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引用外力的措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外力主要是指什么?

区域经济统筹发展中的政府作用与政策建议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区域经济统筹发展中的政府作用与政策建议
区域经济统筹发展中的政府作用与政策建议
作者:韩凤芹&&&&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775
  一、政府在区域经济统筹发展中的作用
  区域经济统筹发展应是在保证不抑制东部发达地区发展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方式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和其他国家落后地区成功发展的实践看,西部落后地区要发展,需主要在两个方面下工夫:一是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二是通过对外开放(包括国内和国外两个层次)来吸引外部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区域经济统筹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在缩小地区差距过程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干预地区差距的后果,政府干预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可以缩小地区差距也可以扩大地区差距,政府干预与否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政府干预的基本定位应坚持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培育市场、引导市场,最终通过市场来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
  (一)逐步实现地区间行政能力与公共服务能力的大致均等化,为落后地区发展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客观地说,通过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目的。当前政府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逐步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为落后地区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考虑到当前我国这种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体制框架和落后地区较低的发展水平,单纯依靠落后地区自身或者依靠市场的因素都很难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必须依靠政府的一定干预来提供。
  落后地区发展环境的建设主要包括行政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大致均等化。首先,行政能力的均等化即服务在不同地区间的公务人员享有大致相同水平的收入是地方政府高效运转的一个基础。当前我国公务人员的收入水平基本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不同层次的地方政府都关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一目标,而不是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其次,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以及社会保障的投入,提高落后地区劳动者的素质和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最后,提供落后地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种公共品,政府介入是必然的。但是考虑到政府的财力状况和基础设施的一些特点,政府在直接投入的过程中,应注意引导、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到落后地区。
  (二)加快中西部地区市场经济体系建设
  第一,转变观念。抛弃多年来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旧观念,树立适应改革开放的新观念。观念虽是无形的,但它在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中具有重要作用,观念的转变需要一系列根本措施和外力的配合,如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西部地方政府自身观念的转变、提高西部地区群众受教育的程度等。第二,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个体、私营、联营等多种所有制形式,不仅利于西部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吸引东部地区的生产要素流向东部。第三,多种方式搞活国有经济。从历史发展看,中西部地区曾经形成了一批国家直接管理的重点企业,目前这些企业竞争乏力、活力不足,未能在所在地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西部地区应借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东风,在国有经济中引入多种经济成分,加快国有经济的改造,使其真正成为市场的竞争主体。总之,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中西部地区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增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三)充分发挥政府在落后地区制度创新中的作用
  制度建设和创新不是目的,而是为达到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这一目的的手段。政府在制度创新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主要是承认和规范经济中自发形成的制度变迁的要求。而在我国西部地区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尚未有效运转的情况下,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还需承担制度设计、规划与组织实施的职能。具体来说:我国属于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政府的规划和引导下进行的。对于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需要政府不断调整改革方案,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微观经济制度,规范市场行为。而在私有化的工业领域,政府可以通过法规制度发挥其影响力。制度创新离不开政府干预,尤其是在我国这样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类型的发展中国家。
  (四)以城乡统筹促进区域统筹
  地区经济间的发展差距说到底是工业化进程的快慢和城乡差距的问题。从我国的发展现状看,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基本上属于落后或较为落后的地区,而发达省份的工业化水平一般都较高。从这一角度说,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就可以起到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的作用。
  城乡统筹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中央政府已经把三农问题提到了非常突出的地位,并针对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彻底摒弃城乡分割的观念,改变长期存在的“城乡分治”的管理方法,撤除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种壁垒,放宽乃至取消户籍管理、促进地区间的人口流动。第二,大力发展农业,将农业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从理论上说,农业属于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且又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特殊产业,所以政府在促进农业发展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从国际经验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农业实行了不同程度的补贴,即使在WTO农业规则的约束下,不同变换形式的补贴也仍然存在。应该说,我国未来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支持的空间还非常大,侧重点应放在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对农业的基础设施投入、对农村科技教育、市场信息方面的支持以及对农村低收入者的扶助等方面。第三,加快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速度。集中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个人等多种力量,采取多种手段投资于农村的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尽量缩小城乡间的社会发展差距。
  二、促进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政策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建立规范的财政地区性补偿制度
