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流体机械与控制方向班的学生卢鹏锋学习怎样

兰州理工大学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研究生就业_百度知道
兰州理工大学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研究生就业
目前考虑到就业形势,有人说我不能辞职去原来工作。谢谢,现在很矛盾,有人说这个专业就业好,请师兄师姐给点意见,以免将来后悔我是10年跨专业考入本专业(水机)方向
我有更好的答案
来吧,这里很好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流体机械及工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的位置:&&&&我在兰州理工大学的录取概率您需要登录后才能热门评说我读的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工科类的,学费是4700块,住宿费是900,6人间的,还有些是4人间的,住宿费不一样……精彩评说焊接技术与工程、材料成型及其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这三个专业应该是偶们学校最好的吧,其次是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几个专业就业都很好,都是工科,很好就业,所以也最火宿舍是6个人一间,没有下铺,都是睡的上铺,下面是每个人一个柜子和一个电脑桌。没有独立的卫生间,一楼有两个水房,上厕所、洗刷都要去那里。学校澡堂每天下午开门,2块钱一张票。南村北村各有一个澡堂。这个澡堂没有隔间,大家都是进去裸奔。这边紫外线很强,天气干燥……尤其是不能忍受这种洗澡还要钱,还不能天天洗的状况。一般喜欢,吃喝玩乐的地方不少,基本上市内的坐车都可以1小时以内到达,有徐家山国家森林公园、雕塑—黄河母亲、中山黄河铁桥、五泉山、兰州水车园、甘肃省博物馆等,都可以去玩玩,秦妈老火锅、大盘鸡、烤肉什么的美食也蛮多的,比较粗糙就是了……男女比例啊,这个有准确数据么,反正男生是相当的多,反正女生是相当的少,听说是7:1,又听说是5:2,各种说法……恋爱嘛,看个人能力吧,妹纸稀缺的地方,还良莠不齐的…热门问题集合2人评8专业1人评5寝室1人评相似院校位置:天津,河东院校性质:公办学生人数:2万~3万人院校类型:工科类大学学历层次:本科位置:福建,泉州院校性质:公办学生人数:4万~5万人院校类型:综合类大学学历层次:本科位置:西藏,拉萨院校性质:公办学生人数:5000~1万人院校类型:综合类大学学历层次:本科位置:湖南,长沙院校性质:公办学生人数:1000人以下院校类型:工科类大学学历层次:本科2014年兰州理工大学专升本招生简章学校简介_专升本考试_3773考试网
| | | | | | | | |
&&-&&-&&-&&-&正文
【】【】【】【】【】【】【】【】【】
2014年兰州理工大学专升本招生简章学校简介
来源: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坐落于黄河之滨、古丝绸之路重镇----兰州市。学校创建于1919年,1958年定名为甘肃工业大学, 2003年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经过九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理工科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学校现有省级重点学科12个,设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并设有18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和工商管理硕士(MBA)和会计学硕士(MPAcc)专业学位授权点。开设55个本科专业,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博士、硕士研究生3800余人,普通本专科学生2.3万余人。设有17个二级学院,1个教学部。
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条件,现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430亩,校舍建筑面积96.7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77.36万册,电子图书10500GB。固定资产14.6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5亿元。学校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教学平台,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教学、网上管理、网上服务。
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506人,教师中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和省部级优秀专家162人,教授、副教授698人,博士、硕士生导师359人,已形成了一支较强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现有1个国家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工科人才培养基地。近三年,学校承担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3项,建设省级精品课程32门,出版教材138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英语竞赛、机械设计竞赛、机器人设计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43项98人次,省级奖308项636人次。
学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争优势,以创新促发展”的办学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地方主导产业,加强学研产合作,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发研究与成果推广相协调的科技创新体系。学校高新技术成果推广中心是首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现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个,省级研究机构15个,校企合作工程技术中心22个。近三年累计承担包括国家“973”、“863”项目在内的各类科技项目1632项,取得科技成果近20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60余项;申报专利306项,授权109项,专利授权数量连续七年位居甘肃高校首位,并进入全国高校前60名,多次获得“甘肃省企事业专利工作先进单位”。&&&&
&& 学校学术水平不断提升,近三年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60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EI收录论文分列全国高校第90位和第75位。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学校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先后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和“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等称号。
200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学校设立了“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办公室”,使学校成为全国第27所为军队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和师生互派交流关系,每年接待和派出的访问学者达100余人次,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国外的高校学习。我校是招收海外留学生的高校之一。
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稳居甘肃高校第一,学校多次荣获甘肃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为实现在建校100周年之际,把我校建设成为具有“一流的工科、坚实的理科、特色的文科”的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 专业介绍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流体机械及工程硕士点和流体机械及工程博士点,并具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科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气动力学、工程力学、热工学和流体机械等理论为基础,培养新能源生产、转化、利用与动力系统研发基本理论与应用技术,能够从事风能、动力工程及太阳能利用领域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研究开发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太阳能利用设备制造企业、电力系统、相关科研院所及有关政府部门等单位,从事风能和太阳能利用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与维护,风电机组及太阳能利用设备的设计与制造,风能及太阳能资源的测量与评估,风力发电及太阳能发电项目管理等技术与管理工作。
主要理论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流体力学、热工学、空气动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自动控制理论、电机学、机械设计基础、新能源概论、风力发电原理、风力机设计理论及方法、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风电机组检测与控制、风力发电场、风电场的运行与管理、太阳能利用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金工实习、专业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微机原理课程设计、流体控制工程综合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专业培养从事与电气工程相关的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信息处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等领域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机械、电力、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交通、冶金、新能源等领域从事系统运行、电气自动化、计算机控制、电力电子及电气传动控制、电力系统等方面的研发、设计、制造、运行、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也可从事有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本专业设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电力系统自动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三个专业方向。
