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水效应 青蛙效应是什么意思思

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气象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4709&&&&更新时间:&&&&
第一章&&&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简介
&&& 第一节& 宁粳1号
宁粳1号原名“W001”,属早熟晚粳稻品种。由南京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育成,2004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已确定为农业部和江苏省重点推广品种,我市2004年引进示范种植。
一、主要特征特性
1、产量。2003年省区试,亩产593.6公斤,较对照增产1.82%,2004年在我市9个粳稻品种区试中产量居首位,亩产643.3公斤,沈高双徐农场100亩示范方,亩产603公斤(种子入库数)。一般亩有效穗21万、每穗实粒数113粒左右、结实率91%,千粒重28克左右。
2、株型。该品种株型集散适中,生长清秀,叶片挺举,叶色较淡,株高95厘米左右,总叶片数18叶,6个伸长节间,分蘖性中等偏强。
3、生育期。移栽稻2004年5月13日播种,10月23日成熟,全生育期164天,机插稻5月28日播种,11月5日收获,与武运粳7号熟期相当,比武香粳14号迟6天左右。
4、米质。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3年检测,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5、抗性。⑴抗病性,接种鉴定中抗穗颈瘟,抗白叶枯病,感纹枯病,2004年在条纹叶枯病大发生年,发病率明显低于武育粳3号等品种,在沈高双徐区试中7月16日查,条纹叶枯病病株率2.1%,8月5日病株率1.7%,属中抗水平;⑵抗倒性,去年区试和示范田未发生倒伏。
二、配套栽培技术
1、适宜区域。宜在南部地区中上等肥力田块推广应用,用作直播稻要抢早播种。北部重点在移栽稻、抛秧稻、机插秧示范种植。
2、适期播种。移栽稻5月5-10日播种,抛秧稻、机插稻5月22-24日播种,大田亩用种量4公斤,培育适龄多蘖壮秧,南部用作直播稻要求6月5日前播种结束,过迟播种产量降低。北部不宜作直播稻种植,防止结实期遇低温影响结实率。
3、合理密植。移栽稻亩栽1.8-2.0万穴,亩栽基本茎蘖苗8-10万,抛秧稻亩6-8万,机插稻亩4-6万。
4、肥水管理。大田亩用N量20公斤,注重氮磷钾配合施用,移栽稻前后期用肥比例5.5:4.5,抛秧稻6:4,机插稻7:3,水浆管理是活棵后及时软搁浅水勤灌促早发,够苗后适时分次轻搁,后期干湿交替,收获前一周断水。
5、病虫防治,在抓好药剂浸种和其它病虫防治基础上,突击抓好条纹叶枯病,稻瘟病和纹枯病防治。
&& &第二节& 淮稻7号
淮稻7号是江苏淮阴农科所选育迟熟中粳品种,2004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一、主要特征特性
1、产量较高
2001、2002年省区试比武育粳3号增产5.65%,去年高邮机插秧丰产方亩产500公斤左右。一般亩有效穗22万,每穗实粒数110粒左右,结实率90%,千粒重27克左右。
2、株型紧凑
株高95厘米左右,茎秆富有弹性,长势强,熟相佳。5个伸长节间,17张叶片,茎蘖生长整齐,叶片较挺且分布均匀,有利于光能的吸收与利用。
3、米质较优
经农业部稻米质检中心检测,10项指标中有7项达一级优质米标准。综合评为国标三级优质米,食口性接近武育粳3号。
4、抗性较强
中抗白叶枯病,抗稻瘟病、抗倒伏能力强,
5、熟期适中
淮稻7号为迟熟中粳类型。感光性与感温性中等,全生育期150天左右,与武育粳3号相当。
不抗条纹叶枯病,种植时应注意对条纹叶枯病的防治,在北部宜作抛秧、机插、直播稻种植,不宜作移栽稻种植。
二、配套栽培技术
1、适期播种
抛秧、机插秧5月20-25日播种,直播稻6月10日前播种。
2、合理密植
抛秧稻亩栽基本苗6-8万,机插秧4-6万,直播稻8-10万。
3、肥水管理
亩大田一般施纯氮18-20公斤,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抛秧、机插稻为6:4,直播稻7:3。同时做好薄水栽秧、浅水分蘖、寸水抽穗扬花、后期干湿交替。分次适度搁田,把高峰苗控制在30万/亩。成熟前5-7天断水,以利养根保叶,正常成熟。
4、病虫防治
严格按植保情报进行,尤其突出抓好条纹叶枯病防治。
第三节&& 武粳13号
武粳13号由江苏常州武进稻麦育种场培育的早熟晚粳品种,2002年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一、主要特征特性:&&& 1、米质优,米粒外观基本无腹白,透明度高,米饭口感柔软,适口性好。经中国水稻所稻米检测中心检测达国家优质二级米标准。&&&& 2、产量高:省区试二年平均单产638.56公斤。高产田曾获得791.7公斤的产量。2004年我市引进种植,一般亩产550公斤以上。&&&& 3、熟期适中,全生育期160天左右,可作抛秧稻、机插稻种植。&&&& 4、该品种株高100厘米左右,茎杆较粗壮,韧性好,耐肥抗倒性较强,分蘖性较强,叶色绿,株型紧凑,生长青秀,熟相好。
&5、抗病性好,高抗稻瘟病,白叶枯病,轻感纹枯病。
6、缺点,不抗条纹叶枯病,如果防治不当,中后期显症明显。&&&&& 二、配套栽培技术&&&&& 1、适时播种,手栽稻5月10-15日播种,抛秧、机插秧5月20-25日播种,亩大田用种4公斤,培育壮秧。&&&&& 2、合理密度,本品种分蘖性较好,手栽稻亩栽1.8-2.0万穴,亩栽基本茎蘖苗8-10万,抛秧稻亩抛基本苗6-8万,机插秧基本苗4-6万。&&&&& 3、肥料运筹:大田一生用氮量掌握在19kg,并注意氮、磷、钾合理配比,氮肥前、后期用量比例一般为,手栽稻5.5:4.5,抛秧、机插6:4,前期重施基蘖肥,穗肥宜重促轻保。&&&&& 4、水浆管理:掌握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促蘖,够苗及时搁田,前轻后重分次搁透,后期水浆管理要求,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不宜断水过早。&&&&& 5、病虫防治:播前抓好种子处理,秧田期注意灰飞虱防治,预防条纹叶枯病发生,其它病虫防治按植保部门病虫情况及时防治。
三、注意事项
药剂浸种要用足水量,严防药液太浓,影响发芽成苗;塑盘育秧的要用干细土盖籽,严防闷种;免耕直播(套播)稻田要及时拔除自生稻。  
第二章&& &选择适宜的稻作方式
目前我市的稻作方式较多,有移栽稻、抛秧稻、机插稻、直播稻、麦套稻,直播稻中既有旱直播,又有水直播,播期相差有1个多月,如此多的稻作方式,既增加管理难度,又为灰飞虱繁衍提供食物链,根据近几年调查分析,综合各方面因素,2006年,我市主体稻作方式应以抛秧稻、机插秧为主,压缩移栽稻、直播稻面积。
第一节&& 压缩移栽稻和直播稻种植面积
1、移栽稻。水稻移栽已有几千年历史,对水稻生产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据调查,避开条纹叶枯病,所有稻作方式以移栽稻产量最高,因为它能保证水稻的灌浆结实期在最适温光条件下进行,从而具有较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但移栽稻栽秧艰辛,大忙季节劳力紧张矛盾突出,另条纹叶枯病相对其它方式较重,在目前无好的抗病品种情况下,要适当压缩种植面积。
2、直播稻。该方式近几年异军突起,有其合理一面,也有其不利一面,部分农民向粗放方向发展,带来一些新问题。⑴过迟播种,致使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产量相对其它稻作方式较低,一般结实率低5%左右,千粒重低1克左右,出米率低3%;⑵杂草严重,如化除效果差,亩拔草用工6-10个;⑶连年免耕“杂稻”逐年加重,解决途径只有人工拔除,严重田块也要花很多工,此外直播稻根系下扎浅,还有倒伏,遇低温青枯的问题,应压缩种植面积。
第二节& 加快机插秧、抛秧稻推广力度
1、机插秧。水稻机插秧是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方向,解决长期农民弯腰栽秧的艰辛,特别是PF455S高性能步行式插秧机引进开发和符合市场规律的运行机制,加快了机插秧推广速度。2005年我市拥有插秧机近200台,机插面积4万亩左右,占水稻面积8%。机插秧与其它稻作方式具有以下优点:⑴不栽秧,有利劳动力转移;⑵省种子、省秧池、省工,一般节省用工20%左右,减少生产成本10%左右;⑶一台步行式插秧机每天插25亩,利于规模化生产,专业化服务;⑷行距9寸,带动扩行减苗,便于实施高产栽培,一般产量高于直播稻,接近移栽稻;⑸栽插后保持一定浅水层,不利杂草、杂稻萌发。所以推广机插秧符合市场发展和科技发展方向。
2、抛秧稻。该技术无需用人工或机械插秧,而是像“天女散花”那样将育好秧苗大把抛向稻田上空,依靠秧苗自身带土重量均匀落地成活的一种植稻方式。与直播稻相比:⑴虽然增加育苗成本,但减少拔除杂草、杂稻用工;⑵由于出穗期比直播稻早5天左右,产量一般要高于直播稻;⑶田管难度相对比直播稻好掌握。而且我市有较好的推广基础,关键是连片种植,便于水浆管理。
第三章&& 优质水稻育秧技术
目前水稻育秧方式主要有水育、湿润育、旱育等。所谓旱育就是水稻种子播在肥沃、松软、深厚的呈海绵状旱地苗床上,不需进行水层灌溉而采用适量浇水培育出的水稻秧苗。旱育秧是提高秧苗质量的较好形式,且省秧田、省水、省工、省肥,经过近10年的试验、示范推广,旱育秧已逐步发展成为本地水稻育秧的主要方式之一。
第一节& 壮秧的意义及其标准
一、培育水稻壮秧的意义
稻株各部分器官的建成,都需要经历一个分化发育的过程。秧苗的壮弱,不仅影响到正在分化发育的根、叶、蘖等器官的质量,并连锁反应于栽后的发根、返青、分蘖,从而对穗数、粒数、结实率等都具有长远的影响。在群体质量栽培技术体系中,壮秧是扩行、减苗、调肥等配套措施的重要前提,更是稳定穗数,提高成穗率,夺取大穗的重要保证,是夺取水稻高产的基础。
二、壮秧的形态指标
壮秧形态指标一般为:苗体健壮、根系发达且短白根多、基部扁、叶片不软不披、叶色青绿、苗高及单株带蘖数整齐一致。除此之外,生产上还把叶蘖同伸作为旱育壮秧的核心标准。
1、塑盘湿润育秧:具体指标是,成秧率85%以上,空穴率5%以内,每孔2-4苗,苗高13-15厘米,秧龄18-20天,叶龄3.5-4.0,茎粗0.3-0.35厘米,单株白根10条以上,群体带蘖率10%左右,叶绿苗挺,无病斑,无虫迹。
