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毅 祝福伴奏在哪里下载哪里有?

老人大寿的祝贺词_百度知道
老人大寿的祝贺词
按默认排序
其他7条回答
生日台词:恭祝你生辰与天齐,庆贺你生辰快乐,年年都有今日,岁岁都有今朝,恭喜恭喜。这是我从一个电影那里学来的,写情书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哦。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笑口常开 益寿延年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祝贺词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歌不尽的风情 我读宋词1_宋词鉴赏_天涯部落
[詞藝鑒賞]
歌不尽的风情 我读宋词1
&时间: 11:56:00
&点击:29262
  歌词在中国文学中地位发展变化真可以称得上是波澜起伏一波三折。  据说,在人类还处于文盲阶段的时候,唱歌就作为一种本能的娱乐方式出现了。千辛万苦弄到只小野猪大野牛,终于有肉吃了,先别急,篝火晚会先。《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为了追到那玩命狂奔的野猪野牛已将腹中剩余不多的食物消耗殆尽,外加筋疲力尽,还要空着肚子围成圈蹦蹦跳跳,心里还要核计着自己该分那只小猪的什么部位能分多少肉,我们的祖先活得可真不容易呀。  歌词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能----劳动监督。《淮南子》中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大家一起抬一块巨大无比的木头,前面的人有节奏的喊着号子“嗨哟”,后面的也紧跟着喊着“嗨哟”。也许是为了防止某些偷奸耍滑的家伙投机取巧,也许是为了怕某些人狂用力闪了腰,我们聪明的祖先很早就发明了劳动号子,干活的时候要“一二三,起”,大家一起用力,发扬蚂蚁搬山的精神,同时谁也别想偷懒。  最早歌词与诗是分不出个所以然来的。但是,当“诗”明明白白还是“歌”的时候,它的地位绝对是高得让人没话说。无论是颂诗三百还是歌诗三百,都是社会贤达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作为上流社会基本教养的一种体现。所以孔夫子教导人们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中国社会秩序的集中体现,诗礼对举可见其意义重大。另外,别忘了那时的“诗”原原本本彻彻底底就是歌词,不掌握两首流行歌词,就没法开口与人交流,那也就没法在社会上混了。  歌词发展史上最重要、最关键的阶段,是由政府出面正式成立了皇家音乐学院---乐府。有人将其归功于那位会唱歌的皇帝---汉武帝,他创作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在当年也是唱红大江南北的。但乐府的首创权确实不属于他,现在挖掘出来的地下宝贝再一次证明“我爱音乐我爱歌”其实有着更悠久的历史,出土的秦朝乐器上就已经刻有乐府字样。只是汉武帝的乐府正式明确了它作为歌词收集兼创作中心的职业化趋势,所以它的名气和声望以绝对的优势埋没了秦乐府。当时虽然没有男歌手女歌手之分,男人善歌也不算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李延年当着皇帝高歌一曲“我的妹妹最漂亮”---“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结果自己一不留神就做了皇帝的大舅子。  后世皇帝中“最佳歌词创作者”的桂冠恐怕非南唐后主李煜莫属了,现今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数十篇歌词,可以称得上篇篇佳作,字字珠矶。更重要的是这位皇帝,为了艺术的审美可以不爱江山爱美人,为了一曲“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付出生命的代价。  到了宋代,歌词创作更是盛极一时,以至于被王国维列为“一代之文学”,号称“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但不知怎么回事,它怎么搞都弄得不像正经行当。词甚至一度沦落为厕所文学,据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宋初有个叫钱惟演的人只有在如厕时才读词:“演自称素好读书,坐则读史,卧则读小说,如厕则读小词,盖未尝以释卷也。”感觉有些类似于某些浴室歌手,自我感觉不能见人的东西只好在排污去垢的地方独赏。显而易见,这词的地位眼看着是每况愈下了。至于作者,柳永因一句“忍把功名换了,浅酌低唱”而被皇上赐了“且去填词”,不得不去当了专业的歌词创作者。又一句“针线闲拈伴伊坐”被宰相晏殊当面狠狠嘲笑了一通。黄庭坚的“淫词艳曲”被人责为要下“阿鼻地狱”,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被人批驳“外行”-----“不当行”,秦观的小词被讥讽“娘娘腔”----“女郎风味”,看看,在宋代,当个歌词创作者怎么就这么难?这两位都当得上鼎鼎大名的人物,都还会受到不同的批评。但是,正因为难,才愈见那时对这种只堪娱乐赏玩的东西并非当真从骨子看不起它,只是口不应心的过头话,所以到了清代,受乾嘉考据派的影响,连这种小词也被人赋予了“微言大义”,把宋人好容易找出来的一块轻松地弄得又紧张起来,把好端端一个可以自由自在地高唱“你爱我、我爱你”的场所政治化了。  但不管怎样,今天的宋词读者,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正是冲着宋词那副“不正经”的腔调去的,而那些“不正经”的腔调,上有《诗经》的“郑卫之风”顶着,下有元曲垫着,倒是那位“奉旨填词”的柳三变,他的那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真正说出了宋词的关键---风情。如果没了风情,宋词的吸引力恐怕要大打折扣。而我们也看到了,宋代,上至皇帝以及皇帝的七大姑八大姨,中及高干、高干子弟和广大的公务员,下至歌儿舞女,无不兼善此道,无不热爱此道,流风所及,大多数的流行歌百转千回,藏头护尾,依然绕不过风情两字。  此正是,说不尽的宋词,歌不尽的风情。一曲当筵泪落,千载悠悠此心。  
&时间: 11:56:35
  自己坐沙发     
&时间: 11:57:56
  上篇:客窜与跑龙套  宋代会写歌词的人真多,简直和唐代是人就会写诗的盛况相差无几。诗歌从汉乐府以后,大规模的谱上曲子供人们歌唱的机会就少多了,更多的成为吟诗。而摇头晃脑的吟诗,一来分贝有限,再者传播力不强,穿透效果自然不佳;再加上如果名望不高、又没人提携捧场,要想老百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可以说基本没有可能性。  然而,就像如今的歌坛一样,很多人原本没发现有唱歌的潜质,所以打小也就没练过唱歌,可一旦成了闪闪发光的“星”, 这一星光灿烂可了不得,立马就成了三栖、四栖的百变星君,甚至搞得本行成了副业。  大宋朝也有这么几位同志,平日里忙得不可开交,比如皇上、宰相、学者(特别是反对玩物丧志的道学家),这些基本上都是日理万机或者冥思苦想学术问题的人,偶尔染指歌词行业,结果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不凡之作。本来只是偶尔来客窜一下,跑跑龙套,但出人意料的是,“有心裁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他们所作居然都成了名篇大作,倍受世人推崇。其实应该纠正一下,是倍受专业人士推崇。比如赵佶、夏竦、范仲淹、王安石等人,甚至那位专门捡上厕所的时间来读词的钱惟演,他们的词让许多职业歌手自愧弗如。  
&时间: 13:12:42
&时间: 14:13:51
