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中兴作用,从正反两面 英文来说

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复习提纲_试题
&&&&来源:河北博才网&&阅读:411次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传说:西方亚当夏娃;中国女娲抟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的故事。
1、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根本区别。
2、云南省元谋县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3、北京西南周口店生活在距今约20-70万年的北京人。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其根本原因是工具简陋。北京人已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4、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中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
5、山顶洞人和北京人比较:
&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粗糙的石器
使用天然火
距今约3万年&
&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按血缘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传说:伏羲氏教民煮食、结网捕鱼。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
6、 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约七千年
浙江省余姚市
磨制石器耒耜耕地
干栏式房屋(水井)
制造陶器玉器乐器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约五六千年
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
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渔猎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半地穴式房屋
彩陶(上有最早文字雏形)
织布制衣7、半坡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他们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陶器上还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就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8、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半坡原始居民)。 9、在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原始居民农具有磨制石镰、石锄等,手工业陶器有黑陶、白陶。出现贫富分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第3课& 华夏之祖
传说:黄帝和蚩尤涿鹿之战
10、为什么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A、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B、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11、原始社会时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历史上叫做“禅让”。 (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1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传说:嫦娥奔月
13、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14、夏桀暴政,自诩太阳,失民心。约公元前1600前,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15、盘庚迁都殷,后人称商朝为殷朝。商朝成为当时世界大国。16、商纣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
17、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周商双方在牧野大战,商军倒戈,周军攻入商都,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18、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桀、纣残暴失民心;商汤和武王仁义之举得民心;任用贤人(伊尹、姜尚),联合周边小国。
19、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
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意义(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20、国人暴动(周厉王暴虐无道)。 公元771年,西周灭亡。
21、夏、商、周的更替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几次迁都,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770年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22、在原始社会未期,我国已经出现青铜器,到了夏朝,青铜器的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23、 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4、“三星堆”文化:与商周同期,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出土的有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25、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有烧制原始青瓷瓷窑。
26、夏、商、周时期,玉器制造业很兴盛,玉器雕刻工艺达到很高水平。 27、 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牧业已相当发达,后代称为“五谷“(稻、黍、粟、麦、豆)的农作物,商周时已经齐备。 28、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们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9、奴隶的悲惨生活: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大型祭祀坑,奴隶被活埋或杀死做殉葬品。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故事:烽火戏诸侯
30、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31、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争战而得名。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32、著名霸主:齐桓公(标志:葵丘会盟),晋文公(标志:城濮大战胜利),楚庄王等。
33、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34、晋文公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城濮大战中,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35、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
36、春秋争霸的影响: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37、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公晋国,稍后齐国大夫四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并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38、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注意方位)
