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兵八万明年是什么生肖年

吞吞吐吐无个字,是三是四十不是(调兵八万) 打一生肖_百度知道
吞吞吐吐无个字,是三是四十不是(调兵八万) 打一生肖
提问者采纳
你好,是鸡,所有属鸡的工作人员都有良好的声誉,属鸡人知道如何用自己的智慧、高效率来赢得主管的信任。然而尽管属鸡人精力充沛,做事速度快,成功率高,但如果属鸡人不愿意去做的事,属鸡人不会尽一点儿力量。属鸡人在普通岗位上会获得荣誉,得到报酬,但不会有特别远大的前程。因而,任何类型的属鸡人,去做那些普通的工作时,会在这些工作中找到自己的重要价值。但属鸡人必须谨慎行事,才能使属鸡人的计划长期顺利地进行下去。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到你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答案:生肖马
牛,因为要反复咀嚼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调兵八万。指什么生肖_百度知道
调兵八万。指什么生肖
提问者采纳
寅.虎 一声长啸谷生风 独步山林盖世雄 莫笑狡狐威假借 尊容常见挂堂中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论中国朝鲜族移居形态及清对朝鲜族移民政策
&论中国朝鲜族移居形态及清对朝鲜族移民政策
——以明末清初至十九世纪末为中心
(延边大学人文学院2008级中国少数民族史)
摘要: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金兴起,逐渐与李氏朝鲜交接。从那时起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原因,朝鲜族不断地移居东北地区。从明末清初到19世纪末,无论是因为强行掳入,还是因生活所迫“犯越”中国境内,最终还在我国的延边地区形成了朝鲜族聚居区,并成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关键词:朝鲜人 封禁 犯越 移民实边
早在元明时期甚至更早就有朝鲜民族迁入辽东地区,只是这一时期大部分是高丽归附民,抑或是逃难民,并且随着朝代的变迁,他们中的许多朝鲜族都返回朝鲜,而流下来的也都在历史长河中消失或被同化,已经无法再找到他们的后裔。本文主要讲述的是明末清初到十九世纪末朝鲜人移居中国东北的过程,以及清朝对于朝鲜族移民的政策变化。
一、早期移居与中朝两国的边民政策
--以明末清初至十九世纪中叶之前为中心
(一)&三次战争中的朝鲜移民
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随着后金在辽东地区的崛起和兴盛,明朝统治阶级为了进一步巩固它在辽东地区的统治,于1619年四月,任命杨稿为辽东经略,以杜松、李如柏、刘綎等为副,调兵八万,分兵四路向东进攻后金,并在萨尔浒附近与金兵相遇展开激战。这时,明朝的藩属国朝鲜应明军的求援,派以姜弘利为大帅的一万三千名士兵,分左、中、右三营,渡过鸭绿江进攻后金腹地,但是,由于明军首先在战场上失利,支援明军的朝鲜兵也被后金重兵包围。大帅姜弘利被迫率中营五千士兵向后金投诚。对此,努尔哈赤按照“抗拒者杀,俘者为奴”的惯例,把大部分俘虏分给八旗将领,为其耕种田地。然而,被俘的朝鲜士兵不堪忍受后金奴隶主的残酷剥削,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有一千四百余人逃回故国,而且“至今不绝”,“逃逐相继”。加上,后金兵对被俘的朝鲜兵“两次屠杀可五、六百名”,实际上遗留在辽东地区的朝鲜兵大为减少。 通过萨尔浒战役,后金正式确立的在辽东的统治。
天聪元年,皇太极初登汗位,后金政局不稳,需转移国内各种矛盾,借机提高汗权。并且在经济上物力匮乏,惟有以武力掠夺才能解决。另外最为重要的是军事上,后金处于明、朝、蒙三面合围状态,明虽败犹强,欲入关图帝业,必先清除南进之后忧,并以此提高后金业已低落的士气。于是于1627年,正月初八,皇太极以朝鲜“助南朝兵马侵伐我国”、“窝藏毛文龙”、“招我逃民偷我地方”、“先汗归天……无一人吊贺”四项罪名,对朝鲜宣战。在这次对朝的战争中,后金获胜,经过一个多月的谈判朝鲜被迫与后金签订和约,两国建立了兄弟之盟的关系。在后金撤军过程中,有4986名朝鲜人被掳走,屠杀290人、逃还623人之外,其他被带到中国。史称“丁卯胡乱”。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准备登上皇帝位,因此派使臣致书朝鲜,要求朝鲜同蒙古、满洲诸贝勒一道为皇太极尊上帝号。消息传到朝鲜之后,朝鲜国王拒绝接受后金国书,所以皇太极于1636年12月亲率12万八旗劲旅第二次征兵朝鲜。朝鲜虽然向明朝求援却无济于事,朝鲜王子和王妃避难的江华岛很快落入清兵之手,国王百般无奈被迫于1月30日出南汉山城向皇太极俯首称臣,缔结城下之盟。此次“丙子胡乱”中被掳到中国东北的朝鲜人达数万之多。
