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朗读读本 赵法生哪有卖

乡村儒学讲堂见闻:黄发垂髫同行作揖礼 共颂弟子规
  6月21日,乡村儒学讲堂开课的日子,位于尼山脚下的圣源书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颜炳罡为村民学生讲课。 杨晓卫 摄
  6月21日,乡村儒学讲堂开课的日子,位于尼山脚下的圣源书院,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颜炳罡引导下,“学生”们向至圣先师孔子作揖。 杨晓卫 摄
6月21日,“山东乡村儒学现象”座谈会在泗水尼山圣源书院召开。杨晓卫摄
  中新网泗水6月21日电 (杨晓卫)“作揖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礼节,两手抱拳高拱,慢慢弯下身子弯,向人敬礼,表示尊敬……”21日是乡村儒学讲堂开课的日子,位于尼山脚下的尼山圣源书院,近百位“学生”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颜炳罡的引导下向孔子行作揖礼。
  泗水县圣水峪镇北东野村村民唐建娥学着老师的样子,表情肃穆站立,把双手举到齐眉又深深弯下,连续重复四次,听到老师宣布“礼成”,唐建娥和一同来的乡亲相视一笑。乡村儒学讲堂2012年底开设以来唐建娥只要有时间就会到儒学讲堂来听课,上周因为麦收没听成,她有些遗憾。
  “我们都喜欢听,来这里能学‘文化’,老师讲的孝顺老人,家庭和睦都是我们用得到的。”年过半百的唐建娥一直对自己的小学文化水平耿耿于怀,每两周一次的乡村儒学讲堂她放在了心上,“有老师讲课,有唱歌还有表演节目,比看电视好,俺都喜欢听,领着孩子来的,掺着老人来的都有。”
  在椿树沟村的乡村儒学讲堂,远远地就听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的读书声,记者在这个课堂上看到,教室里座无虚席,六旬老人和五岁儿童都有,几位壮男子站在教室最后,所有人手里都捧着《弟子规》大声诵读。
  第一次开设乡村儒学讲堂时,泗水县圣水峪镇北东野村支部书记庞德海也很担心村民们“不感兴趣,没人听”。但牟钟鉴、刘示范、张践、颜炳罡、赵法生等文化学者的话打动了他。“教授们说咱们这个地方是孔老夫子的家乡,脚下的路孔老夫子小时候也踩过。咱们这里的人要懂礼貌要孝顺要和睦。”庞德海回忆到,起初为吸引村民听课,书院会给村民发小礼品,后来没有礼品每次也有近百人自觉来学习。
  乡村儒学讲堂的形式很快在圣水峪镇推广开。据粗略统计,一年多来,乡村儒学讲堂仅在圣水峪镇举办76场,听众2.3万余人次。
  庞德海真切地感受到了村民的变化,打架的没了,偷盗的少了,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好几对多年不和睦的婆媳有说有笑,还有多年没人管的老人提前收到了儿女们的赡养费。
  北东野村的现象不是个例,当日在尼山圣源书院举办的“山东乡村儒学现象”座谈会上,来自聊城茌平县韩屯镇道德学校的校长刘庆涛和潍坊青州市弥河镇张家洼村支部书记张永护分别讲述了他们类似的经历,因为向基层村民讲授传播儒家文化,当地的民风焕然一新,呈现出一派婆媳友好,邻里和睦的景象。
  “‘山东乡村儒学现象’的出现是山东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源地的显现。”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尼山圣源书院荣誉院长牟钟鉴认为,如果长期用儒家道德教化人肯定会有好的效果,但他“没想见效这么快”。牟钟鉴认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要将儒学发扬光大,精英儒学和乡村儒学缺一不可。
  在北京大学儒学院副院长干春松看来,儒学的生命力不仅存在于精神生活中,也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乡村儒学是儒学发展的新契机。但他同时提出,“儒学的生命力在乡村,但其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城市”。山东要成为儒学发展新领域的领跑者必须做出更多思考和探索实践。
  作为乡村儒学讲堂的发起人之一,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尼山圣源书院执行院长颜炳罡有更长远的打算,“未来我们还会讲《论语》《孟子》,也会讲家风家训,我们要让尼山圣源书院成为最受人尊敬的书院,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从这里流淌出去。”(完)
责任编辑:AP017
互动评论加载中…
本日点击排行榜
本日评论排行榜
24小时点击排行榜