  皇上的心---自恋     [宴山亭] 裁翦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宋徽宗赵佶)  中国的皇上是一个不可以评价的职业,所以皇上所做的一切,对于当时的人来,完全不在世人的评价体系之中。除了唱赞歌之外,一般来说,没有可以置喙的地方。然而,皇上的所作所为一旦有了与其职业身份不符之处,往往成为其当一个好皇上的最大障碍。后蜀孟昶、南唐李煜都是不远的前车之鉴,但就是有人要视而不见,执迷不悟。  宋徽宗赵佶就是这样一个皇上。赵佶是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在位二十五年,年号换了不少,建元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等等,每个年号都赋予了天赐吉祥的意义。赵佶如果不是皇帝的话,在中国历史上没准会有更高的地位。他除了没当好皇帝外,其他的杂耍技艺几乎无一不精,事实上他对这些事情的热情都远远超过了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所以,早早的他就不想干皇帝这让人劳心费神的活了,“内禅皇太子”。二十五年的时间,国家被他搞得一塌糊涂,一看金人打过来,慌了手脚,赶紧辞职不当皇上,把烫手的山芋扔给了儿子,自己当了游手好闲的太上皇。只可惜继位的小皇上,和他一样不务正业,这可怜的父子俩被金人捉到了遥远的北方,最后落个客死异乡的悲惨下场。这就是大宋历史上最屈辱的一页---靖康之难,后来岳飞不断努力奋头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把这两皇上从金人手里要回来。  在皇位继承权严格立嫡立长的年头,赵佶无论怎么排也轮不到他当皇帝的。哲宗死后,没有儿子继位,皇太后就和大臣们商议在神宗的儿子当中选一个来当皇上,赵佶是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想想他前面有十个候选人啊,怎么可能轮到他呢。可是,神宗的前八个儿子全没成,第十个儿子也早早的死了,而老九偏偏天生视力残疾,大概是白内障青光眼之类后期,两眼一摸黑。看看还有没有天理,大家争来抢去的东西,在他简直是好运从天降,赵佶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当了皇帝。  要说赵佶还真是个智力超群的聪明人,诗文书画样样精通。工笔画富丽典雅,书法劲逸,号瘦金体,乃自成一家。精通音乐(是他创作好歌词的潜在条件之一),通经书,擅长骑马打猎(只是没想到“北狩”是给人猎了去),也就是史书所说的“笔墨丹青、图史射御、无所不精”。可惜,他多才多艺的这些本事都和当皇上无关。《水浒传》里官逼民反的那些事都出在他身上,任用奸佞小人蔡京等人,为了自己的艺术爱好在江南搜集奇花异石搞什么花石纲,就是杨志最先翻船丢了公务员职务的那事。三宫六院的嫔妃厌烦了,带偷偷溜出去和一代名妓李师师约会,而且不知怎么对李师师还真是念念不忘。据说他被关在北国坐牢时,还怀念着李师师,甚至在写什么《李师师传》(张义端《贵耳集》)。他这种人怎么能当好皇帝,完全的个人中心主义,无论是诗词书画还是奇花异草乃至美女,全是他随心所欲的物品。所以元代的王仲晖在《雪舟脞语》中说他是“徽宗事事皆能,唯不能做君主。”  皇上的心与一般人最大的不同,简单地说就是没心没肺,爱之欲人生、恨之欲人死,在他都只是一念之间而举手投足就可以完成的事。所以我们很难看到哪个皇上真的对什么人有诚挈不移的感情,只有对他自己除外。  所以,大宋赵皇上的一曲《宴山亭》,自顾自地唱给自己听,居然给他唱得深情款款,缠绵悱恻。  一眼望去,只感到,虚无飘缈的美,无穷无尽的愁,红颜易衰的悲,背井离乡的怨,在一声声倾诉中流动,说不尽的低沉委婉缠绵。  也许我们完全不用管他究竟写得是什么?  上阙起笔“裁翦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多么优美的场面,如花美眷的洁白绢丝服饰在飞舞轻扬叠沓,淡淡的燕脂点染出层层雪白中的一抹桃红。看不出丝毫的情感流露,情感在大山崩发前被压缩到极限。  紧接着,“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雪白与桃红的相映相衬下,美人的娇艳与浓香不仅让人痴迷沉醉,连天上的仙女会自惭形秽。“羞杀”一词是在高压下释放的一线情感,但却是一个没有情感主体的感情。丽质天成的美女,让“蕊珠宫女”无奈而深以为憾。  然而,笔锋一回,急转直下,“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山崩地裂,川溃河决,凄苦之情一泻而下,不是流动的情景,而是一副截图:风雨中,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风雨中,残红片片舞,无语怨东风。情与景融为一体,不可须臾分离。虽然说得出的愁苦,也许还算不得苦到极处,愁到无路。但是,当这脱口而出的一声“愁苦”融到满院的凄凉和“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暮春苍茫后,淡淡的愁绪,刚刚还在若有若无间,现在已变得无边无际无时无处不在了。  再看,原来这词还有一个副标题:“北行见杏花”。这才恍然,原来是花,杏花,“杏花春雨江南”的杏花。  与杭州比起来,洛阳是北方了,但与天寒地冻的东北比起来,洛阳是地地道道的南方,而且简直是天堂。在天堂中的人们,不会想到世间还有地狱。做皇上的,恐怕从没想过自己会到“天遥地远魂飞苦”的五国城去过“坐井观天”的日子。  史书中讲到徽宗皇帝赵佶,一定不会忘了那一年:靖康二年,用他的话讲叫“北行”,一般的史书中会称“北狩”,只是即不是到北方游山玩水,也不是到北方猎豹打鸟,而是被金人绑了去,做了俘虏。  一路走来,风花雪月依旧,心情沉重的无法抬头。只是,面对兵荒马乱的满目凄凉,他没有内疚,只有懊悔;面对残毁破败的大好河山,他没有渎职的负罪感,只有心痛的失落感。  因为,皇上的心中从来都只有自己,自恋,无以复加的自恋,连反省的勇气都没有了。项羽在走投无路时还感慨,“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在乌江边上以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横刀自刎。然而大宋国的皇上不会自刎,他只知道天地是为他而设,臣民是为他而生。山河破碎,百姓生死,全都与他无干,只要他自己快乐就行。在位的时候,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花团锦簇,歌舞升平,眼见的都是花一般的美人。这样还不知足,还要去偷,偷偷的去会一代名妓李师师。无尽的缠绵中,不知自己的江山在他人的虎视眈眈中正日渐凋零。  而当他不快乐时,自恋的他决不会有丝毫的内疚和负罪感。囚笼中,一路颠波着往更遥远的北方赶路。头脑中闪现的昔日的奢侈浮靡,眼前晃动的是杏花,抑或是美人,他已无从辨别。然而,没心没肺的他也在独自体味着难言的心痛。  下阙,所有压抑着控制着遮遮掩掩的情感完全任其喷礴而出。“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人与花已混为一体,花无言而怨,人有言而无从怨。怨恨的目光中不会看到希望之光,见月伤心,恨燕成双。怨,投射着心灵的孤寂。然而,心中所想,却不过是“故宫何处”,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羁绊中,归家的路已模糊得没有痕迹。遥遥无期的盼望中,怎能不想过去的幸福时光。想,又有什么用呢,此生已无望,只能于梦中再回到夕日的故园。悲伤之情,哀毁销骨,情至于此,又何以堪。  已经痛到了无以复加,只能寄希望于虚无飘缈的梦境,只能在梦里再回到属于自己的大宋王朝。然而,一句“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再次将最后一点希望击得粉碎,心也被击得粉碎,一滴滴殷红的血随着脉动渗出,痛,已经没有了知觉。  这首《宴山亭》是他在靖康之后的作品,而此前他快快乐乐当皇帝时可不是这个凄凄惨惨的调子,唱的歌也多是靡靡之音,像什么“清歌妙舞从头按,等芳时开宴”(《探春令》)“风阙端门,棚山彩建蓬莱”等(《声声慢》),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事实上,在赵佶当皇帝的问题上,并非所有的人都糊里糊涂认为选个名正言顺的人当就行了,当时有个眼光锐利的大臣章惇就在皇太后与朝臣商量谁当皇帝时认定赵佶这家伙不适合当皇上,他是那种“轻佻不可以君天下”的人。(《宋史 徽宗本纪》)但历史有时候就是喜欢开这样的玩笑,把不适合的人放在一个不适合的位置上,悲剧就是这样产生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宴山亭》词略似之。”其实不止王国维,有很多人都喜欢把赵佶与南唐后主李煜相提并论,徐轨就认为他的词“哀情哽咽,仿佛南唐李后,令人不忍多听”(《词苑丛谈》卷六);贺裳甚至认为赵佶的《宴山亭》比李后主的《浪淘沙》“其情更惨矣”(《皱水轩词筌》)。赵佶在业余爱好中用穷奢极欲的刀刮着自己的国土,最后划破的却是自己的心。虽然以血书唱出的最后哀歌很感人,但最先感动的恐怕还是他自己,因为在他们眼中,“朕即天下,天下即朕”,一切只是为了自己。  
&时间: 18:37:04
  只有冠男一个人看啊,伤心ing,写得很辛苦呢,百分百原创……
&时间: 21:10:52
  南唐后主李煜正因为他是亡国之主,生活环境落差太大,才能写出留传至今的词来。因祸得福?!