&&& 本专业为甘肃省特色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在电气工程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所在的电气工程学科为甘肃省重点学科,设有甘肃省工业过程先进控制重点实验室和机械工业有色冶金综合自动化重点实验室。
&&& 主要课程:电路、电磁场理论、电子技术、电机学、自动控制理论、检测与转换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工程、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计算机技术(语言、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微处理器等)、运动控制系统、电力系统自动化、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另设若干专业方向课程。
一、学校本科专业设置
学校本科招生专业有: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纺织工程、工业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热能与动力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类、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法学、英语、日语等专业。
二、专升本招生总体情况
2014年我校计划在酒泉校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2个专业招收专升本学生160名。学制共五年(专科+本科)。
三、毕业及就业情况
1.多年来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毕业生面向全国就业。我校培养的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受到全国各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毕业生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2.我校酒泉校区毕业生毕业时颁发兰州理工大学毕业证书及学士学位证书,与校本部毕业证书没有区别。
3. 我校酒泉校区毕业生就业渠道与校本部毕业生同等。
兰州理工大学二O一四年专升本招生情况介绍
根据甘肃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关于《2014年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实施办法》(甘招委发[2013]40号)的通知精神,经学校研究决定,2014年我校将在酒泉校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招收专升本学生180名。现将报名、考试、招生计划、公共课及专业课考试大纲等具体事项介绍如下:
& 1、报名条件:&&& 省内普通高等本(专)科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按国家计划招收的2014年普通专科(高职)应届毕业生,省内普通高职(专科)毕业学历退役士兵,均可报名。& 2、报名日期:日至7日,逾期一律不予补报。& 3、报名办法:&&&& 1)、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在毕业学校招生办公室领取《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报名表》,毕业学校签署审核意见并盖章后,会同身份证、毕业学校证明、当年被录取院校《录取新生简明登记表》复印件,以院校为单位集体到我校报名;&&&& 2)、要求所报考的本科专业要与所学专科专业相同或相近(具体参见招生计划表);&&&& 3)、报名时须交二寸正面免冠照片五张,交报名费75元;&&&& 4)、日各报名本(专)科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凭学校介绍信在我校招生办领取准考证并将准考证保存到考试前三天发给学生;& 4、报名地点:兰州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8号楼401房间)。
1、考试科目:
公共课为计算机(理工农医类)、英语,每科满分为150分,专业课二门满分为200分。
2、考试时间:(北京时间)
全省统考时间为日至23日,具体考试时间与考试科目安排如下:
&&&&&&&&&&&&& 日期
时间&&&& 科目&日
(星期六)&日
(星期日)&日
(星期一)&
9:00---11:00&计算机&专业课&体 检
8:00-12:00&
15:00--17:00&英& 语&体 检
14:30-18:00&体 检
14:30-18:00&
3、考试地点:具体考试地点详见准考证。
1、体检标准按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
2、体检地点:兰州理工大学校医院。
根据《实施办法》的通知精神和公平、公正的原则,按考生志愿,按理科划定公共课分数线,专业课从高分到低分进行录取。录取时,专升本考生不享受各类照顾政策。
五、学校收费标准
学费:4700元/年?生,住宿费:按同级相关专业收费标准执行。
六、到校乘车线路:乘1、6、31路等公共汽车至西关什字、小西湖转乘111路、139路、107路公共汽车达学校。
七、兰州理工大学酒泉校区专升本招生计划及专业课考试科目:
代码&&&& 本科专
&&& 业名称&科类&专升本
&&相同、相近专科专业&专业课名称&
080503T&&& 新能源科学
与工程&理工&(专+本)五年&&&80&&&能源类、机械类等&《机械设计基础》
《高等数学》&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
自动化&理工&(专+本)五年&&&80&&&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技术;
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技术基础》
《高等数学》&
合计& & & &&&160&&&&& &
通讯地址:兰州市兰工坪路287号&& 兰州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730050
联系电话:& 传真:
欢迎报考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专升本招生考试课程大纲
《英语》考试大纲
(适用于所有专业考生)
一、考试目的
全面考核普通高校专科(含高职)应届毕业生英语课程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领会式掌握3500单词,具体要求可参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对大学英语二级和三级的目标要求)。
二、考试范围
主要涵盖专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并参照本科《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二级和三级的要求内容。重点考核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能力,考试不追求偏题怪题,以基础知识为出题的核心内容。为保证试卷的信度,除翻译部分和短文写作是主观性试题外,其余试题都采用客观性的多项选择题形式。
三、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五个部分:阅读理解、词语用法和语法结构、完形填空、翻译和短文写作。
(注:听力理解部分,可由考生所报考院校根据其本校专业要求,具体制定实施。)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Part I Reading Comprehension)。共四篇短文,每篇后有5个问题,共20题,计40分,每题2分。阅读理解部分的目的是测试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阅读内容为题材较广泛、语言难度中等的短文,总阅读量控制在800至1000词之间。本题向考生提供四篇短文,题材包括日常生活、史地、文化、科技常识、人物传记等。体裁有记叙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等。每篇短文后有5个关于短文内容的问题或不完整的句子。要求考生在仔细阅读短文以后,从每个问题或不完整的句子下面的四个选择项中,选出可以用来回答问题或补全句子的正确或最佳的一项。
第二部分:词语用法和语法结构(Part II Vocabulary and Structure)。共40小题,计40分,每题1分。题目中40%为词和短语的用法,60%为语法结构。词语用法和语法结构部分的目的是测试学生运用大纲词汇、短语、语法及句法结构的能力。本题向考生提供40个小题,每小题是一个留有空白的不完整的英语句子。要求考生在小题下面的四个选择项中,选出可以填入句中空白处的正确或最佳的一项。
第三部分:完型填空(Part III Cloze)。共有一篇短文,含20小题,计20分,每题1分。完型填空部分的目的是测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本题向考生提供一篇短文,在题材熟悉、难度适中的短文(200-260词之间)中留有20处空白,文后为每个空白提供四个选择项。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选择答案,进而使短文的意思和结构恢复完整,成为内容连贯、没有语法错误的通顺文章。
第四部分:翻译(Part IV Translation)。翻译分英译汉和汉译英两部分,共有10小题,英译汉和汉译英各5个题,计30分,每题3分。翻译部分的目的是测试学生是否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和具备初步的翻译能力。其中英译汉的句子选自该试卷第二部分“阅读理解”的四篇短文中,有三篇是每篇选一句,有一篇选两句,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的背景和含义,将所提供的英文原句直译或意译为汉语;汉译英是将五个汉语句子译为英文,重点是关键词和核心语法、句法的翻译表达。
第五部分:(写作(Part V Writing)共有1小题,计20分。短文写作部分的目的是测试学生用英语书面表达的初步能力。要求考生写出一篇100-120词之间的英语短文。文体包括记述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要求考生能围绕主题正确表达思想、语句连贯、无重大语言错误。
四、试题难易度
较容易题 约30%
中等难度题 约50%
较难题 约20%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长度为A4纸10-12版。
