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工挖掘机各类产品年产量为多少

2009《中国工程机械资讯大全》光盘版
解放六十年来的中国装载机
作者:刘良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今年整整走过了六十个年头,中国装载机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一大装载机生产大国,对中国、对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奇迹。在这六十年中,中国装载机产品、市场、企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就这些变化及未来的发展展望作一简单论述。
&&&&1、解放六十年来中国装载机市场总体变化情况
&&&&解放不久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太原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装载机。随后在上海、成都等均有装载机诞生,并已有少量投放市场。但均因这些产品结构陈旧,效率低,故障率高,生产时间不长,都先后被淘汰了。这些都是中国装载机行业形成与发展的前奏曲,为行业的形成与发展作了预演,功不可灭。
&&&&1966年分别在当时的厦门工程机械厂(现在的&厦工&)及柳州工程机械厂(现在的&柳工&)试制成了Z435装载机,从此,拉开了中国装载机行业形成与发展的序幕。表1是中国装载机行业从1966年起步到2008年共43年的整个发展历程的市场产销量情况,图1是这43年产销量的发展变化走势(表1及图1见下一页)。从表1及图1看,这43年中大致可分为形成()、发展与快速发展()、调整发展()及突飞猛进地超高速发展(2001~目前)四大重要发展阶段。下面是这四大重要发展阶段中国装载机行业市场总的情况。
&&&&1.1、中国装载机行业形成阶段的市场情况
&&&&这阶段,从年共12年时间,为中国装载机行业的起步阶段。这阶段的主导产品为柳工、厦工试制成功的中国第1台经过国家鉴定的、批量投放市场的轮式装载机产品Z435和柳工试制成功奠定中国装载机行业基础的、中国第1台饺接式轮式装载机Z450(后来的ZL50)。到这阶段的后期,除Z435与Z450这两大主机产品外,其它装载机产品基本上都停止了生产。从图1看,这阶段几乎是贴近&零线&的一条平行线,产销量不大,12年总共产销量为4227台,年产销量均未超过1000台。这阶段年产销量最多的1977年也只有991台。这阶段制造企业已有20余家,主要企业有柳工、厦工、成工、宜工4家,为当时最主要的装载机制造企业,平均占到行业60%以上市场份额,被当时行业称为&四大家族&企业。
&&&&1.2、中国装载机行业发展与快速发展阶段的市场情况
&&&&这阶段,从年共16年时间,是中国装载机行业发展与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制订了以柳工Z450为基型的行业标准,制订标准时改Z450为ZL50,中国的&ZL&系列轮式装载机标准制订出来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装载机行业的发展,是中国装载机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使中国装载机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这阶段,中国装载机行业形成了柳州、福建、江苏、山东,成都五大生产基地;这阶段,包括以柳工、厦工、宜工为首的12家企业联合一条龙引进了卡特技术,同时常林引进了小松技术,徐工引进了川崎技术等,掀起了大规模引进技术高潮。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产品技术、制造技术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主要企业基本上能进行独立自主地产品开发,从而出现了更新换代产品柳工的ZL50C;这阶段是中国装载机行业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这阶段从1978年首次突破1000台,从年间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1992年首次突破10000台,1993年达17683台以上。从图1看,到1993年发展到了中国装载机行业的第一个高峰期。这阶段16年总共产销量为98384台,是第一阶段12年总和的23.3倍,1993年这1年的产销量就达到了前12年总和的4.2倍,可见该阶段已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这阶段中国装载机制造企业已达40家左右,比第一阶段增加了将近一半。1993年产销量在500台以上的主要企业有柳工、厦工、成工、常林、宜工、山工、临工、徐工等8家,其中前6家已超过1000台,第一名柳工达到了3279台,第二名厦工达到了2116台。基本上形成了后来一直是中国装载机行业前10名以内的主要骨干企业。
表1& 中国装载机行业历史产销量统计表&& (单位:台)
&&&&这阶段,中国装载机市场出现了两件大事情:第一、这阶段的八十年代初,福建省将全省的主要机械制造企业共40多家组织起来,为厦工装载机协作配套,形成了庞大的协作配套件网,为厦工、为福建装载机的大发展及使福建成为中国第一大装载机大省奠定了基础;第二、这阶段的最后一年的1993年,在这一年,在福建省的龙岩市诞生了后来成为中国装载机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龙工!
