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黄网站啊我七月十七放的胚胎到现在是多少周

国内 (44篇)
(20)(42)(55)(56)(15)(16)(8)
&&&博主早年大学毕业,2003年研修于鲁迅文学院,现任某报总编,副教授职称.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市周易学会副会长、尧襄根祖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特邀研究员。&&&2006年出版自选集《耕余走笔》一书,获临汾市第二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主编&修兵偕行&(论文集),2008年出版&平阳历代政治家军事家&,2009年出版&尧都文脉&,2013年出版《天才的悲剧》。&&三晋文化书院欢迎您&Emil:& QQ :
(转自九华山《甘露》杂志)
去年这时候,我去监狱采访一个即将被执行死刑的犯人。这个戴着眼镜,看上去相当文弱的青年在一片麦地里将一个不满十四岁的少女强奸后,竟又残忍地将她掐死。我认为在所有的杀人犯中,强奸杀人者最不可饶恕。一般的情况下,杀人犯都是在一种极端的仇恨中将一个生命毁灭的,唯独强奸杀人犯是在快意的满足后又将人杀死的。
  我去采访他时,这个青年一脸的平静。我问他,如果再给你一个生的机会,你会怎样?他望着窗外的天空说,哎,还会有这个机会吗?
  不久,我的朋友潘军写出了他的第六部长篇小说《死刑报告》。这部作品受到社会广泛的注意正在于他在作品中涉及到死刑的问题,这是一个相当敏感的问题。我知道潘军一直是一个主张免除死刑的人,他认为一切罪犯都是可以改造的,哪怕他是一个最残忍的杀手。于是我告诉他说,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持有你这种观点,那个人是一个僧人,他的名字叫竺道生。
  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九月,位于建康城北郊的译经场里集中了上百名来自南北的义学高僧和学术泰斗。经过多年的努力,一部由长安名僧法显于十八年前冒九死一生从印度取回的《泥洹经》终于被翻译出来了。这是佛教史上的大事,高僧们聚集在这里,正是要对这部重要的大乘经典的翻译进行最后的校正。
  六卷本的《泥洹经》早在几天前就被分发到高僧们的手中,现在,正是大家集思广益,公开发表意见的时候。正如主持者一开始所预料的,这样的会议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召集权威们聚一次会,无非是对这部经典的问世唱一些赞歌,从而对这部大乘经典的出世做一种热烈的铺垫。仅此而已。
  预定的程序已经结束,主持人也正要宣布会议的圆满,忽然,一个声音从会场的一角传来:“我有不同的意见!”
  高僧们扭过头去,那发出一声断喝的是一位五十出头的僧人,只见他神清目定,气宇轩昂,有人认出,他就是青园寺的义学僧人竺道生。不久前,竺道生曾因提出“顿悟成佛”的观点遭到建康许多人的反对。反对者认为,既然刹那间的顿悟就可以成佛,那还要修行做什么,成佛的“果位”还有什么意义?现在,他居然又对译经大师们的鸿篇巨制提出不同意见,这个人也太狂妄了吧。见大家都在看着他,道生接着又说:“我认为,这部经中有一处重要的错误,经中说到除一阐提人以外的众生都有佛性,请问,一阐提人算不算众生?如果说一阐提人也算众生,为什么一阐提人就没有佛性呢?这不是与释迦牟尼当初所提出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观点相抵触相矛盾吗?”
  短暂的静场后,很快就有人叫起来,说:“一阐提人是什么人?是善根断尽之人,是不具信之人,是不死之僵尸,这样的人如果还有佛性,岂不是说那些杀人越货者都可赦免吗?杀人越货者都可赦免,国家岂不是要乱套吗?”
  “是啊是啊,一阐提人本来就不能算人嘛,何来佛性而言?一阐提人都有佛性,人还有差别吗?”一时间会场内气氛热烈,几乎所有的人都对竺道生所提出的观点表示反对,有人甚至就说,你竺道生算什么,尽来些歪言邪说,该不是你没有参加这部经典的译制,你心生嫉妒还是什么?
  没等批评热浪高潮结束,竺道生又大声说:“早在一千多年前佛陀就曾说过,佛性平等,了无差别,请问为什么要把一阐提人与其他人做一种分别呢?你能否认一阐提人不是众生吗,你能否认一阐提人就没有佛性吗?显然,这是译经人的错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错误。”
  主持者是建康城里有名的学术权威,也是这部经典的主要翻译者之一。听了竺道生这样的话,他实在是支持不住了,于是站起来说:“这位生公前番曾说顿悟顿悟即能成佛已让我等长了见识,今又一番妙论否认经中所说‘除一阐提人外众生皆有佛性’的说法,那么说,这部经是一部伪经吗?是我们假托佛言,欺世盗名吗?这可不是小问题,今天,当着大家的面,就请这位生公把话说清楚。”在场者大多数都是主持者的学生,老师一副委曲的面孔,更是让学生们一个个义愤填膺,于是,一片斥责之声像狂风一般向竺道生刮来。其中不乏“道生邪说”、“妖言惑众”等激烈言词。在强大的舆论面前,竺道生觉得再申辩下去已无意义,于是不得不以沉默处之。
  主持人知道竺道生的挑战已被挫败,现在是他乘胜追击的时候了,他说:“在建康这样的佛法气氛里,竟然会有如此蔑视道法的行为,试想如果这位生公的谬论一旦成立,我们的道场会是一种怎样的局面?也就是说,如果对一阐提人都能宽恕,国家又将会是怎样的局面?我认为,除非竺道生对今天的错误言论表示道歉,否则,我们就只能将他开除教籍,逐出道场。”
  竺道生过去就曾对建康思想界的狭隘有所感觉,今天更进一步认识到,由一些所谓泰斗们把持的学术界竟然会是如此霸道。他觉得再无申辩的必要,于是他走到那尊佛像前,当众发誓道:“佛祖在上,如果我竺道生的言论有违佛法,就请让我暴病而亡,如果以后有人证明我竺道生的观点符合教义,我会在世寿尽了的一天于法座上寂灭。”
  建康再也呆不下去了,竺道生不得不前往苏州投奔好友法纲。
  九月的苏州风和日丽,站在虎丘的山顶上,整个苏州都笼罩在一片淡淡的烟云之中。竺道生在虎丘山上漫步走着,剑池还在,试剑的巨石还在,可是,又在哪里能找到吴王的踪迹呢?在苍茫的历史面前,人不过是匆匆的过客,唯有不变的佛法,才是永恒存在的真理。
  朋友出门去了,竺道生便坐在虎丘的那一堆乱石丛中细细地梳理着自己的思绪。他想起十五岁时登坛讲经,被人们夸为“吐纳问辩,辞清珠玉”;他想到追随老师鸠摩罗什的那些日子,由于他出色的译经活动,被人们称为京都“十哲”、“四圣”。几十年来,高踞于法座之上,他魅力四射的演讲总是令无数听众激情昂然。
  忽然,他眼前的石头全都活了,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一个个翘首以待的僧众,他们睁着渴望的眼睛,等待着他为他们说法。于是,他清了清嗓门,开始向这些陌生的僧众说法。“一阐提人也有佛性。”他高声地说着。刮起一阵风来,四周的草木在风中发出呼呼的声响,像是对他的说法报以响应,而那眼前的石头更是在不住地点头,仿佛是对他的“一阐提人也有佛性”的观点表示赞同。
  这所有的一幕,都被前来寻找他的好友法纲看得真真切切,记得分分明明。于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被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 宋文帝元嘉七年(430),道生来到江西庐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也就在这一年,昙无谶所译四十卷《涅盘经》传到建康,经中所述“一阐提人有佛性”的观点与竺道生几十年前“一阐提人皆有佛性”的观点不谋而合。竺道生的理论被人们承认,竺道生也成为名满天下的高僧。
  四年以后,竺道生在庐山为僧众再讲《涅盘经》。讲经结束,人们发现竺道生已于法座上进入禅定,这一入定,就再也没有醒来,实现了他当初所发誓言:若我观点符合教义,会在世寿尽了的一天于法座上寂灭。