2、塑盘旱育秧:秧龄20-25天,叶龄4-5叶,茎粗0.3厘米以上,苗高13厘米左右,空穴率10%以内,无黄叶。
3、常规旱育秧:秧龄30-35天,叶龄6-7叶,苗高20-22厘米,单株带蘖1-1.5个,带蘖率85%以上。
4、机插秧:秧龄15-20天,叶龄3.5-3.8叶,苗高12-17厘米,苗挺叶绿,根部盘结牢固,提起不散,盘根带土厚度2-2.5厘米,厚薄一致,单株白根量10条以上,每平方厘米成苗2-3株。
第二节& 适期播种
播期对米质和产量形成均有一定影响。结实期遇高温,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垩白度、垩白率明显增加,蒸煮品质、食味变差。光照是影响米质的另一个重要气候因子,水稻生育后期光照不足,往往造成籽粒充实不良、青米增多。因此发展无公害优质高产稻米生产,应在茬口、温光条件可能的范围内因种调节好播种期,使产量和米质形成期与最佳温光季节同步,灌浆结实期气温一般以21-26℃为宜,日温差10℃左右,尽量避开灌浆结实期的高温或低温,以及台风暴雨、病虫等危害。
根据本地自然资源和栽培经验,粳稻最佳抽穗扬花期为8月20-25日,这一指标确定后,再以某个水稻品种从播种至抽穗的积温或生育天数向前推算,确定最佳播种期和移栽期。
第三节&& 稻谷的萌发和秧苗生长
一、稻谷的萌发
1、稻谷的构造。成熟的稻谷由谷壳和糙米两部分构成。其中,谷壳由内颖和外颖组成,顶端有颖尖,有的颖尖伸长为芒。内、外颖的下方还有两片细长的护颖。糙米在植物学上称为颖果,俗称米粒。米粒白色,由皮膜、胚和胚乳组成。胚乳在皮膜之内,含有大量的淀粉和少量的蛋白质,重量占谷粒重的80%-90%,是种胚萌发和幼苗生长所需能量的主要供给者。有的糙米腹部或中心部分为白色,不透明,称为腹白或心白。凡腹白或心白大的米粒,易被碾碎,米质不佳。胚是幼苗的原始体,位于米粒腹面基部,很小,其重量只占种子重量的2%左右,它是种子中最重要的部分,根、叶均由此生长而成。
2、稻谷萌发的过程。具有生活力的种子,在适温、足水和有氧气时,即开始萌发。稻谷的萌发过程可分为吸胀、萌动和发芽三个阶段。当稻种吸水膨胀,并突破谷壳露出白点时,叫做萌动(露白、破胸)。氧气充足时,幼芽和种子根同时伸出,正常发芽;如浸在水中,则幼芽先出,幼根后长;如在湿润而通气的状态下,则幼根先出,幼芽后出。此所谓“干长根,湿长芽”。当幼根长度或幼芽长度达种子长度的一半时,统称为发芽。
3、影响稻谷萌发的条件。稻谷萌发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在条件和环境条件。
内在条件主要是指稻谷发芽力的强弱,这与稻谷的成熟程度、稻种寿命和贮藏条件等有关,通常用发芽势或发芽率表示。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水分、温度和氧气,三者缺一不可。当稻种吸水量达到谷重的25%左右,即开始萌发,但发芽慢而不齐;当稻谷吸水达谷重的40%时,最适于萌发,浸种的目的就是使种子迅速吸足水分,发芽整齐一致。吸水快慢与温度高低有很大的关系。稻种发芽的最低温度,一般粳稻为10℃,籼稻为12℃;发芽的最适温度为25-35℃;最高温度为40℃。超过40℃会灼伤幼芽,45℃是致死温度。稻种萌发时,呼吸作用旺盛,需要充足的氧气。氧气不足,不仅提供的能量少,而且还会发生酒精中毒,对正常发芽不利。因此,在催芽时种堆应保持湿润,不可积水。
二、秧苗生长
1、幼苗的发根。水稻的根属须根系,有种子根和不定根(又称次生根)两种。种子根只有一条。不定根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从地下密集的茎节上发生的。从种子根和不定根发生的支根,叫第一次支根,从第一次支根上长出的支根,叫第二次支根。多的可依次长出五次支根。
稻苗发根的规律是:稻谷萌发后,直到现青前,只有1条种子根。秧苗长到1-2叶,在芽鞘节上长出5条根,排列成鸡爪状,欲称“鸡爪根”,它对幼苗的扎根立苗和离乳期前后养分的吸收有重要作用。
2、幼苗的出叶。⑴叶的形态。稻叶按其形态差异可分为芽鞘(胚器官中称为胚芽鞘)、不完全叶和完全叶三种。芽鞘不含叶绿素,无色。不完全叶外观上只见叶鞘,没有叶片,呈筒状,内含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完全叶由叶片、叶鞘、叶枕,叶耳及叶舌等部分组成。栽培上计算叶龄通常从完全叶算起。稻株最上一张完全叶俗称剑叶(也叫旗叶)。⑵叶的生长。稻种发芽后,根、芽继续生长,幼芽最先出现的是芽鞘。在芽鞘生长终止前后,从中抽出不完全叶,它出现后,秧苗开始呈绿色,生产上叫做“现青”。不完全叶的抽出(现青)是水稻出苗的标志。“现青”后1-2天,长出第一片完全叶,以后顺序长出第二叶、第三叶,依次类推。
3、影响幼苗生长的环境。幼苗生长时,日平均温度应在12-14℃,最适于幼苗生长的温度在26-32℃。幼苗生长要有充足的光照。光照不足,幼苗瘦弱,旱育秧苗对肥料的要求较高,要创造条件予以满足。同时还应通过适量浇水补充水分,以利幼苗生长。
第四节& 肥床旱育秧
一、苗床准备
⑴床址选择& 床址选择必须慎重,一经选用,便要固定,逐步培肥,建立起永久性的育苗基地。首先,应充分考虑到旱育秧控水旱育的特点,选择高爽的地块。其次,为了减轻培肥工作量,宜选用土壤肥沃疏松、熟化程度高、杂草少、地下害虫少、鼠雀危害轻、未受污染的菜园地或永久性旱地作苗床。再次,苗床尽可能靠近水源和大田,以便于管理和防止禽畜为害。有些地方把旱育秧苗床和油菜苗床或蔬菜地等结合起来,利用油菜苗床、棉苗钵床或蔬菜地加以适当培肥,比较容易达到旱育秧苗床的质量要求,事半功倍。如与油菜苗床结合,秋季育油菜苗,春季育水稻苗,中间栽两季蔬菜或其他旱作物,做到了“一床多用”、“三田合一”。苗床基地的综合利用,不仅减少了苗床培肥重复劳动和减轻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复种指数,提高了苗床的种植效益。
⑵苗床面积& 适宜苗床面积应依据移栽大田面积和苗床大田比例而定,根据我市生产实践,一般中苗栽插的苗床大田比为1:16-17。
⑴旱育秧苗床质量及培肥特点
①旱育苗床质量的三大特点& 一是“肥沃”,经培肥后的苗床,床土养分充足,营养成份齐全。苗床培肥时的用肥量往往是常规育秧的2倍以上,只有重视培肥, 才能使床土有非常高的供肥强度,以满足旱秧生长所需的必要营养物质;二是“疏松”,就是苗床松软,富有弹性,如“海绵”状,反映床土的物理性状优良,有机质含量高,团粒结构良好,保肥蓄水保墒能力强,土壤容重低,孔隙度大,毛细管丰富,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活力旺盛,因此,在苗床培肥时,要施入足够数量的粗纤维秸秆,充分腐烂,并均匀拌和在床土中;三是“深厚”,苗床土层深厚,才能适应根系生长特点,以利于种子根的下扎、不定根和分枝根的扩伸和根毛的发展。保证根系吸收到充足的养分和保持叶、蘖分化生长所需的最基本的生理水分。
②旱育苗床培肥与常规秧田的区别。旱秧苗床培肥和常规湿润育秧的秧田培肥主要有四点不同:一是培肥时间早。旱秧苗床的培肥,必须在秋收后抓紧时间,及时进行。二是用肥量大。旱秧苗床培肥的用肥量要数倍于常规秧田。每平方米苗床根据情况施碎稻草2-3公斤,家畜粪1.5-2.5公斤;三是培肥作用不同。四是施肥方式不同。旱秧苗床培肥则以有机肥为主,通过有机、无机结合,采用干施全层施肥法,达到养分充足均衡。
⑵苗床培肥技术要点。根据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各地普遍采用的三期(三段式)培肥法,即分为秋季培肥(或冬前培肥)、春季培肥和播前培肥,对床土理化性状的改善,尤其是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较为理想。如果利用蔬菜地作苗床,在蔬菜生长期间注重多施腐熟有机肥料,一般播前培肥即可。
①秋季培肥。一般要求投肥量每平方米施用碎秸秆2-3公斤、家畜粪2-3公斤,另加适量的速效氮、磷、钾肥。有机肥料应分层施用,速效化肥提早施和分次施,耕作深度由深到浅,干耕干整干施的全层施肥法。其作业流程是:分3次把碎秸秆和土杂肥等有机物翻耖入0-20厘米土层中,浇足人畜粪尿,加盖稻草或覆盖地膜等,以加速腐烂。
②春季培肥。应注意施用的有机肥,要以播种前能充分腐烂为原则。在施用时,越早越好,也要坚持薄片翻耖入土与床土拌和均匀。在翻耖床土时,发现大团未腐熟的有机物,要随即清除掉。
③播前培肥。主要是施用速效氮、磷、钾,以迅速提高供肥强度。施用时必须注意3点:一是时间上一定要掌握在播种前15天以上。二是适当增加磷、钾肥用量,注意氮、磷、钾平衡。三是播前培肥一般每平方米施用尿素30-50克、过磷酸钙100-150克、氯化钾40-50克,每次撒施后,都必须充分耖耙,使肥料均匀拌和于0-10厘米土层中。目前,播前培肥上很多地方选用壮秧剂,可省略许多操作环节,省工省力、安全可靠、效果好,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水稻属于喜弱酸性作物,适宜的PH值在6-7。根系正常生长的适宜PH值在4.5-5.5。偏酸性的土壤环境有利于提高主要矿物营养元素的有效性,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对秧苗生长有利。降低土壤PH值,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抑制有害病菌的繁殖与侵染,尤其是在育秧期间温度较低的稻区,这是防止旱育秧苗立枯病、青枯病的有效手段。我市土壤PH值大多7.3以上,一般都要进行调酸处理。否则黄化死苗现象严重,特别是施用草木灰的苗床,施到哪里死苗到哪里,调酸剂一般选用硫磺粉,也可用废硫酸或壮秧营养剂。调酸处理应掌握以下关键:
⑴施用时间。从防病和安全角度出发,以播前20天左右施用较适宜。
⑵施用数量。从降低生产成本出发,PH值7左右,每平方米施用硫磺粉100-150克;PH值6左右,用50-100克,都可以达到较好调酸效果。
⑶施用要求。施用要均匀,要把硫磺粉捣碎先与5公斤熟床土均匀拌和后,再分次均匀拌和于0-10厘米床土层中;降雨较少、床土干燥时,必须浇水,维持土壤饱和含水15-20天,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特别是硫磺菌的活性。
⑷床土消毒。床土消毒也能抑制土壤中的病菌生长,增强秧苗抗逆性。在调酸的同时进行床土消毒,一般每平方米用2-4克敌克松对水2公斤喷施,就可达到经济有效的消毒防病效果。
二、播种与苗床管理技术
稻种经过冬天低温贮藏的休眠阶段后,次年育秧播种前,要进行种子处理,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整齐度和减少种皮带菌。
