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半世浮华,未得春闺梦里人txt。是啥意思

该用户没有自我介绍
步云轩2008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是魏征“纳谏”的话,唐太宗李世民常用告诫后人,久之成了李世民的“名言”。这句话的含义很直白,就是把一个政权看作“舟”,而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大致等同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塞下曲 其一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 从 军 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前出塞九首(选一) 杜 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军 城 早 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 下 曲(二首) 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陇 西 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己 亥 岁 曹 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简析】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 陇西行 作者: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简析】这首诗是对战争所造成的不幸的控诉,人人读了都感到沉痛! *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简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全诗以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凉的情调,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其立意、气势和思想、感情,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七日。 【简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但此诗的受降城所在地说法不一。回乐:县名,故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回乐县附近的山峰。 【简析】这首七绝是历来传诵的名篇。霜月、芦笛、乡思,构成一幅思乡图,意境感人。 * 凉州曲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简析】该诗表现了征战的残酷,又表现了征人视死如归的乐观旷达精神,使人觉得悲怆而又豪壮,是痛苦,也是自我解嘲 *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乐苑》称,开元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进献宫调《凉州》。凉州:唐属陇右道,州治在今甘肃省武威县。诗题又作《出塞》。首句一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门关。”羌笛:我国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其音凄苦。
毛泽东主席的《卜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仗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我喜爱各种美丽的花。玫瑰花的凝重热烈,舒展奔放,令我为之心动神往;荷花的典雅脱俗,冷艳幽香,令我为之仰慕倾倒;菊花的雍容端庄,秀外慧中,令我为之赞叹敬重;牡丹花的妖娆多姿,国色天香,令我为之痴迷眷恋……然而,我最喜爱的还是梅花。 梅花具有天生的丽质芳姿:花形秀美多样,花姿优美多态,花色艳丽多彩,气味芬芳袭人。 梅花不与百花争时光,不和群芳斗艳丽。每到百花凋零,严寒刺骨的冬季,梅花便如婀娜多姿的仙女,悄然飘落在山岭坡间、园林径旁……别有韵致:含苞的娇羞欲语,脉脉含情;乍绽的潇洒自如,落落大方;怒放的赧然微笑,嫩蕊轻摇。有的娇小玲珑,憨态可掬,像初生婴孩般可亲;有的青春洋溢,热情奔放,似亭亭玉立少女般可爱;有的超凡脱俗,端庄大方,如持重贵妇般可敬。她们或仰、或倾、或倚、或思、或语、或舞、或倚戏秋风,或笑傲冰雪、或昂首远眺……奇姿异态纷呈,美不胜收。 梅花的颜色最常见的有红、粉红、白色。红色的梅花艳若桃李,灿如云霞,又如燃烧的火焰、舞动的红旗,极为绚丽,颇具感染力。观之使人受到鼓舞,感到振奋,心中腾起异样的激动。粉红色的梅花如情窦初开的少女的面颊,带着十二分的羞涩,如描似画,柔情似水。置身其中赏心悦目,遐思无限,流连忘返。白色的梅花如银雕玉琢雪塑,冰肌玉骨,是那么清丽超然,清雅脱俗,清白无瑕,清正无邪,令人望之肃然起敬。 梅花芬芳浓郁,暄香远溢。若去赏梅,尚未近其树,未见其花,便先有浮动的暗香阵阵袭来,为你引路。待徜徉在梅花丛中,则香气盈怀,你若深深地吸上一口气,更是清香满口,沁心入脾,顿觉心旷神怡。梅香还能持久,赏梅归家,那梅香仍沾襟染袖,萦身绕体,数日不绝。 观赏梅花不仅看其形态,品其芬芳,更重要的是欣赏梅花的品质和风格。 梅花甘于寂寞,妩媚脱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她不因没有彩蝶缠绕而失落,亦不为没有蜜蜂追随而沮丧,更不似那癫狂柳絮随风舞,也不学那轻薄桃花逐水流,而是无私、无怨、无悔地默默绽放于严寒之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欢乐和美的享受。 梅花品格高尚,铁骨铮铮。她不怕天寒地冻,不畏冰袭雪侵,不惧霜刀风险,不屈不挠,昂首怒放,独具风采。人们见到梅花,便会受到坚强、刚正和高洁气质的熏陶和激励。 我爱梅花。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4.式 微 提起这一生, 不知道走过多少? 春夏秋冬。 年少时候心太盛, 也曾一呼百应。 至而今说与谁听? 一人无力再高歌, 更何况人情冷如冰: 听不见, 我歌声。 一梦醒来万事空, 对明镜愁恨不减, 白发徒增。 只好躲到峨眉山, 做个世外高僧, 任世间冷冷清清。 好汉都有当年勇, 不要再谈什么曾经: 消失在, 寒风中。 济南的冬天 老舍 对於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於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麼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阳光,暖和安适地睡?,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裏,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裏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看?,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麼狭窄,城外又那麼宽敞,山坡上??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点热气,水藻真绿,把 终年储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裏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麼清亮,那麼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裏,包?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有情不似无情苦 一寸还成千万缕;花易谢,雾易失,梦易逝,云易散。物尤如此,情何以堪? 流水纵把相思寄,芬芳过后总是空.且惜眼前金缕。千里荡荡暮霭烟波,一寄扁舟顺水东流。归帆茫茫浪滔飘,看斜阳,风雨云游
