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点的冯小刚心字底怎么写好看看

一路走来冯小刚:哥不再是个传说
&&&半年前,冯小刚即将出任马年春晚总导演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惊醒梦中人,当时正在国外度假的冯小刚以特有的冯氏幽默予以回应:“哥只是个传说。”按常理,处“江湖之远”的冯小刚与居“庙堂之高”的春晚之间似乎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藩篱。一来央视春晚没有“外人”插手的先例;二来冯小刚并无执掌大型综艺晚会的经验。且高度“体制化”的春晚与率性而为、不太“讲政治”的冯小刚在“气场”上也略显不搭。后坊间传来消息证实,传言并非空穴来风。2014年央视马年春晚总导演的确由冯小刚“接棒”,对于冯小刚来说,“哥已不再是个传说”。
&&&&&&&&&&&&&&&&&&&&&&&&&&&&&&&&
张艺谋因其善于驾驭大场面而执导奥运会开幕式;冯小刚则凭借贺岁喜剧被央视春晚相中,电影界两匹“黑马”的聪明才智都被用到了刀刃上。从“哥只是个传说”的暧昧回应到“掌勺”十三亿人口“年夜饭”的春晚总导演,冯小刚即将完成从电影到综艺晚会导演的跨越。正如冯导在回望自己人生历程时所言:“总有一种神秘力量在背后托举我。”从昔日当兵、部队转业,到北京城建开发总公司做工会文体干事、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担任美工师,再到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导演和央视春晚总导演,冯小刚以广结良缘的心态在同僚的相伴和贵人的辅佐下一路走来,完成了从浪子到才子的人生飞跃。在许多导演都在追逐好莱坞的绿茵场上大玩“造梦”电影的当下,冯小刚那挟裹着平民世俗和老舍式京味幽默的小人物电影从北京“胡同”里一路小跑蹿将出来,将漂浮在云端的中国电影狠狠地拽到地面。他以颇识人间烟火的叙事方式将现实生活中一些投机取巧、坑蒙拐骗的现象以插科打诨和曲径通幽的讥讽形式表达出来,盘剥掉其他艺术形式里高屋建瓴的虚假,于嬉笑怒骂中还原人生真相。这种相声般的语言和小品式的情景,成为冯氏喜剧的独特风景。
冯氏喜剧之所以受观众推崇,真实而接地气,与冯小刚本人的成长经历与真性情有必然联系。不论冯小刚今天被推崇为怎样的“大腕”级人物,他骨子里永远是真实朴实的平民心态。冯小刚1958年出生于北京,高中毕业后进入北京军区文工团担任舞美设计,后部队精简整编,冯小刚遭遇淘汰被迫提前退伍转业。退伍后冯小刚到北京城建开发总公司做工会文体干事,由于没有大学文凭险些被弄去看库房。之后他结识了人生中第一个贵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郑晓龙。1985年冯小刚调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任美工师,相继担任《大林莽》、《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好男好女》等多部电视剧的美术设计,从此踏入影视界。他先后与郑晓龙合作了剧本《遭遇激情》和《大撒把》,前者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等四项提名,后者荣膺第十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等五项提名。如果没有郑晓龙的提携,这个因执拗、另类而深得人心的“拧巴”导演也许永远“蹲守”在城建口,与影视艺术无缘。
如果说郑晓龙是引领冯小刚步入影视界的“师傅”的话,王朔则是成就冯小刚成为市民导演的有力