&&&&1.3、中国装载机行业调整发展阶段的市场情况
&&&&这阶段,从年共7年时间,是中国装载机行业调整发展阶段。从年由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过快,国家实施大的宏观经济调控,带来了1994年中国装载机市场迅速下滑。从年,中国装载机整个行业基本上都处于调整发展期。从表1及图1看,经过3年后,到1998年产销量才开始超过了1993年,发展速度已逐步加快,到1999年已突破2万台,到2000年达到了23277台。这阶段7年时间,共产销装载机127700台,7年时间的产销量是第二阶段16年的1.3倍,比一、二阶段共28年产销量的总和还多出25089台,因此尽管是调整发展阶段,但发展速度仍在加快,说明中国装载机市场仍处在上升期。
&&&&这阶段,整个中国装载机行业加大了老产品整顿、新产品开发及产品技术质量提升的力度,同时市场开拓出现了新局面。这阶段的2000年行业在市场竞争中出现了两件大事情,一个是2000年的全行业的价格大战;另一个是龙工在上海买地异地建企。1993年前,特别是年中国装载机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加入装载机行业的制造企业更加趋之若骛,到1994年全行业制造能力比1993年几乎翻了一番,企业已增加至超过100家,比第二阶段的制造企业数量翻了一番多,到1994年市场萎缩近22%,市场由1993年前的供不应求猛然急转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纷纷进行了老产品改进并快速推出了新产品。行业的龙头老大柳工加大了更新换代产品ZL50C、ZL40B进一步改进提高及推向市场的力度,使柳工的两种主导产品成为行业中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国优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列前茅。同时,柳工利用先进的&ZF&传动系统在研发的改进型先进产品ZL50D的基础上,推出了具有完成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换代产品ZL50G。厦工在这期间推出具有节能降耗先进技术的、双泵合分流卸荷液压转向系统的改进型新产品ZL50C、ZL50CⅡ及ZL40D等,对行业的技术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徐工徐装,在这短期内迅速推出了D一代到E一代改进型产品,快速赶上了行业的发展,逐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又帅先在行业中推出了第三代产品ZL50G。在这一时期,行业的其它主要企业、常林、临工、成工、山工、宜工等也都推出了多个在行业中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改进新产品,使整个行业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外装载机产品之所以进不来,中国装载机产品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这阶段,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转变有了突破。在1993年前,在中国装载机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整个装载机行业仍是座商、仍是计划经济,一点市场经济的影子都没有。可到了1994年,因全行业产能大增,市场容量又已经大幅度下降,因此出现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装载机行业除产品水平迅速提升外,也迅速出现了由计划向市场、由座商向营销转变的市场经济转变。许多企业,特别是主要骨干企业如柳工、厦工、临工、常林、成工、宜工等的营销服务网络系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建立起来的。从此,中国装载机行业真正走上了市场机制的轨道。
&&&&这阶段的2000年4月开始,厦工宣布厦工的所有装载机产品大幅度降价,从而引发了2000年中国装载机全行业的价格大战。尽管还在价格大战中,龙工预料中国装载机还会大发展,毅然决然于2000年在上海买地异地建企,开创了中国装载机行业异地建企的先河。龙工上海基地刚建好,就赶上了2001年以后的中国装载机市场的大发展,为龙工后来成为中国装载机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打下了基础,可见龙工的市场预见性。
&&&&1.4、中国装载机行业突飞猛进地超高速发展要阶段的市场情况
&&&&这阶段,从2001~到目前(2008年)共8年时间,是中国装载机行业突飞猛进地超高速发展阶段。这8年中国装载机行业共产销装载机848226台,是前三个阶段35年时间共产销装载机230311台的3.7倍,可见这8年中国装载机市场突飞猛进地超高速发展情况。从表1中,特别是图1中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即或是在宏观调控中,总销售量仍然一年比一年上升。2002年突破5万台,2004年新突破了10万台,到2008年已突破17万台。占全世界装载机产销量2/3以上,可以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已经成为全世界响当当的最大的装载机产销大国。这阶段,中国装载机行业,经&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出了柳工、厦工、龙工、徐工、临工、常林、成工、山工等8家企业所拥有的品牌为中国装载机行业的国家名牌。这阶段,外资突破防线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其它行业的大型民企也进入了装载机行业,使竞争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五彩滨纷的竞争局面。这阶段,整个行业的三包期由半年提升至一年,将行业由价格竞争引向了良性的价值竞争。这阶段,柳工完成了国内外第一台高原型特种工程机械ZLG50G高原型特种装载机的新产品开发。
&&&&这阶段,中国装载机出口迅猛增长。中国装载机作为商品出口始于1986年,从年的慢长时期内,没有任何大的突破,一直在300多台以内徘徊。从2001年开始,中国装载机企业、特别是主要企业,纷纷实施了国际化战略,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使中国装载机在这个阶段内,产品出口呈迅猛发展发展之势。从年的4年间,中国装载机出口每年的增幅达60%左右,可年的3年间,每年的增幅竟达到了惊人的120%以上。从2001年的371台,占除中国外的世界市场份额的不到1%,迅猛发展发展到2008年的25162台,占除中国外的世界市场份额的30%以上,这样的增长速度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已令世界刮目相看!2000年中国装载机全行业价格竞争激烈,迅速波及到全行业,因此被业内人式称为价格战。价格战给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最终也未解决行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于2007年行业又选择了另一种竞争方式,
&&&&2、2000年价格战及2007年三包由半年提升至1年对行业的影响
&&&&2000年中国装载机全行业价格竞争激烈,迅速波及到全行业,因此被业内人士称为价格战。价格战给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最终也未解决行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于2007年行业又选择了另一种竞争方式,即将三包期由半年提生至1年,引导行业从价格竞争走向价值竞争,才使市场逐步走上了正常发展轨道。
