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FeCl3将fecl3稀溶液溶于20mL中放入5.2克铁钉,5min后取出铁钉,

化工生产中可用稀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实验课上,小强将生锈铁钉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到铁锈逐渐溶解,并伴有少量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黄色,除去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当铁钉表面没有气泡产生时,小强看到溶液仍为黄色.再过一段时间后,小强意外发现黄色溶液逐渐变成了浅绿色.经仔细分析,小强大胆地写出溶液颜色发生改变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乐乐题库
& 酸的化学性质知识点 & “化工生产中可用稀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习题详情
114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75.4%
化工生产中可用稀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实验课上,小强将生锈铁钉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到铁锈逐渐溶解,并伴有少量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黄色,除去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当铁钉表面没有气泡产生时,小强看到溶液仍为黄色.再过一段时间后,小强意外发现黄色溶液逐渐变成了浅绿色.经仔细分析,小强大胆地写出溶液颜色发生改变的化学方程式为Fe+2FeCl3═3FeCl2.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填空题&|&来源:2007-宜昌
分析与解答
习题“化工生产中可用稀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实验课上,小强将生锈铁钉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到铁锈逐渐溶解,并伴有少量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黄色,除去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当铁钉表面没有气泡产生时,小强看到...”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生锈的铁制品表面的氧化铁先和盐酸反应能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溶液呈黄色;我们知道氯化亚铁溶液呈浅绿色,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就可以知道,贴于氯化铁反应生成了氯化亚铁.
解: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铁锈和盐酸反应能生成氯化铁和水,故答案为:6HCl+Fe2O3═2FeCl3+3H2O氯化亚铁溶液呈浅绿色,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得出:铁与氯化铁反应生成了氯化亚铁,故答案为:Fe+2FeCl3═3FeCl2
解答本题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并能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化工生产中可用稀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实验课上,小强将生锈铁钉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到铁锈逐渐溶解,并伴有少量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黄色,除去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当铁钉表面没有气泡产生时...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化工生产中可用稀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实验课上,小强将生锈铁钉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到铁锈逐渐溶解,并伴有少量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黄色,除去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当铁钉表面没有气泡产生时,小强看到...”主要考察你对“酸的化学性质”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酸的化学性质
酸的化学性质【知识点的认识】酸的化学性质主要有如下五个:1.酸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变色情况可以简记为:“石红酚无”. 2.酸能跟多种活泼金属起反应,通常生成盐和氢气.只有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前面的金属才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而位于氢后的金属却不能.例如,常见的镁、铝、锌、铁、铜五种金属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具体的现象、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下表所示. 3.酸能跟金属氧化物(即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分别与盐酸、硫酸反应,具体现象、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右表所示. 4.酸能跟碱起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naoh+hcl=naCl+H2o、2naOH+H2SO4=na2SO4+2H2O、Ca(OH)2+2HCl=CaCl2+2H2O、Ca(OH)2+H2SO4=CaSO4+2H2O、H2SO4+Ba(OH)2=BaSO4↓(白色沉淀,不溶于硝酸)+2H2O.5.酸能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例如,H2SO4+BaCl2=BaSO4↓+2hcl、hcl+agnO3=agcl↓(白色沉淀,不溶于硝酸)+hnO3.有时生成的新酸不稳定,会继续分解;例如,CaCO3+2HCl=CaCl2+CO2↑+H2o、na2CO3+2hcl=2naCl+CO2↑+H2o、naHCO3+hcl=naCl+CO2↑+H2O.另外,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酸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用途、中和反应、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灭火器的反应原理、物质的推断和鉴别、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与实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结论)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酸的化学性质、用途、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来反推酸的化学性质和用途,或评价表达的正误,或实验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对后四个化学性质(包括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和用于金属除锈的用途等,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酸的化学性质、用途、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六点:1.酸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不同的酸溶液里都含有相同的氢离子.2.酸与酸碱指示剂反应时,显色的物质是指示剂,而不是酸溶液.3.根据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的快慢和盐酸的挥发性,可以推断出实验室里制取氢气时,应该选用锌和硫酸反应为好.4.根据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与盐酸、硫酸反应,不难推出可以用稀盐酸或稀硫酸来除铁锈;反过来亦然成立.也就是根据“性质用途”的关系来巧记这类知识,将会是事半功倍的!5.在做中和反应的实验时,一般都要用指示剂酚酞试液来帮助判断反应是否完成.也就是,事先在碱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使溶液成红色),然后再慢慢地向其中滴入稀酸溶液,边滴边振荡(或搅拌溶液),直到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6.根据酸能与碳酸盐(即含有碳酸根的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结合反应速度的快慢(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反应太快,常被用作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和生成物的溶解性(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覆盖在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表面上,使反应慢且不连续,甚至会中断),可以推断出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时,应该选用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为好.
与“化工生产中可用稀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实验课上,小强将生锈铁钉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到铁锈逐渐溶解,并伴有少量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黄色,除去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当铁钉表面没有气泡产生时,小强看到...”相似的题目:
下列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NaCl和NaNO3的混合物用适量的稀盐酸除去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通过盛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除去CO2中的HCl气体加入过量的稀盐酸除去氧化铜中的铜粉
运用化学知识可以解决或解释许多日常生活、生产中的问题.(1)要净化混有泥沙的天然水,我们可以通过沉淀、过滤、吸附、消毒杀菌来实现,为了使杂质沉降,我们常用的絮凝剂是&&&&(填物质名称).一些农村家庭使用的井水往往都为硬水,要将其变为软水,通常使用的方法是&&&&.(2)浓硫酸在工厂里常用铁制或铝制容器密封贮存,最近有报道,一些个体修理厂里未经培训的电焊工人,在焊接用水清洗盛过浓硫酸的铁罐时,发生了多起爆炸事故.请写出你认为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2H2O.
组成我们周围世界的物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化学变化,这些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化学变化可用“A+B→C+D”这样的式子来表示.(1)在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等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可用上式表示的是&&&&反应(只写一种反应类型)(2)在上式中,若A是稀盐酸,B可以是(填序号)&&&&a.Cu&&&&&&&&&&&&&&&&&&&&b.稀硫酸&&&&&&&&&&&&&c.NaOH溶液写出A和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化工生产中可用稀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1盐酸先生闯迷宫(如图),请你帮他选择行进路线(不发生化学反应)&&&&
2下列物质中能与其他三种物质都发生反应的是&&&&
3张南同学取来某种品牌的胃药30g放入烧杯中,再加入82g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混合物的质量为103.2g,此时溶液的pH为7.若此胃药中只含氢氧化铝、氧化镁、碳酸氢钠等常见的治疗胃病药剂中的一种.且胃药中的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试回答:(1)此胃药中含有的治疗胃病药剂是&&&&(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列出参加反应的药剂质量(x)的比例式为&&&&(4)反应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该知识点易错题
1盐酸先生闯迷宫(如图),请你帮他选择行进路线(不发生化学反应)&&&&
2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不能发生反应的是&&&&
