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树为什么掉叶子刮风时地上的叶子会形成一个小漩涡

如何化解中国北方的干旱与荒漠化危机
共 3880 浏览 10 回帖&&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0 小时
如何化解中国北方的干旱与荒漠化危机
  如何化解中国北方的干旱与荒漠化危机
  刘国文
  现在的中国北方地区干旱少雨、河流枯竭、地下水迅速减少,面临严重的荒漠化、沙漠化危险。而五、六十年以前,这里还相当的温和多雨、河流遍布、树木繁茂。恢复生存环境的关键在于解决干旱问题。干旱问题解决不好,北方大地就会很快成为荒漠或沙漠。到了那时候,即使实现了民主、公平、富强和先进,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也只能生活在沙漠之中,生活也将永无美好可言。
  一、解决干旱的途径
  解决中国北方干旱问题的关键乃是获得地面水,只要有了充足的地面水就能解除干旱、恢复植被。在此将地面到地面下约一米之内的水称为地面水。由于只有这个范围内的水能自然地为大部分的植物所利用,天然地维持大部分植物的生生不息,在植被维护中起决定性作用,所以特别分开提出。与此相对,将离地面向下超过1米的水称为地下水。除了已长成的树木外,地下水很难能为大部分的庄稼、花草和幼树所利用,没有地面水而只有地下水,生态就会逐渐恶化,庄稼和其它低矮的草本植物和幼小的树苗就会无法生长。而在没有地下水的情况下,地面水本身就足以保持植被。因此,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获得并保持地面水。
  下雨和把地下水提升为地面水是使一个地区得到地面水的两个主要途径。另外就是把其它地方的水通过河流或管道引过来。引水的作用往往有限,只能泽及较小的区域,无力扭转全局,而且还会破坏原有河流的下游的生态,容易导致那些地方干旱。如果改流后在南北方向移位过大,新分出的河水在润泽万物后蒸发的水气就无助于原河流的上游的降雨,容易导致上游的干旱和沙漠化。这样,调走的水过多时,原来的河流从上游到下游都会很快干涸,用于调水的河流和管道也就很快无水可调。因此这无疑是一种杀鸡取卵的方法:可能能很快地得到一个蛋,但持续下蛋的鸡死了,以后也就无法再有蛋了。现在大力实施的南水北调就是这么一回事。调的少了,如此劳民伤财又破坏沿途植被、还导致风沙飞扬的大破坏、大污染工程还值得吗?若仅仅是为了北京人的吃水问题,用低于百分之一的投资来淡化海水就绰绰有余了。如果同时还想兼顾北方的灌溉问题,那就会由于调水太多而毁了长江水系,使干旱和沙漠化由北到南漫延到整个中国。由于以上显而易见的原因和大到不能再大的危险性,我不会将南水北调视为解决北方旱情、恢复北方生态的方法之一,在此不予更多考虑。
  那利用地下水呢?按我们现有的知识,地下水都要靠地面水的向下渗透来补充、维持,在地面水缺乏的情况下,地下水也只能越来越少。这时再把地下水抽上来转化为地面水只能进一步加速地下水的消亡。所以,在缺乏其它补充水源的情况下,靠打井抽水把地下水转化为地面水仅仅在短期内可行,但无法持久。当然,如果有一天发现象地面的河流都百川奔流归大海一样,地下也有河流将水逆向由大海输送到大陆内部,情况就另当别论了。因为那样的话,我们就可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地下水,只要不超过几百米深,就不必担忧整个中国北方化为沙漠了。目前看来,这种可能性极小。首先是中国北方的地下水位越来越低,并不曾在某一个深度遇到取之不尽的水源,反倒是下降的越来越快。其次是在濒临大海的阿拉伯和埃及的沙漠中也不曾找到取之不竭的地下水。因此,我们目前只能说地下水的维持依赖于地面水的补充,在缺少地面水的情况下,地下水会越来越少。以我在石家庄地区的家乡为例,现在地下水位已降到离地面一百米左右了。而三十年以前,在我小的时候只有十米左右。我不知道再过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以后,会是什么样子。那时还会有能抽取的地下水吗?地里还有庄稼吗?城市人还有水可喝、有澡可洗吗?
  我们现在只能相信地面水是地下水的唯一来源,地面水的缺乏必然导致地下水的枯竭;将地下水大量抽到地面用于农业和工业,只能加速地下水的消亡;依中国北方地下水的下降速度来看,二、三十年之内很可能将再无地下水可用。因此,剩下的地下水和其可开采的时间是我们用来改善环境的唯一希望。若不能在地下水彻底枯竭之前实现环境的改善,中国北方将彻底荒漠化或沙漠化。现在年龄低于六十岁的人们,如果以后未能幸运地生病或出车祸早死,就一定会亲眼看到漫天的沙尘从春吹到冬,从北吹到南,从薄薄一层到一夜之间的厚厚一尺;就一定会亲眼看到田野干涸、颗粒不收、寸草不生、万物俱枯;就一定会亲眼看到水比油贵、一盆洗脸水用三天、一年只能洗一、两个澡;就一定会亲眼看到登高举目无绿色,遍地茫茫皆黄沙,烈日炎炎来把人肉烤。这一切就象六十年前北方大地上星罗棋布的河流会在四十年前全部干枯一样无情地到来。中东和撒哈拉沙漠的今天可能就是中国北方二十年后的未来,只是地下没埋石油只埋了亿万枯骨罢了。
  普通的中国人由于没有权力,不得不让自己短视,不得不今朝有酒今朝醉。而中国的官员由于制度和风气的原因,往往都是斜视的,只斜着眼看权和钱,权是为了作威作福和捞钱,钱是为了作威作福和享受。于是,除了有限的几个知识分子和强烈爱家爱国的普通大众以外,无人正视中国北方这一日益严峻的干旱问题。中国有个成语叫“守株待兔”,也有个成语叫“坐以待毙”,还有个谚语叫“天无绝人之路”。我不知道北方的中国人或中国的北方人是在坐以待毙呢,还是守株待兔呢。我当然希望老天能象照顾“瞎眼子雀儿”一样,在三十年后突然让中国北方开始大雨滂沱或阴雨连绵。但有没有老天还很难说,老天会不会帮助他的子民就更难说了。不是那么多瞎眼的雀儿和有眼的雀儿都在中国北方被消灭了吗?历史上不是有那么多民族灭亡了吗?我们不也多次亡国、多次受奴役吗?我们的近亲印地安人不就差一点被消灭干净,剩下的也只能象野人一样住在荒山野岭之中吗?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期间北方的汉人不是基本被杀光了吗?整天跪拜好几次,每次都深情地呼唤真主安拉的阿拉伯人,不正生活在沙漠之中吗?因此,最可靠的还是放弃祈祷,展开自救。
  上面排除了调水和地下水,剩下的只有让老天下雨这一途径了。实际上,中国北方在六十年以前雨水充沛,并不干旱,而现在干旱正是由于降雨量越来越少造成的。降雨量的减少并不是什么全球性的大气候引起的,与全球变暖之类的毫无关系。看一看欧洲、北美、日本、韩国在这一段时间内环境的稳定和改善就知道中国北方的干旱与什么全球性的趋势啦、波动啦毫无关系。另外,无论军阀混战还是日本入侵都不曾明显恶化的环境,为什么一到新中国成立就一日不如一日了呢?在这六十年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我们的上一辈儿或上上辈儿究竟做了哪些前人不曾做过的事,惹得老天不下雨了呢?欧洲、北美、日本、韩国又都由于做了哪些事或没做哪些事而享受着绿树掩映、花草遍地、松满山谷、风调雨顺、万鸟鸣于树间、鹰鸦翔于长空、走兽没于林中的如诗如画的风光呢?我想,只有知道了这些,我们才能知道如何让老天下雨。所谓天无绝人之路,那也是在人不肯就此灭绝且奋起的足够早、付出的足够大的情况下。只有立身于每个人的尽快行动、努力自救,我们才有希望。
  二、干旱的发生
  我在河北省中南部的一个小村长大。小时候(70年代初期)的家乡,在冬天几乎年年都要下几场大雪,村子和田野几乎整个冬天都会被大雪覆盖。夏天一进入六月每过三、五天都会下一场中雨或大雨,一旦七、八天不下雨大家就会开始念叨:“怎么还不下雨呀!”。村子的四周都有大沟、大坑,在冬天和春天都是干涸的,但一进入六、七月随着大雨的连续倾倒,便会迅速流满水。我最常去的是村子南边的一个大沟,面积有上百亩大,除了中间较深的地方,沟里长满了又直又高的杨树。那里便是村里孩子们和一些大人的游泳池。我常常整个中午或下午搂着树泡在里面。由于树多,可以从一棵树扑向另一棵树,所以不会游泳时我也敢在能没过脖子的水中四处移动。我就是在那里不小心失手灌了几口水后学会的游泳。小时候家里有几个大而结实的雨衣、雨鞋,一到下雨时大人们常常穿上冒着大雨出去检查,看看水是否能顺利排出村去,水是否要漫进家里。房顶上的雨水从屋顶的排水瓦里奔泻下来,又粗又急,哗哗地冲击着地上的石板,要是用水桶去接,两、三秒中就能灌满。有的时候雨下得太急或家里的排水沟修得不够宽、不够深,我们家那大半亩地大的长满了各种树木的院子里就会积起厚厚的雨水,会漫过门槛流进屋子里。
  等我稍微长大一点儿后,冲到大雨里去疏通院子里的排水道就是我和我二哥在雨天的主要任务。疏通完家里的水道后,我们还会学着大人们的样子沿着那条东西大街里湍急的流水走向村边儿,站在高出看那被雨水覆盖了的明晃晃的庄稼地。一片片田地的四周也往往留有大片的人工或天然的低洼地或大坑,以便让田里的雨水排出去。不然庄稼就会被泡倒或泡死。有时候,雨水还会由田野向村里漫进,能深入到半条街那么远。所以过去的村庄总比周围的田地地势高,各家的宅基地又总是垫得远远高于街道。为了便于排水,整个村子的街道又总是越往村子中间走越高,而越往村子外面走越低。各个小巷子也是越靠近主街越低,从主街越向巷子深处走越高。现在由于干旱了,街巷大部分已变得又平又直,新房子的宅基地也没人再刻意垫高了。
