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免疫学感染的免疫防治措施有哪些?

市民邮箱:
&&当前位置:
&&>>&&>>&&>>&&>>&&>>&&>>&&
什么是免疫?获得免疫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免疫是指机体自身产生或是获得的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免疫后人体产生抗体,对入侵的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具有不同程度的防御能力,可以免受传染病的侵害。免疫主要通过自然感染(即患病)、接种疫苗、输入特异抗体和由母传抗体获得。  根据免疫获得的时间、免疫的方式和针对性不同,有先天获得性免疫和后天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人工免疫和感染后免疫等。先天获得性免疫是从母体获得的免疫。后天获得性免疫是指患某种传染病或接种某种疫苗后,获得相对的免疫。特异性免疫是指人体对某种特异性抗原识别而产生的免疫,因不同的病原体具有不同的抗原,故特异性免疫通常只对一种传染病具有免疫力。感染后的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如患过麻疹的人对麻疹有免疫力。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一种自然防御能力,如皮肤、黏膜的防御功能,血液中的大单核细胞,淋巴中的巨噬细胞等。预防接种后获得的免疫为人工免疫。
&&&&&&&&&&&
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杭州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建设管理&&
备案证编号:浙ICP备医学微生物学[第四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4页7下载券2页7下载券2页7下载券2页7下载券2页7下载券 7页7下载券7页7下载券6页7下载券8页7下载券2页4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1页免费21页免费27页1下载券15页免费21页免费
医学微生物学[第四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医​学​微​生​物​学​:​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感染病学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感染病学
《感染病学》是由我国知名的感染性疾病和肝脏疾病资深专家贾辅忠教授主编的,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介绍了生物反应调整治疗新概念,对单克隆抗体的应用、治疗性疫苗和基因治疗的研究也都在书中作了介绍。凡此种种治疗方法的进步,增强了我们治疗各种难治性感染的信心和不断进取的勇气。是一部临床教学的专著,极具参考价值。作&&&&者田庚善ISBN6类&&&&别医学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日装&&&&帧精装开&&&&本16开
《感染病学》内容简介: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关键是病原学治疗。临床面对众多细菌感染病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最复杂也最为重要。《感染病学》在简明扼要介绍各类各品种抗菌药物的同时,更是重点阐述了合理应用概念中所包括的全部内涵,如基于PK/PD和抗菌活性特点等理论决定抗茵药物的使用方案,耐药茵产生机制及防止耐药菌产生和扩散的策略和方法,以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和安全使用等。十余年来基于循证医学的概念和方法,已有不少感染性疾病由国家机构或权威性学术团体制定了治疗指南,对医院感染的控制也有各种规范,《感染病学》在相应章节内作了扼要介绍,对其重点、精华和贡献进行复述,同时也对存在问题和今后方向作了探讨。临床治疗除针对病原体治疗外,不能忽视机体反应性、病理生理异常,以及维护和提高宿主抗感染免疫力。贾辅忠,主任医师,教授。195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66年南京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1980年4月至1982年4月在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第二内科研修肝脏疾病的临床和免疫机理。从事传染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年,在治学过程中逐渐确立临床感染病学的完整体系。1992年任江苏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教授。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和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多项医学研究奖。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共80余篇;主编和参与编著书籍28部,其中《临床肝胆疾病》(1984年)、《医院内感染监控管理》(1990年)、《临床感染病学》(1998年)等对拓展学科发展有重要影响。曾任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理事、江苏省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导小组副组长。曾担任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等专业杂志的编委。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内科学(传染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浙江省科协主席。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专科医师分会会长,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主任,国际血液净化学会理事,《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浙江医学》主编及《中华传染病杂志》《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副主编。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传染病诊治;肝衰竭与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研究。
