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杀人犯韩国替罪歌叫什么

韩国电影《杀人回忆》的真正价值在哪里?
【罗登的回答(166票)】:
既然说“真正的价值”,那就不是看到一部好那么简单了。
一直没敢看这部电影,因为被赞誉的太厉害,我生怕看到之后,期望值太大而落空。终于有一天含含糊糊中看完之后,如同囫囵读完一部巨著,开始有感觉已经是几天之后的事情。
等我回过神来,我发现,到了这份程度,人家早就不带中国电影玩,已经远走高飞,确实不仅仅是亚洲级别的翘楚,其制作质量和理念,已经登堂入室,足可在世界电影史占据重要位置了。
小处说,有些电影,你看到了,你能被点醒,“哦,还能这么拍!”,下一次,你会去用,用得好不好不知道。
可是,这部电影,故事和演员角色的把控到了骇人的程度,我连想学习,想偷师的欲望都没有,我真的不知道如何把演员调整到如宋康昊大叔飞起一脚踢人的程度,真不知道,一点端倪都看不出来。这一脚飞出的时候,是那么的突兀,那么怪诞,可是没等宋康昊落地,一切又如此恰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不知道如何将氛围和环境拍成那样,我不知道开场的小男孩和稻田是怎么构思的,我不知道最后雨中隧道门口的戏是如何构思的,这一切都有如神助,我就一格一格镜头的抄袭也不行。
完完全全的傻掉,说实话,看的我透心凉。
杨过在雪山之巅看高手洪七公和欧阳锋比武,武功低微的他还能略有领悟,可是如果把杨过拉到中途岛海战中的约克城号航母舰桥指挥所,看海天翻腾,一片火海的壮阔海战,他能领悟什么?一片茫然而已。
大处说,此片证明,电影本质上就是讲故事。就算你没有ILM或者Weta,没有巨额投资,没有全球市场,你照样可以拍电影,并且拍的很有尊严。
中国电影目前很热闹,很喧嚣,市场貌似也很好。但是那不过是八十年代义乌小商品市场和乡镇企业红极一时的一次再现。积压已久的消费势能被泄洪一样排放而已,我们的电影离持续不断提供优质产品而夺取市场占有市场的日子,还差很远。
【知乎用户的回答(151票)】:
刚写了作业,正好与此有关。虽然质量不高,但是因为未见相似的答案,我就贴出来吧。
2003年是韩国电影史上重要的一年。这一年,除了奉俊昊堪称完美的《杀人回忆》,还有朴赞郁那情节诡异,行为癫狂,受昆汀.塔伦蒂诺青睐的《老男孩》和具有独特的华丽忧伤气质的恐怖片大师金知云的《蔷花,红莲》以及总是以灰暗基调叙事,淡青色调画面创作的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由此,韩国电影真正引起世界电影界的关注。
从1999年姜帝圭的《生死谍变》开始,四年间,韩国电影全面崛起。从此,不但商业片一片繁荣,艺术片也得以成功探索。正是这样的年份,全面完美的《杀人回忆》也变成“全面平庸”。
本片是奉俊昊的第二部长片。带给人的惊艳却犹如库布里克。《杀人回忆》之后,虽然商业片归商业片,艺术片归艺术片的趋势还在延续,但是它为后来者树立了一个榜样:主流商业片也可以有深刻的艺术性。不但技巧成熟,立意新颖,也思想深邃,关键是掷地有声。有人看,才是电影的意义所在。
《杀人回忆》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影史上极少有堪称完美的电影,大多人也不愿意断然肯定有完美的存在。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我心目中的那个,是完美的电影榜单。《公民凯恩》和《八部半》赫然在列,《七宗罪》和《驱魔人》在列,《杀人回忆》也在列。人们常说,没有缺点是可怕的。《杀人回忆》树立的标杆如此高,使追随者趋之若鹜,于是照猫画虎,却少有可堪比肩的作品。以下,我们就来看看它的完美体现在何处。
摄影。作为最直观的电影元素,摄影实在太重要了。每一种镜头的运动、色调的选择和景别的权衡都决定这部电影的基调和风格。《杀人回忆》有大量的夜景戏,加上雨夜的设定,摄影师金炯求为其做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影片开头和结尾两段晴天麦田的高亮和主体的青灰色调形成鲜明对比。显得犯罪过程更加压抑。而开头的高亮象征着仅存的美好,末尾的高亮仿佛在说:“犯罪过去,生活继续,但是别忘了,开头的犯罪之前,也是这样的光景。”
以青灰色为主色调是犯罪片不二的选择,比如戈登.威利斯为《教父》设计的硬光加暗黑色调和戴瑞斯·康吉为《七宗罪》设计的弱光加青灰色调都堪称完美,金炯求为《杀人回忆》设计的细腻的柔光加青灰色调形成了独特的韩国犯罪片摄影风格,在细腻中,形成完美。近年来,除了《黄海》的硬光设计和朴赞郁愈发黑暗诡异的影片,韩国少有后来者越出柔光的圈子。足以见其影响。以青灰色为主色调符合人们对于犯罪现场的想象,片中的雨夜犯罪被这种摄影风格表现的十分贴切,压抑而无助,直至绝望。这正是本片的基调。