《兰亭集序》集字联 一生勤为本;万代诚作基 一亭俯流水;万竹引清风。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风竹引天乐;林亭集古春 畅怀年大有;极目世同春 室有山林乐;人同天地春 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 惠日朗虚室;清风怀古人。 少言不生闲气;静修可得永年。 日利千万曾祥;大吉阳宜侯王。 今趣岂异于古;天听可期诸人。 公生明偏生暗;智乐水仁乐山。 文情生若春水;弦咏寄之天风。 一人知己亦已足;毕生自修无尽期 一亭尽揽山中趣;幽室能观世外天 二分诗景八分画;楼外江声天外峰。 卜邻喜近清凉宅;与客同参文字禅。 人有不为斯有品;己无所得可无言。 人品若山极崇峻;情怀与水同清幽。 人品清于在山水;天怀畅若当风兰。 大文间世有述作;至乐在人无古今。 大贤自合为九列;清风可以流万年。 万类静观咸自得;一春幽兴少人知 万树苍颜千里翠;一楼新色满城辉。 万象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 万壑泉声云外去;数点秋色雁边来。 与世不言人所短;临文期集古之长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与贤者游信足乐;集古人文亦大观。 与弦作契风生竹;列坐为情水抱山。 才高自觉风云阔;情重反疑华岳轻。 才能济变何须位;学不宜民枉有官。 山水之间有清契;林亭以外无世情。 山外斜阳湖外雪;窗前流水枕前书。 山有此生未能至;竹为一日不可无。 不知明月为谁好;时有落花随我行。 不要钱原非易事;太要好也是私心。 不除庭草留生意;爱养盆鱼识化机。 世间清品至兰极;贤者虚怀与竹同。 勿施小惠伤大体;毋以公道逐水情。 风人所咏托于古;静者之怀和若春。 文生于情有春气;兴之所至无古人。 古与为怀稽作者;兴随所引契天然 古迹虽陈犹在目;春风相遇不知年 旧书细读犹多味;佳客能来不费招。 旧书百读无新意;古事重论感世情。 四面云山归眼底;万家灯火系心头。 四面江山尽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四壁春烟无燕到;一窗云影有龙飞。 生当稽古右文日;老作观山乐水人。 汉璧秦璆千岁品;光风佳月四时春。 司马文章元亮酒;右军书法少陵诗。 丝竹放怀春未暮;清和为气日初长。 吉金乐石有真好;读书校碑无俗情。 老可情怀常作竹;少文乐事在游山。 老爱江山成独住;醉搴民物入衷吟。 老骥伏枥千里志;短锥处囊半寸锋。 压角旧仪烦阁老;译经新谛出高僧。 有血性人能共事;无身家念可居官。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有时自向竹间坐;无事一至兰若游 有时俗事不称意;无限好山都上心。 有足春随惠风至;无怀人合盛时生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岂因果报方行善;不为功名亦读书。 竹环窗外图书润;花落池中砚水香。 竹榻夜移听雨坐;纸窗晴启看云眠。 自古在昔有述作;当今之世咸清贤。 论心只觉宜狂士;得句常疑复古人。 论文古人可平等;瞰窗明月能自由。 尽日山游得风趣;一生浪迹契天随。 尽日言文长不倦;与人同事若无能。 好书不厌看还读;益友何妨去复来。 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 好古不求秦以下;游心常在物之初。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好装书画终年住;欲部风波此地稀。 观水期于无情地;生天当是有情人。 观钓颇逾垂钓趣;种花何问看花谁。 红豆山前云出岫;绿杨烟外水横舟。 红树暗藏殷浩宅;黄花尚醉葛天民。 昔时尝品惠山水;异日期为少室游 极清闲地是兰若;观自在春于竹林。 述古期同彭不作;临风若遇惠之和。 吟余搁笔听啼鸟;读罢推窗数落花。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我书意造本无法;此诗有味君勿传。 何以至今心愈小;只因已往事皆非。 但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但有余闲惟学帖;即逢佳客莫谈天。 但教有花春满眼;何曾不醉月当头。 作书久意张安世;时论虚归祖孝征。 作文每期于古合;寄怀时或与天游。 坐随兰若幽怀畅;游及竹林躁气清 闲栽花木知寒暑;静读诗书鉴古今。 闲情小品茶烟酒;得意挥毫字画诗。 闲情欲被春将去;落笔月与天同功。 闲邀风月为良友;漫步园林寄逸情。 怀古人若不可及;生今世岂能无情。 快坐崇山观大水;慨陈古事悟时人。 林间虚室足觞咏;山外清流无古今。 知足一生得自在;静观万类无人为。 知足是人生一乐;无为得天地自然。 追摹古人得真趣;别出心意成一家。 追随永日情殊畅;坐领春风气不群。 鱼龙寂寞秋江冷;碧水春风野外春。 夜静斗横谈剑处;春深花饶读书庐。 放水流长观其曲;为文气盛集于虚。 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持身勿使白壁玷;立志直与青去齐。 持身每戒珠弹雀;养气要如刀解牛。 相知当不在形迹;修己岂可殊初终。 亭间流水自今古;竹外春山时有无。 染指何妨因涤砚;折腰不惜为浇花。 室人名花樽人酒;门无俗客案无尘。 室有芝兰气味别;胸无城府天地宽。 室因抱水随其曲;竹为观山不放长。 室临春水幽怀朗;坐对贤人躁气无。 室临春水秋还朗;坐对贤人躁气无。 修己可知有乐地;作文自合舍陈言。 修和群品先咸苦;管领春风日亦长。 流水永无风浪作;春情时以管弦和。 流水情文曲有致;至人怀抱和无同。 随时静录古今事;尽日放怀天地间。 随所遇时将静悟;老于文者不陈言。 随群流观及盛事;欣乐岁述古初言。 梅花万树鼻世界;茅屋三间心太平。 梅含白雪诗无字;柳绽青丝画有声。 梅横画阁有寒艳;雪照书窗生夜明。 掩卷古今都在眼;拥衾寒暖不关情。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雪点梅花轻作画;风摇竹叶漫吟诗。 雪舞长空开瑞景;寒凝大地蕴春华。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虚 竹 幽 兰 生 静 气;和风朗月喻天怀。 虚怀视水人咸悟;和气为春天与游。 眼明小阁浮烟翠;身在荷香水影中。 眼界高时无物碍;心源开处有波涛。 眼前沧海难为水;身到蓬莱即是仙。 野树穿花月在涧;清风拂座竹环门。 野烟千叠石在水;渔唱一声人过桥。 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 崇山有阁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崇兰清咏怀贤契;修竹欣现长茂林。 