&&&&2.1、2000年中国装载机全行业的价格战对行业的影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福建建成了为厦工装载机配套的完善的配套件网络体系,使福建全省逐步形成了40多家大大小小的装载机制造企业,其产品基本与厦工的类同。但这些企业由于投入低、人员少,制造成本比厦工低,其法宝是以低价位冲击市场。这就使厦工的装载机市场逐步被蚕食,市场逐步在萎缩。从1994年市场总份额的16%下降到2000年只有10%,不采取措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厦工从2000年的4月份开始采取全面大幅度降价措施,其它装载机制造企业,特别是主要企业纷纷跟上,引发了全行业的价格大战。厦工通过这次全面大幅度降价措施,使厦工逐步恢复了元气,在行业中的市场占有率迅速回升。2002年总的市场占有率已回升到14%以上,销售数量上已超过柳工,上升为行业第一位。继厦工采取全面大幅度降价措施以后,接着柳工被迫跟上,接下来徐装、临工、常林、成工、宜工等绝大部份企业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降价措施,全行业平均每台降价4~6万元以上,这就是2000年中国装载机行业全行业价格大战的结果。
&&&&因整个装载机行业平均每台降价4~6万元以上,使整个行业的年利润减少了一半以上,有部份企业,特别是国有中小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亏损。这对行业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及提高技术质量所需费用的投入均大大减少,对行业技术发展极为利,对行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坏事也部分变成了好事。许多企业,特别是象柳工等行业的主要骨干企业,大大加强了管理改革力度,可以说是进行了一场革命化的改革。柳工在这困难时期,投入了大量资金、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搭建并逐步完善了复盖整个公司的网络化信息管理平台。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市场管理等均在网络化的信息技术管理平台上进行,使办公质量、办公效率大大提高,管理人员大大减少。同时柳工在这困难时期,在提高产品技术质量方面也采取了重大措施,成立了&CAB&质量整改委员会,对产品质量连续进行整顿、改进,通过这些重大措施,柳工的产品质量及可靠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近3年的卧薪尝胆,柳工股份公司在人员从5000多人减少到只有约3000人、设备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产销量从2000年的2831台增加至2003年的11147台,每台平均成本下降了4~6万元,基本上弥补上了价格战时单台下降的成本。由于销量大增,使柳工的利润大幅度上升,使柳工又恢复了昔日雄风!其它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与柳工情况基本相似,逐步占据了行业的主动。其它一些实力很弱、靠低价格蚕食主导企业的一些小企业,已无降价空间,市场优势已逐步适В胁糠制笠当黄茸谢蛲顺隽俗霸鼗圃煨幸怠J拐鲎霸鼗谐≈鸩较蛑饕瞧笠担乇鹗橇芬瞧笠导校剐幸抵鸩较蚬娣痘夹苑较蚍⒄梗饩褪羌鄹裾降幕凳卤涑闪撕檬隆5Ч⒉皇窒灾歉善笠凳谐〖卸戎鸩接兴岣撸岣叩檬只郝J共糠中∑笠低顺隽诵幸担顺龅牟欢唷P幸档奈扌蚓赫幼芴宀忝嫔喜⑽吹玫酱蟮母墓邸
&&&&2.2、2007年三包期由半年提生至1年对行业的影响
&&&&日,柳工宣布从日起,柳工全系列装载机和压路机享受整机三包期一年。并承诺:(1)24小时服务响应到位;(2)一年或2000小时以内,主动5次为用户登门服务。接着,龙工于日也宣布,从即日起龙工对3t、4t、5t级系列装载机实行整机保修一年。同时宣布,主动上门保养次数由3次增加到5次。随后,中国其它装载机企业纷纷跟上,从2007年开始,中国装载机全行业三包或保修期由半年提升至一年。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三包或保修期由半年提升至一年,引导行业从价格竞争直接转向服务与品牌竞争。其背后更是深藏着技术、质量方面的竞争。可以想象,没有技术、质量作支撑,三包或保修期由半年提升至一年,企业将无法应对。因此,要能真正实行三包或保修一年的承诺,企业必须提升自身产品的技术,必须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及可靠性。因此,此举是引导行业由低级的价格竞争转向向高水平的服务、技术、质量及品牌竞争,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将有百利而无一害。同时,这样一来,三包或保修期一年也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对增强与国际品牌的竞争及产品出口也十分有利。表2为年柳工、厦工、龙工3家龙头骨干企业市场占有率变化情况。
表2&& 年柳工、厦工、龙工3家龙头骨干企业市场占有率变化情况
项目&/&时间(年)
3家合计销售量(台)
全行业总销售量(台)
3家占全行业
总销售量比率(%)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国装载机行业3家龙头骨干企业柳工、厦工、龙工,年6年间市场占有率上升10.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了约2个百分点,从这里可以看出价格战及三包期提升后后行业集中度提高的情况。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价格战后行业集中度也在提高,只是提高得相对慢一些,三包期由半年提升至一年后,行业的集中度提高速度加快了。这次世界经济危机使行业的集中度提高速度更快了,有许多无实力的小企业退出了中国装载机行业。福建40多家装载机企业,目前只剩下10多家还在维持生产经营,有20多家都已停产或退出了装载机行业。
&&&&3、目前中国装载机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变化情况
&&&&中国装载机行业目前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很大变化。世界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卡特彼勒、小松、沃尔沃、利勃海尔等从开始的直接向中国出口销售,到向中国输出技术,以技贸结合的方式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即所谓的技术换市场等都未成功。直到后来的合资、独资等各种方式都尝试过了,但都收效甚微。近4年多以来,他们通过收购中国主要装载机骨干企业,用&属地化&管理方式基本上取得了成功。
&&&&首先是卡特彼勒发动了并购中国装载机主要骨干企业的强大攻势,先后与主要中国装载机骨干企业,甚至龙头骨干企业谈过多次,最终于2005年并购中国装载机行业排名第六的&山工&获得了成功。2005年卡特先收购山工40%股权,2008年2月又完成了对山工余下的60%股权的并购。至此山工已成为卡特在中国的100%的全资子公司。卡特基本上用山工原班人马、基本上维持原来的生产经营模式,即所谓&属地化&管理获得了成功。3年来产销量翻了一倍多,利润翻了几番。卡特正在利用并购山工的成功大举向中国装载机市场进军!瑞典沃尔沃、韩国斗山、现代看到卡特彼勒并购山工实行&属地化&管理获得了成功,就紧随其后,沃尔沃并购山东临工、斗山并购烟台裕华、现代并购泰安龙泰均获得了成功。沃尔沃于日,收购了山东临工70%股权,就这样将中国装载机行业排名第四的主要骨干企业之一的山东临工拿入了自已的甩下。韩国斗山于2007年3月,在全资收购烟台裕华公司的基础上,又在烟台买了420亩地,投资5000万美元,已建成了厂房11万O、一期年产15000台的装载机生产基地。命名为&斗山工程机械(山东)有限公司&(简称DISD)。韩国现代于日,以4000万元人民币全资收购了处于中国装载机行业二流水平的&泰安龙泰公司&,并以泰安龙泰作为跳板,已在泰安经济开发区买了500亩地,计划一期建成年产10000台装载机的生产基地。目前因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该项目要往后推迟。日本神钢已控股成工集团,成工的装载机实际上已在日本神钢的控制之下。从2008年看,这些外资企业已占据了中国装载机约25%的市场份额,这样,中国本土装载机市场占有率从99%以上退至2008年的约75%,这是中国装载机市场竞争格局的巨大变化。