&&&&&&&&&&&&&&&&&&&&&&&&&&&&&&&&&&&&&&&&&&&&&&&&&&&&&&&&& 《计算机》考试大纲
&&&&&&&&&&&&&&&&&&&&&&&&&&&&& (适用于所有专业考生)
一、考试目的及要求
全面考核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含高职)应届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所有考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必须达到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大纲的要求;同时理工农医类考生还必须具有利用所学高级语言能够编写一般应用程序的能力;文史财经类考生还必须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具体要求:
(一) 计算机基础知识
1.&&& 了解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2.&&& 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3.&&& 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存储方法。
4.&&& 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具有使用微型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5.&&& 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常用操作系统的特点,掌握中文Windows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6.&&& 了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知识,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7.&&& 了解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知识,掌握电子表格软件Excel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8.&&& 了解多媒体演示软件的基本知识,掌握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9.&&&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因特网的初步知识,具有利用Internet获取信息的能力。
10.&& 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
11.&& 了解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二) 程序设计能力(仅限理工农医类考生)
1.&&& 了解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算法的基本概念及表示。
3.&&& 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4.&&& 具有应用所学语言编写简单应用程序的能力。
(三) 数据库应用能力(仅限文史财经类考生)
1.&&& 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2.&&& 了解关系数据库的数据结构与特点。
3.&&& 了解数据库、表的概念与操作。
4.&&& 了解数据查询和操作(增、删、改)的基本方法,。
5.&&& 掌握常用的SQL语句,
二、考试内容
(一)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1.&&& 计算机的发展、分类及其应用领域。
2.&&& 信息高速公路与“金”字工程。
3.&&&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存储程序原理)。
4.&&& 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数制及其转换、编码、信息存储单位)。
5.&&& 信息安全及计算机病毒与防治。
6.&&& 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
(二) 微型计算机及其使用
1.&&& 微型计算机的分类、主要技术指标及其发展方向。
2.&&&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3.&&& 微型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基本组成。
4.&&& 操作系统的功能及其使用。
(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与组成。
(2)操作系统的分类及常用操作系统的特点。
(3)微机操作系统的文件组织结构。
(4)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5)中文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6)“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与应用。
(7)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
(8)控制面板及其使用。
(9)应用程序的运行与退出。
(10)中文输入法及其使用。
(三) 计算机网络
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功能、组成与分类。
2.&&& 计算机网络的结构与网络协议。
3.&&& 局域网与广域网的概念与特点。
4.&&& 常用网络传输介质及网络设备。
5.&&& 因特网的基本概念及其接入方法。
6.&&& 因特网的基本应用(WWW、E_mail、FTP)。
(四) 常用办公自动化软件
1.&&& 文字处理软件的功能和使用
(1)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概念。
(2)中文Word的基本功能和使用。
(3)文档的创建、输入、编辑、排版与打印。
(4)表格的制作与使用。
2.&&& 电子表格软件的功能和使用
(1)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
(2)中文Excel的基本功能和使用。
(3)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操作。
(4)单元格绝对地址和相对地址的概念与引用。
(5)数据处理的概念及其简单使用。
3.&&& 演示文稿软件的功能和使用
(1)中文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和使用。
(2)中文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
(3)幻灯片外观的设置与放映。
(五) 程序设计能力(仅限理工农医类考生)
1.&&& 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算法的基本概念及表示。
3.&&& 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4.&&& 掌握程序的基本控制结构,能够利用所学语言编写简单的应用程序。
(六) 数据库应用能力(仅限文史财经类考生)
1.&&&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功能与特点。
2.&&& 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3.&&& 关系数据库的数据结构与特点。
4.&&& 数据库、表的概念与操作。
5.&&& 数据的查询与维护(增、删、改)。
6.&&& SQL数据查询命令的基本使用。
7.&&& SQL数据更新命令的基本使用。
三、试题难易程度
较容易题 约30%
中等难度题 约50%
较难题 约20%
理工农医类、文史财经类分别命题,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试题相同,理工农医类考生增加程序设计能力考试,文史财经类考生增加数据库应用能力考试。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长度为A4纸8-10版。
&&&&&&&&&&&&&&&&&&&&&&&&&&&&&&&&&&&&&&&&&&&&&&&&&&&&&&&&&&&&&&&&&&&&&
&&&&&&&&&&&&&&&&&& 《高等数学》考试大纲
&&&&&&&&&&&&&&&&&&&&&&&&&&& (适用于所有专业考生)
总体要求:
考试根据本大纲要求,了解或理解高等数学中函数、极限和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和积分学、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学、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等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学会或掌握上述各部分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并应注意各部分知识结构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应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正确地推理证明,准确地计算;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大纲对内容由低到高,对概念和理论分为“了解”和 “理解”两个层次;对方法和运算分“会”和“掌握”两个层次。
内容及要求:
您可能喜欢的文章