表演。作为观众观影欲望的最重要的源动力之一,演员的表演好坏,直接决定着一部电影的成败。身为韩国国宝级的演员,宋康昊大叔在片中饰演一个凭直觉查案的农村警察,出身舞台剧的宋大叔在一系列不同角色的商业片和实验片的磨练后,在《杀人回忆》里的表演十分可信。他那对小眼睛和椭圆形的大脸贴切的表现了一个农村警察的良心和愚昧,坚毅和无助。这个角色在影史上是无法被取代的。而大城市汉城来的年轻警官的质疑和轻蔑,认真与执着,到后来的无助和绝望,最终崩溃的过程也自然可信,金相庆的内心与行为的转变清晰可循,表演同样出彩。
主角之外,配角也是个个精彩。金罗河饰演的农村警察曹探员,为人正直,工作敬业,办案的方式只有一个:打。在办案过程中误伤了腿,需要截肢之前,他打过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角色的暴力和正直被他诠释的丝丝入扣。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音乐。一部电影的成败,是配乐和画面的相互依托。配乐在本片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本片不多的配乐中,其中一首歌曲是重要的线索,对剧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的音乐留白与《老无所依》类似。一次夜里的追逐戏,鼓点和凶手在雨夜杀人时的母音一样,像是在告诉观众,或许这个人就是凶手。而当汉城来的年轻警官面对一个曾经帮助过的女学生的死,在大雨中悲痛时,女声吟唱,彷佛在安慰女孩的灵魂。而当从美国传来的DNA分析报告显示他们认定的犯罪嫌疑人不是凶手的时候,却被处理成没有音乐,大雨打在地上,每一声都清楚,加深了绝望的情绪。
剧本。在那些显性的元素背后,《杀人回忆》的剧本无可挑剔。平静的田园生活中出现一具死亡多日的女尸,农村警察朴和曹开始断案。当他们凭自己的愚蠢手段结案时,汉城来的警官提出质疑,果不其然,再次有人遇害,探员们在分歧与碰撞中探寻真相,经历一次次的失望,确定再推翻,最后无果而终。这个改编自真实事件的故事脉络清晰,高潮迭起,松弛有度,是犯罪片的绝佳范本。而本片的导演兼编剧奉俊昊为其做了更为大胆的设定,在政治动荡,变迁的年代里,凶手最终逍遥法外。这是我喜欢的元素,时代背景包含着隐喻,这隐喻融入故事中,最终展现给观众。
这部完美的电影只需一个场景便可显示出导演的能力和观点。这里也作为本文的结尾。事发多年后,早已不做警察的朴警官经过当年发现第一具女尸的地点,忍不住前去,一个小女孩告诉他,前几天也有一个男人来到这里看,说是想起从前在这里做过的事,这一刻,大特写的朴警官转身看向观众,眉头颤动。
【RocLee的回答(20票)】:
三年前写的,写得很急,文字不好,用了太多夸张的长句:
看了开头就觉得不错了,后来才发现,对这样一部一直沉浸在阴郁中的电影来说,这样一个温暖的开场是很合理的。
然后情节一路紧凑,到四十六分钟开始送伞女士遇害一场戏,我才真正认同“没有之一”的可能性(注:我是指此片号称“韩国史上最佳影片没有之一”)。当女子的手电筒照向熟穗的稻田,而她没看到的那一侧,广袤的稻浪中远远地,一团黑漆漆的人影静静立起,又暗暗伏下,我知道如果早十年看这个镜头,我晚上一定睡不着觉了。那一组镜头都独具匠心,完美地表达气氛,又用足了象征手法。譬如将勾在臂上的伞抓在手里是为了预备逃跑,而后当她的黑伞缓缓让开,远处工厂的灯火便是直白的光明。奔向光明能否成功,是生是死在此一举。音乐从轻哼的歌声加凶手的口哨,到无,再到凶手的口哨声在暗夜风雨飘摇的旷野中不知所踪地像一条条若即若离的丝线缠住了被害女子的心房,当然还有荧屏前你的心房。再到安静的雨点声声中知其有而不知其所的惶悚,再到鼓点声声中的奔跑。当所有人都在心中呐喊着“快跑快跑”的时候,那希望的鼓点却戛然而止,一声尖叫宣告结局。
这同样符合希区柯克关于电影悬念的解说:如果一个会议室里,突然有一个定时炸弹爆炸了,其实这不是悬念片;而如果一个议室里,有一个定时炸弹,可是没有人知道它在那儿,而倒计时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才是悬念片。所以奉俊昊导演用两分钟去表达被害倒计时,用两秒钟来表达被害,正是悬念表达的典范。
奉俊昊导演表现十分成熟,什么场合该怎么运镜,一切烂熟于心。譬如开场没多久那一个表达警察办案目无章法的跟拍长镜头,把大形势表达得一清二楚,又让人忍俊不禁。为了让一个长镜头不显得枯燥,奉导在机位和剧本情节以外做了相当的思考,譬如同一机位先后两次有两名警方人员在同一处田埂上摔下来。说到让镜头逗趣,全片花的心思是不少的。很多时候当角色在对话,可能导致观众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导演就有相应的动作设计。譬如朴警官与邹警官在稻田边轻蔑地等待徐警官的人马搜索尸体那个没有结果的结果时,为了表达那种戏谑,不光在台词里大谈大学生群交,更有这两条汉子认认真真地翻花绳——直到朴警官没耐性了。
此片无数的优点中的一个,是能真正把政治背景当成“背景”,不让它干扰主线。其中的政治意味,你了解也好,不了解亦无碍。这是我长年来认定好电影的标准:可以玩艺术,可以搞意象玩手法,但是在你玄妙的那些东西前面,必须有一个流畅地放之四海而皆懂的故事。《黑暗骑士》讨论人文也够深刻了,不妨碍它故事精彩;《老无所依》为什么叫no country for old men,似乎没有几位同学知道,但是这不妨碍你被它的故事深深吸引。《杀人回忆》就是这样,放到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在不用大动剧本的情况下翻拍。
