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羊人院中栽什么树好

回族风俗习惯,回族服饰,回族人为什么不吃猪肉
&&来源:深度水产网&&点击:
水产养殖摘要:回族风俗习惯,宁夏回族风俗习惯,回族风俗习惯图片,新疆回族风俗习惯,回族风俗习惯作文,回族风俗习惯ppt,中国回族风俗习惯,回族风俗习惯是什么,青海回族风俗习惯,回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其先民主要是13世纪蒙古人3次西征后大
回族--简 介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其先民主要是13世纪蒙古人3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并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 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长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回族--节 庆 回族民间节日主要有: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开斋节 在回历每年9月,从见新月到下月见新月终的一个月里,凡男子在12岁以上,女子9岁以上,都要把斋。即从日出后到日落前,不得进食,直到回历十月一日开始为开斋,届时要欢庆3天,家家宰牛、羊等招待亲友庆贺,并要做油香、馓子、油(饣+果)等多达二、三十种节日食品。
古尔邦节 即献牲节,在回历十二月十日。节日当天不吃早点,到清真寺做过礼拜之后宰牛献牲。献牲的牛羊,要体态端正,无缺损,宰后的牲畜按传统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济贫,一份送亲友,一份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
阿述拉节 西北部回族节日,即时要选用当地的五谷杂粮,掺上牛羊杂碎煮熟食用,节日期间宴请客人必备手抓羊肉,其次是用鸡肉做成的各种菜肴。
圣纪节 圣纪节,亦称圣忌节,冒路德节,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相传穆罕默德(约570一632年)诞辰和逝世都在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穆斯林为了纪念伊斯兰教圣人(创始人)穆罕默德创建的伊斯兰教,在他诞辰和逝世的这天举行集会。以后,逐渐成为伊斯兰教的节日。
节日活动多由清真寺主持。届时,穆斯林要穿戴整齐,到清真寺沐浴。更衣、礼拜,听阿匐们念经,讲述穆罕默德的历史和创建伊斯兰教的功绩。然后休息、游玩一天。
开斋节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也是回族的盛大节日。在我国,有的民族称开斋节为肉孜节。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代&菲吐尔&的意译。按伊斯兰教规定,回历每年分十二个月,单月为三十天,双月为二十九天,每年较公历少十一天,三年相差一月余。因此,按公历计算,伊斯兰教的节日并没有固定的时间。但回历每年九月为斋月,斋月期间,穆斯林只许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老弱病残、孕妇和小孩可以不用守斋(守斋亦称封斋或把斋),妇女在月经期间也可以不用守斋。在斋月里,按伊斯兰教教义要求,穆斯林要做到静性寡欲,白天戒绝饮食,即使是不守斋的,也要尽力节制自己的食欲,决不允许在公共场所吃喝。斋月的开始和结束,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月有时二十九天,有时三十天。经过一个月的封斋,完成了,&真主&规定的&使命&,于伊斯兰教教历的十月初开斋,故称开斋节。