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英语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写作第四单元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其中卷面与书写分5分)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___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8分) 薄( )烟 暖和( ) 沿溯( ) 绝( ) suō_______衣 主zǎi_______ zhù________蓄 稀shū________ 2.用词语替代文中画线的句子,使语意更为简练。(4分) (1)春天像小姑娘,打扮得十分艳丽,迎风摆动()的笑着,走着。 (2)看吧,由清澈明亮( )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亮。 (3)夏正当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 (4)有闲适安逸的兴致情趣( )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3.下面这段话中有两处语病,请指出病因,并加以改正。(4分) ①洁白的雪花悄然无声地落着,飘飘洒洒纷纷扬扬,不一刻,地上便有薄薄的一层了,当你的脚踏上去时,它会为你唱出欢快的足音“吱咯,吱咯、”。②伴着这足音你尽可展开想象的羽翼,去回想你最美好的回忆,去拥抱你心中的幸福!③你不妨作一次深呼吸,那凉浸浸甜丝丝的花香就会浸入你的心脾,不由得你想到一颗纯洁的心,你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是那样纯洁。 (1)第____句,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把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句,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把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文默写填空。(5分) (1)稻花香里说丰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西江月》) (2)田家少闲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观刈麦》)
(3)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郦道元《三峡》)
(4) 刘禹锡的《秋词》中一反常人悲秋寂寥的情调,让人振作,促人奋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4分) (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2)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 (3)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6.学习本单元后,你班拟开展一次主题为“寻觅春天的踪迹”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0分) 【探春】阅读下面一段材料,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你对“春”的理解。(3分) 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颇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院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撅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绘春】观察下面一组春景图片,并给这组图片分别取一个富有诗意的标题。(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赞春】根据对联知识将下面的两组对联补充完整。(4分) 上联: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上联:风和千树茂 下联:福临小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5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7.这首小诗,诗人运用朴实的文字,就常见的“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2分) 8.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9分) 在秋天的原野上 柳小霞 ①多雨的夏季一过,秋天就来了。 ②高原的秋天几乎天天艳阳高照,连带雨的云都不曾在天空经过。每天太阳一览无余地升起,很快会晒透大地的每一寸角落。金色光芒照拂在每一个人的脸上,人们一下子矫健年轻了许多。整个原野在艳阳的拂照下,迎来了生长的第二季,连逐渐失去水分的野草都开始疯狂生长。 ③高原特有的金盏菊和芫荽梅相继在村庄道路两侧盛开。小麦已经颗粒归仓,农民们在原野上收获土豆。隔着老远就听到他们高谈阔论的笑声,这个夏天的辛勤劳作没有白费。收割过的庄稼地里,狗娃草和猪秧子又获得了新生,拼尽全力伸枝展叶,那恣意纵横的样子,似乎在向太阳高呼:你好啊,老兄,咱们又见面了。