&时间: 22:03:02
  宋词是最美的一种文学形式,那些微妙的情愫通过宋词的一词一句表述后,总让人愿意一遍遍去吟诵它们,只可惜好词好句似乎已被古人占尽,可能只有经历徽宗赵佶、后主李煜那样遭遇,有他们那样的艺术功力,才能有那样的词产生,尤其是后主李煜那样绝美的词作。
&时间: 18:33:44
  祝福朋友们
&时间: 09:27:11
  唱来的老婆    [鹧鸪天] 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游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文人最擅长的事情也就是舞文弄墨,有时候会点其他技艺,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比如,汉代的司马相如,仪表堂堂,文武双全,据说身高在一米九左右,曾经给汉武帝当过御前侍卫。但是,他的另外一项技艺—弹琴,却给他带来了一个漂亮的夫人—卓文君。这件事情实在太有名了,可以列入中国古代十大绯闻之一,这里就不赘述了。  唐代流传的红叶传书也是文人利用文字技艺娶妻的故事,讲得是宫廷里一个寂寞的宫女,突然起了嫁人的念头,但又苦于无法实现,只好把郁闷的心情化作一首诗,写在一片红叶上,可能是秋天的枫叶吧,因为那个季节很容易让人伤感落寞。然后把红叶放入宫中下水道出水口,结果这片树叶被一个文质彬彬的秀才捡到了,一想到宫里的女子,没准会联想到天宫里的仙女,于是在树叶上兴致勃勃地回了一首表达自己不胜向往之情的诗,再把树叶放回水中。出人意料的是树叶又流回了宫中,结果被人捡到。好事者立即向皇上检举揭发,再次出人意料地是,皇上不知为何那天心情出奇地好,一心要成全这对奇缘,于是就有了红叶传书的故事。  在宋代,则有宋祁,凭着一首词,高歌一曲,从皇上手中讨了一个老婆。  宋祁在当时也算鼎鼎大名的牛人之一。祖籍湖北,后来移民河南开封,也就是大宋朝的首都,当时称汴梁。我们不知道当时有没有高考移民之说,也不知道当时的首都人民是否在科举考试中也享受特殊待遇。不过,宋祁兄弟确实书读得不错,从开封的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二人都金榜题名。宋祁考得尤其好,第一名,也就是状元。只是当时的皇太后好事,认为弟弟不应该排名在哥哥前面,乱了辈分。于是把他哥哥宋庠弄到第一的位置上,把他硬扯到第十名。好在都是一家人,就算有这档子事,也是肉烂在锅里。反正“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同榜中举已经够光宗耀祖的了,因此,这兄弟俩也算是捆绑销售,从此人称“大小宋”。不管是谁,经这么一折腾,再经过好议论的宋人一番议论,如果那时有小报的话,肯定在首都的各大小报上都会列头条,知名度的级数肯定会直线上升。  成了名人,自然认识他的人就多。走在街人,随时都有被各类FANS盯上的可能。不过,他运气特好。  据《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所载。有一天,小宋正在大宋都城最繁华的一条街道上闲溜达。突然,身边轰隆隆开过一列豪华皇家车队。不知道是哪一辆车中居然有美女掀开了窗帘一角,那美女偷眼向外一瞧,居然就看到了传说中的小宋,我们可以想象到她那种见到自己心中仰慕已久的偶像时失控的情绪,惊喜交加之下居然大叫一声“哇,看那,是小宋耶”。按说,有这样的车队经过,即便宋代的社会治安已经达到了传说中的“大同”境界,皇家的威仪也会禁止道路两边嘈杂喧哗,所以,这一声叫,可以想象,一定不亚于晴天霹雳,那声音一定是清清楚楚地落到小宋耳中,同时也落到很多围观者的耳中。回到家中,小宋得意之情难以抑制,不由得溢于言表,于是写下了这首词,具体场景我们不得而知,也许而且很可能添枝加叶将这经过描述了一番。于是,这首歌迅速进入流行歌曲行列,可以说国都上下到处传唱。特别是有些好事之徒,也许有看热闹的心理,既然皇上管教不严,后宫有人看见小帅哥就要惊呼,那大伙儿就使劲唱,专门唱给皇上听。  这样以来,皇上哪还有听不到的道理。三宫六院,皇上的内人实在太多,首先要调查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最后一定要明确的是声音发自第几辆车,到底是哪个人在大叫小宋。也许是本着坦白从宽的心理,惹祸的人主动招供了:有一次为皇上御宴做服务工作,皇上宣翰林学士进见,小宦官们在旁边指指点点说这个是小宋。这次在外面偶然在路上再次见到小宋,就忍不住叫出声来。  皇上召来宋祁,不动声色地将这件事讲给小宋。小宋吓得魂飞天外,勾引皇上家里的人,这罪过也太大了吧,就算不死,这辈子也别想当官了。没成想皇上根本就没理会他这副惊恐万状的样子,竟然只是和和气气地说了句:“只要我为你做主,蓬山想远也远不了。”然后,就将那位内人送给了宋祁。这里用的这个内人实在有些含糊其辞的意思,有人说是普通宫女,有人以为是皇帝的如夫人,其实这并不重要。“普天之下,莫非王臣”。不要说皇宫里,普天之下,只要和皇帝没有血缘关系的女人,都可以是皇帝的夫人。  小宋做梦也想不到会有这样的结局。本来以为是痴人说梦,谁知却眼见要惹上飞来横祸,不料一波三折之后,最后居然是喜从天降。至少虚惊一场也是可喜可贺的事。至于小宋的爱情是不是收获到甜蜜的生活,那就没人关心了。反正皇上赏的,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就算赏个无盐、嫫姆也得“谢主龙恩”,然后老老实实带回家去。  总结这件事,可以归结为一句:“都是歌词惹的事”。但这首歌能大肆流行确实有点怪,除了归因于整个事件的绯闻性外,实在找不出其它的原因。因为它基本上不是原唱,精确地说是63.6%的来自于他人的作品,“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出自李商隐的《无题》,“车如流水马如龙”出自李煜的《望江南》,“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出自李商隐的另一首《无题》,原创成份不超过40%,如果放在今天,版权纠纷问题估计是不可避免的了。  这也难怪,就算小宋同志真的很有才,晚上回家之后,躺在床上想到那微微掀起的窗帘内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回味着那甜得发腻的一声“小宋耶”。然后起来,一鼓作气写了这首词。但毕竟他不是温庭筠那样可以“八叉手”而成的专业歌词创作者,所以不得不借鉴他人成句。其实那声惊叫也许并没有感情色彩,就像有人经过内蒙大草原,猛然看到一大群雪白的绵羊,大叫一声“看那,羊哎!”那叫的人绝不会想同绵羊有什么关系。  只是那声音实在很甜。你想想,一个整天说着话不小心就会被皇上听到的人,她的声音即便不是银铃一般响脆,至少是温柔的让人发晕。而且甜美的声音不由得会让人联想到美丽的容貌。  小宋不免自作多情地害起了单相思。很明显,他清清楚楚地知道那是绝无希望绝无可能的单相思,所以,只好将就写下这首词聊以抒情,当然里面的男女主人公被他作了置换。漂亮的马车冲了过来,狭窄的街巷中无可躲避,狭路相逢,倒好象他有一股勇往直前的劲头似的。“一声断肠”,语殊模棱,究竟是车中人的一声使小宋断肠呢还是那娇媚的一声有股子凄凉劲,本身语含断肠。当然在小宋看来,自己玉树临风的形象,一定会迷倒一片好色女。那一声叫,似乎来自美女,同时也是自己心底的呼声,二人声气相应,心气相通。可惜,谁都知道坐在那马车里的美女是属于谁的,那“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皇宫里,金屋玉笼,那深院高墙,将两人相隔,有如人神之遥。所以,心里非份的想法也只得收起,从此作罢。  这样的词,意境说不上,深情似乎也不够,由于人们太熟悉李商隐原作,基本上可以将小宋的词意淹没。不过他另有一首词,倒是留传至今,而且绝对是上榜歌曲,因为其中有一句实在是太有名了,就是那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连王国维那样挑剔的人都不遗余力地夸他:“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如果我们知道王国维评词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境界”的话,就该知道这个评价该是多么高了。事实上,这首《玉楼春》当年就火的不得了,人们因此歌而送他外号“红杏尚书”。  “红杏尚书”这带“色”的名称还真能反应出他的某些特征,红色的热情、红色的热闹,他全都有,喜欢华服锦衣玉盘珍馐,喜欢呼朋引类饮酒欢宴,而他的歌词也多反应这些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在的内容,未摆脱晚唐五代艳丽旧习。但构思奇特,语言清新,,一些佳句流传广泛。顺便说一句,小宋同志好色且不讳言自己的风流,热衷于物质享受且绝不遮遮掩掩。所以,纵酒狎妓在他成了功成名就后的日常生活,“多内宠,后庭曳罗绮者甚众”(《东轩笔录》)好在宋代皇帝从宋太祖打自己家来开张以来,就大肆鼓励大家“歌儿舞女怡养天年”,物质生活消磨人的野心,这样就不会有人吃饱了饭没事干抢他的天下。所以小宋的行为在官员里面是习以为常,也没有因此而被人弹劾。  有一次他的哥哥大宋有些看不惯小宋的淫靡奢华,特别是他公然高唱着“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实在忍不住了,就出言劝自己的弟弟,“你如今过着如此纸醉金迷的生活,还记得当年我们上学读书时啃着干粮吃着咸菜的日子吗?”大宋本意是想用忆苦思甜的方式感化小宋,谁知小宋一点也不含糊地反问道,“当年啃干粮吃咸菜为的是什么,不就是图今日的快活吗?不然,过去吃咸菜,现在还吃咸菜,那不如一直在老家吃咸菜好了,读书干什么。”回答得赤祼裸,但却是说出了那个时候很多读书人的心里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就是那个时候很多读书人的梦想么?   
&时间: 16:41:37
  有空细看
&时间: 21:16:01
  这儿能了解一些词人词作后的故事,不错!
