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圣母殿时脚踩了门槛石什么时候安装了

[转载]晋祠胜迹和探索——三晋闲游之四
晋阳是大唐帝国的发祥地,因为当年李渊、李世民晋阳举旗,首先在晋祠剪除了朝廷的特派官员,“祷于祠下”,祭拜开创晋国之唐侯方誓师起兵,席卷千军,建立了大唐王朝。取国号“唐”,寓意起兵古唐地、得唐侯护佑。
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有一片古建园林,统名“晋祠”。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在如画的美景中,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在苍郁的树木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蜓穿流于祠庙殿宇之同,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荟萃一起,使游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晋祠在十多年前曾经和朋友们一起来游览过,而且请了导游听了很详细的讲解,因此影响很深。这几年学术界比较活跃,史坛上也经常有对于晋祠历史不同意见的探讨,综合了一些学者专家的探索成果,对晋祠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这次赴晋,首先想去看看晋祠,以求在现场直观的情景下,探索和消化那些历史的疑案。
晋世家》的纪载,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诵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
晋祠的灵魂就是水,一路走去不时会看见那清澈见底的潭水,这在我们江南水乡是看不到这样清澈的水了。
山西在旅游景点的门票上比我们江苏做得好,一是各种优惠政策明示在售票窗口,不打猫腻;二是凡符合优惠年龄的,不分省内外一视同仁,因而我这次出游也省了不少。不像我们苏州,优惠只局限于本地人。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周武王灭殷7年以后,因病去世。他的长子诵继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便由其叔父旦代行天子的职权,史称“周公摄政”。
在“周公摄政”期间,实行土地分封制,把周室子弟,族属功臣,根据军政需要,分别封给一定的土地去做诸侯。
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所著的《史记·晋世家》一篇中,用一段“剪桐封弟”的故事,详细记载了周成王的胞弟虞被封为唐国诸侯一事。成王继位初上,唐国发生武庚叛乱,周公亲自带兵到唐国平息了叛乱。此后的一天,成王与弟弟叔虞在院子里做游戏,成王随手从地上拾起一片梧桐树叶,剪成玉圭的形状,对叔虞说:给你这个玉圭,封你去做唐国的诸侯吧!”站在一边的史佚听到了,就请成王选择良辰吉日举行分封大典。成王说:“我是和叔虞做游戏呢!”史佚却说:“天子无戏言,既然说了,就要用史书记载他,音乐歌舞庆贺他,典礼成全他。”于是成王就把叔虞封到唐国做了诸侯。
(见《史记·晋世家》: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
鱼沼飞梁位于晋祠圣母殿前的水池上,是一座精致的古桥建筑,四周有勾栏围护可凭依。该桥始建于北魏时期,与圣母殿同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整个梁架都是宋代的遗物。
这种十字形桥也是我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桥面作十字形,东西长19.6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前后与献殿和圣母殿相接,南北桥面长19.5米,宽3.8米,左右下斜连到沼岸。由于桥面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与地面相平,整个造型犹如一只欲展翅飞舞的大鸟,故称飞梁。飞梁北魏时已存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即有“结飞梁于水上”的记载,然而在我国的古代桥梁中,仅此一座实物遗存。
&试了几个角度都不能拍到鱼沼飞梁的特色,故取了几张网上的鱼沼飞梁照片,让朋友们有个直观概念。
晋祠的圣母殿为祠内主要建筑,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所建。
不知是旅游淡季,还是处于保护,不少大殿都关着门。
为了让朋友们看看圣母,我只得在木条的间隙里拍一张照片,里面黑乎乎的,虽借助闪光灯,但还是不清楚。
圣母殿边上有一棵将近3000岁的周柏,历尽沧桑如一条卧龙,呈45度角斜斜生长,压在了周朝就立下的主殿娘娘殿的檐宇之上。离周柏五步之遥,长出了另外一棵柏树,直立冲天,架起了几乎倒下的老周柏。导游解释:3000岁的父亲树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要倒下了,但1500岁的儿子柏,扶起父亲,也保护了娘娘庙不被压垮。
圣母殿左边不知什么树,长着鲜红的小圆籽,非常好看,拍了一张照片,照片的效果远不如实景。
圣母殿的背后山坡上,有着不少诸如“读书台”等小殿。
居高临下可以看到晋祠建筑群的一角,下方红墙的偏殿就是唐叔虞祠。
唐叔虞寺里的晋开国君主——唐叔虞。建殿初唐叔虞寺在整个建筑群的中轴线上,现在的位置却在偏殿上。据北魏《水经注》早已确指“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那么,唐叔祠何以到了晋祠偏殿的位置呢?
如果有感兴趣的朋友,在本文的下半部我摘编了一些历史资料,和朋友们共同探讨。
&在中轴线上的金人台,有4尊威风凛凛的宋代铁铸武士像,虽已经历900年的雨雪风霜,依然如山似塔,威风不减。
难老泉前,是晋祠自然风光的精华所在。左侧真趣亭,是人们观赏风光多要逗留之地。亭下踏台阶可到水边,名曰“洗耳洞”。水中石坝一条,如玉带贯穿腰间,坝下凿孔洞十枚,是当年南北两渠三七分水的界线。
听导游说泉水常年水温18度,就爬了下去亲手试一下,凉凉的好似没有18度。
泉水流经小潭,小潭上虽然被落叶覆盖着,但也不减潭水的清冽。见此,记得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说的:“潭中鱼可百余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情景。
正好是旅游淡季,加上寒流来袭,游人很少。平时喧嚣的摊点也很少见了。
没有了那些摊点就没有了人气,记得上半年博友易水禅心去过晋祠,有几张这方面的照片,就去借几张来凑凑热闹,让朋友们看看晋祠平时的气氛。
&&&&&&&&&&&&&&
这几年学术界比较活跃,史坛上也经常有对于晋祠历史不同意见的探讨,综合了一些学者专家的探索成果,对晋祠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上次博友易水禅心写了游晋祠的博文后,我曾经综合摘录了一些有关晋祠疑案的资料,发给禅心一起探讨。今天我就把这一些资料附录在博文的下面,和爱好者一起学习探讨。
&&&&&&&&&&&&&&&&&&&&
关于晋祠历史的一些质疑和探索
晋祠正门内北侧,智伯渠围绕着一座小山,上面绿荫处的一座亭,在僻静处为游客备好了暂歇的去处。“亭”即是“停”,人们停下来,就会注意到亭上的匾额“谁家园亭”。这似乎在提出一个疑问,这片园亭究竟属于谁?
本来毋庸置疑的事似乎有了质疑,北魏《水经注》早已确指“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那么,唐叔祠何以到了晋祠偏殿的位置呢?是晋祠的建筑格局有过变动吗?
中国古建筑群的格局,一般不会轻易改动。这是因为古建筑都以我国传统的风水要求来规范。晋祠建筑的山水格局是:悬瓮山脚下圣母殿面对晋祠中轴线建筑,中轴线指向东(东南),是朝阳的方向。殿前正中央是鱼沼汇集的鱼沼泉水,左有善利泉,右有难老泉,左右对称,前后呼应,圣母殿位置是山水环抱的中央,符合左有流水,右有长道(晋水流出之水道),前有圩池(鱼沼),后有丘陵(悬瓮山)的“龙穴”标准。宋代是风水术昌盛时期,宋代建筑按晋祠山水地形设计,不可能有其它方案。即使建筑有修葺更替,总格局也不应改变。
那么,唐叔祠何以迁到了偏殿呢?
晋祠碑刻应该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
祭祖是晋祠传统最隆重的活动,以祭祖得到祖先神灵保佑。唐太宗李世民晚年来晋祠,就是一次祭祖还愿之行。因为当年李渊、李世民晋阳举旗,首先在晋祠剪除了朝廷的特派官员,“祷于祠下”,祭拜开创晋国之唐侯方誓师起兵,席卷千军,建立了大唐王朝。取国号“唐”,寓意起兵古唐地、得唐侯护佑。为此,李世民“御制御书”《晋祠铭》即《晋祠之铭并序》,颂扬了宗周政治和唐虞之治,阐述了治国之论和文治武功。
李世民对晋阳极为倚重,视为“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晋祠更是唐先祖庇佑之所在。《晋祠铭》中“惟神诞灵周室,降德酆都……启庆留名,剪桐颁土”,即明确《晋祠铭》为唐侯而作。
宋太宗赵光义攻克晋阳、全国统一后,也效仿李世民,立一通歌功颂德的《新修晋祠铭并序碑》。但晋阳百姓对赵光义毁灭晋阳城切齿痛恨,暗中将碑凿刻至面目全非。
宋碑虽已不存,但明版县志却记载了碑文:“晋祠者,唐叔虞之神也。叔虞承后稷之洪德……剪桐为封……观夫正殿中启,长廊周布……前临曲沼,后拥危峰……遗像肃穆,衮冕在德,如膺爵土之辰”。明确记载唐叔祠在正殿无疑。
唐宋两碑都说明唐叔祠是正殿,而元至元四年《重修汾东王庙记》的“迨天圣后,又复建女郎祠于水源之西,东向”,记载已有另外的建筑建于正殿位置,那么唐叔虞祠堂显然已经迁移,而且是在宋碑落成的太平兴国九年至“天圣后”这个期间迁移,这个期间跨越了十一个年号,几十年时间。1995年维修圣母殿时,发现基础下掩盖的宋代以前的大殿基础和门槛石,准确地说明唐叔祠迁移确有其事。
问题在这里,唐叔祠为什么不在正位?为什么要从正殿迁移?这于我国的封建文化传统是难以想象的。有谁敢于不顾儒家传统理法,下令把十几个世纪前的晋国开国先祖祠堂拆迁?社会传统能不给以制约吗?百姓能接受吗?