39、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 本课相关成语: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注意是哪个战争中的)。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故事:商鞅变法
40、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41、 著名的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42、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的背景:①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为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②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43、 商鞅变法的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③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④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4、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45、 我国的封建社会在战国时期形成了。
第8、9& 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小知识: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
46、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47、文字的演变
竹书、帛书
龟甲、兽骨
竹简、丝帛48、夏朝时就有历法,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战国时期,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
49、公元前776年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公元前613年鲁国记载彗星扫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50、扁鹊发明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方法。
5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代表作《离骚》。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52、“钟鼓之乐”。湖北随州出土大量钟鼓乐器,以编钟最为珍贵。 53、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54、孔子的教育:1、创办私学,广收门徒;2、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3、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55、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整理,记载孔子的言论。孔子晚年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56、思想家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
57、百家争鸣。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要求“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反对过分捕捞砍伐,可持续利用资源;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使世界最早的兵书。“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出于此书。
58、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政治思想――“仁”:“爱人”,“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知新。
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可持续利用资源
《道德经》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兼爱”:希望人们互助互爱。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故事:荆轲刺秦王
59、秦能统一六国的原因:1、秦王善用人;2、商鞅变法的作用;3、秦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 60、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61、 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式,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②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③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 62、政治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思想上:焚书坑儒;军事上:北筑长城、开发南疆。
63、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抗击匈奴,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64、 秦始皇兴建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65、 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66、巩固统一的措施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统一货币、度量衡
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北筑长城、开发南疆
(统一岭南,修筑灵渠)
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知识:阿房宫和骊山陵墓
67、秦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①繁重的徭役和赋税(上交三分之二);②刑法残酷;③二世更加残暴。
68、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69、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70、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 71、刘邦入咸阳后,废秦苛政,约法三章,赢得民心。72、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刘邦是汉高祖
成语:指鹿为马、破釜沉舟、约法三章、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汉之争(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刘邦曰:试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运饷至军,源源不绝,我不如萧何;统百万兵士,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系当今豪杰,我能委心任用,故得天下。
73、文景之治(历史上把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称为是“文景之治”)
原因:①汉初的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②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措施:①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 ②提倡节约,并以身作则;& ③提倡“以德化民”
74、汉武帝的大一统
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
“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主父偃的建议)
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
&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他们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建议) 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75、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76、公元9年,王莽篡权,西汉灭亡。
