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元镇古执”是什么意思?

华亭寺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华亭寺
华亭寺位于云南省西山华亭山腰。由碧峣精舍向南斜登上径,上华亭山,修竹蔽天,松荫夹道,在茫茫林海当中,一座饰以丹青的楼亭掩映在松柏林间,这便是著名的华亭寺门户——钟楼,清澈的钟声在山间迥荡,使人“披寻得古寺,小坐收众清”之感。拼&&&&音hua ting si建造时间大理国时代特&&&&点修竹蔽天,松荫夹道
华亭这个名称,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理国时代。相传鄯阐侯高智升曾于公元1063年在这里修建别墅,到了他的后人高贤时,便给这座山命名华亭,从此这里一直是高氏家族游宴的地方。元延祐七年(1320年),高僧玄峰在此结茅庵修行。至治三年(1323年)募化修建大光明殿,供毗庐遮那华亭寺佛及十二圆觉菩萨,其后几年间,玄峰苦心经营,又募建大山门及两廊两庑,规模逐渐增大,《启建华亭山大圆觉禅寺碑》说:到1334年,“其方丈、浴塘、香疱、座癝、圆匦、磬函,靡不完奋,彩饰丹垩,栏循台榭,菀辟垣墉,悉皆缜密”。此时称。元至元五年(1339年)。玄峰和尚亲往江南,请回《大藏经》一部,计有1465函,在圆觉寺建多宝殿贮藏。玄峰苦心经营二十余年,将圆觉寺建成一所初具规模的禅宗寺院。
从前的圆觉寺,曾几度荒芜,又几度重修。明景泰四年(1453年) ,朝廷派驻云南的太监黎义曾修圆觉寺,陈宜《敕赐华亭寺碑记》载:“拓其址而弘其规则。”经过重修,“中为大光明五光佛殿。后为佛华宝阁,殿之左右为清隐殿、僧堂、齐堂、方丈、僧寮、设像崇严,彩绘鲜丽”。至“天顺间,钦赐名曰华亭寺”。
明末,华亭寺毁于兵燹。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云南巡抚王继文重修。咸丰七年(1857年),云南回民起义,华亭寺部分建筑又毁于战火。光绪九年(1883年)再次重修,但规模不大。[1]
民国年间的华亭寺已是一片荒凉,庭院野草丛生,野兽出没其间。1920年,唐继尧延请洲僧和尚来华亭寺主持法会,超荐护国、靖国诸役陈亡将士。法会结束时,唐继尧请虚云和尚主持华亭寺的重建工程。虚云在唐氏支持下,大兴土木,将华亭寺彻底翻修,建藏经楼,修大悲阁,在大殿两侧增塑;将寺前诗岩楼等人的墓塔移至大山门左侧围墙下,寺前建放生池,寺后建海会塔;在山门旁建钟楼一座,高三层,门窗镂空雕花,楼上悬挂幽钟一口,晨昏撞动,响彻山谷。整个华亭寺的翻修工程十分浩大,持续了五六年之久。唐继尧题寺额为“靖国云楼禅寺”。
此后,经过佛像开光,开七传戒,云楼寺盛况空前,成为云南省最大的一座禅宗十方丛林,常住僧五十人以上。人们仍然习惯于叫它“华亭寺”。华亭寺殿宇共分三层,规模宏伟,布局谨严,左倚卧佛、太华山峰,右傍玉案、碧峣诸岫,前对滇华亭寺池。站在寺前极目远望,四周群山层峦尽在目下;每当晴空万里之际,水天一色,一碧万顷的湖水把湖畔的群峰照映得更加峥嵘秀丽。明嘉靖年间杨升庵应寺僧德林的请求留下了一副脍炙人口的对联“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挂杖僧归苍茫外;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近人宋禾章将联语引申成两首绝句,其一“一水潆西又抱城,有无烟霭涧边生。白云深处苍茫外,时见僧归挂杖横。”其二“流丹阁下朝群峰,一雨一晴异淡浓。应是米家胸里有,倚栏人在画图中。”
