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期中考试火影结束了了,请大家看我考的行吗?说明英语,语文,数学满分120分。地理,生物,历史满分50分

如何评价北京高考英语分数将大幅降低,语文分数大幅升高的改革方案?
【2016年北京高考将改革】北京市教育考试院21日公布高考改革方案,高考总分仍为750分,其中语文由150分增至180分,数学仍为150分,高考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其中50分为听力)。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文综理综由300分增至320
按票数排序
165 个回答
从语文老师自私自利的角度上讲,对语文分值把其他学科远远抛下,而且是剥夺别的学科得来的,应当感到窃喜。
但是,我对语文分值的大大提升,是大大不以为然的。”重视母语“的说法尽管没错,但论者往往隐含着”狭隘的民族主义“论调,需警惕。前些年我以为”把英语踢走“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真的把爪子伸到课堂上了。挺不好的,真的不好。
我认为这些年的教育,如果还有点可取之处的话,就是诞生了整整一代对英语熟悉,对英语的世界熟悉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会因为英语世界进入了视野,发生悄然的位移。
未来的社会,将是大大的受益者。(当然,不否认中学的英语教学也问题多多,但中学的每个学科,都不是什么好鸟,莫名其妙地、郑重其事地不知道教了些什么东西。)
语文提到180分了,教什么?考什么?语文教学,本来就是属于“我眼本明,因师故瞎”的东西,学生常常是“你不讲我还理解,你越讲我越糊涂”。很多东西,我觉得五分钟就可以讲完,不知道为啥要叽里咕噜地讲五个小时。语文课堂常常是学生最感无聊的课堂。(可能有人说政治课堂无聊,高中政治课堂里,还讲社会体制,经济,法律知识,现实社会问题,其实挺好的,我偶尔路过教室,听到政治课老师带着学生分析“邓玉娇”案,感到很惊奇)。我担心语文提到180分了,增加的无非是可以”磨洋工“的内容,古文啊,背诵啊,生字生词啊,改病句啊,慢慢腾腾耗时间吧,考试标准也好掌握,老师也讲得底气十足的……讲人文,讲文学审美,讲写作方法,讲语文的真功夫……没那么多内容讲,老师也没那个本事讲。
学生学了十年语文,到最后,很多学生,连写个800字的文章都困难,一年连一本书都没有看过,字也是越写越丑。可见语文教学的贻害。何况,学语文的投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比例,不听课不做作业的,常常考高分;兢兢业业、吭哧吭哧,按老师的要求亦步亦趋的,考得烂七八糟。高一入学的时候,做高考题就能考110分的,学了三年,到高考也就涨个10分,拿120分,甚至可能只有90来分。你说学个什么劲?最后还是成了“功夫在课外”“一切靠自己””七分碰运气“。
按我的想法,不如公平起见,每门课都120分(或150分)。不要分文理科,学生自由选择组合,比如可以选数学、生物、地理、物理、政治、历史……
最近难得遇见自己有欲望写长篇回答的一道题,梳理了两天之后决定试着一答。开宗明义给出答案:这标志着中国教育本质的一个彻底转变、分化过程的开始,教育市场化的重要一步。先提一个问题:社会上,数学、语文、英语等等这些科目,哪个学科的补习学校最多?毫无疑问,英语。这说明,英语教育需求市场旺盛,官方英语教育资源严重缺乏,需要丰富的民间力量来完善和补充。那为什么,反常于我国政府一旦的操行,英语反而被降低了在高考中的权重呢?下面是我的分析。一,有关中国的教育从1978年以来,中国教育其职能有如下几种:1,继续完成思想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意识形态的基本控制;2,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3,提供更广泛和灵活的社会上升通道;4,维稳。前三点都好理解,额外对第四点多说两句。这里的“维稳”与第一点中通过培育意识形态来操控人们的思想不同,主要指的是通过一些行政手段来减少社会闲散人员,来控制失业率的快速增长与社会的动荡。为什么大学扩招始于1999年?因为出现了我国自文革后的第一批生育潮,而这些婴儿在十九年后高中毕业——如果没有当年47.4%近百分之五十的惊人比例扩招,在未来数年内社会上将激增数以百万计的失业青年;同时,教育产业化从汤敏的一封建议书开始,成为了我国GDP一支不可忽视的贡献力量。用高校把19-23岁的热血青年在校园的温柔乡中再“圈养”四年,国家就将生育潮造成的失业潮推后了四年——四年时间按照8%的经济发展,是有能力解决这些年轻人的就业问题的。所以中国的教育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教育——其职能之复杂,任务之艰巨,远超世界其他大多数国家——这句话并全为讽刺。中国作为一个1979年才走上正常轨道的国家,在“社会化”途径与渠道方面,较发达国家远不完善。举个例子。一个出生在伦敦的孩子,年幼时展现出了过人的足球天赋,他的父母只要愿意,不管家里穷成什么样,只要将他送到阿森纳试训,十年之后就可能成了威尔谢尔;一个出生在芝加哥的孩子,年幼时展现出了过人的数学天赋,他的父母只要愿意,将他细心培养,十年之后就可能拿着全奖普林斯顿的数学系;一个出生在米兰的的孩子,年幼时对于皮具制作十分感兴趣,他的父母将他送到了乌迪内的一家百年皮具铺,十年之后他可能就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手工艺人。