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巴河县到武威市深圳到丽江自驾游游多少小时

新疆自驾游记(3)-中国旅游标志之都--武威_西藏-新疆-自驾游记_天涯博客
2011年7月自驾游西藏---
2012年7月自驾游新疆---
2013年7月自驾游东北四省国境线----
2014年7月自驾游西藏-珠峰-尼泊尔----
2014年8月自驾游甘肃-青海----
&中国自驾游总群&,QQ群号:
今日访问:
总访问量: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第2781位
(145)(0)(10)(1)(10)(10)(8)(35)(69)
(1)(2)(2)(3)(1)(1)(2)(3)(4)(4)(3)(3)(3)(5)(2)(2)(3)(6)(5)(4)(5)(5)(5)(4)(7)(4)(4)(4)(1)(6)(5)(4)(5)(3)(4)(4)(4)
  7月12日16点24分驶离G30连霍高速公路主路,过武威高速收费站出口后1公里左转,驶入省道S211再前进1公里,进入城区的南关中路向正北方向的市中心开进。  南关中路约1.5公里长度,其尽头就是市中心的南城门广场。  从南关中路北端尽头看武威市的南城门广场    南城门广场上的南城门楼  车辆行驶到南关中路北端尽头后,被位于市中心的南城门广场截断。广场的北端就是武威著名的地标建筑——南城门。  【武威的南城门】  南城门,又名昭武门。始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后历经战乱,几经毁坏。明王朝为了巩固加强凉州这一战略要地,采取外筑边墙、内修城池的措施,从明洪武十年(1377)至万历十五年(1617),历时240年,对凉州城进行增修加固,新修了西城门,修建了东、南、北三大城门楼,创修吊桥四座,挖了深6米的城壕,在城墙四周修建了箭楼、逻铺三十六座;后来又用城砖包砌了全部城墙。经过这些增修加固,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城汤池”。及至近代,原城墙、城门均已损毁,唯有南城门楼还遗有两座高约10米的土台。原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造型古朴雄伟。据说,每当天气明朗无风时,夜上城楼,可清晰听到如细雨在瓦上淋沥的声音,故有“夜雨打瓦”之称,为凉州一景。近年来,在地方政府倡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多渠道筹资1000多万元重修了南城门楼。复原的城门楼通高39.6米,在门洞顶部平台建有三层重檐歇山顶式建筑。目前,4万多平方米的南城门楼广场已建成,成为武威又一新景点。    南城门下有三个通道,两侧为非机动车和行人通道,中间为机动车通道。南城门下的三个城门通道,将市区的南关中路、南大街、北大街、北关中路连接起来后,形成了一条四公里长的贯通武威市区南北方向的大轴线。这条大轴线北端连接二环北路,南段搭接在二环南路上,它是武威市区最重要的一条大街。我们下榻的武威大酒店位于该大街与北关西路的交叉点处。    【武威市】  武威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东临兰州,西通金昌,南依祁连山,北接 腾格里沙漠。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兰州向西通往河西走廊的第一站,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和“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全市总国土面积3.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96万人,聚居着汉、回、蒙、土等38个民族。  甘肃省重要城市地理位置关系图  武威亦称凉州,曾是丝绸之路的要冲,是“人烟扑地桑拓稠”的富饶之地,素有“银武威”之称。