在这样的前提下,影片的主题才能一个一个自由地提炼升华,让影评人在另外的高度去欣赏。《杀人回忆》最大的主题,很明显,不需要专家来指导就能悟出,就是阴与阳的碰撞。我用了这两个字,只是想说明这个主题可以精炼到的高度。
它是阴与阳,是激进与保守,是洋与土,是科学与迷信,是知识与暴力……它在这样一个迭宕起伏的故事里不紧不慢地表现着,如果你爱思索,你一定在思索。老子“道生一,一生二”的学说最精彩的地方之一,是阴与阳的互换。当暴力倾向几乎成为常态的朴警官拉住斯文冷静的徐警官那柄要射杀无证据不能定罪的疑犯的枪时,阴与阳已经完全逆转。写到这儿我便不禁想起,大学时代,我去食堂总是为了抄近道而穿越高档餐厅,然而有一次我跟Ronald一起去食堂时,走在前面的我带了这条我例行的近路,他却表示他平时一直走远路绕行,因为去食堂不好意思穿过高档餐厅。我当时满不在乎地说,这有什么。然而过了些日子,当我俩再同去食堂的时候,我正要往远路绕行,他已经把路带往高档餐厅的近道了——原来从那次经历以后,我受到他的感染,也觉得穿越高档餐厅有些面子上挂不住;他却听了我的劝说,大大方方地走起了近路。
这就是我说的,当一部影片的主题并不狭隘而是能提炼的时候,它的高度才能把握绝大部分人的生活体验。所以徐警官到这个乡下小警所遇到的各种冲突碰撞更是让我共鸣不已,只是不便叙说了。
当辞职从商后已入中年的朴商人激动地往转过头盯住镜头,这段以虚化实的杰作只待各人解析了。
【yukevin的回答(10票)】:
节选我自己写的影评
这是一个改编自韩国「三大未解悬案」之一的「雨夜连环强奸杀人案」的真实故事,发生于年,且至今未破。导演恰到好处的拿捏,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了他个人风格的代表电影,也成为了韩国电影范本级的电影。
我就从下面几个角度来谈谈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看法:
【剧情的推进】
不同于我还有印象的其他破案类的电影,那些电影里推动剧情发展的一般是一些「牵强」的线索,通常靠着主人公高人一等的观察、归纳、总结能力强行带领我这种小白观影者前行。这部影片的线索最终没有推动案件的破解,只是推动剧情的推进。导演并没有着重于强调悬案之悬,影片中关于案件本身的线索十分清晰:案发-根据谣言找到的嫌犯一-否决-发现几个案件的相关性-偶然抓到嫌犯二-否决-从广播站找到决定性线索-抓到嫌犯三-DNA否决-悬案。在随着电影破案时我们完全能够理解甚至能够预先猜到案件进程,我们心知肚明前两个嫌疑犯不过是导演和观众开的一个黑色幽默,甚至我自己也在心中暗暗确定那个手指纤细面容英俊的点歌人就是罪犯,这一切都在观影者的理解能力范围之内,使得观影者有一种「上帝视角」的感觉,不禁提高了我们的观影快感。但是作为一个悬案,如何处理好悬而未决的结尾是一个重点。影片没有在伴随着几声绝望的枪声的深邃隧道中结束,而是一转来到17年后,在影片开始的那个排水管前,朴探员听到一个或许是希望,又或许是绝望的新线索。影片最后定格在了朴探员表情复杂的脸上,留给观众的是无限的遐想。电影没有刻意臆断出一个凶手(甚至电影中凶手都是由不同人扮演的),而是留给观众自己发挥。现实中的悬案,可能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这样的结尾我非常喜欢。
【电影的手法】
影片始于稻田中孩子纯真的脸,然后镜头拉高展现给观众一望无际的黄金稻田。你以为整部电影的基调是这样一种暖暖的「治愈」么?非也,充满阴霾的瓢泼大雨才是充满电影的整体基调。你以为这部电影仅仅是为了突出罪犯「神乎其神」的犯罪手法么?非也,因为电影最终又回到了曾经开始的那片稻田,在一种温暖的色调下终结于朴探员满含泪水的面庞。虽然案件没有破解,但是这部电影算是「圆满」了。
导演很善于用镜头来讲故事,许多画面细节的很有品头。比如勇古那双出镜率很高的靴子和那个富有深意的穿鞋套的动作;比如朴警官和勇古翻花绳的镜头;比如朴警官的「看着我的眼睛」;这些看似随意穿插在主线中的一些镜头,有的交代了人物的背景(了解这两个还在玩翻花绳的高中毕业警官你就能理解他们的行为了);有的使得剧情合理的推进(无论是观众还是光昊看到勇古的靴子想必都知道了后面会发生什么,这也使得 勇古打人-光昊报复-勇古截肢-证人死亡 这样的剧情发展更加合理);有的为最后悲伤的结局埋下了伏笔(朴警官前两次施展出的「看着我的眼睛」,衬托出最后那一看成为了最绝望的一看)。
正是对于这部电影节奏炉火纯青的把握,使得这个故事的发展行云流水。不突兀,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案件抽丝剥茧的指向罪犯,观众甚至可以和警官们一起预知到案件的发生,但这并不影响剧情的吸引力,我们知道结局,但是过程却跌宕起伏。
【人物的魅力】