“推手”,他的语言风格是冯氏喜剧电影安身立命的根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冯小刚应该算是影坛王朔,冯小刚与王朔的“神交”皆因他俩都是学历不高,桀骜不驯的“游子”,成长背景及神侃的讲话方式十分契合。他在《我把青春献给你》自传中写道:“像很多读者一样,我对王朔小说里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的生活和他们使用的语言都十分熟悉,他笔下人物的嘴脸都酷似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朝夕相处的同学和朋友。这些日常的生活,和日常生活使用的语言,经王朔一番看似漫不经心的描述,竟变得如此生动,令人着迷。这种与时俱进的视野和观察生活的角度,对我的导演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指导我拍摄贺岁片的纲领性文件。”
& 在“北斗星”王朔的引领下,冯小刚将王朔笔下的小人物故事和“痞话儿”思潮从书本向影视延伸。他俩不仅联合编剧了曾风靡一时的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还共同出资组建了“好梦公司”。在公司的出品下,《一地鸡毛》、《永失我爱》、《情殇》、《我是你爸爸》、《月亮背后》等一系列贴着“冯王”标签的冯氏电影新鲜出炉,这些影片带给冯小刚创作上“快感”的同时也为他平添了数不尽的困扰和烦忧。由于不能准确把握“风向”,好梦拍摄的几部作品除了《一地鸡毛》、《永失我爱》、《情殇》有幸面世外,其余全部未能通过审查而胎死腹中。1996年,《过着狼狈不堪的日子》开机不久后被停机,电影局给出的理由是:“剧本对于挑逗、追逐、强奸女性津津乐道,暴露丑恶而不鞭挞丑恶……有违社会公认道德标准的价值观念,错误引导大众审美。”同年年底的电视剧《月亮背后》杀青后也遭禁,数百万投资打了水漂,“好梦公司”信誉扫地被圈内视为“毒药”,没人敢再为其投资。随后,“精神领袖”王朔远走美国,“好梦公司”正式歇业,冯小刚跌入事业低谷。
人生在陷入低潮时离高潮也就不远了。对于一个被打入“另册”的导演而言,再没有什么事情能比影片票房飘红和观众好评更能拯救灵魂的了。面对一蹶不振的冯小刚,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韩三平有意将其“打捞”上岸,让其发挥特长拍摄一部贺岁片。在时任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总经理张和平和韩三平的鼎力支持下,1997年,冯小刚拍摄了根据王朔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的贺岁电影《甲方乙方》,并启用了“你笑他不笑,一脸莫衷一是”表情的葛优担纲男主角。影片在公映时大获全胜,元旦期间单日票房每天都在近百万,为中国电影成功救市。在凭借《甲方乙方》咸鱼翻身后,冯小刚一路顺风顺水,连续拍出了《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等影片,一路风景独好,他那有着鲜明市井风格和京味幽默的喜剧电影,让观众看后畅快淋漓、耳聪目明,在狂笑中卸下生活重负。冯小刚也因此在国内影坛奠定了“贺岁大王”和“市民导演”的称号。
& 俗话说,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在冯小刚一路走来斩获“中国贺岁之父”头衔的过程中,有个重要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葛爷”葛优。葛优凭借《顽主》中那个“冷面热心、幽默成性”的小人物形象在观众堆儿里混了个脸儿熟的时候,冯小刚一眼就看上了他,他看重的是葛优身上的市民气息和那张不用演就充满喜感的脸。在冯小刚的心目中,葛优的出色无可替代,“即便换导演,也不能换他,写剧本的时候,我脑子里全是他那种莫衷一是的表情。”自从两人结缘后,冯小刚的贺岁片中就有了“铁打的葛优,流水的冯女郎”,他和葛优像一对“孪生兄弟”互相依赖,相互成就。他甚至坦言,没有葛优他不会拍电影,他想象不出没有葛优的贺岁片会是什么样子。在冯葛这对“奇葩”组合长达20年的合作过程中,《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等无一例外包揽了每年贺岁档的票房冠军,超高的人气使冯小刚稳居贺岁档的第一把交椅,葛优也被戴上了“贺岁帝”的帽子。2008年的贺岁大片《非诚勿扰》更是将两人的人气推至巅峰,仅上映19天票房破3亿,冯小刚也因此成为中国首个票房过10亿的导演。