得山水乐寄怀抱;于古今文观异同。 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 得趣在形骸以外;娱怀于天地之初。 情文俯仰怀迁固;述作风流契老彭 情寄古怀同竹静;品殊群类契兰修。 情挚能交知己友,心清好读等身书。 清风无私雅自爱;修竹有节长呼君。 清风有信随兰得;激水为湍抱竹流。 清言每不及世事;静坐可以修长生。 寄字远从千里外;论交深在十年前。 寄兴在山亭水曲;怀人于日暮春初。 溪畔游鱼吹柳絮;竹边啼鸟避茶烟。 群芳呈艳香清远;万木争荣叶绿新。 群然和者幽兰曲;快哉当之修竹风。 碧通一径晴烟润;翠涌千峰宿雨收。 碧海芝浓春五色;丹崕日暖鹤千年。 碧海青天一行墨;荻花枫叶四弦秋。 静坐不虚兰室趋,清游自带竹林风。 小有清闲抱弦怀古;随其时地修己观人。 小窗多明使我久坐;入门有喜与君笑言。 天下断无易处境遇;人间哪有空闲光阴。 天半朱霞云中白鹤;山间明月江上清风。 天地有情长若春日;山林无事自是清流。 云岚四时迷离朝暮;风雨一室上下古今。 不次之迁人同品峻;及时为惠情与春长。 长桥卧波新亭挂月;荷香醉客柳色迷人。 今古毕陈趣生一室;人天兴感文可万言。 兰有群情竹无一曲;山同月朗水与情长。 在福则冲乐善不倦;与道大适即事多欣。 毕生所长岂在集古;闲情自托亦不犹人。 扪虱之谈岂伊景略;闻鸡而舞不减祖生。 传家有道惟存忠厚;处事无奇但求率真。 似兰斯馨比蕙又畅;和神当春清节为秋。 抗心希古任其所尚;研精耽道安有幽深。 足以山引不作自骋;目喻水流以卧当游。 取静于山寄情于水;虚怀若竹清气若兰。 林气映天竹阴在地;日长似岁水静于人。 林荫清和兰言曲畅;流水今日修竹古时。 经纬区宇弥纶彝宪;抑扬人杰雕绘士林。 春风乃为诗人所觉;夜坐能使画理自深。 春风来时宜会良友;秋月明处常思故乡。 春水初生系怀左右;清风惠及盛领情文。 视履考祥其旋元吉;清明在躬气志如神。 诞妄不生虚无视事;幽闲自得清静为修。 涧流浚多生我禾稼;泽皋之上来观柘桑。 朗日和风斯世咸喻;清文盛德古人与稽。 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气同山。 云树绕堤沙青山绿水;芸房连石径修竹茂林。 今文与古文期其一是;无极为太极化可万殊。 信古不迁也是昔贤知己;流阴若寄无为今世贤人
爱国名句 人必须有一种精神,中国人向来如此。 洪秀全振臂而起,南征北战十四年; 谭嗣同改良变法,戊戌悲歌贯长虹; 孙中山远涉重洋,壮志未酬身先死; 毛泽东奋起革命,历尽艰辛缔造新中国; 周树人比作投枪,我以我血荐轩辕; 孔繁森两次入藏,一腔热血洒边陲。 只要有这种精神,中华民族必定坚不可摧!王屹林 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 引自《创造人生的名人名言》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毛泽东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 引自《创造人生的名人名言》 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邓小平 引自《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邓小平文集》英文版序言 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 江泽民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自题小像》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徐特立 《怎样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 引自《序跋集》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我觉得凡是脚站中国土地,嘴吃中国五谷,身穿中国衣服的,无论男女老少,都应当爱中国。 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 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闻一多 《忆菊》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 秋瑾 《柬某君》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吴趼人 《痛史》 一寸赤心惟报国。 陆游 《江北庄取米》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病起书怀》 以国家之务为己任。 韩愈 《送许郢州序》 我重视祖国的利益,甚于自己的生命和我所珍爱的儿女。 莎士比亚 《科利奥兰纳斯》 人不仅为自己而生,而且也为祖国活着。 柏拉图 《书信集》 必须经过祖国这一层楼,然后才能达到人类的高度。 罗曼·罗兰 《日记》 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就不属于人类。 别林斯基 《威克裴牧师传》 当他爱他的国家的时候,他的国家也尊重他。 莎士比亚 《科利奥兰纳斯》 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 阿·托尔斯泰 《苦难的历程》 我赞美目前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底将来。 马雅可夫斯基 《马雅可夫斯基诗选》 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 林肯 引自《林肯传》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巴甫洛夫 引自《巴甫洛夫百年诞辰》 我无论做什么,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 巴甫洛夫 《1935年工作的展望》 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在它面前,人底爱生之念,为苦之情,算得是什么呢!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是什么呢! 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学论文选》 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
应该是春夏交替时,凌晨的塘荷的景色。小荷这边还是尖尖角,那边已成小小碧绿盘。蜻蜓盘上悠悠飞,之中感觉谁体会?偶然滚过露几滴,以为小是珍珠大是浴(浴池)。此时微风习习动,临风拍翼不肯走。不时映水成双身,小小昆虫焉能懂? 答案是:蜻蜓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出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意思是,在这样的夜里,听到有人用笛吹奏着“折杨柳”的曲子,那充满伤感、思念的声音,又有谁听了不会油然兴起怀乡之情呢?沦落异乡的浪子,原本就思念故园,何况又在寂寞的深夜里,听到伤感的曲调,自然更加深了怀乡情愁。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出处:陈与义《襄邑道中》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意思是, 诗人静卧船舱,仰看蓝天白云。咦,满天云朵怎么定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呢?转瞬之间诗人就恍然大悟了:原来白云正默默随我同行,和我一道向东飞去呢!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出处:元镇《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意思是,不是我偏爱菊花,一年之中,菊花开过之后,再没有别的花开放了,赏花的机会再没有了。