上一个文章: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联系.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学校事业全面快速发展的新的战略机遇期。学校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抢抓机遇,全面提升学科水平和办学实力,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校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大力弘扬&红柳精神&,顺利完成了&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学科水平全面提升。与&十五&末相比,学校省级重点学科由10个增加到12个(其中,一级学科由1个增加到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由1个增加到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由1个增加到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由6个增加到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由9个增加到1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由45个增加到7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由9个增加到17个,本科专业由48个增加到53个,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MBA)和会计硕士(MPAcc)授权资格。目前,学校本科教育涵盖6个学科门类,研究生教育涵盖7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布局。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与&十五&末相比,在校本科生由1.6万余人增加到2010年的2.2万余人,各类研究生由2000余人增加到2010年的3300余人。教学质量工程扎实推进,新增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精品课程22门,并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高校;教学研究深入开展,承担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8项。学生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科技竞赛中有272人(次)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179项。年,学校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明确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办学基础条件建设,办学基础条件特别是实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实现了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的目标。毕业生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学校多次荣获&甘肃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师资队伍水平持续提升。&十一五&期间,学校投入4000余万元进行教师队伍专项建设,加强教学团队和重点学科团队建设,师资队伍在数量增加的同时,水平不断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任教师由&十五&末的946人增加到2010年末的117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由98人增加到19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由360人增加到47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由55人增加到189人,新增省级教学名师4人。学校现有共享院士1人,入选国家和甘肃省各类人才工程的高层次人才129人(次),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78人。学校教师以访问学者、课程进修培训等多种方式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深造232人(次),引进长期外籍文教专家52人(次)。
、科学研究实力明显增强。学校科学研究以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地方主导产业,加强校地、校企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获得了&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13个;完成各类科技项目1500余项,其中纵向科技项目631项,在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重大专项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实现大幅增长;完成科技进款3亿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9226万元;获授权专利193项;获科技成果奖励151项,其中省部级科技奖励54项;&铝锭连续铸造机生产线&、&阳极焙烧先进控制技术&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近8000篇,&三大检索&收录科技论文1199篇。学校大学科技园升格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校办科技产业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造,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学校获得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
、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西校区一期工程全面完成,形成了&一所大学、两个校园&的发展格局,在学校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与&十五&末相比,学校校舍面积由67万平方米增加到9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由8.4亿元增加到10.3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由1.5亿元增加到2.5亿元,图书馆藏书由115万册增加到150万册,数字化校园建设初具规模,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建成了32#高层住宅楼和506套教师公寓,教职工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校园环境更加优美。
、开放式办学格局初步形成。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积极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强与政府、社会各界的密切合作。成功举办90周年校庆,更好地汇集了各界力量,为学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办学环境。学校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干部培训教育高校基地&;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与20家省内外城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21家企业建立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65家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了董事会,在省内外企业建立了179个人才培养和教学实习基地,与国内420余家用人单位签订了长期友好合作就业协议,在省内外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基地390个;加强与军队的合作,为军队培养研究生、国防生等2000余人;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和师生互派关系,国外专家和学者来我校进行学术、文化交流108人(次)。2010年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招生资格。
、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成绩喜人。组织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三项活动,有力推动了学校事业发展;加强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建设,学校领导班子多次被省委确定为&好班子&,校党委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员发展工作,组建了8个分党委,全校二级党组织达25个,基层党支部由93个增加到197个,党员人数由2005年末的2425人增加到2010年末的6814人;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圆满完成预防腐败试点项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加强统战工作,组建了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联谊会等组织,充分调动了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着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生活化、人文化和诗意化,学校荣获&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扎实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以&红柳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体系初步建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学校两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十一五&时期,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积极推进学校事业发展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推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坚持抢抓发展机遇,是推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坚持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干部制度、人事分配制度等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是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红柳精神&,是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学科特色和优势基本形成,但距国家级重点学科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教学科研取得国家级成果少;师资队伍(教师队伍、管理队伍、教辅队伍)总量不足,缺乏高水平学科带头人,还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教学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符合教学研究型大学运行规律的管理理念、制度和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信息化应用系统还不能有效的服务于教学科研与管理;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等。