  那么雨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减少直至几乎没有了呢?在我的印象中,它发生在1982年左右的一个夏天,那是实行土地承包后的第一个或第二个夏天,但具体是哪一个我已不能肯定。那一年的夏天,雨怎么也下不来。此后直到今天,雨水已很少光临中国北方的大地。我对那个夏天记忆深刻,我发现我的爱人也对那样的一个夏天记忆深刻。那是一个令人困惑、令人失望、令人心痛的夏天。土地承包后的粮食丰收和天天能白面馒头吃个饱也抹不去这个困惑、失望和心痛。事情的发生从麦收季节的一个阴天开始。那一天,我们将打成捆儿的小麦一次又一次地装到车上,拉到打麦场堆起来。当我们家又一次将车装到很高时,乌云从西北滚滚而来,狂风大作,吓得地里的人们扔下手里的家伙向村边的房子冲去。天已黑成一团,乌黑的云团翻滚着眨眼间已在头顶,低得似乎站在车顶的麦子上就伸手可及。我们当时离地头尚远,想跑进村子里躲避已经来不及了,而在疾风暴雨里奔跑是一件危险的事。于是我们就躲到麦车避风的一侧准备硬挺过去。可是怪事发生了。我们心惊胆战地看着骇人的乌云滚滚而过,不到十分钟乌云过尽,其间竟连一滴雨也没有下!我庆幸躲过了一场雨淋,但又很困惑、遗憾:那雨为什么没下来呢?我看出有些人也象我一样有点儿遗憾,因为他们几乎羡慕地说雨到别的地方下去了。我还隐隐地担心以后会不会也如此。这个担心却不幸成了真的。从那儿以后,那个夏天黑压压的乌云几次从屋顶上一丈高的地方一次又一次地滚滚而过,就是不肯象过去一样停下来,敞开口哗哗地下个痛快淋漓。
  在西北方向上离我们村四十里外的我的妻子(当时只有十岁左右)也经历着同样的困惑和苦闷。因为她到现在还问我为什么那时只阴天,过乌云,却不下雨。我想,正象她们那里的乌云没有到我们这儿下雨一样,我们这儿的乌云怕是也没有到下游下雨吧。现在看来整个华北都同时干旱了,所以雨没有下到华北。雨下到哪儿去了?我想,一定是到大海、大洋里下去了吧(太平洋的年平均降雨量有1-2米)。
  两、三年以后,连阴天的日子也少了,乌云也很少低垂下来,阴了天也很少下雨。即使下雨,也往往只下一点点儿,还不够压压尘、湿湿地皮呢。从那儿以后到了夏天村外的水沟里水越来越少,周围和沟里的树都被砍掉,填了土,盖了新房子。三、五年以后村子周围的那些沟都彻底消失了。大片田地四周用于排水的水坑和低洼地也都不再有水可流,慢慢地就种上了庄稼,正式成了田地。中午响成一片的蝉鸣和晚上伴人入眠的蛙鸣也都消失了。地里的灌溉越来越依赖机井了,柴油机开始彻夜地响着,在晚上取代了蛙鸣伴我入梦。随着水位的下降,井废了又打,越来越深。到后来村里连饮用水都困难了,几乎年年都要收钱打新井。而在我很小的时候,地里的井很少用来浇地,井壁上常常住着麻雀。春夏之交正是小麻雀在窝里嗷嗷待喂的时候,大人们有时心情好会踩着井壁上凿的脚窝下到井里,把还没有长毛的小麻雀给我们掏出来,我们就拿回家去喂养。那时候的井水很浅,也就一丈左右。后来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就有两丈多深了。现在都要几十米、一百米甚至两百米了。听专家们说,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华北的地下已经出现了许多大面积的空漏斗。
  三、导致降雨减少的可能原因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雨水减少,尤其是我上面提到的始于大约1982年的突然减少呢?依我的亲身体验和观察来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树木的大量砍罚。树木突然之间的大量减少是我当时所感受到的最大的变化,除此之外我当时没有看到、现在也想象不出那时还有什么其它的环境或生态上的突然改变。
  在我小时候,几乎每一条路的两边都沿路种着树。相邻两村之间的主路和通往县城的主路往往每侧都有两排大树。普通的道路,比如由村子通到田地里的路、相邻两村之间的小路以及较远村子之间的路等两侧也都至少各有一排树。这些树往往是柳树、杨树或梧桐。
  在实行土地承包以后,田地都分到了每家每户。考虑到树木的遮蔽阳光和吸收养分会对树下面的庄稼造成影响,根据经验,挨着路边的人家都得到了多余的土地以补偿树木的影响。可是整个村子里分到路边田地的人家并不满足于这合理的补偿,要把树下的土地全部用来生长庄稼。他们纷纷拿起镢子和大镐,一棵接一棵地开始挖掉长在他们地里的大树,这样他们就能既多得土地,又除去了树木的妨碍。村长和生产队长没有人出来制止,普通社员虽有意见但碍于面子且事不关己也都一律对此不置一词。后来,有些人觉得树是大家的,凭什么他们能挖我不能挖。于是就有更多的人加入其中。很快这些路旁的树便被砍光了。
  这些首当其冲被明目张胆地砍掉的树都是普通道路旁边的树,它们属于各个生产队。村与村之间的主路旁边的树则属于整个村庄,年头往往更久,也长得更粗更大,每棵能值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没有人敢明目张胆地砍。过去未分地时,大队里派有专人日夜看护,虽然偶尔也有人偷,但为数极少,一旦抓住就要批斗、游街。分了地以后,人们的私心迅速地膨胀,加上看管的人有的被取消了,没有取消的也不如原来尽心。而且即使大家根据各种证据知道了是谁偷的,村干部也不肯再出面抓人、处罚。后来外村的也开始来偷(当然我们村偷树的人也到外村偷)。走在路上常常看到新鲜的锯末和剩下的树根。其实大部分人还是好人,偷树的只有那么少数几家。过了一段时间后,村干部便决定把这些树全部砍了分掉,免得都被人偷去。大家一听都没有什么大的意见,除了有人嘀咕以后没了树走在路上该多热啊。于是所有主路两旁的树也全部被砍掉了。在我们村之前或之后,周围的各个村庄也陆续采取了相同的措施。
  这样,没有多久,无论走到村子的东面还是西面、南面还是北面,整个田野里已是光秃秃的不再有一棵树了。举目所及,一无阻挡。瞪大了眼睛使劲儿看还能看到五、六里外的村庄,而在此之前由于树木的层层遮挡是根本不可能看到的。后来我骑自行车去县城,中间要走一段107国道(京广线),我吃惊地发现107国道两旁每旁都有的两三排参天白杨也已一棵不剩了。后来上大学了,坐火车去天津,沿途看到的是同样的情景。我意识到原来不光我们村附近和我们县附近,整个华北大平原都成了平平整整的大光头!除了村子里那零零星星的几棵树,所有的树木基本全部砍光了。对于华北大平原来说,这在几十万年来怕还是第一次吧。至少最近这两、三千年里,从春秋战国到元明清和民国,其间不论是军阀混战、外族入侵还是农民起义,也不论是人口稠密、集市熙攘的太平盛世还是人口十不剩一二、举目无人烟的血腥战乱,这种程度和规模的生态破坏从未发生过。
  我在小学时从课本上学过森林和树木对环境的保护作用,所以当时看到这种现象心里很难过。在第一次看到乌云低滚而没有降下雨来时,就隐隐觉得以后下雨怕是不会那么多了。小时候一直盼望着附近的河里能象大人们说的一样再次有水有鱼,那该多好玩啊。当时只想到砍树可能会使雨水减少,那样河中再有水有鱼的日子就不会来到了,却没有想到竟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干旱。
  原来村子的四周都是成片的树林,有的种在水沟和低地的里面和四周,有的直接种在平地上。到了夏天我和我弟弟常常拿着很长的木杆在树林子的外围(不敢到里边去)捉那种个子较大的知了。木杆的最前端系着一根儿打了活结的细细的马尾(念yi)或尼龙线。我们站在树下面小心地、慢慢地把木杆儿伸向正在享受着阳光和和风、嘹亮地“吱——吱——”叫着的知了。越接近越要小心,越要慢,汗水从脸上流下来也不能分神,要小心翼翼地把木杆儿前端的细环放到知了的前面,然后再慢慢地往回套向知了。挨着知了后,知了会慢慢地把两个前腿伸进环里面。等它的两个前腿一进去就马上向下拉杆儿。那个活扣儿会牢牢捆住正在挣扎的知了,把它带到地面。在夏天的中午我们就常常这样围着密密地长满树的林子转悠,脑门子上流着汉,锲而不舍、专心致志地捉知了。有时候也用自治的弓搭上箭射知了,但成功的几率极低。我不厌其烦地讲这些,是想让大家真实地体会到并且相信那时候在村子周围确实有许多树林。
  除了村子周围成片的树林,家家房前屋后和院子里也都种满了树。村子里许多人家都有闲置的空地,里面也密密麻麻地种满了树。当时我们家就有四棵大的洋槐,一棵大的笨槐,两棵大的椿树,三棵很粗的榆树。说这些是大树是因为它们都可以用来做房子的檩条和大梁。果树有三棵大的枣树和两棵大的桃树。其它还有一些小树或中等大小的树。大家都知道白杨挺拔,其实椿树要比白杨还挺直,至少在我眼里如此。我们家的椿树不论是大到一抱粗的还是只有茶杯或碗口粗细的,各个都又直又顺,不到一丈高以上决不分叉或长出旁枝。而且上面还长一种我们称之为“花大姐”的飞虫,漂亮之极,常常落在近地的树干上,飞的又慢,很好捉住。捉住了也不挣扎,因此很少在我们手里掉翅膀少腿,往往能全身而退地飞走。椿树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树种,这里面或许也有花大姐的贡献吧。院子里除了从大门通到用作客厅的主房的约一、两米宽的通道上没有树之外,其它的地方都密密地种着树,绿荫遮天。
  在我十岁左右的时候,家里在原来房子(四间)的旁边加盖了三间新房。为此砍掉了三、四棵大树,又买了几根木头,用于做檩和梁。同时,为了清理地方还砍掉了不少小树。在我19岁的时候(约1987年),由于家里经济状况稍好,而且看到别人家都盖了新房,父母就把所有的房间(七间)全部拆掉,买了一些砖。旧房拆下来的木材不够,而由于家家盖房集市上也很少有卖木材的了,即使有卖的也很贵,于是就砍掉了几乎所有的大树甚至半大树,一共盖了九间加宽且带前檐的新房,还做了木制的门窗。这样我们家房子大了但院子小了,院子里也几乎没有什么树了。父母又讲究起风水来,说院子里亮堂了好,而且以后也用不着梁檩了,就不让再多种树了。
  现在想来,人们原来在村子里除街道外的几乎每个地方都密密麻麻地种满了树竟然也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只是为了在盖房或做家俱时能不用花钱买木材罢了,根本就没有多少绿化或美化环境方面的考量。几年以后闹起了大面积的虫灾,我们家剩下的唯一一棵大榆树也最终死掉。原来房屋破旧但绿荫满地的家一去不复返了。后来,人们盖房都时兴了钢筋水泥结构,家具也往往都用起了胶合板,木材的必要性每况愈下,种树也自然就没有太大的必要了。