这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四、五二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写解甲归里。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此诗选自“小雅”,却有“国风”民歌的特点,颇为讲究句式重叠与比兴手法的运用。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末章以从征前与来归时的景致,寄托不尽的感伤,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的妙言佳句
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 银汉红墙消息断,夜阑梦也匆匆。茜窗人去碧廊空,西风飞白露,冷月照孤松。几次欲眠眠不得,蕉心剥尽重重,隔屏数遍五更钟,泪珠和恨滴,封在枕函中。 说与旁人深不解,愁多转觉心闲。纸窗竹户屋三间,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屏山。一楼沉檀萦佛火,小楼今夜新寒。斜风细雨扑疏栏,残更来永巷,如水梦初还。 忏尽红情犹有恨,隔帘羞见牵牛。凄凉佛火黯高楼,拥衾无一语,敲折玉搔头。但愿思君休再梦,梦时醒也还休。倩魂频断莫勾留,好乘今夜月,一探广寒秋。 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闲倚画屏就不知道了,古诗文中极多,但多是画屏闲倚之类,顺序不对
汉乐府《长歌行》 作品简介: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是词牌名。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之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为人的特点就是十分爱惜人才,他渴望人才,想统一国家大业。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许多人感到人生无常,心情苦闷,但作者在这种悲伤的世风中,能积极地看待人生。人生就同清晨的露水,转瞬即逝,自己功业未成,心中忧虑,不得不借酒消愁。但作者并没有停在吃酒消愁的情绪中,他思贤若渴,求贤不得,日思夜慕。在明明月夜,诗人举目望银色的月亮,驰骋想象,心中思念着人才,故友亲朋,远道而来,大家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使人精神开朗。诗人又从想象中回到现实中来,“鸟鹊南飞”,四处奔走的贤才名士,哪里才是你们的用武之地呢?作者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心胸: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人希望天下的人才能归自己所用,共创王业,天下归心。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解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其写作时间,有人认为是元和十一年(816)至元和十三年(818)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有人认为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诗中之江,或谓长江,或谓长安东南之曲江。如果是指曲江,则应作于长安。现在已经难以确考。 句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西下的夕阳,铺映在江水之中;阳光照射下,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这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就像一幅油画。前一句中的“铺”字用得高妙,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射在水面上的状态,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很平缓,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后一句抓住残阳照射下江中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变化: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江水本身的深碧色。“瑟瑟”,本来是珍宝名,其色碧,故影指“碧”字。这里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这两句写九月初三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上,凉露下降。此时风光,犹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用“真珠”比喻露珠,不仅形象地道出其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由描绘一江暮色,到赞美月露,中间似乎少了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他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可怜”,可爱。“真珠”,即珍珠。 评解 这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全篇用“可怜”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云:“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纵观中国文学史,李白可称是最卓逸不凡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傲世独立的个性、狂放不羁的气度和天真浪漫的情怀,淋漓尽致地显示了盛唐气象中人性的觉醒,文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对于李白,我所能想到最恰当的一句评语便是:“白也诗无敌,飘然独不群。”提到这句评语,不能不提到说此话的杜甫,一位悲苦半生终不改其志的爱国诗人,一位热肠叹遍民生疾苦、秃笔写尽沧桑历史的硬骨文人;一位凭藉“诗史”永垂丹青的不朽诗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可与李白相提并论的大家。   李杜虽并称,但创作风格、思想内容皆大相径庭。从艺术风格上看,李白诗歌自然飘逸、激情澎湃、明丽天成;杜甫诗沉郁顿挫、凝神炼字。