华亭寺虽然坐落在半山当中,但地势平坦,茂林修竹,翠竹苍松,曲径通幽,极为雅致,在寺院的大门外,还挂有这样的一副对联。“绕树千章,松苍竹翠;出门一笑,海阔天空。”
华亭寺因为是古老的丛林巨刹,前人题咏颇多,其中清许湜的一首五言古风《游华亭寺》曾驰誉于诗坛:“十年怀胜游,斯晨遂独往。摄衣逾崇冈,林峦信藤杖。飒飒万壑声,秋风送奇响。松杉蔽天光,一径入森爽。旭日耀金碧,精蓝隐深广。十步已三休,高登境弥敞。老僧四五人,逍遥石苔上。指顾乱云中,滇城大于掌。下视昆明池,晶晶俨盆盎。豁然眼界宽,万象罗府中。无物翳青天,决眦尽苍莽。”
在华亭寺北面的碧峣山的山腰,还有,墓前立着1954年镌刻的墓碑,上面有郭沫若书题的碑铭“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
据《接云居山真如寺法卷》载,华亭寺传承法系为沩仰宗。寺内现有僧舍利塔十三座,最著名者为“虚云舍利塔”;寺内还供奉僧舍利子一粒;另有明、清、民国、现代历朝碑刻十块,珍藏乾隆皇帝御赐《龙藏》一部。寺内有石雕青狮白象,是佛教祥瑞徵兆,即“青狮献瑞,白象呈祥”。华亭寺位于西山森林公园景区中心,它南枕,北带碧跷,东临滇池,红墙碧瓦,掩映在茂林修华亭寺竹之中。 华亭寺依山势座西向东,与内地寺庙座北朝南的规则炯异,此乃华亭寺一大特色之一。它占地十八亩,平面布局呈矩形,在佛教建筑中属中轴对称、封闭院落式类型。其建筑特色深受宫式法则和儒家文化中理性美的影响。沿中轴线排列立体建筑,纵轴线上有、、八功德池、、;
横轴线从大雄宝殿左右分设、、方丈室、、客堂、浴堂、库房、香积厨等。全部建筑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如众星捧月,规则严整,排列有序。华亭寺入寺之门是一座高大的三层钟楼。钟楼飞檐翘角,与古树比户,楼楣悬挂有一副对联:“绕寺千章,松苍竹翠;出门一笑,海阔天空”。池中无数游鱼往来戏偬,似与游人相乐。夏天,池中睡莲红白相映笑迎游客。池对面是威严的宝殿。殿门外左右分踞石殿青狮白象。殿门两侧,塑有哼哈二将,横坐于金晴兽上,袒胸露怀,一个手执降魔棒,一个手提荡魔杵,神态威猛;殿内正中神龛上,有一尊金身护法神,身着戎装,手执金刚棒。殿内两侧塑有四大金刚(四大天王):掌青光宝剑,职风;掌紫金龙花狐貂,职顺。四大天王职掌风调雨顺。塑像之神形融教与道教为一体,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出天王殿,进入上下两层的庭院。下层庭院小巧玲珑,院中有“八功德池”池上架雕栏“涌莲”石桥,将水池一分为二,小桥流水,精巧别致。池中有假山游鱼,院中植藤萝紫、、、、。藤荫下,石桌石凳,供游人休息;上层庭院中央立一巨型石香炉,终日香烟缭绕,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华亭寺正对香炉,是金碧辉煌、巍峨雄伟的大雄宝殿,它是西山园林建筑中最大的。飞檐翘角、琉璃碧瓦,映日漾光,屋背饰以鱼、兽、鸟等动物造型,殿顶中央为葫芦宝顶。大殿前檐悬挂“清净壮严”、“山高海深”等匾额。殿内幡幔叠垂,宝盖生辉。正中上供奉着五尊金光闪闪的佛像,均高丈余。中间为佛祖,左右分别为和及、两位尊者。佛像仪态端庄、安详,背衬以金光轮。神龛背面塑有塑像及二十四天神像。