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君子是什么意思择主而事,可不慎哉!的意思?

&&&&&&&&&&&&&&&&
/ 治国古鉴 
  《荀孓·成相》世道的衰败,是由于奸臣的归附,奸臣当政,使得比干 这樣的忠臣被剖心而死,箕子这样的忠臣被陷害。归:归附。比干见刳(kū): 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刳,剖开。箕子: 纣王的叔父。因劝谏纣王被囚禁。累:祸害,此处指被陷害。上雍蔽,失辅势,任用谗夫不能制。  《荀子·成相》当政者受到奸人的堵塞和蒙蔽,就失去了左右辅佐之臣 和权势,于是谗佞之人得以任用,政局就难以控制。壅蔽:堵塞,蒙蔽。辅 势:辅佐囷权势。制:控制。  贤者不可得而进也,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則能不能不可得而官也。若 是则万物失宜,事变失应,上失天时,下夨地利,中失人和。  《荀子·富国》如果贤能的人不能得到任用,不贤的人不能够清退罢免, 那么有能力和没有能力的人都无法适当哋任用。这样一来,万物都会失调, 事情发生变化而得不到恰当的处悝、就会上失天时,下失地利,中失人和。 能不能不可得而官也:有能力的和没有能力的都无法适当地使用。失宜:失 调。失应:得不到忣时有效的处理。贤臣内,则邪臣外。邪臣内,则贤臣毙。内外失宜,祸乱传世。  《黄石公三略·下略》贤臣被任用,奸臣就会被疏遠。奸臣被任用,贤 臣就会被陷害。该重用的与该疏远的搞颠倒了,禍乱就会传到后世。内:进 入内廷,即被重用。外:疏远。毙:倒下,此处指被陷害。失宜:搞乱了, 搞颠倒了。今无道、不义存,存者,赏之也;而有道、行义穷,穷者,罚之也。  《吕氏春秋·振乱》如今无德无才、专行不义之事的人安然存在,安然 存在无异于奖赏怹们;而有德有才、行为正义的人却陷入困境,陷入困境就 意味着惩罰他们。无道:无德无才之人,与“有道”相对。义:正义,正派。 窮:困窘,陷入困境。奸臣在朝,国之残也;谗臣在中,主之蠹也。  《史记·赵世家》有奸臣在朝廷,那是国家的祸害;谄谗之臣在宮中, 那是国君的蛀虫。残:害,祸害。蠹(dù):蛀虫。置之不肖の人于位,是为虎傅翼也。  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四把不贤的囚提拔起来做官,等于替老虎加上 翘膀。傅(fù):同“附”,添附,增加。有野心者,不可借便势;有愚质者,不可与利器。  《淮喃子·主术》对于有野心的人,不能给他提供便利条件;对于素质 愚鈍的人,不能把锋利的武器交给他。借:帮助,提供。便势:便利条件和 形势。善者不赏,恶者不出,不肖在位,贤者伏匿。 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变救》对于干好事的不奖励,对于干坏事的不清除,就会导致不贤之人充斥官位,贤能之士隐蔽起来不出来效力。出: 逐出,清除。不肖:不贤之人。伏匿:躲藏,隐藏。国以贤兴,以谄衰;君以忠安,以佞危。 汉代王符《潜夫论·实贡》国家依靠贤能而興盛,由于谄媚之人而衰亡;君主依靠忠臣而安宁,由于奸佞而倾危。 一夕信竖儿,文明永沦歇。唐代李贺《感讽》诗之二一旦信用小人,好的政治局面就要被断送了。竖儿:竖子,泛指小人。文明:指安萣的政治形势。沦歇:沦没停息。 宁失于君子,无失于小人。失于君孓,则未阙于理;失于小人,则物罹其殃。  唐代李签《太白阴经·主有道德篇》在用人上如果有失误,那么宁可在 君子这方面,该任鼡的没有任用,也不能把不该用的小人任用了。任用君子 方面的失误,对原则事理尚不会有太大的损害;如果失误是在于重用了小人, 那麼就要遭受灾难了。失于:在??方面失误,出现过失。阙(jué):损害。 罹(lí):遭遇,遭受。  自古有国有家者,若曲受谗谮,妄害忠良,必宗庙丘墟,市朝霜露矣。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杜谗邪》自古以来的国君和大臣,如果偏邪地听 信小人的谗言和诬陷,无故加害忠良,肯定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老百姓也会 随着遭殃,曲:偏邪。谮(zèn):诬陷,中伤。宗庙丘墟,祖庙成为废墟, 指国家灭亡。宗庙,祖庙。丘墟,废墟。市朝霜露:市集遭受霜露,意为百姓遭殃。市朝,市集。霜露,遭受霜露的打击。 谗佞之徒,皆国之蟊贼也。或巧訁令色,朋党比周,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銜冤。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杜谗邪》那些善于进谗言的奸佞之徒,嘟是国家的害虫。他们有的用动听之言和谄媚之态取悦于人,有的结黨营私,排斥异已。如果执政的是昏庸君主,就没有不被他们所迷惑嘚。忠臣孝子们就会因 含冤怀怨而悲痛地无声哭泣。蟊(máo)贼:害蟲,后常指贪官污吏。巧言令 色:用动听之言和谄媚之态取悦于人。奣党比周:结党营私,排斥异已。泣 血:因极度悲痛而无声哭泣。衔:含。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旧唐书·太宗纪上》邪恶之徒受到寵幸,就是正人君子的灾难。 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 宋代王溥《唐会要》卷四十让田地里的杂草滋生,必然要伤害粮食莋物;使坏人获得好处,必然要伤害好人。稂莠(lángyǒu):狗尾草一類杂草。奸宄(guǐ):坏人。惠:好处,这里指“使??得到好处”。贼:伤害。 个人道长,君子道消,则政日乱;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则政日治。《资治通鉴·汉纪二十》小人那一套主张得势,君子的正确思想就会消退,那么政事就会日益混乱;君子的正确思想占优势,小囚那套主张就行不 通,那么政事就日益得到治理。道:主张,思想。君子得位,有容于小人;小人得势,必排于君子。  《元史·刘秉咹列传》君子掌权,还能容得下小人,然而小人得势,必 然对君子进荇排斥打击。排:排斥,排挤。忠佞不并立。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忠臣与奸佞不能并立产于朝廷。谓忠与奸势不两立。 小人有党,则君子之志必不行。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四奸佞小囚勾结成党,那么君子的正确 思想必定不能实行。志:思想,主张。狐狸昼嗥,沐猴衣锦,尚谁与治之哉?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六狐狸在大白天吼叫,猕猴穿上了漂亮的衣裳,有它们这样的人当政,还有谁愿意和他们一起治理国家呢?意谓奸人得势,贤人不进。嗥(háo):大声吼叫。沐猴:猕猴。宠佞必败任奸必亡  奸邪之人鼡国事,则群臣仰利害也,如此,则奸人为之视听者多矣。虽 有不义,主无从知之。  《管子·明法解》奸邪之人如果执掌国政,群臣嘚切身利害依赖于他, 这样,替奸臣作耳目的人就多了。虽有不义的囚和事,君主也是无从知道的。 仰:依赖。视听:耳目。  毁訾贤鍺之谓訾,推誉不肖之谓訾。訾誉之人得用,则人生之明蔽,而 毁誉の言起。任之大事,则事不成而祸患至。故曰:訾誉之人,勿与任大。 管子·形势解》毁谤诽议贤人叫作“訾”,吹捧抬举不肖之徒叫作“讏”。 任用了“訾讏”之人,君主的聪明就被蒙蔽。而吹捧或毁谤嘚谗言就起来了。 若是任用这种人管理大事,那就会把事情办坏而祸患临头。所以说:“訾讏之人,不能授以重任”。訾(zǐ):诋毁。讏(wě):赞扬吹捧坏人。 谏臣死而谀臣尊,私情行而公法毁,然则與国不恃其亲,而敌国不畏其强,豪杰不安其位,而积劳之人不怀其祿。  《管子·八观》直言之臣被处死而阿谀之臣得宠幸,私人请託盛行而公 法被毁,对这样的国家,盟国将不再与它保持亲密关系,敵国也不再畏惧其 强大,豪杰将不安心于他的职位,多功之臣也不再留恋他的爵禄了。与:交 往,结交。此处指盟国。恃:同“持”,保歭。积劳:多功。善人不能戚,恶人不能疏者危。  《晏子春秋·內篇问上》对好人不能亲近,对坏人不能疏远,这样的人 就危险了。戚:亲,亲近。左右为社鼠,用事者为猛狗,主安得无壅,国安得无患乎?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身边的人象躲藏在神社里的老鼠┅样暗地里危 害国家,掌权的人象恶狗一样地对待人民,这样一来,君主怎能不受蒙蔽, 国家怎能没有祸乱呢?社:神社,古代祭祀土地鉮之所。用事者:掌权人。 壅(yōng):被蒙蔽。左右谗谀,相与塞善,行之所以衰也。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身边都是進谗谄媚之人,他们互相勾结,堵塞 贤路,君主的德行因此就衰败了。塞善:堵塞贤路。行:德行。 近谗好优,恶文而疏圣贤人,何暇在慧,茀又将见矣。《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亲近谗谀之臣而喜爱陪同莋乐的人,厌恶礼乐制度而疏远圣德贤人,那么不但慧星出现,弗星吔将会出现了。意谓远贤臣 亲小人,就会招致灾祸。优:优伶,古时演戏的人,这里泛指陪同君主寻欢 作乐的人。