田野上,香青依然挺立在厚实的衰草丛中,生命的激情仿佛此时才被点燃,像棉朵一样的小白花一改往日的柔弱无力,在骄阳下呈现出一种暗暗发亮的亚麻色光芒,细看时却又觉得更加白得耀眼了。这个时节,藏茵陈极易辨认,这种外表看似纤弱的小草,却拥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凡是生长藏茵陈的地方,附近的草都枯得要早一些——它具有多么大的生命能量啊,难怪其枝叶和根都以苦不堪言著称于世。 ④风吹过近水一带的荒草时,就会看到大量碧绿的细草沿着枯草根部正葳蕤生长。是不是成片的麦田和无休止的除草剂夺去了它们在夏天生存的权利,于是它们才在秋天的艳阳下坦然成长起来了呢? ⑤近水的浅滩草甸上,依然能看见为数很少的蓝色龙胆花。高山龙胆的颜色极其浓郁,单薄的筒状花瓣儿凝聚了天空的颜色,仿佛拼尽了全力,要一直蓝下去,再蓝下去,直到蓝得无法再蓝,而呈现出一种深紫色。那种紫又像是饱含着深深的海洋气息,看一眼就能感觉到万顷波涛在眼前荡漾。高山龙胆的生命密码里,一定残存着海洋的记忆,漫长的进化和高原的太阳只改变了它 的叶子的形状,而其生命的色彩却以更浓烈的形式在原野上奔涌绽放。而近水龙胆,则清澈明亮多了,那色泽宛似清晨婴孩的眼睛,每一片小花瓣上都闪烁着纯真的笑容。无论是高山龙胆,还是近水龙胆,都极其孤傲,永远是单株生长。每一株上,三五分蔓,齐刷刷开出几朵蓝莹莹的小花。 ⑥莲花湖的水也涨了起来。 ⑦夏日时,我们经常行走的小路沉到了水底下,涟漪荡漾时宛如一条白色缎带在水中漂动。浅滩处一度过人脚踝的滩涂地也被水淹没,再也看不到污泥四溢的样子了。 ⑧靠近水面的浅滩坡地上,密密匝匝爬满了蕨草。经霜后,昔日绿茸茸的湖畔草地变成了绛紫色。蕨草稀薄的地方,倔强的山苺草开起了小白花,夏天时,山苺只在山巅或可一见,而这时候,却在低洼处整个长了出来。这种草一直要开花开过整个冬季,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含笑隐入万花深处。山苺草一开花,说明天气真的凉了。 (节选自日《人民日报》) 9.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0.选文第③段写景以什么为顺序?请找出此段中表明顺序的词或短语。(3分) 11.选文第⑤段描述了浅滩草甸上的哪两种植物?它们的情状有何异同?(3分) 12.文章语言生动,极富表现力。请自选角度,对下面两个句子加以赏析。(4分) (1)收割过的庄稼地里,狗娃草和猪秧子又获得了新生,拼尽全力伸枝展叶,那恣意纵横的样子,似乎在向太阳高呼:你好啊,老兄,咱们又见面了。
(2)靠近水面的浅滩坡地上,密密匝匝爬满了蕨草。经霜后,昔日绿茸茸的湖畔草地变成了绛紫色。 13.如果要从文中找出能形象地概括文章内容的一个句子作为本文的题记,你会选择哪一句?(3分) 14.有读者认为,在文章的结尾处加上一句话,才能把文章表达得更全面。如果你来加,你会写点什么?(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6分) 清塘碧水 王吴军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内,有一处闲暇时的最佳去处,那是一泓碧水盈盈的水塘,我爱其清澈碧透,就私下里称其为“清塘”。 ②清塘之畔,有曲径通幽的回廊,有迤逦浓郁的藤蔓,有清新可人的绿地,有淡雅芬芳的花香。每有闲暇,我总是喜欢到清塘边散步或小坐。 ③星期天的时候,可以看到孩子们像小蝴蝶一般地点缀其间,往来穿梭,天真纯洁的笑脸在阳光下绽放,大人们则闲散地落座。 ④黄昏时分,清塘之畔那些夕阳中的身影,望过去自有一种怡然之趣。 ⑤清塘很小,静卧一隅,不以亩计,也不成方圆。然而,清塘是美的,这里枝叶婆娑,绿树环抱,假山依附,芳草依依,一侧有凉亭伫立,还有一张圆桌,几张石凳。在这里,凭窗远眺也好,独坐近观也罢,无论是空气清新的清晨,还是暮霭沉沉的黄昏,清塘里的碧水与清荷总会让我投去真挚的目光,心生无限的怜爱。 ⑥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漫步清塘之畔,会听到一声细响,然而,仿佛是眨眼间,原本空泛的清塘水面上,便能瞧见了点点的希望。随着春色渐深,清塘的碧波上荷钱出水,涟漪轻漾,继而是清荷日高一日,日妍一日。有风的日子,清荷摇曳,作飘摇之态,无风的日子,清荷玉立,成袅娜之姿,把清塘点缀得一片美丽。 ⑦久而久之,清塘的风景默然中化成一种内心的风景,灵秀,自然,那是唐诗里的清雅,也是宋词中的婉约,是丰盈的图画,也是动人的轻歌。 ⑧不知为什么,眼前这一方清塘,有时候已不再是具体的物象,总会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在我记忆的最深处疯长,更会在我想象的最深处漫溯,漫溯成一种魂牵梦绕的、最深的思念,疯长成心灵的篇章。 ⑨清塘是我心灵的一方净土,也是暗夜中的灯盏,时时与我相伴。人生旅途中的我,经历过无数次漫长的等待,也经历过无数次痛苦的煎熬,但是,不管境遇如何恶劣,不管环境如何坎坷,即使面对最凛冽的寒流,只要一想起清塘之美,我的内心就依然充满了那份热望。即使结满哀怨的目光,艰难地穿越世俗的羁绊,即使我形单影只地飘过曾经泪洗的红尘,只要一想起清塘之美,我就不再孤独和彷徨。 清塘是我眼中的风景,更是心中的风景。 ⑩清塘荡漾着清清的涟漪,飘散着清荷的香,使我充实,使我愉悦。 ⑾春夏之时,漫步清塘之畔,徐徐清风拂面,阵阵水声悦耳,尾尾游鱼嬉戏,如水的柔情,似月的妩媚,牵扯出一种美的风韵,涓涓不息滋润心田的,是那无数次在梦中的向往。清塘之水的清纯甘甜,水中的鱼儿欢畅的游动,鸟鸣的清脆缠绵,风中花儿轻盈的呼吸,抚慰了我的等待。 ⑿伫立清塘之畔,我仿佛看到悠长的黑发,玉石的梳子,在清塘的碧水里,我仿佛还看到了重重绸缎里的一瓣花,欣然的目光里,我更是依稀看到了伊人含香敛眉,青丝低挽,纤纤的手在清塘的碧水里轻轻洗濯。 ⒀时光正好,清塘正美,举目望去,水湄的伊人的朱唇轻启,含羞地言说着今生的拥抱。 ⒁我曾在清塘之畔静静地等待,等待清晨第 一缕阳光的照临,等待清晨第一缕清风的吹拂,等待花儿充满灵性的绽放。 ⒂清塘的碧水舒展,为我揭开了一幅如诗的梦帘。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4年第13期) 15.