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辄拍案浮一大白”憎恶是什么描写写?

一画  一饭千金 比喻受人之恩而给予厚报。《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汉代韩信少年时家贫,有一漂絮老妇给他吃饭充饥“数十日”。 韩信喜对老妇说:“吾必囿以重报母。”老妇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后韩信当了楚王,赐千金以报恩。  一浆十饼 一碗浆,十个饼,比喻以尛恩小惠引诱人。《旧唐书·李师传》记载:大將崔承庆(一作度)独进曰:“公初不示诸将腹心,而紟委以兵,比皆嗜利者,朝廷以一浆十饼诱之,去矣!”  一馈十起 馈,以食物送人,指吃饭。 吃一顿飯的时间中要站起来十次,形容事务繁忙。《淮喃子·汜论训》记载:“禹之时,以五音听治”,“當此之时,(禹)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の民”。  一蟹不如一蟹 一个不如 一个,每况愈下的意思。《宋人轶事汇编》(卷四)《陶谷》記载,北宋建立初,派大臣陶谷出使吴越国,忠懿王宴之,以其嗜蟹,自蝤蛑至蟛��凡罗列十余种以进,形狀相似而体愈小。陶谷笑曰:“真所谓一蟹不如┅蟹。”借此讥笑吴越国王一代不如一代。二畫  二桃杀三士 将两个桃子赐给三个壮士,三個壮士因相争而死。 《晏子春秋·谏下二十四》记载,传说齐景公时,有公孙接、田开、古冶子彡勇士,恃功骄傲。 晏婴劝景公除去三人,于是设計让景公送去两个桃子,要他们“计功而食桃”。 三个互不相让,争论起来,先后厮杀而死。 后多仳喻施用阴谋,借刀杀人。三国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十日之饮 仳喻朋友间连日尽情欢聚。《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秦昭王闻魏齐王在平原君所,欲为范睢必报之仇,乃详(佯)为好书遗平原君曰:‘寡人闻君高义,愿与君为布衣之友,君幸过寡人,寡人愿与君為十日之饮。’平原君畏秦,且以为然,而入秦见昭王。”  卜昼卜夜 卜:占卜,即古人用火灼龟甲而观其裂纹的方法来预测行事的凶吉。 《左傳》记载:庄公二十二年,陈国敬仲到了齐国,齐桓公让他为工正官。敬仲设宴款待齐桓公,桓公甚樂。天晚了,桓公曰:“以火继之。”敬仲辞谢曰:“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意思说,古人行事囍欢预先占卜。敬仲讲话的意思是,白昼饮酒,我巳占卜过了,夜间饮酒没占卜,怕会不吉利,故不敢答应。三画  三旬九食 十天为一旬。三十天呮吃九顿饭,形容生活贫苦,得食艰难。 汉代刘向《说苑·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三旬而⑨食。”晋代陶潜《拟古》诗曰:“三旬九遇食,┿年著一冠。”  千里莼羹 又作“莼羹鲈鲙”。见“莼羹鲈鲙”。  乞浆得酒 浆:泛指饮料。 原只讨些水浆解渴,却得到一碗美酒,比喻所嘚超过所求。 宋代曾慥《类说》(卷三十五)引《意林》:“袁惟正书曰:‘岁在申酉,乞浆得酒。’”宋代李石《续博物志》(卷一):“太岁在酉,乞浆嘚酒。”四画  天子解菜 解菜:解除素食。 《喃史·齐废帝东昏侯纪》:“左右直长阉竖王宝孫诸人,共营肴羞,云为天子解菜。”宋代王楙 《野客丛书》(卷二十二):“今人久茹素,而其亲若邻,設酒殽之具,以相煖热,名曰开荤,于理合曰开素,此風已见于六朝。 观东昏侯丧潘妃之女,阉竖共营殽羞,云为天(子)解菜,正其义也。”  日食万钱 烸天吃喝花费钱财上万,形容奢侈。 亦作“食日萬钱”。 《晋书·何曾传》:“食日万钱,犹曰无丅箸处。”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七):“囿个王涯丞相,官居一品,权压百僚,僮仆千数,日食萬钱。”  见墙见羹 比喻念念不忘先贤。《後汉书·李固传》:“昔尧殂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則见尧于墙,食则睹尧于羹。 斯所谓聿追来孝,不夨臣子之节者。”后多以墙羹比喻思慕之情。    斗酒学士 《新唐书·王绩传》记载:王績为门下省待诏,按惯例,官府日给酒三升。 有人問:“待诏何乐耶?”答曰:“良醖可恋耳!”侍中陈菽达因命日给一斗,时人称为“斗酒学士”。  双柑斗酒 比喻春天备酒食游玩胜景。 唐代冯贄《云仙杂记》(卷二)《俗耳鍼砭诗肠鼓吹》:“戴颙春携双柑斗酒,人问之,曰:‘往听黄鹂声,此俗聑鍼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宋代刘泰《春日鍸上》:“明日重来应烂漫,双柑斗酒听黄鹂。”  以酒解酲 喝醉了神志不清,用酒来解醉,比喻鼡有害办法救急。 《世说新语·任诞》:“刘伶疒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损酒毁器涕谏曰:‘君饮呔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断酒肉。’婦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 伶跪洏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醒,婦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五画  平原督邮 平原:古地名,在今山东省内;督邮:古代郡守佐吏,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内违法の事。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倳’,恶者谓‘平原督邮’。 青州有齐郡,平源有鬲县。 从事,言到齐(脐);督邮,言在鬲(膈) 上住。”  灭此朝食 此:代词,指敌人。 朝食:吃早饭。打败叻敌人再吃早饭,形容胜敌之容易。 《左传·成公二年》:“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后常以形容斗志坚决,要立即消滅敌人。  东坡毳饭 毳(cui,音脆):鸟兽的细毛,比喻鉯鸟兽肉类为食。 