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先生的革命理想在当时没有完全世界根据所学知识泰山医学院这样说的理由

字号:大 中 小
&&&& 最近读到了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先驱之一乐嘉煊的儿子乐美真先生的文章《为世界语贡献一生的父亲――乐嘉煊》,感受颇深。
&&& 自开始学习世界语时就听说了乐嘉煊的名字。1982年回到济南,开始了宣传世界语的活动。在世界语活动中认识了乐嘉煊的一位远房亲戚彭志堂。应他的邀请我到济南钢铁厂宣传科开办的一个世界语学习班教授世界语,有二十多个年轻人参加了学习班的学习。后来,彭志堂介绍说他有一位世界语者的亲戚乐嘉煊。我们很快就找到了乐嘉煊的女儿乐美素女士,并在1983年春节拜访了乐嘉煊的夫人仇瑞棣和女儿乐美素。后来彭志堂将这次会见写成了一篇短文刊登在1983年的《世界》杂志上。
&&& 在拜访中我们听说乐嘉煊烈士的墓地在山东潍坊坊子的烈士陵园里,我们还派了济南的世界语者王永振等人专程到潍坊的烈士陵园以济南市世界语者的名义敬献了花圈,祭扫了烈士墓(见《泰山绿星》博客相册照片)。
&&& 后来,我们也曾和乐美素女士接触过,希望她多多支持世界语运动。2007年我还曾收到她送给我们世界语者的由她主编的《世界语者乐嘉煊纪念文集》。我们也曾寄给她一些《泰山绿星》会刊及其他一些世界语资料。现在读到乐美真先生的纪念文章,十分感动。回忆与乐嘉煊夫人及其女儿会面的情景,仿佛是昨日之事,历历在目,特写下以上短文,以表敬仰之情。
附1:乐嘉煊的儿子乐美真的文章,以飨读者:
为世界语贡献一生的父亲――乐嘉煊
  人类的国际交往需要共通的国际语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少人想了不少办法,有人建议采用某一民族语言,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拉丁语,甚至也有人建议用汉语,但在实践中没有一种民族语言能真正担任起国际语的角色。因此人们便产生了创造一种世界各民族都能接受的语言的设想。   自古以来,我国秦朝就有过“书同文,车同轨”的理想。康有为提出“全球语言文字皆当同”,实现理想中的“大同世界”。17世纪以后,西方不少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都有过这样的思考,如著名的数学家莱布尼兹甚至还提出过用逻辑和代数方法去构筑“国际语”的设想。自19世纪至今,先后有500种人造“国际语”的方案提出过,但是经过长期的实践,由犹太籍波兰眼科医师柴门霍夫博士于1897年创始的Esperanto(世界语)最为成功。   柴门霍夫从小就酷爱语言学习和研究,到中学时他已经掌握了波、德、俄、希腊、拉丁、法、英等多种语言。19岁时,他拟定了一种国际语的初步方案,但遭到社会的嘲笑和非难,他的父亲迫于社会的压力,将他的方案手稿付之一炬。大学毕业后,柴门霍夫一边行医谋生,一边继续完善他的国际语方案。终于在1887年,当他28岁时,以“希望者博士(Dr. Esperanto)”的名义,自费出版了《第一书》(UNUA LIBRO),正式公布了他的国际语方案。从此,他所创始的这种国际辅助语被人们称为Esperanto语,在我国称为“世界语”。柴门霍夫倡导用世界语来消除民族之间的仇恨和宗教之间的隔阂,促进各民族平等、友爱,进而实现世界和平。 1905年8月,在法国的海滨城市布伦(Bulonjo)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国际世界语大会,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688名世界语学习者参加了大会,用 Esperanto语进行自由交谈,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实践。
&&&&&&&&&&&&&&&&&&&&&&&&&&&&&&&&&&&&&&&&&&&&&&& ( 照片乐嘉煊 )  世界语是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早期由俄国人以及留日、留法学生传授到我国较发达的大城市。在日本的宋教仁、章太炎、鲁迅、周作人、苏曼殊等人参加过同盟会会员《民报》社举办的世界语讲座并学习。与此同时,在德国留学的蔡元培也自学过世界语。早期世界语者在上海就成立了“中国世界语会”,出版了《希望》会刊。1912年,蔡元培担任首任教育总长时,通令全国师范院校开设世界语选修课。1917年初他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决定在该校开设世界语课。