但在中国,一个有着8000万人连饭都吃不起的国度,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有能力、有条件、有欲望、甚至有视野,让孩子去踢足球、学数学、做皮具吗?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改变命运的方式只有四个字:义务教育。在这里先多说两句。高层们早就想通了一个非常浅显的事实: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天天喊着热爱、忠心这些是没有用的,哪怕是未谙世事的孩子们。所以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下,思想政治早就是个非常尴尬的科目了:占据学生中大多数的理科生少学不考,政治课也是个老师学生心照不宣的扯淡课;语文和历史,这两个曾经的意识形态重灾区也在慢慢淡化,大量纯文学作品进入教材,国军抗日的正面战场也占了很大的篇幅。同时,随着人口出生比例的不断下降,幼儿园和中小学一批一批地关闭合并,用工荒开始愈发频繁地发生,教育的维稳职能也渐渐弱化了。所以,中国教育现在本质上最重要的作用剩下了两点:提升人口素质,提供选拔机制。二,有关中国的高考中国的教育是怎么构建社会上升通道的?各级考试,最重要的,高考。考试是教育的指挥棒,高考尤甚。因为,高考跟中国教育一样,承担着太大的责任了。每一年,数以百万计的考生参加这场曾经极为残酷现在也不甚仁慈的考试;金字塔尖迈入清华北大各种985名牌,优等生考个一表念念,还可以的学生弄了个二表待四年,而一般和较差的学生混迹于三本以及专科,剩下的,回家或是出去打工吧。这段文字敲的时候自己都感觉有些冷血——可事实比这更残酷百倍。两天,四场,直接决定四年,间接决定一生。那些穷山沟里在耕地中挣扎着想要走进城市的孩子们,那些三四线城镇里工薪阶层向往着大城市的孩子们,那些一二线城市里憧憬着北京上海的孩子们,以及那些所有想要过上更为优渥、更新闻联播的生活的孩子们,他们改变命运的方式只有一个:接受义务教育,然后高考。这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高考仍然是教育的指挥棒。多考多学,少考少学,不考不学,面对被赋予了极大意义的高考,如何让自己的学习效益最大化,这是所有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的命题。英语在高考中的角色弱化,直接结果就是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时间大幅减少。再多说两句。高考仍然是那个最为绝对重要的社会上升通道,但“一些地区先富裕”起来了——比起一个能把满分710的高考卷子打到690分但除此之外一无是处的人,一个能打到620但会弹点钢琴读过些闲书平时常踢踢足球的人显然更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改革开放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区域发展不均衡,而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才评价机制的剧烈冲突。一方面,高考必须保证中下层百姓仍然抱有这条上升通道——读书改变命运,读书考试人生才有指望;另一方面,是否要让那些经济发展已经到一定地步地区的人民放弃已经综合全面发展而去跟占据绝对多数的穷孩子们火拼那点必须要付出极大努力才能换来在高考之外几乎毫无意义的分数?通过增加招生名额的方式,降低高考竞争烈度,从而让经过十二年义务教育和高考洗礼的考生更像个人而不是考试机器,个人认为,这很可能是造成北京上海高考现状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可怜江苏浙江和广东,要是给这些高考大省放开,对于其他省份的冲击就不是几个直辖市所能比的了;可怜河北河南四川,穷地方太多了……三,为什么英语在高考中的权重开始被降低了?回到开篇提出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在英语教育需求依然如此旺盛的时候,英语反而被矮化了呢? 其实,这个过程,早在英语四级与大学本科毕业证数年前的脱钩就开始了因为英语已经不再被官方认为是应该在大众化普及教育中与数学语文两大基础学科有着同样分量的基础学科了;换句话说,官方认为,中国已经不需要那么多有着基本英语素养的人了;或者说,官方已经不想要中国有那么多人有着相当水平的英语能力了。以上三者其实并不矛盾。中国的大学将一批又一批地产出有着本科学位的普通劳动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将“有幸”从此与英语绝缘。而与他们的前辈不同,他们不必再花费大量时间狂背死记单词,纠结虚拟语气,英语只是一个当年学过高考考过,如同史地政理化生一般的副科。而有能力、有远见的家长将会从小对小孩进行双语教育。