最可疑的是迁离正殿怎样操作?圣母因何入主正殿?历代官僚儒生一定进行了大量研究考证,奇怪的是,拥有300多通石刻珍品的晋祠,却没有一处记载圣母出现的身份和原因,甚至没有一处对圣母有明确的正面说明。这于我国的文化传统同样难以想象。由此留下千载悬案。
圣母悬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线索来自鱼沼水下。1953年维修鱼沼飞梁时,发现两块支撑飞梁立柱的底座,是同一块金泰和八年石碑上凿下来的两个残片,碑上清楚地刻着“旧制唐叔祠于其南向,至宋天圣中改封汾东王”。按“旧制”两字推断,“天圣中”这次封号以前,唐叔祠早已在朝南的位置重新建造完成。
碑文接着写道“又复建女郎祠于其西,至熙宁中,加昭济圣母,今圣母殿是也”,这就证明,唐叔祠建造完成若干年后,到天圣年间,在唐叔祠西原先正殿的位置,重建了正殿,塑造了圣母像。又过了50年左右,正式加封昭济圣母。
金朝在北宋后不远,这个碑文将迁址重建唐叔祠、正殿原址建圣母殿一事记载的较为详尽,但其中原委仍是一个谜。
小店区有两位成天钻在古书堆里的老先生袁汉城和王剑霓,都已年逾古稀,根据他们的研究发现,我们在宋朝宫廷档案《宋会要辑稿》中,找到两封有关晋祠的重要诏书,一封记载“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四月诏:平晋县唐叔虞祠,庙宇摧圮,池沼湮塞……宜令本州完葺”。另一封于六年后“天禧元年又诏:(叔虞祠)每岁施利钱物委官监掌。其银铜真珠并以输官,自馀估值出市,以备修庙供神之用”。
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赵光义攻克并烧毁晋阳城32年后,建造落成27年的唐叔虞祠被意外地
“摧圮”,以致散落物将“池沼”即鱼沼“湮塞”。以能够“湮塞”鱼沼所需填充物的量推断,只能是唐叔祠被摧圮轰然倒地。天禧元年的诏书又证明了这次灾难造成的损失极为巨大,诏令当地妥善解决修庙资金。
这显然是一次极为巨大的灾难,什么力量能够“摧圮”这座规模巨大的木构建筑呢?圣母殿南墙根罗洪先(明嘉靖八年的翰林院撰修、宰相严嵩的儿女亲家)的碑上对此透露了重要线索。碑文只有四句,“悬瓮山中一脉清,龙蟠虎伏隐真明,水飘火劫山移步,50年来帝母临”。我们可从中猜其大意:与悬瓮山有关的事是“一脉清”的,由于“龙蟠虎伏”,即政权势力的原因只能隐去真相;“水飘火劫”即赵光义烧毁后又放水冲刷晋阳城,“山移步”则特指悬瓮山滑坡造成的灾难;灾难发生50年之际“帝母临”。
如此看来,晋阳城“水飘火劫”后50年内,发生过“山移步”即悬瓮山滑坡,这与大中祥符四年的诏书内容联系起来,就能相互印证。显然是一次悬瓮山滑坡摧圮了唐叔祠。而滑坡的时间即大中祥符四年。
与此直接相关的是周柏之谜。周柏为什么斜在圣母殿北边?据宋碑记载,当时“古柏阴森”,显然很茂密。既然正殿有过一次因后山滑坡摧圮后轰然倒地的巨大灾难,相距仅十几米的周柏就难免不被波及。泥石流滚滚而来冲击树根,树身自然只能倒向泥石流冲击的方向,恰是现在周柏倒卧的正殿方向,这很难解释为其它原因。
正殿两边与周柏对称的南边位置是否还应该有一株相同的周柏呢?因没有任何描述在那一边位置的周柏记载,我们无法判断。但民国时期那边却有一株古树倾斜生长在鱼沼靠正殿的池壁上。再看《水经注》对晋祠的记载,最初规范的园林建造,应该不会在精心构建的旷世景观鱼沼池壁上,留下如此煞风景的一株歪长的树。那么只有一个解释,这株可能曾与现存周柏对称位置上的古树,在同一次泥石流冲击后成此惨状,因其为古建园林原物,故此保留直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个解读如果准确,甚至可能因有对称的周柏,正殿的历史会直接推至周朝。
北宋晋祠&&&
我们继续解读罗洪先的诗,最切中要害的,莫过“帝母临”这个信息。
谁是“帝母”?是唐叔虞的母亲吗?如是,便为邑姜,是周武王的王后、姜太公的女儿,而且是周武王平定天下十大功臣之一、其中唯一的女性,她的祭祀应该有更高的规格,属于周武王那样的级别。她的儿子也是极为显赫的周成王,不该到唐叔虞祠这里来享受降格的祭祀。最重要的是,对周成王来说,邑姜是王母;对唐叔虞来说,她是诸侯之母,均非“帝母”。
但是,圣母还是出现了。罗洪先胸有成竹地写下这首诗,但他只写到这里。其后就该是我们自己去寻找线索了。
圣母殿是晋祠的核心建筑,一派大家气度。正中高台上的圣母端坐凤椅,头戴凤冠,面目端庄凝重,宛若坐镇皇宫、临朝听政。她的肩头是绿色霞帔,服装色彩稳重和谐,衣纹自然流畅,形象雍容华贵,一看就是极为尊贵的人物。圣母的两旁站立着侍女,台下有太监听命,完全是一派宫廷贵人的排场。大殿里除了圣母,共有侍从像42尊,其中着男装的女官4尊,宦官5尊,侍女33尊。他们各有专职,身份、性格、形像,这是宫廷规制,与汉朝实行至隋唐,以及北宋后期实行的
“六尚”制度极为相似。尚是掌管之义,宋徽宗时实行的六尚为尚食、尚药、尚酝、尚衣、尚舍、尚辇,由提举官总负责,归殿中省监治。这种帝王侍女服务系统,显然有了朝廷的背景,耐人寻味。
另一个逐渐显示其重要性的线索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金人台上西南角的铁人,胸前较为讲究的书法镌刻着一段文字,“维大宋太原府故绵州魏城令刘植……绍圣四年三月朔日立此金人……一人积德於百年,后裔承恩於四世。常修祖业,望昌盛於无穷”。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刘植所纪念的这个人积德施恩,刘家后裔共四代人享受了恩惠。而且,立金人是为了“常修祖业”,“祖业”说明施恩者与刘植同姓刘。最重要的因此便是,这尊铁人(五金之属故称金人)民国以前一直立在“圣母殿前阶下”保卫圣母,圣母便只能是这位刘姓施恩者了。
那么,这位刘姓圣母又能是谁呢?
从立金人的绍圣四年前推百年,一个帝王级别姓刘的女性,就非刘娥刘太后莫属了。刘娥这时期是宋真宗的皇后,有着为刘姓者实施大恩惠的必要身份和权势。
但是,刘娥是太后,配得上圣母殿那样的帝王规格吗?
宋仁宗继位时还年幼,刘太后排除了全部政敌,从容垂帘听政。我们再看圣母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天圣六年,而天圣年号正是宋仁宗继位、刘太后垂帘听政、权势鼎盛的十年,她完全可以像唐武则天兴修卢舍那大佛一样,为自己修建神佛的人间化身,为将来称帝作好民间舆论。而晋祠所在的太原,正是刘娥名义上的父亲刘通的祖籍,亦可称为“龙兴之地”。
最耐人寻味的,是圣母的名号,我们终于找到了重要线索,它来自武则天。武则天称帝之前,她的侄子武承嗣曾伪造于洛水捞到一个宝石,上书“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字。宋刘太后垂帘期间,晋祠塑了“圣母”像,可以想象应该是完全相同的内涵,尽管刘娥最终没有称帝,或许因武后的前车之鉴而最终放弃。
如此看来,晋祠圣母是否就是刘太后了呢?
圣母身份&&&
或许不会那样简单。因宋太宗赵光义三下河东攻入晋阳后,官军已经败降,居民却继续持砖瓦抵抗,“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元好问)。赵光义毁灭晋阳城后,居民被迫迁居新设置的“平晋县”,寓意荡平晋阳。虽然为了缓和人民的仇恨心理,也为得到神灵保佑,赵光义大规模修建了唐叔虞祠,但晋阳人对赵光义切齿痛恨,他的碑被凿成无字碑,他在城内为祭祀攻克晋阳有功将士建造的“功德堂”,也因屡屡失火而罢祀。这就是晋阳民风、燕赵之风,赵光义终于领教植根于晋阳的唐叔虞崇拜。
刘太后是赵光义的儿媳,晋阳毁城十年后成为皇后,晋阳民情民风她了然于心。到垂帘听政时晋阳毁城仅40多年,应该是民风依旧。如果在晋祠为赵光义的儿媳塑像,后果不难想象。刘太后何等聪明,她不可能趟这个浑水。那么,晋祠圣母出现就必须另有一个“说法”,这个说法我们无法揣测,但事实是没有一块碑刻、一部文献给以记载,这本身就在传递耐人寻味的信息。
几个朝代以来,人们对此一直猜测不定。后来,清代大考据家阎若璩在晋祠周围草间发现宋宣和五年《谢雨文》碑,上书“惟圣母之发祥兮,肇晋室而开基。王有文之在手兮,其神灵之可知”。阎若璩据此结论,圣母就是邑姜。邑姜居正殿,唐叔居偏殿,于理也通,这样百姓也能接受。《谢雨文》碑的落款时间是圣母出现后90年,或许这个记载就是圣母出现时的那个“说法”。
归纳这个过程:借天灾正殿倒塌,将唐叔祠暂迁居偏殿维持祭祀。若干年后既成事实,再重建正殿、重塑另一位正神,逐步加封号为圣母。借助天灾,唐叔祠和平演变为圣母殿。圣母居唐叔虞之上坐正殿,唐叔虞“子为母屈”居偏殿,顺理成章。
1958年,郭沫若先生到晋祠欣然题诗“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接受了《谢雨文》碑的观点。最新的资料和推断,终使晋祠谜团逐渐清晰。当然,圣母邑姜,众人还在评说。三晋古祠,古迹风采依旧,这里依然是一个长久的话题。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参观圣母殿时脚踩了门槛石作用了 - 我爱游戏网 - 所有的游戏爱好者们,团结起来!
