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花圈棺材寿衣花圈马车 不是穿在我身上 是在马车上 车旁边还有个老头

梦见自己快要死了穿的寿衣准备入棺_百度知道
梦见自己快要死了穿的寿衣准备入棺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我知道梦见棺材要发财意思 自进棺材懂啦
棺材,棺材,这是要升官发财的节奏啊
棺材棺材,升官发财啊
其他类似问题
寿衣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梦见了办丧事的队伍把火纸玫瑰丢在我身上 - 杰西卡呢吗信息网 - 提供你的所有资讯,为你分忧解难!
梦见了办丧事的队伍把火纸玫瑰丢在我身上
南白镇志&&民俗
作者:朱存福 日期:
第二节&&生产习俗一、农事习俗(一)女人不下田(稻田)1950年以前,镇境内有“女人下田,天干(旱)三年”的说法。这是旧社会大男子主义对女性的歧视,也是对女性的保护。从政治上讲,认为女性为阴,不祥,下田会愚龉雨神,导致天旱三年;从女性生理讲,镇境内女性从小(4~5岁)缠足,十五六岁即成三寸金莲一双小脚(俗称“尖尖脚”),旱地走路尚一瘸一拐,且能下水田劳作。辛亥革命废止女性缠足,女人不下田的习俗传承到1950年。农业互助合作化后,人民政府提高女性政治地位,提倡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女性下田打田、栽秧、割谷,未曾见有连续“天旱三年”年景。(二)迎春旧时,镇境农民在立春日,要在家中香火下方土地神、五谷神牌位前焚香化纸、献刀头(方块熟猪肉)、酒饭祭祀土地神、五谷神和春神;有的带着米饭、刀头、酒水、香烛纸到自家田头或土地庙祭祀土地、五谷和春神,祈求好收成;祭祀后,用开山(斧头)或镰刀敲敲房屋、猪牛圈的每根柱头,边敲边默颂:“立春敲(俗读“尻”)几哈(下),啷格(什么)都不怕,全家平安,百无禁忌”。立春日后,逢干支第一个庚日驾牛犁地,略犁几铧即止;如遇天冷下雨,也要用枷担铧口驾牛作作样子,谓之“开耕”。此俗已废。立春后在“蛤蟆不开口”季节,择良辰吉日教役龄牛拉犁(耙)耕(耙)地。教牛时,黎明(俗称麻麻亮)将役龄牛牵至僻静无人的旱地,祭祀神灵后,给牛套上枷担铧口,一人牵着牛鼻纤(从牛鼻孔穿过套于颈背的细竹绳),一人握铧尾把扶铧口,直到役龄牛学会拉犁耕地为止。教牛敬神习俗已废。立春后逢干支纪日的戊日不能动土,俗称“忌戊”,要“忌”满“五个戊”。传统迷信认为:不忌戊将遭雹灾,麻雀啄食谷物;二月初二忌麻雀戊,这一天不进山林、不砍柴割草,三月初三是“土皇忌日”,不犁田翻土。农业合作化后渐次废除。(三)育稻苗(撒秧子)镇境内传统的渥谷种时间在谷雨节前后。谷种冒嘴后撒入秧地育苗(俗称“撒秧子”)。撒秧子要看期,选择黄道吉日,在秧地前插几柱香,化几帖纸,祭告土地菩萨,祈求谷种落地生根,长好苗芽。年,农村道边路旁,田边地角,随处可见6块石板搭成的小石房,就是土地菩萨的住所,俗称土地庙。农业合作化后破除迷信,土地庙多被拆毁,香火冷落。1978年后,木架小青瓦、石板土地庙又在农村发展起来。祭土地后下田撒第一把种子,先抓一把种子朝太阳挥撒3次,意能避邪,使谷种能长出健状的秧苗;秧子撒完,摘些胡栗子、白杨树枝(长有绿叶的)插于秧地旁(稻谷散籽时,扎稻草人立于田间),一为祛邪,二为防乌。农业合作化后撒秧子前祭祀土地菩萨的习俗消失。旧时,镇境农民多选择在早晨下田撒秧子。传说晌午后田里会“闹鬼”,撒下的谷种会遭“鬼”搅乱,堆集在一起。其实,是风在起作用。中午撒秧子,谷种刚刚沉到秧地轻浮不定,受阳光照射,谷种蒸发掉水分,变得轻了,午后风力逐渐增强,风吹水动,谷种随着水波慢慢集拢在一起,被认为是“田鬼”移动的。也有在擦黑(傍晚)撒秧子的。傍晚撒秧子,谷种下田,没有受到阳光照射,不会蒸发较多水份,沉在田里,不易被风吹动而乱套。(四)栽(插)秧撒秧子后10多天即可起苗栽秧。镇民把栽秧看成是一年农作的真正开始,关系到能不能获得丰收。农民称第一天栽秧为开秧门。开秧门前,主家要备香烛纸、刀头、酒到田头求告神灵,祈求上天保佑。此俗农业合作化后消失。(五)打醮(田间管理)旧时,镇境农民缺乏自然科学知识,普遍存在“靠天吃饭”、靠“神灵”保佑丰收的迷信。天旱,要“打醮”祈求“龙王”、“雷神”、“风伯”下雨,打雨醮时要玩“水龙”(即用水泼淋龙);遇虫灾或病灾时,要打“青醮”,祈求神灵驱虫、灭病,保佑五谷丰收。打醮,就是请道士设道场、做法事、保平安。农业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后,此俗消失。(六)尝新旧时,镇境农户每家都要种一小块农历七月十五日前能成熟的水稻,用于开镰割谷前祭祀天、地、过往鬼神和祖先。七月十二日前,先去稻田割下已成熟的稻谷,办成大米备用。十三至十五日(其中任何一天均可),用新大米做饭。饭熟后,喂有狗的人家,得先请狗尝新,说稻种是狗从大海之外带回来的,狗泅过大海,在稻田里滚满一身稻粒,返回时身上的稻粒全被海水冲走了,它将尾巴翘出水面,历尽艰险带回尾巴尖上3粒稻种,故先请狗尝新。然后在堂屋中央上方安设香位,点上香烛,摆上新米饭和菜肴,焚化钱纸,家长跪于香案下方,心中默请各路“神仙”、历祖历宗入座尝新,答谢众神和祖先的庇护。后全家男女老幼一齐上桌吃新米饭。