在这三次战役中被强行掳到辽东地区的朝鲜人,有不少人不堪忍受女真贵族的残酷统治,先后逃回朝鲜或赎还,但剩下的人仍可成为明末清楚辽东地区朝鲜人的主流,他们中有些人被编入了满洲八旗和汉军八旗之中,而另外被掳来的朝鲜人,则被当作是“战利品”分配给了清朝王公贵族或立了战功的八旗军官兵,成为了这些人的家奴或庄园的农奴。李民冤在其《栅中日录》里写到未被编入八旗兵的许多官卒“皆作奴仆”,“军兵则以农军各处分置””。
这种朝鲜人被迫移居到中国东北的方式虽然不是出于自愿,但是这样大规模的迁入,也使得在中国境内朝鲜人有了一定的规模,这些被掳来的朝鲜人成为当时后金社会生产力大军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清政府的封禁与朝鲜人的犯越
1.清朝的封禁政策
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对全国实行了行省制,但唯独在东北地区实行军府制。之后,随着俄罗斯不断入侵黑龙江流域,清廷于1683年在黑龙江(黑河市瑷珲)地区增设黑龙江将军,在东北地区确立了三将军(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体制。
另一方面,清朝考虑到东北地区由于长期征战不断,在经济上已处于沉滞状态,决定再建“满洲”搞好东北的经营,大力开垦东北地区的荒地,以确保朝廷的财政收入。并于1664年颁布了《开垦荒地条例》,积极劝诱汉族老百姓移居东北。然而,汉族老百姓大举移居辽东地区之后,汉族老百姓与满族老百姓之间围绕占有土地问题方面,产生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再加上为了奖励开垦荒地而实行的招民授官的政策,更是使官吏任用制度变得紊乱不堪,因此清廷不得不于1668年宣布废除《辽东招民开垦授官例》,开始限制汉族老百姓出入山海关。
1677年,康熙皇帝统一中国大陆,长白山作为清朝的发祥地,派大臣觉罗武默纳前往祭司,并把长白山、鸭绿江和图们江以北的一千多里的地区划定为“龙兴之地”,对之实行封禁政策。之所以实行封禁政策原因有二:第一,是为了保护满州族的“龙兴之地”,清廷一向视东北地区为“国朝根本重地”,虽然当时清廷已经定都北京,但是作为异族统治汉族,始终担心有一天会被推翻统治,到那时他们还可以退回原来的发祥地,重头再来。第二,是为了独享土特产。在长白山一带盛产人参、珍珠和珍贵的野生动物,但是在清朝入关以来,人参的采集量大大减少,为了保护、独享这些珍贵的土特产,只有把这一地区封禁起来。
清廷为了推行其封禁,先后筑起了盛京边墙和柳条边墙,设置了各种围场和哨卡。在盛京以东、伊通州以南、图们江以北的地区,只有少数看管围场的旗兵和清朝少数拥有采集特权的其人居住,严格限制汉族老百姓居住、开垦、采集人参等一切活动,每年按季派员带兵巡查缉拿私挖人参、偷打貂皮、鹿茸之人,并制定严格的处罚条例。
2.朝鲜人的“犯越”与朝鲜政府的举措
面对清朝严格的封禁政策,朝鲜政府对于越境者及地方官也同样采取严厉的处罚,但是尽管如此,朝鲜贫民为了谋求生计不顾严格的刑法,仍有“犯越潜越”,事件发生。其实早在1605年努尔哈赤的建州卫与朝鲜就双方边界老百姓的犯越与盗参等达成了最早的协定,直到1627年的江都会盟与1637年的《南汉和约》,双方确定了两国的疆域,当时虽未做出具体的规定,但是从两国当时围绕犯越问题发生的外交纠纷就可探知,双方实际上已经承认了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事实上的国境。但是清朝初期,朝鲜北部鸭绿江上游的平安、咸镜(现慈江、两江)两道,山峦叠嶂,土地贫瘠,连年遭灾,农业不振,鱼盐绝路,贫苦的朝鲜边民,便从鸭绿江上游越江到我国的长白、临江、辑安与边外南北路一带。于此同时,图们江南岸的朝鲜贫民也从茂山、会宁、钟城等图们江上游越江,沿山谷溪间逐渐转向内地。越江私垦的朝鲜边民,初期“朝耕暮归”;进而“春来秋去”,于清明节前后携耕畜农具越江垦种,秋后收获而归。如“图们江对岸中山城土民男女五十五人”,越境潜耕而被宁古塔将军麾下之兵丁逮捕驱逐。