创建了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在治疗重型肝炎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建立了我国第一株永生化人源性肝细胞系——HepLL,创建了分离肝细胞的新方法,完成了新型生物型及混合型人工肝的构建,研究成果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制定了《人工肝治疗指南》《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编著了我国该领域的首部专著《人工肝脏》,引领我国人工肝研究发展的方向。创立了感染微生态学新理论,首次揭示微生态失衡在肝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发现细菌耐药新基因;提出了感染微生态防治新策略;主编了我国首部《感染微生态学》专著,研究成果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在“Journal Hepatology”“Journalof Clinical Virology”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承担了国家“863”“973”“十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0余项;主编专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手足口病》《传染病学》等16部,其中,《传染病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第一编 感染病学基础
第一章 概论/003
第一节 感染、感染性疾病、传染病的概念/003
一、感染/003
二、感染性疾病/003
三、传染病/004
第二节 感染发生三要素/004
一、生物源性病原体/004:
二、宿主状态/008
三、环境、生态与感染/008
第三节 人体的正常菌群生态/009
一、人体微生态构成概况/009
二、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功能/010
三、肠道茵群在肠道屏障构建中的作用/013
四、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物拮抗作用/014
第四节 微生态失衡与感染微生态防治/014
一、微生态失衡/015
二、感染微生态防治/016
第二章 抗感染免疫/019
第一节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019
一、固有免疫应答/019
二、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提呈/021
三、适应性免疫应答/022
四、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025
第二节 抗感染的免疫遗传学/026
一、感染性疾病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概念/026
二、感染性疾病遗传易感性的方法学/026
三、主要感染性疾病的遗传易感性研究进展/028
四、感染性疾病遗传易感性的意义/031
第三节 Toll样受体及其信号通路与抗感染免疫/031
一、ms启动的炎性信号通路/031
二、各种感染与n求s/032
三、TLRS作为免疫治疗的靶位/033
第四节 免疫与细胞因子/035
一、细胞因子的特性和种类/035
二、细胞因子受体/036
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036
第五节 补体系统/038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038
二、补体的激活/038
三、补体的生物学作用/039
第六节 宿主清除病原体的免疫机制/040
一、抗病毒免疫应答/040
二、抗细菌免疫应答/043
三、抗真菌免疫应答/044
四、抗寄生虫免疫应答/044
第三章 感染的发病机制/047
第一节 病原体致病性相关机制/047
一、细菌的致病性/047
二、各类病原体的毒力因子及其综合致病过程/052
三、扳机致病学说/054
第二节 感染宿主的炎症反应/056
一、炎症反应和炎症介质/056
二、炎症介质的种类和作用/058
三、急性炎症和急性期反应蛋白/061
第三节 异常免疫致病机制/064
一、超敏反应/064
二、超抗原免疫反应/066
三、感染诱发自身免疫/068
第四节 感染慢性化和再燃复发机制/071
一、慢性持续性感染的免疫逃逸机制/071
二、慢性炎症和感染的再燃复发/074
第四章 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078
第一节 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的过去和现在/078
一、感染性疾病危害的严重性和已取得对感染病控制的成就/078
二、我们正处在感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079
三、感染病流行病学的任务/080
第二节 传染源与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081
一、传染源与感染源/081
二、传播途径/081
三、易感宿主和人群易感性/084
四、感染的自然过程/084.
