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闻出版学校哪几所学校信息安全专业研究生好

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江苏哪几所大学有考历史专业的研究生
江苏哪几所大学有考历史专业的研究生
09-04-13 &匿名提问 发布
江苏大学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百家姓--尹 姓来源          来源于:internet   发表日期:   浏览次数:127            
           尹姓来源
           一、以邑为氏
           相传,远古帝王少昊金天氏有子名殷,担任工正官(掌管百工技巧),被封于尹城(今山西隰县东北)。后来,殷的子孙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姓尹。
           尹氏以邑(地方)得姓,出自少昊的后代。传说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少昊为黄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殷是少昊的儿子。殷因任工正之官而被封于尹城,他也因此被称为尹殷,尹氏因此得姓。古尹城在今河南省宜阳县西北、新安县东南,也有人考证说其在今山西省隰县东北,因为两地相距不远,因此,今河南西北与山西西南交界一带,是古尹氏的发源地之一。尹殷的子孙袭其职位,世代任工正,一直生活在尹这个地方。即使到了周朝,尹氏子孙世代袭为卿士,其封地仍在尹这个地方。因而,先秦时代,尹氏的主要聚居地在今河南西北、山西西南的交界区。
           上古时期,只有到了父系氏族公社的建立和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人类的历史才逐步建立。尹氏先民的活动则和这一时期的部落联盟战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奴隶社会,尹氏宗族的活动与奴隶社会紧密联系的宗法制、诸侯争霸、奴隶制思想文化息息相关;在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的战国时期,封建经济、政治的发展促进了各国的兼并战争和思想战线上的“百家争鸣”,它影响了尹氏宗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总之,由于资料的不足,先秦时期尹氏历史及其名人并不十分翔实,但它仍能曲折而较详尽地反映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
           除了少昊之子殷因任工正被封于尹城而世称尹殷之外,尹氏最早的名人要数担任帝尧之师的尹寿了。传说尹寿是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博学多才而被召为帝尧之师。尹寿任帝尧老师时,要求尧讲求仁义道德,并对尧讲授无为之道,即以无为来治理天下,实行仁政,与民休息,以实现无为而无不为。我们从帝尧即位后采取的种种仁政、无为而治的方略来看,他确实是以尹寿教授的仁义道德、无为来治理天下的。可见,作为尧师的尹寿,对当时整个社会民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外,据说尹寿还曾传道于彭祖。彭祖是舜的大臣,竭忠辅佐舜治理天下。
           夏代有记载的一位尹氏人物叫尹谐。尹谐是夏代最后一个国君夏桀的大臣。夏桀为帝期间荒淫无道,诸侯都来讨伐他。最终,他被商汤击败流亡而死。作为夏桀大臣的尹谐,也在这场混乱中被商汤杀死。
           西周时期最早见于史载的尹氏名人是尹逸。尹逸是周朝的史官,因此又名史佚。尹逸和当时的太公、周公等被合称为“四圣”。虽然关于尹逸的具体事迹史书记载甚少,但既然能与太公、周公齐名,当是西周一位起辅佐作用的贤臣。
           西周时期另一位尹氏名人是周穆王时的尹轨。尹轨是位有道之士,居住在终南山
           (今陕西秦岭山脉)。周穆王是周朝的第五代国君,好巡游征战,为政严酷,曾令人作五刑三千条。周穆王虽不是一个好君王,但为了表彰自己有仁义道德之心,他曾召见尹轨”。至于他向尹轨询向了什么样的治国方略,是否认真采纳了,由于史书未载,不得而知。
           西周时期最著名的尹氏人物就是前文曾提及的尹吉甫了。尹吉甫是周宣王时的大臣,是辅佐周宣王修文武大业、实现周朝中兴的重要人物之一。周厉王时,其残暴的统治激起了国人起义,厉王被流放于彘(今山西霍县)而死,大臣拥立太子静为王,是为周宣王。宣王即位后,任用贤臣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为辅佐,整顿朝政,使业已衰落的周王朝重又复兴。尹吉甫的主要功业是讨伐侵扰周朝的少数民族。宣王五年(前823年),猃狁(即西戎)内侵焦(禾+艹+隹+又)
           (今陕西泾阳县北,一说今山西阳城县西),进至泾水(今陕西境内)北岸,逼近周朝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周宣王令尹吉甫率军反击。尹吉甫指挥有方,兵士作战勇敢,在彭衙(今陕西澄城西北),两军交战,尹吉甫率军奋勇冲杀,大胜猃狁,一直打到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迫使猃狁向西北逃去。尹吉甫平定西北后,凯旋而归,又发兵向南攻打淮南夷。尹吉甫很快使淮南夷归顺,并向他们征收贡物。尹吉甫的赫赫战功,深受周宣王的赏识。周宣王封吉甫官名为尹,任为内史,辅佐自己。后来,宣王把钜
           (今河北南安县)赐给尹吉甫,作为封邑。尹吉甫是周宣王中兴的重要辅臣,也是尹氏得姓的先祖之一。
           二、以官得姓
           尹作为官名,主要存在于先秦时代。甲骨卜辞中有王令尹、多尹,为从事农作或做王寝之官,另外还有所谓的族尹,当为一族之长。商、周时尹常做官号,西周时,尹还可以是官吏的范称。现存最早的一部古书《尚书》和西周金文中有“百僚庶尹”、“百尹”、“诸尹”之称,意即百官、百僚。当时尹还是作册、内史之长,如铜器铭文中常见“册尹”、“内史尹”之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以尹为官者不多,现能见到的文献中尹多为较低官位的官职。如《论语·国语》称关吏、门吏为关尹和门尹。《礼记·檀弓》中有“工尹商阳”,工尹就是工官之长;《礼记·月令》提到的奄尹,是宦寺之长;《杂记》里所说的里尹,则为一里之魁首。
           尹氏以官(官名)得姓,产生于周代。尹作为官名,在商、西周时期是辅弼天子的大官,职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周宣王时一名叫兮甲的重臣,字伯吉甫,曾任师尹,以尹为氏,世称尹吉甫,尹氏因此得姓。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师尹,三公官也,以官为氏。周有尹吉甫。”这里所说的尹吉甫,即为姓兮名甲、字伯吉甫(甫一作父)的宣王重臣,尹是官名,故名尹吉甫。吉甫任太师,是周宣王时的重臣,位居三公(太师、大傅、太保)之首。“师尹”之名见于《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毛传》曰:“师,太师,周之三公也;尹,尹氏,为太师。”另外,史书记载,吉辅的儿子为尹伯奇。由以上可知,“以官为氏”的尹姓,源于西周宣王时的尹吉甫,始于吉甫之子尹伯奇。
           尹氏以官得姓,现在仍有历史碑记可资验证。汉代豫州(今河南)从事尹宙载其先辈:“出自有殷,乃迄于周,世作师尹,赫赫之盛,因以为氏。”与史书记载相吻合。因:此,我们可以确认,尹氏以官得姓为其得姓来源之一,无可置疑。
           上古时期,还有一个叫尹寿的,传说是帝尧的老师,居住在古河阳(今河南孟县);夏桀有个臣子叫尹谐,大概居住在今陕西东北(尹谐在夏商交战时被汤杀死)。周代,尹氏除了在周中央政权任职外,周之列国中亦多有尹氏:郑国(今属河南)有尹河;晋国(今属山西)有尹铎,赵筒子曾派他到晋阳(今山西太原一带);秦国(今属陕西)有尹喜,曾任函谷关令。作为南方的楚国(今湖北一带),其长官也多称尹,可能亦有尹氏分布。另据《通志·氏族略》记载:“今汾州尹吉甫墓,即其地也。”也就是说尹吉甫生前活动的地方在汾州。古汾州为今山西汾阳。从这些记载中,可知先秦时代的尹氏分布地主要在今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区。            介绍文件            尹姓迁徒史
           尹姓迁徙史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中华大地,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由于秦始皇的横征暴敛和严刑苛政,秦王朝二世而亡,只存在了15年。经过4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全国,建立起汉王朝,史称西汉。西汉王朝在公元8年被王莽篡代。公元25年,刘氏宗族刘秀击败各对手,重新统一全国,实现汉室中兴,史称东汉。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洛阳,东汉灭亡。