电影的片名《杀人回忆》,这究竟是谁的回忆?我倾向于是电影海报中给出的答案。这是两位风格迥异的两位探员的回忆。一个是来自于「大城市」汉城的苏探员:善于推理,勤于观察,相信证据,靠「头脑破案」,有着自己的底线;一个是小镇朴探员:做事鲁莽,逼供诱供,敷衍迷信,靠「直觉破案」,曾经没有底线。
影片的开头半小时几乎是宋康昊大叔的独角戏,而大叔也只用寥寥几个镜头就展现出了一个「酱油」警探该有的风范,朴警官和他凶悍的搭档勇古在破案过程中采用了所有你想不到的破案方式来敷衍了事,而这种冷笑话似得破案随着苏探员的到来产生了碰撞。冷静睿智的苏探员为案件带来了突破。可能你以为这一对对立的「搭档」只是为电影增加了一点作料。但是这两种看似不能融合的迥异性格,在经历了案件大起大落后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在朴探员左手流着重要证人的血;右手为自己的兄弟勇古签字截肢之后,原本致力于为犯人编造「杀人回忆」的朴探员最终阻止了已经扣下扳机的宋探员的手。而这个一直遵守「不刑讯逼供」底线的宋探员,在残酷现实和罪犯在前却不能正罚的压力下终于崩溃,差一点就成为了《七宗罪》中的米尔斯。
曾经有底线的人打破了自己的底线,曾经没有底线的人找回了自己的底线。电影的最后结局虽然算不上反转,但是破案过程中两个探员性格的反转何尝不是一种震撼。
【现实的社会,真实的电影】
这部电影不仅仅讲的是一个简单的破案故事,准确的说,一部好的电影永远不仅仅在于故事本事。所有故事都有它所存在的背景:这个真实的案件发生于1986年,我们看到了一个案件发生时这个社会的复杂。警界中繁琐的流程、地方案件充斥着暴力执法、破案过程的随意、对现场保护的随意;社会舆论压力,示威游行,无所不入的记者,随时想起的防空警报;小城镇警官对于大城市矛盾的态度。这种种阻力混杂在一起,使得案件屡屡在关键时刻停滞不前。而这部电影也成功的把这些因素糅合在了一起,让观众明白现实不是那么理想,你想要的东西得不到;近在咫尺的犯人你抓不了,而这才是真正的进退两难。
影片最后其实可以在黑暗的隧道结束,但是导演还是给出了一个更光明的开放性结局,那个像「普通人一样」藏身于大千世界的凶手,或许有一天看到这部电影,看着最后朴警官的眼睛,也会想起自己的「杀人回忆」吧。
【陈小槑的回答(3票)】:
所谓“杀人回忆”,回忆的其实是那个腐败、荒谬、疯狂的时代
它折射出的是韩国人在那个年代的压抑、恐惧、愤怒和无助
在这两点上,它的表现力震撼至极
【知乎用户的回答(2票)】:
蛇头虎尾,不故意装深沉,一开始像喜剧片,中间像悬疑片,最后发现原来结局怎么就如此不好莱坞,如此不主旋律,感觉心被轻揪了一下,又疼又痒
【neomonkey的回答(5票)】:
最后那个镜头,注视着屏幕前的你,你就是那个凶手,整部电影都是为了帮你回忆你是如何杀人的,凶手就是普通人,可能就在银幕前,每每想到此,背脊发凉。
【王洁萍的回答(1票)】:
政治历史隐喻什么的,说的很多了,暂且不表。发觉两个小细节,写出来讨论一下。
1. 女性与男性的对比
既然是“连环强奸”,女性的受害者地位一开始就坐实了,这是废话。然而有趣的是,每次案情的推进、线索的出现,都是女性角色提供的。第一次是乡下警官的妻子给他掏耳朵的时候说起了傻子光昊,第二次是女警官雨夜“引蛇出洞”的时候叫来避雨的小女生说起厕所的事儿,神婆子也是女的(这个有点牵强o(╯□╰)o),城里警官亲自去厕所碰见的女老师指出了后山上的神秘女,然后女警察提出了最重要的广播线索,最后写着点歌人地址的明信片也是女警察亲自去找到的。
相反,主角男警察们干了什么呢?两个警官见面打架、小饭馆打架、最后雨中逼问帅小哥的时候还是打架……女警察只有尖叫——跟受害者似的尖叫,才能让打架的男警察们停下来,听她说这会儿有重要广播赶紧竖起耳朵听听。
从稍微广义一点的角度理解,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对立,或许象征了社会力量的对立:蛮横的统治者、不停拉响的防空警报、宵禁、还有锯腿的医生,是强势的一派;女性角色则是反面。(比如乡下警官妻子最后去出诊,已经发生那么多案子了诊所还让她半夜去出诊,男的为啥都不去,太过分了)
2. 我们都是罪人
(写了这个小标题发现有点宗教内涵哎。的确,红内裤工人和他老婆正是教友呢。说中国第六代导演都喜欢电影里时不时来个嬷嬷什么的,看来韩国也有这习惯)
而罪恶的表现,看起来是很触目惊心的哎。片子一开始小男孩在捉螳螂,捉了半瓶子,然后还有一队小学生也在捕昆虫,紧跟着就是发现尸首——人类对动物、某些人对某些人,有什么两样?还有一次仵作验尸完了之后,城里警官说了句“犯罪手法真是高超”,下一个镜头紧跟着就是他们去吃血糊糊的烤肉。。。(俺们中国吃韩国烤肉的时候,好像不用这么血糊糊啊。。)光昊不小心往爱踢人警察的腿上敲了钉子之后,镜头也晃了一眼滋滋作响正好吃的烤肉。。。最后是一次宵禁的时候,还不忘给了一家关门的肉店一个镜头。
联系最后的镜头,小女孩说的“普普通通”还有宋康昊直勾勾的大小眼,的确是说,每一个人,其实或多或少都有罪,导演功力真赞。(所以,我还是支持,并不是一个人连环作案、而是好几个人模仿作案这种说法)
【西风独自凉的回答(0票)】:
代表了同类电影的最高水平.用一个悬疑故事显示正义必将但不是每次都能战胜邪恶的哲学主题,脱帽致敬吧,凡人!
