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强酸强碱和四大强碱的中和反应方程式

当前位置:
>>>(1)稀强酸、稀强碱反应生成1mol液态水时放出57.3kJ的热量.①实验..
(1)稀强酸、稀强碱反应生成1mol液态水时放出57.3kJ的热量.①实验室中可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钡稀溶液反应来测定中和热.请写出能表示该反应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②分别取100mL&0.50mol/L盐酸与100mL&0.55mol/L&NaOH溶液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假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go℃).实验时,测得反应前盐酸与NaOH溶液的平均温度为21.5℃,反应后混合溶液的温度为24.9℃.则实验测得的中和热△H=______(保留1位小数);③如果用含1mol&CH3COOH的稀醋酸与足量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______57.3kJ(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理由是______.(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CH4还原NO可以得到三种产物(该条件下均为气体),利用此反应能消除环境污染物NO.理论上每消耗标况下22.4L&NO就能放出290kJ的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①已知稀强酸、稀强碱反应生成1mol液态水时放出57.3kJ的热量,稀盐酸和氢氧化钡稀溶液都是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则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12Ba(OH)2(aq)+HCl (aq)═12BaCl2(aq)+H2O△H=-57.3 kJ/mol,故答案为:12Ba(OH)2(aq)+HCl (aq)═12BaCl2(aq)+H2O△H=-57.3 kJ/mol;②100mL&0.50mol/L盐酸与100mL&0.55mol/L&NaOH溶液进行中和反应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为0.1L×0.50mol=0.05mol,溶液的质量为:200ml×1g/ml=200g,温度变化的值为△T=24.9℃-21.5℃=3.4℃,则生成0.05mol水放出的热量为Q=moco△T=200g×4.18J/(go℃)×3.4℃=2842.4J,即2.842kJ,所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H=-2.842kJ0.05mol=-56.8 kJ/mol,故答案为:-56.8 kJ/mol;③醋酸为弱酸,电离过程为吸热过程,所以用含1mol&CH3COOH的稀醋酸与足量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故答案为:小于;醋酸的电离过程吸热;(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CH4还原NO可以得到三种产物(该条件下均为气体),则三种气体为N2、CO2、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4NO=2N2+CO2+2H2O,理论上每消耗标况下22.4L(即1mol)&NO就能放出290kJ的热量,则消耗4molNO放出4×290kJ=1160kJ的热量,所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4NO(g)=2N2(g)+CO2(g)+2H2O(g)△H=-1160 kJomol-1 ,故答案为:CH4(g)+4NO(g)=2N2(g)+CO2(g)+2H2O(g)△H=-1160 kJomol-1 ;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1)稀强酸、稀强碱反应生成1mol液态水时放出57.3kJ的热量.①实验..”主要考查你对&&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热化学方程式:1.定义表示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表示意义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例如::,表示在25℃、101kPa下,2molH2(g)和1mol O2(g)完全反应生成2molH2O(l)时要释放571.6kJ 的能量。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热化学方程式与普通化学方程式相比,在书写时除厂要遵守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要求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H的符号和单位 △H只能写在标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的化学方程式的右边。若为放热反应,△H为“-”;若为吸热反应,△H为“+”。△H的单位一般为kJ/moJ。 2.注意反应条件反衄热△H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因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明△H的测定条件。绝大多数△H是是25℃、101kPa下测定的,此条件下进行的反应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强。 3.注意物质的聚集状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H不同。因此,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才能完整地体现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气体用“g”,液体用:l“,固体用“s”,溶液用“aq”。 4.注意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 (1)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2)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表示反应已完成时的热量变化,由于△H与反应完成的量有关,所以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与△H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H也要加倍。当反应逆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应用盖斯定律进行计算的方法:用盖斯定律结合已知反应的反应热求解一些相关反应的反应热时,其关键是设计出合理的反应过程,将已知热化学方程式进行适当数学运算得未知反应的方程式及反应热,使用盖斯定律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当反应方程式乘以或除以某数时,△H也应乘以或除以某数。 (2)反应方程式进行加减运算时,△H也同样要进行加减运算,且要带“+”“-”符号,即把△H看做一个整体进行运算 (3)通过盖斯定律计算并比较反应热的大小时,同样要把△H看做一个整体 (4)在设计的反应过程中常会遇到同一物质固、液、气三态的相互互转化,状态由固→液→气变化时。会吸热;反之会放热 (5)当设计的反应逆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反应焓变(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焓变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计算 △H生成物的能量总和一反应物的能量总和。 3.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计算 △H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踺能。 4.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热化学方程式进行适当的数学运算,以求得所求反应的反应热。 5.根据比热公式进行计算&6.反应焓变的大小比较在比较两个热化学方程式中,△H的大小时要带 “+”“-”,比较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多少时要去掉 “+”“-” .1molH2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Q1小于2molH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Q2,即.
发现相似题
与“(1)稀强酸、稀强碱反应生成1mol液态水时放出57.3kJ的热量.①实验..”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7606921610820466220486972410207704酸碱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_百度知道
酸碱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
强酸+强碱:H+ +OH- =H2O 但不是每种强酸于强碱反应都是这个哟 例如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 Ba2+ +2OH- +SO4 2-
+2H+==BaSO4↓+2H2O强酸与弱碱 盐酸+氢氧化铜: 2H+ +Cu(OH)2==Cu2+ +2H2O弱酸与强碱 醋酸与氢氧化钠: OH- + CH3COOH==CH3COO- + H2O 弱酸与弱碱 醋酸与氢氧化铜: 2CH3COOH+Cu(OH)2==2CH3COO- +2H2O+Cu2+ 写离子方程式时要注意反应物之间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当澄清石灰水反应时氢氧化钙化学式要拆开当反应物为石灰乳时就不能拆开
其他类似问题
化学方程式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NaOH+HCl=NaCl+H2O
OH-+H+==H2O
强酸+强碱==盐+水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和热一定是强酸和强碱反应为什么错?
中和热一定是强酸和强碱反应为什么错?
我觉得定义不就是稀强酸和稀强碱反应?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是酸碱就行 弱酸弱碱一般反应的
中和热好像是酸和碱生成1mol水所产生的热量。
中和热是它两产生的热量。热量。
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定义要点:
  1.必须是酸和碱的稀溶液,因为浓酸溶液和浓碱溶液在相互稀释时会放热.
  2.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才能保证H+(aq)+OH-(aq)====H2O(l)中和热均为57.3 kJ·mol-1,而弱酸或弱碱在中和反应中由于电离吸收热量,其中和热小于57.3 kJ·mol-1;
  3.以生成1 mol水为基准.
  注意点:
  中和热是以生成1 mol H2O所放出的热量来测定的,因此书写它们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应以生成1 mol水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等待您来回答
理工学科领域专家离子方程式H++OH-=H2O所表示的反应是()A.所有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B.所有强酸和强碱之间的中和反应C.所有可溶性酸和可溶性碱之间的中和反应D.强酸溶液与强碱溶液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的反应D略江西..域名:学优高考网,每年帮助百万名学子考取名校!名师解析高考押题名校密卷高考冲刺高三提分作业答案学习方法问题人评价,难度:0%离子方程式H++OH-=H2O所表示的反应是( )A.所有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B.所有强酸和强碱之间的中和反应C.所有可溶性酸和可溶性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D.强酸溶液与强碱溶液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的反应马上分享给朋友:答案D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强酸强碱中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