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唐砖怎么样样设计一个烧柴都灶房

您现在的位置: >>
庆阳窑洞文化调查研究报告
此次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庆阳窑洞的历史与农业文明的关系、窑洞的挖掘方法及其讲究、窑洞的种类、关于窑洞的故事传说和信仰习俗以及窑洞居民的心理等。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部落就在以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建造简单的穴居,并逐渐形成聚集部落。庆阳地处典型的陇东黄土高原区,纵向的土层结构使建造的窑洞不易塌陷,这就为窑洞建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庆阳窑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国内外专家不断到庆阳参观考察,并写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居住形式也吸引了不少海内外游人前来观看。窑洞的独特居住环境引领我们去深入了解它与农业文明的关系,不断探索为何在这样一个市区范围内会有着多种不同形式的窑洞?它挖掘方法及挖掘过程中有哪些忌讳?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如此长的历史文化积淀下窑洞居民的宗教观念和信仰是什么?它有哪些故事传说?居住在这里的人民会有着什么样的心理状态?窑洞废弃时居住者又是何种心理状态?废弃时转移至平地建造房子,占用土地如何处理?无人居住的窑洞在暴风雨来时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也都是我们此次实践活动中需要了解的。此外,窑洞里的皮影戏、剪纸窗花等也吸引着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了窑洞文化。
  一、&追根朔源
  (一)窑洞与农耕文化的关系
  1、窑洞的产生与农耕文化
&&& 庆阳,地处黄土高原甘肃省东部,历史悠久,气候温和,这里古称北豳,习称陇东,这里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周道之兴自此始&。有着悠久历史的庆阳,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更是绚丽多彩。庆阳的文化是经过长期积累而得以丰富的,要了解窑洞发展就要追溯到远古农耕时期。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洗礼,窑洞像一位母亲,亲历着朝代变迁,看着她的土地成长,看着农耕文化开创发展,这里留下了深厚的农耕文化的痕迹,农耕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庆阳窑洞的发展。
早在二十万年前,已经有人类在庆阳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周族重视农业,《汉书&地理志下》有:&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在夏朝太康失位之时,不窋承袭其父后稷的官位。太康政乱破坏农业生产,不窋遂率领族人来到庆阳,在此定居,不窋用自己种庄稼的技能,教民稼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诗经 豳风 七月》中描绘的正是当时的一幅农耕图。
&&&& 周族历经从不窋到鞠陶、公刘三代,发展了农业生产,创造了周的灿烂文化。《甘肃省通志》里庆阳人有&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讲得是他们的功绩,&陶复陶穴以为居&讲得也是他们的功绩,同时这也为他们提供了生存的保障。原始人所住地穴皆是自然而成,没有阳光,阴暗潮湿、又时常有野兽的危害,对人类生存十分不利,生活没有保障,也因此不利于各方面发展,在不窋执政时,鞠陶负责挖窑洞,古代窑与陶相同,所谓&陶复陶穴&就是周人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而挖的两种形式的窑洞。有了窑洞这个农耕家园,人们就不再苦于野兽袭击,安全有了保障,人们便开始了定居生活,农业才因此而得到了大力发展。