第三节 人兽共患感染性疾病/085
一、人兽共患感染性疾病的意义和特征/085
二、人兽共患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病原体/086
三、宠物引起的人兽共患感染性疾病/088
四、非宠物动物引起的人兽共患感染性疾病/090
五、人兽共患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处置/092
六、人兽共患感染性疾病的防制对策/093
第四节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感染病流行过程的影响/093
一、全球气候变暖/093
二、经济全球化/094
三、生物入侵/094
四、病原体变异/095
第五节 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095
一、社区感染/095
二、医院感染/095
第六节 临床流行病学在感染病防治中的应用/097
一、流行病学研究的原则/097
二、感染性疾病的自然史及临床试验/098
三、感染性疾病的病因探讨/099
四、实验室诊断方法的评价/100
第七节 感染性疾病的监测和防制原则/101
一、感染性疾病监测的概念及其内容/101
二、传染病报告制度和国际检测传染病/101
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策略和预防措施/102
第八节 消毒与灭菌/103
一、消毒与灭菌和使用原则/103
二、物理消毒灭菌法/103
三、常用化学消毒灭菌法/106
四、消毒、灭茵效果的监测和影响效果的因素/109
第九节 免疫预防/110
一、免疫预防的历史与贡献/111
二、常用生物制品的接种操作方法/111
三、细菌类菌苗/112
四、病毒类疫苗/113
五、基因重组疫苗/115
六、核酸疫苗/116
七、联合疫苗/116
八、治疗用生物制品——抗毒素及抗血清/117
九、计划免疫及其接种程序/118
十、预防接种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原则/119
第十节 化学药物预防/120
一、化学药物预防的优缺点/121
二、化学药物预防的应用/121
第二编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第五章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方法/130
第一节 临床诊断/130
一、临床表现/130
二、流行病学资料/131
第二节 病原学诊断/132
一、病原微生物检查/132
二、血清学与免疫学检查/134
三、病原体核酸的检测/135
四、克隆技术等/137
第六章 抗病毒治疗/138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自然过程和治疗策略/138
一、病毒感染的自然过程/138
二、病毒感染的治疗策略/140
第二节 抗病毒化学药物/141
一、三环胺类抗病毒药物/142
二、核苷类似物/142
三、病毒蛋白酶抑制剂抗病毒药物/147
四、非核苷类RT抑制剂抗病毒药物/147
五、焦磷酸类抗病毒药物/147
六、神经氨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148
七、融合抑制剂/149
第三节 慢性持续性病毒感染的治疗/149
一、抗病毒治疗/149
二、免疫应答干预治疗/150
第七章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153
第一节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与细菌耐药性/153
一、抗茵药物作用机制/153
二、细菌耐药性/155
第二节 抗菌药物种类、作用和不良反应/159
一、β内酰胺类/159
二、氨基糖苷类/163
三、大环内酯类/163
四、喹诺酮类/164
五、四环素类/165
六、糖肽类/165
七、林可霉素类/165
八、磷霉素/166
九、链阳性菌素类/166
十、磺胺类/166
十一、呋喃类/166
十二、唑烷酮类/166
第三节 常见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167
一、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167
二、急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167
三、肺脓肿/170
四、脓胸/170
五、尿路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171
六、细菌性前列腺炎/171
七、急性感染性腹泻/172
八、细菌性脑膜炎及脑脓肿/173
九、败血症/173
十、感染性心内膜炎/175
十一、腹腔感染/176
十二、骨、关节感染/176
十三、皮肤及软组织感染/177
十四、口腔、颌面部感染/178
十五、眼部感染/179
十六、妇科感染/180
十七、性传播疾病/181
第四节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182
一、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182
二、药动学、药效学与合理应用药物/184
三、关注宿主状态和安全用药/189
第五节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192
一、内科、儿科领域中的预防用药/192
二、外科预防性用药/192
第六节 常见耐药菌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选择/194
第八章 抗真菌感染治疗/200
第一节 抗真菌药物的种类、作用和不良反应/200
一、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基制剂/200
二、氟康唑/201
三、伊曲康唑/202
四、伏立康唑/203
五、卡泊芬净/203
六、米卡芬净/203
第二节 抗真菌药物治疗浅部真菌病、深部真菌病的系统和局部用药原则/204
一、浅部真菌病的用药原则/204
二、深部真菌病的用药原则/204
第三节 抗真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于特殊宿主/206
一、一般预防/206
二、靶向预防/206
三、预防性抗真菌药物种类的选择/207
第九章 生物反应调整治疗/209
第一节 输液、营养、维持脏器功能/209
一、补液疗法/209
二、营养支持/213
三、维持脏器功能/214
第二节 抗炎症反应/216
一、糖皮质激素/216
二、拮抗炎症介质/219
第三节 细胞因子制剂/219
一、干扰素/219
二、胸腺肽制剂/222
三、白介素一2/224.