五四运动后,《新青年》就发起关于世界语的大讨论。鲁迅也发表了《渡河与引路》一文,表示了对世界语的看法。他们对柴门霍夫创造的世界语的崇高理想以及世界语的优点,在中国做了广泛的传播。在蔡元培先生的推动下,1921年第三届全国教育联合会议曾通过将世界语列为师范学校课程的议案。杭州、北京、汉口、广州、上海等地的一些学校里都开设了世界语讲习班,成立了相应的世界语组织。   我的父亲乐嘉煊()浙江宁波镇海人,1920年入上海电报学校学习,后入上海法政大学。他在大学期间开始学习世界语,后投身于世界语运动,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世界语运动。   1929年,父亲与方善境、傅平、薛诚之发起成立了汉口世界语同志会,成为汉口世界语学会负责人之一。1930年12月与沈旭初、李志民组成世界语者中华全国步行团,从日起程途经长沙、广州、佛山、澳门、香港、深圳、汕头、漳州、厦门、福州、嘉兴,到达上海,沿途宣传世界语。1932年11月与叶籁士、张企程、陈世德发起成立了中国普罗世界语者联盟。1932年创建中国世界语函授学社,编辑《世界语初级教义》。1933年成立上海世界语协会,他为该会唯一专职工作人员,主持协会的日常工作。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次年春天父亲赴武汉,在郭沫若主持的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国际宣传科从事世界语工作,后随第三厅辗转到重庆。1946年经中共党组织安排,进入苏北解放区。后到山东解放区,参加山东新华书店编辑部工作。当时他身体很不好,但他一边养病,一边将中央和毛主席的一些重要文章与著作翻译成世界语,向世界宣传。1949年因心脏病病逝于山东。   父亲英年早逝,43岁就离开了我们,现在了解他的人不多了。他去世时,我才3岁,没有关于他的记忆,更没有耳提面命。我对他的了解都是在我成人以后,尤其是接触了世界语以后……
( 照片1934年乐嘉煊在上海世界语者协会门前与家人的合影 )
  我上小学时,妈妈集邮,经常拿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父亲集的各国邮票簿给我看。那些邮票整理得非常整齐清爽。有时妈妈还拿出父亲用旧纸订成的小本,上面写满了工整隽秀的世界语,每一笔都不马虎。   在北京上大学时,周恩来总理有一次小范围接见青年学生,我也在场。总理依照习惯,先详细询问了每一个人的家庭情况,当我说出父亲的名字时,总理说:“噢?你是乐嘉煊的儿子?他是哪一年从重庆到山东的?”我当时说不出来,完全不知道父亲在武汉、重庆政治部第三厅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时,周总理是他们的领导,是政治部副主任,和父亲很熟,曾多次参加过他们的聚会,后来还是周总理亲自安排这批文化人进入解放区的。   1967年,我们一帮同学去向郭沫若先生请教毛主席诗词。我拿着当年郭老给父亲写的条幅给郭老看,引起了郭老的回忆,他拿起毛笔用小楷又写了一遍。诗中“槁枯终不舍,情谊见精诚”,是说父亲对繁杂琐碎枯燥的事务,仍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以善小而不为”,也是说父亲对事业的执著,对同志的忠贞。   参加工作后,全国世界语协会的一批老同志知道我是乐嘉煊的儿子,力劝我继承父志,能够支持中国的世界语事业。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他们办的函授班,从初级、中级一直到高级口语班都学了下来。单从语言来讲,我有西班牙语的基础,世界语是人造语,汲众家所长,易学易记。胡愈之先生曾总结:一曰简单、二曰易记明确、三曰富丽。既有简单明确之长,又备极擒藻扬华之能事,可谓出神入化。我一踏进世界语的门槛,很快就被它深深地吸引。我从各种书刊了解到,中国的世界语运动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在百年历史的长河里,有许多灿烂的群星。先驱者有刘师复、黄尊生,最初的支持者是蔡元培、赵元任,“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世界语运动的前辈是胡愈之、巴金、鲁迅、叶籁士。世界语运动与中国的大同思想吻合,充满人类理想的平等、友爱。柴门霍夫企图通过世界语打破民族隔阂,消除民族间的歧视,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和友谊,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推动人类进步的社会运动。