【李世勋的回答(0票)】:
首先,不要被上帝视角的观念束缚,比如觉得本来冷静的警官最后失控要杀人,这是种讽刺。
最后一起后,犯人为什么没有继续了,犯罪有原因,停止犯罪也有原因。
被香港警匪片浸泡的我,看到警察打犯人以及胡来臆断嫌反的行为,居然感到很正常。
象征着科学严谨的方法依旧没有成功,最能凸显无力的我也认为最明显反应政治背景的是最后一个案件,警报响起家中的人们一个个将灯熄灭,而军警则去对抗运动者,两个受害者的恣意选择,犯罪者是不是会有如鱼得水的感觉。
这之后最冷静的人也疯狂了,,意味着整个韩国都疯狂了,面对整个国家的对抗,可能是这个原因,罪犯不敢再次出现吧。
【李献计的回答(0票)】:
《杀人回忆》让观者发现并审视自己内心的恶,以及那些曾经想要去犯罪的欲望。不寒而栗。
【孟繁星的回答(0票)】:
我就想知道,最后那个小萝莉是谁。。。。
【image的回答(0票)】:
这部电影堪称完美,从剧本,场景,到导演的技术,演员的表演,电影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画面,都十分出色。说不上有什么缺点,就是这部电影的最大优点。
至于题主的问题,我觉得很难回答。电影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宗旨是创造和发现美,所以如果问一部电影的价值何在,那么我只能说:好看就是它的价值。
多说两句,我十分看好这部电影的导演——奉俊昊。在我看来,伟大电影的特质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对人和客观世界的深度思考,一种是对电影语言的拓展和探索,而两方面都做到极致的只有黑泽明和库布里克。奉俊昊的杀人回忆虽然远远称不上伟大,但看过雪国列车后,我觉得他已经走在了两位大神曾经走过的路上了。
【ED火流星的回答(0票)】:
最让人难受的一处是徐警官在审讯室面对着最后一个嫌疑人,慢慢地压抑地甚至有些崩溃地描述还原案发时情况的时候,特别是他拿起装有碎桃子的透明证物袋,盯着嫌疑人的眼睛,缓慢地说“。。。塞进去,一块。。。。两块。。。。三块。。。。。四块。。。。。。”,实在是让人抓狂到爆,被审讯者受不了,在一旁的古勇警官最终也受不了,直接飞起一脚!这个场景感觉是影片最后一个高潮的导火索,引导着后面发生的案情、隧道口的争斗、瓢泼大雨中的绝望慢慢呈现出来。
【刘皓的回答(0票)】:
让我唯一有印象的是 那个警部补(哪个?)再也用不成飞踢了。。。稍微有点嘲讽
【王义德的回答(0票)】:
这部电影更像是一次愤怒的挑战,挑战的是那个杀人如麻的变态杀手,挑战的是他毫无伦理和变态的心理,即使有一天他停滞了,或许他不再有这方面可怕的嗜好了,他过去的行为不会消失。奉俊昊用这部电影赤裸裸地告诉他,这些都是你干的!
最后宋康昊那个眼神,告诉那个凶手,法律会把你忘记,但我们还没有忘了你呢!
【张三的回答(0票)】:
传递了绝望,表现出无奈。
【里川的回答(2票)】:
我觉得电影的目的是服务人,电影的价值就是对人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杀人回忆》是我最喜欢的韩国电影,也是因为他,我喜欢上了韩国电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知道了忠武路,知道了CJ娱乐,也认识了奉俊昊,罗宏镇,金知云,朴赞郁,崔东旭,张镇,也认识了最喜欢的演员申河均和宋康昊,以前身边的人大多数只知道韩国的流行组合和电视剧,每当和他们聊起韩国电影,几乎找不到共鸣。但每当他们听完我的介绍看完大叫过瘾的时候,我都感到很自豪。这就是这部片之于我的价值。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韩国电影〈杀人回忆〉究竟有什么好看之处?_爱帮知道
韩国电影〈杀人回忆〉究竟有什么好看之处?
sam1990818 10:56:46浏览次数:334次
听网上很多人说韩国电影〈杀人回忆〉很不错,十分震撼,是一部没有缺点的电影。今天我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因为觉得很沉闷,完全看不出有什么好看之处。到底这部电影有什么好看啊?请各位电影迷给我讲解一下啊。
估计亲不喜欢看这种悬疑犯罪片,但这部电影,有一种犀利阴冷、毛骨悚然的调调。 《杀人回忆》的隐喻——当历史毁灭真相一、蒙眼的正义女神
在希腊神话的“青铜时代”中,世界不再祥和美好,而是充满谎言、暴力、血腥,人们一步步走向罗网和罪孽。正义女神狄刻手中那衡量正义与邪恶的天平不堪重负,她的同伴“羞耻”和“敬畏”两位女神甚至无法忍受这样的景象,终于抛弃了人类,回到奥利匹斯山上加入永生神灵的行列,只留下她身披云雾愤怒地在城市上空飞行。从此,人类将自食恶果,陷入“黑铁时代”,用谎言欺骗狄刻女神的人将不仅给自己也给自己的城市带来灾祸。时至今日,每当遇见不平,人们仍旧会想起那个主持正义的女神:在狄刻那里,贿赂和求饶不起任何作用,她蒙起双眼,以示对世间万物一视同仁,不受感情的蒙蔽;她左手持天平,掩饰再好的罪恶放在上面都昭然若揭;她右手持利剑,任何逍遥作恶的人或事都会成为剑下的祭品。
在西方电影中,一直遵从着“善恶终有报”(Be Sure your sin will find you out)的原则,不论多么强大的势力和狡猾的手段,终究逃不出法律公正的制裁。在弗朗西斯•科波拉导演的“造雨人”(The Rainmaker)中,马特•达蒙扮演了初出茅庐的律师鲁迪•贝勒,他年轻气盛,正义感十足,凭着良知和主持公道的精神,揭露了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的阴谋,为一直无法索赔的受害者讨还了一份公道。在电影中,青涩且学识尚浅的鲁迪•贝勒面对制定当今法律的那些律师界泰斗人物的威逼利诱,仍旧不敢初衷,难怪在很多人眼里他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自讨没趣。但是正义总是站在手持真理的少数人这边的,你说这是美好的愿望也好,奇迹也罢,鲁迪打赢了官司。不过,他打赢的也只是一场官司,那些左右判决和玩弄权势的人仍旧存在且不可撼动。好在电影留给人希望:只要去争取,坚持信念,少数弱者也会赢得胜利。这种坚信隐藏再好的罪恶总会如影随形的精神,在“灵数23”(The Nember23)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虽然人们都说时间可以抹去一切,记忆可以选择性的把不好的回忆埋葬,沃尔特•斯派格在13年前犯下的罪行仍旧再次找上了他,有些血债总是要偿还的。
