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感觉走就让这首歌歌与秘密法则有关吗?为什么当年还禁播了就让这首歌歌呢

生于七十年代(送与闯而立奔不惑的一代)
七十年代人的集体画像
  ●[1970年生]
  因为踩到了一点尾巴,所以对“文革”有点淡漠的记忆,说不上喜欢,也不是特别讨厌。接受理想化的东西多一点,对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充满向往;喜欢看抓阶级敌人和特务和连环画;早期看过的电影有《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等;上中学时女排“六连冠”,对女排里的姑娘们的名字非常熟悉,找女朋友喜欢梳着梁艳一样马尾辫的纯情女生;没见过很有风韵的女明星,崇拜的影星是巩俐,因为巩俐的身上有乡下女孩的纯朴劲儿;不少人已成为单位领导决策层人物;混得不太如意的人也开始被后来者尊敬地称为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大多数已婚,正是生儿育女的主力,在街道大妈们的视线里出现的机会最多。
  ●[1971年生]
  他们是唱着“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首歌上的小学,后来被改唱为“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元钱,把它交到妈妈手里边”;《少林寺》热播,引起习武热,产生过出家习武的念头,后来一些人开了武校;女的挺喜欢冯程程,对许文强爱得要命;男的看《霍元甲》挺上瘾,但穿着多喜欢中山服,后来很多人戴许文强的礼帽和白围巾;上中学时爱抄歌,制成“歌本”并贴上女明星的照片收藏,这个习惯后来影响了之后两年出生的人;对1990年亚运会的盛况津津乐道;爱看《围城》这部电视剧。钱钟书式的幽默成为时尚,跟父母爱看《渴望》形成鲜明对比;上大学要军训了,言必提老山英雄,唱《血染的风采》。
  ●[1972年生]
  改革开放的初步成果开始在他们的生活里体现出来,不仅经常提到学习雷锋好榜样,还在作文里经常引用张海迪的例子;万元户开始受到重视,也是很多人的奋斗目标,但现在他们好多人早不止这个数了;大部分城市出生者已经是独生子女了,一些因超生而被罚款的孩子经常起“李二百”或“苏三白”这样的名字;是最早一批港台歌星的“追星族”,知道了苏芮;大学时已经有一批人到商业的海洋里邀游,不过尽倒腾些磁带、丝袜、贺卡之类的小玩艺儿;今年35岁,不过如今这年龄算不上“大龄青年”,很多人还唱着《单身情歌》寻找另一半。
  ●[1973年生]
  他们有的小时还受一些苦,农村的孩子肯定对苞米面大饼子记忆犹新;只能从图书馆或者父母的嘴里知道“文革”了,对父辈们不用花票钱就可走遍全国的大串联羡慕不已;最狂热“追星族”终于产生了,不过他们追的星现在差不多都已退隐江湖,他们对陈小春之流根本不感冒;在他们十四五岁的时候“霹雳舞”开始流行,很多人因为舞跳得好而成为小女生理想的男朋友;保送上大学的情况开始增多,大学毕业时就业越来越难,找不到理想工作的人选择了考研;现在他们大概研究生毕业了,但好的工作还是不好找。
  ●[1974年生]
  一个苹果分两半,吃了奶糖留糖纸,过年穿新衣服;会知道诗人顾城自杀的事;他们好像是最后一批文学青年,因为搞文学而受到女孩子的青睐;每个人都有崭新的红领巾,比裤子干净得多;上大学时赶上中国“申奥”不成和冲击世界杯失败,有的人因此砸了酒瓶,大学周围的小酒馆开始成为一景;男孩子大都对军事感兴趣,看过《军事世界》一类的杂志,对军用飞机和舰艇的事了如指掌;国内的原创流行歌曲开始有一片天地,但很幼稚,一般被当作幽默来说;看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感动得一塌糊涂,对找不到孙少平那样的女朋友尤其感叹。
  ●[1975年生]
  小学生时代总是很有理想,喊过“长大要当科学家”之类的口号,现在有的已经成为车间主任;中学时候对国际国内的事很了解,因为考试时要遇到“时事政治题”,也因而看过《半月谈》;流行广交笔友的活动,很多男生的抽屉里都有外省长发女孩子的照片;早恋成了父母和老师的心头大患,个别的早恋者已经组成家庭,但多数想不起对方的名字了;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开始流行;他们开始觉得应该和1974年前出生的同龄人活得不一样,开始做出逃学等叛逆行为。
  ●[1976年生] 
 金庸是他们最普及的科目,对翁美玲的黄蓉形象津津乐道。赶上“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时代,致使计算机在今天如此火爆;上中学时正经历“汪国真”热,每个人都在毕业留念册上写过无数忧伤的诗句;日本的卡通人物开始流行,樱桃小丸子和美国的小老鼠一样受到欢迎;对港台明星的追逐呈白热化,小虎队已经呈老态,黄家驹在大红大紫的时候早逝;师范类高楼受欢迎,好找工作成为考生最优先考虑的内容;也该结婚了,但多数根本不予考虑,“快乐的王老五”式的单身汉生活成为时髦。
  ●[1977年生]
  小学生时代仍然向往着四个现代化的蓝图,黑板上方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五讲四美三热爱”还是他们的口号;连环画越来越少,名人的少年时代全被《灌篮高手》取代,这是他们的悲哀;中学生时代世界已经变得异常丰富,男生爱打电子游戏机,女生爱看席绢之类的书。家长特别紧张,因为孩子太难管了,你说他早恋,他说其实是代沟;如果不是太笨的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了,但大城市的户口越来越难弄了,有的人只好赖在北京;漂着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说是等待机会。
  ●[1978年生]
  据说,真正的“计划生育”就从他们这年开始的,所以这一年出生的孩子肯定都有过“小皇帝”之类的称呼;压岁钱到他们这时候已经达到相当大的一笔数额了,一些孩子离家出走,因为他们手里有足够的钱买到远方的车票;小学的时候开始吃到麦当劳了,中学的时候就学会了咆吧、蹦迪,在幽暗的光线里抽烟喝酒摆出做作的深沉;琼瑶在他们这里受到了怀疑,因为他们喜欢的是卫慧;而对中国足球队根本不抱任何希望,只喜欢酷哥张玉宁和英国人贝克汉姆。
  ●[1979年生]
  从小喝可口可乐,嚼绿箭口香糖,逃课看飞人乔丹太空大灌篮;追星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可以在五星级宾馆的门口等一晚上,就为了看一眼任贤齐;课余时间他们是最忙的,校外的网吧总是不容易占位子,因为太多的学生想上网聊天;笔友成了历史文物了,现在时髦的是交网友,网恋成了父母恐惧的新的洪水猛兽;读的书是《第一次亲密接触》,喜欢的名人是痞子蔡。
我们七十年代人看过的经典老片
  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大陆电视业刚刚起步,国产电视剧少之又少几乎由港片,台片和新加坡片占据呈三足鼎立之势。
  (一)香港篇
  《万水千山总是情》---此片让我最大的感慨就是女人为什么比男人老的快,当年温柔美丽的梦蝶现在已是祖母级的演员,到《开创世纪》饰演奶奶的角色了,而吕良伟到现在依然可以演青年小伙。
  《上海滩》---此片不用我多说什么了,大家都知道它有多么的经典。
  《京华烟云》---只记得女主演是赵雅芝,其他的都望了。
  《霍元甲》、《霍东阁》、《陈真》----看过这几部电视剧的肯定会对赵文卓的霍元甲嗤之以鼻,并不是说赵文卓不好,只怪导演和编剧太烂,与老片相比新片简直让人作呕。
  《偏向虎山行》---米雪主演,其他的都是脸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如果再看一遍肯定知道叫什么因为都是很出名的演员。
  《法网柔情》---米雪刘松仁黄日华主演。
  《人在旅途》---演员全忘了只有主题歌记忆深刻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会唱《春去春又回》---刘松仁、马景涛主演马演的电视剧只有这一部是成功的其他的除了大喊大叫就是大喊大叫烦死人了。
  《火凤凰》---周润发、郑裕玲主演
  《流氓大亨》---郑裕玲、万梓良主演(前几天才知道里面居然还有刘嘉玲)。
  《义不容情》---黄日华,刘嘉玲。温兆伦。周海媚主演。这是一部最震撼我心的电视剧,剧情跌宕起伏,缠绵曲折。温扮演的坏蛋让人深恶痛绝,唾骂不止,甚至把一位看电视的老太太给气死了我也是从这部电视剧喜欢上了刘嘉玲一直到现在本人认为能与之相媲美的电视剧只有后来的《开创世纪》。
  《上海大风暴》---刘青云、刘嘉玲主演
  (二)台湾篇
  《星星知我心》---最亲切的序幕,鸡妈妈领着一群小鸡,马妈妈领着小马驹鱼妈妈领着一群小鱼。
  《情义无价》、《昨夜星辰》、《一剪梅》---都由寇世勋主演。
  《月朦胧,鸟朦胧》,《海鸥飞处彩云飞》,《婉君》---当时琼遥剧很盛行但本人认为这三部比较好看一些。
  《追妻三人行》---演员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很搞笑。
