐妹剧团,演出街头剧、小话剧、歌舞等,进行反对买卖婚姻、反对虐待妇女的宣传;编写《山东妇女》刊物、《妇女手册》和识字课本,使当时山东妇女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民国30年深秋,数万日本侵略军大举扫荡沂蒙山区,在八路军冲下山去突围时,陈若克因即将临产,步履蹒跚,与部队失去联系,落入敌手。她在日军面前直接了当地申明自己和丈夫都是"干抗日的"、"枪毙、刀杀随你便!"在狱中,为求速死不成,陈若克采取了绝食的办法。二天后,孩子出生,敌人假意送来牛奶,陈若克打下敌人手中奶瓶,让孩子跟着妈妈一起绝食。11月26日,陈若克紧抱孩子赴刑场,一路高呼口号,高唱歌曲,连敌人也不得不承认:"太凶啦,审了几天闹了几天,一点结果也没有。"陈若克和孩子是被敌人用刺刀扎死的,牺牲时年仅22岁。
  言慧珠()
  言慧珠,原名芰莱,蒙古族人,生于北京。著名京剧演员言菊朋之女。12岁学戏,从程玉菁、赵绮霞等学程派青衣,从阎兰秋、朱桂芳等学武旦。年稍长即登台演出,演过《六月雪》、《贺后骂殿》等文戏,也演过《扈家庄》等武戏。不久,经其父启示,认识到自己的条件适合学梅派,遂从朱桂芳、徐兰沅学《凤还巢》、《生死恨》、《霸王别姬》等梅派戏。
  民国28年(1939年),言慧珠首次随父旅沪演出,受到观众欢迎。民国32年正式拜梅兰芳为师,力图将梅派各类剧目完整地继承下来。在梅兰芳的教导下,她继承了《西施》、《洛神》、《贵妃醉酒》、《凤还巢》、《抗金兵》等梅派保留剧目,还修改加工了《花木兰》、《太真外传》等梅派早、中期剧目。言慧珠的戏路很宽,除演出梅派戏外,还演过《独占花魁》、《翠屏山》、《潘金莲》、《大劈棺》等花旦戏和《扈家庄》、《青石山》等武旦戏。言慧珠的嗓音圆润,文武兼长,《游园惊梦》、《金山寺》、《花木兰》、《抗金兵》诸剧最能发挥其艺术特长。此外,她还在沪主演《影迷传》、《假凤虚凰》等影片,成为剧影双栖明星。40年代红遍大江南北,博得"伶界皇后"等赞誉。
  建国后,言慧珠为上海京剧团演员。50年代初,她自己组织言慧珠京剧团在各地演出,陆续创排了《洪宣娇》、《春香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新剧目。1957年起任上海市戏曲学校副校长。她在执教之余,也经常参加演出;京剧之外,又钻研昆剧,常与俞振飞合演《牡丹亭》、《断桥》、《琴挑》等传统剧目和《墙头马上》等新剧目。在言慧珠的亲自指导下,李炳淑、杨春霞、夏慧华等已成为梅派艺术的又一代传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言慧珠受尽凌辱,于9月11日被迫害致死,终年47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得到平反昭雪。
  唐澄()
  唐澄,曾用名唐荣澄、唐清之,安徽歙县人。随家迁居上海。父亲是位国画家;母亲毕业于师范学校,喜爱赋诗作画。唐澄自幼受家庭环境影响,学习勤奋,成绩优良。民国21年(1932年)在读初中时,因患重病辍学。养病期间,跟父亲学习国画。民国26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一年后又因病辍学。民国32年在上海的小学、中学教过美术。后因长期患病,休养在家,以卖画为生。
  1950年3月,唐澄进入上海电影公司美术片组。1951年任动画片《采蘑菇》的动画设计助理。1954年独立担任动画设计,参加设计的动画片有《好朋友》、《夸口的青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她参加了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骄傲的将军》、《木头姑娘》等片的动画设计。1957年调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任原画兼动画组长。
  1958年至1960年,唐澄先后任彩色剪纸片《八月十五庆丰收》、彩色动画片《老婆婆的枣树》、《萝卜回来了》、《森林之王》等片的集体编导之一,其中尤以童话题材的彩色动画片《萝卜回来了》见长,该片曾获1960年在捷克举行的第1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60年底摄制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影片为集体编导,使齐白石创作的小鸡、鱼、虾、青蛙、蝌蚪等国画形象在银幕上栩栩如生地活动起来,发展了美术电影的技巧和表现形式。该片在国内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在国际电影节上5次获奖。
  年,唐澄担任大型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的副导演。她是中国第一位动画片女导演。《大闹天宫》上集摄成后,在国内和港澳地区、东南亚国家放映受到热烈欢迎,荣获1962年第二届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大闹天宫》下集完成后已临近"文化大革命",影片未上映即被禁锢,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上映。上映后,轰动了国内外,获很高评价。整部《大闹天宫》获1980年伦敦电影节奖。
  1965年,唐澄与钱运达联合导演了彩色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该片在1980年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三等奖。1978年底以来,唐澄以孱弱多病的身体,花了二年时间导演拍摄了水墨动画片《鹿铃》。影片强烈地抒发了人与鹿之间的感情,并以其独特的写意风格获1982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和1983年莫斯科电影节最佳动画片特别奖。1983年全国妇联授予她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曾被选为上海市第七届人大代表,还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
