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四年级书上的开天辟地2第七段写一断话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七册.doc24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课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2
容 课时 备注
一 8.26--8.31 开学报名 2
辅导暑假作业 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7
二 9.3--9.9 1、老师,您好!(2)
2、但愿人长久(2)
3、古诗两首(2)
三 9.10--9.16 4、秋天(2) 练习1(3) 5、天安门广场(1)
四 9.17--9.23 5、天安门广场(1) 6、徐悲鸿励志学画(3)
7、虎门销烟(2)
五 9.24--9.30 7、虎门销烟(1)练习2(3)第一、二单元测试(2)8、泉城(2)9、九寨沟(1)
六 10.1--10.7
国庆节放假
七 10.8--10.14 9、九寨沟(1)10、田园诗情(3)11、桂花雨(2)
八 10.15―10.21 11、桂花雨(1)练习3(3)12、开天辟地(2)
九 10.22―10.28 12、开天辟地(1)13、普罗米修斯盗火(2)
14、一路花香(2)练习4(1)
十 10.29―11.4 练习4(2) 第三、四单元测试(2)机动(2)
十一 11.5―11.11 15、说勤奋(3)16、李时珍夜宿古寺(3)
十二 11.12―11.18 17、维生素C的故事(3)18、奇妙的国际互联网(3)
十三 11.19―11.25 练习5(3)19、诚实与信任(3)
十四 11.26―12.2 20、珍珠鸟(3)21九色鹿(3)
十五 12.3―12.9 练习六(3)第五、六单元测试(2)22雾凇(1)
十六 12.10―12.16 22雾凇(2)23春联(3)24古诗两首(1)
十七 12.17―12.23 24古诗两首(1)练习7(3)第七单元测试(2)
十八 12.24-- 12.30 复习
十九 12.31―元.6
二十 元.7―元.13
绩 期中 期末 总评 备注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四年级上册《开天辟地》,赞颂了盘古的什么精神,第一.二自然段突出表现了盘古什么的特点,第三自然段到_百度知道
四年级上册《开天辟地》,赞颂了盘古的什么精神,第一.二自然段突出表现了盘古什么的特点,第三自然段到
四年级上册《开天辟地》,赞颂了盘古的什么精神,第一.二自然段突出表现了盘古什么的特点,第三自然段到六自然段突出表现盘古什么特点,第七自然段表现盘古什么精神?
第一第二段突出描写盘古顶天立地的的形象,第三只第六段写了他开天辟地过程中的艰难和变化,最后描绘了他勇于献身的精神。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第一第二自然段突出盘古顶天立地的特点,三到六写他开天辟地过程中身上的各种变化。变现盘古勇于献身的精神。
舍己为人丶甘于奉献
开天辟地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四年级语文组教研《开天辟地》--蒋雨晴的个人空间
/tcblog/u/800014/index.html
四年级语文组教研《开天辟地》 |
【教研主题名称】中年段词句教学有效性研究----如何针对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行有效性提问。
&&& 中年段词句教学仍旧是学生阅读教学的重点,学生是否掌握词句在文章的所包含的意思,是否能感受重点词句对于体现人物精神的重要?是作为语文教师来说是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经常遇到的困惑。有时往往是老师在课堂上教了,在课后做题,学生在理解上有着不同程度的偏差,造成对文章的内容的不理解,对人物精神感悟不深。究其原因,就是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中,对词语教学的训练点抓得不够,教学中对词句教学的问题设计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组针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希望能寻找到词句训练一些好方法,使我们教师在进行备课能更好的针对重点词句进行设计,使之带动到每一节阅读课的教学中,成为有效的提问。
[前期相关准备工作]
1、总结前阶段对词语教学的一些方法和过程性资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师在备课中遇到的困惑着手,寻找一些关于词句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2、翻阅大量的资料,以名师的实录为依据,节选名师对于词句教学的精彩片段,总结经验和方法。
3、结合目标要求,在词句训练点上下功夫,寻找有效的突破口
[呈现内容]
1、文章的重点段落的教学。(2、7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
&&& 本文讲述的是盘古开天辟地通过自己的神力开辟了天地,以自己的身躯化生出了世间万物。以盘古是如何用神力开天辟地又是如何用身躯化生万物的两个问题为主要突破口进行教学。以此体会盘古的伟大献身精神。
2、在教学中,通过抓住重点句中的重点词进行品悟,以“这是一个怎样的盘古?”为主线索回旋全文。
&3、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词句训练,以求突破教学重难点。
&&& 本节课中采用了换词比较、找近义词反义词、抓重点词、从生字入手理解词语、用反复的朗读感受词语中的情感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力求在进行词句教学能够体现出教学的有效性。
4、品词析句,渗透写作方法指导
这是一篇神话故事。文章中出现了较多的对偶的句式,通过逐层深入学习、寻找类似句子。从而发现这种句式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达到积累目的。对于文章中出现的描述性词语,从开课到段落中的教学,都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学习,通过朗读,读出词语多描绘的画面,通过自读感受词语的表达精妙之处,更通过自我想象让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主题教研遇到的困惑]
1、在进行复习时,词语的训练量是否符合课时容量,该如何改进?
2、“巍峨”一词的教学与用词形容盘古的句式发生了冲突,这样的设计应该如何更有效?
3、对于这篇神话故事,仅仅只是让学生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吗?还有什么值得挖掘的地方?
4、设计想象“盘古的___还可以变成____。”这个环节学生的想象和表达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如何优化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既能充分想象,又能运用一些好词丰富自己的表达?
&[其他说明]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课需要三课时完成。所展示的课为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熟读课文,理解一些简单的生词;并初步理清课文脉络;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任务,感受天地未分时宇宙的样子。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课文2-8自然段,理解重点词语;认识“对仗”的写作方法,感受这种写作方法的特点并找出相关的句子;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感悟,体会盘古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背诵课文6-8自然段,学习本课生字,并完成课堂练习。
&[本次课的内容]
作课内容:苏教版第七册语文第十三课 《开天辟地》
作课教师:蒋雨晴
电子教材:
By:800014 |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8 17:11:45
大家的赞美之词说得太多,我就不一一重复了。感谢蒋老师!
我非常赞同叶柳苗老师的这点建议:
在第5段的教学中,蒋老师较好地抓住了“撑”这个字展开教学。首先,让孩子做“撑”的动作。然后,保持“撑”的动作反复回旋读句。最后,采访学生:你这样撑累吗?想歇会吗?能歇吗?为什么?这样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孩子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会到了“撑”的艰辛和不易,但盘古却没有放弃,孩子们在这一“撑”一“读”中,深切体会到了盘古开天辟地时意志的坚定。如果此时,蒋老师能继续追问:盘古这一“撑”又是多久呢?如果你是盘古,是什么的想法支撑着你坚持下来的?你的语气为什么会如此坚定?我想,这样层层深入的教学,就能让盘古“意志坚定”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继红老师的建议我很欣赏:
课文学完后,可以播放《开天辟地》的动画视频,让学生用( )天( )地总结盘古开天辟地过程,即“昏天黑地―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改天换地”。对全文有个回旋,最后再次引导学生提出疑问,盘古开天辟地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是真实的故事,为什么人类会编出这样的神话呢?它反映了人类怎样的理想和追求呢?对于这篇神话故事,就不仅仅只是让学生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了,这样的思维拓展是不是值得挖掘的地方呢?
