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钱八千大概是多少两?一两又值现在大概多少钱?

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来源:99艺术网
  常有朋友问我: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古代”这个概念实在太大,春秋战国是古代,秦汉魏晋是古代,唐宋元明是古代,鸦片战争以前都算是古代,从有文字记载算起,古代跨越了几千年,这几千年当中银子的购买力怎么可能一成不变?还有,银子跟银子也不一样,有成色很好的“九八足银”(含纯银98%以上),有成色很差的“八五杂银”(含纯银85%左右),也有虚拟的仅作为计价标准的“纹银”(含纯银93.5%),它们的购买力肯定有区别吧?另外我们还得考虑地域差别,同一个时代,同样的银子,在京城可能不值钱,去乡下却可能很值钱。最后,一两银子在不同朝代的重量也不一样,东汉的“两”很轻,一两不到十五克,唐朝的“两”很重,一两超过四十克。所以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加上很多限制条件:请问您指的是哪一年的、哪个地方的、什么成色的一两银子?加上这么多限制条件以后,本来很笼统的一个问题就变得清晰起来,可是对方也会变得头大,人家本来对一两银子值多少钱挺感兴趣来着,一听居然这么麻烦,只好摆摆手说:算了,我不问了。大多数朋友就是这样子,他们喜欢简单,对太复杂的问题不感兴趣,更不愿意花力气去琢磨。换句话说,大家的脑子喜欢偷懒。偷懒的结果是,我们会在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细节上犯下致命的错误。
  譬如说古装电视剧里,皇帝赐银五千两,紧接着就有一个小太监托一个木盘子出来,盘子上码着一锭一锭的银子,耀人眼花。五千两足足有三百多斤(十六两为一斤),古代的斤又比现在的斤要重(明清时一斤在五百九十克以上,现在的市斤只有五百克),一个太监是根本托不起来的,除非他身怀绝世武功。博学如金庸先生,武侠小说写得雅俗共赏意蕴无穷,一样在常识上犯错误:《鹿鼎记》里男一号韦小宝动不动就从怀里掏出一千两一张的银票,事实上他那个时代(康熙年间),根本就没有银票,无论官办钱庄还是私营银号,都要到咸丰年间才开始发行银票。
  影视和小说都是文艺作品,只要情节引人入胜就行,不需要“符合史实”。问题是我们的学者也往往会犯类似错误。记得王立群(微博)先生在百家讲坛开讲《大风歌》,讲到汉高祖刘邦赏赐陈平(,)“金四万斤”,想当然地解释说那是铜,不是黄金。他这种理解在学术界流行已久,也错误已久,误导了很多人。其实《史记》里提到的“金”,多数指黄金,而不是黄铜,如果明确提到“黄金”、“赤金”、“兼金”或者“若干镒”,则一定指黄金。西汉前期,“金一斤”等价于一万枚五铢钱,“银一斤”等价于三千枚五铢钱,五铢钱主要用铜铸造,一万枚五铢钱重达一百三十斤,如果“金”指的是铜,一斤铜怎么可能等价于一百三十斤铜呢?传统说法还认为古代黄金成色很低,这个观点也被考古实物证明了是错的——战国金饼的纯度都已经高达95%以上。王立群先生可能觉得刘邦一次赏给陈平黄金“四万斤”太多,其实古代中国的黄金储备是超乎今人想象的(王莽执政时期仅内廷藏金就多达一百四十吨,后来他大婚,光彩礼就耗费了七吨黄金),那时候黄金的购买力也远远低于今天,后来由于黄金大量流失(一是被铸造成器物,二是流失到海外),同时迅速增加,黄金才变得异常贵重起来。
  长期来看,黄金相对其他金属的贵重程度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上升趋势。西汉时,一两黄金的价值或者购买力只是一两白银的三倍,到了唐朝就变成十五倍,而在今天,这个比率是四十倍以上。我们只有了解到经济史上这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之后,才会对古代帝王赏赐臣下的几千斤乃至几万斤黄金有一些正确认识:首先它们是黄金,不是黄铜;其次,那些金子并不像现在这么值钱。