  财政政策的再分配、社会稳定职能决定了其在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统筹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通过转移支付政策,对地区间收入进行再分配,均衡不同地区的财力;通过政府投资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并与私人投资互补,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通过税收政策,一方面可以增加政府的总体财政收入,增强其公共支出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税收减免、税制的一些调整,来制定有利于落后地区发展的税收政策取向。总体来说,财政政策的作用就是在市场力量驱使落后地区资金外流的情况下,通过政府的力量促使不同形式的财政资金流入落后地区,通过财政的地区性补偿制度来保证落后地区发展的基本需要。
  1.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转移支付政策是一种对市场运行结果的事后调节,主要是政府为了校正市场在收入分配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而行使的再分配职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进行地区间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虽然不能直接改变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却能通过均衡地区间的财力差距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能力的差距,为最终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创造基础条件。针对我国转移支付的现状,急需完善、修订当前的转移支付政策,其内容具体包括:
  (1)改基数法为更符合不同地区实际的因素法。因素法是转移支付制度真正发挥作用的一个基点,它既可以降低各地区对中央讨价还价的成本,又可以提高转移支付政策的科学性。因素法条件下,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可以综合考虑那些影响较大、可量化、易于全国统一的客观因素。具体应包括:基础因素(包括人口、土地面积、行政机构、教育状况等)、经济发展因素(人均GDP、工农业总产值、物价水平、地方财政能力、城市化水平等)、社会因素(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特区、民族状况等),对这些因素根据一定的标准设置不同的权重,各地统一标准计分,以此来计算各地区的转移支付数额。事实上,改当前的基数法为因素法的观点已讨论很多,而且技术上的准备也可以说相对较为充分,所以建议加快这一改革步伐。
  (2)规范合并转移支付的种类和形式。根据均等化和非均等化的特点,将多种形式的转移支付分为一般性税收返还和均等化的转移支付两部分。具体内容包括:①在合并规范的基础上逐渐降低一般性税收返还的比重。将体制补助、体制上解、结算补助中的定额结算部分并入税收返还,并在此基础上,适当降低原来税收返还的数额。与此同时,在税收返还过程中进行结构调整,减少对体制上解地区的税收增量返还,增加体制补助地区的税收增量返还。②逐步提高过渡期均等化转移支付规模,突出转移支付的均等化功能。均等化的转移支付作为一种既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又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要求的政策手段,根据中央财力的水平,加大中央政府的投入规模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建议均等化的转移支付规模应以“两税”的增量为基数,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提取,并将提高均等化转移支付规模制度化。③规范专项拨款办法。科学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事权和财权范围,属于中央事权的中央负责,属于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的,按照各自负担的比例分别承担拨款资金,与此同时,逐步引入“因素法”核定专项拨款额,有条件的专项拨款应适当考虑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财力差异的客观实际。④对口支援的确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其缩小地区差距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支援的项目一般不列入受援地区的总体发展规划,主观性较强,缺乏长远考虑等。所以建议以一种新型的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方式来取代,即在总结对口支援的经验的基础上,以因素法为依据,试行地区间财政横向转移支付。
  (3)建立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发挥各级政府在区域经济统筹发展中的作用。分税制和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都只是在中央和省一级进行的,对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各地比照中央对地方的分税制模式,陆续调整了省以下的财政管理体制并配套建立了转移支付制度。由于我国的地区差距并不是简单存在于东西部的地带间,事实上东部也有落后地区,而且一个省内部也存在较大的地区差距。在这种客观现实条件下,随着公共财政的逐步建立、分税制的不断完善,建立完整的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就显得非常迫切。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应在考虑本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在财政管理体制目标范围内,尽量与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相协调,与此同时,突出重点,适当增强财政困难县、乡的财力。省级的转移支付制度因为地域单元相对较小、集中管理程度相对较高,可考虑率先按照因素法确定转移支付的规模。
  2.成立专门的“西部落后地区发展基金”。借鉴国外巴西建立的亚马孙基金、欧盟的区域发展基金等方式,建议成立专门的“西部落后地区发展基金”,基金来源包括:(1)将现有较为分散的“支持不发达地区发展基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温饱基金”等各种用于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财政扶贫资金集中起来;(2)在尽量不与现有的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的法律条文冲突的情况下,发行由政府担保的西部发展债券来筹集部分资金;(3)将各省市原来用于对口支援的资金集中起来。基金的运用包括用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的补贴,对贫困户的“扶贫开发补贴”等。基金由一个统一的机构运用,运用方向主要包括:对投资于西部落后地区的农业、交通、水利、资源性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给予一定的投资补贴,补贴的数量根据投资环境的评分等级确定,投资环境越差,获得补贴越多;对在中西部发展的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安排就业的人数予以一定的补贴;从发展基金中拿出较为固定的一部分直接用于扶贫开发,其投入对象主要用于准贫困户和贫困户。在基金的管理上,不论用于何种性质的资金都要由政府部门组织中介审计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审查,对资金的投向、用途进行跟踪。一旦被挪用或变相改变用途,必须追究主要领导及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3.给予一定的税收政策倾斜。
  (1)加大有关农业税制的改革力度,对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为了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央已经决定农业税税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五年内取消农业税。此外,还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烟叶除外)。据初步估算,农业税制改革大致可以减轻农民负担120多亿元,这对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虽然作用有限,但是对改善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较深远的意义。目前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落实中央的政策,对落后地区由于减免农业税而减少的财政收入,一方面,中央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另一方面,还应加快县级以下基层政府机构的改革来实现减员增效。否则,农业税的减免难以落到实处。此外,考虑到西部农业比重大,而与其他行业相比,从事与农产品相关的产业发展具有风险大、投资大、利润低的特点,还应适当降低与农产品相关的增值税税率。
  (2)制定一些吸引外资和内资投资于西部的税收优惠政策。尽管西部有其自身发展的一些资源优势,但是由于它深处内陆,交通、信息等环境不甚便利,在这种条件下,专门制定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国内资金投资西部是必要的。