3下列变化只有加入酸才能一步实现的是&&&&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化工生产中可用稀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实验课上,小强将生锈铁钉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到铁锈逐渐溶解,并伴有少量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黄色,除去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当铁钉表面没有气泡产生时,小强看到溶液仍为黄色.再过一段时间后,小强意外发现黄色溶液逐渐变成了浅绿色.经仔细分析,小强大胆地写出溶液颜色发生改变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化工生产中可用稀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实验课上,小强将生锈铁钉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到铁锈逐渐溶解,并伴有少量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黄色,除去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当铁钉表面没有气泡产生时,小强看到溶液仍为黄色.再过一段时间后,小强意外发现黄色溶液逐渐变成了浅绿色.经仔细分析,小强大胆地写出溶液颜色发生改变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相似的习题。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化学试题
文字介绍,需要完整内容请下载!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校年高二上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化试题
答题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高二化组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a 23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题2分,共36分)
1.已知分解1 mol H2O2 放出热量98J,在含少量I-的溶液中,H2O2的分解机理为:
H2O2+ I- →H2O +IO-
H2O2+ IO-→H2O +O2+ I-
下列有关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的速率与I-的浓度有关
B.IO-也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反应活化能等于98J·mol-1
D.v(H2O2)=v(H2O)=v (O2)
2.在10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和Y(),发生反应()+Y()M()+N(),所得
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温度/℃|起始时物质的量/|平衡时物质的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①中,若5min时测得n(M)=0.050mol,则0至5min时间内,用N表示的平均反应速
率υ(N)=1.0×10-2mol/(L·min)
B.实验②中,该反应的平衡常数=2.0
C.实验③中,达到平衡是,的转化率为60%
D.实验④中,达到平衡时,b>0.060
3.下列关于0.10 mol·L-1 NaHCO3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质的电离方程式为NaHCO3=Na++ H++ CO32 -
B.25 ℃时,加水稀释后,n(H+)与n(OH-)的乘积变大
C.离子浓度关系:c(Na+)+c(H+)=c(OH-)+c(HCO3-
)+c(CO32 -)
D.温度升高,c(HCO3-
4.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pH=1的NaHO4溶液:c(H+)=c(O42-)十c(OH-)
B.含有ACl和AI固体的悬浊液:c(A+)>c(C1-)=c(I-)
C.CO2的水溶液:c(H+)>c(HCO3-)=2c(CO32-)
D.含等物质的量的NaHC2O4和Na2C2O4的溶液:
3c(Na+)=2[c(HC2O4-)+ c(C2O42-)+c(H2C2O4)]
5.25℃时,有关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电离平衡常数(25℃ |1.8×10-5|4.9×10-1|1=4.3×10-7
|2=5.6×10-11
A.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各溶液pH关系为pH(CH3COONa)>pH(Na2CO3)>pH(NaCN)
B.a mol·L-1HCN溶液与b mol·L-1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中c(Na+)>c
(CN-),则a一定小于b
mol·L-1CH3COOH溶液中逐滴加入水,则溶液的导电性、醋酸的电离程度、pH均先增大后
D.NaHCO3和Na2CO3混合溶液中,一定存在c(Na+)+c(H+)=c(OH-)+c(HCO3-)+
2c(CO32-)
6.归纳法是高中化习常用的方法之一,某化研究性习小组在习了《化
反应原理》后作出了如下的归纳总结:(均在常温下)
① pH =1的强酸溶液,加水稀释后,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均降低。
② pH=2的盐酸和pH=1的醋酸,c(H+)之比为2∶1。
③在Na2CO3和NaHCO3溶液中均存在下列关系
c(Na+)+c(H+)=c(OH-)+c(HCO3-)+2c(CO32-)
④ 反应2A () + B ()=2C () + D () 不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H一定大于0
⑤ 已知醋酸电离平衡常数为a;醋酸根水解常数为h;水的离子积为w;则三
者关系为:a·h=w
⑥ 反应A()2B();△H,若正反应的活化能为Ea J·mol-1,逆反应的活化能
为Eb J·mol-1,则△H =(Ea -Eb)J·mol-1。其归纳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⑥
B.③④⑤⑥
C.②④⑤⑥
D.①③④⑤
7. 从下列事实所得出的结论或给出的解释正确的是
|结论或解释
NaOH溶于1|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
|L蒸馏水中
|B |0.1 mol/L
|CH3COOH溶液在稀 |
|C |酸H2为弱酸
|常温下,盐NaH溶液pH一定大于7
|D |在溶液的稀释过程|离子浓度:有的可能增大,有的可能减小,有的|
8.下列各溶液中,有关成分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10mL 0.5mol/L CH3COONa溶液与6mL 1mol/L盐酸混合:
c(Cl-)>c(Na+)>c(CH3COO-)>c(H+)>c(OH-)
B.0.1mol/L pH为4的NaHB溶液中:c(HB-)>c(H2B)>c(B2-)
C.硫酸氢铵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至溶液恰好呈中性:
c(Na+)>c(O42-)>c(NH4+)>c(OH-)=c(H+)
D.pH相等的(NH4)2O4、 (NH4)2Fe (O4)2、NH4Cl溶液:
c(NH4Cl)<c[(NH4)2Fe (O4)2]< c[(NH4)2O4]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沸水中滴加适量饱和FeCl3溶液,形成带电的胶体,导电能力增强
B.含1 mol OH的溶液与1 mol CO2完全反应后,溶液中
C.用0.2000
mol·L-1 NaOH标准溶液滴定一定浓度的HCl和CH3COOH混合液,至中性时,溶液中的酸被
D.相同温度下,将足量氯化银固体分别放入相同体积的①蒸馏水、②0.1
mol·L-1盐酸、③0.1
MCl2溶液、④0.1
mol·L-1ANO3溶液中,A+浓度:④>①>②>③
10.含有一定量NaOH溶液中,逐渐通入一定量
CO2,充分反应后,将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低温蒸干,得到晶体物质。其质量m
与通入气体体积V(CO2)的关系如图。如下说法正确的是
A.整个过程中的溶液,一定存在恒等式:
c(Na+)+c(H+)=c(OH-)+c(CO32-)+c(HCO3-)
B.晶体物质:a点是NaOH; b点是Na2CO3 ;
C.c点的溶液中存在c(OH-)-c(CO32-)= c(H+)+c(H2CO3)
D.若通入V2=1.344 L (标况) 气体,则m2=13.12
11.浓度均为0.1 mol/L Na2CO3 和NaHCO3两种溶液各25 mL,分别加入25 mL
NaOH溶液,依次形成混合溶液①和②,①和②中各指定离子的浓度大小关系不正确的是
|A.①中离子浓度:c(OH—)>c(CO32|B.c(Na+):①>②
|C.②中离子浓度:c(OH—)>c(HCO3|D.c(CO32—):①=②
12.镍氢电池(NiMH)目前已经成为混合动力汽车的一种主要电池类型。NiMH中的M表示储
氢金属或合金。该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的总反应方程式是:Ni(OH)2 +
已知:6NiOOH + NH3 + H2O + OH-=6 Ni(OH)2 + N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iMH电池放电过程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NiOOH + H2O
B.充电过程中OH-离子从阳极向阴极迁移
C.充电过程中阴极的电极反应式:H2O + M + e-= MH + OH-,H2O中的H被M还原
D.NiMH电池中可以用OH溶液、氨水等作为电解质溶液
13.右图(A)为直流电,(B)为浸透饱和氯化钠溶液和酚酞溶液的滤纸,(C)为电镀槽。接通电路
后发现(B)上的c点显红色。为实现铁上镀锌,接通后,使c、d两点短路。下列叙述正确的
A.a为直流电的负极
B.d极发生的反应为2H++2e-===H2↑
C.f电极为锌板
D.e极发生氧化反应
14.磷酸燃料电池是目前较为成熟的燃料电池,其基本组成和反应原理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改质器中主要发生的反应为CHy+H2OCO+(+y/2)H2
B.移位反应器中CO()+H2O()CO2()+H2()ΔH>0,温度越高,CO转化速率越大
C.负极排出的气体主要是CO2
D.该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为O2+4H++4e-====2H2O
15.在25℃时,将两根铂电极插入一定量的硫酸钠饱和溶液中进行电解,当电路中有a
mol电子转移时,溶液中析出m
H2O晶体。若温度不变,在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6.下列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正确的是(
A.O:122p6
B.Na:12222p7
17.在原子中第n能层,若它作为原子的最外能层,则容纳的电子数多与n-
1能层的相同;当它作为次外层,则其容纳的电子数比n+1层上电子数最多能多10个,则
A.L层 B.M层 C.N层
18.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基态硅原子的是
二.填空题(共5小题,共64分)
19.测试纯碱产品中NaHCO3含量的方法是:准确称取纯碱样品W
,放入锥形瓶中加蒸馏水溶解,加1—2滴酚酞指示剂,用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的
HCl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红色到无色(指示CO32—+H+==HCO3—反应的终点),所用HCl溶液的
体积为V1 mL,再加1—2滴甲基橙指示剂,继续用HCl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变橙(指示HCO
3—+H+==CO2+H2O反应的终点),又用去HCl溶液的体积为V2 mL。写出纯碱样品中NaHCO3
质量分数的计算式:NaHCO3%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如图所示三套实验装置,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1为铁的吸氧腐蚀实验。一段时间后,向插入铁钉的玻璃筒内滴入
3[Fe(CN)6]溶液,即可观察到铁钉附近的溶液有蓝色沉淀,表明铁被______(填“氧化
”或“还原”);
向插入石墨棒的玻璃筒内滴入酚酞溶液,可观察到石墨棒附近的溶液变红,该电极反应
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2中的石墨是_____极(填“正”或“负”),该装置发生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3中甲烧杯盛放100
mol·L-1的NaCl溶液,乙烧杯盛放100
mol·L-1的CO4溶液。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通电。向甲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观察到
石墨电极附近首先变红。
①电的M端为_____极;甲烧杯中铁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烧杯中电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停止电解,取出C电极,洗涤、干燥、称量,电极增重0.64
,甲烧杯中产生的气体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 mL 。
21.以废铁屑为原料生产莫尔盐的主要流程如下:
(1)用10%Na2CO3溶液洗涤的作用是:
(2)“反应I”中通入N2的作用是
(3)为确定莫尔盐的化式,设计以下实验:称取23.52
新制莫尔盐,溶于水配制成100
mL溶液,将所得溶分成两等份。一份加入足量Ba(OH)2溶液,并微热,逸出能使湿润的红