殿内两侧面塑有层层叠叠的置于专门的中,而华亭寺却将五百罗流直接安奉于大雄宝殿之内,其含意耐人寻味。众罗汉的容貌、表情、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大雄宝殿两侧设有经堂、祖堂、方丈室、僧堂、客堂、浴堂、库房、香积厨等建筑,有回廊相通,使院院相连。大雄宝殿后面是藏经楼,金碧辉煌,鲜艳夺目。 华亭寺历史悠久。据史载,初为宋大理国鄯阐侯高智升的别墅。此后,高氏后代高贤、高政二兄弟一日来游,恰遇“众芳竞艳、繁花锦簇”、“仰睇碧空,宵云谒谒,状如华盖……”,二人以为此系华祥高照,乃命名“华亭”。元延佑七年(1320年),筇竹寺雄辩法师的高足弟子玄通元峰禅师柱锡于此,结茅传经。三年后首建大光殿,供奉毗卢佛像及圆觉十二大士,称圆觉寺,至元五年(1339年),元峰亲自到江南靖国寺请回《大藏经》一部,立宝音殿藏之。经过二十多年苦心经营,圆觉寺建成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寺院。明永乐景泰年间“拓其址而弘其规制”,题名“大圆觉寺”。
英宗帝敕赐“华亭寺”。清二十六年(1687年),巡抚重修华亭寺。七年(1857年),华华亭寺亭寺部份建筑毁于兵燹。九年(1883年)再度重修。1920年云南省长请籍禅宗大师和尚由大理鸡足山来华亭寺主持佛事,超渡护国诸役阵亡将士。事后,募款重修华亭寺,建钟楼,凿放生池,增设罗汉,筑藏经楼,并于寺西南约百米处建海会塔存僧俗骨灰,同时,改称靖国云凄禅寺,但仍俗称华亭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亭寺几经修葺,扩建了服务区,设有餐厅、小卖部、茶室、住宿部等,游人不绝,热闹非凡。农历三月初三赶歌会,人山人海;香火更旺。
华亭寺以其独魅力受到古今名人的青睐和称颂。在天王殿门悬有一副楹联:“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柱杖僧归苍茫外;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这是文学家(杨升庵)所题。在天王殿弥勒佛神龛处,悬有清代杰出书画家钱澧所撰的楹联:“青山之高,绿水之长,岂必佛方开口笑;徐行不困,稳地不跌,无妨人自纵心游”。陈毅元帅在其讲议《昆明游西山》中写道:“昆明城,三月三,数万人,游西山,华亭怪,太华寒,龙门险,滇池宽``````”。一个“怪”字高度凝炼地点出了华亭寺独具的风韵。北宋八年(1063年),云南大理地方政权“鄯阐(昆明)匡国侯”高智升,以其岗峦峻峭,在华亭山竖楼华亭寺台,建别墅。高智升后代高贤、高政一日剑别墅来游,“仰睇碧空,天朗日明。霄云霭霭,状如华盖……”为此将这座山取名华亭山。这里成为高家世子游憩之所。 元延祐七年(1320年)秋,雄辩法师的弟子玄通元峰禅师来这里结茅庵驻锡。元至治三年(1323年)募化创建大光明殿,供奉毗卢佛像及圆觉十二大士,寺称圆觉寺。元峰和尚苦心经营二十四年,将圆觉寺建成一座规模较大的寺院。明景泰四年(1453年),明朝廷派驻云南的太监黎义,重修圆觉寺,“拓其址而弘其规制”,题额大圆觉寺,明六年(1462年)腊月八日,明英宗敕赐该寺为华亭寺。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云南王继文重修华亭寺。
清咸丰七年(1857年),华亭寺部分建筑毁于兵燹。光绪九年(1883年)再次重修。