除却这些正统沿袭以上精神的电影,还有一些是反其道行之的。“杀人回忆”就是典型一例让人陷入无底哀伤和前所未有般无助的作品。电影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韩国民主化前夕的骚动和暴乱为背景,讲述了发生在乡下的一起连环奸杀案件。
故事从麦浪翻滚、一望无际的田地开始,顽皮的孩子蹑手蹑脚地捕捉着麦尖的蚂蚱,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存活在回忆中最鲜明美好的年代。镜头眯着眼睛,画面呈现一种遥远似梦境的美感。孩子们嬉笑、跳跃的追逐着吭吱作响的拖拉机,坐在车上的朴多曼警官若有所思,不耐烦地回应着孩子们的嘲笑。在麦田一旁的沟渠中,朴警官必须使劲弯下身才能看到全身赤裸、双手反绑的女尸,女尸身上密密麻麻地爬满了黑色的虫子,感觉到有光照过来,它们就哗啦一声四散而去。朴警官站起身,心情很差,咒骂着远处吵闹的孩子。他还不知道这个日子将会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日,他的生命从此改变。
追溯到几百年前,判定一个人是否有罪,多数倚赖于对嫌疑犯的严刑逼供,炮烙、宫刑、刖刑、黥刑、车裂等许多血腥暴力的刑罚也应运而生,一些无辜的人轻则终身残废重则被推上了绞刑架。1764年,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无法再忍受这样泯灭人性的血影寒光,提出了“无罪推定”的构想,即“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这一人性化的原则被运用到了现代国际上的审讯中,以此避免了诸多冤假错案的发生。
在“杀人回忆”中,朴多曼警官显然对维护个人权利这一说法并不在乎,每次揪来嫌疑人都是一顿劈头盖脸的审讯,不给对方任何辩解的机会,直接就破口大骂,指责对方无耻的杀人罪行,并引诱嫌疑人展露对受害者越轨的情欲需求。朴多曼把嫌疑人的照片贴了满满几页纸,自信满满地跟别人说自己有一双能读懂人的眼睛,可以看出谁是罪犯。于是,在搜集了一些所谓线索后,他断定喜欢跟踪受害者的白光昊就是头等嫌疑人,或者说白光昊就是罪犯更准确。朴多曼剩下的工作就是逼光昊承认自己的罪行。在普通人眼里,光昊只是个可怜的弱智儿,身材矮小,其貌不扬,脸上还有一块被火烫伤的伤疤。人们都知道,他双手萎缩得连绑绳子的力气都没有,怎么可能是精心策划不留一丝痕迹的杀人犯呢?可我们的警察先生可看不到这些,脾气暴躁的乔勇谷警官上来就是一个利落的飞踹,把光昊放倒在地,一边狠狠地踹着光昊还一边嘟囔着“你的脸恶心死了”。
每当雾气蒙蒙,雨天来临,村子里就人心惶惶,没人敢穿红色衬衣出门,空气中弥漫着阴气森森的死亡。来自汉城的高级警官徐太允,被惊弓之鸟的女人指为强奸犯,白白挨了朴多曼的一顿胖揍。对此,徐太允只能认倒霉的撇撇嘴,嘲弄朴多曼,哪里见过像他这么辨不清黑白的警察?徐太允是高材生,脑子十分灵光。他有着侦探小说中传奇警探的头脑,一切按照证据,顺藤摸瓜,从失踪人名单中就能发现谁是下一个受害者,并阻止了朴多曼对两个嫌疑人的屈打成招。有这样的警察无懈可击地理智办案,案件的侦破仿佛指日可待。
随着雨季的来临,降雨的频繁,受害者也逐渐增多,犯人的手法也愈加地嚣张残忍,一点也不将警察的追捕放在眼里。朴多曼和徐太允因为办案理念不同,两人之间频频摩擦,以致大打出手。犯罪的猖狂让每个人都坐如针毡,失去耐性,变得躁狂、绝望。当一切线索都指向一个工厂技工朴兴圭,每个警察都兴奋起来,迫不及待的要定他的罪。的确,朴兴圭具有一切他们所掌握的犯人的特点,但是他们仍旧缺乏证据。就在他们无奈放走朴兴圭的当晚,又一起犯罪事件发生了,发生得如此迅速,仿若只用了战栗的瞬间。而这次的受害者,还只是个孩子。就在前一日徐太允还和这个孩子谈笑风生。他失去了理智,找出了朴兴圭,怒吼着对他拳打脚踢,逼迫对方露出真面目。就在这时,朴多曼拿来了嫌疑人的DNA检验报告,结果显示朴兴圭并非罪犯。徐太允的世界崩塌了,一切按部就班的推理竟然换来了如此的结局,他不肯相信这个结果,举枪射向了朴兴圭。
朴多曼在亲眼目睹光昊因为对警察惧怕而被火车撞死的惨状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他辞去了警官的职务,去汉城当了推销员,过上了平静富足的生活。
2003年,他因为工作路过当年的村庄。一切似乎都未改变过,一样金黄翻涌的麦田,一样宁静的午后,不同的是当他使劲弯下腰看向沟渠深处时,再未看到女尸。朴多曼摘下了眼镜,仿佛在穿越时间望向回忆的深处。一个学生路过这里,好奇地询问朴多曼在看什么,她说前几天也有一个男人也蹲在这里看,说是想起以前在这里做过的事情。
微风吹过麦田,这个声音一直在朴多曼的记忆中沙沙作响,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他忍住了眼泪,小心翼翼地询问那个男人的长相,眼神中再次掺杂了某种希望。而女孩只能告诉他,那个人就是普通的样子。
仿佛有颗石子沉重的落入朴多曼的心中,他无助地四下张望。那垂死的希望,呻吟了两声再次被践踏蹂躏直至无声哽咽。朴多曼眼含热泪望着镜头,眼中是无底的深渊。
在金基德的影片中,主角多半是哑巴或者不愿说话的人。无论是“坏小子”(BadGuy)中暗恋女大学生的哑巴,还是“空房间”中那个一语不发喜欢潜入陌生人房间的青年,抑或是“弓”(TheBow)中几乎一片空白的台词。这样的设置都让金基德的影片有种压抑中蓄势待发的无言力量,导演在平静中寻求呐喊,就像吴宇森在静止的画面中表现速度一般精妙。正如只有白昼才能衬托黑暗的力量,只有磨难才能衬托美德的光辉,他们都用极致的对比手法展现更加强大的镜头语言。
“杀人回忆”的导演奉俊昊让镜头中的每个人都变成“盲人”,让他们在无边的黑暗中永远看不见凶手。警官找到的每条线索都看似有理,却总会在关键时刻将他们引入歧途,白忙一场。那些见过凶手的人,要不就是弱智,要不就是孩子,没人能告诉他们罪犯的相貌。那张脸就像芸芸众生中的任何一张脸,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无从找寻。导演运用这样无所适从的设置手法,让观众和故事中的每一个人一样陷入无法自拔的深渊,带着永不可及的绝望哀号、哭泣。这样的感觉正贴合了经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韩国人的心理,这就不难解释为何电影一经上映便蝉联数周票房冠军,并获得多项大奖。那时候,韩国民众还在民主制的初期挣扎,在压抑中充满绝望地反抗着,看不到未来的曙光。电影中随处可见群众对政府的不满,民众在军队统治压迫下的恐惧。