此外,办学经费不足,依然是学校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对于推动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做出了&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重大战略部署。从中央关于&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来看,&十二五&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这些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一个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的新阶段。国家将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采取&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大东部高校对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力度&等政策措施。《纲要》还确定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这无疑将为学校在&十二五&期间的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四抓三支撑&总体发展思路,&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四个大幅度提升&的奋斗目标。并做出了继续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实施&一个振兴(振兴装备制造业)、六个做大做强(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煤电化工、清洁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及中藏药等六大产业)&的产业规划,以及&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等重大战略部署,兰州市委、市政府也启动了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工程。所有这些安排部署,都为我校材料、机械、土木、石化、生命等相关学科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要由2009年的36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45万人,增长比率达25%;研究生由2009年的2.3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3.5万人,增长比率达5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9年的21%增加到2015年的32%,这为学校&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近年来,全国高等教育市场进一步开放,资源配置更加灵活,人才、生源竞争日趋激烈。中东部高校呈现全面快速发展的态势,规模扩大、投入增加、条件改善、实力提升,欠发达地区高校相对于中东部高校在招生数、毕业生数和在校大学生数、师资构成等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导致西部高校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同时,西部高校乃至省内高校之间,也存在着高层次人才、优质生源等各种办学资源的激烈竞争。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走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特色之路,是&十二五&期间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课题和挑战。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适应社会需求,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建设和谐发展的校园为依托,优化布局,提升内涵,重点突破,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立足甘肃,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使学校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服务基地;努力把学校建成为具有一流工科、坚实理科、特色文科的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基本思路:围绕&一个重点&,即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确保学校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地方高校;实施&五大战略&,即重点突破战略、质量立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科技创新战略、拓展开放战略;执行两项计划,即&红柳学科计划&和&红柳人才计划&;实现&三个突破&,即力争在建设国家重点学科、争取国家级成果奖、建设国家级科研基地三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达到&九个提升&,即学科水平、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开放与国际化水平、学校管理水平、大学文化建设水平、民生质量的全面提升。
奋斗目标: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确保学校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地方高校,为在2019年建校100周年之际,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一流工科、坚实理科、特色文科的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重点发展3-5个优势特色学科,力争国家重点学科获得突破。大力支持8-10个特色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省级重点学科达到2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6-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20个左右,力争获得建筑学、设计学和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争取向博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扩展。专业硕士学位类型达到5-7个,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达到20个以上。
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0人,其中本科生25000人,研究生5000人。留学生规模达到200人。稳定继续教育规模,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途径。本科专业总数控制在60个左右;根据国家专业认证资格的实施,推动相关专业的资格认证;争取5-8个优势特色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处于优势地位;使学校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主动配合企业建设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争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新的突破,获得教育部、甘肃省本科教育质量工程项目在省属高校中位居前列。
坚持&数量保证&原则,每年新增师资80-100人,力争&十二五&末专任教师达到1550人左右,当量生师比更加合理;积极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结构,力争到&十二五&末,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125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500人以上,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达到28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8%;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达到62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力争新增1-2名院士(含双聘),着力培养和引进2-3名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学者(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15名左右在本学科领域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工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职科研队伍,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1-3个。
加强基础研究,高水平论文有较大幅度增长。加强基地建设,提高现有省部级科技创新基地的水平,力争有2-3个科技创新基地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将学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引擎、创新企业的孵化基地、创新人才的集聚基地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实践平台,重点建设10个左右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工程中心;争取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项目立项总数达到200项以上,纵向科技进款总额达到3亿元;着力培育高水平科技成果,争取获得更多省部级科技奖励,力争在国家级科技奖励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积极开展军工科研工作,承担军工项目;专利申报数量保持在每年100项左右;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到&十二五&末,学校控股企业年销售收入总额达到3亿元。