武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曾在这里设郡置府,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国和隋末的大凉政权先后在此建都,成为长安以西的大都会,中西交通的咽喉,丝绸之路的重镇,民族融合的熔炉。  武威市辖区地图  16点50分将车停在武威大酒店后院的地下室车场内,然后到一楼大厅的前台要了一个218元的标准间。  武威大酒店一楼接待大厅  武威大酒店的客房通道和电梯  由于时差的关系,武威下午的5点钟相当于北京的3点50分左右,距离太阳落山还有两三个小时的时光。我们将行李整顿完毕、简单的小憩一会儿后,带上相机走出大酒店,沿着北大街向南信步观赏起来。  无意存盘觉得武威大酒店所做坐落的位置,比起市中心的几个广场要整洁、开阔许多。以下几张照片是无意存盘在第二天(7月13日)早晨拍摄的。          武威有一个鸠摩罗什寺,位于北大街的西侧,距离武威大酒店200米远。寺院敞开大门随便人员进出。可能是本地人朝夕相处就熟视无睹了,或者我们来的时间不是诵经朝拜的时辰,虽然是无人把门设卡,但进入寺院内部后,偌大的一个院落除了我们一家三口之外,再也见不到其他人等,整个寺庙显得非常萧条和寂落。  鸠摩罗什寺的大雄宝殿        修缮中的鸠摩罗什塔    大雄宝殿前高大的香炉  鸠摩罗什寺坐落在一处类似城中村的地区,寺庙四周全是土墙民居,有的民居中还住着人呢,如果不是远处楼房的提醒,还以为到了哪个原始部落了呢。    【鸠摩罗什寺】  据史料记载,鸠摩罗什寺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西域高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初入内地弘法演教之处。后秦时期高僧云集,慕罗什而驻足于此者,络绎不绝。罗什寺历经沧桑,多劫多难。殿宇僧舍无一幸存,现仅存的鸠摩罗什塔,是为纪念鸠摩罗什而修建的。寺内雄立的宝塔塔内供奉鸠摩罗什的舌舍利。该塔虽风尘满面,仍挺立如初。  鸠摩罗什祖师一生翻译经典七十余部,三百八十四卷,其贡献在玄奘之上,被称为译经泰斗。他所译的经、律、论既能做到不失原意,又保存有原本语趣,诵读中使人感觉到文辞优美,朗朗上口。因而一直为人们所乐诵,至今不衰。公元413年鸠摩罗什在长安逍遥园圆寂,荼毗(tú pí,火葬)后奉罗什祖师生前遗愿,舌舍利奉归武威罗什寺修塔供养,即现存寺内鸠摩罗什祖师舌舍利塔。据唐朝碑记记载“罗什地基,四址临街,敬德记”。    游完鸠摩罗什寺后继续往南走约400米就到了武威文化广场了。  在新疆自驾游之前,无意存盘特意拿出2天时间,利用网路信息对一些重要节点城市,做了一些案头工作,其中对武威出土的马踏飞燕同奔马也是特别的关注。当我们临近凉州文化广场时,老远就看见广场中心那尊高大的中国旅游标志雕塑——马踏飞燕的放大复制品。    【马踏飞燕】   1969年,武威新鲜公社社员在雷台南部开挖战备地道,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件发生了。几镐头下去,只听轰隆一声,砖墙上出现了一个黑洞。   当人们爬到里面才发现,那是一间用青砖砌成的墓室。里面遍地是排列整齐的铜人、铜车、铜马等,旁边还有座棺床,里面呈放着两具尸骨架,在尸骨脚下堆放着几件陶罐。第二天傍晚,公社王队长叫人将原来封好的洞口又重新打开,将里面所有值钱的东西全部装进了麻袋,悄悄用架子车转移到大队库房里藏了起来。   在没有保护措施和任何考古工作者参与的情况下,这座古墓就这样被揭开了。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对文物的不重视,古墓遭到了严重破坏。半个月以后,武威派人专门负责调查,追缴失散文物。经过反复动员并耐心解释这批文物的重要价值,许多农民纷纷交出了私藏在家中的文物,队长王洪尚这才同意让他们去看看那些藏匿在大队库房里的文物。专家们在对这批重要文物进行了详细登记后,将藏匿在大队库房里的文物全部转移到文庙收藏保管。  