  《包青天》---金超群。何家劲主演可比那个少年包青天好看多了。
  (三)新加坡片
  《调色板》、《沉浮》---其实当时“新片”很多的但只记得这两部最经典同一手歌走进新加坡特辑里曾请到了《调》的男主演当年英俊帅气的小伙现在已经变成大腹便便的商人了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四)大陆篇
  《红楼梦》---当时太小,除了知道看衣服就是看头饰。
  《西游记》---从第一次播出到现在几乎年年有电视台播放长盛不衰且百看不厌恐怕很难再有电视剧做到这一点。
  《封神榜》---真想再看一遍。
  五美国篇
  《神探亨特》---第一次听到现在为人们熟知的一句经典台词“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每一句话将成为承堂证供”。
  《恐龙克塞号》、《加里森敢死队》、《成长的烦恼》
70年代人最熟悉的唱片
001.艾敬《我的1997》她的全部名声都深深地埋藏在1997里了。但真到了97回归,好像没有太多人记得这歌了。
  002. Beyond《大地》不管怎么说,没有了黄家驹的Beyond就是很平庸。
  003.陈百强《梦里人》这个人,为什么会那么凄惨,这是个问题,也因为那时候的狗仔队还没有现在这么敬业。
  004.陈升《恨情歌》几乎所有的人都要在卡拉OK的时候唱“把悲伤留给自己”,但他却是那么“恨情歌”。
  005.崔健《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这是一个必定要写进中国摇滚乐史的人,现在他老了。
  006.达明一派《石头记》一个天生唱歌的人与一个天生写歌的人的完美组合。更精彩的是听到许多含杂着北方方言的粤语演绎。
  007.窦唯《黑梦》他做的梦不一定最多,但他的梦一定最沉默。高考来的时候,身边人像窦唯一样沉默,所以高考就像是一个黑梦。
  008.高明骏《年轻的喝彩》这个从热带雨林里走出来的人把青春的躁动与湿漉很好的结合了。
  009.《校园民谣》这盘磁带卖得实在是太快了。学校旁边的磁带店老板频繁地去省城进货。
  010.《中国火》像它的文案说的那样,中国摇滚乐队最强势的一次集体演出。晚自习下了,黑暗中总是有个猫样的声音在大唱,“姐姐,我要回家。”
  011.何勇《垃圾场》他说“四大天王”是小丑,我们听了很高兴。男生开始把摇滚磁带借给一些长得好看的女同学。
  012.黑豹《黑豹》新闻报道总是这样的:它成就了史无前例的翻版热潮。之后我们发现了比翻版更好的卡口带。
  013.侯德健《三十以后才明白》注定这是个要被遗忘的人,而他的歌都被珍藏起来,因为现在我们喜欢的是他的歌,而不太接受他如今的算命先生的身份。
  014.黄品源《男配角心声》我们可以对女孩唱,你怎么舍得我难过,然后蹭女孩汽水一瓶。
  015.黄舒骏《雁度寒潭》曾经他要成为台湾最好的词作者,的确他写的歌词比谁都写得长,但有的人活生生地将其背诵出来。
  016.黄韵玲《平凡》吃饭的时候会想起她——3个人的晚餐,以此纪念同时爱上某个女孩的不幸人。
  017.姜育恒《多年以后再回首》这是一个非常喜欢独白的男人,连说话也像在唱歌。他的话换我们来说,连自己都觉得肉麻。
  018.李寿全《8又二分之一》台湾的民谣运动,他才是真正的教父,明白这些的时候他早就不唱歌了。
  019.李宗盛《生命中的精灵》能够写太多的情歌,能够捧红太多的女歌手,但有的人不喜欢,因为年轻的时候,他笑起来的样子很弱智。
  020.林忆莲《野花》这是一个容易让人动了恻隐之心的女歌手。
  021.林子祥《祥情20载精选》他的声音与嘴边的小胡子都在肯定这是一个绝对男性化的歌手。有人一天刮几次胡子,据说这样胡须就可以生得又浓又密。
  022.刘铮《到底要我等到什么时候》他的唱片现在要卖800元,为此我们不得不懊悔当初没有多买几盘他的磁带。
  023.罗大佑《之乎者也》很显然,这个人现在已经被神化了。
  024.马兆骏《就要回家》听他的歌还是不要知道他的样子好,所以我们几乎都不太记得他长什么样了。
  025.梅艳芳《情歌精选》这个女人不太冷。
70年代生人的触电之旅十个烙印
  60年代生人沉迷于文学,80年代新新人类是在网络中泡大的。70年代生人也跟着朦胧诗和反思文学起了一会儿哄,而今在网上谈情说爱和灌水的本事也不小。那70年代生人的特点是什么呢?70年代生人其实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他们开动了中国人对流行文化的触角。
  有人认为流行文化都是垃圾,但70年代生人不这么看,流行文化曾像春风雨露一样滋养他们的心灵,他们曾是如此饥渴、如饮甘饴地顶礼膜拜地吸取来自外界的流行文化养料,在他们看来,流行文化并非仅仅是娱乐,是生活调剂,其内中蕴藏了无数的精神追求———理想、爱情、义气、反叛的呐喊、柔声的倾诉……
  70年代生人突然被关注和70年代生人的集体怀旧缘于2002年的罗大佑演唱会。他们乘飞机去听罗大佑演唱会,门票多贵也在所不惜,他们几乎每一首歌都可以跟着唱下来,每一首歌的歌词都铭记在心底。自此70年代生人因忙于工作、安家立业而变得浑浑噩噩的生活里又激起了躁动的浪花,心底的某种久违的激情被唤醒,他们乐于重新翻出那些已经蒙上灰尘的老歌、老电影、老动画片来回味回味,在那些而今看起来很粗糙幼稚的文化巡礼中,找回曾经那么执著、那么投入、那么冲动、那么单纯的精神共鸣。
  露天电影———当年的欢乐总动员
  也许70年代生人对于露天电影的印象没有60年代生人那么深刻,但观看露天电影时的沸腾气息,70年代生人还记忆犹新,也许具体看的什么电影,名字和内容都记不清了,但那份喜悦和迫切的心情,是70年代生人最早的对于大众娱乐的记忆。
  《铁臂阿童木》———视觉的惊醒
  如果用现代的话来形容当时看《铁臂阿童木》的感觉,那么“炫”是最恰当不过的了。首先它是当时最早的动画片连续剧,第二它的人物画面和故事都让当时的孩子们包括大人们为之一震,第三它开启了日本动画片几年内在国内长盛不衰的境况,从此后《聪明的一休》、《森林大地》、《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花仙子》、《玛亚历险记》、《蓝精灵》……的热播一发不可收拾。
  与现代动画片相比,当时的动画片的制作要粗陋很多,而且也不带任何成人化的元素,简单、纯朴,完全是孩子的世界。
  《加里森敢死队》———打打杀杀的英雄
  《加里森敢死队》当时播了一阵就停播了,据说是太多孩子模仿里面的暴力情节,特别是那个酋长,让很多男孩爱上了刀!但更深层的原因大概是《加里森敢死队》对以往英雄定义的颠覆,里面的人物都是囚犯,但他们看起来那么英勇善战,那么帅气逼人,比很多国产片里的正面人物显得更可爱。
  后来国内也掀起了国产片人物脸谱化的讨论。《加里森敢死队》让70年代生人朦朦胧胧意识到好人坏人并不见得泾渭分明。
  《大西洋底来的人》———科幻的味道
  这可算做中国人接触到的第一部科幻片,当年游泳池里多了一种泳姿———麦克式,当然没有一个人能用这种泳姿游出20米。麦克给中国人带来的冲击大大超过而今《黑客帝国》里的尼奥。
  《排球女将》———人人都在打排球
  那个叫做小鹿纯子的女孩大概就是当年的青春偶像了。《排球女将》掀起了全国特别是学校里的排球热。当然随着中国女排真正地扬威世界使这股热潮延续了好几年。
  跟着《排球女将》打排球,因《血疑》而对自己身上的每一块印记疑神疑鬼,相信90%的70年代生的城镇人都干过这样的事,80%的人都知道什么是RHAB型。
  《霍元甲》———昏睡百年猛然觉醒
  这是第一部进入内地的香港连续剧,他对70年代生人的流行文化有三方面启蒙:一是武打片从《霍元甲》开了先河,70年代生人就爱上了这一影视剧片种,对随后的《陈真》、《射雕英雄传》、《绝代双骄》等片趋之若鹜,也才有了国内首部武打片《少林寺》的诞生以及武打片热潮;二是港片,从《上海滩》到《万水千山总是情》再到无数的香港电影,可以说是伴着70年代生的人的成长;三是粤语歌,虽然有人戏称为鸟语,但很多人还是唱得有滋有味。
  邓丽君———靡靡之中不能自拔
  “原来还可以这样唱歌。”邓丽君熏陶了70年代生人对于流行歌曲的饥渴之心。当时对于不良青少年的定位是:喇叭裤、蛤蟆镜、爆炸头、拎着录音机满大街遛,录音机里放着靡靡之音———邓丽君。这可能要算做最温情的不良青少年了。邓丽君教会了70年代生人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唱歌。此后才有了校园歌曲,才有了罗大佑、李宗盛、齐秦、苏芮……跟现在的流行歌曲常常不知所云相比,当时流行歌曲的歌词都非常精美,非常打动人。当时的年轻人会把歌词抄录下来,当做一种对诗歌的精神寄托。
  《虎口脱险》———大片的感受
  将《虎口脱险》说成大片是不准确的,但它带给人们的感受一如而今的大片,是一种感官的极大享受。无需思考,没有说教,从头笑到尾,让70年代生人懂得了什么是喜剧并牢牢地记住了它。估计一提起土耳其浴室和《鸳鸯茶》,没有一个70年代生人不会心而笑的。
  琼瑶片———超现实的爱情
  不食人间烟火,有点矫情,有点造作,但不得不承认琼瑶小说及电影中的爱情比现代爱情更纯粹、更理想化,也更美。琼瑶片影响了70年代生人谈情说爱的方式,70年代生人一定都有过真的是“谈”和“说”出来的爱情,而非一上来就身体大面积接触。在人欲横流的今天,70年代生人心底还留有多少那种纯真、执著,冒傻气的爱情呢?