           秦至汉的440余年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大一统的社会环境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及交流创造了条件。这一切,又都为人口的迁徙流动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尹氏宗族人口大量增:加,人口的分布较先秦时代更为广泛,迁徙流动也十分频繁。从尹氏宗族名人的出生地、迁徙地,可以看出其大致情形。
           秦汉时期尹氏的分布地主要在北方。像汉武帝时的酷吏尹齐为东郡茌平(今属山东)人;昭宣帝时的酷吏尹翁归为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宣帝时的经学大师尹更始为汝南(今河南上蔡)人;成帝时酷吏尹赏为巨鹿杨氏(今河北宁晋)人;成帝时的御史大夫尹忠是魏郡(今河北临漳)人;东汉光武帝时的经学大家尹敏为南阳都阳(今河南方城东)人;和帝时的太尉尹睦为巩(今河南巩县)人。
           秦汉时期尹氏人物迁徙活动范围也主要在北方。这一时期,北方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中心区域,也是各种人员迁徙、流动的中心区域,其中自然不乏尹氏人物。如武帝时的酷吏尹齐出生于山东,在陕西、河南都曾长期为官;昭宣帝时的酷吏尹翁归出生地也为山东,但长期在关东为官,后又供职京师,迁徙于北方各地;成帝时的酷吏尹赏出生于河北,但主要活动地域都在长安、三辅地区;成帝时的御史大夫尹忠,生于河北,为官时一直居住京城长安,后因参与治理黄河又长驻河南、山东境内。至于那些在秦汉、两汉之际,四处征战、出生入死的尹氏豪杰,像汉高祖时的尹恢,两汉之际的尹尊,东汉光武帝时的尹绥,更是居无定所,四海为家。尹家人物频繁的迁陡活动,扩大了尹氏的地域分布,也为人员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另外,秦汉时期尹氏开始向南方发展,在西南一些地方还成为大姓。东汉初年,掸舸一带形成了四大著姓做龙、傅、尹、董,他们还为东汉统一西南地区做出过贡献。明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尹兴,主要活动于今浙江一带。桓帝时的经学大师尹珍,出生于掸舸毋敛(今贵州独山)。尹珍因感到家乡文化落后,曾到汝南学习经书,学成后回乡教授,对南方的文化发展影响至深。尹珍官至荆州(今湖北一带)太守,活跃于湖北地区。
           总之,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尹氏人口的增长和迁徙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尹氏的分布与迁徙范围日益扩大,作为一个北方大姓,其踪迹正不断向南拓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秦汉大一统社会持续了400余年后,被分裂战乱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所代替。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突出的特点是北方各政权的封建割据和南方经济的发展。三国以后,北方相继出现了许多封建割据政权,它们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展开了连年的混战,人民群众掀起的反剥削反压迫斗争,使得这一时期的社会形势更加动荡复杂。相反,南方在这一时期略显安定与和平,北方不堪战乱的各族人民纷纷南迁。北方人民的南迁,补充了南方劳动力的不足,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尹氏在全国的分布格局同秦汉时期一样,没有大的改变,仍主要遍布在北方的各地。在尹氏发展史上值得大书的是,这一时期,尹氏在今天的甘肃发展为望族。如在天水(今甘肃天水)、西州(今甘肃中部和西北部一带)等地,都分布有大量的尹氏族人,这一时期这两地尹氏名人的频出也印证了这一点。如后秦大将尹纬、南北朝的文臣武将尹冲、尹弘以及北魏的尹挺等均为天水人;后秦的大将军左史尹东是西州人。
           同秦汉时期相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尹氏的迁徙和活动范围更趋广泛。南迁的人数大大多于秦汉时期,在南方涌现许多尹氏名人。如三国时的尹默为梓潼涪(今四川绵阳东)人,南朝尹略为淮南(今安徽寿县)人。南迁的尹氏宗族同其他南迁的各族人民一道,共同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与交流,对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隋唐时期
           隋唐,特别是唐末,开创了尹氏大规模南迁的时期。尹姓是发源于我国北方的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其南迁始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南迁的步伐有所加快,隋唐特别是唐末,则是他们大举南迁的时期。唐末的藩镇割据战争主要发生于北方,南方相对稳定,南方的经济发展有逐渐赶超北方的趋势,因此,此时北方人大举南迁,尹氏宗族也夹杂其中,开始了大规模南迁的时代。这一时期南方尹氏名人迭出的事实也印证了这一迁徙趋势。
           北方各地仍是尹氏人物的主要聚居地。如初唐与徐敬业发生战斗的尹元贞及诗人尹懋,均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孝子尹思贞、道士尹情(yin)、书法家尹守贞,均为天水(今甘肃天水)人;工部尚书尹思贞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研究老庄思想的尹章为绛州乐寿(今河北献县)人,等等。这一时期北方的尹氏著名人物多出生于甘肃天水与河北河间,是与这两大尹氏郡望的形成和发展分不开的。
           南方尹氏族人持续增多。隋唐时期湖北襄阳一带已经形成尹氏在南方的一个聚居地,名人不断涌现,像尹嗣宗、尹怦父子都是襄阳人。这一时期南方其他地区的尹氏人物也不断增多,至于在南方亦官亦商的尹氏人物,则更不尽其数。
           宋元时期
           两宋是一个战乱不已,积贫积弱的时代。但她却创造了非凡的文明,像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除造纸术外,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都是在此时出现的。蒙元统治者重用汉人,在各个领域内也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在上述时代背景下,尹氏宗族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继隋唐时期尹氏宗族首次大举南迁后,此时,尹氏继续南迁,足迹几乎遍及江南各地,他们在那里生根安家,世代居住。在宋元时期长达300余年的战乱中,北方各族人民一直未中断南迁的步伐,南迁范围之广,数量之大,前所未有。据统计,宋元时期江南江北书之于史的尹氏著名人物有:儒官如尹拙,颍州汝阳(今安徽阜阳)人;尹瞻,温江(今属浙江)人;尹躬,永新
           (今江西永新)人;尹希善,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尹起莘,遂昌(今属浙江)人;尹沂,(品+山)(今属湖南)人;尹谦孙,茶陵(今湖南茶陵)人。画家如尹质,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尹可元,汉州(今四川广汉)人。词人如尹济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尹谷,谭州长沙
           (今湖南)人,等等,不胜枚举。
           北方作为尹氏的发源地,这一时期仍是尹氏宗族的主要聚居地,名人不断涌现。像尹氏三大理学家尹源、尹洙、尹(彳+瞿)代居住在洛阳;尹氏将领尹崇珂生于大名(今河北大名),尹继伦出生于开封浚仪(今属河南开封),尹宪出生于晋阳(今山西太原);画家尹白为汴(今属河南开封)人;孝子尹莘是汴梁洧川(今属河南开封)人。
           明清时期
           明清社会是我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进一步强化及其走向衰败的时期。它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距近现代社会的曙光已经不远,社会的发展进步,各种物质条件的日益成熟,为人员的流动提供了方便,促进了人员的交流与迁移。这一时期尹氏的分布,已基本遍布全国各地。