他们中有人高中或是本科即出国深造,有的在大三砍下的GT后拿着几个大牛的推荐信去了某个常青藤然后又读了PHD用近十年的汗水与舒适换了一张绿卡,有的在大四临时起意拿着8+8+7+7的IELTS、770的GMAT和3.7的GPA到LSE鬼混了一年多,回国后大半夜的不睡觉敲着键盘论述英语为什么TMD要退出高考了。而更多的人,则在一轮轮的全英文笔试群殴单挑中干掉那些仅仅是英语不太灵光的大牛们,拿到Unilever和McKinsey的Offer;或是在一次次和国际同事的会谈中挤掉一个又一个土鳖拿到Regional Director的职位。四,总结与数学和语文不同,英语本不属于狭义的基础教育的范畴;但同为150分的这么多年里,英语折磨了一大批人,同时也造福了另一批人。现在的政府通过种种措施,正在将教育还原,还原成那种“上所施,下所效也”和“养子使作善”,最基本的人的社会化的过程。而英语,则逐渐演化为一个市场化需求,让教育市场来承载英语教育需求。这意味着教育作为社会上升渠道的弱化——仅仅通过义务教育和高考,人们将越来越难以完全完成其应该达到的社会地位。一方面,我为市场经济能够在国民教育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感到欣慰——这能够极大地提升教育效率,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的阶级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阶级壁垒进一步加固,社会上升通道进一步堵塞。原谅我写下了一长句几句共产主义风格的文字,但我现在实在是没法高兴得起来。PS:为什么多出来的分值给了语文30?因为我们的数学已经足够难了。剩下的有时间再写,今天太困了……
现在教育改革的趋势是:考试从不考有用的东西,越有用越不考。借我一位友人的话:90后一代大概是本朝最后一代靠义务教育改变命运的一代了。
作为一名北京市的高中语文教师,听到改革提分我是非常高兴的,教研室简直要张灯结彩了。但是我并没有想在此处冒泡说话,而是我看了上面几位老师的回复,觉得有些委屈和私愤,这不足以为他人道也,但我实在不想读者误会所有语文教师,语文教学都是这样糟糕 or 应试的情况。希望能让大家知道一个客观的高中语文教学情况。并且,我怀疑上面很多长篇回复并非出自北京市教师之笔,或者是培训机构的资深老师写的,前者不能代表北京市教师,后者更是术业有专攻,不能代表公立学校教学情况,所以我想从我的角度给大家介绍一些情况。1.从师资上来说。我所在的学校是示范校,师资情况是全部重点硕士(并本科亦为重点院校毕业),有1/5博士毕业生。学历并不能代表一切,但是说这样的老师自身语文水平不够实在是有些不妥。2.从工作态度来说。我们学校的老师工作20年以上还天天下班备课,想方设法让自己的教学更有趣味,课堂容量更大,互动更多,学生主动性更强的人比比皆是,真的是比比皆是。有1/3的老师是教改先锋,尝试各种更加科学有效的语文教学法。3.从对应试的态度上来说,我们(指公立学校的老师)是非常非常鄙视应试的,从我自己还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已经这样了!,高三之前,找题做?没有,看书去,朗诵去,排话剧去,讨论去。找解题技巧?没有,完全没有,这是我上高中的情况,现在的情况又好了很多,从校长开始发话,谁在高三之前的课堂上(不至语文课)提高考,扣钱!没有高考你就教不了语文了?不仅如此,现在北京的家长心态也早变了,谁都知道高考应试,如果你天天拿着高考题说是,上课,家长都要投诉的。 从上到下都不愿意过早带学生进入高考,解题技巧等方面的课程,希望他们能从能力上提高,从兴趣角度学习语文。高考,应试谁不会啊,再不会还有培训机构的老师天天研究考题呢,有一年足够了,难得不是应对高考,而是让学生真正提高文学素养,这是我们一直不懈追求的。4.为何语文教师高兴,是因为的确有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毕竟有的学生理科思维很强,学不会语文。对于这些学生,风向标一变,的确可以提高他们对语文的关注度,方便我们进行教学。而且我们多一些课,多一些关注,教改也能推进得更快一点。总之,在公立学校,尤其是北京的公立学校,你哪能听见老师天天谈高考应试,解题技巧啊亲们?高考题是国家出的,课程是我们自己的,如果你把自己的课程降低到只能应对高考题的高度,那么,我也就无话可说了。但你绝不代表北京市语文教师群体。
让洗脑更加彻底的阶梯。已经读研究生的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消息,首先是对媒体脱离教育实际内容大谈狭隘民族主义嗤之以鼻。等我缓下来再次思考的时候,我发现这只是让政治课伸展,让评分老师有更多主动权的途径。稍微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知道,语文课很大程度上是政治课,老师通过限定对文本的理解,和强化学生对标准答案的记忆,强制性地扼杀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还记得我高三一次模拟考试写了一篇批评当下教育制度的作文而被老师节选朗诵,当堂批评。自由度最大的作文尚且如此,其他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就可想而知了。很多人说的什么国学,中华传统,我真怀疑你们有没有念过高中。对祖国的认识,对文化传统的了解和接纳应该是主动的,竟然期待为高考做准备的高中语文教这个,怪不得教出这么多对自己的祖国和历史没有一点概念却自认为自己最爱国家的爱国贼来。反观英语,英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无论哪行哪业,去个好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都需要英语。但是这里讲的高中英语。高中英语我认为语法题目的设计枯燥难记,不如多一些阅读理解和写作来得实在。本来我们在国内学英语就是为了阅读英文材料,了解世界也了解自己。最后,高考改革竟然以这样的面目出现在眼前,真不知道这帮人知不知道“改革”的意思是什么。我们都一样,在hard模式下,每个中国孩子都得接受这“毁人不倦”中国教育。