道生,一般称为生公,晋宋间的义学高僧。本姓魏,钜鹿(今河北省钜鹿县)人,寓居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幼而颖悟,依竺法汰(320—387)出家,随师姓竺。披读经文,一览能诵,十五岁便登讲座。到受具戒之年,便以“善于接诱”见重当世。
中年游学,广搜异闻。晋安帝隆安中(397—401)入庐山。常以慧解为入道之本,故于群经众论普遍钻研。后闻鸠摩罗什(340—409)在长安译经讲学,于是和慧睿、慧严、慧观同往受业。后秦主姚兴在逍遥园接见了他,叫他和罗什的弟子道融论难。往复问答,所说无不中肯。关中僧众都佩服他的英秀。
罗什门下有四圣、十哲等称,道生都予其列。义熙五年(409)还至建康,住青园寺(后来改名龙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他请罽宾律师佛驮什共于田沙门智胜,译出法显在狮子国所得梵本《弥沙塞部五分律》三十四卷,及《比丘戒本》、《羯磨》各一卷。名士王弘、范泰、颜延之都相从问道。
道生从罗什游学多年,于龙树和僧伽提婆之旨深达玄奥。因而体会到语言文字只是诠表真理的工具,不可执著粘滞。他说:“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于是研思空有因果深旨,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诸义。《出三藏记集》说他“笼罩旧说,妙有渊旨”。但守文之徒加以嫌嫉,目为“珍怪之辞”。又当时凉译大本《涅槃》还没有传到南方,只六卷《泥洹》先于义熙十四年(418)在建康译出,其中说除一阐提皆有佛性(卷三、四、六)。道生仔细分析经文的义理,主张“一阐提人皆得成佛”。旧学大众以为违背经说,把他摈出僧众。
道生遂入吴中的虎丘山,传说他曾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说到阐提有佛性,群石皆为点头(《佛祖统记》卷二十六、三十六)。元嘉七年(430)再入庐山,时大本《涅槃》传到建业,其中果然说“一阐提人有佛性”(卷五、七、九),和他先前的主张完全相合,大众才佩服他的卓越见识。他即于庐山精舍开讲《涅槃》,穷理尽妙,务使听众悟悦。后来在元嘉十一年(434)于讲座端坐而逝。涅槃学从此盛行流传。从南朝宋初以后,南方出了不少的涅槃师。其中属于道生系统的,宋有宝林、法宝、道猷、道慈、僧瑾、法瑷,齐有僧宗,梁有法朗等。道猷是道生的弟子,道生寂后,他作新出《胜鬘经》的注释,以弘宣道生的遗训,后来应宋文帝之请,在宫内申述道生的顿悟义,孝武帝也推重他,称为“克明师匠,无忝徽音”。僧瑾也是道生的弟子。宝林在道生之后,住在龙光寺,祖述道生诸义,著有《涅槃记》等。法宝是宝林的弟子,也祖述道生义,著有《金刚后心论》等。
&&&&道生的著作,见于记载的,有《维摩》、《法华》、《泥洹》、《小品》诸经义疏,现只《法华经疏》传存二卷。其《维摩经疏》,《出三藏记集》载它较僧肇注更能发明深旨,疏文散见于现存的《注维摩诘经》(僧肇撰)、《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唐道掖集)、《净名经关中释抄》(同上)中。此外《善受报义》、《顿悟成佛义》、《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都已佚失。还有《涅槃三十六问》等关于佛性义的问答诸作,其中只《答王卫军书》(答王弘问顿悟义)一首现存(收入《广弘明集》卷十八),余已遗失。
&道生融会般若空观和涅槃佛性说的精义而成一家言。他先本于“万法虽异,一如是同”(《法华经疏》卷上)的论据,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为烦恼所覆,受生三界;进而说一阐提也是众生,当然也有佛性。这如《名僧传》所载:“禀气二仪者,皆是涅槃正因。三界受生,盖唯惑果。阐提是含生之类,何得独无佛性?盖此经度未尽耳”。又日本宗性《名僧传抄》附录有“一阐提者不具信根虽断善犹有佛性事”项目,即是记述他的学说。关于佛性的解释,道生著有《佛性当有论》,其文已佚,但《大乘四论玄义》(唐均正撰)卷七载:“道生法师执云:‘当有为佛性体’。法师意:一切众生即云无有佛性,而当必净悟,悟时离四句百非,非三世摄,而约未悟众生望四句百非为当果也”。又说:“白马爱(昙爱)法师执生公义云:‘当果为正因’,则简异木石无当果义”。据此则当有与当果同义,一切众生有当来佛果的性能,只要断坏烦恼,皆得成佛。
&顿悟成佛,也是道生的主要学说。所谓顿悟,即是寂鉴微妙,不容阶级,一悟顿了,与真理相契无间的豁然大悟。后世称此种顿悟义为大顿悟,而把支道林(支遁,314—366)等有渐进的顿悟称为小顿悟。依道生之说,真理湛然常照,本不可分,只是凡夫由迷惑而起乖异。然而真理既然不可分,故就悟入真理的极慧,自然也不允许有阶级。以不二的极慧照不分的真理,豁然贯通,涣然冰释,这叫作顿悟。
&如《大涅槃经集解》卷一载:“道生曰:‘夫真理自然,悟亦冥符。真则无差,悟岂容易?不易之体,湛然常照,但从迷乖之事,未在我耳’”。又陈慧达《肇论疏》卷上载:“竺道生法师大顿悟云:‘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谓照极。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悉称,谓之顿悟’”。但这顿悟的极慧,又必须到佛地金刚心后成就法身才有,如隋硕法师《三论游意义》载:“竺道生师用大顿悟义也,金刚以还皆是大梦、金刚以后皆是大觉也”。又隋吉藏《二谛义》引道生观点说:“果报是变谢之场,生死是大梦之境。从生死至金刚心皆是梦,金刚后心豁然大悟无复所见也”。这叫做顿悟成佛。
&道生的顿悟义,在宋代风行一时,如梁代著名的法师僧旻就有:“宋世贵道生,开顿悟以通经”之语(《续高僧传》卷五)。其时谢灵运作《辨宗论》,与法勖等诸道人往复问答此义,以为道生声援(论载《广弘明集》卷十八)。宋文帝亦乐顿悟之说,在道生示寂后,先后延请道猷、法瑷(慧观的弟子)到建康中述此义。和道生对立唱渐悟义的,有慧观,作《渐悟论》;又有昙无成(罗什的弟子),作《明渐论》。还有僧弼等对宋文帝所述设巨难。
&道生的法身无色、佛无净土、善不受报诸义,其文已伙,大概都是本于般若的真空绝相义立说。
&道生把释迦如来一代的教法分为善净、方便、真实、无余四种法轮,世称“生公四轮”。善净法轮指人天乘的教法,从一善(一毫之善)起说到四空(四空处定,亦称四无色定),去除三涂的浊秽,所以称为善净。方便法轮指声闻、缘觉二乘的教法,以无漏三十七道品获得有余、无余二涅槃,所以称为方便。真实法轮指《法华经》,破三乘之伪,成一乘之实,所以称为真实。无余法轮指《涅槃经》,畅会归一极之谈,标如来常住之旨,所以称为无余(《法华经疏》卷上)。这四种法轮说,和慧观的二教五时说,同为后世教判的渊源。
生公大师曾住苏州的虎丘山,传说他曾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说到阐提有佛性,群石皆为点头
&生公到处云游来到苏州城,看到虎丘山风景不错,便在这定居下来,传经布道。当地人听说虎丘山来了高僧后,一传十、十传百…就传开了,去听经的人都把虎丘山上的一块大盘石(叫“”)坐满了。
&生公在虎丘山讲经的消息很快就在苏州传开了,听他讲经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苏州知府得知后,怕冒犯朝廷,便下令不准生公讲经,并把听经者全部赶走。
&生公并未灰心,依然坚持不懈。没有人就请石头、百鸟当听经者;就连白莲池中的水也会盈满起来,所以说“生来池水满,生去池水空”;花听了他的经都开了。这是什么道理呢?有人说生公讲经讲的好。更多人说,生公的意志坚韧不拔。
&这就是成语:“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由来。旁边白莲池中的石上刻着“顽石”二字,指的就是这一段故事。“生公说法”,比喻道理讲的透彻,使人心服口服(还比喻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
白莲池以传说生公说法时池生千叶莲花而名,池中“点头石”是一块留存下来的点头顽石。
看日择吉,现在粗浅看来,荒唐!