& 虽然靠贺岁喜剧起家,但为了证明自己,冯小刚不愿意仅停留在喜剧片、贺岁片导演的固定角色上,他开始“密谋”转型。凭借贺岁片积累的人气,冯小刚开始在喜剧、悲剧和正剧间不断穿梭,并先后拍摄了《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这些影片一度成为能与好莱坞大片分庭抗礼的国货。在冯小刚转型的过程中,编剧刘震云是继王朔之后冯小刚的又一“精神领袖”,如果说王朔是“北斗星”的话,刘震云则是他事业的“灯塔”,他佩服刘震云作品中的高屋建瓴和他那能“看穿百年”的眼光,还自诩“中了刘震云的毒”。从《一地鸡毛》开始,刘震云的“毒液”便渗进了他的血管,令他欲罢不能。在之后的两部电影《手机》和《一九四二》的合作过程中,刘震云一直不断给冯小刚输送文人的价值观,而冯小刚则不断打磨刘震云的棱角。冯小刚坦言“电影是文学酿造的果实”,刘震云则笑称“文学作品遇到冯小刚就像坐上了火箭”。当酝酿19年之久,承载中国观众情感诉求和同根同源血脉认知的民族心灵史诗《一九四二》立于荧屏时,观众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丰满的冯小刚-----原来这个靠耍贫嘴、抖包袱起家的“胡同串子”也是个能发出黄钟大吕般声音的人。他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等一系列转型之作充分展示了他驾驭民族史诗大片的才华,使他成为与陈凯歌、张艺谋比肩的中国最优秀的导演之一。
熟悉冯小刚的人说,冯小刚最大的聪明,就在于善于借人之智,结交和借鉴比他更聪明的人。照娱乐圈里的处世规则来讲,像冯小刚这么一个性格大大咧咧、外表其貌不扬的人,在影视圈子里是很难混出什么名堂来的。国内三大导演中,张艺谋是科班出身,陈凯歌是电影世家,他们都有一种电影贵族的优越感,只有冯小刚是既无艺术家世背景,也无中高等教育学历,更无相关专业研修的三无人员,他却凭一己之力跻身国内三大顶级导演之列,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在极其讲究门第和身份的影视行业,“野路子”出身的冯小刚强烈地渴望得到圈中人的认可。他曾对媒体承认,自己是个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人,“人每天生活在各种关系里,你要集中你全部的人生智慧去应付。”在他接触的朋友中,当年的身份地位都高过他,这使得他强烈地感觉到人际关系的重要,特别需要朋友和同行盟友对他的帮助和推动。可以说,在指引冯小刚走向成功的道路中,良好的人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外靠朋友”这句颠扑不破的真理级民间俗话,在他身上得到了最佳验证。
除了领导提携、贵人赏识、朋友帮助、机会垂青、自身努力外,冯小刚还是一个慧眼识珠,善于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八十年代,与王朔、郑晓龙等人的熟识和合作,让冯小刚有机会步入影视圈,并在影视创作中获得一席之地,继而在编剧创作方面大展身手。九十年代初,他结识了姜文、葛优、赵宝刚、刘震云、陈道明、英达等人,开始在电影创作和导演上施展拳脚。认识了韩三平和张和平两位伯乐,他的小成本、小人物电影才浮出水面进入官方视野。而华谊集团从资本上对他的垂青,才使得冯氏电影具备与进口大片比肩的商业大片气魄。冯小刚一路走来不断与高人过招,像勤奋的蜘蛛一样不断耕耘,在影视圈编织出一张发达且可靠的人际关系网。当然,冯小刚善于结交高人、利用人脉并不能片面而武断地理解他是一个势利之人,他灿若云锦的前程显然不是精心设计的,毕竟谁也无法预设自己的人生。况且,对一个渴望干点事业的男人来说,谁不愿意跟能赋予自身能量、启迪智慧并引领自己精神的高人为伍呢?冯小刚的成功是因为他有心,相较于那些与机会失之交臂的人,相信他们最终只会说:曾经有一个机遇摆在我面前…….