昨天新闻上说,北京的中考语文由120分增至150分,高考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皇城的政策之变,似乎预示着主流思想的形成,至于这股风到底能不能从帝都向我泱泱大国其他地方辐射,我们可以拭目以待。但是有一点重要的是,即使英语考试的重要性变低了,对于出国读书的孩子们而言,竞争也丝毫不会降低。对于渴求获得更多外界资讯的童鞋们而言,英语的重要性也丝毫不会降低。个人觉得在最近几年探讨英语学习的时候,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会将英语学习和语文学习对立起来。似乎,学习了英语,就没有时间学习语文,进而得出我们这些年培养出来的小孩语文成绩的下降是因为英语学习造成的。而媒体们也喜欢通过所谓的采访典型,来更加树立强调这一点,因为小孩的精力是有限的,学英语的时间多了,自然学习语文的时间就少了。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还挺有逻辑的。但是细细想来,你会发现,其实在中国学习科目,除了英语,语文还有数理化啊,为什么没有人把学习数学和学习语文对立起来呢?要知道在我们国家,如果单独拿出来数学和语文的学习时间来比较的话,大家应该都知道哪门学科占一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更多吧?如果我们再更深入的看一下,所谓英语和语文学习讨论的背后,大众的热议背后似乎隐藏着某种担忧,那就是英语作为强势文化对于中国古老文化的侵蚀。这一点有没有?我一个人的讲法并不算数。但是我觉得,这样的看法未免有失偏颇和狭隘。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在我的求学阶段,培养出来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广泛的科学世界。因为我的专业是理工科,所以借助于网络,借助于英文,我了解了很多正在美国硅谷发生的事情和科技进展,这本身对于我的工作以及我的学业都有莫大的帮助。美国硅谷作为当今世界的创新之源,对于科技界甚至是资本界的影响之深,是众所周知的。如果说,你不知道英文,无法第一时间接触第一手资料,而是等待着别人翻译,看国人的引进版,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是不是有点吃亏呢?更不要说,在大学阶段、研究生阶段,面对着晦涩艰深的翻译过来的专业书中一个个单独拆开来看得懂,但是组合起来就不知所云的中文了。也许在未来凭借着英语被弱化的优势上了好大学的童鞋们,在自习教室手捧着厚如砖头的专业书,还是会突然感叹一声,操尼玛的英文。回头再说到英语和语文,作为两种文化的象征之一形成的某种竞争或者对立。我觉得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语文教学的上面,有没有真的想把这个文化的精髓和特点展示给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呢?我们没有反思自己在语文教学,国文教学上面的问题和缺陷,却急着将这样的问题怪罪到别的地方,这会解决根本的问题吗?然后天真的期待,英语科目被弱化之后,原来学习英语的部分时间会被转到语文学习上。但是,学生们不学习英语之后,就一定会打开那本枯燥无味的语文书吗?他们难道不会在游戏上,体育上,把妹聊天上多花时间吗?我的教授曾经说一句话,一个国家的语言要吸引别人来学习,一个很重要的诱因是这个国家到底有多少的内容和内涵能够被阅读。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学习英语,对于科学、专业技能是裨益良多的。毕竟现代科学的发展,是由欧美国家的科学家们所发展出来。当然,我们也可以甩开膀子,站在国粹的角度喊出四大发明,大吼两声中国人有志气,都是靠自主研发,没他们,我们还做不成了?但是,现实就是至少在科学、商业领域,我们和他们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个不是光靠喊,就能喊出来的。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最近这些年,美国、欧洲读书的亚洲人中,一个班中,、韩国人或者中国人数最多,而日本人最少。如果说我们国家因为人多,所以占第一是很有正常的话,那么韩国总人口只有万,而日本的人口一亿多,两者的比例形成倒挂,该如何解释呢?想到这两年,遇到的韩国人、日本人、新加坡人、马来西亚人等地方的亚洲人,日本人的英语平均水平普遍来说是最差的。而且现在日本人中的年轻人愿意出国读书的是越来越少。这点也引起了很多日本老一辈的担忧,曾经的拎着皮箱闯天下的日本精神被现在的小心翼翼,按部就班所替代。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化有其值得传承的发扬的必要性。先辈们所喊出的“洋为中用”,“中学为体,洋学为辅”,虽然强调了国学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叫我们放弃“西学”。相反,西方科学中的系统化,架构化和方法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加以应用的。而这些是远远没有反应在高考那150分的考试内容中的。