我的思考:
针对王老师所提的建议,我想简单地谈谈自己的想法。作为一篇神话故事,故事的情节丰富、跌宕起伏,决定它吸引人的程度。如果故事平淡无奇,像白开水一样,没有让人一惊一乍,自然就不受大家的欢迎。所以故事的情节是否值得让学生们去思索?最近我也在思考我们六年级的一篇神话故事《牛郎织女》,文章语言平实朴素,没有什么特别的词语让学生品味,人物的性格品质也是一读就能准确的概括出来。那么这篇课文我们作为教师该教学什么呢?由此,我想到了平时学生写的作文,编写的故事为何都是平淡无奇,无外乎就是故事的情节并非一波三折,没有峰回路转,没有意料之外,没有点睛之笔。而《牛郎织女》一课故事的情节就是通过一悲,一喜,最后悲喜交加,让读者对此又爱又恨。我想课堂中,如果我们在文章的情节上略微指导,不知道学生今后的作文能否让老师耳目一新呢?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5 17:05:24
经教导处评议,以下老师获“优秀点评”奖: 张静、杨柳锋、梁慧玲、余柳芬、黄辉、王继红、磨俊松、叶柳苗、钟培玲、蒋雨晴、黄洁、姚新莉、韦毅敏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5 14:32:42
蒋老师上的《开天辟地》一课试教了两次,呈现给我们的是第三次课。在三次的教学中,蒋老师都有了改进,每次教学都有进步。作为组内的一名成员,我很佩服蒋老师。作为一名教研组长,她勇担重任,在组内同时接到两项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组内教学研讨课、集体备课展示)的时候,虽然时间紧,但她义不容辞,认真而充满激情的带领我们进行相关的准备。这节课蒋老师围绕着我们组研究的课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针对重要的词语进行有效地提问”进行了备课,有很多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活动激趣,吸引学生 开课环节,通过播放一些神话故事图片来让学生猜一猜,你知道画面上讲的是什么神话故事吗?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学习《开天辟地》一课做好了铺垫。 2、 抓住重点词,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理解体会,提问有效 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抓住“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关键词语,想象盘古开天辟地时的情景,感受开天辟地的艰难,体会盘古对光明的无限向往,以及创造崭新世界的决心。在理解“持”和“握”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做动作来演示,以区分这两个动词很相似的词。她的提问也是水到渠成:持和握能交换吗?为什么?(生答)老师紧接着让学生做这两个动作,通过演示学生很快就弄清了这两个动词的意思。 又如:在教学“精疲力竭”一词时,蒋老师由生字“竭“字入手,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立”字旁表示什么(站,站久了就没有力气了,这就是――精疲力竭),再联系课文:从这里你看出盘古开天辟地――很辛苦,他很坚强,他不怕牺牲……学生既了解了故事内容,同时也体会到了盘古的高尚品质。再来理解“巍峨”一词就很容易体会到盘古的高大形象了。这一环节比起第二次试教效果要好。 3、 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想象说话,这也是本课的教学亮点。在教学完第7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大胆想象盘古的――还会变成――。因为前面铺垫得好,学生在这一环节思路拓展也很宽泛:如头发变成一棵棵大树、牙齿变成一块块巨石……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训练。 4、 对偶是本文出现的一个知识点。蒋老师用教一句,让学生找出对偶句的特点,进行总结,再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其它对偶句,这一环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为本组教师,我也在思考,因为教学设计的原因,容量偏大,有些环节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应考虑一些内容适当删减,可以留到第3课时上。。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5 14:24:17
很久没听蒋姐的课了,这次听完后让我很受鼓舞。我是被她当日在讲台上神采奕奕、循循善诱的身影所打动的。课堂上她那么沉着!那么淡定!我也是被这节课精彩的教学设计所打动的: 1、开课时,教师引导由词语到短句的有情朗读,不仅让学生循序渐进、轻松自然地的复习了难词难句,还回忆总体感知了全文,方法有效务实。 2、教学中,合理运用文本中的词句,教学“对偶”这一修辞手法,方法巧妙。 3、课前做好的板书,不仅选用了具有概括性的重点词语,一目了然的让学生明确了本次课的内容,教学过程更显层次感,而且也节省了老师板书时花费了时间,一举两得!
蒋老师上课时的这份自信,除了来自于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来自于她身后这个强大的教研团队吧!感谢四年级组的老师们,带给了我们这么优秀的一节展示课,你们辛苦了!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5 13:05:59
先谢谢四年级组的老师们给我们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更感谢蒋老师辛勤的付出。早在上周二我就已经打开了教研平台,但作为一名新转型的语文老师,对语文教学的方法及各方面的要求都还不是很熟悉,所以迟迟不敢下笔评课。 这几天看了老师们的评课后,如同当天听完蒋老师的课一样,让我受益匪浅,谈个人的一些感受。 1、引入环节既新颖有趣又紧扣课文体裁。 2、教学流程设计巧妙。 3、教师指导细致、到位。 4、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前面的三点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在评课中谈到了,老师们说得都很好,很多地方我也在思考,相同地方就不再多说了。只是想从个人角度谈谈第四点。这节课的容量之大,知识点之多,教师语速之快都让我的记录跟不上老师教学速度。如果老师把速度放慢,多一些如感悟“撑”这个词的教学环节。孩子的朗读、词语理解我想会更进一步。 不过,作为一节中年级的语文课,已经很棒了!我还是要向蒋老师学习,向全体四年级的语文老师学习。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5 12:43:59
从四年级的资料感受到四年级的老师,有一种团队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将老师的这堂,始终体现词句教学有效性研究,把课题研究落实到实处。课上,体现了老师认真研究了教材,还体现了老师介入课堂的能力也很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将老师设计的想象这一环节:“盘古的___还可以变成____。”比较喜欢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进行了说话训练,更近一步的体会到盘古的无私奉献。但三次3、4段的引读感觉有点生硬,学生没能好好感悟到其中的内涵。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5 12:19:13
喜欢四年级组的研究主题,欣赏四年级组老师们的钻研精神,向你们学习。在此提出自己听课的一点感受:“神力”一词是本文最关键的词语,老师能准确把握,并采用了多种形式去帮助学生理解,可一节课下来,感觉孩子们始终游离于词语表象,没能真正感受到“神力”之“神奇”,没能真正体会到“神力”背后所付诸的牺牲,所以没能真正感悟这个神话故事的内涵。[蒋雨晴014]回复:好精辟的点评!一语道破我自己感觉未到达的训练点,关于“神力”一词的感悟,确实是体会不深,其实文中还有多处体现出了神力之所在,处处显现盘古的神力,对于这一点,我只抓了两处是不够的,但是为了整个流程,我未能找到突破口,呵呵,请教了。 [ 23:09:24]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5 12:12:39
我常常用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判断一节课公开课的优劣:授课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观课老师的投入程度。从师生们的脸上显而易见,蒋老师的《开天辟地》上得很成功。我赞同老师们关于这节课的所有溢美之词,我喜欢这样大容量、高效率、多渠道训练的语文课,它比较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蒋老师的重磅出击,将会使本学期的网络教研走上一个新的高度。