同年11月,甘肃省文化厅又派考古专家前往武威实地勘察,最后确定雷台墓的年代应该是东汉末期,也就是公元186年-220年之间,墓主人是一位张姓的诸侯将军。  在这样一位身兼数职,戎马生涯几十年的将军墓葬中,发现如此大规模的铜车马仪仗俑并不稀奇。问题是位于铜车马仪仗俑队之首的这件别具一格的铜奔马又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铜奔马身高为34.5厘米,长约45厘米,宽为10.1厘米,重约7.15公斤,它的形体要比这批铜车马仪仗俑当中的任何马都要大,据发现者讲,铜奔马在出土时位于整个铜车马仪仗俑队之首,气势非凡。    有的学者认为铜奔马是这位将军的坐骑,它是一件很普通的殉葬品。    通常,将墓葬出土的随葬品分为实物与冥器两种。而雷台汉墓出土的这件铜奔马显然不是用来盛东西的容器或其它生活用品。从马蹄下面那只奇特的飞鸟证明它不可能是供墓主人受用的乘骑,也就是说它也不是一件冥器。    也有人认为铜奔马是汉代“相马式”的产物,“相马式”是评判良马的标准,在相马学盛行的东汉时期,铸造“铜马”用来相马的现象就非常普遍。    这件铜奔马仅从形象特征来看它是完全符合“相马经”对马式的要求。但是,这件铜奔马的奔跑姿态非常奇特,它既不是奔马的姿势也不是走马的姿势。    铜奔马的左前蹄与右后蹄为典型的“奔马”姿态,即前蹄弯曲跃起 ,后蹄用力蹬出。而右前蹄与左后蹄对侧而行,这正好是“走马”行走时的“对侧步”。为了保持铜奔马的平衡,加长了马的四肢,并将走马的双蹄抬升到与前胸平齐的位置。这种奔跑姿态的马在现实生活当中是根本找不到的。这样看来,把它作为相马式的铜马是不太可能的。   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武威的这件铜奔马是一件特殊的青铜器,它不是一个实用的器物,同时它也不是专为殉葬而制作的一件随葬品。它所象征的这种形象是“天马”,也就是“汗血马”。这是从汉朝开始开辟的通向西域,一直通向欧洲“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特产。”   汉代盛行崇尚马的习俗,当时“天马”就被老百姓们敬奉为“马祖神”。 “马祖神”的具体形象特征在史料当中没有记载,但我们不能排除古人曾经用铜马来象征天空当中的“房星”也即“马祖神”的可能性。   铜奔马出土时,考古人员就发现它的头部和背部残留有明显的彩绘痕迹。汉代在殉葬用的铜马或者木马身上描饰彩绘图案的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是相当普遍的。这种文饰叫做“云气纹”,是表现在“马神”身上的一种“羽翅”,它能使 “马神”腾云驾雾、展翅飞翔。     那么,铜奔马下面的这只神奇的飞鸟又应该怎样去解释呢?   甘肃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张东辉:“我认为铜奔马脚下的这只飞鸟是燕子,因为它的飞行姿势和它翅膀的样式决定了它是燕子。”   而有的考古学者认为,马下面的这只飞鸟应该是鹰。   也有人认为铜奔马蹄下的那只飞鸟是“龙雀”。“龙雀”是秦汉时期神话传说当中的“神灵”,在历史上几经变异,它真正的形象确实无从查找。而鹰在历史文献当中找不出与这件铜奔马相印证的依据来。就形象而言,铜奔马下面的这只飞鸟那样,半展半束的飞行姿态,是燕子特有的一种飞行方式。它头圆;颈粗,眼大,而嘴短。双肩微耸,翅膀内收,确实象一只燕子。我国古代就有一种被称作是 “紫燕”的良马,是因为它奔驰的速度之快可以与燕子相媲美。   在马下面塑造一只飞燕,显然是为了衬托这匹马的奔跑马速度之快已经远远超过了燕子。以此来证实它并不是普通的凡马而是一匹天马。   这件铜奔马,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殉葬品,它应该是墓主人生前曾经供奉过的“马神”。它寄托着保佑这位将军死后灵魂升天的祈愿。  【专家评语】  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雕塑艺术和铸铜工艺融为一体的杰出作品,在中国雕塑史上代表了东汉时期的最高艺术成就。