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一个人的精子有多少叫彭培芳

  高州人
高力士(684--762)本姓冯,名元一,潘州(今广东高州)人。曾祖冯盎为广、韶十八州总管,祖父冯智玳为潘州刺史。父冯君衡因罪被“裂于冠冕,籍没其家”。因此,他幼年时即与母失散。圣历(698--699)初,岭南讨击使李千里将他阉了以后送入皇宫内。高力士从小聪慧,办事机敏,则天女皇很喜欢他,命他在左右待奉。后因事触怒了武则天,被责打以后赶出宫去,由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姓高。高延福原为武三思家奴,与武三恩关系密切,高力士因此常出入武家。一年后高力士得以再次入宫,隶属司宫台。到了成年,他已长到六尺多高,体力强健,做事小心谨慎,善于传达诏令,擢授宫闱丞,掌管官内门禁。 高力士宦历 唐中宗末年,韦武集团图谋不轨,临淄王李隆基暗中结交才勇之士,以匡救皇室。高力士善观时变,遂“倾心奉之,接以恩顾”。李隆基也十分需要宫内宦官作内援,便深相结交。从此,高力士的命运便和李隆基紧紧连在一起了。 唐隆元年(710),李隆基发动羽林军平定了韦武之乱,恢复了睿宗帝位,因功被立为皇太子。他奏请高力士隶属内坊,在左右待奉,并授以朝散大夫,内给事。高力士开始成为李隆基的一个亲信。 高力士的政治地位渐渐提高了,他对皇太子李隆基更是忠心耿耿,殷勤备至,因而深受信用。在此期间,太平公主干预朝政,一再危害皇太子的地位。玄宗即位后,开元元年(713)七月,即与高力士等亲信粉碎了太平公主的阴谋政变,高力土因功擢授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这时,高力士已是三品将军,便负责传达诏命,开始介入政事。“宦官之盛自此始”。 介入政事 开元元年十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姚崇奏请进用郎吏,他再三论奏,玄宗始终仰视殿廷,置之不理,姚崇有些害怕,匆忙离开殿廷。高力士见此情景,以为玄宗处事不当,罢朝后,即上谏说:“陛下新总万机,宰臣奏事,当面加可否,奈何一不省察!”玄宗向他解释说,大事可以奏闻,进用郎吏之事则宰相完全可自行裁决,不必奏闻。事后,高力士去省中向宰相传达诏命时,便将玄宗的话对姚崇说了一遍,姚崇既消除了疑虑,又钦佩玄宗“识君人之体”。 高力士自幼与母麦氏失散,他贵显后,岭南节度使探听到麦氏的下落,于是将麦氏从泷州迎接到长安。玄宗封麦氏为越国夫人,追赠力士亡父为广州大都督。 开元十四年(726),宇文融、李林甫等人弹劾中书令张说,说他引术士占卜及贪赃受贿,玄宗敕宰相源乾祐等人审讯。两天之后,玄宗派高力士去看望张说。高力士同情张说,回奏说:“说坐于草上,于瓦器中食,蓬首垢面,自罚忧俱之甚。”高力士发现玄宗有怜悯之意后,马上奏说:“说曾为侍读,又于国有功。”由是玄宗赦免了张说。 开元十七年(729),高力士随玄宗谒拜桥陵和昭陵。他在太宗昭陵寝宫发现一个小梳妆箱,内有一个柞木梳,一个黑角篦和一把草根刷子,慨叹说:“先帝首建义旗,新正皇极十有余载,方致升平,随身服用,惟留此物,将欲传示子孙,永存节俭。”即把此事上奏了玄宗,玄宗来到寝官,询问太宗遗物,力士立即跪下献上,玄宗接过遗物,肃然起敬,说:“夜光之珍,垂棘之璧,将以喻此,曾何足言!” 扩张宦官势力 玄宗时宦官势力日渐扩张。高力士、杨思勖皆为三品将军,门施棨戟。杨思勖屡次率兵出外征战,高力士则居内侍卫,尤为贵幸。但身为开府仪同三司、内外闲厩监牧都使的王毛仲因养马有功,倍受恩宠,常凌辱宦官,高力士等宦官嫉妒他受宠,但又不敢明说。开元十八年(730),王毛仲欲求做兵部尚书,玄宗不太满意。后王毛仲妻生子,玄宗派高力士去赠送金帛,并授新婴儿为五品官。高力士回来后,绘声绘色地说王毛仲对授他婴儿五品官颇有怨言,以激怒玄宗;又进而奏说:“北门奴官皆毛仲所与,不除之,必起大患。”恰在这时,玄宗又听说王毛仲派人去太原索取甲仗,于是,即疑他作乱,遂于翌年正月将王毛仲贬为鄜州别驾,并诏令于途中缢死,其四子皆贬为远州参军,受株连者数十人。 除掉了王毛仲一派势力之后,宦官势力遂进一步扩大。唐玄宗对高力士特别宠信,竟说:“力士上直,吾寝则安。”因此,高力土常留在殿侧簾帷中休息,很少回私第。百官的奏表,皆先呈送高力士,然后再上奏,有些小事则他自行处理。金吾大将军程伯献、少府监冯绍正与高力士结拜为兄弟。瀛州吕玄晤之女有国妹之姿,高力士娶为妻子。玄晤被擢为少卿,其子弟也皆任王傅之职。 这时,权势炙手可热的高力士已成为风云人物,朝臣“若附会者,想望风采,以冀吹嘘,竭肝胆者多矣”。诸如宇文融、李林甫、王佖、杨国忠、安禄山、高仙芝等,皆“因之而取将相高位,其余职不可胜纪”。唐宗室成员也都怕他三分,太子与他称兄道弟,诸王、公主称为“阿翁”;至于驸马之辈,皆称他为“爷”。 高力士地位的尊宠,使宦官在政治上也空前活跃起来,如黎敬仁、牛仙童、王承恩、边令诚等十几个宦官,并为内供奉,有的任监军使、功德使、市鸟兽使,出使回来后,一个个成为爆发户,“所裒获,动巨万计,京师甲第池园、良田美产,占者什六”,他们的宠遇几乎与高力士相等,“然悉藉力士左右轻重乃能然”。 干预朝政 高力士虽然权大势盛,但对皇帝依然是小心谨慎,他自称:“供扫酒之余,遂蒙侍从之顾,扶戴明皇,逼畏艰难,大固不敢不密,小亦不敢不诚,事必记心,言无漏口,日慎一日,将二十年。”故有的史书称他“性和谨少过,善观时俯仰,不敢骄横,故天子终亲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恶也”。这种为人处事作风,不仅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也是由他的品行所决定的。 高力士干预朝政,在不少事情上并不附会权臣奸相。有的事还很有见地。开元二十六年(738),太子李瑛及其两个兄弟受武惠妃和李林甫陷害,被废并赐死。玄宗以忠王李晟年长,且仁孝恭谨,欲立他为太子,但奸相李林甫却比附武惠妃,极力主张立惠妃所生寿王李瑁为太子,由此玄宗犹豫长达一年之久。又因三子一同诛死,心中闷闷不乐,寝食不安。高力士见此情景,便问其究竟。当他揣知玄宗的心病时便说:“大家何必如此虚劳圣心,但推长而立,谁敢复争!”在高力大的赞助下,玄宗遂决意立忠王李晟为太子。 自开元末年,唐玄宗日渐怠于政事。杨贵妃入宫后,他更是沉面于声色之中,久居深宫,十几年不外出巡幸。宰相李林甫探知其意,遂与牛仙客谋划,增加京畿近道粟赋,又采用和籴之法,以充实关中。不几年,京畿蓄积殷富,这更助长了玄宗退隐想法。一天,玄宗于大同殿思神念道,左右无人,便悄悄地对高力士说:“朕自住关内向欲十年,俗阜人安,中外无事,高止黄屋,吐故纳新,军国之谋,委以林甫,卿谓如何?”高力土感到玄宗受李林甫迷惑很深,便极口规谏玄宗:“林甫用变造之谋,仙客建和籴之策,足堪救弊,未可长行。恐变正仓尽即义仓尽,正义俱尽,国无旬月之蓄,人怀饥馑之忧,和籴不停,即四方之利不出公门,天下之人尽无私蓄。弃本逐末,其远乎哉?”