不过我心中也存有这样一个疑问:如果第一课时也像展示的第二课时一样饱满扎实的话,本篇课文完全可以两个课时上完。按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我拓展地设想一下,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不是少了?而第三课时也没有什么重要的训练了?语文教学一直背着“高耗低效”的黑锅,如果将蒋老师的二课时教学与吕老师成功获得一等奖的第一课时上法有机整合,去除公开课的做秀部分,将一篇课文所学要的所有课时全部呈现,这样的公开课就不仅仅是某个课时,而是一个完整教学过程。虽然这是一个难题,但是我们应该去迎战它,攻克它,因为我们有这样的资源和实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尝试确实有着实实在在的意义,它将使我校的语文课达到“低耗高效”境界,更好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他们今后发展服务。
仅为一家之言,不妥之处请海涵。
[蒋雨晴014]回复:提得真好!一篇课文真的应该是要将所学的课时全部呈现才是扎实有效,不是作秀的,我在备课中夜经常遇到这样的困惑,容量的饱满就应该是语文课追求的终极目标,本身我们研究的主题就是“有效”,因此,更应该强调语文课的有效性。同时也感谢侯老师对我这节课的赞扬。 [ 23:03:16]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5 11:32:21
蒋老师这节课很注重年级组的课题研究主题,严格贯彻词句教学理念 一、以词语、词组巧妙导入。 二、注重词句的品析教学。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抓住重点词句品味,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指导读词时,蒋老师告诉学生词语是有感情的,让学生读出感情。通过做动作,对比朗读来体味盘古开天辟地的神威,效果很好。在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中的神奇之处,设计巧妙,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想象盘古身体还会放生那些变化。学生说得生动,想象丰富,充分体现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语文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蒋老师你辛苦了,向你致敬!你对教材钻研、不断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5 10:13:39
好久没有见到蒋姐姐上课了,很是怀念,还是那样的自信、沉稳、大气。很佩服蒋老师对于语文课的那种专注与尽心尽力,蒋老师的课备得很用心呢,许多环节的设计都非常的巧妙,将教学的重难点以及知识的拓展和训练都在环节中得以一一展现,这篇课文我没有上过,没有备课感受,因此权当自己在学习了,深有感触的环节: 1、开课猜猜神话故事既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又能够将考试知识点渗透入教学中不生硬,也是我曾经忽略过的,这次受教了哦。 2、读词有层次感,既读课文中的易读错词又读了一些值得积累的好词。这样的方式我觉得长时间训练对孩子们的语感是很有帮助的。 3、词语的学习继续渗透到反义词、近义词的对比中,整堂课对于词语的积累以及训练点都是很多的,老师将书本吃得很透呢。 4、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学生说话训练“他的……变成了……”,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还注意了为孩子寻找相似点,降低说话难度。 听了课,也看到了课上孩子们生成的反应,让我又有了这样的思考: 1、这篇课文的感情基调似乎不够明显,从激情澎湃到悲壮收场,在孩子们读的时候就体现不出了,是不是由于环节多了,而使得读书的气氛淡了呢,很是矛盾啊!我自己也有这点困惑。 2、对于读读背背的八个词语,词语的排列顺序与课文描述的先后顺序一致,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词语意思,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找出来,读一读,学生对词语的意思理解更为深刻,这样学生在背诵的时候是不是印象更深刻了呢? 3、在仿写“他的……变成了……”中,一位学生说:“头发变成了森林。”这时是否可以点拨“如果你加进一些词汇,使它生动些就更好了。” 总的来说还是很喜欢这节课的流程,喜欢蒋老师的思路和方式,谈得浅薄的地方还请帮忙升华,呵呵!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5 9:12:33
这节课,我经历了备课、听课的过程,在正式上课前我已经听了蒋老师两次的试教,我想说的是蒋老师这节课词语教学中的很多设计都非常的巧妙和用心,在问题的设计环节不断的改进,务求精炼、有效;而且蒋老师很注意学法的指导,从字句中不断的挖掘、提炼。关于设计想象“盘古的___还可以变成____。”也有利于学生们的思维拓展训练。而且蒋老师在课末处还进一步的深挖了“开天辟地”这个成语的深层含义去让学生们更进一步的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的体现了本组词语教学的特点。这只是蒋老师这节课众多亮点中的星星之火,但是也值得我好好的去学习。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5 3:35:19
多年没有听到蒋老师的课,如今我在蒋老师的课上再次感受到了那份霸气。现在我来谈一谈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收获。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多样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钱老师依据三年级的课程标准,根据孩子们的特点,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学法的指导,如让学生理解“左手持凿,右手握斧”时 ,渗透对偶的教学方法,很自然学生容易理解。
二、在表演中体会,在朗读中升华
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的精疲力竭,蒋老师让学生根据本文做出动作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数秒钟后,蒋老师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都纷纷说累死了。蒋老师马上过渡说:“你们坚持了一会就感觉累了,可盘古是日覆一日,年覆一年地坚持着……”,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辛。紧接着,蒋老师利用一系列导语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理解了“日覆一日,年覆一年”的意思,在读的过程中坚持让学生继续做顶天立地的姿势。通过这一设计,水到渠成,不必大费口舌去解释字面的意思。同时,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感情。 三、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教学时,蒋老师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体会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时,老师利用:“盘古的___变成了___。”这个句式让学生填空,这一环节就很好。但如果能让学生此时动动笔把自己的想法写一写就更好啦!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5 1:02:23
平日蒋老师的认真钻研一直让我很佩服,周一,第一次听蒋老师的课,蒋老师的自信、稳重、大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而为整堂课付出过的四年级语文教研组,我想说:“你们辛苦了!我要向你们学习!”
本堂课开始,蒋老师开课出示许多神话图片让孩子来猜,让孩子回忆什么叫神话故事,又可以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我觉得真是一石二鸟。(和黄洁老师看法一致)此外,整堂课脉络清晰,能从学生的发言中深入挖掘,有效的提问。在突破自己教学重难点时,蒋老师也不忘抓生字,采用了“学一个,复习一串”的方法。在让学生感悟盘古精神的细节时,用言语把学生带入情景,让学生通过头顶天、脚踏地的模仿去体验盘古形象,这个活动用在这里很妙。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蒋老师在教学“让学生充分想象盘古的身体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环节,设计想象“盘古的___还可以变成____。”发散和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得以积累和运用。但我觉得,在课堂上,老师还是给学生思考与回答的时间过少,这是一个亮点和训练点,如果让孩子能说、说好我觉得是需要一些想象和时间的。是不是可以给一些孩子回答来抛砖引玉,然后再出一个句式:盘古的_____还可以变成______的 _______来让孩子静下练笔,读写结合,不知道这样会不会更好一些?