补充一下 的回答。抛开强调语文以及其背后的政治、示范意义不谈,这一改革很可能让很多“鼠目寸光”的学生、老师因为“短视”而忽视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在最有条件和精力打好英语基础的6年里,对这一学科缺乏足够的训练和积累。而英语成绩(能力)的高低在长期而言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有时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这一决定性在社会越尖端的人才选拔中体现的越为明显。首先体现在就业上,据我所知,几乎所有的外企(投行、咨询甚至四大)从CV到简历再到面试都是英文,缺乏必要的英语写作或表达能力完全不可能在这种选拔中胜出。我有一个托福120分的小伙伴凭借一口流利的伦敦腔成功拿到了某top3咨询公司的 offer,当然她在其他方面也很出色,但是outstanding的英语水平对她resume上每一个环节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说白了人家英文简历写得都比你好啊!投简历之前先改改吧!)其次体现在继续深造的过程中,出国、申请,尽管很多人说toefl、gre只是很小的一部分,gpa啊经历啊科研也很重要。但是,只要稍微用心想一想,从写ps到resume,从套磁到写paper,哪一点不是英文越好越nb。就算你学个数学、化学就看看方程写写公式就可以,但是拜托所有前沿的书和paper都是英文的,英语基础不好的话,要想做到和别人那样毫不费力就不得不加倍努力。出国以后英语有多重要我就不多说了。还有就是好的英语口语,就跟写一笔好字一样讨喜。这不仅仅是能力的体现,简直是一种良好素质的展现。有更好的口语(英语)就有更好的平台,更高的视野,这一点真的是毋庸置疑的。什么模拟联合国啊,青年g20啊还有一些国际上的conference,或者是企业的那种workshop,就连交换这种事儿离开英语都完全搞不定。我甚至可以大胆的预测,这种改革从某种意义上会从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限制阶级的垂直流动。那些有能力、有视野、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从小就重视培养孩子的英语能力,(现在中产阶级子女本科出国留学的比例高的惊人),这种能力最终会使得他们在今后的竞争中继续占有优势(都不必提什么富二代的福利)。相对而言,那些比较普通的工薪家庭,在学校无法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同时将高考视为唯一的考验,可能无法保障孩子相关能力的培养(比如不能支持一些教育机构的费用,不能出国游学等等),在今后的竞争中,孩子就难免处于劣势。据说知乎上有好多精英高中生,姐姐作为一个深受其害的过来人,强烈建议你们学好英语吧,真的走遍天下都不怕,口译什么的都每小时1000+啊,长大辅导熊孩子都每小时200+啊!只要有心,用心,你们都可以的!
楼上各位说得那么多,其实无非就是“政治”这个东西披上语文的外衣向孩子们走来。顺便引用 在另一个问题里的回答:所谓“中国梦”,就是普京的“回归东正教传统”的中国式变体,和新儒学、祭孔祭黄帝、大兴国学、《弟子规》是一整套的基于伪传统文化和伪国学的于丹式的极右保守主义解决方案。现政权借此彻底卸下了马列的“左翼激进”的负担,彻底向右,走上了中世纪、纳粹和普京式沙俄的康庄大道。
反对第一名看来大家都没见过好老师吧单就我的上学经历而言,对自身影响最大,受益终生的无疑是语文课,起决定因素的是我的语文老师刘光瑞先生,关于他的部分回忆,可参见答案()老先生今年恰巧七十岁,依他对语文的热爱、教学地位和身体状态,估计这次高考分制的改革,他也是参与者。在我高中三年的语文课上,老先生曾多次提到中学教学对语文的轻视,不仅仅体现在分数设置上,更体现在教学内容过于死板僵化,年轻教师底蕴不足,受教学大纲限制,过于追求分数,不能给学生以更深刻和广阔的空间去真正的学习语文,热爱自己的文化,研究蕴藏在四四方方的汉字之中的奥妙当然,他也提到很多次语文考试设置上的缺陷,比如所谓得分点、错别字、读音等等,课改和教学大纲的调整一直是他致力变革的事情他一直所倡导的是,学习语文能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言语、书写习惯,便于我们日后的交流,让我们可以有读书的兴趣,同时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这里面既有对我们未来工作生活的期许,也有作为老一辈读书人渴望后辈能对自己终生热爱的知识的传承学习语文到底有没有用?