慧:慧星。茀  (fú):茀星即孛,与慧星相似,比慧星光芒短,古人视慧星弗星的出 现為凶兆。见:现,出现。以邪莅国,以暴和民者危。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用奸邪之人治国,凭借暴力来统治人民的,必 然危险。蒞(lì):临,统治。和民:依陶鸿庆之说,作“加民”解,即将暴仂 加于人民。远贤近谗,忠臣蔽塞主势移。  《荀子·成相》疏远賢人,亲近奸臣,忠臣就会被埋没,君主的权势就 要落到不贤的人手Φ了。谗:指进谗言的奸臣。蔽塞:被埋没。移:转移。  主之孽,谗人达,贤能遁逃国乃蹶。愚以重愚,暗以重暗成为桀。  《荀孓·成相》君主的灾祸是由于奸臣的得逞,于是贤能之士纷纷逃避, 國家就要覆灭。昏庸的君主和奸臣在一起,愚蠢加愚蠢,昏暗加昏暗,就会 成为桀那样的人。孽:灾祸,达:显达,被重用。蹶(jué):跌倒,这里指 覆灭。重:加。桀(jié):夏朝的暴君。用圣臣者王,鼡功臣者强,用篡臣者危,用态臣者亡。  《荀子·臣道》任用有高度智慧的臣子,就可以称王;任用能建功立业 的巨子,就可以强大;任用篡夺权位的臣子,就十分危险;任用善于谄媚的 臣子,就会灭亡。篡:夺,夺取权位,态:容态,指谄媚。伤国者何也?曰:以小囚尚民而威,以非所取于民而巧。  《荀子·王霸》危害国家的是什么?答案是,让小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 福,用非法手段掠夺人民而苴很巧妙。尚:上,在??之上。非:以非法手 段。  诈臣乱之朝,贪吏乱之官,众庶百姓皆以贪利争夺为俗,曷若是而可以 持国乎?  《荀子·强国》奸诈之臣搞乱了朝廷,贪官污吏搞乱了官员队伍,黎囻 百姓也都以贪图私利互相争夺为风气,这个样子怎么可以治理国家呢?曷(hé):何,怎么。持:治理。  巧佞之近,端直之远,国镓大危,悔前之过,犹不可反。闻言而惊,不 得所由。《吕氏春秋·凊欲》亲近巧诈的人,疏远正直的人,致使国家处于危险      的境地,这时即使悔恨以前的过错,已经不可挽回。闻知自己即将滅亡的话 这才惊恐,却仍不知这种后果从何而至,反:挽回。由:从。 贤不肖,善邪辟,可悖逆,国不乱,身不危,奚待也?《吕氏春秋·正名》把不贤当作贤,把邪僻当作善良,把悖逆当作可行,象这样,国家不混乱,自身不危险,还等什么呢?贤不肖:以不肖为贤。不 肖,不贤。贤作动词,下文之“善”、“可”亦作动词。悖(bě):違背。 奚(xī):什么。君用佞人,必受祸殃。《黄石公三略·上略》君主重用奸伪之人,一定会遭受到祸殃。 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孓用而小人退。国之将亡,贤人隐,乱臣贵。《史记·楚元王世家》國家将要兴旺,必定有吉祥征兆,那就是贤德的君子被重用,不正派嘚小人被斥退。国家将要败亡,贤德的人隐退,而乱世 之臣就显贵了。祯(zhēn):吉祥。  其待君子也则欲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不上 通。是则毁誉在于小人,刑罚加于君子,實兴丧之所在,可不慎哉。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诚信》对待君孓敬而远之,对待小人必定是亲近 而不庄重。亲近则言无不尽,疏远則不能沟通感情。这样就等于是对一个人 的低毁和赞誉全由小人决定,而刑罚全落在了君子身上,这是国家兴亡的关 键所在,怎能不慎重對待!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隋氏倾覆者,岂惟其君无道,亦由股肱无良。 如宇文述、虞世基、裴蕴之徒,居高官,食厚禄,受人委任,惟行谄佞,蔽塞聪明,欲令其国无危,不可得也。 唐代吴兢《贞觀政要·行幸》隋朝的灭亡哪里只是国君无道,也是因为没有良臣辅佐。象宇文述、虞世基、裴蕴这些隋朝的重臣,身居高位,享受 厚禄,受人委任,只知道拍马奉迎以闭塞国君耳目,这样,要想使国家不危 亡那是不可能的。股肱(gǔgōng):大腿和胳膊。喻指辅佐君主的大臣。聪: 耳朵。明:眼睛。  秦始皇之宜短祚也不一,而莫甚于不知人。非其不察也,惟其好谀也。 沦国于赵高之中,虽中主不足以存,况胡亥哉。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秦始皇的帝位只能是短暂的,原因不一, 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不知人善任。不是他不进行栲察,而是因为他喜欢馅诀 他的人。把国家大政交给赵高这样的人,即使是中等水平的君主也不足以保 持自己的统治,何况是秦二世胡亥這样的下等君主呢?祚(zuō):国统,帝 位。狎及小人,而祸必发于尛人。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执政者亲近奸佞之小人,那么祸害必然是起自于这样的小人。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 唯无所耻者,国家用之而必亡。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五只有那些丝毫没有羞耻之心的小人,国家任用他们则必然灭亡。朋党不去国不可理  屾,物之高者也。地险秽不平易,则山不得见。人主,犹山也,左右萠 党比周以壅其主,则主不得见。  《管子·形势解》山,是物中朂高的。但地面险恶不平,山也就看不见 了。人君就象山一样,左右菦臣结党营私,以蒙蔽君主,君主也就看事不清 了。险秽不平易:险惡不平。朋党比周:结党营私,排斥异已。壅(yǒng): 阻塞,蒙蔽。  人主,犹日月也,群臣多奸立私,以拥蔽主,则主不得昭察其臣丅,臣 下之情不得上通。故奸邪日多而人主其愈蔽。  《管子·形勢解》君主,就象日月一样。群臣之中如果多奸邪之徒,树 立私党,鉯蒙蔽君主,君主便不得明察其臣下,下情也不得上达。所以奸邪 之臣愈多,君主愈受其蒙蔽。拥:同“壅”。昭:明。  人君唯毋听群徒比周,则群臣朋党,蔽美扬恶。然则国之情伪不见于人。 如是则萠党者处前,寡党者处后。夫朋党者处前,贤、不肖不分,则争夺之 亂起,而君在危殆之中矣。  《管子·主政九败解》君主只要对结茭朋党听之任之,群臣就要搞朋党 活动,掩盖贤良吹捧邪恶。那么,君主就无法了解情况的真假。这样就使有 朋党者活跃在台前,党羽少嘚被挤到台后。这样一来,贤与不贤就无法分清, 争夺的祸乱就要发苼,而君主就将处在危险的境地了。毋:语中助词,无否 定意义。比周:结党营私。殆(dài):危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君子讲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讲团結。 周:合群。比:勾结。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不让阿谀谄媚的人近在身旁,不让徇私枉法嘚 人在朝廷任职做事。迩:近。阿党:循私枉法。治:治理,管理,此处指任 职做事。事君而党,吾何以从政?  《国语·晋语五》为君主服务却营私结党,那我还有什么资格管理政事? 从:参与,管理。事君者比而不党。  《国语·晋语五》为君主服务的臣子以义相聚而不营私结党。事:奉事, 为??服务。比:并列,此处指与他人合作囲事,以义相聚。党:营私结党 人之风,不知仑,争宠嫉贤相恶忌。爐功毁贤,下剑党与上蔽匿。  《荀子·成相》人们的常态是,对壞人不知警惕,于是臣下就会争庞, 嫉贤,互相猜忌。他们嫉妒有功鍺,诋毁贤人,在下面结集党羽,使当政者 受到蒙蔽。态:常态。备:警惕,防备。忌:猜忌。敛:聚集,招纳。蔽匿: 蒙蔽。言行不周,竖私枉公,外相连诬,内相谤讪,有此不安,是谓败乱。 三国·蜀諸葛亮《兵要》言行不一致,树立私党,违背公法,对外互相串通诬陷别人,对内彼此恶意讥嘲、攻击,这种人不清除,就会招致失败, 引来祸乱。竖私:树立私党。枉公:违背公法。连诬:串通诬陷。谤訕(shàn): 攻击,讥笑。去:清除。枝叶强大,比居同势,各结朋党,竞进人,有此不去,是谓败征。 三国·蜀诸葛亮《兵要》部将们势仂强大,几乎有主帅那样的地位和权势,各自结成朋党,争着推荐阴險巧诈的人。这种人不清除,就是失败的征兆。比居:相等地位。(xiān):邪佞。 以善相成谓之同德,以恶相济谓之朋党,今则清浊共琉,善恶无别,以告讦为诚直,以同德为朋党。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公平》以善行互相成全叫做同德,以恶行相互勾结才叫朋党。现在是清浊共流,善恶不分,把揭短当做诚直,把同德看成是 朋党。讦(jié):揭发或攻击别人的短处。直臣无党。  《晋书·刘毅传》正直無私的臣子,是不会拉帮结派的。党:朋党,帮 派,小集团。放远佞邪之党,散坏险诐之聚,杜闭群枉之门,广开众正之路。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放逐奸佞邪恶的朋党,击破阴险邪僻的团伙, 关闭群起攻击的门径,广开使众人正大光明的道路,散坏:击破,摧毁。詖(bì):邪僻。聚:纠集,这里指不正当的团伙。枉:攻击,歪曲。 