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同时生成白色沉淀,随即沉淀变为灰绿色,最后带有红褐色;
用足量稀盐酸处理沉淀物,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和干燥,得白色固体13.98
。另一份用0.2000
mol·L-1 2Cr2O7酸性溶液滴定,当Cr2O72-恰好完全被还原为Cr3+时,消耗2Cr2O7溶
液的体积为25.00 mL。
①在上述实验过程中,确定Ba(OH)2溶液已经足量的方法是
若要使溶液中能被Ba(OH)2沉淀的离子的残余浓度不高于1.0×10-5mol/L,则Ba(OH)2在
溶液中的残余浓度应不低于
mol/L(已知:p(BaO4)=1.1×10-10,p[Fe(OH)2]=4.9×10-17,≈2.2)。
②通过计算确定莫尔盐的化式
22.欧盟原定于日起征收航空碳排税以应对冰川融化和全球变暖,使得对如
何降低大气中CO2的含量及有效地开发利用碳资的研究显得更加紧迫。
(1)在催化剂作用下,CO2和H2可以制取甲醇。用工业废气中的CO2可制取甲醇,其反应
为: 常温常压下已知下列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示:
写出由二氧化碳和氢气制备甲醇的热化方程式:
(2)工业上在恒容密闭容器中用下列反应合成甲醇:
△H=aJ/mol下表所列数据是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化平衡常数()。
|2.041 |0.270 |0.012 |
①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是
A.生成CH3OH的速率与消耗CO的速率相等
B.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CH3OH、CO、H2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②借助上表数据判断,要同时提高CO的转化率和反应的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C.分离出甲醇
D.加入催化剂
③某温度下,将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10min后,达到平衡时测得c(CO)=0.2mol/L,则以CH3OH表示
的反应速率v(CH3OH)=
(3)在直接以甲醇为燃料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为酸性,负极的反应式为________。理想
状态下,该燃料电池消耗1mol甲醇所能产生的最大电能为702.1J,则该燃料电池的理论
效率为________(燃料电池的理论效率指电池所产生的最大电能与燃料电池反应所能释
放的全部能量之比)
(4)向BaO4沉淀中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充分搅拌,弃去上层清液,如此处理多次,
可使BaO4全部转化为BaCO3,发生反应:BaO4()+CO32-(aq)
O42-(aq)。已知某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4.0×10-2,BaO4的p=1.1×10-10,则
BaCO3的溶度积p=
23.化合物A3和单质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生成化合物A5。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A3的熔点和沸点分别为-93.6
℃,A5的熔点为167
℃。室温时A3与气体2反应生成lmol
A5,放出热量123.8
J。该反应的热化方程式为
(2)反应A3()+2()A5()在容积为10
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起始时A3和2均为0.2
mol。反应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反应体系总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列式计算实验a从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的反应速率 v(A5)=
②图中3组实验从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的反应速率v(A5)由大到小的次序为
(填实验序号);与实验a相比,其他两组改变的实验条件及判断依据是:b
③用p0表示开始时总压强,p表示平衡时总压强,α表示A3的平衡转化率,则α的表达式为
;实验a和c的平衡转化率:αa为
年度上期高二化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n(O42-):n(Fe2+):n(NH4+):n(H2O)=0 06 mol:0
莫尔盐的化式为:(NH4)2Fe(O4)2·6H2O[或(NH4)2O4·FeO4·6H2O] (2分)
22.(14分)
(2)①BD(2分)②B(2分)
③0.08mol/(L·min)(2分,无单位或单位写错扣1分)
(3)CH3OH-6e-+H2O=CO2+6H+(2分)96.6%(2分)
(4)2.75×10-9(2分)
23.(14分)
⑴A3(l)+2() = A5()
ΔH=-123.8J·mol-1(2分)
⑵①(2分)
②bca(2分)
b、加人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但平衡点没有改变(2分)
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但平衡点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或反应容器的容积和起始物质的
量未改变,但起始总压强增大) (2分)
③α=2(1-) (2分)
-----------------------
3 mol/LH2O4溶液高一主要化学实验总结
高一主要化学实验总结
高一主要化学实验总结
高中主要化学实验总结
实验1: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立即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里(水里事先加入少量酚酞试液)。打开玻璃管上的夹子,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烧杯里的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杯内液体呈红色。说明氨极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具有碱性的氨水。(思考:如何用只用试管和烧杯做氨气极易溶于水的实验?)
实验2:用两根玻璃棒分别在浓氨水和浓盐酸里蘸一下,然后将两根玻璃棒接近,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当两根玻璃棒接近时,产生大量的白烟。这是由于氨水挥发出来的NH3与盐酸挥发出来的HCl化合形成微小的NH4Cl晶体。(思考:NH3与浓硝酸、浓硫酸靠近时有什么现象?)
实验3:在试管中加入少量NH4Cl晶体,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加热后不久,在试管上端的试管壁上有白色固体附着。这是由于受热时,NH4Cl分解,生成NH3和HCl,冷却后,NH3和HCl又重新结合,生成NH4Cl。实验4: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NH4)2SO4和NH4NO3固体,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滴加10%的NaOH溶液,加热,并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加热后,两支试管中都有气体产生,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同时看到湿润的红色石蕊试变蓝。说明(NH4)2SO4和NH4NO3都能与NaOH反应生成NH3。
实验5: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铜片,分别加入少量浓硝酸和稀硝酸,立即用透明塑料袋将试管口罩上并系紧,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将加稀硝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稍稍松开一会儿,使空气进入塑料袋,再将塑料袋系紧,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反应开始后,两支试管中都有气泡产生,是塑料袋膨胀,加浓硝酸的试管中反应剧烈,放出红棕色气体。加稀硝酸的试管中反应较缓慢,放出无色气体;当空气进入以充满无色气体的塑料袋后,无色气体变成了红棕色;;溶液都变成蓝色。
在上面的实验中,浓硝酸与铜反应生成了NO2,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了NO,NO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生成了NO2。
实验6:将一支装满SO2的试管倒立在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槽中。观察实验现象。现象与解释:装有SO2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以后,试管中的水面上升,试管中的液体变为红色。
实验7:将SO2气体通入装有品红溶液的试管里。观察品红溶液颜色的变化。给试管加热。观察溶液发生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向品红溶液中通入SO2后,品红溶液的颜色逐渐褪去;当给试管加热时,溶液又变为红色。实验说明,SO2具有漂白性,SO2跟某些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
实验8:在200mL的烧杯中放入20g蔗糖,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15mL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与解释: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炭。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且反应为放热反应,碳与浓硫酸反应有气体产生,产生的气体使木炭变得疏松。实验9:在一支试管里放入一小块铜片,然后再加入5mL浓硫酸,用装有玻璃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加热。放出的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或品红溶液中。观察反应现象。反应完毕,冷却后,将试管中的液体慢慢倒入另一支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观察溶液的颜色。现象与解释: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发生反应,放出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说明生成的气体是SO2;反应后生成物的水溶液显蓝色,说明铜被浓硫酸氧化成Cu2+。
实验10:用坩埚钳夹住一束铜丝,灼烧后立即放入充满氯气的集气瓶里。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把少量的水注入集气瓶里,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振荡。观察溶液的颜色。现象与解释:红热的铜丝在氯气里继续燃烧,是集气瓶里充满棕黄色的烟(CuCl2的微小晶体)。氯化铜溶于水后,溶液呈蓝绿色(溶液浓度不同,溶液颜色有所不同)。
实验11: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伸入盛有Cl2的集气瓶中。观察H2在Cl2燃烧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纯净的H2可以在Cl2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的HCl气体在空气里与水蒸汽结合,呈现雾状。
实验12:取干燥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各一条,分别放入两个集气瓶中,然后通入Cl2,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干燥的布条没有褪色,湿润的布条褪色了。说明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某些染料和有机色素褪色。实验13:观察溴的颜色和状态。
现象与解释:溴是深红棕色的液体,很容易挥发。如果把溴存放在试剂瓶里,需要在瓶中加一些水,以减少挥发。
实验14:观察碘的颜色、状态和光泽。取内装碘晶体且预先密封好的玻璃管,用酒精灯微热玻璃管盛碘的一端,观察管内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碘被加热时,不经熔化直接变成紫色蒸气,蒸气遇冷,重新凝成固体。碘发生了升华。
实验15:(1)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分别注入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
液体分层,下层呈紫红色
(2)将少量溴水注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
液体分层,下层呈橙色。
现象与解释: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说明氯可以把溴和碘分别从溴化物和碘化物中置换出来;溴可以把碘从碘化物中置换出来。
实验16:在装有少量淀粉溶液的试管里,滴入几滴碘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现象与解释:淀粉遇碘(碘单质)呈现出特殊的蓝色。
实验17:取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观察钠的颜色。