他还进一步指出:“军国之柄,未可假人,威权之声,振于中外,得失之议,谁敢兴言?伏惟陛下图之。”玄宗听后一时感到十分不快,但还是觉得高力士言之有理,接着就改变了态度,说:“朕与卿休戚共同,何须忧虑。”并命左右马上置酒为乐。 天宝十三载(754)六月,剑南留后李宓进攻南诏,丧师二十多万,杨国忠隐匿不报,玄宗被蒙在鼓里。一天,玄宗却对高力士说:“朕今老矣,朝事忖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高力士立即提醒他说:“臣闻云南数丧师,又边将拥兵太盛,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得谓无忧也!”高力士对时局的看法给昏头昏脑的玄宗敲了一下警钟,引起了警觉,当即表示:“卿勿言,朕徐思之。” 高力士的谔谔之言并未能使玄宗改过,依然宠信宰相和边将。这年秋天,大雨连下六十多天,玄宗以为是上天对他的谴告,私下对高力士说:“自天宝十年之后,朕数有疑,果致天灾,以殃万姓,虽韦(见素)、陈(希烈)改辙,杨(国忠)、李(林甫)殊途,终未通朕怀。卿总无言,何以为意?”力士即回奏说:“开元二十年以前,宰臣授职,不敢失坠;边将承恩,更相戮力。自陛下威权假于宰相,法令不行,灾省备于岁时,阴阳失度,纵为轮虑,难以获安,臣不敢言,良有以也。”再次批评了玄宗不理朝政,宠信奸相的错误做法。 唐玄宗晚年的腐朽统治,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致使他逃往成都避难。当他闻知太子李亨于灵武即位时,似乎很得意,对高力士说:“我儿嗣位,应天顺人,改元至德,孝乎惟孝。卿之与朕,亦有何忧?”高力士听后,说:“陛下躬亲庶务,子有黔黎四十余年,天下无事。一朝两京失守,万姓流亡,西蜀、朔方,皆为警跸之地;河南、汉北,尽为征战之场。天下之臣,莫不增痛。陛下谓臣曰:‘卿之与朕,复何忧哉!’臣未敢奉诏。臣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死辱之义,职臣之由。臣不孝不忠,尚存余喘。亲蒙晓谕,战惧伏深。”高力士指明了局势的严峻,委婉地批评了玄宗的盲目乐观思想。 权势显赫 玄宗屡次为高力士加官晋爵,先加授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天宝七载(748),又加授骤骑大将军。后又进封齐国公。高力士资产殷富,不是一般王侯所能比拟的。他信奉佛道,自费于长安来庭坊修造宝寿佛寺,于兴宁坊又造了华封道士观,其“宝殿珍台,侔于国力”。当宝寿寺的大钟造成之日,力士举行了斋庆,满朝文武都闻讯来到,“凡击钟者,一击百千;有规其意者,击至二十杵,少尚十杵”。高力士从中牟取暴利,以肥私囊。他还在京城西拦截沣水,设置了水动石碾,有五个轮子同时转动,每天可碾麦三百斛,收益颇大。 高力士权势灼灼,有时也排斥异己,或因私愤而杜塞贤路。天室初年,李白受诏供奉翰林院,作《清平乐词》三首奉献玄宗,其中有一首写道:“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词意婉丽清新,杨贵妃特别喜欢吟唱。一次李白醉卧殿上,使高力士为他脱靴,身份高贵的力士深感蒙受耻辱。一天,高力士见杨贵妃吟唱李白写的词,就趁机播弄是非,诬称李白以赵飞燕影射她,是有意污辱她。杨贵妃信以为真,遂怨恨李白。以致玄宗“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使李白抑郁不得志而抱恨终生。 华州人吴筠,通经史,又善于文辞,但却未能考中进士。他性情高雅骾直,不随波逐流,入道士籍,拜嵩山潘师正为师。玄宗闻其名,召至京师,使待诏翰林院。吴笃常以名教世务、微言大意讽劝玄宗,受到了重视。群僧见他受玄宗宠遇,非常嫉妒。高力士平素也事奉佛教,遂与众僧一起在玄宗面前说他的坏话。在高力士等人的排斥下,吴筠不得不离开了翰林院。 至德二载(757),唐肃宗收复两京,高力士随同玄宗回到长安,住在兴庆宫。因有扈从之功,加封力士为开府仪同三司,并赐实封五百户。 晚年遭遇 上元元年(760)六月,以拥戴肃宗有功的大宦官李辅国乘肃宗父子之间的矛盾,诬奏玄宗与高力士“日与外人交通”,强行把玄宗迁往西内。玄宗迁入西内之后,高力士及旧宫人皆不得留在左右。 依附于唐玄宗的高力士,也随之失势了。十几天后,高力士因患疟疾在功臣阁下避疟。接着又以“潜通逆党,曲附凶徒”的罪名,被流放到巫州(今湖南黔阳西南)。至巫州时,随从不过十几人,所余衣粮,仅够数月之用。翌年,第五琦也谪至夷州,与高力士萍水相逢,两人饮酒叙谈。高力士回顾往事,无限伤感,即席赋诗曰:“烟薰眼落膜,瘴染面朱虞。”之后,对左右说:“宰相犹如此,余何以堪!”左右听了,无不涕泗交流。 宝应元年(762)四月,玄宗和肃宗相继去世。李豫即位是为代宗,改元大赦天下。流放于巫州的高力土遇赦回京。六月,他得到玄宗去世的噩耗,“号天叩地,悲不自胜”,每一号恸,数回气绝。七月,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时由于哀毁过度,哽咽成疾。他对左右说:“吾年已七十九,可谓寿矣。官至开府仪,可谓贵矣。既贵且寿,死何恨焉。所恨者二圣升遐,攀号不逮;孤魂旅榇,飘泊何依?”八月十八日在朗州开元寺的西 院去世。代宗以高力士为前朝耆旧,保护先帝有功,遂诏令恢复他过去的官爵,并赠扬州大都督,许配葬玄宗的泰陵。苏三娘,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女将。本姓冯,名玉娘,高州人氏。道光初年出生于农家,练就一身好武艺。常到广西玉林、北海一带谋生。十几岁便嫁给灵山县的商人苏三,故人称她为苏三娘。苏三经营运输业,是天地会的成员。婚后不久,苏三被同行杀害。他手下的一群年青的搬运工人和强悍的船夫劝说苏三娘出面,带领他们为苏三报仇。苏三娘带着他们到天地会请求帮助,天地会拨了500会众交由她指挥,不几天便杀了仇家,烧了凶手的家宅。于是苏三娘成了官府通辑的“女匪”。苏三娘从此拉起一支精壮的队伍,劫富济贫,锄强扶弱,驰骋于横县、钦州、灵山一带。队伍扩至数千人,她成为天地会的首领之一。 道光二十九年(1849)冬,她率天地会2000多人到武宣东乡墟加入太平军,参加金田起义,跟随洪秀全转战沙场,立下汗马功劳,位至女军军帅。在守永安、围桂林、打长沙、攻武汉、破南京等战役中,她英勇善战,所向披靡。连清朝当朝状元龙启瑞也为之倾倒,曾赋诗《苏三娘行》,赞她“两臂曾经百余战,一枪不落千人后”,“驰马呼曹意气豪”,“万千狐鼠纷藏逃”。日,她威风凛凛地率兵开进南京城时,龙诗写到:“城头鼓角声琅琅,牙卒林立旌旗张,东家西家走且僵,路人争看苏三娘。”天京陷落后,配合友军坚守镇江而战死沙场。潘茂名,晋永嘉(307--313)末处士,世居根子浮山下,即今高州之潘村,治《易》明《诗》。一日入山,遇老人对奕,旁睨良久。老者曰:“孺子颇解此耶”?对曰:“入由蛇窦,出似雁行”。老者异之,劝令学道,授以长生夜视之术。