&&&&在中国国内装载机企业中,龙工日股票在香港成功上市,至此,中国装载机行业前3家龙头骨干企业均为上市股份制企业。形成了以3家龙头骨干上市企业柳工、厦工、龙工为首的三足鼎立之势,支撑起中国国内装载机行业的大旗。加上徐工、常林,以及民营企业福田雷沃重工、宇通重工、晋工等组成了中国国内装载机阵营。在国外企业中,卡特山工、沃尔沃临工、成都神钢等,也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加上来势凶猛的韩国斗山、韩国现代,以及日本小松等,逐步形成了强大的国外装载机阵营。今后中国国内装载机的市场竞争,主要在这国内国外两大装载机阵营之间展开。今后中国国内装载机的市场竞争是中国国内装载机企业与国外顶极装载机企业之间的竞争,因此竞争将会更加惨烈,中国国内装载机企业遇到的困难将会更大,中国国内装载机企业一定要作好充分准备,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取胜。
&&&&外企并购中国装载机企业,这会给中国本土装载机企业带来较大的压力。但竞争与压力从来都是双刃剑,压力也可以变成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外企进来的竞争,也会带进他们的先进管理及先进技术,更会在压力与危机下促进中国本土工程机械企业从管理、技术、市场等方面进行创新,也会学到世界先进企业的一些本事,促进中国本土企业的技术进步。同时,外企并购中国装载机企业,并进行&属地化&管理,必然要使部分,甚至大部分配套件&属地化&,比如韩国现代工业园,投资4000万美元建立&常州现代液压机器有限公司&,不但供现代产品使用,也会促进中国液压件技术水平的提高。小松为给在中国制造的主机产品配套,看中了&临海海宏&液压件,让它为小松产品配套液压阀,小松从毛坯到总成,提供了全套技术支持,使产品达到了小松水平,这显然促进了中国配套件水平的提高。因此,从配套件角度看,外企进来对促进中国装载机技术质量水平的提高也是很有好处的。
&&&&4、柳工等中国装载机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历史回顾
&&&&4.1、柳工
&&&&柳工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国有企业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国有企业取得成功的典范。特别是在装载机方面,柳工是中国装载机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是中国装载机行业的排头兵。柳工装载机的发展是中国装载机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柳工装载机的发展史,代表了中国装载机行业的发展历史!
&&&&柳工从2001年开始到2008年,进入了超高速发展时期,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都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主要产品销售量从2001年的4100台,增至2008年的36374台;销售额从2001年的17亿元,攀升到2008年的103亿元;利润从2001年的1000多万元,上升到2008年的4.2亿元;出口创汇从2001年的416万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16亿美元。销售量、销售额、利润、出口创汇等主要经济指标,2008年分别比2001年翻了9倍、6倍、42倍、52倍,各项指标频频刷新行业纪录。柳工从1966年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Z435装载机开始,到目前已拥有装载机产品从0.8t~12t,共12个基本型号、近100个变型型号产品。是中国装载机行业品种规格最全、产品技术最先进的龙头骨干企业。其中CLG856III、CLG888III、CLG899III等代表了目前中国装载机行业最高技术水平产品。柳工目前除装载机外,还拥有挖掘机、挖掘装载机、滑移装载机、压路机、平地机、摊铺机、铣刨机、工程起重机、混凝土机械及叉车等七大类主机系列、10多种较全面的主要工程机械机种。柳工目前已在全球六大洲建立了制造厂、分公司、办事处、零配件服务中心等近100家国际营销服务网落系统。柳工目前除柳州本部外,已在中国上海,江苏的江阴、镇江、扬州,安徽的蚌埠,中国天津,以及印度的中央邦印多尔市等建立了工程机械研发生产与制造基地,已初步形成了国际化的跨国公司。
&&&&中央已把柳工作为国有企业取得成功的典范两次派大型中央新闻采访团到柳工,加以采访宣传报道。第一次是日,中央新闻采访团由&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7家中央主要新闻媒体一行共27人,重点对柳工在加快&机制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及振兴装备工业的经验总结为&柳工现象&,并把柳工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排头兵&进行宣传报道。第二次是今年~28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广西日报&等12家主要新闻媒体分&柳工依靠自主创新打造全球工程机械排头兵形象&、&商战八年安营扎寨八十国&、&自主研发带来勃勃生机&&坚持自主创新广西柳工8次填补国内行业空白&等12个专题,从各方面全面报到柳工取得成功的经验。
&&&&柳工从1966年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Z435装载机开始,一直坚持技术质量领先的宗旨。从1966年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装载机开始,直到目前的2008年,一共创造了中国装载机行业主导产品的8个行业第一。1976年开发成功9t型ZL90、1999年开发成功10t型ZL100、2008年开发成功12t型CLG899三个当时中国装载机行业最大的轮式装载机。1976年还开发成功了中国第一台井下装载机。特别是1971年开发成功的中国第一台饺接式轮式装载机,奠定了中国装载机行业发展的基础,为中国装载机行业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976年开发成功的当时最大的ZL90产品上,所研发成功的当时行业的最新技术钳盘式制动器,为行业制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987年开发成功的中国第一台更新换代第二代产品ZL50C轮式装载机产品上,用3年多时间研发成功的10多项先进技术,许多都扩大应用到了全行业,对中国装载机行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000年开发成功的中国第一台ZLG50G高原型特种轮式装载机,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获得了中国装载机行业的最高奖&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为中国高原型特种工程机械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因此,柳工一直引领了中国装载机行业技术发展的潮流,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装载机&!