⑴晒种& 播前晒种可以增加种皮的透性,加快吸水速度,增进酶的活性,增强种子活力,具有促进提早萌发和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的作用。一般播前晒种1-2天即可。
⑵精选种子& 充实饱满的种子是培育壮秧的物质基础,因此,选用粒饱、粒重和大小整齐的种子是培育叶蘖同伸壮秧的一项有效措施,一般采用机械或盐水选种。
⑶种子消毒& 种子消毒可以控制水稻某些通过种子传染的病虫害,如稻瘟病、恶苗病、干尖线虫病和条纹叶枯病等。
⑴浸种& 浸种使种子吸足水分,促进种子顺利发芽。吸足水分的外部特征是谷壳透明,可见腹白和胚。为防止和控制条纹叶枯病、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浸种时需加入适当的药剂,具体为:5公斤种子加使百克2毫升+浸种灵2毫升+必林2毫升+水10公斤。
稻谷浸种时间长短与水温关系最为密切,浸种时外界气温低,浸种时间要长些,如5月上旬约60小时左右;反之气温高,如5月下旬,浸种时间缩短为50小时左右即可。一般浸种与种子消毒结合在一起进行。
⑵催芽& 催芽是为了减少或避免田间发芽时的水分不足、天气影响,缩短出苗时间,可防止烂种烂芽提高成秧率。催芽长1/3粒谷,根长半粒谷,单季中、晚稻或肥床旱育秧稻谷破胸露白最佳。根据种子发芽对温度的要求,催芽的关键是掌握高温破胸、适温催芽、低温晾芽。
3、确定适宜的播量与播种技术
⑴适宜播种量的确定
合理的播种量是培育适龄叶蘖同伸壮秧的关键。
确定具体播种量考虑的因素较多,包括品种特性、移栽叶龄等。本地常规粳稻7叶左右移栽,一般每平方米播干谷120克。
⑵播种技术
播种前,要求准备好盖种土,一般选用苗床培肥土或菜园土,用直径5毫米的筛子过筛,每平方米准备10-15公斤。有条件的可用麦糠代替过筛床土,麦糠既能保湿又利于出苗,还能隔热降温防止烧苗。播种的程序:苗床洒水―播种―盖种―洒水―喷除草剂―盖膜和稻草。
⑴苗床洒水。苗床先整好压平,再喷洒清水,使0-5厘米土层处于水分饱和状态。
⑵均匀播种。将芽谷均匀撒播在床面上,用木板轻压入土。
⑶盖种。把预先准备好的过筛床土或麦糠均匀撒盖在床面上,盖种厚度以不见谷为度,一般过筛土0.5-1.0厘米,麦糠1.0-2.0厘米。
⑷盖种后洒水。盖种后用喷壶喷湿盖种土或麦糠。
⑸盖土后喷除草剂。盖种洒水后,每平方米用42%新野即12%丁草胺和10%恶草灵混配的丁恶合剂0.2毫升,对水均匀喷雾。
⑹覆膜盖草。化除后,要及时在苗床上直接盖薄膜保湿出齐苗,盖膜前可在苗床上撒适量粗秸秆防“贴膏药”,同时应在膜上加铺清洁秸草、草帘或用其他方法遮阳降温。亦可不覆盖地膜而直接铺盖麦草或其他秸秆(最好不用稻草)。
4、苗期水分管理技术
水分控制是旱育秧壮秧技术的中心环节和成败关键。旱育秧在不同叶龄期对水分的反应和需求有差异,管理要针对差异采取措施。
⑴播种出苗至齐苗期
旱育秧出苗不齐和出苗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水分控制不当。齐苗前一定要保持床土相对含水量在70%-80%。为此,必须注意3点:一是播前浇透底墒,使0-5厘米土层处于水分饱和状态;二是播后盖种后,及时喷水淋湿盖种土或麦糠;三是及时覆盖,保墒至齐苗前。
播种后,一般5-7天便可齐苗,要适时揭去苗床上的覆盖物。因此,应看天气揭膜,要求晴天傍晚揭,阴天上午揭,雨天赶在雨前揭。采取边揭膜边喷一次透水,以弥补土壤水分的不足,以防揭膜时因秧苗周围空气湿度急剧下降,叶面蒸腾大,而根部吸水供应不上,导致青枯死苗。
⑶齐苗至移栽前
以控水控苗为主。旱育秧与其他育秧方式的重大差别就在于此期的控水。幼苗期前后对水分胁迫的忍耐力差异很大。在旱育时要突出强调两点:2-3叶期是旱育秧对水分亏缺最敏感的时期,也是防止死苗、提高成苗率的关键时期,要注意及时补水。4叶期以后是控水旱育培育壮秧的关键,即使中午叶片出现轻度萎蔫也无需补水,发现叶片有“卷筒”现象时,可在傍晚喷些水,但应一次补足,喷水次数不能多。移栽前1天傍晚,可结合施“送嫁肥”浇透水。
5、秧苗追肥技术
旱育秧与湿润秧不同,在追肥时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旱育秧的叶色一般比较深绿,缺肥初期不易察觉,当叶片出现落黄时,表明缺肥程度比同叶色的湿润秧重;二是旱育秧施用肥料种类应考虑到苗床干燥的特点,以选用优质尿素为最佳,不能施用易挥发的其他肥料。不能直接撒施,防止局部肥料浓度过高,灼伤叶片或烧苗,应采用肥水喷浇的方式;三是旱育秧缺肥是由缺水引起的,所以在追肥时,一次用肥不宜过多,每平方米用尿素5-10克,对成1%的尿素液喷浇,可避免烧苗,以水带肥入土,提高肥效。但浇肥液与浇水一样,时间上要求掌握于傍晚,最好与补水同时进行;追肥次数、用量和水量要严格控制,以防削弱旱育秧生理优势。
6、矮化促蘖技术
多效唑具有抑制秧苗伸长、促进分蘖的作用,并能提高秧苗体内叶绿素含量和细胞内容物浓度,增强酶活性,有利于代谢,可以调节秧苗株型,增强抗旱等能力,获得叶蘖同伸矮壮多蘖秧。
生产上一般每平方米用15%多效唑0.2-0.3克,连年使用多效唑的老苗床用量可取下限,秧龄小的用量亦可小些;生产上一般把用药时间安排在移栽前的20-25天范围内,秧苗1叶1心喷施。若播种前床土采用壮秧剂调酸消毒,因壮秧剂中已复配了多效唑,故此操作可免。
第五节&& 机插育秧技术
目前水稻机插秧育秧方式主要有双膜泥浆法、双膜细土法、硬盘育和软盘育4种。现主要介绍软盘育秧。
一、育秧准备
1、营养土准备:选择菜园土、耕作熟化的旱地土或冬耕、冬翻、春耖的稻田土(忌在当季喷施除草剂田内取土)。当水份适宜时进行分碎过筛,使细土粒直径不大于5毫米,其中2-3毫米的达60%以上。过筛后100公斤细土加壮秧营养剂1-2斤拌匀,即成营养土。
2、秧田准备:选择排、灌、运秧等便于操作管理的田块,秧池与大田比例按1:100留足,在播前10天,上水耖田耙平,开沟作板。秧板规格:板宽1.3米,沟宽0.25米,沟深0.15米,四周开好围沟,沟宽0.3米,深0.2米,秧板做好后排水晾板,使板面沉实。播前2天对秧板铲高补低,填平裂缝,板面要求达到“实、平、光、直”。铺盘时板面确保不发白,不陷脚。
3、材料准备:⑴地膜:每亩大田备足幅宽2米的地膜4.2米。⑵秧盘:专用塑料软盘25-28张/亩。⑶细竹竿、稻草等。⑷种子: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稳产、高产和穗粒兼顾型粳稻品种,每亩大田需要发芽势在90%以上,发芽率在85%以上的种子3公斤左右。
二、精量播种
1、确定播期:机插秧适宜秧龄15-20天,宁可田等秧,不可秧等田,育秧时要根据前茬让茬时间及插秧进度合理分批播种,确保批批适龄移栽。一般每台步行式插秧机每天插15亩,高速插秧机每天插30亩,每三天分一个批次,也就是步行插秧45亩,高速插秧机90亩为一批次播种。
2、种子处理:每3公斤种子用“使百克”1包+浸种灵2毫升+必林2毫升+水10公斤,浸种时间48-60小时。催芽方法:机播90%种子破胸露白即可,手播催芽播种,芽长为谷粒的1/4-1/3。
3、精细播种:基本步骤是,铺空盘→装盘土→窨水→播种→覆土→封膜盖草。
⑴铺空盘,中间重叠。
⑵装盘土。严格控制底土厚度2-2.5厘米,同时要把盘土刮平。
⑶窨水。面积小,用喷壶喷;面积大,就在播前一天铺好底土后,灌平板水,在底土吸湿后迅速排放。即达到盘土充分湿透,盘面基本无积水。
⑷播种。关键是匀。由于播种密度大,要做到匀播,应采取分次来回播,且晾干播种(抓不粘手),一般每盘播芽谷140-150克(即3两)。
⑸盖土。播种后,盖细土。盖土厚度以看不见稻种即可,同时盖土后10分钟左右,盘面干土能自然吸湿(注意:不能使用拌有壮秧营养剂的营养土)。
⑹封膜盖草。盖土后,用墒沟的泥把盘四边封实,确保秧盘不脱空。在软盘表面,沿秧板纵向每隔30厘米左右平放一根细竹竿或几根稻草后,平盖农膜(主要是防止遇大雨,农膜贴在盘上,造成烂芽),再盖上稻草,并四周封实。稻草应厚薄均匀,主要是防止晴天中午高温烧芽。
最后还须挖好秧池平水口,严防下雨淹没秧板,形成烂芽。
三、苗期管理
1、揭膜练苗
播后3-4天,一般均能正常齐苗。此时应即时揭膜、练苗。揭膜时灌一次平沟水,面积小的也可用壶喷,以补充盘内水分不足。揭膜时间要根据天气情况来定,晴天傍晚揭,阴天上午揭,小雨天雨前揭,大雨天雨后揭。
2、肥水管理
⑴水浆管理。①揭膜后到3叶前,灌中沟水。水既能保湿,又能降温。因此,要根据天气的变化注意及时补充水。比如,晴天中午应灌薄水层护苗,雨天放干沟水等。②移栽前3-4天,控水练苗,以利机插。
⑵施肥。①1叶1心期施断奶肥,可用稀粪水或尿素加水浇施,一般每亩大田用尿素1-1.5两对水5公斤左右在傍晚浇施。③送嫁肥。一般在2-3叶时,若叶色偏淡,可施肥1次,用量与断奶肥相同。
⑶病虫防治。防治对象主要有稻蓟马、稻飞虱、立枯病等。具体防治可结合本市植保情报进行。
3、脱水蹲苗
在移栽前2-3天及时脱水蹲苗,使床土软硬适度,便于起秧栽植。
第六节&& 塑盘育秧技术
一、苗床准备
1、秧田准备。育秧方式可选用湿润育秧或湿播旱育秧。湿润育秧于水稻落谷前7-10天耕翻整地,上水验平后做板,板面宽1.3米,沟宽25厘米,秧池质量标准与机插秧基本相似,塑盘旱育秧床土要求精细整平,开好床沟,铺秧盘前1-2天,每亩大田苗床施复合肥1公斤左右,施后耙入0-10厘米耕作层。一般苗床与大田比例按1:40留足。
2、备营养土。一般每盘需营养土1.5-2公斤左右。
二、材料准备
1、秧盘。按亩抛秧2万穴左右,每盘空穴率10%计算,加上其它因素,每亩大田需秧盘50-60张(每张561孔计)。
2、种子。常规粳稻每亩大田需种子3-4公斤,杂交稻为1-1.2公斤。
种子处理同旱育秧。播种的操作程序是:铺秧盘→撒营养土→播种→盖土→垫稻草→封膜覆草。铺秧盘时,以竖放2盘或横放4盘为宜,铺好后,先撒孔深三分之二的营养土,接着播种,播完后,再补营养土与秧盘平,然后扫去高于盘面的营养土。为了防止农膜与盘面泥土粘在一起,在盖膜上适当放些稻草可起阻隔作用。此外,铺盘前,每亩大田的苗床用专用壮秧营养剂800g拌干细土均匀撒于板面后铺盘,更有利于培育壮秧(也可1叶1心期撒施)。
四、秧田管理
1、水浆管理
育秧全过程以半旱式管水为主,湿润播种的,出苗前不必灌水,土面发白才补水,出苗后注意通风练苗和揭膜练苗,抛栽前2-3天停止灌沟水或洒水。
2、秧田追肥
秧苗1叶1心期可浇适量清水粪或2%尿素溶液,抛栽前2天傍晚可每亩大田秧池喷100-150克尿素液作出嫁肥。
3、病虫防治
于秧苗现青后和抛秧前1-2天,各用一次药,主要防治灰飞虱、稻蓟马、螟虫等。
第一节& 大田整地与移栽
一、大田整地
创造优越的土壤环境是实现水稻优质高产的基础,为大田科学管理提供有利条件,必须在认识土壤特点的基础上,采取适宜耕作方法,才能达到预期整地的要求。
1、翻耕法& 翻地、耙地(包括旱耙、水耙)、平地是常规的耕作方法。这种耕作法,耕层较深,但存在漏耕、土块破碎程度差、田面平整难度大等现象;耕翻的好处是,可以把麦根和杂草、杂稻种籽翻到下边,有利于充分疏松土壤,减轻病虫草害和杂稻现象。