7年(1918年),继尧邀请湖南籍和尚虚云到华亭寺住持。民国9年(1920年)虚云募款再次大修华亭寺,工程持续了五六年,凿放生池,重塑罗汉,建藏经阁,修大悲阁,建海会塔,广植花木,修葺后改称“靖国云栖禅寺”,但人们仍习惯称“华亭寺”。
1969年,华亭寺藏经阁倾斜,1970年,昆明市革命生产组批准拆除。
1970年,滇池围海造田,在华亭山麓放炮取土,将天王宝殿中的泥塑天王震倒一尊,1973年重塑。
1973年,昆明市城建局对华亭寺的天王宝殿、大雄宝殿进行了维修,大雄宝殿中三世佛重新贴金。
1979年翻修大雄宝殿,将原来的14根木柱换为钢筋混凝土柱子,新设五百罗汉护栏。
日,根据昆明市人民政府决定,华亭寺全部财产由昆明市园林局移交昆明市宗教事务处使用管理。
1987年9月,天王殿后墙倒塌,增长天王、广目天王被损坏,后又进行了修复。
华亭寺坐西向东,山门外南北两侧,原建有三重檐钟鼓楼,50年代初,鼓楼倾圮,仅遗钟楼。1978年筑寺华亭寺院东面围墙,对钟楼重新进行翻修,将钟楼下层作为华亭寺的东面入口。 天王宝殿外,是虚云所凿圆形,池中种植莲花。放生池正东面,是花木环绕的“”。华亭寺山门两边,原悬挂明代杨慎所撰对联: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阑人在画图中。
原对联“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挂对联为重新书刻。天王宝殿内悬挂清乾隆年间云南书法家(字南园)的一副楷书联:
青山之高,绿水之长,岂必佛方开口笑;
徐行不困,稳地不跌,无妨人自纵心游。
天王宝殿后庭院中,凿有小巧玲珑的“八德池”,这是元代建寺时所建放生池。池中间架“涌莲”石桥,水池两边,有百年以上树龄的罗汉松、银杏、梅花、茶花等花木。
在大雄宝殿前,“八德池”左侧,原有一株明代的云南,品种为“松子麟”,1962年因施肥过多而死亡。前往西山公园华亭寺,可在市内乘公交车6路可到达。 门票价格
门票:40元/人
华亭寺始建于元朝,是昆明著名的佛教寺院。翠湖公园:位于昆明市区的螺峰山下,五华山西麓,正门对面,原名菜海子。这里最初曾是滇池中的一个湖湾,后来因水位下降而成为一汪清湖。亦因湖东北曾有九个出水泉眼,又名“九龙池”。每年的11和12月份,成群的从到这里来过冬。这里除了有独一无二的美景之外,游客也能感受到非常浓郁的氛围,因为中国著名的云南大学就在这里。
交通线路:公交车101路从火车站一直到翠湖公园。
翠湖公园:翠湖公园位于昆明市北部,是市区最漂亮的公园之一。
东寺塔:位于昆明市书林街,西寺塔位于东寺街,与东寺塔遥相对望。东寺塔是昆明最早古塔之一,塔顶四角立有4只铜皮做成的鸟,俗称金鸡,所以也有“”之称,4只金鸡口角处噙有一个两头有孔的铜管,管内有金属簧片,鸡头、脖子、腹部全是空心的。据说以前每当风吹过,簧片受到振动,便会发出悦耳的鸣叫声,但是后来由于日久天长的灰尘积塞,金鸡才缄口不鸣了。
东西寺塔交通线路:到达昆明后,可步行前往;也可乘2路、3路至金碧路下车,沿书林街向前步行1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
东西寺塔门票价格:门票:0元/人
东西寺塔导游:东寺塔位于昆明市书林街,西寺塔位于东寺街,与东寺塔遥相对望。
东西寺塔看点:东西寺塔都是南诏国时期的。东寺塔全高40.57米,西寺塔高36米,两塔均为十三级密檐方形砖塔。