           明清时期尹氏族人继续向江南迁徙,在今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福建、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的许多市县,都有大量尹氏不断迁入、定居、繁衍。在江西省,南迁的尹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聚居地,发展成为当地的大姓、著姓,如江西永新、吉水两地,由于尹氏族人不断涌入,形成了尹氏名门望族,尹氏名人不断涌现。在这两地的许多村庄里,尹氏人口占绝大多数,至今,这里的许多村庄仍以“尹”命名。
           在北方,河北、甘肃两地的尹氏宗族人口相对较集中,特别是在天水、河间的两大郡望里,尹氏始终是当地大姓望族,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杨  义于胡部下随大军从明帝都应天府(南京)出发,参与首将忽都沙攻打高黎贡山寨,获马二匹,解官到三十一年,平定蛮干寨,获首级一颗, 解官蒙赏钞三十锭,又复攻潞江景罕寨,杀败贼众,将腾冲土人起送云南,住种功劳无比,战功显赫,威震八方,受到朝廷尝试,钦封:正千户。千户所设正千户一人,正五品副千户二人,从五品,镇抚二人,从六品其属,吏目一人。千户所统辖十百户,百户领总旗二,总旗领小旗五,小旗领军十。千户所一千一百二十人。管军千户指挥到建交二年, 蒙赏钞七十贯,又念其骁勇善战,战功显赫,功劳无比,发回复业开设守御千戸所衙门,派留云南镇守疆土,永乐四年, 跟随指挥李升功打干崖、平定云南,驻留云南,逐落业于腾越(现腾冲)。洪武十五年(1382年)从此定居腾越,生儿育女,世居云南。于永乐十七年十月(一四一五)病故(任职十九年)!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迅速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行政区划建制几度变迁。唐久视元年(700年)置武荣州,州治设今市区。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此后,先后设有郡、州、路、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行政督察区、专区、地区,1986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史前   泉州开拓甚早。在晋江流域的各县,都有大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闽越族“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使用石制工具,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纺织、陶器制作等技术。  前秦   夏、商两代,今泉州地理区划属扬州。   西周时,为七闽地。出现关于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居住在这里的闽越人擅长造舟航海,“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前后,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闽中,或为王,或为君,并服于楚,泉地属之。   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为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   汉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都东冶。泉地属闽越国。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闽越国不断举兵侵百越,汉兴师问罪,废除闽越王封号,并先后封两王(越繇王与东越王)以共领前闽越国地。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东越王因叛被杀,汉改封越繇王为东成侯,并命军吏徙闽越民于江、淮间。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逐渐繁衍,设立冶县,隶属会稽郡。泉地属冶县。后又改属会稽南部都尉的侯官县。   三国   吴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 辖今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及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厦门市、莆田市,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区。今德化县属侯官县。   两晋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属晋安郡;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部分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后改南安江为晋江。   南北朝   梁·天监间(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三县:晋安、龙溪、兰水;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市丰州镇)。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南安郡初隶江州,普通六年(525年)改隶东扬州。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仍隶东扬州。   陈·光大二年(568年):于晋安郡置丰州(治所设在闽县,今福州市区),南安郡属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所辖。   隋   开皇九年(589年): 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 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于是,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改属闽州。   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今泉州市地除德化因侯官县废归属闽县外,均属南安县。   唐   太宗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据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武德五年(622年),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并分南安地复置莆田县,属丰州。 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   贞观元年(627年),丰州撤消,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   久视元年(700年),又于今泉州市鲤城区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 在北隅依云榭筑衙,并建六曹都堂署及参军厅,衙前辟南大街为市。不久开始在治地建城,是为唐城。   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始。今后凡称“泉州”,即指今之泉州。 莆田、清源二县属泉州所辖。   开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冯仁智以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至此,泉州领有五县。   开元间(713~741年),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晋江五县,37054户,约24.95万人。   天宝元年(742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属岭南道,领南安、莆田、仙游(因郡、县同名,清源县改为仙游县)、晋江四县,时为中州。   天宝间(742~755年),清源郡有23806户,160295人。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复为泉州。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福州都督府升节度使,泉州等六州属之。   大历六年(771年),罢节度使,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泉州仍属之。   贞元八年(792年),泉州刺史席相重修北楼。翌年欧阳詹作《北楼记》。   贞元十九年(803年)、长庆二年(822年)、咸通五年(864年),先后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今同安县)、桃林场(今永春县)、小溪场(今安溪县)。   贞元二十年(804年)七月,因福建观察使柳冕所奏,在泉州设万安监。浯洲岛(今金门)设牧马区属之。有陈渊率十二姓氏前往牧马,耕稼渔盐开始兴起,人口日益蕃衍。   贞元间(785~804年),析永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今德化)。   元和年间(806~820年),泉州有35571户,238400人,由中州升为上州。   大和年间(827~835年),泉州刺史赵棨增开泉州仁风门、素景东西两门,合四门,北城墙建有立候楼;又辟东街、西街通东西两门。   大中十一年(857年),设嘉禾里(今厦门),属泉州。   光启二年,王潮为泉州刺史,任内兴筑泉州子城,周三里又百六十步,辟东行春门、西肃清门、南崇阳门、北泉山门。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迅速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行政区划建制几度变迁。唐久视元年(700年)置武荣州,州治设今市区。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此后,先后设有郡、州、路、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行政督察区、专区、地区,1986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史前