但细究起来,日子有好有坏,有宜做之事和不宜做之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一定的天干和地支代表的不同日子,面对的宇宙天体状况一定不同,而每个人的自身气场不同,不同的事情需要的气场又不同。所以,重大事宜选择一定的日子是不无道理的。
——戊己日不能动土,修中宫尤忌,戊己日可助起土煞,故不吉。辰戌丑未月动土,尤忌戊己日。
——日贵旺相得令,忌休囚无气。日干尤重。
春月庚辛戊己干、申酉支无气。夏月壬癸庚辛干、亥子申酉支无气。秋月甲乙丙丁干、寅卯巳午支无气。
冬月丙丁干,巳午支无气。
·正四废日:干支俱无气,大凶。如春月庚申、辛酉日。
·傍四废日:或支无气,或干无气,更凶。
·荒芜日:春三月,巳酉丑日,夏三月,申子辰日,秋三月,亥卯未日,冬三月,寅午戌日。但每月只忌一日。正巳二酉三丑四申五子六辰七亥八卯九未十寅十一午十二戌。
用日时,尽量用旺相日,避开休囚日。
·冲月建、岁君之日,为月破、岁破,大凶,凡事不可用。
以上是择日的主要依据,是符合五行旺相休囚和生克制化原则的,不含迷信成分。
·四离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前一日。
·四绝日:春夏秋冬四季的最后一日。
·大偷修日:壬子、癸丑、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此八日,凶神朝见天帝,可以趁机大修建。)
1.神像开光吉日:春秋两季,星期一。
夏冬两季,星期日。
2.小红沙日百事忌:正月巳日,二月酉日,三月丑日,四月巳日,五月酉日,六月丑日,七月巳日,八月
酉日,九月丑日,十月巳日,十一月酉日,十二月丑日。
3.月忌日:初五、十四、二十三,太上老君不炼丹,算卦先生不摆摊。每月的这三日最好不要行事。
4.杨公日(宋杨救贫):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
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
月忌三日,杨公忌一日,忌岁破日,这就是每个月的主要忌日。
5.四不详日(上官、赴任、临政、亲民),忌上官赴任:上官初四不为祥,初七、十六最堪伤,十九更嫌二十八,愚人不信必遭殃。
九曜指妖星、惑星、禾刀、煞贡、直星、卜木、角巳、人专、立早九星,一天一颗,轮流值日,煞贡、直星、人专为吉星,其余为灾煞星。有“煞贡一星为大吉、直星行事可人心,人专诸事并清宁”之说。那么,用事、择日当择煞贡、直星、人专值日之日。
一四七十月,甲子日起妖星,二五八十一月甲子日起惑星,三六九十二月甲子日起禾刀,按以上顺序顺数即可找到每个月的煞贡、直星、人专日,放心用之即可。
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
建满平收黑,
除危定执黄,
成开皆可用,
闭破不可当。
孤山是西湖边唯一天然形成的小山,它北接白堤,南由西泠桥与湖岸紧密相连,仿佛是西湖的眉眼,人们说,这里是西湖灵魂的一部分,可是它却有着一个寂寞的名字---孤山。其实这里并不缺少游人,尤其在清晨和落日时分,山中葱郁的梅林、空蒙的山色,加山山中的亭台印社,使这里有着“人间蓬莱”的美称。
&其实孤山并不高大,也没有蓬莱那般多的神奇传说,这里曾以文物荟萃而出名,其中文澜阁,曾经是乾隆皇帝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造的七大藏书阁之一。原本这一处是皇家的禁地,可惜在天平天国第二次攻占杭州的时候,阁身倒塌,只有一部分图书有幸保留了下来,在光绪年间,文澜阁又得以重建,图书又重新被藏入阁内,这也成为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座。我们至今游走在孤山就下,还能感受到那段沧桑的历史遗痕。
孤山旁是以金石学著称的“西泠印社”,金石学在我国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金石学主要是以研究铭文篆刻为主,著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就是一位著名的金石学家,而在我国近代更是出了吴昌硕、叶铭、丁仁等一大批的名家。西泠印社就是他们成立的一个研究基地,社内的建筑经朴典雅,幽静的环境更是让人可以静下心来研究,在山上还有一座高大纤细的华严经塔,这是西泠印社的标志。
& 在南宋,这一带就建有西太乙宫和四对圣延祥观等皇家园林。到清康熙年间,改建为行宫。雍正后间(),经稍加修建,改为圣加寺,到近代几近废墟。1927年,为纪念辛亥革命,特别是孙中山先生,人们在圣加寺的旧址基础上辟建成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浙江杭州的孤山。
这里四周壁岩环抱,其间凿池架桥,配置以假山叠石,或挺拔雄浑,相得益彰,而中间的亭阁,就是"西湖天下景"亭。
在中山公园的最高处俯瞰西湖。
西泠印社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孤山路31号,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著名全国性印学社团,以“研究印学、保存金石、兼及书画”为宗旨,以篆刻书画创作的卓越成就和丰富的艺术收藏享誉海内外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
西泠印社建筑虽然没有传统的纵横格局,但亭台楼阁皆因山势高低而错落有致,一层叠一层,井然有序,堪称江南园林之佳作。
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雅,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佳处”之誉。
来西泠印社参观欣赏的游人并不多,这里给人一种出世淡然的感觉。
华严经塔。
这座玲珑精巧的石塔是杭州唯一一座密檐式塔,是西泠社友中的一位和尚于1924年筹建的。塔高20余米,是西泠印社标志性建筑,塔平面为八角形,共十一级。第一级刻有《华严经》,二、三级刻有《金刚经》,上面八级和塔顶部分雕有佛像,底座周围也有刻像,精美生动。
& 杭州西湖边有一座西泠桥,桥边有一六角尖顶的慕才亭,亭下就是古时著名的妓女苏小小的墓碑,苏小小墓是“新西湖十五景”中“四墓”之一(龚隹育墓、苏小小墓、武松墓、陈夔龙墓,)苏小小墓也成为很多恋人来到西湖之后,慕名前来的地方之一。他们为何会被苏小小的故事所感动,如果说杭州西湖边埋葬了很多忠骨英雄,比如岳飞、于谦,可是为什么会给一个妓女立墓呢?苏小小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在一千五百多年以前的的南齐,钱塘有一位名妓美貌倾城,有诗称赞曰:“腰细楚王宫,杨柳摇春风”,不仅如此,她还才华横溢能诗能文,在当时的人广为传颂受人尊敬,这就是苏小小。这样才貌双全的女子能有谁不爱呢,于是她与一位名门公子阮郁相爱了。两人一见倾心,形影不离。可是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三从四德的婆婆家是无法接受一位青楼女子的,这也正如我国传统爱情故事中,都没有完美的结局一样,阮郁的父亲听说此事非常生气,把他逼回了建业,阮郁从此一去杳无音讯...