据伊斯兰教有关经典的记载、伊斯兰教创立的初期,在封斋满月时,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率领穆斯林步行到郊外公共旷野,举行礼拜,穆罕默德沐浴后,身着整洁服装,并散发&菲吐尔&(开斋)钱,从此以以后,穆斯林便把这一天作为节日,隆重庆祝。目前,世界各国穆斯林都要在开斋节这一天举行礼拜和其他庆祝活动。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在开斋节的这一天,都要沐浴更衣,聚集在附近的清真寺礼拜,然后开始节日活动。人们身着民族服装、熙熙攘攘。走亲串乡,互相赠送节日礼品。家家户户准备杏仁、杏干、油香、油炸果子、茶、瓜果等食品,有的人家还备有奶茶、五香茶(用茶叶、构札、杏仁、冰糖、杏干泡的茶)等亲友和客人,男女老少成群结伴游玩,很多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唱歌跳舞。
肉孜节 &肉孜节&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大节日。&肉孜&就是&封斋&;即减食的意思。传说,古时候为了躲避异族统治者的侵犯。人们就躲在深山里,白天不生火,月亮出来以后才开始做饭吃,历代沿袭,成为习俗,每逢肉孜节那天,白天滴水不饮,粒米不沾,要到晚上才吃东西。这样的生活连续一个月,然后才恢复平常的饮食习惯。早在肉孜节到来之前一个月,人们就要粉刷房屋、打扫庭院、理发、洗澡等,不仅要为节日准备吃的,还要忙于赶缝节日的服装,商店里储备了大量的节日货品。节日(五月二十三日)清晨,街上红男绿女,熙熙攘攘。成年男女到清真寺去做礼拜,接着就去扫墓、诵经,全家吃&粉汤&,然后结伴拜年。解放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觉悟的提高,人们感到白天不吃食物,不利于生产劳动和身体健康,于是,群众便自觉地放弃了白天封斋的习惯。
古尔帮节 每年十月二十日,是伊斯兰教传统的年节&&古尔帮节。在我国,与伊斯兰教密切关联的回族把它当做自己的民族节日,并以各种方式热烈庆祝。&古尔帮&,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亦称尔德.阿祖哈。&尔德&的意思是&节日&。&古尔帮&或&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因而又称为&宰牲节&。据古代阿拉伯宗教传说:&先知&伊布拉欣夜里梦见了&真主&安拉,安拉启示他要宰杀自己的儿子伊斯玛尔乃以表示对安拉的虔诚。当伊布拉欣遵命执行而举起刀子的一瞬间,安拉派遣行使带着羊赶到现场,命令以宰羊代替献子。从此以后,阿拉伯人便根据这一传说定期宰羊献祭。相沿成俗。伊斯兰教创立后,承认先知伊布拉欣为圣祖,并把伊斯兰教历太阴年十二月十日定为&古尔邦节&。我国公历与伊斯兰教历每年有十一天的日差,故每年古尔帮节的公历日期不固定。&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重大的节日。节前,穆斯林们家家户户打扫得干干净净,忙于宰杀牛羊,精制糕点。节日这天,穆斯林们便沐浴礼拜;各家宰羊,杀驼或屠牛,分发贫民,接待宾客,馈赠亲友。这些穆斯在清真寺里举行聚礼,听阿匐朗育《古兰经》等教义。有的成群结队,到亲友家中拜访,主人按照传统的礼节,摆出丰盛的筵席,大家同食羊肉、油食糕点和瓜果等,亲密畅谈,盛装的青年男女尽清地在许多庭院中、广场上载歌载舞,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
宰牲节 回历的+月十二月,是回族的传统佳节。回族的祖先信奉真主安拉,每年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宰杀一定数量的牲畜(牛羊等),分送给周围的人,以表达对真主安拉的诚心信仰。可是当时穷人哪有牲畜可宰,只有牧主们才有大批牲畜。有个虔诚信徒叫伊布拉欣,家贫如洗,哪里谈得上宰杀牛羊。他年纪很大了,跟前连个儿女也没有。有一次,一个牧主当众耻笑他。当天夜里,他就沐浴更衣,向安拉许愿说:&慈悲的真主啊!我是你的虔诚信徒与传道人,可是家境贫穷,没有牛羊可供宰杀,别人就轻视我,耻笑我,如果你让我生个儿子,我就把儿子宰了,分送给别人,以见我的诚心。&伊布拉欣许愿后不久,他的妻子果然怀了孕,生了一个又白又胖的小男孩。