  黄金价值走高的历史趋势应该不止出现在我们中国,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邵义先生的专著《过去的钱值多少钱:细读十九世纪人、巴黎人、伦敦人的经济生活》。在这本书的第一章第四节,邵先生列了一张表,表上显示1860年国际上金银比价是1比15,到1880年金银比价是1比18,1900年金银比价是1比33。短短四十年当中,黄金相对白银的价值上涨了一倍还要多。
  《过去的钱值多少钱》这本书,重心并不是金银比价,而是货币的购买力。作者邵义首先划定了一个时间范围:十九世纪。更具体地说,是从1830年到1914年。然后他又选了三个区域:中国的北京、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在这一时期内,北京流通的主要货币是白银和铜钱,巴黎流通的主要货币是法郎和生丁,伦敦流通的主要货币是英镑和先令。作者用了大量笔墨来考证白银、铜钱、法郎、生丁、英镑、先令的购买力,以及这些货币之间的兑换关系,在此基础上他又详细描述了北京、巴黎和伦敦的物价水平以及当时人们的收入。
  十九世纪北京市面上的白银分碎银、银锭和银元三种。碎银和银锭都是“国产”的,成色不一,作者以纹银为例,计算出一两银子的标准重量:37.31克,以及一两纹银所含纯银的重量:34.9克。像这样的一两银子,在公元1884年的北京能买到七十多斤(市斤)普通大米,鉴于现在普通大米每斤卖到三元左右,可以估算出当时一两纹银大约相当于现在两百多元(仅就买米而言)。如果用这样一两银子去买鸡蛋,能买三四百个,仍然相当于人民币两百多元。如果用来租房,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却远远超过了两百多元人民币,当时在北京闹市区租一所建房六间、占地半亩的四合院,一个月只需要一两多银子,这说明当时北京的住房并不短缺,相对于食物而言,房租便宜到了惊人的地步。
  银元也是十九世纪北京的常见货币,满清政府铸造银元较晚,当时中国的银元主要靠“进口”,有来自墨西哥的鹰洋、来自英国的站洋、来自日本的龙洋(后来光绪年间铸造的银元也叫“龙洋”)。邵义先生在《过去的钱值多少钱》第一章第一节计算了以上几种银元的重量、成色以及与纹银的兑换率:墨西哥鹰洋可兑换0.7023两纹银,英国站洋可兑换0.6956两纹银,日本龙洋可兑换0.6922两纹银。邵先生没说哪种银元在清代流通最广,我估计流通最广的应该是墨西哥鹰洋,因为清末笔记里常见时人对鹰洋的描述,曾经执掌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几十年的英国人赫德在日记里提到的薪水也是以鹰洋为主。
  无论银锭还是银元,一般都是在大宗交易里使用,普通市民过日子,最常用的是铜钱。铜钱又分很多种,有面值一文的“制钱”,也有面值十文的“当十钱”,还有面值一百文和一千文的“当百钱”和“当千钱”。清代北京市面上有一惯例,无论是哪一种铜钱,都要按照面值的两倍来计价,譬如说一千枚制钱本来是一千文,在北京却偏要说成是两千文,一千枚“当十钱”本来是一万文,在北京偏要说成是两万文。一些学者认为,清代初年北京曾经铸造过一种重量很轻的铜钱,叫做“京制钱”,简称“京钱”,京钱的面值是一文,重量却是后来铸造的制钱的一半,后来京钱不再流通,但是作为最基本的计价单位保留了下来。换句话说,制钱和当十钱替代了京钱以后,人们习惯上仍然按照京钱来计价,又因为京钱两文才相当于制钱一文,所以人们见到制钱和当十钱,就自动把它们的面值翻了一倍。我查证《清史稿·食货志》和《顺义县志·金融志》,确实有“京制钱”的概念,但却没有记载这种钱币的面值和重量,甚至连“京钱”这个简称都找不到。邵义先生在《过去的钱值多少钱》一书最后附有《清朝京师“京钱”考》,运用他扎实的金融学功底(他在投资银行从事金融研究多年),论证了京钱只是一种虚拟的计价单位,它的产生源于北京人对清代某个皇帝将铜钱贬值的消极抵抗。这个说法很有独创性,可惜邵先生没能在史料里找到究竟是哪个皇帝把铜钱贬了值,所以正如他所说,对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确定京钱产生的时间和原因”。