  我们家只是众多家庭的代表,别人家平均比我们家翻新或新盖的房子要多,大部分也要早两、三年。总的说来,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后,由于农民经济条件的好转再加上六十年代鼓励生育而创造的大量人口到了适合婚嫁的年龄,除了旧有的房子被翻新,更多的新房子被建起。新房子突破了几十年来的村庄界限向村子的外围扩展,首先吃掉了村子周围成片的林地,然后又进一步迅速地吞掉了许多良田。由于村外交通便利,村内运输粮食和肥料都困难,而且村外比村内年轻人多,更热闹,村内房子相对也越来越破败,于是原来不需要盖新房的人也决定向村外移动。刚开始还需要村委会批房基地,后来闲地批完了,无地可批。村民们就在自家的地里盖起了新房,想占多少地就占多少,想盖多大房就盖多大。几年下来就出现了许多人都熟悉的空心村,即村子内部只有破旧的房屋,零星住着一些老人,而原来村子的四周则盖满了新房住满了年轻人。翻新旧房和新房建设都需要木材,于是家家户户几乎砍光了自家院子里的树木。村子的迅速扩张又全部毁掉了原来村子周围的树林。
  这样,在土地承包的一、两年内(1982年左右),人们砍光了田野里纵横交错的道路两边的所有树木,在土地承包的五、六年内,又砍光了村里和村子周围的大部分树木。据我估计,这使华北地区的树木减少了99.5%以上,也即剩下的不足二百分之一。田间路边树木的砍伐使得只阴天而很少下雨,但一年还能下两三场大雨。村子内外的树木砍伐使得连阴天的日子也变得很少,雨下得就更少了,平均一年能下一场大雨就不错了。
  过了几年以后(大约从1988开始),由于土地政策的相对稳定和粮食价格的下降,有些农民便开始陆陆续续在自己分到(承包)的地里种起了果树。在这些较早的果农获得较好的收益后,又有较多的农民加入其中。但随着果园的增多,果农的收入开始下降。有的果农甚至不得不拔掉果树重新种上庄稼,又成了粮农。此后果园的面积和数量基本稳定了下来。这样,到了2002年左右以后经过周围的田野时,偶尔可以看见一块一块不大的果园。与此相伴,降雨也出现了一些改善。这时,雨水明显有所增加,一年平均大概能下两到三场大雨。此后降雨情况便一直持续到现在,无太大改变。实际上,一年需要下至少七、八场大雨才能满足农业种植的需要和地下水的稳定,因此目前的这个降雨量仍远远不够。这个差额就只好用地下水来补,于是可开采的地下水就越来越深、越来越少。
  那么,我小时候的气候是不是就很好呢?我只能说,已经不是了。虽然那时候还有比较多的雨水,但已经没有过去多了。小时候,听我父亲和其他大人们说,过去雨水更多,夏天基本不用浇庄稼,而且周围的河里都有河水。在我小时候有些地里也没有机井,靠天就可以有个好收成,但大多数地里都有了机井。我小时候村庄周围的河流已基本全部断流了。
  现在回想起来,在我们村子南北大约四里宽的地面上(这是我在那里生活的前十几年的活动范围)至少有三条东西方向的河道。那时候只有靠近村子西南的一条泥底儿小河到了夏天还能偶尔充满半河的雨水。等我上初三时,这条小河已彻底干了,里面已种满了庄稼。村南稍远处一条很宽但很浅的河,我第一次见到它大概是在我四、五岁时。那时里面已开始长草,只剩下一点儿浅浅的水在浅浅的河里流着,只记得一种很干净很明亮的感觉,到现在还记得。我想走近了看,但未能得到我妈的许可。只模糊记得那浅亮的水没过一、两年就从河里永远地消失了。后来被彻底平掉,成了周围田地的一部分。村子北部稍远处的一条又深、又陡、又宽的大河只剩下白花花的沙子了。那河床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半圆,河岸极其陡峭。河里只有耀眼的沙子,不长任何东西,没有一丝杂色,与岸两边茂密的庄稼形成鲜明的对比,站在河边看着,令我生出无端的恐怖。我只到过此河一次,以后再也不愿去看它。据大人们讲这条河前几年还有水,后来由于六、七十里远的上游依山谷修了大坝,建了水库,就没有水了。到我上高中时,听说附近只有靠近石家庄的滹沱河还有好多水,而且水流湍急、汹涌。去年(2006年)春夏之交我有幸第一次看到了从那时起就向往已久的滹沱河,可是她却已变成一片蜿蜒而去的干躁沙漠,在风中扬起漫漫的黄土、黄沙,向四处飘逸着。沿“河”望去,黄尘滚滚,无边无际。
  我相信新中国建立后早期(指在我出生前)的开荒种田所造成的树木,尤其是山上树木的大面积毁坏是造成上述,也即我出生前的几年,环境恶化、降雨减少的原因之一(建大坝、修水库可能是另一个原因)。大寨田不就建在山上吗?而不毁林就不能在山上造田。长大后(约1984年)我曾骑车西行大约60里,到达我们县的半山区(仍然离太行山较远)地带,看到的都是没有一棵树木的一个接一个的平缓的矮山。山上似乎并不太旱,大都长满了稀疏、低矮的庄稼,难以想象能有多少收获。后来由于干旱少雨,无法再长庄稼,现在这些山坡已彻底废弃了,但仍然荒凉着没有一棵树木。大片大片一望无际、连绵不断、高低平缓起伏的山坡上只有稀疏的不足一尺高的撮撮矮草点点滴滴地分散其上。通过这些并不抗旱的矮草的碧绿我可以肯定地说,这里还不太旱。只要稍加照顾,种上树一定能成活,而且不到几年就会遍山葱郁。
  四、树木与降雨的关系
  上面通过我的体验,我们看到了树木多少和降雨多少的相关性。那么,这两个现象之间是否总是正相关呢?或曰二者是否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呢?也就是砍光树木是否一定会导致少雨,而多种树木一定会增加降雨呢?据我所知,古今中外有许多例子都证明了这种相关性的存在,却没有一个例子证明这二者之间有相反的相关关系。也即按照我所知道的,砍光了树导致雨水减少的例子很多,但砍光了树却导致雨水增加的例子却还没有一个。同样,大量种植树木(指成活并长大)导致雨水增加的例子很多(如中国和印度有些地方的荒山上种上树以后很快就开始得到更多的降雨),但大量种植树木却导致雨水减少的例子却还没听说过。
  从古到今,曾高度文明的文明古国现在的生态基本都变得很差。在过去,高度文明的国家就意味着王公贵族的穷奢极欲、大兴土木以及普通百姓的不断修建高房大屋。无论建宫室还是房屋,还是制作宫室和房屋中的家具和装饰都需要大量的木材或石头。大量的木材只能来源于对树木的大量砍罚,大量石头的开采也会破坏山林和草皮,因此都会导致植被,尤其是树木的大量消失。在无法避孕的年代,高度文明也意味着人口的过度繁殖,人口增长必然导致过度放牧或开荒种地。过度放牧和开荒种地也都会导致草地和荒地上树木的全部死亡(人为砍伐、牲口啃咬和火烧)和草地的退化。于是树光、草尽、地露,原来绿树参天、水草丰茂的流奶淌蜜之地很快就沙漠化或荒漠化了。这就是地球上古代文明发达国家的下场和现状。看一看今天的埃及和中东的阿拉伯国家,那里由于土壤层比较薄所以在干旱少雨后很快沙漠化了。再看一看今天的伊朗、阿富汗和印度等国,那里由于土壤较厚在干旱少雨后就成了荒漠。到了近代,西方发达的工业国家兴起后吸取了上述国家的教训,对国家的植被进行严格的、有意识的保护,严禁毁坏树木。有的国家甚至要求砍一棵树要种三棵树。于是欧洲国家和日本等在实现了文明发达的同时,避免了沙漠化或荒漠化悲剧的重演。
  中国则是一个奇特的例外,作为一个历史最悠久(比大家公认的埃及还要悠久)且大部分时间都是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大(明朝已到两、三亿以上,清朝到了五、六亿)的文明古国,整个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前除了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一带树木覆盖退化严重外,其它地方基本上都几千年来保持了良好的树木覆盖,并且雨量充沛。干旱虽然也偶尔发生,但主要的自然灾难却是洪水的威胁和破坏。这部分要归因于太平洋提供的大量雨水,部分要归因于古代中国人的勤劳和自律。
  中国东临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并直接受太平洋暖流的影响。中太平洋(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水面气温长年在25oC左右。温暖而浩瀚无边的水面长年把大量的水分蒸发的空中,形成温热潮湿的空气,源源不断地向中国大陆输送。这一良好的地理环境和位置是中国在过去世世代代雨水充沛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洪水频发的原因。
  在人为因素方面,过去中国的建筑基本都是木质建筑,同样大小的房屋所用的木材比欧洲和埃及、中东等国家的要多得多。那些国家更多的是石质建筑。再考虑到中国的人口,按理说中国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砍光树木、最早沙漠化或荒漠化的国家或地区。但中国不是。中国人的独特之处在于由于要用大量的木材,所以家家都大量地种植树木。这些树木基本都能自给自足,许多人家还可以出售多余的木材。家家自己木材的相对充足再加上官吏的相对尽责,使得官道上的树木也都能长期保存。属于国家的山上的树木被盗砍的也不太多,基本能实现自然补充。但中国北方山上的树木,在近期的一百年来,还是呈现了下降的趋势。这与战乱导致了无人管理,从而造成大量盗伐有关,是正常现象。照往例,在恢复正常统治后应能自然恢复。但新中国的开荒造田不但使恢复无望,还造成了更严重的破坏。过去在太行山脉上,到了冬天许多山的山顶会被皑皑的白雪覆盖,连绵千里;夏天则是满山滴翠。到近来,许多山都是冬天山上不见积雪,夏天光秃秃不长一棵树。
  可以说,正是中国人在房屋建筑上的大量使用木材,保证了几千年来中国生态环境的良好维持。这一点看似矛盾或荒谬,其实道理却很浅显。这就象由于中国人大量吃猪肉,而导致了猪在中国的大量饲养和繁殖,阿拉伯的穆斯林不吃猪肉,而导致了猪在那里绝迹一样,中国人的大量使用并依赖木材导致了树木在中国的大量种植,埃及和阿拉伯人的不依赖木材导致了树木在那里的毁灭。实际上却又并非如此简单,这里面还有禁止盗伐和不得不自给自足的因素。
  中国的独特之处不仅仅在于中国在古代和近代在别的国家大肆破坏环境的时候基本成功地奇迹般地保持住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在于在世界上的主流意识都在提倡环境保护时,新中国却开始了空前的生态破坏。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恢复生态时,新中国的生态却迅速危机到了再过几年或十几年就彻底无法挽回的地步。其范围不仅在西部和北部日趋严重,现在就连黄淮甚至长江流域也日甚一日。如此下去,中国就将是另一个埃及或阿拉伯。