  筱丹桂()
  筱丹桂,浙江嵊县长乐镇人。原名钱春韵,学艺后曾用名钱春凤。幼年家贫,给人做童养媳。民国19年(1930年)进嵊县崇仁镇戒德寺"高升舞台"(戏班)学艺,工花旦。后随班在嵊县、萧山、绍兴、余姚、宁波、杭州等地演出,擅演《后朱砂》、《白水滩》、《泗州城》、《沉香扇》、《华丽缘》、《贵妃醉酒》等剧。民国27年至上海恩派亚戏院演出,因文武兼长,唱腔流畅悦耳,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合同期满,回浙江演出。
  民国29年5月,混迹越剧界的流氓张春帆看中筱丹桂的演技,到宁波"请"她和师姊妹数人来沪演出。带班师傅竭力劝阻,但筱丹桂天真单纯,对张春帆的话深信不疑,就跟张来到上海。民国31年成立了以她为台柱的丹桂剧团。筱丹桂生性软弱,到沪不久即被张春帆以流氓手段占有。在张的胁迫下,还曾演出《马寡妇开店》、《果报录》、《潘金莲》等庸俗剧目。后受袁雪芬等倡导"新越剧"的影响,力图改弦易辙。民国34年与徐玉兰合作,演出《秦淮月》、《红拂女》、《卿何薄命》、《青衫迷》等新戏,吸引了不少观众。民国36年8月,袁雪芬、尹桂芳等自建越剧剧场和越剧学校,举行《山河恋》义演,她应邀在剧中饰一角色,成为"越剧十姐妹"之一。此后,她积极靠拢进步文化人士,希望在剧团里进行改革。这一切,都为张春帆所深恶痛绝。同年10月5日,筱丹桂去大华戏院看电影,在影院门口遇本团导演冷山(金兆元),因冷山未买到电影票,她就退掉票子与冷山边走边谈,向他诉说团内某些不平之事。
  张春帆抓住这一"把柄",诬蔑她与冷山关系不正常,并多次当众辱骂。
  她受此冤屈,有口难辩,于10月13日服毒自尽。
  筱丹桂死后,上海34家越剧场子全部停演日场,以示哀悼。大殓时前往吊唁者5万余人,不少越剧团体还编排了《筱丹桂之死》的剧目上演。嗣后,袁雪芬等著名演员联名上告,迫使当局暂时拘禁张春帆以平民愤,"筱丹桂事件"由此震动申城,传遍全国。筱丹桂在上海前后8年半,演出近5000场。灌有唱片《王文品箫》、《拷红》、《玉蜻蜓·劝夫》等。
  施济美()
  施济美,小名梅子,曾用笔名方洋、梅寄诗,浙江绍兴人。童年到少女时代在扬州祖父故居度过。15岁来沪就读于培明女中高中部。民国26年(1937年)中学毕业后考入东吴大学经济系。施济美早在读中学时即开始写作,大学时期课余继续写作。民国31年大学毕业,恰值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进入租界,家庭经济困难,施济美不愿到待遇较优的日本人或汉奸投资的公司工作,宁愿去当薪水菲薄的教师,曾先后任集英中学和正中女中教师。
  由于施济美的朋友中有一些爱国人士,施也一度成为日本宪兵队捕捉对象。民国33年5月,日本宪兵到她执教的正中女中搜捕,她及早避到苏州友人家,才免遭敌手。施济美的恋人在上海沦陷后即去武汉,后到四川,一边抗日,一边读书,不久遭敌机轰炸遇难。施济美在沪闻讯,悲痛欲绝,从此终身未婚。抗战胜利后,施济美曾在上海市立第一女子中学、进德女子中学任国文教员。
  施济美还从事文学创作。东吴大学和东吴附中的毕业生中有不少女性写作者,较为著名的有程育真(程小青之女)、郑家瑷、杨绣珍、汤雪华(胡山源之寄女)、俞昭明、施济美等,当时有"东吴女作家"之称。其中施济美的作品最多,影响最大,在当时沪上文坛享有盛誉。共发表过数十万字的小说和散文,刊登在《万象》、《春秋》、《幸福》及《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受到广大读者喜爱。民国36年在上海出版了两本小说集:《凤仪园》和《鬼月》,《凤仪园》在一年之内印了三版。接着,写长篇小说《莫愁巷》,约20万字,曾在香港出版,还改编为电影,由朱石麟导演,李清、陈娟娟任主角。
  建国后,施济美一心从事教育工作,曾任七一中学语文教师兼语文教研组长。讲课生动,解说中肯,曾多次举行观摩教学,被誉为"施济美水平"。
  在"文化大革命"中施济美被迫害致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施济美举行了追悼会。
  上官云珠()
  上官云珠,原名韦君荦,生于江苏江阴。幼年家境贫困。民国27年(1938年)赴沪谋生,曾在照相馆任职员。由于职业关系,她接触了许多电影界和戏剧界的著名演员,耳濡目染,逐渐对演戏产生兴趣。民国29年,考入上海华光戏剧学校,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是洪深的独幕剧《米》。民国30年起先后在年华、艺华等影片公司任演员,参加拍摄的处女作是《玫瑰飘零》,因主演《国色天香》而崭露头角,后又陆续参加《泪洒相思地》、《鸳鸯泪》、《花月良宵》等影片的摄制。抗日战争胜利后,上官云珠入昆仑影业公司,先后参加《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等影片的拍摄。由于在《乌鸦与麻雀》一片中表演出色,建国后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一等金质奖章。
  1951年,上官云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参加《枯木逢春》、《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多部影片的摄制。在60年代拍摄的《早春二月》中饰年轻寡妇文嫂,在《舞台姐妹》中饰年华已逝的演员商水花,她的演技受到观众的高度赞赏。还参加过《牛虻》、《玛利娜的命运》等外国影片的配音工作。
  上官云珠曾任上海市政协一至四届委员、二至四届常委,中国影协上海分会常务理事。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终年48岁。"文化大革命"后获得平反。
  张爱玲()