热线:020-
频道信箱: news#(#改为@)当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追求:教授学者扎根乡村传播儒学-社会新闻-东方网
&&&新闻热线:021-
当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追求:教授学者扎根乡村传播儒学
原标题:当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追求:教授学者扎根乡村传播儒学
  原标题:当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追求:教授学者扎根乡村传播儒学
  齐鲁网济南9月6日讯(山东台李玲孔凡兵济宁台梁凤祥)在济宁泗水县圣水峪镇,几乎每个村民都能背诵一两句儒学经典,浓厚的学习氛围改变着这里的乡风民俗,这一切都得益于乡村儒学讲堂的普及,而发起乡村儒学讲堂的教授和学者,他们扎根乡村传播儒学,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今天起,本台推出《当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追求》系列专栏,今天播出第一集《小山村里的儒学讲堂》。
  “弟子规,圣人训……”还没走进小官庄村,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联播》记者,远远地就听到了读书声。村里这个不大的儒学讲堂教学点,虽然才刚刚设立,但每次开课都挤满了村民。
  说起教学的内容,村民连称“讲得好,有道理”。泗水县圣水峪镇小官庄村书记汤金金告诉记者,现在自己觉得这个讲堂都有点建小了,以前村里找几个村民商量点事找个村民代表都很难,现在每回开课少则七八十口人,今天达到了一百二十多口。
  圣水峪镇是孔子故里,也是尼山书院所在地。2012年底,中国社科院的赵法生和山东大学的颜炳罡等儒学研究者到这里考察,他们却失望地发现,说是圣人故里、儒学发源地,可这里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不仅少见,道德失范现象反而严重。为了重建被破坏的乡村文化,他们在书院开办了第一个乡村儒学讲堂。
  中国社科院儒学中心副主任赵法生回忆,自己头几次组织颇费了一些麻烦,为了吸引大家,甚至每次都给村民发放小礼品,“现在来听课的你也看到了,老人多,妇女多,孩子多,可以说三多。这里边好多人属于没文化的,要跟他们讲,确实说比给城里人讲要更麻烦一些。”
  从村民生活琐事入手,赵法生他们用自费编写的教材,来更好地帮助村民们学习。如今,在最早设立讲堂的北东野村,村民们除了参加每两周一次的儒学讲堂,还自己组织了学习小组。
  圣水峪镇有60个行政村,现在村村都办起了儒学讲堂,志愿来授课的学者也越来越多。他们来自全国十几家高校和儒学研究机构,讲课用的是周末和假期时间,路费也是自己掏。一开始,赵法生每月来两趟,今年,他把近一半的时间都用在这里。
  赵法生表示,儒家的学问是知行合一的学问,儒家知识分子责无旁贷的要走出校门,“深入到群众当中,和群众打成一片”。
  原标题:当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追求:教授学者扎根乡村传播儒学
  稿源:人民网
  作者: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当前位置:&>&&>&
  牟钟鉴  尼山圣源书院秘书长赵法生先生所注《弟子规读本》,是一本优秀的立德树人的蒙学教材。在推广中华经典文化活动中,这本读物颇适合在民间的乡亲和青少年使用,而事实上赵先生已经在书院乡村讲堂上使用了,并且收到可喜的成效。赵先生做事十分认真,不满足已有的注解,在综合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解释,对已写好的读本多次进行修改补充,使其臻于完美,遂有今日的新貌,令我钦佩。  《弟子规》是清朝以近有广泛影响的蒙学读物,与《三字经》、《千字文》等相配合,在推动民间礼义文明和儿童德育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步克服文化自卑心理和文化偏激情绪,提高了文化的自信和自觉,认识到以孔子代表的儒家为主干和底色的中华德性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精神纽带,必须把它的精华发扬起来,传承下去,并汲取世界文明成果,重建中华礼仪之邦、道德之国,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有儒家学术文化的开拓,又要有儒家经典文化的普及,而普及儒学就要在民间开展经典诵读和践行活动,《弟子规》便是适宜此项事业的读物,因而这些年它在社会上受到广泛欢迎,迅速流传。  