  (二)金融政策: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导,同时鼓励多种商业性金融为落后地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1.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对落后地区的长期资金支持。金融具有两个属性――公共性和商业性,政策性金融就是实现金融公共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干预金融体系的重要表现。为此,很多国家政府都组建了开发银行,使较为集中的信贷可以流向那些金融体系不愿意主动为之筹集资金的领域。随着各国经济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政策性金融的种类、业务方式和运行范围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其政策性的基本机制与功能还持久存在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政策性金融的运行范围看,落后地区属于金融体系不愿意主动提供资金的领域,而且市场化程度越深入,商业性金融对落后地区的支持越弱化,借助政策性金融来促进落后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就成为一种必需。
  从政策性金融的主要投资领域看,主要是符合政府产业政策或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但商业性金融又不愿或无力投资的基础产业、农业、中小企业以及边远落后地区。但是受发展中国家财力的限制,这些国家更倾向于向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给予更多的财力支持,而发达国家一般侧重于对农业的支持。当前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以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为主要组成部分,其投资侧重点既包括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开发、也包括农业的发展。鉴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建议:(1)成立专门的支持中西部落后地区发展的开发性银行或中长期信贷银行为中西部发展服务。为确保开发性银行的稳定资金来源,除财政提供基本的资本金外,还可以考虑将邮政储蓄存款等作为开发性银行的资金来源。由于邮政储蓄业务享受了国家的政策性贴息,其资金运用也应体现政策性的特点,使之来源于落后地区,用之于落后地区。政策性金融机构不仅可以间接融资,也可以直接进入金融市场,通过发行债券和其他有价证券直接进行融资。此外,还可以利用世行、亚行贷款等多种形式广泛筹措国内外资金。(2)以法律的形式建立较为统一的财政投融资管理体系。财政周转金虽已取消,但仍存在着一些以财政为依托的不同类型的财政投融资管理机构,如投资公司、财政信托投资公司,他们各自掌握一定的财政资金,或者是通过项目管理(财政投资形成的项目)而获得的股权分红等。为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应对财政性投资统一管理,并对其经营业务领域、贷款投向、贷款项目评估、审批发放程序加以严格规定,如开发性银行在运作过程中,要确定较为严格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范围,投资方向限于落后地区的水、电、路、气、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高新技术的直接投资的规定等。
  2.建立多元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市场经济条件下,政策性金融功能被分离后,商业性银行的运作模式主要是以市场为取向来配置资源,而很少会为完成政府的政策性任务而经营。当前我国的商业金融体系主体单一,没有形成有效竞争的局面。为此,我们主张:在多方面鼓励各金融机构进行多种金融工具的创新,例如采取银团贷款、混合贷款、委托理财、融资租赁、股权信托等多种方式,加大对西部地区的金融支持的同时;建立多元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的优势是其分支机构和总行都在同一个区域,吸收的资金基本在当地转化为投资,而不会被总行倒吸。此外,作为独立的商业银行,它可以取得中央银行再贷款的一定份额,而且它还可以在资金市场上拆借资金,促进资金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品种多样的地方中小商业银行,不仅有利于打破国有金融的垄断局面,而且在执行国家相关的金融法规基础上,与本地的中小民营企业共同成长,它能较充分地利用地区性优势,低成本高效率地了解地方上中小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从而克服“信息不对称”和因信息不完全而导致的交易成本较高、风险大的障碍。
  建立多元的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具体形式包括:(1)借当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制的同时,利用现有资源,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众多分支机构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引入民营或外资成分,充实资本金、优化产权结构,将其改造成总行控股或参股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商业银行。(2)近年来,在东北、天津等地都设立了区域性商业银行,有关部门也应考虑在西部设立商业银行的可行性,允许在西部地区发展区域性的发展银行、城市合作银行等地方性商业银行和一些农村合作银行等地方性合作金融组织。与此相配套,在多元化金融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必须同时致力于信用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建设上,只有在完善、科学的金融环境背景下,商业金融机构特别是民营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才能更具有生命力。
  3.发展西部区域性的金融市场。区域性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市场机构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更需要金融市场的主体――企业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1)加强区域性的金融市场建设。金融市场发达与否是一国金融发达程度及制度选择取向的重要标志,没有发育良好的国内金融市场,从长期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必定会受到损害,这是世界银行早在1989年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后所得出的结论(世界银行,1989)。西部区域性金融市场的发展除了货币市场和中长期借贷市场(这与前面论述的商业金融体系的发展密切相关)外,还包括证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债券市场等。西部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在西部地区选择一个经济基础较好、金融市场发育较为成熟的城市开设一家新的证券交易所。国外的经验证明这是可行的,如美国有18家证券交易所(其中2家是全国性的)、日本也有7家交易所(其中全国性的3家)。二是在目前政府尚未放开发展场外交易市场之前,允许西部优先发展2―3家地方证券交易中心,因为未来证券市场的发展不仅包括证券交易所市场,而且还包括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它是对证券交易所市场的有益补充。事实上西部的成都“红庙市场”已有了1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一直未壮大的原因在于政府的态度属严格限制。所以,发展西部的区域金融市场,首要的一点就是政府放松管制,加强监管。除了证券产权交易市场外,西部还要大力发展非证券化的产权交易市场,这种交易市场对公司要求的层次更低一些,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种产权交易市场更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全面流动,而且还能成为提供市场信息、企业信息的场所,给更多的人带来市场的观念。
  (2)塑造资本市场主体,鼓励资本市场的金融工具创新。资本市场是资本运营的市场载体和资本形成的中介,而企业才是资本市场的运行主体,如果缺乏真正能在市场经济中有效运转的多种形式的股份制企业,西部的金融市场发展也会变成一个空壳。在鼓励西部发展区域性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的同时,一方面必须加快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积极推进企业的债务重组和产权交易,支持西部国有企业引入内资、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另一方面,西部地方政府要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稳定、优惠的政策空间;要打破地域封锁,用全国统一市场的观念武装自己,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选择自己适合的模式去发展。
  (3)发展西部的产业投资基金,这是一种直接投资于实业项目而非证券化的金融投资工具。由于西部拥有丰富的农牧业、能源、矿业等自然垄断性资源,在这些资源性产业中尝试发展西部的产业投资基金,在西部建立起一些全国性的棉花和畜产品的生产基地和原材料供应基地、石油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基地等,既可以促进这些产业自身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此,当前应加快修改、完善并适时出台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并考虑优先在西部地区组织试点,支持西部地区以股权投资方式吸引内外资。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西部的西安、成都、重庆等一些大城市所拥有的科技力量,进行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的试点,增强西部区域资本市场的创新能力。