  崔健———原汁原味的反叛
  伴随70年代人成长的流行音乐几乎都是舶来的,就算国内歌手也是翻唱港台或欧美歌曲,但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摇滚。国内歌手在摇滚方面有着惊人的原创力。崔健喊出了一代人的心声,叛逆、自由、激情,摇滚反映出了70年代生人最强烈迫切的精神追求。
70年代生人的记忆
&&记忆就像春天里的小草,只要一阵春风吹过,就会呼拉拉滋长一地。那些曾经或欣喜或心酸的细节,就这样染绿了我们的心房。
  关键词 卡通片
  童年校园十大经典特色生活
  1.放学排队 虽然每天放学都要排队,但绝对的神形俱散,需要极大的外力才能压制成一长条形。
  2.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毛老人家的话,一句顶万句,一边学习,一边长个子,可谓“知行合一”了。
  3.崇拜小虎队 虽然现在一看“酥油朋”就腻味,但当时敢不喜欢,也是一种大逆不道!
  4.抄歌词 没有电脑,没有因特网……最重要是没有钱!所以“人是第一生产力”,有时间就赶快抄吧,顺便练练字。
  5.开运动会 小学生的奥斯卡颁奖晚会,绝佳的社交场所。谁在比赛,比赛什么并不重要,五彩斑斓的小人书,千奇百怪的小零食,以极高的频率传递。最痛苦莫过于憋出每天一篇的表扬稿,跟奥斯卡明星上台感谢得没完没了一样,千篇一律的XX班XXX同学下定决心,不怕艰难,顽强拼搏……终于赢得了第X名,我们一定要学习他的XX精神……
  6.赶暑假作业 暑假快结束时的头等大事。俗话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两本每天一页的暑假作业,通常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
  7.上特色班 灾难深重的特色班就是从我们那时兴起的,新时代最黑暗的教育特色之一。
  8.比小红花 一面墙上,一张大纸,一个橡皮图章,也是老师神权的象征之一,.敢不听话?嘿嘿,就看着别人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吧!
  9.罚写错字 time and time again,总是怪自己,为何会这样的不小心!
  10.上课拖堂 “老师,我等到花儿也谢了,你就快下课吧”。
  童年时光十大经典书籍
  1.42册《三国演义》 小人书当时拥有整套的小朋友绝对———牛!
  2.《童话大王》 80年代最杰出的童话期刊,《皮皮鲁和鲁西西》《魔方大厦》《舒克和贝塔》《侦探荞麦皮》等都堪称大师手笔。
  3.《少年科学》 对其中的科学推理侦探小说印象颇深,一本充满科学浪漫主义激情的少年期刊。
  4.《少年文艺》 一本可以高举学习作文的幌子,大看特看的小说期刊,很多有趣的故事。
  5.《小学生作文选》 选它是因为它的普及率,在东半球上小学的估计都用过它。
  6.《十万个为什么》 三年级就知道一份硫酸、一份硝酸、一份盐酸混合起来,就是能熔金铄铁的“王水”。
  7.《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篇言辞优美的对无情的资本主义进行“血泪控诉”的经典!读过的大概都试过划光一盒红皮火柴,看看能不能冒出些鸡腿什么的。
  8.《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 齐名,但年龄定位略低。
  9.《格林童话选》 70年代末中国少有的基本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之一。
  10.《小灵通漫游未来》 在《科幻世界》问世以前,它给了我们多少美丽的梦想,神奇的渴望!直径一米的大西瓜,不用汽油的飞行车,没有灯的发光天花板……这可能是当时最不可思议的读物。中国一代科幻迷就此诞生。
  童年时光十大经典零食
  1.烤红薯 香喷喷,甜丝丝,好吃看得见,2毛钱一斤。
  2.爆米花 一个老头扛着一口葫芦一样的黑锅,走街串巷,将米变成白白的爆米花。
  3.搅糖稀 两根冰棒棍,加一团明黄色的糖稀,1毛钱一团,搅一搅,拉一拉,又好吃又好玩。只是现在看来不太卫生。
  4.棉花糖 最不可思议的小吃,5分钱一团。一勺勺的糖进去,一团团棉花出来。棉花能吃,还是甜的!
  5.果丹皮 很多人都是吃它长大的。非常成功的一种山楂制品,能让20年后的人们念念不忘。   
  6.酸梅粉 不用我说了吧,地球人都知道!   
  7.冰棍 真的是“冰”棍,除了冰就是棍子,绝对货真价实!5分两根,以致后来的5毛一根的“娃娃头”惊为天价。 
  8.老鼠屎 貌似而神非,一粒一粒黑褐色,像极小号的感冒胶囊,每粒两三毫米左右,味道嘛,好像酸酸甜甜的。  
  9.泡泡糖 长长的一条,用红一半白一半的纸包着,上面有一个小姑娘吹泡泡,在“大大”出世以前的绝对“大哥大”。
  10.无花果 一个小小的白色袋子,上边印着“无花果”三个字,里面装得就是那酸酸的甜甜的干干的无花果了。很长一段时间困惑于无花果到底什么样子,这细细的干干的丝,一点也不像花,就更不像果啦,可为什么叫无花果呢?
  童年校园十大经典流行歌曲
  1.《让我们荡起双桨》 每回一听到那轻柔嘹亮透明的歌声,就像沉浸在金色的灿烂阳光中,仿佛又回到了最最纯真的年代,每一次都会感动不已。
  2.《采蘑菇的小姑娘》 表现欢快气氛的经典歌曲,音乐课必教必唱的曲目。
  3.《泥娃娃》 曾经很困惑于干吗教训别人爸爸———“你爸爸,你爸爸,你呀你爸爸”,然后又说“我是你爸爸,我是你妈妈”,唱歌骂人也还是不对的。
  4.《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 估计大家捡到钱时都会唱这首歌。
  5.《小草》 最凄惨的,也最坚强的歌。配合“种子的力量”那一课上,效果最好,或者配“离离原上草”也行。
  6.《我的中国心》 地理启蒙课,知道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7.《东方红》 每天六点半准时播出,正是我上学出发的时候。最名副其实的歌,确实太阳升了,东方也红了。
  8.《路在何方》 最轰动也最无聊的歌。虽然《西游记》拍得没话说,但歌词很弱智,路不在脚下还在头上吗?
  9.《鞋儿破,帽儿破》 最喜欢这首歌,因为它很搞笑,以至于任何一个人的鞋破了,这首歌都会被派上用场。
  10.《国歌》 都听了一辈子了,能不流行吗?