77、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78、光武中兴、强项令(洛阳县令董宣)、外戚宦官专权。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知识:开凿白渠
79、治理黄河:西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派王景主持修河。
80、农业的进步:西汉的犁耕,安装翻土碎土的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方法、耧车(播种工具),出现了“千亩桑麻”。
81、丝织: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也很高,丝绸得到外国人喜欢。
82、冶炼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钢材(炒钢)制成兵器是中国发明的。
83、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①汉武帝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经济大一统);②商业的繁荣:东西二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专门的商业区:市。(但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故事:昭君出塞、匈奴和亲
84、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①匈奴族畜牧业兴旺发达;②铁器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③学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
85、匈奴与汉朝的和战
汉武帝时期
汉元帝时期
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强盛
匈奴分裂,其中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
和亲: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匈奴,每年送给大量谷物和纺织品。
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漠北战役:公元前119年)
匈奴骑兵年年挥师南下,和亲没有根本上解决匈奴的威胁
漠北之战,匈奴受到沉重打击,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
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比汉初的和亲与汉元帝时期的和亲,有什么不同?
★总结:汉武帝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经济、政治、军事、思想)
86、东汉时期,匈奴分为南北两部。窦固、窦宪反击北匈奴。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知识:丝绸之路
87、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88、张骞通西域:①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目的)。意义:了解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②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与西域各国进行友好政治经济交往(目的)。
★西域传入天马、汗血马等良种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乐器,歌舞,传入中原。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传到西域。
89、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90、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91、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沿着海岸线,从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92、班超经营西域。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甘英出使大秦)。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93、纸的发明:西汉早期用麻做纸,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
94、东汉时期,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改进造纸术(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95、《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到东汉时期的数学成就,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96、张衡发明地动仪,测定地震方向,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97、华佗(神医):麻醉药剂“麻沸散”、“五禽戏(虎、鹿、熊、猿、鸟)”
98、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故事:洛阳白马寺
99、佛教①起源于古印度;②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③教义: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④东汉明帝时兴建了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
100、①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②东汉时在民间兴起;③创始人之一叫张陵。④教义: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
101、王充的《论衡》是无神论者。
102、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汉武帝时代。他编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103、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泥土烧制,秦汉时期我国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 三国鼎立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三顾茅庐、火烧赤壁
104、官渡之战。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公元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105、赤壁之战。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南北。南方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公元208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在赤壁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106、三国鼎立的形成
222年称王,229年称帝
孙权107、三国经济的发展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卫温)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晋惠帝:老百姓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
108、西晋的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①魏灭蜀;②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③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109、内迁的各族(东汉末年开始;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110、西晋的灭亡原因:
①统治集团腐朽,西晋皇族为争夺皇位,混战了十几年,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八王之乱)。