是夜,用碗盛新米饭到屋外野地“泼水饭”、化纸钱,“招待”各种凶死的“孤魂野鬼”。农业合作化后,此俗消失。(七)贮藏1958年以前,镇境内农民贮藏稻谷,一是用木质谷仓、谷櫃;二是用篾编囤子;三是用拌斗(挞斗)加篾编围席。谷子贮藏前,要先清仓(櫃、斗),燃香点烛化纸祈求五谷神看护粮食。(八)植树境内农民,喜在房前屋后植树。多植桃、李、桔、柿、橙和竹(多为慈竹)。住户集中的大村(寨)落,视高大古树为神树(风水树),严加保护。为防歹人盗伐,多用锅铁、铁钉屑入树杆中。(九)开荒农业合作化前,山地农民在森林边坡放火烧山开荒种小米(谷子,不翻犁土地撒播)、黄豆等作物。放火之前,须先祭拜“山神菩萨”。有的山上建有木架小青瓦山王庙,供奉山神木主。没有山王庙的,则以高大古树或某一怪石为山神。此俗1956年后渐次消失,众多山王庙被拆去修建学校或生产队粮仓。(十)打山(打猎)1958年前,镇境内农民常在粮食作物成熟期和冬闲进山打野猪、虎、豹、豺狗、刺猪(刺猬)等野生动物。打山要选择吉日,进山前必须举行祭神祷告仪式,由村中德高望重者焚香祭拜山神、土地,祈求打山匠(猎人)平安,满载而归。祭拜后,长者亲自给每个打山匠敬酒壮行,现已不存。(十一)劳动号子镇境农民独自一人下田犁田耕地时,喜欢边唱山歌(民歌)边劳作。麦子、苞谷中耕时,要请歌手在地边打锣唱“打闹歌”,俗称“薅打闹草”。抬运巨石、大木、重物,修堰筑坝打夯,喜喊巴蜀风韵的劳动号子。(十二)砍伐大木旧时,镇境农户修建房屋,多请人进山砍伐大木。进山砍伐前,木匠先要祭祀“山神”、“土地”,祈求恩准。砍伐完成后,要备香烛、纸钱、刀头、酒水答谢“土地”、“山神”。此俗已失。(十三)扫圈旧时,镇境内农户饲养猪、牛、羊、马,最怕遭瘟,常请术士“扫圈”。在猪、牛圈门前摆上刀头、敬酒、贡果,点燃香烛,“请”来当年“行瘟大王”(如子年是“周大王”),扫圈人手持一把新扫把,口念扫圈咒语,进入圈内按东、南、西、北、中顺序将屎尿扫归一处后,手提雄鸡在食槽内号符,号符时口念:“瘟水不吃,瘟草不上,日长千斤,夜长万两,恭喜主人家,槽槽肥猪300斤”。符画两张,烧一张在碗内,往圈散去,贴一张在圈门上。主人家要多备贡果,扫完圈,扫圈人、主人、看闹热的人都要抢吃贡果,抢吃越快,以后圈内牲畜就能吃会长。扫圈人严禁翻栏进出圈,围观人不许多说话。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此俗逐渐消失。扫圈人一般都是当地的木匠、石匠,严禁道士到场,欢迎僧人。(十四)阉割镇境内,一般只有牛、猪、鸡才施行人工阉割。阉割师俗称割猪匠、骟匠,祖师爷为华佗,技艺传男不传女。1950年至1958年,阉割师大多脚穿水草鞋,肩背包袱、夹狗钳、綑牛绳,腰佩装有阉割刀具的皮夹子,手持一面小锣,敲着“咚,嫩咚、嫩咚、嫩咚咚”锣声走村串寨招揽生意。后由基层畜牧兽医机构统一管理。小猪儿,牙猪(公猪)出生10多天后即可阉割,母猪崽(奶节)则要满月后才能手术;牛,只阉割公牛,俗称“綑牛”,意即将牛四蹄綑住放倒割去睾丸;小公鸡在开始啼叫时就要阉割。二、工匠习俗(一)行业祖师镇境民间工匠,主要有铁匠、石匠、木匠、泥瓦匠、裁缝、篾匠、棕匠(打棕绳、缝蓑衣)、剃头匠(理发)等,多为个体手工劳动者。各业工匠,均被称为“手艺人”,上门做活叫做“做手艺”,做百家活,吃百家饭。传统的手艺活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基础的祖传技艺而形成的行当。行行有祖师爷,业业有守护神,往往是一业多神或多业一神。铁匠:多数崇拜“八仙”中的“铁拐李”为祖师;以“太上老君”李聃(楚国苦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人,公元前371~471年之间,做过周朝的守藏史,晚年出关赴秦国讲学失踪。著有道家经典《道德经》)为守护神。石匠:多供奉女娲为祖师。传说女娲“炼石补天”成为石匠的开山鼻祖;又传说石匠、木匠、泥水匠同出鲁班(姓公输名般,鲁国、今山东省滕州人,出生于世代工匠家庭)师门,并称为鲁班的三大高徒,故石匠同时崇拜鲁班为祖师爷。木匠:以鲁班为祖师爷,墨斗、曲尺(镇境内称“弯尺”)被视为传家宝物。镇境内木匠活分“大木活路”、“小木活路”,大木活路伐木、修房造屋;小木活路集雕刻、车、熬制土漆、上漆技艺于一身,专做门、窗、家具、装壁头和农具等细木活路。裁缝(缝纫工)崇拜轩辕氏;纺织匠崇拜黄道婆;弹花(棉花)匠尊崇黄帝;伞匠崇拜鲁班妻子云氏;篾匠崇拜黄帝,以观音菩萨为行业神;印染匠崇拜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和制药化学家,今江苏省句容县人);舀纸匠崇拜蔡伦;制鞋匠崇拜达摩(禅宗第二十代佛祖,天竺人,在河南省嵩山少林寺得悟大道和高深武艺)和孙膑;酿酒匠崇拜社康;割猪匠尊崇华佗;杀猪匠崇拜三国时代的猛张飞;香烛匠崇拜“九天玄女”娘娘(在印度称“大黑天战神”,佛教称“香手菩萨”);剃头匠崇拜唐高宗年间一位姓罗名真的剃头匠为祖师爷。传说:武则天喜得贵子,却生的是个驴头人体怪孩,人称“驴头太子”。按习俗,孩子满月都要剃头。高宗皇帝出榜招聘技艺高超的剃头匠入宫给太子剃头,榜出半个多月,无人敢去揭榜。武则天一气之下,贴出告示:若无人揭榜,过了太子满月期,凡剃头匠一律改行,违者杀头。佛门僧人罗真得知此事揭皇榜,进宫给驴头太子剃头。