&时间: 22:16:07
  读唐诗,宋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时间: 09:30:25
  铁石心肠消魂语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珍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范仲淹《御街行》    历史证明,政治家的心肠一定比普通人的硬度要高,心太软通常是做不了大事的。人们普遍的观念是,宁可欣赏心如铁石、宁折不弯的铮铮铁骨,也不愿面对热衷于卿卿我我的奶油小生。这种民间观念的形成也很可能出自于宋代,文人的天下,当然也由得文人来领导潮流。    情歌排行榜上,按理不应该有政治家的事情。因为在他们眼中,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重任,没有功夫考虑这些问题。另一方面,他们一般也没有什么爱情可言,因为,为了政治他可以做出很多牺牲,而这其中,爱情是最微不足道。甚至特定的时候,可以牺牲爱情成就千古的功名。明末的史可法,在困守扬州时,外无援兵,粮草断绝,首先拿来开刀的就是自己心爱的小妾,那千娇百媚的小女人怎么也想不到史大人会把自己做成三军的肉汤。     例外的那些“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人物,即使身居要职,哪怕是最重要的那个职位---皇上,他都要被驱赶出政治家的行列。比如那个唱出了宋代初年金曲榜首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李煜,简直就是政治上幼稚病的典型,沉迷于靡靡之音,在唧唧歪歪的小曲声中,葬送了自己的小朝廷。    所以宋代的统治者和著名政治家都很注意唱歌该唱什么,不该唱什么,心里一定要有谱。比如,范仲淹就是一个严于律己的典型代表。范仲淹从小就表现出了极强的自我克制能力。《宋史 范仲淹传》中提到范仲淹读书极刻苦,日夜不停连轴转。冬天,晚上实在困得受不了,就从院子里接盆冰水洗把脸,清醒一下;没饭吃,晚上煮一锅糙米粥,早中晚三顿都吃它了。后来有些野史记得更详细,说范仲淹住在和尚庙里,每天晚上煮好粥,第二天粥凝固起来,用刀切成四块,早晚两块。随断剁些菜根,用盐水一泡,就是咸菜。最关键的在于,“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别人看来简直是非人的生活,是可忍孰不可忍啊,但范仲淹居然不觉得苦。    想一想,从这段描述你想到了谁?    对啦,孔圣人的学生颜小圣人。《论语》中不是讲过嘛:“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住在破屋中,饿了随便吃碗饭,渴了喝上一瓢水,比低保的生活水平还低,但颜回一点也不在乎,自得其乐。我们要知道,他可是学生当中得到孔子评价最高的一个同学。    范仲淹简直是颜回的翻版。他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他的一个丰衣足食的同学回家就把范仲淹的事情告诉了他爹。他爹也感动的不行,就让佣人做好鸡鸭鱼肉之类的好饭送给范仲淹。后来,这位同学来看范仲淹,发现他家送来的食物一口没动,全都发霉变质了。范仲淹赶紧解释说:“我一直吃冻粥咸菜已经习惯了,如果吃了这些好吃的,以后再吃苦怕接受不了啊。”    宋代很多读书人都像范仲淹这样穷苦出身,比如宋祁宋庠兄弟、寇准等人,没中举时也是靠馒头咸菜度日,当了官之后,立刻先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只有范仲淹将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贯彻到底。《宋史》当中还提到,范仲淹是个大孝子,因为母亲活着的时候贫困,后来虽然当了大官,但家中吃用一切从俭,老婆孩子的衣服都是“仅能自充”。我们知道宋代官员的俸禄优厚,范仲淹这样节俭,应该是攒下不少钱,但他都用来做社会慈善事业。史书上称他“而好施与,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总之,范仲淹同志放在今天也是一个好领导,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当然,在宋代他也很突出。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无论以什么的标准,按照怎样的排列顺序,范仲淹都可以列为宋代十大杰出人物之一。    首先,范仲淹是大宋朝的著名铁血宰相。不争气的大宋,从建国初期就没能摆平周边的几个少数民族兄弟,不要说人家来朝拜,就是互相老老实实的各自安分守己都做不到。兄弟不时的会到这位大哥家里随随便便拿东西,明目张胆地抢东西,甚至抢人。但是,从宋太祖开始就舍不得让武将带兵打仗,怕他们赶不走敌人,反倒半路上披件黄袍就成了皇帝。他老是让那些纸上谈兵的书生当统帅,文官带兵打仗哪行啊,怕死不说,最重要的是只会嘴巴上过兵瘾,理论与实践一结合,发现全不是那么回事,所以真打起来几乎没有能赢的。    然而,范仲淹却改变了文官任边将总打败仗的局面。公元1038年时候,宋朝与西夏有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军事,在与西夏的对峙中,终于让西夏领教了大宋朝的厉害。当时边境中人民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可以说明范仲淹当年有多威风:“军中有一韩(琦),西人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仲淹),西人闻之惊破胆。”只是不知道西夏人会不会在小孩子调皮的时候说一声“范仲淹来了”。    素来软弱的大宋朝廷也为出了这样一位儒将而欣喜若狂,极力称赞其军功,“边上自有龙图公为长城,我属何忧。”一介儒生,气宇轩昂,千军万马指挥若定,沙场征战往来自如,令向以剽悍著称的少数民族为之破胆,这才是真正的儒将。    其次,范仲淹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无论理学家们是否承认他的地位,但有一点无法抹杀的就是,宋朝那位地地道道的关中大师---张载曾经向范仲淹请教据说张载二十一岁的时候前去拜见范仲淹,范仲淹慧眼识人,一眼就发现这小伙子非同凡人,书上的说法是“一见知其远器”。而张载可能见范仲淹在边疆这么威风,一定是精通兵法战略,故此请教如何学习这类东西,没想到范仲淹却说“吾儒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也就是说,我们读书人有自己的事业,学那些舞刀弄枪的事干什么。然后指导他从《中庸》读起。就这样,他培养出了廉、洛、关、闽四大家之一的关学掌门人。道学宗师朱熹赞范仲淹:“宋朝忠义之风,都是自范文正作成起来也”,并且五体投地般地推崇范仲淹是“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也。”道学家是些什么样的人,那是“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式的人物,一个个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你能想象这种人会谈情说爱吗?要知道,他们的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那些男男女女的事,绝对是应该彻彻底底从地球上消灭掉的人欲。    第三,如果要给范仲淹起个绰号的话,四大名捕当中的一位很适合他:“无情”。这样一位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英雄人物,必然要在某些方面做出牺牲,至少他不会因为个人的感情问题而耽误正事。《岳阳楼记》中有一段大家很熟悉的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是提倡以个人的利益换取天下人的利益,先后不只是一个次序问题,而是一次郑重的道德选择。另外一句可能很多人不大熟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是外界环境发生什么改变,有什么样的意外降临到自己头上,都不会因为利害得失而狂喜或狂悲。其实,也就是要做一个喜怒不形之于色的人物。所以啊,这样一个“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的爱国者,怎么可能把男男女女的感情放在心对当大事呢。    所以,在各种爱国诗词选中作为首选的那道《渔家傲》长期以来被看作是范仲淹的本色作品,是他的作品在世人心中与个人形象保持着高度一致性的唯一作品: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时,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自出道以来,就是为了让文人们有个地方抒抒情,“诗言志”“文以载道”让这两种体载肩负着沉重的担子,终于在晚唐五代那个乱七八糟的世道,武力兵力决定着说话权的时候,那些大老粗根本不管这些文人在干什么,而这些文人弄出些香艳小词自娱娱人的同时,男女爱情这永远不过时的话题总于找到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出道。甚至,可以认为,离开了男女,或者说当词中只有一种性别时,词可能真的就完全没有了我们期望的词味,比如一些和尚道士用词这种文体写的修道陈述。    所以,没有哪个真想把词写好的人能跳出这个框去。    如果细读,我们就会发现,即便是《渔家傲》这样的境界宏大,情绪悲凉的边塞也并没有真的只留下一种性别。最后那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露出了马脚,征夫与思妇向来就是一对对应的概念,缕缕思念之情幽幽散出。    不管怎样,这首《御街行》还是会让人大吃一惊的。当然,如果,你有幸还读过他的那道《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很多年前,写《还珠格格》的那位琼瑶阿姨写过一本小说名字就叫《寒烟翠》,里面人物反来倒去常用这首词,让那些不知道范仲淹是何许人的读者简直把他当作今天的周杰伦一般崇拜。《西溪丛语》载有范仲淹的浪漫事迹一则:“范文正守鄱阳,悦乐籍一小妓,,,,到京以胭脂寄其人,题诗曰:江南有美人,别后常相忆。何以慰相思,寄汝好颜色。”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这些深情词作的物质基础。    词创造出了特别的意境和情绪。    深夜,一个秋天的深夜,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再也抱不住恋恋不舍的枝头,盘旋飞舞着,落在留着余香的台阶上,静寂,听得见心跳,听得见一切幽远飘忽的声音。树叶落在地上,将寂静的夜、将寒冷的秋声击得粉碎,似乎能发出令人一颤的声响。高高卷起的珍珠帘,高高的玉楼,早已是人去楼空。此刻,应是晴空万里,月朗星稀,连天上的银河都垂到了地上,似乎架起了人间与天界的桥梁。    除了落叶声,死一般的静,月华如练,他却远在千里之外。于是,这样的夜晚,明月无声,只有无尽的相思弥漫在夜空。    无法排遣,连借酒浇愁都没有机会,因为,愁已经让肝肠寸断。残灯明灭,孤枕难眠,辗转反侧。    相思,形之于色,眉间心上,无计回避。后来,李清照的将这句改为更精致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同样的动作,同样的程序,同样的心情,只是一上一下,动态中反应了心情的起伏不定。    继昌《左庵词话》称:“希文,宋一代名臣,词笔婉丽乃尔,比之宋广平赋梅花,才人何所不可?不似世之头巾气重,无与风雅也。”的确是这样,范仲淹刚正不阿,心怀天下,却并乏一片柔情,柔与刚鲜明的对立,矛盾地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范仲淹。用革命年代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对阶级敌人的刻骨仇恨,就不会有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范仲淹虽然耿直,但并不是一个死脑筋的人。据《东轩笔录》载,有一次,余靖、欧阳修、蔡襄、王素四个谏官同时推荐石介任谏官,宋仁宗已经打算接受了,范仲淹坚决反对,并对这些谏官说:“石介这个人太正直,所有人都知道他的这脾气。他要是当了谏官,一定会提一些根本无法做到的事,要求皇帝接受。如果皇帝不同意,他肯定会像古代那些诤臣一样,把脑袋嗑得头破血流,硬要皇帝接受他的建议。现在皇帝年纪轻轻,英明神武,国事治理井井有条,我们还不需要这样的谏官。”  