正如赵先生在读本前言中所指出的,《弟子规》来源于《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段话,“可以视为孔子的教学大纲”,包括了孝悌、忠信、仁爱、恭谨等儒家做君子的主要功夫,又将君子行为规范一一列出,“具体而详尽,不离生活本身,紧扣人伦日用”,是现今国民教育最为紧缺和重要的礼仪素养。扩大而言,中国人长期偏执地反传统,其结果是社会上下普遍不知礼仪为何物,导致了思想散乱、行为失范、道德滑坡,这一成为不争的事实,引起人们的忧虑。因此,作为现代的中国人,都需要很好补一补中华美德这门课,而《弟子规》是非常好的入门书,如能将这本书认真读一读,将是十分有益的。  赵先生的读本有这样几个鲜明特色。第一,在体例上显得较为完备。读本有前言、概要、注解及解释、拼音等,很方便当今初读《弟子规》的人正确诵习、准确理解文本的原意和精要。具体而言,前言简要介绍《弟子规》的宗旨和重要性;在每一章的开头,概括介绍本章的主题;在每一小节的后面,有注解(针对文言难字)、有翻译、有解说;另外每个字皆注有汉语拼音,利于正确发音和阅读。第二,努力做到注解和白话译文的准确简洁。这样既扫除了阅读的障碍,言之有据又明达通畅,又避免了烦琐的考证,非常适应通俗读物的要求。它看起来是一本普及性小册子,却能做到以简驭繁,可谓厚积薄发,其中蕴含着作者以往研究经典的学术积累,非专心致志者不能为也。第三,把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且努力使之积极地作用于现代生活,古为今用。例如每一小节的解说,不仅深入到文字背后揭示要义,而且紧密联系今日生活中突出实例,作精妙的发挥。因此《弟子规读本》既有中华传统的根基,又能进入到现实社会中来,凸显了它的当代价值,使读者感到亲切、生动,每一节都与当下人生息息相关,发人深省。第四,读本解说实现了感性和理性的高度统一。读本带有作者独特的生活感悟的印记,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感受,更渗透了作者的具有创新性的理性思考,是作者在文化问题上长期探索和反思的智慧结晶。他把《弟子规》讲活了,说到了人们心坎上,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另外作者澄清了一些历来对《弟子规》的偏见、误读和浅读,使它的内在精粹得到更深入地发掘和准确诠释,能够在当今道德建设中更好地发挥正能量。  作者本着知行合一的理念,以奉献大众的精神,近年来不辞辛苦,协同书院同道,深入乡间,在尼山脚下的圣域讲儒学,使儒家文明在这里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接。这有力地实践了尼山圣源书院“明德弘道,博学笃行”的院训,体现了“扎根尼山,胸怀全国,面向世界”的宗旨。这一义行正在改变着乡间道德面貌,不断获得当地干部群众的认同和社会人士的广泛赞许,重新展示出中华礼义文明的勃勃生机。我相信并期望,学者们在圣源尼山推广民间儒家文化,包括讲授《弟子规读本》,不仅能够造福当地,还会泽及周边,并通过典型示范,逐渐把中华文明传布到更远的地方。是为序。    牟钟鉴: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志在光大儒学,于2012年获得“孔子文化奖”。  (编者注:赵法生先生的《弟子规》读本,将在下期开始陆续刊出)
本文相关新闻《弟子规读本》序-
  热点标签:秋季养生  冬季养生  春季养生  菠萝  草莓 
葡萄  排骨  广场舞  火龙果
在些输入您的关键字
《弟子规读本》序
时间: 01:34:48
  牟钟鉴  尼山圣源书院秘书长赵法生先生所注《弟子规读本》,是一本优秀的立德树人的蒙学教材。在推广中华经典文化活动中,这本读物颇适合在民间的乡亲和青少年使用,而事实上赵先生已经在书院乡村讲堂上使用了,并且收到可喜的成效。赵先生做事十分认真,不满足已有的注解,在综合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解释,对已写好的读本多次进行修改补充,使其臻于完美,遂有今日的新貌,令我钦佩。  《弟子规》是清朝以近有广泛影响的蒙学读物,与《三字经》、《千字文》等相配合,在推动民间礼义文明和儿童德育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步克服文化自卑心理和文化偏激情绪,提高了文化的自信和自觉,认识到以孔子代表的儒家为主干和底色的中华德性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精神纽带,必须把它的精华发扬起来,传承下去,并汲取世界文明成果,重建中华礼仪之邦、道德之国,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有儒家学术文化的开拓,又要有儒家经典文化的普及,而普及儒学就要在民间开展经典诵读和践行活动,《弟子规》便是适宜此项事业的读物,因而这些年它在社会上受到广泛欢迎,迅速流传。  