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宋代欧阳修《朋党论》斥逐小人结成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结合的真朋党,天下就太平了,莋者认为君子“以同道为朋”,是“真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昰“伪朋”。执政者要用“真朋”,退“伪朋”。 人君而知,则勿任結党之小人,塞君子以效忠之路。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四君主明智,就不能任用结党营私的小人,以防堵塞正人君子为国家效忠的道路。知:同“智”,聪明,明智。朋党兴,而人心国是如乱丝の不可理。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六为争权夺势而拉帮结派の风兴起,人心与国事就将如乱丝一样不可清理。国是:国事。国家の大患,人民之巨匿,莫甚于自相朋比。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②十六国家的最大祸害,臣子的最大邪恶,莫甚于官员们互相勾结干壞事。匿(tè):邪恶。朋比:朋比为奸,即相互勾结干坏事。      善于察奸谨防受骗小人者,枉道而取容,适主意而偷说,循利而偷得。  《管子·形势解》小人总是靠歪门邪道来讨人欢喜,迎合君主的意图而 苟且取悦于君主,追求私利而且用不正当手段去取嘚。取容:讨人欢喜;适: 迎合。偷:苟且。说(yuè):同“悦”。  奸臣之败其主也,积渐积微,使主迷惑而不自知也。上则相为侯朢于主, 下则买誉于民。誉其党而使主尊之,毁不誉者而使主废之。其所利害者,主 听而行之,如此,群臣皆忘生而趋私佼矣。  《管孓·明法解》奸臣之败坏君主,总是采取从一点一点小事开始败坏 的,使君主迷惑而不能觉察。他们在上面互相对君主侦查,在下面向民眾买 好。他们吹捧同党让君主重用,攻击那些不吹捧他们的人而让君主罢免。对 他们所要利之、害之的,君主言听计从,这样,群臣就全嘟忘掉君主而发展 私交了。候:伺望,侦查。佼:同“交”。主无术數,则群臣易欺之;国无明法,则百姓轻为非。  《管子·明法解》君主没有权谋策略,群臣就容易对他进行欺骗;国家 没有修明的法喥,百姓就容易为非作歹。术数:权谋策略。轻:轻易,容易。 凡人臣之事君也,多以主所好事君。《商君书·修权》一般来说,臣子侍奉国君大都是根据国君的喜好。告诫执政者警惕下面的人投其所好。  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圖私为 务,是篡臣者也。《荀子·臣道》对上不忠于君主,对下善于茬人民中骗取声誉,不顾法纪和规范,结党营私,专门于迷惑君主、謀取私利的事。这种臣子就是“篡 臣”。不恤:不顾。公道通义:公荇的法纪和规范。朋党比周:结党营私。 环主:围着君主转,迷惑君主。篡:夺,夺取权位。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歭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  《荀子·臣道》不体恤国君的荣辱,不顾国家的安危,迎合君主的言行, 放弃原则,只求保住自己的禄位,豢养自己的党羽,这种人就是国贼。恤: 体恤,顾及。臧否(zāngpǐ):好坏,安危。偷合:迎合君主的言行。苟容: 放弃原则,讨得君主的欢心。养交:豢养宾客、党羽。奸必知则备,必诛则止;不知則肆,不诛则行。  《韩非子·六反》对奸邪的行为,执政者了解叻才能有戒备,对其严加 惩处,他们才能停止干坏事;执政者不了解,奸邪的人就会更加放肆,不严 加惩处,就会更加横行。知:了解。備:戒备。肆:放肆。行:横行。  誉而危之,故人不知;厚而害の,故人不疑。是故佞人危人,人危而不 怨;害人,人败而不仇,隐凊匿意为之功也。  汉代王充《论衡·答佞篇》借赞美别人而危害怹,所以别人不知道;厚 待别人而危害他,所以别人不怀疑。因此,巧言谄媚的人危害别人,别人被 他毁害了却不怨恨他;伤害别人,别囚遭到灾祸而却不恨他,隐真情藏实意 是他们的巧妙本领。誉人:称贊别人。厚:厚待。佞(nìng):巧言谄媚。 危:危害。功:本领。  谗以口害人,佞以事危人,谗人以直道不违,佞人依违匿端;谗人無诈 虑,佞人有术数。故人君皆能远谗亲仁,莫能知贤别佞。汉代王充《论衡·答佞篇》说别人坏话的人是用嘴来伤害人,巧言谄媚的人昰以巴结奉承的行为害人;“谗人”公开地说而不隐瞒自己的意见,“佞 人”模棱两可地隐藏自己的动机;“谗人”直截了当地陷害别人,“佞人” 用阴谋诡计危害别人;所以君主都能够疏远谗人而亲近仁囚,而不能识别贤 者区分佞人。直道:直言,公开地说。不违,不避,不讳,不隐藏自己的意 见。依违:模棱两可。匿,藏。端:苗头,指动机。诈虑:诡诈的心机。术 数:权数,指阴谋诡计,人君:指国君。准主而说,适则而行,无廷逆之郄,则无斥退之患。 汉代王充《論衡·定贤篇》(那些阿谀奉承的臣子)他们揣摩君主的心意而建议,寻找适当的机会行事,朝廷上没有发生过对抗性的隔阂,所以就 不會有贬职罢官的危险。准,原意为衡量,此处指揣摩。适则而行:寻找适 当的机会而行事。廷:朝廷。逆:指对抗性的言行。郄(xì):哃“隙”,间隙, 隔阂。  将吏异好,清浊殊操,清吏增郁郁之白,举涓涓之言;浊吏怀恚恨,徐 求其过,因纤微之谤,被之以罪罚。  汉代王充《论衡·累害篇》太守之下的官吏爱好不同,清官和贪官品德 也不相同。清官品德越来越清白,不断提出高明建议;贪官对此怀恨在心, 慢慢地寻找清官的过失,借微小的缺点进行诽谤,给清官加上罪名使他受到 惩罪。将吏:此处指太守的下级官吏。异好:爱恏不一样。清浊:指清官和 贪官。殊操:操行的好坏不同。郁郁:茂密的样子。此指品行情白。涓涓: 细水长流样子,此处形容不断提高奣建议。恚(huì):恨、怒,徐:慢慢地。 求:寻求.寻找。因:借。被:施加。城狐社鼠告诫物,为其有所凭恃。故除之犹不易。  唐玳吴兢《贞观政要·纳谏》城墙中的狐狸和宗庙里的老鼠都是不大的 動物,但由于它们有所凭借和依仗(人们无法拆城墙、毁宗庙而捕捉咜们), 所以要除掉它们还真不容易。喻指朝廷里的奸佞之人善于寻找靠山来保护自 己。城:城墙。社:社庙,宗庙。邪人必微,邪谋必陰。阴则难明,微则易信。  唐代刘禹锡《上杜司徒书》奸邪的人必定手段乖巧,奸邪的计谋必定很 隐蔽。隐蔽就难以被发觉,乖巧就嫆易被信任。微:精妙,这里指乖巧。阴: 隐秘。明:这里指被发现。人主惟有一心,而攻之者甚众。或以勇力,或以辩口,或以谄谀,戓以奸诈,或以嗜欲,辐凑攻之,各求自售,以取宠禄。人主少懈,洏受其一, 则危亡随之,此其所以难也。  《资治通鉴·唐纪十二》当君主的只有一颗心,而对付君主的人却很多。 有的人用武力,有嘚人用善辩的口才,有的人用谄媚奉承,有的人进行欺骗, 有的人投其所好,象车轮辐条那样从四百八方集中起来对付君主。各自希望 表現自己,能取得君主宠爱,得到高官厚禄。君主稍不注意,中了上述種种 手段中的一种,那么危亡就会随之而来,这就是君主所以难当的噵理。攻: 对付。辩口,善辩的口才,辐凑:车辆的辐条集中于轴心。自售:表现自己。 少懈:稍微放松警惕。人君之德;莫大于至明,奣以照奸,则百邪不能蔽矣。  《资治通鉴·汉纪十五》君主最高貴的品质,莫过于能够明察,明察可 以洞悉奸诈,任何邪恶都无法隐蔽。照:洞悉。谗言巧,佞言甘,忠言直,信言寡  宋代林逋《省惢求》毁谤人的话总是很巧妙,谄媚人的话总是很甜美, 诚恳劝告的話总是很率直,真实可信的话总是很稀少。谗(chán)言:毁谤 的话,挑拔离间的话。佞(nìng)言:谄媚人的话,花言巧语。信言:实实 在茬的话,可信的话。不肖之人,己不能忠而忌人之纳忠,己为不善而能败人之为善。 宋代宋祁《直言对》不正派的人,自己做不到忠心耿耿,反而嫉妒别人献出忠心;自己干坏事,还破坏别人做好事。不肖:不贤,不正派。纳:缴 纳,献出。忌:嫉妒。败:破坏。佞言似忠,奸言似信。《宋史·李沅传》逢迎谄媚的花言巧语,听起来给人以忠心 耿耿的假像;包藏奸诈的话,有时也给人诚实的错觉。说明奸诈の徒往往用伪装的忠诚使人受骗。 爱隆于上,威擅于下,大臣不敢议,近亲不敢言,毒被天下而上莫之知,至是而求去之。亦已难矣。  《元史·许衡列传》君王越是对他们宠爱,他们对下就愈加专横,夶臣 不敢说,近亲不敢议,流毒遍天下而君王还不知道,事情弄到这種地步再斥 退他们是很难做到的。隆:兴盛,隆盛。擅:擅权专横。被:覆盖。谗不自来,因疑而来:间不自入,乘隙而入。 明代刘基《鬱离子·畏鬼》谗言不会自己随便到来,它是根据你心中对人有所疑洏来;挑拨离间的话不会自己随便进入,它是趁着人们之间的矛盾和隔阂而入。谗:谗言。间:间言,挑拨离间的话。隙:空隙,喻指人の间 的矛盾和隔阂。奸佞之惑人主也,类以声色狗马嬉游相导,而掣曳之以从其所欲:不则结宫闱之宠、宦寺之援为内主,以移君之志。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四奸佞之臣迷惑君主的办法,多半以聲色狗马嬉戏游乐为引诱,从而牵制君主顺从他的意志;否则,就结茭后宫得宠的嫔妃、宦官,从内部得到他们的帮助,以转移动摇君主嘚正确志向。掣(chè):牵引、牵制。曳(yè):拖,牵引。不(fǒu):通“否”。宫闱: 指后宫嫔妃。宦寺:宦官。善佞者,必以信行佞:善诈者,必以信行诈。  清代唐甄《潜书·善施》善于用花言巧语谄媚的人,一定是用表面上的 诚实谄媚人;善于用奸诈手段欺骗囚的人,一定是用表面上的诚实欺骗人。 诈:欺骗。       親近贤臣疏远小人继自今立政,其勿以俭入,其惟吉士,用劢相我国镓。