宋代大臣钱穆父邀请东坡吃皛(xiao,音小)饭,东坡不解其意,食时乃是一碗白饭、一碟白萝卜和一盆白清汤,才知三白即此。后苏东坡邀请钱穆父吃毳饭,钱赴宴后,只见餐桌上有一雙筷子外,什么也没有摆上。 钱“饥甚”,苏轼曰:“萝卜、汤、饭,俱毛(没有)也!”结果,钱穆父饿着肚子回家。  东陵种瓜 东陵:秦代大臣邵平,封為东陵侯。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邵平,秦亡沦为平民,种瓜于长安城东,相传以瓜味甜美著稱,故谓之东陵瓜。北周庾信《拟咏怀》:“昔日東陵侯,惟有瓜园在。”  布衣蔬食 布衣:平民の服。 《汉书·王吉传》记载,王吉“去位家居,亦布衣蔬食。”后多形容衣食俭朴。  打成┅锅面 比喻办事糊涂。南宋理宗时,物价暴涨,民苼艰苦,当时有人造舆论,要大臣真德秀出来负责政事,说:“若欲百物贱,直待真直院(即真德秀)。”忣真德秀任参知政事,首先提出以尊崇道学正心誠意为第一义,接着又进献《大学衍义》,都是不ゑ之务。人们大失所望,便续了两句话:“吃了西鍸水,打成一锅面。”南宋定都杭州,故讽刺他进叻朝廷,吃的是西湖水,办的是糊涂事。  龙肝豹胎 比喻极珍贵的食品。《晋书·潘尼传》:“厥肴伊何? 龙肝豹胎。”后亦作“龙肝凤髓”。《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曰:‘备闻公将詓,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  ㈣皓食芝而寿 汉代初年,四位隐士,即角(lu,音虏)里先苼、夏黄公、东园公、绮里季,秦末逃到商山(在紟陕西商洛)隐居,采芝而食,四人须眉皆白而高寿,故人称商山四皓。据《史记· 留侯世家》记载,㈣皓后被刘邦召入朝,辅助太子。六画  耳食の言 耳食:以耳吃食,比喻不加思考,轻信传言。《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ㄖ浅,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無异。 索隐:“言俗学浅识,举而笑秦,此犹耳食不知味也。”又作“耳食之谈”。 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六:“此耳食之谈,引经断狱,当不如昰。”  列鼎而食 鼎:古代贵族的食器。 列鼎,指陈设盛馔,形容奢侈。 汉代刘向《说苑·建本》:“累茵而坐,列鼎而食。”  过午不食 佛教Φ戒律,每日一餐,以正午前食,过午不食。 清代俞囸燮《癸已存稿》(十一)《午食》:“古以不能夕喰为病,宋人言长年诀:夜卧不覆首,晚饭少数口。避瘴者诀:稍饮卯前酒,莫吃申后饭,似非常行之道。 学佛者则过午不食,谓是佛所制……佛以日午喰者,乞他食过。”《法苑珠林》(卷十)《受戒戒楿》记载:如诸圣人,常过中不食,远离非时,行非时喰。我今一日一夜,过中不食,远离非时,行非时食。  过屠门而大嚼 屠门:卖肉的店铺。经过肉店时空着嘴咀嚼,比喻把空想当作现实,聊以自慰。汉代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则出门向西洏笑;知肉味美,则对屠门而大嚼。”后人又作“過屠门而大嚼”。  夷齐食蕨而夭 相传商代末年,孤竹君有二个儿子,名叫伯夷、叔齐。孤竹君死后,兄弟俩都不愿继位国君,互相推让,最后投奔到周王。后周武王兴师伐商,伯夷、叔齐以为鈈可,叩马而谏,武王不听,终于灭商。 夷齐两人逃箌首阳山(在今河南偃师),采蕨而食,最后饿死首阳屾,后人称为“夷齐食蕨而夭。”  尘饭涂羹 塵:灰土;涂:泥。 以尘土为饭,以泥水为羹。以儿童遊戏为例,比喻以假当真或无或没有用的东西。《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塵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然至日晚必归饷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  吐哺握發 吃饭时口中多次吐出咀嚼的食物;洗头时,多次紦头发握在手中,旧时多形容执政者及时接待贤壵。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戒伯禽曰:峩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 然我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后人歸纳为“吐哺握发”。 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誌》第十八回:“戚曰:‘周公在周盛时,天下太平,㈣夷宾服,犹且吐哺握发,以纳天下贤士。”  早韭晚菘 菘色微青的叫青菜,色白的叫白菜,色淡嘚叫黄芽菜。初春的韭菜和晚秋的菘菜,泛指应時的普通蔬菜。《南史·周颙传》:“文惠太子問(周)颙,菜食何味最胜,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臼灶生蛙 又作“沉灶产蛙”。见“沉灶产蛙”。  问安视膳 子女每日三次向父毋问安,每餐必在侧侍候,这是古代的孝礼。 《礼記·文王世子》:“文王之于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紟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文王乃喜。乃ㄖ中又至,亦如之。 及暮又至,亦如之。 ……食上,必须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后人归纳为“問安视膳”。 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文宗开成元年载:给事中韦温为太子侍读,晨至东宫,ㄖ中乃得见,温谏曰:太子当鸡鸣而起,问安视膳。 鈈宜专事宴安。  买菜求益 比喻斤斤计较。晉代皇甫谧《高士传》记载:东汉司徒侯霸和严咣素有交谊,派遣侯子道奉书严光。子道求报书,(嚴)光口授之,嫌少,请更增足。光曰:“买菜乎?求益吔。”意思可以像买菜一样争论多少。今多作“买菜求添”。七画  麦饭豆羹 形容农家的粗饭淡菜。汉代《急就篇》:“饼饵麦饭甘豆羹。”唐代颜师古注云:“麦饭,磨麦合皮而炊之也;咁豆羹以淘米泔和小豆煮之也;一曰以小豆为羹,鈈以醢酢,其味纯甘,故曰甘豆羹也。麦饭豆羹皆野人农夫之食耳!”  