两个宫女抱着太子跪在地上,周围尽是太监和刀剑出鞘的兵丁。罗真本想从前额开始下剃刀,慌乱中竟从头顶正中下了第一刀,还划破了头皮。罗真划破了太子的头,胆子反而大了,从头皮破处剥开,驴头太子一下子变成人头白脸太子。武则天一高兴,要封罗真的官遭罗真拒绝。武则天只好说:你回去后随时等待圣上诏书,进宫给太子剃头。自此,剃头匠又称“待诏”。其实,早在汉代,朝廷广招才技超群的士人,随时听候皇帝诏令,这些士子称为“待诏”;唐初,置翰林院,凡文辞经学之士及医卜有专长者,均值日于翰林院,等待皇帝诏令差遣。旧时,艺人分工很细,西周有“百工”之称,唐代有“三百六十行”之说,每一行业都有开创行业的祖师。画画的尊崇吴道子(唐代画圣)、琢玉器的崇拜邱长春(处机),彩扎业的开创者唐代致公禅师却没受到尊崇,该行业尊崇的是鲁班。(二)祭祀祖师旧时,镇境内匠人(手艺人)都定期祭祀自己的祖师爷。每逢农历五月初七日,石匠、木匠、泥水匠祭祀鲁班,说这天是鲁班生日。鲁班的小名叫“双”,泥水匠为人盖房安瓦片时,忌安双行(镇境盖房多安两行沟瓦、一行盖瓦)。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是太上老君生日,铁匠、铜匠、银匠、补锅匠祭祀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小名“吹儿”,铁、铜、银匠和补锅匠忌吹口哨。烤(酿)酒的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祭社康,染布的三月十六日祭葛洪、梅福,做豆腐的祭乐毅,杀猪匠七月十三日举行“张爷会”祭张飞,皮鞋、布鞋匠八月十八日祭孙膑(称为“孙祖会”),裁缝九月二十五日祭轩辕老祖,制笔(墨笔)匠祭蒙恬(秦朝武将),厨师祭春秋时期齐恒公的近臣易牙。(三)拜师学艺旧时,各行业手艺多为家传。外姓人欲选择某种职业建家立业,须拜师学艺;也有师父(旧时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自择徒弟。拜师须有熟人介绍。拜见师父那天,拜师人要准备一份进见礼,除酒肉外,还有礼金红包;介绍人先介绍学徒家庭情况和自身素质;师父盘问一番后,如满意即收下礼物;如不如意即退礼婉言谢绝。拜师者见师父答应收己为徒,要机灵地立即跪下给师父磕三个响头,改口称“师父”、“师母”表示致谢。有的师父比较认真,接收徒弟时,要徒弟先写《拜师约》,择吉日良辰举行拜师仪式。拜师仪式,由师父设香案燃烛,摆上祖师牌位,召集其他满师徒弟参加;先由师父焚香祭祀祖师爷,向祖师爷报禀什么时辰又收了什么徒弟,说唱该业吉语。然后师父令新收门徒跪在祖师爷牌位前受戒;参见师母、师兄弟。过去当学徒一般为3年,第一年、第二年多为帮师父家扫地、挑水、做饭、带孩子,甚至伺候师父洗脸、洗脚,只能忙里偷闲,向师兄淘艺。第三年,师父才开始手把手教徒弟一些基本技能,关健在徒弟自己摸索观察。师父教徒弟都留有一手,看家本事是不会轻易传给徒弟的。三年学徒期满,还得跟师学一年(现在称“实习”)。3年期满,徒弟艺成出师。作为师父,又为社会培养了一个专业人才;对于徒弟,学到了谋生技艺。徒弟要择吉日良辰举行谢师典礼。谢师典礼由师父主持,在祖师爷牌位前焚香跪拜,祭祀先师;祭毕,师父赠送徒弟本行业劳动工具一套;徒弟回敬师一份礼品,然后请师父、师母、师兄弟入席畅喝“满师酒”,以示祝贺。徒弟谢师后,继续留在师父身边做手艺,工钱只付一半。如果独立做活,不准同师父争活路,行规严禁“徒弟打师父”。徒弟只能到其他地方另辟天地。1956年后,各行业手艺人纳入生产组织,徒弟多由生产组织指定,旧的拜师学艺陈规渐次取消,徒工在学艺期间,按工种领取徒工工资或记工分。“文化大革命”中,徒弟破“师道尊严”造师父的反,老师傅多懒于带徒授业。1980年后,政府兴办各业职业培训,尊师重道之风气盛行。(四)禁忌铁匠忌人乱拉乱扯风箱(鼓风器具)、用锤敲打没有锻件的砧礅;石匠的墨斗、弯尺忌随便跨过去,上山采石开锤前忌说话,开锤后忌直呼他人名字,忌石头上留有动物血迹;泥水匠忌女人跨过瓦力、吊锤,逢虎日(寅日)不干活;木匠忌行外人乱翻工具箱、借用工具,忌行外人跨过、触摸墨斗和弯尺;裁缝忌外人乱用剪刀和熨斗(瓢型铁制敝斗和密封式铁制斗),忌乱敲缝纫机机头。陶瓷匠(烧碗匠)忌封窑点火时生人围观。三、劳作时间农民每天日出至日落都在田里劳作,没有星期天和双休日,也没有“夏时制”和工休假。农忙时每天5台气:清晨天不亮下地,干到9~10时回家吃早饭;吃过早饭下地做到12时打“幺台”,接着做到16~17时吃晌午饭;饭后做到19时至20时收工(俗称“5台气”)。农业合作化后,仍袭此习,合作社规定男社员每月休息两天,女社员休息4天;“大跃进”时期完全打乱了农民传统的作息时间,白天黑夜连续在田间地头劳作,1961年恢复传统作息。工匠到主家干活,无论做点工还是做包工,每天劳作不少于12个小时。第三节&&人生礼仪习俗一、婚姻(一)大众婚俗1.托媒提亲在镇境民间的婚姻中,旧时多听“媒妁之言”,多遵“父母之命”。子女到了娶嫁年龄,男家相中某家女子,即请亲朋中与女家父母兄嫂熟悉的人或专职媒人上门提亲。也有女家请媒人提亲的。信奉“天上无云不落(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的所谓缘分。