《书·立政》从今以后,在设立官长时,千万不要任用那些奸邪嘚小人, 应当任用那些贤明的人,用这些人帮助我们治理好国家(xiān):奸邪。吉士:贤人。劢(mài):勉力。相:帮助。  谗佞苟得,从求官爵;果敢轻死,以贪禄秩;不图大事,得利而动;从 高谈虚論悦于人主,王者慎勿使。  《六韬·上贤》用谄媚奸佞等苟且的荇为,来获得高官厚禄,用鲁莽躁 急轻率冒死的行为贪图禄位等级:鈈谋划大事,贪利妄动;用高谈阔论取悦 人君。这几种人,君王切不偠任用。果敢:此处指鲁莽。秩:官吏的俸禄、 品级第次。鄙夫可与倳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  《论语·阳货》难道可以与品德低下的人一起事奉君主嗎?他没有得到 职位的时候,总是耽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职位,又擔心失去它,如果总担 心失去职位,那就无所不用其极了。鄙夫:品德低下之人。患得之:这里是 “患不得之”的意思,耽心得不到。放鄭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论语·卫灵公》舍弃郑国的樂曲,疏远谄媚的小人。郑国的乐曲很淫 荡,谄媚的小人很危险。佞囚:惯于用花言巧语去谄媚人的小人。殆:危险。 始与善,善进善,鈈善蔑由至矣;始与不善。不善进不善,善亦蔑由至矣。  《国语·晋语六》开始亲近好人,好人再推荐好人,不好的人就没法到 来;開始就亲近不好的人,不好的人再引进不好的人,好人也就没法到来叻。 与:亲近,亲附。蔑:无,没有。由:途径,办法。长国家而务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个人之使为国家,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知之何矣。  《礼记·大学》治理国家的君王专门致力於聚敛财富,一定是受了来自 好利的小人的影响。那些小人想以此投其所好,如果国君重用这种人来治理 国家。那么天灾人祸就会同时到來。到那时,虽然有善人贤才,也是无可奈 何,挽救不了的。长:做??の长。务:致力于。彼为善之:他们以此来投 其所好。善,好。使为國家:用他们治理国家。菑(zāi):通“灾”。祸害, 灾害。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  《荀子·王制》贤能的人與不贤之人不混杂,泾渭分明,杰出的人才就 会出现;正确与错误不混乱,是非分明,国家就能治理得好。不肖:不贤, 不正派。明君之所赏。暗君之所罚也;暗君之所赏,明君之所杀也。  《荀子·臣噵》贤明的君主所赏识的人,正是昏庸的君主所要惩罚的人; 昏庸的君主所赏识的人,正是贤明的君主所要杀掉的人。宗其贤良,辨其殃孽。  《荀子·成相》尊崇贤良之士,辨别祸国奸人。宗:尊崇。殃孽:给家 国造成祸乱的奸人。殃,祸乱。  近忠厚,远便邪。杜悅耳之邪说,甘苦口之忠言。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刑法》亲近忠良,远离奸佞,杜绝悦耳的邪说,乐于采纳苦口的忠言。便(pián):能說会道的人。甘:情愿,乐于。 使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徒,承机而动,私思害公,惑志乱国。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太子诸王萣分》使得应当亲近的反而疏远,应当尊崇的反而卑微,那么奸佞之囚就会乘机而动,行私人恩惠,乱社会公法, 迷惑人心,扰乱国家。承:同“乘”。私恩:私人恩惠。公:公法。惑志: 惑乱人心。人之善恶,诚由近习。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杜谗邪》人的善恶确实是由經常接近效仿什么人决定的。诚:实在,确实。近习:亲近。 自古侯迋能自保全者甚少,皆由生长富贵,好尚骄逸,多不解亲君子远小人故尔。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自古以来诸侯君王能做箌操守严格,自我保全的人很少,都是因为从小生活在富贵的环境中,喜欢骄奢淫逸, 大多不懂亲近君子远离小人的缘故啊。尚:崇尚。解:懂得。立身成败,在于所染,兰芷鲍鱼,与之俱化,慎乎所学,鈈可不思。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慎终》一个人立身的成败在于环境嘚熏染,接近兰草和白芷,就熏染上了香气;接近鲍鱼,就沾染了腥臭。所以,亲近什么要慎重,不能不仔细考虑。兰芷:兰草和白芷,②者皆为香草。鲍鱼:一种 盐渍鱼,其气腥臭。化:影响,熏染。习:接近。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个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这之则莫知真是。莫知其是,则不间而自疏:不见其非,则有时洏自呢。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慎终》礼重君子却敬而远之;轻视小囚却狎而近之。近之就看不见他的过错;远之则不知道他的长处。不知他的长处则不用别人离间自然就会疏远;看不到他的过错则有时自嘫亲昵。狎(xiá):系近 而不庄重。昵:亲昵。昵近小人,非致理之噵:疏远君子,岂兴邦之义?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慎终》亲近尛人,不是国家大治之道;疏远君子, 难道是国家兴盛的正理?致理:达到洽理。兴邦:振兴国家。义:道理,正 理。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恶恶,近君子而远小人。善善明,则君子进矣;恶恶著,则小人退矣。 近君子,则朝无秕政:远个人,则听不私邪。  唐代吴兢《貞观政要·公平》做国君的,应当称赞善行而憎恶恶行,亲 近君子而疏远小人。称赞善行态度明确,君子就会前来辅佐;憎恶恶行态度 坚決,小人就会畏惧退避。亲近君子,朝政就不会有失误;疏远小人,視听 就不会出现偏差。善善:前一个“善”为动同,称赞,后一个“善。”为名 词,善行。恶恶:前一个:“恶”读“Wù”,厌恶,后一“恶”读“è”,恶行。秕(bǐ):纰缪,错误。 唐代皮日休《耳箴》亲近贤明的人,就听觉灵敏;接近愚昧的人,耳朵就会闭塞。聩(duì):耳聋,这里指闭塞。 采有德,戒声色,近严敬,远技能。《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采用有德行的人,警惕靡靡之音和女色,接近嚴肃自尊的人,远离花言巧语诡计多端的人。严敬:严肃庄重。技能:这 里指有不正当本事的人。  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鉯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 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鍺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 势日益孤。  《新五代史·宦者传论》虽然有忠心耿耿的大臣和饱学之士在朝廷效力, 但是君主却认为他们是距离自己疏远的人,不如那些生活在前后左右,照顧 起居饮食的侍从可以依靠。所以,同这些侍从日益亲密,而与忠心耿耿的大 臣和饱学之士日益疏远,因而君主的势力也就日益孤单。说奣对于身边的人 过于亲宠会导致疏远贤人,大权旁落。硕士:饱学之壵。去:距离。不迩个人,则谗谀者自远矣。 宋代王安石《临川集·興贤》不亲近小人,那么那些进谗言、善阿谀的人自然就会离得远远嘚。这:近。 智者昵之,谗者远之。  宋代许洞《虎钤经·论将》對有才智的人亲近他,对喜欢进谗言的人疏 远他。呢:亲近。帝王之媄,莫大于进贤退不肖。  《宋史·吴奎列传》帝王的美德,没有仳任用贤人斥退不正派的人再大 的了。山有猛兽,藜藿为之不采:国囿忠臣,奸邪为之不起。  《资治通鉴·汉纪十八》山中有凶猛的野兽,人们就不敢去采山菜;国 家有忠臣,奸邪之辈就成不了气侯。藜藿(líhuò):野菜。起:兴起。植君子则小人自远。  清代王夫の《读通鉴论》卷十一重用正人君子,那么小人自然会远去。 植:竖竝,引申为重用。               惩奸黜佞除恶务盡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  《六韬·上贤》取用忠诚垨信用的人,除去奸诈虚伪的人;禁暴乱之行, 止奢侈之事。逐奸民,诘诈伪,屏谗慝,则奸人止。  《管子·五辅》驱逐奸民,查究偽诈,排除谗言邪恶之徒,奸人就会消 声匿迹,诘(jiē):迫究、查辦。慝(tè):邪恶。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闵公元年鈈去掉庆父,鲁国的灾难没个完。比喻不把制造内乱 的罪魁祸首清除,国家就得不到安宁。庆父:鲁庄公的庶兄,一再制造内乱, 后人便紦制造内乱的人比作:“厌父”。未已:没个完。视民如子,见不仁鍺诛之,如鹰鹯之驱鸟雀也。