从此,潘茂名便在这里“朝汲泉于此山,暮洗术于鉴水,采丹田之芝,煮白石之髓,嚼瑶笋之芽,餐碧奈之蕊,勤洗伐而脱尘凡,取精华而去渣滓”,终于炼成大还丹和小还丹,用此神效丹药,在粤西一带特别是高雷地方救治百姓,扑灭了瘟疫。高州有多处庙宇供奉潘仙,茂名的地名也因之而来。李少朴(),讳崇忠,字荩臣,号少朴,马贵镇呈垌人。朴少时敏而好学,因当地无名师大儒,全靠他自己刻苦攻读。23岁之年为县试期,家穷无钱,其父将家中仅有一头猪卖掉资助赴考,穿一件黄麻衫应试,一试入学,果中秀才。朴此后一面在当地执教私塾,过着清贫生活,一面仍勤奋力学,壮心未已。咸丰五年(1855)中广东乡试乙卯科举人。中举后朴为人刚正不阿,仕途并无进展,仍回当地设馆执教,同时刻苦攻读。此后曾三次上京考试。当时交通不便,一已年近花甲的穷儒生,靠步行进京。于同治十年(1871)他58岁那年中辛未进士。后派广西柳州府雒容县知县,继任广西乡试主考官,广西兴业县知县,四川雅州府芦山县知县,代理资阳县知县,最后任广东肇庆府教授,由肇庆谢病还乡,遂卒。朴毕生大部分时间以教书为业,乡人评其品性:为人谨厚寡言,朴而无华,诚而无伪,临财不苟。晚年出仕,颇有政绩。他以八股文著称外,其他散文、时论、诗对亦颇多,集成为《徜徉集》。周朝勋(年),字沅馨,高州平山镇大科垌村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参加府试,考取廪生。同治三年(1864年)参加省试,考选为优贡。翌年上京应殿试,书法第一,钦定为“朝元”,当即官拜四品衔内阁中书,光绪二年(1876年)诰封三品衔,兼任直奉大夫。他的书法艺术修养和造诣很深,尤其正楷和行书,更显生动、流畅,字形饱满充实,富于意态,笔划转折弯曲能干净利落,字形清秀而有力,结构严谨,章法甚工。据说当时考试卷是一张无行、格的白纸,周朝勋之书法压全场百卷,考官用用粉绳在其卷中的字上,细心量度,字形、字行没有丝毫歪斜之处,找不出半点败笔,致使众评卷老师大为震惊,争相传阅,不肯释手。当时全国出版的字帖如《唐诗》、《宋词》、《千字文》等很多是由他所写。周朝勋生性高洁。后期钦派至浙江新安、河南镇平等县任训导和主考。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因老母亲多病辞归故里。除为乡里修学堂、祠堂之外,还亲自参加修订《高州县志》。光绪二十七年病逝。冯盎(571--646年),字明达,隋唐高州良德人(今高州市东北),冼夫人之孙,隋开皇中(590年左右)任宋康县(今阳西县)令,十年(590年)番禺俚族首领王仲宣起兵抗隋,围攻广州,冼夫人派冯盎前往救援,击败王仲宣,因功封高州刺史。仁寿二年(602年)盎请命平潮、成等五州之僚乱,授金紫光大夫、汉阳太守。大业七年(611年),追随隋炀帝征辽东,后升迁左武卫大将军。大业十四年(618年),隋朝灭亡,盎与子智戴逃返岭南,聚集各部首领,拥兵五万,守土防乱。唐武德三年(620年),盎率兵平番禺、新州高法澄、冼宝彻之乱,五年归降高祖,李渊以其所辖之地分高、罗、春、白、崖、林、振、儋八州,授盎上柱国、高州总管,封吴国公,后改越国公,封其子智戴春州刺史、智戣东合州刺史。不久,又改封盎为耿国公。贞观元年(627年),有人诬告冯盎反叛,太宗诏兵准备讨伐,魏征谏乃止,派散骑常侍韦叔谐前往安抚,盎派其子智戴入京侍帝。五年盎上京朝见。不久罗窦诸垌僚人叛乱,太宗诏盎平定之。其时,盎有奴婢万余人,辖地二千里,治理得法,民心信服,社会安定。盎有子三十人。死后,赠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汤振畿,字京山,生卒年不详,高州城南郊塘口村人。清道光乙酉(1825)举人。他中举不久代任直隶知县其间,政绩显著。他“动以天良,断以情理”,处理了十余年的叔侄构讼积案。到河间府后便着手处理积案,如赐河段十多年的田亩积案,他亲自视察河道后,用“截广补狭”的办法妥善解决,使得赐地无减,而税亩复旧。对南宫县棉花市场罢市问题,他“革其弊又减其税”,很快使棉花市场复兴.鸡泽县水旱灾害连年,民众叫苦不迭,他抵任后,实行“按田出丁,按丁授事”,并亲自临场指挥开凿排涝新河40余里,又筑堤坝,设水闸,终于根除了该县的旱涝灾害。来水县武生曹汉广窝劫害民,畏罪潜逃塞外,他释放小偷邓四诱曹到安州,连夜擒曹归案。丰泽县为东三省之要冲,常有骑马贼武魁伏劫关东镖客,他奉兵出古北口外2000余里擒治。宣庄镇水患最烈,他因地制宜修河置闸治理。振畿于直隶为官多年,他涉水步行州县体察民情,半夜起五更眠为民操劳,他俭约寡嗜,长期易装简从,不带眷属,一心为民,深受民众爱戴。杨颐(),字子异,又字蓉浦,高州市城西广潭村人。颐天资聪颖,九岁通经史,十岁能文,十六岁被学使戴熙赏识,补为生员。清道光廿一年(1841),受学使李崇阶器重,携带进京,悉心栽培。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顺天乡试中举,后回乡办团练,参理地方政务。同治四年(1866年)赴京会试,为第四十四名进士,先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因前办团练“剿匪”有功,奉旨加赏五品衔。同治五年(1868)任日讲起居注官,实录馆总校,文渊阁校理,武英殿总纂,国史馆纂修。同治十年(1871)及光绪二年(1876)两科会考均为同试官。光绪三年(1877),因前期任皇帝起居注及实录总校有功,加四品衔。光绪八年(1882)壬午甘甬乡试正考官,授詹事府左右赞喜,翰林院侍讲侍读。光绪十年(1884)八月,任顺天府丞兼学政。十一年任顺天乡试武围校射大臣。十三年正月,授大理寺少卿。十四年任江苏提督学政。十七年任光禄寺正卿,太常寺正卿。十八年任都察院左都副御史。二十二年五月,任兵部左侍郎。二十三年任兵部左侍郎兼署工部右侍郎,承修东陵风水围墙。充武乡试校射大臣,覆戡试卷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兼署工部左侍郎,估戡东陵工程,知戊戌科武会试贡举。任职期间,敢于弹劾那些徇私舞弊、贪赃枉法、骄横跋扈的大臣。对曾国荃(总督、宰相)、李鸿章(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等人不法行为,他不避权贵,向朝廷参奏,给当时封疆大臣的倒行逆施以一定的打击。在几次担任主考官中,为朝廷选录了不少人才,对国史纂修、修建北京胜迹也作出贡献,1898年,为慈禧太后佐戡东陵工程后,请假回乡修墓。翌年二月病逝家中。吕鸿基(年),字秋云,高州南郊茂岭村人,幼年在县学读经,18岁往广州湾(今湛江)学德文。不久随叔父旅沪游历,时值瘟疫流行,速归阳江,入该县基督教会主办之真光中学攻读,直至21岁毕业,成绩优异。其后在化州县城创办崇正小学及淑德女校,并在茂南之公馆、茂北之黄塘两地分设夏令馆,招收学生免费教授英语及宣传基督教义、科学新知。24岁考入岭南大学。每年暑假仍返高州设夏令馆,以教授英文,提倡科学为宗旨,开高州暑假期补习班之先河。1912年秋,岭南大学毕业后,获派为高州基督教学校总视察,兼茂名县立中学英文教席。