以做媒人为职业的媒公、媒婆,可以主动到娶家、嫁家接活;也可以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在撮合成功一对男女后,媒人可接到一些钱财。这笔钱财被称为“谢媒礼”,通常由娶家(又称“赢家”)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家支付。在成亲的前一天(俗称“四官月”)连同送媒人的鸡、鸭、肘子(猪蹄膀)、鞋袜、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1950年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反对包办婚姻,多数仍托媒人牵针引线,当事人自己作主;仍有媒人牵线、父母(兄、嫂)包办代替作主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后,托媒提亲逐渐淡化,多在临举行婚礼前请男女双方亲朋充当媒人角色;少数已孕者,临举行婚礼时安排亲友充当介绍人(媒人)。2.议聘由媒人传递男方(赢家)、女方(输家)各自要求条件,双方议定聘金聘礼和嫁妆。女方要求男方重金厚礼,“三回九转”,从下聘之日起到成亲之前,逢女家红白喜事或逢年过节,男家须登门送礼,以示女方门户高贵,男方诚心诚意。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后,此俗渐次淡化。3.讨庚男方择定吉日,准备礼品,媒人前往女家,向女家索讨待嫁女子生辰八字,俗称“讨庚”。女家若有意,即用草纸写上待嫁女的生辰八字(出生年、月、日、时)交付媒人带回男家。男家请八字(算命)先生合男女生辰八字,如果没有“八败”(克父、克母、克夫或克妻、克兄、克弟、克姐、克妹、克子女)之处,便将男女双方的八字单压在男家香火(神龛)上香炉之下放3天,3天之内若无家人病痛、死亡、打烂东西等不吉利之事,便可继续进行下聘事宜。没有安香火的人家,则将男女生辰八字单分别放在两个碗或盘内,夜深人静时将碗或盘浮在水缸两端,第二天清晨根据两碗(盘)相距远近判二人的八字合与不合。八字合过后,男家备简单礼品交媒人送往女家,女家用红纸写好待嫁女姓名和生辰八字(俗称“开庚书”)交给媒人,双方互换“庚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继续流传承袭;20世纪80年代后,多为当事人双方一起去找八字先生合八字。4.定亲俗称“取同意”。互换庚书后,随即就是定亲。男方择定吉日,将下聘时双方议定的聘金聘礼(下聘时同时议定女家给姑娘的嫁妆)的一半(俗称“上半礼”)送往女家,同时给待嫁女的长辈送去见面礼。女家收礼后,即可议定成亲日子。20世纪50年代后,定亲程序渐次简化。5.择期俗称“看期”。在镇人的传统观念中,成亲的日子关系到男女双方一辈子的幸福,多请八字先生或阴阳先生选定吉日良辰。1950年后,多选择元旦节,三八节,五一、五四节,七一节、八一节、国庆节(10月1日)结婚成亲的渐次增多。日期择定后,由男家写好红贴,托媒人带上“下半礼”一并送往女家,确定迎娶、出嫁日子(俗称“递红单”)。男女双方父母(或兄嫂)即可以邀请亲朋好友如期前来参加婚礼了。6.迎娶(1)布置新房旧时,男女双方迎亲的前一天(俗称“四官月”),男家要请多子多福女子布置新房(俗称“房圈”)。忌无子女的人插手帮忙。新房布置好后,以亲信女子看守,不令外人入房。现仍流行。(2)迎亲俗称“接新媳妇”。1956年以前,镇境内接新媳妇多用大轿、小轿。大轿有4抬大轿和8抬大轿,专抬新媳妇;小轿为2抬,媒人乘坐。娶亲吉日早晨,男家燃香烛、焚纸线、鸣鞭炮(俗称“火炮”)发媒、发轿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倌留在家中等待拜堂。迎娶队伍前有2~4面铜锣开道,后跟若干面彩旗,轿前轿后若干名唢喇匠(俗称“唢喇匠”)吹奏喜乐调,后跟着长串装有迎亲礼品的抬盒(木制)。1956年后,政府严禁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用花轿娶亲习俗渐次改为新郎倌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或步行、或牛马车、或自行车、或摩托车,视当时条件而定。20世纪80年代始,境内迎亲队伍发展为用高级轿车扎花车,媒人和新郎倌乘坐小轿车,领着满载迎亲礼品和乐队的小汽车长龙。(3)发亲 成亲前一天,女家须备好次日上午酒筵,宴请迎亲队伍和四方宾客。待嫁女开脸(请儿女双全的妇女用两根线互相绞合拔除脸上的汗毛)后,是夜由亲朋好友中姐妹陪同哭嫁;待女的父母请人书写嫁妆(俗称“陪裢”)礼单。1956年以前,镇境农民嫁女,嫁妆多为木制大方桌、小方桌、木衣櫃(平櫃)、木米櫃各一张,火盆一套,矮长条木凳、高长条木凳各4条;床上用品一般为双铺双盖加蚊帐(两条床单、两床棉絮、两条被里、两条被面、两个枕头、一笼蚊帐)。1956年后,镇境居民嫁女的嫁妆据家庭经济状况而定。曾历经陪嫁传统嫁妆加“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24条腿”(立櫃、平櫃、沙发、茶几等)加时尚家用电器。到2007年,镇境居民嫁女,少者陪嫁2~3万元嫁妆。迎亲队伍还没到达嫁女家以前,嫁女梳妆打扮,更衣。