&苏小小虽然与阮郁相爱但却无法相伴一生,小小再也没有等到她爱的人回来。最终带着她对恋人深深的思念长眠于孤山脚下。曾作脍炙人口的“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诗句,据传死后葬于西泠桥畔。后人仰慕苏小小的文采,于是就在这西子湖畔建了苏小小墓。在清乾隆时,又在墓上筑亭一座,后几经毁建,至1964年12月墓被平毁,1988年在墓亭原址上修建了六角攒尖顶亭,名慕才亭。2004年,为保护历史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杭州市重新修复苏小小墓及墓亭。该墓修复前曾经过各方专家学者多次论证,修复过程中根据孟兆桢等国内著名园林专家的意见和设计草图,并按照遗留墓亭老照片反复推敲,原汁原味地还原其本来面目。原址复建的苏小小墓亭亭高5.5米,墓直径2.6米,墓圈高0.8米,墓建于亭内,墓顶按原制用水泥封顶。后人说,苏小小就是中国版的茶花女,一个女子为爱而终,这也许是我国古代女子最美的结局之一吧,从此苏小小留给了世人最美的芳华。
苏小小苦等爱人而不归,芳年二十就郁郁而终。学子鲍仁求学时曾受到过苏小小的资助,当年他金榜题名,功成名就,出任滑州刺史顺道相访时,却赶上她的葬礼,他抚棺大哭,在她墓前立碑并刻上:“钱塘苏小小之墓。”传说,苏小小卒后芳魂不殁,往往在花间出没。北宋时司马槱(字才仲)在洛阳时曾梦见一位美人翩然歌舞,上前相问,知是杭州苏小小在唱《黄金缕》。五年后,司马槱因苏东坡荐举,在秦少章幕下做官,说起这件事。秦少章说:“苏小小的墓,就在西泠,不妨前去一祭。”
司马槱立即前去凭吊。当夜,果然梦到苏小小前来相会。3年后,司马槱死于杭州,葬于小小墓侧。也许,爱情流下几许遗憾,才会更让人回味,或许,不完美,才是真正的人生吧。
苏小小的墓亭在西湖景区中还有“一最”,苏小小的墓亭亭柱上共有12副楹联,是楹联最多的亭子,都是出自全国书法名家之手,并用了隶、篆、行、草各种字体:“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金粉六朝香车何处,才华一代青冢犹存”、“灯火疏帘尽有佳人居北里,笙歌画舫独教芳冢占西泠”、“几辈英雄拜倒石榴裙下,六朝金粉尚留抔土垄中”、“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着西泠”等...诗人袁子才曾说:“钱塘苏小是乡亲”,杭州百姓对这位名妓喜爱的程度由此可见。
“金粉六朝香车何处”让我们后人已无可寻,可我们会默默的伫立在这位才女的墓亭前,回想苏小小的醉人红颜、倾听她甜美的歌声、佩服她那绝世的才华...在这孤山之下,与心爱的人一同携手祝福,尽情的珍惜两人幸福的美好时光吧。
小贴士:1.旅游交通:西泠印社乘游1、2、3路到西泠桥下,步行前往。
& 苏小小墓乘坐公交7路、
y1路、 y9路、 y10路。
&&&&&&&&&&
乌镇是江南有六大古镇之一,地处浙江省北部的桐乡市,为江、浙两省交界之处,也正好位于苏州和杭州之间,到两地的距离都是80公里。六大名镇中,我最想去的还是乌镇,因为到乌镇的理由实在太多了。
十年前,那部电视连续剧《似水年华》中,结识了这个江南水乡古镇,同时也喜欢上了英和文那凄美迷人的爱情故事。因为剧中的女主人英说过:乌镇是一个让人很想恋爱的地方!后来,在一本名为《一生要与爱人去的32个地方》旅游推介书中,乌镇也赫然在目。从此就想,有机会一定到乌镇去追忆似水年华!
还是十年前秋季的那个绍兴笔会上,来自鞍山的鲁院文友陈丽秀,因为一种情结,只身前往乌镇,虽未能如愿抵达,但她写出了一篇美文《乌镇不能抵达》,一时在文友中传阅。两年后,她的又一次江南之行,再次和乌镇失之交臂,同样又写出了一篇《无法抵达的乌镇》。直到三年之后,她终于如愿走进了乌镇,而且也创作出第三篇美文,只是我至今还没能一睹为快。
终于我和乌镇的缘分到了,我要自己亲历这个水乡小镇了。身在杭州,虽然面对宁波天一阁和舟山普陀山的巨大诱惑,但因为心有所属,我还是毅然选择了乌镇。
说来乌镇也还真是善解人意,虽然正是江南的梅雨季节,一连经历了几天绵绵细雨的我,在乌镇却拥有了一个温婉亮丽的晴天!
进入东栅景区,沿河右行几步,就会走上那座别具风味的逢缘双桥,因为桥上建有廊棚,所以也叫廊桥。这便是《似水年华》男女主人公英和文常走的那座桥了。据说踏走双桥有男左女右的习俗,由此演绎出走此桥便可左右逢源之说,这样一座富有诗意的桥,我觉得叫“逢缘桥”更为贴切些。虽然自己早已错了那个年龄,但走上这桥时心中不免会有一丝的触动。难怪陈女士的美文要用“乌镇不能抵达”这样一个题目,大概,她也是在提醒自己吧!
到乌镇,收获的是景也是情。徜徉在小桥流水之间,面对充满激情的游人,不由使人会想到卞之琳的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但没想到的是,在饱览水乡美景、追忆似水年华的同时,还领略到如此醉人的书香。
这第一缕书香是在东栅小巷深处的“晴耕雨读”感受到的。这个电视剧中的书院是英工作的地方,也是英和文第一次见面的地方。木雕门框上悬挂着一块古朴的牌匾,上边镂刻着四个隶体大字“晴耕雨读”。晴耕雨读,说得太妙了!如果读书都能有这样的心境那该多好啊!只可惜今人读书大看重功利了!再看大门两侧还有一副对联:云气春林月华炼水;清光淑景芳草远山。书院至今陈列着当年拍摄电视剧的古旧书架,还有修复古籍时用过的桌椅等,并清楚地标明当时拍摄的情况。
乌镇之所以成为名镇是和当代文学巨匠茅盾先生分不开的。茅盾曾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他的小说《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都是“五四”以来优秀文学作品的典范。茅盾对于乌镇,正如沈从文对于凤凰古城一样,已成为当地的文化标志。茅盾在《风景谈》中有句名言,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正是曾经养育了这些大文豪,这一方山水才变得变得如此更具灵性,更有魅力啊!在茅盾故居前厅矗立着一座茅盾先生的半身铜像,铜像上方悬挂着一块“有志竟成”的牌匾,展厅以“茅盾走过的道路”为主题,从左至右依次陈列着家庭童年、学校生活、五四北伐、左联前后、抗战烽火、建国以后、永垂不朽、革命家庭、光照千秋等9项内容。茅盾故居的东邻,原是创办于1865年的立志书院,茅盾先生的小学就是在这里读的。如今已和茅盾故居合为一体,陈列着介绍茅盾一生的革命活动和文学成就的150多帧照片,以及他的作品、手稿、书刊、题字和曾经使用过的用品等实物。故居院内茅盾先生当年栽植的南天竹和棕榈树依然生机盎然,似乎在告诉游人水乡乌镇文脉的源远流长。
茅盾故居往前不远有一个三进院落,这就是夏同善的“翰林第”。夏同善,字子松,原是杭州人,1855年中举人,次年进士及第,钦点翰林并赐“翰林第”匾,还做过光绪皇帝的老师。夏同善因念自己得以读书皆赖萧家,就把御赐的匾额挂在外婆家的大厅上,又请得圣旨改建萧家厅。夏同善文章超群,时人誉谓“在曾(国藩)、左(宗棠)之上”。慈禧太后十分赏识他的才学,曾命他和翁同騄一起为光绪帝侍读。因为夏同善为轰动江南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平反昭雪后,其事迹被后人编成评弹作品,广为传播,其中“夏府求情”一节,不但详细地演绎了夏同善的功劳,还详细介绍了萧家花园。这样,翰林第就成了乌镇最吸引人的古宅名居。翰林第的书香气息很浓厚,有不少匾额和楹联,诸如“德馨流远“、”螽斯衍庆“、”养廉补拙“等,园中假山凉亭之上有一幅生动的读书楹联:园中鸟语如劝酒,亭下虫吟似读书。你看这嗜酒爱书的主人多富有想象力啊!