讲话在形成一定习惯和锻炼后,很少有人出错或者去故意讲生僻词;错别字在键盘为王的时代逐渐可以被智能过滤出来;书写一再被弱化,除了把自己的签名练习好,其他书写的可能在逐渐减少(手写情书该多值得珍藏啊)这里不小心想起袁腾飞“大师”在首师大一次讲座中提到的“学历史有什么用?”时候的回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对大部分人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学习历史,能养成对自己国家文化的热爱,能帮你跟人聊天,能让你闲下来的时候肯捧起一本书来读同样,语文也是如此,我们做不到张载先生给予知识分子的四句教诲,但我们也该有所体会和警醒。据说希腊、法国,在中学教学中都没有外文课,更多的是艺术、母语等等(这点并未查实);据说咱国家人均每年读书的数量和人均收入处在差不多的国际地位;据说我们大部分人对汉字的熟知程度跟金发碧眼的中国通差不多甚至更差学习语文并不能让你赚大钱,但它会给你一个广阔的空间,让你对知识产生渴望,对读书产生兴趣,让你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种热爱、敬畏和传承这些或虚无缥缈或过于宏大的内容对部分人是没用的,袁大师说,中国人对不能立马变成钱的东西没兴趣,的确如此语文和英语说实话,我英语小时候特别好,后来越来越差,大学毕业后,基本靠美剧支撑简单词汇的掌握,因为我所处的环境,对英语完全无要求,相信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如此。民营企业承担了超过80%的职业机会,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出国留学的机会,求职过程中对英语的要求很多时候是一道坎儿,通过这个让求职信少点儿罢了学习英文,在大学期间有四级作为限制(哈,陈丹青,研究生两课。。。),而学习语文,在高中结束后除非专业限制,没有更多的教育,而语文,恰巧是陪伴我们终生的东西我有同学大学英语四级都没过,在外企工作;我有同学一句英文不会说在合资金融机构工作;还一同学大学英文极差,被派去非洲后,不仅英文好了,土著语言也会了;我更有很多同学,在毕业后一句英文不用,从嘲笑我的水平跌落到我的水平(MD,一阵窃喜)如今留学生满大街都是,但他们在国外的环境中,真的锻炼出自己的英文水平了吗?也许不是,我大学舍友在美国读书一年,回来后半年基本失去功能;据我另一个在法国念书的好友讲,很多留学生在国外,除了上课是外文的,同学聚会,交流都是中文圈子,吃饭都是中餐馆,俨然一副大中华文化占领全世界的样子。他们并没有很好的融入国外的文化圈子,于是造就了今年的史上最大归国潮我们渴望所谓国际视野,却对自己国家了解不多;我们喜爱西方文化,以为英文好就真的能走遍全世界我承认这是民族主义情绪,但我不喜欢狭隘这个词这里就不去批驳英语教学的局限了,反正外国人也不会做完形填空语文被重视,只有提高分数比例一种方法吗?这点可以引述我老师的话,“就短期看来,这是唯一方法”。因为太多家长在他面前问“学语文有什么用?”太多其他科目老师在向学生灌输“语文只要背就可以了”,如果这样一再被挤压,语文教学真的毫无意义,基础知识背下来就行,短文阅读,自有应试的方法/公式,作文,反正大家都不咋地,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搞定的作为中国人,我们就应该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所感知、渴望、敬畏和传承,学好语文,是其中最基础的内容,而提高分制比例,是现阶段唯一的方法,我只是希望,提高语文分数比例,是起点,而不是终点----------------------------------------13.10.29更新评论中多有争执,我也逐渐完善自己的思路,逐渐修正自己i的错误上文中盲目贬罚英文的作用是错误的,写的随意,就没思考太清楚,抱歉,但也就不删除了,我就是这样的人,嘿嘿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有其工具性的一面,但也有更深层次的含义,这个不多讨论语文广泛被忽视,提高分数,是表面工作,治标不治本,但,这是个信号,把英语分数压低,并不好但只要有高考,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高考,或者说有这种以分数论英雄的方式存在,改动分值式最至关的方法只是希望在改动分值之后,对教学内容的更改能继续下去关于英语,可以推荐大家看一个视频,关于陈丹青出走清华的
知乎用户跟真正被政策辐射的北京学生,不是一类人。坐谈英语重要性毫无意义,家长不是不懂,而是太懂了。讲两个例子:1,上周采访了一个家长,孩子在北京一家普通小学里读六年级,一二年级的时候,跟着学校学英语都还没问题,到三年级英语考试成绩就只有80多分,一问才知道,教委出的卷纸难度要高于校内教材,家长只能带孩子在外面补习。而现在到了小升初,才发现这个决策有多正确:北京区重点以上的学校都会单独命题招生,英语难度已经跟中考持平。不补习,要么等着电脑派位,要么就花钱去托关系。
现在这个孩子停掉了电视、棒球社团,所有时间都放在奥数和英语上,他已经学完了新概念1、2两册,这一年就是复习里面的词汇、语法点,跟高中生的水平相当,但这样也只能保证考试里英语不拖后腿而已。