  2、窑洞人民在生产生活上的习惯至今不变
&&&& 去过庆阳的人都会有这种体会,默默耕耘在庆阳这块土地上的庆阳居民,至今仍然保持着他们那种勤劳、朴实、憨厚的品性。
&&&& 在农事活动中,他们依然传承了以往的农事季节的时间和生产技术,并且在今天的农事活动中,发扬光大了古代的生产技术。《七月》篇中有八月打红枣、九月收稻谷、十月粮进仓,以及七月采瓜食瓜瓤、八月葫芦摘个光等描述,都和今天的农事季节相同。农忙时送饭到田间,九月筑场圃(即在一块地里春夏种庄稼,秋冬修成场),用柴禾编织门,用茅草搓绳捆庄稼的习俗,都一直延续至今。
&&& &今天的人们也继承了古代圈养牲畜的习惯,而农业生产的发展也离不开家畜的饲养和繁殖。周人到北豳后,开始养猪,将野猪逐渐训化为家畜。《公刘》篇中有&执豕于牢&之说,就是把猪圈在猪圈里。《七月》有&言私其狱;献豕于公&之说,就是把小猪留给自己,把大猪交公。由于公刘提倡家家户户养猪,后来养猪就成了家的象征。农业的发展,也促使了养牛、养驴、养羊业的发展。至今,庆阳驴、早胜牛名扬省内外,而北部人民几乎家家养羊。同时,庆阳至今延续着每年冬初杀羔羊,祭山神、庆丰收的活动。
&&&&&&庆阳地区经济林种植历史传自周祖时期,这里的经济林不但品种繁多,而且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这里有相当多的经济林品种都来自于周先民的栽植和培育。如桑、李子、桃、梨、枣等。远在轩辕黄帝时代,黄帝就命元妃西陵氏嫘祖栽桑养蚕。嫘祖教人民大量栽桑,教人养蚕纺丝、织帛。先周时期,植桑养蚕就在庆阳得到大力发展。《七月》篇有&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蚕月条桑&等诗句,每年三月,人们便动手修桑树,将高枝砍掉,让人攀着短枝摘嫩桑。所以桑树是庆阳市的乡土树种。自先周至今,几千年来,庆阳人民一直有栽桑养蚕的习惯。《七月》篇中&六月食郁及奠&的诗句,郁就是郁李,果实酸甜可食。将郁李枝条嫁接在杏、桃的树枝上,就可以结出比杏、桃更香甜的李子。公刘在西王母国访问时,带回了许多桃、梨、枣等优良树种。这些树种后来成为古豳地的经济林树种,也成为今天庆阳市各地名优特产的树种。
&&& &信仰禁忌在现代仍有体现,在原始社会,人们的认识尚不足以解释很多现象,于是对自然产生了崇敬,对祖先产生了崇拜。我们在宁县采访原博物馆于馆长时,他告诉了我们一些关于窑洞的禁忌方面的知识。庆阳人在挖窑洞时一定要祭土地神(当地称为社神),以保佑全家人住在窑洞里能够平安无事;如果窑洞闹鬼,他们就请来阴阳先生,将五种谷物洒在院子里,如此则可以趋鬼并保家宅平安。我们在镇原县城关镇采访张爷爷时,他指对面的一座山对我们说,窑洞的朝向要背风向阳,山要实在(就是窑洞的洞口要对着山峰,不能对着山谷),这样才能家宅平安,家庭殷实。张爷爷居住的窑洞外也供着土地神,逢年过节时,窑洞居民便拿各种食物、水果来祭拜。这些习俗都是窑洞居民祖辈传下来的,谁也不记得它有多久了,只知道从父辈的父辈就有,到现在已成为了一种习惯。
  (二)剪纸、皮影戏等与窑洞的关系
&& &&&刺绣、皮影、剪纸、陇东秧歌、陇东道情&为庆阳民间艺术五绝,我们此行调查了庆阳剪纸、香包及皮影戏与庆阳窑洞文化的关系。民间文艺家曹焕荣先生从事多年的庆阳艺术研究,他告诉我们剪纸、香包、和窑洞有着必然的联系,庆阳人用自己的智慧从窑洞影子中学会剪纸,而香包又因剪纸而产生,庆阳民间艺术无不与窑洞有着必然的联系。因周祖在此开凿了窑洞,为人们提供了安定的居住环境,人们才能充分地发展农业,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由于经济的不断繁荣,财富的不断积累,人们的物质生活得以保障,劳动人民有了更多休闲的时间,他们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自己的聪明才干创造了庆阳的民间艺术。
  二、窑洞的挖掘方式
&&&& 古老的窑洞在建筑学上属于生土建筑,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而且窑洞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但是他的开凿方法真的如我们想象中挖个洞那么简单吗?