  那么,砍光树木为什么会导致降雨大量减少呢?或者说,保持大量的树木为什么会防止干旱、增加降雨呢?这要从雨是如何形成的和树木在促进雨的形成上有何作用说起。
  五、树木的挡风降雨作用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水蒸汽的浓度都有一个对应的最高稳定浓度,称为此温度压力下水蒸汽的饱和度。压力不变时,温度越高,对应的饱和度越高。在某一温度和压力下,当水蒸汽的浓度超过对应的饱和度时,水蒸汽就会不断凝结成水,直到浓度降低到对应的饱和度值。压力不变时,在某一温度下浓度低于饱和度从而不凝结的水蒸汽,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其浓度会与这一较低温度对应的较低饱和度相等,当温度继续较低时,其浓度会高于这一更低温度对应的更低饱和度。这时水蒸汽就会开始凝结成水滴,直到浓度降低到对应的饱和度。一些盐分、离子和尘粒能吸附水分,在水蒸汽的浓度低于饱和度时也能使水分聚集到它们的表面,在水蒸汽的浓度达到饱和度时能加速水分的凝结。
  降雨就是(1)富含水蒸汽的空气在空中降温、水蒸汽凝结成小水滴,(2)小水滴变成较大的水滴、大水滴大到足以克服气流向上的托力而开始下降,(3)大水滴克服在降落中的消耗降落到地面的过程。树木对降雨的这三个阶段都有促进作用,所以树木能促进降雨。而草和庄稼在这三个方面的促进作用都远低于树木,所以砍掉树木后即使在原地种上庄稼或草,也会导致雨水减少。在这里树木只指高大茂密的树木,小树、矮树和枝叶稀疏的大树作用要小的多。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在夏天中国北方主要降雨的形成过程。在夏天,天空中自东南向西北由温暖的太平洋飘来的温暖且富含水分的暖气流(风)由浙江到山东的海岸线登陆,进入中国的河南、河北,然后进入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等省。沿途由于不断掺入陆地上空相对高温干燥的空气而使水气的浓度不断降低、温度不断升高。自北极圈附近的冰雪和冻土地带南下的冷空气(冷气流)则自西北向东南推进,沿途由于不断掺入陆地上空相对高温湿润的空气而不断增湿增温。由于增温降湿不利于水分的凝结,故陆地上空的空气越冷越湿,越有利于降雨;越热越干,越不利于降雨。暖气流和冷气流相遇后,由于暖气流的密度小、冷气流的密度大,冷气流就会前端下沉将暖气流托起,同时暖气流前端上升将冷气流压向地面。暖气流中的水分遇冷就会首先沿着冷气流和暖气流的接触面凝结,形成水滴,然后冷却和凝结范围进一步扩大,出现大的云团或云层。
  冷气流越冷,体积越大,暖气流就会降温越大,就会有更多的水分凝结成水滴,形成的水滴也会越大,云就会越厚越黑,下沉的就会越快,降雨就会越多。但当冷气流的体积相对于暖气流的过大,二者相对速度又过快时,冷气流会把暖气流迅速稀释,导致水分浓度的大幅降低。这就有会只形成低密度的云层。在温度较低的低密度的云中,有些小水滴可以长成很大的大雨滴,但大部分的小水滴无法进一步长大,雨便不可能降下来或只稀疏地降下一些大雨滴。同样,若暖气流相对冷气流的体积过大,二者相对速度又过快时,暖气流又会把冷气流迅速稀释,难以出现降雨或只出现一点小毛毛雨。若冷气流的体积相对于暖气流的过大,但二者相对速度较低时,由于暖气流不会被冷气流稀释,于是会出现大密度的云层,只要暖气流足够大(体积足够大,水分浓度又足够多),便会降雨。同样,当暖气流相对冷气流体积过大,但二者相对速度较低时,由于冷气流不会被暖气流稀释,也会出现大密度的云层,这时只要冷气流足够大(体积足够大,温度足够低),便会降雨。形成最大降雨的状况乃是温度极低的庞大的冷气流与富含水分的庞大的暖气流出现相持(相对速度极低),这时便会出现持久的大面积的降雨。除了其中的冷气流还可以更冷以外,南方的梅雨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吧。
  因此,冷、暖气流的相对速度过大不利于降雨。由于冷、暖气流相对于地面反向运动,故降低它们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有助于降低它们的相对速度。而树木就有降低风速的作用。所以,就这一方面而言,树木多且布局合理就能通过挡风促进降雨。
  另外,风速过大还会把大雨滴吹散成小雨滴,由于降落过程中的挥发,小雨滴比大雨滴更加难以克服损失到达地面。同时,靠近地面的风速越大,雨滴在下降过程中的挥发速度就越快,而且雨滴的降落轨迹也会由于倾斜或弯曲而更长,从而延长降落时间,也即雨滴在落地前的挥发时间也会越长。因此,风速大了会把大雨滴吹散成小水滴,还会导致水滴降落过程中挥发速度的加大和挥发时间的延长,这些因素合在一起会大大降低雨滴克服挥发降落到地面的几率,减少降雨的频率、雨量和范围。风速过大时会导致雨滴根本无法降落到地面,纷纷在挥发成微小水滴后返回空中。
  另一方面,冷、暖气流交锋后,暖气流会被冷气流向上抬起,冷气流会被暖气流压向地面,被压向地面的冷气流若遇不到阻碍,就无法减速。而风速过快的前端低小后端粗大的冷气流会迅速从底部把暖气流以及冷、暖气流的交接面(形成云层或云团)抬高,同时会对交接面处形成的云层或云团进行快速稀释,这二者一起会大大增加降雨难度,导致少雨。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风速过大不利于降雨。而树木由于其众所周知的挡风作用正好可以降低风速,从而克服风速过快对降雨造成的各种不利因素,大大增加降雨。
  树木对风的阻挡作用还可使风远离地面,从而减少近地空气对冷、暖气流的掺入。树木至少能大大滞留树梢高度以下的近地空气,减少它们进入冷、暖气流。近地的干热空气是陆地上大气的最热部分,对冷气流和暖气流加温作用显著,并会对暖气流降湿,所以近地干热空气的掺入不利于降雨。因此树木还可通过滞留近地空气,减少其对冷、暖气流的掺入增加降雨。树木对降雨的这一促进作用在冷、暖气流的交锋处尤其重要,因为这时的冷气流在暖气流的压迫下更加靠近地面。如果没有树木的阻挡,冷气流会快速、大量地吞入沿途的几乎全部近地热空气。变热后的冷气流又处于与暖气流的交锋处,会极其不利于降雨的形成,减少降雨量。
  除上述这些原因之外,我猜测树木对风的阻挡还会促成一种逆向漩涡的形成,这种漩涡能有效地主动压低冷、暖气流的交接面(云层),使云层更接近地面,从而有利于降雨。
  由于树木是最高大的植物,而且大都树冠庞大,枝叶茂密,所以比其它植物如灌木、草和庄稼等有更好的防风作用。为此,应在中国北方大面积地植树造林以降低风的速度和抬高风的高度,促进降雨。目前大家往往都知道树木有防风的作用,却对防风能促进降雨不甚了解。许多人通过经验或知识知道或猜测树木能促进降雨,却对其中的原因认识不清。
  为了用最少的土地获得最好的挡风降雨效果,就需要使树木的分布形成合理的带状或网状结构。中国农村田野里纵横交错的田间道路和近十几年来兴建的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正好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网状结构。只要在田间较小的道路的两边每边种植一排大树,田间较大的道路和公路的两边每边各种植两排大树,就可形成合理的挡风降雨网。实际上,在三十年以前,中国道路的两边就是这样种树的。另外,也可在农村的村庄里多种树木,既不占用耕地,又能和房屋一起形成挡风降雨的房屋树林结构。若能再在不适合长庄稼的山坡和贫瘠或不利于浇灌、耕种的土地上恢复五、六十年以前的树木覆盖,这些一起就能形成足够规模的挡风降雨林区和林带。
  六、树木的降温降雨作用
  由于空气自身基本无法吸收太阳光,所以空气的温度或热量基本上都来自于与温暖的陆地表面和大洋表面的直接接触、由陆地和大洋表面蒸发出的热水气、各种燃烧和火山喷发所释放的热量以及对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的吸收。也即,空气的热量(温度)基本都来源于地球表面。这就是为什么近地空气温度最高,越往高处空气的温度越低的原因。所以,陆地表面越热,接近地面的空气就会越热,热气向上的升腾速度也就越快,更高空的空气也会由此变热。
  地面越热,近地空气就越热,冷、暖气流从地面和近地热空气获得的热量就越多,冷、暖气流的温度升的就会越快越高。冷、暖气流相互作用后,温度就越难降到凝结点以下或更低,形成凝结水就越难、越少——云层或云团就越少、越薄、越轻。反之,地面越凉,冷、暖气流就越能保持较低的温度,就越能导致暖气流中更多的水分形成水滴——云层或云团就越多、越厚、越沉。而对于已经形成的云层或云团,来自地面附近的热空气上升过来会提高云的温度,不利于空中水气的凝结,甚至还会使已凝结的水重新挥发。
  地面的温度除了能影响云的体积和密度外,还会影响云层的高度。地面和地面附近的空气越热,其上升之势就越强,就越会在使云层变热的同时更向上推高云层,不利于降雨。反之,地面和地面附近的空气越凉,其上升之势就越弱,对云层的推升就越小,云层就越低。
  云层形成后,当水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克服各个方向的上升气流的推力,在重力作用下下降。上升的气流越弱,水滴越容易开始降落。反之,上升的气流太强,水滴就无法降落。因此,上升的气流还决定了降雨所需达到的最小水滴体积。地面温度越高,上升气流越强,降雨就越难开始。
  水滴(雨滴)在下降过程中遇上的基本都是比形成它的云层更干热的空气,所以会不断挥发,越来越小。云层越高,近地的空气越干热,上升的气流越强劲,雨滴降到地面的机会和数量就越小。反之,云层越低,近地的空气越凉湿,上升的气流越缓慢,雨滴降到地面的机会和数量就越大。
  由以上分析可知,降低地面温度有利于增加降雨的频率和增大降雨的规模。而树木在夏天就具有降低地面温度的功能,所以种植树木还可以通过降温增加降雨。