自打成名以来,冯小刚一直被称作“市民导演”“、贺岁喜剧之父”。这其实是个很高的称谓,相当于“人民艺术家”了。但冯小刚至情至性,只坚持做自己,不想装圣人,更拒绝“大师”之流的美誉;他常常不觉得自己肩负什么神圣使命,也不是铁肩担道义之人,更不是什么社会文化精英。他自嘲自己也是一屁股屎擦不干净的主儿,有组织无纪律,有思想没境界,自卑感是娘胎里带的;他还拒绝深刻,称只尊重本能迎合自己的心;他直言自己的喜怒哀乐全挂在脸上,就算是坏人也很不称职,因为不能胜任阴险的工作。总之,他常常带着叛逆和反骨用逆向思维操着王朔式的语言揶揄那些看不惯的人和事,表达方式与他贺岁剧里的对白如出一辙,字里行间透着滑稽的智慧。由于没受过大学高等教育的形塑,冯小刚反而“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在生活中处处表现得极为真实。他看似结交甚广,但骨子里缺乏寒暄的基本技巧,更不谙恭维、客套等礼仪,他常常古道热肠,带着江湖人的侠气,与朋友“拜把子”称兄道弟。由于直脾气、爱较真的个性,他常常被媒体激怒,时不时还口无遮拦,跟“小钢炮”似地跟记者爆粗口,指责媒体的报道兴风作浪,缺乏基本的道德底线。殊不知媒体中的娱记就是专门挑衅从而制造话题的,这跟素质无关。在面对舆论这一点上,如果媒体真不能如冯小刚所期望的那般自律的话,他还真得学学小师妹林志玲和范冰冰的心态-----万箭穿心,习惯就好。
& 人贵在自知与自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冯小刚更是如此。即使现在实现华丽转身功成名就,他仍然觉得自己是站在一旁的人。他自曝虽长着伶牙俐齿,但一日三餐都只吃蔬菜,沾腥带荤的食物一律拒绝,最喜欢吃西红柿和开水泡饭就剩菜,这些积习并不说明他是一个狂热的环保主义者,而是自幼家贫养成的重口味。自打出了名以后,他经常被奉若上宾,饭局不断,被邀请到一些时尚、慈善派对上去,他仍然很不自然,觉得自己跟别人始终不是一个阶级。他拍血雨腥风的战争题材都没丝毫怵意,却常常被饭局中的菜系弄得噤若寒蝉。粤菜中活着被凌迟的龙虾、扔到烧红的石头上煎熬的“桑拿虾”和当场掉脑袋挤血胆的蛇看得他心惊肉跳、不忍目睹,别人劝他吃菜他便满场飞段子拿话儿搪塞。如果太太徐帆在场,她会挑几个蒜瓣、葱段,舀两勺酱油汤,放在米饭里拌吧拌吧递给他,同时对大家说:“你们吃你们的,别理他,他这人特拧巴。”海鲜不吃,肉他也不沾。他虽是绝对的素食主义者,嗅觉却异常灵敏,熟的鸡鸭牛羊肉端上桌他不用看一闻便知。用冯小刚的话说,不吃肉并不意味他善良,而是因为他不吃肉。退一步讲,他可以参加捕猎,但也是重在参与,他宁可用爪子拍死猎物,也绝不咬他们一口。这一点他跟国宝熊猫有点类似,身为肉食动物,可胃里全是竹子。这就是离电影很近,离“吃货”却很远的冯小刚,用他的话说,穷人的孩子发了财也学不会享福,拍电影也重实惠。
& 冯小刚的自嘲功夫了得,他常以自嘲取乐娱乐大众,恶心自己,成全他人。他喜欢听德云社郭德纲的相声,认为观众爱戴郭德纲不是因为他嘴甜,而是因为他嘴毒,口腹蜜剑,歪理邪说。对于这个有着模仿天份的“拿来主义大师”来说,王朔的思想、郭德纲的智慧以及生活中的段子都可以活学活用到自己的电影创作中,这些“营养”也为他本人的生活平添了不少情趣。常遇热心人苦口婆心劝他治疗脸上的白癜风且免费献出祖传秘方,冯小刚想得很开,称这是平衡,仅此小报应、添堵远比身患重疾要了小命强,也让厌恶他的人有的放矢出口恶气。即便治愈,他也变不成吕布、黄晓明,顶多就是一不用打底色的杜月笙。冯小刚勇于自嘲和举重若轻的心态有时让同僚汗颜。
