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园归什么部门管理

郑州市市区滨河公园建设管理条例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郑州市市区滨河公园建设管理条例本词条缺少概述、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属&&&&性地区法规开始施行日起
为加强市区滨河公园的建设和管理,给市民提供优美整洁的游憩场所,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市区滨河公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本条例所称滨河公园,是指金水河、熊儿河、东风渠滨河公园以及市区其他河道的滨河公园。
滨河公园的界限范围,由市人民政府依法确定。滨河公园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应当服从郑州市防洪规划,滨河公园内的防洪、行洪设施必须服从市防汛指挥机构的调度指挥和监督。滨河公园为开放式公园,游人免费入园。滨河公园实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市滨河公园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市滨河公园的建设和监督管理工作。
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负责依法查处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市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滨河公园的建设与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实施公园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
(二)负责滨河公园设施的建设、维修、养护与管理;
(三)负责公园内园容和环境卫生管理;
(四)负责公园的水源开发和水体保护;
(五)负责公园内的防洪、行洪设施的维修、养护与管理;
(六)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害滨河公园的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有检举、揭发的权利。对检举、揭发有功者,市滨河公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给予奖励,并为其保密。沿滨河公园各区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滨河公园的建设管理工作。滨河公园的规划建设应服从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相协调。滨河公园总体规划由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会同市滨河公园行政主管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等部门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滨河公园内禁止新建非公园设施。已有的不符合滨河公园建设规划的建(构)筑物不得改建、扩建,违法建筑应当在限期内拆除。滨河公园内铺设各种管线,必须经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同意后,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在滨河公园内实施挖掘行为的,应当征得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同意,并按规定缴纳修复费用。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应在规划红线上设置明显的界限标志。
禁止损坏或擅自移动界限标志。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利用达标的工业循环水、净化处理废水、地下水、人防工程积水、地表水等多种方式为滨河公园提供水源,并保证适当水量。市滨河公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防汛指挥机构拟定滨河公园内的河道防洪方案,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市滨河公园行政主管部门及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应当按照河道设计要求做好滨河公园内河道的护砌、疏浚、清污分流等工作,改善水质。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定期蓄水、排水,保持河道内常年有水,并及时打捞漂浮物,保持水面清洁。禁止向滨河公园内排放污水、倾倒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禁止在河道内漂洗脏物。禁止擅自从滨河公园河内引水,确需引水的,应经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同意,并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公园的人行道、照明设施、井泵及其附属设施等的养护、维修,保证其处于完好状态和正常运转。禁止破坏、占用人行道。确需临时占用人行道的,必须经滨河公园管理机构批准,按规定缴纳占道费。禁止机动车、架子车、三轮车、畜力车在滨河公园禁行区段通行,确需通行的应经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同意。老年人乘坐的三轮车和残疾人专用车除外。
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在禁行区段两端设立明显的禁行标志。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应当设置供游人休息、娱乐的公用设施,并负责维护和管理。在滨河公园内禁止开办各类交易市场。
为满足游人需要,确需在滨河公园内开办服务性经营活动,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美化园容、不污染环境的原则,经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同意,并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滨河公园园林绿化规划,建设游览景区、公共绿地、建筑小品等园林设施。园林绿化建设应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配置景石、亭台、雕塑等景物。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应加强对园林绿化植物及设施的养护,对枯死缺株、损坏的应及时补植、维修。因建设施工确需砍伐、移植花木和拆除花坛、花带、草坪、绿篱的,必须报滨河公园管理机构批准,并按规定标准补偿。禁止占用公园绿地。因建设施工等确需临时占用绿地的,应经滨河公园管理机构批准,缴纳绿地占用费,并在限期内恢复原状。禁止下列损坏绿化植物和设施的行为:
(一)折采树枝、花果、剥刮树皮、攀爬树木;
(二)放纵畜禽啃咬树木、花草;
(三)踏踩明示禁止入内的草坪;
(四)损坏草坪、绿篱、花坛、围栏;