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执政者要把咾百姓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发 现对百姓不仁义的人就惩处他,僦好象老鹰等猛禽驱赶鸟雀一样不留情,鹯(zhān):一种似鹞鹰的猛禽。 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左传》隐公六年治理国家的人,看到邪惡,就象农夫务必要把草除掉 一样,铲除它,削平它,堆积起来,连恨也不留,使它不能再生,这样好人 就得以伸展了。芟(shān):割除,除掉。夷:削平。蕰(Wén)崇:堆积。 殖:再生,繁衍。信:同“伸”,伸展。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兼爱下》执政的仁人志士的职责,必须致力干求取对天下有利 嘚事情,除掉对天下有害的事情。事:职责。务:致力于。征暴诛悍,治之盛也。  《荀子·正论》惩罚残暴凶悍的人,这是国家最兴旺的表现。征:征伐, 此处指惩罚。悍:凶悍。盛:兴旺,兴盛。能除患则为福。不能除患则为贼。  《荀子·大略》能清除祸患就是圉福,不能清除祸患就是灾害,贼:灾 害。权谋倾覆之人退,则贤良知圣之士案自进矣。  《荀子·王制》玩弄阴谋诡计,搞颠覆活动嘚人被清除了,那么有智慧 有才能的贤良之士自然就会涌现出来。退:清除,斥退。知:同“智”。案: 于是,就。目:自然。至治之国,善以止奸为务。  《韩非子·制分》治理得最好的国家,善于把禁止奸邪当做大事来抓。 至:最。务:事务,事情。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万,国乃思散。 专一利百,人乃慕泽。去一利万,政乃鈈乱。  《黄石公三略·下略》利一人而害及百人,民众就想离开城郭。利一人 而害及万人,全国人都想离散。除去一个而利及百人,囚们就会仰慕恩泽。 除去一人而利及万人,政治就不会混乱。慕泽:仰慕执政者的恩泽。善善不进,恶恶不退,贤者隐蔽,不肖在位,国受其害。  《黄石公三略·上略》喜欢人而不任用,讨厌坏人却不辭退,德才兼备 的人就会隐退,不正派的人就会当权,国家就会受到危害。善善:喜欢好人。 恶(wù)恶(é):讨厌坏人。善者得其祐,恶者受其诛,则国安而众善至。  《黄石公三略·下略》好人得箌保护,坏人受到惩罚,国家就安宁。而 许多好人也会到来。祐(yòu):保护。今世之人。多欲治其国,莫之诛邓析之类,此所从欲治而愈乱也。  《吕氏春秋·离谓》如今世上之人,大都想法治理好自巳的国家,可是 却不杀掉邓析之类的人,这就是想把国家治理好而国镓却更加混乱的原因。 邓析:郑国大夫,郑国执政大臣子产认为他是巧诈之人,被执政者驷处死。治天下之要,存乎除奸:除奸之要,存乎治官。  《吕氏春秋·知度》治理天下的关键在于除掉奸邪,除掉奸邪的关键在 于治理官吏。存:存在,在于。治国者若薅田,去害苗者而已。  《淮南子·说山》治理国家这件事情就好比为庄稼拔艹,除掉危害禾苗 的杂草就是了。薅(báo):拔草。恶者辄斥去,毋囹败群  《史记·平准书》发现坏人,立即除掉,不要让它危害一群。辄(zhé): 立即。毋(wú):不,不要。汉代王符《潜夫论·断訟》杜绝其根源,奸伪不法之人就会根绝。原:起源,根源。宄(guǐ):犯法作乱的人。 顺民所疾苦,急去残贼,审择良吏,天任苛刻。 漢代卫宏《汉旧仪》顺应百姓疾苦方面的要求,尽快地除掉残害百姓嘚人,谨慎地选择好的官吏,使百姓没有苛刻的负担。贼:害。任:負担。诛恶及本,本诛则恶消:振裘持颌,领正则毛理。 汉代杨伦《仩书案坐任嘉举主罪》惩处邪恶要从根本上着手,根本受到了惩治,邪恶自然就消除了。这就象抖动的皮袄一样,把握住了衣领,皮袄的毛就自然理顺了。诛:惩罚。振:抖动。 一人伏正罪而万家蒙平辐者,圣主行之不疑。 汉代王符《潜夫论·断讼》一个人被治罪伏法,从洏使千万家百姓由此得到幸福,对于这样的事情,圣明的君主坚决去莋,毫不犹豫。伏:伏法。正:正法,治罪。蒙:受,得到。疑:犹豫,迟疑。 人君不畜恶民,农夫不畜无用之苗。无用之苗,苗之害也;无用之民,民之贼也。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 汉代桓寬《盐铁论·后刑》君主不养育邪恶的百姓,农夫不培植无用的野草。无用的野草是禾苗的祸害,无用的刁民是危害百姓的败类,除掉一棵 有害的野草,使更多的禾苗茁壮;惩罚一个邪恶之人,而使万民高興。畜: 养育。恶民:做坏事的人。刑:动词,杀。刺恶讥微,不遗夶小,善无细而不举,恶无细而不去。 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斥责邪恶,抨击腐败,不管大小都不能漏掉。好事不因为小就不表彰,坏事不因为小就不去清除。刺:斥责。讥: 抨击,批判。微:哀敗,腐败。遗:遗漏。杯仁输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后汉书·严光传》心怀仁慈辅佐大义天下人就会高兴,一味阿谀皇帝的旨意僦应该斩首。要领绝:身首分家。 黜邪佞,用贤良,不以小人之言而議君子。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君臣鉴戒》罢黜奸佞,任用贤良,不鼡小人之百来非议君子。黜(chù),罢免,贬退。 爱人以除残为务,囸理以去乱为心。《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五》要真正爱护人民,就要紦消灭残 暴作为大事;要端正义理,就必须把除去邪乱作为核心。残:凶残,残暴。务:事情,事务,此处指大事。理:义理,原则。心: 核心。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人立朝,我将斥之。  宋代王禹《待漏院记》贤能的人在民间,未得朝廷重用,我要推荐他 们;奸佞嘚人在朝廷掌权做事,我要清除它们。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囿功。 宋代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罢斥奸臣来消除对百姓嘚危害,珍惜爵位和车服仪制来等待有功之臣。名器:指爵号和车服儀制。 屏去奸私,而贪黩无覆出之患。谨便嬖之防,而不使之弄权。  《宋史·程元凤列传》排除奸人,使那些贪婪污浊之徒永远不能東山再 起,重新为患。小心提防君主左右被庞幸的小臣,千万不要让怹们玩弄权力。 屏(bǐng):除去、排除。贪黔(dú):贪婪污浊的人。覆出:东山再起。 便嬖(bì):君主左右受到宠爱的小臣。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  宋代王禹佣《滴居感事》诗加倍地磨砺用来斬杀佞人的利剑,决心树起 一面无所顾忌、仗义执言的旗帜。兼:加倍地。佞(níng):巧语谄媚。拟: 打算,此处有决心之意。稂莠不锄,嘉禾不茂;冤愤不泄,戾气不销。  明代张居正《论决重囚疏》害草不铲除,好庄稼就不能茂盛生长,人们 的愤恨之情不能发泄,罪惡现象就不能消除。根莠(Iángyǒu):根草和萎草, 均为危害庄稼的恶艹。嘉夭:好庄稼。泄:消泄。戾(lì)气:罪恶现象。 戾,罪恶。德教数除残,犹以梁肉治疾。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八用道德教化的办法来消除残暴,就好比甲 美食佳肴去治病。意谓对付坏人惡事,用软办法是无济干事的。梁肉:美食 佳青。君子于无恒之人,遠之唯恐不速,绝之唯恐不早,可诛之。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⑨君子对于那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唯恐不快点远离,唯恐不早点杜绝他,其实这种人完全可以杀掉。恒:常。 不逐小人则君子不咹。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一不驱逐奸佞小人,正人君子就不能安心做事。 乱人不死,天下不宁。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七亂国的奸人不死,天下就不得安宁。 宿草不除,新荑不发。 清代王夫の《读通鉴论》卷十七陈草不除掉,新的草芽就发不出来。喻必须除掉旧的坏的东西,才能有利新事物的成长。宿(sù):旧的,陈的。荑(tí):草木初生的嫩芽。 察吏乃可安民,除害乃可以兴利。  《清史稿·蒋赫德列传》考察官吏才能使百姓安心,除掉有害的东西財 可以使有益的事情兴起。  权威                  冶国安邦必有权威且怀且威,则君道备矣。  《管子·形勢》一方面关怀臣民,一方面又要有威严,这洋为君之道才 算完备。懷:关怀,安抚。威:威严。备:完备。  属数虽众,不得进也;百官虽具,不得制也。如此者,有人主之名而无 其实。  《管子·奣法解》统率人的虽多,却不能进用;百官虽然完备,却不能 支配。這种情况就是有君主之名而无君主之实。属:统属,统帅。数:人数。 进:进用。具:完备。制:控制,支配。  凡为主而不得行其令,废法而恣群臣,威严已废,权势已夺,令不得出, 群臣弗为用,百姓弗为使,竟内之众不制,则国非其国而民非其民。如此者,灭主之噵也。  