乌镇西栅也有一处书香气很浓厚的地方,这就是昭明书院。书院得名于曾在乌镇筑馆读书的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萧统身为太子,但更是一个读书人和眼光高远的诗文鉴赏家。他编辑整理的《文选》是我国第一本诗歌散文选集,在很长一段时间,《文选》和后来的《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等是古代读书人案头必备的文学读本,影响深远。特别是萧统对陶渊明的人格和诗文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评价,他在《陶渊明集序》中说“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由此诞生了“爱不释手”这一成语。
据说萧统刚生下时,右手紧捏拳头,不能伸直,东宫娘娘以及宫女都没法掰开,梁武帝为此十分担忧。有位大臣说:“皇上何不张榜招名医诊治呢?”梁武帝觉得有理,就张榜招贤:谁能掰开太子的手,太子就拜他为师。沈约见了榜文,就揭榜前去一试。他捧起太子的手,轻轻一掰就分开了。梁武帝十分高兴,就赐封为太子的老师,专门教太子读书。沈约是乌程人,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也是“一代词宗”,因为他的先人墓地就在乌镇河西十景塘附近,每年清明总要返乡扫墓,并要守墓几月,梁武帝怕儿子荒废学业,就命昭明太子跟随沈约到乌镇来读书。为此,就在乌镇造起一座书馆。昭明太子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了有名的。后来,沈约把主坟迁至京城,把他在乌镇的府第捐为白莲寺,萧统拾馆为寺,这就是后来的密印寺。明朝万历年间,驻乌镇同知全廷训,在白莲寺门前建了一个石坊,并题为“六朝遗胜”,邑人沈士茂题书“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这石坊如今迁至乌镇西栅景区内,成为书院的标志。昭明书院坐北朝南,前方庭园中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参天,浓荫匝地。书院西为拂风阁,是喝茶、读书、交流的场所,后侧则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及作品展馆。
巨镇文星----这是昭明书院石牌坊背面的四个大字,我觉得这四个字非常贴切地点明了乌镇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许因为这些渊源,乌镇千余年来一直文脉昌盛,自宋至清,镇上出了161名举人,其中进士64人,又有例贡160人,授武职7人,另有荫功袭封者136人。这样鼎盛的人才现象,在江南古镇中当属首屈一指,就连不少大中城市也望其项背。看到一则资料说,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乌镇已有408人考入高等院校深造。在昭明书院我还得知,早在2001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开始,乌镇就已经成为这项国内最高文学大奖的永久颁奖地,至此,我已被乌镇的千年书香彻底陶醉。
“玉骨哪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这是宋朝大文豪苏轼在晚年为怀念其爱妾王朝云而作的一首词作《西江月》。
苏轼(1037—1101年),北宋大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苏辙兄,人称“苏长公”、“苏东坡”、“苏大胡子”、“苏大学士”。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1061年任凤翔府签判。宋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熙宁四年因反对王安石及其新法贬任杭州通判。后知密州(1074年)、徐州(1076年)、湖州(1079年)。元丰二年因作诗“谤讪朝廷”下御史狱。1080年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1084年知常州。1085年知登州。不久入京都任中书舍人。宋哲宗时1086年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后反对司马光、程颐等旧党,1089年出知杭州。1091年任吏部尚书、知颍州。1092
年知扬州。后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1093年知定州。1094年前后新党再度执政,被贬谪到更偏远的惠州、琼州(1097年)、儋州。最后于宋徽宗初年遇赦北还,病死于常州,追谥文忠。
苏轼学识渊博,能勉励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思想比较复杂,儒佛老等派在其世界观诸方面既矛盾又统一。为人正直,性情旷达,忧国忧民,为世称道。对新党的偏激、旧党的保守均不认同。在广东、海南时多方鼓励培养当地后一辈学者文人,和少数民族也能和睦相处;虽生活艰苦,仍未改变人生的乐观态度和旺盛的创作力。
苏轼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全才和十大文豪之一,两宋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全才与文豪;并继承发扬欧阳修等人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成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散文上与唐朝韩愈齐名,并称“韩苏”;在整个两宋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且与其父、弟并称“三苏”,皆入八家之列。在词作上,堪称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是豪放派创始人与代表人物;又与南宋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在诗作上,是中国历史上十大诗人之一,两宋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又与出自其门下、“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在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在绘画上,亦为宋代大画家。其在文化诸领域均有非凡才学、甚高造诣、卓越贡献、一流佳作,放眼整个世界历史也罕有能比,可谓璀璨辉煌、高山仰止、名垂千古。
苏轼其文数百篇,汪洋恣肆,如行云流水、泉源涌地,明白畅达、结构谨严,并有创新;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为传诵名篇;前承庄子、韩愈,后开龚自珍、梁启超。苏轼填词三百多首,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等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有所突破,开豪放一派,气势雄浑,豪迈不羁,摆脱了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等绮艳柔靡的风尚,促进了词的发展,对后来很有影响;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江城子》等。苏轼作诗两千七百多首,各体皆工,尤善七言;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风格清新自然,题材广阔,手法豪健,善用丰富、新鲜、贴切的比喻和夸张,独具风格;主要作品有《惠崇〈春江晚景〉》、《惠州绝句》等。
在这位成功的文化巨人背后,有着一位怀着深沉的爱的美丽女性执著的支撑,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谱写了一曲千古绝唱。她就是王朝云,先后成为苏轼的使女、小妾,也是苏轼的红颜知己、精神挚友。大文豪一生女人多位,然王朝云无人可以替代。情痴情种王朝云,天涯海角终为伴。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而就千秋论,不可无此人!
王朝云字子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家境清寒,自幼沦为歌舞妓,却独具一种清新、高雅的气质。1071年苏轼在杭州通判期间,于一次偶然的宴饮机会,看到了轻盈曼舞、极具灵性的朝云(那时朝云还不过是二六少女),为其打动,于是买下,先纳她为使女、丫鬟,妻亡后即扶正为妾,备加宠爱。
苏轼有一首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诗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据说这首诗明写西湖的旖旎风光,而实际上寄寓了苏大学士初遇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受。