朝鲜边境的农民,既把中国东北地区看成其谋生之处也把中国东北地区作为其避难之处。
面对频频发生的“犯越”事件,并且因为两国国境不明确而引发两国边民的冲突,于是1712年,清朝派乌喇总管穆克登为差使,同朝鲜代表一起踏查国境,
在长白上确立了定界碑,正式确定了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两国的国境。此后清朝又于1714年在珲春设置了珲春协领,加强了长白山一带的封禁。
同一时期,朝鲜也加强了北方边境的开发,允许老百姓在北边地区居住和垦荒,保证他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其目的在于防止老百姓犯越中国东北。不仅如此,朝鲜政府对于边境守备方面也发生了变化,由消极的被动的对应犯越问题转变为积极的边防政策,既减少了与清廷的外交摩擦,又积极抵制情人肆意闯入朝鲜境内。但是尽管清廷和朝鲜积极的防止朝鲜人犯越,却始终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犯越的规模、地域反而越来越大,尤其是到了19世纪中叶,朝鲜遭遇连年的自然灾害,犯越已经遍及图们江和鸭绿江沿岸的整个地区,甚至扩散到了吉林、宁古塔和奉天等内地。
二、弛禁时期朝鲜人大规模的迁入
以十九世纪中叶为中心
(一)封禁政策松弛的原因
进入19世纪之后,尽管清朝和朝鲜政府仍然推行封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时候的封禁政策已经开始逐渐松弛。清朝政府对于封禁政策松弛的原因以下几点:
首先是地理位置决定的。鸭绿江和图们江上游的边界,地处偏远,中游地区到了冬季也是冰冻三尺人烟稀少,尽管实行封禁政策却无法彻底杜绝朝鲜人的犯越。吴禄贞在《延吉边务报告》中提到的李东吉一家人就是典型的事例。他们一家于1853年就在延边一带垦荒隐居18年,都没被发现。
其次,当时防戍边界的兵力不足。据记载自1714年设珲春协领至1860年,协领管辖的八旗兵从未超过500名,初设时有三个佐领,同治九年才新添5个佐领。可是面对那么大的地区仅仅靠着这些人根本无法保证封禁的力度。
第三,加上当时的清朝经历了鸦片战争,内外交困,无暇顾及东北。并且从19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清廷就逐渐废除了鸭绿江北岸地区的封禁,而此时的朝鲜人民为了生存,宁愿冒着生命危险犯越的朝鲜百姓不在少数,由此可知封禁政策的松弛是必然的。从1872年朝鲜的崔宗范、金泰兴、林硕根对鸭绿江北岸地区的朝鲜人的生活实际情况的调查而写成的《江北日记》可以看出,有些朝鲜人从19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开始就已经移居这一地区。
(二)朝鲜难民大规模的迁入
从1860年开始,朝鲜北部地区连续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年和1870年发生水灾、旱灾与虫灾之后,朝鲜北部的农民饥寒交迫,到了生灵涂炭的境地。1869年,咸镜道6个镇遭受水灾,田地颗粒无收,农民们只得以草根树皮充饥。
再加上朝鲜自19世纪以来,三政的紊乱,朝鲜农民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许多农民已经濒临破产,耕地显著减少,不仅如此,就连驻防军人也受到影响,许多人或是死亡或是逃走.面对这样的天灾,人祸,朝鲜族饥民们以及戍边的兵卒成群结队的移居耕种。最初由于清朝的封禁政策还是很严格,有些人只得去俄罗斯的沿海州或被清朝刷还回国。而面对被刷还回国的朝鲜人,朝鲜政府并没有进行严厉的处罚,反而进行安抚政策,帮他们找回土地,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但是随着朝鸭绿江和图们江沿岸的朝鲜难民迁入人数的日益增多,加上1869年和1870年,朝鲜会宁府使恳请朝廷救济饥民,清朝的军官看到难民们的惨状也表现出了不忍,清朝政府逐渐默认了对朝鲜垦民定居。具《江北日记》中记载1872年,来自咸镜道的三水、仁遮和厚昌等郡的对岸,有270余户1465名朝鲜垦民定居在我国鸭绿江边的清金洞和三道沟一带,农舍零零落落绵延150里。