&时间: 11:00:28
  细细品读。。有理有据,不乏诙谐,,继续
&时间: 11:02:35
原创?辛苦了  
有空再来细细看  
&时间: 11:10:45
&时间: 13:01:34
  欢迎朋友们
&时间: 21:19:03
  中篇:职业歌手排行榜  有很多人爱唱歌,不为什么,就是因为喜欢。  宋代也有很多文人爱写歌词,爱唱歌,也不为什么,就是喜欢。他们不靠歌词来升官发财,不像明朝的严嵩,靠一手好青词,把大权揽到怀中。  也许他们还有着其他职业,比如屯田员外郎啦、都官郎中啦或者其他一些不知道究竟是几品的官位,但是,那些东西都是附着在他们歌词之上的东西。如果没有了这些唱得风风光光的歌,也许我们根本就不会知道他是谁。  而且,他们一旦开口,那些歌立刻就成为了传遍街头巷尾的歌,成为了穿越古今的歌,那是历史上令人难忘的金曲。  他们是敬业的宋代职业歌者。  
&时间: 21:37:22
  这么少人看,写的都没动力了
&时间: 22:13:50
  一代文宗的“艳照”记     [南歌子]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去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很多关心欧阳修、崇拜欧阳修的同志都在欧阳修的小词问题上大做文章。他们坚持为尊者讳的原则,把自己的道德标准强加于欧阳修身上,认为欧阳修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诗文改革的领袖,著名的历史学家,难道他会不知道什么是诲淫诲盗么,难道他分不清自己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么?  像这首《南歌子》简直就是风流小生和小情人在无人处卿卿我我亲密的场景,完全无关道德教化的东西怎么可能是欧阳修的作品呢?  偏偏欧阳修的传世词作又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醉翁琴趣外篇》,里面艳词比较多像“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以及“连抱得相挨,一向娇痴不下怀”(《南乡子》)等不在少数;另一个是《六一词》,看来像是一个洁本,少了很多儿童不宜的内容。于是很多人怀疑这些艳词是伪造的,宋代有个叫曾慥的人,他在《乐府雅词》序中说道:“当时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今悉删除”。王灼的《碧鸡漫志》也持此观点:“欧阳永叔所集歌词,自作者三之一耳,其间他人数章,群小因指为永叔,起暧昧之谤。”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欧阳修出身于小公务员家庭,父亲四岁时去世,母亲郑氏独力艰苦地抚养他长大。因为家境贫寒,母亲只好以芦荻杆做笔,以沙土为纸,教他认字。好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早早就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并且能有选择地学习。据说十一、二岁时,他邻居家中见到韩愈的文集,大喜过望,于是借回家认真阅读,悉心揣摩,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进士及第。先后任洛阳留守推官,并升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在大家的印象中,像欧阳修这样出身贫困的孩子,从小有母亲进行良好的教育,长大成材走进为人民服务的行列中,又以正直无私而著称的人,同时他也积极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应该与范仲淹有着差不多的生活态度,比如勤俭持家、热心慈善事业等等。至少他不会热衷于欢场逢迎、男欢女爱的那类活动。而且一个朝廷重臣、文坛领袖、史学巨擘,从身份、地位、素养等各方面都不会让自己的言谈举止给人留下口实。  我们在这里不想做考据学家们的功夫,只想从日常生活中一件简单的事理上推论欧老先生在他没成为老先生之前完全有可能谈谈情、唱唱爱。  首先,大家可以肯定一点,一个人是否奢侈浪费与他和道德是否高尚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样的例子很多,像宋代的寇准啦、文天祥这些人,不都是很讲究吃喝排场的人吗,但并不妨碍他们在民族大节上成为典范。即使欧阳修就是喜欢听歌跳舞,喜欢看美女,那与我们今天看到欧阳修的诗词、文章和历史著作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那些好文章、那些历史著作就因此而成了劣质品。  其次,所有替欧老先生辩解的人都没有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即便我们知道他从小很穷,在母亲的辛苦抚养下刻苦攻读,但也不应该把他想象成为一个小小的孔夫子,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他也会有过下河捉鱼,上树掏鸟窝的英勇事迹。所以,当他年轻力壮的时候,应该有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这个时候写写热情过分的情歌好像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  第三,当某种形式的娱乐成为流行的时尚之后,不能用后代的是非标准去评判它。宋代初年,社会稳定,治安状况良好,经济蓬勃发展,人们吃饱喝足之余,听听歌,看看戏,然后再议论一下国家大事和国际争端,是当时士人们的习惯。改革开放前我们整天批判港台歌曲都是靡靡之音,不仅会腐蚀人的心灵,而且还可能腐蚀人的肌体国。如今多少年过去了,满大街小巷唱来唱去的港台歌曲也没见把谁给唱得腐烂了。  比如像这首《南歌子》,且不说这种酒筵歌席上拿给歌女们唱的东西本来就属于加工成形的艺术品,只是拿来大家寻开心的,别还真把它对号入座,当成欧阳修的个人生活写真。当然,如果有人硬要认为欧阳修是一个喜欢写自传成癖的人,即使在写歌词的时候也愿意曝露点自己私生活,其实也无妨。  现在看来词里并没有什么过界的内容,只不过是写了一对小夫妻甜蜜的家庭生活,有一些非常私人的调情话而已,但却是一幅极有戏剧效果的场景,人物动作丰富,对话极简单。    时间:北宋某年某月某日。  地点:汴梁,某书生书房(中产阶级水平)  人物:书生和其老婆  (年轻漂亮的老婆经过一番精心的梳洗打扮,一支精致的龙纹梳子别在发髻上。悄悄走进书房。三面墙的书柜,摆满了线装书,还有一些卷轴,南边的窗下一张书桌,书生的背影)  女:(自言自语)我去看看那个书呆子在干什么呢?肯定又在读那些老掉牙的子曰诗云,真没情调。看!我猜得没错吧,除了看书,好像这世上再没有事情可做似的。(蹑手蹑脚来到书生身后,书生还在闷头读书。女猛地从身后探头过来,夺过他手中的笔。)  男:(书生手中一道墨痕,眼睛还在书上,头也不抬。)  女:(不说话,摆一个优雅的POSE)  男:(见没人应,缓缓抬头)天哪!(被美女惊呆了,一副晕眩的样子,猛然醒过来,一把拉过女,紧紧地拥在怀里,狠狠地盯着看了又看。  女:(心里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带着撒娇的口吻)你看,我这个最新流行的眉毛式样画得怎么样?  男:(继续痴呆状凝视)  女:(赖在怀里,拿着他的笔,在纸上涂鸦)我要画一朵花(纸上几个墨团,不知为何物。出现女练习刺绣的背景,绣得一团糟。抬起头来,甜腻腻地声音,诱惑的表情)喂,会写字吗?会写鸳鸯两个字吗?  男:(猛然醒来)会!(俯身欲吻……)  大幕拉下。  这样的一幕戏,按电影分级制肯定在儿童都可以观看的范围,何必搞得那么紧张,还要为欧阳修辩护说是阶级敌人暗害他,给他栽赃。今天要是有人写了这么出名的歌词,然后硬要说是你写的,恐怕你高兴还来不及呢。  假如我们已经以平和的心态来看欧阳修和他的私生活了,那我们对他的生活方式再作一些具体说明的时候,大家就不会感到惊讶或意外了。  说实话,欧阳修又不是得道高僧,他即便是朝廷重臣、一代儒宗,他还是宋代官僚阶层中的普通一员,大家一起到酒楼吃吃饭、听听小曲,他不可能死不入伙。所有官员家里都有家伎,请人到家里做客,别人家餐后都有歌舞晚会,只有他家吃完饭就端茶送客,似乎也不合情理。既然不违禁,他做的是别人都在做一些事情,至少属于可以理解的事情。据《钱氏私志》记载有多次欧阳修赏妓、同妓女一起饮酒赋诗的雅事,甚至在西京留守推官时还包养了一位歌妓,顶头上司和好朋友梅尧臣、尹洙等人都劝他做事谨慎点,不要搞得动静这么大,注意生活检点。他不理不睬,有一次还公然带那歌妓参加钱惟演的宴会,因为迟到被罚赋诗,这种小菜对欧阳修来说算什么,结果不仅没起到惩罚的作用,反倒因为诗写得好奖给他了一副金钗。后来他在汝阴(就是今天的安徽阜阳,那地方看来是有些怪怪,近年来还时常问题不断)当官时,还被当地的两名歌妓迷得晕头转向,后来他要到扬州任职时,两个妓女还死缠不放。  所以嘛,看欧阳修的那些艳词,就当看看宋代那位大文宗的“艳照”好了。当然,苏轼评论他的作品说:“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李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宋史•欧阳修传》)小小“艳照”根本丝毫无损于他的政治形象和文学形象。    
&时间: 10:48:08
  我来了~
&时间: 14:36:26
  楼主辛苦!谢谢!
&时间: 16:32:44
  哈哈,有意思,如临其竟,楼主在现场吗?