2、免少耕法& 主要是旋耕法,可使耕整地作业程序大为简化,整地质量好,便于田间管理,省工、省时、省水,降低作业成本。在旋耕前,可以将底肥均匀撒施到全田,边施边旋耕,通过机械作业,将肥料搅拌到土壤耕层里,做到全层施肥。高产优质无公害稻田,施用有机肥料多,耕翻整地时结合施用基肥,常采用的耕作方法是旋耕,这样既可以将有机肥料均匀翻入土中,达到土肥相融,又达到田面平整的要求,最后上水耱田验平,使田面平整。
二、移栽适宜基本苗和配置合理株行距
1、确定适宜基本苗
⑴基本苗与产量构成因素& 适宜基本苗的多少,对协调群体和个体的矛盾,促进高产群体的建成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上的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等因素组成,这些因素的形成及相互间的合理组合都受基本苗数的影响。合理的基本苗数就是要充分发挥各个因子对产量的增产效应,争取达到最高产量水平。穗数直接受基本苗数的制约,随着基本苗数的增加,一般穗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中低产水平下,往往表现为增穗数增产。随着基本苗数的增加,穗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穗粒数、结实率、粒重都会受制约而降低,若这种对产量的负效应超过增穗对产量的正效应,基本苗的增加就会导致减产。
⑵基本苗与群体调控& 确定适宜的移栽基本苗,使群体发展合理,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或稍前适时够苗,控制够苗后分蘖的发生,既能保证适宜穗数又能减少无效分蘖,使高峰苗出现在拔节前一个叶龄,茎蘖数的最高值是穗数的1.5倍以内,中期形成由有效分蘖为主的壮个体组成的小群体,为后期攻大穗创造条件,达到穗足、粒多、粒重的产量结构,从而提高产量。
移栽基本苗过多,群体茎蘖数发展的起点较高,够苗期必然提前,部分有效分蘖不能成穗,导致有效分蘖利用率下降,无效分蘖增多,中期群体增大,群体对个体的抑制作用增强,影响壮个体的形成,由于总茎蘖数增多,成穗率降低,个体之间竞争也加剧,这两方面都会限制大穗的形成。同时中期群体过大,无效生长增加,后期光合面积减少,物质积累量少,稻株贪青倒伏,加重病虫危害,减产幅度更为明显,而且会降低稻米品质。
移栽基本苗过少,往往会导致穗数不足。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内的茎蘖数达不到穗数指标,够苗期推迟,部分高节位的分蘖也要利用,这样也影响了穗层结构,大小穗之间的差距拉大,也不利于大穗的形成。
大面积生产中,常出现“大苗栽不足,小苗栽过头”的现象,主要是大苗分蘖多,中、小苗分蘖少,栽时大苗感觉多,小苗感觉少而造成的。大苗栽后大田有效分蘖节位减少,产生的分蘖少,要达到预定的穗数,必然要栽较多的基本苗,如18叶的武香粳14号,要达到24万穗,7叶期移栽即栽7-8万基本茎蘖苗。而小苗移栽大田后有效分蘖节位较多,产生的分蘖数也较多,要达到预定穗数,基本苗数则不必过多,如同一品种5叶期移栽只需4万基本茎蘖苗数。大苗移栽时秧苗个体较大,叶片较长,栽后很容易给人以苗数较多的感觉,移栽的人往往会减少栽插的苗数,而小苗个体小,叶片短,往往会给人以苗数不足的感觉,移栽时也会一穴栽上过多的苗数,穴内个体竞争加剧,都不利于高产,因此要防止大苗栽不足,小苗栽过头。
2、适宜行株距配置
⑴扩大行距对提高群体质量的作用& 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扩大栽插行距,能改变传统的基本苗过多,无效分蘖多,高峰苗过早的弊端。扩大行距以降低高峰苗数值,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个体健壮发育,解决多穗与大穗的矛盾,使产量构成因素在高水平上得到协调统一。扩大行距,控制封行期,有利于通风透光,改善中、后期群体内的光照条件。可以在保证中后期植株基部受光良好的基础上提高叶面积和总颖花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产量。
⑵扩大行距的原则& 确定栽插基本苗后,扩大行距,合理配置行株距极为重要。另外,也要防止一穴苗数过多,造成穴内个体之间的竞争,限制稻苗个体生长和分蘖发生。首先,行株距配置要根据土壤肥力、生产条件、育秧方式和产量水平而有所不同。一般旱育秧高产栽培首先要求苗少,即每公顷基本苗群体起点低,每穴茎蘖苗少,减少同穴中个体的竞争消耗。其次,扩大行距应根据生产水平和品种株高而定,一般产量要求高的,行距要大,反之要小些。
根据各地对不同品种旱秧适宜基本苗株行距配置的试验,对旱秧采用群体质量栽培,一般中苗移栽,常规中粳稻以行距23-26厘米,株距13厘米左右,每亩栽2-2.2万穴,基本茎蘖苗10-12万为宜;单季晚粳以行距23-30厘米,株距13厘米左右,每亩栽1.8-2.2万穴,基本茎蘖苗6-8万为宜。以上行距再扩大,则过稀,难封行,成穗不足,穗型不整齐,难以高产;过小则封行过早,群体恶化,穗型变小,影响穗肥施用。在栽插行向上,尽量采用东西行向,以利充分利用光能。
三、提高栽插(抛秧)质量
1、适时移栽
移栽秧龄始期根据叶蘖同伸规律,5叶期的秧苗,第2叶节为主要发根节位,并有第一、第三叶节的2个辅助发根节位;5叶秧苗功能鞘中已有较多的淀粉积累,具有较强的发根力,并且5叶秧苗也具有一定的抗植伤能力和高度,故5叶期可作为水稻各类品种移栽的起始叶龄期。
最大移栽叶龄期。从叶蘖同伸理论的角度看,要求秧苗移栽成活后,至少需长出3张叶后开始拔节,才能获得高产,只有N-n-1叶龄期及叶龄小于此值的秧苗移栽,才能保证这一点,因为此时移栽后既不影响穗分化,有利于发好上层根,还能利用一个动摇分蘖。另外,该叶龄期也是基部节间大维管束数决定的叶龄期,为大穗奠定基础,故N-n-1是移栽秧苗为可允许的最大叶龄期。
2、提高栽插质量
一般栽插标准要求浅、匀、直。以深度对稻株生长和产量形成影响最大。因此栽插质量的主要指标是浅栽。深栽的秧苗,分蘖节深埋在土中,往往要通过分蘖节间的伸长,把分蘖节推至地表才能开始分蘖,这样不仅浪费了养料,而且也明显地延误了有效分蘖期,分蘖发生慢,长势弱。在浅栽的基础上,努力做到栽匀,有利于促进群体平衡生长,栽直有利于田间管理。栽插深度以2-3厘米为宜,小苗移栽还应适当再浅些。田平水浅是提高栽插质量的保证。
提高抛秧质量。抛栽时要求田间分布均匀,斜苗达到60%以上,稍倒苗40%以下。提高抛栽质量要把握好三个技术环节,首先抛秧田的整地标准要达到“浅、平、糊、净”质量要求。“浅”指抛秧时田间水要浅,水浅利于整平,同时可以减少肥料流失;“平”指田面平整,田块高低一般小于3厘米;“糊”指土壤糊烂,有利于增加秧苗的扎根深度,提高根土弥合力;“净”指大田内残茬、秸秆、杂草少,残茬过多会影响秧苗根与土壤结合。在耙田前首先要将多余水排掉,防止肥水流失和水分过多造成漂秧。砂土田要随整随抛,浑水抛秧,以利扎根立苗;粘土地上午整地耙平,沉实几个小时,下午再抛。
其次要掌握好秧盘内土团水分,防治过湿秧根粘连,一般要求抛秧前1天排干水(塑盘旱育秧则在抛前1天),将秧盘浇湿,使秧盘孔内土干湿相宜,抛前秧盘卷起装框运到田头。这样抛秧时秧苗根部可带泥,有利于扎根立苗。
第三,尽量抛匀,可先进行小面积定量试抛,估算实际基本苗数。先远后近分次抛,迎风抛,掌握抛秧高度,太低抛不匀,大风不抛,要留10%-20%的预备苗用于匀苗,同时分散疙瘩苗、重叠苗,清除大于1000平方厘米的空档,空档直径大于33厘米会导致减产。
机插秧为便于机械作业,提高栽插质量,要求大田耕整后达到:
⑴平如镜。全田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栽秧后达到寸水棵棵到。
⑵面整洁。耙地墁平后田面达到无杂草、无杂物、无浮渣。对秸秆还田灭茬效果欠佳的田块,务必要在耙地时结合人工踩埋清理,清除田面残物。
⑶表土硬软度适中。用锥形穿透计测定,标准深8-10厘米。
⑷上细下粗,细而不糊,上烂下实,插秧作业时不陷机不拥泥。
⑸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
肥料是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的“粮食”,肥料的施用,不仅关系到产量的高低、品质的优劣,而且还会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影响农药用量。
“稳促结合”,“攻中、稳前后”。在具体施用中应坚持:
1、增施有机肥
从长远看,重视有机肥的施用,对培育肥沃的稻田土壤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腐熟的牲畜圈粪、各种沤制的堆厩肥、秸秆还田,还是沟塘、泥坑的淤泥等,每亩施3000公斤左右,均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地力,使土壤结构更加疏松,通透性得到改善,有利于水稻根系发展。有机肥含有各种营养成分,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质。
2、提高无机氮肥的有效性
氮素是作物吸收的大量元素之一,生产中需施用大量氮素补充土壤供应的不足。但大量施氮素化肥对环境、农产品质量具有潜在的不良影响。因此,无公害水稻生产中应减少无机氮肥的施用量,尤其注意避免使用硝态氮肥。对于必须补充的无机氮素,提倡使用长效氮肥,如化合型的脲异丁醛(IBDU)、草酰胺、CDU、GUP等;以及包膜型的硫衣尿素、LP包衣尿素、包衣碳铵等,以减少氮素因淋溶或反硝化作用而造成的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此外,在常规氮肥的使用中,应配合施用氮肥增效剂,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硝化作用或脲酶的活性,达到减少氮素反硝化或氨挥发损失的目的。
3、测土配方平衡施肥
水稻生长必须的主要营养元素是氮、磷、钾,在制订水稻高产施肥方案时,必须先测土,然后因土配方,就水稻生长本身特点而言,亩产550公斤稻谷,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10-12公斤,但目前氮肥利用率还不到40%,实际施肥量要超过吸收量,氮、磷、钾三要素养分吸收比例大致是2:1:3。
4、确定化学氮素肥料施用前后期合理比例