  关键词 娱乐
  70年代娱乐关键词:电视
  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对电视的感情是刻骨铭心的:小时候要到别人家看电视,死活赖着不肯回家,常常被爸妈打。一部《排球女将》不仅让我们拍红了巴掌,把“晴空霹雳”和“流星火球”变成了口头禅,而且女主角小鹿纯子那种头顶分线梳出两条马尾的发型,也成了中国女孩们偷师学艺的对象。《血疑》则是我们看的第一部悲情片,对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中国人而言,第一次在荧屏上经历如此的生离死别,其“催泪弹”的效果绝对不亚于后来的琼瑶片。
  那时好像一共才三个台:中央一台、中央二台和省台。但感觉那时的节目却很丰富,少年时代最有名的电视剧有两部—————《上海滩》和《射雕英雄传》。《上海滩》播映时,一时间每个小伙脖子上都多了一条白围巾,黑色风衣也随处可见。从《射雕英雄传》开始认识男生女生,原来世界上除了林妹妹和宝哥哥,还有可爱的蓉儿和憨厚的靖哥哥。那时学生一下课,操场就成了擂台,一百多个“靖哥哥”在练“降龙十八掌”,三十多个“洪七公”拿着根棒子到处乱窜,还有七八个“欧阳克”摇着扇子去撩“蓉儿”。
  70年代生人看过的经典电视剧:  《排球女将》《血疑》《神探亨特》《霍元甲》《几度夕阳红》。
  70年代娱乐关键词:小人书
  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人的童年有着和其他年代的人相似的娱乐方式:推铁圈、吃小豆冰棍、看五分钱一场的电影,用泥巴做成炮楼,然后像小兵张嘎那样点燃……除此之外,“文化消费”在70年代生人的童年占据着重要位置。特别是小人书在70年代生人这里发展到极致,替代了所有的国内外名著,看小人书成为70年代出生的小孩的一大乐趣。即使被父母打骂,他们也要省下钱去买小人书,或者坐在街边的小摊上如痴如醉地看,平均每个人的“藏书”达10册以上。
  70年代娱乐关键词:偶像
  在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这里,偶像还是真正的偶像,没有演变成后来“呕吐的对象”。我们的目光已经从雷锋、董存瑞身上转移,投向了电视和收录机。那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本相对精美的笔记本,用来张贴明星贴纸。
  最初的偶像是高仓健,这名字听起来像是仰望一座大山。他确实让无数中国人感到颜面扫地,同时很多相貌不错的美男子大概对他也记忆犹新,因为高仓健让他们的脸蛋变得“奶油”了,高仓健的伟岸一度成为70年代人“寻找男子汉”的坐标。
  发哥在《上海滩》里那个甩动白围巾的潇洒动作,让许文强成了一个经典。也许是发哥留下的印记过于深刻,使得我们今天看到所谓的帅哥、酷哥,不免感到深深的失落。成龙还刚从警察学校毕业,总闯些莫名其妙的祸,还拿些毛巾、衣服、凳子之类的日常用品教育坏人。刘德华则老是一身干净的白西服,拎着把大刀冲在砍人的第一线。李连杰一出现就面对着几十甚至数百个笨蛋等着他一一摆平,最后抱着女主角从容离开。张国荣唱着《夜半歌声》还客串着小警察的角色,磁带的封面上总是温暖地笑着。周星驰的“无厘头”从来都不让我们失望。在90年代的大学校园里,《大话西游》流行得让人难以置信,对《大话西游》的认可程度可以成为划分60年代出生的人同70年代出生的人的分水岭。
  70年代娱乐关键词:流行歌曲
  以学外语的名义,买下价值不菲的双卡四个喇叭或者日本进口的声宝六个喇叭收录机,把一盘盘盗版的或者是翻录的磁带塞进带仓里———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代人就这样接触到了流行歌曲。邓丽君熏陶了70年代生人对于流行歌曲的饥渴之心。当时对于“不良少年”的定位是:喇叭裤、蛤蟆镜、爆炸头、拎着录音机满大街遛,录音机里放着靡靡之音。
  邓丽君教会了我们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唱歌。随后,张明敏假模假式的“口水歌”、程琳装模作样的天真,张行和他那把吉他,陪伴我们度过最初的时光。但幸运的是,我们听到了一些即使是在后来也难以找到的美丽歌声。此后有了校园歌曲,才有了罗大佑、李宗盛、齐秦、苏芮……跟现在的流行歌曲常常不知所云相比,当时流行歌曲的歌词都非常精美,非常打动人。当时的年轻人会把歌词抄录下来,当做一种对诗歌的精神寄托。
  夜深人静时,童安格老是在收音机里,唱着《午夜的收音机》,《情义无价》总是在大街小巷的歌厅里回响。赵传老觉得自己长得比较丑,一天到晚老想飞,雨生也栩栩如生地在窗前天天想你。潘美辰在四处找家,齐豫却已经找到了,而且还背到了背上。罗大佑很有先见之明的《恋曲1990》终于在1990年又一次响彻了大街小巷,李宗盛还在积极地跟阿莲培养着感情,所以一天到晚地不着家。70年代末期出生的人则抓到了小虎队的尾巴,那时他们还没散伙,在《青苹果乐园》里泡着年轻漂亮的少女队。
  关键词 观点
  70年代出生的人相对则脚踏实地得多。尽管允许自己内心仍有理想主义的一片天地,却始终敌不过物质时代的诱惑。青春期时,眼见身边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沛,实在不甘寂寞做灯下的书蠹。虽然个把人还梦想拥有一位“精神导师”,却难敌“财富人生”来得实惠。再加上职业生涯伊始时,正赶上股票疯长、IT新贵纷纷出炉,一转眼穷小子变富翁的神话一直对他们有影响。于是,勤耕细作者有之,空手套白狼者有之,总而言之,坚决要把自己变成有产者,哪怕只是很虚幻地过一种有产有闲者的生活也好。
  上世纪90年代是他们的青年时期,一切都开始越来越市场化,知识不再爆炸,反倒速食的信息开始大爆炸。有用没用成了他们判断的基本标准,决不把时间浪费在“形而上”上。即便是写作,也追求“出名要趁早”,以话题搏出位。他们与社会的相处,越来越有技巧性,他们比自己的前辈更懂得公关的重要性,而不仅仅只是靠自身的实力。他们追求花7分力,取得10分的结果。
  当然,他们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坐在家中世界潮流皆掌握,仿似站在世界中心。国际大公司的纷至沓来,也把他们培养成中国有史以来最具实力的职业经理人。然而伴随着财富的到来,他们也坚决地成为了西式生活方式的实践者。上咖啡馆、玩DV、健身……他们是时尚最主流的倡导者。
  七十年代,
  究竟算是什么时代?
  七十年代,究竟算是个什么时代?毛主席去世,“文化大革命”结束,“四人帮”倒台,可那会儿我才出生,纵然都是天大的事儿,却没有切肤之痛贴心之喜。生于七十年代,长在八十年代,学在九十年代,奋斗在新世纪的新时代。看着醒目推荐的这个题目,想到过去的种种,不觉中已经莞尔。
  从上小学起,就被赋予了跨越新世纪重任的使命。我们在老师的指挥下,有节奏地挥舞手里的塑料花,对着满礼堂的叔叔阿姨大声朗诵: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是新世纪的接班人!!
  可我们身上没有上一代人所背负的沉重和深邃,童年和青春对于我们,完全是阳光雨露下的茁壮成长,充满没心没肺的放任。
  白色的的确良衬衫,蓝色背带裙,鲜红的红领巾在胸前如火炬跳跃闪烁。老师说:红领巾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我不解,这么多的红领巾,那得牺牲多少革命烈士啊?
  教育与时代往往同步。那时唱歌像喊口号:学习雷峰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还有百唱不衰的:我在马路边,拾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激情与困惑同行,我把五讲四美三热爱背得滚瓜烂熟,可始终也没搞清楚什么时候才能成为“四有新人”?
  那时的电视还不算普及,彩色的更是稀有品种,可黑白的快乐却是潜心入肺。《射雕英雄传》《霍元甲》一些电视剧的热播程度和冲击力只能让现在的电视剧望尘心叹。
  “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只要一个人在班级里领个头,下面便是“啊……啊……啊……”一片呼应,荡气回肠,豪气冲云天。
  《排球女将》看完后,逢着中日排球比赛就紧张,生怕日本队真有人练成了“晴空霹雳”“流星赶月”……
  憨郭靖俏黄蓉,更是迷得我们痴痴癫癫,就连梅超风都有不少的FANS,说不到一块了,嘿嘿,吃我一记“九阴白骨爪”。那时班里还出现过好几本《九阴真经》,都是用演算本的纸撕下来长条,来回折叠成古书的样子。每每下课,总有男生在摇头晃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然后,操场上便开始热闹起来了,这个练“降龙十八掌”,那个拿根棍子当洪七公,恨不得能穿越时空来个真正的“华山论剑”。
  就算广告,也深入人心,广告词张嘴就来,什么家有鼻炎康,鼻炎不用慌!什么威力洗衣机,够威,够力,还有一个摩登青年带着耳麦忘情舞动:“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
  那时的摩登是穿裤脚有一尺多的喇叭裤,或者是那种把屁股包得紧紧的牛仔裤,我们看见心里有时真是羡慕得紧,可嘴上却要顺应形势般地来上一句:真像个流氓!那时流氓这个词可能是最恶毒的骂人的话了,言辞似乎能表明我们的立场,真是好天真的虚伪!