说说文章以“清塘碧水”为题的作用。(3分) 16.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第①—⑥段的主要内容。(3分) 17. 本文语言形象优美,含蓄隽永,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3分) 18.文章第⑦段中说“清塘的风景”“那是唐诗里的清雅,也是宋词中的婉约”,你能写出两句唐诗和宋词里描写清塘荷花的名句吗?(4分) (1)唐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文章最后一段运用的是哪种抒情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20.题目:同学们最熟悉不过的地方莫过于校园,到春天到来时,你们校园呈现出的定时百花争艳的美景,请以“校园之春”为题,写一篇作文,描绘一下春天校园的美丽景色。 要求:感情真挚,内容具体,认识深刻,不少于550字。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
作者: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
文 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j.Co m 【知识在线】
本单元选编了五篇课文,分别是《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山市》。这些课文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文言白话,诗歌散文,内容丰富多彩,都与自然?科学?人文密切相关。
当今,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祖国大地也掀起了科教兴国的高潮。瞄准了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本单元的课文集中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这些文章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互相融合渗透,既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又兼顾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重点锁定】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
1、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激发自我的求知欲。借助图书馆或互联网,搜集、查阅有关材料,丰富自身的科学知识,掌握开展探究科学问题的方法。
2、学会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并抓住主要信息。在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
概括课文的要点,提高现代科技文的能力。
第十六课《化石吟》
(建议安排1课时)
[学法导引]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全诗共7节,可分三层。1―2是第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对亿年前神秘世界的想像。3―6节是诗的主体,具体抒写遐想的内容。第7节照应1、2节的设问。全诗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学习本诗时,要联系生物课上所学内容(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两栖类祖先、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知识);在查阅、积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调动自身的想像力,去体会诗中“沉睡亿年的石头”所说的话及内涵。科学诗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因此,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诗的节奏美、韵律美,以此激发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典型例析]
例题:说说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解析:本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美的特点。
诗的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最后一节,“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应。这样整首诗开合自如,首尾圆合,显得结构严谨。
[课时训练]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二、选词:
1、请向我一一讲述那
2、你把我的
引向远古。
3、时光在你脸上
道道皱纹。
4、黑色的躯壳
着生命的信息。
三、课文3~6节,回答下列问题:
1、“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化石里“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什么说化石留下的是“密码”?