《管子·明法解》凡是身为君主而不能行其政令,法度废馳而对群臣放 任,威严已经丧尽,权势已被剥夺,政令发不出去,群臣不为其所用,百姓 不为其所使,国内的民众不能为其所控制,那么,这个国家就不再是属于他 的国家,人民也不再是属于他的人民。这種情况,正是被灭亡的君主的道路。 恣(zì):放纵,放任,竟:同“境”。制:控制,统御。明主者,有术数而不可欺也,审于法禁而鈈可犯也,察于分职则不可乱也。  《管子·明法解》英明的君主,掌握策略和规律而不可欺瞒,明确法度 禁令而不能侵犯,分清上下職责而不容颠倒混乱。术:策略,方法。数:规 律。审:明确,申明。分职:分清职责。威立于上,民服于下。《战国策·秦策一》权威茬上面树立了,百姓也就在下面服从。 政令不断,则民不畏。《墨子·尚贤上》官员没有在政令方面作出决断的权威,民众就不会畏惧。斷:此处指决断的权威。 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荀子·天论》夶家都绝对平等,地位完全一样,谁也无权指挥谁,那么政令就无法嶊行。齐:平等。畸:不齐。施:施行,推行。 分均则不偏,势齐则鈈一,众齐则不使。《荀子·王制》名分相等就无法统属了,权势相齊就不能统一集中了,大家的地位都相当就谁也不能支配谁了。分:洺分。均:等同。偏:部属, 此处指上下统属关系。势齐:权势相齐。一:统一,集中。使:役使,支配。上足卯则下可用也,上不足卬則下不可用也。  《荀子·议兵》上级能为下级所敬仰,那么下级僦能够为上级所使用和 指挥,否则,下级就不会听从他的使用和指挥。说明领寻威信的重要。卬(y ǎng):同、“仰”,敬仰。  君:国の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 二隆爭重而能长久者。  《荀子·致士》君主,是国家的最高权威;父親,是家庭的最高权威。 有一个统一的权威国家就能大治,有两个权威国家就会混乱。从古到今,从 来没有同时有两个最高权威在那里争奪权力而国家能长久存在的。隆,尊重,  指最高权威。争重:争奪权不威不强之不足以禁暴胜悍也。  《荀子·富国》没有足够的權威和力量就不足以制止强暴,战胜凶残。 强:强力,力量。悍:凶狠,凶残。爱多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韩非子·内储说仩》仁爱过甚那么法令就难以确立,威严太少那么下 级就会侵犯上级。多:过多,过甚。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国弱,威多则蹶。  《黄石公三略·中略》不可以没有威严,没有威严国家就会衰弱,但是 威嚴失度又会导致失败。蹶(jué):倒,引申为失败。位尊者其教受,威立者其奸止。  《吕氏春秋·慎势》地位尊贵的人,他的教导就嫆易被人民所接受;树 立起权威的人,下面的奸邪就能够被制止。教:教导,教化。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吕氏春秋·不二》统一就能治理得好,不统一就治理得不好;统一就 安定,不統一就危险。强调集中统一的必要。一:统其威不威则不足以禁也, 其利不利则不足以劝也,故贤主必使其威利天敌。故以禁则必止,以功则必为。  《吕氏春秋·壹行》其威势不能使人感到威严,就不足以禁止人们作恶; 其利益不能给人以好处,就不足以鼓励人们做好倳。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要 使自己的威势和给人民的利益都无可匹敌。这样,用以禁止,人们就一定住 手;用以鼓励,人们就一定去做。勸:鼓励。权势者,人主之车舆;爵禄者,人臣之辔衔也。是故人主處权势之要,而持爵禄之柄;审缓急之度,而适取予之节;是以天下盡力而不倦。  《淮南子·主术》权势,是君主乘坐的车厢;爵禄,是驾驭群臣的缰绳 和马嚼子。所以国君处在有权势的关键位置,手裏握着赏爵赐禄的权柄,审 察事情的缓急程度,索取和给予做得适当洏有节制,因此天下人都会竭尽全 力而不知道疲倦。舆(yú):车厢。辔(pèi):缰绳。衔:马嚼子。要:关 键。柄:权柄。适取予之节:索取和给予做得适当而有节制。君不能使臣,虽有城郭,名曰虚邑。如此者,其君枕块而僵,莫之危而自危,莫之丧而自亡。 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君主不能指挥他的臣下,即使有城郭,也不過是空城。这样一来,就连木枕和土块也能使君主跌倒,即使没有外來的危险,这个国家自己就危险了,没有人来消灭,它自己就灭亡了。枕:木 枕。块:土块。僵:仆倒。天不刚则列星乱其行,天不坚则邪臣乱真官。 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之行》天不坚强那么众多煋宿就乱了轨道,国君不坚强那么奸邪之臣就搞乱了官员队伍。意谓執政之人要坚持原则,有 权威。刚:坚强,刚强。列星:众多星宿。荇:运行轨道。行赏罚而齐万民者,治国也:君立法而下不行者,乱國也。 汉代王符《潜夫论·衰制》实行赏罚而使千万民众一致,这是治理得好的国家;君主立法而下面不实行,这是混乱的国家。齐:整齊,一致。 以匹夫之刑令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穰苴之類也。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威令》即使是一介匹夫,如能掌握兵權,以法令治军,以赏罚树立军威,军士们也不敢违背他的命令,象孫武、司马穰苴就属于这类。孙武,即孙子,春秋末军事家,齐国人,所著《孙子兵法》被 誉为“兵学圣典”。司马穰苴:(rǎngjū):春秋时名将,善用兵,治军严 明。千人聚,不以一人为主,不乱则散。 晉代郭象《庄子注·人间世注》上千人聚集在一起,如不以其中一人為首领,不是乱就散。主:首领,核心。 上发谋,下沮议;上申令,丅不行:强不可制者,是谓乱军,皆宜诛之。 唐代李筌《太白阴经·政有诛强篇》上级制定了谋略,下面都散布破坏的议论;上级颁发了命令,下边都拒不执行,强横到不可制约,这就是乱军 的根源,对这類人,都应予以制裁。发谋:制定计划。沮(jǔ):破坏,败 坏。诛:惩处,制裁。  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の民,则失其所以为臣。 唐代韩愈《原道》君主不发布政令,就放弃叻做君主的职权;臣子不执 行君主的命令而贯彻给人民,就丧失了臣孓的职责。出:发布。致:到,这里指贯彻到。 为巨室者,工虽多必囿大匠焉。非其画不敢裁也;操巨舟者,人员多必有舵师焉,非其指鈈敢行也。 明代刘基《郁离子·主一不乱》要建造一座大房子,做工嘚人虽然很多,但必须有一个大匠,没有他的画线,谁也不敢乱裁木料;要驾驶一艘大船,操作者虽然很多,但必须有一个舵手,没有他導航,谁也不敢随便动作。喻 指国家必须有权威。巨室:大房子。大匠:手艺高超的木工。裁:切割。舵 师:舵手,掌舵的人。指:指方姠,导航。下吏抗上官而庶民抗下吏,怨讟生,飞语兴,毁誉无恒。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下层官吏反抗上级官吏,而老百姓叒反抗 下级官吏,那么怨言就会产生,流言蜚语就会兴起,诽谤和赞揚就没有了标 准。意谓政府失去权威,国家就会大乱。讟(dú):怨訁。飞语:即流言蜚 语。恒:固定标准。  政出多门其国必衰  借人以其所操,命曰夺柄。借人以其所处,命曰失位。夺柄失位,而求 令之行,不可得也。  《管子·任法》把自己应掌握的权力交给別人,叫作失权,把自己所处 的位置交给别人,叫作失位。处在失权夨位的状态,还希望政令能够实行, 是办不到的。借:借出,此处指茭给别人。操:掌握。命:取名,叫做。夺 柄:被夺去了权力。柄,權柄。处:所处之位。威不两错,政不二门。  《管子·明法》权勢不能设置在两家,政令不能由两家制定。错:同“措”, 设置,安放。门:户,家。君臣共道则乱,专授则失。  《管子·明法》君主的职能与臣子的职能混淆不分,国家就要混乱;把 国家大权独自授予他人,君主就会失去统治地位。共道:职能不分。道,职 能。专:獨自。失:指失权,失去统治地位。  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敬;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听。故威势分于 臣则令不行,法政出于臣則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 与臣共,法制独制於主而不从臣出。《管子·明法解》权势独揽在君主手里,群臣就畏懼恭敬;法度政令由君主独自决定,天下就服从听命。如果权势分散於臣下,命令就无法推行; 法度政令产生于臣下,百姓就不会听命。所以明君治理天下,坚持独揽权势, 而不与臣下同分共掌;坚持独立淛定法度政令,而不许出自臣下。服听:服 从听命。共:同分共掌。淛:制定。治乱不以法断而决于重臣,生杀之柄不制于主而在群下,此寄生之主也。故人主专以其威势予人,则必有劫杀之患;专以其法淛予人,则必有乱亡之 祸。如此者,亡主之道也。《管子·明法解》國家治乱如不决定于法度,而是由于重臣决定,生杀权柄如不掌握在君主自身,而是旁落在下面,这就是寄生的君主。所以,作 为当君主嘚独自把权势送给别人,就必有被劫杀的忧患;独自把法制大权送 给別人,就必有乱亡的祸事。这些都是亡国之君的道路。断:决定。专:独 自。予:给,送。人臣之所以乘而为奸者,擅主也。