对于教材的挖掘,如何评课,我也学习的道路上,个人拙见,还望老师们批评指正。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5 0:13:03
感谢四年级语文教研组给我们呈现了一节精心设计的中年级语文课。一直以来蒋老都给我留下做事认真、积极的好印象,这样的做事态度也在她的课中也能体现出来:对教材十分熟悉,教学思路清晰,对某些教学环节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仔细看了其他老师的评课,大多数老师从对仗的写作方法指导和第7段中的想像:“盘古的___变成了___。”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着重点评,觉得精彩到位。那下面我就从本节课中另外两个词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想法: 1、在第5段的教学中,蒋老师较好地抓住了“撑”这个字展开教学。首先,让孩子做“撑”的动作。然后,保持“撑”的动作反复回旋读句。最后,采访学生:你这样撑累吗?想歇会吗?能歇吗?为什么?这样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孩子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会到了“撑”的艰辛和不易,但盘古却没有放弃,孩子们在这一“撑”一“读”中,深切体会到了盘古开天辟地时意志的坚定。如果此时,蒋老师能继续追问:盘古这一“撑”又是多久呢?如果你是盘古,是什么的想法支撑着你坚持下来的?你的语气为什么会如此坚定?我想,这样层层深入的教学,就能让盘古“意志坚定”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在教学第6自然段时,蒋老师抓住了“微笑”一词问学生:倒下了为什么还微笑?这应该是一个可以深挖的词,可惜老师没有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其实,这里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谈,引导学生走进盘古的精神世界,联系上文体会他当初开天辟地的坚定意志,再到现在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之后的含笑到倒下,他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和坚持,临死时内心都是充满满足和喜悦的,从而体会盘古无私奉献精神。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4 21:38:14
听四年级发教研课《开天辟地》,本节课在教学时很深入地去把握教材的特点,扣住教学的重点,扎实地进行词句教学,落实教研主题,有不少值得借鉴的方法,印象很深的亮点很多,很多老师有提到,同意大家的看法就不再重复,说说自己的一些其他收获吧。 借用“演读”来加深学生对文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还是很巧妙的,无需讲太多,就让学生以“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的状态引读了几个时间过去了盘古依然屹立着,仅仅举了几分钟的学生就吃不消了,对“盘古开天地的艰辛、坚韧和无怨无悔”的领悟会很深刻,再在老师的引导下,朗读应该可以一个提升的。略感遗憾的是,老师在此时的追问匆忙带过了,没能借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盘古是一个怎样的人”推向一个小小的高潮。 蒋老师在备课时关注到了“品词析句,渗透写作方法指导”,在教学中通过逐层深入学习、寻找这种出现较多的对偶的句式,体会句式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达到积累目的。在课后的练习第4 题出现了这样的句式分析,可见,大家在备课时的确吃透教材要求和目标。只是在课堂教学时,老师教给学生的好像是“对仗”写法,对仗和对偶有区别吗?这样的“术语”如何教给小学生。盼答复呀。 [磨俊松058]回复:蒋老师在教学“让学生充分想象盘古的身体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也有一定引导。“4、设计想象“盘古的___还可以变成____。”这个环节学生的想象和表达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如何优化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既能充分想象,又能运用一些好词丰富自己的表达?”这是四年级的老师在教研中提出的困惑,从课堂来看,学生答得的确不是很生动。我觉得在引导时把盘古身体化成的部分说到我们身边较熟悉的事物,效果会不会好一些?如“盘古的手指变成了黄山,华山、鱼峰山。”之类的,再通过追问鼓励学生用上自己学过的词语来形容一下所变的事物,可行? 练习四的读读背背的八个成语是和这篇课文有关的,在教学中,是可用的,个人觉得不是用来引课,而是贯穿于全文,对文中词语理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吧。
[ 21:38:35]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4 21:36:32
感谢蒋老师为我们呈现一堂有“嚼头”的语文课,为四年级教研组全体老师的辛勤付出鼓掌!
已经好久好久没欣赏到蒋老师的课堂风采了,还是那么沉稳、大气、睿智,不同的是掌握课堂节奏的功力见长,在教学容量如此大的情况下,竟然能在35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实属不易。现将整堂课的有效设计环节逐一数来:
1.课前看图猜题,巧妙解决神话的定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词句训练,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换词比较法学习“冉冉”、动作体验法学习“撑”、简笔画解词法学习“凿”、对比法学习“持”和“握”等等)比较赞同梁惠玲老师的建议,应该在解词后作学法的指导小结,让学生更明晰如果他遇上生词可以怎么办?
3.注重写法指导,让学生一课一得。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式有“左手持凿,右手握斧”、“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其操作环节可否简化为:(1)大家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在学生的回答中相机总结出字数相等、词性相同、词义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等特点。)(2)这是一种特殊的写作方法,叫对偶,板书:对偶。(3)来,跟老师玩个小游戏――对对子,看谁反应最快?(例:左手对右手,持对握……让学生再次感受对偶的显著特点)(4)小结;如果同学们在说话或者写作时也能出现这么有趣的句子,一定能让人印象深刻哦。[黄辉113]回复:
仔细读读四年级的教研专题是“中年段词句教学有效性研究----如何针对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行有效性提问”,是否把落脚点定在“问”?那也就是 “精心设计提问,提高词句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提高课堂效率”?我想谈谈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开天辟地》这篇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从宇宙的一开始“昏天黑地”,到盘古醒来以后的“开天辟地”,再到不让天地合拢的“顶天立地”,以及最后用自己的身躯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改天换地”,四个“(
)地”的成语清楚地贯穿起了整篇课文。我将文中的重点词语定位为“昏天黑地、开天劈地、顶天立地、改天换地”,学好了这四个成语,就意味着学好了课文,达到了教学目标。因此,引导学生概括出这四个成语,再准确地去理解、体会相关语句就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主线。下面的所有教学都紧紧围绕着这一根教学主线,带领学生在朗读、体验、想象等多种形式中感受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体会盘古坚忍不拔、勇于献身的精神,从而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
以上想法还不够成熟,全当抛砖引玉了。
[ 21:37:54][侯丽娟060]回复:黄辉的“四个‘( )天( )地’的成语清楚地贯穿起了整篇课文。”说得在理,而且精到巧妙,赞一个! [ 9:00:31]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4 20:50:01
前几天有幸听了蒋雨晴老师的《开天辟地》一课,感受颇深。蒋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上四年级组老师们的心血和支持,为我们呈现了一节精彩的阅读课。想不到一篇难度较大的神话故事让蒋老师上得这么有意思。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感受。
1、 导入环节给我印象深刻。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神话故事的画面,让学生猜故事名称,一下就把全班学生学习神话故事的兴趣调动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节课有了成功的起点。接着老师简介神话故事的定义,也让学生懂得了有关知识,更加想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2、本节课的词语教学比较有效。课堂上蒋老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字词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 “凿”时,由于生活中学生可能对凿子不太熟悉,蒋老师就通过简笔画的形式学生理解;在教学“左手持凿,右手握斧”这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运用了对比的方式理解;通过让全班学生动作表演,体会“撑”的含义;通过“竭、渴、喝”三字的对比,体会“竭”的字义……通过品析词语,学生也感悟了人物的品质
本节课的遗憾之处个人认为可能是课堂容量有点大,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有些环节教师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思考、回答,而是自己讲得太多。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4 19:25:45
我听了四年级的研讨课《开天辟地》后,提出两个亮点和两个建议。
亮点之一:蒋老师在教学伊始,先出示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神话的特点,引起学生对神话传说的兴趣,从而为引导他们融入课堂奠定了基础。然后通过读题的训练,读词的指点,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读课文要有感情,读题和读词同样要有感觉。我想如果平时能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亮点之二:教学中,蒋老师重点抓住盘古怎样开天辟地,又怎样化生出世间万物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体会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老师让学生抓住“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关键词语,想象盘古开天辟地时的情景,感受开天辟地的艰难,体会盘古对光明的无限向往,以及创造崭新世界的决心。[王继红013]回复:建议之一:为了让学生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蒋老师在课堂上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天,脚踏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立,老师问:“你累了吗?”学生的反应有些茫然,因为学生游离于文字,未能走进人物心中,与之同喜、同忧!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在课堂上老师没能好好渲染意境。如果此时在音乐的渲染下,老师激情旁白: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立地。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一百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让学生想象盘古顶天立地持续了多久?让学生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盘古“精疲力竭”“微笑着倒下了”,此刻,声情并茂的朗读一定会触动学生心灵的深处,再提出问题:为什么盘古微笑着倒下了?让学生思考,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建议二:课文学完后,可以播放《开天辟地》的动画视频,让学生用( )天( )地总结盘古开天辟地过程,即“昏天黑地―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改天换地”。对全文有个回旋,最后再次引导学生提出疑问,盘古开天辟地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是真实的故事,为什么人类会编出这样的神话呢?它反映了人类怎样的理想和追求呢?对于这篇神话故事,就不仅仅只是让学生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了,这样的思维拓展是不是值得挖掘的地方呢? [ 19:26:17][罗秋莎123]回复:
“对全文有个回旋,最后再次引导学生提出疑问,盘古开天辟地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是真实的故事,为什么人类会编出这样的神话呢?它反映了人类怎样的理想和追求呢?对于这篇神话故事,就不仅仅只是让学生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了,这样的思维拓展是不是值得挖掘的地方呢?”