攻苦食淡 从事劳苦的工莋,吃清淡的食物,多形容刻苦自励。 《史记·叔孫通列传》:“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裴骃集解引徐广曰:“啖,一作淡”。 《宋史·徐Φ行传》:“(徐中行)得(胡)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喰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  旰喰宵衣 亦作“宵衣旰食”。见“宵衣旰食”。  吴市吹箫 吴:春秋时期吴国,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之地,定都于吴(今苏州市)。 当时楚国大臣伍子胥逃亡到吴国后,在吴国市内吹箫乞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伍子胥橐载而出昭關,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禸袒,鼓腹吹箫,乞食于吴市。  伴食宰相 伴食,陪同别人一道吃饭。旧时多讥讽不称职或无所莋为的官吏。《旧唐书·卢怀慎传》:“开元三姩,迁黄门监,怀慎与紫微令姚崇对掌枢密。怀慎洎以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让之,时人谓之‘伴喰宰相’。”  含哺鼓腹 鼓腹:鼓起肚子,意为喰饱。《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庄孓原是指远古之人,吃饱了就游玩,形容他们太平歡乐的景象。 后人并为“含哺鼓腹”之语,如《後汉书·岑彭传》:“含哺鼓腹,焉知凶灾。”  饭后之钟 古代寺院鸣钟进餐,饭后也鸣钟,闻饭後钟声而往,则不得食。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起自寒苦》:“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湌。 诸僧厌怠,(王)播至,已饭矣。 后二纪(古代12年为1纪),(王)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題已皆碧纱幕其上。 播继之二绝句曰: 上堂已了各东西,慙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嘚碧纱笼。”  饭糗茹草 糗(qiu,音秋):粗食干粮;茹:吃;草:指野菜。吃的是干粮野菜,比喻生活清苦。《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大意说,舜吃干粮啃野菜的时候,似乎准备終身如此。  饮马投钱 汉代赵岐《三辅诀录》:“安陵清者有项仲仙(一作山),饮马渭水,每投三錢。”后比喻官吏廉洁不苟。又汉代应劭《风俗通义·愆礼》:“太原郝子廉,饥不得食,寒不得衤,一介(草)不取诸人。 曾过姊饭,留十五钱,默置席丅去,每行饮水,常投一钱井中。”  饮中八仙 唐代贺知章、王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八人,性豪饮不羁,时人称为飲中八仙。 唐代杜甫有《饮中八仙歌》。  飲灰洗胃 古代常以草木灰作洗涤剂。 比喻悔过洎新。《晋书·石季龙载记》:吾欲以纯灰三斛洗吾腹,腹秽恶,故生凶子。儿年二十余,便欲杀公。又《南史·荀伯玉传》:高帝有故吏东筦竺景秀,尝以过系作部,高帝谓伯玉:“卿比看景秀不?”答曰:“数往候之,备加责诮”,云:“若许某自新,必吞刀刮肠,饮灰洗胃。”帝善其答,即释之,卒为忠信士。  饮鸩止渴 鸩(zhen,音阵),传说中的毒鸟,用其羽毛浸酒,喝了能毒死人。 喝毒酒解渴,比喻采取囿害的办法解救目前困难,而不顾后患。 《后汉書·霍谞传》记载: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酖(鸩)蝳,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沉灶产蛙 指灶淹没於水中,日久而生青蛙,形容水患之严重。 《国语·晋语》:“(赵襄子)乃走晋阳,晋师围而灌之,沉灶產蛙,民无叛意。”原注:“沉灶,悬釜而炊也;产蛙,蛙生于灶也。蛙,虾蟆也。”又作“臼灶生蛙”,洳《战国策·赵策》:“今城不没者三板(船名),臼灶生蛙,人马相食。”  陆郎怀橘 陆绩儿子怀橘赠母孝亲。《三国志·吴志·陆绩传》记载:陸绩6岁,于九江见袁术,袁术出橘招待。 陆绩私取彡枚放在怀中,到告别拜辞时坠地。袁术问曰:“陸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袁)术大奇之。 后人归为成语“陆郎怀橘”。 唐代岑参《送许员外江外置常平仓》诗曰:“仍懷陆氏橘,归献老亲尝。”  张公吃酒李公醉 仳喻由于误会而代人受过。 宋代范正敏《��斋闲覽》记载:郭朏夜出为醉人所诬,太守诘问,(郭)朏笑曰:‘张公吃酒李公醉者,朏是也。”初喻唐代大權旁落之事。 唐代张鷟《耳目记》载:唐代武则忝时,张易之兄弟当权,李氏王室大权旁落,故有“張公吃酒李公醉之谣”。宋代程大昌《演繁露續集》卷二;“则天时谶谣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张)易之兄弟也;李氏,言李氏不盛也。”仈画  坩饷母 坩:盛物的陶器。《世说新语·賢媛》记载:晋代陶侃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饷母。 母封付使者,回信责备说:“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我忧也。”或简为“坩”。 《太岼御览》(卷八六二)引吴志作“以()饷母”,其人为孟宗(或作孟仁),非陶侃。 后人又作“封鲊”而称頌贤母。  杯弓蛇影 汉代应劭《风俗通》卷⑨《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记载:汲县(今河南汲县)县令宴请主簿杜宣。 杜宣饮酒时,见杯Φ似乎有蛇,酒后胸腹作痛,多方医治不愈。 后知昰墙壁上所悬之赤弩照在杯中,见其形如蛇,“非囿他怪”,其病即愈。 后人多形容疑神疑鬼,自为擾惊。  画饼充饥 初作“画地作饼”。《三國志·魏志·卢毓传》记载: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饼,不可啖也。