  4.继续扩大小额信贷的适用地区。小额信贷扶贫是为贫困者阶层(含城乡个人、家庭及企业和社会团体)提供小规模信贷服务的正规、半正规或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是一种新型的扶贫到户方式,其主要目的是向最贫困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提供小额、低息的信贷援助,向他们提供经济机会以启动其自主发展生产的能力。
  小额信贷计划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在云南、陕西和河南三省进行试点并进一步推广,实践证明这种“造血式”的扶贫方式很受农户的欢迎,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小额信贷运作模式在运转中,政府介入的范围更大,主要包括政治动员、舆论宣传、组织服务和诸如督促还款等具体的运行机制方面,在市场意识比较落后的地区,政府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小额信贷的逐渐成熟和运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应逐步扩大市场的力量,逐渐削减政府的力量。在实施小额信贷扶贫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扶贫经济合作社发放扶贫贷款的金融行为加以明确,解决其承贷转贷的金融合规合法性问题。二是继续积极探索有效的小额信贷扶贫形式,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单纯指望一种信贷扶贫方式“包打天下”是不现实的,要在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紧紧抓住小额信贷到户不是单纯的资金到户,而是资金、技术、效益效果到户这一根本,总结完善小额信贷管理办法,努力探索各种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的有效形式,并适时扩大其适用地区。
(作者单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当前经济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当前经济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09-04-26 &匿名提问 发布
目前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迄今为止,仍然没有摆脱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的认识。这个认识是:目前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其他问题就能得到根本解决。这种认识曾经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这样一种情况无比困惑:持续的经济增长似乎使社会矛盾和冲突愈来愈多。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固有的判断,不得不承认: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正在悄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而我们必须把新的主要矛盾辨识出来。今天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      “文革”结束时,最大的社会问题是物质产品短缺,老百姓缺衣少食,物质生活水平极其低下,人人渴望着少搞点政治斗争,多改善点物质生活,因贫困引发的怨恨弥漫整个社会。面对这种情况,“上善若水”的态度,就是将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为贫困,将政策的中心转到发展经济上来,就是要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激励因素。     人们认识到物品短缺是由于政府垄断了生产和分配所造成的,因此有了放权让利,有了市场经济,有了自由竞争,有了对私有产权的包容,有了对外资的开放。而今天,经过20多年市场化改革和经济的持续增长,缺衣少食、上无片瓦已不再是社会矛盾的主要起源,私人物品极度匮乏已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起因。虽然私人物品匮乏的现象仍然在一些区域或人群中存在,但是,我们可以说,私人物品极度匮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代结束了。是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和全球化解决了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的社会主要矛盾。     然而一个主要矛盾的结束,却催生了新的主要矛盾。10多年前所言的主要矛盾,在“端起碗吃肉”的情况下淡化了,而今天的主要矛盾,却在“放下筷子骂娘”的情况下凸显了。为什么吃饱了还要骂娘呢?也许是恨贪官太多,也许是恨司法腐败,也许是恨土地被征占,也许是恨找不到工作,也许是恨有冤无处诉,也许是恨教育医疗收费太高,也许是恨社会不安全……所有这些抱怨,都是冲着公共品短缺而来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必然性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的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调控的客体和对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现代市场经济都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一般要求,而且在我国当前市场发育不够健全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这是客观的必然要求。第一、是社会化生产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的,客观上要求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避免和减少由于盲目的无政府状态而带来的损失。这也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程度越来越大的要求。第二、 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它不是万能的,其弱点和不足表现为“市场失灵”。这就需要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例如,调控涉及总量问题,如:就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问题、结构协调和通货膨胀等问题。第三、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具体分析,一是公有制经济的要求。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属于广大劳动人民,它的经济活动应该服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这就靠宏观调控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生产,使经济活动符合人民的利益。二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走出一条较为自觉的快速发展道路,必须要求国家对促进经济发挥作用,发挥社会主义优势。三是共同富裕的要求。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立足点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要求更多,这就必须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实现。二、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任务和目标,应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服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具体任务: “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这里说的很明确,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即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是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只有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大体平衡时,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宏观调控的手段: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三、转变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和政府职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是由国家来进行的。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宏观调控,即国家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协调和控制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二是间接宏观经济调控,即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主要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对企业直接调控,企业成了政府机构的附属品。这种宏观调控方式与市场经济严重背离,必须进行改革和转变:一是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二是由进行微观管理转变为主要进行宏观管理;三是从搞项目审批、分钱分物转变为主要利用经济手段搞好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从以上的概括,可以清楚地看出,要做到以上提出的转变,必须首先转变政府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具有三种职能:一是国有资产所有者,二是社会行政管理者,三是宏观经济调控者。