从思想上看,李白代表自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心灵的自由和理想的高蹈,是个性与解放的标志;杜甫继承儒家传统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天下为已任,悲慨伤怀。   李白的诗风可概括为二个字:飘逸。即清新飘然与卓逸不凡。几乎他的每首诗都有着飘逸的特点,但侧重点往往不尽相同。一般说来,李白的乐府与歌行倾向于卓逸不凡,绝句倾向于清新飘然。   李白的乐府、歌行偏重主观抒情,以自我情感和意象为轴心展开篇章,发兴无端、想象飞腾、变幻莫测、气势壮大,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显示奔腾回旋的动感,形成行云流水、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可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如《蜀道难》中极骋想象夸张之能,描绘了蜀道的艰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并且用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方式,一再渲染气氛。再如《将进酒》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把借酒消愁写得似急风暴雨,激情澎湃、一泻千里,如同从胸中直接奔涌而出。古往今来,无人堪比!又如《侠客行》:“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豪侠气概力透纸背、冲云摩霄,体现了敢于“凤歌笑孔丘”的“楚狂人”本质。因此唐代诗评家殷璠说:“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   李白诗歌的美是多样的。除无拘无束、雄奇浪漫的壮美风格外,还有自然明快的优美情韵,主要体现在他的绝句上。他的绝句既清新秀丽又自然天真,如那首国人未识字便先会背诵的《静夜思》,情景浑融又不着痕迹,看上去简洁平易,如随口诵出,却又空灵忧郁,妙不可言。又如《独坐敬亭山》和《劳劳亭》,都只有片刻情思、意态的直白抒写,却弥漫着无尽的情思。   他的七绝,以山水和送别居多,无论是《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还是《送孟浩然之广陵》、《山中问答》,都有一种情景相融、与天地自然相契的气质。这种一气流贯的俊逸风神,便是他自己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粉为造化,笔写天真”。杜甫也因此而赞不绝口地在《春日忆李白》中称之为:“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豪放飘逸又清新自然的诗歌风骨连同他自由狂傲的独立人格、率直纯真的个性魅力,构成了整个盛唐的魅力。   与李白的飘逸流畅相比,杜甫的沉郁顿挫显示了诗歌的另一种美。沉郁指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低回反复。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他继承《诗经》传统,主张文学创作要描写现实的社会内容。他的诗作,表现了自己安定乾坤、拯救黎元的政治理想和对国家安危、民生疾苦的同情悲慨,如《同元使君舂陵行》中的“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如他的五律《春望》、《月夜》,如长诗《北征》和久负盛名的“三吏三别”。这份悲天悯人在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表现得犹为强烈:“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应该说,诗人饥溺为怀、心系天下的忧国忧民思想,比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更进了一步。   同时,由于杜甫深受儒家涵养之心的熏陶,情感每每悲怆到喷薄欲出时,便被中和处世的心态抑制住了,因而诗歌缓慢、深沉,低回起伏。例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由抱负落空写起,越写越幽恨难平,待到勃郁不平之气要爆发时,却又撇开个人不平,转入对骊山的描写。写骊山的骄奢淫逸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愤懑之气似乎又要喷出了,然而笔端再度转弯,变成“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深深叹息。之后,写回家即闻幼子亡,悲痛之情简直肝肠欲绝了,却又一次深深埋头,将个人悲痛的发泄变成对百姓苦难的深忧。一波三折又韵味无穷。又如《哀江头》,先以“少陵野老吞声哭”奠下悲怆的基调,之后却宕开一笔,由追忆写到现实,再发出感慨。全诗一唱三叹,曲折顿挫。这种诗歌创作直接开启了中唐白居易一派现实主义的先河。   总体来说,白诗清丽飘逸又豪情满怀,杜诗忧国伤时、沉郁顿挫。因此严羽在《沧浪诗语》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李杜艺术风貌的不同,固然与他们个人的出身背景、艺术修养、创作个性有关,同时也有时代和环境条件不同的影响。李白出生的蜀中是个道教与任侠风气弥漫的地方。白少时受道教影响深刻,又曾学纵横术和剑术,他的诗无可避免地会出现任纵飞扬的风骨。而杜甫生于奉儒守素的传统家庭,自幼养成了忠君仁爱、中和处世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李白文学创作活动期主要在“安史之乱”前,正是繁荣、清明的“盛唐气象”尽显期,这造就出他非凡的自负、狂傲的气度和浓烈的浪漫主义特色。而比李白小十二岁的杜甫亲身经历大唐帝国由盛转衰,他对现实苦难看得较多,了解详细,感受颇深。因而浪漫特色少,写实内容多。   纵然,李杜二人诗歌创作的大方向不同,但两人对清丽的诗风却同样推崇。   我们常说白诗清新秀丽,却往往忽略杜甫对清丽诗风的喜爱与尝试。其实,从他对李白诗作的赞叹中不难窥见他对清丽文风的偏爱。何况,他还曾在《解闷》十二首中称孟浩然诗是“清诗句句尽堪传”,赞王维诗为“最传秀句寰区满”。此外,在他自己的创作中,他也非常喜欢凝练清词丽句。《戏为六绝句》中就说“清词丽句必为邻”,他的《春夜喜雨》、《水槛遣心二首》、《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等,也都具有清丽萧散的特点。   因为有了李白与杜甫,唐诗有了无尽的风骨与魅力。李杜的诗,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正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我陆先生又老又困顿(困顿:1、非常疲乏 2、生活艰难窘迫),仍然不停地读书,称自己的房间叫书巢. 我的房屋中,有的书放在箱子里,有的书摆在面前,有的书像枕头般叠在床上, 抬头低头环顾四周,所见的没有不是书。 我平时饮食起居,或疾痛呻吟,悲伤忧愁愤怒叹息时,不曾不和书在一起。客人不来,妻子儿女不相见, 甚至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气象的变化,也有不知道的。 偶或想站立起来, 但杂乱的书包围着我,好象堆积枯枝,有时甚至不能行走, 于是就自笑道:“这不就是我说的鸟巢吗?” 