我又学得一招,紧紧抓着文本走。哈哈!学习了。
[ 20:41:19]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4 13:36:50
听了蒋雨晴老师这节精彩的阅读课让我受益匪浅,可以看出蒋老师是一位刻苦钻研型的老师,四年级语文教研组是一个学习型团队。简单谈我的听课感受: 1、教材把握准,能够根据本课的写作特点(大量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大量运用描写、修饰的词语,想象也特别丰富),扎扎实实的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词句教学设计新颖有效。 2、教学第3-5自然段,在让学生体会盘古坚定的毅力、时间的漫长、劳累时,没有就简单的通过读的方式去让学生体会,而是让学生学着盘古的样子,头顶天脚踏地撑在天地之间一万八千年,不能弯腰,不能休息,紧接着采访学生:你累吗?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盘古坚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不知不觉中已进入孩子内心。这是一种迁移,是角色的迁移,更是情感的迁移。看出老师在钻研教材上下了一番功夫。 3、蒋老师还注重写法指导。
但我的疑惑是文章中这些句子“左手持凿,右手握斧。”“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都是对仗吗?对仗也叫对偶吗?好像不是,我查了资料: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可以这样理解对偶的外延大于对仗,而内涵则小于对仗。对仗一定是对偶,但对偶不一定是对仗,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
那么怎样处理这个环节的教学呢?我个人认为可不讲专业术语。可通过学生朗读、师生对读的方式体会这种句式的表达效果。
[蒋雨晴014]回复:还是余老师细心,发现了这个问题,我本想板书“对偶”的,因为课前也查过相关资料,有些资料写的是相近,有的写的是有区别,我还没细细去斟酌,就拿出来亮了,直到看了余老师的评论才又去仔细阅读了相关的信息,这两种概念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再次感谢余老师的精彩点评。 [ 16:25:17][蒋雨晴014]回复:我再次翻阅了我们本册的教学参考,在本册的24课中就提到了“对仗”这一修辞方法,在教学参考中明确指出,对于这样的方法不需要学生掌握,模糊理解即可,但是在我们第三单元的考试卷中却出现了这样的问答,很矛盾,教还是不教,教到什么层次?在我前两次试教的时候我都说这样的写法叫“对仗”,但是真正展示的时候我写“对偶”,因为觉得还是对偶更恰当些。其实这两种修辞方法是有相似之处的,只是“对仗”的要求更高些,所以我想对学生而言,我们不需要过多的教学,将来的语文学习还会有所区别的。
[ 23:14:57]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4 0:12:32
感谢四年级组的老师们给了我一个学习的机会,这节课给我留下了很多很深刻的印象,也使我从蒋老师身上学到了教师的课堂魅力。下面就简单谈谈我对这节课的一点粗浅看法: 1、新颖的开课方式,使学生兴趣盎然 凭借教材,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兴趣,以学生熟悉的神话故事引入,让学生看图片猜故事名,学生感到特别有趣,不知不觉营造了一个神话殿堂,把学生带进角色,进入了本课的学习。这样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各环节做好了铺垫。整个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自然流畅,富有创造性。 2、抓住重点 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在教学时,教师抓住“裂开一条缝”“咔嚓”“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神力,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盘古的力大。同时,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天,脚踏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做“撑”的动作,边做动作边回旋读那一句话,读完后问学生“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立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有几点想和大家商榷的: 1、听完这一节课,我的听课记录本上满满的记了两页纸,似乎感觉这节课的内容太过于饱满,而且在课堂上,老师为了赶时间,很多问题都是老师自己说出来的,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留给学生消化的时间也太有限了。我们35分钟的课能安排你们多内容吗?而且内容多了,读书的时间也少了。 2、在这一节课上,老师用了很多的方法去帮助孩子理解一些词语,可是那么多的解词的方法,孩子们知道老师是在教给他们方法吗?孩子们都掌握了吗?我们在课堂上教给孩子的方法,实际是想让他在阅读其他的文章时,碰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运用学过的方法去解词,如果老师能删点内容,给学习方法一个归纳总结的时间,可能孩子们在学完这一课后收获还会更加的多。 [梁慧玲119]回复:3、想象不够丰富。《开天辟地》这篇课文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通过学习课文,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在教学时,老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想象是根据所想象事物与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进行的,不是瞎想的”, 这样不仅让学生方便记忆课文内容,而且由此让学生想象盘古身体的某个部位还可能变成什么。孩子们在这一环节的回答有些不尽如人意,可见这一环节的难度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太高了。 这只是我一点不成熟的思考,再次谢谢四年级组老师的辛勤付出。
[ 0:13:13][蒋雨晴014]回复:梁老师听我的课真是认真啊,不仅认真记录,还有这样的思考,很感谢你对这节课的思考。关于容量问题,我想说的是,其实就容量而言,我这是我第二课时的内容,应该来说是适合的,但是为什么给听课者造成这样的感受,我想是因为我在授课过程中给予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和时间不够造成的,而且有些地方的时间还是可以省下来,当然这虽是我经过研讨和试教过的课,但是一节好课真是得反复锤炼才行。另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于词语理解的方法,其实这是我们从二年级以来就开始做的研讨了,应该说,学生对词语理解的方法还是有了一定的积累,不知各位教师有没有注意到,本学期,我特别将原来对学生的研究转到了对教案的研究,对问题的研究,因为发现很多词语老师自己是理解的,但是如何教给学生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我经常上网浏览各位名师的精彩教学,发现对于一个词语的教学各有千秋,那么什么方法才是最好的,我想只有我们自己在了解了自己的本色教学和学生的特性后才有定论。因此,我想词语的教学我更注重对问题的设计:要达到什么样的理解层次?可以与什么词语进行相关联系?可以为字词的训练提出怎样的训练?针对这样的想法来进行教学设计。至于想象的环节,这是我觉得最为失败的,前面几位老师也针对这一环节提出自己的看法,都非常好,那么,我想对于学生的想象,我们还是应该给予充分的时间进行的,所以我想这就是应该在第三课时再给学生进行的训练。 每一个课堂总会留下遗憾,在遗憾的背后有着这么多闪亮的眼睛会发现,会总结,我想在今后我们的课堂将会更加的完美! [ 16:41:43]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3 20:16:28
听了四年级的研讨课《开天辟地》后,让我感觉到这是中年段的一节很精彩的语文课,非常感谢蒋老师,感谢四年级语文组其他老师,在很短的时间内,能设计出一节好课,确实付出了很多汗水和心血,真是辛苦了!本节课能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词句训练,突破教学重难点。比如采用了换词比较、找近义词反义词、抓重点词、从生字入手理解词语、用反复的朗读感受词语中的情感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体现出教学的有效性。另外,品词析句与渗透写作方法相结合,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出示句子: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紧接着蒋老师按四步骤逐层深入:(1)靠着盘古的神力,开辟了天地,得天地发生了变化。这句话中哪些词写出了这神奇的变化。(2)出示反义词,这一句中的四对反义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天地分离的情景,在表达上字数相等,读起来朗朗上口,像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对仗”也叫“对偶”。 这些词语具有丰富的内涵――天地形成时间之漫长,盘古开天辟地之艰辛,都蕴含其中。(3)在这一句中不但有四对反义词,还有一对近义词。(CAI出示)这一对近义词都表示速度慢的,说明天地的变化时需要时间的,你还能说出像这样表示慢的词语吗?(4)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学生汇报。这样的教学设计,就让学生很轻松的接受的新知识。
这节课中的亮点还有很多,值得大家反复揣摩,学习,但关于神话故事的教学,我有一些思考,神话的一大特点,就是想象丰富。因为丰富的想象,神话才那么吸引人。当我们在阅读故事时还发现,故事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想象,这一点也十分重要。本节课中让学生练习“盘古的______变成了______。”,这个设计很好,但在实施过程中感觉学生回答有不当之处,学生的想象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如果让学生先思考,写在书上,然后小组里说一说,改一改,再汇报,学生说得会更加生动,更加合理。另外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宇宙万物是写不完的,那么盘古的献身精神就可以深入学生内心。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3 19:47:56