完善校园建设规划,优化两个校区的功能布局,争取为每个学院提供相对独立,功能完善,能满足教学科研的基础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教学、科研及各类公共用房20万平方米,建成和完善满足3万人办学规模的校园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教职工居住和生活条件,努力提高民生质量,建立和完善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把学校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和谐优美的数字化、生态化校园。
、设立&重点学科攀登基金&。将材料加工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三个学科列为该基金首批支持的学科,重点支持这三个学科的队伍、基地建设,使其在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引进(院士、长江学者、杰青、中科院&百人计划&、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等)、国家级科研基地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层次科研获奖(国家三大奖、省级一等奖)、高水平科研论文、优秀博士论文及研究生培养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力争这三个学科达到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水平,充分发挥这三个学科在学校学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设立&特色学科提升基金&。重点支持土木工程结构,应用数学,新能源研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化工过程、设备开发与工程化等8-10特色学科和特色方向。
、设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基金&。重点支持10个左右省部级科研基地的建设,并从中遴选3-5个基础好的科研基地,建立新的科技管理运行机制,集中精力重点培育,力争达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的水平。支持学院建设40个左右的校级科研基地。加强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及其他科学研究平台建设,提高重点学科及学科方向的研究条件和装备水平。着力构建集学科建设、重大项目研究与产业开发、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完整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从根本上提升学校的科技核心竞争力。
、设立&高水平成果培育基金&。对师资力量强、特色明显的教学研究项目、教学带头人及教学团队加大政策扶持与引导力度,整合资源,重点建设,力争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精品课程实现突破。积极做好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等重大、重点项目的培育与组织工作,提高项目的立项率。力争通过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产生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使我校在若干特色研究领域达到国内一流地位。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主战场,推进与企业的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以重大项目为纽带组织科技创新团队,在特色学科研究方向产生重大突破。
、设立&学科协调发展基金&。大力扶持理学、外语、人文、生命、经管、设计艺术、体育等院(部)的学科建设。营造学科发展氛围,厚植学科发展基础,改善学科发展生态环境,鼓励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形成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局面,为实现一流的工科、坚实的理科和特色的文科构建学科基础。
、实施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教学研究,积极探索与构建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按照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以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为基本目标,进一步完善分层次培养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在成才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增添培养计划的多样性,增加培养模式的选择性,实行个性化教育。在招生数量较少、师资力量比较充足的学院的相关专业实施精英教育模式。在师资力量较强、科研与教学结合相对较好的工科类专业试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育模式;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积极探索与教学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进一步完善适应学分制改革需要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构建教学质量标准和考评体系,实行全员教学质量管理,保证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质量;以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切实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基地的投入和管理,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充分利用社会、地区资源,建立、建设更多更好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基地,把社会资源配置到学校中来。
加强专业建设,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按照学科专业布局的相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及优化性原则,加强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宏观调控,建立专业动态评估机制,加大对现有专业布局的调整,实现更加优化、合理的专业布局。加大对教学实验基础条件、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对优势专业、特色专业、新办专业进行分级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负责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制订明确的专业建设规划、工作目标和考核办法,定期对专业建设进行检查、评估和考核。着力打造5个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强势专业,5个在西部地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优势专业,10个在省内具有绝对影响力的特色专业;重点建设一批与国家急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新专业,如功能材料、风能与动力工程等;加速新设一批符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和专业方向,如城市轨道交通、铁道电气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方向和可再生能源与节能减排等专业方向;大力扶持人文、经管、艺术类专业建设。
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积极探索&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顶岗就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学校公共实验平台、学院特色实验中心、学科前沿实验室的三级实验教学体系;按照两校区功能定位,合理调整两校区基础实验室布局,建设开放式的物理、化学实验中心。将分散的专业基础实验室按照大类学科专业建设成相对集中的专业基础实验中心。根据学院搬迁计划,按照大类学科对场地、人员、设备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各学科工程训练中心,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拓展和建成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生化工程训练中心、土木工程训练中心、电工电子工程训练中心等多个综合工程实践基地,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所有基地对全校开放,进一步扩大共享程度;加强新办专业实验室建设,调整补充扩建老专业实验室。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使每个专业拥有2个以上的优质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一个拥有200家企业组成的校企联盟,力争将部分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成为实践教育工程中心。
、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按照国家&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要求,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强化管理,进一步完善遴选和淘汰机制。加强面向社会聘用导师力度,着力解决师生比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建立选优和淘汰机制;大力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活动,构建研究生科技创新体系,设立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在全国和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位居省属高校前列;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推行普通硕士研究生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试点,逐步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积极支持MB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进一步扩大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的数量,建立健全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助共赢的联合培养研究生长效机制。