三清阁:位于昆明的西山游览区的最北端,是通向风景点的门户。这里山崖险峭,石峰高耸,苍松翠柏之间一条人工开凿的石道蹬的石道蹬梯沿石壁陡岩缝隙间蜿蜒。这里是观望山下五百里浩瀚滇池风光的最佳处之一,也是寻古探幽之所在。从景观上看,华亭幽深,太华雄峻,而三清阁和龙门,则以险奇取胜。从上说,华亭太华二寺,为丛林,而则主要是道教的宫观。、、三境,合称为“三清”,指道家居住的最高仙境。故道家所建的宫观,多以三清为名。昆明西山的“三清阁”,名亦由此而来。 三清阁交通线路:前往三清阁,可在市内乘公交车6路可到达。
三清阁门票价格:门票:40元/人
三清阁导游:三清阁和龙门,是西山北段游览区的终点,也是风景最佳处。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仓圣公园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仓圣公园本词条缺少概述、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地理位置山东寿光著名景点莲香涵波
仓圣公园位于“蔬菜之乡”——山东寿光,是寿光创建美丽家园城市地一部分,也是寿光是大旅游景点之一。该园始建于1991年,占地350亩,是一处以纪念造字圣人仓颉为主题的集游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公园。园内建设了假山、人工湖、坡岭、仓圣堂、仓颉雕塑、雷锋雕塑、翠竹亭、重檐亭等古建筑物,栽植了雪松、龙柏、云杉、白皮松、水杉、银杏、垂柳、樱花、连翘、红叶碧桃、荷花等花卉树木350多个品种,50多万株,种植草皮6万多平方米。按功能和造园景观意境建设了蓓蕾春晓(青少年、儿童活动区)、莲香涵波(湖区)、文奇聚秀(仓圣堂)、百啭鸣奏(动物区)、群芳斗妍(花卉区)、春花秋实等8个景区。
1998年以后,建设局先后对公园进行了四次改造,建有5000平方米的金杉广场和雷锋像广场,修葺了翠竹亭、重檐亭等古建筑物,改造了仓圣堂和动物区,设置了健身器材,增加了灯光照明设施,园路以彩砖铺设,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良好场所。cāng jié  仓 颉  也称苍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是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
仓颉造字传说
有一次,黄帝的军队和蚩尤的军队交战,双方打得难分难解,胜负未分。黄帝准备改变战术,叫仓颉把作战图拿来,仓颉一摸,身上带的作战地图早已丢失,黄帝又气又急,只好暂且收兵回营。
黄帝对仓颉说:“你是我身边最聪明的一位大臣,怎能在打仗的生死关头把作战地图丢失?这是多么大的过错啊!”仓颉回答说:“黄帝,如今人多事杂,又要经常打仗,用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的传令办法实在难以应付。照这样下去以后还会出更大的乱子。”黄帝问:“那该怎么办?”仓颉说:“只有一种图,天下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用这种图把你要说的话画出来,人们都会照你的意思去做。”黄帝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便说:“好吧,今后边你就不要随军打仗了,专门留下来给咱们画图造字吧!”