&&&&在制造技术上柳工也处于行业的领先水平。柳工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投资2700万元,建成了8条生产线及1条自动线,为柳工当时上产量、上质量,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打下了基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柳工又投资4000多万美元,进口了国外40多台套加工中心等先进设备。同时还进口了3条树脂沙无箱造型生产线、7台焊接机器人组成的机器人焊接生产线,还有一条可控气氛热处理自动生产线等,使柳工制造技术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同时,也是全行业学习的样板,促进了行业制造技术的发展。
&&&&柳工在管理上,建成了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4CIP产品开发子系统、MRPⅡ制造资源计划管理子系统、CRM市场营销的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及PDM数据库管理系统。还有网络化的财会电算化系统、供方管理和物资采购招标管理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和设备管理子系统,以及以INTERNET技术为基础的柳工企业集成信息平台等。使柳工实现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一切管理工作都在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约束下,在信息化的网络系统中由计算机来完成,使柳工的管理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柳工在人员减少,其它条件无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产品从原来的极限最高月产量300多台增至目前的3000多台,4大主要经济指标从年翻了几倍到几十倍(见该部分的第二段落),创造了柳工及全行业的奇迹。这些如果离开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是绝对不可想象的,这可以说是柳工管理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4.2、龙工
&&&&中国装载机行业另一个龙头骨干企业龙工,1993年起步,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从1995年的281台发展到2008年基本上与柳工持平的29000余台,与柳工在数量上同处行业排头兵位置。龙工发展这样快个人认为有几点值得行业借鉴:(1)、在借鉴、学习别人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2)、对行业形势把握比较好,战略预见性好。2000年在全行业价格战如火如荼进行时,在当时看来前途渺茫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在上海投资异地建企。抓住了2001年以后中国装载机行业大发展的机遇,为龙工后来成为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奠定了基础;(3)、从基础入手,大抓核心配套件的高水平的研发和制造,使产品质量及可靠性有所稳步提升;(4)、销售政策灵活多变,市场适应性很强。
&&&&4.3、厦工
&&&&中国装载机行业第三个龙头骨干企业厦工,对中国装载机行业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1966年与天工所一起,完成了中国第一台Z435装载机的设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福建完成了为厦工装载机配套件网的建立,为福建装载机及工程机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为行业市场经济的建立及行业向集中度方向发展也出过贡献。厦工目前已在厦门灌南厦工工业园1.4平方公里土地上,建成了几十万平方米厂房,年产主机3万台以上。加上河南焦作生产基地,厦工目前年产主机可达3.5万台以上。与柳工、龙工并驾为中国装载机行业三个龙头骨干企业。
&&&&柳工、龙工、厦工,三家中国装载机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其合计市场占有率已接近占全行业的约50%,支撑了中国装载机行业的半壁江山,是中国装载机行业的支柱。这三家中国装载机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处于国内其它上100家装载机企业与国外装载机在中国的强大阵营夹击之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这三家中国装载机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将在这一竞争中茁壮成长!
&&&&5、中国装载机行业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装载机行业正在向高术、高质量、高可靠性方向发展。产品品种向大、小型,特别是大型及多用途、专用型方向发展。在制造技术方面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各主要企业及主要配套件企业都在至立于发展高水平的传动件、夜压件、电气元件等核心元部件。利用微电子技术结合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使产品最大限度地实现安全、舒适、高效、节能、环保,是当前装载机技术发展的主流!
&&&&5.1、中国装载机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微电子技术结合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在装载机上最广范的应用,是当前装载机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微电子技术在装载机上应用,是从单个系统微电子控制开始的。比如传动系统变速操纵的微电子控制,微电脑控制的作业操纵,柴油机的微电子控制系统,转向、制动的微电子控制等等。还有微电脑控制的故障监测系统,自动润滑系统,自动称量系统,铲斗自动放平系统等等。目前世界上先进的装载机制造企业,其产品上基本都实现了各种微电子控制,且为集成控制。越先进的产品,集成化控制的程度就越高。
&&&&目前国外主要装载机企业卡特彼勒、小松、沃尔沃等均已利用微电子技术实现了转向、变速与作业操纵的集成控制。把这三种操纵功能集成在一个微电子控制的电控手柄上,司机操作时,只要左右摆动电控手柄就能实现转向,大拇指按手柄上电控按钮就能实现变速及作业操纵。要实现这样的集成控制,传动为微电子控制的电液比例变速系统;作业控制为微电子控制的电液比例先导液压控制系统;转向为微电子控制的电液比例伺服液压系统。这样的集成控制系统,使司机操纵舒适、方便、快捷、灵活等达到了最佳程度,从而也就实现了作业的高效率。它们的这些微电子集成控制的转向、行驶、作业也分别实现了部分智能控制,使作业转向及行走液压系统能量损失及发热量大大减少,效率大大提高,节能效果也十分明显。同时,还逐步实现了远程控制及远程故障诊断等。如卡特彼勒的装载机除实现了各系统的大集成外,并实现了远程故障诊断、远程机群作业控制等。还有象沃尔沃新面世E一代装载机,采用了微电子控制的发动机、自动选择档位的电子控制的变速系统以及电子控制智能型载荷传感液压系统等。同时由3台计算机组成电子网络监测系统,能持续不断地监测机器的各种功能,客户还可以使用该电子网络上的13种语言查看设备的各种信息等。另外,为尽可能节能降耗,还对发动机采取了多种节能降耗措施。卡特发动机的最新技术叫&废气减除技术(ACERT)&,日立、小松等采用共轨型燃油喷射技术。这些技术的基本点是,采用微电子控制,使燃油供给恰到好处,空气供给尽量充足,使燃烧尽量完全。还有发动机多功率模式,如分成高、中、轻三种功率模式,分别适用于三种不同负荷工况,用一台可编程微处理器控制,将一台发动机当三台发动机使用,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国外装载机的这些先进技术,目前国内装载机还不具备,这是国内装载机继续努力发展的方向。
&&&&当前中国先进的装载机产品,如最具代表性的柳工的CLG856III,部分单个系统微电子控制已基本实现。如变速操纵系统采用的是微电子控制的电液换档,动力系统采用的是微电子控制的电喷柴油机。还采用了微电子控制的故障诊断及故障监测系统、自动润滑系统、自动称量系统、铲斗自动放平系统、冷却液独力风扇自动温度控制系统等等。但一方面,中国装载机这些单个系统微电子控制未实现集成控制(柳工的CLG862正在尝试变速操纵与作业操纵的微电子集成控制),同时这些单个系统微电子控制在产品上的应用也还非常少,很不普遍。而且就单个系统而言,作业操纵、转向操纵等,这些主要单个系统中,中国装载机产品也还未实现微电子控制,变速操纵的微电子控制也只在少数产品上有所实现,而绝大多数产品上并未采用。这与世界先进水平装载机产品普遍采用了微电子技术,且绝大多数产品上都实现了智能化微电子集成控制相比相差甚远,赶上这方面世界先进水平是中国装载机技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主要发展方向!