于是请客人就近观看。 来客刚开始时不能进入,进了后又难以出去,于是来客也大笑道: “它确实象鸟啊。” 客人走了。我陆先生感叹道:“天下的事情,仅靠听说的人不如亲眼看见的人了解它来得详细,而亲眼见过的人又不如住在其中的人了解它来得更详尽。我们如果没有到达道(学术、思想体系或技艺)的深奥的境界(堂奥:房屋的深处,比喻深奥的道理或境界。),在籓篱之外(籓篱之外:篱笆的外面,比喻门外汉只知道些皮毛)来乱发议论 妄加评议它,行吗?”想到这些因而写了此文来警示自己。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人间①四月芳菲②尽?山寺③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④转入此中⑤来 ①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②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③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④不知:岂料、想不到。 ⑤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初夏作于江州。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原因惜春、恋春之情,怨恨春去无情,谁知是错怪了春,原来它并未归去,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山寺里来了。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神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 简评与赏析: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的春景—— 一片始盛的桃花。我们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他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大同》译文 《大同》——《礼记·礼运》为西汉儒家学者所记之战国、秦汉间儒家的言论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 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 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 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 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 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 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译文】 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叹的样子。孔子之弹,大概是叹鲁国吧!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何感叹呢?”孔子说:“(说到)原始社会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则的实行,跟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禹汤文武相比),我赶不上他们,却也有志于此啊!”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礼义作为准则: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因为当时盗贼并起),按照礼义把自己看作有功。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任务,(是按照礼义)从中选拔出来的。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以礼义表彰他们(民众)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以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品赏析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14岁时应举及第,当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职还是丢掉了。他的父亲受他牵累,贬为交趾令。他渡海省亲,不幸溺水而死。年仅25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 ,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王、杨、卢、骆,“以文章名天下”,称“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说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就拿王勃这首诗来说吧,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劝他不要过于感伤。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一夜洞房花烛,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从此,陆游、唐婉更是鱼水欢谐、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得不从。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陆游一有机会就前去与唐婉鸳梦重续、燕好如初。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同科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此时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婉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进食。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 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婉的身影追寻而去,来到池塘边柳丛下,遥见唐婉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进食。隐隐看见唐婉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随后,秦桧病死。朝中重新召用陆游,陆游奉命出任宁德县立簿,远远离开了故乡山阴。