现象与解释:钠很软,可以用刀切割。切开外皮后,可以看到钠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实验18:观察用刀切开的钠表面所发生的变化。把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新切开的钠的光亮的表面很快就变暗了,这是由于钠与氧气反应,在钠的表面生成了一薄层氧化膜。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的固体(Na2O2),发出黄色的火焰。实验19:(1)向一个盛有水的小烧杯里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投入小烧杯。观察反应的现象和溶液颜色的变化。
(2)切一块绿豆大的钠,用铝箔(事先用针刺一些小孔)包好,再用镊子夹住,放在试管口下,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等试管中气体收集满时,小心地取出试管,把试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检验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
现象与解释:(1)钠与水剧烈反应,熔化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伴有“嘶嘶”的声音,溶液颜色变成红色。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钠与水反应有气体产生,是放热反应。(2)试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时,有轻微的爆鸣声,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20:(1)把水滴入盛有Na2O2固体的试管中,立即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的气体。
(2)用脱脂棉包住0.2g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水。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1)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2)反应放出的热能使脱脂棉燃烧,而反应中生成的氧气又使脱脂棉的燃烧加剧。
实验21: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L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0.3gNa2CO3或NaH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支试管口。将气球内的Na2CO3和NaHCO3同时倒入试管中,观察反应现象。
现象与解释:装有NaHCO3的试管上的气球膨胀得快,说明与NaHCO3与稀盐酸的反应比与Na2CO3稀盐酸的反应剧烈。
实验22:把Na2CO3放在试管里,约占试管容积的1/6,往另一支试管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然后加热,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起变化。换上一支放入同一容积NaHCO3的试管,加热,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Na2CO3受热没有变化,NaHCO3受热后放出了CO2。
实验23:把点燃的镁条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里(集气瓶底部放一些细纱),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镁条在二氧化碳里剧烈燃烧,生成白色粉末,在瓶的内壁有黑色的碳附着。
实验24:把烧的红热细铁丝伸到盛有Cl2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把少量水注入集气瓶中,振荡,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与解释:铁丝在Cl2中燃烧,生成棕黄色的烟,这是FeCl3的小颗粒。加水振荡后,生成黄色溶液。
实验24:在试管里注入少量FeCl3溶液,再逐滴滴入NaOH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现象与解释:溶液里立即生成红褐色沉淀,这是Fe(OH)3。
实验25:在试管里注入少量新制备的FeSO4溶液,用胶头滴管吸取NaOH溶液,将滴管尖端插入试管里溶液底部,慢慢挤出NaOH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挤出NaOH溶液后,开始时析出一种白色的絮状沉淀,这是Fe(OH)2。生成的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这是因为白色的Fe(OH)2被空气里的氧气氧化成了红褐色的Fe(OH)3。
实验26:在2支试管里分别加入10mLFeCl2溶液和FeCl3溶液,各滴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Fe3+遇KSCN溶液变成红色,Fe2+遇KSCN溶液不显红色。Fe3+与KSCN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表示为:Fe3++3SCN=Fe(SCN)3。
实验27:向盛有FeCl2和KSCN溶液的试管里再滴入几滴新配制的氯水,观察现象。现象与解释:无色溶液变成红色,说明原溶液中的Fe2+被氯气氧化成了Fe3+。实验28:在试管里加入5mLFeCl3溶液,加入几滴盐酸和适量还原铁粉,振荡一会儿,滴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溶液不变成红色,说明溶液中的Fe3+被铁还原成了Fe2+。
扩展阅读:高考冲刺:高中主要化学实验总结
高考冲刺:高中主要化学实验总结
一、氢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实验1:如图所示,球形干燥管中装有碱石灰干燥剂。导管口蘸些肥皂水,控制氢气流速,吹出肥皂泡。当肥皂泡吹得足够大时,轻轻摆动导管,让肥皂泡脱离管口,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肥皂泡迅速上升,说明氢气比同体积的空气轻。
实验2: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观察火焰的颜色。然后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过一会儿,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与解释: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用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时,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接触烧杯的手能感到发烫。
氢气在空气里燃烧,实际上是氢气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了化合反应,生成了水并放出大量的热。
实验3:取一个一端开口,另一端钻有小孔的纸筒,用纸团堵住小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使纸筒充满氢气。移开氢气发生装置,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火,注意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与解释:刚点燃时,氢气安静地燃烧,过一会儿,突然发生爆炸,听到“砰”的声音。点燃前,纸筒内是纯净的氢气,遇火燃烧。随着氢气的消耗,空气不断从纸筒底部进入筒内,筒内的气体变成氢气和空气的混合物,这种混合气体遇火发生了爆炸。
实验4:在干燥的硬质试管底部铺一层黑色的CuO,管口微向下倾斜。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CuO加热。反应完全后,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
现象与解释: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为亮红色固体,同时管口有水滴生成。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了铜和水。
二、碳族元素实验1:把石墨电极或铅笔芯和导线连在一起,接通电源后,灯泡是否发亮?现象与解释:灯泡发亮,说明石墨能导电。
实验2:参考左图所示装置,制一个净水器,并完成实验。
现象与解释:混有红墨水的水变为无色,说明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实验3:把木炭加热到发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注意木炭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有什么不同。燃烧停止后,立即向瓶内倒入一些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现象与解释: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更旺,发出白光,并放出热量。燃烧后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
实验4:把经过烘干的木炭和黑色的氧化铜共同研磨均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里,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用酒精灯(可加网罩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加热试管几分钟。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黑色固体变为有红色固体,说明有金属铜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实验5:在一根细木棍的两端各系上一个大小相同的小纸袋(或一次性水杯),在木棍的中间部位系上一根细绳,使两端平衡,并把它系在铁架台上。取预先收集好的二氧化碳(注意观察颜色、状态),迅速倒入其中一个小纸袋中,观察两端的小纸袋是否继续保持平衡。现象与解释: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的气体;倒入二氧化碳的小纸袋一端向下倾斜,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6:点燃两支短蜡烛,分别放在白铁皮架的两个阶梯上,把白铁皮架放在烧杯里,沿烧杯壁倾倒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二氧化碳使下层阶梯上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后熄灭。这个实验可以说明两点:第一,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第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7:向盛有紫色试液的试管里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石蕊试液颜色的变化。待石蕊试液颜色变化后,停止通入二氧化碳,并取少量溶液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再观察石蕊试液颜色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当通入二氧化碳时,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当加热时,红色石蕊试液又变成紫色。这是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碳酸很不稳定,很容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8:在盛有CO的贮气瓶的导管口点火,观察火焰的颜色。把一个烧杯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现象与解释:烧杯内壁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CO在空气里燃烧生成CO2,燃烧时,发出蓝色的火焰。
实验9:在玻璃管里放入CuO,通入CO,并用气球收集尾气,然后加热,仔细观察实验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黑色的CuO变成了红色的Cu,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说明CO能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CO2。
实验10:在一个小玻璃杯中放入少量洗净的碎鸡蛋壳,加入一些盐酸,立即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有气体产生,有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说明鸡蛋壳中含有碳酸盐。
智康教育:领先的N对一个性化辅导、口碑好的家教品牌,提供奥数、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等全科家教辅导,满足小学、小升初、初中、中考、高中、高考等各类人群课外补习需求。
三、氮族元素
实验1:在长玻璃管中放少量白磷,玻璃管的一端用软木塞或纸团塞紧,另一端敞开。先均匀加热红磷周围的玻璃管,然后在放红磷的地方加强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加热后,玻璃管内有黄色蒸气产生,并且在玻璃管内壁冷的地方有黄色固体附着,此固体即为白磷。
实验2: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立即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里(水里事先加入少量酚酞试液)。打开玻璃管上的夹子,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烧杯里的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杯内液体呈红色。说明氨极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具有碱性的氨水。(思考:如何用只用试管和烧杯做氨气极易溶于水的实验?)