由此可见,从十九世纪40年代到1880年,时间虽然短暂,但是这个时期,为中国朝鲜族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为中国朝鲜族早期历史的真正开端铺平了道路。并且使得历时200多年的封禁政策逐渐松弛,到最终实行移民实边政策,为朝鲜族聚居区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清朝的移民实边政策
以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十九世纪末为中心
(一)清朝实施移民实边政策的原因
1.东北边疆危机
1840年和1860年清朝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也使得中国东北地区历尽沧桑,1858年中俄签订“瑷珲条约”,日又签订了《清.俄北京条约》根据此条约,清、朝、俄三国在图们江河口地区有了接壤地带,并且俄国在1861年颁布了《关于俄国人和其他国家移民东西伯利亚的阿木勒和沿海州地区的规则》对移居沿海州的移民采取了许多优惠政策,致使大量朝鲜人移居境内,清廷对北间岛地区实行封禁政策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俄国还经常派军队在图们江河口地区不断的制造事端,引起国境纠纷。之所以在北间岛地区最早的实行移民实边政策也正是因为东北边疆危机日益加深。
2.财政的拮据
19世纪末的清朝,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随着人口的增多,耕地也在减少。另外军务,训练,军纪败坏,国防力量十分虚弱,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束手无策,只能不断地割地赔款,导致国家财政枯竭。
因此,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为巩固国防,填补边防空虚,增加耕地面积,增加财政收入,只得在中国东北地区实行移民实边政策。
(二)&移民实边政策实施情况
1.从以汉实边到以韩实边
1875年,清政府颁发《盛京东边闲旷地带开垦条例》,废除对鸭绿江对岸东边道地区长达240余年的封禁,并设抚垦局,招民开垦。1880年清廷派吴大澄到吉林东部边疆,督办宁古塔、三姓、珲春等地防务和屯垦事宜。又于1881年在这些地方增设了靖边军,大大加强了延边地区边境一带国境的守备。1881年,清廷在珲春又设置了招垦总局,在南岗、珲春和东五道沟等地设置了垦居,
1882年清朝开放了吉林最后一个封禁地——吉林南荒围场(今延边一带),设立了珲春招垦总局,使延边地区的移民实边政策付诸实施。
实行移民实边之初,尚未适用于朝鲜移民,中朝双方依然在名义上严禁非法移民行为,但是移民实边政策出台之后,珲春招垦总局。实行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而其成果却不那么理想,并没有大量的汉族百姓迁入东北边疆地区。其主要原因在于吉林东部延边地区,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因此移民实边实行之后还是没有成效。而1880年朝鲜会宁府使洪喃周深感饥民只有越江才能脱离苦海,因此对延边地区进行了“庚辰开拓”的集体越境。这一事件成为了清廷改变移民实边对象的转折点。作为封禁对象的朝鲜百姓们在延边地区已经开垦了大量的荒地。鉴于此,1881年督办吴大澄上报清廷建议朝廷,光绪帝下谕令对于即来之民,改变了以往驱逐出境、毁田平舍的旧制,实行“领照纳租”。由此以汉实边开始转变为以韩实边。
由于朝鲜移民大批流入中国东北,朝鲜大量流失劳动力,因此,朝鲜国王恳请“将流民刷还本国,交付本国官弁,以示体恤”。清廷欣然同意,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将成千上万的朝鲜移民全部驱逐或刷还,对于两国来说都绝非易事,清朝需要劳动力来开垦荒地,而朝鲜又无法妥善安排朝鲜人民的生活,因此刷还的事宜也只能是不了了之了。
2.归化入籍与专垦区的形成
根据东北边疆地区朝鲜人大量居住的实际情况,1885年根据《吉林朝鲜商民贸易地方章程》,在和龙峪设立通商局,在光霁峪、西步江设立分卡(局)。之后清廷改设这三个通商卡局为越垦局,并划图们江以北长约700里,宽约四五十里为收纳朝鲜移民的“专垦之区”,这些朝鲜移民专垦区的设立和清政府实行的一系列的怀柔政策,为中国朝鲜族共同体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空间条件。