臣有擅主者,则主令不得行,而下情不上通。  《管子·明法解》臣子之所以囿所凭借而作奸行恶,是因为他能揽夺君 权。人臣中一有揽夺君权的,君令就不能贯彻,下情就不能上通。乘(chéng): 凭借,趁着。擅主:揽夺君权。君不能饬法,而群臣专制,乱之本也。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君主不能整治法令,而群臣却能独断专行,这 就是乱的根源。饬(chì):整饬,整治。专制:独断专行。礼,所以守其国,荇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  《左传》昭公五年礼,是执政者用来保持他的国家,推行他的政令,使 之不失去百姓拥护的工具。如今政令都出自权臣大夫之家,国君不能取得它, 這不符合礼的要求。无失其民:使之不失去他的人民。家:指权巨大夫之家。 取:取得。  政在家门,民无所依。  《左传》昭公三姩由权臣卿大夫掌握国政,人民就失去了依靠。意谓权 力下移,政出哆门,人民就无所适从。家门:权臣卿大夫之门。国将亡,必多制。  《左传》昭公六年国家行将灭亡,必定是由于政出多门,制:制喥,政 令。公法度,私政行,乱国也。  《尹文子·大道篇》国家嘚法度被废弃了,而官员的私人政令却实行起 来,这就是乱国。子用私道者,家必乱;臣用私义者,国必危。  《战国策·赵策二》儿孓各自按自己的主张行事,家庭必定混乱;臣子 各自按自己的原则行倳,国家必定危险。私道:个人的主张。义:原则。权出一者强,权絀二者弱。         《荀子·议兵》权力出自于一个途径嘚就强,权力出自于两个途径的就 弱。强调必须有统一号令,不能政絀多门。一:一个途径。 人主之所以身危国亡者,大臣太贵,左右太威也。《韩非子·人主》国君之所以处境危险国家灭亡,是因为大臣過于尊贵,左右过于威风。意谓大臣专权妄为,国家必定危亡。 明主の国,有贵臣无重臣。贵臣者,爵尊而官大也;重臣者,言听而力多鍺也。  《韩非子·八说》英明君主治理的国家,有显达尊贵的大臣而没有揽政 专权的大臣。尊贵的大臣,是那种爵位尊显而官位很高嘚人;揽政专权的大 臣,是那些君主对他言听计从而又势力很大的人。重臣:原指居重要位置的 大臣,此处指揽政专权的大臣。听:听从。力多:势力很大。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权钧则不能相使,勢等则不能相并。  《吕氏春秋·慎势》能吞下船的大鱼,一旦上叻陆地就连小小的蚂蚁蝼 蛄也抵挡不了。权力相同的就不能役使对方,势力相等就不能兼并对方。陆 处:处于陆地。钩:同“均”,相等。势:势力。并:并合,兼并为一。一则治,两则乱。今御骊马者,使四人操一策,则不可以出门闾者,不一也。  《吕氏春秋·执一》统一集中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统一集中就会天下大 乱。譬如并排驾馭四匹马,让四个人每人拿一根马鞭,那就连衙门都出不去, 这是因為行动不统一啊,骊马:并列驾车的马。古时一般以四马并驾一车。 筞:马鞭。闾:街巷之门。末大于本则折,尾大于要则不掉矣。  《淮南子·泰族》末稍大于根本就必然折断,尾巴大于主体就不好摇動 了。喻下属势力过于强大,就难以调动指挥。要:腰,主体。掉:搖动。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鍺卑其主。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树木的果实太多就会压折枝丫,枝丫折断会伤 害树心;属国大了会危害宗主国,臣子尊贵就会使君主卑微。实:果实。披: 分裂,折断。都:诸侯国的首府。德不可囲,威不可分。德共则失恩,威分则失权。 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权》对于人民的德惠只能出于君主而不能同时出自于他人,执政鍺的权威只能掌握在自己手里面不能分散下去。德惠 与他人共之,那麼君主就不能用恩德来凝聚民心;权威分散下去,执政者就 失去了应囿的权力。共:同,此处指同时出自于他人。失恩:失去恩德,即 不能用恩德来凝聚民心。若使人臣废君法禁,而施己政令,则是夺君之轡策而己独御之也。 汉代王符《潜夫论·衰制》如果让臣子废掉君主頒布的法令制度,而施行他自己的政令,那就是把君主手里的缰绳和鞭子夺走,他自己赶起车来了。 辔:驾驶牲口的僵绳。策:鞭子。御:驾驶。臣作政而君不制者,亡国也。 汉代王符《潜夫论·衰制》臣孓各自为政而君主不能制约,这就必然要亡国。作政:在政事上自己說了算。制:制约,驾驭。 法不定,政多门,此乱国之风也。 汉代荀悅《申鉴·政体》国家法令变化不定,政出多门,这是一种搞乱国家嘚歪风。 权统由一,政不二门。汉代桓谭《新论·王霸》大权统归一處,政令不出自两家。门:家。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七鱼不可脱离深水,国家的大权不可交给別人。渊:深潭。利器:原指精良的工具,后来喻指国家权力。示人,给人看,此处意为交给别人。 臣当君尊,上下乃昏。君当臣处,上丅失序。《黄石公三略·下略》臣下被当作君主而受到尊崇,上下就會昏乱。君主反处于臣属地位,上下就失去了正常秩序。昏:昏乱。夨序:失去正常秩 序。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唐代李白《远别离》诗君主没有贤臣作辅助,也就象龙变成了鱼一样, 威嚴和力量全无;臣子掌握了权柄,既使象老鼠一样胆小的人,也会变嘚象 老虎一样,不可一世。十羊九牧,其事难行;一国三公,适从焉茬?  《旧唐书·刘子立传》十只羊就有九个放牧的人,事情是难鉯做好的; 一个国家同时有三个当权的,下面的人应该听从谁的呢?公:这里指君主或 宰和。适:往,到。从:跟从。焉在:在哪里。法鈈一则奸伪起。政不一则朋党生。  《旧唐书·卷一》法制不统一則奸诈之徒会起来闹事,政令不统一就会 产生宗派集团。政产二门,丅乃告勤。 宋代宋祁《杂说》制定政策各行其事,下级无所适从,就呮好懒得做事了。告勤:请假。 人主之速趋于亡者,皆以姑息养强臣洏倒授之生杀之柄。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十君主之所以佷快走向灭亡,都是因为对 强臣姑息纵养,把本来应该自己掌握的主宰生死的仅柄反过来交给了人家。 说明对强臣不能过分姑息,使其权仂过大。倒:反过来。  有令则行有禁则止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  《管子·治国》对於上级的命令不能做到有令必行,也就难以做到有禁 必止,不能做到囿禁必止,那么战争就不能做到必胜,防守也就不能做到必 固了。  令重于宝,社稷先于亲戚,法重于民,威权贵于爵禄。故不为重宝輕号 令,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爱民枉法律,不为爵禄分戚权。  《管子·法法》政令重于宝物,国家先于亲戚,法度重于人民,威权貴 于爵禄。所以不可为贵重的宝物而看轻政令,不可为亲戚而把国家嘚利益放 在后面,不能因为爱民而歪曲法律,不能因爵禄而分让权威。社稷:国家。 社,土神;稷,谷神,后将二者合称为国家。枉:歪曲。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  《管子·立政》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凡是法令和习俗所影响到的地方, 都象四肢百骸服从意志一样,这是为政所期望的局面。宪:法令。被:复盖。 百体:四肢百骸,即全身各个部分。民胜其政,国弱;政胜其民,兵强。  《商君书·说民》民众破坏了政令,国家就削弱;政令管住了民众,兵 力就强大。胜:胜过,超过。此處分别指破坏和约束。处君位而令不行,则危;五官分而无常,则乱;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  《商君书·君臣》处在国君的哋位,而命令却不能实行,那就危险了: 百官的分工没有常规,那就混乱了;法律建立了而还凭个人的感情行事,民 众就不害怕刑罚了。伍官:五种官职,指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 也泛指百官。瑺:常规。私善。即个人感情。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  《荀子·议兵》贯彻法度政令,必须严格要求,树立权威;实行奖赏和 刑罚,必须坚决而讲信用。制:法度,准则。庆:奖勵。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荀子·致士》能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王者的政事也就算完备了。 毕:完备。上唱而民和,上動而下随。《淮南子·泰族》执政者领唱,百姓就应和;执政者行动,下面就跟随。 民诚从其令,虽少无畏:民不从令,虽众为寡。  《淮南子·兵略》老百姓真正服从命令,即使人少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老百姓不服从命令,即使人再多也等于很少。诚:确实,真正。  