  关于树木的降温功能,大家往往认为是通过树木对水分的蒸发实现的。若果真是通过水分蒸发实现的,则草地和庄稼地蒸发的水分更多,毁树种草或毁林造田应更能降温。其实树木对大气的降温功用却并非源于此,因为蒸发的水分同样会把热量带到大气中。而且蒸发到空中的水气由于能比氧气和氮气更有效地吸收辐射,还会造成温室效应,增加地面和近地大气的温度。
  阳光若直接照在地面或地面的建筑、道路上,除了一小部分能反射到空中以外,其余的都会转化成热能,使地面的温度升高,使地面变热。被照热的地面通过与空气分子的直接接触、水气蒸发和辐射使较接近地面的空气变热。若地上种了树,阳光就会直接照到树叶上,由于树叶的阻挡而无法照到地面。与地面会把阳光的光能转化成热能不同,除了反射走一小部分外,树叶会把大部分的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或曰生物能),利用化学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如纤维素等),储存到树根、树干、树枝和树叶中。也就是,树木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到树的枝干和叶子中,从而降低地面和近地空气的温度,有利于空中水气的凝结。
  与树木相比,灌木丛、绿草和庄稼的绿叶厚度都不如树木的。枝叶茂密的树木可以层层叠叠地有许多层合理分布的树叶,能将几乎全部的阳光截留、利用。据说森林的叶面积总和可达它占地面积的75倍。而灌木丛、绿草和庄稼的叶子层数少、密度也往往平均较低,不能将阳光全部截留,部分阳光会直接照到地面,使地面变热。尤其是目前在欧美城市中广泛盛行、并正在中国的许多城市推广的那种绿草地。这种草地稍遇干旱叶子就会枯黄退化,露出斑驳的地皮。尤其是在夏天,除非不停地浇水。如果水浇的充足,这种草又会迅速下长高,高又茂密的草地可以象树木一样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但为了美观,草长高后就要不停地修剪,而修剪后的草地不能充分吸收阳光,由于蒸发强烈反而会更需要水。庄稼则大都不能长得太密,太密了就会疯长而不结籽粒或果实。庄稼大都还需要通风、透光,否则就会大片倒伏,而倒伏会导致严重减产。而且庄稼要不断地收割、耕种,在收割后和新庄稼长大前田地往往光秃秃的。因此庄稼地中直接暴露在阳光下的土地长年平均下来还是较多的。因此,在同样的地方,种植树木比种植灌木丛、绿草和庄稼在降温上都更有效。
  与照在植被上比,阳光直接照在无植被覆盖的广场、街巷、道路、公路和各种建筑物上会产生更多的热量。除了藤蔓植物(如爬山虎等)能替代树木有效地覆盖楼房和其它建筑物外,其它的植物如灌木丛、绿草和庄稼都不能对广场、街巷、道路、公路和各种建筑物形成有效覆盖。实际上,树木通过降温促进降雨的主要原因也在于它对道路、街巷和各种建筑的覆盖作用。因此在城市里和村庄里,应在房屋前后和街道两旁以及各种空地上大量种植高大茂密的树木,以遮盖房屋、楼房和街巷,房顶(和高处的墙壁)也最好涂成白色或安装反光镜以便更多地向太空反射阳光,使整个村庄或城市由原来的酷热难当变得凉爽宜人。在各种道路两旁也要种树,以便对道路进行覆盖。
  现在的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是纵横交错的宽广高速公路,公路两边留下施工过后的大面积裸露的土地。公路和这些裸地基本毫无遮盖,只偶尔有稀稀落落、半死不活的小杨树。到了夏天,公路在烈日的曝晒下,深灰色的沥青或水泥路面大量地吸收阳光获得热量,成为热气腾腾的条条火龙。再加上村庄之间和由村庄通向田地的条条光秃秃的道路,整个中国北方的大地上就形成了一个加热网。这个加热网在夏天贪婪地吸收着强烈的阳光,产生出滚滚的热气,蒸向天空、散向四周,极其不利于降雨的形成。因此需要恢复原先存在、后来被砍掉的农村里田野之间纵横交错的田间和村间的道路旁边的树木,还要在近年建成的各个高速公路的两边各种两到三排的树木。
  由上面的论述可知,树木通过挡风和降温都可以促进降雨。那么,是挡风对降雨的促进大呢,还是降温对降雨的促进大?根据我的观察和思考,我认为二者相比较,树木的挡风功能对降雨可能有着更大的促进作用。具体的推测过程在此略去。
  七、树木的其它环保作用
  除了通过挡风和降温对降雨的促进作用外,树木由于根系发达,比草和庄稼的根扎得深,能利用草和庄稼都无法利用的地下水。因此树木也比草和庄稼更抗旱,也因此比裸地有更多的水可蒸发。蒸发到空中的水分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促进降雨。因此应在难以耕种庄稼、生长草皮的土地和山地上多种树木,形成树林,促进降雨。
  通过树木把水由地下输送到地面以上的方法比使用机电的水井节能,而且树木在向上输水时能保持地面和地下的闭合从而能不破坏地下真空度。不仅如此,树木通过吸水还能提高地下真空度。由于树木能保持并提高地下真空度,所以能防止或减慢地下水层的下沉。
  与树木相反,水井会造成漏气,破坏地下真空度。水层的高度基本靠真空和上下渗透及流入与流出的平衡来保持,真空度的破坏会导致浅处的地下水层下沉。因此,应坚实地填塞、封闭旧井。新井或正在使用的井的井管儿应在不用时彻底闭合,并对井筒实施多层密封。还应通过检测水层压力和水面高度,并在低于一定值时开始自动抽气,以保持真空度。
  树木的防风作用还能减少扬尘并使浮尘能尽快沉降到地面,从而减少天空中的尘土。在防风减尘方面,树木也显然比灌木丛、草地、庄稼地和裸地更有效。减少天空中的灰尘能增加热量在夜间向宇宙空间的辐射,提高日夜温差,增加降雨几率。减少天空中的灰尘还能防止大气变热,利于降雨(见后面)。
  树木通过产生离子等可能也能对降雨起促进作用,但由于我对这种作用有多大不是十分确定,故略过不谈。
  八、如何恢复中国北方的树木覆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不论在挡风降雨还是降温降雨方面,也不论在利用地下水还是减少灰尘促进降雨方面,树木都比灌木丛、草地、庄稼地、荒地和空地作用大,因此应该在村庄和城市的空地以及各种田间普通道路和公路的两边多种树木,还要对条件合适的山坡和贫瘠的土地恢复树木覆盖。
  在我看来,森林覆盖的大地是最稳定的自然环境。草原则要比森林脆弱得多。我觉得一旦成为草原,就意味着这个地区或早或晚要变成沙漠。而田地则要比草原还脆弱。没有足够且合理的林带或林网的保护,草原和田地都会不可避免地沙漠或荒漠化。
  1、树木的合理搭配
  为了使中国北方能尽快获得越来越多的雨水,就需要大量种树。为了快速获得能挡风和覆盖地面的树木,并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开始时应采用速生树(如梧桐等)、常规绿化树(如杨树、柳树、榆树和洋槐树等)和慢生长生树(如松树和各种衫树)间种的方式,而且宜密不宜稀。越是干旱的地方,开始时越要种的密。速生树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就会长得足够高、足够大,开始初步起到挡风降雨的作用。树叶也能对地面开始形成有效覆盖,吸收光能,降低地面温度,减少地面水分的挥发,防止土壤干旱。速生树的枝叶还能覆盖常规绿化树和慢生长生树,减少它们受到的照射,从而降低叶面的温度和水分挥发,使它们在水分不很充足时仍能度过炎热的夏天。这样,生长较慢的常规绿化树和慢生长生树在没有或只有很少浇灌的情况下,由于速生树的保护仍能免于干旱和曝晒导致的死亡。速生树的根系也能迅速发达,深入地下,从而能更早、更快地利用较深的地下水。因此,速生树一般只需较短时间(一、两年)的照顾(浇水)就可独立生活,并能同时帮助照顾旁边的常规绿化树和慢生长生树。为了防止土壤中的水分由于地面挥发而损失严重,也可对树下面的地面进行地膜覆盖。
  在速生树长到四、五年以后就可逐年逐步砍去速生树,使常规绿化树和慢生树得到必要的空间以便顺利长大,直至承担起全部责任。慢生树生长慢,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担负起环保功能,但它寿命更长,长得更高,体积也往往更大,从而有更好的挡风、降温作用。而且一旦长起来后就可以几十年、上百年地旺盛生长,长期保持环境,很少再需要我们的照看。当然,任何树木都有寿命,在经过鼎盛期以后,其呼吸和代谢也会逐渐减慢,枝叶也会开始减少。这时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旺盛,应该有计划地开始主动分批砍伐和种植。慢生树的木质沉重、细密。这种树的木材做成家具后不易断裂或变形,往往可以使用百年以上,经济价值高。唯有合理地进行砍、种,才能长期地保持一个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其产出还能减少植树造林的社会负担,经营合理还能由纯粹的投入变成利润可观的产出。
  为了更好地起到挡风、降温作用,还应将树木与较低矮的灌木丛间种。在种植路边的常规绿化树或慢生树木的同时或待其长到一定高度后(以减少灌木丛对树木成长的可能阻碍),要在这些树木之间或两侧种植灌木。位于高处的树木的枝叶和位置较低的灌木丛高低搭配,可以形成一道防护墙,更大程度地挡风、降温、防尘,从而更大程度地促进降雨。对于成块或成片的或大或小的树林,要在其外围四周种植灌木丛,以便进一步提高挡风、降温、防尘的作用。这些密不透风的灌木丛还可以为许多动物和鸟类提供栖息、繁衍之地,灌木丛结的各种果实也为许多动物和鸟类提供了食物,尤其在食物稀少的冬天。
  树木长成或长到足够大以后也可以在树下种植草皮或其它草本植物,既能降温、吸尘,又能美化环境,愉悦身心,减少疾病,延长寿命。
  2、植树造林的合理决策和实施
  象所有的社会事物一样,植树造林也要讲求技巧和合理安排,要循序渐进,才能事半功倍。现在人们往往不切实际,一到了春天的某一天,就跑到最荒凉、干旱的靠近山顶的山坡上,而且还要是向阳面的山坡,甚至直接就在山顶上开始奋力挥锨挖坑。挖完半米多深的坑后,也不管根本就没有挖出湿土的现实,只管往里面塞进一棵碧绿鲜活的树苗,倒上两桶水,欣赏一番自己的杰作,憧憬一下美好未来,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去。