家长说,高考英语降分将直接影响孩子上初中后的时间分配,只考100分,孩子的水平已经够了,就停掉英语课,把时间要回来再补补别的,包括语文。2.我表弟在沈阳一家重点小学,班里所有孩子都在补课,每周花销300元以上。舅妈举单位司机的例子,司机一个月只有1500元薪水,孩子什么班都上不起,只能跟着学校学。舅妈认为,数学、语文的学习与应试跟个人天资关系更大,但英语这门学科决定,谁见多识广,提前起跑,谁就有绝对优势。有钱家庭的孩子不一定聪明,但就是能比上不起课外班的孩子多考20、30分,这公平吗?放到整个高考总分里这是什么概念?而分数缩减,会大大降低这种差距的幅度。所以,学英语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但放在应试的框架下、在既有的混乱课外教育环境内,考虑的情况远远复杂得多。降分不是说学习不重要,而是相对来说,能够减少过度学习,提高教育公平性。
虽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调整, 我相信这一方案一定是经过某些专家多年思考的产物, 但是总觉得有些多余. 首先, 通过调整考试分数和计分方式, 想达到什么目的? 似乎不是很明确. 如果说语文增加30分就能提高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汉文字的重视程度, 那我觉得应该是什么立竿见影的好策略. 其实多少分不重要, 关键是怎么学. 如果只是试题中多一篇阅读理解, 或者多默写几个唐诗宋词,那基本上是形式上的改变. 如果要大改, 那怎么改是好的方向, 目前似乎尚未耳闻. 第二, 调低英语分数和换做平时考察, 是想说英语的重要性要降低, 来维护国学么? 那我觉得也没有很对症下药. 学习任何语言的目的, 都是为了交流, 阅读, 表达观点等. 就其本身而言, 高中所学到的英语(包括中文)都远远没有到达能够: 良好的表情达意, 通读文学作品而没有障碍, 表达观点时候的逻辑严密. 任何阶段的学习都只是为将来的学习打基础. 高中的学习只能是达到社会的基本水平, 也就是说, 学到高中,至少将来基本的语言能力有了. 那么, 既然本身高中教学的目的尽在于此, 何必细分到底是中文更不基础, 还是英文更不基础. 这里说点别的, 最近汉字大赛很火, 电视里做了好多档节目来说提笔忘字的问题. 其实,从个人角度来看这就不是个问题. 忘字或者遗忘都是很正常, 人类一身都要和遗忘作斗争. 这个就像看过很多文献资料的人, 在写书的时候还要再查阅文献, 以保障引述无误. 证明很多定理公式的数学家, 未必对自己的每个结果都了如指掌. 教授上课还会对某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搞不清楚. 所以说, 遗忘个字什么的根本算不上什么. 比较学过忘了, 和没学过不会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不常用的字忘了怎么写那不再正常不过了. 如果以此为着急的理由, 那就像是, 数学家看数学书像看小说, 能说别人怎么这么简单的数学都不懂, 急死; 音乐家看五线谱直接在脑中描绘音乐, 能说别人怎么连五线谱都不会; 画家画啥像啥, 就说别人连基本功都不会; 中文系的教授就说别人怎么这个字都不会写一样... 着急也得分个专业....
我十分反对.第一,经历过高三的人都知道语文考试向来是碰运气,分数差距难道说明我们语文能力高低吗?第二,英语不仅是未来世界交流首要工具,还是就业的重要指标之一。第三,我十分怀疑帝都高考改革另一目的是减少近年来留学大潮引起的人才流失.第四,如果改革导致学生轻视英语,这对其四六级雅思托福十分不利。最后,我坚信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是提升文化修养和培养浩然正气,这难道是天天刷现代文练习套答题公式可以习得的吗?
自某位大爷上台之后,中国的民族主义越来越高涨。不知是好是坏。.但我觉得,多看看这个世界,多学些知识,不被狂热的情感冲昏头脑,总是好的。
英语挺有用的,我倾向于多给几个科目自选。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英语,日语,西班牙语,哲学,人类学……任选5个左右。
作为一个高二的文科生,对于这项改革根本没有喜大普奔的感觉,如果不从根本上即试题区分度,判分标准,题目类型上去改革,其余一切都是空谈。其实现今语文考试,中上等水平的学生是拉不开档次的。作文就更不用说了,我相信大部分学生不会去抒发过多自己的感想,大家会以稳妥为主,以正能量为主。针砭时弊的犀利的有思想的文章,如果在高考作文中仍然占不到主流地位的话,那么再多改革,恐怕也只是总分上的差距。学生真正受益的,并不太多。再说英语。减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啊!中国学生这么多,做到公平的口语交流测试本身就很困难。所以试题应当降低语法的难度和侧重点,将重点放到运用上,这才应该是改革的重点。若继续考一万年用不上的倒霉语法题,100分照样学的是哑巴英语,还是会占用我们大量时间,没用。分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考试内容是否能更公平,更体现这门学科实质思想和意义。当然,对于学霸,怎么改,人家都是学霸,一样会考上理想大学。英语好数学差的人,比如我,幸亏没赶上这项政策,不然就会略显悲剧啊。
爬进北京的人防止另外想爬进北京的手段啊。现在这些教育者已经完全把教育改变社会转变成为教育稳定社会为目的了。外语是最能打破社会阶层的东西了。语文这些学得越多,社会流动越死。