3、“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分析诗中采用第二人称及修辞手法的作用。
四、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谁最先发现了恐龙
在英国南部的苏塞克斯郡有一个叫做刘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这位曼特尔先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特别喜爱
化石。行医治病之余,他常常带着妻子一起跋山涉水去
化石,足迹踏遍了周围有岩层山麓的沟沟坎坎。久而久之,曼特尔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采集高手。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尔先生还是照常出门去给病人看病。夫人在家里等着丈夫回来,心里总是惦记着他会不会着凉。后来,曼特尔夫人实在坐不住了,就带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门向着他出诊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条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两旁新开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层层的岩石。她习惯性地边走边观察两边新裸露出来的岩层,忽然,一些亮晶晶的东西引起了她的注意。“这是什么东西呢?”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走上前去仔细观看。哇!原来是一些样子奇特的动物牙齿化石。这些化石牙齿太大了,曼特尔夫人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牙齿。发现的兴奋使得曼特尔夫人忘记了给丈夫送衣服这件事。她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化石从岩层中取出来带回了家里。
晚些时候,曼特尔先生回到了家中。当夫人将新采集到的化石呈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惊呆了。他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
在随后不久,曼特尔先生又在发现化石的地点附近找到了许多这样的牙齿化石以及相关的骨骼化石。为了弄清这些化石到底属于什么动物,曼特尔先生把这些化石带给了法国
博物学家居维叶,请这位当时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学者给予鉴定。
说实在的,居维叶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类化石,而他读过的所有的由前辈科学家撰写的书籍和论文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这种化石。不过,居维叶还是根据他掌握的相当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做了一个判断,他认为牙齿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马的,它们的年代都不会大古老。
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大草率了。他决定继续考证。从此,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馆去对比标本、查阅资料。
两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结识了一位在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工作的博物学家,此人当时正在研究一种生活在中美洲的现代蜥蜴――鬣蜥,于是,曼特尔先生就带着那些化石来到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与博物学家收集的鬣晰的牙齿相对比,结果发现两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尔先生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化石属于一种与鬣蜥同类、但是已经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并把它命名为“鬣蜥的牙齿”。
后来,随着发现的化石材料越来越多,人类对这些远古动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我们知道所谓的“鬣晰的牙齿”这种动物实际上是种类繁多的恐龙家族的一员;它确实与鬣蜥一样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它与真正的鬣蜥的亲缘关系比起与其他种的恐龙的关系还要远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则,这种最早被科学地记录下来的恐龙的种名的拉丁文字并没有变,依然是“鬣蜥的牙齿”的意思。不过,它的中文名称则被译成为禽龙。
因此请记住:禽龙是科学史上最早记载的恐龙。同时,别忘了曼特尔这个名字以及他那位热爱大自然的妻子。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喜出望外:
2、第一节的空格中应填入哪些词语
3、第二段画线句子表明这块化石之所以能被发现的两个原因,请把你的
理由解写在下面:
4、为什么“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太草率了。”请你在文章中找出怀疑的理由。
5、我们可以从曼特尔夫妇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第十七课《看云识天气》
(建议安排2课时)
[学法导引]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如何看云识别天气的方法的科普文。作者凭自己多年的观察体验,抓住“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一特征,先从总体上指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可以看云识天气;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具体介绍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不同的云上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最后指出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及局限性。阅读本文使我们从中学到许多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学习此类文章,可以在课前收集一些资料(包括图片、影像等),加深对看云知识和
天气知识的了解,并识记一些有关天气方面的谚语,学以致用,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观象的习惯。还可以练习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巩固复习以比喻为主的修辞手法,体会这一修辞手法的妙处;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掌握和运用比喻修辞的写法。
[典型例析]
例题: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⑴、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
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⑵、出现了高层云,
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⑶、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
往往)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⑷、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
一定)的限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说明语言的理解感悟,应反复诵读加以品味。
说明文的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准确,这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在课文结尾段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了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定”、
“一般”、“可能”等一类词语,把“看天识天气”的事理作了修饰、限制,起到了准确表达的作用,更好地突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参考答案:⑴常常
[课时训练]
一、指出下列加点字注音余正确的一项是
A、峰峦(lán)
预兆(zhào)
一霎时(shà)
B、鱼鳞(líng)
绫纱(lín)
匀称(chèn)
C、弥漫(mí)
日晕(yùn)
谚语(yàn)
D、薄云(bò)
轻盈(yíng)
崩塌(bēng)
二、为下列各词分别再写出两个同义词。
三、选出不是比喻的一句是
1、高积云排列很匀称,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2、他的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3、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默中苏醒过来。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四、将下列句子有序地理顺后填在下面的方格里。
1、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2、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3、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4、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5、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6、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7、出现晚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明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的句序是:
五、仿照第一自然段的结构及所用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比较阅读,回答如下问题。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在飘空中(
)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内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然后再说说这个标点符号的作用。
2、释加点的词,并从原文找出与之相呼应的句子。
(1)姿态万千:
(2)变化无常:
3、文中的原句概括出这段话的大意,然后指出这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1)原句:
(2)作用:
4、云的特征是什么?