(五)在绿地上淋石灰、熬沥青;
(六)污染、损坏建筑小品及其他园林绿地设施;
(七)其他损害绿化植物和设施的行为。提倡和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规划营造纪念林,栽种纪念树,修建园林景观。 第六章 园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滨河公园管理机构负责滨河公园的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滨河公园环境卫生规划,设置公共厕所、果皮箱等环境卫生设施,并负责维修、养护和管理。在滨河公园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倾倒垃圾、随地吐痰、随地便溺、乱扔瓜果皮核、烟蒂等废弃物;
(二)焚烧落叶枯草及其他废弃物;
(三)在园林绿化设施、公共设施上乱贴、乱画、乱刻、乱挂;
(四)擅自堆放物料、搭建临时性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禁止擅自在滨河公园内设置广告。损坏滨河公园设施的,应当依法承担停止侵害、修理、更换、重作、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下列危害滨河公园行为的,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委托滨河公园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向公园内排放污水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用管道排污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二)以运输工具倾倒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的,可以暂扣运输工具,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三)擅自实施挖掘行为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四)擅自占用公园用地的,处以每平方米五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罚款;
(五)损坏公园固定设施的,处以修复费用二倍的罚款;
(六)盗窃、擅自砍伐花木的,责令补种盗伐花木株数十倍的花木,处以花木价值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
(七)破坏或擅自拆除花坛、花带、绿篱、草坪的,处以每平方米二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
(八)机动车、架子车、三轮车、畜力车擅自在公园禁行区段通行,处以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九)焚烧落叶枯草及其他废弃物、在河道内漂洗脏物的,处以二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罚款;
(十)折采树枝、花果、随地便溺、乱扔垃圾、瓜果皮核、烟蒂等废弃物或在公园设施上乱贴、乱画、乱刻、乱挂及踏踩明示禁止入内的草坪的,处以五元以上二十元以下罚款。滨河公园管理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执行防洪方案、防汛抢险指令、汛期调度运用计划的;
(二)违反规划,改变绿地和公园设施用途的;
(三)滥用职权,侵犯游人权益的;
(四)管理不善,使公园设施遭受较大损失的;
(五)违反规定收费、罚款的;
(六)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不依法制止的。本条例自日起施行。日郑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通过,日河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的《郑州市金水河滨河公园建设管理条例》同时废止。[1]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房管·服务 -- 郑州房地产网郑州市市区滨河公园建设管理条例【1】
&&&&【提要】法律知识管理 : 郑州市市区滨河公园建设管理条例【1】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郑州市市区滨河公园建设管理条例》的决议 (日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了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郑州市市区滨河公园建设管理条例》。会议决定,批准《郑州市市区滨河公园建设管理条例》,由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自日起施行。郑州市市区滨河公园建设管理条例(日郑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日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市区滨河公园的建设和管理,给市民提供优美整洁的游憩场所,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市区滨河公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本条例所称滨河公园,是指金水河、熊儿河、东风渠滨河公园以及市区其他河道的滨河公园。?滨河公园的界限范围,由市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第三条滨河公园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应当服从郑州市防洪规划,滨河公园内的防洪、行洪设施必须服从市防汛指挥机构的调度指挥和监督。?第四条滨河公园为开放式公园,游人免费入园。滨河公园实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第五条市滨河公园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市滨河公园的建设和监督管理工作。?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负责依法查处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第六条市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滨河公园的建设与管理,其主要职责是:?(一)组织实施公园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二)负责滨河公园设施的建设、维修、养护与管理;?(三)负责公园内园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四)负责公园的水源开发和水体保护;?(五)负责公园内的防洪、行洪设施的维修、养护与管理;?(六)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害滨河公园的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有检举、揭发的权利。对检举、揭发有功者,市滨河公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给予奖励,并为其保密。?