然而在这一时期,朝鲜地方官员私自向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垦民收取租税,行使所谓的“管辖权”,因此吉林将军向清廷总署提出,让朝鲜垦民一律“归化入籍”“归我版图”。1889年,清廷对朝鲜垦民实施归化入籍和编甲升科,1891年,将珲春招垦总局与越垦局合并为抚垦局,翌年又将其迁到南岗,管理来垦汉人和越垦朝鲜人的垦荒事物。自年,清政府在图们江北岸设置镇远堡、宁远堡、绥远堡、安远堡四堡,又下设39社、124甲、415牌,由“剃发易服,归化入籍”的朝鲜人来担任乡约、甲长、牌头等,由此形成了以这四堡、39社为中心的朝鲜族专垦区。但是实际上,当时朝鲜垦民入籍者并不是很多,据统计至1908年,东北全境朝鲜垦民加入中国籍者只有将近4500人,不足全体朝鲜垦民总人口的10%。至于那些既不入籍又不“刷还的朝鲜垦民”,为求生计,只好租种中国地主的土地,成为佃户。也有的朝鲜垦民,为购买土地,,合伙集资,由当地乡约担保,以“归化入籍者”者或者汉族“名义地主”的名义去县、道、厅申请,交纳高昂的手续费。
但是不管如何,清政府的以汉实边政策最终转变为以韩实边,这虽然是出于清政府统治的需要,但是它改变了朝鲜移民往日流离漂泊的局面,使他们能够在中国东北边疆安心定居,并成为东北边疆开发的生力军,为中国朝鲜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从明末清初到19世纪末,从封禁到开禁,实行移民政策,朝鲜人无论以各种各样形式移居东北,从未间断过,而清朝和朝鲜两国在犯越及边境问题上也是摩擦不断。纵观这一时期的朝鲜移民迁入东北的历史,虽然是坎坷的,但是他们以顽强的意志,辛勤的劳动,为建设东北边疆,开发水田技术,提高农业产量等各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不仅如此在20世纪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作为一个拥有特殊历史的朝鲜族,在当今社会中,不仅要努力做到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
[1]&朝鲜族简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
[2]&朝鲜族研究论丛(一).延边大学出版社,1987。
[3]&韩俊光主编.中国朝鲜族民族迁入史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4]&金泽.吉林朝鲜族,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5]&朴昌昱.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
[6]&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0。
[7]&金春善.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的形成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8]&李花子.清朝与朝鲜关系史研究—以越境交涉为中心.香港亚洲出版社,2006。
&[1]&孙春日.试论延边朝鲜族聚居区的形成.朝鲜族研究论丛2.延边人民出版社,1989。
&[2]&方民镐.明清历史变迁中的朝鲜族和它的历史.朝鲜族研究论丛3.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
&[3]&方民镐.明清时期朝鲜族研究的几个问题.民族史论文集1.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
&[4] 金元石.中国朝鲜族迁入史述论.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1996。
&[5]&金春善.19世纪末清朝移民实边政策与延边朝鲜族专垦区的形成.中朝韩日关系史研究论丛2.延&&
边大学出版社,2001。
&[6] 李洪锡.试论甲午以前清政府对延边地区“越垦韩民”的安抚政策.