但是邵义敏锐地发现了十九世纪中后期大额铜钱流通以后京钱计价方式发生变化的一个关键细节:“当十钱”流通前,制钱包打天下,京钱一吊(一千文)等于制钱五百文;“当十钱”流通后,制钱退出市场,京钱一吊(一千文)等于当十钱五十枚,而折合制钱只有一百文左右。这个细节的发现,有助于我们读懂晚清至民国北京的真实物价和收入水平。我手头有加藤鎌三郎写的《北京风俗问答》一书,该书记录了清末民初人力车夫的收入:“孤身一人,每天拉个五六吊钱,除去车份儿,就将够我吃的。”“五六吊钱”是指京钱五六千文,如果按照传统解释,两文京钱等于一文制钱,那么“五六吊钱”就是两三千文制钱,每天两三千文,一个月就是六万文到九万文,当时一千五百文制钱可兑换一块大洋,则人力车夫一个月能挣到四十块到六十块大洋,比北洋时期教育次长的薪水都要高,怎么能说“除去车份儿,就将够我吃的”呢?读了邵义先生的考证才知道,清末民初京钱的计价方式已经发生变化,这时候“五六吊钱”只相当于制钱五六百文,每月也就是一万五千文到一万八千文,折合大洋十块到十二块,再刨去三块大洋的份儿钱,当然“将够我吃的”了。
  邵义目光敏锐,功底扎实,他这本《过去的钱值多少钱》注重细节考证,也以细节取胜,这种写作态度在当前的历史类著作当中非常少见。最近这些年,历史题材一直很火,却都是政治斗争、官场秘笈、大型战役和宫廷隐史,即使稍具思想深度的著作,也很少能在细节上站得住脚,大家张口就是“东亚文化”、“全球文明”,基本事实还没搞清楚呢,就急着下宏大的结论。宏大主题未必不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先把细节问题整明白了,不然主题越宏大,错误越离谱。
  好莱坞电影有个基本法则:越是虚构的东西,细节上越要准确,这样观众才能在虚幻的场景中体验到强烈的真实感。搞学术不是做电影,但也有类似的法则存在:越是宏大的选题,越要在细节上认真。譬如要想写一部物价史,自然先得弄明白度量衡和货币成色,如果对一石粮食有多少斤都迷糊,对“一贯钱”具体指的是铁钱还是铜钱、是大钱还是小钱、是实物还是折色都闹不清楚,只凭着想当然和人云亦云,肯定要犯错误。邵义先生不是专业搞学术的,不过他在《过去的钱值多少钱》这部专著上所下的“细工夫”,值得多数搞学术的朋友学习。
(责任编辑:曲姗姗)
12-02-07·
12-02-02·
12-02-02·
12-02-01·
12-01-30·
12-01-19·
12-01-18·
12-01-13·
12-01-13·
11-04-08·
进口商品吸收国内“纯购买力”,恰恰有利于抑制通胀。
搜狐财经社区话题
不知道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是哪部分人的CPI,反正和我无关
网友点击排行
网友评论排行
财经媒体封面
财经·大视野
高清影视剧
关注一件事并尽力做好,这种心态是种创业心态
近期热点关注古代一两银子等于多少元,一个铜板等于多少元?_百度知道
古代一两银子等于多少元,一个铜板等于多少元?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同金价的换算相仿,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大为提高.23元来算.2公斤,自记重一百斤,宋代一石大米59,而今天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三个价格,一两银子可以买这么多、米价基准宋代1市斤是640克,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这样还富裕呢。因此我们有下面基本换算。根据宋史地理志,要知道古代是禁屠耕牛的。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这样一算宋代一两黄金相当于565美元。一盎司为28,而我们假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红楼梦》中。因此无斋主人就取了个金价基准的465元和米价基准的148元的平均值306,可见多么值钱。
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基本以1两金=10两银= 10贯这个假设。根据假那也就算子.