铜马昂首,四蹄翻腾,马尾高扬,口张作嘶鸣状,以少见的“对侧快步”的步伐奔驰向前。其三足腾空,后右蹄踏在一只正在振翼奋飞的燕背上,燕顾首惊视,与之相呼应,奔马头微左顾,似乎也想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而这一切尽在瞬间。由于马蹄之轻快,马鬃马尾之飘扬,恰似天马行空,以至飞燕不觉其重而惊其快,更增加了铜马凌空飞驰的气势。马体重落一足,小小飞燕承之而可平置,体现了设计者之独具匠心。马与燕的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奔驰与飞翔的动态表现的淋漓尽致,生动体现了骏马奔驰与飞鸟争先的瞬间。该器堪称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神奇而稀有的瑰宝。    【马踏飞燕的荣誉】(1)1983年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其含义是: 天马行空,逸兴遄飞,无所羁缚,象征前程似锦的中国旅游业;马是古今旅游的重要工具,是奋进的象征,旅游者可以在中国尽兴旅游;马踏飞燕青铜制品,象征着中国数千年光辉灿烂的旅游文化历史,显示文明古国的伟大形象,吸引全世界的旅游者。 (2)1985年武威市将“马踏飞燕”定为象征武威腾飞的城标;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3)1996年铜奔马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宝级文物。(4) 1996联合国发行的一套邮票中,其中的一枚以马踏飞燕为邮资主图。(5)2002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布什总统来华访问,国家主席江泽民将原大仿制24K镀金青铜仿制品“马踏飞燕”作为国礼赠与来访的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 (6)2010年铜奔马与各国的代表物品竞选国际旅游标志。(7)近期,为了加强我国珍贵文物出境展览的管理,切实保证文物的安全,国家文物局发布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其中64件(组)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出。铜奔马即“马踏飞燕”便是这其中的一件。  马踏飞燕的出土问世,为武威对外宣传增加了一张顶级的名片,看客可曾在前文中,见过无意存盘介绍武威的段落里有这样的一句话:武威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  无意存盘也是经过这次新疆自驾游路过武威之后,才留心一些城市雕塑的。好多城市都有马踏飞燕的巨型雕塑,原来没有了解马踏飞燕之前,总认为是一匹马而已,而现在每每看到总是会说:“马踏飞燕”。     不要小瞧广场上这尊老者的雕塑,他的寓意大着嘞。  雕塑中老人手持的拐杖叫王杖,王杖是汉代官府授予老人的一种特制拐杖。因上端有一雕鸠,故亦名鸠杖。  1959年武威磨嘴子十八号墓出土王杖十简,1981年又在这里出土王杖诏书令册简26枚。简中系统记载了得到王杖的老人应享受的各种待遇。下面是王杖十简中的文字:  王杖十简的释文说:“高年受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有敢妄骂者、殴之者,比逆不道;得出入官府郎第,行驰道旁;市卖,夏毋所与……年七十受王杖,比六百石,入官廷不趋。”  经专家译成白话文如下:  王杖十简说明,汉朝就有了敬老法,对70岁以上的老人授予王杖,上刻鸿鸟,使众人皆见。如有胆敢打骂持王杖者,与大逆不道同罪。持王杖者享有出入官府,在驰道边上行走,以及做买卖免税等优待。  信步在这个广场上,每一次迈步、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深厚文化的底蕴,难怪这个广场被命名为文化广场了。    