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由于坚持稳促结合的施肥原则,在施肥上坚持以基肥为主,基肥与追肥结合,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迟效肥与速效肥兼备。基肥占总施肥量的60%以上,以有机肥为主,占80%以上,追肥占总施肥量的35%-40%,以化肥为主。
5、适期施用化学肥料
秧苗期对磷肥最敏感,故磷肥以前期作基肥为宜。水稻幼穗分化中期对钾肥最敏感,故在晒田复水后施用钾肥对保花效果好。由于土壤对钾肥的吸收能力强,故也可将一部分钾肥作基肥。
-20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7-10公斤,钾肥(氧化钾)20-25公斤,但无公害优质高产水稻生产,要在保证取得无公害产品的前提下,还应力争高产、高效目标产量应达到550公斤/亩以上,单位产量氮、磷、钾的吸收量如前所述,因此,要求控制氮肥用量,适当增加磷、钾肥量。
是水稻插秧之前施用的基础肥料,也包括面肥。其主要作用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水平,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如腐熟的厩肥和堆肥,配套适量速效氮、磷和钾肥,基肥用量要兼顾到品质和产量,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5-7.0。基肥的施用方法有全层施和浅层施两种方法。土壤蓄肥力强、基肥用量多且以有机肥、土杂肥为主的,则用全层施肥方法,使肥料在整个耕作层中均匀分布,形成松软肥沃的耕作层。土壤蓄肥力差、基肥用量又少,则采用浅层施肥法,将肥料施在根系最密集的部位,以利根系吸收。
是在水稻移栽后为促进分蘖而施用的肥料。水稻分蘖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出生早的低位、中位分蘖,大多为有效分蘖,二是发生迟的高位分蘖,大多是无效分蘖。栽培上要促进有效分蘖,控制无效分蘖。有效分蘖期短的不足一个星期,长的如单季稻可达一个月左右。有效分蘖期短的一般在基肥、面肥的基础上,在返青后一次施用尿素10-15公斤/亩;有效分蘖期长的在第一次施用分蘖肥的基础上,还要看苗再补施接力肥尿素5-10公斤/亩。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预期的穗数要求,通过控制肥料施用量来合理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有效分蘖生长发育。
⑶穗肥& 是供给稻穗分化及生长发育所需的肥料。穗肥按施用时间和作用分为促花肥和保花肥两种:促花肥有利于促进颖花分化,增加枝梗数,一般在幼穗分化初期施用;保花肥有利于保护颖花发育,避免或减少它的退化。两者均能增加穗粒数,一般在穗形成初期施用。确定幼穗分化期的方法:
一是叶龄余数,即倒数叶龄法。根据有关研究,不管叶片总数多少,穗分化开始的叶龄余数值都是在3.5左右,亦即倒4叶出生的后半期;叶龄余数为2.1-3.0,即倒3叶出生过程为枝梗分化期(一、二次枝梗分化);叶龄余数为0.8-2.0,即倒2叶出生过程为颖花分化期(包括颖花原基及雌雄蕊分化期);叶龄余数为0.8-0,即剑叶出生的中、后期为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分裂期,孕穗期为花粉粒充实完成期。所以,用倒数叶龄值(叶龄余数)去诊断幼穗分化期简捷而准确,只要当人们知道了品种的主茎总叶片数以后,就可以知道穗分化各期所处的叶龄期。
二是根据抽穗期推算。一般早稻抽穗前的25-30天左右、中稻30天左右,晚稻30-35天左右为幼穗分化期;同一品种穗分化各期离始穗期也是基本稳定的。所以可用离始穗期天数诊断分化时期。例如,已知某品种一般常年在8月25日始穗,8月7日约为雌雄蕊形成期。
三是根据形态观察判断。剥开稻秆,如水稻茎生长点0.5-1.0毫米的幼穗,即倒三叶出生时可施促花肥,幼穗达15-40毫米剑叶展开可施保花肥。根据器官分化和施氮对器官的影响作用,改变以往穗肥偏迟1-2个叶龄的习惯,提早于倒4叶初一次施用或倒4、3叶分次施用,能扩大倒1、2叶的叶面积,增加上部3叶的叶面积率和倒1节间的长度,叶层配置更趋合理,提高抽穗后粒叶比和灌浆强度,以提高结实率,获得高产。于搁田末期在土壤田间持水量为70%时施用穗肥,可减少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水体污染。
水稻在抽穗和扬花期间及以后施用的追肥叫粒肥。施用粒肥,可以增加叶片含氮量,延长其功能期,增加光合产物。因此,要重视后期粒肥,如磷肥、镁肥的施用,对保证籽粒饱满、改善稻米品质、促进成熟均具有良好效果。
-1公斤尿素加水50公斤;或磷酸二氢钾 0.15公斤和0.5-1公斤尿素加水喷施。根外喷肥,应避开开花时间,以傍晚或早上为好。
在水稻必需的元素中,铁、锰、硼、锌、铜、钼、氯6种元素的需要量很少,只占万分之一到千分之一,所以被称作微量元素。土壤中缺少某一种或几种微量养分,就要用施肥的方法补充。含有一种(或几种)微量元素的肥料就称为微量元素肥料,简称微肥。按所含元素分,有硼肥、锌肥、锰肥、钼肥等;按形态分,有液态微肥和固态微肥。微肥常用根外追肥的方式施用,也可直接施入土中。
随着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增加有机肥使用量、减少化肥用量,加快农业有机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农业生产的主流和方向。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要求有机肥与化肥的比例为1:1。应用环境友好肥料(主要为改造的传统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生物有机肥料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稳定和增加水稻产量、改善品质、防止土壤退化和保护环境。环境友好肥料一般用作基肥,施用量50-150公斤/亩,在耕翻前撒施于土壤中,也可用作追肥。
)可达10-20%,是水稻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施硅具有较好的增产作用,多效硅肥作基肥、分蘖肥、拔节肥、保花肥使用都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硅肥能促使基部节间变粗、强度增加、抗折力明显增大,增强了抗倒性。硅肥还能提高水稻抗病能力,减少农药使用,显著改善了稻谷品质,尤其是使稻米腹白减少、透明度和整精米率提高。补充硅可施用含硅量较高的稻草或土杂肥,也可亩施硅肥,分别与基肥和分蘖肥两次施用。
第三节& 水浆管理
“有收无收在于水”,水是稻作生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充足的水源、良好的水质是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的重要条件。因此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一定要保证水源为无污染的洁净水,同时建设标准化农田灌排设施,达到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尽量利用天然降水,提高灌溉水的效率、全面推行节水、调优灌溉技术,以降低用水成本,提高稻米品质和产量。
一、水分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分蘖期& 秧苗在移栽本田,返青活棵后即进入分蘖期,是水稻对水比较敏感的时期,土壤含水量高度饱和至浅水层之间,有利于早分蘖,随着水层的加深,分蘖逐渐受到抑制;反之,土壤水分降至田间持水量的70%以下时,水稻的分蘖开始有所影响。
2、幼穗分化期& 稻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是水稻一生生理需水最多的时期,尤其是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对水分最敏感。当土壤持水量为50%时就影响水稻的正常生理活动,穗分化初期如果缺水会抑制枝梗与颖花原基分化,使颖花数明显减少。幼穗分化中期缺水干旱,导致内外颖、雌雄蕊发育不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缺水干旱,则严重影响器官发育,使颖花不孕及退化数量增加,将严重影响产量。这一阶段,保持水层,不仅可满足幼穗形成期生理用水的需要,而且有利于肥料的吸收,创造一个比较稳定的温度环境。
3、抽穗扬花期& 是水稻一生生理需水较为敏感的时期,对水分的要求仅次于拔节长穗期,此期缺水,容易使花粉和雌蕊柱头受旱枯萎,或者抽穗困难,不能正常开花授粉,形成空粒,并极易造成根系、叶片早衰。这一阶段保持5厘米左右的水层,其光合强度比湿润状态高16.2%-24.1%。灌浆结实期的水分状况与结实率、籽粒饱满度以及稻米品质等密切相关。为了提高根系活力,促进叶片光合作用、灌浆物质的顺利运输和减轻病害,一般宜采用间隙灌溉的办法,使土壤保持干干湿湿,达到“以水调气,以气养根,以根养叶”的目的。
二、无公害优质水稻灌溉技术
1、灌溉水质标准
水质是影响稻米品质的先决性因素,科学灌溉的首要前提是水质,水质应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 水稻产地环境条件》(NY5116-2002)中的灌溉水质量要求。
2、无公害优质水稻高产灌溉技术
实施水稻合理灌溉技术,首先应掌握水稻各生育期田间需水量。然后根据水稻生理需水特性和不同稻田土壤性质,采取科学的灌溉方法,以满足水稻高产、优质所需水分,下面将水稻各生育期的灌水技术分述如下:
①移栽到栽后1个叶龄期& 水稻插秧时,稻田内仅有薄水层,是实现栽浅、栽直,保证足够苗数的必要条件。由于刚移栽的秧苗,老根已伤,吸水力弱,容易失去水分平衡,栽后稻田保持深不没叶耳的水,可免去“黄秧搁一搁,到老发不足”之虑。栽后及时灌浅水层,有利于创造一个较稳定的温、湿度环境,减少幼嫩苗的蒸腾量,保持稻体水分平衡,有利秧苗早发新根,加速活棵进程,起到护苗作用。如遇大风,还可以减轻秧苗受风浪冲刷。旱育秧苗根系活力强,在湿润条件下发根速度和分蘖发生加快,几乎没有缓苗期,不需深水护秧,浅水层就可以,但切忌断水,不然也会造成“黄秧搁一搁,到老不发作”的后果。对于干旱、水源不足地区的稻田,可采用深水护苗,以防缺水。