1,吴用拿了一两银子请客.2公斤合148元,按黄金换算的465元,相当于4650元,以今天美元对人民币 8。
此外。所以用黄金作为基准比较合理。那么根据先生的方法,所以古代的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的价值,按白银换算的70元和按粮价换算的148元,也就是算1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刘姥姥说二十多两银子够庄稼人过一年的、黄金基准国际牌价。由于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硬通货储备。民以食为天。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但是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5元来计算,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今天的一两黄金能换66两银子。1市斤有16两,将1贯铜钱定为300元人民币,金价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显然以今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而黄金的产量稳定。《水浒传》里。宋代1石合92,就买了二十斤熟牛肉。宋制1市斤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钓铜则,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而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的,所以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相当于465元。如果我们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重64公斤”),相当于70元人民币,即59,并归整去掉零头.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酒和鸡肉,牛肉是奢侈品。
3。这从今天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400美元就能看出.3克,虽然现代技术的大幅度发展,我们来看看宋代的一贯合今天多少元人民币,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5元。我们就以400美元为一盎司,北宋大约不到5000万人口,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白银基准国际牌价:10,“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年代不同,价值也不同,可以肯定的是一两银子是很值钱的
古人并非生活在水深或热之中啊,太平年代人民其实是很富裕的,例如汉文帝时,当社会还未从暴秦及秦末战乱恢复时,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承受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 注意,是一百斤黄金,可不是一百斤铜铸的钱币(过去是以铜作为金钱,面额不等,最低为一个小的圆形方孔钱,也有大钱,当时铜也是根据重量来决定面值) 一户普通百姓的家资大概就有十斤黄金,算算合现在多少钱(而且古时货币购买力是很高的) 而唐朝贞观以后的生活水平显然要超过汉文景时期,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而宋朝虽然暗弱,但由于中原没有大的战事,所以富裕程度也非常高宋朝的经济,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水浒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禁军的中级军官就可以拿出1000贯钱去买一把刀(林冲买刀),而在“三言二拍”或者“聊斋志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百金”在当时就已经是一户中人之产了。在中学课本里我们曾经读到一位北宋大臣抱怨世风奢靡时说:现在的农夫走卒居然也穿上了丝制的鞋子。难怪有的西方学者说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东京汴梁一个看城门的士兵。当来自当时西方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的商人马可波罗来到仅仅是吸收了很少一点宋人文明的元朝大都城时,竟然感到眼花缭乱,宛如身处人间天堂。(对马可波罗的存在以及他是否来过中国还有争议,但是世人所公认的是“马可波罗游记”描写的确实是当时欧洲商人接触到中国文明之后的见闻感受) 宋朝时四大发明的三项被发明或是开始得到广泛使用。其中,活字印刷术是宋代发明,雕版印刷术在宋代始大量应用(已知最早的印刷品是中晚唐的“金刚经”卷子);火药和火器在宋代开始大规模使用(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火药的记载是在晚唐);指南针在宋代开始大量装备远洋船舶。 宋朝第一次出现了工匠传统和哲学传统合流的迹象(“梦溪笔谈”),在西方,这是近代科学大发展的先声。宋朝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帆船舰队和商船队,频繁远航至阿拉伯,东非,印度,东南亚和东亚的日本与朝鲜。 宋朝第一次出现了工匠传统和哲学传统合流的迹象(“梦溪笔谈”),在西方,这是近代科学大发展的先声。 宋朝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帆船舰队和商船队,频繁远航至阿拉伯,东非,印度,东南亚和东亚的日本与朝鲜。 宋朝十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余个增加到40个,汴京和临安继长安,洛阳和南京之后成为世界上第4,第5个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 宋朝“汴都数百万户,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北宋庆历年间(),每年商税收入达1975万贯,宋朝商税甚轻,住税3%,行税2%,如以平均2.5%计,则一年纳税商品额即达80000万贯,平均每人8贯以上。 南宋绍兴末年(1162),仅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关税收入即达200万贯,宋朝仅对进口商品征收7%-10%的关税,也就是说每年仅从上面三个市舶司进口的纳税货物即达万贯,这样估计南宋人均进出口额当在1贯以上,甚至可能达到2贯或更多。 所以现在虽然时代变了,但目前中国人的收入水平如果算人均及购买力的话恐怕。。。。。 而且有些人的生活水平恐怕连人均都不到,毕竟1个亿万富翁和99个穷光蛋并不等于都是百万富翁了
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基本以1两金=10两银= 10贯这个假设,而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的。那么根据先生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宋代的一贯合今天多少元人民币.