具体说,政府的职能转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实现政企分开。也就是政府和企业的职责分开。政府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者和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者等职能。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这是政府职能转换的关键。第二、分离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进行国有资产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状况进行监督,制定和执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法律法规。第三、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以适应政企分开的政府国有资产权与宏观经济调控权分离的需要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摘要: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社会逾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由新民主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对社会公正的不懈追求在这一历史选择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充分地考察、对比、认识资本主义不公正丑恶本质和社会主义的公正本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有利条件,理性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关键词: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社会公正;理性选择中图分类号: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7)04-0049-03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徐琛(天津市委党校党建研究所,天津300191)———基于社会公正视角一、对社会公正价值的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因唯物史观指出,人类历史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在历史发展总体进程中,唯物史观肯定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必然性,而且这个必然性最终都会变为现实。然而,这个必然性的实现及漫长过程中每个具体的阶段是否能顺利地推进是有条件的:具备了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必然性就一定会变成现实,否则,就不可能变成现实。也就是说,它对每一个具体历史进程的结局预设了两种以上的可能性:或者前进,或者停滞,甚至倒退。最终是何种结局,取决于参与历史进程的各个阶层、阶级的主体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和实际力量的较量结果。落后国家由于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可能越过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跳跃式地进入更高的历史时期,这是人类历史上常见的现象。西欧一些落后的民族没有经过奴隶制阶段,而接受了当时比较进步的封建制生产方式,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封建社会。19世纪的美洲大陆基本上还处在奴隶制时代,当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伴随着殖民主义的步伐在美洲飞速发展的时候,新兴的美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和南北战争废除了落后的奴隶制,而且越过了已经过时的封建制,直接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因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中隐含着偶然性的因素,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中隐含着跳跃性发展的特殊性。人类历史是历史主体追求自己的目的的能动过程,主体的价值追求直接影响着其选择。在影响历史主体选择的各种因素中,对社会公正的价值追求是最直接的精神动因。自从人类社会分裂为阶级开始,就产生而用必然产生对消灭压迫与剥削的公正社会的执著追求,以及为这种追求而进行的各种理论与现实的斗争。只要不消灭不公正的根源——私有制,就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公正社会。社会主义制度是消灭私有制的第一个社会形态,它对最后一个剥削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代替是人类社会公正史上崭新的一页。因此,自从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以来,历代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各种不公正的丑恶现象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对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了预测、描绘甚至试验。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都不免流于空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指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掘墓人的历史变革力量,将社会主义的公正属性建立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之上,使人类对社会公正的价值追求与历史合理性合而为一。除此之外,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对19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及俄国的特殊状况进一步进行了考察,指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主体能动性,自觉意识到社会发展的跳跃性,并且自觉吸取世界文明和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抛弃资本主义的否定成果,就有跨过“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在马克思关于跨过“卡夫丁峡谷”的历史条件中,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的弊端的充分暴露及人民对社会主义社会更为公正的信念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本身所具有的公正属性在社会主义制度由理论变成现实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人们所不能忽视的。20世纪初,随着垄断资本的形成,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为瓜分市场和殖民地的激烈斗争严重削弱和打击了垄断资产阶级本身,于是在一些经济很不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出现了薄弱环节,使这些国家的阶级有可能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首先冲破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俄国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边缘位置和特殊地位,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结点,各基本矛盾的结集使它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事业的继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研究帝国主义特别是战争时期的帝国主义,得出经济和政治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并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并在实践中领导俄国共产党巧妙地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革命形势及俄国广大人民对公正社会执著追求的革命热情,突破了帝国主义战线的薄弱环节,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充分显示了俄国广大劳动人民对于社会公正价值追求的理性选择。1917年二月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沙皇统治,摆在俄国劳动人民面前的历史选择是要么走社会主义,要么走资本主义道路,别无他途。俄国“二月革命”虽然推翻了沙皇制度,但没有解决整个国家的民主问题(和平、土地、对付经济混乱的斗争、饥荒、工人和民族问题),也没有满足俄国人民追求社会公正的价值理想。俄国人民在列宁所领导的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为社会公正、生活的改善、民主成果的巩固和扩大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进行未来道路抉择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凭自觉的觉悟站到了苏维埃的一边,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俄国人民“要争取新的、更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机器和其他技术改进应该用来减轻大家的劳动,不应该且来使少数人发财,让千百万人民受穷。