导演让蒙眼的正义女神变成了瞎眼的正义女神。好人一次次倒在死亡的镰刀下,坏人却可以逍遥作案,甚至在多年后重游故地,悠然欣赏自己当年的“杰作”。
那么,是不是这个世界真的就没有正义可言了?我只能说,正义不是像好莱坞电影中好人最终取得胜利,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毕竟,正义女神没有火眼金睛,她只负责衡量和判决,捉拿罪犯不在她的职责范围内。在影片中,并没有任何一个无辜的嫌疑人冤死。就在电影末尾,徐太允警官崩溃的举枪要射杀朴兴圭的那一刻,想必很多观众不管朴兴圭是否有罪,也希望徐太允将他先杀而后快了,毕竟许久的压抑,谁都希望有个人来承担这份罪行。但是,正义女神没有让他的子弹偏差失准,每一枪都命中墙壁,也没有让飞驰的火车轧过朴兴圭的身体,他最终只是踉踉跄跄的隐入隧道的深处。
正义女神不负责追捕,只负责审判。她不能撒下天网,却清楚地知道面对嫌疑人,正义的剑该何时砍下,何时归入剑鞘。
[朴多曼眼含热泪望着镜头,眼中是无底的深渊]
二、奉俊昊的政治隐喻
奉俊昊之所以只拍了三部电影就可以跻身一线导演的行列,名利双收,不仅在于他纯熟的镜头语言,也因为他影片中的政治隐喻,道出了广大韩国民众的呼声。
虽然韩国已经实现了民主制,但是在他们的民族性格中,很多东西早已根深蒂固,不可扭转。例如等级分明,崇尚权威。在“不可不信缘”中,高一个年级的师兄就可以命令、呵斥甚至抡起木棍毒打学弟,无论谁称呼比自己年龄大的人都要用敬语。在“杀人回忆”中,警官问话审讯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敢质疑反抗,都是老老实实地挨骂受训。这是韩国人民族性格中不可磨灭的东西,也是造成他们压抑痛苦的根源。这种矛盾的痛苦在奉俊昊的电影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白光昊被拷打的间歇,和朴多曼、乔勇谷警官一起吃饭,观看颂扬警察神勇破案的电视剧。白光昊兴奋的大叫,说这个电视节目是自己最喜欢看的,要给爸爸打电话告诉他。乔勇谷好脾气的劝他不要那么多话,好好吃饭。三个人之间的气氛简直可以用诡异的其乐融融来形容,谁能想象刚才其中一个人还在遭受毒打?警察这个角色在“杀人回忆”中代表的正是一种强权,这种强权的压力往往来自韩国政府。民众一方面觉得政府像警察对罪犯私刑拷打一样剥夺民众的人权,另一方面又景仰这种强权,感觉受到保护,就像白光昊喜欢看那个有关警察的电视剧一样。不光是韩国人,很多人都有这种对强权的依赖,也许这是人们的惰性和奴性使然,中国人不是有句古话么,“背靠大树好乘凉”,正是应证了这一说法。人的力量太渺小了,总希望依靠强大的力量寻求保护。
在故事中,警官对案件的查询仿佛总会受到来自群众的阻挠。比如,徐太允打电话询问电台点歌者的地址,他们却认为这是一个恶作剧挂断了电话;朴多曼依照自己的断定,去澡堂查询男子的下体,遭到了澡堂老板的嘲笑;警官在勘查犯罪现场的时候,经常会被破坏现场的群众打乱阵脚。警察抓罪犯是为了民众的出行安全,却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反而可以看到每次抓到一个嫌疑人,都会有大批的群众在警察局门口示威游行,抗议警察铐打嫌疑人或者咒骂他们低能的抓错了人。这充分体现了民众对政府的怀疑,有些怀疑是有根有据的,有些怀疑却是毫无来由的。正是这种互相的不信任,导致了罪犯最终逍遥法外,使得受害人死不瞑目。
高级警察徐太允的出现仿佛和当地保守落后的气氛不符合,他就像一剂强心针,给警队注入了全新的思考模式和活力。他和朴多曼,分别代表着韩国想要革新的一派和仍旧落后守旧的一派。他们一个相信理智断案,一个相信感觉。但随着事情的发展,两人的心理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朴多曼亲眼见到白光昊因为惧怕警察而惨死,开始反思自己的断案方式,反思自己一直以来心安理得奉行的原则是否正确?而徐太允从一开始的志得意满,到后来发现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熟识的女孩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地上冰冷的女尸。他的世界观全盘崩溃,他发现与其一步步照章办事,有理有据,不如一枪崩了那个坏蛋来得简单解恨,如果早就这么办,女孩也许就不会死了。就算当证据又一次告诉他,他的推测是错误的,他宁愿相信DNA的检验结果是错的,也不愿意再相信这个疯狂的世界有什么理智可言了。徐太允和朴多曼两人的遭遇和感情变迁,也从某方面影射了韩国当时两派势力的斗争。他们都坚信自己可以让国家更加和谐繁荣,而在斗争辩论的过程中,他们又都变得迷茫,不再坚持初衷,对现实妥协。
除了朴多曼和徐太允警官,电影中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警察乔勇谷。他擅长各种飞踹和拷打罪犯方式,每当朴多曼不想问下去了,就挥一挥手示意,乔勇谷就会义无反顾地扑上去把对方踢倒,一顿暴打。这个人物虽然暴力,但也有他正直的一面,比如他对工作兢兢业业,追逐疑犯的时候锲而不舍,受伤的时候也不大呼小叫,只是冷静的把钉子从腿上拔出来。这些其实都是值得赞许的军人精神,也是当时军政府统治值得称赞的一面。但是,事态的演变就好比那段因扎上生锈钉子而需要截肢的右腿,当他的做法不再符合现实世界的发展,就要忍痛割去,才能继续存活。这就是韩国需要废除军人统治才能继续更好发展的最终结果。
电影中还有很多诸如此类值得玩味的细节。比如伫立在稻田边那个穿红衣的稻草人。稻草人本来是用来吓唬偷食谷稻的小鸟的,人们让它穿上罪犯喜欢的红色衬衣,正是想借此转移罪犯的注意力。但是,谁都知道这是掩耳盗铃的做法,毫无用处,只能给自己几分心理安慰。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无力改变这一切,只好把希望托付给一个毫无用处的稻草人。
[奉俊昊的电影充满隐喻]
三、祈祷还是反抗?