  张爱玲,原名张瑛,笔名梁京。原籍河北丰润,出生于上海。民国26年(1937年)毕业于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后入香港大学就读,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辍学。民国31年回沪,开始文学创作,用英文给英文报刊撰写散文,也给《西风》杂志写中文稿。民国32年开始创作小说,在上海的《杂志》、《万象》等刊物发表《沉香屑》、《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锁记》等,民国34年结集成小说集《传奇》出版。民国36年,为上海文华影片公司创作电影剧本《不了情》和《太太万岁》。后以笔名梁京在《亦报》发表长篇小说《十八春》等。
  1952年,张爱玲移居香港,在驻港美国新闻处工作,其间发表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均有明显的反共倾向。1955年赴美国定居,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在海外有一定影响。1970年任加州柏克利大学中文研究中心研究员,致力于《红楼梦》考证研究,《海上花列传》的译注。有《张爱玲全集》行世。
  白杨()
  白杨,原名杨成芳,祖籍湖南湘阴(今汨罗县部分),生于北京。长期从事进步文艺活动,在影坛耕耘65个春秋。
  民国20年(1931年),11岁的白杨考入联华影业公司北平五分厂的演员养成所,得到电影表演的启蒙教育。早期加入左翼剧联领导的苞莉芭剧团、中国旅行剧团、中国舞台协会、上海明星影业公司,主演了话剧《战友》、《梅萝香》、《少奶奶的扇子》、《回春之曲》等,摄制了影片《十字街头》、《神秘之花》、《四千金》等。早期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多是富有幻想的青年女性。抗日战争开始后,参加影人剧团、重庆中央电影摄影场,演出《卢沟桥之战》、《流民三千万》等抗日话剧,拍摄《中华儿女》、《长空万里》、《青年中国》等抗日影片。还主演了许多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话剧,如《日出》、《屈原》、《法西斯细菌》、《复活》等,成功地塑造了不同时代的不同女性的形象。抗日战争胜利后,白杨回到上海,入昆仑影业公司主演《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还乡日记》、《新闺怨》等影片。此时,她在演技上已逐步致力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发掘、刻意追求感情的质朴自然,表演艺术已臻成熟。建国后,她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主演《团结起来到明天》、《为了和平》、《祝福》、《春满人间》等影片。一生共参加摄制电影24部,演出话剧近50出。
  白杨主演的《祝福》在第10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特别奖。1957年,《北京日报》、《沈阳日报》分别举办评选最受观众欢迎的影片时,白杨主演的《祝福》与《为了和平》均名列前茅;评出最受观众欢迎的演员中,她在两报均独占鳌头。1989年,白杨主演的电视剧《洒向人间都是爱》获广播电视部荣誉演员奖。1991年7月,上海举行"白杨从艺60周年纪念活动",历时7天,1万余人参加,是建国以来上海电影界规模最大的系列纪念活动。
  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第五至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著作有《电影表演技艺漫笔》、《电影表演探索》等。患病期间,在轮椅上完成了《白杨演艺谈》,为中国电影事业作出了最后的贡献。
  黄瑞兰()
  黄瑞兰,江苏崇明(今属上海)人。她读书勤奋,在学校演讲、体育等比赛中多次获奖。
  民国27年(1938年)崇明沦陷,黄瑞兰加入游击队"抗日助奸团",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收集日军、汉奸、土匪的活动情况;进行杀汉奸、烧桥梁、挖公路、割电线、捣毁日伪自治会等活动,以骚扰日伪的秩序。同年11月,游击队组织攻城战役,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其后遭到日军报复性的连续袭击,至是年冬,游击队已无法公开活动,只得化整为零,分散隐蔽,黄瑞兰以小学教员身份隐蔽在西城小学内。民国28年秋,参加了重新组织起来的游击队"抗日自卫总队",编入该总队政训处,参加筹建崇明县妇女救亡协会的工作。
  民国29年春夏之间,黄瑞兰的活动情况被密告,遂被当地汪伪匪徒枪杀于小竖河东北三厢瓦屋宅前,时年19岁。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马樟花()
  马樟花,生于浙江嵊县马家村。民国20年(1931年)随养姐赵香佬到邻村"文明女子化装团"习艺,民国21年初,进"锦花舞台"越剧科班学戏,工小生。同年底,其父自组戏班,令马樟花回村,数日后即上演《蝴蝶杯》,饰男主角田玉川,颇受好评,自此在浙江走红。民国25年来沪演出数月。民国27年4月再次来沪,应聘于大来剧场"四季春"戏班,任二肩小生,7月擢升为头肩,与袁雪芬搭档。同年7月1日起,先与傅全香、后同袁雪芬到华东电台播唱,开越剧演员"唱电台"之先河,一时被报刊喻为"闪电小生"、"越剧新帝"。
  马樟花功底扎实,戏路宽广,除擅长演小生外,老生、红生、黑头、武生、童生、花旦、小丑等均在行。拿手戏有《梁祝哀史》、《珍珠塔》、《玉蜻蜓》、《红鬃烈马》、《奈何天》、《王华卖父》、《轩辕镜》、《仕林祭塔》等,其中《梁祝哀史》一剧,经她与袁雪芬合作修改,删去庸俗荒诞成分,令人耳目一新。民国29年,她与袁雪芬、傅全香、钱妙花等合演据《聊斋志异》小说改编的《恒娘》,试用布景,连满64场。