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就叫社会主义社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开始了消灭人剥削人制度的时代,被雇佣阶级、被奴役阶级、被压迫阶级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升到了统治阶级的地位,实现了人类千百年来消灭压迫、消灭剥削的社会公正梦想,用事实更进一步证明了主体对社会公正的价值追求及选择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能动作用。二、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两大重要影响因素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社会形态在帝国主义这种外力的影响下逐步演变成扭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中国人民外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掠夺,内受封建腐朽关系的奴役和剥削,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不堪。为了追求一个更为公正、更为美好的社会制度,中国的先进分子及人民对其时现实存在的先进于封建腐朽制度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进行了考察。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不公正的本质暴露的更加彻底、完全,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和人民否定并抛弃了资本主义制度,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所显示的社会公正属性则为中国人民对社会公正的价值追求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一)资本主义日益暴露出它的不公正的社会本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赤裸裸的对外侵略史。早在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就以大量的事实揭露了欧洲列强运用野蛮的暴力和战争手段赤裸裸地在东方落后民族推行其殖民政策。“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您好考察报告一、考察报告的概念及作用考察报告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考察报告是指作者为了了解某地区的基本情况,或者为了获取某项科研任务的科学数据或证据,根据一定的科学标准,亲自进行考察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写成文章,如考察散记、考察札记、考察日记,以及一些学术性的报告等,统称为考察报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表明:认识的唯一源泉是物质世界。认识依赖于实践,人们的认识过程必须经过感性认识阶段,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到社会实践中去考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具体运用。重要领导人的职责是发现问题,制定政策,解决问题。要发现问题,就必须考察客观事物的历史和现状,考察它的内部、外部的各种联系。至于作出决策,解决问题,那就更需要通过系统、周密的考察,探寻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然后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重要领导人亲自进行考察是十分重要的,当然不可能事必躬亲,他们需要借助别人的考察结果来协助他们制定有关政策。这样,考察活动就日趋社会化,群众化。在以信息为基础,讲究决策科学化,工作高效率的新时期,考察报告就具有更大的意义与作用了。科研人员要为某项科研任务获取科学数据,也需要亲自进行实地考察——对事物的内部的活动规律进行考察,对有关资料进行考察,否则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我国社会科学的考察工作有良好的传统,但对自然科学的考察,由于种种原因,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大规模区域经济开发的需要,才开展了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工作。建国四十年来,综合考察范围遍及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省区,特别是对许多边远地区,进行过数次综合考察。以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为例,1956年国务院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为完成其中规定的有关国家边远地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考察任务,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综合考察委员会,统一领导和组织各项综合考察,先后组成十个大型综合考察队,每年有上千人同时考察。这一时期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国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地区开发方案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和依据;促进了资源研究和考察事业的发展。在综合考察活动开展的基础上,还建立了许多科研机构。有的考察队还系统地编写了地貌、气候、土壤、植物等科学考察报告,成为学科专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任务的增加,科学考察活动,尤其是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考察活动,为振兴中华肩负着光荣任务。它将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各类学科的科学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二、考察报告的分类及特点考察报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类。以报告的对象为依据,可分为地质地貌考察报告,古生物考察报告,考古考察报告,卫生防疫考察报告,生产力发展考察报告等等,每门学科都可以成为考察对象,写出考察报告。以写作特点为基准,可分为概貌介绍型考察,考证型专察,论证型考察,学术型考察等。人们习惯上常把单门学科的考察报告称为考题性考察,把二门以上学科联合考察写成的报告称为综合性考察。报刊上常见的是专题性考察报告和综合性考察报告。我们这里着重从写作特点的角度分类,讨论各类不同考察报告的特点及其写作。1.概貌介绍型考察报告这类考察报告常用于自然资源与社会文化的综合考察。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将被考察地区的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介绍出来。它的作用是,让人们对该地区的概貌有清楚的了解,同时也为上级领导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制定有关政策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这类考察报告的特点是具有普查性、综合性。考察对象广泛。考察地区的面积、地形、气候、河湖、工农业、交通运输、文教卫生等都是考察对象,有必要时还需要考察该地区的民俗人情。比如像杨勤业写的《片马行——横断山科学考察散记》①就是一篇概貌介绍型的考察报告。这篇考察报告考察了“位于横断山脉西侧高黎贡山主脊线以西,隶属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冶州沪水县”的片马的各种情况。如地理地形特点,“片马,包括上片马和下片马等自然村,海拔都在两千米以下”,“是脑昌卡河源头的一个山间小盆地”。人口、农业耕种的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是:“历史上早在明朝就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属六库登格土司所管辖”,现在“总人口只有500多,耕地也只有千多亩,这里至今仍然广种薄收,虽然也进行最低限度的松土耕作,可是没有施肥的习惯。玉米、水稻一年一熟,农业单位面积产量维持在三百斤以下的低水平,与优越的自然条件很不相称。”片马的气候特点:“片马年降水量估计在1400毫米左右。每年雨季从六月开始至十月结束,长达五个月之久,其中七月最多,估计占全年的一半左右。所以,尽管片马海拔较低,气温并不比东坡地沪水高”,“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25℃,晚上睡觉还离不开棉被。”片马的森林资源情况:“片马的沟从里生长着常绿阔叶林。山坡上的常绿阔叶林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一部分成为云南松林”,“进入林子,藤蔓缭绕,草类茂密。到处是几人合抱的人树”,“乔木的上层树冠就可以分五六层之多,组成极复杂,在250平方米的样方内,竟有22种高大的乔木,占优势的科属是壳属以及樟科的一些种属。上层乔木冠幅直径3.5米,茂密的枝叶使林下不见阳光,湿生草木特别发育,盖度可达90%以上”。“片马经济林非常丰富。只要在老乡古老的木屋周围走一圈,就会看到家家用茶树作篱笆,户户用桃李和苹果作遮阴,用核桃和梨树作围墙。”片马地区居民的特点是:“片马居民以景颇族和傈僳族为主。他们热情好客”,对于“远方来客,更是招待殷勤、周到。”概貌介绍型考察报告的考察对象众多,考察面广泛。