 泉州开拓甚早。在晋江流域的各县,都有大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闽越族“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使用石制工具,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纺织、陶器制作等技术。
 前秦
 夏、商两代,今泉州地理区划属扬州。
 西周时,为七闽地。出现关于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居住在这里的闽越人擅长造舟航海,“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前后,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闽中,或为王,或为君,并服于楚,泉地属之。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为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都东冶。泉地属闽越国。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闽越国不断举兵侵百越,汉兴师问罪,废除闽越王封号,并先后封两王(越繇王与东越王)以共领前闽越国地。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东越王因叛被杀,汉改封越繇王为东成侯,并命军吏徙闽越民于江、淮间。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逐渐繁衍,设立冶县,隶属会稽郡。泉地属冶县。后又改属会稽南部都尉的侯官县。
 三国
 吴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 辖今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及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厦门市、莆田市,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区。今德化县属侯官县。
 两晋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属晋安郡;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部分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后改南安江为晋 江。
 南北朝
 梁·天监间(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三县:晋安、龙溪、兰水;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市丰州镇)。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南安郡初隶江州,普通六年(525年)改隶东扬州。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仍隶东扬州。
 陈·光大二年(568年):于晋安郡置丰州(治所设在闽县,今福州市区),南安郡属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所辖。
 开皇九年(589年): 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 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于是,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改属闽州。
 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今泉州市地除德化因侯官县废归属闽县外,均属南安县。
 太宗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据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武德五年(622年),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并分南安地复置莆田县,属丰州。 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
 贞观元年(627年),丰州撤消,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
 久视元年(700年),又于今泉州市鲤城区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 在北隅依云榭筑衙,并建六曹都堂署及参军厅,衙前辟南大街为市。不久开始在治地建城,是为唐城。
 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始。今后凡称“泉州”,即指今之泉州。 莆田、清源二县属泉州所辖。
 开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冯仁智以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至此,泉州领有五县。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泉州城周二十里,开南北两门,北曰泉山,南曰镇南。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别驾赵颐贞开凿沟渠通舟楫于泉州城下。
 开元间(713~741年),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晋江五县,37054户,约24.95万人。
 天宝元年(742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属岭南道,领南安、莆田、仙游(因郡、县同名,清源县改为仙游县)、晋江四县,时为中州。
 天宝间(742~755年),清源郡有23806户,160295人。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复为泉州。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福州都督府升节度使,泉州等六州属之。
 大历六年(771年),罢节度使,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泉州仍属之。
 贞元八年(792年),泉州刺史席相重修北楼。翌年欧阳詹作《北楼记》。
 贞元十九年(803年)、长庆二年(822年)、咸通五年(864年),先后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今同安县)、桃林场(今永春县)、小溪场(今安溪县)。
 贞元二十年(804年)七月,因福建观察使柳冕所奏,在泉州设万安监。浯洲岛(今金门)设牧马区属之。有陈渊率十二姓氏前往牧马,耕稼渔盐开始兴起,人口日益蕃衍。
 贞元间(785~804年),析永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今德化)。
 元和年间(806~820年),泉州有35571户,238400人,由中州升为上州。
 大和年间(827~835年),泉州刺史赵棨增开泉州仁风门、素景东西两门,合四门,北城墙建有立候楼;又辟东街、西街通东西两门。
大中十一年(857年),设嘉禾里(今厦门),属泉州。
 光启二年,王潮为泉州刺史,任内兴筑泉州子城,周三里又百六十步,辟东行春门、西肃清门、南崇阳门、北泉山门。
 五代