虽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弃窑者多,造窑者少,但是我们从实地考察中,还是找到了一些保留比较好的窑洞,并了解到窑洞的现状。如,我们了解到:单孔窑洞的宽一般是3.3米到3.7米之间,高3.7米到4米之间,交口0.3米到0.4米。进深1.7米到1.9米,平桩高1.8米到2米,拱部矢高1.7米到1.8米。
虽无幸看到窑洞的建造过程,但我们碰到了一家正在装修窑洞的居民,他们说现代所存窑洞基本都是祖辈传下来的,现代人很少挖窑洞,只是将祖上的窑洞用砖或水泥装修一下,让它变得更结实、美观。我们从装修窑洞的工人口中及资料中了解到了他们的挖掘方法。
&&&& 首先是挖地基:窑洞的方位确定之后,就开始挖地基,窑洞所指的地基是由窑洞类型决定的。如果门前有沟洼,可用架子车将土边挖边推进沟里,这样扔土方便,而且比较省力。如果挖地坑院,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或者不利于机械施工的地形,则完全要靠人力用笼筐一担一担的担上来,非常辛苦。过去人们修庄子,只有利用农闲、雨天挖土运土,起早贪黑的干活;他们饭前饭后的挤时间,能担一担是一担,肩上的皮脱了一回又一回,双手上的茧子磨起一层又一层;他们常常是老幼不得闲;如果这一辈人完不成,下辈人接着干。地基的大致形状挖成以后,就要把表面修理平整,当地人叫做&刮崖面子&。 如果刮者的眼力、技艺、手劲和力气很好,就能在黄土上刮出美妙的图案。
&&& &其次是打窑洞。地基挖成,崖面子刮好后,就开始打窑。打窑就是将窑洞的形状挖出,把土运走。打窑洞不能操之过急,急了土中水分大,容易坍塌。窑洞打好后,接着就是镞窑,或叫&剔窑&、&铣窑&。从窑顶开始剔出拱形,把窑帮刮光,刮平整,这样打窑就算完成了。等窑洞晾干之后,接着用黄土和铡碎的麦草和泥,用来泥窑。泥窑的泥用干土和才有筋,泥成的平面光滑平顺。湿土和的泥性粘,不好用。泥窑至少泥两层,粗泥一层,细泥一层,也有泥三层的。如果日后住久了,窑壁熏黑了,可以再泥。
&&&& 第三步是扎山墙、安门窗。窑泥完之后,再用土坠子扎山墙、安门窗,一般在门的高处安高窗,在和门并列的地方安低窗,一门二窗。门内靠窗盘炕,门外靠墙立烟囱,炕靠窗是为了出烟快,防止窑洞里面存烟,这样对身体好,而且妇女在热炕上做针线活光线也会比较好。
&&&& 经过这几步的挖掘修整,窑洞基本挖成。
&&&& 人们亲手挖掘出的窑洞,有着独特的居住价值和文化内涵。它比较坚固、耐用。有的窑洞在当地有着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民间也流传着:&有百年不漏的窑洞,没有百年不漏的房厦。&
&&&& 窑洞拱顶式的构筑,符合力学原理,顶部压力一分为二,分至两侧,重心稳定,分力平衡,具有极强的稳固性。为了住着放心,人们往往在窑洞里用木担子撑架窑顶。窑洞经过几辈人,几易洞主;经历风吹雨打,修修补补,仍不失其居住价值。
&&&&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废弃的窑洞越来越多,挖掘的很少,且成为一种趋势了解挖掘窑洞方法的人也将越来越少。这些窑洞存在时,也还有人了解窑洞的挖掘方法时,如果能保存一些相关的资料,就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关于窑洞更多的东西。
  三、窑洞的种类
&&& &陇东黄土高原是中国黄土层最深厚的地方,而庆阳地处典型的陇东黄土高原区,是窑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窑洞密密层层,鳞次栉比,有人曾喻为:如挂在云雾中的洞天神府,似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颗颗明珠。
&&&& 上至周先祖时期,土窑洞就遍布山原谷地。《诗经》称为&陶复陶穴&,唐宋时期,窑洞种类增多,每个窑洞有了明确分工,有暗庄、明庄和四合院庄,明清时期出现了小城堡,高大土墙将一组窑洞或土炕围起来,以防御兵荒和盗贼,俗称为堡子。