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题在陆游的词后,这就是第二首“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晚风干,泪痕残,欲传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 瞒、瞒。 “钗头凤” 两人的和诗 唐婉是一个极重情谊的女子,与陆游的爱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结合,却毁于世俗的风雨中。赵士程虽然重新给了她感情的抚慰,但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与陆游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处。自从看到了陆游的题词,她的心就再难以平静。追忆似水的往昔、叹惜无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着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只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令后人为之唏嘘叹息。 此时的陆游,仕途正春风得意。他的文才颇受新登基的宋孝宗的称赏,被赐进士出身。以后仕途通畅,一直做到宝华阁侍制。这期间,他除了尽心为政外,也写下了大量反映忧国忧民思想的诗词。到七十五岁时,他上书告老,蒙赐金紫绶还乡了。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借此忘却他与唐婉的凄婉往事,然而离家越远,唐婉的影子就越萦绕在他的心头。此番倦游归来,唐婉早已香消玉殒,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对旧事、对沈园依然怀着深切的眷恋。常常在沈园幽径上踽踽独行,追忆着深印在脑海中那惊鸿一瞥的一幕,这时他写下了“沈园怀旧”诗: 其一: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其二: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是陆游怀旧的场所,也是他伤心的地方。他想着沈园,但又怕到沈园。春天再来,撩人的桃红柳绿,恼人的鸟语花香,风烛残年的陆游虽然不能再亲至沈园寻觅往日的踪影,然而那次与唐婉的际遇,伊人那哀怨的眼神、差怯的情态、无可奈何的步履、欲言又止的模样,使陆游牢记不忘,于是又赋“梦游沈园”诗: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葫芦池,陆唐二人在此处相见 此后沈园数度易主,人事风景全部改变了昔日风貌,已是“粉壁醉颗尘漠漠”,唯有“断云幽梦事茫茫”。陆游八十五岁那年春日的一天,忽然感觉到身心爽适、轻快无比。原准备上山采药,因为体力不允许就折往沈园,此时沈园又经过了一番整理,景物大致恢复旧观,陆游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最后一首沈园情诗: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此后不久,陆游就溘然长逝了。 时过境迁,沈园景色已异,粉壁上的诗词也了无痕迹。但这些记载着唐婉与陆游爱情绝唱的诗词,却在后世爱情的人们中间长久流传不衰。它提醒着人们:好好珍惜你拥有的那份感情,不要轻易道别离,酿成无奈终身悔。
天门铭 [元]杜仁杰 泰山天门,无室宇尚矣,布山张炼师为之经构;累岁乃成,可谓破天荒者也。齐人杜仁杰,于是乎铭之: 元气裂,两仪具。五岳峙,真形露。 惟岱宗,俨箕锯。仰弥高,屹天柱。 浩千劫,空来去。谁为凿,起天虑。 匪斤斧,乃祝祖。一窍开,达底处。 十八盘,盘千步。荠初吐,抱围树。 日车昃,惨曦驭。六龙颓,莽回顾。 躇此往,嘉无数。无怀下,兵刑措。 七十君,接銮辂。圣道熄,彝伦斁。 揖让歇,篡夺屡。忽焉阖,梗无路。 象纬森,敕诃护。朝百灵,由兹户。 金璀璨,朱间布。九龙蹲,万无怖。 我欲叩,阍者怒。辟何时,坦如故。 对冕旒,获控槊。豁蒙蔽,泄尘雾。 刮政疵,剔民蠹。上得情,下安作。 额血殚,帝聪悟。崖不磨,苍壁竖。 刻我铭,期孔固。垂万世,正王度。 ------------- 送天倪子还泰山 [元]徐世隆 九十行年发未华,道人风骨饱烟霞。 洞天府地三千里,神府仙闾第一家。 牛膝药灵斟美酝,兔毫盏净啜芳芽。 隐居自爱陶宏景,莫作山中宰相夸。 -------------------- 泰山喜雨 [元]张志纯 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 高卧今何在,东山似此山。 -------------- 登岱 [元]元好问 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厥初造化手,劈此何雄哉。 天门一何高,天险若可阶。积苏与垒块,分明见九垓。 扶摇九万里,未可诬齐谐。秦皇憺威灵,茂陵亦雄才。 翠华行不归,石坛满苍苔。古今一俯仰,感极今人哀。 奇控忘登顿,意惬自迟回。夜宿玉女祠,崩奔涌去雷。 鸡鸣登日观,四望无氛霾。六龙出扶桑,翻动青霞堆。 平生华嵩游,兹山未忘怀。十年望齐鲁,孤云指层崖。 青壁落落云间开。眼前有句道不得,但觉胸次高崔嵬。 徂徕山头唤李白,吾欲从此观蓬莱。
宋代名园沧浪亭的美在于借景,通过内外两道长廊,集园内古典建筑、红花绿树、碧水青山等自然景色融一体。沧浪亭石柱上的联语道出其中情趣: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此联更是一幅高超的集引联,上联取自于欧阳修的《沧浪亭》,下联取自于苏舜钦的《过苏州》,经大师契合,相映成辉。 清风明月这样悠然的自然景色原本就是无价的,可遇而不可求的,眼前的流水与远处的山峦相映成趣,别有情趣。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 李商隐的诗集开篇第一首,题为《锦瑟》,人们也把它看作是无题的作品。由于它的词藻华丽,情意缠绵,景象迷离,含义深邈,诗的中心究竟是什么,一直存在争论。相传宋朝时,“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读了《锦瑟》也觉得不好理解,甚至找他的老师苏东坡请教。可见一千多年来,这首诗成了文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三军】1. 周 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2.军队的通称。《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汉书·灌夫传》:“ 魏其 言 灌夫 父死事,身荷戟驰不测之 吴 军,身被数十创,名冠三军。” 唐 章孝标 《淮南李相公绅席上赋春雪》诗:“朱门到晓难盈尺,尽是三军喜气消。”《说唐》第一回:“〔 晋王 〕将宫内之物,给赏三军,班师回朝。” 毛泽东 《长征》诗:“更喜 岷山 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3.古代指步、车、骑三军。《六韬·战车》:“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今亦称海、陆、空军为三军。4.三围。《管子·参患》:“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 陶鸿庆 《读诸子札记·管子二》:“‘军’之本义为‘围’,后世遂为师旅之通名……‘三军当一战’者,言三围当一战也。” 提起&三军&,现代人普遍的概念是指陆、海、空三军。实际上在中华文化中&三军&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而且与现代陆、海、空三军实质意义也相去甚远。 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 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 裨为军的编制。今天,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现代的陆、海、空三军所替代。