参观圣母殿时脚踩了门槛石作用了
[转载]晋祠胜迹和探索——三晋闲游之四
晋阳是大唐帝国的发祥地,因为当年李渊、李世民晋阳举旗,首先在晋祠剪除了朝廷的特派官员,“祷于祠下”,祭拜开创晋国之唐侯方誓师起兵,席卷千军,建立了大唐王朝。取国号“唐”,寓意起兵古唐地、得唐侯护佑。
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有一片古建园林,统名“晋祠”。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在如画的美景中,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在苍郁的树木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蜓穿流于祠庙殿宇之同,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荟萃一起,使游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晋祠在十多年前曾经和朋友们一起来游览过,而且请了导游听了很详细的讲解,因此影响很深。这几年学术界比较活跃,史坛上也经常有对于晋祠历史不同意见的探讨,综合了一些学者专家的探索成果,对晋祠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这次赴晋,首先想去看看晋祠,以求在现场直观的情景下,探索和消化那些历史的疑案。
晋世家》的纪载,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诵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
晋祠的灵魂就是水,一路走去不时会看见那清澈见底的潭水,这在我们江南水乡是看不到这样清澈的水了。
山西在旅游景点的门票上比我们江苏做得好,一是各种优惠政策明示在售票窗口,不打猫腻;二是凡符合优惠年龄的,不分省内外一视同仁,因而我这次出游也省了不少。不像我们苏州,优惠只局限于本地人。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周武王灭殷7年以后,因病去世。他的长子诵继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便由其叔父旦代行天子的职权,史称“周公摄政”。
在“周公摄政”期间,实行土地分封制,把周室子弟,族属功臣,根据军政需要,分别封给一定的土地去做诸侯。
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所著的《史记·晋世家》一篇中,用一段“剪桐封弟”的故事,详细记载了周成王的胞弟虞被封为唐国诸侯一事。成王继位初上,唐国发生武庚叛乱,周公亲自带兵到唐国平息了叛乱。此后的一天,成王与弟弟叔虞在院子里做游戏,成王随手从地上拾起一片梧桐树叶,剪成玉圭的形状,对叔虞说:给你这个玉圭,封你去做唐国的诸侯吧!”站在一边的史佚听到了,就请成王选择良辰吉日举行分封大典。成王说:“我是和叔虞做游戏呢!”史佚却说:“天子无戏言,既然说了,就要用史书记载他,音乐歌舞庆贺他,典礼成全他。”于是成王就把叔虞封到唐国做了诸侯。
(见《史记·晋世家》: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
鱼沼飞梁位于晋祠圣母殿前的水池上,是一座精致的古桥建筑,四周有勾栏围护可凭依。该桥始建于北魏时期,与圣母殿同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整个梁架都是宋代的遗物。
这种十字形桥也是我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桥面作十字形,东西长19.6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前后与献殿和圣母殿相接,南北桥面长19.5米,宽3.8米,左右下斜连到沼岸。由于桥面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与地面相平,整个造型犹如一只欲展翅飞舞的大鸟,故称飞梁。飞梁北魏时已存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即有“结飞梁于水上”的记载,然而在我国的古代桥梁中,仅此一座实物遗存。
&试了几个角度都不能拍到鱼沼飞梁的特色,故取了几张网上的鱼沼飞梁照片,让朋友们有个直观概念。
晋祠的圣母殿为祠内主要建筑,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所建。
不知是旅游淡季,还是处于保护,不少大殿都关着门。
为了让朋友们看看圣母,我只得在木条的间隙里拍一张照片,里面黑乎乎的,虽借助闪光灯,但还是不清楚。
圣母殿边上有一棵将近3000岁的周柏,历尽沧桑如一条卧龙,呈45度角斜斜生长,压在了周朝就立下的主殿娘娘殿的檐宇之上。离周柏五步之遥,长出了另外一棵柏树,直立冲天,架起了几乎倒下的老周柏。导游解释:3000岁的父亲树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要倒下了,但1500岁的儿子柏,扶起父亲,也保护了娘娘庙不被压垮。
圣母殿左边不知什么树,长着鲜红的小圆籽,非常好看,拍了一张照片,照片的效果远不如实景。
圣母殿的背后山坡上,有着不少诸如“读书台”等小殿。
居高临下可以看到晋祠建筑群的一角,下方红墙的偏殿就是唐叔虞祠。
唐叔虞寺里的晋开国君主——唐叔虞。建殿初唐叔虞寺在整个建筑群的中轴线上,现在的位置却在偏殿上。据北魏《水经注》早已确指“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那么,唐叔祠何以到了晋祠偏殿的位置呢?
如果有感兴趣的朋友,在本文的下半部我摘编了一些历史资料,和朋友们共同探讨。
&在中轴线上的金人台,有4尊威风凛凛的宋代铁铸武士像,虽已经历900年的雨雪风霜,依然如山似塔,威风不减。
难老泉前,是晋祠自然风光的精华所在。左侧真趣亭,是人们观赏风光多要逗留之地。亭下踏台阶可到水边,名曰“洗耳洞”。水中石坝一条,如玉带贯穿腰间,坝下凿孔洞十枚,是当年南北两渠三七分水的界线。
听导游说泉水常年水温18度,就爬了下去亲手试一下,凉凉的好似没有18度。
泉水流经小潭,小潭上虽然被落叶覆盖着,但也不减潭水的清冽。见此,记得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说的:“潭中鱼可百余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情景。
正好是旅游淡季,加上寒流来袭,游人很少。平时喧嚣的摊点也很少见了。
没有了那些摊点就没有了人气,记得上半年博友易水禅心去过晋祠,有几张这方面的照片,就去借几张来凑凑热闹,让朋友们看看晋祠平时的气氛。
&&&&&&&&&&&&&&
这几年学术界比较活跃,史坛上也经常有对于晋祠历史不同意见的探讨,综合了一些学者专家的探索成果,对晋祠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上次博友易水禅心写了游晋祠的博文后,我曾经综合摘录了一些有关晋祠疑案的资料,发给禅心一起探讨。今天我就把这一些资料附录在博文的下面,和爱好者一起学习探讨。
&&&&&&&&&&&&&&&&&&&&
关于晋祠历史的一些质疑和探索
晋祠正门内北侧,智伯渠围绕着一座小山,上面绿荫处的一座亭,在僻静处为游客备好了暂歇的去处。“亭”即是“停”,人们停下来,就会注意到亭上的匾额“谁家园亭”。这似乎在提出一个疑问,这片园亭究竟属于谁?
本来毋庸置疑的事似乎有了质疑,北魏《水经注》早已确指“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那么,唐叔祠何以到了晋祠偏殿的位置呢?是晋祠的建筑格局有过变动吗?
中国古建筑群的格局,一般不会轻易改动。这是因为古建筑都以我国传统的风水要求来规范。晋祠建筑的山水格局是:悬瓮山脚下圣母殿面对晋祠中轴线建筑,中轴线指向东(东南),是朝阳的方向。殿前正中央是鱼沼汇集的鱼沼泉水,左有善利泉,右有难老泉,左右对称,前后呼应,圣母殿位置是山水环抱的中央,符合左有流水,右有长道(晋水流出之水道),前有圩池(鱼沼),后有丘陵(悬瓮山)的“龙穴”标准。宋代是风水术昌盛时期,宋代建筑按晋祠山水地形设计,不可能有其它方案。即使建筑有修葺更替,总格局也不应改变。
那么,唐叔祠何以迁到了偏殿呢?