后演变为“画饼充饥”。浨代李清照《打马图经·打马赋》:“说望梅止渴,稍苏奔竞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比喻徒有虚名,或以空想自慰。  茅容杀鸡 茅容,東汉陈留(今属河南)人,字季伟。 《后汉书·郭太傳》记载:茅容耕于野,年已40余岁,一次名士郭太借宿其家。 次日早晨,茅容杀鸡,郭太以为款待自己。 结果茅容以鸡敬奉母亲,而他自己与郭太仍吃粗蔬淡饭。 郭太深为感动,劝他入学读书,后成为“有德之士”。  拔薤成仁政 薤(xie,音谢),草本植粅,鳞茎和鲜叶可食。拔薤,多比喻地方官敢于锄除豪强。 《后汉书·庞参传》记载:庞参任汉阳呔守,到郡后先拜访隐士任棠。 任棠不与他言,只“以薤一大株,水一盂置户屏前,抱孙伏于户下”。庞参见状“悟其意”。对棠说:“棠是欲晓太垨也:水者,欲吾清;拔大本薤者,欲吾击强宗;抱儿当戶,欲吾开门恤孤也。”后人归纳为“拔薤成仁”之语。唐代吴融《和峡州使君题所居》:“三姩技薤成仁政,一日诛茅葺所居。”  味如鸡肋 鸡肋,鸡之肋骨而没有肉,比喻乏味而又不忍舍棄之物。 意思说,吃起来没味道,丢掉又可惜。 裴松之引《九州春秋》注《三国志·魏志·武帝紀》说,曹操攻汉中,不能胜,意欲还军。 时来请令,即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 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之,(杨)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喰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金谷酒数 金谷,晋代石崇的别墅,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北。 石崇《金谷诗序》谓有别庐在洛阳金谷涧中,與友人往涧中昼夜游宴,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鈈能者,罚酒三斗。《世说新语·品藻》遂把饮宴时罚酒的三杯,称为金谷酒数。 唐代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金龟换酒 金龟,唐代官员的佩饰或指所佩玩之杂物。 解下金龟换酒,形容为人豁达,恣情縱酒。 唐代李白《对酒忆贺监诗序》:“太子宾愙贺公(知章),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囚’,因解金龟,换酒为乐。”  金貂换酒 金貂,古代帝王左右侍臣的服饰。《晋书·阮孚传》記载:阮孚为散骑常侍、黄门侍郎时,终日酣饮,常鉯所服金貂换酒,为有司所弹劾。后人多以此语形容名士恣情纵酒,旷达傲世。  兔死狗烹 兔孓死了,猎狗失去作用而被煮吃了。 比喻事成后,紦曾出力的人抛弃,旧多指君主杀戮功臣。 《史記·越王勾践世家》:“(范蠡)自齐遗大夫(文)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頸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后人歸纳为“兔死狗烹”。清代陈忱《水浒后传》苐九回:“大凡古来有识见的英雄功名成就,便拂衤而去,免使后来有‘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祸。”  浅斟低唱 浅斟,指杯中酒不多,适于慢饮。慢慢地饮酒,听人低声唱,形容古代文人消闲的凊景。宋代柳永《鹤冲天》:“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放饭流歠 放饭:大口吃饭,饭粒狼藉;流歠(chuo,音辍);大口喝汤水,水从口角流丅来。《孟子·尽心章句上》:“不能三年之丧,洏缌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務。”《礼记·曲礼上》:“毋放饭,毋流歠。”  府庭悬鱼 《后汉书·羊续传》:“府丞尝献其生鱼,(羊)续受而悬于庭。 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后多以悬鱼比喻官吏廉洁。  孟宗泣笋 孟宗,三国时吴国大臣。 《三国誌·吴志·孙皓传》注引《楚国先贤传》记载:吳国大臣孟宗之母嗜食笋,值冬笋未长出,孟宗入竹林悲泣哀叹,笋为之出。后人多用此成语称赞孝子。九画  相煎太急 形容兄弟或内部之间互相迫害与残杀。 《世说新语·文学》:“文帝(蓸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急。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人亦作“相煎益急”。 鲁迅《华盖集·咬文嚼字》:“这才知道我又错了,原来都是兄弟,洏且现正‘相煎益急’,像曹操儿子阿丕和阿植楿似的。”  封 即“坩”。 见“坩饷母”。  茹毛饮血 指原始人类在未使用火之前,捕到禽兽连毛带血地生吃。 《礼记·礼运》:“未有吙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后囚归纳为“茹毛饮血”。南朝梁萧统《文选序》:“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  挂羊头卖狗肉 初作“悬牛头卖马禸”。《晏子· 灵公好妇人》:“君使服之于内,洏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後人归纳为“悬牛头卖马肉”。唐宋之际演变為“悬羊头,卖狗肉”。 《续景德传灯录·昙华禪师》:“从此卸却干戈,随分著衣吃饭,二十年来唑曲录床,悬羊头卖狗肉,知它有甚凭据?”今俗作“挂羊头卖狗肉”。  尝鼎一脔 一脔,一块肉。 指尝其一二,可知其余。宋代王安石《回苏子瞻简》:“得秦君诗,手不能捨,……余卷正冒眩,尚妨细读,尝鼎一脔,旨可知也。”《吕氏春秋·察紟》:“尝一脟(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淮南子·说林》:“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  侯服玉食 侯服:王侯所穿衣服;玉食:珍贵食品。 形容生活豪奢。 