针对 老师的答案,我有几个想法:1、就高中老师来说,科目重要意味着更大压力更多负担,至少我们家乡的高中教师猝死过n个,提高语文分数意味着他们要付出更多,如果您了解许多中小城市高中的老师有多累的话,那“自私自利”这种看法是否太主观?以我的了解教过我的那些语文老师他们会很发愁(甚至有的只有更少的时间陪伴刚幼稚园的孩子,如果是班主任,还要整天守班);2、”狭隘的民族主义“的结论如何得出?我想知道实日本和美国谁更注重外语?在一个学生字写不好、普通话说不好(我觉得普及普通话不比普及英语重要性低)、不晓得王国维、陈寅恪、莫言是谁的中国不会有“狭隘的民族主义”?3、我的经历:应试之外英语没对我有什么用,许多农村孩子更是如此(对于农村孩子的英语教育先天不足我就不吐槽了,教育资源严重失衡的情况下降低英语重要性是否对他们更公平?),没有兴趣的情况下投入与产出也严重不成比例,那些爱英语的学生把英语学得很好,爱生物的也一样,不是重要不重要,是兴趣决定;我的那些爱理科的同学通过学习有了一技之长,他们的工作仰仗他们的技术,而他们的基础是高中打下的;同样,语文为我的演讲、写作能力打下了一些基础;那些被迫背下的古诗词也在中学之后的生活中渐渐领悟,对我的审美产生了很大影响;4、”语文课堂常常是学生最感无聊的课堂。(可能有人说政治课堂无聊,高中政治课堂里,还讲社会体制,经济,法律知识,现实社会问题,其实挺好的)。“据我所知高中课堂政治是最“政治”的吧?无聊不无聊决定于兴趣,参见3;这里讲的是科目,不是体制;科目的改革不该承受体制积存的不满,科目设计再好,体制也能扼杀;5、过去的多年里既得利益集团用许多手段使“改革”变成人们观念中的负面东西,阻止改革步伐,这是不正常的,今天改语文、英语(如果实施效果真的不好,那时整个社会会认同?),以后或许改政治、改教育模式、改招生模式(读者可以说我是意淫,但请回首过去几十年的教育有没有改变,难道仅是退步?);当改革总是冠既得利益集团的帽子时而停滞,我们这部分人是否正在选择原地踏步?不进则退;“摸石头摸上瘾了,却连河都不想过了”,这是尝试,对尝试我个人支持;6、另:这里套用一下柏杨先生的观点:崇洋,但不媚外;7、鄙视一切不接地气的答案,这条针对我自己。
总体是反对这个改革的。这么多年了,教育改革还只停留在“改分数”这种小白程度上,实在是一种悲哀。个人认为,英语成绩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英语能力,因为客观题比较多,语文的成绩却不一定,有时候语言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相当强的人,未必获得高分。因此在分数设计上,提高语文的分值是一个愚蠢的行为,至于是不是新洗脑政策那就难说了。。。而且,听说减去的50分英文居然是听力,我想问,定政策的人到底有没有学过英语?还是说他(她)随身带翻译习惯了?
关于有些人说的降低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是民族文化复兴的体现,这种逻辑居然还有市场实在令人无语。要改的是语文和英语教学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单纯改两者的权重有毛用?撑死就是让大家在一件没用是事情上少浪费一些时间,然后浪费到另一件没用的事情上罢了。 最后还是要强调一点:没有吸收,何来创新?如果固步自封,表面上是复兴(螺旋上升),实质上是复古(回到原点)。ps.我同意高考改革可以调整人才 体系结构,但是我认为更关键是人才的质量,因为市场也能调节人才结构,而这种结构更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且中国只有人才的整体质量提高了,创造出文化才有竞争力。
好事,现在互联网上满眼的白字别字看得几欲作呕。
我能闻到的是背后的政治意义,现在的去西方化步骤是在逐渐加快的,等中国成为世界的中心时候再取消英语吧,要不然还是在自己的笼子里跳舞
我只知道清末民初那些如雷贯耳的国学大师,如严复、赵元任、胡适、陈寅恪、林语堂等,都是留过洋、外文基础十分了得的学海豪杰,学界精英,基本不过问政治,并且促成他们成为国学大师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恰恰是因为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而开始反思的结果。而那些不懂外语的同时期书生,国史、国文水平虽也凑合,后来都成为政客,结果如何,大家都明白的。我个人的体会是,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语言,前者偏重逻辑思维,更有助于科学研究尤其是自然科学研究;后者偏重形象思维,相对来说更有利于表面的、外在的技能,例如忽悠没头脑没文化的大众。若以上看法有合理的地方,个人觉得应该将英语独立出来单独开考,至于其成绩的具体运用,交给具体的学校、院系甚至导师本人去定夺好了。至于高考的具体形式以及基础教育阶段的普遍做法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早就无力吐槽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占中结束了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