  我上高二的时候,就参加过一次我们学校的植树造林。一百多个高二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骑了六十多里的自行车后抵达了一个山脚下。举目望去,这个山从头到脚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我们停下自行车,带上每个人从自己家里拿来的铁锨,沿着颇为陡峭、满是碎石的面向南面的山坡向上爬行。大约一个小时后抵达了接近山顶的半山腰上的一个指定区域。这个所谓的指定区域只是学校领导在下面观望时看到的最显眼、最开阔的地方,用手远远一指就定了下来。全体学生没有喘一口气就纷纷按照要求的标准挖起了坑。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坑大约有半米到一米深。每个人平均挖四、五个坑。我挖了大约六、七个。挖出的大部分都是大块小块的碎石片,夹杂着干得象灰粉一样的土面,在山上强风的吹拂下纷纷扬扬地远去。我在整个挖掘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不曾见到过一丝潮土。挖完后大家就地坐下,吃了自己带的干粮和水。然后重新走下满是碎石的山坡,骑车返回学校。我们只管挖坑,听说另有学生负责把树扛到山上,种下,并每个坑浇两桶水。毫无疑问,除非每个星期都有一百来个学生来扛水浇树,否则这些树绝不可能成活。这次挖坑我损失严重。一把家中最好的铁锨经过对碎石的无数次击打,成了锯齿状,让我父亲心疼不已。一双刚穿了一个星期的新布鞋,鞋底是我妈经过好几个夜晚一针一针纳出来的。经过上山和下山中粗糙而又锋利的碎石磨擦,鞋底只剩下薄薄的一层了。在快到山脚时,又不小心踩上了一块突起的石角,一只鞋底就此透明了。我又坚持着穿了一、两个星期,怎奈走在路上总是不时地有尖东西扎脚,最后只好满怀愧疚地放弃。现在想来仍然后悔不已,要是去前换上一双旧鞋就好了。
  二十多年过去,祖国依旧。机关人员、学校学生依然一批又一批、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到光秃秃的荒山上种树,尽管没有一棵树能活下来。
  让光秃秃的荒山披翠戴绿当然是莫大的成就和良好的愿望,但明知做不到却还要不知悔改地坚持,只会浪费我们那可怜而又宝贵的造林资源,延误树木绿化的早日实现。我敢说,即使仅有少数几个植树造林的决策者能有一点良心、一点责任心,中国北方的树木覆盖也不会如此几十年如一日地毫无改善。
  首先,植树造林不需要都在春天。对许多地区和树种来说,秋天栽种的成活率最高。这是因为秋天温度降低,日照减弱,地面和叶面的水分挥发减少。同时经过夏天的降雨,土壤中存留的水分较多,而且由于昼夜温差加大,晚上常常会有雨露。因此秋天种树往往只要在栽种时浇足水,树木就可以度过秋天、冬天和早春。其间树根得以充分恢复和扩张,利于度过干旱的晚春和初夏。中国北方的春天比较干旱,降雨稀少,土壤干燥,气温回升。春天种上树后不久炎热的夏天就来了。地面和叶面都剧烈地蒸发水分,而根部又未恢复,需要不断浇水,否则不易成活。另外,秋天种树时植被仍然存在,容易识别,可以更好地避免破坏原有的植被。而春天时植被经历冬天已经干枯,不易识别,种树时容易造成对原有植被的毁坏。春天种树当然也是可行的,但一定要在天气变暖之前。比如对于河北、河南这样的地方最好在阳历2、3月份,过了4月中旬就很难成活了。
  其次,植树造林要分先后次序,总的来说就是要先易后难。先易后难就是要先村庄、城市、郊区、田野的路边和贫瘠的耕地,再到有植被的半荒山,最后才到无植被的纯荒山。
  不在纯荒山种树是因为纯荒山过于干旱,种上树也无法成活,白白浪费人力和物力。在纯荒山挖掘时还会扬起尘土,挖掘后又导致土层松软,刮风时会将挖松了的土吹到天空,并以这些树坑为起点向外扩大,破坏地面覆盖。山坡的土层较薄时,还会造成土层的消失,为以后种树造成困难。而从最易成活的地方(如各种道路的两边)开始,能迅速获得挡风、降温的林网,早日增加降雨。降雨增加后,原来的纯荒山也将不再那么干旱,这时再在这些纯荒山上种植树木就容易成活。
  荒山上的植树造林要先从植被覆盖较多但又明显不足的半荒山开始,再到只零零散散长着稀疏、低矮的植被的荒山,最后才是近乎完全干旱、几乎没有任何植被的纯荒山。要先从有植被的地方开始,在不破坏原有植被的基础上加种树木。这些有植被的地方的土壤中显然有可供树木存活和生长用的水分,在这些地方树木容易成活。一般要先从山脚开始,再逐渐沿山坡向上延伸,最后才是山顶。要先从背阴面(北面)开始,再逐渐扩展到东、西侧,最后才是向阳面(南面)。要等到由于其它山上树木的增多而增加降雨从而变得不再干旱时,那些原来近乎完全干旱、几乎没有任何植被的纯荒山才开始种树。
  村庄里的树木通过宣传和鼓励或适当的奖励和处罚可以较容易地恢复,应在村里的路边、村中的闲置地以及房屋周围和院子里多种树。城镇和城市里的树木种植只要适当投资、专人负责也可以轻易实现。但现在中国城市里大力仿效西方国家,只知道种草种花。目前的城市绿化应以树木为主,在道边儿和楼间空地多种树,在已种了矮花和草的地方应加种树木。花草最好等树木长成后再在树下种,或在获得足够的降雨后(象西方国家一样)再大量种植花草。
  第三,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是在纵横交错、横贯田野的大小土路和大小公路两边全部种上树,因为唯有这些树木能最容易地以最少的投资形成最有效的挡风降雨网。路边的这些地大都是或曾是肥沃的田野,土壤湿润,又容易浇灌,种上树基本都能成活并迅速生长。只要这一步能实现,中国北方的降雨就会大大恢复,干旱问题就可以基本解决。利用上面提到的速生树和慢生树的合理搭配方法,就可以快速、顺利地形成挡风降雨网。为了便于管理,国家可买回这些路边的土地,然后交由专人负责或承包出去。也可以让路边土地的所有者按规定种树并管理,国家支付工资或补偿。
  另外,就是将漏水、缺水的旱地或其它贫瘠的土地改为林地。同样,国家可买回这些土地,然后交由专人负责,也可以让现有的所有者按规定种树并管理,国家支付工资或补偿。这些贫瘠的土地大部分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各个时期毁林造田的产物。在气候恶化后,所产出的粮食也没有多少,产出往往不比投入多。许多这样的土地现在已基本废弃,成了荒地。这些地方庄稼长不好,但树木由于更抗旱、保湿,生长起来却不会有什么问题。把这些所谓的耕地变为林地并不是破坏耕地,相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耕地。
  实际上,公路、机场、工厂、城市、城镇疯狂蔓延、伸展、扩张,以几十亿、几百亿的现金为资本,以几亿、几十亿的中饱私囊为动力,每年成千上万亩地吞噬着良田沃壤,却无人在乎。一条又一条的公路占去了多少肥沃的土地!按一条公路10米宽来算,一千公里的公路就会占地1万五千亩。算一算中国近二十年增建了多少万公里的公路,就知道浪费会有多大。村村通公路就能解决贫穷和落后吗?一个又一个的县城年年向外伸展着,兴建着一排又一排的居民楼,街道都是几十米宽。看看我们县大约五年前新建的文化路,路两边的建筑相距足有四十米宽,路长五、六里,这里原来都是肥沃的庄稼地。而退耕还林针对的只是由于干旱已根本无法生产粮食或只能生产很少粮食的贫瘠土地。退耕还林本来也主要集中在少数边远地区,我怀疑这是否在华北平原实行或倡导过,至少在我们县就根本不曾有过。现在发现耕地减少了,要保护耕地,于是最没有油水可捞的退耕还林便有可能首当其冲地被停止,并且有了很好的借口。这样,留下偏远的贫瘠土地充数,可以多毁坏一些由于位置好而更能卖钱的良田。
  如果气候得不到改善,所有的耕地不久都将成为干旱的荒漠,哪里去找什么可耕种的土地。为了保护耕地,就应停止建设新的公路、机场,停止城市和村庄的扩张,减少工厂用地,并对土地浪费年年征收重税。为了保护耕地,就应继续推动退耕还林,国家应出钱买下不适合耕种的贫瘠土地,就象建公路时买下土地一样,使这些土地成为树林。国家和地方政府肯拿出公路建设的百分之一资金即可买回这些不值钱的土地,将其变为树林。
  实现荒地、荒山绿化的最有效策略乃是将其私有化:将由于干旱而废弃的荒地和所有的山坡通过拍卖的方式彻底私有化,允许自由买卖,但要达到合同规定的树木覆盖率以及不产生工业污染即可。唯有将荒地和荒山私有化并加以规定,才会有人全力投资、出力使山坡重新长满树木。
  3、恢复鸟类
  树木在成长过程中和长大以后除了干旱和烈日的共同威胁,还时时面临各种虫害威胁。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恢复鸟类的繁衍。在中国北方由于鸟类(尤其是麻雀)的大量减少,以植物为食的昆虫失去了天敌的制衡,天天都能大量繁殖。为了保护庄稼人们只有大量使用农药,结果既增加了成本,又造成了农药对蔬菜、水果和粮食以及水土的污染。而树木在经受虫害威胁时,人们往往或无动于衷、或不愿消耗贵重的农药或缺少能将药喷到高处的机器,结果造成树木的大面积死亡。现在甚至连许多原来常见的树种也基本消失。比如,在中国北方曾经到处都是并多次挽救了无数人死于饥饿的榆树,到了1990左右已很难看到,现在更是难觅芳踪。
  要想恢复鸟类的繁殖,就要给鸟类提供足够的食物和住所。其中的关键是住所也即供鸟做窝的地方。实际上鸟类的大量减少除了人们为了谋利(大约二十年以前死麻雀曾达到5毛钱一只的高价,听说是用于做罐头)而进行的大量猎杀以外,鸟类失去了做窝的地方也是一个主要原因。过去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麻雀常常在屋檐下打洞做窝,生养繁殖(所以麻雀又叫家雀)。改革开放后的新房子大都是砖木或砖水泥结构,麻雀无法做窝。而且由于是新房子,人们出于爱惜的原因也都大力驱干、封堵、打杀试图在自家房檐下安家的鸟类(主要是麻雀和燕子)。原来由于无人认真照看而成了麻雀乐园的生产队里的破旧房子,由于无人再用也都相继被拆除了。麻雀失去了生存、生活和繁衍后代的空间,再加上常常吃了被农药毒害了的食物以及人类的猎杀,数量自然会急速减少。而大树和树林的减少也使其它据树而居的鸟类失去了生存繁衍的空间,所以几乎在同时,所有的鸟类都在中国北方遭受了空前的灾难。