&时间: 16:56:29
  楼主写得很好,只是这样的部落关注的人可能比较少,希望楼主坚持:)
&时间: 21:17:08
  历史的目光中  [西江月]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总之自己承认自己是一个不知变通而有点顽固的人。我们知道,他始终坚定不移地反对变革,哪怕贬官免职,也决不肯向变法图强的王安石让步。司马光的老家是陕州夏县涑水乡人,所以世人也称他为涑水先生。提醒大家一声,对于中国古代的地名千万要小心,千万不能想当然地和现在的地名对应。某知名教授在百家讲坛讲课时提到陕州,顺口一句就是今天的陕西,引起了一片哗然。因为过去讲的陕州和陕西没有丝毫的关系,而是指今天的三门峡市西部。司马光家的陕州夏县现在是山西夏县了。他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资治通鉴》是历史学上不朽大著。  现在提起司马光几乎可以说没有人不知道的,倒不一定是因为他的《资治通鉴》,很可能因为他小时候砸缸救人的那件事实在太出名了,小朋友从一开始学习就听说过这个故事。但是说到司马光的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他是怎样一个人。  首先,他是一个生活上非常俭朴的人。临死前,还专门给儿子司马康写了篇《训俭示康》,里面提到自己一贯反对奢侈,“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他对儿子说,我们虽然出身贫农,但是几代以来都以清白做人的美德而自豪。尤其是你爹我,天生就对那些奢侈浮华的物质生活没兴趣。当自己还是个吃奶的小孩时(现代的乳儿多指一岁以内,古代的乳儿到底指多大,尚未知,也许只是古人夸张年幼无知吧),家里大人一给我穿金戴银时,我就羞愧难当非扔下那些东西逃到一边去。要求儿子坚持艰苦朴素的良好的家风。还特别举了个例子,说在考中进士甲科后,皇帝宴会请新科进士们吃国宴,同科进士们一个个得意洋洋地戴着皇上赏赐的光荣花,只有司马光不好意思戴一朵那么鲜艳的花。一个同科进士小声提醒他,皇上给的,不带就是看不起皇上的赏赐,“君赐不可违,”这顶帽子实在太大了,他只好勉为其难地戴上了花。  其次,他是一个不好女色的人。《青琐高议》记载有这么一桩事。司马光在当太原府通判的时候,还没有儿子。古人结婚早,而早早生个儿子,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这在过去是很大的一件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的夫人很开明大度,当然她也明白这样下去早晚是个麻烦。所以就积极主动地四处张罗,给司马光买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作小妾。但是从那个姑娘进门起,司马光就没瞅过她一眼。夫人仔细看看那姑娘,很漂亮,自己精心挑选的,她以为是因为自己在家司马光不好意思与美女亲热,于是有意为他创造机会,临出门前专门教导那个姑娘,“一会儿我出门后,你打扮的漂亮点过去看看咱家的司马先生。”然而当艳光四射的盛装美女出现在司马光面前时,结果是美女惊呆了。因为司马光表现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异,说出的话可以让美女当即晕倒:“夫人出门了,你不好好呆在屋里乱跑什么。到我这儿有什么事啊?”  第三,司马光性格刚毅,做事迂阔。宋仁宗在位很久没有立太子,这种皇帝的家事,聪明的臣子们一般都不吭气。因为说了,皇帝不高兴倒是小事,一但建议错了,你提名的候选人没当上皇帝,新皇帝上任后第一个收拾的肯定就是你。有个叫范镇的谏官首先向皇帝提起这事,司马光当时还在并州,就急急火火地跟着响应,还给范镇写了一封信,劝范镇为这事拼死战斗到底。后来得机会进京面见皇上,司马光顽固地旧事重提,并要求皇上一定要按他说的去做:“臣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皇帝看着这个脑筋不转弯的人,琢磨了半天最后才说,“你是不是一定要让我现在就确定继位的人啊?这种找死的话,现在人们都不敢提了。”司马光倒好,直接说:“我说这事的时候,就做好了必死的准备,并没想皇上会接纳我的建议。”皇帝于是就开始打哈哈了:“没关系,没关系,自古以来这种事是不可避免的啊,哈哈哈!”然后事情就没了下文,司马光一看没动静了,又给皇帝上疏问道:“我上次给你说的事情怎么还没办啊?”然后唠唠叨叨一顿大道理。还好,皇帝被他这种执迷不悟、死不回头的精神感动了,把他的提议送中书省商议办理。  第四,司马光对文学那些花花草草、不打粮食的内容毫毛无兴趣。那时虽然没有今天这样详细的学科分化,尽管文史哲没有明确分工,但是司马光以历史学家自命的身份,让他对文学还是有些看不上眼的,可以说,他是一个标准的实用主义者,他说“古之所谓文者,乃所谓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非今天所谓文也。”又说,“今之所谓文者,古之所谓辞也,”因为文学“习其容而未能尽其义,诵其数而未行其道”,所以他认为“此文学所以为末者也”。  现在我们不能不感到困惑了,这样一个反对铺张浪费的人、这样一个视美女若无物的人,这样一个迂腐不知变通的人,这样一个反对把文学搞成哼哼呀呀无助教化的人,他会写词吗?他能写出怎样的词呢?  司马光的确不以写词著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各类词选以及文学史中,没有人会提到司马光的词。我们现在看到唐圭璋先生编的《全宋词》当中收录司马光词共三首,而都是从宋人吴处厚的《青箱杂记》中选出来的。而这三首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风情万种的情词。  比如《阮郎归》:“渔舟容易入青山,仙家日月闲。绮窗纱幌映朱颜,相逢醉梦间。松露冷,海霞殷,匆匆整棹还。落华寂寂水潺潺,重寻此路难。”借武陵渔翁误入桃花源和阮肇天台山遇仙女的事情,暗示着曾经有过的一场艳遇。因为用了典故,所以虚实莫辩,历来对这首词的争议还很大。但是,我们所举这首《西江月》就完全不同了,意义一览无余,明明白白就是在描写与一个歌妓的感情事件。  一开始就直接描述姑娘的外表,一个高高的云髻吸引了他的目光,由上往下看,丽质天成,原不需要浓妆艳抹,所以只是薄薄地点了粉。紧接着写她高超的技艺,飞舞轻旋,罗衣飘摇,如青烟翠雾一般。轻盈,是体态,也是舞步,如同风中的柳絮游丝,婀娜多姿,温情脉脉。下阕,诗词这种无主句最易造成理解的多义性。“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说的是谁,舞者还是观者。最后两句转以写景收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酒醒后,回味着令人痴迷的过去,只能是无限的怅惘。  原来,对美女冷眼相对,说出“跑我这来干什么”的司马光还是可以看到美的,在看惯了历史兴衰荣辱红颜祸水之后,目光中的红粉并不全是骷髅。  但还是有人不肯承认这一点,他们认为这是有人诬蔑伟大的历史学家。明代杨慎就在《词品》中说:“此词绝非温公作。宣和间耻温公独为君子,作此诬之。不待识者而后能辨也。”清代的陆蓥在《问花楼词话》中也持此观点,他说:“司马温公,儿童走卒咸共尊仰。轻薄子捏造艳词,以为公作,转相传诵。小人之无忌惮如此”。  其实司马光很多温情的地方都被这些喜欢造神的人掩盖了,最后弄成了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僵硬形象。比如,司马光待家里的下人很宽和,让他们称呼自己的字就可以了。有一次苏轼去拜访司马光,看门人打量了一下这位苏学士,随口应道:“君实不在家。”估计苏学士在声音入耳后有好一阵子都在怀疑是否自己听错了,哪里有下人这样称呼自己主人的。于是苏学士用自己的博学好好给看门人上了一堂课,直到那人彻彻底底搞明白自己对主人的称呼是犯了多大的错误,并保证以后决不再犯,苏学士才离开司马光家。过了一会儿,司马光回来了,看门人毕恭毕敬的叫了一声“老爷”。司马光一看这怎和平日打招呼不一样了,忙问是怎回事。知道事情的经过之后,司马光大发感慨:“小苏把人教坏了啊”!  所以,在我看来,这些词如果不是司马光所写,那么在全宋词中像这种腔调的词很多,而且艺术上也没有特别出众的地方。但是,当我们知道它们是司马光的作品时,想到那个埋在书堆中辛辛苦苦找材料写历史的老夫子,整日里一本正经的教训后生小子的老先生,那个反对王安石变法争得脸红脖子粗的“顽固派”居然也有过这样风流时光,读起来会别有一番趣味。  
&时间: 21:49:31
  学习!  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还真不少!
&时间: 18:11:26
  辛苦了~
&时间: 13:29:41
  长见识了。
&时间: 18:30:37
&时间: 13:51:20
  楼主真棒!
&时间: 15:58:27
&时间: 22:19:50
  欢迎朋友们~
&时间: 14:58:33
  真是太了不起了!