5、这段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6、这一段文字能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A、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B、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7、文中最后一句的“天气”能否改成“气候”?为什么?
黄山的云海更为神奇,它妙在非海,而确又似海。站在峰巅,只见烟云时而为风平浪静的汪洋,时而为浪涛汹涌的大海,时而似奔腾的急流,时而又轻柔如绢。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刹那间,它们就会全部散去,阳光一照,白云浩浩,澜翻絮涌,万道山峪沉于银涛中,真有“忽闻海中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意境,难怪郭沫若形容它是“森罗万象,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
8、此段黄山的云海,其特点是
(用一个词概括)。
9、作者黄山的云海,想像也很丰富,他把云海
10、简析文中划线句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11、比较《看云识天气》第一段和以上文段中对云的描写,在写法上它们有何相同之处?
12、打开记忆的大门,回顾一下你所积累的描写云的诗句。
第十八课《绿色蝈蝈》
(建议安排2课时)
[学法导引]
《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著名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作者先写“我”在观察昆虫,用蝉的休息引出本文的主人翁――蝈蝈;再描写户外听到的蝈蝈的叫声;最后写“我”对金属笼中的蝈蝈的观察,着重介绍蝈蝈的食性。可采用限时阅读的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课前可以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法布尔的故事,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献身科学的决心。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多处采用的拟人为主的修辞手法来抒发感情,可以反复朗读、品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和传神的语言。课外阅读《昆虫记》,能够做到细心观察身边小生灵的活动,并细致地描写出它活动的全过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典型例析]
例题:课后查阅《辞海》或《生物学》课本,查找有关蝈蝈的条目,然后与本文比较,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本文的笔法特点。
解析:本题意在通过对比,让大家感受法布尔生动活泼的方法。同时,查找资料对比的过程也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参考答案:
⑴本文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⑵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因此在语言的表达上尽量生动感人,如,“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这些语言都很传神。
⑶拟人手法的运用,像“蝈蝈在窃窃自语”“蝈蝈酷爱甜食”“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处在一起的”等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自然亲切,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富有文学笔法,增强了可读性。
[课时训练]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二、请在下面各句中的一个错别字下面划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1、让我们远离渲嚣去倾听,去沉思吧。
2、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斤斤有味,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
3、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
4、在梧桐树浓密的枝叶里,突然发出哀呜似的短促而尖锐的叫声。(
三、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
2、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
3、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有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姐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经。
4、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四、将下列句子正确的排列顺序填在方格里。
1、它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天气炎热时尤其如此。
2、我投入一片梨,一只蝈蝈立即占住它。
3、这样一个接着一个,所有的蝈蝈都能品到一口美味。
4、自私心是到处存在的。
5、谁要是咬这块美味的食物,出于忌妒,它便踢腿把对方赶走。
6、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7、吃饱了,它便让给另一只蝈蝈,这时它变得宽容了。
正确的语序是:
五、简析下列句子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2、蝈蝈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3、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4、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蝈蝈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如下问题。
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
)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
)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
)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
)。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1、给句中的空格选择合适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
)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
),理由:
(2)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
)蝉,而蝉则惊惶失措地飞起(
A、追赶、逃跑
B、追捕、躲避
C、追击、避让
D、追捕、逃窜
),理由:
2、“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作者把谁比作鹰,把谁比作云雀,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
3、在这一段文字里作者赋予了蝈蝈以人的什么品质?请你也选择一种动物,看看可以赋予它什么品质?
4、抄写2―3句既能表现蝈蝈的品质,又是你最喜欢的句子。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表达。
(二)蛛蜘
⑴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天空突然下了一阵不算小的雨,夹带着风,一下子就把我窗前的那些盆花,淋得面目全非。泥水从花盆里向外溢,使铺着花砖的走廊,溅上了许多,也使原来十分清洁的小园子,立刻呈现出一幅肮脏不堪的样子。
⑵我提了一桶水,正想冲洗一下走廊。突然,在靠墙的地方,我发现了一只蜘蛛,它挺着鼓鼓的肚皮,正十分吃力地、从污染着泥水的地面上朝着干燥的地方爬。看到蜘蛛,我本能地有一种厌恶的感觉,便抬起脚来,想把它踩死。
⑶我之所以讨厌蜘蛛,是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它都会张起网来捕捉小虫。在窗棂上,在屋檐下,甚至于屋里的吊灯上面,大蜘蛛张着大的网,小蜘蛛张着小的网,蛛网上挂着小虫的残骸。无论是怎样整洁的房子,一有了蛛网,就会令人生厌,令人觉得这个屋子里的主人不勤于打扫。可是那些蛛网,常常在头一天清除,第二天又出现了;它们是那样勤于和人缠斗,好像永远都除不掉,打不散似的。因此,每当我拿了扫帚,或是竹竿,清理隐藏在角落里的蛛网时,总是生气地想把它们赶尽杀绝。
⑷我抬起脚来,心想,这一回,这只落难的蜘蛛是死定了;而它似乎也知道自己正面临生死关头。它略一迟疑,便拼命地挣扎着,艰难地向墙角里爬。
⑸不知是一种什么意念,我抬起的脚竟没有踩下去。我看到它那样惊恐,那样吃力的爬着,顿然萌生了恻隐之心。我很快地挪开了脚,怔怔地注视着它,对于自己想弄死它的念头,反而感到不安起来。
⑹我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平时,连一只小蚂蚁都不愿意随便加以伤害,何况是一只正在困难中挣扎的蜘蛛呢?