我国早期留法学生和接触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将其传入中国,但世界语运动很快就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融在了一起。抗战期间上海成立的中国左翼世界语联盟就是一个标志,他们喊出的“为中国的解放而用世界语”就是一个最有代表性的口号。在那时,中国世界语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与世界沟通,早期胡愈之先生就用世界语写下了《莫斯科印象记》,冲破了新闻封锁在上海出版。抗战时期上海世界语者就与绿川英子等国际友人来往。在武汉,他们用世界语进行国际宣传。当时的《中国怒吼》、《东方呼声》、《中国报道》都把中国反法西斯的斗争情况真实地介绍了出去。我父亲在解放战争时期翻译了许多毛泽东同志的文章,寄到国外。在欧洲,托尔斯泰、高尔基、罗曼•罗兰、爱因斯坦;在中国,蔡元培、鲁迅、巴金、胡愈之、胡绳、陈毅等人都支持世界语。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曾为世界语亲笔题词,认为运用世界语的形式,载之以真正的国际主义和革命之道,是应该学习的。很难想象,那时的延安边区文化协会、抗大、鲁艺、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马列学院、军事学院、中央党校、女大、医院都有世界语班。解放后,一大批世界语者在实现了自己求解放的理想后,继续传播中国之声,在国际科技文化交流和民间外交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世界语至今仍有着独特的魅力。在社会上,两个学英语者可以老死不相往来,但两个世界语者却能异体同心,视为兄弟。他们身上更多的是超越国界的爱,是彼此的尊重与和谐。当年鲁迅曾称赞世界语者那种“超乎口是心非的利己主义者之上”的精神,似乎使我渐渐理解了父亲为何对世界语那么钟情、那么执著。世界语已融入了他的生命之中。
( 照片1941年重庆世界语者和文化界人士祝贺郭沫若创作生活25年和50岁生日合影(大笔是生日礼物,上有“以清妖孽”字样。左三为乐嘉煊 )
&&& 1986年第71届世界语大会在北京召开,世协组织我们这批业余世界语者参加服务。我与一位老师接待了9个国家的六十几位世界语者,一起去承德旅游,大家都不讲本民族的语言,彼此之间没有国界,都用世界语交谈。在旅途中,我认识了一位法国老太太。我向她讲述了我父亲的故事,告诉她法国有一个人叫 Peraire,当年骑自行车周游列国,宣传世界语,到过中国,是我父亲接待他的。受Peraire的影响,我父亲与友人徒步在中国南方诸省宣传世界语。巧的是这位法国老太太居然认识Peraire,告诉我他还活着,法国的世界语者在照顾他,后来她寄来一本 Peraire的书给我,我曾试着翻译,但后因工作繁忙而搁置,半途而废,至今甚为后悔。父亲当年在艰苦的环境下自编自刻自印世界语课本,编写科普小册子,接待过日本的绿川英子、鲁迅笔下的俄罗斯盲诗人爱罗先珂和法国的Peraire,他利用公开合法的身份掩护过革命者的聚会。父亲还提出世界语要“更好地为全人类造福”。对世界语事业,父亲身体力行、矢志不渝,他徒步调查、宣传、演讲,结识各地的世界语者。我查看过20世纪30年代父亲在旅途中写回的信,他一直在思考组织全国世界语学会。解放前夕,他抱病翻译毛主席著作,在给友人的信中还建议经党的领导部门同意,组建世界语组织,恢复世界语事业。他主张世界语者应关注现实问题,履行自己的职责。他说:干世界语不是争权夺利的事情,有人作代表,我也不会抢上前。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世界语。   父亲是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他们中间绝大多数都追求进步、安贫乐道,他们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有“天道酬勤”的敬业精神,在专业上能孜孜不倦,潜心研究,不计名利。这与当今一些人浮躁虚夸、唯钱是举,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呀!父亲一生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事情,也没有留下什么东西,但他为世界语运动奋斗的精神却可以让我们受用一辈子。   世界语在中国曾有辉煌的历史,许多世界语者还在奋斗,愿希望之星永存!