  马樟花富有正义感,好打抱不平。为了摆脱恶势力纠缠,于民国30年与鲍姓大学生结婚。同年7月离开大来剧场,另组天星剧团,与花旦支兰芳合作,8月底在九星戏院演出新戏《恩爱村》,卖座颇佳。当时,大来剧场老板陆根棣和庸俗小报却对马樟花大加诬蔑,她郁愤成疾。有《仕林祭塔》、《珍珠塔》2张唱片传世。后起小生陆锦花的唱腔,受其影响较多。
  里希()
  里希,原名李亚芬,祖籍江苏常州,出生于上海。12岁进上海电机织袜厂当童工,在繁重的劳动后,还坚持进女工夜校读书。在中共地下党员教师的启发下,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每当她用上海方言演唱《工人自叹》时,台下工人一片哭声,激发了女工们对剥削者的仇恨和抗日救亡的热情。民国25年,里希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了夜校的骨干。她经常走访工人家庭,动员女工上夜校、参加政治活动;在夜校组织读书小组阅读进步书籍,以提高姊妹们的政治觉悟。
  八一三沪战爆发,里希到处宣传、募捐,又到难民收容所工作,既管理难民的生活,又向难民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动员青年难民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6年10月,里希参加由何香凝派遣的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以下简称"服务团")奔赴抗战前线,参加国民政府军18军罗卓英部队。后随军撤离上海,辗转苏、浙、皖、赣、鄂、豫等7省,历时3年。里希在部队救护伤员、演出宣传、为士兵洗衣、为伤病员喂食、帮士兵写家信,无所不做。民国27年转为中共党员。
  民国29年冬,由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服务团在国民党军队里的工作受到极大限制,中共上级党组织决定服务团人员撤离国民党部队,里希被分配到皖南新四军政治部担任民运工作。"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被迫自卫,在突围中里希与队伍失散,最后化装成回娘家拜年的媳妇巧突重围,回到苏北重建的新四军军部,先后在军部参谋处、华中局干部科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里希随部队到达山东临沂,参加山东渤海区党委组织的巡视团,到禹城县北部开辟新区。该地区国民党武装特务活动猖獗,里希独自一人住在离巡视团团部四里多路的村子里,发动群众反奸诉苦、批斗敌伪爪牙、没收大汉奸财产,敌人恨之入骨。民国35年4月21日深夜,一群国民党武装特务将里希绑走。她在拼死搏斗中惨遭杀害,牺牲时年仅25岁。忠骨至今长眠在渤海之滨惠民县的烈士陵园内。
  徐英()
  徐英,原名冬意、惜意,浙江慈溪人。十几岁进上海申新六厂、恒丰纱厂当童工。八一三事变后,工厂关闭,徐英逃难回三北观海卫老家。当时三北尚未沦陷,16岁的徐英就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慈北战时服务大队妇女独立分队,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因迫于生活,徐英于民国28年4月又回上海做工。
  徐英在沪做工期间,积极参加夜校学习,刻苦攻读进步书刊,向工人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无微不至地关心女工姐妹,自己在砖上、玻璃上练字,省下早餐费,买书买纸送给女工同学。对从慈溪逃到上海的革命烈士的妹妹沈一鸣关怀备至,介绍她进厂做工,与她同住一室,处处照顾她,帮助她度过失去亲姐的痛苦时期。
  民国33年春,被迫离开工厂,再度回乡,进浙东游击纵队三五支队的织工部做工。抗日战争胜利,三五支队奉命北撤,徐英重返上海做工。
  徐英返沪后,边做工边进工友义务夜校学习会计专业,广泛接触了进步教师和工人。她积极为浙东撤到上海隐蔽的同志安排住宿,负担他们的生活费。民国35年清明节,她团结要求进步的女工结拜"十姐妹",经常在徐元丰面店楼上聚会,面店成为联络站。在她的带动下,她们听取郭沫若报告和冯玉祥将军演说,参加闻一多追悼会,参加梁仁达事件的示威游行,并进行募捐活动,参加反对内战、要求和平的游行。此时,徐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民国36年三八节时,黄色工会要演出反共节目,徐英立即发动工友排演反映女工受压迫的节目,与之针锋相对,获得了良好效果。徐英的直接联系人沈一民被捕,沈设法通知徐英要所有党员立即离开上海。徐英冒着危险逐个通知,一切安排妥当,于3月20日启程赴四明山区,任姚南地区白龙潭联络站交通站站长,担负周围山上十几个深坑里伤病员的安置护理工作。同年8月10日,到积极分子阿秋嫂家借米为伤病员煮餐,路遇敌人被捕。为使阿秋嫂得以释放,徐英公开承认自己是联络站站长;此外任凭敌人对她施尽酷刑,未能获得丝毫口供。于9月11日慷慨就义,时年26岁。为了纪念英烈,徐英牺牲所在地命名为徐英大队。
  朱泉宝()
  朱泉宝,又名朱玲仙,江苏南汇(今属上海)人。9岁丧母,辍学务农,并纺纱织布,聊以卒岁。
  民国33年(1944年),新四军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在南汇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朱泉宝接受了进步思想,于次年1月参加革命,在五支队做通讯工作,保管宣传工具、印发宣传品、发动组织群众游行示威等。
  后与五支队侦情策反组长朱伯英结婚。民国35年12月,朱泉宝任浦东人民护丁总队路南武工队交通员,冒着生命危险往返奔波于上海市区和南汇县之间,运送武器,进行联络工作。把快慢机枪、轻机枪的梭子和短枪子弹绑在腹部,佯装身怀六甲,通过国民党军检查处;还把枪支藏在油桶里运送到部队。当时部队经费困难,她出售自纺的30多匹土布及20多条夹被,所得充作部队经费。民国37年,任浦东人民解放总队机动连征军粮工作组组长,在极艰险的情况下,征得军粮大米7.8万斤。