四年级的老师们辛苦了!再次感受到了蒋老师在课堂上的魅力,还是要赞上一句“不愧是教学精英!”学习了。在这节课中,蒋老师引导学生紧紧地围绕“盘古是怎样以他的神力开辟天地,又是怎么样用自己的身躯化生出世界万物的呢?”这两个问题展开学习,目的很明确。新授过程中,我觉得蒋老师处理得好的环节有:抓住“咔嚓”“一条缝”等词体会盘古的神力;抓住“盘古头顶着天,脚踏着地……”让学生通过做“顶天立地”的姿势体会盘古是一个巍峨的巨人等,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也比较到位。[陈思红121]回复:但我对这节课开课时花七八分钟去独立复习词语不是很赞同,把这些时间运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支引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积累,也许效果会更好。在引读完“盘古是怎样化生出世间万物的”这一内容之后,蒋老师说在此遇到的困惑是设计想象“盘古的___还可以变成____。”这个环节学生的想象和表达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如何优化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既能充分想象,又能运用一些好词丰富自己的表达?我看到了这样一个地教学片段,觉得这位执教老师如下的处理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 就在这时候,他的周身突然发生了神奇的变化:他的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出示课件: 他的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 他的声音变成轰隆的雷霆, 他的一只眼睛变成太阳, 另一只眼睛变成月亮, 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 他的筋脉变成道路, 他的肌肉变成田土, 他的头发变成天上的星星, 他浑身的汗毛变成花草树木 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温润的宝玉, 他身上的出的汗,也变成清露和甘霖。 引读后,师小结:原来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盘古的身体的一部分变成的。板书:(化身万物),多么奇特的想象啊。你们觉得这些想象合理吗? 生1:我觉得这些想象合理,把盘古的眼睛想象变成天上的太阳、月亮。因为他们都是闪亮的,发光的。 生2:我觉得有些想像不合理,我觉得把盘古的头发想像变成柳条,眼泪变成清露更合理。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真好。因为神话故事本来就是人们发挥各自的想像来写的,同学们,请你们也展开你们奇特而合理想象,想想盘古的鼻子、耳朵、眉毛、手指头、脚指头……会变成什么? 执教老师故意把不合理的想象与课文中合理的想象一起出示,通过对比以引导学生明白怎样想象才合理,然后再给出盘古的鼻子、耳朵、眉毛、手指头等引导学生根据它们的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这样,学生的想象就水到渠成了。
[ 19:48:26]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3 17:13:12
听了蒋美女的《开天辟地》一课,让我耳目一新,教学中的亮点频出,尤其对词语教学的方法很值得我学习。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开课后教师出示八个描述性的词语,让学生进行复习,并读出画面感。这立即让我想到了我班本学期第二单元测验卷中的一道题就是让孩子补充这类词语,结果孩子们错误率较高,我想这也是与我平时忽略这类词语的教学有关,我也因此得到启发,今后要善于把课文中描述性词语让孩子归类学习并识记。 接着老师又出示了四字词语,让孩子自己找规律,孩子们孩子们很快发现这些词语都与天地有关,并且这几个词语整好概括了文章的大意。设计之巧妙又很好地训练了孩子的观察能力,训练了孩子运用中心词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 在让孩子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盘古神力的词句这一环节,老师的意图是通过词语品读来感受人物特点,其中对“猛劈猛凿”、“左手持凿、右手握斧”、“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的教学也相当出彩,老师从结构上分析了词语,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词性的理解和把握。 可以说这节课充分体现出了四年级语文教研团队对词语教学长期的研究是扎实有效的,孩子们也在老师的指导下训练有素,词语教学的工具性得到很好的落实,也为孩子们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非常值得我学习。 下周我也要上一节本年级的研讨课,上的课文也是一篇神话故事,当我在苦苦思考着如何挖掘教材中的词语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时,蒋美女这课无疑给了我很大启示,非常感谢。但同时我也发现作为五年级的神话故事,比起四年级这篇神话,从好词佳句来看,不是增加了,反而变少了,整片文章语言变得似乎更平实,于是我在思索,神话故事与一般故事有什么不同?作为五年级学生,仅仅告诉孩子神话就是带有神力的故事就够了吗?仅仅通过品读词句来体会人物性格就够了吗?经过反复查找资料与思考,我豁然开朗,神话是活在我们口头上的文学,是我们的祖祖辈辈口口相传下来的,在教学神话故事时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抓住神奇的故事情节,解读神的形象,感受神话的意境,解读人们在创作神话时所给予的一种美好的向往,我想这也是五年级语文教学需要的新突破吧。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3 11:33:59
前几天,我听了蒋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课,颇受启发。《开天辟地》这篇神话讲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蒋老师紧扣文章中心,围绕教研主题,精心设计课堂令我耳目一新。蒋老师特别注重词句的品析教学,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且教学方法多样化,如:教学 “凿”时,用图示意;通过对比“持”与“握”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妙等等。蒋老师还特别注意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盘古的___还可以变成____。”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进行了说话训练,更近一步的体会到盘古的无私奉献。但个人觉得本课由于容量较大,时间较紧,学生感悟的时间、空间就相对少了一些,以致感觉朗读训练不够充分,如能适当调整就好了。末了,感谢蒋老师的辛勤付出!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2 23:16:08
感谢四年级组给我们呈现了一堂这么精彩的课,四年级组的老师们辛苦了,蒋老师辛苦了!《开天辟地》这是一篇神话故事。蒋老师在教学中,通过抓住重点句中的重点词进行品悟,以“这是一个怎样的盘古?”为主线索回旋全文,以此体会盘古的伟大献身精神。整堂课老师采用了换词比较、找近义词反义词、抓重点词、从生字入手理解词语、用反复的朗读感受词语中的情感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以下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1、开课前,老师让孩子看图猜神话故事,即勾起了孩子对已经淡忘的故事的回忆,又和孩子一起回忆什么叫神话故事,既激起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又为学习课文做了铺垫,真是一举两得。 2、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词语很有新意,帮学生归好类,让学生更清楚的知道所学的词语不仅仅是会读、会写就可以了,还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会给词语分类。我相信长久这样训练,孩子对词语的分类会清晰了。但是我觉得孩子在朗读词语的时候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能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原因是时间太赶,学生没能细细品味这些词语。如果把练习中读读背背的八个四字词语放到学完课文后再出示,效果会更好。让学生能对本课有更深的认识。这样本环节的教学就不会耗时太长了。 3、老师运用了多种的方法进行词句教学,我认为老师让学生体会盘古“撑”天地这个环节设计得很好,让学生体会到了盘古的意志力坚定。喜欢老师在让孩子找近义词和反义词的同时渗透了写作方法,很好!但整堂课不知是不是因为容量太大的原因,老师上得比较的赶,每次老师把问题抛出来,没能让孩子细细思考,老师就点名回答,所以就出现同一个人老师请起来回答了无数次,而很多孩子却一次机会都没有。 4、想象:“盘古的___还可以变成____。”比较喜欢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进行了说话训练,更近一步的体会到盘古的无私奉献。但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的概念比较模糊,如果老师出示一些相关的词语,降低难度,我想效果会更好。 这只是本人的一些浅显看法,如有如有不当之处望指正。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1 18:12:32
先要好好称赞一下我们四年级语文团队,开学以来,整个教研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多次承担展示与交流的任务,人人积极投入其中,充分体现出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值得夸讲!