②西晋的官僚地主残酷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激起他们的反抗。
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力量灭亡了西晋。
111、公元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112、淝水之战
背景:①南方:“东晋”的建立。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
公元383年东晋以少胜多,在淝水大败前秦。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乌合之众、风声鹤唳
113、江南经济的发展
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②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原因)
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表现: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③稻田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114、北方的统一。439年,在东北地区兴起的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115、民族大融合
1、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逐渐成为大趋势(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的目的: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黄河流域)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要求鲜卑人使用汉语;穿戴汉族服饰;改汉族姓氏;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
北魏孝文帝的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116、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
第21、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知识:以祖冲之名字命名的月球上一座环形山;祖冲之星;书成换白鹅
117、南朝祖冲之的“圆周率”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也就是3..1415927之间。
118、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119、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详细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120、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人称“书圣”。
121、东晋画家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123、南朝范缜的《神灭论》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124、我国著名的两大石窟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125、朝代顺序: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战国)秦两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
126、(一般了解)文房四宝(P126);年号(P133)
127、魏晋南北朝文化:
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一千年。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水经注》
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兰亭序》
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是“书圣”。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附:
&&&&&&&&&&&&&&&&&&&&&&&&&&&&&&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要求记住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建立时间、都城、开国君主)
1. 要理清知识脉胳,合上书也能知道22课每一课的题目是什么,里面讲哪个时期,有哪些大事、主要内容和人物。
2. 注意教材中每一课的“动脑筋”,真正弄懂为什么。
3. 注意《精析精练》中一些大题的思路。
3. 本提纲可以帮助复习和记忆,但只是基本纲要,还是要以课本为主。
4. 一些相似的知识,自己进行归纳。
1.&&&&& 仔细审题,不要贪快。时间充足,选择题至少要用25分来完成,大题要考虑好再动笔,但不要留空白不做(即使拿不准也要尝试回答)。
2.&&&&& 回答大题时,先写“答”,内容要有条理性,按题目的要求回答。最好分段,不要一题写一大段。
3.&&&&& 大题实在不会或拿不准时,先回到前面选择题去看一下有没有相关内容。或者在开始做卷前,先浏览一下大题,做到心中有数。
4. 回答问题尽量全面,如问原因时,通常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历史原因、现实原因等(不一定每个题都全部具备);评价人物,要看到两面,既要有评价,也要有史实说明。
5.&&&&& 选择题小技巧:
问历史事件或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时,答案通常是和经济因素(生产力)有关的。
问统治者实施某种措施的根本原因或目的,一般是加强控制或巩固统治之类。
当你初步选择一个答案时,先看看其他答案是不是更合适,选最合适的。
猜您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您还有150字可以输入
更多资讯请点击&&&&&&
热门关键字:,,,,,
【打印文章】
真野惠里菜性感睡衣诱惑
美国火辣女郎让军营沸腾
浙江农大女生集体穿热裤露脐装做广播操
嫩模团穿性感短裙在广场扮女警跳手枪舞
狂野非洲另一面:风沙中穿行的狮子
[欧联杯]国米2-0卡拉巴赫高清图集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赣州上犹二中诗梦语文工作室
当前位置:&&&
上传: 陈红秀 &&&&更新时间: 21:22:47
1.预习指导 激发学生预习兴趣:教师吟诵并解释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美诸葛亮及《出师表》的诗句,如:&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管仲)乐(乐毅)盖有余。&(《武侯书堂》)&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提供预习参考资料: ①《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与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②关于&三顾茅庐&及其后二十一年的形势发展:诸葛亮本来隐居湖北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在茅庐中向刘备 第六自然段:紧承上文&亲贤臣&,回顾先帝三顾之恩,表明自己受恩感激,忠贞不渝。 研读第七段:问答、讨论具体内容,略。 先帝知臣谨慎,谨:认真;慎:慎重。 &诸葛一生惟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不是指一般的国家大事。)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这两处&大事&是一致的。?由上文谈辅佐先帝开创基业,进而谈接受托孤重任──辅佐刘禅,兴复汉室,为后文请命北伐张本。由上文提出劝谏到转入请命北伐,从此句开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效:有成效,有实际效果。以伤先帝之明,伤:损害。明:知人善任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指公元225年,平定孟获等南方叛乱,以稳定蜀国后方,免除北伐的后顾之忧。这是诸葛亮&南抗蛮越&的战略思想的具体实践。?写受命以来念念不忘先帝托付的大事,时时担心不能完成先帝交付的重任,以及为完成大事和重任所采取的一项战略行动──平定南方。此句实际是写为北伐做准备。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甲:军从和军事装备。《三国志》本传载:诸葛亮平定南方后,&军资所出,国以富强&,在两年中&乃治戎讲武,以侯大举&。当奖率三军,奖率:奖励、率领;三军:军队的统称。北定中原,中原:指曹魏占据的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庶竭驽钝,庶:音sh&,是表示希望或可能的副词。