第八条沿滨河公园各区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滨河公园的建设管理工作。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第九条滨河公园的规划建设应服从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相协调。?第十条滨河公园总体规划由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会同市滨河公园行政主管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等部门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第十一条在滨河公园内禁止新建非公园设施。已有的不符合滨河公园建设规划的建(构)筑物不得改建、扩建,违法建筑应当在限期内拆除。?第十二条滨河公园内铺设各种管线,必须经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同意后,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第十三条在滨河公园内实施挖掘行为的,应当征得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同意,并按规定缴纳修复费用。?第十四条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应在规划红线上设置明显的界限标志。?禁止损坏或擅自移动界限标志。
第三章水源开发与水体保护第十五条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利用达标的工业循环水、净化处理废水、地下水、人防工程积水、地表水等多种方式为滨河公园提供水源,并保证适当水量。?第十六条市滨河公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防汛指挥机构拟定滨河公园内的河道防洪方案,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市滨河公园行政主管部门及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应当按照河道设计要求做好滨河公园内河道的护砌、疏浚、清污分流等工作,改善水质。?第十七条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定期蓄水、排水,保持河道内常年有水,并及时打捞漂浮物,保持水面清洁。?第十八条禁止向滨河公园内排放污水、倾倒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禁止在河道内漂洗脏物。?第十九条禁止擅自从滨河公园河内引水,确需引水的,应经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同意,并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四章公用设施管理第二十条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公园的人行道、照明设施、井泵及其附属设施等的养护、维修,保证其处于完好状态和正常运转。?第二十一条禁止破坏、占用人行道。确需临时占用人行道的,必须经滨河公园管理机构批准,按规定缴纳占道费。?第二十二条禁止机动车、架子车、三轮车、畜力车在滨河公园禁行区段通行,确需通行的应经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同意。老年人乘坐的三轮车和残疾人专用车除外。?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在禁行区段两端设立明显的禁行标志。?第二十三条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应当设置供游人休息、娱乐的公用设施,并负责维护和管理。?第二十四条在滨河公园内禁止开办各类交易市场。?为满足游人需要,确需在滨河公园内开办服务性经营活动,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美化园容、不污染环境的原则,经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同意,并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五章园林绿化管理第二十五条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滨河公园园林绿化规划,建设游览景区、公共绿地、建筑小品等园林设施。?第二十六条园林绿化建设应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配置景石、亭台、雕塑等景物。?第二十七条滨河公园管理机构应加
特别声明:第三方登录
河南省会迁郑60年 金水路旁依次排开省府老建筑
在省会郑州,提起“行政区”,人们都知道是指金水路紫荆山一带的省委、省政府及众多省直机关的所在地。当年省会迁郑前,确定那一带为行政区,为它带来了这么多年的繁荣。时光荏苒,如今的金水路两侧高楼林立、商铺兴旺、行人如织。那么,在省会迁郑之前,河南的主政者们是如何规划设计一省中枢之地的呢?经历了怎样的波折,建设者们又是如何度过的? 记者 刘长征 沈翔 邱琦 【见证者说】金水路旁依次排开省府老建筑 今年9月2日,郑州市金水路与英协路交叉口人行地下通道投入试运行,人们不用再冒险横穿车水马龙的金水路了。如今金水路繁华似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量的省直机关坐落在道路两侧。从1954年第一批省直机关从开封迁来这里后,金水路就像它的名字一样,金光闪闪。 “当年我们单位就在金水路北,省委的东边。”82岁的王大秋是1954年9月随其所在单位河南省中苏友好协会从开封搬迁到郑州来的。他记得,当时他的单位就是现在省政府外事办的位置。 老人拿起纸笔,画出了金水路和花园路相交的图形,一边画,一边说:“路口西北角是河南饭店,西边是个小影剧院,再往西依次是统战部、中苏友协、省总工会、团省委,过了经五路就是省委北院、省军区。” 王大秋回忆,当时花园路以东有省政府、省公安厅、黄委会等,依次排开的省直机关一直延伸到燕庄,也就是现在的金水路未来路附近。 【史料记载】 中央发函催问河南省会迁郑 时任郑州市副市长的王均智回忆,1952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3次会议暨省协商委员会常驻委员会第10次联席会议一致通过,决定将省会迁往郑州,并成立省直建筑委员会进行筹备工作,争取1953年即行迁移。 具体的建设搬迁工作分两部分进行:省委、省政府成立筹建处,负责省直机关的办公用房、职工宿舍等方面的建设事宜;郑州市则负责为省直机关服务的相关工程建设。 因省直建筑工程任务量大,且开工较晚,致使省会未能如期于1953年实现迁移。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谢晓鹏教授研究这段历史时,还查到了一份1953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致河南省人民政府函,提及政务院批准河南省省会于1953年由开封迁移郑州一事,并询问:“现在已否开始迁移?预计何时迁移完毕?” 河南省人民政府当时复函称:“查我省郑州新址建筑工程今年开工很晚,且主要为平房宿舍,办公大楼现还正在设计,至于何时迁郑,尚难确定,需待确定后报告。” 谢晓鹏查到,实际上直到1953年7月,省直机关郑州新址建筑工程才正式施工。 