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在房顶上摊的厚了背太厚怎么办办

“新农村”中的不和谐音符:寻找粮食浪费的第一站
-- 中国发展门户网
加入收藏夹 |
       
           
“新农村”中的不和谐音符:寻找粮食浪费的第一站
中国发展门户网 .cn 
字号:   
老鼠在储藏玉米的堆垛里“为所欲为”,这样的粮食,您吃着能放心吗?
"让老鼠这样糟蹋粮食太可惜啦!再说,这不很容易造成疾病传染吗?"记者感慨道。
近日,记者在辽宁主要产粮区的铁岭地区农村采访时,在一家农户散堆在院落地上的玉米垛里,亲眼见到了小老鼠在里面"安居乐业"的情景。
扒开玉米穗垛,一些被老鼠啃咬过的玉米穗只剩尖儿上还有一点点粒儿,咬坏咬碎的玉米粒到处都是。用手掰开玉米堆下层的玉米穗,本是白色的玉米骨已经变色,有的变灰,有的已经变黑。
"谁家都这样。老鼠糟蹋点粮食,常事!千百年来都没法子变!"这家农户的主人则对此很不以为然。
据记者了解,在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中,自古以来,农户储存粮食一直都在延用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原始方式,霉变、鼠害随处可见。有关专家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我国农户储粮方式正面临一场大变革。
是孝敬?是守旧?--老祖宗储粮办法千年没变"面容"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种,种植面积大,产量高,主要产区在东北地区。而东北所产玉米总量的70%要在农民手中储藏3个月甚至长达1年的时间。
辽宁省粮食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为了摸清东北平原玉米产区农户储粮现状,去年曾对辽宁、吉林两省内,分布在16个县(市)的500多家农户进行了详细调查,其结果令人十分担忧。
调查表明,辽宁、吉林农户全部还都是一成不变地在沿用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原始方式储藏玉米。主要是3种办法:
一是地面散堆,俗称"打地摊"。
农户们把收获后的玉米穗,直接堆放到自家院子的地面上,也有的在地上简单铺一层砖、秸秆或木板等物品,但都是在把粮食就地堆放。
据科研人员调查,采用这种原始简单的露天地面散堆方法的农户,其总量占到辽、吉两省农户总数的30%。
二是"玉米栈子"及"玉米楼子"。
"玉米栈子"是指用一些木条或者秸秆围成的一个长方或圆形的空间。"玉米楼子"比"玉米栈子"高级点儿,一般高出地面2米左右,好似一座阁楼。但也都只是把玉米简单往里一放便了事。大约还有近50%左右农户在沿用这种老方法。
三是房顶散堆,还有拴"吊吊挂"。
农民把收获的玉米穗放到自家房顶上散落堆放;或者一穗儿一穗儿地拴上"吊吊挂"――把玉米穗高高地吊着挂起来。调查显示,20%的农户在用这样的老方法。
无论是采用哪一种传统的储粮方式,都是任凭农户散养的鸡鸭、驴羊和飞禽随意啄啃,任凭老鼠糟蹋,一点法子没有。
在现场拍的照片上,人们可以生动地看到,"打地摊"粮食的堆儿里,老鼠絮窝产崽,咬食污染。不但造成粮食严重损失,还极容易造成疾病传染。
特别是"打地摊"方式,雨雪直接浇到里面后,马上就渗到了地面的玉米穗上,导致玉米粒表面霉斑和变黑的现象严重发生。
更有甚者,农民卖粮时,常常是将这些发霉长毛的玉米,经简单地晾晒,就将这些霉变的玉米混杂在好玉米中同时出售给国有粮库,危害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统储粮方式太落后:到手的粮食损失率高达8%-15.5%
"到手的粮食,怎么能让它再丢了呢?"科技人员们非常痛心地对记者说。
据了解,辽宁省粮食科学研究所对辽宁、吉林两省农户储粮情况详细调查后的结果,令人们全都惊愕无比:
由于农户储藏方法不当造成的粮食损失率,竟高达8%-15.5%!