  其实,遭受了灭顶之灾的又岂止是鸟类。随着树林和树丛的毁坏,连仅剩的小型动物如野兔、狐狸、松鼠、黄鼬、地狗子和刺猬等也消失了,过去随处可见的昆虫如蝴蝶、蜂类、蜻蜓和知了等也极少见到了。随着干旱的发生,青蛙、蛤蟆、乌龟等也基本绝迹了。现在中国北方只剩下了人和庄稼。
  对于以树林或树丛为依托的鸟类,唯有在树林或灌木丛形成后才可能恢复。但麻雀却不挑剔,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为它们提供梦寐以求的安乐窝。
  方法之一就是挂鸟窝。挂鸟窝在西方国家比较普遍,鸟窝按人们的房子的形状设计,用木板钉制,一般高一尺,方、宽各半尺的样子。那里的人们常常从商店里买来,挂在自家院子前的树上,在里面撒上粮食粒或葵花籽,然后希望着鸟儿们来住。但我很少看见哪一个里面真的住过鸟儿,倒是常常有鸟儿在那里啄食。这一方面是因为那里的野外到处都是树林、灌木丛和深草丛,鸟类在那里已很舒服不需要搬过来,另一方面可能是鸟窝的形状不对、悬挂的位置不合理、悬挂的也不够稳定造成的。首先,与人不同,麻雀可能并不喜欢宽大、方正的家。做好的鸟窝可能也应该稳稳地固定在一个较隐蔽的地方。据我小时候的观察,麻雀的窝总是深筒状。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种新鸟窝。这种新鸟窝可用管子(可将一根粗塑料管锯成数段,或用竹管,或用木板钉)多层交错排列在一起,组成一个长方体结构。每个管子都一端封死,一端开口。开口端还要封闭开口下部大约四分之一的高度以防幼鸟爬出摔死。这一封闭可用合适的胶水或钉子加一块塑料板或木板实现。为了抗热和防寒,这一长方体的上下面和无开口的面还可以加附一层隔热材料(如木板等)。为了防止雨水下到窝里,在窝顶还要加一个向下垂的帽沿结构以遮挡各开口。造好的鸟窝可以固定在离人稍远的树上、木桩上、电线杆上或房檐上。
  再者就是建鸟墙。鸟墙则是专门让鸟居住的墙状或房屋状建筑,可用砖、土和木材建成。墙壁要有足够的厚度,上面要留许多大小不一的洞,让各种鸟类自由选用。墙壁可多可少,之间的距离可远可近。如果希望一些动物在墙壁之间居住,则需要有屋顶,且墙壁之间的距离要近。如果不希望动物居住,可一个地方只建一堵墙,或将各墙壁之间加高或封死。如果不希望蛇类入侵鸟巢,则需要在适当的高度加一光滑区带(可用玻璃或陶瓷),防止蛇类的上爬。
  有了住所以后,只需在其周围的地上或设在高处的台或盘上定期投放粮食即可帮助它们获得足够的食物。这些食物能使它们不必完全依赖于地里的粮食,从而防止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而导致鸟类的大量死亡。
  象上面提到的,在种植树木时或树木初步长成以后要在路边的树间或树林的周围种植灌木丛。待这些灌木丛长到一定程度后,大部分鸟类就有了天然的住所和食物。这时候就不必再增加人造的鸟窝和鸟墙了,但食物可能还得不断提供。
  由于许多鸟类已经绝迹,而各种鸟类在保护树木方面又有不同的功用(如啄木鸟),因此需要通过人工饲养和繁殖后把一些鸟类投放到一些合适的自然区域中。鸟类的多样性又可同时满足观赏需求,美化我们的自然和生活。
  九、区域降雨环境的形成:
  上面提到来自太平洋的暖气流和来自北极圈附近的冰雪和冻土地带的冷气流的相互作用是中国北方降雨的主要来源,而中国北方地面环境的改变会深刻影响此降雨的大小和频率。除此之外,中国北方的地面环境本身也能成为中国北方降雨的另一来源(次级来源)。
  首先,中国北方南北走向的山地如太行山、燕山和大兴安岭等山脉及其周围的众多小山即可作为冷气之源。山地表面积大,平均单位面积的日照少,故平均温度较低。东侧的山坡在中午以后由于太阳的西移,日照迅速减少,到了傍晚和夜晚温度可以降得很低。山顶的海拔或相对高度高,而越高处的空气温度越低,所以山顶和山的上半部也会被飘过来的冷空气降温。若能在山坡及其周围形成树木覆盖,进一步减少太阳照射带来的热量,则这些山地及其周围的空气就可以冷到使含水量较高的较小或较慢暖气流降雨,或使已经初步冷却成云但尚无法降雨的云形成降雨。
  另外,众多的大小河流又可作为湿气之源。它们能大量挥发水气,升到天空降温后即可成云。若同时得到来自太平洋或其它地方的弱暖湿气流(这些暖气流靠自身的水分也只能成云、无法降雨)的帮助,就可能形成降雨。即使得不到合适的湿气流的帮助,这些云也可以遮蔽阳光,降低地面和山地的温度,利于冷、暖气流交锋后的降雨和山地降雨。
  大小河流的重新形成或恢复要等到上述建议的树木覆盖实现从而使降雨大大增加后才有可能。为了恢复河流水系,就要破除水库和大坝,停止截流和蓄水。水库和大坝既不能真的防洪,也不能蓄水。只会使水下渗成为地下水,无法挥发到空中促进降雨,不利于水的循环和利用。实际上,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的兴建水库和大坝也是造成中国北方干旱的原因之一。
  十、大气灰尘对降雨的影响
  这里我们把天空中的气体和水分以外的固体颗粒或大分子统称为大气灰尘。大气灰尘主要包括飞扬到空中的来自沙漠和土壤的沙尘和土尘(在此统称土尘),汽油、柴油、脂油、煤炭、草木等燃烧后漂浮到空中的炭尘和未燃烧及未充分燃烧的有机分子(有机尘),以及化纤、塑料、棉麻织品、草木等的碎屑和花粉、花絮等飘扬到空中的粉尘。这里只讨论土尘和炭尘对气候的影响,有机尘和粉尘等的作用与土尘和炭尘类似。
  在中国,土尘一般为黄色或褐色,与沙漠和土壤的颜色一样。炭尘一般为黑色,来源于炭的不充分燃烧。当燃料中富含硫时,炭尘又常常主要为黄色。土尘和炭尘颗粒的密度(重量体积比)越小或重量表面积比越小,越容易漂升的高。
  这些土尘和炭尘可以作为水气凝结所需要的凝结核,对水分的凝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形成降雨来说,这只有在水气的浓度和温度达到或接近临界点时才有帮助。而土尘和炭尘,尤其是大量的土尘和炭尘,却恰恰会破坏这个临界点的出现,因此对降雨主要起破坏作用。这首先是由于与空气和水分相比,土尘和灰尘对地球表面的覆盖或笼罩更象给地球表面盖了一层被子。颗粒状的土尘和炭尘会把地面射向太空的辐射通过反射和散射重新照到地面,不利于地面温度在晚上的迅速降低(现在中国北方的夏天连夜晚也酷热难眠的原因)。使晚上在地面附近无法出现较强的冷空气,无法使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分以雾或露的形式降下来,同时也不利于较高层大气的降雨。这些都会减少夜晚的平均降水量。同时,由于在夜晚地面和地面建筑无法正常地降低自身的温度,在此基础上,第二天太阳对大地的照常照射就会轻易地造成高温天气。这是造成近年来中国北方的气温连连高出历史平均气温许多的原因之一。白天地面和近地大气的高温也同样不利于降雨的出现。
  黄色和黑色的土尘和炭尘还会吸收大量的太阳光,这会增加它们所在的大气层的温度,尤其是它们密集的中、低层大气的温度,从而不利于水分的在任何时候的凝结和降雨。
  即使出现了水分的凝结,当这些土尘和灰尘掺杂到凝结的水滴中后,由于其颜色深,容易吸热,会不利于小水滴的增长,也即不利于大水滴的形成,且容易造成已形成的水滴的重新蒸发,从而减少降雨。水滴越大越容易降到地面,水滴越小越容易在下降的过程中重新变为水蒸气而升到空中。
  当这些土尘和炭尘掺杂到形成的水滴中后,还会使水滴更不容易凝结成冰(即凝固点更低)。冰晶无法形成或形成的少会大大减少对阳光的反射(冰比水能反射更多的阳光)。这不利于云层或云团温度的降低,使云中尤其是云团的上层难以大规模结冰、下层难以大规模成雨。已经凝结成的冰粒,由于其中土尘和灰尘颜色深容易吸热,还容易使冰粒重新变为水滴。这些也都会减少降雨。
  降雨越多越频繁,大气中的灰尘就会越少。降雨越稀少,大气中就会滞留越来越多的灰尘。大气中的灰尘越多,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导致降雨减少,尤其是在本来就少雨的地方。因此,为了提高降雨量还需要减少大气中的灰尘浓度。
  十一、减少灰尘、促进降雨
  大气中的灰尘主要来源于裸露的沙漠和土壤(土尘)以及燃料的燃烧(炭尘)。土尘中由于过度垦殖、放牧和砍罚导致植被退化、破坏形成的裸露的沙漠和土地所造成的土尘已为大家所熟知,在此不予多说。这里主要提一下施工所造成的土尘。这十几年来中国年年都在兴建各种高速公路。每条高速公路几乎都是在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长度上同时开工,这就意味着十几甚至二三十米宽几十、几百里长的大地被同时挖开。松散、裸露的黄土蜿蜒伸展如黄龙,春夏秋冬的风从那里吹起连绵不断的黄尘,摇摆着、飞扬着、升腾着、弥漫着,铺天盖地,入鼻,入耳,入口,入眼。再看看城市里的公路和街道,路面上无不有一层或黑或黄的大小颗粒和细小灰尘混合在一起的尘沙,风吹来或车开过就会不断地飞起、落下,其肮脏和毒害就不用说了。有人可能呆久了,习惯了,以致于熟视无睹,怀疑我的客观程度。其实,你只要看一看早晨出去时擦光亮了的皮鞋穿到晚上回来后那灰头土脸的样子就知道了。
  怎么减少这些土尘呢?知道了问题后,只要有决心,解决问题其实并不难。公路修建要诸段进行,每段要短,最好不要超过几里长,要减少裸露土地的长度和裸地暴露的时间。建筑工地要无裸地、无尘。要减少裸露灰渣(主要来自个人、食堂和工业上的煤炭燃烧)和松散沙土的数量,对他们进行覆盖,尤其是用植物覆盖。城市要用吸尘车取代洒水洗尘车,清去道路上和道路两边的尘土。现在使用的洒水洗尘车能吸走颗粒较大的沙石,但无法有效吸走细小的泥土,只是把泥土变成泥浆刷在路面上。泥浆干燥后又重新变为尘土,进入向四周和天空飞扬的状态。因此应放弃目前的先洒水再洗或吸尘的方法,改用先干燥吸尘,然后再洒水或根本不洒水的街道吸尘车。
