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害根系的益虫和害虫有哪些些

麦根蝽象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麦根蝽象
昆虫名,为半翅目,土蝽科。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及台湾。寄主于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及禾本科杂草。成、若虫以口针刺吸寄主根部的营养。为害小麦时,4月中下旬开始显症,5月上中旬叶黄、秆枯、炸芒。提早半个月枯死,致穗小粒少,干粒重明显下降。为害高粱、玉米时,苗期出现苗青、株矮及青枯不结穗,减产20%一30%或点片绝收。拉丁学名Stibaropus formosanus Takado et Yamagihara别&&&&称根土蝽、根蝽象、地熔、地臭虫等界动物界纲昆虫纲 Isecta目半翅目科土蝽科分布区域华北、东北、西北及台湾。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目:半翅目。麦根蝽象
成虫体长约5mm,近椭圆形,桔红至深红色,有光泽。触角5节,复眼浅红色,1对单眼黄褐色,头顶前缘具1排短刺横列。
前胸宽阔,小盾片为三角形,前翅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后翅膜质。前足腿节短,胫节略长,跗节黑褐色变为“爪钩”;中足腿节较粗壮,肠节似短棒状,外侧前缘具1排扫帚状毛刺;后足腿节粗壮。卵长1.2mm左右,椭圆形,淡青色至乳白色或暗白色。
末龄若虫体长与成虫相近,头部、胸部、翅芽黄色至橙黄色,腹背具3条黄线,腹部白色。山东2年发生1代,个别3年1代,以成虫或若虫在土中30一60cm深处越冬。翌年越冬代成虫4月逐渐上升到耕作层为害和交尾,5月中、下旬产卵,卵期26.6天,6月上旬至7月上中旬出现大量若虫,若虫共5龄,每个龄期30一45天,为害小麦、高粱、玉米等作物根部,若虫越冬后至下年6—7月间,老熟若虫羽化,若虫期和成虫期约需1年左右,条件不利时若虫期可长达2年。世代不够整齐,有世代重叠现象。陕西也是2年1代,翌年越冬成虫于6—7月交配产卵,卵期30天。若虫于8月中旬—9月上旬孵化,10月下旬越冬,次年4月中旬开始活动,4月下旬一7月中旬进入若虫为害期,7月下旬一8月中旬成虫羽化后越冬。于第三年成虫经补充营养,交配产卵,产卵前期l5天。辽宁绵州2年或2.5年完成1代,越冬成虫于7月产卵,发育快的次年8月羽化为成虫,当年以成虫越冬。发育慢的群体则需进行2次越冬,第3年6—7月羽化为成虫。2.5年完成1代。该虫有假死性,能分泌臭液,在土中交配,把卵散产在20—30cm潮湿土层里,产卵量数粒至百余粒。成虫于6—8月土温高于25℃或天气闷热的雨后或灌溉后,部分成虫出土晒太阳,身体稍干即可爬行或低飞。干旱年份发生为害重。[1](1)实行小麦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
(2)在播前施用3%颗粒剂,每667㎡用量3kg,撒在播种沟内进行土壤处理。
(3)在雨后或灌水后于中午喷撤2.5%或其他农药粉剂,也有效。[1]成、若虫以口针刺吸寄部的营养。为害小麦时,4月中下旬开始显症,5月上中旬叶黄、秆枯、炸芒。提早半个月枯死,致穗小粒少,干粒重明显下降。为害高粱、玉米时,苗期出现苗青、株矮及青枯不结穗,减产20%一30%或点片绝收!