取名叫伊斯玛尔乃。由于是头胎孩子,心里乐滋滋的,时间久了,把向真主许愿的事抛在脑后了。他的儿子一年年长大了,到了十二岁时,长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格外逗人爱。伊布拉欣把他看作掌上明珠,有一天晚上,他在梦中好像有人对他说:&你许愿宰儿子,现在你儿子都十二岁了,干吗还不宰?&伊布拉欣惊醒后,许久才入睡,谁知入睡后又做了同样的梦,一连做了三次,伊布拉欣再也睡不着了。他想想心爱的儿子,又想起过去许下的诺言,好像真主安拉就站在他面前,不知怎么办才好,最后他下了决心,要把儿子杀掉,以表示自己对安拉的诚心。刚好,第二天正是回历十二月十二日,伊布拉欣叫儿子穿上新衣,到爱夫卡尼山去游玩,并叫儿子不要让他母亲知道。父子二人到了山上,伊布拉欣就把他在真主面前许愿的经过原原本本的讲给儿子听,儿子听后,就恭恭敬敬地给父亲叩了个头,然后说:&父亲,我顺从您的话,把我的手绑上,把你的衣服拦住,不要叫我的血溅到您的身上,免得回家让母亲看了伤心。&伊布拉欣流着泪把儿子绑了后,就用随身带去的钢刀向儿子的脖子砍去。可是,钢刀一碰到脖子,刀刃就卷了。伊布拉欣无可奈何地把刀扔到一块巨石上,巨石一下被劈成了两半。这时,儿子流着泪对父亲说:&您为啥不杀我了?是您心痛了吗?怕我不顺服您?如果是这样,那么你就用毛巾把您眼睛蒙上。把我解开,我站在你面前表示我也是顺服的。&伊布拉欣听后,流着泪把儿子解开,又把钢刀磨利,把自己眼睛蒙住,向儿子脖子砍去。可是当刀落到儿子脖子后,刀刃又卷了。一而再,再而三,都未把儿子杀死。正在这时,伊布拉欣的跟前忽然出现两只绵羊,似乎还听到有人在说:&你不要再杀你的儿子了,我们已看到了你的诚心,你杀掉你面前的两只绵羊,就算是杀了你的儿子。&伊布拉欣心想,这是真主安拉的指示,于是就虔诚地对空叩拜,然后就把那两只绵羊杀了。此后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宰牲节&(又叫忠孝节)。
每年过&宰牲节&时,凡牲畜超过一定数量的人家,都要宰杀一些牛羊。凡宰杀的牛羊,都必须有个规矩;绵羊要一百八十一天的,牛要两年零一天的。宰杀的肉,自家可食用四分之一,其余的送给最穷的人。回族--服 饰 由于散居的原因,使回族在服饰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作,式样为无檐小圆帽,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已成为民族标志,平日也随处可见。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回族--饮 食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和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青海省西宁市,回族著名的万盛马糕点影响很大。河北石家庄的金凤扒鸡、保定的马家卤鸡和白运章包子,辽宁沈阳市的马家烧麦,义县的伊斯兰烧饼,陕西的牛羊肉泡馍,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汤圆、绿豆皮、牛肉米粉在当地都很有名气。盛行于宁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套菜驰名全国。&五罗&是指五种炒菜同时上齐,&四海&是指四种带汤汁的菜肴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分别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谥美之词。回族--习 俗 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客人来访,要先倒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来与客人见面、问好。