  民国38年1月28日,朱泉宝去部队探望病中的丈夫,被国民党特务发现。当夜,浦东人民解放总队驻地即被国民党军兵包围,朱伯英率部队渡河冲出包围,朱泉宝不幸溺水牺牲,时年28岁。烈士遗体安葬在当时牺牲之地(今南汇县境内)。
  朱慧珍()
  朱慧珍,江苏苏州人。16岁随其姐学唱苏滩。18岁起听电台广播学唱弹词,并私淑著名弹词艺人蒋如庭、朱介生,后又从周云瑞习琵琶。不久在苏州电台播唱弹词开篇,引起听众注意。民国35年(1946年)起与其丈夫吴剑秋拼档唱长篇弹词《白蛇传》和《玉蜻蜓》,在评弹界崭露头角。民国36年来沪,在上海的电台播唱,受到广泛欢迎。
  1951年,朱慧珍加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并参加现代中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编演。后在书戏《林冲》中担任女主角张贞娘,因其婉转嘹亮的唱腔被誉为"金嗓子"。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参加全国曲艺会演。长期与弹词名家蒋月泉拼档演唱《白蛇传》和《玉蜻蜓》,成为50年代后期评弹界最受欢迎的响档。曾与弹词名家张鉴庭拼档,说唱过《秦香莲》。所唱俞(秀山)调得朱介生传授,以俞调演唱的开篇《宫怨》、《思凡》已成为弹词保留节目。在演唱《白蛇传·端阳》等书目时,又采用节奏紧迫的"快俞调",区别于原有长腔慢板的俞调,适宜表现人物的激情。
  朱慧珍不仅擅长唱俞调,还擅长唱蒋(月泉)调,既能保持自己嗓音特色,又能保持蒋调韵味。在与张鉴庭合作演出《秦香莲·寿堂唱曲》时,又吸收张鉴庭调的起句唱法,使感情更为浓烈。在行腔上有一定发展创造,演唱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庵堂认母》和《寿堂唱曲》都曾录制成唱片和音带,传播海内外,现代题材书目《刘胡兰就义》、《党员登记表》等也广为流传。
  朱慧珍曾为上海评弹团演员、中国曲协会员、上海曲协理事、上海市妇联执行委员。
  顾月珍()
  顾月珍,生于上海,出生后即被丢弃,为一贫苦的顾姓竹匠抱回抚养,取名金妹。14岁拜申曲艺人顾泉笙为师,学唱申曲,取艺名顾月珍。由于学戏勤奋,15岁即登台演出。当时的申曲还没有事先编好的剧本和曲调,扮演角色要靠演员自编唱词和曲调。身世凄凉的顾月珍对沪剧中一些命运苦难的人物十分理解和同情,在舞台上演出时感情真实,常常感动了台下观众,她唱的《良彦哭灵》一曲,在沪上不胫而走。
  民国27年(1938年),顾月珍加盟文滨剧团,成功地扮演了《姊妹花》中的人物,由此一举成名。直到民国36年,顾月珍先后加盟施家剧团、杨敬文剧团、上海沪剧社,创办过新声剧团,与人合办中艺沪剧团和上艺沪剧团。她主演的《甜姑娘》、《三朵花》、《双花恨》等剧目,在当年出现连满数十场的盛况。在《西太后》一剧中饰珍妃,在乐师的帮助下,为珍妃的《冷宫怨》一曲创造了悠扬婉转的反阴阳曲调,于是《冷宫怨》成为一时名曲,反阴阳曲调广泛流传,成为沪剧富有艺术魅力的曲调之一。民国36年,26岁的顾月珍因重病辍演,暂时离开舞台。
  建国后,顾月珍积极组织努力沪剧团,率先上演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后又陆续演出《好媳妇王秀鸾》、《田菊花》、《翠岗红旗》等。1953年在华东戏曲观摩大会上演出《赵一曼》,获演员一等奖。1956年被选为上海市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包拯是安徽人 开封的历史名人:阮籍(210~263)三国魏文学家。字嗣宗。河南开封尉氏县人。阮?之子。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与嵇康齐名,与其侄阮咸皆为“竹林七贤“之一。蔑视礼教,尝以“白眼“看待“礼俗之士“。与当权的司马氏集团有矛盾,常酗酒,“口不臧否人物“,以之保全自己。原集已散佚,后人辑有《阮嗣宗集 支道林(314~366)晋代高僧。名遁,以字行。开封人。年25岁出家,与谢安、王羲之等交游,好谈玄理。作《即色游玄论》,宣扬“即色是空“,发挥般若学的性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大都散佚 蔡谟生卒年待考。东晋大臣。开封兰考人。东晋成帝咸和三年(328),苏峻发动叛乱,蔡参与平叛,遂迁任太常,赐爵洛阳男。后拜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成为东晋对抗北方势力的主要人物。卒于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任上。谥文穆 崔颢(?~754)唐代诗人。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年间登进士第,开元后期出使河东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卿、司勋员外郎等职。崔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现存作品,有几篇色泽浮艳,内容轻佻者,可能是年轻时所作,后来从军边塞,诗风发生变化,表现出“出身事边“和“报国赴难“的昂扬感情。如《赠王威古》和《游侠呈军中诸将》,着力于人物意气风度的描绘。诗中春草射猎、野中割鲜的场面,尤其写得富有生气。《雁门胡人歌》,写秋日出猎、山头野烧的代北景色及胡人在和平时期从容醉酒的风习,极新颖别致。最有名的是七律《黄鹤楼》,李白读后大为佩服,说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宋代诗评家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崔颢诗》1卷,收录诗40多首 石守信(927~984)宋初大臣。开封人。初仕周,领洪州防御使,加领义成军节度。宋太祖即位,改领归德军节度。平李筠、李重进叛乱。太平兴国四年(979),进封卫国公。卒后追封威武郡王,谥武烈 钟嗣成(约1279~约1360)元代戏曲家。字继先,号丑斋。开封人,寄居杭州。曾屡试不中,遂潜心闭门从事戏曲著述。其主要著作《录鬼簿》,上下两卷,初稿写成于至顺元年(1330),后又订正两次。