、加强招生就业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科学制定招生计划,优化生源结构,稳定和提高生源质量;加强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在内的各项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巩固就业率,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积极促进学生工作从管理教育型向引导服务型转变,更加突出教育引导,优化管理体制,拓展服务平台,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有效结合的育人模式,营造&科学与人文并举,求知与做人并行&的氛围,努力推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生活化、人文化、诗意化&。狠抓学风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理念,树立优良学风,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为落实&质量立校战略&,学校每年投入专项资金设立&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基金&和&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
柳特聘教授资助基金&、&红柳青年教师培养基金&、&红柳管理人才培养基金&。
、培养和引进领军人才。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强校的理念,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引导,以科技创新基地和学术梯队建设为依托,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为原则,实施&红柳人才计划&,其中&红柳杰出人才资助基金&主要支持具有博士学位、正高级职称并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一年左右的研修或学术交流,&红柳特聘教授资助基金&重点支持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团队、基地的学术带头人,&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基金&支持引进包括院士、长江学者、杰青、中科院&百人计划&、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等在内的领军人才,推动相关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力争学校的优势学科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或教育部创新团队,建成一支学术水平居国内同类高校前列、能承担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重任的教师队伍。
、支持青年教师成长和发展。&红柳青年教师培养基金&用于支持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每年有计划的选送青年教师到国外大学进行多形式的短期交流学习。加大优秀博士引进力度,吸引优秀博士进行在校博士后研究,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青年教师岗位践行培养,选派青年教师到各类企业交流锻炼,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加强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红柳管理人才培养基金&用于支持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建立机关业务管理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机关干部和学院管理干部岗位交流机制,通过到高水平大学挂职锻炼、交流学习、教育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机关管理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培养一支视野宽、能力强,熟悉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管理队伍。通过专项业务培训、岗位资格认证、学历提升等方式,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能为教学、科研实验提供优质技术服务与保障的实验与教辅队伍。
,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实力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探索和建立有利于队伍整合和学科交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科研管理由单纯服务型向组织运作型转变。强化校、院两级对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攻关的组织力度,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培育和形成具有显示度和重大影响力的高水平成果。逐步建立相对独立的科研机构和专职科研队伍,积极探索相对独立科研机构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设立专职人员负责人文社科项目的管理,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和管理水平。
、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按照学科建设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凝练重大研究方向,选拔具有培养前景的创新团队进行重点培育和建设,力争在全校形成20个左右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的科技创新团队,其中10个左右的团队在省内外形成一定影响,2-3个团队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并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
、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步伐,创新大学科技园运行机制,增强科技成果孵化能力,把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甘肃省高新技术成果孵化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作用,在保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稳步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重大项目的产业化能力,重点支持一批重大项目的转化和产业化,争取3个左右的重大项目实现产业化,建成5个左右具有市场前景和竞争优势的学科性公司;以工程中心等科研基地为基础,加强科技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的能力。
、做大做强科技产业。学校提供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积极研发新产品,储备新技术,创造具有学校特色的自主品牌,扩大社会影响;整合学校各学科资源,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校办科技产业的技术攻关,奠定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引进战略投资者或合作伙伴,做大做强舞台机械、合金粉末等产业,积极争取有学校控股企业在创业板上市。
、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发挥学科优势,建好&甘肃省干部教育培训兰州理工大学基地&,为甘肃省干部培训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发挥&甘肃省工业经济研究院&作用,积极参与甘肃省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发挥智力优势,鼓励一批学者担任政府、企业或民间团体的顾问,为社会提供战略和技术层面的建议、咨询和设计。加强&甘肃省工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做好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挂职工作。通过工程硕士、MBA、成人教育、短期培训、认证培训等多种形式,为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教育基地。以大学科技园为平台,兴办合作合资企业。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在保证成人学历教育质量前提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多种行业的技术与管理培训,以灵活、有效的方式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努力推进开放与国际化办学。积极寻求与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在双方优势学科领域开展多模式本科生、研究生合作培养,推进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等合作交流办学项目的延伸;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交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西部项目等公派留学项目,利用学校红柳杰出人才资助计划等措施,加大师生对外派出力度,使参加出国研修的教师人数达到100人(次)以上。到&十二五&末,出国研修经历将逐步成为教师晋升教授职称的条件;拓宽争取国家及省级外籍专家项目渠道,加大学科专业高层次人才和智力的引进力度,引导国际合作向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过渡。通过设立&校长奖学金&,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形成更加开放的办学格局,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