实验3:用两根玻璃棒分别在浓氨水和浓盐酸里蘸一下,然后将两根玻璃棒接近,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当两根玻璃棒接近时,产生大量的白烟。这是由于氨水挥发出来的NH3与盐酸挥发出来的HCl化合形成微小的NH4Cl晶体。(思考:NH3与浓硝酸、浓硫酸靠近时有什么现象?)
实验4:在试管中加入少量NH4Cl晶体,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加热后不久,在试管上端的试管壁上有白色固体附着。这是由于受热时,NH4Cl分解,生成NH3和HCl,冷却后,NH3和HCl又重新结合,生成NH4Cl。
实验5: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NH4)2SO4和NH4NO3固体,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滴加10%的NaOH溶液,加热,并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加热后,两支试管中都有气体产生,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同时看到湿润的红色石蕊试变蓝。说明(NH4)2SO4和NH4NO3都能与NaOH反应生成NH3。
实验6: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铜片,分别加入少量浓硝酸和稀硝酸,立即用透明塑料袋将试管口罩上并系紧,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将加稀硝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稍稍松开一会儿,使空气进入塑料袋,再将塑料袋系紧,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反应开始后,两支试管中都有气泡产生,是塑料袋膨胀,加浓硝酸的试管中反应剧烈,放出红棕色气体。加稀硝酸的试管中反应较缓慢,放出无色气体;当空气进入以充满无色气体的塑料袋后,无色气体变成了红棕色。
在上面的实验中,浓硝酸与铜反应生成了NO2,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了NO,NO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生成了NO2。
四、氧族元素
实验1:将一支装满SO2的试管倒立在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槽中。观察实验现象。现象与解释:装有SO2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以后,试管中的水面上升,试管中的液体变为红色。
实验2:将SO2气体通入装有品红溶液的试管里。观察品红溶液颜色的变化。给试管加热。观察溶液发生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向品红溶液中通入SO2后,品红溶液的颜色逐渐褪去;当给试管加热时,溶液又变为红色。实验说明,SO2具有漂白性,SO2跟某些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
实验3:在200mL的烧杯中放入20g蔗糖,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15mL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观察实验现象。现象与解释: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炭。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且反应为放热反应,碳与浓硫酸反应有气体产生,产生的气体使木炭变得疏松。
实验4:在一支试管里放入一小块铜片,然后再加入5mL浓硫酸,用装有玻璃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加热。放出的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或品红溶液中。观察反应现象。反应完毕,冷却后,将试管中的液体慢慢倒入另一支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与解释: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发生反应,放出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说明生成的气体是SO2;反应后生成物的水溶液显蓝色,说明铜被浓硫酸氧化成Cu2+。
五、卤族元素
实验1:用坩埚钳夹住一束铜丝,灼烧后立即放入充满氯气的集气瓶里。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把少量的水注入集气瓶里,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振荡。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与解释:红热的铜丝在氯气里继续燃烧,是集气瓶里充满棕黄色的烟(CuCl2的微小晶体)。氯化铜溶于水后,溶液呈蓝绿色(溶液浓度不同,溶液颜色有所不同)。
实验2: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伸入盛有Cl2的集气瓶中。观察H2在Cl2燃烧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纯干净的H2可以在Cl2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的HCl气体在空气里与水蒸汽结合,呈现雾状。
实验3:把新收集到的一塑料瓶Cl2和一塑料瓶H2口对口地放置,抽去瓶口间的玻璃片,上下颠倒几次使H2和Cl2充分混合。取一瓶混合气体,用塑料片盖好,在距瓶约10cm处点燃镁条。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与解释:当镁条燃烧所产生的强光照射到混合气体时,瓶中的H2和Cl2迅速混合而发生爆炸,把塑料片向上弹起。
实验4:取干燥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各一条,分别放入两个集气瓶中,然后通入Cl2,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干燥的布条没有褪色,湿润的布条褪色了。说明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某些染料和有机色素褪色。
实验5:观察溴的颜色和状态。
现象与解释:溴是深红棕色的液体,很容易挥发。如果把溴存放在试剂瓶里,需要在瓶中加一些水,以减少挥发。
实验6:观察碘的颜色、状态和光泽。取内装碘晶体且预先密封好的玻璃管,用酒精灯微热玻璃管盛碘的一端,观察管内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碘被加热时,不经熔化直接变成紫色蒸气,蒸气遇冷,重新凝成固体。碘发生了升华。
实验7:(1)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分别注入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
(2)将少量溴水注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说明氯可以把溴和碘分别从溴化物和碘化物中置换出来;溴可以把碘从碘化物中置换出来。
实验8:在装有少量淀粉溶液的试管里,滴入几滴碘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淀粉遇碘呈现出特殊的蓝色。六、碱金属元素
实验1:取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观察钠的颜色。
现象与解释:钠很软,可以用刀切割。切开外皮后,可以看到钠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
实验2:观察用刀切开的钠表面所发生的变化。把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新切开的钠的光亮的表面很快就变暗了,这是由于钠与氧气反应,在钠的表面生成了一薄层氧化膜。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的固体(Na2O2),发出黄色的火焰。
实验3:(1)向一个盛有水的小烧杯里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投入小烧杯。观察反应的现象和溶液颜色的变化。
(2)切一块绿豆大的钠,用铝箔(事先用针刺一些小孔)包好,再用镊子夹住,放在试管口下,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等试管中气体收集满时,小心地取出试管,把试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检验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
现象与解释:(1)钠与水剧烈反应,熔化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伴有“嘶嘶”的声音,溶液颜色变成红色。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钠与水反应有气体产生,是放热反应。(2)试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时,有轻微的爆鸣声,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4:(1)把水滴入盛有Na2O2固体的试管中,立即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的气体。(2)用脱脂棉包住0.2g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水。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1)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2)反应放出的热能使脱脂棉燃烧,而反应中生成的氧气又使脱脂棉的燃烧加剧。
实验5: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L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0.3gNa2CO3或NaH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支试管口。将气球内的Na2CO3和NaHCO3同时倒入试管中,观察反应现象。
现象与解释:装有NaHCO3的试管上的气球膨胀得快,说明与NaHCO3与稀盐酸的反应比与Na2CO3稀盐酸的反应剧烈。