&时间: 13:28:41
&时间: 23:12:28
  好文章。宋词是该改改读法了,总是一上来上片怎么样,下片怎么样,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读三行就想睡了。
&时间: 17:50:04
&时间: 22:10:44
  宋代的超级女声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超级女声,就是不同凡响的女声,是歌声超群绝俗。这样的词语是符合民主发展的潮流,因为讲求人的平等,就不要有意识的造出超级允许某些人如果就广义的诗来说,诗词曲全包括在内,不消统计,男性占了绝对的优势比例。而且唱情歌艳曲,也是男性拿捏出来,简直就是梅兰芳演的花旦,让那些千娇百媚的女子也自愧不如。像前面我们提到的柳永的《定风波》、周邦彦的《少年游》,这些书生一个个文质彬彬,模仿起女声来惟妙惟肖。当然,这和楚国大诗人屈原的最早在《楚辞》中创立的香草美人传统有一定的关系,自恋的文人往往把自己看得和香花一样,美不拉叽地自我欣赏,再加上读书是男人的专利,所以那些美好的词让他们用起来倒也是得心应手,再把自己想象成国色天香无人能赏的美人,顾影自怜起来比女人厉害多了。  然而在宋代,终于有了一个可以让女性扬眉吐气的大师来,以至于被人誉之为“词中三李”,与百代词曲之祖李白、南唐后主李煜并称。  中国历史上不乏有才气的女性,但真正能够与男子相提并论,巾帼不让须眉的恐怕非李清照莫属。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出身名门,父亲李格非也是当时的文化名人,名列苏轼门下的后四学士,官至礼部员外郎,母王氏,知书善文。丈夫赵明诚是正经八百的高干子弟,其父赵挺之曾任宰相之职。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是一个传奇,所以有很多传奇性的故事也就附着于他们身上。元人伊世珍的《琅嬛记》中就有这么一段关于李、赵婚事的离奇记载。赵明诚到了婚龄,赵明诚的老爹就开始四下张罗。某日赵明诚大白天睡觉发梦(属于孔夫子所谓的朽木不可雕也,糞土这墙不可污也的类型),梦中在读一本书,醒来时已记不清读的什么书,只记得书中有这样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他百思不得其解,便去向老爹请教这是什么意思。赵挺之略一思索,便知道这是一个谜语,而且他已经知道谜底是什么了。就告诉赵明诚:“汝待得能文词妇也。”就是说赵明诚要娶一个文学才能突出且擅长作词的才女。赵明诚还是不明白。赵挺之解释说:“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这不就是说你要当“词女之夫”吗?  那时的词女有谁啊,想都不用想,非李清照莫属啊。但赵挺之肯定还是在脑子里琢磨了一下,他的熟人当中也就李格非闺女最有才华了,因为他们是老乡。  赵明诚与李清照两家门当户对,一对男女均是才华横溢。才子碰上才女,少不得要有一番较量。所以二人时常会进行一些智力游戏,以较高下。比如随便说上一句诗或一句文,看谁能说出是出自哪本书,在第几页上。  简直就像今天的大学里一样,凡是考试背诵内容的时候,女同学绝对是占优势的。所以比赛背书时,一般情况下,都是李清照同学取胜,赵明诚同学自愧弗如。然而说到创作,特别是歌词这东西,从南唐五代以来,名手如云,可这名手如云不是“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几乎清一色的全是男子作闺音,所以赵明诚相信自己在这方面是不输于李清照的。  有一次,李清照作了一首《醉花阴》,词中唱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读了虽暗暗称奇,但又颇不服气,于是通宵没睡,狠狠地努力了一晚上,写出十多首词作。第二天,赵明诚的一个朋友来访,他把李清照的词混在自己写的十多首作品中,让其评论一下哪一首写得最好。结果,朋友一眼认定“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绝对胜出。  这下赵明诚再无话可说了,从此放弃了在作词上和李清照一较高下的努力,而专心于金石书画,在李清照的协助下,编成了《金石录》一书,流传后世。  在封建社会的家庭中,李清照和赵明诚属于屈指可数的几对有着共同话语的夫妻。结婚后,夫妻二人感情一直很好,而且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所以,两人一经离别,免不了你想我、我想你的。这首《一剪梅》在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据说是赵明诚到外地读书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而伊世珍的《琅寰记》则说得更详细一些:“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看来,伊世珍是个编故事的好手,赵李二人新婚之别,李清照依依不舍,作词一首表达内心之情,这并非无可能。但翻箱倒柜找出一方锦帕来书写好,再送给赵明诚珍藏以作纪念,这样的细节恐怕是富有想象力的虚构。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套用一句老话,“即使不识字人,也知是好言语”,可以说一句话“五味俱全”,眼中有色、鼻中有香、体有所感、心有所悟,红色的荷花,残留的花香,玉一般光洁的竹席,清秋的凉爽。最重要的是,这一开头先点明了作者身份的精致,用晏殊的话来说,是脱离了叫暴发户的富贵气象,而富贵中又透露出清雅。  然而,这一句中却有两个向度的暗示,一个“香残”,再好的花,也有凋落的时候,再舍不得分别的人儿,终有离别的一刻,是冥冥中大自然的力量,是无可抗拒的因素。而花红易衰更暗示了红颜易老,人生的无奈。而一个“秋”字,是更深的伏笔,中国文人向来有悲秋的传统,早在先秦,宋玉就大发感慨,“悲哉!夫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是一个容易让人伤感的季节。  偏偏是这样一个季节,这样一个令人黯然神伤的季节。  一个人,孤独,寂寞,瘦弱的身影清秋的萧瑟中。热恋中的人喜欢两个人的孤独,LOVER WANTS TO BE ALONE,不想被别人打扰,最怕的是分离后的孤独。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有人搞不明白,上船就上船吧,解开衣服干什么。那就多看看古装电视剧吧,尽管导演有时会让宋代的人穿着明代的衣服满大街跑,但不管怎样,看了你就会知道古代那些大小姐们的衣服是多么的复杂。而且别以为人人都像《射雕英雄传》里面的那些黄蓉之类的侠女们,“嗖”一个跟头就翻上去。为了怕把衣服掉水里,或者挂在什么地方把自己拉到水里去,还是换件方便的衣服,因为,这时候,是独上兰舟,独自一个人,不想让别人看到不开心的样子,怕别人笑话自己魂不守舍。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楼”。再多的思念,只是徒增烦恼。泛舟出游,非但不能解忧,反而更感到孤独。举目远眺,秋高气爽,雁子南飞,这种根据不同季节决定去往何方的大鸟,由于汉代时,汉人糊弄匈奴人说有大雁替汉代苏武传了信。从此这种鸟就有了送信的功能,而且在没有特快专递的年代,古人铁了心的认为飞肯定比跑得快。所以,一着急就想让雁子来传递信息。我们可以想象,当望眼欲穿的女子收到丈夫的书信时,当看到丈夫对自己的思念之情时,那种快活的心情,让心里所有的阴霾消失。“月满西楼”,月满,可能是满月,一轮圆月当空,人虽然没有团圆,但心团圆了;也可能是月光,站在西楼之上,心里是晴空万里,所以月光全都照在了自家的楼上。  花,是一棵植物生命绽放最灿烂的一刻,开花,又是孕育果实的前奏。爱情,最怕的是无疾而终,每个人都愿意爱在开花的时节,谁愿意人老珠黄、鸡皮鹤发的时候把自己呈现给最爱的人。“花自飘零水自流,”很容易与“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联系在一起。所以,分离,可以造成的不仅是空间的距离,如果断了线,连感情的距离也会出现空白。想念,可以发酵成浓浓的酒,也可以成为淡而无味的水。相思,久久的相思,在闲下来时会充斥脑海,在闲时会倍感愁浓。  最后一句,是对离别相思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讲究用典的人,很快就发现了李清照这句话的出处,是范仲淹的《御街行》。如果从表达内容上年,范仲淹的“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与“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阅读效果上来说,一个是动态,一个是静态,眉间心上处于同一个时间断上,成了一个定格的状态,而一上一下两个词,整个情景都动了起来,情感的变化通过动作得到了演绎。  李清照的词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但称得上每一首都是精品。我们说了,词本身就是以“闺音”为主,李清照写出了自己的内心。然而,她写的一首诗却真能吓人一跳:“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气魄之雄大,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话说回来,李清照的确有很高的艺术天赋,她在书法、绘画、音乐、诗词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幸亏她有一个开明的老爹,李格非对女儿的艺术天分给了自由,甚至还提供了条件。当时李格非交往的学术圈中很多人是知道李家女儿是才女的。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看看司马光是怎么管家的,我们就知道宋代出一个李清照是多么的不容易。“司马温公居家杂仪,令仆子非有紧急修葺,不得入门中。妇女婢妾无故不得出中门,只令铃下小童通传内外。”(袁采《袁氏世范》)不要说大门,连中门也不能出,更不要去大相国寺的地摊上去淘书买金石文物了。  另外,李清照天生好胜心极强,甚至平日里的赌博游戏中,如果不能取胜,她也会闷闷不乐。这倒好,赵明诚有很多和她相同的爱好,从《金石录》后序中看来,赵明诚只有在考证故纸方面苦下功夫可能略胜一筹,平日里的各项比赛估计是负多胜少。想来赵明诚其实也挺郁闷的。    
&时间: 22:12:20
  不好意思,点错了键,发重了
&时间: 19:21:16
  我删除一个~
&时间: 21:59:15
&时间: 21:41:56
&时间: 16:08:11
  好像赵名城不是在外求学的就在京城太学,只不过回家有限制的
&时间: 02:32:48
&时间: 14:51:17
  画舸停桡看到留言后请和我联系。呵呵呵,相见恨晚,切磋一下:)我的邮箱是:sklzh_  qq:
&时间: 14:52:39
  那个,冠男大人,你如果知道画舸停桡的联系方式,可不可以告诉我哦。呵呵呵,跪谢啊!~
&时间: 22:13:16
  我不知道,你可以给她发消息试试~
&时间: 09:41:39
  哦,真伤心,你若看到了画舸停桡,请一定告诉她我在找她。拜托啦!:)