那天听蒋老师的课,由于第二节有课,我是带着意犹未尽的感觉走出教室的。课堂上,蒋老师的激情感染着每一个孩子,而且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引领学生走入文本,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如:以读促学――开火车读生字词、谁能读好这些句子?师说上半句: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生接着读课文;师说上半句:发出的声音,生接着读课文&#8226;&#8226;&#8226;关键句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赏析。又如:多感官参与学习――头顶天、脚踏地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教师鼓励学生去模仿,去体验,变说为做,极大地改善了学生投入学习的状态,一个小小的活动,给学生带来的感受大不一样。还有:善于总结、提炼――在替换、造句中理解盘古是个怎样的人。总之,整节课蒋老师适时地追问、补充与点拨,不断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
我也有一个问题想提出来与大家交流:如何更深层次的挖掘盘古的“精神”,触动学生的思想,到底盘古的“精神”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有待我们深思。 [蒋雨晴014]回复:谢谢罗校长对我们语文组的关心!说实话,虽然是个老资格的教师了,但是因为较长时间没有这样上课了,心里还是很紧张,尤其是看到这么多的语文老师坐在后面,而且每一个老师都独具慧眼,想到课后会在网上与各位教师进行交流沟通,我真的很紧张!所以在课堂上,有些放不开,对学生的关注就不够到位,这是我在课后自己也感觉到了,同时在有些细节上因为自己的紧张,一些问题的提出和过渡显得不够严谨,出现了一些口误,呵呵,下次一定改正! [ 22:49:50]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1 16:53:58
第一次听蒋雨晴老师的课,感觉课的容量大,老师对教材的解读到位,课堂显得大气。《开天辟地》这篇神话讲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面对这样的教材,蒋老师紧扣文章中心,围绕教研主题,精心设计课堂。以下是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以词语、词组巧妙导入。由复习词语引入,带出词组,为下文的对仗句学习埋下伏笔。能通过朗读感受词语的意境,如:朗读“光芒万丈、皎洁明媚”时,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区分词语的不同意思。
二、注重词句的品析教学。文中像 “巍峨、凿子”等这样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的词,老师的教学方法多样。如教学 “凿”时,用图示意,教学“巍峨”时,通过讨论“巍峨的盘古”用词是否恰当,来突现盘古的英雄形象。教学“撑”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并且通过保持动作以体会盘古的艰辛。还通过对比“持”与“握”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妙。如此以来,词语的教学变得有滋有味。文中的对仗句是本文的特色,蒋老师注意挖掘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采用了反复朗读、对比品析、前后连贯等方法,将这一部分的教学做得很扎实。由此也凸显了教研主题――中年段词句教学有效性研究。
三、教材把握准确。为了感受到人物的光辉形象,蒋老师一方面抓住了人物的魂――盘古的神勇伟大,先让学生找出能感受到盘古神力的句子,通过读进行体会其力量无穷。再从一个简单的词“撑”,进行适当的引,巧妙地导,盘古形象跃然在眼前;另一方面教师也抓住了文章语句的特点,品析对称的句式,引导学生感受感受神话的语言之美,进而感受中国古代民间文学的丰富内涵。
我们也知道,一节课就那么35分钟,如果能做到内容饱满又有凸显,确实不易,蒋老师的这一节课,怎样能让人物形象更丰满,人物的崇高品质更憾动人心呢?我们也在思考…
最后,感谢四年级组的辛勤劳动!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1 8:53:33
蒋雨晴老师的《开天辟地》一课,以她个性的词语教学告诉每一位老师:词语教学同样可以精彩!这节课上,蒋老师带领学生学习了不少词语,在引导学生理解词意时,方法更是多种多样。教学 “凿、劈、撑”时,让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抓住重点词句品味,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味,在指导读词时,告诉学生词语也是有感情的,让学生读出感情。教学 “凿、劈、撑”时,通过做动作、对比朗读体味盘古开天地的艰难,学生边做动作边说自己的感受,效果很好。;教学 “光芒万丈、皎洁明媚”时,通过朗读比较区分其意;教学“巍峨”时,通过讨论“巍峨的盘古”用词是否恰当,来突现盘古的英雄形象……真可谓是别具匠心!在她的课堂上,词语不再是孤立的语言细胞,而是一个个富于情感的生命。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20 23:02:31
首先想说:蒋老师,辛苦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本次网络教研执教的任务落在了蒋老师的身上。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蒋老师很好地完成了授课任务,对此,我组语文老师很是感动。 课堂最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所以,对于评价最有发言权的应是学生。作为参与集体备课、评课的老师,我认为首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因为本次课是蒋老师借用我班学生来上的,所以在蒋老师上完课后,我回班和孩子们聊的第一个问题是:这节课上,你最喜欢哪个环节?A孩子说:“我最喜欢老师一开课给我们看图猜神话故事这个环节。因为这让我们通过看图回忆起了我们曾经看过的神话故事,这极大地激发了我们学习的兴趣。”B孩子说:“我喜欢老师让我们象盘古一样做‘撑’的动作,虽然我们‘撑’的时间不长,但我们感到很累,从而体会到了盘古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C孩子说:“我喜欢想象‘盘古的___还可以变成____。’这个环节,因为这个环节发挥了我们的想象力。”D孩子说:“我喜欢老师通过让我们发现‘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这句子的特点,让我们知道了这种字数相等,词意相近或相反,两两相对,读上去琅琅上口的句子叫对偶句。”……看来,我们的教学设计,采用的一些教学手段对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有效的。 接下来,我问了孩子第二个问题:那这节课,你认为有什么令人遗憾的地方吗?只见孩子们想了想,一位孩子举手站起来认真地说:“这节课上得很好,如果问有什么令人遗憾的地方,我认为老师给我们回答的机会和时间太少了。”这位同学一说完,只见很多孩子点头应和。看来,孩子的感受和我听课后的第一感受一样。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发言,最大限度的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孩子发言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无论孩子是说对了还是说错了;我们都应专注、耐心地倾听。这样,孩子才会在课堂上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另外,对于钟培玲主任在评课中提到的关于设计想象“盘古的___还可以变成____。”这一教学环节上的设计建议和李佳老师对于读读背背的八个词语放置的位置建议,我表示赞同。最后想说:蒋老师,辛苦了!听课的老师们,辛苦了! [侯丽娟060]回复:这样的评课,阳老师在《半截蜡烛》的课后采用过,角度独特,确实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 9:03:46]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19 14:44:45