晋祠碑刻应该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
祭祖是晋祠传统最隆重的活动,以祭祖得到祖先神灵保佑。唐太宗李世民晚年来晋祠,就是一次祭祖还愿之行。因为当年李渊、李世民晋阳举旗,首先在晋祠剪除了朝廷的特派官员,“祷于祠下”,祭拜开创晋国之唐侯方誓师起兵,席卷千军,建立了大唐王朝。取国号“唐”,寓意起兵古唐地、得唐侯护佑。为此,李世民“御制御书”《晋祠铭》即《晋祠之铭并序》,颂扬了宗周政治和唐虞之治,阐述了治国之论和文治武功。
李世民对晋阳极为倚重,视为“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晋祠更是唐先祖庇佑之所在。《晋祠铭》中“惟神诞灵周室,降德酆都……启庆留名,剪桐颁土”,即明确《晋祠铭》为唐侯而作。
宋太宗赵光义攻克晋阳、全国统一后,也效仿李世民,立一通歌功颂德的《新修晋祠铭并序碑》。但晋阳百姓对赵光义毁灭晋阳城切齿痛恨,暗中将碑凿刻至面目全非。
宋碑虽已不存,但明版县志却记载了碑文:“晋祠者,唐叔虞之神也。叔虞承后稷之洪德……剪桐为封……观夫正殿中启,长廊周布……前临曲沼,后拥危峰……遗像肃穆,衮冕在德,如膺爵土之辰”。明确记载唐叔祠在正殿无疑。
唐宋两碑都说明唐叔祠是正殿,而元至元四年《重修汾东王庙记》的“迨天圣后,又复建女郎祠于水源之西,东向”,记载已有另外的建筑建于正殿位置,那么唐叔虞祠堂显然已经迁移,而且是在宋碑落成的太平兴国九年至“天圣后”这个期间迁移,这个期间跨越了十一个年号,几十年时间。1995年维修圣母殿时,发现基础下掩盖的宋代以前的大殿基础和门槛石,准确地说明唐叔祠迁移确有其事。
问题在这里,唐叔祠为什么不在正位?为什么要从正殿迁移?这于我国的封建文化传统是难以想象的。有谁敢于不顾儒家传统理法,下令把十几个世纪前的晋国开国先祖祠堂拆迁?社会传统能不给以制约吗?百姓能接受吗?
最可疑的是迁离正殿怎样操作?圣母因何入主正殿?历代官僚儒生一定进行了大量研究考证,奇怪的是,拥有300多通石刻珍品的晋祠,却没有一处记载圣母出现的身份和原因,甚至没有一处对圣母有明确的正面说明。这于我国的文化传统同样难以想象。由此留下千载悬案。
圣母悬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线索来自鱼沼水下。1953年维修鱼沼飞梁时,发现两块支撑飞梁立柱的底座,是同一块金泰和八年石碑上凿下来的两个残片,碑上清楚地刻着“旧制唐叔祠于其南向,至宋天圣中改封汾东王”。按“旧制”两字推断,“天圣中”这次封号以前,唐叔祠早已在朝南的位置重新建造完成。
碑文接着写道“又复建女郎祠于其西,至熙宁中,加昭济圣母,今圣母殿是也”,这就证明,唐叔祠建造完成若干年后,到天圣年间,在唐叔祠西原先正殿的位置,重建了正殿,塑造了圣母像。又过了50年左右,正式加封昭济圣母。
金朝在北宋后不远,这个碑文将迁址重建唐叔祠、正殿原址建圣母殿一事记载的较为详尽,但其中原委仍是一个谜。
小店区有两位成天钻在古书堆里的老先生袁汉城和王剑霓,都已年逾古稀,根据他们的研究发现,我们在宋朝宫廷档案《宋会要辑稿》中,找到两封有关晋祠的重要诏书,一封记载“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四月诏:平晋县唐叔虞祠,庙宇摧圮,池沼湮塞……宜令本州完葺”。另一封于六年后“天禧元年又诏:(叔虞祠)每岁施利钱物委官监掌。其银铜真珠并以输官,自馀估值出市,以备修庙供神之用”。
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赵光义攻克并烧毁晋阳城32年后,建造落成27年的唐叔虞祠被意外地
“摧圮”,以致散落物将“池沼”即鱼沼“湮塞”。以能够“湮塞”鱼沼所需填充物的量推断,只能是唐叔祠被摧圮轰然倒地。天禧元年的诏书又证明了这次灾难造成的损失极为巨大,诏令当地妥善解决修庙资金。
这显然是一次极为巨大的灾难,什么力量能够“摧圮”这座规模巨大的木构建筑呢?圣母殿南墙根罗洪先(明嘉靖八年的翰林院撰修、宰相严嵩的儿女亲家)的碑上对此透露了重要线索。碑文只有四句,“悬瓮山中一脉清,龙蟠虎伏隐真明,水飘火劫山移步,50年来帝母临”。我们可从中猜其大意:与悬瓮山有关的事是“一脉清”的,由于“龙蟠虎伏”,即政权势力的原因只能隐去真相;“水飘火劫”即赵光义烧毁后又放水冲刷晋阳城,“山移步”则特指悬瓮山滑坡造成的灾难;灾难发生50年之际“帝母临”。
如此看来,晋阳城“水飘火劫”后50年内,发生过“山移步”即悬瓮山滑坡,这与大中祥符四年的诏书内容联系起来,就能相互印证。显然是一次悬瓮山滑坡摧圮了唐叔祠。而滑坡的时间即大中祥符四年。
与此直接相关的是周柏之谜。周柏为什么斜在圣母殿北边?据宋碑记载,当时“古柏阴森”,显然很茂密。既然正殿有过一次因后山滑坡摧圮后轰然倒地的巨大灾难,相距仅十几米的周柏就难免不被波及。泥石流滚滚而来冲击树根,树身自然只能倒向泥石流冲击的方向,恰是现在周柏倒卧的正殿方向,这很难解释为其它原因。
正殿两边与周柏对称的南边位置是否还应该有一株相同的周柏呢?因没有任何描述在那一边位置的周柏记载,我们无法判断。但民国时期那边却有一株古树倾斜生长在鱼沼靠正殿的池壁上。再看《水经注》对晋祠的记载,最初规范的园林建造,应该不会在精心构建的旷世景观鱼沼池壁上,留下如此煞风景的一株歪长的树。那么只有一个解释,这株可能曾与现存周柏对称位置上的古树,在同一次泥石流冲击后成此惨状,因其为古建园林原物,故此保留直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个解读如果准确,甚至可能因有对称的周柏,正殿的历史会直接推至周朝。
北宋晋祠&&&
我们继续解读罗洪先的诗,最切中要害的,莫过“帝母临”这个信息。
谁是“帝母”?是唐叔虞的母亲吗?如是,便为邑姜,是周武王的王后、姜太公的女儿,而且是周武王平定天下十大功臣之一、其中唯一的女性,她的祭祀应该有更高的规格,属于周武王那样的级别。她的儿子也是极为显赫的周成王,不该到唐叔虞祠这里来享受降格的祭祀。最重要的是,对周成王来说,邑姜是王母;对唐叔虞来说,她是诸侯之母,均非“帝母”。
但是,圣母还是出现了。罗洪先胸有成竹地写下这首诗,但他只写到这里。其后就该是我们自己去寻找线索了。
圣母殿是晋祠的核心建筑,一派大家气度。正中高台上的圣母端坐凤椅,头戴凤冠,面目端庄凝重,宛若坐镇皇宫、临朝听政。她的肩头是绿色霞帔,服装色彩稳重和谐,衣纹自然流畅,形象雍容华贵,一看就是极为尊贵的人物。圣母的两旁站立着侍女,台下有太监听命,完全是一派宫廷贵人的排场。大殿里除了圣母,共有侍从像42尊,其中着男装的女官4尊,宦官5尊,侍女33尊。他们各有专职,身份、性格、形像,这是宫廷规制,与汉朝实行至隋唐,以及北宋后期实行的
“六尚”制度极为相似。尚是掌管之义,宋徽宗时实行的六尚为尚食、尚药、尚酝、尚衣、尚舍、尚辇,由提举官总负责,归殿中省监治。这种帝王侍女服务系统,显然有了朝廷的背景,耐人寻味。
另一个逐渐显示其重要性的线索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金人台上西南角的铁人,胸前较为讲究的书法镌刻着一段文字,“维大宋太原府故绵州魏城令刘植……绍圣四年三月朔日立此金人……一人积德於百年,后裔承恩於四世。常修祖业,望昌盛於无穷”。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刘植所纪念的这个人积德施恩,刘家后裔共四代人享受了恩惠。而且,立金人是为了“常修祖业”,“祖业”说明施恩者与刘植同姓刘。最重要的因此便是,这尊铁人(五金之属故称金人)民国以前一直立在“圣母殿前阶下”保卫圣母,圣母便只能是这位刘姓施恩者了。
那么,这位刘姓圣母又能是谁呢?
从立金人的绍圣四年前推百年,一个帝王级别姓刘的女性,就非刘娥刘太后莫属了。刘娥这时期是宋真宗的皇后,有着为刘姓者实施大恩惠的必要身份和权势。
但是,刘娥是太后,配得上圣母殿那样的帝王规格吗?
宋仁宗继位时还年幼,刘太后排除了全部政敌,从容垂帘听政。我们再看圣母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天圣六年,而天圣年号正是宋仁宗继位、刘太后垂帘听政、权势鼎盛的十年,她完全可以像唐武则天兴修卢舍那大佛一样,为自己修建神佛的人间化身,为将来称帝作好民间舆论。而晋祠所在的太原,正是刘娥名义上的父亲刘通的祖籍,亦可称为“龙兴之地”。
最耐人寻味的,是圣母的名号,我们终于找到了重要线索,它来自武则天。武则天称帝之前,她的侄子武承嗣曾伪造于洛水捞到一个宝石,上书“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字。宋刘太后垂帘期间,晋祠塑了“圣母”像,可以想象应该是完全相同的内涵,尽管刘娥最终没有称帝,或许因武后的前车之鉴而最终放弃。
如此看来,晋祠圣母是否就是刘太后了呢?