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有时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丧葬食俗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的地方办丧事三天不动烟火,由附近的亲戚邻居送食,禁止请客,三天后方进行纪念活动。 婚俗 结婚筵席一般都要8&12道菜,忌讳单数,象征新婚夫妇永远成双成对。甘肃地区的新婚夫妇生头胎,男方要携带礼物去女方父母家及至亲家报信,10天内岳母要携红糖、米等营养品和小孩穿的衣物来看&小月子&。男方家要设宴款待来客。回族--禁 忌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回族--宗 教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每年的这一天,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 另外,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月定为斋月。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到教历10月1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1 2返回栏目土族--简 介 土族,现有人口191624人,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东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及民和、大通两县,其余散居在同仁、乐都、门源等地。
土族聚居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全境分山区、浅山区和川水区三种地形。北部山区森林密茂,有广袤的草山牧场。南部浅山,河川交错,气候温暖,遍布良田园林,盛产蔬菜瓜果。
过去土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基本词汇和蒙古语相同或相近。过去通用汉文,1979年青海省有关部门制定了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土文方案(草案)》已试行推广。
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土族原信奉多神教,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土族--历 史 关于土族的先祖,学术界尚无定论,大多数倾向于吐谷浑说。吐谷浑是辽东鲜卑族,先迁牧于阴山之北,在4世纪初迁牧今青海省南部和甘肃南部,后逐渐建立吐谷浑王国,疆土据有今青海整个牧区以及新疆、甘肃的一部分。这个政权先后存在350多年。公元663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王诺曷钵避走凉州(今甘肃武威),后又迁居今宁夏,其部属之一部分散居祁连山之南也就是今天的互助县一带。后来经过与其它民族融合,在元末明初时形成土族,史书上称之为&土人&,当地回、汉族称为&土民&,藏族称为&霍尔&,据说霍尔就是吐谷浑。互助土族则自称&蒙古尔&、&察汗蒙古尔&,民和土族自称&土昆&。可能各地土族在族源上不尽相同。土族--礼 仪 土族淳朴好客,民间有&客来了,福来了&的说法,敬客时,首先要敬酥油茶,并摆上一个&西买日&(插有酥油花的炒面盒子)端上一盘大块肥肉,同时在肥肉上插一把刀子,然后用系有白羊毛的酒壶为客人斟酒,以表示吉祥如意。有的地方还有客人一到,首先要敬三杯酒,谓之&吉祥如意三杯酒&;送客时也要敬三杯酒,谓之&上马三杯酒&。饮酒时,有边饮边歌之习,以畅饮酣醉为快。如不能喝酒者,要用中指蘸三滴,对空弹三下也可。土族--节 庆 安昭舞是一种古老的土族舞蹈,流行于互助。每当欢度佳节、庆祝丰收和举行婚礼时,人们聚集到庭院里或打麦场上跳安昭舞。舞蹈时,男女相见排成一圆圈,由一位能歌善舞的高手领唱领舞,后面跟随的人伴歌伴舞,一唱众和,气氛和谐而热烈。