寄主:小麦、玉米、谷子、高梁及禾本科杂草。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及台湾。
【摘要】:正麦根蝽象又名根土蝽、土臭虫、地壁虱,是我县汾河以北冬麦区主要地下害虫之一。为害小麦、玉米、谷子、糜黍等各种禾本科作物,一般减产2-5成。根据我们多年观察,现将麦根蝽象的生活习性、为害规律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生活习性与为害规律麦根蝽象常年潜伏在土壤中,为不完全变态。整个生活史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若虫为6龄,3龄以后开始为害。刺吸式口器,刺入作
【作者单位】:  【关键词】:为害规律生活习性禾本科作物方法介绍蝽象地下害虫不完全变态小麦青枯复播玉米刺吸式口器  【正文快照】:
麦根蜻象又名根土蜻、土臭虫、地壁虱,是我县汾河以 北冬麦区主要地下害虫之一。 为害小麦、玉米、谷子、糜黍 等各种禾本科作物,一般减产 2一5成。根据我们多年观 察,现将麦根蜻象的生活习 性、为害规律及防治方法介绍 如下。 一、生活习性与为害规律 麦根蜻象常年潜伏在土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大花蕙兰有哪些病虫害?如何防治?_百度知道
大花蕙兰有哪些病虫害?如何防治?
大花蕙兰的几种病害一、病害:主要有疫病、软腐病、根腐病、炭疽病、叶枯病、毒素病等。
(一)、疫病:
疫病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和产生的病症不同,被分为黑腐病、心腐病、茎腐病、猝倒病等,在厦门地区一年四季均会发生。在温室栽培温度高、浇水过多、通气不良的情况下,叶梢中有大量水分,时间一长,最容易引发此病。每年的6-8月是发病的高峰期。从幼苗到开花株都能受害,特别是聚盘苗期和新生芽、心叶最容易受害。它是由两种密切相关的真菌—恶疫霉(PhytoPhthoracactoum)和终极腐霉(Pythiumwltmum)所引起。恶疫霉易引起根腐、猝倒、根颈腐烂,而终极腐霉也易引起植株的根腐和猝倒病。这些病一旦发生如不及时处理,则很快传染到根系、球茎,所以是大花蕙兰的可怕的毁灭病害,其传染途径系由孢子通过浇水时飞溅的水珠传播、扩散。
防治方法:
1、环境控制:兰棚要通风透气,光线要充足。发病时要严格控水,及时去除有病的病叶、病株,同时要避免由上而下喷水。
2、一旦发现染病植株,立即去除有病的组织,同时多切去未受感染的组织1寸左右,如受害严重的则整株去除。
3、剪刀等用具要严格消毒。
4、药剂处理:可用80%锌锰乃浦500倍溶液喷施。也可用1:2000的8一羟基喹啉硫酸盐喷洒,或将病株在邻苯基酚钠溶液中浸1小时,必要时可3至7天内进行重复处理。(二)、软腐病:
软腐病通常侵害大花蕙兰的叶片、芽、球茎,一年中从春季到秋季都可能发生,冬天较少发现,有时常与疫病同时并发,但不太严重。它是由一种称为Erwiniachrysanthem的细菌引起的,其寄主范围很广,在兰科植物中都可以为害。其侵入途径主要是通过伤口或自然气孔。在高温多湿的兰棚,此病蔓延极快。在100%相对湿度、温度30℃时,采用人工接种后经过三小时之久,即完成入侵过程。其病症表现与疫病有些类似,使初养兰者很难判别。因这两种病在性质上不一样,用药也不同。在田间上我们的判别主要是根据拔出腐烂的病部进行观察:疫病的腐烂组织无汁液或少汁液,无鱼腥味的恶臭,把汁液挤一滴在一杯清水中,没有发现云雾状混浊物的扩散;而软腐病的病部表皮里的细胞都被分解成水液状液汁,内含有无数白色菌泥,汁液很多;轻轻一碰,汁液就流出来,同时有鱼腥味的恶臭,把汁液滴一滴在清水杯中,则可见有云雾状混浊物向四周扩散。 防治方法:
l、环境控制与病株处理:同上第(一)条,特别注意勿使菌泥的汁液污染健康植株。
2、药剂处理:一般的农药对软腐病无效,所以一旦发病只好抛弃病株。因此主要是采取预防措施,用40%钢快得宁400倍液喷洒效果不错。也可以用68.8%多保链微素或18.8%链微素1000倍液,每隔7至10天喷洒1次,连续3至4次。这几种药品可采取轮流交交换使用,以免植株产生抗药性。(三)、根腐病:
根腐病属于真菌病害;分布很广,除兰花外,其他植物也会受害;它是一种立枯丝菌RhizoctoniaSolaniKuehn引起的根腐烂。这也是大花蕙兰毁灭性病害之一。在大花蕙兰植株的任何生育期,不论是聚苗盆中的幼苗、中苗、大苗以及老熟的开花株都容易感染。其侵染的途径一般是由病苗的菌丝和菌核侵染兰花幼苗的根和根状茎造成的,如果不加控制,腐烂可发展到茎及较低部位的叶片。在侵染发展过程中,会形成一圈褐腐区,环绕植株基部引起幼苗死亡。成株受到侵害时,会逐渐衰弱。一般情况下腐烂只局限于根部,引起根部死亡;但有时腐烂也会扩大入侵到假鳞茎。使得根腐病的植株生长衰退,叶片和假鳞茎均发黄、瘦弱、扭曲、萎缩最终死亡。 防治方法:
1.环境控制与病株处理同上第(一)条。
2.药剂防治:—用苯来特1汤匙配水4千克浸根或浇施,效果不错。
其他类似问题
大花蕙兰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1注意调控水分,根腐兵等2温度3一般大棚里少有虫害4在植培材料上要严格消毒、杀菌、杀虫卵,5注意周围的环境有无有害气体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甘草根腐病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甘草根腐病本词条缺少概述、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一般由线虫及腐霉菌引起。染病植株叶片变黄枯萎,茎基和主根全部变为红褐色干腐状,上有纵裂或红色条纹,侧根已腐烂或很少,病株易从土中拔出,主根维管束变为褐色,湿度大时根部长出粉霉。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镰刀菌是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长期腐生,病菌借水流、耕作传播,通过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叉根分枝裂缝及老化幼苗茎基部裂口入侵入。地下害虫、线虫为害造成伤口利于病菌侵入。管理粗放、通风不良、湿气滞留地块易发病。1、进行轮作,施行条播或高畦栽培。防止种苗在贮运和移栽过程中造成伤口。播种前用新高脂膜加多菌灵浸种5分钟,晾1-2小时后移栽,防效高。
2、加强管理,控制土壤温度,防止湿气滞留。及时除草、松土,合理浇水施肥,定期喷施新高脂膜保墒保肥,雨季注意排水。叶片开始扩展之时,叶面喷施药材根大灵。使叶面光合作用产物(营养)向根系输送,提高营养转换率和松土能力,使根茎快速膨大,药用含量大大提高。
3、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发病初期喷淋或浇灌50%甲基硫菌灵(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900倍夜、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同时喷施新高脂膜可防雨、阻止挥发、保护药效,提高防治效果。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葡萄根瘤蚜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葡萄根瘤蚜