⑺它奋斗的意志,是那样坚忍,单凭这一点,我便不该有伤害它的心理。无论如何,蜘蛛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虽然它不受人们的重视,可是它也应该有生存下去的权利。不是吗?它到处结网,原是和我们人类一样,只是为了经营生活,我怎能够对它心存厌恶呢?于是我找来一根竹竿,把它从地面挑起来,送到干燥的地方。我这个举动,起先一定使它大为惊恐,它一定以为自己是死定了,可是等我把它放到干净的地方,它又似乎有点迷惑起来的样子。我好像觉得它回过头来,奇怪地望着我,似乎是怀着感激的心情,然后便安稳地爬走了。我静静地看着它爬走的背影,那神态,使我心中忽然感到无比的舒泰。
⑻夏天的雷雨是短暂的。雨过天晴后,空气特别清新,闷热也消散了。尤其到了傍晚,更是分外清纯美丽。那时候晚霞映照着我的屋子,走廊上洒满淡淡的金黄。我怀着满心的喜悦,站在走廊上欣赏着这难得的傍晚景致。
⑼突然,我抬起头来,看到屋檐下又新结了一个蜘蛛网。蛛网在夕阳的光辉映照下,是那样明显:那织着多角形的网,由疏而密;有着鼓鼓的肚皮的蜘蛛,坐在中央,它偶尔动弹一下,蛛网便在夕阳中微微晃动,显示出那是一个多么安适而优美的处所。
⑽我凝神注视着蛛网,心中想着,不知道这只蜘蛛是不是就是我本来想要把它弄死的那一只?如果是,那它真是够幸运了。它原该死在我的脚下,却由于我一时的怜悯,使它得以逃生。也就因为这个缘故,我现在对于蜘蛛,反而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它。其实,蜘蛛织的网,点缀在屋檐下,只要你肯用另一种眼光,从某种角度去欣赏,它将会是一幅最原始而且优美的图画呢。
⑾不知道为什么,我以前只看到蜘蛛会令我讨厌的一面,从没有发现它也有可爱的一面呢?它那不屈不挠的精神,那巧妙地织成的网,在满天晚霞的衬托下,是多么动人啊!大自然里隐藏着纯洁和恩惠,我竟然都把它给忽略了。直到这一刻,我才深深地领悟到:原来,太阳、风雨、草叶、昆虫……全都是造物者为了愉悦我们而安排和使其存在的,问题只是看我们持什么样的心情和角度去欣赏,如何去发现和爱惜它罢了。
5、文章记叙了作者对蜘蛛态度的变化过程:
⑴最初我对蜘蛛的态度怎样?为什么会有这种态度呢?
⑵后来我对蜘蛛萌生恻隐之心,并把它送到干燥的地方,是由于我看到它
6、它略一迟疑便拼命地挣扎着,艰难地向墙角里爬”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反映了蜘蛛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7、第⑺段写作者看到蜘蛛“奋斗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忍”,便产生了“不该有伤害它的心理”,并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作者认为
8、第⑺段写我静静地看着它爬走的背影,爬走的神态时,心中忽然感到无比的舒泰,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情?