&&&&5.1.1、关于作业操纵的微电子控制
&&&&因装载机是施工作业机械,其作业操纵是最主要的操纵。每个作业循环,司机要进行作业操纵4~5次,一个班8小时司机要操纵次以上,因此司机的作业操纵其劳动强度是非常大的,操纵性能先进与否,不但影响司机操纵的舒适性,而且也会大大影响作业效率。中国装载机从1966年起步开始就采用的是机械液压操纵,用机械操纵杆直接操纵液压分配阀。后来因布置关系,将分配阀置于前车架,机械操纵杆与分配阀之间增加了机械软轴,就用机械操纵杆通过软轴来操纵液压分配阀,操纵性能基本上没有变化。这种机械操纵杆有一定长度,因此司机操纵行程加操纵力,作功是相当大的,每一个班下来,劳动强度相当大。后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先导液压操纵,即用一个基本上没有行程的小手柄直接操纵液控先导阀,靠先导阀的先导液压油去打开分配阀,这样司机的劳动强度就大大地降低了,作业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再发展就是微电子控制的或微电子集成控制的电液比例先导液压操纵,简化到司机只轻轻按按电钮即可。再进一步发展到智能化微电子控制的或智能化微电子集成控制的电液比例先导液压操纵,使作业操纵不但轻便、高效,而且还实现了节能降耗。目前中国装载机行业微电子控制及微电子集成控制,以及智能化微电子控制或微电子集成控制的电液比例先导液压操纵,基本上还未开始,还刚处于尝试阶段。就是普通的先导液压操纵应用也还不普遍。目前17万台国产装载机中大约只有1万台左右装有普通先导液压操纵,10%都不到,只有6%左右,其它94%以上还是原来的机械杠杆软轴液压操纵,因此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还相当大。主要是国产先导系统液压元件还有待普及、提高及适当的售价。不管怎么说,作业的微电子控制及微电子集成控制,以及智能化微电子控制或微电子集成控制的电液比例先导液压操纵,肯定是今后中国产装载机作业操纵的发展方向!
&&&&5.1.2、关于变速操纵的微电子控制
&&&&装载机的变速操纵,其重要性与作业操纵基本类似。因装载机是行走作业机械,作业时不但靠液压力,而且还要靠行走时牵引力所产生的插入力,因此变速操纵性能先进与否,同样影响司机操纵的舒适性与作业效率。目前中国装载机变速器基本上采用的是,由液力变矩器加机械式变速箱组成的液力机械变速器,简称&双变&。中国装载机目前使用的双变分两大流派,一种是行星式双变,另一种是定轴式双变。行星式双变是1971年柳工试制成功的中国第一台饺接式轮式装载机Z450上所用的双变。Z450的双变,是由双涡轮变矩器加单杆操纵、动力换档、简单行星式变速箱组成的。这种变速器在七十年代就实现了单杆液压操纵,且操纵杆很小,操纵力也很小,两个指头就可拨动换档。同时,该变速器只有两个前进档及一个后退档(实际上是4个前进档,2个后退档,有2个档是通过双涡轮变矩器与超越离合器的共同作用自动换档的,操作者并不知道,也不用操作),作业时只用一个低速前进档即可,除每次作业循环只需拨动一次前进、后退外,不需再作任何换档操作。这种操作与采埃乎(ZF)微电子控制的电控手柄操作极为相似,操作力、操作速度也不相上下,且比采埃乎(ZF)的还少了一个按&KD&档的动作。因此,Z450铰接式轮式装载机,在当时中国的具体情况下,该变速操作是非常先进的。就目前看,该操作仍具有其先进性,这就铸就了Z450的双变到目前为止仍是中国装载机双变的支柱。目前中国17万台装载机,装该双变大约要占到12万台、70%以上。因此,到目前变速操纵其先进性比作业操纵要好。
&&&&另一种是定轴式双变。目前中国装载机定轴式双变主要有,以山工5~6t型装载机上所装的双杆操纵、四进四退定轴式双变;以杭齿3t型装载机上所装的双杆操纵、三进三退定轴式双变和以采埃乎(ZF)的4WG200、4WG180微电子控制的电液换档定轴式双变为代表的和与其它部分小型装载机定轴式双变一起,目前每年大约有5万台左右,大约占30%的市场份额。除ZF的每年约8千台(约占行业的5%)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微电子变速操纵外,其它约4.2万台(约占行业的25%)定轴式双变,其变速操纵均为比较落后的双杆机械液压操纵。这些比较落后的双杆机械液压操纵定轴式双变,绝大部分要被微电子控制的电液换档定轴式双所取代只是早晚的事情了。Z450双变到目前虽然仍是中国装载机双变的支柱,仍具有一定的操作先进性,但该双变存在着效率较低及超越离合器可靠性较差等不可逾越的两大障碍,因此也终将要被更先进的微电子控制的电液换档定轴式双变所取代。因此,微电子控制的电液换档定轴式双变,是今后中国装载机双变发展的方向!