上面举出的这篇考察报告,把片马地区的各种优势及其不足之处,考察得清清楚楚,从而为提高该地区人民的文化素质,开发该地区的水利、经济、林木资源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这类考察报告的第二个特点是“记游性”。所谓“记游性”是指游记的一些特点。具体说,首先是指介绍概况要有鲜明的真实性。如介绍地质地貌、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山川古迹,物产资源、建筑特征、民俗风情等,必须有鲜明的真实性,绝不允许“合理”想象或夸大。考察报告以其真实性,使读者对该地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是指有优美的形象性。概貌介绍的记叙状貌时既可以用说明、记述的方法,也可以用描写的方法,灵活地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将概貌考察写得清晰明了,又优美形象,从而使读者在得到知识的同时获得美感。《片马行》有些山川景物的描写就非常生动形象:“藤曼缭绕,草类茂密,到处是几人合抱的人树,树身上披满了绿苔,树干悬挂着绿纱般的松萝,藤蔓从一棵树绕到另一棵树,从上层乔木绕到下层灌木,好像一条条巨蟒来往穿织。”这种描写能激发读者的美好想象,有身临其境之感。“记游性”的一另一个特点是指清晰的踪迹。概貌介绍型考察报告,往往是以作者的考察足迹来组成全文的结构,层次井然有序。这种类型的考察报告的文体特点更接近散文文体,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应用文体。诸如“考察散记”,“考察札记”,“考察日记”等都是接近散文体的考察报告。有些到国外访问考察的同志写成的考察报告,如李国山等人写的《考察归来——少数民族畜牧业考察团记问新西兰》,又如陈有为、安建国写的《青山翠竹行思——康塞普西翁林区考察记》,则更明显地具有“游记”的一些特点,所以往往被误认为是游记。事实上概貌介绍型考察报告,只具有“记游性”,但并不是游记。它们的最大区别是写作宗旨不同。概貌介绍型考察报告,是为有关决策部门开发各种资源,制定有关发展计划提供科学资料与依据,实用性极强,而游记的主要目的,则是通过作者对游览地各类情况的特点的记叙,来抒发作者个人的情怀,折射时代的特征。抒情性浓郁。2.考证型考察报告这类报告的任务:作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考察,对一般说法提出异议并予以纠正,确立新的科学结论;或对有争议的考察结果,表述自己的考察结论。前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考察研究成果用今天的科学尺度去重新评议,难免有不准确或不精确之处。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对前人研究成果已成定论的一般说法,即“通说”,或至今仍有争议的科学项目重新进行考察,以获得更精确的数据,得出符合事物本质规律的给沦,是考察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考察报告的重要内容。黄效文先生①写的《江源考》②就是一篇考证型的考察报告。长江的源头在何处?《辞海》这样注释:“长江,我国第一大河,上源沱沱河出青海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丹冬雪山。纳当曲后称通天河……全长6300公里。”这是前人考察研究的成果,已成“通说”。我国曾在 1976年、1978年两次派出江源考察队至长江源头考察。这两次考察,把源头的水文地理等情况弄得清清楚楚,确认沱沱河上游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为长江正源。这样,长江长达6395公里。新的长度把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列为世界上第三位。但也有一些考察队认为长江上游地段的另一主流当曲,也不失为长江主源之一。此说目前有争议,为此黄效文先生于1985年夏季亲自到沱沱河及当曲源头考察。通过实地考察,作者在报告中写道:可以进一步证明,“姜根迪如南侧冰川实为沱沱河(玛尔曲)的主源”,当曲亦是长江的源头,“当曲正源发自卡史贡东北的扎日山贯麓的马鞍形山脊中,北为拖喇山,南为沙亚山(皆藏语译音),有溪从山沟中流出,哪个最长。”作者的考察结论是:“若以此地为算,当曲源应更比沱沱河长得多,长江长度亦应有新的计算。”这类考察报告的特点是:以事实说话,由事实本身引出结论。黄效文先生在《江源考》中全部是用事实来证实自己的正确结论,纠正一些错误的考察结果。这篇报告这样写道:“查实这里的当曲源头与有关书本所说的当曲源头出入颇大。霞舍目阿巴山于此当曲源之西南3天马程,那里的东西两条小河名为绕德曲和查敦曲,并非有关书中所说的多朝能或达姆曲等。霞舍日阿巴山当地名阿日西诺。另书谓源头山名扎拉荣,更不对了,因当地各藏民皆肯定扎拉荣为扎曲(即澜沧江)的源头,在当曲之北,莫云公社之西。”作者在考证当曲的正源为何处时,也是以其考察的事实来说话:“查实当曲正源的霞舍日阿巴山之东北约120至150公里(按藏族说 3天马程)”,“我们骑马考察最上源为沼泽蓄水聚流而成,主流两旁各有较短的同样小溪来会。当曲水下流约10公里至卡史贡坝子(约4900米),乃沿北往南过一小山丘(藏名左米当),再折西流至错尼家小地区,折西北流向。往西流前另一小溪从东来会,此也可算当曲另一源流,约可溯10公里至卡史贡坝子东南一山名我勒山,沟名沙扎,源头发自小水潭,长约1.5米,阔0.5米,潭中小石带黄色斑纹,水从地下出,间流间断而成小溪。”作者的考察极为认真仔细,由此得出的结论令人坚信无疑。潘裕生写的《三上打加拉》①也是一篇考证型考察报告。作者通过三天周密细致的考察,“确定了代表大洋地壳的蛇绿岩套的存在”,“查清了打加拉蛇绿岩套的②是由偏上部的辉绿岩墙群到下部的堆积岩层组成,进而可以恢复地质历史上这个海洋的发生、发展与消亡的过程和当初的自然环境。由考察的事实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来纠正“通说”,或消除争议,或证实久而未决的考察结果,是“考证型考察报告”的主要特点。这类考察报告,是人们习惯中所认为的“正宗”型应用考察报告。3.论证型考察报告这类考察报告的任务是:作者通过考察对错误的结论或言论予以驳斥,给人们以正确的引导。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这类考察报告的典范。这篇考察报告,主要是针对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错误言论而写的。为了有力地批驳错误的言论,毛泽东亲自到湖南进行了三十二天的考察工作,通过对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农民运动进行深入考察,总结了农民协会领导下所作的十四件大事,从中得了符合农民运动本质规律的科学结论:农民运动,“好得很”。“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上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考察报告用铁的事实驳斥了“糟得很”的错误论断和所谓“过分”,所谓“痞子运动”等错误言论。这篇考察报告在当时给党内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势力以有力的回击,同时为党内外正确认识农民运动,为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提供了充分的科学论据,也为当时的革命当局正确处理农民运动,提供了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这篇考察报告的特点是;鲜明的论证性,具有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具体说就是:鲜明的观点,有力的论证,严密地逻辑性。这篇考察报告,用分析的手段加强对事实的分析论证,通过严密的分析论证,将事实原本质特性揭示出来。比如在批驳所谓“过分”的错误论调时写道:“……所谓‘ 过分’,所谓‘矫枉过正’,所谓‘未免太不成话’。这派议论貌似有理,其实也是错的。第一,上述那些事,都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历来凭借势力称霸,践踏农民,农民才有这种很大的反抗。凡是反抗最力、乱子闹得最大的地方,都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为恶最甚的地方。农民的眼睛,全然没有错的……”“所谓‘ 过分’的举动,都是农民在乡村中由大的革命热潮鼓动出来的力量所造成的。这些举动,在农民运动第二时期(革命时期)是非常之需要的。……”作者通过分析论证,使人们清醒地看到农民的某些举动的意义所在,对农民的“过分举动”的本质有了透彻的理解。论证型考察报告的论证语言除要求严密、精炼、准确外,也重视形象性。这样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与感染力。这篇考察报告在语言表达上也是范例。4.学术型考察报告这类考察报告往往是在专题考察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探讨、研究,从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探求客观真理,或形成某种理论体系,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熊映梧写的《“横向经济联合”的生产力经济学考察》①是一篇学术型考察报告。这篇考察报告对新时期出现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横向经济联合’”作了专题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新事物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探讨。这篇报告探讨了“横向经济联合”,新型企业组织形式产生的客观原因及理论根据。报告认为“横向经济联合是生产要素合理地组合的要求,即适应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这种新型组织形式的出现,是以生产力系统论的理论为根据的。作者认为“社会生产力不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工具(机器)、设备、动力系统、运输系统、管理系统等等生产要素的机械相加,而是由它们有机组合的经济系统。生产要素的组合,不是一劳永逸的,而需要不断地调整。因为,各种生产要素的消耗期长短不一,资源条件、技术条件和社会需求经常发生变化,以及生产过程中其他一些变动的因素”,这些都能“引起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作者还认为“进入发达的商品经济时代,生产要素的组合是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实现的”。