根瘤蚜拉丁文名: Viteus vitifoliae 英文名: grape phylloxera (Homoptera)的一种黄绿色小,学名为Phylloxera vitifoliae。严重危害和西部的,吮吸的汁液,在叶上形成,在根上形成小瘤,最终植株腐烂。根瘤蚜的一生分为无翅阶段和有翅阶段,前者行;後者产雌、雄蚜,交配后雌蚜产卵,以卵越冬。根瘤蚜於19世纪中期从东部传到,在25年内几乎摧毁了法、义、德的葡萄和酿酒业。只有把嫁接在土生抗蚜品种上才免遭毁灭。也可用杂交法和熏蒸剂来防治。拉丁学名Viteus vitifoliae界纲目(Homoptera)科(Phylloxeridae)
主要异名有phylloxera vas-tarix。原产,现已传到世界各地。中国仅见于、辽宁和陕西葡萄根瘤蚜的局部地区。是的大,为国际检疫害虫之一。被害须根和侧根肿胀,成为根瘤或胀瘤,不久即变色腐烂,使植株发育不良甚至枯死。 无翅孤雌蚜体长 1.1毫米。活体至污。体表有鳞纹,背面每节有一横行深色瘤状突起(见图)。3节,甚短。喙粗长达后足基节,末节为后跗节Ⅱ的2.2倍。足粗短,短于,不善活动。无。有翅孤雌蚜3节,第3节有两个纵长环状感觉圈。大,只有3斜脉,后翅缺斜脉。静止时翅平置于背面。雌、雄性蚜无翅,喙退化,跗节1节。
寄主为。在,被害的叶上常形成。以在越冬。每年可孤雌卵生5~8代。仲夏和秋季发生有翅蚜,迁移到茎叶上产大型和小型,孵化后发育成熟,雌与雄交配,每雌可产1卵于茎或根上越冬,在特定品种上,越冬后可孵化成活。此蚜适于生存在砂土地上,可随、接穗和传播。根瘤蚜属同翅目,,是一种毁灭性。1854年发现于,在纽约、德克萨斯等地的野生美洲上广泛存在。1863年首先在英国温室中栽培的上发现了根瘤蚜(叶瘿型),1865年在法国葡萄根瘤蚜南方Gard地区也发现了根瘤蚜,1868年并给予了正式命名。至1884年,被毁灭的葡萄园达到100万亩hm2。遭受侵染的66.45hm2,到1900年根瘤蚜侵染遍布法国,仅产业损失就高达5000亿法郎。
根瘤蚜是中国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中规定的二类危险。目前根瘤蚜广泛分布于6大洲约40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在烟台、辽宁盖县、陕西杨陵、甘肃、云南、台湾等地有记录发生,但由于当时产业不发达,面积小,容易毒杀,加之以及较少认为传播,逐渐于20世纪50年代灭绝,因此长期以来我国葡萄品种可以自根扦插。但自6月,上海嘉定马陆镇葡萄园首次发现葡萄根瘤蚜,其后陆续在南方多个地区以及陕西等地发现葡萄根瘤蚜。危害品种涉及欧美杂交种系品种和我国特有资源。如果防治不力,根瘤蚜的蔓延将无法遏制,中国将不得不进入抗性砧木嫁接栽培时代。
根瘤蚜在种葡萄上只危害,而在种葡萄和上根系和叶片都可被害。被侵染的叶片在叶背面形成大量的红,阻碍叶片正常生长和光合作用。新根被刺吸为害后发生肿胀,形成菱形或鸟头状根瘤。粗根被侵害后形成节结状的肿瘤,蚜虫多在肿瘤缝隙处。根瘤蚜不但直接危害根系,削弱根系的吸收、输送水分和营养功能,而且刺吸后的伤口为微生物的繁衍和侵入提供了条件,导致被害根系进一步腐烂、死亡,从而严重破坏根系对水和养分的吸收、运输,逐步造成树势衰弱,影响产量和品质,最终毁灭。