 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封为闽王。王审知死后,其长子王延翰继位,自称“大闽国”。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兄篡位称帝,国号大闽,泉州归之。升归德场为德化县,升桃林场为桃源县(今永春),大同场升为同安县,属泉州。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桃源县改称永春县。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至此,泉州计领六县。
 后晋天福八年(943年),富沙王延政称帝于建州,国号大殷。开运元年(944年)年底,泉州改隶大殷。
 开运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国号闽,泉州隶之;八月,闽主降南唐;九月,泉州归属南唐。南唐封留从效为晋江王。后汉乾佑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兼领南州(即漳州)。同年,德化划归清源军,增领原属尤溪的常平、进城二乡。留氏卒后,继由清源军统军使陈洪进割据。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场为清溪县(今安溪)。
 北宋
 宋代的地方政权建置。基本上承袭唐朝与五代之州、县制。宋时的军、州、府实为同级行政机构,州、县以上的路,相当唐朝的道。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渡后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42县。
 乾德二年(964年),清源军改名平海军,名义上归两浙西南路。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宋复灭吴越,平海军改为泉州。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顺归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纳入宋朝版图。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划莆田县百丈镇(今莆田大洋、新县、庄边、白沙乡)和仙游县游洋镇(今仙游游洋、石苍、钟山、象溪乡)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县)、福清边境的一部分地区,另置兴化县,县治设在古邑(今仙游游洋)。同年,建太平军,又改为兴化军,直属两浙西南路,辖莆田、仙游和兴化三县,军治亦设于兴化县治所在地。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划德化县九座山区(今仙游县凤山、西苑乡)归仙游县辖。长泰县析归漳州。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晋江县东北部16里置惠安县。至此,泉州领七县:南安、晋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独设福建路。
 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隶福建路。
 熙宁初(年):四县同巡检寨设置于永宁里石湖村,专管晋江、南安、惠安、同安陆路地方事务,额管125人。
 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泉州升为望郡。
 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县改称安溪县。至此,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
 据史书记载:宋代澎湖已正式划归泉州,隶属晋江县管辖。
 南宋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并归转运使。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五月,复置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二月,南外宗正司由镇江迁置泉州。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晋江县安海东西两市商人因争夺码头发生械斗,榷税官难以控制。朝廷差官临监,始置石井镇。朱松(朱熹之父)为首任镇官。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福建提举茶盐官兼领福建市舶司。十月,移司泉州。
 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间,派水军长期驻守,并编管台湾户籍。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毗舍耶人再犯晋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称永宁寨),驻扎水军60名,以为防御。嘉定年间,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驻水军50名,并于永宁石湖新造军房50所,额定兵员325人。
 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泉州城南置宝林寨,城东置法石寨,分兵守卫。
 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三月,宋廷命福建提点刑狱陈公亮、漳州知州朱熹一同措置漳、泉、汀三州经界。因遭权贵豪强反对,无法实行。
 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在晋江县围头澳置宝盖寨,由宝林移120名士兵来此守卫,节制建平、清石诸屯,加强海防。
 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知州真德秀在崇武重建营房62间,驻兵310名,加强海防。
 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十一月,诏左翼军受泉州节制。
 嘉定末年,泉州置平户隘(后改称石门隘)于德化东西团,以左翼军百人更番屯戍。
 淳佑间(公元年),泉州户口增至255758户、1329940人,为历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为望州。
 景炎二年(1277年):改兴化军为兴安州。年底,兴安州即为元军所陷。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 元廷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兼领行征南元帅府事。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 ,元廷在泉州设置市舶提举司。
 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图。元朝统一中国后,施行行省制度。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作为地方政权机构,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领南安、晋江、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惠安七县及南、北二录事司(以领在城之民);翌年,南北二录事司合而为一。
 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惠安在玉埕设置盐管勾司,管理全县盐务。
 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五月,福建行省并入泉州行省。七月,徙泉州行省于隆兴(今南昌)。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十月前,又设立泉州行省,至元二十年三月并入福建行省。十月,在泉州置蒙古提举学校官2名。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廷令各路府、州、县设儒学教授、学正、教谕。泉州路总管府儒学设教授、学正、学录各1员,训导6员;县学设教谕1员、训导2员。
 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二月,再设泉州行省。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并入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九年复设福建行省。
 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泉州市舶司并入盐运司,在泉州设置福建盐课市舶都转运司。
 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十二月,复置泉州市舶提举司.