尔后,历任高雷镇守使公署交涉委员、高雷道士督学、化县罗江税厂总办、广东省长公署实业筹备处调查员、高雷矿产查勘委员等职。1920年,邑人杨永泰任广东省长,特派吕赴美留学,入美国洛杉矶普蒙那大学研习,获博士学位,为茂名留美学生获博士学位之第一人。先后出任洛杉矶加州大学、南加州大学教授,洛杉矶万国方言学校主任,长堤市立大学和帕沙典那大学教授,先后任教40年,桃李满天下。先生对东方语言素有研究,且教授有方,故学生成绩显著,屡受校方嘉奖。杨永泰(年),1885年,出生于广东高州府茂名县,幼年父母双亡,由伯父收养。12岁对县应考,以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科学制度废除,新式学校兴起后,嗣母把他送到广州求学。在广州不仅受到西方新学的熏陶,而且还受到革命新风的洗礼。在他所求学的学校被解散后,他北上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每次考试均名列前茅,是当时该系“四杰”之一。1912年南京临时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政坛党派林立,这为杨永泰提供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机会,他投身于党派竞选政治的漩涡中,成为活跃的分子之一,先后当选为广东省议会议员、国会议员。袁世凯攫取革命果实,复辟称帝时,他投身于反袁护国的斗争行列。1917年北洋军阀头目冯国璋代总统,非法解散国会后,他又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护法失败后,他革命情绪低落,但参政热情不減,在广东担任省财政厅长、广东省长等职,并参与组织政学会,这个小派别后来发展为政学系。后来东渡日本,在那里接受新的知识、国外的经验,探讨中国建设和改良问题,草拟了不少计划、方案,还撰写了《中国民主政治》一书。后经黄郛的推荐,应允蒋介石的邀请,担任起幕僚长之职。作为蒋介石的重要阁僚,是智囊团的首席智囊。杨永泰给蒋出了很多重要的主意,所献之策对蒋的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为蒋介石“围剿”红军献策。从1931年起,蒋介石先后对江西革命根据地的红军进行三次“围剿”,均被毛泽东领导的根据地军民所粉碎。1932年,随蒋到江西行营任行营秘书长的杨永泰在蒋介石发动新的“围剿”时,向蒋献了很多计策。在政治上,教育国民党军政官员,“剿匪”不能专靠军事,还要进行“政治改革”;在思想上,向蒋介石建议发起“新生活运动”,想通过这些从政治上孤立工农红军。其次,为蒋介石削弱地方军阀势力献策。在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万里长征,国民党军队占领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后,杨永泰向蒋介石提出新的建议:借追“剿”红军之机,蒋介石入川,制服四川军阀刘湘。蒋介石采纳了杨的建议。当红军入川,川军告急时,与刘湘协议,组织督军团,使国民党势力开始深入四川,并于1935年在重庆设立行营,杨永泰以秘书长身份坐镇行营,协助刘湘处理地方事务。蒋介石为了缓和国民党内的矛盾,1934年把杨调离幕僚府,派往湖北任省主席。两年以后,在汉口被刺客枪杀。梁华盛原国民吉林省主席、东北九省保安副司令长官,1903年出生与高州泗水大翰里道坑,少年受其父海珊的民族主义及爱国思想熏陶,痛恨军阀割据,列强侵欺,高州中学肆业便投笔从戎,考取黄埔军校第一期陆军大学特一期,研习军事。毕业后,初战讨伐叛逆陈炯明时任排长,冲锋陷阵在前,作战英勇,廖仲凯前线慰劳时,何应钦团长讲话提及梁排长作战勇敢,其美名流传军中。东征时棉湖之役立大功,北伐战争,在东路军任营长、第一师四团团长。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任八十三师第二十七旅旅长,后率师北上,参加北古口、南天门诸战役,旋回南昌,1933年9月,升任第二九师师长,嗣回驻贵阳,被选调为蒋介石侍从参谋。1935年4月授陆军少将,1936年再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1937年抗战爆发后,任陆军预备第四师师长,旋编为陆军第一九零师。1939年任第十一军军长兼钱塘江南岸总指挥,赣北及浙西之役建有辉煌战功。1940年冬,调任第四战区政治部主任。1943年4月,任第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指挥腾冲、怒江诸战役,1944年兼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驻滇干部训练团教育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奉命接收东北,并升为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1946年10月,任吉林省府政府委员兼主席,1947年5月,兼任吉东兵团司令官,7月派为国民大会代表立法委员吉林省选举事务所主席委员,11月任国民政府主席东北行辕、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1948年1月任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后兼任长春绥靖公署主任,沈阳防守司令部司令。1949年任广州绥署副主任。1949年去台湾,任国策顾问,1982年退役,从事工商业,经营摩托车工厂和华胜、华运、华联三家公司。台湾广东同乡会成立当选会长后又任高雷同乡会会长。著《八十健行书》。改革开放后他常与家乡亲朋通讯,九十年代还曾回广州、北京观光,会见亲友。他于九十年代末去逝。张炎(年)是广东省吴川县樟山村人,原国民党十九路军爱国将领。出生于越南海防,民国初年随父归国,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参加孙中山领导的粤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与蔡廷锴等将领,发起组织“西南国民义勇军”,请缨北上抗日。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任十九路军六十一师副师长兼旅长,率部浴血奋战,骁勇果敢,战功显赫,成为十九路军英勇善战的名将之一。 组训团队宣传抗日打击罪恶 1938年1月,张炎就任国民党“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第十一区统率委员会主任,回广东南路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3月,张炎接任广东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 张炎在中共南路党组织的支持和推动下,积极发展抗日群众组织,先后招收进步青年组成救亡乡村工作团、战时工作队、学生军等。