  另外,通过多种树木形成林带或林网以降低风速、抬高风离地面的距离,对减少扬尘也有帮助。树木长成后再在树下种草,尤其是城市街道两边的树下多种草地和矮树丛等也有利于吸附和固定尘土。
  炭尘则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汽油和煤炭的不充分燃烧会释放大量炭粒(黑烟中的黑色物质)。煤炭中无法燃烧的矿物质除了以灰渣的形式剩在地上外,许多细小的灰渣颗粒也会升到空中(烟中的灰色物质)。目前的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应再经过一步微尘吸附处理才可排放。要在现在的汽车尾气排放管的末端加接一个排气面积较大的长方形过滤器,吸附从而滤去尾气中的炭粒。排放工业废气或任何其它排放煤炭燃烧废气的烟筒都要同样加一个类似的过滤装置,以滤去废气中的炭粒和灰粒。由于汽油和有些煤炭中还含有大量的硫,燃烧后会形成二氧化硫,导致酸雨(含硫酸的雨),杀死树木和花草,伤害人的皮肤(所以淋雨后要洗脸或洗澡)。所以尾气和废气中的过滤器最好还能同时吸附二氧化硫,以减少二氧化硫对人体和环境的伤害。
  另外,要减少私人汽车。减少私人汽车不仅可以减少炭尘,还可以减少热量排放,而地面热量的减少有助于降雨。现在人们往往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归结为全球变暖的原因,在我看来,产生二氧化碳过程中释放的热量也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一个原因。把人类因为每天燃烧汽油、重油和煤炭等所释放的热量算一算,就知道被人类烧烤着的地球会因此而变热。
  制造汽车本身就会消耗大量的能量,产生大量的热量,故应减少闲置或仅偶尔使用的车辆的数量,而现在的许多私人汽车都是基本闲置的,最多周末出去旅游用。闲置在一边不用,倒还是不错的,因为汽车运行起来会消耗更多的能量,产生更多的热量。这都会大大提高地面和靠近地面的大气的温度,减少降雨。现在汽车的增加使整个城市都处于烧烤之中,不但使降雨减少,也使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在夏天更加酷热难耐。城市之内应将部分汽车道改为自行车道。而且为了保证空气质量,一定数量和位置的道路只允许自行车和低速电力助动车通行,以鼓励使用自行车和低速电动车。多骑自行车既能减少能源和物质浪费、改善环境和生态,又能锻练身体、舒展心情、减少肥胖和疾病、增加工作效率、提高生活质量。我们的政府似乎只知道学习西方的垃圾和糟粕,比如全民皆炒股、人人有汽车、彩票遍地走、英语到处写、升学要面试、度量用克米、村村通公路、高速密如织等等,却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学学人家的自由、平等、科学、民主、养无助、保生态、恤万物。
  城市之间应鼓励乘坐火车或公共汽车,火车站和汽车站内以及城市的许多地方应有刷信用卡既可自动提取的出租自行车、电动车和各种汽车,也有许多可存放各种车辆的自动存车处。这样人们到其它城市出差或旅游时可避免人人驾车千里奔驶(消耗精力、能源,并增加交通事故几率),到了另一个城市后又不用担心没有方便或合适的交通工具。
  现在在北京看太阳基本可以不带墨镜用肉眼直视,太阳也不再是耀眼的白日,而是随着中国大地也变成了红色的。这里有由于降雨减少而造成灰尘在空中滞留的原因,但看看少雨的非洲和中东沙漠上天空的蓝和太阳的白就知道降雨少不是天灰日红的主要原因。这更多的是由于上述各种土尘(主要来自道路和建筑施工)和炭尘(主要来自工业废气)的极大量、极无节制和限制的释放所引起的。这厚厚的、浓浓的悬浮在大气中的灰尘也使现在的夏天到了半夜还热量滚滚,没有空调就难以入眠。
  而对于山西来说,一个更主要、更可怕的灰尘来源就是铺天盖地的煤矿。已经废弃的煤矿留下大片大片裸露的煤土,正在开采的煤矿除了大片大片的煤土外还有成堆成堆的煤堆。大风长年累月地刮着,成吨、成百吨的煤面日日夜夜地向空中飞扬着。大风还从严重干旱导致的荒芜土地上日日夜夜地卷起漫天黄土,在许多地方(如临汾等)这充满煤面和黄土的空气让人连呼吸都困难。山西的旱情比河北、河南要严重的多,山西的空气比世界上其它地方的空气要可怕的多。山西那富含煤面和黄土的空气使其它的土尘和炭尘污染都相形见拙,连山西的炼焦厂(制造焦炭)的污染也自惭形秽。而从山西开出的运煤汽车日夜奔驰着驶向中国北方的几乎各个工厂和电厂,还经由河北驶向许多码头通过轮船向国外出口。这些半封闭的超载运煤车一路上沥沥拉拉、跌跌撞撞地挥洒着煤粉。我常常怀疑照这样挥洒过去,到达目的地后车里究竟还能剩多少煤。关于如何解决山西和来自山西的这些污染,我就不必浪费大家的时间了。但大家千万不要因为山西的原因,而放弃在中国北方其它地方的各自努力,就象欧洲人不会因为伊朗的荒漠化而放弃自己的绿化一样。
  十二、结语
  如上所述,解决北方干旱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种树。在种树上,政府固然可以起到一些作用,但更主要的还是我们平民百姓,而且我们也确实大有可为。通过个人或集体捐钱,我们可以向农村学校的学生们免费提供各种树苗,让他们说服父母在家中和地边种树。通过捐献和宣传,我们也可以购买各种树苗然后以极低的价钱把他们卖给农村人民,让他们在家中、田边、路边和各种空地、荒地、荒山上种树。为了在目前干旱的情况下保证成活率,同时保护人们的种树热情,应当根据各村的具体状况推广适当的树苗。对于干旱的荒山,可提供松、柏、酸枣树苗等。对于田边、路边、家中和村中,可提供松、柏、杨、柳、槐、衫树苗等,也可配以核桃、柿子、黑枣、红枣、苹果、桃、樱桃、李子树苗等。我们可以不但在早春行动、还在晚秋行动;不但今年行动,还要明年行动、年年行动;不但买树苗以捐送,还应与供应商联系以培育我们需要的树苗,并使他们保证树苗的成活率,尤其是挖掘后对树苗根部的包裹或处理。我相信,如果能尽快行动起来,不出五年就可实现必要的绿化,并欣喜地发现雨水开始增多,十年后就可以获得较充沛的降雨,使北方的干旱问题基本得到缓解。我们在地下水就要用完之前这时日不多的时间里应发扬、膨胀我们的公心、爱心和责任心,以付出金钱、时间或劳动来拯救我们的环境、拯救我们的明天、拯救我们的未来。
  一分破坏,一分祸灾;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棵树木,十滴雨露;
  万棵树木,雨水没足。
  亿棵树木,河满流溢,
  风调雨顺,山川秀丽。
  刘国文于日至日写于美国尤金。
恭喜!本帖被黑脸儿兄@-0VZf 加为精华。系统奖励10分!
boboHtml = '';
html += boboH
NTES(".bobo-list").attr("innerHTML", function() {
return this.innerHTML +
}, "utf-8");
发帖: 7 篇
在线时长: 0 小时
说得很好,关键是植树,养护。不能再种了不管,秋天植树很好,不能再倡导植树节再植树!
发帖: 459 篇
在线时长: 34 小时
写的很好,可以作为两会的提案,可是那些“代表”们还在大谈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没有希望。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中国有那么一群人,本身是社会的最下层,其利益天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领导阶级意识。这在地球上是绝对再也找不出来这么弱智的
----谁让你不幸生在中国?
发帖: 28 篇
在线时长: 1 小时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积分: 1849
发帖: 954 篇
在线时长: 65 小时
解决北方干旱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种树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诚交四方友,广聚三江财。
发帖: 11 篇
在线时长: 0 小时
好长哦,看够了
发帖: 1 篇
在线时长: 0 小时
写的太好了,建议网站置顶,多加宣传,造福我中华
积分: 6050
发帖: 2256 篇
在线时长: 266 小时
写的太好了,建议网站置顶,多加宣传,造福我中华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愿国家更富强,愿百姓更安康。
发帖: 6 篇
在线时长: 1 小时
【回复 3楼 lazycat2000 】:
写的很好,可以作为两会的提案,可是那些“代表”们还在大谈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没有希望。
------------------------------------------------------------------
多谢你的支持。
发帖: 6 篇
在线时长: 1 小时
很抱歉,文章太长了。谢谢大家的阅读和支持,以后会把它分段发出,免得大家受折磨。
积分: 15353
发帖: 6594 篇
在线时长: 325 小时
去年底今年初,嶺南地區亦大旱!!撞鬼!!此處係南方啊!!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广州从来唔系无限包容嘅城市,响广州优先使用广州话!
上海弗是无限包容的城市,在上海优先使用上海话!
北京不是无限包容的城市,在北京优先使用北京话!
同理,各個地方亦復如是!!
下次自动登录
每30秒自动保存一次内容
夏季轻装上阵 赢家用吸尘器
24小时热帖榜
下次自动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幸福树为什么掉叶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