这下可把仓颉难住了。图和字怎么造呢?他整天苦思冥想,半年过去了,眼看已到冬天,仓颉还没有想出造字的办法来,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仓颉一早起来到山上去打猎,只见满山遍野白雪皑皑,山川树木全被大雪覆盖。仓颉转了一座山,也未见到一个猎物。正准备下山回去突然从树林里窜出来两只山鸡,在雪地上觅食。山鸡走过后,在雪地上留下了两行长长的爪印。接着,又有两只小鹿也窜出树林,发现人后撒腿跑掉了,雪地上又留下了小鹿的蹄印。仓颉看得出神,把打猎的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他把山鸡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对比,发现形状不一样。于是他想,把鸡爪印画出来就叫鸡,把鹿蹄印画出来就叫鹿。世界上任何东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画出来不就成了字吗!想到这里,仓颉心花怒放,回去后就把他的这个想法向黄帝报告。黄帝听后笑看说:“我说过,你是个精明人,果然不出所料。好吧!你就把天下的山川日月,飞禽走兽,都按照象形造出字来,我再颁布天下。”从这以后,仓颉每日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鸟兽山川,创造象形文字。不久,人、手、日、月、星、牛、羊、马、鸡、犬这些字都造出来了。可是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往哪里写呢?写在石尖上拿不动,写在木板上太笨重,写在兽皮上也不合适,这又把仓颉难住了。一天,有个人在河边捉住一只大龟,前来请仓颉给它造字。仓颉把龟细看了一遍,发现龟背上有排列整齐的方格子,便照龟的象形,造了个“龟”字。然后又把字刻在龟背上的方格子里,龟由于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防时,爬进河里去了。三年以后,这只背上刻字的龟,在另一个地方又被人捉住。人们告诉仓颉,刻在龟背字的字不但没有被水冲掉,而且还长大了,字迹也更明显… 从此以后,仓颉就命人捉到龟把龟壳都取下来,他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龟壳的方格子里,然后用绳子串起来,送给黄帝。黄帝看了很高兴,命人好好收藏,并给仓颉记了一大功。传说从这时起,我们中华民族就有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
全国有多少仓颉陵墓?
仓颉,亦名苍颉,据《路史》记载:“仓帝史皇氏姓侯岗,名颉。以仰观苍穹之变,故称苍颉。后苍仓通用。相传为黄帝史官,《吕氏春秋》、《史记》、《汉书》皆言文字为仓颉所造。事实证明,汉字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它不可能是一个人在短时间内的创造,正如《荀子·解蔽》中所说的那样:“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这就是说,仓颉以前,各氏族、地区已经有了类似文字的符号、图画出现。黄帝统一中国后,仓颉把各氏族、地区互不统一的符号、图画进行归纳整理,使其整齐划一起来,通行全国,所以他的名字能够独传于后世。并被尊为字圣。
正因为他这了不起的巨大贡献,故有关仓颉的遗迹不止前面提到的南乐县有,开封有,河南的虞城县、陕西的白水、山东的寿光和东阿也有,全国共有6处。开封王宴春先生讲,他经过调查又发现河南省阳武(今原阳县)、洛宁两地也有仓颉遗迹。仓颉跟随黄帝曾到过很多地方,说不定有关他的遗迹,今后还会被发现出来。开封仓颉墓
开封仓颉墓,在今城东北9.5公里、黄河大堤之外,刘庄村的北侧。明《汴京遗迹志》载:“仓颉墓在城北时和保。俗称仓王冢是也。”《禅通记》称“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关于利乡的位置,罗泌称:“浚仪县即春秋阳武高阳乡也,或曰利乡。亦即时和保之墟也。”这是开封认定开封仓颉墓是真迹的重要论据之一,《水经注》及宋《太平寰宇记》东汉《陈留风俗传》等著作也有有关仓颉城和仓垣陵墓的记载。所谓仓颉城实际是座包括墓在内的大庙院。今仓颉墓,呈椭圆形,周30平方米,高4米,墓东南约300余米处有一方形土丘,高1.5米,周亦30平方米,传即仓颉造字台。旧时台上有石牌坊、仓颉庙。庙于明末清初时被拆,开封文庙的砖瓦木料部分就是仓颉庙的原物。今天的造字台已栽上树木,什么也没有了。1992年建国道310高速公路,在造字台南侧挖土时,机械铲从地下5米多深处挖出大铁钟一口,石供桌一个(均被铲碎)均是仓王庙旧物。