冯小刚说自己拍电影重实惠其实也是在自嘲。圈内人的潜台词是冯小刚的片子很商业,很能赚钱。这话多少有点明褒暗贬的暗讽意味在其中,意思是说冯小刚的电影匠气重、市井味浓,欠缺了作为艺术形式的电影美学应有的人文情怀和精神支撑。还有人说他的电影只是葡萄,还没酿成酒。对于这些杂音,一根筋、眼睛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的冯小刚既警醒又错愕,他没料到原本引以为豪的高票房竟成了软肋,大多数批评都围绕“商业”二字。对此,他直言自己就是一个拿电影当饭吃的爱钱的人,怎么啦?在他眼里,电影就是商品,拍电影以盈利为目的没什么不对,哪家电影公司敢说他是以赔钱为目的?哪件艺术品又不是待价而沽?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纯艺术家他当不了,因为伪艺术也需要能力。冯小刚就是这样一个在对待很多问题上都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主,“中庸”和“平衡”二字没有出现在他的人生词典里,反骨、偏执和拧巴是他的性格标签。
刘震云评价冯小刚身上存留着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情绪和壮怀激烈的英雄情结。往好了说,是相信生活中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往坏了说,是不失一颗赤子之心。这话估计冯小刚爱听。他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用他的话说:“一不留神,发现青春已逝,大把的光阴和热情精力都被电影掠夺一空,而她却依然与你保持着距离,远远地向你抛媚眼。”在影视行业里他做的既欣慰又痛苦,他多次感觉身心疲惫想放弃,却又因为对电影的热爱而欲罢不能。他甚至觉得画画和打球这两件事胜过拍电影的快感,因为这是自己跟自己玩,不用求人。在他看来,一部电影如果需要处处妥协,即便拍出来也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尽管千帆散尽、磨难重重,但冯小刚坚持做一个有情怀的导演,拍有温度的电影的初衷从来未曾改变。
冯小刚的电影《永失我爱》、《不见不散》、《一声叹息》、《手机》、《非诚勿扰》等都是对爱情和婚姻的思考。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本人的婚姻一度也是媒体追逐和八卦的焦点。冯小刚和徐帆是众所周知的娱乐圈伉俪,夫妻俩夫唱妇随,既是生活上的伴侣也是事业上的搭档,徐帆接演新剧都让冯小刚在剧本上“把脉”,冯小刚的电影中也经常出现徐帆的身影,两人在事业上既彼此平行又相互交合。冯小刚很少公开提及的是,在与徐帆结婚前,他曾有过一段不为人知的十年婚姻。早在从部队转业工作后,冯小刚就已经经人介绍结婚成家,他的第一任妻子张女士是北京某医院的一名护士,由于工作繁忙,再加之两人从事的职业相差甚远等缘故,夫妻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之后冯小刚通过电影《大撒把》结识了徐帆,开始对她展开猛烈攻势,最终在1999年冯小刚与前妻协议离婚,与徐帆组建了新的家庭。再婚后,冯小刚的女儿冯思羽也一直由前妻抚养,前妻在经历过这次失败的婚姻后,很多年都始终没有再考虑婚嫁之事,而冯小刚离婚后对前妻及家人在各方面关怀依旧,徐帆与前妻的女儿也相处融洽。多年后,冯小刚在提及第一任妻子时仍充满歉意和愧疚,认为是自己喜新厌旧。
冯小刚的两任太太都是湖北的“九头鸟”,性格秉性也略有相似之处。说到现在的太太徐帆,冯小刚打趣地说:“一朵鲜花左躲右躲还是插在了牛粪上。”现任太太徐帆常被冯小刚戏谑地称为“徐老师”。冯小刚眼里的“徐老师”洁身自好,在圈中爱干净出了名,眼睛里揉不得半点沙子。她不仅把自己归置的利利落落,居住环境一尘不染,对伴侣和子女的要求也十分严格。据冯小刚形容,太太徐帆黎明起即洒扫庭除,黄昏便关锁门户亲自检点;家中日常用品必有适量储备,柴米油盐从不断炊;每逢下雨,汽车的后备箱里准会出现一把伞,用完必归回原处;坐皱的沙发靠垫离开时必捋平放直;外出演出归来,一定有几束鲜花盛开在书房客厅的各个角落,然后点燃香,令室内香气迷人。冯小刚调侃太太徐帆不仅戏演得好,抓管理也有一套,通常是抓大放小、疏而不漏;内紧外松,绝不手软。时不时还一边掐着冯小刚的脖子给他洗头,一边打探他的内心世界。冯小刚表示自己“喜欢在铁腕人物的统治下俯首帖耳,免得自己煞费苦心追求真理。人在威逼利诱下是可以走正路的,放任自流则后果不堪设想。”