&&&&&&&&&&&&&&&&&&&&&&&&&&&&&&&&&&&&&&&&&&&&&&&&&&&&&&&&&&&&&&&&&&&&&& &原载 2009年第4期  
附2: 纪念乐嘉煊同志
&&&&&&&&&&&&&&&&&&&&&&&&&&&&&&&&&&&&&&&&&&&&&&&& 侯志平
&&& 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开始搜集、整理、研究中国世界语运动的有关资料,我发现,在众多的世界语元老中,有一位非常普通,却对中国世界语运动贡献多多的老世界语者,他的名字叫乐嘉煊。我从冯文洛、方善境、张闳凡、陈世德乃至叶籁士等著名世界语者那里进一步了解了他的身世。
&&& 嘉煊同志是浙江镇海人,生于1907年。1929年6月,与友人方善镜、肖从荣、傅壁城、徐豪生、薛诚之等人在湖北汉口,发起建立汉口世界语同志会,后改组为汉口世界语学会。当时他在宁波旅汉公学任职,学会即设在该校。在这段时间,他几乎把自己的全部业余时间用在办“绿星书店”,出版会刊《希望》杂志,开办夜校,教授世界语。1931年1月,他同另外两名世界语者从汉口出发,拟步行全国,宣传世界语。他们恐亲友劝阻,秘密自汉口出发,南行至广州,沿福建、浙江北上到上海,适逢“九?一八”事变,便终止旅行。在上海他加入了上海世界语者的队伍。
&&& 日,在胡愈之等人的影响下他逐渐倾向进步,后来在胡愈之、楼适夷、叶籁士等人的倡议下,他们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无产阶级世界语者联盟,共同推进抗日救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组建公开组织上海世界语者协会,出版会刊《世界》。他们提出“为中国的解放而用世界语”。在他们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的世界语组织和世界语者积极投入了民族救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从这时候起,嘉煊同志就以其全部时间和精力贡献于世界语运动,除了主持中国世界语函授学校,批改学员课卷外,还担任了协会全部的行政工作、中国世界语书店的工作以及《世界》杂志的发行工作。
&&& 30年代的上海,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但由于国民党政府的阻止和镇压,上海所有的革命文化团体,或遭破坏,或被关闭,许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而上海世界语者协会独能坚持工作,成为上海仅有的公开的进步文化团体。卡德路嘉平坊的会所一时成为进步文人、青年学生、职员聚会的地方,颇受国民党政府及租界当局的注意,因此嘉煊同志必须经常与巡捕房的包探、特务周旋。由于协会收入有限,嘉煊同志仅靠极少的生活费维持全家6口人的生活,尽管生活条件是非常艰苦的,但协会的工作搞的有声有色,受到全国世界语者的称赞。
&&& 抗战爆发以后,协会工作陷于停顿状态,嘉煊同志于1938年应友人之约,赴汉口参加郭沫若先生主持的第三厅国际宣传科工作。汉口失守后,他随第3厅迁往重庆,与叶籁士等人创办了用世界语进行国际宣传的《中国报导》杂志,并用世界语翻译、出版了许多抗战的宣传小册子。后来第三厅改为文化工作委员会,嘉煊同志担任该会会计工作。由于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受到郭沫若同志题诗称赞。1945年该委员会被国民党政府解散后,他毅然奔赴苏北解放区,参加了人民革命。
&&& 由于长期的工作紧张,加之政治环境恶劣、生活艰苦,最终积劳成疾。以后蒋介石发动内战,他的部队辗转于苏北、山东一带,终因当时处于战时艰苦环境未能得到安静的修养和治疗。1949年冬病情突然加重,即送医院疗养。日终因医治无效,卒于山东军区第3医院二所,享年43岁,后安葬于潍县坊子烈士陵园。