至使收获总量达3万斤玉米的农家储粮时,鼠害、霉变高达2400-4650斤,损失收入至少达1440元到2790元钱。
更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粮食购销体制市场化后,农民在不断观望和期盼粮食价格上升,惜售心理越来越严重。
从辽宁省有关部门的统计可以看出,今年农民手中的粮食出售时间与国家合同订购时间相比,明显滞后,已延长了1倍多。粮食入库的进度在明显放慢,2004年与2003年相比,农民手中粮食数量已猛增近一倍。有关专家预计,2005年生产出的粮食握在农民手中的数量会更大。
"目前农民的储粮技术水平太低,农民手中粮食的安全令人十分担忧!"记者在采访时,多次听到这样急切的担忧声。
麻痹大意:人们仍在念"万事大吉经"
日,辽宁省粮食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来到辽宁铁岭县腰堡镇范屯村一位叫朱启俊的农民家里,对他家进行玉米脱粒现场实测。
所得数据着实令这家农户大为吃惊:
玉米总数量为13040公斤,其中,霉变1890公斤,鼠嗑130公斤,两项之和的损失率高达15.5%。
"怎么有这么多粮食蹋糟啦?"――这位农民知道结果后,连连摇头不解地说。
"哪有那么高?"――在辽宁新宾县永陵镇的一农户家,"打地摊"堆放着一堆1500公斤的玉米穗,这位农户听到科研人员告诉他,用这种原始的储藏办法至少要损失8%时,他根本不相信地反驳说。
经科研人员现场检测发现,只有最外面1尺多厚的玉米穗没有变质,胳膊伸进去能够到的地方,都已开始霉变,霉变穗竟高达38%!科学检测的结果,使得这位农户诧异万分。
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大多农民根本就没有任何安全储藏粮食的意识,只知道把收获回来的粮食往地上一堆放,就算"万事大吉",至于堆放着的粮食是否会发霉,会损失多少,脑子里从来没有这个概念。
利国利民的新储粮好方法应尽快推广
日前记者在辽宁新民市大喇嘛乡大喇嘛村欣喜地看到了新型储粮仓。
储粮仓用钢架子和小细钢丝网做成,网眼大小比筷子头还细,里面装玉米穗和玉米粒都行。下雨下雪时仓顶可用苫布苫严,粮仓最底层用砖头码起半尺来高,为的是自然通风。还有一条长管子直通仓内,可进行机械通风。
据悉,科学储粮的新型储粮仓已分别在辽、吉两省的辽宁新民市大喇嘛乡、吉林公主岭市陶家屯镇、黑龙江双城市朝阳乡建立了3个的核心试验区。3个核心试验区的总面积达615万亩,已推广示范10个月,获得明显成功。不仅损失降到最低,更重要的是达到使储藏的玉米普遍提高一个等级的好效果。
如按减少损失5%计算,3个核心试验区已至少减少12万吨玉米损失,按每吨玉米1100元计算,农民相应的增加收入已达1.32亿元。
实践证明,在农村开展农户科技储粮,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其意义非常重大。
它完全是一种创新,是对我国几千年传统储粮方式的变革。它将彻底改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不协调的原始落后的储粮方式。对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以辽宁省为例,近3年,辽宁每年农民手中玉米储藏量都在500万吨以上。采用科学储粮方法,按减少损失8%计算,每年全省可减少损失40万吨,按亩产玉米500公斤计算,就可增加无形粮田80万亩,使农民直接增加收入4.4亿元。
农村实施科学储粮后,还可有效防止鼠疫、禽流感、口蹄疫等高致病性传染病及各种流行病的传播,有效防止粮食的霉变,实现粮食无污染、质优色美。对从源头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有关专家认为,这项利国利民的农村储粮好方法应尽快推广。政府除了从正面引导教育农民安全储粮外,应该出台具体的相应配套资金扶持措施。只要国家有较少资金投入,鼓励推动农民尽快改进储粮装具,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非常可观的。(董践真)
来源:新华网辽宁频道
观察与思考
中国发展报告
| 联系方式 |
| 欢迎合作
版权所有: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备号
浏览本站,建议显示屏最佳分辨率设为当前位置: >>
如何晾晒玉米种子
如何晾晒玉米种子
&&& 1、田间站秆扒皮晾晒。当母本果穗进入蜡熟后期,从果穗顶部自上而下将苞叶剥开,要一剥到底,不能留在子粒上面。为防止苞叶复原,造成果穗基部积水,最好用麻绳或皮套将苞叶捆绑固定,使果实完全外露。
  2、田间高茬晾晒。在收获的同时,每隔4~6母本行留2行,将玉米茎秆割掉,留茬高50厘米左右,然后把果穗外部的苞叶剥掉,留里面的3~4片苞叶,每6~8个果穗捆成1把,挂在茬上,随扒随绑随挂,2~3天转动1次。
  3、场院搭挂晾晒。在农户院内,用木棍、铁丝等材料搭成架子,架高150厘米左右,然后将果穗8~10个捆成1把,搭在架上,2~3天转动1次。
  4、房顶、晒场晾晒。将去干净苞叶、花丝的果穗平铺在房顶或晒场上,进行晾晒,要求果穗均匀摊平,不宜过厚,每天翻动1~2次。
  5、网袋晾晒。将去干净苞叶、花丝的果穗整齐装入网袋中,然后均匀摆放在通风良好的墙上、木架或房顶上,2~3天翻动1次方向。装袋果穗不宜过多、过实,以免影响晾晒效果。
  6、火炕晾晒。如遇特殊年份,种子水分持续偏高,达20%左右时,应采取火炕炕种、室内贮藏或及时脱粒、晾晒等紧急措施,确保种子安全降水。
  7、注意问题。除了田间站秆扒皮、高茬晾晒外,不论采取哪种晾晒方法,均要求注意晾晒场地必须地面干燥,通风向阳,并备有防雨设施。切不可将果穗装仓、装袋或大堆、长时间存放。
[编辑:许海]
文章关键字:玉米种子
下一篇:&&&&上一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头发太多太厚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