不仅记载了元代名家辈出剧作如林的盛况,并且从理论上对杂剧作出了初步总结与概括,具有极高的价值。他还著有《钱神论》等7种杂剧,今皆不传;今存散曲52首。? 李梦阳()明代文学家。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甘肃庆阳)人,后迁扶沟(今河南扶沟县)。其父为封丘王教授,遂家居祥符(今开封县)。弘治进士,授户部主事。因榷税触怒势要而下狱,后获释。武宗时,刘瑾擅权,他代尚书韩文草疏弹劾刘瑾,被勒令辞官。刘瑾败被诛,李迁江西提学副使,为权贵所恶,去职。在文学上,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称明文坛“前七子“。有《空同子集》。 春秋战国时期的信陵君,大音乐家师旷 北宋的大词人柳永,好像还有李清照 近现代的柏扬 【伊尹】生卒年待考。商汤大臣。生于空桑(今开封杞县城西西空桑,又名伊尹村)。传说为奴隶出身,是有莘氏女陪嫁之臣。受汤赏识委以国政。后佐商灭夏,总理国事,历佐汤、外丙、仲壬三朝。仲壬死,传位太甲。因太甲不理国政,被他放逐,3年后,太甲悔过,又接回复位。伊尹死于沃丁时。? 石申 【石申】生卒年待考。战国中期天文学家。开封人。经过长期观测,详细考核,测出恒星138座,810个。他与齐人甘德根据黄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所制成的图表,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恒星表,在世界天文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原著《天文》8卷,早佚。后人拾遗补阙,把它与甘德的《星占》8卷,合称《甘石星经》,又名《星经》,曾收入北宋政和年间刊印的《道藏》一书,题名为《通占大象历呈经》。今存的《甘石星经》为2卷,其中虽有一些后人增添润色之辞,仍不失原书面貌 张仪 【张仪】(?~前310)战国时政治家。开封人。魏国贵族后裔,师鬼谷子。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入秦拜相。创连横破六国合纵。奉命使楚,瓦解齐楚联盟,夺楚汉中,封武信君。惠文王死,张仪失宠,返魏为相,不久死。《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张子》10篇,今佚。? 信陵君 【信陵君】(?~前243)战国四公子之一。即魏公子无忌,魏昭王少子。其府在魏都大梁,传说即今开封相国寺一带。他才兼文武,礼贤下士,门下的食客有3000之多。公元前259年,秦兵在长平大捷,坑杀赵国兵将40万之后,一举包围了赵国邯郸。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援,魏王虽命晋鄙率兵10万救赵,但慑于秦国恐吓,又密令晋鄙把军队驻扎在魏赵交界处的邺城,坐观成败。信陵君多次劝谏魏王救赵不成,后来他听从大梁城夷门守关人、隐士侯赢所设窃符救赵之计,果然得到兵符。信陵君带力士朱亥一行来邺城,晋鄙虽验兵符,却不愿交出兵权。朱亥用大锤打死晋鄙,信陵君接管军队,击破秦师,遂解邯郸之围 尉缭 【尉缭】生卒年待考。战国后期政治家、军事家。开封人。早年治学商君,深得改革变法之道。他还对兵事执著追求,十分精通。战国后期,学派林立,围绕着富国强兵,各国纷纷招贤纳士,遂周 郑众 【郑众】(?~83)东汉经学家。字仲师。开封人。曾任大司农,世称郑司农,以别于宦官郑众。传其父郑兴《左传》之学,兼通《易》、《诗》,精三统历。世称郑兴父子为"先郑",而称郑玄为"后郑"。著作已佚,清马国翰辑有《周礼郑司农(众)解诂》6卷,《郑众春秋牒例章句》1卷。? 蔡邕 【蔡邕】(132~192)东汉辞赋家、书法家。字伯喈。开封杞县人。少时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喜爱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熹平四年(175),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遂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等人奏请正定《六经》文字,得灵帝允许。蔡邕写经于碑,使工匠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世 蔡琰 【蔡琰】生卒年待考。东汉末诗人。字文姬。开封杞县人。蔡邕之女。博学 阮瑀 【阮瑀】(约165~212)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元瑜。开封尉氏县人。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后为仓曹掾属。善作书檄,能诗。作品存留甚少,明人辑有《阮元瑜集》。? 阮籍 【阮籍】(210~263)三国魏文学家。字嗣宗。河南开封尉氏县人。 支道林 【支道林】(314~366)晋代高僧。名遁,以字行。开封人。年25岁出家,与谢安、王羲之等交游,好谈玄理。作《即色游玄论》,宣扬"即色是空",发挥般若学的性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大都散佚。? 蔡谟 【蔡谟】生卒年待考。东晋大臣。开封兰考人。东晋成帝咸和三年(328),苏峻发动叛乱,蔡参与平叛,遂迁任太常,赐爵洛阳男。后拜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成为东晋对抗北方势力的主要人物。卒于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任上。谥文穆。? 郑道昭 【郑道昭】(?~516)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书法家。开封人。字僖伯,自号中岳先生。少而好学,博览群书,初为秘书郎,徙外散骑常侍,迁国子祭酒。后为平 吴兢 【吴兢】(670~749)唐代史学家。开封人。