实验6:把Na2CO3放在试管里,约占试管容积的1/6,往另一支试管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然后加热,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起变化。换上一支放入同一容积NaHCO3的试管,加热,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Na2CO3受热没有变化,NaHCO3受热后放出了CO2。
实验7:把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稍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并跟钠在空气里的燃烧现象进行对比。
现象与解释:钾在空气里燃烧火焰呈紫色,比钠在空气里燃烧更剧烈。
实验8:仿照上述“实验3(1)”完成钾与水反应的实验。
现象与解释:钾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更剧烈,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生成的氢气燃烧,并发生轻微的爆炸,说明钾比钠的金属性更强。
七、镁、铝及其化合物
实验1:把2cm×5cm的铝箔的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另一端裹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立即把铝箔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放一些细纱),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和耀眼的白光,反应生成Al2O3。
实验2:在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10mL浓NaOH溶液,在各放入一小段铝片和镁条,观察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后,用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两支试管口,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与解释:镁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铝能反应,并放出一种可燃性气体氢气,同时生成NaAlO2。
实验3:把点燃的镁条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里(集气瓶底部放一些细纱),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镁条在二氧化碳里剧烈燃烧,生成白色粉末,在瓶的内壁有黑色的碳附着。
实验4:用两张圆形滤纸分别叠成漏斗状,套在一起,使四周都有四层。把内层滤纸取出,再底部剪一个孔,用水润湿,再跟另一纸漏斗套在一起,架在铁圈上,下面放置盛沙的蒸发皿。把5g炒干的氧化铁粉末和2g铝粉混合均匀,放在纸漏斗上,上面加少量氯酸钾并在混合物中间插一根镁条,用小木条点燃镁条。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镁条剧烈燃烧,放出一定的热量,使氧化铁粉末和铝粉在较高温度下发生剧烈反应。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并放出耀眼的光芒。纸漏斗的下部被烧穿,有熔融物落入沙中。该反应生成了Al2O3和Fe,被称为铝热反应。
实验5:在试管里加入少量稀的Al2(SO4)3溶液,滴加氨水,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续滴加氨水,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用蒸馏水冲洗沉淀,可得较纯净的Al(OH)3。取少量Al(OH)3沉淀放在蒸发皿中,加热。
现象与解释:生成的白色胶状沉淀是Al(OH)3,Al(OH)3分解生成Al2O3和H2O。
实验6:把上述“实验5”中制得的Al(OH)3沉淀分装在2支试管里,往一个试管里滴加2mol/L盐酸,往另一个试管里滴加2mol/LNaOH溶液,边加边振荡。
现象与解释:在酸或强碱里都能溶解。Al(OH)3是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铝盐,与强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八、铁及其化合物
实验1:把烧的红热细铁丝伸到盛有Cl2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把少量水注入集气瓶中,振荡,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与解释:铁丝在Cl2中燃烧,生成棕黄色的烟,这是FeCl3的小颗粒。加水振荡后,生成黄色溶液。
实验2:把光亮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一端系在一根铁丝上,另一端系上一根火柴,另一端裹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集气瓶里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上一层细砂)里,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铁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
实验3:在玻璃管中放入还原铁粉和石棉绒的混合物,加热,并通入水蒸气。用试管收集产生的经干燥的气体,并靠近火焰点火
现象与解释:红热的铁能跟水蒸气反应,放出气体,这种气体靠近火焰点火时,能燃烧或发出爆鸣声,这是氢气。实验4: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然后分别注入5mL稀盐酸和稀硫酸。观察反应现象。
现象与解释:都有气泡产生,试管中的液体颜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说明铁与酸反应生成Fe2+和H2。
实验5:在装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放入一根洁净的铁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铁丝有什么变化。
现象与解释:铁丝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物质。说明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置换出了单质铜。
实验6:在试管里注入少量FeCl3溶液,再逐滴滴入NaOH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溶液里立即生成沉淀,这是Fe(OH)3。
实验7:在试管里注入少量新制备的FeSO4溶液,用胶头滴管吸取NaOH溶液,将滴管尖端插入试管里溶液底部,慢慢挤出NaOH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挤出NaOH溶液后,开始时析出一种白色的絮状沉淀,这是Fe(OH)2。生成的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这是因为白色的Fe(OH)2被空气里的氧气氧化成了红褐色的Fe(OH)3。
实验8:在2支试管里分别加入10mLFeCl2溶液和FeCl3溶液,各滴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Fe3+遇KSCN溶液变成红色,Fe2+遇KSCN溶液不显红色。Fe3+与KSCN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表示为:Fe3++3SCN=Fe(SCN)3。
实验9:在上述“实验7”中盛有FeCl2和KSCN溶液的试管里再滴入几滴新配制的氯水,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无色溶液变成红色,说明原溶液中的Fe2+被氯气氧化成了Fe3+。
实验10:在试管里加入5mLFeCl3溶液,加入几滴盐酸和适量还原铁粉,振荡一会儿,滴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溶液不变成红色,说明溶液中的Fe3+被铁还原成了Fe2+。
第二部分有机物的性质实验
一、物理性质实验
1.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真正涉及有机物物理性质的实验只有两个:
(1)石油的分馏
实验:装配一套蒸馏装置,将100mL石油注入蒸馏烧瓶中,再加几片碎瓷片以防石油暴沸。然后加热,分别收集60℃~150℃和150℃~300℃时的馏分。
现象与解释:石油是烃的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沸点。在给石油加热时,低沸点的烃先气化,经过蒸馏分离出来;随着温度的升高,高沸点的烃再气化,经过蒸馏后又分离出来。收集到的60℃~150℃时的馏分是汽油,150℃~300℃时的馏分是煤油。
(2)蛋白质的盐析
实验:在盛有鸡蛋白溶液的试管里,缓慢地加入饱和(NH4)2SO4或Na2SO4溶液,观察现象。然后把少量带有沉淀的液体加入盛有蒸馏水的试管里,观察沉淀是否溶解。
现象与解释:有沉淀的析出,析出的沉淀可以溶解在水中。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某些浓的无机盐溶液后,蛋白质的溶解度减小,使蛋白质凝聚析出,这种作用叫盐析。盐析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有机物物理性质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现归纳如下:
(1)颜色:有机物大多无色,只有少数物质有颜色。如苯酚氧化后的产物呈粉红色。
(2)状态:分子中碳原子数不大于4的烃(烷、烯、炔)、烃的衍生物中的一氯甲烷、甲醛呈气态,汽油、煤油、苯、甲苯、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等呈液态,绝大多数高分子化合物常温下呈固态。
(3)气味:中学化学中涉及到的很多有机物具有一定的气味,如:苯有特殊气味,硝基苯有苦杏仁味,甲醛、乙醛、乙酸有刺激性气味,乙酸乙酯有芳香气味。
(4)密度:气态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时,密度比空气大;液态有机物密度比水小的有烃(烷、烯、炔、芳香烃)、低级酯、一氯代烃、乙醇、乙醛等;密度比水大的有硝基苯、溴苯、四氯化碳、氯仿、溴代烃、乙二醇、丙三醇等。烷、烯、炔等烃类同系物相对密度随着分子内碳原子数的增加的而增大;一氯代烷的相对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减小。
(5)水溶性:与水任意比混溶和易溶于水的有乙醇、乙酸、乙醛、乙二醇、丙三醇、苯酚(65℃以上)、甲醛、葡萄糖等;难溶于水的有烃(烷、烯、炔、芳香烃)、卤代烃、高级脂肪酸、硝基苯、溴苯。醇、醛、羧酸等有机物的水溶性随着分子内碳原子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二、化学性质实验
(1)甲烷通入KMnO4酸性溶液中实验:把甲烷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试管里,观察紫色溶液是否有变化?