王朝云天资聪明,在大师的训导下,渐渐更富才艺。这是苏东坡着意培养出来的一朵奇葩、仙卉、鲜花。等花儿绽放之时,自然需要有人去采摘,于是成了有心“园丁”自己的“如夫人”。苏东坡大王朝云26岁,秦观曾称她“美如春园,目似晨曦”。王朝云也许文化有限、端庄不足,但她以自己的聪慧和贤淑,以及少女特有的清新、细致,让苏轼在不惑之年找回了久违的快乐和自信。但她也不光有乖巧和聪明,而是尽心奉献、全力照料,一直义无返顾地跟随着老相公,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在他最得意时,也在他最倒霉时。
苏轼因反对新党而谪居杭州四年,之后又官迁密、徐、湖州等,又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常、登州等,再反对旧党被贬到杭、颍、扬、定州等,南来北往,风来雨去。这期间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陪伴在他身旁,和他一起过着辗转颠沛、风雨飘摇的生活,成为他艰难困苦中最大的精神安慰和情感慰藉。
东坡居士性情豪爽、了无城府,常常在诗词中畅论政见,数度得罪当朝权贵。在其妻妾中,王朝云最解他心意。有一次,他指着自己腹部问周围多名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个马上答道:“文章。”另一个答道:“见识。”苏轼频频摇头,不以为然。此时王朝云笑答:“您满肚子都是不合时宜。”苏轼闻言捧腹大笑,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1083年王朝云为东坡生了个儿子,取名遁儿。在生子3天时,苏大诗人写了首《洗儿诗》用以自嘲:“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可惜此婴仅活了十个月,便不幸在南京夭折,也就无法实现其父的愿望。苏东坡哀痛不已:“羁旅失幼子”,“老泪如泻水”。遁儿死后,王朝云再没生第二个孩子。
1094年王朝云随苏轼贬到惠州时,才30余岁,而当时苏轼已年近花甲。眼看主人再无东山再起的希望,苏大学士身边的侍儿姬妾都陆续离去,只有王朝云始终如一,追随着他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来到岭南,还会苦中作乐演唱他作的诗词。苏轼十分感动,刚到惠州不久就为她赋诗一首:“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在该诗中,苏轼称王朝云为“天女维摩”,即一尘不染之意。该诗还有这样一段前序:“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当初白居易年老体衰时,深受其宠的美妾樊素却溜走了,他因而有诗“春随樊子一时归”。王朝云与樊素同为歌舞妓出身,然性情迥异,她的坚贞相随让老年苏轼备觉欢欣。晚年苏东坡为王朝云写了不少佳作,感激她、赞美她,因为只有王朝云了解他、理解他。
但没想到造化弄人,像这样一位善解人意的年轻女子,并未陪伴老迈的苏轼走完其人生之路,反而先于他离开了喧嚣尘世。才到岭南的翌年,王朝云突然得了一种烈性瘟疫,不治身亡,年仅34岁。她是虔诚的佛教徒,咽气之前握着苏轼的手,念着《金刚经》上的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如泡影,如露,如电,应做如是观。”意思是说,世上一切都为命定,人生就像梦幻泡影,转眼之间就永远消逝了,没必要过于在意。这番话不只是王朝云对禅道的彻悟,其中也隐含着她临终时对老居士的无尽牵挂。
有古书记载道:“子瞻在惠州,朝云侍坐。维时青女初降,落木萧萧,凄然有宋玉之悲。因命朝云捧觞,唱花褪残红词以遣愁。朝云珠喉将转,粉泪满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大笑曰:‘我正悲秋,汝又伤春矣。’遂罢。未几,朝云殁,子瞻为之终身不复闻此词。”
按照王朝云心愿,苏轼将其安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松林之中。这是一个僻静处,黄昏时分可听到阵阵松涛和禅寺钟声。苏东坡还为她写了墓志铭,称她“敏而好义”、“忠敬如一”。附近僧人筹款,在墓上修了座亭子用以纪念王朝云。亭柱上镌有苏东坡亲自撰写的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这副亭联,不仅透射出他对自己一生坎坷际遇的感叹,更饱含着他对一位红颜知己的无限深情。自此苏轼一直鳏居未娶。据说他还为王朝云建了祠堂,并在旁边另盖小舍,时常居住其间,独自思念故人。
明清时期,每逢王朝云逝世之日和清明节,惠州妇女及各界人士会成群结队,携带香烛纸钱前往其墓凭吊。这正是:“湖山有幸埋香骨,风月多情伴美人。”其影响之深可见一斑。祝愿王朝云的艳骨长卧孤山,精神不灭。
[李子迟著:《问世间情为何物:中国历代名人情感解读》,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如果对于断桥、雷峰塔、苏堤白堤、灵隐寺你已疲于欣赏,你开始摒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便大错特错了。确实密密匝匝的人群和行色匆匆的脚步,让再美好的景致都流俗。所以欣赏杭州的美,绝对不只局限于这些,在山水之间,用一颗安静的心去体会,用忠实的双脚去丈量,躲开城市里的喧嚣,在山野间信步,它会为你揭开它秘境般的美丽。
漫步在清晨的九溪十八涧
“溪流道万山中,山不峭而堑,踵趾错互,苍碧莫辨途径。”清代林纾曾这样描述九溪,若干年后,当我们再次徒步九溪,依旧可以感受到作者所描述的风景。小径屈直,峰峦夹崎,涧泉琤琮,篁楠交翠,九溪让我们体验的就是这种安静地漫步于山间溪流的感觉。九溪十八涧全长6公里左右,呈Y字形,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一个是从龙井村一路南下,经九溪烟树到达九溪村;另外一个就是从杨梅岭南下,经九溪烟树到达九溪村。我选择的是第一条路,早晨起来直接打车到龙井村,一路沿下山山路慢慢徒步到九溪村,先是穿梭于遍布在山林间的杭州农居中,之后在茶树、枫树、松树、溪流围绕的山路中漫步,大口大口地呼吸着负氧离子含量超高的空气,从早晨开始就健康地唤醒自己。
在云栖竹径的竹林仙境中禅修
距离九溪村仅5公里之遥的云栖竹径,却少有人问津。云栖竹径的名字相当诗意,但却没有言过其实,漫步其中,定会被它的绿郁清幽深深打动。竹径可亲眼考证,可是云栖又出自何处呢?原来因为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五云山上的五彩祥云常飞集中坞中栖留,并且经久不散,所以就被叫做云栖了。这里山深林密,竹林满坡,修篁绕径,有给人清凉之感的洗心亭,也有可供人小坐品茗的茶室,漫步竹林,偶听到几声鸟叫,更显得竹林的清幽。如果只是想短暂感受下云栖竹径的竹林仙境之美,那么建议由木栈道进山,再顺主路出山,时间有限的话可以不用上山,只体会在竹林营造的“绿、清、凉、静”之感即可。
在梅家坞大快朵颐江油白条
十里梅坞蕴茶香。梅家坞,一个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村,如今是杭州及周边地区的人们休闲度假的常到之地。门前小桥流水,屋后茶园青青,清香明前龙井,原味土鸡野味,悠哉喝茶聊天,这是属于杭州人的周末时光。在云栖竹径感受了禅意深深的竹林秘境之后,打车抵达距离不远的梅家坞,歇歇脚,吃吃农家饭是个放松的好方式。梅家坞有很多农家乐,别看环境朴素,却总是络绎不绝地食客,坐在小溪边,大榕树下,喝着龙井村,吃着鲜嫩的葱油白条、浓香的芦花鸡,还有绿油油的油门春笋,这种慵懒惬意的感觉真好。
探秘午后的西湖秘境上香古道
上香古道,西湖景区中很少游客到访的秘境。听着名字就觉得古韵悠然,实际上它也确实是有历史痕迹的,曾经这里是乘船从茅家埠上岸的香客到天竺诸寺上香走的路,现在是杨公堤到茅家埠之间的一段路,和最知名的苏堤、白堤相比,它不那么单调直接,这里时而栈道,时而拱桥,时而石道,时而土道,有一种若隐若现扑朔迷离之感。没有西湖那么开阔敞亮的景象,处处是小景致小确幸。尽管这里的质朴野趣是人工营造的,可是却营造得那么恰到好处,没有丝毫的做作,反而觉得真实朴素。有时候你还会遇到低飞的水鸟和戏水的野鸭,别有一番情趣。
傍晚环湖骑行苏堤白堤
在春花浪漫的晚风中,在满富诗意的秋日里,沿着西湖边上曲曲折折的小道,或者在宽敞通直的苏堤白堤上骑行,在如画风景中瞬间变成风一样的女子,这种惬意之感如果不亲身体会真的会很遗憾。顺时针骑行是最佳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更加靠近西湖,当然也最好选择风和日丽气候温润的日子,骑行从一种磨练变成一种享受。最喜欢苏堤上那些小桥,虽然上去的过程很费力,可是下坡的自在畅快感会立即掀嗨自己。游客多的日子,建议选择在傍晚骑行,苏堤白堤上没有那么多的行人阻碍前进,会更加畅快淋漓。
———————————————————更多精彩内容———————————————————
&&&&&&&&&&&&&&
&&&&&&&&&&&&&&
&&&&&&&&&&&&&&
&&&&&&&&&&&&&&
(日,在太原丽华大酒店会议厅给台湾文化界朋友讲山西文化的历史影响
诸位上午好!