广场上还有很多健身器材,有跑步机,有转盘,有仰卧起坐的人,有绿绿的草坪。不过最好看的景色还是属于广场上的雕塑,这些雕塑做工都很精细,它们雕出了武威人的豪放,武威人的浪漫,武威人的朴实。    从文化广场返回武威大酒店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武威商业步行街的路径。由于当地晚饭时间一般都在19点以后,所以,商业步行街上正是人流攒动,非常热闹的时段。 步行街的西端右转进入大井巷,大井巷是武威各种特色小吃最集中的地方,我们沿着大井巷由南往北,一路走一路买,然后就和其他人一样,边走边品尝起来,当吃到肉夹馍的时候,全家人都认为最好吃的就属这肉夹馍了,本想再回头去买些留明天路上享用的,又担心放到第二天凉了可能就不好吃了,最后还是没有返回去增购。当我们离开大井巷,穿行在等待拆迁的满是土坯房的自觉巷的时候,还是感觉到了这西部的城市确实比不了内地,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在武威这样一个地级市的市中心位置,居然还有如此原始的土坯房村落。让人惊讶的不是因为这些土坯房本身,而是惊讶在这城市的中心位置,这些原始的土坯房村落还住着一家家的人家。当我们与这些土坯房擦身而过的时候,也想通了一件事情:难怪鸠摩罗什寺修复工程于日正式全面启动,到现在仍然尚未竣工的原因了,经济发展滞后,财力当然受困。返回到宾馆之后,到二楼餐厅点了几个本地特色菜肴,吃我们在大井巷买的特色面食。吃饭的时候,询问服务员武威还有哪些名胜景点可以游玩,服务员推荐我们到文庙。她说,来武威一定要去看文庙的,还有文庙附近的西夏博物馆。回到宾馆的房间,我和儿子将两张一米二宽的单人床拼在一起,一家三口平均一人能有80厘米的宽度,总比我和老婆挤一张床要舒服多了。7月13:行程510公里,总开支1015元,入住甘肃省张掖市供电大厦酒店早晨6点10分起床。趁老婆和儿子收拾行李的时间,我带着照相机独自一人出到酒店的外面。虽然已经是6点半多了,但大街上的人流、车辆还是比较稀少,无意存盘在大街中央隔离带的端点位置,拍摄晨曦中的武威街景。吃完早饭到地下停车场启动车辆。在离开后院大门时,门卫收我们一夜的停车费5元。这次新疆行,发现西部城市的宾馆停车场与内地有所不同,内地宾馆的停车场一般都是免费为入住的宾客提供停车服务的,而在西部,大多数的宾馆、酒店都要收取5元钱的停车费。这期间不论车辆反复进出多次,都仅在第二天离开宾馆、酒店时收一次的费用。武威的文庙和西夏博物馆位于武威市区的东南方向,从武威大酒店沿路行车里程不到3公里。因为那里有历史悠久的文庙,所以其周围街道的名称就是“文庙路”、“崇文街”、“闻喜巷”等等。西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应该是雷台出土的那件“马踏飞燕”的铜奔马青铜器,可是因为其意义非凡早已被迁移到甘肃省博物馆珍藏起来了。导游说现在甘肃省博物馆的那件也是仿品,真品可能已经转移到国家博物馆了。【文庙】所谓文庙,即文宣王庙的简称,也是孔庙的别称。据史籍所载,我国最早建立的孔庙,是在春秋末季的鲁哀公时期,就建在孔子的故乡曲阜。汉武帝时,“罢黜(chù,贬的意思)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声名日见显赫,为中国之后二千余年的封建正统文化——孔学,奠定了基础。盛唐的玄宗开元中叶,唐明皇追谥孔子为文宣王,于是,孔庙从此之后被称为文宣王庙。创建孔庙之风,随之而盛行,到明清时期,全国孔庙已达1560多座。是历代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之地。徐州也有文庙,被圈在徐州二中的院子里,百姓平时无法接近。所以,徐州人对文庙的认识和祭拜就比较肤浅了许多。武威市文庙是一组造型雄伟的建筑。它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历经扩建,规模宠大,号称“陇右学宫之冠”。文庙坐北向南,原由东中西三组建筑物构成。东为文昌官,中为文庙,西属凉州府儒学,现存建筑以圣庙和文昌宫保存完好。