 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四月,在泉州设镇抚司、海船千户所。
 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泉州路始设阴阳学,依儒学、医学之例,路设教授、学正各1人,县设训术1人,教授天文、历算、周易、数学。
 至元二十七年前后,开始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泉州路同安县。当时澎湖列岛有居民1600余人,贸易至者岁常数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称。
 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为图琉求(今台湾),改福建行省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遂徙治泉州,辖诸州。大德三年二月罢,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帅府,移治福州。
 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改泉州路总管府为泉宁府。
 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复为泉州路,隶属江浙行省。
 皇庆二年(1313年),兴化县治由游洋迁至汀溪(今莆田新县)。民间称前者为旧县(今仙游古邑),后者为新县。
 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泉州设都转运盐分司,直属户部,专掌场灶榷办盐货及批验盐商引目等事。
 至治年间(年),福建境内设八个路,均归江浙行中书省管辖。兴化路下领莆田、仙游、兴化三县。
 至正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为福建设省的开始。
 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立福建行中书省,泉州路隶之。
 至正十八年(1358年),设立泉州分省。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 十二月,吴王朱元璋命左御使大夫汤和、中书平章廖永忠率领舟师2万人从明州(今浙江宁波)航海攻克福州。汤和遣元降官原福建行省参政袁仁招谕兴化、漳、泉诸路。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明”。二月,泉州路降于明。泉州置卫指挥使司,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隶福建都指挥使司。这是明朝在泉州设置的第一批海防军卫所。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福建全省八路先后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改泉州路为泉州府,隶福建行中书省;罢录事司。泉州府仍领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县。
 洪武三年(1370年) ,明廷在泉州设立福建市舶司,管理对琉球(今台湾)的贸易。
 洪武七年(1374年) 正月,罢福建(泉州)市舶司,严海禁以防倭寇。泉州官方海外通商贸易基本停止。
 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行中书省机构,各省分别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等“三司”,以掌行政、司法、军政大权,并直属中央。布政使司下领府、州、县。改福建行中书省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隶之。
 洪武十七年(1384年), 明廷实行防倭封海,废澎湖巡检司。
 洪武二十年(1387年) 明廷命江夏侯周德兴到福建沿海福、兴、漳、泉四府经略海防。改永宁寨为永宁卫,于浯洲置金门守御千户所,另筑峰上、田浦、官澳、陈坑、烈屿、祥芝等处巡检司,屯兵驻守,以备倭寇。祥芝巡检司并造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寓铺六,有南北二门。始筑厦门城。至洪武三十一年,在泉州沿海先后增设:永宁卫,福全、崇武、中左、金门、高浦5个守御千户所,巡检司45个,筑卫所司城16座,以加强海防。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引言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是国内公认的三大期刊全文数据库[1]。三大数据库之间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从检索形式上,三大全文数据库都支持初级检索、高级检索、专业检索,都支持复杂的逻辑表达式的提问,都支持跨库检索,支持链接导航。但它们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如清华同方支持真正的全文检索,而其他两家目前还不能做到这一点。      目前,讨论全文数据库使用技巧及存在问题的文章非常多,但对全文数据库检索技术的实现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探讨还很少。本文作者既进行过常规的手工操作,也写过进行自动下载的下载程序。通过对数据库的不断测试,特别是通过某些特殊的、有针对性的系列检索,判断出系统所使用的一些基本的检索技术。进而在对这些技术探讨的基础上,分析并预测了这三大全文数据库商的竞争优势及未来的发展方向。2. 通过针对性的检索实例来分析检索技术的实现 目前,信息检索大都致力于对主题检索的支持,却忽略了利用特征与结构的检索。向量分词检索在索引空间、检索效率等方面优于字符匹配型,但检索质量并不总是高于字符匹配。例如,想查找某一期刊连载的文章。这种检索需求不是主题相关的,而是从特征入手。通常,连载的文章标题后有(上)、(下)或(一)、(二)或(I)、(II)、(III)等字样。我们于日分别对清华同方、重庆维普、万方数据的期刊全文数据库在标题检索里精确匹配“(上)”,检索结果分别为9222,61条。查看结果后发现,清华同方和重庆维普都滤掉了括号,不支持括号作为检索条件,而只有万方实现了用户的检索目的。这就说明前两者是基于关键词的索引,而万方数据并没有使用关键词索引,而是使用单字符索引。期刊连载文章检索如图1所示。图1  期刊连载文章检索结果图在另一个机构检索实例中,对于重庆维普:以“机构=北大*核心期刊*年=”进行检索,得到23,839条检索结果,结果中主要包括西北大学、东北大学、河北大学、湖北大学等,如图2所示,说明重庆维普的机构检索是字符匹配。而从清华同方的数据库中限定年期间的核心期刊,选择模糊匹配得到了33,027条结果,而精确匹配则只有7条。在通过精确匹配所得到的7条检索结果中,作者单位都是直接写的“北大”,事实上这是一种不规范的写法。也就是说如果这几名作者使用规范的机构名称的话,使用清华同方精确匹配的检索结果将为零条。而在万方期刊论文库以“期刊机构=北大”作为检索条件,得到43073条检索结果,说明它也是使用字符匹配。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数据库使用同义词,能够让用户输入“北大”,也能把“北京大学”检索出来。万方数据与重庆维普的机构检索都没有采用分词,直接使用的单字符索引或like检索,如果采用分词的话,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清华同方的模糊匹配结果很多,精确匹配结果却很少,说明模糊匹配采用的是全字符索引或like检索,而精确匹配却是分词后的索引。