感谢主持人的安排,让我在这里跟台湾文化界的朋友作一次交流。
二零一零年九月上旬,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蔡武先生曾率一个代表团访问台湾,我是跟随的专家团的成员之一。蔡先生在大陆是什么官职,就不必说了。我不知道这次这么多的台湾朋友,来山西参观访问,与那次蔡会长的访台有没有关联,不管有没有,能在这儿跟台湾的朋友作一次交流,我是很高兴的。刚才一进大厅,就见到了四年前接待我们的陈春霖先生,他还记得我在台北研讨会的发言。
这次活动,是大陆文化部与山西省政府合办的,由山西省文化厅具体组织。来访的人员,主要由台湾文化部门安排。想来许多朋友是第一次来山西。来不来山西,一方面是文化部门的安排,一方面也是个人的选择。他说让你来,你不来,他肯定不强迫。我要说,你们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也是高明的。我看来的人中,年纪大的多些,可见老年人的智慧,在这上头,比年轻人胜了一筹。来大陆,有机会来山西,若是不来,过后肯定会后悔的。
你们在山西,可看的很多,文化厅有周详的安排,我就不说了,我要说是,山西文化的历史的影响,同时也是想说,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山西文化。
说历史影响,当然要用历史的眼光。我是学历史的。研究历史,有两个路径,也可以说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典章制度,这是过去的历史学家遵循的一个路径,关注较多的一个层面,还有一个是地理环境,也可以说是历史地理,这是百年来,新一代历史学家较为侧重的一个路径,一个层面。
什么叫历史地理呢?今天正好是七月七日,抗战爆发纪念日,就举个与抗战有关的例子吧。
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谁都看出,中日之间终究会有一场大战。开战后,会是什么样的状况,许多名家都有自己的说法,著名的军事学家蒋百里先生提出的看法是,开战后中国会大败,只要守住三阳,就不会亡国。这三阳是,洛阳、襄阳、衡阳。八年抗战期间,这三个地方,始终都是中国军队防守的重点区域,也都发生过非常激烈的战斗。稍有地理常识的人,只要将这三个地方连在一起就看出道理来了,这个连接线以东,差不多都是平原,以西,差不多都是山地。山地易守难攻,结局可想而知。
看山西,若从典章制度的层面看,我建议朋友们注意一下,在山西即便是偏远的乡村,也有庙宇,有庙宇的地方,必有戏台。国家的典章制度,就是通过演戏这一文艺活动,达到教化的目的,变为民众的人生理念,成为道德规范,成为风土人情。关注一下戏台,关注一下民间风俗,对“礼失求诸野”,会有深一层的理解。
我今天要讲的,主要是从地理上看,山西对历史的影响。不管你们这次要去的是些什么地方,都要对山西有个整体的认识。
我上小学时,就注意到了,山西的形状,很像台湾。都是南北一长条,像个树叶,两头窄些,中间宽些。这个样子,可说从元代设置行省(中央机构叫中书省,行省,就是行中书省的简称)以来,几乎没有变过。小的变动还是有的,比如河北的蔚县,过去一直是山西的,现在是河北的了。这个树叶形的长条,是由山西的地理条件决定的。东边是太行山,西边是黄河,这一山一河,就固定了山西的形状,只会是这个样子。有人会说,设省,就是以自然条件划分的。不完全是这样。更多的是考虑治理的方便。比如陕西省南部,汉中一带,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风土人情,更接近四川,但是,就是不划给四川。为什么,就是要插入四川一块地方,四川一旦不稳,出兵就方便多了。现在的样子,只能说是沿袭历史的格局。山西的这个地理格局,柳宗元说,叫表里山河,原话是:“晋之山河,表里而险固”。可以扩大想像,这样的地貌,本身就像一个大城堡。
这个城堡,若在偏远的地方,就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了。
恰恰不是这样,在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朝代,它就在离京城不远的地方。
秦朝太短,不说了,汉代和唐代,都是历史上的大朝代,都城在长安,山西南部,古称河东,与长安所在的关中,可说是互为表里。山西也可说是京畿。前些年出土的黄河大铁牛,就是蒲津桥的定桥之物。为什么要在这儿修这么好的一个桥呢?就是为了去北边方便。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在这儿,也是因为这儿是通长安的要道,若在偏远之地,就不会有宰相的遗孀和女儿,那么长时间住在普救寺里了。
再一个时期,是明朝。明朝边防有九镇,其中两镇在山西,一是山西镇(驻地宁武),一是大同镇。而大同尤其重要,与宣府(宣化)并称宣大,可说是北京西北的屏障。
这三个时期,基本上可说,山西平安,国家就平安。
从历史地理上看,山西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北部,在380毫米降水线上。大体来说,就是现在山西北部朔州一线。明代的长城,大致就是沿着这个降水线修建的。说白了就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一个分界线。胡人南侵,多是由这儿进来的。
胡人南侵,过去总说是个教化的问题,我们的教化没有远及彼邦,所以他们野性难驯,烧杀抢掠,有了这个380毫米降水线理论,就知道了,不是什么教化的问题,而是生死存亡的问题。不南侵,他就没法活。
这一特点,又决定了山西在战乱时代有着特殊的地位。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战乱时代,一个是东晋之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一个是唐灭亡之后,北方的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叫北汉,就在太原。前一个时期平定之后,建立了北魏,北方算是统一了。后一个时期平定之后,建立了宋朝。说太原是龙城,不是说这儿建过国都,是说这儿是龙兴之地,唐朝的李渊父子,就是从这儿起兵的。山西真正建过国都的,是大同,北魏前期的首都(后期在洛阳)。山西可说是个五胡杂处的地方,对中华民族的融和,起过很大的作用。
来山西参观,不管有关方面的路线是怎样安排的,你心里要有个历史文化的轮廓。就是,从南往北,你的感觉要是,从地下走到地面,从历史的深处,渐渐地走向历史的明处。
这话怎么讲呢?
就是,在晋南一带,要看地下的东西,过了灵石口(霍县以北),进入晋中地区,要看地上的东西。这就是从历史的深处走来,越走离现代越近。
晋南地下的东西,最为明显的,是在侯马,可以看晋国的大墓,看编钟,尤其要看看陶范。再就是,要看看侯马盟书,看看三家分晋那个时期,人们如何用毛笔,沾上朱砂在石片上玉片上写字。
越走越高,就走出了地面。这就到了太原这边,看晋祠,看五台山的宋代建筑,看应县的辽代木塔,看云冈的北魏石窟。这就是我说的走向历史的明处。
还有一个观念,也希望朋友们接受。文化这个东西,绝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它是经过长时期的运行,积淀而成的。文化,历来是保守的。千万不要一听保守,就皱眉头。没有历史文化的保守性,传统性,那我们就不会经历那么多的灾难,而仍能保持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还能是个真正的中国人。
在台湾的时候,欢迎酒会上,当时的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盛治仁先生说过这样的话,说到了台湾,在台北,不要光是参观太庙、故宫,还应当到台北的小街小巷走走,那里有小咖啡馆,小酒馆,坐在里面,在昏黄的灯光下,听着音乐,喝个小酒,聊聊天,那是最能体现台湾文化的地方。我要劝朋友,有可能的话,去山西古朴的乡村走走,在那些地方,最能体会山西文化的悠久与绵长,也最能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变化的一面,和没有多大变化的一面。这没有多大变化的一面,绝不是说山西落后,恰恰说明,山西在保护传统文化上,做了多么可贵的努力。
美人靠,说白了就是一件供人倚靠的椅子,长椅可称短椅亦可称,但说白了就显得浅白了。用了美人的字样,就一定是与众不同。它成为了一个深蕴文化内涵的名词,成为了一个充满想像诱惑的空间。古时,那些殷实的大富人家都有自家的院落。美人靠是设在廊檐下专供太太小姐们坐靠的,但也不是随处可设,一般都会选择在傍水之处。不妨想想:一座回廊曲折、青舍古香的深深宅院里,小轩旁,月池边,一位衣着飘逸、面若桃花的小女子斜倚在美人靠上,发髻高耸着,横插着一根碧玉雕琢的发簪。柔情春风拂起她那桃红色的披肩,襟袄前镶着的蝴蝶扣,纠缠着她一生的相思。她就这么半倚半坐在“美人靠”上。或临渊羡鱼,那鱼儿在水中相互嬉戏;或托腮望蝶,那蝶儿在花草中展翅起舞。触景生情,对小女子来说,是何等的动情和醉人呢。
细细品味,他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尤其在如今的环境中,像他这样喜欢美人、美人喜欢他的官人,可谓实践出真知,这种感受算是与时俱进也。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杭州最著。第一次亲近西湖是十年前的2003年,当时我是去绍兴参加鲁迅文学院秋季笔会,仅在杭州停留了一天,但就是这一天,此后,“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就在心中难以割舍了。没有想到的是,直到今天才得以重游。