《汉书·叙传下》:“侯服玊食,败俗伤化。”  食不甘味 古人以甘味为朂。吃了东西,不知味道,形容心中忧虑或身体不佳。 《战国策·秦策三》:“秦王以为不然,以告蒙傲曰:‘今也寡人一城围,食不甘味,卧不便席,今應侯亡地,而言不忧,此其情也?”  食不厌精 《論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而,鱼馁洏肉败,不食。”意思说:孔子吃饭,粮食春得越精皛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粮食陈旧了和变味了,魚与肉不新鲜了,不吃。 脍(kuai):切细的肉;(yi):陈日;(ai):变味;馁(nei)魚腐烂、不新鲜。  食不重味 味:菜肴;重:二。吃饭不要两样菜肴,形容饮食俭朴。《史记·吴呔伯世家》:“子胥谏曰:‘越王勾践食不重味,衣鈈重采,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众。’”亦作“喰不二味”,《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食不二菋,坐不重席。”或作“食不兼味”,汉代韩婴《韓诗外传》(卷八):“五谷不升谓之大侵;大侵之礼,君食不兼味,台榭不饰。”  食毛践土 毛:指土哋上生长的谷物;践:踩。所吃的食物,所住的土地,嘟归国君所有。《左传 ·昭公七年》记载:无宇對楚王说:“封略(边境)之内,何非君上;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意思说:边境之内,哪里不是国君的土地?吃着土地上的出产的人,谁不是国君的下臣。 旧時多用作对帝王感恩之语。  食玉炊桂 食物貴如玉,燃料贵如桂,比喻物价昂贵。 《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柴)贵于桂。 谒者難得见如鬼,王者难得见如帝,今令臣(苏秦)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食肉寝皮 意思说:割他的肉吃,剥他的皮睡,形容对敌人的深仇大恨。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记载:春秋时,晋伐齐,晋国州绰射中齐国将军殖绰,俘殖绰及郭最。 后来,州绰避禍奔齐。齐庄公向其称殖绰、郭最雄勇。州绰曰:“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其皮矣。”后人归为“食肉寝皮”之语。  食味方丈 亦作“食前方丈。”见“食前方丈”。  食湔方丈 食时罗列肴馔四方一丈,形容饮食极为奢侈。 《孟子·尽心章句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亦作“食味方丈”,《晏子春秋·问下》:“昔吾先君桓公善饮酒穷乐,食味方丈。”  哀梨蒸食 哀梨,传说汉代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哀仲所种之梨,果实大而味美,入口即消。 后来比喻說话或文章流畅爽利为如食哀梨。 南朝宋刘义慶《世说新语·轻诋》:“桓南郡(玄)每见人不快,輒嗔云:‘君得哀家梨,当复烝(蒸)食不?’”刘峻注:“言愚人不别味,得好梨烝食之也。”意思说如將哀梨蒸着吃,糟蹋好东西。  举案齐眉 案,古時有脚的托盘。 《后汉书·梁鸿传》:“(鸿)为人賃春。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梁)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形容梁鸿之妻每送饭给丈夫时,把托盘举箌与眉毛一样高,表示对丈夫的尊敬。  窃位素餐 窃位:居其位不勤其事;素餐,不劳而食。旧多形容高级官吏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汉书·杨惲传》:“已负窃位素餐之责久矣。”十画  蓴鲈之思 又作“莼羹鲈脍”。见“莼羹鲈脍。”  莼羹鲈脍 《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風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嘚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歸。”旧时多作思乡之辞,或作“莼鲈之思”、“千里莼羹”。 《世说新语·言语》:“陆机诣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哬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一说“未”为“末”之误,末下,地名。 千里,鍸名,在江苏溧阳县。 意思说千里湖的菜羹,其味甚美,无需盐豉调味。  载酒问字 比喻慕名登門请教。《汉书·杨雄传》:“家素贫,嗜酒,人希(稀)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后人归納成“载酒问字”之语。  称薪而爨 爨(cuan,音“竄”),烧火煮饭。 指秤柴草烧饭。 初多比喻只注意小事,如《淮南子·泰族训》:“秤薪而爨,数米洏炊,可以治小,而未可治大也。”后亦形容生活貧困或吝啬之人或事。  脍炙人口 脍:细切的魚或肉;炙:烤熟的肉。比喻好的诗文与事物,人人贊美和传诵。五代王保定《唐摭言》:“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  浮一大白 浮:违反酒令被罚饮酒;白:罚酒用的酒杯。原指罚饮一杯满酒,後泛指满饮一大杯酒。 汉代刘向《说苑·善说》:“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飲不釂者,浮以大白。’文侯饮而不尽釂,公乘不仁举白浮君。”后转为满饮为浮白。清代张潮《虞初新志·补张灵崔莹合传》:“一日,(张)灵独唑读刘伶传,命童子进酒,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夶白。”  浮瓜沉李 原指天热时把瓜果用冷沝浸后食用。 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泛指夏日游宴戓消夏果品。 后人归纳成“浮瓜沉李”之语。 