  窑洞的修建,庄面子一般高至九米,长十七至二十三米,用镢头修刮成水波等花纹,正面挖窑三至五孔,侧面根据地形也可挖一至三孔窑,前面取土为平空地,一般为三面筑墙,修建大门门楼。窑洞一般高四米,宽八尺至一丈,深三丈,正面的主窑比其他窑洞略高,作正堂为长辈居住。窑口砌墙安门窗,一般为一门三窑洞或一门二窗,靠窑顶的窗子称天窗。窑内靠山墙均盘有土炕,土炕一边紧接山墙,一边紧连窑壁,留有炕洞门,&烧柴点炕,满窑生暖,主窑坐炕,其乐融融&,修窑洞一般依山形走向,避湿就干,避低就高,避阴就阳。
&& &&庆阳窑洞的种类很多,细算可分十多种,但按大类分,有三种,即明庄窑、土坑窑、箍窑。
&&&& 明庄窑,也叫崖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平,然后修庄挖窑。&陶复陶穴&中的&陶复&,指的就是明庄窑,有一庄三窑和五窑,也有五只以上的,宁县瓦斜乡有一个千年大窑洞,占地200平方米,一门五窗,窑内可容纳数百人集会。在董志原、草胜原等大原上,也有利用胡同修庄的,由于崖势不高,有得下挖几米再挖窑,往往形成三面高,一面低,这种庄子被称为半明半暗庄。
&&&& 土坑窑:这种窑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五至八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径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为人行道。&陶复陶穴&中的&陶穴&即为这种下沉式地坑庄。这种窑洞实际上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也更为显著。
箍窑:箍窑一般是用土胚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圈窑顶而成。窑顶上填土呈双坡面,用麦草泥浆抹光,前后压短椽挑檐,有钱的人还在卜面盖上青瓦,远看像房,近看是窑,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石块箍的窑洞称石箍窑。
&&& &庆阳窑洞按用途分还有很多种,在正窑面或在庄子崖面正面两窑口之间的上部,挖小窑一孔,修阶梯而上,可以高瞻远瞩,多为防盗而用,称为高窑。在窑内一侧挖一小窑洞,多为储藏贵重物品或粮食而用,叫拐窑。住家窑洞因用途不同,名称也有所不同,有客屋窑、厨窑、羊窑、中窑、柴草窑,粮窑、井窑、磨窑、车窑等等。
  四、窑洞居民信仰习俗与住宅禁忌
&&&& 人们的信仰,是从人类原始思维的信仰中传承、变异而来的,主要有祖先崇拜、宗教活动、灵物信仰以及占卜、相面、堪舆等内容。信仰对做事有着无形的指导作用,人们在做某件事之前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考虑到这件事忌讳什么。由于信仰习俗的影响,在窑洞住宅中就有了很多的禁忌:
&&&& 1、禁忌在正修庄窑洞的周围响鞭子或响纸炮。俗传,响鞭子或响纸炮,会惊得土牛睁眼睛,土牛眼睛一睁一动弹,窑庄会倒塌。
&& &2、忌庄宅前后有道路。庄院前面或背面有直路,称&前冲射&或&后冲射&,对主家不利。
&&& 3、忌庄院门前栽桑树。因桑与丧谐音,所以民间禁忌在门前植桑。俗传前槐后桑,桑树应栽于后院。
&&& 4、忌庄院或房屋前高后低。此类庄院称倒栽庄,对主人不利。
&&& 5、忌庄院或房屋右高左低。民间认为左为青龙,右为白虎。有&宁叫青龙高万丈,不叫白虎抬头望&之说。
&&& 6、忌在庄崖顶上向下抛东西。民间俗传&三尺高个崖崖,底下有个爷爷。&从崖上往院子里扔东西会惊犯土神爷。
&&& 7、忌从崖上往院子扔黑羊毛或黑毡片。以防黑煞冲犯庄宅而不吉利。
&&& 8、忌挑空桶入室。挑空桶进院落或灶房,家中财粮将外流。
&& &9、忌打窑建房为双数。因&四、六&不成事。
&&& 10、门窗忌用槐木。因槐左为木,右为鬼,鬼把门户不利。
&&& 11、忌前半夜公鸡叫鸣。俗传公鸡半夜叫鸣,国家有事。