图2  作者机构为“北大”的检索结果在第三个检索实例中,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进行检索,检索范围是年的全部数据,检索条件为在篇名中精确检索“图书”,得到21,630条检索结果,而把检索词换成“图书馆”后,检索结果却变成了95,636条。“图书馆”包含“图书”字样,按常规思维,“图书馆”的检索结果应该比“图书”的检索结果要少;可事实上检索词变长了,检索结果却多了。这说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篇名检索采取的不是全字符切分,检索时采取的不是单字索引,而是向量切分,可能是正向最大向量切分。如果进一步把检索词拉长,变成“数字图书馆”,检索结果又变成了4885条,也就是说检索词变长了,检索结果却又变少了。“图书馆”肯定包含“图书”,“数字图书馆”肯定包含“图书馆”,同样的现象,却有不同的结果。为了进一步验证,把检索词换成“数据”,检索结果变成75,792条,而改成“元数据”,检索结果又变成了958条,检索词长了,检索结果却变少了,由此断定该数据库采取的不是正向最大向量切分,而是逆向最小向量切分或逆向最大向量切分。因为如果采取的是正向最小向量的话,“图书馆”的检索结果就不会比“图书”的检索结果多。事实上,根据汉语中心语靠后的特点,逆向切分比正向切分的准确率要高得多。而万方数据与重庆维普都是遵循词条变长、结果一定会少的原则,因此可以断定是全字符索引。实验过程与数据如表1所示。表1  期刊全文数据库标题检索索引方式实验数据(检索日期:) 清华同方 万方数据 重庆维普 图书馆员 85 图书馆
83846 图书
98927 数据
100714 元数据 958 881 1084 DC元数据 48 45 49
     为了进一步验证索引的方式,采用二次检索来比较结果的变化。用标题检索“数据”得到75792条检索结果,从结果中标题检索“元数据”得到958条,说明“元数据”也作了索引,在75792条的结果中标题检索“元”得到1207条,说明“元”也做了索引,也就是对元数据这个词做了三个索引:元、数据、元数据。用“图书馆员”进行标题检索得到3234条检索结果,在结果中再检索“图书”,只有9条,这9条记录的标题中既含“图书馆员”,又含“图书”(独立于图书馆员);在结果中检索“馆员”,只有21条,情况与图书一样;而在3,234条结果中检索“图书馆”,得到3,234条;检索“员”也是3234条,说明系统把“图书馆员”切分成“图书馆/ 员/”而不是“图书/ 馆员/”。而在图书馆的95634条结果中二次检索“图书”,得到1425条,说明没有把“图书馆”切分成“图书/ 馆/”。为了进一步的验证,采用更长的词条进行测试,把检索词换成“网络信息计量学”,得到31条检索结果,二次检索结果如表2所示。表2的结果说明“网络信息计量学”被切分成了“网络/ 信息/ 计量学/”。如果采用最大向量切分,则不能切分出“网络/ 信息/”,如果采用正向最小向量应该能切出“计量”。计量学与图书馆一样,却与元数据不一样,把“元数据”切成“元/ 数据/”,却不把“图书馆”切成“图书/ 馆/”,说明肯定是逆向向量切分,而且是二次嵌套切分。此外,结果还证明系统没有使用MMC(基于上下文的最大向量匹配)进行切分。表2  期刊全文数据库标题检索二次检索过程 检索词   检索结果 1 网络信息计量学 初次检索 31 2 网络 1的结果中检索 31 3 信息 1的结果中检索 31 4 网络信息 1的结果中检索 31 5 计量 1的结果中检索 1 6 计量学 1的结果中检索 31 7 网络信息计量 1的结果中检索 2 8 信息计量学 1的结果中检索 31 3.从文献服务走向知识服务从文献服务走向知识服务的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实现什么样的知识服务、如何实现真正的知识服务才是未来图书情报机构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中国学术期刊网()改名为中国知网,由提供学术文献服务向提供知识服务进军,以引文链接、学术定义、学术趋势等新功能为起点,以回答学术问题、打破以篇为单位的知识组织方式,提供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链接为目标,旨在实现真正的以知识点为处理单元的知识服务,也就是从物理层次的文献单元向认知识层次的知识单元转换。除了学术定义外,它还会抽取历史发展、分类、特点、方法、关键技术、国内研究进展、国外研究进展、应用前景、实验数据、实验结果等诸多内容。即按照写作的结构把文章所有内容进行模块化抽取。万方数据于2006年推出了知识链接门户,通过作者、分类号、关键词字段等提供文献之间的链接。重庆维普也推出了知识频道。数据库商纷纷使用知识概念为知识服务造势,可以从服务观念和目标定位上进行强化,但要实现真正的知识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现这一转变的根本是人才,所以通过三大数据库商对人才特别是研发工程师的需求也能看出他们的研发重点和相应进展。通过招聘信息也可以发现他们的研究计划。例如,清华同方进一步强化cnki文献搜索产品(论文、图书等)、知识元搜索产品(定义、数值、中英文等)和各种垂直搜索产品的数据采集加工、整合更新和系统开发,重点解决文本挖掘(分类、聚类、摘要、结构化信息提取)、中文信息处理(如分词与词性标注、命名实体识别、信息抽取系统、问答系统等)、知识系统等问题[1]。万方数据招聘研发工程师的要求是跟踪信息技术发展,在信息检索、文本挖掘等相关研发领域开展研发工作[2]。而重庆维普的网站上没有发布招聘研发工程师的信息。从公司招聘的研发工程师的描述也可以看出研发深度的不同。在不涉及商业秘密的情况下,研究专业方向越具体,研究内容越深入,公司的研发力量就越强,推出的产品价值也就越高。因此,从招聘信息中可以推断出,目前清华同方的技术研发似乎强于万方数据,而万方数据又强于重庆维普。事实上,通过他们所推出的增值服务,也就是新功能也可以验证这一关系,例如清华同方的知识链接(引文分析)的推出早于万方数据的知识链接,而这只是结构化关系数据的一个应用。近期清华同方又推出了学术定义、图表搜索、搜索趋势等,这些服务已经开始对文本特别是正文内容进行分析,充分利用了信息抽取技术。计量分析自动化已经实现了数值的统计计算,尽管还没有实现计量分析报告的自动生成,但以目前的势头来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实现的。从清华同方招聘研发工程师的任务和要求来看,不是关注传统的信息检索技术,而是要解决文本挖掘、信息抽取等问题,以实现自动分类与聚类、自动摘要以及问答系统等目标。但招聘信息的描述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结构化信息抽取与命名实体识别都是信息抽取系统的内容,是一种包含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4.全文数据库的三大核心竞争力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历史数据的回溯;当前的数据质量;未来的增值服务,即数据的深加工程度。      对于历史数据的回溯建库问题:目前中国知网走在前列,很多期刊已经回溯至创刊号。历史数据除了扫描全文外,重点是关键词的提取与摘要的自动生成以及自动分类(或归类),因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很多期刊的文章都没有关键词,更不用说摘要了。      当前的数据质量:主要反映在数字化程度的比例。就是从编辑部那儿得到多少篇电子版的文章,而不是利用纸版进行扫描。因为只有用纯电子版,才有可能提供真正的全文检索,如果不能对正文字段进行检索,那检索只能称之为假全文检索,因为没有比正文字段更能反映文章内容的了。