  走过小虎队的“青苹果乐园”,却对长大的概念依然懵懂。写信等信成了一种复杂的情绪,绞尽脑汁搞清楚了邮票正贴、倒贴、倾斜45度分别代表的含义,掌握了许多种信纸的叠法,花样很多,有的复杂到连看信人都拆不开。那是充满想像力的行为,决不是鼠标和键盘所能完成的。只可惜七十年代的人现在几乎也只发邮件不写信了,当年的信就和当年的人一样,渐渐失落在光阴的风尘里。
  “七巧板”里的鞠萍姐姐现在已经成了鞠萍阿姨,而生于七十年代的人,现在正是不太年轻也不太老的时候。那么,就在回忆以后,在忘记之前,面对我们曾经的疯狂,曾经的梦想,多一份淡然,少一份无奈。
  迷惘的一代
  我是七五年出生的,应该说还是“文化大革命”的时代,我们全家插队在农村,可惜那时我还太小在农村的记忆已经很少了,只是记得大家吃的食堂和对面的托儿所。
  后来到四五岁的时候我就跟着父母又调回城市里,没多久就上学了,以后就开始迷惘了。
  上学时我的成绩很好,但我是很另类的学生。自己也觉得读书有一套,上课只听十分钟(这十分钟是每节课的精华所在,新知识其实就讲这么多时间,剩下的都是练习而已),下面就开始做上节课老师的作业,这样以此类推,到放学我就没多少作业了。我觉得这办法不错,可老师没人会同意。中国的教育制度就是要培养奴才。让你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一遍,二遍,三遍……直到你麻木,直到你一看前半题就知道答案。六年制小学又是我碰到的,上了二年五年制,到第三年却成了六年制,结果有一个学期有很多东西都已经学过了。浪费时间!我一向认为小学五年都已经是很长了,不用说六年,也不知是谁想出来的。到了中学,那时很吃香的是中专,要成绩很好很好才能录取,而且是先填中专再填重点高中。结果等中专毕业发现时代变了,中专生不吃香了,最起码也要大专。看着成绩本来不如自己的一个个去读大学了,才知道原来这些年来成绩白好了。最痛苦的是一直以来的学校包分配到我们这代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很好的双向选择。可惜只有单位选我,没有我选单位。再看成绩不如我的一个个靠着好父母都找了好单位,没办法,我只能“入乡随俗”找关系,总算也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单位。
  到了社会,我又发现学校学的全是假的。老师要我们学张海迪,学赖宁等等,要以诚待人,却发现原来社会是如此的复杂,做人是最难。老师说知识就是财富,可社会上有钱的全没多少文化,有学历的全在给没文化人打工,也不知是谁对谁错。老师说钱不是万能的,可最实在的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老师叫我们要谦让,可你谦让了别人以为你好欺负。老师要我们努力工作,可我发现多做的人还不如少做的人,因为多做了多错,还不如不做。老师说要别人相信你,你首先要相信别人,可我太相信人了,结果别人背后踢了还不知道。
  唉,唉,唉!太多了,看不懂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不知道有谁能帮我解释这些问题,打开我心中的结,我在这先谢了。因为我们生活在发展的时代,而发展实在是太快了,以致书本来不及更换(最经典的是政治经济学上讲的是计划经济如何之好,可惜实际上已发展为市场经济了,结果老师没讲这课),老师的观念来不及更换,连我的思想也来不及更换,所以我们这代注定是迷惘的一代,只能靠自己慢慢的摸索人生真理了。
  尴尬的一代
  生于70年代的人,永远是尴尬的一代。“不是我不明白,社会变化太快”。和60年代的人相比,我们没有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十几载的寒窗过后,满怀理想奔向社会,却发现没有创业的份,只有打工的命。和80、90年代的人相比,我们又似乎没有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看着现在的小孩身材越长越高,营养越来越过剩,可以接受各种各样的课外教育,连玩具都是日新月异,不得不感慨自己的童年生活留下太多遗憾。
  记得小学每年开学,老师总要出一篇作文,“我的理想”。我总是写道:我要当一名科学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老师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述科学家成功的故事。父母教导我们“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天才来自99%的汗水和1%的灵感”,只有从小学好知识,长大才有出息。走上社会才知道,原来这个社会并不只需要科学家。至于那句“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更是骗人的谎言。在现代社会里,成功首先要有过人的天赋和成功的机遇,个人努力只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因素而已。70年代出生的我只能在一家私营企业打工,老板是60年代的人,我总认为他成功的最大因素是赶上了90年代初创业的大好时期。
  还有当年为了考大学而拼搏,那段时间是个人目标最为明确的时期。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为了解一道几何题可以熬到深夜,什么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可以倒背如流。直到现在我还可以按化学元素周期表背到“镓锗砷硒溴”,可以将圆周率背到小数点后40位。毕业后就发现,大学开始扩招,考大学越来越容易,文凭也越来越不值钱。以前钻得太深的基础理论知识,工作中根本用不上,而好多需要用到的知识能力却没有来得及培养。拿英语来说,连老外都佩服我的语法知识,但和他们一对话就张口结舌。而现在天天谈论的是素质教育,现在的学生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练口语。
  总是羡慕现在的中学生,可以公然在大街上手牵手。我们那个时候,男女生只能保持正常的友谊。对于早恋,学校明令禁止,家长也反对,视为洪水猛兽。长辈们总是苦口婆心的教导:以后的路还长,不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早恋上。长大以后才发现,宝贵的时间不拿来早恋才是一种浪费。许多同龄人都和我一样,工作太忙,空闲时间太少,社交面比较窄,结婚只能无限期推后。
  应该说70年代的一代在中国社会来说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接受的计划经济时代脱离现实的教育,却又不得不面对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我们在学校接受的是抹杀个性的教育,培养的是要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的观念。当我们走上社会才发现,十多年培养的理想主义观念,已经与现实的社会格格不入。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的尴尬,没有能够赶上像60年代的人那样的创业机遇,却又必须面对来自80、90年代的人的竞争,他们也许比70年代的人更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社会。
七十年代生人赶上的末班车
是最后一拨儿对这句话耳熟能详的人——“保护视力,眼保健操现在开始。”;
是最后一拨儿享受过品质最佳的国产动画片的人——《九色鹿》我们看一回感动一回,《大闹天宫》让我们初具审美情趣,《没头脑和不高兴》寓教于乐,《哪咤闹海》豪气冲天;
是最后一拨儿男女生明明互有好感,却故作嫌恶状,在课桌上刻“三八线”的人;
是最后一拨儿学校开会冷场有事没事就开唱“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人;
是最后一拨儿在接受计算机启蒙教育时,还见识过BASIC语言的人;
是最后一拨儿有过小时候要到别人家看电视,死活赖着不肯回家的人;
是最后一拨儿过六一节还必须穿白衬衫、蓝长裤、白球鞋的人;
是最后一拨儿和泥巴、过家家、弹弹子、拍画片,背着军用水壶,揣着茶叶蛋春游的人;
是最后一拨儿在小学劳动课上还去打扫厕所、捉苍蝇老鼠的人;
是最后一拨儿用过粮票、布票、油票,拎着瓶子打过酱油,自己生火烤过地瓜,集烟纸,拿报纸做过风筝的人;
是最后一拨儿看过黑白小人书《岳飞》、《丁丁历险记》、《烈火金刚》,看过五遍以上《少林寺》的人;
是最后一拨儿记得花仙子、蓝精灵,《大西洋底来的人》,《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唱过“七大马力十大神力啦啦啦铁臂阿童木”的人;
是最后一拨儿玩推铁圈、吃小豆冰棍、看五分钱一场电影的人;
是最后一拨儿学过女排的“拼搏精神”,在笔记本上写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喜欢过程琳的《酒干倘卖无》、朱晓琳的《那一年我十七岁》的人;
是最后一拨儿读过金庸、古龙、三毛、席慕蓉、北岛、汪国真、王朔、钱钟书、张爱玲的人;
七十年代生人的尴尬
尴尬一:最爱把大学生称为“天之骄子”。好不容易千军万马过了独木桥,还没尝出“骄子”的滋味,硕士、博士、MBA就铺天盖地了,小小一个本科又算什么!
尴尬二:1997年,全国取消福利分房,那个时候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刚刚参加工作。
尴尬三:被计划经济教育成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走出校门哪儿都开始讲究个性和创意了。
尴尬四:美好的生活属于谁呢?二十年前,“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二十年后,无论老一辈还是新一辈,谁都没把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放在眼里。
尴尬五: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六十年代人眼里是叛逆的一代,而在八十年代出生的人眼里,他们和四五六十年代的人一样,统统落伍了。
尴尬六:出生在一个讲理想的年代,却不得不生活在一个重现实的年代。
七十年代生人的可爱
从没认为挨打是家庭暴力一个1975年出生的哥们儿说:“没挨过打的童年是残缺的。”这话立刻引起我们五彩缤纷的回忆。对他们来说,挨打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与家庭暴力无关。那是父母一时恨铁不成钢的冲动,屁股挨完几鞋底,全家人依然其乐融融。所以七十年代的人吃得了苦,享得了福,能屈能伸,很有韧性。
早恋只默默地发生在心里,那时候的早恋很单纯,一个眼神、一首歌、一张纸条足以心领神会,当时最惊世骇俗的行为是公然拉手。而且,老师家长围追堵截式的批评也不能动摇他们的情窦初开。八十年代生人的早恋与性有关,七十年代生人的早恋是感动。卖劲地写信,痴心地等信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懂得哪种叠信纸的方法代表思念、心心相印或暗恋你。因为他们的大一基本都是在写信中度过。写信和等信是复杂的情绪,也是充满想像力的行为,绝不是鼠标和键盘所能完成的。
中心思想总围着传统美德那时谁都写拾金不昧的作文,见到什么小图钉、小螺丝都交给老师,好像老师是杂货店老板。还有助人为乐的题材,老盯着老爷爷老奶奶过马路,然后好冲上去拉一把,殊不知自己冒冒失失地让人家更提心吊胆。那时候,孩子真是孩子,不像现在的孩子激素吃多了,发育提前,连心理都少年老成。
送给七十年代初的妈妈们
一个要求绝对的安静才得以入眠的人,习惯了在你的呼吸与拥抱下睡去;&&
一个在家里吃饭喝汤也要坚持分食制的人,习惯了吃你嘴里吐出的食物;&&
一个经过菜场也要干呕几下的人,习惯了每天早晨端着你的屎盆子仔细查验;&&
一个睡觉时最讨厌被打搅的人,习惯了将你的哭声作为起床号;&&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拎十斤米上五楼要歇七回的人,习惯了每天抱着近二十斤的你在小区里东奔西跑;&&
一个自认打扮起来还有几分姿色的人,习惯了拎着大包小包的婴儿用品从女装部视若无睹地走过;&&
一个很反感说家长里短的人,习惯了在BBS上不厌其烦地诉说你的乖巧可爱;&&
一个绝对的女权主义者,习惯了老公、孩子、热炕头的主妇生活;&&
一个并不喜欢孩子而且近视的人,习惯了在大街上目光炯炯地寻找与你年龄相仿的宝宝;&&
一个因为怕冷冬天从不起夜的人,习惯了在零度的气温下睡眼惺忪地挤奶;&&
一个由于毫无耐心,念了师范也没敢从教的人,习惯了每天同你大眼瞪小眼地的说八道几个小时;&&
一个还算是蛮理智客观的人,习惯了把你视为全宇宙独一无二的“兆里挑一”的好宝宝;&&
一个有你之前也要请保姆照顾生活的人,习惯了亲手处理所有关于你的事务;&&
一个凡事追求速成的急性子,习惯了被你拖着粘着,一天干不成一件事;&&
一个自诩清高的人,习惯了关注奶粉的品牌,尿片的质量;&&
一个想成立丁克家庭的人,习惯了对牢你的小脸幻想未来孙子的模样;&&
。。。。。。
因为平静的家里走进了一个吵闹的你,我才有了这么多奇怪的习惯。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地改变了生命的轨迹,你成了我眼中、我笔下的唯一;&&
“牵着你的小手,陪你慢慢地学会走”,还指望你永远也不要长大;&&
就这样抱着、搂着、亲着散发着奶花香的你,看牢你清亮的眸子说一些谁也不懂的话;&&
就这样被你靠着、偎着、信任地抓着可以为你而变得无所不能的我,一辈子,也愿意……
小时候的游戏
(一)滚铁环
& && && & 我小的时候已经没有人玩滚铁环了,但是这个游戏一定很有意思,因为我到现在都记得当时爸爸回忆起他小时候是怎样玩滚铁环时的开心的样子~
二 吹肥皂泡
& && && &&&吹肥皂泡的东东可不是可以像现在这样简单到处都有的卖,小朋友是要自己做的,多少肥皂加多少水可是要保密
三 捏黄泥巴
& && && &&&虽然我是女孩子,但捏泥巴是我的最爱~多少次把衣服弄脏奶奶帮我偷偷地洗~如今奶奶早已离我远去,但还可以像小时候那样蹲在路边捏泥巴的愿望却一直在心
四 折纸飞机
& && && &&&纸飞机是男孩子爱玩的,在教室的上空自由地飞来飞去,无论飞机上有没有被偷偷地写上名字,但总是有秘密的~
& && && & 虫虫一直是我最怕的,或许这是你小时候的游戏~
& && && & 这可不是男孩子的专利,我是我们那群小朋友里的第一个女司令,此后女司令层出不穷
& && && & 放风筝可能是我现在还会再去玩的唯一的游戏,虽然风筝越来越漂亮,但是我还是喜欢小时候爸爸给我做的永远都飞不起来的那一个
八 画丁老头
& && && &&&你还记得怎么画丁老头吗?