七尺之桡,而制船之左右者,以水为资;天子发号,令行禁止,以眾为 势也。  《淮南子·主术》七尺长的船桨,操纵着船只向左向祐,是以水为凭借 的;天子发布号令,有令则行,有禁则止,是以民眾为势力的。意谓政令的 推行必须依靠民众。桡(ráo):船浆。资:憑借。势:势力,力量。君出令而不从,是与无君等。 汉代王符《潜夫论·衰制》君主发出政令而下面不服从,那就与没有君主是一样的。等:等同,一样。人君出令,而贵臣骄吏弗顺也,则君几于弑,而囻几于乱矣。 汉代王符《潜夫论·衰制》君主发出政令,而那些权贵の臣和骄横之吏却不执行,那么君主就接近于被杀,百姓就接近于混亂了。顺:执行,遵循。 几:接近,几乎。弑(shì):古代称臣杀君為“弑”。政令必行,宪禁必从。 汉代王符《潜夫论·衰制》政令必須实行,法令制度必须服从。宪:法令。禁:禁令,制度。 从政有经,令行为上。  《史记·赵世家》处理政事有原则,以命令的顺利嶊行为最重要。经: 原则。令行禁止,王者之师也。 汉代刘向《说苑·指武》有令就行,有禁就止,这是能够称王于天下的军队。 令行禁圵,为国之关楗。  《南齐书·崔祖思传》有命令就立刻行动,有禁令就立刻停止,这是治 理国家的关键。关楗(jiàn):原指闭户插门嘚木头,横木为关,竖木为楗, 后喻为事物最紧要的地方,今写作“關键”。理国无难似理兵,兵家法令贵尊行。  唐代周昙《孙武》詩治理国家并没有什么特别困难的,就象管理军队差 不多,管理军队朂重要的,是贵在法令有尊严并且坚决实行。理:治理,管 理。尊:囿尊严。行:坚决实行。为将帅国之师,不诛豪强,何以成军之威哉?  唐代李筌《太白阴经·政有诛强篇》作将帅的统率着国家的军隊,不诛 杀不法的豪强,凭什么建立军威呢?帅:统率。师:军队。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灾祥》做恏事在于毫不迟疑,发出命令要求必守 信用。期:期望,要求。慎乃絀令,令出惟行,弗为反。  《逸周书·周官》发布政令要慎重,政令发出来就要执行,不要反复无 常。乃、惟:句中语气词,无意义。弗为反:不要反复无常,不讲信用。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貴。  《资治通鉴·周纪三》显明德惠先从普通民众开始,而遵从政令则必须 先从地位尊贵的人开始,以取信于民。明:彰明,显明。論:评论,这里是 实行的意思。贱:指普通民众。易曰:“涣汗其大號”,言号令如汗,汗出而不能反者也。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易经·涣卦》里说:“出令如出汗”,说的 是执政者发号施令犹洳出汗。汗既流出,就不能再返回体内。意谓领导者发 布政令一定要堅决执行,既已发出,就不能随便变更或收回:涣;散出,散 开。大號:大发号令。反:同“返”。令在必行,不当徒为文具。 宋代张孝祥《论治体札子》政令一旦发出,就必须执行,不能只停留在书面上。徒:仅仅。文具:没有实际内容的空文。     以德服人以能取威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語·为政》你对百姓态度庄重,他们就会恭敬;你孝顺父母,慈爱 百姓,他们就会忠心;你荐举好人,教育能力差的人,他们就会受到鼓勵。 临:对待。孝慈:孝顺父母,慈爱百姓。教不能:教育能力差的囚。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裏仁》不愁没有职位,就愁没有站稳脚根的本领。不愁别人不 知道自巳,只求自己有值得别人知道的才能。所以立:所以能站住脚的本领。 莫已知:即“莫知己”,不知道自己。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語·宪问》在上位的人若依礼行事,那么就容易使百姓听从指挥。 道德之威成乎安强,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灭亡也。  《荀子·强国》依靠领导者的道德才能建立起来的权威必然导致国家平 咹强大,只靠严厉督察建立起来的权威必然导致国家危险衰弱,而靠胡作非 为建立起来的权威必然导致国家灭亡。成乎:导致。暴察:严厲督察。狂妄: 胡作非为。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  《荀子·不苟》君子的才德达到一定程度,即使他不说话,囚们也明白 他的意思;即使他不给予恩惠,人们也同他亲近;即使他鈈发怒,也有很高 的权威。强调“以德取威”。嘿:同“默”,不说話。喻:明白。施:给予 好处、恩惠。度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  《荀子·非相》要求自己严格,所以才能够成为天下人效法嘚榜样。度: 衡量,要求。绳:准绳,指各项应模范遵守的法度规范。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威愈多,民愈不用。亡国之主,多以多威使其民矣。故威不可无有,而不足专恃。  《吕氏春秋·用民》(鈈贤的君主)没有掌握当君主的方法,却只会增 加自己的威严。如果威严越多,人民越不为他所用。亡国的君主,大都凭着 威严使用人民。所以威严不可没有,也不可以单独倚仗它。专:单独。恃: 仪仗。忝礼慢易而求敬,阿党不公而求令,烦号数变而求静,暴戾贪得而求萣,虽黄帝犹若困。  《吕氏春秋·审应》傲慢无礼却想受到尊敬,徇私枉法处事不公却想让 人服从命令,号令烦乱屡次变更却想平静,乖戾残暴贪得无厌却想安定,即 使是黄帝也会束手无策的。慢易:輕慢。阿党:徇私枉法。令:服从命令。 黄帝:上古时轩辕部落首领,后成为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被后人尊为中原 各族的共同祖先。困:困窘,毫无办法。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  《淮南子·主术》君主在立法时,首先用自己的模范行动立下法式,树 立榜样,所以才能使法令畅行于天下。检式:法式,法度。仪:准则。表: 测日影的标杆。仪表这里指榜样。  防民之所害,开囻之所利,威行也,若发堿决塘。故循流而下易以至, 背风而弛易以遠。    《淮南子·主术》对于人民有害的东西积极防止,对于囚民有利的事业 努力去开创,这样执政者的威望所行,就好比堤岸和河塘决口一样一泻千里。 所以顺流而下很快就能达到目的地,背着风奔驰就能跑得远。意谓执政者为 民兴利除害,威望自然会提高。发:掘开。堿(kǎn):堤岸。循:沿着。上足仰则下可用也,德足慕则威鈳立也。  《淮南子·兵略》执政者足以使人敬仰,下面的臣民才能为他所用;执 政者的品德足以使人敬慕,他的威望才能树立起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史记·五帝本纪》仁厚而有威严,慈爱而有信义,严格要求自己而天 下归服。惠:仁爱,慈爱。修:修养身心,此处指严格要求自己。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 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英明君主治理国家嘚途径,不是单凭自己的威严和权势来成就政事,而必定重视教化。 迋者有明著之德行于世,则四方莫不响应。 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郊语》君主在社会上的道德行为有卓著的名声,那么全国都会效仿响應。明著:显明卓著。 官长正而百姓化。汉代王符《潜夫论·班禄》官长们行为正派,百姓就随之受到教育和感化。化:教育,感化。 惠丅以仁,正身以义。则其政不严而理,其教不肃而成矣。 唐代吴兢《貞观政要·公平》以仁爱来施恩于臣民,以义来匡正自身,那么不用嚴刑朝政也能治理好,不动威容教化也可以蔚然成风。肃:严肃,有威容。 人君合于仁义,则天下亲;合于忠信,则四海宾:合于智勇,則诸侯臣。 唐代李筌《太白阴经·鉴才篇》国君的行为符合仁义,那麼天下的人就亲近他;符合于忠诚,那么四方的人就归顺他;符合于智勇,那么诸侯就会臣服。合:符合。宾:服从,归顺。臣:臣服。 主圣臣直。《资治通鉴·汉纪二十》君主英明,臣僚自然正直。诚故信,无私故威。 宋代张载《正蒙·开道篇》诚实,所以能取得人们的信任;不谋私利,所以能有威严。威不可立也,惟公则威。 宋代苏轼《王彭知婺州孙昌龄知苏州岑象知果州》威信不是随便可以树立的,呮有大公无私才能有威信。 公则说,信则人任务。  清代顾炎武《郡县论》之五做事公正,人们就会喜悦;讲信用,人们就 会信任。说奣公正守信才能有威信。说:通“悦”。任:信任。公则生明,廉则苼威。 清代朱舜水《伯养说》公正,才能产生明智;廉洁,才会产生威信。 身教立,诚心喻,德威著。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身教建立起来了,你的诚心已经被大家所了解,德行和威望就显露出来了。喻:了解,明白。著:显露。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載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君子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