1939年春,张炎指令各县编建游击队,游击队被派往沿海一带布防,进行监视敌舰,查缉走私等活动。1939年7月,张炎成立特别守备区学生军,分10个中队,800余人。因学生军政治方向明确,素质较好,有人称学生军驻地高州西岸红花庙军营为“小延安”。1940年6月,张炎被迫宣布辞职,所组建的学生军彻底解散。 张炎对卖国投降的汉奸深恶痛绝,坚决予以打击。1938冬,张炎首先在高州逮捕了汉奸头子林绳武(信宜人)并予处决。各县也相继惩办了汉奸一批,有力地打击了敌伪的嚣张气焰。 活跃战时文化形式多样 张炎倡议活跃战时文化,为抗日救亡服务。1939年1月,在高州中山纪念堂开办定期时事讲座,派人员宣讲抗战形势和抗日救亡措施。4月,成立正气剧团,排演了《凤凰城》等抗战话剧,开展戏剧宣传。11月,创办《战时南路》半月刊,宣传抗战方针、方法和报道南路动态。张炎在这份刊物发表了《为实现新中国而斗争》、《降低生活,加强斗志》等文章,鼓励人民艰苦奋斗,夺取抗战最后胜利。1940年1月,在高州城开办南路文化供应合作社。由七区专署派梁锡琼主办,是合作性质,发行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等五种股票,允许股票作为现金向供应社交易,群众争相入股。这个供应社编印战时读物,展销各种进步书刊,深受群众欢迎。 指导开展妇女工作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张炎非常重视吸收妇女参加工作。1938年3月,在梅州成立第十一区妇女服务总队,指令其夫人郑坤廉为总队长,指导各县积极组织妇女服务队,以适应战时工作需要。1939年3月,妇女服务总队移至高州,总队地址设在西岸梁家大屋(现在的张炎小学),共数十人,分为生产组、宣教组、救护班等,开展生产军用毛巾、草鞋、办妇女识字班、医疗救护等活动。宣教组的同志不畏艰苦,克服重重困难,自编自导节目,经常爬山涉水随军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激发了群众的抗日热情和民族爱国精神。1939年11月,兴办保育院(第四保育院在梅?、第五保育院在茂名帅堂)、儿童团(在高州城郊观山),收容烈军属子女及沦陷区难童抚养教育。 关心人民生活救荒备战 张炎关心人民生活。1939年,高州出现粮荒,米价不断上涨,5月达到高峰,由原来每斗八角涨至一元六角以上。张炎感到形势严重,就把粮食问题作为重要政事去办,定出大米限价为每斗一元三角,动员股商富户开仓放粮,支援群众,并派了工作队、自卫队到各地富户家驻扎,监督其执行。他请示省府批准,免税进口洋米二百吨,指令茂名商会集资购运,又调运桂米一千吨到南路接济。禁止各乡商人贩运粮食越境特别是偷运出海,违者以汉奸论罪严办,派了部队分赴沿江海岸加紧查缉,杜绝外流。张炎这次救荒,得到我党大力支持。 1939年,日寇在华南各线发动局部进攻,海南、江门、肇庆相继失陷。11月15日,日寇又在钦州湾登陆,24日占领南宁。战火已逼近南路,敌机经常飞到高州轰炸,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1月,张炎就通令高州城各学校搬到农村办学,帮助各校安排校址,并拨款修建校舍,使各校迅速搬好上课。12月,鉴于时局紧张,张炎下令拆毁高州城墙,全面破坏公路,组织单车队和递步哨解决通讯联系,准备转上战时状态。 1945年1月,由于不满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张炎在中共南路党组织的支持和配合下,在吴川县樟山举行了抗日武装起义,成立“高雷人民抗日军”,攻下吴川城。国民党反动当局对此震动很大,悬赏巨款通缉他,并派重兵向起义部队进攻。张炎部队进军至廉江县灯草时,遭受了挫折。3月22日张炎在广西玉林遭受国民党顽固派杀害。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丁颖(年),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1926年他在广州东郊发现野生稻,随后论证了我国是栽培稻种的原产地之一;首先把水稻划分为籼粳两个亚种,并运用生态学观点,按籼—粳、晚—早、水—陆、粘—糯的层次对栽培品种进行分类;为生产上培育许多个优良品种,对提高产量和品质作出了贡献。晚年主持水稻生态研究,主编《中国水稻栽培学》;出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后,每年带领科技人员到各稻区实地考察,总结经验,为发展我国水稻生产和科技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是备受中国人民崇敬的农业科学家。 丁颖,字君颖号竹铭,日生于广东省高州市(原茂名县)谢鸡镇硕塘村(石塘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丁林泰深感穷人受苦的根源在于没有文化,决心借债送子上学。为此,丁颖成了丁家的第一个读书人。1906年丁颖自私塾童蒙书馆考上县城的“洋学堂”——高州中学。入学后,他参加了“新高学社”,曾不时议论时政,立志“科学救国”。中学毕业后,他怀着“要使吃不尽苦头的农民与现代科学发生联系”,向同学们表示:“诸君!当今之血性青年,当为农夫温饱尽责尽力,我决意报考农科。”他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科学习一年,便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学日本。1912年9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学习日语,1914年6月曾一度回国,后又于9月考取日本熊本第五高等学校继续学习。1919年毕业时,适逢国内掀起“五四”运动,东京留学生为声援祖国的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受到日本军警的血腥镇压,气愤之余,不思久留,加之那时家境拮据,乃决定辍学回国。先后在高州中学、高州农校任教,后来改任广东省教育厅督学。 此后,鉴于对官场贪污舞弊的厌恶,深感不深造就难以实现“科学救国”之夙愿,遂于1912年4月第三次赴日,考进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攻读农艺,成为该校第一位研修稻作学的中国留学生。1924年获学士学位,时年36岁。为了出国深造,他前后奋斗了11个春秋。 学成回国后,丁颖在广东大学农科学院(中山大学农学院前身)任教授。