&& &12、忌母鸡下软蛋、叫鸣。凡遇此,家宅不安,应在门槛上砍掉鸡头。
&& &13、忌从崖上往下小便。俗传,往崖下小便会冲犯土地神。
&&& 在宁县采访原博物馆余馆长时,我们还了解到丧葬与窑洞的一些关系:
&& &灵柩被落放于明坑边沿后,众孝子要跪于墓地前方烧纸,他人用绳用手将灵枢扶下人墓窑内。在棺板底下放一根滚木,利用滚木滚动,墓窑内的人可把棺材放正放好。由阴阳用罗盘定好方位,待将灵柩放正后,墓窑内的人,点燃油灯,放好衣饭罐罐后要倒退出来,边后退边要用工具或谷草把脚印手印抛掉,否则,不吉利。下葬前还要把铭旌所请的题衔人名和送旌者的姓名取下来,不能埋入墓内。灵柩放正后,先由死者长子抓一把土放在棺木上,举行了这个&添土&仪式后,由两三个人用土墼子把墓窑口封严实,快封到墓窑口顶时,要把一些香纸点着,放进墓窑,再泼一勺清油。这时,墓内的油灯所燃的气体和香纸的气,袅袅飘旋,封墓窑口的人把口顶封严封实,里面的雾气就不会外散,称为聚脉气。然后,所有送葬的人都拿铁锨拆土埋坟,直到埋好坟冢。边堆坟冢,边要把坟顶插的引魂杆杆往上拔一节。待坟堆埋好后,按照次序在坟前排列好纸活,摆好献饭。众孝子点纸后,将神牌和纸活点燃,直到烧为灰烬,再把所端的献饭撒在坟园,众人方可返回。众孝子要到附近的祖坟上祭祖烧纸钱。参加送葬下葬的人,返回到主人家大门前时,早有人点燃一堆火,放一碗水,碗上放一条刀刃子。所有送葬的人,都要从火堆上燎过,并要手指蘸一下碗里的水,意为邪气被火燎却,被水洗尽,被刀斩了,会大吉大利。
&&&& 住在窑洞里,本就是与黄土地,与自然最好的亲近。而这里的人死了之后,要落叶归根,也还是有着非常的讲究。他们生死都与黄土地不分离。
&&&& 在我们考察中,从原博物馆馆长于馆长处了解到土葬在这里独具特色,在文化习俗上更值得研究保护的。但据国家政策规定除少数民族有土葬习俗的允许土葬外,其他地方是不允许土葬的。这就产生了实际情况与国家政策间的冲突。
&&&& 晚清以来,由于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经济与交通运输的发展,窑洞居民和外界的接触也日益频繁,人们的信仰也产生了一些变化。近年来庆阳人的信仰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土地神等中国传统的神仙的崇拜,人们也开始信奉西方的天主教,这都是为了祈福保平安,生活经济条件差的人更是期望得到这种保佑!于是产生了信仰的多重崇拜或是信仰的转移,我们在当地窑洞居民中可以看到他们既祭拜土地神,也信耶稣,当地居民的对联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西方的主和中国的神的结合。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也有人不信任何宗教。这就造成很多知识分子提倡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和其自身没有信仰的矛盾,这个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 尽管庆阳在经济发展上开始有了一些近代意义上的变革,导致一些地方祖先崇拜的相对衰落,但目前就整体而言,庆阳人长期以来形成的神仙崇拜意识依然稳固。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信仰能否持续以及它将如何,变化值得我们开展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五、故事传说
&&& &居住在当地的人,对关于窑洞的故事传说所知甚少,他门只是知道窑洞冬暖夏凉,有利于身体健康,而对它的历史由来一无所知,年轻一代的人更不了解自己所居环境的历史。这种情况可能是中国现在普遍存在的,这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 我们所了解到的关于庆阳窑洞的历史和传说,只能从研究庆阳民俗文化的学者口中及相关资料中得知。