接亲队伍宴毕,嫁女在媒人引领下跪别历祖历宗、父母、娘家长辈,戴上凤冠,搭上盖头,由亲人挽扶上轿;鸣炮、奏乐发亲。1956年后,嫁娘不再戴凤冠、搭盖头;20世纪80年代后,嫁娘逐渐改穿婚纱。(4)回车马1956年以前,镇境内用花轿迎亲,须回车马神。新郎家设回车马席于院坝。桌上供猪脑壳、鸡、鱼和酒、插香烛,供姜太公(姜子牙)牌位。迎亲队伍回到男家时,花轿放在回车马席前,回车马的人站在轿前口念:“日吉时良,天地开张,新人到此,车马回乡……娘家车马请先回去,婆家车马出来迎。天无忌、地无忌、年无忌、月无忌、日无忌、时无忌,百无禁忌,大吉大利。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念完撒米。随即厨师杀雄鸡,提着流血,绕轿一周,直至洞房;并点血于洞房门楣上,贴一片沾水鸡毛。叫做杀“掩轿鸡”。(5)拜堂 回车马后,由喊礼人引导行止。先喊“升舆”,花轿即抬向堂屋;“停舆”,花轿放进堂屋,半截轿杆在门外;“卷帘”,由揭纳婆把轿帘卷起;“出舆”,由新郎的弟弟或妹妹拜轿(即向轿门作揖),揭纳婆把新娘扶出;“踏宅”,扶着新娘从隔筛(米筛)上走过去,意为隔掉新娘在娘家养成的一切坏脾气;“登毡”,扶着新娘踏上充作地毯的竹篾席,席上折叠着被盖,以便拜跪用。这时,新郎在左、新娘在右,双双站立,开始拜堂,亦称周堂。先拜天地,后拜祖宗,再夫妻相拜,请入洞房。这时由一童持灯(也可持两枚桐子果)前导,新郎新娘各执红绸一端,同入洞房(入洞房时,众人堵在进门处,争相用拳头擂打新郎倌,说新郎倌挨拳头越多新娘越能生儿子)。行合卺礼,新郎揭去新娘的盖头,同饮交杯酒。(6)表席和请拜夫妻喝过交杯酒后,由善于辞令的亲友带着新郎站在适当位置,对正在入席进宴的亲朋讲:“恭喜某某大人(朋友称“大人”,亲戚称某某亲),令郎某某完娶。今朝良辰吉日,淑女迎至高门。堂上行周公之礼,花烛洞房喜盈盈。亲朋戚友同贺,灯花锦彩盈门。多蒙众宾雅意,粗茶淡饭奉存,席上无有美味,敬请不必多心。午后随便玩耍,夜来闹房散心。新郎总总一礼,各位同饮一杯(新郎向席间作揖或鞠躬)。”众举杯同饮,这叫表席。随即由一熟悉礼仪的亲戚手端礼盆,先请新郎父母受礼(俗称“受头”),新郎新娘面对家神磕头。其次依亲疏次序请下去。受礼的人都要“丢拜”(打发钱物),把钱或衣料丢在“礼盆”里。这叫请拜。(7)闹洞房婚日傍晚,揭纳婆为新郎新娘铺床,把瓜子、花生撒在床上,边撒边念吉祥语。新婚三天不分老少,尊辈、晚辈、平辈均可以参加闹洞房。晚饭后,亲友先在堂屋围桌而坐。新娘敬酒后,尊辈先讲话,接着在场的人随便说说,先走这个过场。接着老表、兄弟把新郎、新娘簇拥到洞房,新娘坐在床沿上,客人说笑取乐,谐谑调笑无所不至。这时伴娘打开箱子,将炒米糖等茶点取出招待客人,主人泡上茶来,谓之摆茶。闹一会后,疏远者散去,留下的老表、兄弟闹得更甚,直至深夜众人方才散去。小姑长嫂躲在门外听房,唧唧喁喁小语窗外。恶作剧的顽童,听到新郎新娘言语时,鸣放鞭炮,祝贺他们燕尔新婚、云雨巫山、早生贵子。(8)复筵和回门婚后第二天早饭,称复筵。主要是宴请在男家住宿的客人、附近的亲友和帮忙的地邻,复筵由新娘敬酒。婚礼后第三天,新郎偕新娘回娘家叫回门。嫁家要大宴宾客。新郎新娘进屋,先向家神跪拜,然后向娘家的尊辈行礼。尊辈受礼后要给新郎、新娘以馈赠。(9)婚俗演衍1956年后,人民政府提倡婚事新办,镇境农村渐次取消新娘坐花轿的习俗;1962年始开展“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至点上“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初期,坐花轿、拜堂等旧的习俗被革除,新婚拜堂礼仪改为向毛泽东像三鞠躬。年,镇境农村举行婚礼,拜堂时新郎、新娘先领众宾客三呼“敬祝毛泽东万寿无疆”,敬祝“林彪身体永远健康”;闹新房多用《毛泽东语录》、《林彪语录》警诫新婚夫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要斗私批修”,“要准备打仗”。1978年以后,文明健康的传统婚姻习俗渐次恢复,迎亲由步行发展到用机动车辆(手扶拖拉机到2007年的豪华小轿车);委托媒人到女家迎亲渐次改变为新郎亲自到女家到迎亲。传统的拜堂仪式简化为“一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对拜,四拜尊长”。从20世纪90年代起,闹新房由传统的成亲当天夜晚改到新郎新娘拜堂之前。传统闹新房的节目有的高雅含蓄,有的情趣低俗;闹新房“三天不分大小”,新郎、新娘乃至新郎的父母往往会被他人或晚辈们的取笑捉弄,故夜间进行以避娘家送亲宾客。现代闹新房,传统节目尽废,明为斗乐打趣,实为整治新郎新娘。接亲花车进入新郎家100米处,有的还远在300米外即被强行拦住,将新郎、新娘“劫持”下车,“强令”新郎背或用人力板车拉新娘进屋拜堂。一路上,“铁哥(姐)”们尽情将事先预备好的纸花、面粉、鸡蛋、墨汁、飞雪(彩喷)等倾洒、抛在新郎、新娘身上。更有“恶作剧”者向新郎、新娘身上抛掷机油、黄油;将新郎外衣外裤脱光,硬给新郎前胸塞进两只吹胀的气球、肚脐下挂一节小木棒或苞谷核,用机油、油漆、墨汁画污全身裸露部分斗乐打趣过市。直到“铁哥(姐)”们准备的“武器”全部用光,新郎才得以入室更换衣裳,洗净全身,进行拜堂。