1、黄金基准国际牌价,金价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400美元为一盎司。一盎司为28.3克。宋制1市斤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钓铜则,自记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两,所以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这样一算宋代一两黄金相当于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对人民币 8.23元来算,相当于4650元。根据假那也就算子.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相当于465元。
2、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相当于70元人民币。
3、米价基准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们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来计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三个价格,按黄金换算的465元,按白银换算的70元和按粮价换算的148元。由于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的价值。显然以今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这从今天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两黄金能换66两银子,而我们假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10.而黄金的产量稳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硬通货储备。所以用黄金作为基准比较合理。
此外,虽然现代技术的大幅度发展,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但是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据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约不到5000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民以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因此无斋主人就取了个金价基准的465元和米价基准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并归整去掉零头,将1贯铜钱定为300元人民币。因此我们有下面基本换算: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铜板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现在清朝的铜钱大概能值多少钱一个啊?_百度知道
现在清朝的铜钱大概能值多少钱一个啊?
有的铜钱都锈坏了,是不是就没人要了?
提问者采纳
。面文楷书直读,宝新当十钱新疆红钱.4CM。存世尚有宝黔折二大钱。雍正通宝面文楷书.7CM,当十径2,泉源浙武河昌云苏南安黥巩济晋台川,形态工整,直读,背穿左为满文宝字,合背钱亦稀少、“列” 8元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背“宙” 8元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背下“村” 100元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背“苏”精品 1800元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白铜背上“福” 1500元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背“桂” 250元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背星月 2500元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源局雕母 5500元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部颁各局样钱 800元 光绪通宝楷书折五背宝泉局“当十”雕母 650元 光绪通宝楷书折二背宝苏局“当五” 10元 光绪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源局“当十” 10元 光绪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源局“当十” 10元 光绪通宝楷书折五部颁各局“当十” 1200元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背宝蓟局机制 140元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背“库平广一钱” 25元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背“官板四分” 600元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背宝直局机制 500元 光绪通宝楷书折二背奉天紫铜机制币 180元 天子万年楷书折五背江南局机制币 5000元
一统大清楷书折五背江南局机制币 3000元
宣统通宝楷书小平小型背宝泉局 7元 清末代皇帝宣统年间铸,近期发现库车当十钱,径3,羹尧之助。雍正钱按顺治四式.8厘米,一般径2.5--3,径2.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宝泉局雕母 15000元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多局监造普品 20元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宝安局 10元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晋局 10元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济局 10元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宝川局 80元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宝南局 180元 雍正通宝楷书折二背宝黔局 2000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上“福” 250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右“福” 220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阿克苏局 10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雕母 4500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合背 150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宝陕局雕母 8000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母钱 1500元 乾隆通宝楷书折十背宝巩局 5000元 乾隆通宝楷书特大型背宝泉局 3800元 乾隆背面普通满文的2元嘉庆通宝楷书小平背“桂” 500元 嘉庆通宝楷书折二背“桂” 10000元 嘉庆通宝楷书折二背宝直局 400元 嘉庆通宝楷书折二背宝苏局宽缘 100元 嘉庆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雕母 5000元 嘉庆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源局雕母 6000元 嘉庆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源局雕母 6000元 嘉庆通宝楷书折十背宝川局 3500元普通满文嘉庆2元 道光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泉局 10元
道光通宝楷书小平背“壹分” 300元 道光通宝楷书小平背“十八年” 20元 道光通宝楷书小平背阿克苏局精铸 500元 道光通宝楷书折三背阿克苏局 1000元 道光通宝楷书小平背宝苏局雕母 8000元 道光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雕母 5000元 道光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源局雕母 4500元 普通道光2元咸丰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雕母 4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二背宝泉局“当五”戴书 6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大样背“伍文” 3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拾文” 8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拾文” 28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铁线珍宝背“当十” 2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雕母 5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十背宝泉局 35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背星月“当五十” 5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二十背宝泉“当百” 3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二十背宝泉“当百”星月 8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五十背宝泉“当百”雕母 1000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五十背宝泉局“当五百” 500元 咸丰元宝楷书特大型背宝泉局“当千” 900元 咸丰重宝楷书小平背宝源局“当五” 2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二背宝源局“当五” 5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宝源局“当十” 5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二十背宝源局“当百” 40元 咸丰元宝楷书大型背宝源局“当五百” 500元 咸丰元宝楷书大型背宝源局“当千” 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宝源局“当十” 1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背宝直局“当五十” 6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二十背宝直局“当百” 80元 咸丰重宝楷书小平背宝蓟局“当五” 6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小平背宝蓟局“当十” 8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宝蓟局“当十” 7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背宝蓟局“当五十” 28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二十背宝蓟局“当百” 1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宝济局“当十” 1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背宝济局“当五十” 150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五十背宝济局“当百” 1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二背宝德局“当十” 4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宝德局“五十” 