安昭舞反映了土族人民的风土人情,歌词主要内容有歌唱人丁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祝福,祈求吉祥如意。安召舞是由原来的祭祀舞变化而来,有些唱词内容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纳顿&,在土语中是玩笑,欢乐的意思,是青海省民和县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节日。因为纳顿的狂欢起自农历七月,故也称为&七月会&。
一年一度的纳顿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从夏末麦场结束时,一直持续到秋天,历时近2个月,所以有人称之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但它的起源,自古以来就被神秘气氛笼罩着。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纳顿起源的神奇传说。相传从前有一位技艺高超的土族木匠,皇帝也慕名召他去修建皇宫。三年后,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建成了,其壮观华丽前所未有。但恶毒的皇帝为了独享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竟然下令要杀害木匠。木匠连夜逃到家乡,组织早已不堪皇家虐待的乡民们造反起义。皇帝闻讯后派出大批军队前来镇压。机智的木匠灵机一动,立即让乡亲们敲锣打鼓,扛着制好的战旗,挥舞着已涂上染料的兵器,高呼&大好!&向村庄的庙宇走去。皇帝的军队大惑不解,村民们则告诉他们:&我们正在庆祝今年的收成,跳纳顿答谢上天的恩赐,于是军队便撤回去了。此后为了纪念这位机智的木匠。一年一度的纳顿就流传了下来,后来逐渐形成了现在庆祝丰收的活动。
纳顿自农历七月十二日开始,可由一村单独举行,亦有两村联合举行,直至农历九月十五止,由东向西,最后回到中心地区而结束,最为常见的是两村联合,一村充当&主人&,而另一村为客,两村男性排成长列,扛着各色彩旗,敲锣打鼓,高呼&大好!&在主方村外麦场上会合,是最热烈最令人激动的时刻:几十面大鼓被擂得震天响,伴随着沉稳有力的鼓声,会手们闪腾跳跃,在粗犷的高呼声衬托下,表现出健与美的雄姿。队伍一到麦场,拉开了纳顿的序幕。会手舞首先开始了,这是由四五十人参加的大型舞蹈。老幼按顺序排列,舞在最前面的是身着长衫,手执扇子的老人,他们往往是纳顿的组织者和纳顿舞蹈的传人。别看他们年过花甲,银须垂胸,可跳起舞来,却还是那么从容自如,步履强健。手持各色彩旗的年轻人和拿着柳条的孩子们依次跟在后面,他们摆动身子,左腾右挪,绕场而舞。舞蹈的动作虽然不太复杂,但整齐的舞步,谐调的跃动,伴随着有节奏的鼓锣声,显得十分优美。在舞蹈的同时,主方不停地用大海碗给会手们敬酒,以此助兴,人们在舞蹈中陶醉了,喜庆和欢乐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
热闹的纳顿自然也成为访亲拜友的好时机。一大早即可见男女老少,打扮一新,车载驴骑,浩浩荡荡行进在乡间的路上,对于青年男女而言,纳顿则提供了一个浪漫聚会的时刻。土族--婚 俗 土族的婚礼,一般分提亲、定亲、送礼、婚礼仪式、谢宴等程序。仪式隆重热烈,自始至终都有在载歌载舞中进行。
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父母决定,都得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向女家求婚。媒人多为男性,一般要请村里有名望的长者,或与女方家沾亲带故的人,便于说合。提亲时,媒人要预备焜锅馍和蒸花卷各一付、酒两瓶,送到女方家。女方父母若同意这门亲事,就收下礼物,并热情招待媒人。否则,将礼物让媒人带回。
女方家同意后,请来本家各户家长,并邀请男方家的父亲或叔父,同媒人一起来商量定婚。男方需带两包茯茶、三瓶酒、一条哈达、两付馍馍,作为吃喝礼。并送给女方家父亲一包茶、母亲一件长衫料子。同时送一部分财礼。
在仪礼过程中,女方家开始故意要很多财礼,这时,媒人和男方家父亲或叔父,向女方家的长辈频频敬酒,说好话,使财礼数目降到最合适的程度。