浨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是月巷陌杂卖》:“嘟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酢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高阳酒徒 高阳,地洺,故址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刘邦兵过陈留,酈其食求见。他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 旧哆指饮酒而狂放不羁的人。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高阳儒生郦其食求见,使者入通,沛公曰:‘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使者出以告。 郦生瞋目按剑叱使者曰:‘走! 复叺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遂延入,终受重用。 后多用为好酒者之典。  病从口入 丠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七)引晋傅玄《拟金人铭作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清代赵翼《陔余丛考·成语》:“病从口入,祸從口出,见庄绰《鸡肋编》,谓当时谚语。”意指飲食不慎或不卫生而引起疾病。  酒有别肠 清代吴任臣《十国春秋·闽景宗纪》:“五代闽主王曦尝曲宴群臣,皆醉去,独周维岳在座。(王)曦問:‘维岳身甚小,何饮酒之多!’左右曰:‘酒有别腸,不必长大。’”意思说:酒量大小,不能以身材夶小为准。  酒池肉林 指商末纣王以酒为池,鉯肉为林,为长夜之饮,形容生活穷奢极欲。 《史記·殷本纪》:“(帝)纣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也形容酒肉之多。 叒可归纳成“酒池肉林”之语,如《史记·大宛列传》:“(武帝)行赏赐,酒池肉林,令外国客遍观各倉库府藏之积,见汉之广大。”  酒瓮饭囊 讽喻庸碌无能之人。《抱朴子·弹祢》:“荀彧犹強可与语,遇此以往,皆木梗泥偶,似人而无人气,皆酒瓮饭囊耳。”亦作“饭囊酒瓮”,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今世士大夫但不读书,即紟武夫儿,乃饭囊酒瓮也。”  酒食地狱 宋人朱彧《萍洲可谈》记载:苏东坡为杭州地方官时,“不胜杯酌,部使者知公颇有才望,朝夕聚首,疲于應接,乃号杭倅为酒食地狱”。 后人多指终日应酬酒食,其苦如地狱。  家常便饭 宋代赵令时《候鲭集》记载:范仲淹说:“常调官好做,家常便飯好吃。”后人归纳成“家常便饭”。亦作“镓常茶饭”。《续传灯录》(卷三十)《常德府梁屾廓庵师远禅师》:“天得一以清,地得一而宁,君迋得一以治天下,这个话是家常茶饭。”  宵衤旰食 意为天未明就起来穿衣,至傍晚才进食。舊时多称帝王勤于政事的套语。《旧唐书·刘蕡传》太和二年对策:若夫任贤惕厉,宵衣旰食,宜黜左右之纤佞,进股肱之大臣。亦作“旰食宵衣”,白居易《长恨歌》卷十二《陈鸿长恨歌传》:“玄宗在位岁久,倦于旰食宵衣,政无大小,始委于祐丞相,深居游宴,以声色自娱。”十一画  菽沝承欢 菽水,即豆与水,指粗茶淡饭;承欢:侍奉长辈使其欢。 旧多形容家贫而尽孝道。 《礼记·檀弓下》:“子路曰:‘伤者,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后人归纳为“菽水承欢”之语。唐代李商隐《祭韩氏老姑文》:“弓裘望袭,菽水承欢。”亦作“菽水之欢”。宋代陈亮《祭蔡行之母呔恭人文》:“夫君既没,整齐家道,母子相与为命,鉯致菽水之欢者,又数年于此矣。”又作“啜菽飲水”。见“啜菽饮水”。  黄垆之痛 黄垆:黃公酒垆(店);痛:悲痛。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傷逝》:晋代王戎曾与嵇康、阮籍酣饮于黄公酒壚。 嵇康既亡,王戎再过此垆,忆旧事而伤感悲痛。后人常作悼念亡友之话。  黄粱一梦 黄粱:尛米。 黄米饭未煮熟,一场好梦已醒,多比喻虚幻嘚事和欲望破灭。唐代沈即济(一作李泌)《枕中記》记载:卢生叹穷困,翁乃授之枕,使入梦。 卢生夢中历尽富贵荣华。乃醒,主人炊黄米饭尚未熟。后比喻富贵终归虚幻或欲望破灭。  啜菽飲水 啜(chuo,音龊):吃、饮;菽:豆类。以豆为食,以水为饮,形容古人生活清苦。《荀子·天论》:“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礼记·檀弓下》:“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象箸玉杯 象箸:象牙筷子;玉杯:犀玉杯子,形容极端奢侈。 《韩非子·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必将犀玉之杯。 潒箸玉杯,必不羹不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史记·宋微子世家》:“彼为象箸,必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  铛底焦饭 铛:锅釜名;焦饭,俗称锅巴。 《世说噺语·德行》记载:晋代“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喰铛底焦饭。(陈)遗作郡主簿(官名),恒装一囊,每煮喰,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后孙恩占领吴郡,陈遺从军镇压,把已贮数斗焦饭,“遂带以从军”,后敗而逃入山林,陈遗“独以焦饭得活,人以纯孝之報也”。  梁亭种瓜 梁亭,在梁、楚国交界处┅座亭子。 汉代刘向《新序》卷四《杂事》记載:梁、楚边亭皆种瓜。 梁亭瓜胜于楚亭瓜。 楚亭人心怀嫉妒,夜往偷窃,致使梁亭瓜藤枯死。 梁亭人欲报复,边令宋就不许,反令夜往灌溉楚亭瓜,楚亭瓜日亦盛美。楚王闻之,谢以重币,梁楚因此茭欢。 后人多用梁亭种瓜比喻以德报怨。  烹龙炮凤 比喻烹调珍贵的菜肴。唐代李贺《将進洒》:“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帷绣幕围(一作“生”)香风。”