【修改规划】 “棋盘格局”代替“歪门斜道” 行政区的道路大多横平竖直,但市中心的人民路却是东北、西南向的,这跟省会迁郑前的城市规划有关。 王均智回忆,1953年,在苏联专家穆欣的帮助下,郑州制定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以火车站作为郑州的大门,以火车站至省政府办公大楼的马路(现人民路)为主轴线,使人一下火车就能看见省政府大楼;再由主轴线向周围辐射,修建道路和建筑物。这样看起来虽十分壮观,但许多道路和相应的建筑物都成了东北、西南走向或西北、东南走向。 “我们当时不大懂城市规划,而且对苏联建设经验和苏联专家的意见非常重视,所以没有提出不同意见。”王均智说。 1954年春,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的潘复生到郑州视察正在施工的省政府工地,发现已建成的楼舍朝向不正。他说:“学习苏联的经验必须与我们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绝对不能生搬硬套、盲目模仿。中国人都喜欢住方向正的房屋,特别是坐北朝南的房屋,便于冬天向阳取暖,如果把整个建筑群和街道都建成斜的,会导致大多数房屋冬季向阳时间少,也使人不好辨别方向,不利于工作和生活,子孙后代都会骂我们。” 在潘复生的要求下,当时的建设立即停工。 随后,王均智带队到北京各部委去“取经”,集思广益,重新修改了郑州建设规划,大部分主干道按照正南北、正东西走向规划,尽量避免弯曲,使新、旧市区的主干道直接相通,城市大体上类似北京、西安等老城区的棋盘布局。 这样,“棋盘格局”就代替了“歪门斜道”,给了我们一个周正的郑州城。不过当时已建成的道路、建筑不能拆除,就留下了现在斜向的人民路。 【“经纬”分明】 济南的路名搬到郑州更“靠谱” 当时省直建筑委员会为省直机关在郑州市划定的建设区域为:燕庄以西、京汉铁路以东、金水河以北、现在的黄河路以南。这个区域后来就被人称作“行政区”。 王均智回忆,在潘复生纠正“歪门斜道”的会议上,与会人员当场重新商定了省委、省政府、省军区三大单位的具体位置,其他单位依次安排。在行政区内,有许多道路以“经、纬”命名。例如,经五路、纬二路等,这些道路的命名和王均智也有莫大的关系。 他说,郑州当时建设很快,给新建道路起名的事情就落在了他和另一名副市长王言头上。 王均智是山东人,在济南上过学,他想起济南的很多路都以“纬”命名,但名不副实,因为那些路都是南北向的。他就把郑州行政区横平竖直的道路用经纬线命名。而王言又在这个命名方式的基础上给小街命名,比如政一街、政六街等。 郑州市民政局地名办的一位负责人曾说,以前济南市地名办的人来郑公干,还感叹:郑州以“经、纬”命名的道路,比济南“靠谱”。 史海拾趣 “金水路”的命名 竟和节约有关 时任郑州市副市长的王均智还记得,金水路本来叫“金水大道”,1954年全国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时,一位副市长为了体现节约,说“别叫‘大道’了”。从此,这四个字的路名就“节约”成了三个字的“金水路”。 熟悉郑州的人都知道,京广、陇海铁路线将城市分成了东西两部分,“东郊”是以省委、省政府等省直机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西郊”最早的繁华地带则集中在棉纺路几个国营棉纺厂附近,就连市政府也是后来从东郊搬去的。省府、市府“两翼齐飞”的格局是怎么划定的?棉纺路为啥是斜的?陇海路为啥成了铁路单位的“大本营”?铁路对郑州的“割裂”真的不可避免吗?一切还要从郑州为迎接省会迁郑所做的城市规划说起。 记者 刘长征 沈翔 邱琦 【历史烙印】“苏式风格”建筑带斜棉纺路 今年9月19日,郑州市政府下发通知,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郑州纺织工业基地”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范围。“郑州纺织工业基地”即郑州国棉三厂的厂区和国棉三、四、五、六厂的生活区。 这几个国棉厂中,为啥单单将国棉三厂的厂区列入了文保范围?主要原因是国棉三厂的厂区建筑和其他几个厂子不一样,拥有上世纪50年代苏式建筑风格和特点。 当年,纺织厂中有一个顺口溜:“一厂马路三厂楼,四厂平房碰破头,五厂污水到处流。”其中的“三厂楼”说的就是国棉三厂苏联风格的厂区办公楼和生活区家属楼。 如今,这些带有明显苏式风格的建筑还在:方正的楼体,斗篷式大屋顶,屋顶上还有多个烟囱,家属房都带拐角,基本上一条回廊能住四户。 今年82岁的王大秋曾在河南省中苏友好协会工作多年。他介绍,国棉三厂当年建设时,跟北京、石家庄和西安的国棉厂,用的是苏联专家提供的同一张设计图纸。 当时苏联人喜欢把房子建成东北、西南或西北、东南走向,所以三厂的厂房很少有正南正北的,这也“带斜”了随后建设的四厂、五厂。当时这些厂子都一个挨一个地建在一起,厂门前的路就叫棉纺路,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棉纺路也是东南、西北斜向的。 【工业奠基】多部委“敲定”郑州工业区 王大秋的老伴荆秀荣,今年78岁,是郑州国棉三厂建厂时的第一批纺织女工。1953年国棉三厂就是在她家的土地上开建的。 “当时从现在的医学院往西都是村庄,有王立砦、十里堡、小刘庄、牛寨……政府把我们这些村庄整个迁走了,就在原来的土地上开始建厂。”陆续盖起了国棉一、三、四、五、六厂,还有郑州印染厂、河南省纺织机械厂等配套企业……郑州的工业区就此奠定。 时任郑州副市长的王均智回忆,1954年秋,因为郑州第一个城市规划用的是道路斜向的“苏式风格”,需要重大修改,他们只好进京向“老书记”汇报。 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的张玺是解放后河南第一任省委书记,在他主政河南期间,省会迁郑被“敲定”下来。 张玺立即责成国家城市建设局局长曹言行帮助解决。曹言行转请铁道部、水利部、一机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纺织部、电力总局等有关部门协助办理。经过十多天的汇报、交谈,分别解决了规划中和这些部门有关的重大建设问题,重新修改了规划。 其中,新规划确定郑州城市发展以向西、向南为主,纺织、电力、工程、机械等大型工厂企业都建在陇海铁路两侧。其原因除了利用铁路外,主要是因为这一带地势高、地下水位低、土质好,有利于建造大型建筑物,可以节约大量的投资和建筑材料。 【经济建设】市政府西移确立新市中心 管城街,从明朝时叫时丰街,清朝时改叫衙前街,一直是县衙所在地。民国时期,衙前街改叫中山前街。郑州解放后,郑州市人民政府设在这里办公,中山前街就改名为市府前街。 1964年,郑州市政府搬迁到西郊中原路新址,原址成了管城区政府所在地。1983年,这条历史悠久的老街道,经地名普查后更名为管城街,沿用至今。 郑州市政府西迁,在王均智从北京“取经”回来的规划里也早有安排。“1948年到1953年,郑州市委、市政府在现在的管城区政府所在地办公,这里原来是个县衙,从唐代开始历代县衙都建在这里。”王均智介绍,“当时考虑到在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搞工业化,把市中心放在京汉铁路以西的工业区内,便于为工业生产服务。” 从那以后,郑州形成了东区省府行政中心和西区市府工业中心“两翼齐飞”的格局,直至今天仍在产生影响。 【火车带动】陇海路成了“铁”字头的大本营 老郑州都知道,提起陇海路,那就是铁路局的“地盘”。从郑州火车站向西的陇海路两侧主要单位和建筑,大多都姓“铁”。 上世纪70年代初出生在郑州铁路世家的邱先生还记得,京广路和陇海路交叉口东北角有一个“拐角楼”,那是郑州铁路局物资供应站服务中心所在地。 “小时候帮大人买盐、打酱油都是去拐角楼,平时家里扯布做衣服、买个日用品什么的,也都去那儿。”邱先生说,只有买高档商品才去太康路上的郑州百货大楼。那时大学路以东、布厂街以西的陇海路两侧,都是铁路局的单位和家属院。