他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水稻灌溉和吸肥规律的研究,并对广东粮食生产问题做了很多调查,写出《改良广东稻作计划书》和《救荒方法计划书》,建议政府每年拨出1%的洋米进口税作为稻作科研经费,但这些饱含拳拳学子之心的种种考虑均为石沉大海毫无着落。面对重重困难,他决心立足现实,以“蚂蚁爬行的方式,苦干到150岁”。1927年他拿出自己的部分工资积蓄补充经费之匮乏,在茂名县公馆圩筹建了我国第一个稻作专业研究机构——南路稻作育种场。随后又用“卖青草”预售良种等办法解决经费困难,先后又增设了石牌稻作试验总场和虎门(沙田)、东江(梅县)、北江(曲江)等试验分场,旨在选育优良稻种,改进栽培技术,对发展华南粮食生产做出贡献。1938年日军侵入广州,他们的科研基地除南路场外,均遭浩劫,部分同事惨遭杀害。中山大学西迁云南,丁颖冒着生命危险抢运稻种和甘薯苗。后来学校从云南移回粤北坪石,抗战胜利后,再迁回广州。八年抗战,中山大学三易校址,颠沛流离,元气大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校方酝酿再次迁校到海南岛时,丁颖为了维护教育事业和国家财产便毅然加入了地下党领导的护校行列,反对迁校,并不顾身家安危出面保释为此而被捕的同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丁颖受到党和政府的信任、关怀和重视,被任命为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农学院院长,并当选为广东省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在当时财政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拨专款支持稻作试验场的恢复工作,这对他是莫大的鼓舞。他除了自己日以继夜地工作外,还积极团结知识分子,规劝外流港澳的科技人员和学生回来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了更多地了解和学习苏联的科学技术,他和青年教师一道参加了俄语学习班,并潜心钻研马列主义理论著作和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1956年,在他67岁时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57年丁颖出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兼华南农学院院长。1963年他以75岁高龄,亲自带队考察西北稻区,从张家口到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陕西等地。由于长途劳顿,回来后感到体力不支,日见消瘦。同志们无不为他的健康担忧,劝他就医,但他依然坚持工作。嗣后,由于组织决定,他才无可奈何带着大箱图书资料,去无锡太湖“疗养”了37天(疗养期应为3个月)。随后,瞒着大家跑到南京考察全国劳模陈永康的水稻高产试验田,接着又风尘仆仆地赶回北京,连他在上海工作的女儿想见一面也未能如愿。回京后,在尚未取得医院病检结果的情况下,又带病去山东考察稻作。当时,他病情急剧恶化,用枕头压住肝痛部位,浑身冒汗,坚持在济南做完了考察报告。之后,才从济南被护运回北京医院。经确诊为肝癌晚期,住院仅20天就与世长辞了。 丁颖除历任上述职务外,还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广东省政协第一、二、三届副主席。他曾先后代表国家赴苏联、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缅甸等国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1957年他主持有中、苏、越3国学者参加的武汉水稻科学技术会议;1964年出席了北京科学讨论会。他曾受聘为柏林民主德国农业科学院、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捷克斯洛伐克农业科学院荣誉院士。丁颖蜚声中外,有“中国稻作之父”之称。陈鉴(年)字子明,明末清初化州乐岭村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乡试中经魁,翌年赴京会试,被以触讳犯科,取消考试资格。陈鉴“博极群书”,“下笔数千言立就”,“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被誉为“岭南才子”。他富于人民性,同情困苦农民,憎恨贪官污吏,性情豁达,以诗文结交天下名士。   陈鉴以同情家乡灾民困苦,修府志中坚持正义,触怒州、府官员,明末两次入狱。清顺治二年(1645年)在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县),因同情、支持反清义军首领陈子龙,被捕入狱八年。因不容于家乡的州、府官员,离乡外出遨游全国各地,以其道德才华先后被荐举为江夏县(今武昌县)教谕、南京兵部司务、松江府华亭县知县,所在有政声。后来的《江夏县志》、《松江府志》都把陈鉴列为名宦之一。 陈鉴流落于南京、苏州、松江一带40多年,以诗文与江南诸名士交游。江南名士毛西河(毛奇龄)、尤展成、徐而庵等称他为“岭南才子陈子明先生”。在江南士林中享此盛誉,粤人少有。 陈鉴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深恶痛绝,常入木三分地揭露、戏谑、嘲讽、鞭挞这些人的丑行,弄得他们狼狈不堪。至今民间还流传很多这类传奇故事。1984年春,中国科学院在湖北召开的“全国机智人物讨论会”,陈鉴被列为“阿凡提式机智人物”。冼夫人名英(约522~602年),梁、陈、隋时人,生于高凉俚族大首领家庭。夫人幼贤明,多谋略,能行军用兵,信义著于溪洞。 梁大同初,罗州(今化州)刺史冯融闻其贤能,为其子高凉(今阳西县一带)太守冯宝聘以为妻。夫人从汉礼,归为冯家妇。 冯氏为北燕国王冯弘的后裔。北燕为北魏所灭,冯弘之子冯业率300人从海上投奔南朝宋。初居新会,宋封业为怀化侯罗州刺史。业子冯代、孙冯融继为罗州刺史。因此,冯氏落籍罗州石龙郡。冼英归为冯家妇,遂为罗州石龙郡人。 冼夫人一生致力于民族团结、融合和国家统一,推行封建政治和汉族先进文化,使岭南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发展。她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越族的著名领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巾帼英雄。 