与十年前不同,这次杭州西湖之旅,我是从晚上观看西湖音乐喷泉开始的。夜幕下的西湖,朦胧而美丽,岸边依然是游人如织。随着音乐声响起,湖面亲水平台上喷射出五彩水花,演绎着一幕幕璀璨迷人的优美画面。因为离得有些远,角度也不够太好,觉得不够尽兴,所以第二天晚上我又专程前往,占据到一个最佳位置,一连看了三场。背景音乐依然有谭晶演唱的《人间西湖》,歌中唱道“我的心中有一座湖,远山近水入画图,桃红柳绿春来早,客来客往船如故,山外山,楼外楼,留下浪漫爱满湖,天上明珠,人间西湖,多少美丽传说,风流千古。”歌声从变幻多姿的水幕中流出,水柱在悠扬动人的歌声中摇曳,时而如出水芙蓉般舒展开放,时而如仙女下凡般长袖善舞,时而又如彩旗猎猎迎风飘扬,真让人如闻仙乐,如临仙境。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真不会想到,白日里风情万种的西湖,在夜幕下竟还能演绎出如此美轮美奂的场景。
早在到杭州之前,我就想好了去西湖必看的两个地方,一是钱王祠,另一个是苏东坡纪念馆。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沿湖边左行,径直来到柳浪闻莺景区,钱王祠就在这里。我到钱王祠主要是来寻找“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遗迹的。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襄汾)人,约生活在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皆知其为德辉也。”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据元代钟嗣成《录鬼簿》记载,郑光祖早年习儒为业,元朝灭掉南宋后,他以儒才补授杭州路为吏,此后一直生活在杭州,后因病去世,火葬于西湖灵芝寺。而钱王祠的前身就是灵芝寺。但我到这里后四处打听,最终也没得到到一点有用的信息,就连西湖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听我讲过后,也觉得很新鲜,还感谢我带给他们的信息。想不到当年声名赫赫的“郑老先生”,如今在他的魂归之地西湖竟然落得这般寂寞,好在今天终于遇上了一个远道而来的乡亲。我想,西湖胸怀如此宽广,曾接纳了这么多古今英才,总有一天会把郑光祖的英名展示给游人的。
作为“苏迷”,十年前初游西湖后,还曾写过一篇《追随苏东坡》的文章,但我当时还不知西湖有座苏东坡纪念馆,事后就曾悔恨不已,这次再不能留此遗憾了。从钱王祠出来后,几经询问,终于在苏堤的映波桥附近处找到了绿树掩映中的“杭州苏东坡纪念馆”。冒着茫茫细雨,在苏东坡雕像前留个影,我就入馆参观。苏东坡一生曾两次来杭州为官,第一次是通判,第二次是是知州,前后五年,政绩斐然。为疏浚西湖,他在向朝廷呈《乞开杭州西湖状》中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只有耳目,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苏东坡组织了二十万人治理西湖,并且以诗人的想象力,给杭州人民留下了一道芳堤,一湖碧水,还有数百首诗词和无数民间传说。那首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早已成为吟诵西湖的千古绝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自从苏东坡此诗之后,西湖便又有了一个芳名“西子湖”。因此,在杭州百姓心中,苏东坡才是杭州的终身市长。纪念馆不大,主要展示着苏东坡的一生经历。分为“长留学士住东湖”、“东坡原是西湖长”、“人间有味是清欢”等几个专题。匆匆浏览后,我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写道:久慕高名今入馆,十年勾留此湖山;若能早生一千年,愿做苏粉不做仙。在馆内纪念品柜台前,我还欣喜地买到了到苏东坡的《寒食帖》拓片。刚刚来时还是细雨如酥,当再走上白堤就已雨过天晴、白云如练了。还不到半日,就已饱览雨湖、晴湖美景,怎不让人尽兴而归。
离开西湖后,西湖的水、西湖的烟柳、荷花不时在我眼前浮现。我一直在想,西湖究竟美在哪里?虽说每个喜欢西湖的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我觉得这么多的人热爱西湖,其交集就在于西湖山水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一个地方如果仅有山水风景之美,则缺乏深度和内涵,而仅有历史文化之厚重,则缺少了观赏性和愉悦性。只有杭州西湖恰恰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别处难以企及的高度,而且与城市生活融为一体,是零距离呈现在你眼前,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徜徉在杭州西湖,一处处园林宛如一挂明丽夺目的项链,环湖而聚,使人徒步少时就能到达一处,坐赏湖光山色,这是国内任何地方所没有的。我想这大概也是歌曲《人间西湖》想要表达的深意所在吧!
回头再看看西湖的这些景观和传说,每一则都是那样的美好。不是一个一个的,也不是一对一对的,而是一串一串的。我忽然发现,西湖的好多景观都是和“三”联在一起的。最为著名的当属“西湖三堤”:白堤、苏堤、杨公堤。杨公堤为明代杭州太守杨孟英所建,他虽没有白、苏二人的诗名,但也被誉为“白苏以后贤太守”,杨公堤在苏堤西侧,也有六桥和苏堤六桥相衬相映,合称西湖十二桥。西湖有“三岛”:小瀛洲、湖心亭和阮公墩,就连小瀛洲上还有个“三潭印月”。西湖还有“三塔”:老衲一般的雷峰塔,美人一般的保俶塔,将军一般的六和塔。“西湖三贤”自然是非白居易、苏东坡和“梅妻鹤子”的林和靖莫属了。
西湖这般山水,自然成为许多名人的终归之地。西湖原有栖霞岭下的岳飞庙和岳飞墓,三台山麓的于谦祠和墓。清代大学者袁枚曾写道:“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诗中的“岳于”就是岳飞和于谦。南明抗清将领、诗人张苍水,生前就誓言要和岳飞、于谦分西湖荣光三席。1664年7月,张苍水因叛徒出卖被清兵所俘,临刑前面向西湖山水,坦然一声:好山色!从容就义。张苍水后被葬到南屏山荔枝峰下,与岳飞、于谦遥望,终于实现了他“惭将赤手分三席,感想丹心借一枝”的夙愿。这三位英雄还被称为“西湖三杰”。此后的三百多年,张苍水墓被修了八次,今年正好是张苍水蒙难350周年,我们应该记住这位民族英雄。
西湖还长眠着近代三大名人。近代著名思想家、革命家章太炎,章太炎因为仰慕张苍水的为人,遗嘱埋骨张苍水墓旁,最终死得其所。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女士,生前就言定埋骨西泠,在她遇害后,好友徐自华、吴芝瑛冒着生命危险,遵照她生前约定,把她安葬在西泠桥畔,吴芝瑛亲书墓碑,徐自华撰写墓志铭。后经多次反复,直到辛亥革命胜利后,秋瑾遗骨又再度迁回西泠桥畔,并在临湖处筑了秋社和风雨亭。1912年,孙中山亲临致祭,亲笔写下“巾帼英雄”挽帐,这四个字如今被镌刻于西泠桥畔的秋瑾汉白玉雕像底座正面。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有“诗僧”之名的苏曼殊,也因为喜爱西湖山水,多次来此游览、居住,还在灵隐寺著梵文典八卷,在佛学史上留下影响,在他去世后,由南社社友柳亚子等人集资,将他葬于西子湖畔的孤山北麓。
西湖还是著名的“三大爱情故事”发生地,梁山伯祝英台读书万松岭,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苏小小西泠结同心。与这三个传说故事相应,又有了“西湖三大情人桥”:断桥、长桥、西泠桥,并且还引申出了“西湖三怪”:第一怪是断桥不断,原意是指白娘子“断桥不断肝肠断”,而今据说情侣在断桥上携手走过,还可以缘定三生呢!第二怪是长桥不长,长桥是指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里相送途中经过的一座小桥,但因两人来来回回走了十八次,依依不舍,就被后人命名为了长桥,看来是“长桥不长情意长”啊!第三怪是孤山不孤,孤山之名源自皇帝称孤道寡,并非孤独。孤山既是风景胜地,又是文物荟萃之处,南麓有文澜阁、浙江博物馆和中山公园,山顶有西泠印社,西麓有秋瑾之墓,东北坡还有宋代隐居诗人林和靖的放鹤亭,这里既有慷慨激昂的爱国志士,也有吟风弄月的风雅才子,还有才情卓绝的古代女子。人中之极,无非英雄美人,这不正是天下大众的人心所思、人心所向吗?如果把西湖当作是文人的精神家园,那么孤山就应是西湖的文化灵魂所在,自然不孤啊!
离开杭州前,我在西湖文化广场买到一本西湖的书,书名竟然也是《西湖三十景》。原来,早在康熙帝三次巡幸南下时,西湖就有了最早的十景之名。1985年,杭州又选出了西湖十景,2007年,杭州再次评出西湖新十景。2011年,西湖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对如此一座心灵家园般的名湖,我的两次浅尝辄止之行,只可说刚刚走到西湖边上,想要读懂西湖,走进西湖,那是需要一些时日的。郁达夫曾刻有一枚闲章:家在富春江上。如今我想说,心在西子湖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谁知道那样的网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