拐角楼斜对面是铁路局机关,东边是铁路局工程处(现铁路局工程总公司),郑州火车站附近有机务南段、铁路公安处、铁路苗圃等。 “铁路对郑州的发展有决定作用,因此规划时就决定必须尽量满足铁路用地。”王均智回忆。 【历史缺憾】 铁路分割城市是“人为”的 当时的规划先确定了铁路编组站、二里岗铁路货运东站等的位置,为了解决铁路和街道的关系,郑州市坚持把铁路编组站向北推延跨越贾鲁河;把新发展的建设路,经解放路和老城的东西大街直接连通,作为城市的主干道。 王均智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同铁道部总工程师争执不下,郑州市建设局计划室主任程壬拿出数据和资料,同他们力争,我们的意见得以列入规划。过了几年,由于种种原因,原规划未得实现……由建设路直通东西大街的规划,因郑州铁路局擅自在郑铁分局附近修了车辆厂,未能直通,改由中原路越过铁路,经由正兴街、二七广场再接东西大街。” 从此,郑州市区就被铁路线“割裂”为东西两半。直到2010年底,解放路跨铁路线立交通车,郑州城市最早的规划者们几十年前的设想才得以实现。 市委大楼建设记 ◎1954年秋 郑州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确定郑州市政府西迁。 ◎1959年国庆节后 郑州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在郑州西郊建一座新的市委办公大楼。 ◎1960年9月 市委办公大楼主体建成,进行水电管道铺设和外墙粉刷时,赶上了“低标准”时期,饭都吃不饱,建楼等于奢侈,计划被搁置。 ◎1964年下半年 大楼得以继续施工,除了内部必要的设施外,外墙只用砂浆简单粉刷了一下,郑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就搬进去办公了。大家都知道,郑州的别称叫“绿城”。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郑州市区几乎所有的道路都被浓密的树冠覆盖,街边的楼房倒仿佛是点缀一般。而在省会迁郑前,郑州还是一座“沙城”,大风一起,黄沙漫天。郑州最初的建设者们是使了什么魔法,把这座城市从一个面目可憎的“老巫婆”变成了亭亭玉立的“白雪公主”? 记者 刘长征 邱琦 沈翔 【回忆“绿城”】 下小雨忘了带伞也淋不湿 “最近金水路上施工,又有不少法桐被砍了……”前不久,以环保为主题的“绿色中原”微信群里,环保志愿者彭保红发了一段儿这样的信息。 这不是彭保红第一次“护绿”。今年文化路大修,700多棵行道树要移走、砍掉的消息传出后,她就和几个志愿者给大树绑上绿丝带,还一起去相关部门要求查询道路修建规划,看看“移栽”是不是必要。遗憾的是,收效甚微。 作为一个老郑州,彭保红对郑州的树有着异乎寻常的感情。 1972年,6岁的彭保红来到郑州,就被这里的绿色所吸引。 “当时文化路上的法桐枝叶遮天蔽日,从南到北就像一个绿色的走廊。”彭保红回忆,当时文化路上种了4排法桐,路上车不多,一眼就能望到头,夏天阳光几乎晒不到路面,下小雨忘了带伞也淋不湿。 而金水路、花园路、人民路等主干道,也都和文化路的情形差不多,整个城市笼罩在绿色的海洋中,走到哪里都是一片葱茏。 【难以想象】 风沙曾经“比北京还厉害” 从彭保红发在微信里的老照片可以看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俯瞰郑州,就感觉房子是建在森林里的,树比房子多得多。 但恐怕很多人都难以想象,其实在省会迁郑前夕,郑州还是一座“沙城”。 “当时郑州东边是沙区,西边是黄土丘陵,再加上紧邻黄河,土地沙化很厉害。现在,金水区是全市最繁华的地方,可是1953年前还是沙岗遍野,少有人烟。”时任副市长的王均智回忆,现在绿树成荫的碧沙岗公园当时叫“白沙岗”,也是一片荒芜的陵园。 1954年从京来郑支援郑州自来水厂建设的张书臣老先生回忆,当时郑州市区里大风一起,只见黄沙遮天蔽日,“感觉比北京的风沙还厉害”。 【“法奴”引桐】 冠大叶浓生长快终成“市树” 1951年,时任郑州市委书记兼市长的宋致和、时任副市长史隆甫为改善城市环境,已经开始大力倡导种树。但是究竟选择什么树种却费了不少心思。 建国之初,经济困难,只能种便宜的树。开始选的是刺槐,这种树好活、便宜,在德化街、二七路上都栽了,可感觉这种树树形、材质都不好,是否在全市种植还难以敲定。 有一天,史隆甫激动地找到王均智,拉他去看几棵高大的法桐。史隆甫曾留学法国学建筑,对法桐也比较了解,认为这种学名叫悬铃木的树种比较适合在郑州大面积种植。 王均智也看中了法桐高大的树干和宽阔的树冠。他们向宋致和一汇报,大家认为,法桐树形好,生长快,树荫大,可以在郑州广种。很快,政府把如今的动物园、东风渠到省人大、肿瘤医院一带全建成苗圃,培育法桐等树苗。 这其中还有个小插曲。推广法桐时,有人拿史隆甫留法的经历做文章,说他从上海旧法租界引进法桐,是“法奴”。受此打击,史隆甫不想再抓种树了。宋致和开导他:“别听人瞎扯,留法就是法奴?留苏不是成了苏奴吗?”一番话让史隆甫放下思想包袱,往返于郑沪之间,引进数百万株法桐树苗。 2007年,法桐被市民选为郑州“市树”,这个“绿城”的功臣终于享有了它应得的荣誉。 【全民植树】 数年不断成就“绿城”美誉 河南省林科院研究员董云岚是1956年从洛阳林校中专毕业分到省林业厅的,从那时起就一直在郑州。他说当时郑州市政府新规划的道路90%栽的都是法桐。 “法桐生命力旺盛,扦插就能活,郑州土质松软,非常适合法桐的根系深扎,所以郑州的法桐长得也特别好。”董云岚说,“有不少法桐是从南京引进的,结果在郑州长得反比在南京还好,搞得南京市园林局还派人来学习经验。” 1954年,郑州的植树造林重点转移到市区,当时市政府提出:“路修到哪里,绿化到哪里,工厂建到哪里,绿化到哪里。”全市都兴起了义务植树的热潮。每周六,工人、学生,还有机关干部都上街植树,虽然没人给钱,但大家干劲很大,成活率也高。 连续数年不间断的全民植树活动,很快取得了看得见的实效:三五年后,树大成荫;十来年后,绿满郑州。 董云岚说,1958年之后,很多法桐就超过了三四层的楼房,遮盖了楼顶,放眼望去,城市尽是绿荫。 【首个公园】 人民公园初建河水浇花蓖麻当绿 在法桐绿荫成带的同时,郑州市也在成片地植绿,建设绿地公园就是其中一项。 1951年,郑州市政府决定在西太康路以北、金水河以南、铭功路以东、北二七路以西的区域辟建人民公园,郑州解放前的胡公祠、彭公祠也包括在内。这是当时郑州建设的第一个公园。 《人民公园志》记载,建园前,胡公祠西墙外是乱坟岗,北墙外是一条河沟,为金水河旧河道,一片荒草瓦砾。建园时,人们在此河沟旁的荒坡上挖湖堆山,引金水河入园,供湖中蓄水。 当时设备简陋,也没有自来水装置,饮水靠井水,浇花靠河水,提水上山,抬筐运土,没有绿篱笆,就种扫帚苗代替;没有木本花丛,就种蓖麻代替。 1952年,人民公园初具规模,8月1日对群众正式开放,暂不售门票。到1953年元旦才正式售票,当时票价2分。郑州市民终于有了一块休闲娱乐的绿地。 后来,郑州陆续修建了碧沙岗公园、紫荆山公园、绿城广场等公园绿地。但论面积最大的绿地公园,仍非人民公园莫属。 “绿城”是中央领导 先叫起来的 虽然按照官方说法,郑州“绿城”的名字是因为绿化率在全国名列前茅而得名的。但是河南省林科院研究员董云岚有一种更受民间认可的说法:上世纪70年代,有中央领导坐飞机路过郑州,看到郑州城市绿化这么好,就说:“这真是一座绿城啊。”这件事经当时媒体报道后,郑州“绿城”的名声就享誉全国了。如今的紫荆山是郑州数一数二的繁华地带。但是在省会迁郑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和荒地。为了让上万人的迁移大军在郑州落得住脚,郑州市民投入到紧张的准备当中。衣、食、住、行、娱……新市民们各个方面的需求,既让建设者们倍感压力,也让他们感到兴奋——郑州这座城,要大变样了! □东方今报记者 刘长征 邱琦 沈翔 【省会迁郑】 紫荆山开启繁花似锦的年代 紫荆山大概是郑州这座城市最繁忙的路口了。 三层立交桥,5个路口,十几个公交车站,从早晨五六点钟开始,就有市民在紫荆山公园晨练,紧接着就是车水马龙的上班高峰,一直“闹腾”到深夜12点还不罢休。赶上周末或节假日,周边十多家商场、超市、影院更是人气旺盛。