开封城西25公里有个仓家寨,简称仓寨(现已划归中牟县),村中仓姓自称系仓颉后裔,早年他们曾多次到仓颉墓祭祖。开封和南乐县不同的是开封认定仓颉生日是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解放前每年这一天这里都要举行仓王生日庙会。民国初期,英籍犹太人哈同等人在上海创办仓圣明智学堂——后改为仓圣大学,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被聘在该大学执教,他考证仓颉生日和开封认定的一样,也是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五六千年前的往事,又没有遗留下来今人可以弄懂的文字和记载,正月二十四、三月二十八都是推测,没有必要争论谁对谁错。
拓不走的仓颉造字碑
开封仓颉庙内原有一通仓颉造字碑,现已不见。据当地村民讲,很可能还埋在造字台地下。关于这通碑,开封流传有两种说法,一是:仓王造字碑上的字捶(拓)不走,捶下来一出村就变样。现在碑已没有了,到底捶(拓)走、捶(拓)不走,已无从验证。再一个说法就是“仓颉造字圣人猜,二十八字一未开”。说的是孔圣人一次路过这里,看见仓颉碑上的28个字,一个字也不认识。如果说造字碑上捶(拓)不走的就是这28个字的话,这里现有一张这28个字——也就是所谓《仓颉书》的照片,不知是从哪里保留下来的。也许开封造字碑的字捶(拓)不走,别的地方可以捶(拓)走,才得以流传了下来吧!
就是这个28个字的《仓颉书》和《夏禹书》到底是汉儒刘歆的伪作,还是远古流传下来的真迹?一直是中国汉族书学史上的一个谜。
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编印的《淳化秘阁法帖》收录了这两件作品。《大观帖》翻刻时将《仓颉书》28字译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这根本无法通读,故不为学术界所认可。后有学者刘志一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它是用古彝族文字书写的一篇祭祀经文,直译为:“一妖来始,界转鸦杈,祭神青脑,祸小马念,师五除扫,幡斋解果,过鼠还魂。”它的大意为:“一群妖魔刚来到,树上乌鸦满天飞;割青宰羊祭山神,念经消灾骑马归;五位经师施法术,做斋完毕魂幡回,消灭鼠精魂归位。”从译文看《仓颉书》实际上是对一次祭祀活动的记录。
对于刘志一的这份译文,很多人持认可态度,认为黄帝出于西羌,彝族亦出于西羌,古彝文发祥于西北地区,仓颉造字及其一生的主要活动多追随黄帝,故这份《仓颉书》使用古彝文,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其内容与《淮南子·本经训》所载:“昔者仓颉作书而(曰)天雨粟、夜鬼哭”的意思基本一致。当然,这还不能作为定论。将来是否还会有新的译文、新的解释、新的说法,那就是将来的事了。
仓颉墓的比较和鉴别
在已发现的八处仓颉墓及遗迹中,始建于汉代者4处:河南开封、南乐、虞城和陕西白水;始建于晋代者两处:山东寿光和东阿;余下两处河南省阳武、洛宁系宋代以后。从信史角度来说,始建及文献所载距发生事件或朝代较近,其可靠性就大。那么,我们不妨就拿始建于汉代的这4处仓颉陵墓来做一对照和比较,有了比较,才有鉴别;才能作出接近事实的判断来。
陕西白水县仓颉墓,现尚有残碑一通,该县还有一个史官乡,即依仓颉为黄帝史官之说而建。县志上也有:“史官仓颉死后葬于白水”的记载。我们知道黄帝及其史官仓颉大部分活动均在东方平原,当时(约公元前2697~前2595年间)东方平原地带洪水泛滥,后被迫逐步西迁,终葬陕西。黄帝陵墓在今陕西省黄陵县,已为世人公认。作为黄帝史官的仓颉死后葬于距黄帝陵不算太远的白水县极有可能。
河南虞城县仓颉墓、仓颉祠始建于西汉,唐开元年间及清康熙年间曾几次重建。历尽沧桑,如今仅存一座大殿、两株血柏和一通石碑。虞城仓颉墓令人永怀记忆的是陵墓周围的菊花——仓颉菊(简称仓菊),是菊科中的珍种。花淡黄色、大如铜钱、叶茎较小,可入茶入药,清心理气,扶正祛邪,其最大的功效是明目醒神。残存的那通石碑上就镌有:“墓周生丛菊,清香可充茗”的碑文,据说长年饮用仓菊茶,可以养目,耄耋眼不花。尤其令人奇怪的是仓颉菊不可移植,移栽别处后,菊虽可活,其药性、茶性却会很快改变。就这一点来说,似乎和开封仓颉碑的字捶(拓)不走,有相似之处。