  窑洞源于周祖时期。关于周祖的传说,《庆阳文化春秋》里有描述:
&&&& 庆阳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寒浞杀了后羿,也要处死不窋。全家劝他赶快逃走,但他丢不下全家老小,迟迟不动。就在他将被处死的前一天,突然一只凤凰落在了院里,向不窋连连点头,不窋会意,知道凤凰是来搭救他的,便在家人催促下骑上了凤凰,可是他身体太重,凤凰几点想飞都飞不起来,这时来了一位武士打扮的人,到凤凰眼前,轻轻用手一扶,凤凰便腾空而起。凤凰驮着不窋飞啊飞,不知飞了多久,突然看到脚下是一片青山绿水,风景秀丽的千顷沃野。从此,不窋就定居下来,因为他有种庄稼的技能,便教民稼穑,发展农业,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戴。
&&&& 关于不窋,李仲立先生还在《论不窋》一文中说,陇东庆阳属华北黄土高原,在古代森林茂密,内有泾河支流数条。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气候比较温和,是农业的耕作区,山坡上也可放牧。周人窜至陇东庆阳一带当是比较理想的地方。不窋率领周人以今庆阳城作为活动的中心地,在环江和东河汇于马莲河之处,修筑了城池。他认为,不窋的名字可能与住窑洞有密切的关系。周人的首领,曾世为后稷,除弃有名字外,不窋之前其余首领未见其名,故有世系缺乏之存疑。不窋可能当时也未有名,不窋之名是到&戎狄之间&即甘肃庆阳后,人们才呼叫的,然后以不窋之名载入史册。所谓&陶复陶穴&是指周人到庆阳后,根据地形地貌的不同,在大原、川台和半山腰沟畔所挖的两种不同形式的窑洞------地坑院和崖庄。
&&& &对于现今结婚仍然称为入洞房的&入洞房&,我们庆阳窑洞文化调查一行中才有了认识。最早的入洞房就是和窑洞有关的,正宁县曹焕荣先生告诉我们,这里的洞指的就是窑洞。到了后来,有人解释为深邃的内室。语出陆机《君子有所思行》:&甲第崇高闼,洞房结阿阁&。以后称新婚夫妇的卧室为洞房。而结婚的习俗在各地是不一样的,随着时间的变迁,现今已抛弃了封建社会中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在以后,庆阳的结婚习俗也在不断变化。
  六、窑洞居民的心理状态
  (一)、有了钱就建房,谁还住窑洞
&&&& 这是我们了解到的普遍情况。很多人都将搬出窑洞作为生活富裕的象征,也只有有了钱,家里条件好了人们才有能力搬出去。这些搬出窑洞的人,有的将窑洞卖给愿意住窑洞的人,有的则弃之不顾。
  (二)、窑洞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不能遗弃了
&&& &我们在镇原县采访时,一位开旅社的老板说他从小住窑洞,窑洞是祖辈留下来的,不能遗弃了。住过窑洞的人,搬到平房或楼房后,能更深刻的体会到窑洞的冬暖夏凉及有利于身体健康等优势。但是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的需求是最大的吸引,无论窑洞住着如何的好,也弥补不了它所在环境给人们生活方面带来的诸如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而且搬出窑洞可以有更多就业机会,带来更丰厚的物质收入。虽然为此搬出了窑洞,但是因为是祖辈留下的,这位老板也经常回去看看窑洞或偶尔在里面住一晚。
  (三)、住了一辈子,没想到要搬出去
&&&& 这种想法普遍出现在老人身上,我们在镇原县城关镇西街村采访的张爷爷就是一个典型,他在窑洞住了一辈子,搬出去会不习惯,他说窑洞住着对身体好,冬暖夏凉,也不怎么生病,我们看到的张爷爷身体也确实不错;另外,窑洞比较大,如果有客人来,可以有更宽敞的地方招待客人。
  (四)、望子成龙
  &这一类窑洞居民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好,没有条件盖平房或搬到城市里,只有寄希望于子女,对他们的教育也多半是让他们好好学习,搬出窑洞,不能再像他们现在这样!