少时励志勤学,贯知经史。武后长安年间被诏入史馆,撰修国史。不久,官拜右拾遗。武后长安至中宗景龙年间,正值佞臣武三思、张昌宗、张易之弄权之时,有些史官惧怕权势,曲笔掩饰,吴兢对此非常鄙视,于是在公事之暇,私撰《唐书》、《唐春秋》。他认为南北朝时期的齐、梁、陈、周及隋这五代的史书繁杂,就分别撰齐、梁、周史各10卷,陈史5卷,隋史20卷。此外,他自撰或参与撰修的史书有《唐书备阙记》10卷、《唐中宗实录》20卷、《唐睿宗实录》5卷、《开元升平源记》1卷、《大唐十四家贵族谱》1卷、《古乐府》10卷、《乐府古题要解》2卷等。特别是《贞观政要》一书,分类记载了唐太宗同大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问答、大臣的争议和劝谏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设施,其中10卷40篇出自吴兢之手。 崔颢 【崔颢】(?~754)唐代诗人。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年间登进士第,开元后期出使河东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卿、司勋员外郎等职。崔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现存作品,有几篇色泽浮艳,内容轻佻者,可能是年轻时所作,后来从军边塞,诗风发生变化,表现出"出身事边"和"报国赴难"的昂扬感情。如《赠王威古》 薛居正 【薛居正】(912~981)宋初大臣、史学家。字子平。开封人。后唐清泰二年(935)进士。自晋至周累官至弘文馆学士、刑部侍郎。北宋建立后,迁户部侍郎。建隆三年(962),任枢密直学士,掌管全国的贡举考试大权。任中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深得太祖器重, 石守信 【石守信】(927~984)宋初大臣。开封人。初仕周,领洪州防御使,加领义成军节度。宋太祖即位,改领归德军节度。平李筠、李重进叛乱。太平兴国四年(979),进封卫国公。卒后追封威武郡王,谥武烈。? 向敏中 【向敏中】(949~1020)北宋真宗朝宰相。字常之。开封人。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初任监丞右赞善大夫、著作郎。宋太宗"召见便殿,占对明畅",甚为赏识,命为户部推官,出任淮南转运副使。后入为户部判官,知制诰,不久权判大理寺。向敏中为官廉洁,不入浊流。太宗欲委以大任,遭人妒忌,诬其收受犯官皇甫侃的重贿,经查证,纯属无中生有。太宗更加器重,100余日内,官升数级,至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咸平四年(1001),初登相位。 丁度 【丁度】(990~1053)北宋文字训诂学家。字公稚。开封人 宋祁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子京。安陆(今湖北安 郑克 【郑克】生卒年待考。南宋官吏。字克明。开封人。宣和六年(1124)进士。南宋初历官登仕郎、建康府上元县尉和承直郎、湖州提刑司干办官,他以五代时和凝父子所著的《疑狱集》为基础,分类增补,附以评论,撰成《折狱龟鉴》。该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狱讼案例选编,分释冤、辩诬、鞫情、议罪、省过、惩恶、察奸、核奸、察贼、迹贼、严明、矜谨等20门,辑录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北宋大观、政和年间有关平反冤案、断狱量刑的案例270余条,390余事,并以按语的形式对其中大部分案例进行了分析 苏汉臣 【苏汉臣】生卒年待考。宋代画家。开封人。徽宗时为宣和画院待诏。高宗绍兴年间复职。孝宗隆兴初(1163)授承信郎。师刘宗古,绘人物仕女及佛道宗教画。用笔工整细劲,着色鲜润,尤工货郎担和婴儿嬉戏之景,情态生动。存世作品有《货郎》、《秋庭婴戏》等。? 孟元老 【孟元老】生卒年待考。宋代文学家。开封市人。金灭北宋,孟元老南渡,常忆东京之繁华,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撰成《东京梦华录》,自作序。该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王应麟 【王应麟】()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世居浚仪(今开封市),后迁居庆元(今浙江宁波)。淳? 钟嗣成 【钟嗣成】(约1279~约1360)元代戏曲家。字继先,号丑斋。开 王廷相 【王廷相】()明代思想家。字子衡,号浚川。开封兰考县仪封乡人。29岁中进士。其文有英气,诗赋雅畅,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徐祯卿、边贡并称为"前七子"。1509 李梦阳 【李梦阳】()明代文学家。字天赐,又字献吉, 李濂 【李濂】(1488~约1566)明代学者。字川父。开封人。少负俊才,正德八年(1513),河南乡试夺魁。翌年中进士,年27岁。自此到38岁之间,历任沔阳知州 高叔嗣 【高叔嗣】()明代文学家。开封县人。字子业。嘉靖进士。历任吏部主事,湖广按察使。少受知于李梦阳,其诗清新婉约。有《苏门集》。 史可法 【史可法】()明末将领。字宪之,号道邻。开封人。明崇祯元年(1628)进士,授西安府推官,后迁任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再擢升为右佥都御史。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他率师勤王,抵浦口而止。清军攻陷北京,南明政权在南京建立,他任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受奸臣马士英排挤, 李岩 【李岩】(?~1644)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本名信 周亮工 【周亮工】()明末清初学者。