9、作者对蜘蛛结网的看法前后不同,第⑺段中表现作者对蜘蛛结网看法发生改变的一句是
10、第⑽段中“只要你用另一种眼光”一句中的“另一种眼光”的眼光是指
11、用另一种眼光去看,会发现蜘蛛有可爱的一面,作者认为蜘蛛的可爱表现在:它有
的精神,它织成的网
12、第⑾段中的“直到这一刻,我才深深地领悟到”一句中,“这一刻”指的是
    时刻,“我”深深领悟到的内容是
第十九课《月亮上的足迹》
(建议安排1课时)
[学法引导]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文。课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船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并指出登月活动的重大意义,这一创举将人类登月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从而激发了读者探索科学的兴趣。
本文侧重于记叙,按时间顺序展开,详细地叙述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此次登月是宇航事业的里程碑,引出下文,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接着具体记叙登月经过;最后总结登月的重大意义。尝试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获取课文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从网上或图书馆查找有关人类登月的资料,并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的奥秘”,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自主研究的学习能力。
[典题例析]
例题一:文章中详细记叙了登月过程,试用最简洁的话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参考答案: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答题时须扣住这一点,语言简洁即可,基本过程是:进入指令舱→飞船发射→进入预定轨道→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与飞船脱离开始降落→登月舱登月→阿姆斯特朗登月→树立登月纪念碑并完成试验→飞船与登月舱对接→飞船成功返回地球。
例题二:找出课文叙述中议论性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辨识与应用
表明观点或看法的句子即为议论性句子,在记叙文中恰当穿插一些议论的句子,可
以起到深化理解、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第四段中作者写道:“一个伟大时代就要来到了……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再比如第11段中:“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这种记叙中加议论的写法是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要点。
[课时训练]
一、选出正确的答案,将字母填在括号内。
1、下列加点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观测( cè )
泯灭( mǐn )
发酵( xiào )
B、啜泣( chuò ) 小憩(
飞跃( yuè
C、铁锹( qiāo)
海域( yù
卓越(zhuō )
潜行( qián )
D、干涸( gū )
梦寐( mèi )
畅谈( chàng )
轨道( guǐ)
2、选择下列词语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
3、下面标点符号不恰当的一项
A、爸爸的同事们称我“小广东,”也有的叫我“亚非拉,”那是因为我皮肤黑的缘故。
B、儿子很兴奋地拥入我的怀抱,又拥入妻的怀抱,欢呼:“小龟找到爸爸妈妈啦――”
C、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待人要诚实,不说假话,不说空话;写作,也要诚实,不说假话,不说空话。
D、学会观察是很重要的,因为文章是客观事物(包括思想感情)的反映。
4、从《新华字典》中查字,查法完全正确的一项
A、“戮”和“辔”两字,按部首分别查“
”部和“口”部;按音序分别查“L”部和“P”部。
B、“舐”和“敛”两字,按部首分别查“舌”部和“
”部,然后按笔画分别查三划和七划。
C、“ 亘”和“六”两字,按音序分别查“G”部和“L”部,按部首分别查“一”和“、”部。
D、“屑”和“宵”两字,按部首分别查“尸”和“
”部;按音序都查“X”部。
5、下列词语全部属于褒义词(不含中性词)的一组
6、下列各句中没有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的是
A、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
B、“土星五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
C、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行驶。
D、这一小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二、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昂首挺立:
3、可望而不可即:
三、请把重新调整后句子的顺序填在下面方格里。
1、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3、飞船进入大气层,回到地球。
4、登月舱打开舱门。
5、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间点,向月球进发。
6、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7、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8、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9、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10、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正确的顺序是:
四、阅读两篇语段,回答如下问题:
(一)地勤人员对火箭作了极为仔细的检查,情况一切正常。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计算机开始自动工作。自动点火装置点燃了点火器,“土星5号”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此时,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二三两级火箭继续上升。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电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此刻,“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月亮和地球距离的中间点,19日晚上8点33分,又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这个引力的静止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这一点上引力平衡。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1、第一段文字记叙了(
),是按照(
)的顺序写的,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
)――点火发射――火箭加速――(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
2、为什么交待时间精确到秒?
3、简析“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的表达效果。
4、飞船的速度是很快的,为什么“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中用“缓缓”一词,是否矛盾?
5、用波浪线划出第二节中描写的句子,如果把它们改为平实的描写,效果有什么不同?