  (五)、物质条件好了,但精神生活贫乏了
&&& &这是一些走出窑洞,有一定经济收入,有一些生活阅历的人的认识。我们在正宁县采访的曹焕荣先生,是一位做研究的学者型人物,他对现在生活感到并不是很满意,他学生生活条件确实好了,但也失去了很多。现在吃到嘴中的水果,看不到它的成长,看不到它的生命,少了体验生命存在的感觉,少了一种根的感觉。
&&&& &庆阳人民的祖辈都住在这里也没想过要离开,而现在,人们无论对窑洞有着什么样的感情都已废弃了窑洞。
当然废弃窑洞也因为窑洞经年复一年的被水土破坏,已经不结实了,为了生命安全人们不得不搬出去。由于时间和条件有限,我们只是从一些窑洞居民口中了解到这些情况。
  七、立足文化,展望未来
&&&  &千百年来,庆阳人以窑洞为居室,视窑洞为保护神,窑洞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富有、文明。20世纪60年代,几位日本专家到陇东黄土高原考察,被这里的古老黄土窑洞所吸引,他们不无感慨地说:这里窑洞除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外,还是养生保健的理想境地,因为土窑中空气湿润宜人,一年四季变化不大;而且空气新鲜,无任何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能防御放射性元素的侵害,这真是养身长寿的绝佳之地。
&&&& 四千年来,虽然历经风雨,沧桑巨变,一批批旧窑洞在风雨中倒塌,一批批新窑洞又在生活中诞生。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窑洞开始被废弃,人们搬进了新瓦房。部分农民虽然仍住着祖祖辈辈们留下来的窑洞庄园,但窑洞的面貌在发生着变化,一是门面窗户增多,并且装了玻璃,使窑洞内光线更加充足、明亮;二是,窗口外圈或堂面用青砖砌成,使窑洞更加牢固;三是窑内墙壁,窑掌用白灰刷新,地面用砖砌成,防潮防鼠,清洁明亮;四是,一些新式高档家电如电视机、录音机等搬进了窑洞,给古朴的黄土窑洞增添了现代化气息。
&&&& 新时期,窑洞不但继续发挥着住宅的作用,且在旅游,文化,娱乐等方面也显示出它的特色。窑洞不仅仅是陇东黄土里的几个洞,还是一种文化产生的源地,是文化发展的纽带,是文化传承的依托。在结构独特的窑洞里,人民以其智慧与勤劳,发展了香包文化、剪纸文化、皮影文化。每当夜晚来临,点上煤油灯,一场若隐若现,梦幻离奇的皮影戏就可以在窑洞里上演了。而这些,是现代住房所没有的,它的梦幻色彩,会勾起你无限的遐思,任你的想象不断的驰骋。
  但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它在为经济带来无限商机的同时,文化的碰撞与侵蚀也日显紧迫,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抢救保护民俗文化也迫在眉睫,废弃的窑洞成为废墟,成为历史大河流中一个小波浪。现代正宁县文联主席,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曹焕荣老先生在其《废弃的窑洞》中写到:
&&& &&这是谁家的庄园
&&&&倒塌的土墙缝裂的窑洞
&&&&张着无言的口,欲哭无泪
&&&&似痛述主人的离去
&&&&未迁走的脚印绿草丛
&&&&未搬去的枣树红枣串串
&&&&未跟着的蜘蛛还在结网
&&&&未撵上的风出出进进挥询着什么
&&&&. . . . . .