竭:用尽。攘除奸凶,奸:奸邪,指不忠于国家或君主。凶:凶恶。这里&奸凶&是奸邪凶恶的敌人的意思,指曹魏方面。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旧都:指西汉曾分别建都的长安和洛阳。&还于旧都&的主语是朝廷。根据北伐的主客观条件已经成熟,正式提出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申请。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所以:用来(介宾倒置)。职分:职责、本分。?归结上文,申述出兵伐魏是先帝托孤时交付的重任,责无旁贷,也理应准允。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进、尽:都是动词,前者表示知无不言,后者表示言无不尽。则攸之、?、允之任也。此句上应第三自然段&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下启下段&若无兴德之言&&&。出征、留守,两面都照顾到。安排周密。 第七自然段:从实现先帝托付的重任的高度,根据主客观业已成熟的条件,提出北伐之请。 研读第八段:问答、讨论具体内容,略。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两&效&:前者是效果,可译成任务;后者是见效果、取得效果。?提出希望一。措辞委婉,态度坚决。若无兴德之言,兴德:使先主的圣德得到发扬、更加盛大。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提出希望二。照应上文亦宜自谋,自谋:为自身设想。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指出希望三。与上文&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亲贤臣&、&悉以咨之&相应。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有&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等语。臣(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不胜受恩感激。表明期望之深之切。 第八自然段:分三层提出愿望,收束全篇议论。 研读第九段:问答、讨论具体内容,略。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临:面对着。涕:泪。零:落。不知所言。 第九自然段:本是写奏章的套语,但由于全文情真意切,寥寥十二字表达出临行前百感交集、无限恋念之情。 以上四段为第二部分:回顾经历,表明对蜀汉的忠贞和请命北伐、兴复汉室的决心。 (3)总评: ①讨论&预习指导& 题甲参考答案:这绝不是文不对题,而是因为诸葛亮此次上表虽然是为了请命出征,但主要意图却在于劝谏刘禅&内修政理&,并向他提出有关的建议。根据史料,我们知道,刘禅一贯平庸无能,朝政事无巨细,都由诸葛亮负责处理。此次诸葛亮出师北伐,势难匡误救失,对国内政局是很忧虑的,因此他只有提出建议并荐人自代。这正是针对蜀国当时朝廷形势而定的。 题乙参考答案:诸葛亮在表中提出三条建议:广开言路;赏罚公平;亲贤远佞。其中第三条是关键性的。因为如果做到了&亲贤臣,远小人&,那么广开言路、赏罚公平也就容易做到;反之,则前两条建议也就无法实现。这是诸葛亮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维护封建政权的宝贵经验。正因如此,诸葛亮对第三条建议在第三、四、五、六、七、八各段中不仅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历史实例和本人经历加以说明,而且推荐贤臣良将并明确职分,反复陈述,不厌其烦。全文也以&开张圣听&起,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收。从表面看来,这些建议确实都不是从出师北伐的角度提出的,与北伐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内修政理&是早在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提出的一整套总战略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现在重新提出,目的正在于为北伐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使北伐无后顾之忧,所以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题丙参考答案:表中十三次提到先帝,大体可分为四种情况: 论天下形势,则强调先帝中道崩殂(不利) 追先帝之殊遇(有利) 论亲贤远佞,则强调先帝简拔 先帝称&能& 先帝叹息痛恨 表本人心志,则强调先帝之顾 许先帝以驱驰 先帝之托 先帝之明 报先帝 告先帝之灵 对刘禅告诫,则强调光先帝遗德 深追先帝遗诏 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即所谓&直而不肆&),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七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宣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一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表明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总之,&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查看更多与本文《出师表 教学设计》相关的文章。 分析国家形势,提出了一整套富有远见性的战略方针,即&联吴抗曹,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内修政理,北伐中原,统一中国,兴复汉室&。形势的发展一再证实诸葛亮的预见的正确性。公元208年,刘备虽然在湖北中部当阳一带被曹操的优势兵力战败,但同年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实行联合抗曹,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兵,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占据荆州。公元214年,刘备、诸葛亮进兵益州,益州牧刘璋投降;219年又向北攻占汉中,实现了诸葛亮的&跨有荆、益&的战略计划。形势的发展对刘备十分有利。但是,由于公元219年孙权发兵攻荆州,而荆州守将关羽不善于应付,荆州失守,关羽被杀,吴蜀联盟破裂。223年刘备率兵攻吴,又遭惨败,死于白帝城。诸葛亮的战略部署遭到严重破坏,蜀国陷于困境。 ③关于刘备托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223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也可语译。) ④关于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能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做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⑤古今异义的词: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单音词古今异义的更多:先、崩、弊、诚、义、否(pǐ)、遗(w&i)、愚、阙、慢、雅等。应当注意加以分辨。 &不宜异同&里的&异同&是&复词偏义&,就是把两个含义不同而又有关联的词用在一起,但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这里只取&异&义。现代汉语也有类似情况,如:国家、妻子,但那是偏义复合词,而在文言中不是复合词。 (以上材料,可采用多种方式提供。) 针对本文特点进行预习。可引导学生思考本文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如: 甲、本文是诸葛亮为北上伐曹而给刘禅上的奏疏。论理应当首先提出兴兵北伐的请求,接着说明理由以及此次北伐的战略计划等内容。但本文只在第七、八两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其余内容都与北伐无直接关系,而只是对刘禅提出劝告和建议,这是不是文不对题?为什么?(清人林云铭曾提出这一重要问题。) 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时,可结合课文后&思考&中第一题。 乙、从表面看,诸葛亮的建议都不是从北伐的角度提出的。试分析一下他提出了哪些建议?其中哪条是关键性的?你根据什么这样认为?他提出这些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时,可结合课文后&练习&中的第一题。 丙、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时,可结合课文后&练习&中第二题的第2小题。 