圣母身份&&&
或许不会那样简单。因宋太宗赵光义三下河东攻入晋阳后,官军已经败降,居民却继续持砖瓦抵抗,“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元好问)。赵光义毁灭晋阳城后,居民被迫迁居新设置的“平晋县”,寓意荡平晋阳。虽然为了缓和人民的仇恨心理,也为得到神灵保佑,赵光义大规模修建了唐叔虞祠,但晋阳人对赵光义切齿痛恨,他的碑被凿成无字碑,他在城内为祭祀攻克晋阳有功将士建造的“功德堂”,也因屡屡失火而罢祀。这就是晋阳民风、燕赵之风,赵光义终于领教植根于晋阳的唐叔虞崇拜。
刘太后是赵光义的儿媳,晋阳毁城十年后成为皇后,晋阳民情民风她了然于心。到垂帘听政时晋阳毁城仅40多年,应该是民风依旧。如果在晋祠为赵光义的儿媳塑像,后果不难想象。刘太后何等聪明,她不可能趟这个浑水。那么,晋祠圣母出现就必须另有一个“说法”,这个说法我们无法揣测,但事实是没有一块碑刻、一部文献给以记载,这本身就在传递耐人寻味的信息。
几个朝代以来,人们对此一直猜测不定。后来,清代大考据家阎若璩在晋祠周围草间发现宋宣和五年《谢雨文》碑,上书“惟圣母之发祥兮,肇晋室而开基。王有文之在手兮,其神灵之可知”。阎若璩据此结论,圣母就是邑姜。邑姜居正殿,唐叔居偏殿,于理也通,这样百姓也能接受。《谢雨文》碑的落款时间是圣母出现后90年,或许这个记载就是圣母出现时的那个“说法”。
归纳这个过程:借天灾正殿倒塌,将唐叔祠暂迁居偏殿维持祭祀。若干年后既成事实,再重建正殿、重塑另一位正神,逐步加封号为圣母。借助天灾,唐叔祠和平演变为圣母殿。圣母居唐叔虞之上坐正殿,唐叔虞“子为母屈”居偏殿,顺理成章。
1958年,郭沫若先生到晋祠欣然题诗“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接受了《谢雨文》碑的观点。最新的资料和推断,终使晋祠谜团逐渐清晰。当然,圣母邑姜,众人还在评说。三晋古祠,古迹风采依旧,这里依然是一个长久的话题。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参观圣母殿时脚踩了门槛石了_百度知道
参观圣母殿时脚踩了门槛石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不知者无罪,圣母不会怪你的,只要做到心诚,尊重就好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回复: 14 | 浏览: 3030
| 字体: tT
妈米14010 &经验值12400 &在线时间1052小时&地区:海淀街道街道:宝宝生日&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3213&阅读权限100&积分13452&精华2&UID3520350&
团长编号MW10479
地区:海淀街道街道:宝宝生日&帖子3213&
| 字体大小: tT
本帖最后由 ankemilkaky 于
17:15 编辑
带着孩子去山西(第一天)
&font color=&#12年,夏天一直停停顿顿的下着雨,潮湿闷热的空气让人不想说话,心情压抑,却又找不到地方宣泄。直到有一天,我和石头带着陶陶在KTV寂寞的吼了3小时以后,回家看《北京青年》,一群二彪青年抛下身份背景,一路南下重走青春,那份冲动点燃了我们蠢蠢欲动的心。
象我们这样大部分没背景也拼不起爹的北漂孩子,一个个挣扎着奋斗着焦头烂额的苦逼着,生活之前,最现实的是生存!!!连生存都不能保证的你我他,有什么资格去谈生活,又有谁有勇气放弃辛辛苦苦得来的一切从头开始呢?
青春是美好的,也是不可复制的,更是我们一众悲催小青年们不能抛开柴米油盐单纯回味的。人生,只要保持一颗向上而年轻的心,才时时青春,处处美好!
而我们只需要——“收拾行李,出发”。
带着孩子去旅游——山西自驾7日游
倘若你追逐的是时尚节拍,留恋的是在星巴克咖啡馆朦胧灯光下低回的那一刻;如果你向往的是江南烟雨的风韵,或雪域绝壁的万里长空,那你选择来山西恐怕是一个错误;可假若你厌倦了人来人往的都市,也谙熟了简单的自然风光,倘或对于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深入探究成为你的渴望,那就去山西吧。
自驾景点线路安排:北京——大同(云冈石窟、华严寺)——浑源(悬空寺、恒山)——太原(晋祠)——晋中(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王家大院)————北京
费用:来回一共1650公里
& && &油费:1000元
& && &高速过路:490元
& && &门票:890元
& && &导游:50元
& && &住宿:120+129+121+100+210+102=782元
& && &停车:100元
& && &吃饭+零食:638元
& && &共计:3954元
&font color=&#、带着孩子,你需要准备一定的零食,包括盒装的牛奶、果汁、饼干、果丹皮、等,以备路上不时之需,山西的面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吃的惯的。
&font color=&#、带着孩子自驾游,请一定装上安全座椅,尽量安排下午他的时间赶路,这样,他就能正常睡午觉,到景点后有足够的精力游玩。
&font color=&#、尽量提前在携程上定酒店,找到离景点比较近的酒店,便于游玩。携程上的酒店现在能返现金,价格都比门市价便宜。
&font color=&#、山西的景点门票非常贵,动辄上百元,尽量用学生证购买半价门票,研究生的也可以,可以省下不少钱。除了晋祠,我们都是买的学生票,抱着孩子买学生票也是一大乐事啊。
&font color=&#、自驾游,尽量不要晚上行车,一到天黑,高速上的大车全部出动,一辆接一辆,对面开来的车闪眼睛,非常危险,我们最后一天没有直接回北京,到石家庄临时住一晚,第二天才回的。
山西第一天(北京——大同,游玩云冈石窟)
&font color=&#月15日,我们早上6点出发,路上车非常少,京藏高速也没有象往常一样堵车,就是偶尔有大车,所以行车速度也不是很快。
陶陶6点起床,在安全座椅上补觉,到达康庄服务区时醒来,很是兴奋,撒欢儿跑着玩。
再睡一觉,就到云冈石窟了,迷迷瞪瞪的,“我这是到哪里了啊?”我拿着我和石头读研究生的校园IC卡去买半票,售票员看了半天,问,这个是啥啊?非常镇静的说我们学校现在用电子学生证了。成功购票。。。云冈石窟的票价是150一张,学生半票。
云冈石窟修了很多外围景点,一进门,就看见昙曜高僧的雕像。1500年前,就是他奉旨开凿的早期云冈石窟。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
左右各12根立柱,虽说雕的也是颇为精致,却总觉得没有古代的刀法娴熟,图案优美。现代产物总是少些内涵,多些浮夸。
陶陶说,这个阿姨好漂亮啊!我说当然了,人家是神仙姐姐。
这个大鼓倒是陶陶喜欢的,终于引起他的兴趣了。
路过一个新修的寺庙“灵严寺”,香火真真很旺,正好碰见和尚们在做法事,有个和尚边念经边四处张望,心不在焉的。
走过外围景点,跨过“入佛之见”的牌匾,我们终于见到了传说的石窟了。
先见到的是第一、二窟。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最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可惜风化的太厉害了,我们只能看个大概。
往前走,看到了第三窟的一佛二菩萨,是云冈最大的石窟,钻进门去,黑呼呼的,突然迎头来这么大个,很是震撼啊!听导游解说,古代,工人们从山顶打孔,然后把自己吊起来,在山里面开凿石像,把石头和土从最上面的窗口运出来,最后才凿的门。
陶陶知道叫“菩萨”了,还知道双手合十拜拜。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
我最喜欢的第六窟的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
第六窟,中央是一个两层方形塔柱,对坐像,彩雕上有各种飞天的造型,还有各种乐器和千姿百态的舞蹈动作,旁边石壁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其中一幅,说是他结婚之夜,宾客们都醉醺醺的浮雕。
这里有个小故事,因为我们没请导游,中午游客也不多,没法蹭到导游,再次返回观看时,遇见有个导游说:大家请看那个红箭头标注的地方往上数第4个小佛,能看出是凿穿了一个洞,跟前面那个石窟是相通的。古代人能在这么薄的墙壁上雕刻确实奇迹!那么黑的地方,靠自己看到那个红箭头还能看出名堂的也是奇迹啊!
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那个时候已经开始修建外墙阁楼保护文物了。
逛累了,也要补充点能量啊,陶陶边往嘴里塞东西的同时,仍不忘遇见菩萨双手合十的拜拜!
头顶的菊花,陶陶也感兴趣的要去摸摸。
可惜后面这些石窟正在维修,听说是云冈石窟最为华美的彩雕,偷偷拍了照片,确实很精美。
让我们休息一下吧,很庆幸我们避开了十一长假,这个时候游客非常少。
再往西走,就是开凿最早的&昙曜五窟&。北魏昙曜高僧,开凿石窟五所,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
第十六、十七窟的门前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小腿已经风化了。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这些头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微笑活泼,并且有着西方的相貌特征,有可能这也是它依旧能保留,而不被盗的原因。
探出身子SAY“HELLO”
第二十窟的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个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门票和宣传画册上都是它的图片。
终于来个全家福,陶陶各种搞怪,中午的太阳非常晒啊。
非常好的角度,蓝天白云,梵音泛泛,菩萨对着陶陶笑了。
谁比我更虔诚?