根瘤蚜的能力极强,生存繁殖世代受生态条件的影响。24-26℃为根瘤蚜生存葡萄根瘤蚜的传播的最适,根瘤蚜在冷凉地区1年可繁殖4-5代,在温暖地区则7-9代。夏季达到30℃的地区1个月1代,不同土层温度的递降也影响到发展的代数,在俄罗斯的阿纳普地区,50cm以上的表层中根瘤蚜1个夏季可发生5-6代,1-2m深的土壤中2-3代。根瘤卵对温度的耐受性极强,用温度低于42℃的水浸泡没有伤害,而当水温超过45℃时浸泡5min,卵则全部死亡。同样,-11~-12℃的冬季低温对根瘤蚜也没有伤害。此外,根瘤蚜在葡萄园淹水条件下仍能保持一定的存活率,在法国、、一些葡萄园曾采用全园淹水的办法,也不能完全消灭根瘤蚜。根瘤蚜有根瘤型、有翅型、有性型、及叶瘿型;体均小而软;3节;退化;葡萄根瘤蚜不论传播和危害均以根瘤型为主。 根瘤型无翅孤雌蚜,体圆形,体长1.2~1.5毫米,鲜黄色至污黄色,头部色深;足和黑褐色;触角粗短,全长0.16毫米,约为体长的十分之一。体背各节有许多黑色瘤状突起,各突起上各生1根毛。 有翅孤雌蚜体长椭圆形,长约o.9毫米,先淡,后转橙黄色,中后胸红褐色;及足黑褐色;触角3节,第三节上有2个椭圆形感觉圈。前翅很大,只有3根斜脉,后翅无斜脉。葡萄根瘤蚜的卵有越冬卵、干母产的卵、干雌产的卵、叶瘿型雌虫产的卵、根瘤型雌虫产的卵、产生有翅型蚜虫的卵、两性卵等类型,但形态上可以分为3个类型:越冬卵为性蚜交配后产的卵,比孤雌生殖的卵小,长约0.27mm,宽约0.11mm,呈橄榄绿色。孤雌生殖的卵包括干母成熟后产的卵(发育为干雌)、干雌产的卵(孵化后可以在叶瘿内、也可以在根系上形成根瘤型)、叶瘿型雌蚜虫产的卵、根瘤型雌蚜虫产的卵和产生有翅蚜的卵。几种卵的大小基本一样:长约0.3mm,宽约0.15mm,初产时淡黄至黄绿色,后渐变为暗黄绿色。不过,叶瘿型的卵比根瘤型的卵壳较薄而且亮。两性卵为有翅蚜产下的大小两种卵,初产时为黄色,后呈暗黄色,大的为雌卵,长约0.35~0.5mm,宽约0.15~0.18mm,小的为雄卵,长约0.28mm,宽约0.14mm。越冬卵孵化后叫干母,只能在叶片上形成虫瘿。成熟后无翅,孤雌卵生,产的卵孵化后叫干雌。干母产的卵,孵化后的若虫与叶瘿型若虫相似;成虫与叶瘿型无翅成蚜一致。[1]卵长约0.3mm,宽约0.15mm,初产时淡黄至黄绿色,后渐变为暗黄绿色。不过,叶瘿型的卵比根瘤型的卵壳较薄而有亮。在叶瘿内孵化的卵发育为若虫,与根瘤型类似,但体色比较浅。叶瘿型无翅成蚜体近于圆形,无翅,无腹管,体长0.9~1.Omm,与根瘤型无翅成蚜很相似,但个体较小,体背面各节无黑色瘤状突起,在各胸节腹面内侧有1对小型肉质突起;胸、腹各节两侧气门明显;触角末端有刺毛5根。[1]卵长约0.3mm,宽约0.15mm,初产时淡黄至黄绿色,后渐变为暗黄绿色。若虫共4龄。1龄若虫椭圆形,淡黄色;头、胸部大,腹部小;复眼红色;触角3节直达腹末,端部有一感觉圈;2龄后体型变圆,眼、触角、喙及足分别与各型成虫相似。无翅成蚜体呈卵圆形,长1.15~1.50mm,宽0.75~0.9mm,淡黄色或黄褐色,无翅,无腹管;体背各节具灰黑色瘤,头部4个,各胸节6个,各腹节4个;胸、腹各节背面各具1横形深色大瘤状突起;在黑色瘤状突起上着生1~2根刺毛;复眼由3个小眼组成;触角3节,1、2节等长,第3节最长,其端部有1个圆形或椭圆形感觉器圈,末端有刺毛3根(个别的具4根)。[1]卵为根瘤型雌虫产的卵,与根瘤型的卵没有区别。初龄若虫同根瘤型的初龄若虫一样,但2龄开始有区别。2龄时体较狭长,体背黑色瘤状突起明显,触角和胸足黑褐色;3龄时,胸部体侧有黑褐色翅芽,身体中部稍凹人,胸节腹面内侧各有1对肉质小突起,腹部膨大。若虫成熟时,胸部呈淡黄色半透明状。成虫体呈长椭圆形,长约0.90mm,宽约0.45mm;复眼由多个小眼组成,单眼3个;翅2对,前宽后窄,静止时平叠于体背(不同于一般有翅蚜的翅呈屋脊状覆于体背);触角第3节有感觉器圈2个,1个在基部近圆形,另1个在端部长椭圆形;前翅翅痣长形,有中脉、肘脉和臀脉3根斜脉,后翅仅有1根脉(径分脉)。