丁、三顾茅庐、长坂之败、刘备托孤和五月渡泸都是已经过去的事,诸葛亮在出师北伐时却又重新提起,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可以结合课文后&思考&中第二题、&练习&中第二题第3小题。 以上预习活动可占用一课时。教师随时予以指导。 2.教与学设计 可采用诵读、问答、讨论、评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文研读。 研读第一段: (1)问答、讨论(示例): ①解释加点的词:先帝、崩殂、疲弊、诚、秋、盖、报之于陛下、妄自菲薄。 ②文章一开头就提出&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用意何在?第一句提出个什么 ③&侍卫之臣&、&忠志之士&各指哪些人?第二句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④第三句的作用是什么?与上两句有何关系?从&宜&与&不宜&两方面提出有什么好处? (2)分段评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先:尊称死去的人,用于长辈和功高德重者。 业:统一中国、复兴汉室的大业。崩殂:天子死曰崩,是避免&死&字而用山崩代替;殂字从&歹&(残骨),从歹的字都与死伤有关。?以无限痛惋、追念之情从先帝创业未成起 笔,意在唤起刘禅完成其父未竟事业之志。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疲:人力& 疲惫。弊:通敝,指物力困乏。诚:实在、的确。秋:原是以季代年(部分代全体),这里是&时数&。指出客观形势危急,以激其发愤图存之志。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侍卫之臣:指内廷和朝廷的官员。内:宫内和朝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忠志之士:指地方和边疆的将吏,主要指将士。外:指地方、边疆。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盖:原来,大概,这里兼有表委婉判断和对原因的解释作用。第二个&之&代&殊遇&。指出主观条件有利及其原因,以促其励精图治之行。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先从正面建议,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再从反面告诫。此句以前两句为基础,提出第一条建议:广开言路。从正反两面提出&宜&与&不宜&,恳切、有力。 第一自然段:在分析主客观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研读第二段:问答、讨论的具体内容,略。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从阜,从步(正反二止),本义是向高处走,引申为提升(官职)。异同:复词偏义。? 提出第二条建议:赏罚公平。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显示。平明:公正、严明。?从正面阐明。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私:不公正,指偏向袒护一方。内:指宫中,外:指府中。?从反面阐明。又一次提出&宜&与&不宜&,具体阐明&陟罚臧否&的做法。用意在于提醒不可偏私宫中。 第二自然段:提出第二条建议──严明法纪、赏罚公平。 研读第三段:问答、讨论的具体内容,略。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推荐可靠文臣。愚以为宫中之事,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裨:这里读b&,本义是做衣服时把短布料接长,引申为补益。阙:通&缺&。愚:谦称,代第一人称,这里是作者自称。?语气肯定,出言负责。 第三自然段:从思想品德着眼,力荐执法贤臣,是实现&开张圣听&的重要保证之一。 研读第四段:问答、讨论具体内容,略。 将军向宠,(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向宠:原为刘备的牙门将,公元222年,刘备被吴军战败时,只有向宠军队完好无损。?推荐可靠武将。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行:音h&ng,行列。 和睦:这里指协调一致、团结友爱。&优劣得所&照应上文赏罚公平。?同样语气肯定,出言负责。 第四自然段:从人品才略着眼,力荐治军良将,是实现&开张圣听&的又一重要保证。 研读第五段:问答、讨论具体内容,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远: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先汉:前汉,也称西汉。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后汉:即东汉。小人:这里主要指宦官。东汉自光武帝以来多次因信任宦官造成祸害。?此句从正反两方面引证本朝的经验教训,有力地证明:兴衰的关键在于君主是否任人惟贤,从而提出第三条建议:亲贤远佞。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感到痛心和遗憾。于:对,介词。桓帝宠信外戚梁翼,后又宠信宦官单超等;灵帝重用宦官曹节、张让等。他们都捕杀正直人士,动辄株连千百人,政治严重腐败,导致黄巾起义,终至使汉朝灭亡。再称先帝,动之以情。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隆:兴盛。计日可待:能预算日期,安心等待,指为期不远,也说&指日可待&。?进一步推荐贤能,并强调&亲贤臣&的积极效果。 第五自然段:上承三、四两段,引用本朝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提醒刘禅勿蹈桓、灵覆辙,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以上五段为第一部分:分析形势,提出建议。 研读第六段:问答、讨论的具体内容,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躬:亲身。苟全:姑且保全。闻:出名;达:做官。诸侯: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各军阀。?开始追述自身经历。先写出山前的情况:身份、职业、志趣及隐居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以:因。猥自枉屈,枉屈:委屈、屈就、俯就。枉本义是弯曲,引申表示受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看望,探访。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由是:因此。感激:感动而奋发起来。遂许先帝以驱驰。许:答应。以:介词,把、将、拿。此句与&咨臣以当世事&句之法相同。?再写出山原因:感三顾之恩。后值倾覆,倾覆:倒塌、覆灭,这里指大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指公元208年刘备在长坂被曹操战败后,接受诸葛亮的建议,派诸葛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一事。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尔来:那时以来。尔,指示是指207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时间。?又写出山后与先帝患难与共,一经以身相许,历久:诸葛亮在表中重提三顾茅庐、长坂之败、临崩托孤、五月渡泸等往事,并非一般的忆旧。诸葛亮在这里追述自己追随先帝艰难创业、忘身忧国不避辛劳的历史,固然有以自己的一片忠贞激励刘禅的用意,但主要的还是为北伐中原请命,因为这样写能够更亲切感人地表明:北伐中原是先帝托付的大事,也是诸葛亮本人&追先帝之殊遇,而欲报之于陛下&(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决心和行动。这一点很容易被忽视;而忽视了这一点,就看不出文章后半部主要是请命北伐,而误以为只在第七、八两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此表也就不大像&出师&表了。 ②总观全文,(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作者以托孤老臣的身份,规劝刘禅广开言路、执法公平、亲贤远佞,向他力荐贤臣良将以修明政治,并在此基础上以&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的一片忠诚,从完成先帝临崩托付重任的高度,提出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恳切要求。这就是《出师表》的主题思想。但作者表达这一主题思想时,既晓以理(主要在前半),又动以情(主要在后半),情深词切,语重心长,句句从肺腑中流出。 但应当指出,诸葛亮忠于刘备父子的思想,是他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这就是本文局限性所在。但这是具体历史条件使然,我们不应苛求于古人。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反两面 英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