“昙曜五窟”后,就不是官方修建的石窟了,后期石窟都是民间修建的,大多被风化,39窟的中心塔柱。
各种窟洞,里面的佛像大多没有了。
云冈石窟到这个大石头就结束了,余秋雨先生的题词“西天梵音”。
参观完,最多的是叹息,小的精美的佛头基本都不在了,要么被盗,要么风化。我们很庆幸还能看到这些幸存的石像,然而我们的后代了?等陶陶带着他的孩子来时,不知道是什么样了?
下午4点回大同,入住宾馆,休息,陶陶估计上午在车上睡太多了,怎么都不睡,到晚上出去吃饭,一上车陶陶就睡着了,吃饭的地方叫亚细亚粗粮,里面的东北大拉皮不错。
妈米14010 &经验值12400 &在线时间1052小时&地区:海淀街道街道:宝宝生日&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3213&阅读权限100&积分13452&精华2&UID3520350&
团长编号MW10479
地区:海淀街道街道:宝宝生日&帖子3213&
本帖最后由 ankemilkaky 于
17:24 编辑
带着孩子去山西 第二天——华严寺
带着孩子去旅行的宗旨是:吃好,睡好,不赶场,休闲为主。昨天赶了大半天的路,我们打算今天在市内逛逛,然后夜宿浑源县,明天再去看悬空寺。大同市内也有很多景点,如华严寺、大同博物馆、善化寺、九龙壁等。九龙壁故宫的已经看过了,不想去看,寺庙选其一即可,大同博物馆我们赶去的时候正在维修,所以,今天的行程就是参加华严寺,然后去浑源入住,浑源离大同只有1个多小时的路程。
因为昨天睡的早的缘故,陶陶6点就起床了,酒店要7点半才提供早餐,只能带着他到处玩,他非要自己拉着拉杆箱到处走,吸引不少行人的目光,越发得意。
找到一个小区让他玩,大同的高档小区很多,里面的健身器械挺全活,还有大型的滑滑梯。
小手不小心弄了一下!自己吹吹,好疼啊!
华严寺停车场边的一个寺庙,香火非常旺,我们刚好赶上他们的法会。
华严寺的外围,是大同的市长新修的,现在很流行修外围景点,好像是用来申报世界遗产之类的。就这样门票也贵了,原来是上下华严寺分别20元的票,现在是统一80元一张,不分上下寺了,接着购买学生票,又成功节省80元。
这个也是新修的山门,山门上的匾额“华严寺”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书
一进门就看见四大金刚,后面修的。
匆匆而过的和尚们
普光明殿,也是后面新修的,老的早在辽代就毁于兵火。
殿前的对联倒是很有意思,是大同的市长耿来写的,右侧为“世事熙熙从来富贵无了局到此说了就了”,左侧为“人生攘攘自古名利难放下如斯当放就放”。
这个是华严寺的老山门,名字是依据佛教的七大宗之一, 华严宗的经典《华严经》而修建的,故名华严寺。其建筑、塑像、壁画、壁藏、藻井等,都是我国辽代艺术的典范。
老的木雕和新的就是不一样
进入山门,可见方门两侧门楣分别砖刻有“拈花笑”和“擎竹间”三字,均出自于佛家典故。
上华严寺的主体,大雄宝殿,始建于辽代,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佛殿之一,里面的雕像不让拍照。
逛完大雄宝殿,起得太早的缘故,陶陶有点迷瞪了。
让他喝了点水,在草地上跑跑,追追鸟,又开始精神了。
父子俩一起参拜
这个木塔是后来还原的,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高的纯木质结构宝塔,木塔上四面每一层都挂着牌匾,书法皆出自历代著名书法家之手。
一进去,工作人员先要求穿一个鞋套,先下到塔下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宫,号称是用约100吨纯铜建造的全国唯一铜质塔式地宫。
在地宫中央的水晶舍利宝塔里供着佛界高僧舍利。
从地宫上来,脱了鞋套,开始爬楼。塔非常高,楼梯很陡峭,陶陶执意爬到了最高一层。
塔上能看到华严寺的全景,周边依然还在拆迁。
下来了,到木塔的正面留个影吧,特得意,觉得自己是小英雄。
薄伽教藏殿
这个殿,就是下华严寺的主体了,没法照相,而且周围的藏经书阁楼都已经被围了,里面非常暗,只能看个大概,里面有31尊辽代雕塑,大佛后面的“天宫楼阁”被梁思成称为“海内孤品”,我们数了3遍,发现怎么都只有29座雕塑,后来一问管理员才知道,左右各有2个金刚在后面,看不见的。
看介绍说最出名的是那个合掌露齿菩萨,我们特地观赏了很久,确实很不一样,因为不让照相,找一个别人的照片吧。
合掌露齿菩萨的故事
  合掌露齿菩萨是大同华严寺薄伽教殿内的著名彩塑。相传,辽代皇家崇信佛教,征调能工巧匠修建华严寺。城外有个雕造技术出众的巧匠,不愿为皇家卖命,而且也不忍心留下年轻的独生女儿一人在家。这惹恼了官府,总管以“违抗皇命”的罪名把他痛打一顿。由于众工匠的请求,才免于更大灾祸。他女儿惦念老父亲,便女扮男装,假充工匠的儿子,托人说通总管,前来照顾老父亲,并为皇室干活。修建工程浩大,监管人员经常责打工匠。那姑娘主动替大伙煮饭烧菜,端茶送水。她见父亲和工匠们塑造神像时苦苦思索,便常在一旁或立或坐,做出双手合十、闭目诵经的姿态,为他们祈祷。雕工们受到启示,便依着她的身段、体形、动态塑造修饰。这对工程进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姑娘的举动,引起一个年轻工匠的注意。他觉察她并不是老工匠的儿子,而是老工匠的女儿,并且担心被监工发现,那姑娘就会碰上厄运。事情果然发生了。一天,总监工发现老工匠的包工活没干完,就命人痛打他。就在这时,姑娘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责任。总监工似乎发现了这位“儿子”的秘密,就勒令剥光上身殴打。眼看情况就要暴露,她深情地望了望大家,随即莞尔一笑,纵身投入铸钟造塔的滚沸的铁水中。沸腾的铁水溅了老高,老工匠的女儿化为 一朵白云,飘向了天空。那总监工被溅起的铁水烧死了。年轻工匠记住了老工匠女儿临去之前的露齿一笑,就照她生前的身态、形体、眼神雕成了一尊菩萨像,放在显要位置,特别把那露齿莞尔一笑的神情塑在雕像上。
出门的最后一个殿,陶陶这个叫做五体投地吧。
在华严寺的广场上玩一会
大概是1点多,我们就从华严寺出来了,因为不饿,直接驱车去浑源入住,大同到华严寺大概1个半小时路程,准备第二天逛悬空寺,陶陶又是一路睡啊,到了宾馆,先来瓶牛奶吧。
我们休整以后,找到了网上说的那家“小媳妇凉粉”,人很多,确实很有名,当地的人都知道,5块钱一碗凉粉,卤蛋1.5元一个,都是必点的,还有很多人打包带走的。我尝了以后,味道还成,里面的蚕豆很好吃。
晚上随便吃了点小吃,早点休息了,准备第二天早起去悬空寺。
妈米14010 &经验值12400 &在线时间1052小时&地区:海淀街道街道:宝宝生日&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3213&阅读权限100&积分13452&精华2&UID3520350&
团长编号MW10479
地区:海淀街道街道:宝宝生日&帖子3213&
本帖最后由 ankemilkaky 于
17:29 编辑
带着孩子去山西(第三天)——悬空寺、恒山、应县木塔
第三天,我们7点起来,然后吃早餐、退房,8点开始驱车去悬空寺,悬空寺离浑源县才2公里,开车也就10几分钟。我们计划赶在人少的时候游览,后来发现我们的安排是多么的正确,因为去的早,景区就没几个人,我们在悬空寺里面转了N圈,能拍出没有路人甲的照片,等我们快要离开时,各类旅游车队到了,小小的悬空寺挤满了人啊。
10点半上的恒山,因为是爬上去,缆车下的,加上游玩时间,我们下山时已经2点钟多了,3点从恒山出发,路过应县木塔,7点到达太原入住酒店。
早上好,今天可是安排的很满哦!
清晨的悬空寺,安静的很,是国内现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修建在悬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后期,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门票是130一个人,依然半票,山西的门票真正太贵了。
明崇祯六年,大旅行家徐霞客游历到此,叹悬空寺为“天下巨观”。
悬空寺的全景,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依照力学原理,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紧连。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据说在悬空寺建成时,没有这些木桩,人们看见悬空寺似乎没有任何支撑,害怕走上去寺会掉下来,为了让人们放心,所以在寺底下安置了些木柱,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
远远而望,悬空寺简直就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
游客非常少,背后的寺庙竟然空无一人。
这个便是悬空寺的入口处了,古老的寺门。
陶陶干劲十足,冲在我们的前面,顺山壁凿出的走道。
陶陶非常勇敢,很喜欢爬这样陡峭的楼梯,看来没有遗传我恐高的毛病!