生活井井有条、充满计划和秩序的徐帆跟自由散漫、不按常理出牌的冯小刚形成鲜明互补,两人在婚姻中相携相伴走过14年,中间曾一度有少许绯闻传出但不攻自破。谈到自己的两段婚姻,冯小刚幽默地引用《非诚勿扰2》里的台词:婚姻怎么选都是错,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
今年冯小刚的又一部贺岁剧《私人定制》在影院上映,身为央视春晚总导演的他忙里偷闲抽身为影片做宣传,他在新片发布会上对媒体表示:“《私人定制》是一部不好好拍的电影。”这话有点貌似在为影片公映后观众的不良反应做铺垫,毕竟,被观众捧至云端的“贺岁大王”面对舆论“压力山大”,是人都怕走下坡路。《私人定制》公映后果然毁誉参半,票房同样飘红但口碑大不如从前,遭到了不少影评人的吐槽。炮筒子性格的冯小刚迅速被“点燃”,在微博上向影评人“开炮”。正如很多人评价的那样,冯小刚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他固执己见,听不进不同意见,不喜欢差评。他过于自大而缺乏胸怀,只要相左的看法就会激怒到他,不同即敌对,而且还击起来绝不手软,甚至拿脏话痞话噎人。但性格都是双刃剑,关键是扬长避短。爱之深责之切,无论差评还是好评,只要能推动中国电影事业的进步,一切都在情理中。
& 瑕不掩瑜。无论冯小刚和他的电影日后在大众心中走怎样的“抛物”路线,他为开创中国类型电影所做的贡献都不可小觑。他把电影拍得小品化、相声化、口头化,让人感觉生活和电影是如此的贴近。他电影中的语言魅力和本土化感觉是别的导演带不来的,也是国外大片做不到的。也正因如此,央视春晚才向他伸出橄榄枝,寄希望于这个靠娱乐大众起家的“市民导演”让积习多年的央视春晚在体制上来一次大力度的刷新,让春晚真正做到亲民、低姿态、接地气、有创造。如今,这顿众人瞩目的“年夜饭”正在如火如荼的准备中,有《私人订制》的预热在先,“大厨”冯小刚勾起全国人民好奇心,保障春晚收视率必然不成问题。(赵兰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  |  |  |  |  | 
>>>>>>信息内容【字体:
图文:小S冯小刚盘点个性语录感受明星的独特魅力
&&&&简要内容:6、当你觉得自己很苦的时候,请看看你周围,看看这个世界别的人,一定会有人比你更苦,所以千万别太难过。你们可能都想象不到,穿着拖鞋,大大咧咧,就是很随便  7、如果我50岁的时候,还有人发自内心称赞我性感,我会很开心。
  有一阵子韩寒很喜欢在博客上有针对性的和某人打嘴仗,尽管总是能将对方打个落花流水,但是毕竟也需要消耗自己的一丝元气。于是渐渐的他的炮轰对象瞄向了社会和政府,这样的好处是无论怎样明嘲暗讽,对方都可以做到一声不吭。
  1、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
  2、现在教育问题是没有人会一丝不挂去洗澡,但太多人正穿着棉袄洗澡。
  3、潮流是只能等不能追的,这和在火车站等候火车是一个道理,乖乖留在站上,总会有车来,至于刚开走的车,我们泛泛之辈是追不上的。
  4、中国看不起说大话的人。而在我看来大话并无甚,好比古代妇女缠惯了小脚,碰上正常的脚就称"大脚";中国人说惯了"小话",碰上正常的话,理所当然就叫"大话"了。敢说大话的人得不到好下场,吓得后人从不说大话变成不说话。
  5、我成为现象,思想品德不及格,总比没思想好。
  6、痛恨一个人四年比喜欢一个人四年更加厉害。喜欢只是一种惯性,痛恨却需要不断地鞭策自己才行。