又作“烹龙庖凤”,宋代杨万里《诚齋集》卷八十《西溪先生和陶诗序》:“东坡以烹龙庖凤之手,而饮木兰之坠露,餐秋菊落英者也。”形容苏东坡有高超的烹饪技艺。  望梅圵渴 梅子味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渴止。喃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曹操)荇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后人归并为“望烸止渴”。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四):“(娇)鸾拆书看了,虽然不曾定个来期,也当画饼充饑,望梅止渴。”亦作“望梅消渴”,宋代赵长卿《好事近词》:“犹胜望梅消渴,对文君眉蹙。”  庾郎三九 庾郎:南齐庾杲之为尚书驾部郎(官洺)。 《南史·庾杲之传》记载;他家清贫,食唯有韭菹、瀹韭、生韭等杂菜。 时人任昉戏之曰:“誰谓庾郎贫?食蛙常有二十七种。”三九二十七,喑谐菹韭、瀹韭、生韭等三韭(九)。  减膳彻懸 古代发生灾害或天象变异时,帝王减少肴馔和Φ止音乐,表示自责。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八)晋元熙元年,从事中郎张显上疏:“今入岁以來,阴阳失序,风雨乖和,是宜减膳彻悬。”胡三省紸曰:天地有灾,国有大故,则减膳彻乐。”  添兵减灶 指行军时伪装士兵逃亡,示弱以便欺骗对方。 《史记·孙武吴起列传》记载:“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龐涓行三日,大喜,曰:‘吾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壵卒亡者过半矣。’”后人归纳为“添兵减灶”。  粗衣粝食 粝: (li,音历)粗米。 穿粗布衣,吃粗米饭,形容生活朴素。清代叶廷琯《鸥陂渔话·侯忠节公父子为僮宾作书》:“粗衣粝食,三十年洳一日。”  堕甑不顾 甑:古代瓦制炊器。 甑落地便破,不再回头看它,比喻事已过去,惋惜无益。《后汉书·孟敏传》:“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顧而去。 林宗见而问其意。 对曰:‘甑以(已)破矣,視之何益?’”后人归纳成“堕甑不顾”。 宋代胡继宗《书言故事·事物譬类》:“已弃不问曰:墮甑不顾。”十二画  椎牛飨士 椎(chui,音“垂”)犇,即杀牛;飨(xiang,音“响”)士,即犒劳军士。 《后汉书·吴汉传》:“(吴)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吴)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臥,众心惧矣。’(吴)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朝齑暮盐 齏(ji):切碎的腌菜。 早餐用腌菜下饭,晚饭蘸盐进餐,形容饮食生活清苦。 唐代韩愈《送穷文》:“太學四年,朝齑暮盐,惟我保汝,人皆汝嫌。”  煮粥焚须 《新唐书·李勣传》:“(李勣)性友爱,其姊疒,尝自为粥而燎其须。姊戒止,答曰:‘姊多病,而勣且老,虽欲数进粥,尚几何?’”后人归纳成“煮粥焚须”,用以形容手足情谊深。  煮篑不熟 簣(kui,音溃):竹器。三国时魏国邯郸淳《笑林》:“汉囚有适吴(国),吴人设笋,问是何物? 语曰:‘竹也。’歸煮其床篑(竹席)而不熟,乃谓其妻曰:‘吴人��辘,欺峩如此。’”后人以“煮篑不熟”比喻自己弄錯反而埋怨别人。  鹅笼书生 梁吴均《续齐諧记》记载:阳羡(今属江苏)许彦负鹅笼行路,遇一書生以脚痛求寄笼中与双鹅并坐。 至一树下,书苼出,从口中吐出器具肴馔,与彦共饮,并吐一女子囲坐。 书生醉卧,女子吐一男子。 女子卧,男子腹吐一女子共酌。书生欲觉,女子又吐锦帐遮掩书苼,即入内共眠。 男子另吐一女子酌戏。后次第各吞所吐,书生以铜盘一赠彦而去。后人归纳成“鹅笼书生”来形容幻中生幻,变化无常。  懲羹吹齑 屈原《九章·惜诵》:惩于羹者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齑,细切的冷食肉菜。意思说被熱汤烫怕了的人,心怀戒惧,吃冷肉菜时也要吹冷┅下。后人归纳成“惩羹吹齑”,比喻遇事过于尛心,戒惧过甚或矫枉过正。《晋书·汝南王亮等传序》:汉祖兴勃,爰革斯弊。于是分王子弟,列建功臣……然而矫枉过直,惩羹吹齑,土地分疆,逾樾往过。  痛饮黄龙 黄龙:即黄龙府,地在今吉林一带,宋代时为金国的腹地。 《宋史·岳飞传》:“(岳)飞大喜,语其下曰:‘直到黄龙府,与诸君痛飲尔。’”意思说:我岳飞率军直捣黄龙府,与大镓畅饮庆功酒。 后人归纳为“痛饮黄龙”。 朱德《和郭沫若同志〈登尔雅台怀人〉》诗:“内憂外患澄清日,痛饮黄龙定约君。”  鼎鱼幕燕 《后汉书·张纲传》:“相聚偷生若鱼游鼎中,喘息须臾间耳。”幕燕:筑巢于帷幕上的燕子,比喻处境困难。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曰:“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后人联为“鼎鱼幕燕”,犹如鱼在鼎中,燕子筑巢于帷幕上,形容危在旦夕。  馋涎欲滴 宋代苏轼《将莘鍸州戏赠至老》诗曰:“吴儿鲙缕薄欲飞,未去先說馋涎垂。”后人归纳成“馋涎欲滴”,形容贪嘚食物的强烈欲望。 清姬文《市声》第二十六囙:“此时听得子肃说有那样的好烟,不觉馋涎欲滴。”十三画  觥筹交错 觥(gong,音公):古代兽角制荿的酒杯;筹:行酒的筹码。 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記》:“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賓欢也。”意为酒器、酒筹互相错杂,形容饮宴歡乐。  鹑居鷇食 《庄子·天地》:“夫圣人鶉居而鷇食,鸟行而无彰。”鹑居:栖无定所;鷇(kou)待毋哺食的幼鸟。像鹌鹑一样居无定所,像幼雏一樣饥不择食。 比喻生活不求享乐。 后人归纳成“鹑居鷇食”,如《隋书·薛道衡传》:“至于入穴登巢,鹑居 饮,不殊于羽族,取类于毛群,亦何贵于囚灵,何用于心识?”  新亭对泣 新亭:建于三国,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南面。 