我国目前出现的横向经济联合,“这就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联合”,“发展商品经济,理所当然包括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的内容”。这篇考察报告的正文部分,着重探讨了如何依据生产力震动规律来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的问题,作者认为 “发展横向经济联合,首先要符合生产力社会化的规律;此时,还要符合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合理化、技术进步”,“工农业现代化”等等规律。只有依据生产力运动规律去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篇学术性考察报告,无论是揭示规律,还是提出措施,都为决策部门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和科学的理论依据,是一篇有价值的考察研究成果。这类考察报告的特点是:有突出的科学性和创造性,注意社会价值、学术价值。像庞公、韩纲写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与改革展望》①,姚诚等人写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的前提性考察》②都属于这类考察报告。三、考察报告的写作1.实地考察是基础专业知识是指导考察与调查的关系极为密切,考察离不开调查,调查也离不开考察。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考察侧重在观察、考核基础上的研究,调查侧重在采访、了解基础上的研究。因此,考察工作者必须亲自对考察对象进行实地的细致深刻的甚至是长期的观察,进而搜集考察对象的标本、资料、数据以供自己研究,必要时也可通过采访了解有关情况,以促进考察活动的开展。而调查工作者往往在接受任务进行调查对,调查的第一对象已消失,即事件、问题等已成往事,他们必须向目睹、或亲自参预某事、某问题、某工作的第二对象进行采访了解,收集有关资料、数据供自己研究,必须时也可以“蹲点调查”。“蹲点调查”,实质上就是考察。简括地说,考察报告是在作者亲自参加实地观察考核的基础上完成的,而调查报告是在作者进行采访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完成的。文章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题,而不以“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为题。理由就在于此。实地考察,是考察报告写作的重要基础。考察重亲自观察,目的就是要抓观察对象的特征,但没有专业知识作指导,观察就是两眼一抹黑了。结果一无所获,或者得出错误的结论。比如一个没有地质地貌知识的人站在西藏打加拉山坡上,看到一个高于一个的平台会无动于衷,但对搞地质地貌的考察队员来说,他们面对这种地貌马上就能判断:“所有这些平台的存在,都表明高原在上升过程中是间歇性的,运动时快时慢,交替更进,每个平台代表着或长或短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见《地理知识》 1984年第6期)对一个没有林业知识的人来说,面对卡马沟谷里茂密整齐的林子只能发出“真美呀”的感叹,却说不出各类树木的名称,更不懂它们的价值,但对有专业知识的考察队员来说,他就能马上发现:“在250平方米的样方内,竟有22种高大的乔木,占优势的科属是壳斗科的栲属、石株属、青冈属,槭科的槭属……”(《片马行》)(见《地理知识》1983年第1期。可见,有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作指导,考察队员才能耳聪目明,迅速捕获到考察对象的种种特征,发现考察对象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考察报告是专家们的写作。像综合考察就必须由各门科学的专家们联合组成考察团,容不得“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综合考察任务,最终完成考察报告的写作。丰富深厚的专业知识,既是考察活动的必备条件,也是写出有分量的考察报告的必备条件。2.定体则无 大体须有考察报告的写作没有一成不变的“定法”、模式,但需要遵循它的基本格局。不同类型的考察报告,可以有不同的结构样式,概貌介绍型的考察报告,常常采用散文体或日记体的结构样式。《片马行——横断山科学考察散记》、《瀚海腹地考察记》、①《青山翠林行思——康塞普西翁林区考察记》等都采用散文体的结构样式。《内蒙古野外考察札记》②采用的日记体结构样式。考证型考察报告采用的是“正宗”的应用体结构样式,既“三段式”:开头、正文、结尾。论证型考察报告则采用应用体与议论体相结合的结构样式。即报告的“前言”部分是应用体样式,扼要交代基本情况,而正文部分又是议论体样式,或并列式、或递进式、或分总、或总分等。学术型考察报告,由于注重规律性的探讨,内容丰富,篇幅较长,所以结构样式也复杂些,或结论→本论,或本论→结论,或绪论→本论→结论等等。不同类型的考察报告有不同的结构样式,就上述所言,也不是某种类型的考察报告一定要采用某种模式的结构样式。《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结构布局,从整体上看,就很难将它套在上述哪种样式中,它别具一格,自成一体。考察报告的结构样式应与考察报告的宗旨相谐调,同时要考虑读者的思维习惯,即要依循它自身的一些规律。第二,前言要明确交代考察主体,考察地点、时间、对象、任务等。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前言:“我这回到湖南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情况。从一月四日起至二月五日止,共三十二天,在乡下,在县城,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所得材料不少。……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革命当局对农民运动的各种错误处置,必须迅速变更。这样,才于革命前途有所补益。”这段“前言”将考察主体、地点、时间、对象,以及要达到的目的都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了,让读者阅读后一目了然。第三,正文部分要将考察经过,考察得来的事实、数据和考察结果叙写清楚。论证型考察报告与学术型考察报告在这部分则要加强论证分析,阐明正确的观点或揭示事物内部的规律。考察报告的结尾很灵活,既可以单独有结尾段,又可以将正文部分的结尾作全文的结尾。考察报告表达方式的选择和语言的运用也很灵活。不同类型的考察报告,由于偏向于某种文体,因此,表达方式的选择和语言的运用也往往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叙述说明,语言简洁准确;有的既可以叙述,也可以描写,语言简洁而又生动形象;有的则偏重于议论,语言要清晰准确。表达方式的选择及语言的运用,如同结构样式的选择一样,都要注意与考察报告的写作宗旨相谐调。四、考察报告阅读提示考察报告同调查一样,实用性很强,因此,适合采用记忆阅读法。通过记忆阅读,吸收其中于自己有用的信息,以推动自己工作的开展。由于考察报告各类型之间有不同的写作特点,因而除采用记忆阅读方法外,还应该根据不同的写作特点,采用其他不同的阅读方法。像概貌介绍型的考察报告,由于它具有很鲜明的散文体特点,表现出许多优美质朴的自然美,因此读者还应该采用赏析式阅读法来阅读,充分享受报告奉献给读者的散文美。考证型考察报告、学术型考察报告的专业性、针对性很强,因此,在采用记忆阅读方法的同时,还应采用评判式阅读方法。如果读者的目的就是评判它们的价值,那么评判式阅读则应该是主要的阅读方法。论证型考察报告,因为旨在对错误的结论或言论予以驳斥,给人们以正确的引导,作者在论证时往往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论证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这类报告应采用“多侧面”阅读法。“多侧面”阅读法也被称为“八面受敌”读书法。“ 八面受敌”读书法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阅读法。苏轼说:“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似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①毛泽东曾对这种力法表示赞许,并将其推广到研究中国社会这一部活的巨著之中去。他说:“古人说‘文章之道,有开有合’,这个说法是对的,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也要用‘八面受敌’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革命的结论。”①“八面受敌”(或曰“多侧面”)阅读法的特点是:对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一篇报告,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阅读,“各个击破”,从而达到读懂弄通全文的目的。这种阅读方法的好处是有利思考研究问题,增加知识,提高认识。论证型考察报告正文部分,议论文体的特色非常突出,作者从不同角度去批驳错误论点,论证自己观点,因此,采用“八面受敌”(“多侧面”)阅读法最为适宜。当然阅读任何文章,总不可能只单纯地采用一种方法,正确的读书法,往往是以一种或两种阅读方法为主,兼用别的阅读方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日 ... 讨论当前社会存在买房难问题,ER图,DFD图,流程图,源代码,毕业论文. ... 了经济发展的 成果,断然不会有错;而那些还没来得及买房、面对当前的高 ... 是什么造成开发商能够 利用低成本营造如此高的利润呢? .... 的生产资料之间的主要矛盾还是存在着的,它是本 世纪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时刻关注的问题。 ...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论文参考文献,就是你所写的论文中引用的其他资料中的内容,如数据、概念及别人的研究成果等。不能随便写,是要写出准确出处的。 参考文献的编写格式要求。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 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 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