正如赵先生在读本前言中所指出的,《弟子规》来源于《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段话,“可以视为孔子的教学大纲”,包括了孝悌、忠信、仁爱、恭谨等儒家做君子的主要功夫,又将君子行为规范一一列出,“具体而详尽,不离生活本身,紧扣人伦日用”,是现今国民教育最为紧缺和重要的礼仪素养。扩大而言,中国人长期偏执地反传统,其结果是社会上下普遍不知礼仪为何物,导致了思想散乱、行为失范、道德滑坡,这一成为不争的事实,引起人们的忧虑。因此,作为现代的中国人,都需要很好补一补中华美德这门课,而《弟子规》是非常好的入门书,如能将这本书认真读一读,将是十分有益的。  赵先生的读本有这样几个鲜明特色。第一,在体例上显得较为完备。读本有前言、概要、注解及解释、拼音等,很方便当今初读《弟子规》的人正确诵习、准确理解文本的原意和精要。具体而言,前言简要介绍《弟子规》的宗旨和重要性;在每一章的开头,概括介绍本章的主题;在每一小节的后面,有注解(针对文言难字)、有翻译、有解说;另外每个字皆注有汉语拼音,利于正确发音和阅读。第二,努力做到注解和白话译文的准确简洁。这样既扫除了阅读的障碍,言之有据又明达通畅,又避免了烦琐的考证,非常适应通俗读物的要求。它看起来是一本普及性小册子,却能做到以简驭繁,可谓厚积薄发,其中蕴含着作者以往研究经典的学术积累,非专心致志者不能为也。第三,把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且努力使之积极地作用于现代生活,古为今用。例如每一小节的解说,不仅深入到文字背后揭示要义,而且紧密联系今日生活中突出实例,作精妙的发挥。因此《弟子规读本》既有中华传统的根基,又能进入到现实社会中来,凸显了它的当代价值,使读者感到亲切、生动,每一节都与当下人生息息相关,发人深省。第四,读本解说实现了感性和理性的高度统一。读本带有作者独特的生活感悟的印记,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感受,更渗透了作者的具有创新性的理性思考,是作者在文化问题上长期探索和反思的智慧结晶。他把《弟子规》讲活了,说到了人们心坎上,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另外作者澄清了一些历来对《弟子规》的偏见、误读和浅读,使它的内在精粹得到更深入地发掘和准确诠释,能够在当今道德建设中更好地发挥正能量。  作者本着知行合一的理念,以奉献大众的精神,近年来不辞辛苦,协同书院同道,深入乡间,在尼山脚下的圣域讲儒学,使儒家文明在这里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接。这有力地实践了尼山圣源书院“明德弘道,博学笃行”的院训,体现了“扎根尼山,胸怀全国,面向世界”的宗旨。这一义行正在改变着乡间道德面貌,不断获得当地干部群众的认同和社会人士的广泛赞许,重新展示出中华礼义文明的勃勃生机。我相信并期望,学者们在圣源尼山推广民间儒家文化,包括讲授《弟子规读本》,不仅能够造福当地,还会泽及周边,并通过典型示范,逐渐把中华文明传布到更远的地方。是为序。  牟钟鉴: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志在光大儒学,于2012年获得“孔子文化奖”。  (编者注:赵法生先生的《弟子规》读本,将在下期开始陆续刊出)更多精彩:,,,,,http://www.cq8844.netacecac342ff74a2ff0658f9
 相关新闻
外链代发加QQ: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医通无忧网乡村儒学讲堂见闻:黄发垂髫同行作揖礼 共颂弟子规_播报天下_贵阳网_贵阳新闻网
乡村儒学讲堂见闻:黄发垂髫同行作揖礼 共颂弟子规
6月21日,乡村儒学讲堂开课的日子,位于尼山脚下的圣源书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颜炳罡为村民学生讲课。次开设乡村儒学讲堂时,泗水县圣水峪镇北东野村支部书记庞德海也很担心村民们“不感兴趣,没人听”。
6月21日,乡村儒学讲堂开课的日子,位于尼山脚下的圣源书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颜炳罡为村民学生讲课。 杨晓卫 摄
6月21日,乡村儒学讲堂开课的日子,位于尼山脚下的圣源书院,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颜炳罡引导下,“学生”们向至圣先师孔子作揖。 杨晓卫 摄
6月21日,“山东乡村儒学现象”座谈会在泗水尼山圣源书院召开。杨晓卫摄
中新网泗水6月21日电