&&& 嘉煊同志的一生是为中国的解放光荣献身的一生,也是为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发展艰苦奋斗的一生。最为可贵的是他把红星和绿星结合起来,通过学习、应用、推广世界语,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以及世界语的崇高理想而斗争。他的这种坚持理想的执着精神令我崇敬。同时他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不怕艰苦,甘于寂寞的无私奉献精神,也令我辈汗颜。他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脚踏实地、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更令许多人称赞。凡是同嘉煊同志接触过的人无不为他的这些高尚品质所感动。许多老世界语者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有这样一个人,只要稍稍同他接触过,就会给你留下毕生难忘的印象,”;“在中国世界语运动里,他是一个最辛勤的、锲而不舍的工作者”,“一个平凡实干的”、“永远不知疲倦的”职业世界语家。
&& 《乐嘉煊纪念文集》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嘉煊同志一生的机会。也有助我们学习嘉煊同志崇高的品德,共同推进新时期世界语运动的发展。
&&& 嘉煊同志虽然离开我们50多年了,但他的崇高的精神和品德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世界语者的心中!
2005年11月于北京
&&&&&&&&&&&&&&&&&&&&&&&&&&&&&&&&&&&&&&&&&&&&&&&&&&&&&&&&&&&&&&&&&&&&&&& 作者:戴 胜 桥
&&& 乐嘉煊生于日,浙江镇海人。20多岁便开始学习世界语。1929年在汉口与友人发起组织世界语同志会,开办星期学习班,自任教习。那时他在宁波旅汉公学任职,学校便成为当时汉口世界语运动的发祥地。1930年,在同志会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汉口世界语学会,出版铅印的《希望》月刊,同时还开办了夜班,成立了歌咏团。当时各种世界语活动都在宁波旅汉公学进行。
&&&&1931年元月19日,汉口世界语学会干事会干事乐嘉煊与另一位世界语者沈炳牺为宣传世界语计划徒步沿海步行全国。他们打算从汉口出发,南下广州,然后沿海走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山东,河北,天津,吉林等主要城市,沿途与当地世界语组织和个人联络,并逢学校,图书馆,教育馆,书店等文化教育单位大肆宣传,鼓吹世界语及人类和平大同理想。他们自制三角形绿星小旗,上书"全国步行团"字样,所到之处均受到沿途世界语组织和非世界语组织人士的热烈欢迎。乐,沈俩人在广州短暂停留后到达厦门,之后走漳州,泉州.在泉州,他们与泉州世界语学会的袁继热,沈一叶等世界语者见面,经袁继热介绍,他们见到福州世界语学会徐吾行,傅小奇。几日后,他们到达了福州,福州世界语学会招待了他们,学会主要成员徐吾行,傅奇,陈衡铨,张孟诹,庄德树,张永春,陈与潮,何奋池,邦杰九人在福州南大街黄巷口"爱儿登"菜馆内举行了接风欢迎会。福州世界语学会傅小奇用世界语致欢迎词,乐嘉煊,沈柄牺用世界语致答谢词。席间,乐嘉煊还朗读了几首世界语诗歌,至始至终,大家沉浸在世界语文化欢腾的海洋里。乐嘉煊向东道主赠送了沿途个人摄影作品,并和福州的同志们在"宫巷口明星照相馆"合影。乐,沈俩人在福州逗留四天,期间与徐吾行切磋过世界语数次。乐嘉煊除了向他们介绍全国世界语爱好者现状和世界语运动发展情况外,还中肯地指出福州世界语诸同志口语会话能力差,发音也存在很多问题(傅小奇除外),福州同志口服心服,表示今后将加强口语学习,提高会话能力。离开福州后,乐,沈俩人沿闽北一线赴江西。由于"九一八"事变发生,他们俩在上海受阻后而被迫放弃了步行的愿望,至此,他们步行全国的计划终止。