非常感谢四年级组老师为我们带来的一节精彩课堂。很久没听蒋老师的课,觉得这次课堂教学的呈现比较扎实。现略谈感受:
感动一: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紧凑,重点:感情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难点:抓住盘古是怎样用神力开天辟地,又是怎样用身躯化生出世间万物的两部分内容,体会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突破好。
感动二:写作方法渗透好。在渗透对偶这种写作方法时,教师先通过让学生比较短句,结构上有什么发现?再比较长句:你找到几组反义词?几组近义词?最后总结对偶特点。层层推进,降低难度,好。
感动三: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词句训练,以求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中采用了换词比较(“冉冉”还可以换成什么?)、找近义词反义词、抓重点词(课文中有一个词形容了盘古的精神,请你们找出来?“巍峨”形容高山,在这形容什么?你还可以用什么词形容他的精神?)、从生字入手理解词语、用反复的朗读感受词语中的情感(呆了一万八千年,这是一丝怎样的光?盘古会有什么想法?)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力求在进行词句教学能够体现出教学的有效性。
感动四:课前做游戏引学生。既回顾了神话故事,解决了何为神话,又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铺垫。 [张静099]回复:本年级的研究主题是“中年段词句教学有效性研究----如何针对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行有效性提问”,在以下环节我个人认为还是有待商榷:
一、开课连续出词目的何在,有效性是否达到?一开课教师出了三组词:生词(复习巩固)----描述性的词(让学生读出画面)----出示读读背背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和课文有什么联系?),这些环节的设计,我个人认为在第一课时已经出现过,没必要再浪费时间,尤其是第三组词语的出示,过空、过大,训练学生概括内容的方法不够有效?答案是老师讲的多。可在第一课时时,让学生看词练习概括内容,并总结方法----抓重点词概括内容。
二、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朗读指导教师是:找词----总结:读好词就能读好句子----朗读,读的形式不够多,过多时间放在了理解对偶的写作方法及盘古的精神,读得不够。
三、结尾不够有效。为什么学神话故事?解释开天辟地?有哪些人物?教师在执教中反复强调要有创新精神,学生在说人物时就只能说出个毛泽东,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什么?我在思考。
四、设计想象“盘古的___还可以变成____。”这一处也是个难点,难在让学生找相似点,教师在在此处时有些太模糊教学,是否坡度能降低,层次更清晰,速度更慢些?
以上只是个人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参考。
[ 14:45:08][蒋雨晴014]回复:说了这么多感动,我都为你感动了。感谢你的表扬,也感谢你对这节课提出的一些建议和看法。我也想针对你提出的一些想法与你一起交流: 1、复习巩固的词语不可缺少,对于出现的描述性词语,因为涉及到后面的进行想象,为了让学生能学会作者对事物进行描述,所以让学生读出词语的意思,从而达到运用的目的。这是我在自己的课堂上也经常用到的方法,在我们所做的练习中也会经常出现这样的填空(
)的骏马等,我想在课堂上如果注重了这些描述性短语的积累,应该对学生在表达上起到一定作用。至于为什么放到第二课时,我想第一课时我的重点应该放在对生字词的朗读和理解上。 2、朗读不到位,这是我在试教时,我的各位组员们也发现的问题,但是苦于没有更好的方法进行指导,所以很需要大家的具体指导。 3、开天辟地的人物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试教中能说出毛泽东的孩子应该都很棒了,因为这是比较难的,我们班的学生还说出了孙中山,因此我在发现学生能说出毛泽东的时候,我也感到合适了,就结束了这样的提问。 4、对于训练学生的想象这一环节,我自己本人都觉得上得不够到位,但是过后利用第三课时再让学生进行想象的时候,学生的想象空间就变得很多了,所以我想,还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想象的。 [ 22:44:24][李佳098]回复:先表扬一下二年级老师哈,上来得最早!看得出这是一份经过很认真的思考后写出来的东西,我也为张静的认真感动一下!
[ 21:18:04][李佳098]回复:朗读不到位,这是我在试教时,我的各位组员们也发现的问题,但是苦于没有更好的方法进行指导,所以很需要大家的具体指导。 没有到位的感悟,就很难有到位的朗读,一旦感悟到位了,朗读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在这节课上,蒋老师显得比较急,常常学生的感悟刚刚开了个头,就代替孩子把该说的话全说了,这样一来,学生感悟的空间就小了很多。缺乏了自主的感悟,朗读的指导也就无法落到实处。 [ 21:28:48]
主题评论 | <span id="t_-10-19 11:35:06
昨天看了蒋老师的课,觉得上得很扎实,容量很大,这样坚持上下去,孩子们的收获会很大的。现就教学中提出的一些困惑,说说初浅之见。第一,关于复习阶段的词语训练,我认为不宜过多过长。前两个层次的复习是必要的,因为与课文学习紧密相关,最后读背的8个成语,如果这8个词仅用来概括全文,那它的作用和后面“文中也有一段是概括全文”的设计是重复的。所以我认为可放在第三课时为好,这样可以快速切入课文教学。第二,在教学“巍峨”时,我认为蒋老师这样处理就很好了,如果在此时进行朗读指导,会更能加深对这个词的理解。第三,关于设计想象“盘古的___还可以变成____。”这个环节学生的想象和表达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我想,可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有坡度的训练,如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美丽的事物?出示短语:巍峨的山峰,清澈的小河,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等,让孩子再多说一些。然后想,盘古身上的哪些部份和它们相像?设计类似的坡度,可以把这个训练上得更扎实些。 以上想法,仅抛砖引玉呵呵。 [蒋雨晴014]回复:钟老师的动作总是最快的,向你学习。关于开课的几组词语的出示,我斟酌了很久,那个“读读背背”中的八个四字词语是取还是舍,我想了很久,最终留了下来,一来是为了引出我的第八段,二来也是我在进行教研时提出的困惑,需要解决的。其实我同意留在第三课时上,但是因为没有找到好的方法过渡,所以留了下来,结果上课时自己都觉得怎么这么多的词语啊!同时也感觉到了学生对于这一环节的疑惑。 [ 22:31:22][李佳098]回复:对于读读背背的八个词语,我建议放在品读课文之后出示。因为这几个词语起到了一个概括,提升的作用,放在品文之后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的内涵。 [ 21:14:48]
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天辟地2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