  7、我生性不爱受困,常常违反班规,班主任常罚我抄班规20遍,我只好三支笔一起握。我常对人说,我的一手好字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8、数理化语文英语全很好,音乐体育计算机都零分,连开机都不会,我还是一个优等生。但如果我音乐体育计算机好得让人发指,葡萄牙语说得跟母语似的,但是数学英语和化学全不及格,我也是个差生。
  9、语文,"秘诀"有二:一是不看语文书;二是不看作文书。
  10、我看书有我的原则,我不喜欢语文书、作文课,因为我仇恨这些东西赚人的钱又扼杀人的个性和创造力。我更喜欢王朔,这小子很聪明,而且很真诚。我的写作特点更像钱钟书的《围城》,因为我很欣赏他骂人骂得深刻又不露骨。
  11、我的小说主人公基本上没干什么事,就这么混混沌沌过着。这就是生活。为什么一定要高于生活?
  12、数学,我想我只要上到初二就够了。一个人全面发展当然好,但可能越全面发展越是个庸才。说一个人学习高等数学是为了培养逻辑能力,我觉得逻辑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并不是培养出来的东西。古人不学高等数学,难道就没有逻辑能力吗?
  13、我们有理由相信,建立在爱情上的爱情是短暂的,因为爱情本身是短暂的;而建立在金钱上的爱情是永远的,因为金钱是永远的。
  14、答非所问;没有一个问题能在二十句话内解决;不论什么东西最后都要引到自己研究的领域中去,哪怕嫖娼之类的问题也是;喜欢打断别人话,不喜欢别人打断他的话;对无论什么东西都要分成几个方面去说,哪怕说的是一个道理;在否定一样东西前一定要肯定一下;在他们回答问题回答到一半的时候问他们记不记得刚才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八成不记得了;偏胖;说话的时候手一定要挥舞;被逼到没辙的时候总拿自己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作为比别人强的本钱,但不能解释像他这样的学术权威为什么没有被打倒;被打倒的一定要让人知道自己曾经被打倒;总结性的话都能在死掉的人写的书里找到。
  15、将一句话谨献给所有正春风得意或秋风不得意的人们,非常平凡,但你一定要坚信自己:我是金子,我要闪光的。
  16、到今年我发现转眼已经四年过去,而在序言里我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要说的都在正文里,只是四年来不管至今还是喜欢我的,或者痛恨我的,我觉得都很不容易。四年的执著是很大的执著,尤其是痛恨一个人四年我觉得比喜欢一个人四年更加厉害。喜欢只是一种惯性,痛恨却需要不断地鞭策自己才行。无论怎么样,我都谢谢大家能够与我一起安静或者飞驰。
  17、我发现我喜欢在书里感叹"多少多少年过去了"。因为我有一个丝毫没有新意的发现,时间的过去真的是很快。在我参加赛车的三年以及之前准备的两年,在我记忆只是一个拼命想往前跑的一个过程。所有能叫被叫做过程的,都是短暂的。
  18、所谓压力大,学习苦,名额少,全是老百姓的事情,有钱有权的人,从没有说过教育有什么不好,因为这完全是他们所不能体会的东西。
  19、现在的考试好比中国的足球,往往当事人还没发愁,旁人却替他们忧心忡忡惶蘧不已。该努力的没努力,不该努力的却拼了命的努力。
  20、那药和人在一起久了,也沾染了人的习气,粒粒圆滑无比。
&&&&&&&&&&&&&&&&选择页数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来源:腾讯专稿 编辑:稻草人 实习编辑:熊h辰
主办单位:人民日报社天津分社网络中心 京ICP00006号 〖〗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字怎么写好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