她的一生活动岭南大地,但活动的主要地区,除出生地之外,一是在高凉郡,辅佐其夫冯宝为政,为时约20年;一是在阳春郡,扶持儿子冯仆当太守,为时11年;一是在罗州石龙郡,这是她从事重大活动最多活动时间最长的地区。 陈太建二年(570年),夫人平欧阳纥之乱有功,其子冯仆被封为信都侯,迁任石龙太守,夫人被册封为中郎将、石龙郡太夫人。夫人与冯仆回驻冯家世居的罗州石龙郡,为时约30年。在这30年间,夫人在此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活动:陈、隋两朝与儿子冯仆(石龙太守)、孙子冯暄(罗州刺史)治理罗州石龙郡;陈末岭南局势动荡,她团结各族人民,安定岭南;陈亡后,她顾全统一大局,排除阻力,遣孙冯魂迎隋军进入广州,使隋朝顺利实 现国家统一;开皇十年(590年),协助平定王仲宣之乱,并陪伴隋朝专使出巡20余州,安抚各族人民,使岭南再定;开皇间,番州(广州)总管赵讷贪赃虐民,俚僚多亡叛,夫人向朝廷揭发其罪状,赵讷被处死后,夫人奉诏旨历十余州招抚亡叛,使俚僚归顺;夫人晚年,每当岁时大会,把朝廷赐物陈列于庭,教育子孙要忠于朝廷,维护国家统一。夫人这一系列重要活动,都是在回驻石龙之后进行的。 冼夫人的一生与罗州石龙郡有密切的关系:罗州石龙郡是夫人婚后的家乡,是夫人受封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的任所和驻地,是夫人长时期从事政治、军事、民族活动的中心地区。古代化州署内建立冼太夫人庙,官府拨定专款每年定期隆重祭拜,以纪念这一家乡英雄儿女、地方长官、巾帼英雄。州地冼庙处处,干百年来香火不绝,人们崇敬她、纪念她。杨一清字应宁,号邃庵,化州城人(祖籍云南安宁)。晚年居丹徒。 明景泰年间,一清父杨景任化州同知。景泰五年,(1454年)一清诞生于州署。杨景致仕后居州城。一清幼聪颖,7岁能文,以奇童蜚声四乡。11岁随父迁居巴陵,14岁乡试中解元,18岁中进士。 一清历侍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官至兵部、户部、吏部尚书,武英殿、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左柱国,太子太傅,太子太师,两次入阁预机务,后为首辅,官居一品,位极人臣。 杨一清为明朝名臣,多有建树。弘治间督理陕西马政,力矫积弊。禁止不法商人垄断茶马交易,改由官方专管茶马贸易,确保军需民用.称为善政。他巡抚陕西,选卒练兵,加强边防。在陕8年.实地考察山川形势,悉心研究边防。向朝廷奏陈边防方略,建议在延绥、宁夏、甘肃三镇设一指挥机构,总制三镇军务,沿边筑城墙、墩台,设卫所,募守军。朝廷采其议。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命一清总制三镇军务,建设边防。正德五年,安化王真反叛,一清总制军务,很快平定叛乱。在平乱中,一清劝宦官、监军张永剪除大权奸刘瑾,张永从一清计,乘献俘奏功之机,向武宗揭发刘瑾不法罪行。刘瑾因此被诛,朝野额首称庆。正德六年一清任吏部尚书,凡为刘瑾构陷者,均予以平反复职。“朝有所知,夕即登荐。”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起用一清为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故相行边,自一清始”。一清曾三次总制军务,主管三边防务,边境安定。世宗比之唐朝大将郭子仪。 嘉靖八年,因与内阁重臣张璁政见分歧,受攻讦排挤,被命致仕。翌年受诬陷,削职,一清病卒。《明史》称杨一清“博学善权变,尤晓畅边事,羽书旁午,一夕占十疏,悉中机宜。”“其才一时无两,或比之姚崇云。” 一清死后数年,世宗追复其官,赠太保,谥文襄。国人纪其功德,将他在镇江南山寺旁欣赏过,并撰文赞颂过的13棵古松,称为太傅松。化州人尊他为文襄公、景邃公,并于州署建景邃台,以志景仰。彭中英,原名彭培芳,1891年出生于化州市横岭村(今属笪桥镇)一个中农家庭。光绪戊申(1908年),17岁的彭中英考入化州高等小学。1909年在校加入了同盟会员黄伯群组织的拜兰团,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日,孙中山领导武昌起义成功后,彭中英与李中柱、赵仲栋、彭海瑞等人在化州成立统筹部,于11月14日发动了驻化州的巡防营武装起义,一举占领了知州衙门,逮捕了县知州田荣耀,组织了化县临时政府。1914年,袁世凯窃国,彭中英响应孙中山讨袁号召,与陈信村等人在化州、廉江等地组织武装队伍,率队攻打高州城,但失败了。1918年6月,彭中英考上了广东省法政学堂。   “五?四”运动后,其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1921年赴德国柏林求学时,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其后,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在法国巴黎成立,他立即转到巴黎参加勤工俭学。1924年4月由施益生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周恩来、陈延年为首的中共旅欧总支直接领导下进行活动。1925年,国内发生了“五?卅”运动,消息传到巴黎,彭中英与我国留学生中的中共党员100多人在蔡和森的领导下,举行示威活动,他们冲入中国驻法使馆,强令公使秘书签字发表通电,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彭中英等70多人因此被法国警方驱逐出境,旋即由党组织送往苏联莫斯科军政速训班学习。 北伐战争时期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党中央调彭中英回国,任广东省农民自卫军总部主任。到任后,他立即组织干部进行政治、军事训练,亲自授课,还请周恩来、陈延年等来讲课,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干部。彭中英还关心家乡化县的革命运动,曾多次给化一中寄去进步刊物,启发家乡青年走上革命道路。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大屠杀事件,广州相继发生了“四?一五”政变。彭中英随省委机关同志转移到香港,后转移到广州湾,任南路特派员和南路农民自卫军总指挥等职。他以化县为重点,建立党支部,发展党员,组织武装队伍。后来成立南路特委,彭中英任特委书记。他多次组织农军攻打县城,虽不成功,但沉重打击了反动势力。当时广东省委称化县的革命工作是“第一等的”、“非常之有希望”。1928年12月,南路特委机关因叛徒告密,大部分特委委员被捕,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彭中英因不在广州湾(今湛江市)而幸免,后被反动派悬赏通缉。