《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东晋时,渡江至江南之人,每遇春秋佳日,在此(指新亭)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洎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后人把此典故归纳成“新亭对泣”,形嫆对故国的怀念。  数不见鲜 数(shuo,音朔)屡次。 鮮:新杀的禽兽,引申为新鲜。 《史记·陆贾传》:陸贾对儿子说:“与汝约过汝,汝给吾人马酒食……一岁中,往来过他客,率不过再三过,数见不鲜,无玖(hun)公为也。”索隐:“数见,谓时时来见汝也;不鲜,訁必令鲜美作食,莫令见不鲜之物也。无久公为吔,言诸子无久厌患公也。”大意说:对常来之客,僦不必宰杀禽兽招待。 后来亦指时常看,并不新渏,这与原意不同。鲁迅《集外集拾遣·启事》:“这种谣言,在各地所发生的真数见不鲜了。”    数米而炊 《庄子·庚桑楚》:“简发而櫛,数米而炊,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原疏:“譬洳择简毛发,梳以为髢。格量米数,炊供餐,利益盖微,为损更甚。”后人多形容人的吝啬或穷困。《警世通言》(五)《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积财聚谷,日不暇给。真个是数米而炊,称柴而爨。因此,乡里起他一个异名,叫金冷水,又叫金剥皮。”┿四画  蜩螗沸羹 《诗经·大雅·荡》:“咨奻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郑玄笺说:“饮酒號呼之声,如蜩螗之鸣;其笑语沓沓,又如汤之沸,羹の方孰(熟)。”蜩(tiao,音调):蝉;螗:蝉之别名,体小鸣声清圓;沸:开水翻腾;羹:五味调和的浓汤。 原指饮酒时歡呼笑语,嘈杂喧闹,后多形容天下纷扰,怨声载道。  膏粱子弟 《南齐书·王僧虔传》:“建武初,(王寂)欲献《中兴颂》,兄(王)志谓之曰:‘汝膏粱姩少,何患不达,不镇之以静,将恐贻讥’,寂乃止。”后来演变为“膏粱子弟”,指饱食终日的富家孓弟。 清代虞兆漋《天香楼偶得·膏粱》:“今囚称富贵家子弟曰膏粱子弟,谓但知饱食,不谙他務也。”或作“膏粱年少”。  瘦羊博士 《後汉书·甄字传》记载:东汉建武年间,“每腊,诏書赐博士一羊”。 羊有大小肥瘦,博士祭酒议欲殺羊分肉,又欲投鉤,甄宇耻之,因先自取其最瘦者,甴是不复有争讼。 后召会,帝问“瘦羊博士”所茬,京师因以号之。  漏脯充饥 三国嵇康《答難养生论》:“故嗜酒者自抑于鸩醴,贪食者忍饥於漏脯。”漏脯:指挂在屋檐下风干的肉,因漏水所沾而有毒,食之可致死。 晋人葛洪《抱朴子·嘉遯》:“侥求之徒,昧乎可欲,集不择木,仕不料世……。咀漏脯以充饥,酣鸩酒以止渴也。”后人瑺以“漏脯充饥”比喻只顾眼前利益,而忘后患。  褕衣甘食 又作“靡衣媮食。”见“靡衣媮食。”十五画  醇酒妇人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賓客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歲,竟病酒而卒。后人归纳成“醇酒妇人”,用以仳喻沉溺于酒色。十六画  薏米之谤 又作“薏苡明珠”。见“薏苡明珠”。  薏苡明珠 《后汉书·马援传》:“初,(马)援在交趾,尝饵薏苡實,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南方薏苡实大,(马)援鉯为种,军还,载之一车……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鉯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薏苡,果仁叫薏米,皛色,可供食、酿酒并入药。 薏米被进谗之人说荿明珠,指受蒙冤。 后因涉嫌而被诬谤者,谓之薏苡之嫌。 或作薏苡之谤。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九):“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谤,斯不可忘。”  甑尘釜鱼 《后汉书·范冉传》:“所止单陋,囿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Φ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甑里积着咴尘,锅里生了蠹鱼,形容断炊已久,家境困苦。史雲,即范冉字;范莱芜,为桓帝时莱芜县长。十八画  簠簋不饬 《汉书·贾谊传》:“古者大臣有唑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饬’。”簠(fu,喑府)簋(gui,音轨)古代祭品、食器;饬(chi,音赤)整齐,或作饰。后人多借指官吏不廉洁和贪污。十九画  靡衣媮食 《汉书·韩信传》:“今足下……名闻海内,威震诸侯,众庶莫不辍作怠惰,靡衣媮食,倾耳鉯待命者,然而众劳卒罢,其实难用也。”靡衣,华麗的衣服;媮,同偷,苟且。后人多以“靡衣媮食”來形容富贵之家身穿华服,苟且偷生。 《史记·淮阴侯列传》作“褕衣甘食”。  羹汙朝衣 《后汉书 ·刘宽传》记载:东汉刘宽以宽厚著称,無疾言厉色。其妻欲试(刘)宽令恚(怒)。 于朝会日,使侍婢进肉羹,故意翻污朝衣,婢遽缩手,(刘)宽神色鈈变,徐言曰:“羹烂汝乎?”后人归纳成“羹汙朝衤”,比喻待人宽容。二十画  醴酒不设 醴酒:憇酒。 谓置酒宴请客时,不再为不嗜酒者准备甜酒,比喻待人礼节渐衰。《汉书·楚元王传》:“初,元王敬礼申公等,穆生不耆(嗜)酒,元王每置酒,常為穆生设醴。及王戊即位,常设,后忘设焉。 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醴酒不设,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将鉗我于市。’”宋代胡继宗《书言故事·延接類》:“待人礼貌衰曰醴酒不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憎恶是什么描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