如果不愿意一步一步的走 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 如果没有一条一条的小溪汇合 就没有江河湖海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在中国流传甚广。中国读者对这部作品实在太熟悉了,几乎当代中学生都在语文课本里读到过它。许多年来,对其中女主人公的看法,也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好像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认识是绝对的众口一声,毫无二致。但果真如此吗?难道我们从莫泊桑的小说中就没有读出别的体验吗?对她就没有别的看法吗?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一故事的中心事件,对她一生构成的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她的生活从那一时刻起到底发生了什么转变?她的性格从那个晚上起到底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些我们自以为早就明白了的问题果真经得起追问和推敲吗?这些看法的确最符合莫泊桑的创作初衷吗?当我们向自己质疑这一系列的问题时,特别是当我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变化,更加看重文本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某些权威或泰斗的盖棺论定,更加重视接受美学在阅读中的作用时,我们忽然发现,原来《项链》给我们提供的远远不止我们已经知道的。不仅如此,有些还是我们根本想不到或是想错了的。于是,对这部经典小说重读并产生新的看法,便成为了可能。 《项链》的故事由女主人公丢失项链的前前后后构成。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将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未得而焦急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10年的光阴偿还所借款项,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为止贯穿情节,使读者对小说中的项链有了至深至透的感受。而女主人公的性格也就在这一失一得中尽显风采,使其成为外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独具特性的
自《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里的“立”应该指的是“立德、立言、立身,”的立。 立起来,说得通俗点就是三十岁后就要有自己的学术体系了,有自己的威望了,大概如此
周邦彦周邦彦(),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北宋词人。这一条论周词与欧词、秦词品格之高下。请参见下一条评点。周邦彦深远的情致比不上欧阳修和秦观。惟有抒情写景,极为工致精巧,所以仍然不失为第一流的词人。然而遗憾的是,创新曲调的才能多,创新词意的才能少。周邦彦词,并时周词和欧词、秦词的品格进行比较。王国维认为周词淫靡,但却“言情体物,穷极工巧”,这是对于周词的思想内容持否定态度,而对其艺术成就则给予充分肯定。历代词论家对周词的评价有分歧。多数词论家对周词给予很高评价。陈振孙说:“清真词多用唐人诗语檠括入律,浑然天成,长调尤善铺叙,富艳精工,词人之甲乙也。”(《直斋书录解题》)陈郁说:“美成自号清真,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贵人、学士、市儇、妓女,皆知美成词为可爱。”(《藏一话腴》)沈义夫说:“凡作词当以清真为主。盖清真最为知音,且无一点市井气,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为冠绝也。”(《乐府指迷》)周济说:“清真,集大成者也。”(《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陈廷焯说:“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后之为词者,亦难出其范围。”(《白雨斋词话》)但是,也有词论家在肯定周词的艺术成就的同时,却对其品格意趣有微词,甚至持完全否定态度。张炎说:“美成词只当看他浑成处,于软媚中有气魄,采唐诗融化如自己者,乃其所长,惜乎意趣却不高远。”(《词源》)刘熙载说:“周美成词,或称其无美不备。余谓论词莫先于品。美成词信富艳精工,只是当不得一个贞字。是以士大夫不肯学之,学之则不知终日意萦何处矣。”“周美成律最精审,史邦卿句最精炼,然未得为君子之词者,周旨荡而史意贪也。”(《艺概·词曲概》)王国维的看法与这种意见相近,并且明显受到刘熙载的影响。其实,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周词就会发现,文字是典雅的。情感的表达是含蓄的,尽管其思想内容不出男女情爱、相思别离、伤怀念远之类,但绝不能说不“贞”、“郑”,淫靡放荡。那么,刘熙栽和王国雏究竟是根据什么做出“周旨荡”、周词“郑”,如同“倡伎”的结论呢?我们知道,在宋人笔记中记载了不少周邦彦的风流韵事,并把这些和他的一些词联系起来。在这些记载中,周邦彦完全是一个寻花问柳的无行文人的形象。带着这样的有色眼镜读周词,自然会做出上述结论。后来,王国维对这些记载进行了认真的考辨,认识到纯属无稽之谈。这时,他时周邦彦及其词的评价发生了巨大变化。他认为周邦彦“立身颇有本末”,赞扬他的词“精工博大”,称他为“词中老杜”(请参见本书《人间词话附录》中的(清真先生遗事》)。王国维对周词评价的变化对我们进行文学作品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在研究文学作品时,知人论世,也就是了解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生平经历、立身行事是完全必要的。但所根据的材料必须翔实可靠,不能是捕风捉影的传闻。就是资料翔实可靠也不能简单地用来阐释作品,甚至机械地进行比附。应该注重我们的研究对象——作品本文,对本文进行审美的、艺术的分析和解读。这样才能避免人为地拔高、贬低和扭曲作品。
骆宾王鹅 鹅 鹅,曲 项 向 天 歌。白 毛 浮 绿 水,红 掌 拨 清 波。[注释]1. 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2. 项:颈的后部。3. 掌:诗中指鹅的脚掌。[简析]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 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火丁春闺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