(杨晓卫)“作揖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礼节,两手抱拳高拱,慢慢弯下身子弯,向人敬礼,表示尊敬……”21日是乡村儒学讲堂开课的日子,位于尼山脚下的尼山圣源书院,近百位“学生”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颜炳罡的引导下向孔子行作揖礼。
泗水县圣水峪镇北东野村村民唐建娥学着老师的样子,表情肃穆站立,把双手举到齐眉又深深弯下,连续重复四次,听到老师宣布“礼成”,唐建娥和一同来的乡亲相视一笑。乡村儒学讲堂2012年底开设以来唐建娥只要有时间就会到儒学讲堂来听课,上周因为麦收没听成,她有些遗憾。
“我们都喜欢听,来这里能学‘文化’,老师讲的孝顺老人,家庭和睦都是我们用得到的。”年过半百的唐建娥一直对自己的小学文化水平耿耿于怀,每两周一次的乡村儒学讲堂她放在了心上,“有老师讲课,有唱歌还有表演节目,比看电视好,俺都喜欢听,领着孩子来的,掺着老人来的都有。”
在椿树沟村的乡村儒学讲堂,远远地就听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的读书声,记者在这个课堂上看到,教室里座无虚席,六旬老人和五岁儿童都有,几位壮男子站在教室最后,所有人手里都捧着《弟子规》大声诵读。
第一次开设乡村儒学讲堂时,泗水县圣水峪镇北东野村支部书记庞德海也很担心村民们“不感兴趣,没人听”。但牟钟鉴、刘示范、张践、颜炳罡、赵法生等文化学者的话打动了他。“教授们说咱们这个地方是孔老夫子的家乡,脚下的路孔老夫子小时候也踩过。咱们这里的人要懂礼貌要孝顺要和睦。”庞德海回忆到,起初为吸引村民听课,书院会给村民发小礼品,后来没有礼品每次也有近百人自觉来学习。
乡村儒学讲堂的形式很快在圣水峪镇推广开。据粗略统计,一年多来,乡村儒学讲堂仅在圣水峪镇举办76场,听众2.3万余人次。
庞德海真切地感受到了村民的变化,打架的没了,偷盗的少了,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好几对多年不和睦的婆媳有说有笑,还有多年没人管的老人提前收到了儿女们的赡养费。
北东野村的现象不是个例,当日在尼山圣源书院举办的“山东乡村儒学现象”座谈会上,来自聊城茌平县韩屯镇道德学校的校长刘庆涛和潍坊青州市弥河镇张家洼村支部书记张永护分别讲述了他们类似的经历,因为向基层村民讲授传播儒家文化,当地的民风焕然一新,呈现出一派婆媳友好,邻里和睦的景象。
“‘山东乡村儒学现象’的出现是山东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源地的显现。”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尼山圣源书院荣誉院长牟钟鉴认为,如果长期用儒家道德教化人肯定会有好的效果,但他“没想见效这么快”。牟钟鉴认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要将儒学发扬光大,精英儒学和乡村儒学缺一不可。
在北京大学儒学院副院长干春松看来,儒学的生命力不仅存在于精神生活中,也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乡村儒学是儒学发展的新契机。但他同时提出,“儒学的生命力在乡村,但其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城市”。山东要成为儒学发展新领域的领跑者必须做出更多思考和探索实践。
作为乡村儒学讲堂的发起人之一,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尼山圣源书院执行院长颜炳罡有更长远的打算,“未来我们还会讲《论语》《孟子》,也会讲家风家训,我们要让尼山圣源书院成为最受人尊敬的书院,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从这里流淌出去。”(完)
责任编辑:
贵阳市直部门 积极响应党员的志愿服务工作 筑城广场擂台赛朗诵演讲大赛&61名市民比口才
广场舞:考验公众理性还是管理智慧? “代客扫墓”为何遇冷?
有驯养繁育证,没办运输证,带着猴子去外地表演就是犯罪—“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罪”?河南 ...[]
昨日,记者从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我省社保缴费基数有所调整,原本最低要缴纳上一年度全省 ...[]
Copyright &
Gywb, All Rights Reserved
贵阳网 版权所有
黔ICP证03060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黔)字第80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弟子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