、加强学研产合作。加强与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的实质性合作;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发挥已经建成的校企合作工程技术中心的作用,积极承担企业的人员培训、科技攻关任务;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巩固与省内外地方政府的合作关系,拓宽合作领域,争取地方政府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更多支持;加强学校与军队的合作,进一步扩大为军队培养人才的规模,积极承担军工科研项目;加强与校董单位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发挥学校和董事单位的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加强与国内外校友的联系,在国内外建立地区校友分会,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拓宽学校对外合作渠道。
、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展规划委员会、教授咨询委员会等辅助决策委员会在学校决策、管理中的作用,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深入开展高等教育研究,为学校决策提供建议和咨询。加强民主管理,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和依法治校,进一步落实师生员工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深化管理组织机构改革。按照精干、高效、协调、有序的原则,加强学校、机关职能部门职能转变,调整管理机构,完善管理职能,探索宏观指导和服务保障相结合的功能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宏观指导能力、科学决策能力、运行管理能力和服务支撑保障意识。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两校区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明晰学校、学院的管理职能和权限划分,完善校院分级管理体制。扩大二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增强二级学院的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和突出学院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辅助决策委员会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中的作用,探索基层教育教学组织负责人和基层科研单元负责人学术权行使的保障机制。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任(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完成学校岗位设置,完善&以任务定岗位,以岗位定编制,以编制定人员,以绩效定酬劳&的聘任体系。完善专业技术、管理和工勤三支队伍的管理办法。完善校内聘用人员的使用及管理办法。探索设立&学科特区&,采取灵活用人机制,为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创设宽松的制度空间。
、规范资产和财务管理。制定完善校内各类资产综合管理办法,提高资源使用效益。规范资产经营公司运作,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并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建立完善资金筹措、管理和使用机制,多渠道筹措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开源节流,逐年减少学校债务,建设节约型校园。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两校区功能,新建教学、科研及各类公共用房20万平方米,包括各搬迁学院教学实验楼、大学科技园、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留学生公寓、综合性体育运动馆等设施。加快校本部危旧房改造。
加强文献信息保障条件建设,图书馆建筑面积达到国家规定标准,馆藏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加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增加学术文献信息储量,打造基于网络的知识与信息服务体系,充分满足各学科教学科研的需要。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
建设数字化校园,对校园现有信息系统应用和数据进行整合,进行校园数据标准建设,建设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校内各类信息资源共享和数字化,逐步实现数字化的教学学习环境和智能化的管理服务体系。
完善校园建设规划,建设好校史馆,并以校史馆为基础争取建设甘肃省工业博物馆;在校园建设科技走廊、文化长廊,重新命名学校主要建筑物、主要道路、校园及甲子坪景观等,赋予其人文意蕴,把校本部建成具有传统风格、婉约精致之美校园,把西校区建成具有现代气息、磅礴大气之美的校园。
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对原有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形成具有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具有我校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规章制度体系。加强活动文化建设,建立学术报告会制度,建设好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发挥&红柳大讲堂&的品牌优势,定期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体现学校的学术文化机构特点;积极开展能够吸引师生员工广泛参与的校园科技学术、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建设高水平大学生艺术团、体育代表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争优势、以创新促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力弘扬&红柳精神&,使&红柳精神&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成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凝心聚力建设和谐校园
进一步提高民生质量。积极改善教职工的学习、生活、工作条件,努力提高教职工收入,力争在省内高校中位于前列;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教职工住房,使教职工居住条件在省内高校中位于前列;建设好附属中学和幼儿园,切实解决教职工的后顾之忧;关心离退休老同志的生活,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保障水平和师生满意度,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实现后勤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增加社区服务网点,配套引进银行、通信、邮局等服务行业,加强社区管理,逐步推行物业管理,完善生活服务设施。
进一步提高校园管理水平。完善&安全、优质、高效、和谐&校园管理保障体系,提高突发性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积极推进平安校园建设,确保校园安全稳定。打造数字化、生态化校园。
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保障学校事业科学发展
加强党的建设,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加强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校院两级中心组的学习制度,不断提高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治校理政,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切实做好在教师特别是高职称教师及优秀大学生当中的党员发展工作。实施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加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准则》。
,为学校事业发展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着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活化、人文化、诗意化,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感召力,凝聚力。加强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大投入,办好&红柳网&,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评选&师德师风标兵&,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建立管理工作首问制、责任追究制,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在全校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处室&,巩固学校&全国文明单位&建设成果,创建&全国文明标兵单位&。
为确保规划的全面实施,学校将以目标控制为重点,以过程控制为保障,建立规划控制体系。
、成立规划控制领导小组。负责对规划目标及实施的总体控制,建立与规划实施相适应的组织形式、人员配备及学校办学资源的调节和分配机制等,并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按照一定程序对规划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组织规划的学习、宣传和解释,让规划成为全校广大教职员工的共识和奋斗目标。
、对规划进行中期检查。定期召开规划控制研讨会,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估和考核,确保规划目标的客观性、正确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2013年底,对规划进行中期检查,推动规划的顺利实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兰州理工大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