从此,彭中英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漂泊到硇洲岛。然而,他的革命工作并未停下来,他秘密组织渔业工会和商会,并与化、吴、廉、遂等县隐蔽下来的同志联系,以成立国技馆为名,秘密组织革命武装。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彭中英与陈信材同去武汉找周恩来,要求去延安。党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将彭中英介绍到原十九路军抗日将领张炎任主任的“广东抗日自卫团第十一区统率委员会”任政治教官,并与陈信材、苏翰彦等人创办《南声日报》,这是南路第一张进步报纸,对宣传抗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广州沦陷后,省政府主席李汉魂委张炎为第七区行政专员。同时蔡廷锴的二十六集团游击总司令部在灵山成立,委张炎为第七区游击指挥官。张炎接到委任后即结束梅硇统率委员会,迁往高州办公,筹备成立乡村工作队,公开招考队员。彭中英积极协助张炎,在化州主考。被录取的队员集中在高州经过短期训练后,分成六队分赴所属各县开展工作。彭中英任化县队长,他带领队员深入县南、县西、县北各地,宣传抗日,发动青年、妇女参加自卫队、妇女会等,还向队员讲授马列主义,使队员“进入了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一个新的世界”(据队员庞新、彭北棠回忆)。1939年1月,乡村工作队结束,把人员并入学生队,扩大为10个中队,彭中英仍任中队长。1940年3月—4月间,学生队副中队长周崇和香港回国服务团成员文允武在茂名乡下散发朱德总司令驳斥陈诚通电而被反动乡团逮捕,国民党欲置他们两人于死地。彭中英等人千方百计营救了周、文二人。此成为轰动一时的“周文事件”。随后,国民党反动派说彭是“共产党首要分子”,对张炎施加压力,彭为顾全大局,向张炎辞职回家乡经营小果园。   1944年底,彭中英等协助张炎策划起义,并积极主张把全部起义部队交给中共统一指挥。起义失败后,彭撤退到广州湾,国民党派人来劝他“自新”,被他大斥一顿,并要来者转告主子,劝他们的主子来向彭“自新”。从大革命失败到解放战争胜利,彭中英先后被国民党悬赏通辑三次,派兵团围捕12次,由于彭中英的勇敢机智和得到群众的保护,均化险为夷,幸免于难。 抗战胜利以后   抗日战争胜利后,彭中英去香港寻找党组织,在港遇南路党组织负责人周楠。周叫他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后来由原张炎属下叶春、曾伟介绍彭正式参加民盟。此后,民盟港九支部派他到澳门组建民盟澳门分部,在澳门、中山等地,彭中英紧密配合五桂山游击队开展地下革命活动。1949年5月,为争取驻湛江的国民党62军军长张光琼部队起义,彭奉命回到粤桂边区督导处任督导员。1949年底,彭中英奉命回化县任支前司令,组织支援解放海南的具体工作。1950年任化县法院院长,后来先后任高雷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副专员、湛江市副市长、民盟湛江分部主委等职。1959年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任参事。1964年病逝。李一鸣(年),长岐镇犀湾村人。少年时代在县立第一中学读书时,便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7月入伍,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3年日本侵略军侵占雷州半岛后,积极参加中共领导的化、吴、梅、茂地区抗日武装起义的组织准备工作。1945年1月,率部在化南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先后担任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第二支队的正,副大队长,独立大队长,第四团连长兼指导员,中共化吴县工委委员兼化、吴、茂边区区委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奉命参加东江纵队,北撤山东解放区学习,先后担任华东军区司令部参谋,两广纵队教导总队干部队指导员、炮兵队队长、炮兵营营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南军区两广纵队炮兵团副参谋长,珠江军分区独立炮兵营营长,华南军区炮兵三十四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炮兵学院科研处处长,总参谋部情报部参谋,军政大学教研室副主任,军事学院研究部正师级研究员。在军事学院工作期间,曾参加《辞海》(1979年版)修订工作。李一鸣15岁便参加革命,在半个世纪的戎马生涯中,南征北战,先后参加南路抗日游击战争,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解放广东大铲岛战役。并于1952年、1954年参加抗美援朝和援越抗法战争,圆满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先后荣立战斗四等功、集体三等功各一次。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58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李一鸣一生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严于律已,一尘不染。40年代初,国民党烧毁了他家里房屋,没收了田地,母亲带领三个弟弟到处流浪。1949年10月化州解放后,母亲才带着三个弟弟回到犀湾村,居住于一间破庙里。县政府准备拨款给他母亲盖几间平房居住,李一鸣知道后,即写信给县领导婉言谢绝。1951年李一鸣结婚时,只有一张旧军被、旧床单和粗布枕头。李一鸣还十分关心家乡建设。他离职休养后,毅然抱病离开北京返化州,为化州连年亏损的玻璃制品厂(今化州建材玻璃厂)充当顾问。向县委、县政府及厂领导表明只当义务顾问,不拿钱,不安排亲友进厂。他不顾身体有病,走南闯北,帮助该厂逐一解决资金、技术设备及产品销路等难题,终于使该厂生产出我国大陆最早最好的玻璃马赛克,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实现了扭亏增盈,成为省、市先进企业。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一个人叫小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