&&&&5.2、中国装载机行业技术质量发展趋势
&&&&中国装载机目前质量最好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大约为350~600小时,平均寿命大约为小时。目前世界先进水平平均无故障时间大约为600~1000小时,平均寿命大约为小时。目前中国装载机寿命及可靠性基本上都处于世界中等偏上一点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其中差距最大的是可靠性,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装载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半年三包期内,平均反馈率约为70%~80%,八十年代约为50%~60%,九十年代约为40%~50%。从二十一世纪初到目前,中国装载机产品质量及可靠性有了长足进步,三包期已从半年提升至一年,完全与国际接轨。在这一年内的三包平均反馈率约为20%~30%。但与国际先进相比差距还相当大,这样的产品,国际先进水平一年三包期内的反馈率在5%以内。在正常作业及维护保养情况下,国际先进水平三包期内一般情况下不要作甚么三包工作。
&&&&目前中国装载机产品质量从总体上看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配上必要的备品备件及维修力量,基本上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大的质量及可靠性问题到不是很多,主要是松、脱、掉,三漏,电气系统不可靠等小故障较多,这些问题大约要占到整机三包质量反馈的约70%~80%以上。这些问题一般情况下对用户使用无大防碍,有时零配件都不需要换,只要去人整一整、修一修就好了。但这使用户特别老火,特别是国际市场是完全不能接受的。这些因被认为是小问题,都不注意,因此长期得不到解决。大家一定不要看轻了这些所谓小为题,不但影响国内外市场,得不到解决还会引起大问题。比如以前的铰接主销固定螺母经常松动,要求用户每个班要检查紧固一次,用户嫌麻烦根本作不到,久而久之把车架孔拉坏了引起车架报废。还有插接件不密封进水,短路,引起价值昂贵的主控器烧坏等等,因此小故障不可小看,必须尽快突破小故障多等可靠性差这个关。中国装载机不最终搬掉可靠性这条&拦路虎&,就很难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5.3、中国装载机主要元部件发展趋势
&&&&中国装载机核心及主要元部件是传动元件、液压元件及及电气元件。以前中国装载机主要是解决有无问题,整个行业基本上都重主机轻配套件,使中国装载机核心及主要元部件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主机的发展,拖了主机发展的后腿。象前面谈到的双变,还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柳工开发的Z450双变在唱主角,适合中国市场的国产微电子控制的电液换档定轴式双变迟迟大批量推向不了市场,影响了中国装载机传动技术的提升。液压元件也一样,适合中国市场的先导液压系统需要的液压先导阀及液压分配阀,也因迟迟大批量推向不了市场,使先进的先导液压操纵在中国装载机上也迟迟不能广范实现。微电子控制或微电子集成控制的电液比例先导液压操纵就更不用说了,也影响了中国装载机液压技术的提升。向微电子技术方向发展,微处理器及电磁感应元件是核心元器件,以前中国基本上不能制造这些元器件。目前这些元器件已逐步能研发制造,但刚刚才开始,还要继续进一步发展。因此,今后微电子控制的双变、微电子控制的电液比例先导液压元件、微电子核心元器件,以及内藏湿式多片式驱动桥与大型装载机所用的变量液压元件是今后中国装载机核心及主要元部件发展的方向!
&&&&6、中国装载机行业发展前景展望
&&&&年以来中国装载机行业井喷式超高速发展,到2008年总销售量已达17万台以上,占据了世界装载机2/3以上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装载机市场还会向上发展吗?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又受到了突如其来的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使中国装载机行业从2008年8月份开始急剧下滑,到11月份销售量已跌到了最低点。在这种世界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中国装载机行业前景又将怎样?在这诸多种情况的影响下,整个行业有些盲然,对此,个人对未来中国装载机行业发展前景谈谈自己的看法。
&&&&个人认为,中国装载机行业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在一段时间以内市场有所下滑只是暂时现象,当世界经济危机过去之后,会象前4次宏观经济调控之后一样,还会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又会再一次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为拉动中国装载机行业发展最主要的四大因素还会继续上升发展,且仍在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发展。
&&&&6.1、能源工业
&&&&拉动中国装载机行业高速发展的以煤碳、石油、水电、风能为主的能源工业仍将高速发展。煤碳工业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工业,也是拉动中国装载市场最大的能源工业。世界经济危机过后,中国的煤碳工业还要大发展。&十一五&以后中国还要建亿吨以上,五千万吨以上大型煤碳企业多个。且煤碳发电工程、煤转气工程还刚大规模开始,因此,中国的煤碳工业还远未达到顶点。极具发展潜力的风能工业还刚刚才开始,需要大量的新型工程机械;
&&&&6.2、城市化建设
&&&&中国以房地产及市政设施建设为主的城市化建设,远未达到高峰期。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了45%~46%,到2020年将达到57%~58%,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左右,每年大约有2000万人要进城,要解决住房及市政设施建设。2千万人进城,平均每人20平方米,每年需增加住房面积4亿平方米。目前由于生活条件改善,原城市住户许多都要增加住房面积,如果有20%住户共2700万户,每户增加住房面积20平方米,每年需增加住房面积5.4亿平方米。每年城市大约有330万对夫妇要结婚,每对夫妇按百平方米计算,每年需增加住房面积3.3亿平方米,就这三项合计每年城市需增加住房面积12亿平方米以上,就2007年全国城市建房达到了最高潮,也只完成了6亿平方米,离需求还差得很远,因此城市化建设对中国装载机行业的发展还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为70%~75%以上,中国要达到发达国家的这个水平,起码要到2040年以后,因此,中国的房地产及市政设施建设,即或是到2020年以后,也还有继续高速发展的空间;
&&&&6.3、交通设施建设