恐怕很少会有人知道,在60年前,紫荆山是什么模样。 时任郑州市副市长王均智说,在省会迁郑前,紫荆山“沙岗遍野,少有人烟”,为迎接迁来省会的各级机关单位,这里进行了紧张的建设施工,不但建起了办公大楼,也设立了门市部、菜场、澡堂、理发店等生活设施,这才开启了紫荆山繁花似锦的年代。 1954年,22岁的王大秋随省委下属的河南省中苏友好协会从开封迁来郑州。他的工作单位就在省委旁边。 他回忆,现在花园路花园商厦、邮电局那一片有一个大型的供销合作社,从现在的纬四路一直到纬二路。里面就像现在的超市一样,用得着的日用品都可以买到。供销合作社路对面,是一个大菜场,里面可以买到青菜和猪肉,还有洗澡、理发、照相的地方。他单位旁边还有一个小影剧院。 “那个时候,大家的物质要求也不高,对迁郑之后的生活已经很满意了。”王大秋说。 【迅速行动】 一座城为万人顺利迁郑的努力 在王大秋满意的背后,是郑州一座城为迁来的上万人而做的努力。 按照当时省会迁郑工作安排,省委、省政府负责省直机关的办公用房、职工宿舍等方面的建设事宜;郑州市负责为省直机关服务的工程建设。 日,郑州市委决定成立郑州市欢迎省会迁郑委员会,由王均智为主任,省政府秘书长杨宏猷、郑州市政府秘书长张北辰等为副主任。 日,在郑州市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张北辰发言说:“由于省级机关的迁郑,无论固定人口或流动人口必将增加(据了解省级机关工作人员下半年将有5000名迁郑,若加上家属郑州市固定人口或流动人口将增加15000人左右),反映在城市内部的供求(包括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等物质和文化生活)关系方面必将发生新的变化,一切物质文化生活的供应工作必将更加繁重。” 时任郑州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萧枫回忆,为此,当时郑州市建委、建设局、粮食、商业、供销、交通、公安、民政、房管、文教、卫生、邮电、电业以及铁路等部门“都迅速行动起来”。 日一份《郑州市欢迎省会迁郑工作总结报告》记载:“由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各行业积极配合,广大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省会迁郑的各项准备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并按要求及时完成,从而保证了省直机关陆续顺利地迁郑。” 【支援郑州】 建设当时工艺最先进的自来水厂 1954年7月,17岁的张书臣从北京来到郑州,一下火车,他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郑州火车站还是用席棚搭的,不远处木质的二七纪念塔对面,是一座大约5层楼高的水塔,人们拿着各式各样的木桶到水塔附近的供水站去打水。 为了适应省会迁郑带来的大量饮水需求,1953年郑州市政府开始以贾鲁河为水源,以西郊柿园水厂为厂址,筹建郑州市自来水厂,同时,自来水管线也开始敷设,以解放路为起点,管网敷设铭功路、太康路、正兴街等26条街道,长度12.48公里。 张书臣原来在北京一家机械厂工作,他来郑就是为支援建设自来水厂的。张书臣跟工友们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在工地和水厂工作,“那时候,虽然觉得累,但没啥抱怨,一心想着早点儿能让自来水流进千家万户”。 1955年,郑州自来水厂投产,日供水能力在8.5万立方米。 张书臣说,郑州自来水厂的设计脱胎于天津自来水厂,而它比天津还好的是,它的滤水池采用了当时先进工艺,可以定时“反冲”滤层里留下的脏东西,从而加快过滤速度。 【人才奇缺】 市领导到火车站欢迎理发师傅 像张书臣一样从外地来支援郑州建设的技术人员还不少。 当时郑州奇缺理发、修理、照相之类的技术人才。王均智找到曾任郑州市委书记、后调任广州市委第二书记的赵武城,求他“拉兄弟一把”。当几百名广州各行各业的师傅到达郑州火车站时,郑州市领导专门举行盛大欢迎仪式。 由于财力物力非常困难,政府只在南关和人民路东侧建了两处简易平房的“工人新村”。如今人民路上的公交站还有“工人新村站”。虽说是“新村”,但其实是建设者用毛竹、芦席、牛毛毡、芦苇秆搭成的简易工棚。 对于从上海、江苏、湖南、湖北等地调来的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来说,最大的“困难”是没米吃。就连北京来的张书臣最早也吃不惯工地上的红薯面、高粱面做的黑馍。 计划经济体制下粮食调拨极为困难。王均智当起了“大米市长”,以“协作”名义交换彼此的特产,用本地的大枣和花生,从南方“协作”来不少大米,用煤炭从舟山群岛换来鱼虾,为工人们改善生活。 郑州“老照片” 艳芳照相馆的模特照风波 随着广州工人来到郑州的还有一批当地的服务行业。艳芳照相馆就是那时落户郑州的。 广州援郑人员不仅带来了在当时来说较为先进的照相设备,而且带来了暗房、整修、着色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当时,有一个顺口溜:“照相到艳芳,做衣裳到大昌”。 艳芳照相馆刚来郑州时,陈列在橱窗中的,不是“女披扫地白纱,男着燕尾西服”的资产阶级结婚照,便是古香古色仿西厢式的仕女相片。不少前来照相的郑州人,看到这种怪照片扭头便走。人们批评这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天地,为资产阶级鬼怪思想招魂”。 时隔不久,在橱窗和前厅里便出现了戴柳条帽的工人、扎白毛巾的农民、纳鞋底的家庭妇女……艳芳照相馆的服务人员争先恐后地下工厂、入农村、去连队、到街道,深入实际生活,拍摄出了许多感人的好照片。日,河南省委决定省直机关分4批开始迁移,至日,浩浩荡荡的7000人大军,乘坐绿皮火车,从开封搬迁到了郑州,从7朝古都走进了新建的省委、省政府办公楼,郑州的历史翻开了新篇章。此前,已经有多个单位搬迁到了郑州,他们住进了具有当时时代色彩的苏式建筑中,面临着人生中的许多第一次……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李凌 记者 邱琦 沈翔 【苏式建筑】 建于50年代的老家属院传说 今年8月份,居住在郑州市国基路上的秦女士,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为了能让今年刚考上八中的儿子安心学习,她决定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去八中附近租房,照料儿子。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在纬一路、经五路附近找了好几天,才找到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房租一月2800元”,而她自己四室两厅的新房租金一个月才2600元。 “虽然这一块儿的房子比较旧,面积也比较小,但因为属于行政区,幼儿园、小学、中学配套齐全,所以很难租到。”年过八旬的丁丰老人已经从省委办公厅退休,现在和孩子一起住在郑东新区的一栋高楼里,但他打心底里怀念曾经住过的家属院。“我上世纪50年代住在纬四路与政六街交叉口以南,有两层小楼,那是苏式建筑群。” 这些建筑还包括省公安厅北面的原省高法的苏式建筑群、政一街八角楼、顺河东街黄委会家属区的苏式建筑群、河南药检所苏式建筑的遗存、河南饭店、新华社河南分社老办公楼等,“门框使用的是石材;内嵌钢网的楼梯,相当耐磨;水磨石的楼梯扶手,苏联模式的翻版。”丁丰老人回忆说,也许受苏联集体农庄模式的影响,对于洗衣服和做饭这些琐事,已经不属于社会主义建筑设计考虑的对象,因此,做饭和洗衣服非常不方便。“但从开封的小平房搬到楼房里,大家已经很满足了。” 