& && && &&&我小时候的那个版本是这样说的&一个丁老头,借我俩圆球,我说三天还,他说四天还,(括号内省略脏话一句)三天就三天,(然后不用去管过渡自不自然说下面这句)一根韭菜六毛六,一个搓板一快二&结尾我忘记了,反正说到这里我的丁老头就能画好了,你的
九 吃野果果
& && && & 发现新的而且好吃的野果比哥伦布伟大!
十 手指头游戏
& && && &手指有很多游戏,玩不好要被笑话滴
感动心灵-献给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们
生于70年代.....一批横跨25岁到34岁的人很煽情很自恋的为自己打造了这样一个响亮的名词,一个让他们骄傲的不得了的名词。也许他们急于摆脱在两代人夹缝中不尴不尬的位置,也许他们看着所剩无几的薄薄的青春拼命想抓住什么,也许是他们祭奠青春的的一种手段。
其实70年代的人充其量是社会的中间,远不是社会的主导力量,因为真正社会的主导人群是不会通过文字和呐喊来张扬和展示自己的。刘卫冰的话其实很有道理的,“七十年代的人现在最多也就处于青春更年期的时候,”还在感情以及对现实叹息的旋涡里挣扎着呢,真正浮出水面还是有待时日的。
五六十年代的天空是静止的,八十年代的空气是空虚和颓废的味道,而七十年代是纯真加躁动的年代。很多时候70年代的人对身边眼花缭乱的变化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们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当年他们拼命的追逐时尚,拼命的和生活赛跑,现在累了,该喘口气了,所以借用“生于七十年代”这个旗帜拼命的又想为自己或后人留下点什么。
七十年代有很多自己的故事和经典的瞬间,支离破碎的片段贯穿起来更象一部成长史。
1岁时见到床前鲜艳的气球会手舞足蹈,现在除了钱没什么能让我高兴的事情。
2岁时眼里的阳光总是很灿烂的,现在再湛蓝的天空在我看来也总是灰蒙蒙的。
3岁时几乎所有人都试图让我闭嘴,但现在无论说什么话都要在大脑里考虑一下。
4岁时棒棒糖就是最好的美味,现在却发现吃什么都没有胃口。
5岁时最喜欢喝山海关汽水,现在却经常在酒吧里买醉。
6岁时每天清晨蹦蹦眺跳走进学校,现在下班后依然强打精神去接本科。
7岁时我唱“太阳天空照,花儿对我笑”,现在我经常唱“第一次吻别人的嘴,第一次生病需要喝药水”。
8岁时在课桌上划三八线,坚决不允许女生过界,现在我希望和所有漂亮女孩亲密接触。
9岁时觉得《霍元甲》里的王秀芝漂亮极了,现在梦中情人数都数不过来。
10岁时学小鹿纯子倚墙倒立,现在上六楼大口的喘着粗气。
11岁时天天学习雷锋,现在却觉得雷锋经常违反当今的交通法规----疲劳驾驶。
12岁时学会了简单的英语而洋洋得意,现在牢骚话骂随口而出。
13岁时看《少林寺》对李连杰佩服得五体投地,现在记忆更深刻的是那个风情万种的牧羊女。
14岁时看《十六岁花季》,现在看《走过花季》和《花样年华》。
15岁时暗恋一个女生,现在离婚了的她却暗恋我。
16岁时看《红楼梦》和《三言二拍》,现在看石康,卫慧和尹立川。
17岁时天天在马路上跳霹雳舞,现在总是脱口哼出《那一年我十七岁》和《十七岁那年的雨季》的曲调。
18岁时以为世界就是自己的呢,现在总感觉自己什么也不是。
19岁时写日记给自己欣赏,现在把隐私发到网上让别人看。
20岁时为找工作苦恼,现在却为跳槽到哪一家发愁。
21岁时一边看《射雕》一边缅怀那个古怪精灵的翁美龄,现在看周迅演的黄蓉忽然想起潘金莲。
22岁觉得三十岁真没劲,到时死了算了,现在看来这个计划要推迟了。
23岁时天天迷恋港台歌星,现在对哈日哈韩嗤之以鼻。
24岁时为一场失恋伤心至极,现在明白了最难忘的爱情往往是悲剧的。
25岁时空虚无聊就在床上睡一觉,现在我空虚无聊就想起两个字---上床。
26岁时把头发染成不同的颜色,现在我为突然冒出的白发叹息。
27岁我体重120斤,现在我体重140斤。
28岁时看街头美女我看脸蛋,但现在看身材。
29岁总是参加别人的结婚典礼,现在听到更多是离婚的消息。
30岁..........。
70年代出生的人是中国历史上最难受的一代人,70年代出生的人有着这样那样的故事,有着不同的人生和感情经历.
& &70年代出生的人是高考没有改革的年代参加的高考.高中的时候经历过3点一线的学习生活(课堂--宿舍---食堂)
& &70年代出生的人是唯一看过电影少林寺5遍以上的人.
& &70年代出生的人是接受计算机启蒙教育接受过BASIC语言教育的人(这样的语言现在计算机时代已经过时了).
& &70年代出生的人是听着邓丽君,罗大佑,姜育恒,齐秦,蔡琴等等老一派歌手的歌曲长大的人.(那时的的流行歌曲可以算是刚刚起步的歌曲).
& &70年代出生的人是经历过76年3位伟人去世的一代人,那时的70年代出生的人什麽也不知道.
& &70年带出生的人大多数在95年前后参加工作的,到了98年就取消了福利分房,什麽也没有分到的人(他们刚刚参加工作要资力没资力要关系没关系).
& &70年代出生的人所经历的感情经历几乎都是经人介绍的才步入婚姻生活的.
& &70年代出生的人现在在单位工作是举步为艰,50年代,60年代的人还担任着重要的领导角色,没有70年代出生人的机会.
& &70年代出生的人,现在正在经历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尴尬年代.赡养老人,抚育孩子.
& &70年代出生的人,是现在正对社会经济负责的那一代人,承担着社会最主要的经济责任.
& &70年代出生的人,是兄弟姐妹众多的一代人,他们都要在彼此之间建立一定的良好关系,承担着兄弟姐妹的众多的责任.
& &70年代出生的人,在60年代人眼里是叛逆的一代,在80年代人眼里是过时的一代.
& &70年代出生的人背负着太多太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但是享受社会物质的文明是最少最少的一代人.
& &70年代出生的人有着种种意义上的不幸,有着种种生活上的无奈,有着很多很多的尴尬.
此文章 谨献给70年代出生的人.能有幸阅读此文章的70年代的人,希望有所感触.