回门已由传统的婚后第三天改为第二天,又由第二天改为21世纪的成亲当天下午。(二)其他婚姻1.童养媳旧时,劳动人家家庭贫穷,无力承受正常婚姻的经济负担,为父母者便即早抱养女孩,待到婚龄时圆房。如家境宽裕,同样举行隆重的成亲大典。如经济拮据,便在除夕夜,让儿、媳共拜祖先、公婆、灶神即算结婚。俗称“寒帮媳妇”。1949年后此俗基本不存。2.招赘俗称抱儿招女婿。男嫁女须订立婚约,约定男方改名换姓,从女方辈份;婚后所生子从女性,财产继承,赡养女方父母等问题。由女方置办酒席,举行婚礼。1950年以后,男到女家成婚,男方多不改姓,婚后所生子女归属、财产继承、赡仰等问题,男女双方及其父母协议即可。3.再嫁寡妇再嫁,旧时多由公婆、亡夫家公婆、亲族作主,有的经寡妇及其生父母同意,约定身价、嫁期。嫁前回娘家或仍在夫家,悄悄到村外脱下旧衣鞋,换上新装,由男方接去;不带嫁妆、不举行仪式。寡妇招进男子为夫,俗称上门。4.再娶男子亡妻再娶,续称填房。娶再婚女子,礼仪酒席从简,仅请长辈作证,拜祖先、公婆即可。5.冲喜婚旧时,定婚女子未婚夫病重,医药无效,男家父母抱着“一喜压千灾”的一线希望,要求女家提前完婚。婚礼时,由未婚夫的姐妹替代与新娘拜堂。婚后有的病情好转,有的却因此病情加重死亡。6.冥婚旧时,男女定亲后,若婚前男子死亡,该女子也要嫁给亡人成亲。由亡人的姐、妹抱灵牌和新娘举行拜堂,新娘从此终生苦守空房。1950年后,此俗根绝。二、生育(一)祈子旧时,人们在婚后最关心的是尽早生儿育女,以传香火(传宗接代)。已婚女子若久未怀孕或未能生育男孩,轻者受到公婆歧视、丈夫虐待,重则被遗弃。由是,民间产生了求神、许愿等迷信祈子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破除迷信,提倡男女平等、男孩女孩都是传宗接代人,国家和社会对无儿无女空巢老人实行养老保障制度,祈子习谷渐次蜕化。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确实需要男劳动力,国家允许农民第一胎生育女孩的,间隔期满4年后生育第二胎。科学知识贫乏的农民,仍有按传统的迷信方式祈子的。(二)怀孕在科学落后的旧时代,怀孕现象显得神秘莫测。女人受孕后,一般得同丈夫分床。婆家尽可能地减轻孕妇的劳动强度(民国时期,贫苦农民的孕妇临产前还在下地劳作,有的甚至还有劳作中产婴),增加孕妇的营养;娘家人和近亲也会送来滋补品或其它钱物。民间形成一系列约束孕妇和提醒家人禁忌的惯例:孕妇不能参加别人的婚礼,不能观看嫁娶,不能到新娘身边去,不能摸新娘的轿子、嫁妆,不能到新房和触摸新房中的东西,不能出席喜筵;不能观看和参与丧事,不能手触死尸或棺木,不能吃葬仪食品,不能接受丧家赠物,不能触摸丧葬用具;不能进入寺庙烧香拜佛,观看祭祀、建灶、打井、上房屋大梁,不能爬果树,不能动用剪刀;孕妇和家人都不能任意搬动孕妇房内所有器物(特别是床铺)和随意修补孕妇住房的墙壁、门窗、地板,不能在孕妇房内捆绑、穿凿、打钉、夹扎;孕妇不能跨越牵牛绳。民间还传承不合理的忌嘴习俗:孕妇不吃兔子肉,说吃了兔子肉生娃儿是缺唇;不吃狗肉,吃了狗肉生下的娃儿爱咬人,吃奶咬奶头;不吃公鸡肉,吃公鸡肉生下的娃儿夜间爱哭;不吃生姜,吃生姜生的娃儿是多指。随着社会进步和优生优育知识的普及,陈规陋习逐渐淡化,少数禁忌旧俗至今仍有所见。(三)分娩过去,妇女临盆分娩多请接生婆到家中接生。也有孕妇自己接生的。妇女分娩时,其他人一律不准踏进产房(俗称“渥房”),就是产妇的丈夫、公婆也只能守护在产房门口;忌属“虎”的人闯来窥视。旧时,孕妇不能在娘家或他人家中分娩,如有孕妇恰巧在娘家或他人家腹痛临产,须立刻把她送回夫家;实在来不及,只能到牛圈之类的地方分娩;万一生在娘家或他人家中,事后得采取补救措施,所生男孩须从狗洞抱出,并要给该家挂红,女孩只须从后门悄悄抱走即可。(四)贺生1.报喜婴儿诞生后,男方具礼遣人向产妇的娘家及其他亲友乡邻通报喜讯,去娘家报喜的主要是女婿;亲友及乡邻多由其余家人前去通告。2.贺喜旧时,产妇娘家接到喜讯,要备活鸡、鸡蛋和婴儿穿用的鞋、袜、衣、帽、裙、尿布(衣物须是穿用过的,寓意托旧人福气,且柔软)前往贺喜。3.做三朝婴儿出生3天,要请有经验的妇女或接生婆给婴儿洗澡(俗称“洗三”)。当天要举行一些仪式,镇人称“做三朝酒”。做三朝这天,主家要煮鸡蛋(染红)分赠前来贺喜的亲友。4.坐月子妇女产后静居卧房精心调养一段,时间通常一个月,故称“坐月子”。此期间,严禁孕妇、带孝者和身带钥匙、脚穿草鞋、生肖属虎的人进入产妇卧房。对于产妇禁忌更多:天气再热,头上都要包帕子或戴帽;卧房门窗关闭,再热也不能搧扇子(现在不能开电风扇);不能哭泣;严禁触摸冷水,坐月期内不能洗头,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知识普及,坐月子习俗中的迷信色彩越来越淡薄。5.满月酒镇人俗称“月米酒”、“祝米酒”。婴儿出生一个月称“满月”。是日,产妇娘家及亲友地邻照例得馈礼相贺,谓之“吃月米酒”,娘家所馈最为丰厚。镇境吃月米酒多为女性。结合做月米酒,请年高艺精的剃头匠给婴儿剃胎发,胎发不能随便丢弃(此俗现多不存在);剃头后,通常给婴儿穿戴上外婆家送来的衣物、饰物。6.周岁旧时,孩子满周岁,外婆家和亲邻都要馈礼相贺。婴儿过周岁最流行的仪式是“抓周”。家人预备象征各行各业的小物品若干种,如书本、文具、算盘、钱币、木刀、木尺、泥土、石块、粮食,让婴儿任意抓取,以先取之物卜定婴儿长大成人后的志向、专长、兴趣和前程。