“杀人回忆”中那个残暴聪明的杀人犯就像一种不可预知的强大力量,每个人面对他最终都会手足失措,毫无还击的余地。人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躲在墓地的后面,偷偷窃笑。这是人们对某种未知力量的恐惧,对那种浓郁浑浊的黑暗充满恐惧。
在奈特•沙马兰导演的“天兆”(Signs)中,当麦田圈大面积的出现在世界各个角落时,人们只能瞪着眼睛,守着电视,看着外星人的飞船一片片占据了天空,尖叫着四处奔逃。面对如此前所未有的景象,人们纷纷聚集在教会、教堂、寺庙,电视上的主持人也只能祈祷“愿上帝与我们同在”。
而在另一部韩国影片“奥罗拉公主”中,导演则持有不同的态度。严贞花扮演的郑顺贞看似是一名敬业努力的汽车销售员,实际上是为死去的女儿复仇的战士,她心中的痛苦像条毒蛇每天啃噬她的心,让她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郑顺贞的女儿一年前被一个恋童癖男人奸杀之后,当作垃圾一样丢到了垃圾场。而那个该千刀万剐的男人竟然在律师的庇护下,辩解自己神经失常,逃离了法律的制裁。郑顺贞的丈夫吴警官虽然身为警察,却只能坐视罪犯玩弄法律于股掌。面对无法挽回的事实,他选择平静祈祷,立志去做一个牧师。
郑顺贞精心策划,让每一个造成女儿悲惨下场的人都不得好死。而那几个人都代表了平日社会里一种不公平的现象,郑顺贞就以复仇女神的名义将他们一个个铲平。眼见妻子豁出性命为女儿奋不顾身,血流成河,撕心裂肺的哀号,吴警官就像一个醉酒的人挨了一闷棍猛醒过来,辞去了警察的工作,继续妻子未完成的复仇。
前共和党发言人纽特•格林威治在评价“星球大战”的时候,曾说过,“站在正确一方的弱者打败了站在错误一方的强者,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美国神话”,换言之就是胜利永远属于正义的一方。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难想象自己是那个击败大人物的英雄,毕竟那些都是小说和电影中塑造的英雄形象,而诞生的英雄数量在历史中,肯定要远远少于死于邪恶魔爪下的人,更多冲锋陷阵的人都是充当了寂寂无名炮灰。所以,绝对的说,面对危机我们该祈祷还是反抗都是缺乏说服力的。
我不能说“奥罗拉公主”中郑顺贞的做法是正确的。作为一个母亲,她是值得人尊敬敬畏的,但是作为一个人,她没有权利决定他人的生死,更何况她杀的一些人实际上罪不至死。我想,导演更多的还是想表现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不满。
能被大多数人理解并接受的观念,还是“世界大战”(Warof the Worlds)中那个汤姆•克鲁斯所饰演的码头工人雷•费瑞尔形象。费瑞尔年纪轻轻就有了两个孩子,离过一次婚,但这并没有增加他责任心,他仍旧整天游手好闲,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当外星人来袭,他只得抱着女儿,领着儿子开始他们的逃亡生涯。在这中间,他们经历了争吵和信任危机,儿子离开了他去反抗外星人,他则孤注一掷的守着女儿,在一次又一次的生死关头,费瑞尔心中对女儿的责任感被唤醒。为了女儿,他杀死了那个精神失常险些暴露他们的人;在外星人抓走女儿后,急中生智的捡起地上的手榴弹塞进外星人的内核。在外人看来,这是英雄事迹,而对他来说,他只是为了保护女儿。
战胜邪恶这个信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固然理想远大但是遥不可及,但是守护家人是很多人都会去做,而且常常会因此创造奇迹。
在“杀人回忆”中,朴多曼夸耀自己的眼光犀利,能分辨出罪犯时,局长曾经问他,有一个强奸未遂的男人和受害者的哥哥都在写笔供,让他看到底哪个人是罪犯。导演并未让朴多曼作出判断,就像那个无法结案的连环杀人案件。
有些真相会被时间的车轮碾过,被历史的风沙掩埋,人们能做的不是去追究无谓的结果。很多事情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就像“天兆”中,儿子的哮喘、女孩的洁癖还有母亲的去世都预示着未来发生的事情,很多结果不是我们很快就能看到的。我们能做的,就像那个保护女儿的父亲那样尽力而为,看看生活给我们怎样的答复。
光影很厉害结构很好人物的性格转变不沉转折都不突然结尾留有悬念给观者一定得想象空间
真的很好看,你要看进去就行了,而且他的结尾也很震撼,说不出来的感觉。
答案请搜索2008影院!
地址:南楼河西区绍兴道243号
网友点击排行
亲,您对韩国电影〈杀人回忆〉究竟有什么好看之处?的回答满意吗?如果您知道答案,快来写一条点评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故意杀人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