为了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现在开始....深夜在网上无意间搜寻到一组录音,名为倾听七十年代的声音,一个柔美的女性声音伴随着散发着年代气息的音乐将一代人的故事娓娓道来。五十分钟,从年少到青春,风雨兼程,一路走来。象隔着一层薄薄的纱,熟悉得有些不真实且朦胧,在刻意打造的十足的怀旧氛围里,感觉自己内心只是偶尔的悸动,更多的除了伤感,还是伤感。
出生于七十年代,曾经是我们骄傲的不得了的名词,曾经是叫嚣般急于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名词。而如今,随着青春的渐行渐远,除了集体缅怀光阴的故事,我们拥有的炫耀的资本已经所剩无几,时光总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当我们曾经鲜活的面容被八十年代出生的新新人类们青春的气韵衬托的一脸沧桑时,江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易主了,我们也正在从人生的顶点悄悄滑落。
岁月轻飘飘的,悄悄的流逝,带走了或轻狂或纯真的岁月。高速的,躁动的社会,容不得我们有充裕的时间追忆往昔,时光已经将我们推到了一个尴尬的位置。上一代人的成就和思想我们似乎永远也超越不了,下一代人却虎视耽耽的粉墨登场了,随时做出取而代之的态势。他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代,在他们眼里,我们和上几代人没什么两样,统统都成老人家了。
老去的不仅是年龄,还有逐渐散淡的激情。当我们看着墙上日历仅剩的屈指可数的薄薄的青春,发觉斑驳的心已经被岁月熏染的千疮百孔。踏出校门初入社会时的豪情万丈被一点点的挤兑干净,思想填充的是功利,势利和冷漠的成分,俗不可耐的为了钱在各自的生存环境中阴险的勾心斗角。越来越多的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被社会和生活俘虏,收买和同化了,往往此时,一代人的故事也即将接近尾声了。
一代人在历史面前象一颗尘埃,渺小的微不足道。春去秋来,新旧更替,崛起和衰败,一切都是自然规律的法则,谁也无力更改什么,谁也无力挽留什么。我们把自己置身于“生于七十年代”的保护伞下,总希望给自己或者后人留下点什么,象个被抛弃的怨妇般的絮絮叨叨,也许只是同龄人之间的倾诉而已,根本也左右不了谁的思维,时光也没因为我们的怀旧而减速,街道上鲜活靓丽的面孔也没因为我们的渐渐衰老而减少。
很多时候,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的很多事物包括爱好都将作古,不管你愿不愿意。因为你在社会上不是孤立的,必须遵循人生某一时段的游戏规则,比如就象到了某一年龄段就不会再去听的流行音乐,虽然那些旧的发黄的磁带曾经见证了我们整个的青春岁月。然尔,就算怀旧对我们来说依然没什么资本!时间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十足的奢侈品,时间在人接近中年时感觉突然在发力和加速,让人促不及防。
曾经清纯的校花如今已为人妻,隔壁班的女孩脸上也写满了岁月的痕迹,一切一切童年的美好回忆被岁月带走了,搁置了。七十年代的游戏,七十年代的零食,七十年代的思想,七十年代的叛逆,七十年代的内敛,在如今的年代里,已经渺小的无足轻重了。就象我们拥有的特定年代里的经典瞬间--“三八线”和“手抄本”,好似这个初春的柳絮,四处飘散,无从寻觅。
近两年怀旧的演唱会接连不断,愈演愈烈,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象极了当年的走穴风潮,他们的响应者大多生于七十年代,一群说年轻不年轻,说老不老的拥趸。罗大佑,齐秦,赵传,苏芮,去了又来,来了又去,将最后的叫嚣和回光返照一次次进行到底。然尔周杰伦现场的山呼海啸和s.h.e轻灵的天籁之音足以证明,如今的江湖不是他们的了,同样也不是我们的了,一切都到了告别的年代了!
几天前看了一篇文字,很有感触,题目是《把怀旧留给青春》,生于七十年代,你和我,虽然在慢慢变老,但我们毕竟都是曾经风花雪月和青春岁月的见证人,剩下的,甩甩衣袖,随它去吧..............为了革命,保护视力,眼的保健操,现在开始。
70年代人记忆深处的20首歌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这是一首融汇了心灵愉悦和情感抒发的歌,刚刚从浩劫中焕发青春的国人在振兴与反思中想象着“到那时,花也香鸟也鸣”的情景。
《在希望的田野上》
  “希望的田野”莫如说是“青春的田野”,这首歌的节奏是当时最鼓舞人心的节奏,从“金嗓子”殷秀梅的口中传出来,更有一种心潮汹涌的感觉。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当社会主义建设路上新长征需要大家不断奉献时,一种比做“蜜蜂”“螺丝钉”的忘我工作,甘于奉献的思想流淌在时代主流。
《党啊,亲爱的妈妈》
  一个政党的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时刻体现着人民的意志,中国老百姓永远记着“跟党走”的口号,在实践人生理想的同时和党一起分忧和喜悦。这首歌的流传证明了这一切。
《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
  享受和平生活的人们不会忘记那些保卫边疆的战士,这样的歌在当时传唱城市乡村,可贵的是刚毅中所迸发的细腻柔情。
《万里长城永不倒》
  历史是不会忘记民族耻辱。热血的流淌是记忆中最恒久的河流。对于下一对的教育,可能这样的歌所代表的力量是巨大的,穿透内心的。
《我的中国心》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强大和威盛的基础,一句“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的歌词在一夜之间传唱大江南北。这是一首让今天的流行音乐羞涩的歌。
《酒干倘卖无》
  第一首让国人心动的台湾歌曲。
  经典歌曲传唱不败的有力证明。
《迟到》《假如》
  从此人们开始有了表达爱情的“流氓”方式。
《一无所有》
  中国摇滚就此开始,近乎于一种无内奈的宣泻,也就是说:我无力养你,但我可以爱你。
《热情的沙漠》
  爱有多种表现方式,烫热的沙漠也许正是冷酷的最早表现。
《冬天里的一把火》
  至此音乐界被迫喝下了一杯“青酒”,原来音乐也可以这样做。
《故乡的云》
  “归来吧!”这不仅仅是祖国母亲的期望。
《跟着感觉走》《外面的世界》
  代表了开放后国人面对五彩缤纷的无所适从。
《月亮代表我的心》
  爱情恒久远,一歌永流传,音乐和爱情最完美的合作典范。
《我热恋的故乡》
“我的故乡并不美”,这似乎告诉我们:母亲虽丑,但她爱我们,我们也爱她。
生于70年代的感想
生于70年代初的人,一只脚跨在传统里,一只脚跨在时尚里,徘徊在水与火的边缘,生活好象迷失了方向,对于未来总不知该何去何从?几许自豪~几许遗憾~偶们要懂得珍惜!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懂得它的含义。生活在继续,无论等待我们的是什么?我们都要勇敢的去面对~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感谢生活,无论它让我们跨越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中国或者历尽风雨AND灿烂
70年代的种种困惑
张爱玲在这个秋天离我们远去///邓丽君也和我们说再见///昨天虽然过去,太多往事却还依然!!!////唱片越出越好,歌星越来越多,卖的却越来越少---
这是台湾歌手黄舒峻在他的新专辑“改变,1995中“主打歌中的歌词,是为了纪念他的一个故去的好友。想来他是对此有一种很深的感悟。或许也是一代人的感悟,70年代的感悟。
常常这样化分70年代的人,不同于60年代的愤世嫉俗,也不同于80年代的新新人 类。70年代的的人是一种特定的群体,一种存在于历史夹缝中的动物。没有经历过60年代人们的苦楚,也不会去体会80年代新新人类的前卫心态,他们的物质略有富足,但是心态却时时空虚。像是浮萍,飘荡在60年代和80年代之间,在两个确定年代间都找不到归属感。
和朋友闲聊该如何界定呢?三杯两盏淡酒的工夫,就把70年到75年出生的人统称为70年代。75年后出生的人就很接近80年代了。以前我也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不同。经过些年的经历,慢慢的才明白,5年竟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记得上小学的时侯,最常看的报纸叫做“中国少年报”。那时其中有一个专栏叫做“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糟”。这些想必都是80年代的人们所没有看到过的。到今天还记得其中一期的内容:一个老人晕到在大街上,在中国,人们会无私的伸出援手。而在美国,人们多半会置之不理。可是在多少年后的今天,我却发现,情况相反了。我并不想评论我们国家的社会制度。我说的只是,70年代人们所拥有的纯真,质朴、诚实、善良在现实却在已不复存在了。
给了我们在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在一个无所适从的年代中。----失落的70年代
很多和我同龄的人都会记得“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影片。因为和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的环境如此的相像。和片中主人公一样,朋友们也是从小生活在一个部队的大院中。周遭的都是一些朴素,诚肯的军人。受到的教育也是黑即是黑,白就是白。那时的我们,也像“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小孩们一样,玩打仗,捅马蜂窝,做火柴枪。间或的做一些现在看来不叫什么,但是绝对会被父母打的坏事。那时的头脑中,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没有“灰人”。可是现在,到处都充斥着灰,灰色的心态,灰色的伦理道德,灰色的天气,灰色的街道和灰色的生活。----迷罔的70年代
70年代的人大多是在90年代上的大学。那时的中国一切都在变。小平同志南巡了,社会进步了,百花齐放了,生活更好了,思想“腐朽”了,愈发抵御不住资本主义“糖衣炮弹”啦。唯一不变的却是70年代人们的本质,一种拿的起放不下的心绪。后来时时就此与一些友人讨论这个问题,最后的结论是-教育!
教育界的人总说一个人13-15岁是个很重要的年龄。那是他们所受的教育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影响。那时总觉得这是拿来骗小孩子的把戏,现在才觉得这种文化理论的正确性。70年代的人在13-15岁时,所受的全都是又红又专的革命主义教育,那时的中国社会还是如此的稳定,没有什么波谰。思想意识也均是如此。但隐隐却已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了。而当进大学时,一切都变了。正是中国处在变革之时。什么自由的文化思潮,被定性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学运等等都是那时的产物。而忽然间出现在70年代生人的茵茵学子们面前的是萨特、叔本华、亚里施多德这些西方先哲们的哲学思想等着我们去了解,去研究,去体会。所以大凡是有什么70年代的人所喜爱的和崇拜的文人,大多也都是什么梁实秋,查良庸。歌星也是拌着他们成长起来的诸如罗大佑,李宗盛、周华建、齐秦。他们的文字,他们的歌,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现在的年轻的二十出头的人是不是会理解为什么当初罗大佑在上海开演唱会时,会有那样多的70年代生人从北京买机票去上海听呢。既使是跟风,也是跟随西方文化的感招,绝不会像80年代生人一样,哈日追韩,动辙满嘴F4,HOT。---------70年代思想?是肯定还是落后呢?