四、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25
第四节 免疫球蛋白制剂/225
一、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制剂性状/226
二、免疫球蛋白的免疫药理和临床应用/226
第五节 其他免疫调节剂/228
一、生物制剂/228
二、化学合成免疫调节剂/229
三、植物药和多糖类药物/230
第六节 新创免疫学治疗/230
一、单克隆抗体/230
二、干扰素刺激基因/231
三、基因治疗/232
四、治疗性疫苗/234
第十章 感染相关的器官功能衰竭/240
第一节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240
第二节 感染性休克/241
第三节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246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49
第五节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56
第六节 急性肾衰竭/262
第七节 溶血尿毒综合征/268
第八节 肝衰竭/271
第九节 颅内压增高综合征/274
第十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78
第三编 各类病原体感染
第十一章 病毒感染/287
第一节 概述/287
一、相关概念/287
二、病毒的结构、形态和分类/288
第二节 病毒性疾病/300
一、疱疹病毒科病毒感染/300
单纯疱疹/300
水痘一带状疱疹/305
EB病毒感染/309
巨细胞病毒/314
人疱疹病毒6型、7型和8型感染/319
乙型疱疹病毒感染/322
二、痘病毒科病毒感染/323
附:种痘/326
三、腺病毒科病毒感染/328
人腺病毒感染/328
四、人乳头瘤病毒科病毒感染/330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330
五、细小病毒科病毒感染/333
细小病毒感染/333
附:博卡病毒——新型人类细小病毒/335
六、呼肠病毒科病毒感染/335
正呼肠病毒感染/335
轮状病毒感染/337
环状病毒感染/342
科罗拉多蜱传热/343
七、披膜病毒科病毒感染/344
甲病毒感染/346
八、黄病毒科病毒感染/350
流行性乙型脑炎/350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354
黄热病/359
九、冠状病毒科病毒感染/361
冠状病毒感染/362
十、正黏病毒科病毒感染/363
流行性感冒/363
十一、副黏病毒科病毒感染/369
流行性腮腺炎/375
副流感病毒感染/377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378
十二、弹状病毒科病毒感染/380
狂犬病/380
附:犬狂犬病/384
肾综合征出血热/385
附:汉坦病毒肺综合/394
新疆一克里米亚出血热/395
十三、沙粒病毒科病毒性感染/397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感染/397
拉沙热病毒感染/399
南美洲出血热病毒感染/400
阿根廷出血热/400
玻利维亚出血热/401
十四、丝状病毒科病毒性感染/402
马尔堡和埃博拉病毒感染/402
十五、反转录病毒科病毒感染/404
艾滋病/404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一I型、Ⅱ型病毒感染/411
十六、小RNA病毒科病毒感染/412
脊髓灰质炎/412
口蹄疫/414
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感染/415
十七、星状病毒科病毒感染/416
星状病毒感染/416
十八、杯状病毒科病毒感染/418
杯状病毒感染/418
第十二章 朊毒体感染/429
第一节 概述/429
第二节 朊毒体感染性疾病/429
附:2000年英国制定的诊断标准/433
第四编 各器官系统微生物感染
第五编 特定人群的感染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24小时报名咨询电话:010- / 400 650 1888
您的位置:&&&&&& > 正文
微生物感染的免疫防治
13:20 来源:&    【
】【】【】
  对微生物感染的人工免疫防治措施包括:  ①人工主动免疫:是用病原微生物,或其特异抗原、毒素等制成减毒活疫(菌)苗、死疫(菌)苗、类毒素等生物制品,给易感人群接种,使体内产生抗该病原微生物或毒素的特异性免疫力。主要用于预防,常需接种1~3次,1~4周后免疫力可出现,持续时间可达数月至数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②人工被动免疫:是用含抗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毒素特异性抗体的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等生物制品给已(疑)感人群注射,或注射细胞因子等细胞免疫制剂,使之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主要用于治疗某些由外毒素所引起的疾病,其作用快速,但持续时间短,仅2~3周。
转发分享:0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医学检验职称相关栏目推荐
33大类,900门辅导课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