仅152.5平米面积的悬空寺建有大小房屋40间。悬空寺的总体布局以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鼓楼、钟楼、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音殿、释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纯阳宫、栈道、三教殿、五佛殿等组建而成。
廊栏左右相连,曲折迂回,虚实相生,有路线指引,可以不走回头路把所有殿阁看完,细看木刻非常精美。
寺庙确实小,不到20分钟就能走完,我们又重走一次,细细观赏。
陶陶学会摆pose,小脑袋一歪,娃,这是谁教你的啊?实在有点娘。
游人开始多了,让一个游客帮我们照个全家福。
这便是悬空寺的最后面的一个角了,站在这里真的是有点怕啊,所以我蹲下来拍照。
下来时,游客渐渐多了,“壮观”二字是李白写的。
悬空寺到恒山驱车只需要几分钟,山脚下买票,然后开车要盘8公里的山路到山门,门票是55一人,10元一车,缆车上山35,下山25。我们站在山门那里,觉得这个山不高啊,问一个工作人员,说半个小时就能爬上去,于是错误的决定了徒步上山,真是高估了孩子的持久性,陶陶也就爬了个开头,其他都是我和他爸爸轮流抱着上的,就这样,花了4个小时游览恒山,后来坐缆车下山,其实应该做缆车上山,然后走下来,这样不用太累,也能游览完所有的风光。
恒山,人称北岳,海拔2017米,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五岳中,我和石头去了三岳了,还有泰山和嵩山没去。
停车场边的真武庙,台阶很高,陶陶爬上去,体力就消耗的差不多了。
恒山松为恒山一景,古松形态各异,根部紧抓岩石,傲然挺立,姿态雄健。
真武庙前,比比武吧
吃点东西,补充体力
“四大夫松”,很是挺拔孤傲。
开始爬山,陶陶这个时候已经不那么欢快了。
坐着歇息一下吧,就这样走走停停,我们休息了无数次。
“虎口悬松”是恒山18景之一。此松树冠如佛,置身于岩石之中,盘根交错
经过近2小时的努力,我们终于到了寺院群的入口了,入口有一木牌坊上书“人天北柱”。
鸟瞰恒山庙宇群,想当初,令狐冲可是在这里做过掌门人的,统领着一帮小师妹们。
山坳里的道观
贞元殿台阶,103级石梯,倾斜40度,这个是我爬过最高最陡的台阶,双手并用,休息了3次。
陶陶被爸爸是连托带拽的,最后还是爸爸咬着牙抱上去的。
从恒山下来,我们赶往太原,准备晚上入住携程定好的酒店如家,路过应县,看见了应县木塔,此时陶陶已经在车上睡着了,我们也就没有进去了,只在外面观看了一下,门票是60,还是挺黑的,就一个塔啊!应县木塔建于辽代(1056年),全部木结构,没有一颗钉子!!!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塔,和巴黎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看过木塔,我们便赶往太原入住,7点才到市区,刚好是晚高峰的时候,比较堵车,入住的如家酒店(动物园店),竟然没有自己的停车位,一个晚上还要15的停车费,早上也不包早餐,感觉一般。
休息一下后,在附近的一个炖鱼店吃了鱼,没什么特色,说是香米饭,收3元一碗,竟然硬的不能再硬了。
本来我们计划是今天赶了这么长的路,第二天就在太原休整一下,在市内的景区逛逛,后来觉得太原确实没啥好逛的,便改变计划,准备第二天直接去晋祠,然后夜宿平遥古城。
妈米14010 &经验值12400 &在线时间1052小时&地区:海淀街道街道:宝宝生日&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3213&阅读权限100&积分13452&精华2&UID3520350&
团长编号MW10479
地区:海淀街道街道:宝宝生日&帖子3213&
本帖最后由 ankemilkaky 于
17:30 编辑
发帖真心累,哈哈!
妈米14010 &经验值12400 &在线时间1052小时&地区:海淀街道街道:宝宝生日&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3213&阅读权限100&积分13452&精华2&UID3520350&
团长编号MW10479
地区:海淀街道街道:宝宝生日&帖子3213&
本帖最后由 ankemilkaky 于
17:40 编辑
带着孩子去山西(第四天)——晋祠、乔家大院
第四天,我们睡到8点起,因为如家没早餐,就决定去晋祠的路上吃点,谁知道一路也没看见早餐点,直接开到晋祠,我们三随便吃点饼干和牛奶对付了。
到了晋祠,学生卡不好用了,这么多景点中唯一不让用的,没法子,买全票吧,门票140*2=280,太黑了。停好车,一个女的老要我们雇她做讲解员,实在不愿意,一直跟啊跟,后来没法子,从50砍倒40元,将就着用吧,比景区内讲解员好的就是她把外围也讲了。象这样的地方,要么蹭导游,要么请,不然自己看只看个热闹而已。
晋祠是后人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西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的祠堂,始建于北魏,后经历朝历代重建扩建形成今日规模。
晋祠的门口,买了把张飞的大刀,陶陶的心思全在这上面了
进门口是铜做的一对狮子,公狮子玩绣球,锦绣前程,母狮子带孩子,而且嘴巴都是闭着的,就是说,多带孩子多干活别说话,看的我想骂人。
八仙过海的石雕,多一个李逵,李逵点卯,从别处移过来的老物件。
这个铜像比较厉害,李世民(中间)秦琼(叔宝)前右,尉迟恭(敬德)前左,程咬金(后右一),徐茂功(后右二),长孙无忌(后左)共6人,号称政府花了380万人民币。
雨花寺,非常古老的寺庙,当年李世民起义的时候就在这里拜过。
陶陶拿着刀开始各种比划。
戏台的前面,也是水镜台的后面。演员从这里上台。
水镜台——出自乾隆年言官名吏的杨二酉之手
台上四尊铁人,除了东北隅的是民国时期补铸(右一,值得一说的是确实很难看,不成比例),其余三尊均为北宋铸造 。
西南隅的这尊,保存最为完好,不时有导游说这是晋祠中的“美男子”。
材料中带有不锈钢的成分,代表了北宋时期冶铁和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鸟。
导游说,来晋祠主要是看三个三,三宝、三绝、三匾。
圣母殿——北宋太平兴国,公元984年,大殿四周围廊,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虽然看着不起眼。廊柱上8条木雕蟠龙,是中国现存古建中的孤例。
鱼沼飞梁——这十字型是我国古桥梁中的孤例,1500年,宋代的遗物。
献殿——建于金大定年,公元1168年,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梁架很有特点,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
都是些国宝级建筑啊!
圣母殿前的盘龙
难老泉,陶陶象不象一名虎将
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不知始于何时,《山海经》就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晋水源头特有长生萍,浓翠如玉,四季常青。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
圣母殿内共有43尊泥塑彩绘人像。除龛内两小像系后补外,其余为宋代原塑。主像圣母,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其塑像设于大殿正中的神龛内。邑姜凤蟒袍,霞帔珠璎,仪容端庄,显示了统治者的尊贵和奢华。
西周所植,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树高18米,树围5.6米主干直径1.8米,向南倾斜45度,形似卧龙,又称卧龙柏。
关于这个水还有个真实的故事,以前南北渠的村民经常会为水源而械斗。官府出了个主意,在烧开的油锅里放10枚铜钱,哪方人取出几枚就能有几分水量。北渠村民里出了位青年,拼了取出7枚,这样北渠就分到七分水,而南渠三分水。所以这边是7个洞,那边是3个。
水镜台——出自乾隆年言官名吏的杨二酉之手。
对越——对越坊,晋祠三匾的“对越”,出自明代书法家高应元之笔。对越,取自《诗经-周颂》“秉文之德,对越在天。”
难老——明清思想家傅山的“难老”。
看我台阶上玩大刀
父子2人排队走,一二一,一二一。
晋水之源-难老泉
心情好,玩玩草
心情差,瘪瘪嘴
在戏台上比比武吧
大刀耍的有模有样的
晋祠没有多大,我们逛了2个小时就逛完了,肚子已经饿的咕咕叫。出门后,在景区门口的小饭馆吃了2碗刀削面,摊鸡蛋,不贵,才花了26元。
吃过饭,继续赶路,晋祠去乔家大院不远,1个多小时的车程,还不加上我们找路的时间。不过高速收费非常不合理,来回都要收10元。
乔家大院门票72元,买票的大姐看看了学生卡,就卖给我们半票了,下午时间,根本无需请导游,各类导游打擂台一样的抢占有利位置讲解,你不想听都难。
乔家大院的大门
进入乔家大院大门是一条长80米笔直的石铺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坡。西尽头处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
进第一个宅门,迎面而来的石雕
在车上没睡多久,还是有点困啊
乔家人出门的马车
第一宅的里屋,《乔家大院》好多镜头在这里拍的
最华美的二号宅院,《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里面,那个四姨太就在上面唱戏
二院正房前面走廊的扶栏雕,从东往西数,一是喜鹊登梅,二是奎龙腾空,三是葡萄百子,四是鹭丝戏莲,五是麻雀戏菊。
乔家的镇馆之宝
九龙灯:昔日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侵华而逃向西安时,乔家捐赠30万两银子与太后以解燃眉之急。后西太后为感其忠诚而赏赐了两盏九龙灯。全国至今未发现第三盏。
犀牛望月镜 :一面直径有一米左右的镜子,镜架镜框为木质最坚硬的珍稀树木铁力木所制。雕刻有祥云犀牛,祥云缭绕在圆镜下方如彩云烘月,祥云下方的犀牛回顾上瞥,似在痴望明月。
从皇宫流落到市井的“九龙屏风”
陶陶对那些高高的门槛很感兴趣,谁说带着孩子就不能逛历史景点了?
无处不在的精细木雕
“知足阁”告诫人们要诚信经营,知足常乐。上面的雕梁画栋非常引人入胜啊!