不要就此去尝试和70年代的人们讨论什么哪个歌星更好,哪种文化更高明。双方都会如此的不屑。2个年代的人是如此的不同,就像去讨论拍洋画和电子游游戏哪种更好一样,没有任何可比性。70年代的人会说,他们听的那叫什么呀,如此的燥动,无厘头,满篇充斥着没有文化感的歌词,有如垃圾。而80年代的少男少女会说,你们听的东东太老了,一点也不刺激,老人家们!!哈哈,难到正处在华年的我们真的老了吗又一种70年代的郁闷。----70年代的文化。
大多70年代的人都已结婚,或是准备结婚,也许还有一些人在忙着离婚。但是,还有很多70年代的人还在坚持着一种状态,未婚!!!
婚姻是幸福的,是人人渴望的一种最终状态。但是,70年代的人对待婚姻却有太多理想化的东西在里面。对真情的渴求,对生活的状态,对精神世界的憧景都与80年代的人有很大的不同。
70年代的的女孩大都温柔、勤劳、勤检、顾家。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或多或少在她们的身上还有所保留。可是这些在80年代的女孩身上却少有得见了。一日里与一30多岁还未婚的好友闲谈,问他为何还是未婚单身。告诉我说,他所受的教育,娶妻应有如此的品德。可是如今却显有得见,让他如何迎娶呢。想想这虽说有“一杆子打死一船人之嫌”。但是或多或少说明了一种心态,一种状态。是呀,娶妻如厮,大可不必娶一贵妇或是太妹回家养着,包吃包住不干活,不可教也!!!哈哈哈
婚姻不外乎是结了离,离了在结。就像是王菲从王靖雯又变回王菲。一日问32岁“高龄”的老友,你到底为何不结婚呢?老友道;和我同龄的好女孩大多已嫁为人妇。没嫁的要不就是不合适,要不就是没法看。小自己5岁的女孩已然和她们有了代沟。况且以她们的思想,我是无论如何不敢往家娶的。指望她们孝敬父母,相夫教子,恐怕是难上加难了!
有时想想,到底是这个社会惰落了呢,还是我们改变了呢?或许是后者是后者!!!。不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而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忽然间记起了那句歌词“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快”。---现在的人,虽说还报有很多幻想,但是自己也都知道这的的确确只是幻想。当年的贬意词放在现在似乎都成为了褒意词,像是什么流氓,混混,交际花。但是要想让这些词成为褒义词还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在前面在加上一个大字。即大流氓,大混混,大交际花、亦或就像是什么大中国区的首代,大亚太区的总裁一样风光。
并不想评判哪个时代更好,只是一点点感悟和困惑。象你们每个人一样的困惑!!
关于70年代人的总结
& &&&&&“生在动乱中,长在红旗下,就业赶上下岗分流,结婚碰上了计划生育……”这是许多20世纪70年代人嘴边的一句自嘲。他(她)们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中最具前卫思想、最敢冒险创造的一批人,他们即将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工作、生活、爱情正经受着世俗、拜物主义、新人类思想的考验……
  20世纪80年代末,崔健一首《红旗下的蛋》唱遍大江南北,唱的是社会主义革命洪流中的年轻人,我们在这里也把20世纪70年代人称之为“70年代下的蛋”,从1970年到2003年,这一代人的景色正一路变幻着……
A:“像麦子一样生长的一代人”
  “像麦子一样,我们生长着……”20世纪末,一位叫牧哥的诗人这样形容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年轻人们。牧哥本人也是这个年代出生的,他还有一句诗这样写道“我们充满了对生活冷静的问候/每一个人的爱情/都不再把痴心当做一种享受。”
  姑且不去讨论牧哥的诗句所含意蕴,但一种朦胧的人生观可以窥见。有人曾说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人是难界定的一群,有“最后一批有理想的一代人”说,还有“忧郁的一代”说、“英雄辈出的一代”说、“见证改革进程的一代”说、“最具可塑性和炒作潜质的一代”说等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广东一本先锋杂志《新周刊》从这一代人中划出另类人群:飘一代、愤青、酷生代、小资、丁克、BOBO等,他们随之像麦子一样茂盛在网络与纸媒的内容中间。
  “20世纪70年代人身上正呈现出任何人群都不曾拥有的多姿多彩。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看着大字报识字,80年代出生的人从麦当劳和肯德基里了解西方文明,90年代的人则是被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和三联书店的西方现代学术名著滋养起来的。这是融合了20世纪所有光荣和梦想的一代,在他们身上既有文化传统的延续,又有对后工业时代的激情迎接,传承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使他们有些与众不同。”在本报相关策划“杀青”的同时,北京的《红周刊》这样给20世纪70年代人定义,但反馈的声音多不苟同。
  这一代早期出生的人们在启蒙阶段便眼睁睁地看着国家、民族、社会正经历着让父辈额头耕出忧伤皱纹的风雨,在是与非分不清荒草与庄稼的年头里,这一代吮吸着缺乏营养的奶水开始啼哭,爬行乃至站立玩耍和于混沌中辨别电影中的鬼子和“八路”、汉奸和老乡……
B:“拷贝了太多映象的一代人”
  当上世纪一个很值得祭奠的年份1976年来临的时候,这一代人的映象里拷贝了这样一系列场景:火、红宝书、收音机、知识青年……这些由于记忆稚嫩而模糊的映象将20世纪70年代早期出生的人生拉硬扯进了一个对政治模糊的漩涡里,所以,当父辈在读着《红旗》杂志写心得,当小学课堂墙上挂着被称作“四人帮”的三男一女丑陋漫像,当农村包干到户的春风在对联上龙飞凤舞……年轻的20世纪70年代人把新鲜和饱满尽数抖擞在脸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励志标语铭刻在了每一颗成长的心上。
  一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把“再过20年”聚首的理想激情推向极至,看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在“新长征”的鼓舞下意气风发,20世纪70年代人也在“时刻准备着!”恰这时,西风渐入,海风潮湿,很多被称做“精神污染”的音像、书籍随着先进生产、管理技术以及产品、信息一涌而入,他们的感官被强烈撞击着,“伤痕文学”近似在追讨的情绪感染着他们的神经末梢,一首电影《少年犯》插曲“妈妈哟妈妈,儿今天……”也像后来大家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我的兄弟姐妹》一样让这一代人心泪惘然。
  20世纪80年代,是社会主义中国一个阵痛的时候,20世纪70年代人(尤其是1970年——1976年出生的人)的思想经受着磨合,琼瑶、三毛的作品像花一样在他们眼前妩媚,梁羽生、金庸的刀光剑影则把人类最基础的憎爱传播给了他们,同时,一些黄色小报、杂志也开始像病菌一样蔓延,“初恋”这样的词在中国引起了家庭和教育界的恐慌,“黄祸”也开始在社会上悄然出现,“扫黄”、“禁毒”、“打非”这样的字眼则在媒体上频频出现。
  电视的普及,是20世纪70年代人最大的幸与不幸,幸是较父辈在成长期接触了更多的外界信息,不幸则是电视节目的泛滥使他们的思想开始迷茫起来,港台电视剧的情节让他们血液沸腾,流行音乐更使他们情感丰富,《走过咖啡屋》、《一无所有》等歌曲则在快速的商业流水线下炮制,“轰炸”这一代人的神经。
  “跟着感觉走……”20世纪70年代人在“感觉”中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真奇妙……唱着这样的歌,20世纪70年代人中的部分具备了“飘一代”雏形。
C、“最具活力的一代”
  “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国家栋梁……”在这样的激励歌声中,20世纪70年代人很快发现自己迈出校门后即被卷入了社会洪流当中,好多“成功王国”有了“捷径”,好多理想被世俗砸得一无是处,幸运和迷惘同时存在,只有一些方面较之父辈有了变化:不再担负父辈曾因“家庭出身”而背负的十字架,也不再以青年时代最精华的能动力去追求对政治的认知,眼前面对的是户口冰山的点滴塌陷,学历追求的随意变化,择业的自由、法定权利的自我操纵、感情的外放……,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在最大化的延伸、扩充。
  “第3次浪潮”、“信息革命”、“E世纪”……70年代人逐渐地迎接着这一切,他们面对着人类前所未有的智商变革,同时也“经历着矛盾快要达到极限的年代”,盗版碟、身体文学、足球荣辱、穷或富的爸爸、QQ之恋、行为艺术、切·格瓦拉、淘金网络……一切的一切,无不验证着金钱可以左右品德,大粪也会造出黄金的不古之理,道德底线在溃退中扭曲、文化和思想却在制造商业泡沫,于是怀旧出来圆场,20世纪90年代初一场“毛泽东热”抢去了媚俗的一张张嘴脸,“曾经有一份真爱……”这样的废话充斥着这一代人渴望“艳遇”的心灵。
  梁晓声这样给这一代人泼冷水:“时代发展和进步的惠利,永远不可能像同一锅炉加温的,使人的身体舒适无比的淋浴中,通过统一的莲花喷头遍洒在每个人身上,而且可以由每一个人自己来控制水温。”当知识精英们以阿米诺骨牌般的效应吸引人们眼球的时候,曾经的沧海里也淘走无数折戟的英雄。从24岁到33岁,20世纪70年代人生逢一个欲望横流的年代,却又无形中担当着一个民族强大和健康的使命。
  “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我们不妨这样给所处的年代一句幽默,在洒满阳光的大地上,20世纪70年代人最有理由和最具活力地开拓这个国家最不肥沃的田野,希望就在他们身上展现。
使用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何唱着这首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