孩子满周岁后,即要开始学走路,断奶。过去给孩子断奶,少则孩子长到七八个月,多则三四岁;一般都要请人看期选择良日,多在秋、冬两季给孩子断奶。孩子换下的乳牙不能乱丢,上牙丢在床铺底下,下牙抛在房顶上。给孩子做“周岁”后,一般人家不再给孩子过生日,民间有“大人生一顿嘎(镇人称“肉”为“嘎”),细娃(孩子)生一顿‘打’”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后,父母都要给子女过生日,但不办酒;子女参加工作、应征入伍、考取大学办酒庆贺之风兴起。三、寿诞(一)生日生日,也称“诞辰”。镇人生日多以农历计算。通常,幼儿、青少年除周岁、成丁之外,年长者除寿庆之外,其它年岁的生日纪念都比较平淡,礼仪从简,俗称“做生日”或“过生日”。青少年逢生日,父母大多给做一碗面加鸡蛋。父母一般不告诉孩子生日,让孩子糊里糊涂生长。女子出嫁后第一个生日,娘家父母要置备蛋、面等礼物给女儿送去,目的在于让女婿家记住其生日。20世纪80年代后,青年人过生日更是形式多样,内容更为新颖,或主办生日宴会、或组织生日舞会,或安排郊游野餐,或向电视台点播自己喜爱的歌曲,或到卡拉OK歌舞厅包座聚会,随人兴趣,各具特色。农村中大多沿袭“有三代内直系血亲老辈健在不做生日酒”的习俗。(二)寿庆俗称“做寿”。镇境内一般称年登50者(虚龄)叫“上寿”。此后,每逢进“十”岁之年,子孙即要为其祝寿庆贺。故寿庆又称为“做十”、“贺十”、“办十”。三、丧葬(一)送终长辈临终,子孙眷属须日夜守护在跟前。老人咽气时,子女亲属将老人扶起揽入怀中,鸣放鞭炮,焚化纸钱(俗称烧“落气钱”)。随即在堂屋搭灵床,安放遗体。床下置(脚端)长明灯。在外去世的人的遗体不能进入堂屋;楼上(农居房屋)去世的人用白布从窗户吊入堂屋。遗体脚端床下置两个磁罈(俗称“老纸罐”),头部供米饭、贡果(俗称“枕头饭”),燃香烛。在外(居家之外)去世的人只能安放在堂屋大门外的阶檐坎。遗体安放好后,用白纸或白布遮盖香火(神龛)上的“天地君亲师”牌位和大门上贴的“门神”画。(二)报丧镇境农村传统,逝者咽气后或第二天,家人尽快地向亲友报丧。对远方亲友,要通报开吊下葬的日子。旧时,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教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当主家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磕头;20世纪50年代后,多由族人到亲友家口头报丧。农用电话、移动电话普及农村后,多由族人打电话、发电报、发传真通知远方亲友,孝子穿孝衣戴孝帽报丧习俗渐次消失。镇境内国家机关、厂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去世,多由所在单位发讣告。(三)小殓逝者咽气后,家人要为逝者洗遗体,请理发师给男性逝者剃头,女儿、儿媳或姐、妹给女性逝者梳头,给逝者换衣服。旧时,给逝者换衣服叫做“穿寿衣”。穿“寿衣”忌偶数,一般是上衣3~7件,下衣3~5条,里面几件不用纽扣,用布带打死结。穿寿衣时,孝眷都要在场;一边穿一边哭喊,告诉逝者穿第几层了。不能给逝者穿皮衣、皮裤和带金属钮扣的衣裤,民间认为给逝者穿皮衣、皮裤,逝者会转世为兽;逝者穿金属钮扣寿衣,后代会患“巴骨黄”。给逝者穿寿衣时,忌泪水滴在逝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见不到逝者。(四)守灵逝者正式放入棺材之前,家人和亲友昼夜轮流守护在逝者灵床侧叫“守铺”;逝者入棺后,家人、亲友昼夜守护叫“守灵”。旧时守灵,男不剃头,女不梳发。守灵的职责:一是保证长明灯(脚尾灯)不灭和香火不断;二是防止猫和老鼠接触遗体(传说猫从遗体上跃过,遗体会变成僵尸跃起扑人,没人见到过)。(五)哭丧亲人去世,孝眷悲痛,以哭丧来表达哀悼之情。通常是边哭边诉说逝者生前劳绩和对逝者的眷念之情。在南白镇民间流传的《哭丧歌》有《十诉苦情》、《十二月孝顺歌》、《可怜歌》等。(六)大殓将逝者遗体放入棺材,叫做大殓。南白镇地区,俗称棺材为“木头”、“寿木”,用薄木板做的叫“匣夹”。镇境内做棺材,多用杉、松、柏、泡桐大木,禁用棬木,禁用铁钉。传统习俗是逝者停放三天举行大殓;南白镇地区以季节而定,通常是“春三、夏一、秋五、冬七”。遗体入棺多由长子抱头部,次子、女婿依次抱腰部、脚部轻轻放入;要用雨伞、斗蓬之类雨具遮盖遗体头部。遗体在棺内的位置:男的头部顶棺材上端(大头),女的脚部顶着棺材下端(小头),俗称“男顶天,女立地”。(七)做道场旧时,镇境丧事一般都要请道士做道场推颂亡人。道场繁简依丧家家境而定。再贫穷的丧家,都要请道士给亡人开灵、指路、复三、回煞;做道场有做对宵的、做三朝的、做七天的,最长者有做七七四十九天的,道场礼仪统由道士、端公或僧人主持。农业合作化后,提倡移风易俗,丧事从简,乡间道士职业受到限制。1978年后,请道士为亡人开灵、指路等习俗渐次兴盛起来。(八)吊唁传统认为:丧事是民间“白喜事”。镇人称前往丧家吊唁亡人为“吃酒”。吊唁的礼数、方式由与亡人的关系远近而定。亡人子女在接到讯息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亲朋友邻前来吊唁,孝子、孝女须跪迎。