[1]有翅蚜产下的大小两种卵是有性卵,初产时为黄色,后呈暗黄色;大的为雌卵,长约0.35~0.5mm,宽约0.15~0.18mm;小的为雄卵,长约0.28mm,宽约0.14mm。有性蚜的若虫阶段是在卵内完成的,孵化后直接是成虫。雌成蚜体长0.38mm,宽0.16mm,无口器和翅,黄褐色,复眼由3个小眼组成;雄成蚜体长0.31mir,宽0.13mm,无口器和翅,黄褐色,复眼由3个小眼组成外生殖器孔头状,突出于腹部末端。雌雄性蚜交配后产越冬卵。[1]此虫有5种传播方式:(1)通过苗木、种条,远距离传播(随带根的葡萄苗木调运传播在完整生活史的地区,枝条往往附着越冬卵,随种条调运传播);(2)此虫通过爬出地面,再通过缝隙传染给临近植株;(3)有翅蚜和叶瘿,随风传播;(4)通过水,随水流传播;(5)带根瘤蚜的物体(如土壤等),通过运输工具、车辆、包装传播。[1]包括地上部检验和根系检验。地上部的检验,应包括春季检查叶片上是否有虫瘿(历史上没有报道我国的葡萄根瘤蚜能形成虫瘿,所以此项检测暂时可以省略)、根系检查。 [1]
根系检查:可在收获前1个月至整个收获季节(一般6月中旬至9月,是最好的取样时间)取样。以出现衰弱信号时的植株(单个或一片)为主,结合其他取样方法(例如五点取样)取样,以植株周围半径为1m以内,深度为10~875px的根系与根系周围的土壤;样品中以须根为主,应包括直径为50px左右的粗根和500~1000g的土壤。[1]
检测根系是否有受害的典型症状:须根菱形(或鸟头状)根瘤、根部根瘤等;放大镜或解剖镜检查根部,是否有各虫态的蚜虫;土壤用水泡,检测水中漂浮物是否有蚜虫。发现可疑物需要进一步检验时,可以制成玻片。[1]苗木或种条,按一定比例抽样;检查时,要注意苗木上的叶片是否有虫瘿、枝条上是否有虫卵、根部(尤其须根)有无根瘤,根部的皮缝和其他缝隙有无虫卵、若虫等。[1]以成、若虫刺吸叶、根的汁液,分叶瘿型和根瘤型两种。系统上只有根瘤型,系统葡萄上两种都有。
叶瘿型:被害叶向叶背凸起成囊状,虫在瘿内吸食,,重者叶片畸形萎缩,生育不良甚至枯死。
根瘤型:粗根被害形成瘿瘤,后瘿瘤变褐腐烂,皮层开裂,须根被害形成菱角形根瘤。已经传至各大洲。1892年酒厂在烟台东山建葡萄园,1895年从法国引入葡萄苗时被引入。经长期控制,90年代仅在烟台西山上有零星发生。在有完整生活史的地区,枝条往往附着,如用此种枝条做就可传播。也可以随装的箱和耕作工具传播。对植物有较大危害。主要以1龄若虫和少量卵在二年生以上粗根分叉或根上缝隙处越冬。翌春4月越冬若虫开始危害粗根,经4次脱皮后变成无翅雌蚜,7~8月产卵,幼虫孵化后危害根系,形成根瘤。根瘤蚜主要以孤雌生殖方式,只在秋末才行,雌、雄交尾后越冬产卵。该远程传播主要随的调运。(1)进行检疫及:根瘤蚜是国内外植物检疫对象,在苗木出圃时,必须严格检疫。如发现有蚜病,必须认真。方法:
①杀蚜:将苗木、插条先放入30~40℃中浸5~7分钟,然后移入50~52℃热水中浸7分钟。
②将苗木和枝条用50%辛硫磷1500倍液浸泡1~2分钟,取出阴干,严重者可立即就地销毁。
(2)改良:该在中发生极轻,黏重园片应改良,提高中砂质含量。
(3)处理:对有根瘤蚜的或苗圃,可用二硫化碳灌注。方法:在主蔓及周围距主蔓25厘米处,每1平方米打孔8~9个,深10~15厘米,每孔注入药液6~8克,夏季每孔注入4~6克。但在花期和采收期不能使用,以免产生药害。
(4)药剂处理:用1.5%与0.3%硝基磷甲酚的混合液,在4月份越冬代若虫活动时对根际及二年生以上的粗根根叉、缝隙等处喷药,对该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害虫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