②栽后1个叶龄期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 此期是水稻有效分蘖期,是穗数决定期,能否按N-3叶蘖同伸原则进行分蘖是分蘖期壮苗的指标。栽秧后的幼苗,其活跃的分生组织,都埋于土壤表层之内,分蘖环境适宜与否是决定分蘖速度及成长的关键。稻田水浆管理,直接影响到根际的湿度、氧(O2)的变化,从而作用于水分养分的吸取。
对于土质粘重田或高肥田,秧苗返青早的不宜采用浅水层灌溉,而宜湿润灌溉。因为此时稻田不保持水层,可以相应提高土壤温度,土壤昼夜温度变化大,促使植株通风透光,土壤内的氧气也可得到补充,氧化作用加强,有利于根系发育,促进有效分蘖的生长。其它土质差的稻田或中低肥力的稻田,分蘖阶段一般是灌一次浅水,以后让其自然落干,待田面无明水、土壤湿润时,再灌一次水,如此周而复始。采用此法,田间实际够苗叶龄期和预期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相吻合,茎蘖动态合理。群众说得好:“浅水灌溉如上粪,深水淹苗如害病”。对旱育秧分蘖期一般要求田间土壤持水量在70%才利于分蘖,在气温较高(25-35℃)地区,土壤持水量80%左右,分蘖发生多,保持深水层反而抑制分蘖的发生。
⑶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到倒3叶期& 在正常情况下,于预定够苗叶龄期进行搁田。搁田亦称晒田,搁田是稻田水分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搁田的主要作用& 搁田能使土壤脱水干缩而裂缝,增强土壤的渗漏性,提高土壤中空气含量,减少还原性有毒物质,增强好气微生物的活动,加速有机物的矿化,从而提高土壤中的有效养分的含量。搁田后促进了根系向纵、横两个方面的生长,扩大了根系的活动范围,增强根系活力,提高其吸肥吸水的性能。搁田能控制无效分蘖,抑制土壤中养分的供应,巩固有效分蘖的生长,提高成穗率。增加了地上部的干物质积累,控制群体的发展,为水稻后期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搁田降低了田间湿度,推迟了稻田封行期,改善了田间通风透光的条件,有利稻株稳健生长,增强抗倒、抗病虫害的能力,所以生产上都十分重视这项技术的应用。
搁田适期的确定& 搁田通常在无效分蘖期到穗分化初期这段范围内进行。过去生产上大多根据田间茎蘖动态、肥力等因素来确定,不易掌握准确,效果也不佳。应根据“水稻生育进程叶龄模式”来确定适宜搁田期,搁田时间因品种类型而异,一般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一个叶龄开始(N-n一1)(N:品种的总叶片数,n:伸长节间数)至倒3叶期结束这段时间内进行。苗情不同,搁田上应有早迟、轻重的差别。如果够苗过早在有效叶龄期前茎蘖数达到适宜穗数就要搁田。这就是所说的“苗到不等时”,这类苗要适当重搁。如果稻田群体发得不足,迟迟不能够苗,可适当推迟搁田。但到了(N-n+1)叶龄期,无论如何都要搁田,即“时到不等苗”,这类苗要适当轻搁。搁田都要求在倒3叶末期结束,进入倒2叶期,田间必须复水。
从搁田开始到土壤水分亏缺产生控蘖效应需要一个叶龄期(约6-7天),因此在被控分蘖发生前一个叶龄期产生控蘖效应,才能抑制分蘖的发生。因而控制每一个无效分蘖叶位(N-n+1)发生分蘖,必须在N―n叶龄期发生控蘖效应,在N―n―1叶龄期开始搁田。实践证明以往在够苗时搁田对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作用小,在群体茎蘖苗数达到70%一90%适宜穗数时早搁田,既能保证穗数,又能控制无效分蘖。
排水搁田的适宜标准和方法& 从开始脱水到拔节期,高产群体质量栽培以土壤出现3-5毫米细裂缝为复水标准。搁田使水稻无效分蘖显著减缓,植株形态上表现叶色褪谈落黄,叶片挺立,土壤达到沉实,田面露白根,复水后,入田不陷脚,全田均匀一致,为达到这一要求,要及早地开好围沟。通常地势高爽的稻田要轻搁,而粘土、地势低洼的稻田可重搁。
⑷倒3叶期至抽穗期& 水稻由倒3叶期到抽穗期,是碳氮代谢并重的时期,也是在形成穗数的基础上,决定每穗颖花量的时期,亦是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奠基期。这一时期是一生需肥需水量最大的时期,是植株长穗、长最后3片功能叶、根系生长和吸收高峰期,也是群体最大的时期。因此在搁好田的基础上要求促进上层根的发生,增强根系活力以保障养分吸收,增加光合生产量,促进枝便和颖花的分化量和防止分化颖花的退化。但是,由于拔节后根系向稻体的供氧距离加大,中上部的节间和叶鞘又缺乏通气组织,此时,一方面植株体生长要求根系活力很强,另一方面根系活力又直接受供氧状况的影响。因此,解决好这个问题是一切措施的关键。生产上主要通过水层管理解决这个问题。具体灌水原则是“间歇灌溉”,即田间上一次水保持2-3天后自然落干,不立即上第二次水,让稻田土壤露出表面透气,2-3天后再上水。这种“间歇灌溉”既满足水稻正常代谢的需要,又能更新土壤环境,满足根系正常生长的要求,使根系在这一时期发挥出最大的吸水、吸肥的能力。但在剑叶露出以后,正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期,需水需肥量大。此时应建立水层,保持到抽穗前2-3天,再排水轻搁田,促使破口期再现一次“落黄”,以增加稻体的淀粉积累,促使抽穗整齐并为提高结实率奠定基础。
⑸抽穗期至成熟期& 水稻抽穗期植株茎叶的生长结束,主要生理活动是生产、运输和积累光合产物。一般要浅水灌溉,此时水稻的生理需水并不次于分蘖期,水层的存在除直接满足生理需水外,主要是调节土壤温度,提高空气湿度。水分的亏缺,会削弱光合作用,降低植株内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群众经验:“稻莠连阴雨”,如果水稻抽穗期遇到高温长期不雨,必然空秕粒多。因此,这一时期,千万不可断水。水稻抽穗后20-25天进入黄熟期(穗稍黄色下沉)采用湿润灌溉法,最利于高产。
第四节&& 无公害水稻病虫草害的控制与防治技术
水稻无公害生产有害生物的控制与防治,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病虫草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总体出发,以保护、利用稻田有益生物为重点,协调运用生物、农业、人工、物理等措施,并辅之以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进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以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使用量,避免水稻农药污染,生产出无公害优质稻米的一种有害生物控制与防治技术体系。
1、水稻条纹叶枯病
水稻条纹叶枯病分布于日本、朝鲜及中国。江、浙、沪等地的粳稻区间歇流行为害。一般病株率5%左右,减产3%-5%;重病田30%以上,减产20%-30%;严重田块减产70%,甚至失收。近几年该病在本地暴发流行。
据观察,有3个不同类型。
⑴假枯心 在水稻分蘖期显症。典型症状是心叶沿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绿色或黄白色条斑,心叶柔软细长,卷曲成纸捻,下垂成“假枯心”。每个病穴有数根病株,但病穴常分散,不连片。“假枯心”病株枯死后,常被其它分蘖掩盖。因分蘖期水稻补偿能力强,一般损失不大。
⑵黄化枯死 在水稻分蘖末期至拔节期显症。症状主要表现为心叶展开正常,上部叶片边缘部分呈现上述褪绿短条斑,以后逐渐黄化枯死。病穴连片成塘,一般病穴枯死或仅留少量健株。此时水稻补偿能力较弱,损失较大。
⑶假白穗或剑叶抽不出。在水稻孕穗、抽穗期显症。病株表现为剑叶或剑叶鞘有些褪色斑,且不易抽出或畸形不实形成“假白穗”。由于此阶段出现的病穴、病株较少,因而损失也小。
病原为水稻条纹叶枯病毒。
该病毒主要通过灰飞虱传播,25天左右显症发病。
⑴耕作制度 种植制度复杂,栽秧稻、抛秧稻、麦套稻、直播稻等等使得灰飞虱从5月下旬→10月下旬都可为害水稻,10月中旬,已有小麦出土,灰飞虱可转移麦田为害至5月下&&& 旬,这样,造成灰飞虱全年生存的完整食物链。
⑵天气 暖冬天气有利于灰飞虱存活。
⑶寄主 本地籼稻抗病,杂粳(如常优粳1号)抗病,普通粳稻中的盐粳5号、9538抗病,其余大面积种植的武育粳3号、武运粳7号等均为感病品种。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以苗期→分蘖期最感病,圆秆拔节后基本不感病。
⑷灰飞虱带毒率 发病与灰飞虱带毒率显著相关。本地测定年一代灰飞虱带毒率分别为12.8%、35.8%、44.4%。调查麦田一代基数平均每亩分别为6.7万、0.25万、0.22万头。
⑸茬口& 不同茬口,早茬田发病重;相同茬口,早栽田发病重。
⑴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良种& 水稻条纹叶枯病重病区和早茬田,可改种籼稻,也可选用常优粳1号、盐粳5号等。
同期播种、同期栽插& 同一匡大田早播、早栽时间不得超过2天。白茬、大麦茬、油菜茬等早茬口,如种植武育粳3号等感病品种应与小麦茬同期播种,使虫量分摊。严禁早播早栽,避免灰飞虱集中为害成灾。
⑵治虫防病
药剂浸种& 用先净(25%吡虫啉悬浮剂)4毫升+杀菌浸种剂[使百克2毫升+浸丰(浸种灵)2毫升]对水10公斤浸稻种4-5公斤,控制秧苗前期灰飞虱。
用好5次药& ①5月10日前,亩用星科90克防治小麦穗蚜兼治灰飞虱,特别注意周边杂草同时喷药;②麦收期间,所有秧田、直播见苗大田应全面用药,亩用30%毒死蜱水乳剂100毫升或敌敌畏200毫升,用药次数视田间虫量而定;③秧田移栽前3-5天亩用锐劲特50毫升加2%菌克毒克100毫升防治;④大田返青期(6月下旬)亩用吡虫啉有效含量3-4克加40%毒死蜱60毫升,已见病稻田加菌克毒克100毫升防治;⑤7天后再防一1次。
又称徒长病,在秧田和本田均可发生,一般以秧田期发生严重。该病初侵染菌源为种子带菌。病菌粘附在稻种上,随着播种出苗,病菌侵入,造成秧苗细弱、徒长而死亡。恶苗病发生轻重与初次侵染菌源多少关系密切,同时,也受气候条件、品种抗性和栽培管理的影响。发病还与土温关系密切(土温30-35℃时病苗最多)。一般籼稻比粳稻抗病,脱粒时受伤的种子或移栽时受伤的秧苗,易于发病。旱育秧比湿润育秧发病重、湿润育秧又比水育秧重;长时间深水灌溉或插老秧、深插秧、中午插秧或插隔夜秧发病严重。
恶苗病主要以种子传病,应采用无病种子和播前种子处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选用无病种子& 不要在病田及附近稻田留种,要选用健壮稻谷,剔除秕谷或受伤稻谷。
种子消毒& 使百克2毫升+浸丰2毫升+清水10公斤,搅匀后,浸稻种4-5公斤,蔽光浸60小时,捞出后直接催芽播种。浸种前若能在晴天阳光下晒种1-2天,效果更好。