如果没有电子版的数据,增值服务也就无从谈起。这些增值服务除了提供更好的检索服务外(如中英文摘要语料对齐后的双语检索),还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的应用:(1)提供文献计量自动分析的查询,如清华同方已推出的“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评价统计分析系统”。(2)提供学术调研报告的自动生成,在文献计量自动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某领域进展情况进行评述。学术调研评价可以指导论文的选题和前期调研,特别有利于论文选题、项目评审等工作。(3)可以从句子级提供文献自动审稿辅助功能,以及参考文献自动标注功能。(4)提供更小粒度的检索,支持句子检索、真正的图片检索(首先是流程图、系统结构图、数据表等的检索,以后会支持图像检索,从颜色、纹理、形状等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大量使用信息抽取技术,提供列表式搜索。(5)支持学术问答,支持观点型搜索、流派型搜索,能够提供学者谱系图,利用学位论文的致谢提供导师自动评价系统。(6)提供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链接,实现真正的知识服务。正如由过去买本整刊进行阅读到现在只看某篇文章,将来可能实现只看某篇文章的某一部分。5.增值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文献计量自动分析系统,可以统计分析任意一个学科、专业或方向的核心作者,主要研究机构,地域分布,关键词、标题、文摘及分类号的关系,提供研究热点及趋势等统计分析,以Top N、统计图表等形式提供给用户,并用文献计量的定律来进行验证。而现在的计量分析方面文章大都是由人来写的,而且主要分布在图书情报领域。其实自然科学领域也非常需要他们本学科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如果能有这样的一个自动统计分析系统,会为科研人员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为研究工作提供极大方便(关于计量分析的技术实现请参阅文献[3][4])。当前,信息爆炸与信息泛滥的问题日益突出,解决的根本方法是,使很多创新性很低的文章没有发表的可能。为此,编辑部会使用“学术抄袭与科学引用自动判定系统”辅助审稿,从而在源头上利用技术手段解决学术抄袭的腐败问题,而这种系统可以由全文数据库商联合提供。这类句子级分析匹配系统既可以对学术抄袭与科学引用进行自动判定,同时也可以帮助作者进行参考文献的自动标注。在撰写学术论文时,参考文献的查阅按时间分为三种类型:预先查阅型、边写边查型、文后补查型。预先查阅型是指论文写作之前首先查阅所有相关情况,这种检索大都是主题相关性检索。边写边查型是指项目研究过程中或论文写作中需要参考文献的支撑,往往表现在某个问题的求解上,属于问题型查阅,此阶段的查询已不仅是主题相关,更关键的是知识相关。文后补查型是指文章已基本写好,但有些地方尚未标引,明确需要哪一篇文章,此时的查阅非常专业,有明确的主题、观点、写作结构、写作类型。句子匹配分析系统的难点主要表现在:异构数据的获取;历史数据的回溯建库;跨语言之间的判定。现在的数据库商以篇为单位提供数据,未来的数据库商不仅能提供句子级的搜索与分析,还能提供以知识点为单位的搜索与分析。将来的系统还将会提供学习型搜索和观点型搜索。(1)学习型搜索相当于文献自动综述。对于现在的检索而言,如果用户不打开检索结果的全文进行阅读就很难判断哪些文章是需要的,哪些文章是不需要的,而看过的文章又有许多重复的内容。如果能够让计算机进行滤重与知识重组来完成这一工作,那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查“知识管理”,现在的系统会返回上千篇文献,阅读上千篇文献的全文是很不经济的。未来的搜索将可以实现知识的重组,把这上千篇文献组织成一篇,相当于以百科全书的形式来进行组织关于知识管理的所有知识点。用户只需要看“书”中感兴趣的部分就可以了。(2)观点型搜索是指根据某观点进行搜索,以自然语言形式输入查询,搜索含有某个观点的文章,或者关于某个知识点的所有观点。例如,要查询所有涉及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关系的文章,未来的检索结果将不再是一篇一篇的文章,而是一个列表。列表会显示几种不同的观点,如,“数据挖掘是知识发现的一个步骤”,有x篇文章;“数据挖掘也就是知识发现,是同一个概念”,有y篇文章;“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有z篇文章。这样一来,我们查到的不是成百上千篇关于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关系的所有文章,而是三种观点,也就是三条记录,以及每一种观点的支持人数。当我们想详细了解某一种观点时,就点击相应记录,系统会显示关于这种观点有哪些种论述方式,分别是如何来论述的,也就是真正的知识链。这是解决信息泛滥与知识贫乏的关键途径。[5]6.结论清华同方率先实现了真正的全文搜索,并推出了参考文献与引用文献相关的文献链接,今年又推出了一系列的学术服务,这也是CNKI的价格较高同时市场占有率也很高的原因之一。因此,数字化程度与数据深加工程度将是数据商的核心竞争力。同行的数据库商竞争除数据量质外还有:在范围上体现为对历史数据的回溯程度——对历史数据回归的越多,数据就越有竞争力;在深度上将反映在对数据的深加工程度上,对数据加工的越深越细,将会越有竞争力。未来针对全文数据库的应用系统可能会很多,新功能的名字也可能有很多不同,但整体上会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分析粒度越来越小(句子分析是重点和核心)、分析数量越来越大(大规模异构数据综合分析)、分析范围越来越广(正文内容分析成为重点)、分析程度越来越深(不再以词为重点、会支持结构检索、语用检索等)。新浪的“爱问”,百度的“知道”除搜索外还没有使用更多的文本分析技术,网民所提问题完全依靠人来回答。对于用户来讲,这是一个不错的QA,而对于新浪和百度来讲,他们获取这些知识才是其真正目的。Google花大力气买书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动力又何在?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正所谓“得资源者得天下”。三大全文数据库商拥有如此丰富而权威的资源,在这些文献中蕴含着大量的专家知识,如果能把这些知识都抽取出来,就可以进行学术的自动问答了。自动问答、信息抽取、列表式搜索、观点型搜索等都是一些新的趋势,但是搜索要取得突破性进展,知识获取无疑是关键。未来的IT用户所强调的不是拥有技术,而是拥有可以用的知识。试想IBM的deepblue超级计算机如果仅仅有个好的剪枝算法,没有机用的棋谱,它怎么可能战胜国际象棋大师呢?发挥计算机的速度优势主要依靠算法,发挥计算机的存储优势主要依靠知识库。知识库从使用对象上分为人用知识库与机用知识库。能建好人用知识库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果这样的知识库(如CYC)同时还能为计算机所用,那么许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拥有这样的知识库必将引领未来的IT,必将印证“得资源者得天下”的道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苏省新闻出版学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