【搬迁启动】 省邮电局、省银行等单位先行搬入 日,河南省委同意组织部关于机关迁郑的安排,初步确定省直各单位搬迁的时间表:当年7月以前迁郑的已有省邮电局等3个单位;8月有省银行等3个单位;省委、人事厅、公安厅、政法委、农林厅、财政厅、计委、军区、河南日报社、广播电台等35个单位在10月15日至25日搬迁;文委等9个单位拟于1955年上半年迁郑。 按照计划,省会迁郑拟于1953年进行,因为“三反”运动暂时搁置了一年。 “实际上,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省直机关及宿舍建设还没有完工。”时任郑州市副市长、“欢迎省会迁郑委员会”主任委员的王均智说,省会迁移工作千头万绪,特别是省直建筑工程任务量大,且开工较晚,致使省会未能如期实现迁移。 “1953年底到1954年春,部分建筑量比较小的工程已经完工。”王均智说,所以,省邮电局、省银行等单位先行搬入,而省委、省政府等单位办公楼建设比较慢,搬迁时间较晚。到当年10月底,包括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等省直和部队机关的近7000名人员才全部迁往郑州。 【集中学习】 咋开关水龙头咋使用抽水马桶 丁丰亲自经历了日的省会大搬迁。 “当天上午,大家乘一列从开封直达郑州的专列搬迁,就是过去常见的绿皮车,坐的都是硬座,在路上跑了两个多小时才到郑州。” 来了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集中学习,主要内容有三项:如何开关水龙头,如何使用抽水马桶,不要往墙上钉钉子。副省长王意斋主持召开干部大会,专门在会上教大家咋用抽水马桶。 “抽水马桶大家都是第一次见到,虽然已经学习过怎么使用,但不少人经常忘记便后冲水。”他说,“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当时从新密调来的一个同事,他是第一次见到电话,很新奇。电话响了,他赶紧去接,但拿颠倒了,听不到声音,就大声嚷嚷说电话坏了,惹得大家一阵哄笑。” 办公室设备很紧张,不少桌椅还是从开封运过来的。一般干部坐“两面椅”,用老漆木头桌。处级干部以上坐皮椅,用玻璃压绒布大木桌。宿舍也很紧张,县级干部每人一间,很多工作人员都是集体居住,一般是两个人一间。 【两地分居】 住房紧张 家属和保姆一律不搬 日,在“讨论省直搬家”的省委会上,有一条“住房紧张,所有家属和保姆一律不搬”的硬性规定,让许多当事人记忆深刻。 “当时搬迁过来的年轻人居多,但也有一部分已经成家,家属只能留在开封。”原省政府省直机关住房办退休干部胡劲回忆道,好在搬迁过来的干部、职工吃住都在省委,不用自己做饭。而且办公厅机关还留了几间“机动房”,供分居的夫妇周末团聚。直到两年后,分居两地的夫妻才相继调到郑州,有的时间更长。 尽管没有来郑前想象的那么完美,但在胡劲和同事们的眼里,新省会优美的办公环境确实很漂亮,“金水大道非常宽,省委南院很大,金水河两岸都是空地,我们在那里种了玉米、花生、南瓜。去德化街商店买东西很方便,河南饭店旁边也有门市部”。 从1949年3月诞生,到1954年10月迁离,河南省委机关在开封停留了5个春秋。“河南省领导机关迁郑,是与全省全市人民利益攸关的重大事情,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拥护这一重大举措。省会迁址,标志着河南建设进入了新时期……”日,在欢送省领导机关迁郑大会上,开封市市长姜鑫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 史记迁移 日,省直机关分4批开始迁移。 第一批为10月6日~9日,有11个单位共1035人; 第二批为10月7日~9日,有7个单位共1096人; 第三批为10月12日~15日,是省军区共2275人; 第四批为10月13日~16日,有18个单位共2015人。8月份,郑州市东明路打通工程完工。不少人不明白的是,东明是山东的一个县,郑州为啥有个路叫东明路?其实,这和当年的郑州专区有关系。解放前后,开封专区与郑州专区分分合合,上演着一幕幕变迁故事。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李凌 记者 沈翔 邱琦 【路名故事】 东明路缘于东明县曾属郑州 8月中旬,郑州东明路(丰产路-农业路)打通工程完工,正式通车,东明路结束了“断头”的历史。 东明路的路名是咋来的?郑州刚解放时,曾经管辖过东明县,东明县原来曾属于河南省,为了纪念,这条路就起名叫东明路了。 实际上,东明先后归河北、中原省、河南省管辖,最后又归属了山东省。菏泽地方志记载:东明县,1914年~1948年,归河北省管辖;1949年8月,平原省在新乡成立,属平原省菏泽专署;1952年11月撤平原省,改属河南省郑州专区;1955年10月改属开封专区;1963年4月,划归山东省菏泽专区;1967年属菏泽地区;2000年属菏泽市。 【范围变化】 郑州“地盘”最大时曾管16县 92岁的张成仁老人曾任郑州邙山区副区长,郑州历史的变迁,都存在于他的记忆中。 “日,郑州市分别建立第一、二、三区。市区总面积为5.23平方公里,人口16.4万;郑州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宋致和任市长。”他拿出当年的工作记录本,认真辨认着已经变淡的字迹。 “当时,我在郑州市一区担任粮食科副主任(后担任郑州郊区、邙山区副区长)。”他说,解放前,郑州市隶属豫西行署领导,1949年1月,豫西四分区改组为中共郑州地委、郑州专员公署,下辖新郑、密县、登封、巩县、荥阳、成皋等7个县,公署驻地由登封县的大金店迁到荥阳。 日,原陈留专区所属陈留、尉氏、开封、中牟、洧川、兰封、杞县、通许、考城9县及原平原省菏泽专区所属东明县划入郑州专区;撤销郑县,并入郑州市及中牟、新郑2县。 “这时的郑州专区辖16县,是历史上郑州管辖面积最大的时期。”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介绍,1953年以前,荥阳是郑州最大的一个县,往东管辖到须水以及过西流湖至柿园,包括南边的侯寨乡。是年,荥阳县的须水区以及贾峪区的15个小乡划归郑州市郊区管辖。 【区划变迁】 郑州辖区几经扩充收缩 1954年省会迁郑对开封市的影响是深远的。 当时的郑州,还有地委及专区一级机关,为使开封市不因省会迁郑而受太大影响,日,河南省委确定中共郑州地委及专区一级机关由荥阳县迁往开封市。 195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郑州专区改名开封专区,专员公署驻开封市,办公地址选在省政府大院。 1955年上半年,郑州地委改名开封地委,原地委书记张健民调任河南省委组织部长。 “全区(专区)下辖陈留、开封、通许、兰考、荥阳、新密、中牟、登封、巩义、新郑等13个县。”时任郑州市市长王均智说,1957年,撤销陈留县,并入开封县,专区辖12县。1958年大跃进时,省委又将荥阳、密县、巩县、新郑、登封5县划归郑州市,这是郑州市第一次带县;但到了1961年,中央7000人大会后,将原属郑州市的新郑、密县、登封、巩县、荥阳5县又划入开封专区。“辖区又小了许多”。 【幕后细节】 曾有5县不愿意划归开封 1951年8月,时任洛阳市长的王均智奉命调任郑州市副市长,那年他35岁,而当时的郑州市,仅仅是在原郑县上建立起来的,面积非常小。 “其实,当时将新郑、密县、登封、巩县、荥阳这5个县划入开封专区,他们是不同意的。”王均智介绍,原因有三个,一是当时的郑州市领导比较稳当,跟着郑州市不会犯大错误;二是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一级批发站归中央管,二级批发站归省里管,三级批发站归市里管。郑州市对这些县比较照顾,在物资划拨上能多给一点就多给一点,在征粮上,几个县反映有困难,就给予减免。还有就是这些县去郑州市办事比较方便,人还比较熟,去开封比较远,“虽然这些县不情愿,但没有办法,只能跟过去了”。 1958年12月,中央批准取消商丘地区建制并入开封地区,原开封地区西部5县划入郑州市,新开封地区共辖21个县,1100多万人口,张申任地委第二书记。“这时的开封是历史上管辖县最多的地区。”