现象与解释:溶液颜色没有变化。说明甲烷与KMnO4酸性溶液不反应,进一步说明甲烷的性质比较稳定。
(2)甲烷的取代反应
实验:取一个100mL的大量筒,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先后收集20mLCH4和80mLCl2,放在光亮的地方(注意:不要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以免引起爆炸),等待片刻,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大约3min后,可观察到量筒壁上出现油状液滴,量筒内饱和食盐水液面上升。说明量筒内的混合气体在光照下发生了化学反应;量筒上出现油状液滴,说明生成了新的油状物质;量筒内液面上升,说明随着反应的进行,量筒内的气压在减小,即气体总体积在减小。
(1)乙烯的燃烧
实验:点燃纯净的乙烯。观察乙烯燃烧时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乙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乙烯中碳的质量分数较高,燃烧时有黑烟产生。
(2)乙烯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实验:把乙烯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试管里,观察试管里溶液颜色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KMnO4酸性溶液的紫色褪去,说明乙烯能被氧化剂KMnO4氧化,它的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
(3)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实验:把乙烯通入盛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试管里,观察试管里溶液颜色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溴的红棕色褪去,说明乙烯与溴发生了反应。
(1)点燃纯净的乙炔
实验:点燃纯净的乙炔。观察乙炔燃烧时的现象。现象与解释:乙炔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伴有浓烈的黑烟。这是乙炔中碳的质量分数比乙烯还高,碳没有完全燃烧的缘故。
(2)乙炔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实验:把纯净的乙炔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试管里,观察试管里溶液颜色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KMnO4酸性溶液的紫色褪去,说明乙炔能与KMnO4酸性溶液反应。
(3)乙炔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实验:把纯净的乙炔通入盛有盛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试管里,观察试管里溶液颜色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溴的红棕色褪去,说明乙炔也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
4.苯和苯的同系物
实验:苯、甲苯、二甲苯各2mL分别注入3支试管,各加入3滴KMnO4酸性溶液,用力振荡,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现象与解释:苯不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去,说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甲苯、二甲苯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去,苯说明甲苯、二甲苯能被KMnO4氧化。
(1)溴乙烷的水解反应
实验:取一支试管,滴入10滴~15滴溴乙烷,再加入1mL5%的NaOH溶液,充分振荡、静置,待液体分层后,用滴管小心吸入10滴上层水溶液,移入另一盛有10mL稀硝酸溶液的试管中,然后加入2滴~3滴2%的AgNO3溶液,观察反应现象。
现象与解释:看到反应中有浅黄色沉淀生成,这种沉淀是AgBr,说明溴乙烷水解生成了Br。
(2)1,2-二氯乙烷的消去反应
实验:在试管里加入2mL1,2-二氯乙烷和5mL10%NaOH的乙醇溶液。再向试管中加入几块碎瓷片。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溴水。用水浴加热试管里的混合物(注意不要使水沸腾),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溴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与解释:生成的气体能使溴水褪色,说明反应生成了不饱和的有机物。
(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实验:在大试管里注入2mL左右无水乙醇,再放入2小块新切开的滤纸擦干的金属钠,迅速用一配有导管的单孔塞塞住试管口,用一小试管倒扣在导管上,收集反应中放出的气体并验纯。
现象与解释: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速率比水与金属钠反应的速率慢,说明乙醇比水更难电离出H+。
(2)乙醇的消去反应
实验:在烧瓶中注入20mL酒精与浓硫酸(体积比约为1:3)的混合液,放入几片碎瓷片。加热混合液,使液体的温度迅速升高到170℃。
现象与解释:生成的气体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也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
(1)苯酚与NaOH反应
实验:向一个盛有少量苯酚晶体的试管中加入2mL蒸馏水,振荡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再逐滴滴入5%的NaOH溶液并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溶液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苯酚与水混合,液体呈混浊,说明常温下苯酚的溶解度不大。当加入NaOH溶液后,试管中的液体由混浊变为澄清,这是由于苯酚与NaOH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易溶于水的苯酚钠。
(2)苯酚钠溶液与CO2的作用
实验:向苯酚与NaOH反应所得的澄清中通入CO2气体,观察溶液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可以看到,二氧化碳使澄清溶液又变混浊。这是由于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易溶于水的苯酚钠在碳酸的作用下,重新又生成了苯酚。
(3)苯酚与Br2的反应
实验:向盛有少量苯酚稀溶液的试管里滴入过量的浓溴水,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可以看到,立即有白色沉淀产生。苯酚与溴在苯环上的取代反应,既不需加热,也不需用催化剂,比溴与苯及其同系物苯环上的取代反应容易得多。这说明受羟基的影响,苯酚中苯环上的H变得更活泼了。
(4)苯酚的显色反应
实验: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苯酚能与FeCl3反应,使溶液呈紫色。
(1)乙醛的银镜反应
实验: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1mL2%的AgNO3溶液,然后一边摇动试管,一边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再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把试管放在热水浴中温热。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AgNO3与氨水生成的银氨溶液中含有的Ag(NH3)2OH是一种弱氧化剂,它能把乙醛氧化成乙酸,而Ag+被还原成金属银。
(2)乙醛与Cu(OH)2的反应
实验:在试管中加入10%的NaOH溶液2mL,滴入2%的CuSO4溶液4滴~6滴,振荡后乙醛溶液0.5mL,加热至沸腾,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可以看到,溶液中有红色沉淀产生。反应中产生的Cu(OH)2被乙醛还原成Cu2O。
(1)乙酸与Na2CO3的反应
实验:向1支盛有少量Na2CO3粉末的试管里,加入约3mL乙酸溶液,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与解释:可以看到试管里有气泡产生,说明乙酸的酸性强于碳酸。
(2)乙酸的酯化反应
实验:在1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加入2mL浓硫酸和2mL冰醋酸。用酒精灯小心均匀地加热试管3min~5min,产生的气体经导管通到Na2CO3饱和溶液的液面上。
现象与解释:在液面上看到有透明的油状液体产生,并可闻到香味。这种有香味的透明油状液体是乙酸乙酯。
10.乙酸乙酯实验:在3支试管中各滴入6滴乙酸乙酯。向第一支试管里加蒸馏水5mL;向第二支试管里加稀硫酸(1:5)0.5mL、蒸馏水5mL;向第三支试管里加30%的NaOH溶液0.5mL、蒸馏水5mL。振荡均匀后,把3支试管都放入70℃~80℃的水浴里加热。
现象与解释:几分钟后,第三支试管里乙酸乙酯的气味消失了;第二支试管里还有一点乙酸乙酯的气味;第一支试管里乙酸乙酯的气味没有多大变化。实验说明,在酸(或碱)存在的条件下,乙酸乙酯水解生成了乙酸和乙醇,碱性条件下的水解更完全。
(1)葡萄糖的银镜反应
实验:在1支洁净的试管里配制2mL银氨溶液,加入1mL10%的葡萄糖溶液,振荡,然后在水浴里加热3min~5min,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可以看到有银镜生成。葡萄糖分子中含醛基,跟醛类一样具有还原性。
(2)与Cu(OH)2的反应
实验:在试管里加入10%的NaOH溶液2mL,滴入2%的CuSO4溶液5滴,再加入2mL10%的葡萄糖溶液,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可以看到有红色沉淀生成。葡萄糖分子中含醛基,跟醛类一样具有还原性。
实验:这两支洁净的试管里各加入20%的蔗糖溶液1mL,并在其中一支试管里加入3滴稀硫酸(1:5)。把两支试管都放在水浴中加热5min。然后向已加入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至溶液呈碱性。最后向两支试管里各加入2mL新制的银氨溶液,在水浴中加热3min~5min,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蔗糖不发生银镜反应,说明蔗糖分子中不含醛基,不显还原性。蔗糖在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的产物具有还原性。
实验:在试管1和试管2里各放入0.5g淀粉,在试管1里加入4mL20%的H2SO4溶液,在试管2里加入4mL水,都加热3min~4min。用碱液中和试管1里的H2SO4溶液,把一部分液体倒入试管3。在试管2和试管3里都加入碘溶液,观察有没有蓝色出现。在试管1里加入银氨溶液,稍加热后,观察试管内壁有无银镜出现。
现象与解释: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到,淀粉用酸催化可以发生水解,生成能发生水解反应的葡萄糖。而没有加酸的试管中加碘溶液呈现蓝色,说明淀粉没有水解。14.纤维素
实验:把一小团棉花或几小片滤纸放入试管中,加入几滴90%的浓硫酸,用玻璃棒把棉花或滤纸捣成糊状。小火微热,使成亮棕色溶液。稍冷,滴入3滴CuSO4溶液,并加入过量NaOH溶液使溶液中和至出现Cu(OH)2沉淀。加热煮沸,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可以看到,有红色的氧化亚铜生成,这说明纤维素水解生成了具有还原性的物质。
(1)蛋白质的变性
实验:在两支试管里各加入3mL鸡蛋白溶液,给一支试管加热,同时向另一支试管加入少量乙酸铅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把凝结的蛋白和生成的沉淀分别放入两只盛有清水的试管里,观察是否溶解。
现象与解释:蛋白质受热到一定温度就会凝结,加入乙酸铅会生成沉淀。除加热外,紫外线、X射线、强酸、强碱、重金属盐以及一些有机物均能使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变性后,不仅失去了原有的可溶性,同时也失去了生理活性,是不可逆的。
(2)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实验:在盛有2mL鸡蛋白溶液的试管里,滴入几滴浓硝酸,微热,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鸡蛋白溶液遇浓硝酸变成黄色。蛋白质可以跟许多试剂发生特殊的颜色反应。某些蛋白质跟浓硝酸作用会产生黄色。第三部分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实验
一、燃烧的条件
实验: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一定量的开水,并投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反应现象。
现象与解释:实验进行不久,铜片上的白磷产生白烟开始燃烧,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并没有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用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二是要使可燃物达到着火点。
二、分子的性质