&&&&在上海,当时有叶籁士、张企程、肖从云、何增禧、霍应人等人正在筹建中国左翼世界语联盟(简称语联)。乐嘉煊便留下来参与工作,不久语联成立。1933年1月上海世界语者协会成立,乐嘉煊把他的整个身心扑在世界语运动上,没有再另找职业。乐嘉煊主要负责函授学校,编写讲义,批改课卷。后来,函授学校发展到上千人,不得不增开面授班并还开办了中国世界语书店。因此,乐嘉煊除了负责协会的行政工作外,还要担任《世界》杂志的发行和书店工作。在工作之余乐嘉煊还编写了一本世界语科普小册子《天文学》。
&&&&1938年4月中国著名作家郭沫若在周恩来领导下建立了政治部第三厅,专门负责抗日宣传工作。上海世协几个骨干叶籁士、乐嘉煊、霍应人、先锡嘉等,先后应邀参加了第三厅,负责世界语国际宣传工作。上海沦陷后,第三厅迁移武汉。在汉口,这个世界语战斗小集体开始把《中国怒吼》杂志复刊。次年到了重庆,又创办了《中国报道》杂志,该刊每半月出版一次,及时报道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中国报道》杂志发行60多个国家,受到各国世界语者的欢迎。 1940年夏,政治部第三厅改组为文化工作委员会,世界语运动仍紧密地和文委会的工作结合在一起,同时又建立了一所世界语排字房。乐嘉煊在当时物资匮乏的艰苦条件下办好世界语排字房受到郭沫若的多次表扬,为此郭沫若特别赞赏乐嘉煊的埋头苦干精神并商请他主持文化工作委员会会计工作。乐嘉煊开始时有些犹豫,后来在周恩来的一再鼓励下才接受了这个工作。
&&&&乐嘉煊离开上海时,他妻子仇瑞棣正怀孕。仇瑞棣在与丈夫失去联系的日子里,带着年龄尚幼的儿女靠自己的劳动和亲友的接济在漫长的战争岁月里苦苦度日。1941年11月,仇瑞棣被日本宪兵抓去,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关押几天后被释放,但是,她已经倍受惊吓和折磨。1944年上半年,仇瑞棣和几个孩子的生活实在难以支撑,她只有住到南市贫民区......
&&&&1941年乐嘉煊的长子美新随上海世协的一位同志进入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1945年1月仇瑞棣带着长女美素到了苏中根据地。1946年乐嘉煊也来到了江苏淮阴解放区。这时他们一家人才重新团员。
&&&&1947年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反动派军队重点向山东进攻,乐嘉煊和妻女不得不随部队转移。那时,乐嘉煊一边养病,一边从事世界语工作,他用世界语翻译了一部分中共中央的文件和毛泽东的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冬,由于战争年代艰难困苦,未能得到较好的休养,乐嘉煊病情加重,组织上十分关心。日乐嘉煊同志终因心力衰竭,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乐嘉煊同志虽然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了,但是,他为祖国的解放和世界语的传播而努力献身的革命精神,却仍然铭刻在我们心中。
参考资料:《世界》杂志 翁植耘文章和《老世界语者》杂志改编
附4:&&& 怀 念 乐 嘉 煊 同 志
作者:张天心