25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二十背宝德局“当五十” 20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二十背宝德局“当百” 25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宝陕局“当十” 1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背“陕十” 220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五十背宝陕局“五百” 3000元 咸丰元宝楷书特大型背宝陕局“当千” 3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宝巩局“当十” 8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二十背宝巩局“五十” 35元 咸丰重宝楷书大型背宝巩局“当百” 5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五十背宝巩局“五百” 300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五十背宝巩局“当千” 300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二十背宝河局“当五百” 420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五十背宝河局“当千” 5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宝浙局“当三十” 2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二背宝浙局“当二十” 18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背宝浙局“当四十” 3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大型背宝浙局“五十” 3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二十背宝浙局当头“百” 20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浙当十” 5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背“浙四十” 5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十背“五十” 2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特大型背“浙当百” 7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背“当头十” 3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大清背宝福局“一十” 25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二十背“二十” 1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十背宝桂局“五十” 8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十背宝昌局“五十” 25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十背宝安局“当五十” 28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十背宝云局“当五十” 3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小平背宝迪局“当八” 10元 咸丰重宝楷书小平背宝迪局“当十” 5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十背宝迪局“当五十” 5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二十背宝伊局“当五十” 24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十背宝伊局“当四” 280元 同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宝云局“八” 15元 同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雕母 7000元 同治通宝楷书小平部颁各局样钱 700元 同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新十” 8元 同治通宝楷书小平背阿无苏局“当五” 5元 同治通宝楷书折五背宝泉局“当十” 10元 同治通宝楷书折五部颁各局样钱 1200元 同治通宝楷书折五背宝伊局“当四” 2000元 同治通宝楷书折三背宝巩局“当五” 800元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背“日”.6--2。,规格统一,背满文记局.1厘米。在清代诸钱中居少而精地位,重3.6克传世较多.6--4、“往” 8元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背“来”.2---2,泉源福广.5克,重3,甚罕见,小平钱径1,以谋取得帝位.2CM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二” 6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户” 8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一” 4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户” 4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工” 1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工” 1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同” 7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浙”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福” 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阳” 7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左“延” 4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延” 25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延” 45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南” 50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宣”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宣” 15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宁”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昌” 6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东”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荆” 8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荆” 2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河” 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同一厘” 6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东”上下“一厘” 13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东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福一厘” 2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户一厘” 1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工一厘” 1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江一厘” 2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原一厘” 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宣一厘” 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蓟一厘” 3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浙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河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昌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阳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十二种监局 10元 顺治通宝楷书大样背上“福” 500元 顺治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泉局 5000元 顺治通宝楷书折二雕母背“原” 20000元 顺治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 5000元 顺治背面满文的10元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十四种监局 4元 满文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小“台” 4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大“台” 15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西” 30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巩” 20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漳” 1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桂” 2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南” 3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广” 10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大清” 8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南”星月 4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子” 25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丑” 25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寅” 25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巳” 25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干支“福” 2500元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宝源局雕母 12000元 世宗雍正年间铸,胤祯得隆科多,为宣统通宝增加新品,穿右满文记局
提问者评价
单咸丰的就可以卖号几万了,还几百呢。我做这行有6,7年了。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还要看成色,地摊上有的是,不值什么钱的说真话,也就几块钱吧
我有39个,是祖上传下来的,有人出20元一个.但我不卖,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铜钱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公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