据说这里是目前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属全国三大孔庙之一。武威文庙和西夏博物馆在同一个地方,在西夏博物馆门前有个停车场,收费5元。博物馆凭身份证免费参观,但如果要请解说员解说的话,必须先把文庙的参观票先买了才能销售解说的票,可能是旅游者都想免费看博物馆而不去看那全国到处都有的文庙之故吧。文庙的最南端是一堵庄重稳健的影壁,称“万仞宫墙”。 影壁两侧各开小门,朝东的叫“义路”,往西的称“礼门”。由“义路”进入庙院,影壁北面是半月型的拌池。池上有一座石料拱桥,名“状元桥”,状元桥的后面就是棂星门。状元桥和棂星门掩映在绿丛之中的状元桥和棂星门透过棂星门看到的状元桥和“万仞宫墙”【文庙的“万仞宫墙”】说道“万仞宫墙”,所有文庙都有,但了解它名称来历的人却是不多,无意存盘通过询问导游后方始明白:明代学者胡缵宗为表达对孔子的尊敬和赞扬,亲书“万仞宫墙”石额镶于门上,其意出自《论语》子贡语。鲁大夫叔孙武叔曾经对大夫们说:“子贡的学问很深,比孔子还要强些。”子贡听说后就给叔孙武叔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这道墙不足肩头高,别人很容易看到里面有多少东西,我老师这道墙有好几仞高(仞:丈量单位,一仞约等于八尺),别人是看不到里面的东西的,只有找到门,走进去,才能看到这墙内雄伟的建筑,可找到门的人太少了!”胡缵宗认为数仞宫墙仍不能表达他对孔子的赞扬,于是将其改为“万仞宫墙”。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为了显示他对孔子的敬仰,把胡缵宗书写的石额换下,自己亲笔书写了同样四个字镶于城门。自此以后,所有的文庙都在正前方设计一道万仞宫墙了。【文庙的棂星门】武威文庙的棂星门是明正统时建筑的一座木质牌桥,四柱三间,翘檐飞角。棂星即古代天文学上之“文星”,以此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据导游介绍,由于棂星门和状元桥毗邻一处,近年来,在每年高考前夕,这里就是高考学子和家长们膜拜、祈祷的地方,他们会将祈愿用的红布带系在状元桥上以期盼一个满意的高考成绩。
可是,武威人都知道,文庙是从来没有开过“大门”的,因为没有出过状元。据说所有文庙的正门都是专门为迎接状元而开的——叫做“状元门”!这个“状元门”是要在“万仞宫墙”的墙体上开琢而成,而“万仞宫墙”建成时是封闭的,只有等后人考上了状元(或者除非有皇帝御驾亲临)此墙方可打开。状元由此进入状元门,走过状元桥,敲响孔庙中的钟鼓,接受地方官和乡亲群众的顶礼膜拜。然而,古人没想到的是,历史发展到了今天,皇帝没有了,状元也不复存在了——即便是此地有人有了状元的水平,却还是变不成状元。自此,这个“万仞宫墙”便再也无法打开,状元门和状元桥也就成了一种永远的遗憾,彻底成为文物古董了。有意思的是,天下文庙都有此种缺陷遗憾,有些复古思想的人便想方设法折腾一下,了此心愿。08年夏天,哈尔滨的一座文庙就举行了“状元桥”上送状元的活动,为当年黑龙江省高考文理科状元送行。照片上高考状元身穿状元服、头顶状元帽,煞有介事的走过状元桥,祭拜孔子,感谢父母、恩师的教诲。非但如此,据说该文庙馆长声称,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他们还要把各行业的“状元”、劳模、技术能手请到文庙来,把文庙作为一个激励大家共同奋进的场所,使人们在各行业都能孜孜不倦地求索,以中华民族的兴衰为己任。——也真是一个好卖点。棂星门的背面大成殿的牌匾参观完西夏博物馆和文庙后,已经是9点40分的光景,我们启动大汉离开博物馆停车场,经由文庙路-南关东路,到达南城门广场南端的路口,向南驶入南关中路,再次踏上G30连霍高速公路,向北方的张掖开进...【武威市街景视频】    请看第四篇...河西走廊脆弱的生态环境、焉支山、汉明长城遗址    分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疆哈巴河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