处理病稻草& 不能用病稻草作催芽或旱育秧的覆盖物。
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以发生,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危害稻穗和深入茎秆。表现为前期病情轻、发病慢,中后期发展快、病情重,其典型的症状是云纹状病斑和菌核。纹枯病的发生与流行受品种抗病性、菌源数量、天气条件、栽培管理等因素影响。粳稻比籼稻容易感病,糯稻最易感病。一般大田在分蘖盛、末期病情开始上升,而孕穗至抽穗期为发病盛期。田间菌核数量与初期发病轻重关系密切。连作稻田,田间累积的菌核数量多,发病较严重。在栽培管理方面,凡偏施、迟施氮肥的稻田,稻株嫩绿长势过旺,叶片浓绿披垂,茎秆软弱、纤细,抗病力低。同时,过早封行,田间郁闭,湿度增大,也有利于菌丝的生长蔓延,尤其是倒伏的稻株病情加重。凡栽插密度大(如直播田),田间湿度大、光照弱、均可能使病情加重。而浅水灌溉、湿润管理、宽行栽培则能减轻病害发生。其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清除菌核& 实行秋翻深耕,把散落在地表的菌核深埋在土中。整田灌水耙地后捞去浮渣菌核,深埋或烧掉。病稻草不能还田。
栽培防病&& 合理施肥,应施足底肥,早施追肥,避免后期偏施氮肥,防止稻株贪青徒长。在水浆管理上,要前浅、中晒、后湿的原则,其中中期烤田至关重要,以促进水稻生长健壮,以水控病,提高抗病力。合理密植,尽量使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减轻发病程度。
适时用药& 在发病初期及早用药防治。8月下旬再根据实际病情决定是否用第二次药,或结合其它病虫兼治。可用12.5%纹曲宁水剂每亩300毫升或5%井冈霉素水剂400毫升对水50公斤喷于水稻中下部。
稻瘟病是水稻常见病害。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可以发生,往往造成严重减产,甚至造成失收。种子带菌和病稻草是稻瘟病的主要病源。水稻不同生育期感病,根据造成不同的发病症状,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病、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等。水稻品种的抗病性丧失;容易感病的生育期,如苗期、分蘖期和孕穗抽穗期多阴雨,湿度大,光照少;偏施氮肥,尤其是水稻拔节期以后偏施氮肥,造成贪青徒长;长期深水等,均有利于病菌的繁殖与侵入,造成大面积病害。稻瘟病的综防措施如下: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是防病的经济有效措施,同时,要合理布局品种,并不断更新抗病品种。
加强栽培管理& 适量播种,培育粗壮无病秧苗是防治苗叶瘟的关键,本田前期基肥要足,注意氮、磷、钾的配合,促使稻株老健、生长平衡。在分蘖盛期前,及时搁田,可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控制叶瘟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减少药剂防治的面积。抽穗期灌脚板水,满足花期需要,灌浆期湿润灌溉,有利于后期青秆黄熟,减轻发病,病害常发地区和易发病田块应不施或慎施穗肥,以免加重发病,造成减产。
药剂防治& 稻瘟病常年流行地区,要注意秧田苗瘟和大田防治叶瘟的,药剂防治的重点是穗颈瘟,因其对稻米的产量及品质影响极大,若在破口期,天气预报有低温阴雨天气,必须立即施药防治。如天气利于病害继续发病,于灌浆期再喷施一次。常用药剂有:20%三环唑粉剂100克/亩,或瘟博克40克,也可用40%富士一号(稻瘟灵)乳油或可湿性粉剂,每亩70毫升500倍液喷雾。
稻曲病主要危害水稻穗部。在一个病穗上通常有一至几个病粒,严重时多达十几粒甚至几十粒发病。受害穗部病粒内外颖先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以后受害部位逐渐膨大,变成黑绿色,呈龟裂状,并散出墨绿色粉末。稻曲病不仅毁掉病粒,而且还能消耗整个病穗的营养,致使其它籽粒不饱满,随着病粒的增多,空秕率明显上升,千粒重下降,造成稻米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稻曲病菌产生的毒素污染稻米,人畜食用后,可造成中毒现象,严重危害人畜健康。
不同品种对稻曲病的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从抽穗后至成熟期均能感病稻曲病病菌,其中孕穗期最易感病;天气条件是影响稻曲病发育感染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降雨量与温度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水稻孕穗至抽穗期,如遇高温多湿,病菌最宜发育,长期低温、寡照、多雨可减弱水稻的抗病性。另外,化肥用量(特别是氮肥)增加,水稻抽穗后生长过于繁茂嫩绿,稻曲病加重发生。稻曲病的综防措施如下:
选用高产抗病品种& 一般来说,散穗型、早熟品种发病较轻;密穗型、晚熟品种发病较重。
重病地块收获后进行深翻,以利菌核腐烂。
施肥注意氮、磷、钾配合与适量施用,防止过多过迟施用氮肥氮肥,采取基、蘖、穗肥各1/3,不要过多施用穗肥。
化学防治& 以水稻抽穗前7天为宜。如预测稻曲病为流行年,可于破口初期,用纹曲宁300毫升/亩;或5%井冈霉素水剂400-500毫升/亩,对水50公斤喷雾。
常见的有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灰飞虱以若虫在本地杂草、土缝中越冬。褐飞虱、白背飞虱具有扩散和远距离迁飞习性,在本地不能越冬,迁入的成虫趋集于嫩绿的稻田,集中于稻株基部吸食并产卵于叶鞘组织内,产卵痕初为暗绿色,后由褐色变为暗褐色,孵出的若虫仍在稻株基部栖息为害,并扩散到附近稻丛上。从稻田分布上看,呈成团发生和为害。稻飞虱的发生为害具有隐蔽性,从为害前期表面看,稻株仍生长正常,若不拨开稻丛查看,不易发现有稻飞虱为害。成虫在叶鞘或茎叶组织内产卵,成虫和若虫均有趋光性。气候条件和营养好时,短翅型的个体比例大,危害也较重。其为害都是群集在稻株的下部取食,用刺吸式口器刺进稻株组织吸食汁液。虫量大时引起稻株下部变黑,瘫痪倒伏,俗称“冒穿”导致严重减产或失收。
长江中下游地区如遇“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天气,则适宜褐飞虱大发生。秋季“寒露风”来得早迟和强度直接影响褐飞虱发生为害的程度。稻田适时搁田,适当用肥,改善田间小气候,可抑制飞虱的增长。长江以南每年发生4-5代,尤以8、9月发生的三、四代若虫威胁最大。对飞虱的防治应以褐飞虱为主,其综合防措施如下:
生物防治 一是保护利用天敌,稻飞虱在稻田中有很多捕食或寄生性天敌。如各种蜘蛛、青蛙捕食成虫、若虫,黑肩绿盲蝽吸食稻飞虱卵,各种稻虱缨小蜂寄生于稻飞虱卵,各种螫蜂寄生于稻飞虱若虫。这些天敌对稻飞虱的发生可以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选择对天敌杀伤力小的中、低毒农药品种,尤其在水稻前期要尽量不使用或少使用农药,以减少对天敌的杀伤;二是稻田养鸭,掌握在稻飞虱、叶蝉若虫盛发期以及螟虫、稻纵卷叶螟成虫始发期至盛发期在稻田放鸭防治,不仅对稻虫有显著的控制效果,而且由于鸭子的践踏,稻田中杂草也极少,可收到了治虫除草的双重效应。
栽培防治& 合理密植,浅水灌溉,适时烤田,不偏施氮肥,防止水稻后期贪青徒长,降低稻田湿度等栽培措施,可降低稻飞虱的繁殖系数。
药剂防治& 由于稻飞虱的发生面积大,为害程度重,做好虫情调查,适时开展药剂防治,仍是当前防治的主要措施。害虫大发生年采用“压三控四”的防治策略,在每百丛水稻有虫100头以上时开始施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亩;或5%锐劲特胶悬剂30-40毫升/亩;或25%扑虱灵粉剂50克/亩对水40公斤喷雾。一般发生年在主害代用1%灭虫清(阿维菌素)悬浮剂40-50毫升/亩防治,防治适期为低龄若虫盛期。
2、稻纵卷叶螟
又名卷叶虫。成虫喜群集在生长嫩绿、阴蔽、湿度大的稻田或生长茂密的草丛间,夜间活动,有一定的趋光性,对金属卤素灯趋性较强。喜在插秧密度大、植株嫩绿的田块产卵,多散产在植株上部1-3个叶片上,并以剑叶下的叶片卵量最高,且叶背多于叶面,少数产在叶鞘上,多为一处一卵。幼虫先在心叶及附近取食,二龄后开始吐丝,把叶片纵卷成筒状虫苞,在内部啃食叶肉,只剩下虫苞外表的一层表皮,形成白色条斑;幼虫机敏活泼,一触即跳,并能迅速后退,能转叶危害,一生能结苞4-5个,如遇阴雨或惊扰时,转苞次数增加,危害加重。幼虫有背光性,因此多在傍晚或夜间转移。老熟幼虫主要在距离地面7-10厘米处叶鞘内、枯黄叶片或稻丛基部及老虫苞内化蛹。水稻受害后千粒重降低,空瘪率增加,生育期推迟,一般减产2-3成,重的达5成以上,甚至颗粒无收。
三、四代纵卷叶螟是水稻一生中发生数量最大、为害最重的两代,须进行重点防治。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合理使用农药,协调化学防治与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的矛盾,将幼虫的为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耐)虫的良种,在高产、优质的前提下,应选择叶片厚硬、主脉坚实的品种类型,使低龄幼虫卷叶困难,成活率低,达到减轻为害的目的;二是合理施肥,防止前期猛发旺长,后期恋青迟熟,促使水稻生长发育健壮、整齐,适期成熟,提高水稻本身的耐虫能力,以缩短为害期;三是科学管水:适当调节搁田时期,降低幼虫孵化期的田间湿度,或在化蛹高峰期灌深水2-3天,防治效果较好。
生物防治& 一是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在“两查两定”的基础上,协调药剂防治时间、药剂种类和施药方法。如按常规时间用药,对天敌杀伤大时,应提早或推迟施药;如虫量虽已达到防治指标,但天敌寄生率很高,也可不用药防治。在选择药剂种类和施药方法时,还应尽量注意采用不杀伤或少杀伤天敌的种类和方法以保护自然天敌;二是以菌治虫。施用生物农药杀螟杆菌、青虫菌或苏云金杆菌HD-1菌剂(每克菌粉含活孢子100亿以上),每亩150-200克,加0.1%洗衣粉或茶籽饼粉作湿润剂,对水50公斤喷雾,若再加入少量化学农药(约为农药常用量的5%),则可提高防治效果。