&&&&四十年代初期,我有机会结识了武汉世界语运动开拓者之一的乐嘉煊同志。那是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重庆郊区,在郭沫若同志领导下的文化工作委员会。连续数年,我们在同一张桌上就餐,在同一个乡村院落里居住和工作。在长期的接触中,闪耀在这个老一辈世界语者身上的许多优良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时侯,乐嘉煊同志的爱人和孩子都在沦陷区。他只身在重庆,体弱多病,生活十分艰苦,医疗条件又很差。但他不畏艰苦,不计个人得失,在履行会计职责的同时,以全部业余时间和主要精力,参与世界语期刊《中国报道》(Heroldo de Ĉinio)的工作。为向世界各国报道我抗日战争和解放区的真实情况,他不顾自己体弱多病,日以继夜地编稿件,不知疲倦地拼命工作。这种崇高的献身精神,正是他坚强的事业心的生动体现。
&&&&乐嘉煊同志从事世界语工作,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平时,他埋头苦干,沉默寡言。而当有志学习世界语的青年人向他求教时,他顷刻就变成了一个口若悬河、诲人不倦的教师。当时,我们排字房的几个青年工人,都在热心学习世界语。遇到疑难问题,有时找乐嘉煊同志解答。每当这时,他便立即放下他正在做的工作,热情耐心地给我们解疑排难,直到我们完全明白了为止。有时候,他还由此及彼,趁机向我们宣传世界语的优越性,滔滔不绝地讲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既解决了我们的疑难,又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坚定了学习的信心。
&&&&乐嘉煊同志精通世界语,是武汉、也是我国世界语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但他谦虚谨慎,平等待人,从来不以老一辈世界语者、专家自居。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在武汉从事宣传和推广世界语的工作,与其他老一辈世界语者一道,开办过世界语讲习班,出版过油印和铅印的世界语刊物,在及其困难的条件下,辛勤地播下绿色的种子,为武汉世运史写下了重要的一章。然而,我们长年累月生活在一起,他对此一个字也没提及。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从其他同志口里知道了他这段艰苦创业的历史。乐嘉煊同志这种高尚的品质,还表现在他胸怀开阔,严格律己,宽厚待人。对个别有这样那样缺点错误的世界语者,他不计个人恩怨;不是嫌弃、疏远、扯皮拉筋,而是亲近、帮助、团结合作,共同战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而积极宣传、推广和应用世界语。
&&&&抗日战争期间,在重庆,学习和宣传世界语被国民党反动派视为左倾,要受到特务的监视。有的世界语者就因此被抓进牢狱,残遭杀害。乐嘉煊同志不怕风险,以各种方式为我国战时的世界语运动作了大量的工作,充分表现了一个老一辈世界语者的坚强事业心和优良的思想品质、作风。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曾经说过,他见了几个世界语家,“都超乎口是心非的利己主义者之上”。鲁迅对世界语者的这一赞语,完全适用于乐嘉煊同志,他不愧是这样一个真正的世界语者。
&&&&今年是乐嘉煊同志逝世35周年。回顾这段往事,以表达我对乐嘉煊同志的深切怀念。并愿与武汉地区的广大世界语者们共勉: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世界语者的优良传统,为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为开创武汉及湖北地区世界语运动的新局面,齐心协力,团结战斗!