最后一个院子,乔家的后花园。
逛了大概2个多小时吧,出门后,路边全是本地人摆的摊,想他们祖上也是山西首富的邻居啊!当场制作的擀面杖很有意思,可惜我们不怎么吃面食。进出门都要路过这个的牌坊。
从乔家大院出来,我们赶往平遥古城,大概40多分钟就到了,晚上6、7点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车子能从北门开进去,因为没有预定,我们临时找了一个客栈住宿,能停车,价格不贵,才100元,不过条件确实一般,打算先住下来,第二天搬家。
放下行李,我们去吃饭,夜晚的平遥古城很热闹,刚好碰上召开全国摄影大赛,各类摄影爱好者拿着长枪短炮的,很是吓人。
打更的清兵
晚上吃的平遥牛肉,冷的,不好吃啊。
今天逛了很多地方,终于到了平遥了,打算在平遥住2天,歇歇脚了,明天就在平遥古城里面逛。
妈米14010 &经验值12400 &在线时间1052小时&地区:海淀街道街道:宝宝生日&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3213&阅读权限100&积分13452&精华2&UID3520350&
团长编号MW10479
地区:海淀街道街道:宝宝生日&帖子3213&
本帖最后由 ankemilkaky 于
17:48 编辑
带着孩子去山西(第五天)——平遥古城
早上起床,开始下起了小雨,我们窝在小客栈里面看动画片,雨停以后搬家到了携程上定的客栈,210一晚,环境不错,离文庙和城隍庙很近。
先吃个饭吧,平遥古城吃的都是面食
吃过饭,我们租了2台自行车开始游览,自行车10元一辆,没有时间限制。
雨后平遥的天空,灰蒙蒙的。
第一站是文庙,在文庙门口买的票,平遥所有的景点是通票,一共有20多个景点,有效期3天,根本看不完,只需要看几个重要的就行,150元一人,依然买的半票。
一进文庙,就看见了小水流,陶陶马上玩水去了
大殿门口挂满了平安符
参观的第二个景点,城隍庙
旁边有个九龙壁
进城隍庙是一个老戏台
出了城隍庙,已经是中午时刻,陶陶困了,我们回客栈,让他睡觉。睡在罗汉床上,多舒服啊!
陶陶爸爸看着陶陶,我一个人骑自行车逛逛,古城不大,骑车20分钟就能逛完。
这个打算明天参观的县府
又去了我们昨晚住宿的客栈拍了个照片,里面有棵无根树,还是挺有特色的。
这个是应该是平遥最贵的酒店,锦宅,我看携程上的定价都是好几千一晚的。
陶陶醒来后,我们接着逛景点,先到最有名的日升昌,也就是中国最古老的银行啦。
这个是真人妆扮的
坐在元宝上啊
这个灯不能小看啊,最早的验钞灯,还有旁边的匾,是票号的暗语。
我的照片真正少啊!
银行里的铜墙铁壁,说是里面藏了银子,至今还没有找到,有这么悬吗?
接着是武馆,平遥古城里面的景点最多的就是票号和镖局武馆。那个时候运银子啊。
运银子的镖车
十八般武器比划一下
老爸,你别关顾自己开心,让我也玩玩啊。
又一家票号,是日升昌的二掌柜跳槽出来单干的。
平遥的古宅的屋顶都很有意思,只有一半,说是下雨天,肥水不流外人田,雨水都要流到自家院子里面来。
出来以后,天也黑了,明天再接着逛吧,也该休息了。
夜幕来临,平遥的街上依然很热闹
经过几天的面食,我实在不想再跟面死磕了,我们来到一家洋快餐店,啃着鸡翅的感觉好幸福啊!
妈米14010 &经验值12400 &在线时间1052小时&地区:海淀街道街道:宝宝生日&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3213&阅读权限100&积分13452&精华2&UID3520350&
团长编号MW10479
地区:海淀街道街道:宝宝生日&帖子3213&
本帖最后由 ankemilkaky 于
17:55 编辑
带着孩子去山西(第六、七天)——平遥古城、王家大院、石家庄
第六天起床,我们接着在平遥古城里面逛,去了县衙、镖局,看多了这样的景点已经有点审美疲劳了,还有好些个门票上的景点就不想看了。中午时分,我们离开平遥,去王家大院,王家大院非常值得来,逛了大概3个小时,开车回府,本来是想开到太原入住,然后第二天再回京,后来上了一条新的高速,一直开啊开,开到了石家庄入住的。第七天,我们的车限行,睡个自然醒后,从石家庄回京,停在北五环外吃了饭,等到了晚八点才回家,这样,我们耗时七天的山西自驾游就结束了。
又一个票号,都忘记名字了
陶陶坐在掌柜的榻上
大掌柜和二掌柜
山西富商有钱就修宅子
又一个镖局
看着快到10点30了,我们去县府,听说这个点有县大爷升堂表演,可惜今天去赶上了迎接航天英雄彩排,咳,中国特色,劳民伤财的。
这个老外一定要和陶陶照相,可惜她戴一个牙套,陶陶没看过有点害怕,最后还是陶陶爸爸拽着他勉强照了一张。
升堂的地方
各种摄影展
对联挺有意思
出了县衙后,我们又参观一个景点,依然是镖局,已经审美疲劳了,出来后毅然决定离开平遥古城。
好重啊,拿不动
终于出来了,小眼睛都开始迷瞪了。
平遥出来,我们赶往王家大院,王家大院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自古就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五台山归来不看庙”、“王家归来不看院”的说法。且流传甚广,近乎约定俗成,可见王家大院的地位之重。
不过我们觉得王家大院和乔家大院各有特色,王家更加霸气,祖上是当官的,占地面积大,俨然一座城。
王家大院建于清代,由静升(静升镇)王家所建,现在主要开放了高家崖、红门堡两部分,两部分由一座石桥连接。大门口一进去的正是高家崖。高家崖是王家17世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在嘉庆年间修建的。王家也正是在他们这一代达到最顶峰,随后逐步随着时局衰败而败落。
进了王家大院的门,门票66一张,半票购入,这些景点因为买了半票,我们一共省了700多元。
一进去,走上斜坡,一条空旷的大道,一旁立着影壁,一旁是几处院门,寂静无声。我们等了等,等到一个小团,就蹭着导游走了。
有钱有势的主人对自家宅子的用心程度不是一般,从高家崖到红门堡,每扇门每座牌楼每处门楣每扇窗,从天花板到地板,从楼梯扶手到门槛,各个犄角旮旯都有讲究。而这些讲究也通过“砖雕、木雕、石雕”这三雕表现得淋漓尽致。
每个石雕都有寓意,年年有余
这些精美的石雕多亏了那些被分配在此房居住的贫下中农,他们为了避免破“四旧”的冲击,家家把各自墙壁上精美的砖雕、石雕方块图案,先用麦秸泥巴将画面糊摸成平面,然后贴上一层薄薄的白灰,待泥灰干后,再请有文化会写字的人用油漆写上**语录。还有大门两侧许多雕工上乘的中、小型石狮子和石刻门墩,他们用大小砖块将其包裹在里面,砌成方柱型水泥罩面的坐墩。当然,还有一些可移动的不便处理的石刻件,他们就干脆挖坑埋在院子里……。居民们就是用这样的手段,使得大院内众多砖雕、石雕艺术品免遭劫难的。
连门槛石都这么精细
这个门槛看起来是一体的,其实是利用竹节巧妙的连着一起,还有一个故事:20世纪80年代初,一位南方商人来到王家大院高家崖内的竹林书院,要拿一辆红旗小轿车换取雕有竹子的石门框,被当时院内住着的张老太太一口回绝。
过了高家堡的望月亭,转眼开阔了许多,远远有一座桥,桥的那一端就是红门堡。
这一处先于高家崖修建,面积也大得多。总体布局隐藏了“王”字,还藏了一条“龙”。
走在无遮挡的高城墙上,远眺四方,夯实的土墙,扎实的城砖,空旷的院落,寂静无声,只有一片灰蒙蒙的天空,整座院落就像被遗忘在人世一样静谧。
山西之行,除了开始看的大同石窟,更多看的是古居,当没有游人的时候,自己在僻静的院落里,静静地坐着,眼前仿佛出现那些主人、客人、仆人在这儿走过来走过去,闲聊、做事、微笑。当年,这些宅子一定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不寂寞吧。可惜,岁月更迭,潮起潮落,它的主人们已经消失在时光长河中,只剩下我们这些游客徒发感叹。
妈米195672 &经验值220036 &在线时间1468小时&地区:丰台街道街道:宝宝生日&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38513&阅读权限108&积分221504&精华0&UID6197288&
地区:丰台街道街道:宝宝生日&帖子38513&
好多美图啊
妈米14010 &经验值12400 &在线时间1052小时&地区:海淀街道街道:宝宝生日&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3213&阅读权限100&积分13452&精华2&UID3520350&
团长编号MW10479
地区:海淀街道街道:宝宝生日&帖子3213&
终于上完了,好多图啊
妈米11075 &经验值11052 &在线时间1009小时&地区:街道:宝宝生日&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4479&阅读权限100&积分12061&精华0&UID3602951&
地区:街道:宝宝生日&帖子4479&
亲太强了 我好像又故地重游了一趟
当妈必备神器
3D宝宝每日动态
孕育难题 10分钟有答案
亲子成长记
随时随地记录宝宝可爱瞬间
版权所有&&&&&&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立场无关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备案序号:
&&&粤网安备案号:8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5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门槛石什么时候安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