(二)月亮:地球的刹车
对于生命的自然状态来说,地球的动态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当人类诞生以后,过分的星球动荡将会是灾难。试想,如果到处是火山,是海啸,
是山崩地裂,人类将会为此而疲于奔命,将会终日生活在极度惊恐之中。
然而,我们的运气的确很好,地球有一个刹车装置,它把地球的动态逐渐地从一个很快的转速减缓到较慢的转速,这就是月亮。月亮的引力对地球的动态默默施加了四十多亿年的影响,在四十多亿年的时间里,降低了地球一半左右的旋转速度,从每天大约10个小时的昼夜交替,渐变为后来的24小时。细算一下,平均每天减少0.02秒。这是一个极小的数字,却是极重要的数字。这个数字既不能大,也不能小。大了,就会使地球的转速降低得太多,不利于地球的动态;小了,就是刹车动力不够。
人们不知道月亮到底是怎么来的,几种分析都不够圆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月亮,地球的环境将不如现在这么美好。因为很多学者认为,是月亮的存在使地球的旋转姿势稍有偏斜,因此就有了季节的区分。但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数字意义上的论证,因为火星虽然没有与这么大的“月亮”为伴,火星的旋转姿势却和地球一样,也是偏斜的。当然,月亮在夜晚起到的照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没有电灯的远古时期,月亮比今天要显得亮得多。但是,月亮真正的作用似乎是为人类的文明做准备。它曾经离地球只有10万公里,30亿年前看起来要比现在大一倍。如果那时已经有了智慧生命,估计眼神好的人都能看见月亮表面较大的环形山。
月亮的存在使地球转速减慢,而地球转速的减慢也减弱了地球对月亮的控制,于是月亮也在一点点地远离地球。地球不断地减慢转速和月亮不断地离开地球是以往地月史中最重要的互动关系,而这种关系到人类出现后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现在地球的一天是24小时,这使我们都有一个温馨的漫漫长夜,有着不必时刻警惕灾难警报的安详睡眠,有着不断升值的房地产生意。月亮送给我们人类的真正礼物就是自有地球这颗行星以来最稳固的地壳。
①除了对我们生活的关照,月亮还是我们认识太阳及宇宙的非常出色的不可替代的工具。月亮逐渐离开地球至今,月亮的月面直径与太阳的视觉直径完全一致,因此,发生日食时,人们就可以通过月亮对太阳的遮挡来仔细观测太阳。如果没有月亮造成的日食,人们对太阳的认识恐怕还要延迟很多年。人们之所以能够在50年代应用核聚变发明氢弹,其中的部分原因也许和月亮的存在有关系,因为氢弹的发明是从太阳的能源机制中获得了启发的。氢弹的发明对人类是一个威胁,它警告人类不要自己毁灭自己。②实际上,一个注定要彻底毁灭整个人类的东西一旦被制造出来,人类反而有了前所未有的理智。有趣的是,直到现在,人类已经有了超过50年的世界范围的和平,而从理论上说,人类现已具有在地球转完一圈之前就彻底毁灭自己的能力。
月亮通过大海的韵律制动地球,这很有意思。地球上的水居然是美妙的刹车媒介,海洋的潮涨潮落就是对地球转动能量的抵消。最终,这些水会使地球失去月亮,因为海洋的潮汐将更多地降低地球的动能,这样就会继续减少约束月亮的引力。按照这个程序,月亮大约会在10亿年之后彻底脱离地球。但是我们相信,那时人类已经可以以高度的文明来控制这种事情,至少月亮必将是地球的土地的延伸,人类也一定有办法保持月亮和地球的亲密状态。
月亮是离地球最近的一天体,它的存在给了人类一个可以突破地球这颗行星的机会。毋庸置疑,人类已经把登上月球当做文明的最高成就之一。这的确是自生命从海洋爬上陆地以来的最重要的事件。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人类对自己星球的超越都是非凡的壮举,而不是因为月亮离我们只有38万公里,所以这种壮举才得以实现。除了月亮,离我们最近的就是火星或者金星,然而它们也是在5000万公里以外。如果没有月亮,人类登上外星的计划和豪迈,将至少推迟六十多年。
6、“地球的动态”是指第一节中的
7、第二节中,为什么说这0.02秒是个极小的数字,也是个极重要的数字?
8、你同意第三节中“季节区分”的说法吗?为什么?
9、 第三节中“月亮真正的作用似乎是为人类的文明做准备”一句照应下文哪些事情?
10、划线句①的结构作用是
11、你怎样看划线句②所提出的看法?
12、你认为人类何时能登上除月球以外的其他星球?为什么?
13、第六节中“那时人类已经可以以高度的文明来控制这种事情。”你预测人类是如何控制的呢?写出设想。
文 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j.Co m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年级上册地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