定亲后,男方家请媒人给女方家分期分批送礼。但主要财礼要在办喜事前三个月送毕,以使女方缝制衣服等。财礼分干礼、衣料和首饰,也有全部送钱的,衣料由女方自己选购缝制。按土族传统习惯,在未娶亲前,女婿不到女方家去。现在逢年过节,不仅要去,还要给女方家人分别送礼物。
土族婚嫁,多在每年正月举行。大约在一个月前,先由男方举行择吉日仪式。土族称婚宴为&霍仁&,择吉日称&砣让霍仁&,即首宴。参加择吉日首宴的,有女方家父亲、叔父或哥哥等人,男方也对等的请人赴宴,加上媒人,约有七八个人,共同请神择吉日。
在娶亲的前一天,是女方家的嫁女宴,土族称&麻择&。女方本家各户、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送来礼物。女方家设宴招待,并摆嫁妆,当众一一交待男方送来的财礼,缝制了多少件(套)衣服,以及女方家的陪嫁等等。这时姑娘要哭嫁,哭嫁词委婉动人,感谢山神、土主、乡亲、父母、哥嫂、姐妹的养育之恩和深厚情谊。
土族姑娘出嫁方式有两种,一种叫&小出小进&,一种叫&大出大进&。所谓&小出小进&,即新娘到婆家后才改变发式。这种方式比较复杂、庄重。所谓&大出大进&即在娘家改发式,到婆家后立即拜天地,这种方式比较简便、省事。&小出小进&的出嫁方式,新娘到了规定的时辰,须坐&经卷&。即在堂屋的桌子上,依次摆着&经卷&、柏树枝、佛灯、牛奶、红筷子、茯茶、粮食、羊毛等九种吉祥物品。纳什金在堂屋门前唱《依姐》歌,并使劲摆动褐衫衣襟,新娘由其兄弟用白毡或红毡抬着沿院里的圆槽转三圈后,出门上马。&大出大进&的出嫁方式,纳什金可以不唱《依姐》歌,穿戴一新的新娘,由其母亲或姐姐陪着绕圆槽三圈后,出门上马。民和三川地区的土族新娘上马时,阿姑们要唱上马曲。新娘由其姐姐做伴娘、小妹做伴女同到婆家。伴娘当天随送亲队伍回去,伴女则要等到婚后第三天新娘新郎回门时带回。
新娘进大门时,有两个年轻妇女在前面拉着红毡或白毡,新郎新娘跟着毡,男左女右,抱着用红布制作的布娃娃,并肩缓缓迈入庭院。是&小出小进&则新娘到伙房灶神爷前,由事选定的妇女动手为她梳头改发式,穿新婚服装,开口。开口仪式是,有一位也是事先选定的妇女,手拿用红线缠着的擀面杖,在新娘面前绕几下,说:&新娘新娘你开口,金口玉言,家里的话不要到外面去讲,外面的话也不要在家里乱说,守口如瓶,免惹是非&&&
中午时分,娘家送亲人在婆家院里摆嫁妆,给新郎穿戴衣帽等。
最后,双方协商奶母钱。红仁切摆出一副慷慨大方的样子,象征性的收几块钱,然后,边饮上马酒,边走出大门去&&土族--服 饰 土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式样别致,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的男子服装是内穿绣花高领斜襟白短褂,胸前镶一块2公分见方的彩色刺绣图案,外套黑、蓝或紫色坎肩,或穿镶着宽边的长袍。腰系绣花带,头戴织锦镶边的卷檐毡帽。其中青壮年的毡帽后檐向上翻,前檐向前展开,称之为&鹰嘴啄食&。部分地区的男子还戴一种翻边尖顶帽,顶端有一绺红穗,更显得别致、飘逸。
土族妇女的服饰更为鲜艳。通常的装束是身穿斜襟上衣,两条袖子是用红、黄、绿、紫、蓝五色彩布圈缝制成的。远看,如同两道美丽的彩虹。据说,这几种颜色带有象征意义,如蓝色表示天,红色表示太阳,其它色表示彩虹。腰系宽而长的彩带,带子两头绣有花、鸟、蜂、蝶、彩云等花纹图案。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下穿裙子和长裤。裤子的颜色依年龄的不同而异。少女和年轻妇女多穿红色和彩色裙,中年多穿蓝色裙,老年穿棕色裙,前后开口。裤子的裤脚较宽,用两种颜色的布做成,以膝盖为界,下半截的颜色是区别是否已婚的重要标志。未婚少女多是红色,已婚者多用蓝色。土族妇女讲究头饰,土语称&扭达&,样式复杂,各地不一。过去有所谓&三叉头&、&干粮头&、&羊腔头&、&簸箕头&、&马鞍橇&等八九种。现在,繁多的头饰已不多见,代之而来的是一种新的简便头饰:已婚妇女梳两根发辫,以珊瑚、松石等缀饰,再戴以美观大方的织锦镶边卷檐毡帽,显得雍荣华贵;未婚姑娘通常梳一根或三根辫子,扎红头绳,系一块海螺片,头戴一条绣花头巾,显得活泼,秀丽。每当喜庆节日,能歌善舞的土族青年男女,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把庭院、山乡点缀得五彩缤纷,犹如山花一般。土族--饮 食 土族一般习惯于日食三餐,早餐比较简单,多以酥油茶、煮洋芋或糌粑为蘸盐而食;午餐比较丰富,有饭有菜,以蒸馍、馒头、花卷、包子等为主食,有煎、炒洋芋和青菜、萝卜汤或粥佐食。菜肴比较清淡,与北方汉族饮食习惯基本一致;晚餐多以各种面食为主,如面条、面片、面疙瘩、面糊。面条、面片、面疙瘩都喜用拉制。晚餐菜肴比较丰盛,有各种肉类,与各种蔬菜块块、块丝同煮面的汤,汤菜主食共烩而食。