字元亮,号栎园老人。开封人。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拜御史。清兵下江南,遂降清朝。顺治年间,官擢福建左布政使,至户部右侍郎,因被参劾入狱,后释放。康熙初起用为江安粮道,又因事被判绞罪,遇赦获免,不久病死。周亮工一生著述颇多,主要有《赖古堂集》、《因树屋书影》、《读画楼画人传》、《印人传》、《同书》 赵映乘 【赵映乘】(1619~?)清代官吏。字涵章。开 张伯行 【张伯行】()清初大臣。字孝先。开封兰考县人。生于书香世家,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历官内阁中书,福建、江苏巡抚,礼部尚 周之琦 【周之琦】()清代大臣。开封市人。字稚圭,号退庵。嘉庆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广西巡抚。能词,有《金梁梦月词》、《怀梦词》等。辑有《心日斋十六家词选》。? 常茂徕 【常茂徕】()清代开封文化名人。字逸山,又号痛定 宋继郊 【宋继郊】()清代开封文化名人。字述之、术之、树芝,号梅花道人、木雁道者。道光二十三年(1843)选为优贡,次年中举。咸丰八年(1858)任许州学正,后相继任陈州府学、南阳府学教授等职。著述今存有《居学斋诗钞》、《颍川集》、《西淮集》 李元庆 【李元庆】()清末农民抗粮领袖。开封市人。回族。 刘增? 【刘增?】()清末民初开封文化名人。字骧臣,晚号梦园。清同治三年(1864)举人,光绪二年(1876)进士,后在山东郓城、郯城、菏泽、任平等县任知县,其间兴学育人,平反冤狱,为人称道。48岁时在顺天府为官,继而又任河南大学堂编书处 魏子青 【魏子青】()实业家。字步云。回族。开封市人。 靳志 【靳志】()爱国民主人士。字仲云。开封市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毕业于北京京师大学堂。后留学英法,在法国加入同盟会。民国年间,历任各级政府高级官员。 秉志 【秉志】()生物学家。原名翟秉志,曾用名翟农山、翟际潜。满族。开封市人。民国2年(1913)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民国7年(1918)又获哲学博士学位。民国9年(1920)回国,次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生物系。先后在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和复旦大学任动物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及动物研究 丹鹏晏 【丹鹏晏】()辛亥革命烈士。乳名根柱 王毅斋 【王毅斋】()学者。开封市杞县人。早年毕业于河南省高等学堂,民国12年(1923)赴法国、奥地利留学。民国17年(1928)毕业于维也纳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民国19年(1930)任河南大学经济系教授。民国36年(1947)组织河南省民盟地下支部。 陈玉璋 【陈玉璋】()书法家。开封市人。 杜孟模 【杜孟模】()教育家。开封市杞县人。字宏远。民国14年(1925)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先后在北京、济南、开封等地任教。他坚持宣传革命,组织中共外围组织,动员青年投身抗日民族解放阵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开封高中校长、开封师专副校长、开封市副市长、郑州大学数学系教授、民盟河南省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副省长等职。
包拯--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学士。他在开封任知府虽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死后,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纪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简朴,从不讲究排场,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与布衣时一样;对贪污深恶痛绝,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 包拯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别在死后,作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带有神奇色彩。随着国际上文化交流的进展,包拯这个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还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虽然史料中的包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悬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也受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作为清官确实是非常典型的。
包拯,雅号包青天,绰号包黑炭,包黑子!曾经斩过王爷,好象用的龙头扎,让皇帝都有点心虚!狗头扎扎的小人那就多了去了!
包拯,包青天啊!
包拯、包青天、包公呗
杨家将、包拯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凤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