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吊唁和祭奠亡人的礼品和礼金必须在出殡前送达,逾时不能补送。(九)出殡镇境俗称“上山”。出殡要先请道士选择吉日良时(俗称“葬期”)。出殡前,先要辞灵,装馅食罐(俗称“老纸罐”),扫材(用新帚扫棺盖上浮尘),转棺(在道士引导下围绕棺材转3圈),綑龙杆(抬棺木杠),然后发丧;发丧前,先要烧掉亡人生前用的枕头,摔碎在灵前祭奠烧纸用的盆子,道士手持雄鸡一声号令,正式发丧出殡。出殡次序为草龙&&&&灵牌(遗像)&& 正孝子(女)&& 灵柩&& 孝眷&&&&花圈(灵房)。出殡路上,还要丢撒“买路钱”(火纸用钱錾錾成)。(十)做七俗传:亡人下葬后第一个第七天,亡人方知自己已离开人世,亡魂要回宅看望家人。为此,丧家于第一个七日午夜后开始哀哭,并请道士念经致祭,焚化纸钱、灵房等迷信用品。做七习俗至今犹存,以第一、第三、第五、第七个“七”为隆重,有的只烧“头七”,其余“七”皆免。焚化的纸扎迷信品与时俱进,由纸扎的灵房、纸人纸马发展为纸扎的别墅、沙发、电视、电脑、电冰箱、小轿车、手机和年少美女。(十一)服丧守孝旧制,服丧守孝时间,依据血缘亲疏而长短不一。最长的是丁忧(父母之丧),为三年。旧时,服丧期间不能喝酒吃肉,不能歌舞作乐,不能娶妻纳妾,不能行房事,不能访友做客。对亲友送来的红白请柬,可不置理。做官的丁忧要辞官,回家为父母服丧守孝。望族大姓丧服规制十分繁缛,有所谓“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等不同孝服。“斩衰”服为最粗麻布制成,衣旁及下际均不缝缉。父、母去世,子、女着“斩衰”,守孝三年。“齐衰”服为稍粗麻布制成,衣旁及衣下际均缉边;孙子、孙女为祖父、祖母,丈夫为妻子,已嫁女为父母着“齐衰”服,守孝期一年;曾孙子、女(含已嫁女)为曾祖父、母着“齐衰”服,守孝5个月;玄孙为高祖父、母,守孝3个月。“大功”服用较细生麻布制成,本宗为堂兄弟和在室堂姐妹、已出嫁的姑母、已出嫁的姐、妹;众孙、众子妇、侄妇、出嫁女为伯、叔父,兄弟、侄、在室姑母、姐妹、侄女服“大功”丧服,居丧期9个月。“小功”服用细麻布制成;本宗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在室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嫡孙孙妇、兄弟妻、堂侄、侄孙,在室堂侄女、侄孙女,从堂兄弟、在室从堂姐妹;已嫁女为曾祖父母、堂兄弟、已嫁姑母、已嫁姐妹,侄女、在室堂姐妹,以及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均服“小功”服,居丧期为5个月。“缌麻”服用熟麻布制成;凡本宗为高祖父母及五服内在小功以下者;异姓中为表兄弟、表兄弟妻父母、女婿、外孙均服“缌麻”服,居丧期3个月。旧社会民间“未出五服者不能通婚”的约定俗成来于此。现今,南白镇境内的服丧守孝形式已简单化,父母去世,正孝子(女)麻丝拴孝帕戴于头,腰栓麻丝或草绳;下葬后,孝子改佩带青纱49天。丧家发给前来吊唁的亲友每人一条“孝帕”(4寸见宽、4尺来长白布)裹于头,叫做发“见礼孝”。20世纪80年代后,除实亲内戚发孝帕外,其余参加悼念亡人的亲友,见礼反馈给洗脸毛巾。(十二)其他葬俗1.火葬2003年10月前,镇境农村死人全部为传统的土葬。从日起,南白镇按照中共遵义市委、遵义市人民政府的总体规划和目标要求,全面推行殡葬改革。自实行遗体火化入墓新丧葬方式以来,南白镇没有发生过抗拒火化和偷葬、乱埋事件。2.早夭葬俗过去,镇境农村对未满周岁的婴儿夭折,一般用冤篼装尸,上盖干谷草(稻草),天黑后由亲人弄到野外,挖个浅坑,用竹篾席或草席裹尸,草草掩埋,上盖冤篼,再培个小土堆为标志。俗信浅埋可使夭折婴儿早日投胎转世,用冤篼覆盖尸体可以防止野狗拖出尸体。对周岁以上16岁以下夭折者,一般用木板做一个简单的“匣夹”(小棺材)埋在山下或路旁,忌埋在当“东晒”和“西晒”的地方。16岁以上未婚男女夭亡者,忌棺材漆为红色和墓前立碑。3.客死葬俗不在自己家中死亡的称“客死”,又称“半路死”。俗信客死者身上带有某种“邪气”,不许其尸体抬入堂屋,多姓混居大院还不许抬进院子。家眷要请道士为其“招魂”,后择吉日良时直接送上山下葬。4.暴死葬俗上吊、服毒、跳水、自刎、镇压、车祸、他杀、落水、雷击、天灾人祸死亡和难产、吐血等导致的死亡,民间都视为“暴死”或“凶死”。暴死葬仪比正常死亡者简略。俗信暴死者身上附有邪气,日后会变成恶鬼“取替代”伤人。安葬之前,丧主都要请道士做法事“禳解”。
| 查看次数: 1938
密 码: 游客发言不需要密码.
禁止表情转换
禁止自动转换链接
禁止自动转换关键字
虽然发表评论不用注册,但是为了保护您的发言权,建议您.
字数限制 1000 字 |
UBB代码 关闭 |
[img]标签 关闭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396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花圈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