&&&&站在废墟的窑前我忽然发现
&&&&废墟里,有一种废弃不了的力量。&
&&& &也许这种力量会因各位专家的努力而传承下去,也许会很快逝去,应该在历史长河中淘洗掉的东西终究会被遗弃的,我们唯一能够保留的就是那些令人牵魂的美好回忆,使它成为一种精神,世世代代传下去。
做到传承也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我们考察中,收获很多,体会、思考也很多,对于我国悠久的文化,如何做到很好的继承,在这里我们也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一)、保护窑洞,要从精神层面抓起。
&&&&& 窑洞的废弃已是一种趋势,但是作为中华传统中悠久的文化,它是我们人类成长的见证,它的精神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的。住窑洞是和大自然的和谐,合理的保护一些窑洞,适当的填平一些窑洞,即保护又综合利用。等到有一天,我们的后代,还可以看到窑洞的样子,可以了解到先辈们曾住过的地方,甚至可以感受一下那种生活气息。
  (二)、经济和文化相结合,这是一种趋势,也是保护窑洞的一个办法。
&&& &&近年来窑洞作为一种独特的居住条件吸引着国内外游人,窑洞作为一种旅游业也已经在近几年发展起来了,建于西峰市小崆峒山风景旅游区的西峰市民俗博物馆,也叫农耕文化村,它的窑洞展览室里面陈列着陇东民俗剪纸、刺绣、皮影、泥塑、石刻、工艺品、历史文物及农耕器具等。当然在开发中不能盲目只追求商业利益,要做好规划,建出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保护文化,才能使传统文化有更长远的发展。
  (三)、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起来,把文化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来抓。
&&& &我们考察中发现庆阳七个县城的相关部门有的几乎没有关于窑洞的任何资料,有的只有极个别的人了解窑洞的情况,诸如窑洞的发展由来等。我们在曹老处了解到,现在从事文化事业的人中只有1/5左右的是专家,其他都是对庆阳本地文化不了解的政府官员,这就造成了文化的断代现象,十分不利于庆阳文化的保护和研究的,这些应该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在窑洞保护方面,西峰市文化局做出了努力。我们看到工作人员正在申请将庆阳陇东窑洞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组织人员对窑洞进行现状调查,以作为申请材料。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对于窑洞文化的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应该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来抓。
  (四)、技术人员和相关部门联合对窑居进行合理规划管理。
&& &&作为生土建筑(earth architecture)主要类型之一的窑洞,将在未来的生态平衡、节约能源,节约土地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窑居里的交通、通讯不便等因素已经在不断阻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农民废弃窑洞,在大量土地上建造房屋。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编写《庆阳地区志》时调查到,当时窑洞占居民建筑的70%以上。进入了21世纪窑洞迅速消失,大多数青年人开始舍弃窑洞,住进平房或楼房,并以此作为生活富裕的象征。有关考察人员考察了解到,目前仅西峰市废弃窑洞37万户,新建砖房占耕地14.74万亩。这使有限的耕地面积急剧减少,造成巨大的浪费。相关部门可以就此与技术人员就现状分析考察,找出有效途径,解决人口和用地之间的矛盾。
  (五)、从教育抓起,进行全民教育。
&&&& 我们一路行来,发现很多的当地人尤其是青少年对本地区的民俗文化并不了解,住窑洞的居民对孩子的教育只是让他们通过好好学习离开窑洞,而许多城里孩子对住窑洞也表示不屑。这种态度使我们对保护庆阳窑洞文化的未来表示担忧。当地相关部门人员应从注重自身学习做起,充分重视,并对各地居民进行宣传教育,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应组织专家小组收集整理庆阳窑洞文化集,如《庆阳文化春秋》等。应将庆阳本土文化作为一门课程,让孩子们学习,让他们了解自己所住地的悠久历史文化,并深深的热爱这片土地,并愿意为这片土地做出贡献,也期望因此能减少一些因经济落后而造成的人才流失的情况。
  八、后记
&&&& 我们调查了解到,庆阳市正在准备将陇东窑洞文化申请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会将我们的实践调查成果寄过去,也许这些会对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帮助,我们也希望能对帮助过我们的各地人士有所回报;另外,我们调查了解到,各地文化局,旅游局都缺少关于窑洞方面的资料,而且各地也都需要这样的资料,所以,我们将会把我们的成果寄给他们,希望我们的成果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庆阳文化春秋》:中共庆阳地委宣传部(编),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2]庆阳时空网
&&&&[3]正宁社会公众信息网
&&&&[4]《周祖对庆阳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作者:路笛
&&&&|&&&&&&&&|&&&&
主办:中共庆城县委员会&&&&庆城县人大常委会&&&&庆城县人民政府&&&&庆城县政协&&&&承办:庆城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技术支持:&&&&ICP备案号:&&&&版权所有:庆城县人民政府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陶瓷砖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