中朝韩日关系史研究论丛2.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
&[7]&姜龙范.清政府移民实边政策与中国朝鲜族的形成.社会科学战线,2004(4)。
&[8]&高强.清廷封禁政策与东北边疆的丧失.历史教学,2004(5)。
&[9]&衣保中,房国凤.论清政府对延边朝鲜族移民政策的演变.东北亚论坛.第14卷.第6期,2005。
[10]&舒展.中国朝鲜族的形成与贡献.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3)。
[11] 张士尊.清末“韩民越垦”与清朝“移民实边”.学术交流(总第163),2007。
周远廉.清朝开国史研究:140-141。转引自:韩俊光编.中国朝鲜民族迁入史论文集.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9。
李民冤.建州见闻录。转引自:朴京才.明末清初辽东地区朝鲜人与中国朝鲜族的上限.韩俊光编.中国朝鲜民族迁入史论文集.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9:89。
朴京才.明末清初辽东地区朝鲜人与中国朝鲜族的上限.韩俊光编.中国朝鲜民族迁入史论文集.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9:89。
李朝仁祖实录.卷16。转引自:舒展.中国朝鲜族的形成与贡献.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第34卷(总第172期)。
崔韶子.清朝时代中韩关系史研究.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出版部,。李章熙.丙子胡乱.韩国史.29.国史编纂委员会,。转引自:李花子.清朝与朝鲜关系史研究—以越境交涉为中心.香港亚洲出版社,2006。
李民冤.建州见闻录:45。转引自:朴昌昱.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9。
所谓军府制,是由将军亲自掌管统军、治民、防边等一切要务的军政合一的统治机构,其性质与清朝的八旗制度完全一样。转引自:金春善.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的形成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21。
盛京边墙:(1648年—1654年)从山海关往东北面伸延到开原威远堡,往东南面伸展至兴京,往西南直达凤凰城的南海岸(现在的辽宁东沟县),总长960里,设有16个边门。
吉林柳条边墙(1670年——1681年)南起盛京边墙的开原威远堡边门,北经法特东亮子山(舒兰县二道河子)的法特哈边门到松花江,共设置了四个边门,总长690多里。
同文汇考.原编卷五十五.犯越。转引自:朝鲜族简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3。
金春善.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的形成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6。
珲春协领:位于图们江下游的原本是沿海地区,康熙50年(1714年)设立的协领,其辖区范围大体在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以南,西至哈尔巴岭,东到日本海的广大地区。
朴昌昱.论中国朝鲜族历史的上限问题.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26。
日省录,日。转引自:朴昌昱.朝鲜族迁入我国史程邹议.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45。
金春善.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的形成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8。.
朴昌昱.朝鲜族迁入我国史程邹议.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44。
瑷珲条约: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皇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掠夺中国东北领土的条约。又称《中俄瑷珲和约》。瑷珲条约是各个条约中除&&中俄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一百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划归俄国)我国割占领土最多的一个(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
金春善.19世纪末清朝的移民实边政策与延边朝鲜族专垦区的形成.中朝韩日关系史研究论丛(2),8。
金春善.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的形成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69。
清德宗实录。转引自:姜龙范.清政府移民实边政策与中国朝鲜族的形成.社会科学战线,2004(4)。
金春善.19世纪末清朝的移民实边政策与延边朝鲜族专垦区的形成.中朝韩日关系史研究论丛(2),8。
姜龙范.清政府移民实边政策与中国朝鲜族的形成.社会科学战线,2004(4)。
四堡分别为:镇远堡(现在珲春市敬信乡,有8个社)、宁远堡(现在的龙井市三合、智新乡一带,有12个社)、绥远堡(现在的和龙市德化、勇新、崇善、芦果一带,6个社)、安远堡(现在龙井市光开乡和图们市部分乡,有13个社)。
金元石.关于中国朝鲜族历史上限的几点思考.中国朝鲜民族迁入史论文集.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898。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调兵八万是什么生肖_百度知道
调兵八万是什么生肖
调兵八万是什么生肖
我有更好的答案
我觉得是“牛”。因为有八百里分麾下笞之说
其他类似问题
生肖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年是什么生肖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