&&&&(本文作者系中国世界语之友会成员,湖北省社联委员,武汉军分区原副政委,湖北省世界语协会第二届理事长)
原载: 乐嘉煊网页
附录5:乐嘉煊与世界语
Fonto: Aŭtoro:乐美素 【
】 Vizitoj:309 Komentoj:0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border=2 alt="" align=left src="/upload_files/article/6/1_nvrgu__0G54H44U6.jpg" width=279 onload="if(this.width>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440>  我的父亲乐嘉煊,字佑廷,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的10月 6日(农历八月二十九日),老家是浙江镇海小港港口村。   1920年起随经商的大哥乐嘉炳到上海读书,先后就读上海电报学校、上海立达中学、上海法政大学。1926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即日,与我母亲仇瑞棣在宁波结婚。   他在宁波我外公家一边学会计一边学世界语、写文章,曾在报上刊登过一个启事,征求愿学世界语的志同道合的同志,希望发现几个世界语的老前辈,而结果来的全是初学世界语、愿学世界语的朋友。于是父亲和方善境等一些青年便在汉口我外公家学起了世界语。世界语是1887年波兰人柴门霍夫创造的国际辅助语,语法比较简单,易学易记,便于进行国际间无语言障碍的沟通与交流。他们借宁波旅汉公学的教室开办世界语星期日学习班,父亲任教师,讲授《世界语全程》。1929年6月又与方善境、傅平、薛诚之、康泰璋等七人发起,创立了汉口世界语同志会, 日,汉口世界语同志会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他担任大会主席,还作了会务报告。会上汉口世界语同志会改名为汉口世界语学会,他继续成为负责人之一。1930年该学会创刊了会刊《希望》。并以宁波旅汉公学作基地,又陆续开办了世界语夜校、世界语图书馆、绿星书店、绿星合唱团等(中间带有“E”字的绿星是世界语的标记)。还去汉阳兵工厂开办世界语班,在旅汉公学与宝龙女子产科学校开办世界语课。&&  1930年11月他接待法国世界语学者贝莱儿。贝莱儿骑自行车环游世界传播世界语,1928年由法国启程,经德、捷、波、匈、苏联、日本到达我国上海、南京,28日抵达汉口,历时二年半。父亲受贝莱儿影响,与沈旭初、李志民组织世界语者中华全国步行团,惟恐亲友与学会同志劝阻,秘密进行准备,1931年1月起程。步行团从汉口出发,步行到达长沙,又经湘潭、衡阳、广州、中山、澳门、香港、九龙、厦门、福州、镇海等地,到达上海。每到一地,访问、讲演、送宣传品、办学习班,以各种方式向当地政府、教育机关、学校、图书馆、民众教育馆等单位的人员宣传介绍世界语,并接触当地的世界语者,调查世运情况。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步行团旅行终止,父亲留在了上海,参加中国普罗世界语者联盟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border=2 alt="" align=right src="/upload_files/article/6/1_bzd67__0G54K63325.jpg" width=444 onload="if(this.width>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277>(简称“语联”)的发起和筹备工作。“语联”是中共领导下的左翼文化团体之一。由于白色恐怖日益严重,“语联”只能作为地下组织进行活动。我父亲即成为“语联”机关的专职工作人员,以全部精力投入世界语运动。据母亲回忆,他初到上海时在胡愈之办的世界语函授班当职员,月薪四十元。在闸北租到房子后母亲带我美新哥也到了上海闸北。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两千多人,向驻守在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动进攻,十九路军奋起抗击,史称“一.二八”事变。日机向上海闸北狂轰滥炸,闸北大火,我家也被付之一炬,一夜之间什么都没有了。父母亲带我五岁的哥哥和逃难人群一起逃难,后父母失散,父亲在苏州河乘一只小船,躺在船板底下才逃出日本人的封锁线,到达租界地。父母亲互不知音信,母亲便设法过外白渡桥,到父亲经常去的文化单位去找,最后在萧从云当编辑的上海杂志公司找到了父亲。   4月,鉴于当时局势,为便于公开合法开展工作,“语联”决定以我父亲个人名义创办中国世界语函授学社。 父亲自编《世界语初级讲义》,授课并批改课卷。上海杂志公司的萧从云被捕,说他是共产党,“语联”机关及函授学社便搬了家,由金神父路(现瑞金二路)花园坊搬到公共租界的同孚路(现石门一路)大中里12号。从此“语联”以中国世界语函授学社的名义开展了很多活动:举办世界语展览会,印世界语刊物《世界》,成立中国世界语书店,函授班改讲习班(面授)。图1 1927年,父亲乐嘉煊、母亲仇瑞棣摄于上海。那时他们都是二十岁。 图2  1929年,汉口世界语学会成立时的合影。自右至左:乐嘉煊、方善境、冈村久、傅平、萧丛云、徐豪生、薛诚之。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大 名:&&[]&&[注册成为和讯用户]
(不填写则显示为匿名者)
(您的网址,可以不填)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泰山医学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