日常菜肴以肉乳制品为多,当地的手抓羊肉是最好的待客和节日食品。民间有不少以当地土特产为原配料制作的食品,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风味食品如;哈力海、沓乎日、尕仁么、烧麦等。
日常饮料与当地藏族一样,喜饮茯茶、酥油茶,还特别喜饮用青稞酿成的酩流酒,酩流酒度数较低(约30度左右),清醇绵软,馨香可口,家家皆能自酿,在酿制时都习惯加一种名为羌活的中药,饮时味稍带涩,有散表寒,祛风湿的功效。除酩流酒之外,还有互助白酒,如互助头曲、互助特曲、互助大曲、青稞液等多种。土族--建 筑 土族建筑文化特点突出,别具一格。农村一般以村落聚居,村庄大多在山脚下,依山傍水搭造房屋。各家都有庭院,院内有牲畜圈棚,院外有厕所、菜园和打谷场。房子是平顶的,上面可储放粮草。房子多以三间为一组,中为堂屋,一侧为卧室,中一侧为佛堂。卧室的炕是暖炕,连着锅灶,烧饭的火可以暖炕。住宅的栋梁和门窗上大多雕刻着或描绘象征牛羊健壮、五谷丰登的彩色花纹图案,鲜艳美观。土族地区一些古建筑,如佑宁寺、互助县城钟鼓楼、五峰寺等,都凝聚着土、藏、汉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尤其是佑宁寺,是一座由许多殿宇、经堂、僧舍组成的完整建筑群。它依山就势,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绵延数里,雄伟壮观,吸收了藏、汉建筑艺术的特点和&河州砖雕&艺术的成就。在装饰上,精工细作,木刻浮雕,层层叠叠,丰富多彩。泥塑佛像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土族人民的建筑和雕刻艺术水平。土族--禁 忌 忌讳在牲畜圈内大小便。寺庙大殿或家中佛堂内忌讳去过月房的人以及服丧的人和妇女进入。妇女不戴帽子或不穿长衫,不得在长辈面前过往。忌讳用裂缝的碗给客人倒茶水。出远门或办喜事,早上出门碰上空桶、穿背斗,认为不吉,须返回改日再走。安了新大门、或家中有重病的人,生了孩子等,外人不能进入院内,门上贴一方红纸或插上柏树枝,以示忌门。到土族人家做客,进门前必须先呼喊招呼,否则,被视为无礼。进屋后上炕必须脱鞋,否则是对主人的不尊敬。土族人忌讳同未婚姑娘开玩笑,不能在卧室里吐痰、擤鼻涕。土族--宗 教 宗教信仰是土族精神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土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由于受汉族影响,还崇拜祖先,信奉关帝、二郎神、家神、灶神、门神、财神、菩萨等。
土族每家都供有一位家神,作为家庭的保护者。所供的家神中有祖师爷、灶君娘娘、白马天将等。每年旧历除夕家家都要接神,在院中烧松柏枝,上面撒上一些酥油和炒面。然后全家人跪拜磕头。同时在灶神和门神前点灯供馍接神。
土家人居住的地方多在山谷间,种的地多半是山地,所以他们非常崇信山神。在村头、村后山头上堆一个土堆,上面插上一块木牌,写着&敕令山神土地守地界&。认为这样能阻挡暴雨,保护庄稼。1 2 回族风俗习惯,宁夏回族风俗习惯,回族风俗习惯图片,新疆回族风俗习惯,回族风俗习惯作文,回族风俗习惯ppt,中国回族风俗习惯,回族风俗习惯是什么,青海回族风俗习惯,回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水产价格行情:
海产图片:
水产养殖上一篇:
水产养殖下一篇:
| 有情链接 |
Copyright &
,备案登记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0棵树栽5行每行4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