药剂防治& 水稻分蘖期和穗期易受稻纵卷叶螟为害,尤其是穗期损失更大。药剂防治应狠治水稻穗期为害世代,重视分蘖期为害严重的世代,采取“巧治二代、狠治三代、四代”的防治策略,一般年份防治只需施药一次,即可达到控虫保产的目的。三、四代幼虫也可视发生情况结合其它病虫兼治。可用50%赛特净粉剂每亩120克或阿维?毒120毫升或5%锐劲特悬浮剂40-50毫升/亩,对水40公斤喷雾。用药时一是坚持露水干后用药,二是喷细雾。在防治失时或漏治、幼虫3龄以上时,选用触杀性较强的药剂及时补治。施药期间应灌浅水3-6厘米左右,保持3-4天。如在搁田或已播绿肥不能灌水时,药液应适当增加。大发生年的防治按市植保情报进行。
为我国南岭以北稻区水稻主要害虫,尤其是长江流域稻区发生严重。1年发生3-4 代,以幼虫在稻桩、稻草、茭白桩内越冬。在稻型种植一致的地区,主要是第一代发生严重,如果一个地区插花种植,桥梁田多,第二代发生为害也很严重。二化螟第一代发生严重与否,与越冬虫源多少关系密切。如免耕田、小麦田多的地区,越冬虫源就多,第一代发生为害就严重;第二代发生严重程度,与当地插花种植程度关系密切。越冬幼虫抗寒力强,在越冬期间如遇环境不适宜,亦可爬行转移,还可为害小麦和其他杂草。若春季4月份化蛹期雨水多,则死亡率增大。
由于种植业结构调整后,茭白、玉米及蔬菜等面积的不断扩大,田外寄主较多,虫源复杂,发生期拉长,加之长期使用沙蚕毒类(杀虫双、杀虫单等)农药,抗性增加,防效下降,有利于虫量的积累,因此二化螟的发生呈加重趋势,即一代偏重到大发生,局部特大发生;二代中等至偏重发生。二化螟综防措施如下:
肥床旱育& 与水育秧相比,肥床旱育秧田二化螟的落卵量低,大田受害轻。
淹水灭蛹& 因二化螟初孵虫为害水稻叶鞘,因此迟熟冬作田、草子留种田,在化蛹期淹水3.5-6.5厘米,可将大部分蛹淹死。或在第一、第二代幼虫老熟期放干田水,让幼虫钻入根际化蛹,化蛹期淹深水3天,可将大部分蛹淹死,杀虫效果90%以上。
适期迟播,栽培避螟& 全面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适当推迟水稻播种期至5月20日左右,使易落卵的水稻苗期避开一代螟虫产卵盛期,降低秧田落卵量,减轻一代螟虫发生量和全年发生基数,达到栽培避螟的目的。
频振式杀虫灯或性引诱剂诱杀成虫&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杀成虫,一盏灯可控制60亩水稻面积,降低落卵量70%左右,在4月中旬装灯,并挂上接虫袋,每日傍晚开灯,次日凌晨关灯,9月底撤灯,此法一次投资反复使用,且诱捕的害虫无农药污染,可作为优质天然水产养殖蛋白饲料,可谓一灯多效。性引诱剂诱杀是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杀雌成虫,要保持水盆诱捕器的盆口高度始终高出稻株20厘米,诱芯离水面0.5-1厘米,水中加入0.3%洗衣粉,在盆口边沿下2厘米处挖1对小孔以控制水位,每天清晨捞出盆中死蛾,傍晚加水至水位控制口,每10天更换1次盆中清水和洗衣粉,每20-30天更换1次诱芯,以达到无公害防治的目的。
化学防治& 一是坚持“狠治一代,普治二代”的防治策略。一代以压低基数为目标,秧田集中防治,防效明显。二代以控制危害为目标,保产夺丰收。二是掌握虫情,保证在卵孵高峰期施药。三是选准药剂,保证防效。药剂防治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代次因地制宜选择药剂,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和用量,做到轮换用药,减缓抗药性,选择低毒和生物农药。四是正确施药,发挥药效。防治二代二化螟大水泼浇和粗喷雾的施药方式优于细喷雾和弥雾。掌握在枯鞘期用药剂防治。
在卵孵盛期对卵量50块/亩以上田块及时喷药防治,防枯心、枯梢可在蚁螟期(卵孵盛期)用药;防白穗可在水稻破口初期(破口10%左右)用药,虫量大发生时,需在用药后5-7天防第二次。适用药剂:2000IU/毫升苏云金杆菌悬浮剂200-400毫升/亩,或8000IU/毫升可湿性粉剂200-300克/亩对水喷雾,有效期可达40天左右;5%锐劲特胶悬剂40-50毫升/亩、或48%乐斯本50-60毫升/亩,宜防治一、二代三化螟和一代二化螟,具广谱性和持效性,并可兼治灰飞虱、稻象甲;生物农药苏特灵,于卵孵、低龄高峰前用药;51%稻农一号50克/亩、或46%特杀螟60克/亩,对水37.5公斤喷雾。
为单食性害虫,只危害水稻,由卵块孵出的蚁螟,很快钻入稻株内,不像二化螟幼虫群集为害一段时间再分散。分蘖期为害产生枯心苗,孕穗期为害稻株产生白穗。对拔节期和抽穗期的稻株,因蚁螟钻入困难,其死亡率加大。江浙地区发生3代,幼虫均在稻桩内越冬,三化螟初孵幼虫的钻入时机与水稻生育期关系密切,一般分蘖期、孕穗期的叶鞘薄,叶脉间距宽,幼虫易钻入,成活率高,常称之为危险生育期。若水稻分蘖期或孕穗期与三化螟卵块孵化期相遇,则造成的危害程度加大。
由于90年代初期大面积籼改粳、晚改中、中改迟,使水稻的易感生育期与蚁螟盛期吻合,加上免少耕技术的推广,使三化螟危害呈逐年回升的趋势,发生范围不断扩大,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三化螟的综防措施如下:
优化品种布局& 合理布局,连片种植,在同一地区种植同一品种,使水稻生育期相对一致,既可缩短螟虫有效盛发时间,又可切断三化螟由2代向3代的过渡桥梁,降低蚁螟存活率。
适期迟播,栽培避螟& 方法同二化螟。
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以减少田间虫量及卵量,方法同二化螟。
药剂防治& 掌握在螟卵孵化高峰期用药防治。药剂种类同二化螟。对水量越大防效越好,泼浇和喷粗雾的防效较理想,尤其是在水稻后期施药时,常规喷雾对水量不能低于60公斤/亩,不宜使用弥雾机。
江苏省稻田中常见杂草有70多种,旱直播稻田中还有一些在旱地常见的杂草。如马唐、狗尾草等。由于稻田的类型不同,常形成时空结构不同的杂草群落。
秧田中的杂草主要有稗草、球花碱草、牛毛草、节节菜、矮慈姑等 。稗草、球花碱草、牛毛草一般在播后5-7天陆续发生,播后10天左右可以达到出草高峰,播后25-32天停止出草。而秧田中的扁杆鹿草、眼子菜等杂草则比稗草等杂草发生略迟,一般在播后10天左右开始发生。由于这些杂草有些具有地下块茎或根状茎,其上发生的芽和由种子发生的芽在时间上不同步,并且水层和土层要达到一定深度时方能抑制其营养繁殖。要在做好种子精选的基础上,针对当地秧田常发生的杂草优势种,选择相应的除草剂加以防除。
1、肥床旱育秧
⑴土壤处理
每分地用42%新野乳油11毫升,对水3公斤,在播种盖土后均匀细喷雾,药后半小时撒少量麦秸秆覆盖。注意事项:⑴用药时秧板不可有积水;⑵盖籽土厚度0.5-1.5厘米,切不可露籽;⑶药后不可再浇水,否则易产生药害;⑷膜内温度超过33℃应及时揭膜,通风炼苗。
⑵茎叶处理
若土壤处理不理想或错过防治适期的,可在秧苗二叶一心期后,稗草2叶期左右,每分地用25%稻农乐悬浮剂3克,采用二次稀释法,在苗床浇水后(或雨后),对水3公斤细喷雾。
2、塑盘育秧
待秧苗二叶一心期后(稗草2叶期左右),每分地用25%稻农乐悬浮剂3克,采用二次稀释法,对水3公斤细喷雾。
⑴土壤处理。
播后2-4天,每分地用30%直播宁粉剂11克或30%千重浪乳油11毫 升,用药时要求秧板湿润,并保持3―5天;药后秧板无积水,以免产生药害;稻种需预先浸种催芽(根为种子长,芽为种子长一半)。
⑵茎叶处理。
用每分地用25%稻农乐悬浮剂或32%秧田净粉剂3.5―4克,方法同上。注意事项:①用药适期,秧龄二叶一心期以上;②药前排干田水,药后隔天上水,且保持3-5天;③稗草严重田块,适当提高用量;④药后禁用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否则易产生葱管苗。
㈡本田杂草防除
移栽水稻秧苗多为中、大苗,秧龄一般为6叶左右。移栽大田中杂草发生高峰出现的早迟与田间优势杂草种类有直接关系。一般在移栽前至移栽后10天以稗草和一年生阔叶杂草及莎草科杂草为主;移栽后10-25天,则以扁秆鹿草等多年生莎草科杂草和眼子菜等阔叶杂草为主。
&&& 1、移栽田
&&& 移栽后5-7天,每亩用20%稻乐宁30克拌潮细土或化肥20公斤均匀撒施;阔叶草重的每亩加32%超畏10克,田间应建立水层3-5厘米,并保水5-7天。
&2、抛栽田及机插秧
&&& 抛栽或机插秧5-7天后,每亩用14%农家旺30-36克或30%除草一次净120克;阔叶草重的加32%超畏10克。拌潮细土或化肥20公斤均匀撒施,田间保持3-5厘米水层5-7天。
&&& &3、直播田
旱直播,播后2-3天每亩用42%新野110-120毫升,保墒好的田也可用30%直播宁120克对水30公斤细喷雾,要求田面无积水,药后保持田面湿润5-7天。
水直播,芽谷播后2-3天每亩用30%直播宁120克或30%千重浪 110毫升,对水30公斤(田面无积水,稻种预先浸种催芽)细喷雾,药后保持田面湿润5-7天。
对前期效果差或错过防治适期,在播种15天后(秧苗二叶一心期)每亩用25%稻农乐60克;有千金子的田,在秧苗5叶期以上(禾本科杂草3-4叶),每亩用10%百除40毫升;莎草和阔叶杂草多的田块,在水稻分蘖末期,亩用13%二甲四氯水剂250-300毫升。以上配方对水30公斤细喷雾,药前排干田水,药后24小时上浅水,保水5-7天。&&
&&& 采取“一杀、二封”的策略。
“一杀”,麦收上水练苗后,待其自然落干,秧苗二叶一心以上,每亩用25%稻农乐60克(加锐劲特兼治螟虫、稻飞虱)对水30公斤细喷雾,隔天上水,并保水5―7天。
“二封”控制千金子和后峰阔叶杂草,播后20-25天(秧苗3.5-4叶),每亩用14%农家旺30克;若阔叶草重的每亩需加32%超畏10克,拌潮细土或化肥20公斤,田间保持3-5厘米水层5-7天。
5、注意事项
&&& ⑴除草剂优劣直接影响水稻安全和除草效果,未在本市大面积试验示范的药剂不得使用。
&&& ⑵药量要准,拌药要匀,施药要均。
&&& ⑶稻田要精细整理,确保平整,并做好平水缺。
&&& ⑷为确保防效,药后按要求保持湿润(直播田)或保水5天以上(水层切勿淹灭秧心),对漏水田块应及时补水。
⑸10%百除在籼稻和杂交稻(制种田)禁用。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条文章:
下一条文章:
【】【】【】【】【】
Copyright@2010 宜兴市宜城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Allrights Reserved.地址:宜兴市宜城镇
联系电话: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效应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