&时间: 22:18:29
&时间: 21:48:55
   下篇:想唱就唱      在宋代的诸多歌唱者中,有更多的人,他们只是随意的率性而为,没有想把歌词当回事,只是有了心事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发泄一下自己的感情,有不得志的郁闷,有相思的闲愁,不论怎样,他们都没有把个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件娱乐性很强的工作上。   有的人,也许只留下了一首歌,但一曲成名;有的人,也许只是应付一下场面,却别出心裁;有的人,也许只是无奈地倾诉心声,却歌留千古……   无意或有意的歌唱,再一次验证了“言为心声”的道理。   只要是发自心底的歌,想唱就唱,终究会有人听……
&时间: 21:50:07
   要命的邂逅    【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现在谁都知道结婚是两个人的事,尽管其他的人有种种的建议权,但毕竟只是参考价值。甚至最具参考价值的老爹老妈的意见,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坚持却不能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也只能向儿女让步。   然而,直到清代末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是对婚姻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力量。“媳妇熬成婆”能够成为一句俗语,就可见婆婆的权势之大。   陆游的第一位夫人唐婉是他的表妹。结婚以后,他们夫妻两人倒是情投意合,从后来二人的诗词酬答来看,他们不仅夫唱妇随,而且在文化水平上还能够寻求到共同语言。   然而,本身这段婚姻就是由陆游的老妈一手操办,不知这位儿媳哪里招呼不周了,惹怒了老太太。从此后,老太太是对她是越看越不顺眼,终于到了无法忍受的那一天,像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的老妈一样,把陆游叫进屋。   陆妈:小游啊,你们家那唐婉最近越来越不像话了,把她休了,妈再给你找个更漂亮的。   陆游:妈,算了吧,我不嫌她不漂亮,将就一下吧。   陆妈:将就,你将就我不将就,让她走。   陆游流下了眼泪,苦苦哀求。   陆妈勃然大怒:造反了你,好,我走。   陆游(暗打主意):好,让她走。   唐婉走出了陆家的大门。陆游在外面找了处房子,把唐婉藏在了那里,自己时时可以过去相会。但不久就被陆母发现,怒气冲天地打上门来。别馆藏唐婉的事,估计陆母一场大闹,当时能成为新闻,偷偷摸摸的小日子也过不成了,最后,只得写下一纸休书,让唐婉回了娘家。很快,就有人上门求亲。宋代社会对妇女同志还是蛮宽容的,改嫁也是正常现象,没有达到后代那样“好马不配双鞍,好女不嫁二夫”的死板教条和没人性。唐婉嫁入了同郡赵士程。   几年之后,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陆游在家乡山阴城南附近的沈园,与唐婉夫妻邂逅相遇。赵士程很豁达,知道陆游和唐婉是因为母亲的缘故而分手,还特地“遣遗黄封酒果馔”一份,招待了陆游。但陆游与唐婉的这次相会,想来一定很尴尬,要么是相顾无言,要么也只能是言不及义。   酒后,赵氏夫妻离去,陆游心内五味俱陈。本来,一场意外的邂逅就此结束了。然而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心,起伏不定。于是拿起了笔,在沈园的墙壁上题下了了这首《钗头凤》。   词从回忆二人过去甜蜜的生活入手,选取了几个特写式的镜头,红酥手,以局部代整体,写人的美丽动人,黄滕酒,酒不醉人人自醉。春色撩人,柳色青青。所以一切,令人陶醉,因为幸福的人看一切都是快乐的。   快乐,就是欢乐的时光会走得很快的意思。东风的象征意味很浓,然而,敢用东风恶,陆游也算得上大胆了。东风吹破美好春光,欢情无奈之下,情到深处情转薄。酒下了肚,喝进去后却是满腔的愁苦,举杯浇愁愁更愁。别离,而且是生离,不可能再相聚的生离,让人心痛。错、错、错三字,痛却无从排遗,怨却无从发却,几个字带着血泪喷礴而出。   下片,一晃几年过去了,春光依旧明媚,人却日渐消瘦。原本为伊消得人憔悴,可是这里却是“伊”永远的一去不复返了。“桃花落,闲池阁”,是东风造成的恶果,“泪痕”是此刻的动作表情,更成了心底永远的记忆。十年后的重见,情虽在,却又能如何呢?除了默默无言,泪眼相向,又能怎样呢?“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将二人内心的痛苦之情直言无隐。情如山石,痴心不改,却又不能去说,不能去爱。   然而,那割不断的情丝分明在纠缠着二人。无奈,只能痛下决心,“莫,莫,莫!”从此了断了此事。说归说,情如水,抽刀断水水更流。   陆游的题辞很快传到唐婉耳中,悲痛欲绝的唐婉写下了一首和词后,抑郁伤心,不久就离开了人世。唐婉的《钗头凤》成了她的绝命词。   【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从陆游的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唐婉的温柔、美丽与多情,从唐婉的和词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美女出众的才华。她与陆游可以说是才貌相配,伉俪相得。   陆游母亲的霸道导演了这场爱情悲剧,谁也不清楚她为什么这样做。刘克庄的《后村诗话》中提出一个猜测,“恐其惰于学也”,认为陆游和唐婉感情太好了,超过了陆母的想象,怕儿子沉溺于快乐的爱情而荒废了学业。但这似乎不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理由。也有人认为,陆游的母亲原以为这个侄女变成儿媳,是要亦步亦趋的跟着侍候自己的,否则,这媳妇岂不白熬成婆婆了。没想到,小姑娘打小就来姑姑家玩习惯了,没把姑姑当婆婆,还整天和陆游在一起吟诗弄赋,老太太气得不行,一定要把她赶出家门去。   谁也没有想到,陆游和她在离婚数年后的一场意外重逢,会让她因此而断送了性命。   唐婉的死成了陆游心里永远无法康复的伤。一直到老年回到山阴闲居时,还赋诗寄托自己的哀思。七十五岁那年,再游沈园时,他写下了两首《沈园》诗:“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甚至在他八十四岁,离去世还有两年时间时,他还写过怀念唐婉的诗:“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也许,陆游一辈子不能原谅自己,如果不是他在沈园壁上题了那首词,唐婉不会那么早离开人世。
&时间: 19:43:09
  说不尽的宋词,歌不尽的风情。一曲当筵泪落,千载悠悠此心.
&时间: 19:12:58
  不好意思,中间出差,所以很长时间没有更新,还会再坚持写上几篇,多谢支持!
&时间: 12:13:19
  有空细看~
&时间: 17:03:50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读了画舸停桡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解读,不敢苟同。词人在词中最想表达的是愁,这首词不过五十字,一残一秋,起句已尽显凄凉,又岂会在此处着一闲笔?如果没有深意而只是为了道出行动的方便,词人是不会为此浪费笔墨,更不会在开头的重要位置上写这与表现主题无关紧要的费话。请酌之,如有不当见谅。
&时间: 00:01:40
&时间: 14:31:39
  宋词,总是给人一种内敛的风骨。  似乎只留给我们它那婀娜的背影,亦或是美丽的侧脸。我们无法一下子就看透它,却能从它的身上感受那淡淡的悲伤。  词和诗各有千秋,只是个人更喜欢词而已,那种朦胧的,似近又远的的感觉。像一个孤单又倔强的女子,抒写着自己的情怀和惆怅。  长短不一,可以更加明确表达着自己的思想。  更加自由的格式,或许是不得已的无奈选择
&时间: 21:51:59
&时间: 22:39:02
  有空接着看
&时间: 00:47:34
&时间: 22:03:55
  我想宋朝的宋词盛行与现代的现代诗流行应该是一个行情吧,连初一学生都会写几句现代诗
&时间: 14:49:36
&时间: 11:38:59
  /Photo//67397.gif
&时间: 19:20:11
&时间: 20:44:28
  从中受益匪浅,日后定当细览。
&时间: 13:46:59
  需要细细阅读,受益良多:)
&时间: 15:15:21
  好帖:)
&时间: 10:04:33
  /Photo//67397.jpg
&时间: 20:17:11
  佩服啊佩服
&时间: 20:17:49
  希望楼主坚持啊
&时间: 17:50:07
&时间: 21:24:45
  楼主真是大才。对范文正的解读真是到位。最喜欢最尊敬的古代文人之一。
&时间: 22:22:49
&时间: 15:08:41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司马光也是人呀!追求美好的东西有什么错,应该理解的。
&时间: 19:09:23
&时间: 23:02:55
  又学了不少.楼主辛苦了!
&时间: 14:53:52
  ,好文章!今天又重读了一遍.
&时间: 08:45:02
  楼主真是利害!!好东西。一定留下个记号,好下次来学习
&时间: 08:46:58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时间: 08:54:37
  我爱记诗歌词
&时间: 21:47:17
&时间: 23:12:34
  中国的文学瑰宝
&时间: 13:37:38
&时间: 18:11:51
  问好!
&时间: 11:26:03
&时间: 16:17:23
  楼主高才!
&时间: 21:19:06
  该贴图书近日已出版,陕西人民出版社《宋词是黄昏的窗棂》,书名很搞怪,与写作方式不是很配套。当然这种写法本身就不是严谨的学术,允许利用一下笔记小说和杂谈之类的东西。说明一下,不是做广告,只是希望有看了书同仁发现错误后在这里贴一下,供大家学习,也供作者修正用。谢谢。
&时间: 21:35:05
  例如上面欧阳修词中苏轼评论他的作品说:“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李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宋史;欧阳修传》)应为“论事似陆贽”,大家都很熟愁明代的李贽,错误实在是太严重了,希望大家一起来发现。
&时间: 08:31:52
&时间: 21:23:50
  宋词,古典光环下的嫖客情书
&时间: 20:18:14
  楼主高才,佩服!有时间再来慢慢学习。
&时间: 00:49:25
  似乎没有柳永等人的&艳&词,感觉是有意回避
&时间: 15:41:31
  收获多多。谢谢。辛苦了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祝福中华伴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