&&&&中国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码头建设为主的交通设施建设,也远未达到高峰期。拉动中国装载机行业最大的交通设施建设是高速铁路建设及高速公路建设。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7918&高速公路网,总里程达8.5万公里,目前大约已建成5万公里,到2020年还有3万多公里。可以预计到2020年以后中国还要大规模建高速公路。因美国只有中国1/4的人口,而目前有9万多公里高速公路,中国再建8.5万公里公路,达17万公里,平均也不到美国现在平均每人的一半。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1.2万公里高速铁路,这是新上的项目,目前刚开始。投资巨大,平均每公里1亿元以上,建成1.2万公里要投2万亿元以上。估计到万公里高速铁路建成后,今后还会继续建高速铁路。因中国有13亿人口,目前每年增长许多铁路、火车,公路、汽车,飞机、机场,一票难求现象仍是越来越紧张。以前是春节、节假日紧张,而目前平时许多时间也持续紧张。最近,我从北京回柳州,想都想不到飞机票早已卖完了,竞买不到。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以前因北京到柳州乘飞机的人太少,航线多次飞飞停停,可目前竞买不到票,奇怪吗?并不奇怪,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交通设施的发展仍跟不上乘坐交通设施的人的发展。因此,中国的大规模交通设施建设还要持续几十年时间,到2020年仍是一浪高一浪地发展。可以拉动中国装载机市场的交通设施建设起码到2020年以后仍会处于高峰时期;
&&&&6.4、中国装载机行业的国际市场
&&&&今后拉动中国装载机行业发展的最大市场可能是&国际市场&。中国装载机的国际市场近几年来发展非常迅,对中国装载机市场迅猛发展贡献率越来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装载机的国际市场将会超过其它三大市场,成为中国装载机行业最主要的市场。表3列出了年中国装载机全行业出口市场情况。
表3&&& 中国装载机全行业年出口市场情况
数量(台)
增长率(%)
总销量(台)
出口占总销量
&&&&&从表4中可以看出,2001年以前中国装载机的国际市场占中国装载机总的市场份额均在1%以下,对市场总额影响不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年间,中国装载机的国际市场呈快速上升之势,每年的增幅达60%左右。但因国内市场增速也相当快,因此国际市场占市场总额的比率上升并不快,这4年间基本上维持在2%以内。从2004年中国装载机国际市场突破万台开始一路飘升,每年的增幅都在120%以上,远远高于国内市场的增幅,使国际市场占市场总额的比率也同步呈翻倍迅猛增长,到2007年已突破10个百分点,达11.8%。在2008年中国装载机受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情况下,中国装载机的出口仍高达25162台,在2007年出口超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仍高达近30%的增长率,可见中国装载机国际市场继续高速发展的趋势。年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装载机的国际市场将有不同程度地下降,但这也肯定是暂时现象,只要世界经济危机一过,中国装载机的国际市场肯定会在新的高度上继续以更高的速度增长,对中国装载机市场总的贡献率将会更加越来越大!
&&&&中国装载机出口近几年均呈翻番增长,主要原因是,中国装载机价廉物美,产品也已基本成熟,中国与大多数国家关系又很好,加上中国在全球年每年猛增的建筑施工队带产品出国等。同时,近几年来中国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在全世界主要装载机市场,纷纷建立并逐步健全了销售、配件、维修、服务一条龙国际营销网络系统,使用户能放心大胆使用中国装载机产品,也支撑了中国装载机国际市场的迅猛发展。不但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等传统市场增长很快,而且象新兴的独联体国家市场、南美洲国家市场等增长更快。中国装载机从2001年开始进入独联体国家市场,当年只有8台,到5年后的年就迅猛增长到6千台以上,几乎增长了700倍以上。中国装载机基本上是从2003年以后才开始进入南美洲国家市场,2004年只有13台。可只3年后的2008年迅速上升至2559台,3年上升了近200倍。由此可见,中国装载机在新兴国家市场发展之快!可以有把握预计,世界经济危机过后,独联体及南美洲国家市场将有更大规模的增长!目前,中国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正在开拓欧盟、北美等发达国家市场,进展也非常迅速。因此,世界经济危机之后,中国装载机国际市场前景将会更加红火!
&&&&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被当今世界称为&金砖四国&,该四国均为大国。除俄罗斯基本上是中等发达国家外,其它三国均为发展中国家。该四国目前都在加速发展国民经济,都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急需装载机等工程机械。其它三国本身并无生产象样的装载机的能力,最适合从中国进口装载机。中国加大国民经济及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比其它三国要早,中国国内市场装载机年销售量已达14万台以上,其它三国与中国装载机市场还相差甚远,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俄罗斯从中国进口装载机,2004年以前还不足100台,年均超过了4000台,两三年间就翻了40倍以上。印度从中国进口装载机,2005年以前还不足100台,2008年达762台,2年间也翻了10倍以上。巴西从中国进口装载机,2005年以前还是&零&,2006年也只有31台,一年后的2008年就达到了603台,也翻了约20倍以上。可见这三国从中国进口装载机的速度,发展得是何等地快!世界经济危机之后,这三国国民经济及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将进一步加快,进口中国装载机的数量也将大幅度增长。到时,中国装载机的国际市场占中国装载机总的市场份额,将从现在的约15%增至30%左右。假设在新一轮高峰期中,中国装载机市场总销售量达20万台以上,这样中国装载机出口将占到6万台以上。
&&&&国际经济专家分析认为,世界经济危机2010年将开始转暖,中国可能会提前一些。结合上面中国装载机四大市场分析,这样中国装载机行业基本上是:2009年比2008年有较大幅度下降,大约下降10%~20%;2010年开始回升,回升至大约与年持平;从&十二.五&第一年的2011年开始小幅回升,年有可能会上升到新一轮高峰期!个人认为,迈过这次世界经济危机之后,中国装载机行业年销售量将会突破这以前最高的17万台,在新一轮高峰期到来的时候,中国装载机有可能突破20万台。从长远看,中国装载机行业起码还有10-15年以上的发展空间。这次世界经济危机过后,中国经济要是恢复得快的话,中国装载机行业新一轮高峰期也可能会提前到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工挖掘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