河南南乐县仓颉墓位于县西北十多公里的吴村附近,原称仓颉祠,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庙内有一通元代延佑年间的残碑,有:“仓颉生于斯葬于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在1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兵燹和自然灾害,南乐仓颉庙屡遭劫难,但屡毁屡建,“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1966年一次毁灭性的劫难,使仓颉庙成为废墟,仓颉墓亦被挖开。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人们挖仓颉墓出土的破烂盆罐、石斧石镰等废弃物,经过专家鉴定,竟是龙山文化遗物,再经过有计划的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十分丰富,主要为龙山和仰韶时期的器物。这意外的发现,使南乐仓颉陵墓身价倍增。1994年南乐县多方筹资数百万元,开始着手重修仓颉陵及仓颉庙,2000年全部完工,新修的庙宇大量搜集和使用了散存于民间的原石碑、石兽和建筑构件,保持了建筑物的古老韵味和凝重。日,首届(丁亥年)仓颉汉字文化节在南乐县梁村乡吴村隆重举行。来自河南省内外的各界嘉宾一万余人亲临盛典,同拜先祖。
古遗址的出现,增加了南乐仓颉墓的可信度。著名学者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做出了有利于南乐的推测。  仓颉庙中现存的一通旧碑:“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乃宋朝与契丹澶渊之盟后,北宋名相寇准专程祭拜仓颉庙时留下的联语。近在朝廷脚下的东京仓颉庙他未题一字,却跑到几百里外的南乐祭拜题字,想来在寇准的心目中,南乐仓颉陵的分量还是比较重的。
仓颉陵真迹之争,也许是好事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么多地方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说自己那儿的仓颉陵是真迹,但哪里也拿不出真正的实证来。这就像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襄阳之争一样,至今也无定论。但争,也许是好事,要争的话,一要从历史的角度查文献、找资料;二要从实地出发,搞开发和建设。在这两方面,南乐县已经起了步,并有了效果。那么,开封呢,好像早几年也有重修仓颉陵,纳入黄河游览区的倡议。这应该是一项可行的大好事,不管我们的仓颉墓地下是否真有其人,仓颉在我们这块土地上活动过,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我们有文献、有传说、有遗址——,把它接收下来,弘扬开去,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我相信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大力开发建设黄河游览区的高潮中,开封仓颉墓一定能够重现辉煌!
仓颉汉字文化艺术节
日上午10时许,来自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数百名“文化人”齐聚河南省南乐县仓颉陵,顶礼膜拜5000年前的“造字圣人”仓颉,以此拉开了首届仓颉汉字文化艺术节的帷幕。相传5000年前,黄帝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从而结束了远古时期结绳记事的蒙昧时代,并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汉字,迄今,世界上有13亿人使用汉字,成为世界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文字,仓颉也被后人尊称为“字圣”。南乐仓颉庙始建于东汉,每年正月二十四,仓颉庙会便吸引冀鲁豫三省数十县的近10万群众前来祭祀,并一直沿袭至今。2005年,经过国内权威历史、考古专家的一致认可,争论多年的仓颉故里最终花落南乐。
为纪念仓颉的造字壮举,南乐县从2007年开始,每年将举办一次仓颉汉字文化艺术节。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称,纪念“字圣”仓颉,不仅是对使用率最高的汉字的尊重,也让世人重温了中国文明史,意义非常深远。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通元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