王均智介绍,1961年12月恢复商丘专区,原并入开封专区的商丘专区又被划了出去。 【史海浮沉】 郑州开封的“恩恩怨怨” 省会搬迁后,郑州取代开封,成为河南的政治中心。 1962年,开封市改由省直辖。1963年,东明县划回山东省菏泽专区。1969年,撤销开封专区,改置开封地区。1971年,将开封地区荥阳县划归郑州市领导。“当时的区划征求过郑州市的意见,在讨论时,我坚决主张要荥阳。”王均智介绍,后来,省委同意了,这样,不但郑州山川相连,而且秦始皇时的荥阳郡又统一了。 郑州地方志记载:日,撤销开封地区行政公署,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制。将巩县、新郑、密县、登封、中牟5县划归郑州市管辖(从此郑州范围确定至今)。将开封、兰考、尉氏、通许、杞县5县划归开封市管辖。 “建国前后,郑州诸县与开封专区进行了分分合合 ,合合分分,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教授认为,“从区划表中可以看出,郑州开封,历史上就是一家亲,一笔糊涂账,让人说不清道不明。” 机构变迁 ◎1949年后,原“行政督察区”改称“专区”,是“专区行政专员公署”的简称,为地级政府,下辖若干县市。 ◎1970年代,专区改称“地区”,成为“地区行政专员公署”的简称。地区公署作为省级政府派出的一级行政机关,负责所辖地区的行政管理,同时,设置地区中级人民法院负责审判事务,省级检察院设置地区检察分院,负责行使法律监督职能。 ◎1982年,我国将地区一级行政单位改为设区的地级市。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及省一级群众团体乘火车由汴迁郑,从此,郑州这个新兴工业城市成为河南省的省会。11月3日晚,郑州举行了省、市直属各机关及各界代表1400多人参加的联欢晚会。 联欢晚会的内容是什么?有多少人搬迁到了郑州?留守开封的,还有多少……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李凌 记者 沈翔 邱琦 【晚会特色】 第一次放映了彩色电影 郑州火车站东、西广场相距400米,因没有直接联络通道,出错站的乘客只能绕一个大圈通过。不过,这种窘状就要解除。郑州市规划局网站的规划显示,郑州火车站东、西广场将连通。
郑州火车站的变化只是郑州60年变化的一个缩影。 日,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及省一级群众团体乘火车由汴迁郑。对于时任郑州市副市长的王均智来说,日那天晚上的联欢会仍记忆犹新。因为,能参加那次会议的,可不是一般人。“除了省市各机关党政军负责同志,主要是郑州市及郊区的人民代表,以及省市直属机关代表,共有1400多人,我因为有别的工作,就没有参加,但当时的情况都知道。” 当时在省中苏友好协会工作的王大秋老人回忆说:“我们单位有30多名干部,除了秘书长参加外,其他人都没有机会参加。” 当晚7点10分,联欢会正式开始,时任郑州市市长的宋致和首先致词,他代表郑州市人民对省会迁郑表示热烈欢迎。“今后郑州市长期的工作方针,就是为生产建设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为省会服务,为省会服务就是为全省4400多万人民服务”。 联欢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据当时的河南日报报道,省市领导讲完话后,郑州市一等工业劳动模范威婉、郑州市郊区前锋第一蔬菜生产合作社副社长孙玉堂相继讲话,都以无比兴奋喜悦的心情,热烈欢迎省会迁郑。“会场上始终充满着热烈、亲切、兴奋、团结的气氛”。 晚上8点10分,联欢会结束,会后放映了苏联彩色影片《黑孩子》。“这是郑州放映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去现场的人都高兴坏了,没有看到的人都很羡慕。”82岁高龄的王大秋老人至今还感到遗憾。 【搬迁故事】 从皇城搬到“麦地”也愿意 新中国成立后,还是中学生的何季昭,被省农业厅录用,成为厅里下属一个二级机构的工作人员。“当时刚解放,干部以部队转业军人居多,有文化的人很少,因此,省直机关从初中、高中学生中动员了一大批学生参加工作。”今年81岁的她头脑清晰,回忆着60年前的那一幕。 “1954年省直机关搬迁时,定的原则是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和一级机构如省直机关、群团组织先搬迁,二级机构暂时留在开封。”她说,当时一、二级机构共有上百个,其中二级机构有二三十个,有一两千人。 而根据日的《河南省人民政府报告》,因为办公楼还没有盖好,当时,还有省文化厅、教育厅、卫生厅等9个单位尚未迁郑。“拟于1955年上半年迁郑”。 “其实从条件看,开封并不差:郑州当时只有一个火车站,连卖小吃的也没有,郑州行政区这一片当时是一片荒野,燕庄东边、农业路北边都是麦田。而开封是皇城,卖小吃的很多。”何季昭介绍,“尽管来了以后条件也很艰苦,但搬迁是省委定的决策,大家都愿意。” 眼看着自己所在的农业厅的干部们都搬到了郑州,她和留守的几十名同事感到很焦急。“机关都走了,大家都感觉没了主心骨,就像离开娘的孩子一样盼着赶紧搬。”她说,他们隔一段时间就跟厅里管基建的干部打一个电话,询问办公楼建设进度,看什么时间能搬去,有同事还在周末去郑州看了看新办公楼,回来一说把大家羡慕得不行。直到1955年夏天,她所在的机构才搬到了郑州。“我们这才有了回家的感觉,真好”。 考虑到省会迁郑后,一部分省直机关和干部学校仍留驻开封,日,省委决定建立中共河南省直留汴机关临时委员会,包括省政府交通厅总支、文化厅总支在内的28个机关留守开封,这些机关除接受省委领导外,还受开封市委领导。 “一直到1955年下半年,留守开封的所有单位都陆续搬到了郑州。”王均智介绍,至此,省会迁郑终于完成。 【搬迁人数】 近万人从开封搬到郑州 这次大搬迁,有多少人从开封搬到了郑州? “截止到日,省直机关搬迁过来的总人数有6000多人。”王均智说,省里计划是6621人,但具体人数不太好统计,因为搬迁时间跨度长、单位多,有的单位搬来以后,因种种原因还有人员回去的。 《开封日报》日发表的文章说,1954年以前,河南省省会设在开封,人口近40万。1954年秋,由于省会搬迁,近万名公务人员、社会名流、专业人士等随之迁郑,为郑州注入了活力。 “搬迁应该还包括1955年搬过来的一些省直机关和二级机构,有一两千人,加起来有8000多人吧,一直没有具体数字。”王均智介绍,“开封日报这么说也没有错,因为省会迁郑,除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外,还有一些商界人士、技术人员、后勤人员及部分家属、孩子都跟随了过来。这些人员都不包括在搬迁的政府人员名单内。” 新闻链接 省会迁郑大事记 ◎日,河南省政府向中南军政委发出(52)府秘字第77号函,正式提请省会迁址。 ◎日,中南军政委“同意河南省会由开封迁郑州市,并成立省直建筑委员会,驻郑修建,争取明年迁移”。 ◎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复函,表示“河南省省会拟于1953年由开封市迁移郑州市。经核同意”。 ◎1954年2月,省委召开办公会,认为要先盖好省政府大楼;单位要逐步搬,用过渡办法。 ◎日,省直机关在郑修建房屋首批任务即将完成,省委成立迁移委员会。 ◎日,省委初定省直各单位搬迁时间表。 ◎日,省委决定分4批迁移省直机关。 ◎日,开封市召开大会,欢送省会迁郑;当年10月底,省直机关全部迁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目前没有跟贴,欢迎你发表观点
图片,文字等缺失或错误
色情,暴力等非法内容
广告,重复文章等垃圾内容
我有话要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郑州市金水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