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如小玻璃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向水中加入一个小糖块。在容器外壁用铅笔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糖块溶解后,容器内液面下降。说明分子是运动的,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三、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1: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粒火柴头大小的白磷。在锥形瓶口的橡皮塞上安装一根玻璃棒,并使玻璃棒能与白磷接触。将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然后取下锥形瓶,将橡皮塞上的玻璃棒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将白磷引燃。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实验2:把装有无色NaOH溶液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盛有蓝色CuSO4溶液的小烧杯中。将小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取下小烧杯并将其倾斜,使两种溶液混合,再把小烧杯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现象与解释:上述两个实验反应前后天平都是平衡的。说明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跟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四、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实验1:在各盛有10mL水的2支试管中,分别缓缓地加入NaCl和KNO3固体。边加入,边振荡,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
现象与解释:实验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水里,NaCl和KNO3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实验2:给上述“实验1”中盛有KNO3溶液和剩余KNO3固体的试管缓慢加热,边加热,边振荡。
实验3:给上述“实验1”中盛有NaCl溶液和剩余NaCl固体的试管缓缓加入少量水,边加边振荡。
现象与解释:“实验2”中,KNO3固体继续溶解;“实验3”中NaCl固体继续溶解。这两个实验说明,中温度升高或增加溶剂的量的情况下,原来的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
实验4:在各盛有10mL水的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gNaCl和0.1g熟石灰,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后在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室温下,2gNaCl完全溶解在10mL水中,得到均一、透明的溶液;0.1g熟石灰却不能完全溶解,经充分振荡并静置后,有白色固体沉降到试管底部。说明,对于不同溶质来说,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的,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的。五、结晶原理
实验:在烧杯里加入10gNaCl和KNO3的混合物(其中NaCl的量较少)。注入15mL水,加热使混合物完全溶解。然后冷却,观察KNO3晶体的析出。
现象与解释: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较高温度下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时,部分KNO3从溶液里结晶析出。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降温时,大部分NaCl仍溶解在溶液里。
六、比较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
实验:把相同条件下的HCl、CH3COOH、NaOH、NaCl溶液和氨水分别倒入5个烧杯中,接通电源。观察灯泡发光的明亮程度。
现象与解释:连接插入CH3COOH溶液和氨水的电极上的灯泡比其他3个灯泡暗。HCl、NaOH、NaCl是强电解质,溶于水能完全电离成离子;CH3COOH和氨水是弱电解质,在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故HCl、NaOH、NaCl溶液的导电能力比CH3COOH和氨水强。
七、离子反应
实验:在试管里加入少量CuSO4溶液,再加入少量NaCl溶液。观察有无变化。
在另一支试管里加入5mLCuSO4溶液,再加入5mLBaCl2溶液,过滤。观察沉淀和滤液的颜色。
在第三支试管里加入少量上述滤液,并滴加AgNO3溶液,观察沉淀的生成。再滴加稀硝酸,观察沉淀是否溶解。
现象与解释:第一支试管中没有明显变化,溶液仍为蓝色;第二支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为蓝色;第三支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通过对上述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支试管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第二支试管中,CuSO4电离出来的Cu2+和BaCl2电离出来的Cl都没用发生化学反应,而SO42与Ba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难溶的BaSO4白色沉淀。
八、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几小块铝片,再加入5mL盐酸,当反应进行到有大量气泡产生时,用手触摸试管外壁,并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变化。
现象与解释:手有温暖的感觉,温度计测量的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实验2: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20g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3~4滴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再加入10gNH4Cl晶体,并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使Ba(OH)28H2O与NH4Cl充分反应。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玻璃片上的水结成冰。说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九、比较金属性强弱
1.钠、镁金属性强弱的比较
实验:向一个盛有水的小烧杯里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把一小块金属钠投入小烧杯。观察反应现象和溶液颜色变化。
取两小段镁带(已擦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3mL水,并滴入2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然后加热试管至水沸腾。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金属钠与水剧烈反应,滴入酚酞试液的溶液呈红色;镁与冷水无明显变化,加热缓慢反应,滴入酚酞试液的溶液呈红色。说明镁的金属性比钠弱。
2.镁、铝金属性强弱的比较
实验1:取一小片铝和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去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再各加入2mL1mol/L盐酸。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铝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速率比镁快。说明镁的金属性比铝强。
实验2:分别向MgCl2溶液和AlCl3溶液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向MgCl2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续滴加NaOH溶液,白色沉淀不溶解;向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续滴加NaOH溶液,白色沉淀溶解。说明Al(OH)3的碱性比Mg(OH)2弱,即铝的金属性比镁弱。
十、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1:在两支放有少量大理石的试管里,分别加入10mL1mol/L的盐酸和10mL0.1mol/L的盐酸。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在加入10mL1mol/L的盐酸的试管中有大量气泡逸出,而在加入10mL0.1mol/L的盐酸的试管中,气泡产生的很慢。许多实验证明,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实验2:取三个小烧杯,编号为1、2、3。用黑笔在烧杯底部画上“+”字。按下表中的数量先分别在烧杯中加入Na2S2O3溶液和蒸馏水,摇匀。然后再同时向3个烧杯中加入2mLH2SO4溶液,搅拌并记录开始时间,到溶液出现混浊现象使烧杯底部的“+”字看不见时,停止计时。
现象与解释:溶液出现混浊现象使烧杯底部的“+”字看不见所需的时间,第1个烧杯最长,第3个烧杯时间最短。3个烧杯中,第1个烧杯Na2S2O3的浓度最小,反应速率最慢;第3个烧杯Na2S2O3的浓度最大,反应速率最快。
2.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用类似于上述“实验2”的方法,根据下表完成实验。
现象与解释:溶液出现混浊现象使烧杯底部的“+”字看不见所需的时间,第1个烧杯最长,第3个烧杯时间最短。3个烧杯中,第1个烧杯中温度最低,第3个烧杯中温度最高,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3.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质量分数为5%的H2O2溶液和3滴洗涤剂,再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MnO2粉末。观察反应现象。
现象与解释:在H2O2中加入MnO2粉末时,立即有大量气泡产生,而在没有加MnO2粉末的试管中只有少量气泡出现。可见催化剂MnO2使H2O2分解的反应加快了。十一、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在一个小烧杯里混合10mL0.01mol/LFeCl3溶液和10mL0.01mol/LKSCN溶液,溶液立即变成红色。
把该红色溶液平均分入3支试管中。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1mol/LFeCl3溶液,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少量1mol/LKSCN溶液。观察这两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并与第三支试管中溶液的颜色相比较。
现象与解释:当加入FeCl3溶液或KSCN溶液后,试管中溶液的颜色都变深了。这说明增大任何一种反应物的浓度,都能促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生成更多的Fe(SCN)3。
2.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把NO2和N2O4盛在两个连通的烧瓶里,把一个烧瓶放进热水里,把另一个烧瓶放进冰水里。观察混合气体的颜色变化,并与常温时盛有相同混合气体的烧瓶中的颜色进行对比。
现象与解释:在烧瓶中存在平衡:2NO2(g)→N2O4(g);ΔH
铜片:2H++2e=H2↑(还原反应)
十四、电解原理
实验1:在一个U形管中注入CuCl2溶液,插入2根石墨棒作电极,把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放在与电池正极相连的电极附近。接通直流电源,观察U形管内发生的变化及试纸颜色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接通直流电源后,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阴极石墨棒上逐渐覆盖一层红色物质,这是析出的金属铜;在阳极石墨棒上有气泡放出,并可闻到刺激性的气味,同时看到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可以断定放出的气体是Cl2。这一变化过程可表示如下:
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
阴极:Cu2++2e=Cu(还原反应)
实验2:将上述“实验1”的装置中的CuCl2溶液换成饱和食盐水,进行类似的实验。
现象与解释:在U形管的两个电极上都有气体放出。阳极放出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并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说明放出的是Cl2;阴极放出的气体是H2。同时发现阴极附近溶液变红,这说明溶液里有碱性物质生成。这一变化过程可表示如下:
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
阴极:2H++2e=H2↑(还原反应)
实验3:如图所示,在烧杯里放入硫酸铜溶液,用一铁制品(用酸洗净)作阴极,铜片作阳极。通电,观察铁制品表面颜色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银白色的铁制品变成紫红色。这一变化过程可表示如下:阳极:Cu-2e=Cu2+(氧化反应)
阴极:Cu2++2e=Cu(还原反应)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一主要化学实验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一主要化学实验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高一主要化学实验总结的相关范文
您可能感兴趣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kscn溶液fecl3溶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